一、挂车制动的使用和保养(论文文献综述)
荆哲铖[1](2019)在《汽车列车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运输行业的蓬勃发展,汽车列车产量增加,因此对于半挂汽车列车的制动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液力缓速器的市场也随之日趋成熟与壮大。随着液力缓速器制动性能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与传统的气压制动系统所构成的联合制动系统的协调控制研究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联合制动系统领域已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但多局限于气压制动与再生制动、电磁制动、电涡流缓速器等其他形式的集成制动系统,对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组成的联合制动系统鲜有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学者们通常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制动作为两个独立的制动系统分别进行研究,而将两者作为一个有整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较少。因此,针对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本文展开以下研究:(1)建立了气压制动系统模型,通过该模型对迟滞特性进行了和仿真模拟和实车试验验证,从而验证了气压制动系统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仿真分析了制动迟滞对汽车列车气压制动系统制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动迟滞对制动效能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有负作用。为了改善汽车列车气压制动系统制动迟滞的现象,提出气压制动系统的结构改进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台架试验和道路试验。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案能够有效的改善甚至消除制动迟滞现象,并能从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两方面显着提高气压制动系统的制动效能,同时能够明显改善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2)介绍了液力缓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建立了液力缓速器制动力矩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液力缓速器各档位的制动力矩与传动轴转速的特性曲线,建立了新的制动力矩分段函数。针对前置于变速箱的液力缓速器,本文分析了此类缓速器对汽车列车制动力分配的影响,并对液力缓速器对汽车列车制动稳定性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液力缓速器能够缩短汽车列车的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但同时,液力缓速器恶化了制动系统迟滞特性,对制动时汽车列车的稳定性有负面影响,并且在低附着路面上,高档位的缓速器制动力介入可能会造成车辆的轻微抱死拖滑现象。(3)建立了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模型。将联合制动系统简化为双惯量系统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了液力缓速器输出转矩的动力学平衡方程、弹性轴模型和齿隙非线性模型,并分析了联合制动系统中非线性因素的产生机理。通过状态空间方程和传递函数绘制Bode图,分别分析了轴系弹性特征和齿隙非线性对联合制动系统耦合的影响,并根据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机理提出了主动补偿控制目标。基于混杂理论对联合制动系统状态进行估计,采用PID算法对轴系弹性进行主动补偿控制,基于滑膜控制算法对齿隙非线性进行主动补偿控制,并对控制算法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联合制动系统主动补偿控制降低了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提高了控制精度和控制品质。(4)分析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的混杂特性,设计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混杂系统切换规律;基于Petri网模型建立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混杂系统模型;证明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混杂系统在切换过程中的系统稳定性;以BP神经网络逆系统理论为基础设计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解耦控制器,并结合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补偿控制,设计了联合制动系统控制器;对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切换控制进行了仿真验证;基于遗传模糊免疫PID算法设计了半挂汽车列车长下坡工况恒速制动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5)构建了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测试平台,测试平台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实现了车辆行驶参数的检测与采集,并且实现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控制策略的搭载和运行;进行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实车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主动补偿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长下坡工况恒速制动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长下坡工况恒速制动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骆少双[2](2018)在《简述集装箱码头港区道路交通事故与对策——探索港内集卡技术性能对港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影响集装箱码头港区道路交通安全有管理因素、道路因素、车辆因素等三个因素,本文主要探索港内集装箱牵引车(包括主车和半挂车,下称"集卡")车辆因素对港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归纳和梳理港内集卡因安全装置故障致港区道路交通事故的类型,通过对集卡加强管理、检查、规范维护保养等措施提高其安全装置技术性能完好和安全可靠性,确保其在港区道路交通安全行驶作业。大多集装箱码头的港内集卡是承包给劳务承包公司使用的,维护保养工作承包给外协单位,很多时候只注重使用而忽视其技术管理、检查以及维保工作,导致港内集卡在技术管理、检查、使用以及维护保养等多个环节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港区道路交通安全和码头生产安全,从规范港内集卡的检查、故障报修、维护保养以及维修工艺等方面着手,努力探索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保计划,通过检查及时发现故障、报修,严格按照维修工艺进行维修整改,避免了故障扩大化,从而提高和保障了集卡安全装置技术性能完好,为港区道路交通安全和码头生产安全保驾护航,同时也起到抛砖引玉地激发有关同行多思索、多实践,思考和探索港内集卡的"管、用、养、修"。
陈珊珊[3](2017)在《重型装备运输车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联合制动系统由行车制动系统和液力缓速器组成,具有一定的制动延迟特性。该制动延迟特性导致重型装备运输车(半挂汽车列车)下坡制动时半挂车冲撞牵引车,影响重型装备运输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研究重型装备运输车联合制动系统的制动延迟特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建立了该联合制动系统的AEMsim和SIMULINK仿真模型,并仿真分析了该联合制动系统的制动延迟特性。基于经过试验验证的行车制动系统的仿真模型,仿真得出了鼓式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动态响应特性;基于液力缓速器的仿真模型,仿真得出了液力缓速器制动力矩的动态响应特性。通过对比这两种制动力矩的动态响应特性得出,液力缓速器作用加入后,半挂车制动滞后于牵引车的时间从0.16 s增至0.20 s,并且牵引车中后桥车轮制动力矩的增长速度变大。然后,分析了联合制动系统的制动延迟特性对重型装备运输车下坡制动时方向稳定性的影响。基于该车的十自由度整车数学模型,分析得出当无侧向干扰力时,联合制动延迟会增大制动时半挂车对牵引车的冲撞力;当有侧向干扰力时,联合制动延迟会增大牵引车和半挂车的横摆角速度。将经过试验验证的重型装备运输车Trucksim整车仿真模型与联合制动系统仿真模型结合,分别进行了三种侧向干扰力作用下该车有、无联合制动延迟的下坡制动工况仿真分析。通过对比有、无联合制动延迟时牵引车和半挂车的横向位移、横摆角速度和铰接角得出,联合制动延迟均加剧了该车的横向运动,且侧向干扰力越大,联合制动延迟对该车制动方向稳定性的影响越大。最后,提出了一种缩短联合制动延迟时间的改进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基于该方案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改进后半挂车驻车制动系统的AMEsim仿真模型及其控制策略的SIMULINK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得出该改进方案将联合制动延迟时间缩短了0.19 s,并且有效抑制了该车下坡制动时的横向运动。此外,通过仿真不同制动初速度时该车的下坡制动过程得出,该车的制动初速度越大,改进方案的有效性越弱。
闵亮[4](2015)在《切勿擅自改动挂车原厂制动配置》文中认为在人工成本不断增高的情况下,自动调整臂不需要像手调臂一样人为地定期调整,减少了维修次数,延长车辆保养的间隔时间,从而增加经济效益。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完善,长途物流运输越来越多地使用主挂车连接的运输方式,而且趋向于集成化、大吨位,这就对主挂车制动系统的匹配、协调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目前主挂车制动系统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主挂车制动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目前我国主挂车运输车辆的驱动
张建华,周良生,廖苓平[5](2011)在《全挂车底盘制动系统故障树分析》文中提出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对全挂车底盘制动系统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制动系统的失效率,并分析了影响制动系统失效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石艳艳,隋雪山[6](2011)在《谈农用挂车的安全使用》文中提出拖拉机牵引挂车是农村主要货物运输工具。如何确保挂车在运输途中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尤为重要。为此,提醒驾驶员除对主车及时实施正常的保养和故障排除外,对挂车制动也必须做到正确的使用和保养。只有主、挂车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才能保证行车安全。
盛成伟,王明国,李之立,赵建霞[7](2009)在《简析货运半挂车的制动系统》文中认为近几年,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物流运输需求,我国公路网络建设和公路运输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前由牵引车和半挂车组成的半挂汽车列车因购置成本相对较低、适应性好、灵活性强、承载能力大,能够满足运输市场发展需求,而在公路运输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半挂汽车列车在公路
晁建海[8](2006)在《挂车防抱制动系统ABS》文中研究指明国标GB7258-2004要求: “总质量大于12000kg的长途客车和旅游客车,总质量大于16000kg允许挂接总质量大于10000kg的挂车的货车及总质量大于10000kg的挂车必须安装符合GB/T13594-2003 规定的防抱制动装置”。
牛峰[9](2006)在《奔驰重型汽车“智能”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说明
牛峰[10](2006)在《奔驰重型汽车“智能”控制技术》文中认为在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商用汽车家族中.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载重车 Actros、Atego、Axor以其先进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和卓越的品质一直引领世界卡车技术潮流。在这些系列车上.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空气悬架等主要总成都拥有自己的电控系统,它们互相连通,时刻控制着各系统的运行.其中有些电脑位于驾驶舱外.为的是接近机械部
二、挂车制动的使用和保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挂车制动的使用和保养(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列车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 |
1.2.2 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特征 |
1.2.3 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气压制动系统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研究 |
2.1 汽车列车制动性评价指标 |
2.2 气压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分析 |
2.2.1 气压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机理分析 |
2.2.2 气压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试验分析 |
2.2.3 气压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仿真分析 |
2.2.4 气压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研究 |
2.3 气压制动系统结构改进设计 |
2.4 改进的气压制动系统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的仿真研究 |
2.4.1 改进的气压制动系统建模 |
2.4.2 改进的气压制动系统制动性仿真分析 |
2.5 改进的气压制动系统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的试验验证 |
2.5.1 台架试验 |
2.5.2 实车道路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液力缓速器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研究 |
3.1 液力缓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3.1.1 液力缓速器结构 |
3.1.2 液力缓速器工作原理 |
3.2 液力缓速器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仿真分析 |
3.2.1 液力缓速器制动力矩数学模型 |
3.2.2 液力缓速器仿真模型 |
3.2.3 液力缓速器对汽车列车制动力分配的影响 |
3.2.4 液力缓速器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仿真分析 |
3.3 液力缓速器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试验验证 |
3.3.1 实车道路试验方案设计 |
3.3.2 实车道路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特征研究 |
4.1 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模型 |
4.1.1 系统总体结构与基本假设 |
4.1.2 液力缓速器动力学平衡方程 |
4.1.3 弹性轴模型 |
4.1.4 齿隙非线性模型 |
4.1.5 车轮处动力学平衡方程 |
4.2 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分析 |
4.2.1 轴系弹性对联合制动系统耦合影响 |
4.2.2 齿隙对联合制动系统耦合的影响 |
4.3 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主动补偿控制研究 |
4.3.1 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主动补偿控制目标 |
4.3.2 基于混杂系统理论的联合制动系统状态估计 |
4.3.3 轴系弹性主动补偿控制研究 |
4.3.4 齿隙非线性主动补偿控制研究 |
4.3.5 主动补偿控制算法仿真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协调控制研究 |
5.1 基于混杂动态系统的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研究 |
5.1.1 联合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规律设计 |
5.1.2 联合制动混杂特性建模 |
5.1.3 联合制动混杂模型稳定性分析 |
5.1.4 联合制动系统控制器设计 |
5.1.5 联合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仿真验证 |
5.2 基于遗传模糊免疫PID算法的恒速制动控制研究 |
5.2.1 免疫PID算法 |
5.2.2 模糊免疫PID算法 |
5.2.3 遗传模糊免疫PID算法 |
5.2.4 恒速制动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试验验证 |
6.1 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测试平台构建 |
6.1.1 联合制动系统控制器硬件开发 |
6.1.2 联合制动系统控制器软件开发 |
6.2 联合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试验及结果分析 |
6.2.1 制动模式切换试验 |
6.2.2 制动模式切换试验结果分析 |
6.3 联合制动系统恒速制动试验及结果分析 |
6.3.1 恒速制动试验 |
6.3.2 恒速制动试验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成果 |
(2)简述集装箱码头港区道路交通事故与对策——探索港内集卡技术性能对港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集卡技术性能因故障致使发生港区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类型 |
(一) 转向系统 |
(二) 制动系统 |
(三) 金属结构件 |
二、建立集卡的维护保养和检查制度, 确保集卡技术性能完好、安全可靠 |
(一) 科学、合理地制定港内集卡的维护保养计划 |
(二) 建立符合港内集卡使用、维保和技术管理要求的检查制度 |
(三) 故障报修、验收制度 |
(四) 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 |
(五) 培养高水平、高素质集卡专业技术人员 |
(六) 事故分析、警醒会制度 |
三、结语 |
(3)重型装备运输车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研究现状 |
1.2.2 联合制动系统建模和汽车列车建模研究现状 |
1.2.3 改善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重型装备运输车联合制动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2.1 行车制动系统仿真模型的搭建与试验验证 |
2.1.1 行车制动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2 基于AMEsim的行车制动系统建模 |
2.1.3 行车制动系统仿真模型试验验证 |
2.1.4 行车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仿真分析 |
2.2 基于AMEsim和SIMULINK的液力缓速器建模与仿真 |
2.2.1 液力缓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2 液力缓速器建模 |
2.2.3 液力缓速器制动延迟特性仿真分析 |
2.3 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联合制动延迟对重型装备运输车制动方向稳定性影响分析 |
3.1 联合制动延迟对整车制动方向稳定性影响的定性分析 |
3.1.1 无侧向干扰力时半挂车对牵引车冲撞力分析 |
3.1.2 有侧向干扰力时整车制动方向稳定性分析 |
3.2 重型装备运输车整车仿真模型的搭建与试验验证 |
3.2.1 基于Trucksim的重型装备运输车整车建模 |
3.2.2 整车仿真模型试验验证 |
3.3 联合制动延迟对整车制动方向稳定性影响的定量分析 |
3.3.1 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
3.3.2 不同侧向干扰力时联合制动延迟对整车制动方向稳定性影响的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型装备运输车联合制动延迟改进方案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
4.1 改进方案结构与工作原理 |
4.2 基于AMEsim的改进方案建模 |
4.3 基于SIMULINK的控制策略建模 |
4.3.1 控制策略原理和流程 |
4.3.2 控制策略仿真模型的建立 |
4.4 改进方案模型仿真分析 |
4.4.1 改进方案有效性验证 |
4.4.2 制动初速度对改进方案有效性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切勿擅自改动挂车原厂制动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主挂车制动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法规对自调臂的要求 |
针对市场上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
相关链接 |
2月柴油机行业同比降幅24.16% |
(5)全挂车底盘制动系统故障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制动系统结构组成 |
3 故障树的建立 |
4 故障树分析 |
4.1 定性分析 |
4.2 定量分析 |
4.2.1 顶事件出现概率计算 |
4.2.2 概率重要度计算 |
5 结语 |
(6)谈农用挂车的安全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挂车的使用 |
1. 新挂车使用前要认真检查 |
2. 新挂车的试车 |
二、挂车与拖拉机的连接和摘离 |
1. 农用挂车与拖拉机的连接。 |
2. 拖拉机与农用挂车的摘离。 |
三、挂车行驶时操作要点 |
1. 驾驶操作 |
2. 装载 |
3. 卸货 |
(8)挂车防抱制动系统ABS(论文提纲范文)
挂车ABSl概述 |
1、挂车ABS的组成 |
2、挂车ABS的控制原则 |
威伯科公司挂车ABS的特点 |
1、混合电源 |
2、电磁阀/ECU组件 |
3、Ⅱ模式 |
4、VCSⅡ符合ADR的要求 |
威伯科公司挂车ABS的功能 |
1、货车-挂车通讯接口ISO 11992 (CAN) |
2、维修提醒功能 |
3、里程计数器 |
4、内置速度开关(ISS) |
5、制动摩擦衬片磨损 |
6、提升桥的识别 |
7、电源输出 |
8、涉水性能 |
故障诊断 |
1、PC诊断 |
2闪码 |
(9)奔驰重型汽车“智能”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CAN数据总线 |
2 智能发动机系统 |
3“智能”制动系统 |
4“智能”换档操纵系统 |
5“智能”自动换档系统 |
6“智能”跟车控制系统 |
7“智能”防滑调控系统 |
8“智能”水平调节系统 |
9“智能”随动举升桥 |
1 0 智能维修保养报警系统 |
1 1 智能稳定控制系统 |
(10)奔驰重型汽车“智能”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CAN-数据总线 |
2. 智能发动机系统 |
3.“智能”制动系统 |
4.“智能”换档操纵系统 |
5.“智能”自动换档系统 |
6.“智能”跟车控制系统 |
7.“智能”防滑调控系统 |
8.“智能”水平调节系统 |
9.“智能”随动举升桥 |
1 0. 智能维修保养报警系统 |
11.智能稳定控制系统 |
四、挂车制动的使用和保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列车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研究[D]. 荆哲铖. 江苏大学, 2019(02)
- [2]简述集装箱码头港区道路交通事故与对策——探索港内集卡技术性能对港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J]. 骆少双. 消防界(电子版), 2018(08)
- [3]重型装备运输车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研究[D]. 陈珊珊. 江苏大学, 2017(05)
- [4]切勿擅自改动挂车原厂制动配置[J]. 闵亮. 商用汽车, 2015(03)
- [5]全挂车底盘制动系统故障树分析[J]. 张建华,周良生,廖苓平. 专用汽车, 2011(09)
- [6]谈农用挂车的安全使用[J]. 石艳艳,隋雪山.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1(01)
- [7]简析货运半挂车的制动系统[J]. 盛成伟,王明国,李之立,赵建霞. 商用汽车, 2009(08)
- [8]挂车防抱制动系统ABS[J]. 晁建海. 汽车与配件, 2006(21)
- [9]奔驰重型汽车“智能”控制技术[J]. 牛峰. 重型汽车, 2006(02)
- [10]奔驰重型汽车“智能”控制技术[J]. 牛峰. 汽车与配件,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