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接接头的耐久性及其无损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蔡长海,阎超,胡诗奇,苗广原,赵海洋[1](2020)在《发动机短舱平移门后部锁区域修理方案优化设计》文中指出V2500发动机短舱平移门组件中的金属胶接铝合金蜂窝夹芯结构在温度高、振动大和腐蚀性强的环境中长期服役,容易出现结构损伤,平移门后部锁区域的损伤尤甚。根据波音结构修理手册和古德里奇公司SRM手册相关信息,结合通用的金属胶接修理原则,优化设计了V2500发动机短舱平移门组件后部锁区域框式加强板的胶接修理方案,提高了部件维修能力,既能满足了生产需求,又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刘哲远[2](2020)在《结构胶接CFRP波纹板三点弯曲性能及湿热老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顺应节能减排的社会需求,汽车轻量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可选措施而受到关注,对于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波纹板结构采用了轻质化和薄壁化的结构设计方法,是一种典型的轻量化结构。目前可应用于建筑方面,也可以作为承载、吸能结构应用于汽车底盘前纵梁和车身Y字梁。本文采用轻质、比强度高的CFRP(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代替铝合金制成波纹板芯板,得到CFRP-铝合金波纹板结构,同时使用胶接代替传统连接方法,进一步提高对结构的轻量化程度。并通过三点弯曲试验研究了胶层厚度对于结构整体力学性能、吸能性能和胶层失效过程的影响。通过该试验,对三种不同厚度胶层的波纹板结构以及不同芯板材质的波纹板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吸能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同时针对胶层的失效以及结构整体的破坏变形过程进行了比较。此外,考虑波纹板结构的复杂应用环境,针对环氧树脂胶层以及CFRP芯板的老化行为进行了研究。本文对CFRP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的吸湿增重过程进行记录,并对CFRP饱和吸湿前后的基本力学性能进行测定和对比,通过此方法研究CFRP的水分扩散性能和老化后力学性能退化情况。之后,基于ABAQUS软件,对波纹板结构三点弯曲试验进行了仿真,其中分别针对胶层和CFRP芯板应用了内聚力模型和Hashin失效准则,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在载荷位移曲线以及结构破坏样貌方面均吻合良好。通过实验与仿真的一致性结果来看,不同胶层厚度的胶接CFRP-铝合金波纹板三明治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破坏样貌差异明显,且相比于0.5 mm和1.0 mm,0.2mm胶层厚度的三明治结构的承载性能和吸能性能最为优越,胶层的完整性最好。湿热老化方面,应用Fickian水分扩散模型对胶层和CFRP芯板的湿热老化过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由于结构设计导致CFRP与外环境接触的相对面积远远大于环氧树脂胶层,CFRP芯板达到吸水饱和的时间仅为45天,而胶层达到吸水饱和需要960天,这也证明了针对CFRP湿热老化现象和老化后性能退化的研究存在必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罗威,尹述芳,马娇,彭金艳[3](2020)在《浅谈胶接接头可靠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可靠性是胶接应用技术极其重要的参数,胶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结构件的性能。随着胶接接头的大量应用,对胶接接头进行可靠性分析至关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了影响胶接接头可靠性的因素,分析了胶接强度的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仅供参考。
王松[4](2019)在《等离子体改性对玻璃/铝合金胶接界面作用机制的分子模拟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胶接,作为一种重要的连接技术,因其应力分布均匀、工艺简单、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列车领域。但在列车运行一段时间后,车窗玻璃与铝合金胶接界面的玻璃一侧极易发生开胶,耐久性差,影响列车密封及安全性,因此研究玻璃/铝合金胶接界面作用机制及玻璃表面活化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Bostik 7003聚氨酯胶为胶黏剂,玻璃、6005A铝合金为被粘材料,实验研究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方法对玻璃表面性能的影响。然后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了聚氨酯胶/铝合金界面、聚氨酯胶/玻璃界面、活化玻璃表面/聚氨酯胶的微观结构模型,对玻璃/铝合金胶接界面作用机制,以及氧气低温等离子体改性玻璃后接头强化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氧气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后,玻璃表面的氧元素相对含量增加,碳元素相对含量降低,表面形貌几乎不发生变化,而润湿性得到提高。计算结果表明:在玻璃/铝合金胶接结构中,聚氨酯胶与铝合金一侧相互作用较强,而与玻璃一侧相互作用较弱。其中,聚氨酯胶与铝合金及玻璃界面通过氢键、化学键、范德华力或静电力作用等方式实现连接,但是聚氨酯胶/铝合金界面系统中的化学键和氢键数量多于聚氨酯胶/玻璃界面。经过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玻璃表面形成羟基、羧基及其它自由活性粒子,其能增强聚氨酯胶与玻璃表面的相互作用,其中以羟基、羧基自由态活化方式的强化效果最好。从径向分布函数计算结果分析可知,聚氨酯更倾向于与活化玻璃表面的羟基、羧基间形成化学键和氢键,使界面系统中的化学键、氢键数量增加,因此,聚氨酯胶/玻璃胶接界面的相互作用能增强。
金勇[5](2018)在《结构胶粘剂Ⅰ型断裂性能湿热老化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轻量化概念和异种材料连接需求的提出,结构粘接技术在诸多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连接方式,诸如焊接、螺栓连接和铆接等相比,胶接技术有着不削弱母材、连接区域应力分布均匀和抗疲劳性好等优点。与此同时,由于胶粘剂高分子聚合物的材料特性,在长期湿热、辐射和酸碱等环境下,其力学性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因此,为了提高结构胶接技术的可靠性和适应性,有必要对胶接结构在长期复杂环境下的多物理场耦合退化行为进行研究。由于湿热环境引起的胶粘剂性能退化会导致裂纹扩展性质与未老化的胶层不同,且鉴于国内研究湿热环境对胶接接头粘接性能的影响的工作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选择这一研究的课题开展研究。本文以建立湿热环境下退化的内聚力模型表征结构胶粘剂I型断裂特性为研究目标,首先通过对胶粘剂和铝合金哑铃型试件进行制备和测试,分别得到未老化胶层的准静态力学参数和相应铝合金基底的弹塑性参数;随后设计开展胶粘剂升温环境吸水老化试验,测定其水分扩散和吸湿膨胀特性,以及湿热环境引起的强度退化行为。随后,分别对常温常湿/高温高湿环境下闭合/敞面双悬臂梁开展I型断裂加载试验,得到其经历环境老化前后的I型断裂参数;对未老化的闭合双悬臂梁试验结果,以试验和仿真的载荷位移曲线的标准误差估计为目标函数,而胶层和基底材料参数为设计变量,通过ISIGHT内置的多岛遗传算法进行参数识别,并采用响应面法构造近似模型来提高优化计算效率;结合胶粘剂湿热环境老化力学性能试验数据,建立基于退化内聚力模型的胶粘剂环境退化I型加载失效模型,并与相应I型加载断裂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对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采用完全耦合建模方法、结合退化内聚力模型的研究框架,可以对胶粘剂经历湿热环境老化后的I型断裂性能进行有效预测,从而为胶接结构的设计、应用和服役性能评价提供可靠的评估手段和预测方法。
邵南,高堂铃,付刚,王冠,吴健伟,王雪松,赵汉清,匡弘,付春明[6](2018)在《低面密度中温固化载体结构胶膜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备了一种可在中温107130℃固化的低面密度结构胶膜。介绍了该胶膜的固化工艺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贮存性能。使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胶膜粘接金属基材和复合材料的粘接性能进行考察,通过耐疲劳、蠕变、湿热老化、耐盐雾、耐介质以及楔子试验等多种环境试验考察了胶膜的耐久性能,强度保持率高于85%。结果表明,该胶膜具有较好的工艺铺覆性、力学粘接性能和环境耐久性能,可用于金属基材和复合材料的结构胶接。
王晓强[7](2018)在《致密油气钻井废弃物高强度固化及表面涂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密油气钻井废弃物稳固化处理是致密油气藏开发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及二次浸出污染。为此,本文针对致密油气钻井废弃物的污染性,提出并研究了致密油气钻井废弃物高强度固化及表面涂覆技术,形成的配套技术可望推动钻井废弃物环保工艺的发展,实现致密油气藏的环境友好型勘探开发。调取胜利油田钻井废弃固相,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分析优选了高强度固化体系配方,分析了固化物水化产物及微观结构,研究了固化体系高强度形成机理,测试了固化体系对污染物的封固性能,探究了不同因素对体系强度的影响规律。构建的最佳复合固化体系为:100g废弃物+5g H2O+28g MgO+19g MgCl2+0.4g改性剂+21g粉煤灰。体系28d抗压强度39.65MPa,废弃物处理率69.78%,当致密细针状水化产物5Mg(OH)2·MgCl2·8H2O呈交错空间网状结构,可形成有效机械联锁,实现固化高强度,同时环保性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体系强度受成型压力、浸泡和废弃物组成等因素影响,成型压力增加,石英、NaCl、重晶石含量增大提高固化物强度;浸泡、油类、粘土矿物含量增大对强度起负面作用。高强度固化研究中存在的浸泡7d强度损失率63.190%,Cd、Mn、Cr离子浸出问题,制约了其资源化利用环境。为此,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分析优选了表面涂覆工艺,研究了涂覆层对固化物的表面改性和封固效果,评价了涂覆层、涂覆固化物涂覆效果,分析了表面涂覆作用机理。获得了最佳表面涂覆工艺:龄期14d以上+憎水树脂2层涂覆+刷涂+室温养护,养护1d。涂覆固化物表面接触角为79.56°,吸水率为3.036%,浸水7d强度损失率21.091%,强疏水作用,防水性能良好;耐温7d、耐H2O、10%HCl、10%H2SO4溶液浸泡7d性能强,耐10%NaOH溶液浸泡性能较差;浸出液COD满足国家一级标准,重金属离子均未检出。对比涂覆效果评价结果分析表面涂覆作用机理,固化物表面粗糙、孔隙发育,利于涂覆材料附着、渗入,涂覆后孔隙结构消失;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固化物表面出现酯类特征峰,涂覆层渗入固化物与表面紧密结合。涂覆层和涂覆固化物综合性能相似,涂覆固化物保留了涂覆层的优良性能,改善了表面性能,提高了环境适应性和环保性。
侯玉双[8](2017)在《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的协同表面处理及胶接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作为木塑复合材料的典型代表,兼具木材和塑料的双重优点,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却因其连接方式的局限而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相较于目前广泛应用的机械连接方式,胶接连接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质轻等特点,可以有效地避免应力集中,还可以使木塑制品做到无缝连接,这尤其适用于木塑复合材料的大型复杂结构制品的设计应用,但因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中低表面能的聚乙烯成分,造成其难以利用胶接的方法进行连接,并且胶接耐久性差。对被粘材料进行表面处理是胶接连接时常用到的处理手段,但应用于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表面处理的方法并不多,且单一的每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为实现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的快速胶接并获得具有良好耐久性的胶接接头,本论文立足于偶联剂涂覆和等离子体放电相结合的方法对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进行协同表面处理,采用胶接性能测试并结合表面接触角、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以及表面形貌观测等微观分析方法研究偶联剂涂覆处理与等离子体放电的协同效应对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表面性质、胶接强度以及不同使用环境下胶接耐久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接头破坏类型及破坏机制的研究,探讨偶联剂涂覆与等离子体放电的协同效应对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胶接性能的作用机制,建立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的快速表面处理与胶接技术,为实现以胶接方式进行聚烯烃基木塑复合材料的无缝连接、扩大其应用范围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工艺方法。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经偶联剂涂覆和等离子体放电协同表面处理后,材料的表面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表面接触角下降,材料表面的润湿性得到明显改善。材料表面含氧活性基团增多,出现了大量的—OH、—C=O和—O—C=O等含氧极性基团,O/C增加,而且偶联剂与材料表面形成了牢固的化学键连接,这都极大地改善了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胶接接头的性能。相比其他单一的表面处理方法,协同表面处理后的胶接接头不但胶接强度有了很大提高,在水环境、热环境以及自然老化环境中的耐久性能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表现出了两种处理方法的协同作用效果。协同表面处理的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长期处于水、热等老化环境中,会发生胶接接头的失效,温度的变化会加剧失效效应。通过对在水中浸泡不同时间后的材料表面性质演变的研究,发现水环境中材料的表面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老化环境下表面性质的改变会直接导致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胶接接头的失效。在水环境中,水分子对胶接界面的解吸附及胶黏剂和材料本身膨胀、降解所产生的内应力是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胶接接头失效的主要原因;在自然老化环境中,内应力与外界环境的互相加强作用是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胶接接头失效的主要原因;在热老化环境中,热氧化降解及界面内应力所造成的胶接接头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改变是胶接接头失效的主要原因。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经偶联剂涂覆和等离子放电协同表面处理后,在相同老化环境下,相比其他单一的表面处理方法,经协同处理的试样表面被水分子破坏的程度明显要小。在水环境中,经协同表面处理的试样能长时间保持其原有的表面形貌,并可以有效减少胶接界面处缺陷的产生与发展。偶联剂涂覆和等离子放电协同表面处理提高了材料表面与胶黏剂的结合力及胶接界面抵御水分子破坏的能力,并通过偶联剂的封闭作用减少了水分子对材料表面的破坏作用,这是协同表面处理的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具有良好耐水性能的原因。偶联剂涂覆与等离子体放电协同表面处理充分地利用了偶联剂“分子桥”的结构特点以及等离子体作用的快速高效清洁性,表现出优异的表面改性效果。协同表面处理能同时对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中所含的聚乙烯和木粉成分起作用,处理效果远大于单一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并有效地弥补了单独使用偶联剂涂覆或等离子体处理时的缺陷,表现出处理方法的协同效应。在保证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胶接接头强度高、耐久性好的前提下,实现了快速的处理与胶接。
韩啸,金勇,杨鹏[9](2017)在《结构胶接接头湿热环境耐久性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相比于传统机械连接,如铆接、焊接和螺栓连接,结构胶接技术有着诸多优势,近年来在很多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胶黏剂本身具有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特性,使得胶接接头的环境耐久性成为关乎工程结构连接可行性和长期服役可靠性的关键问题。在概述结构胶接接头湿热环境耐久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别从影响胶接结构性能的环境湿度、温度及其耦合作用等角度展开讨论,介绍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取得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结合多种观测尺度下的环境老化试验和数值仿真方法,探究胶层吸湿、蠕变、热膨胀和吸湿膨胀等环境老化行为,利用模型预测方法模拟其在多场耦合工况下的多种力学性能退化行为,从而为胶接结构的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建模和试验数据支持。
韩啸[10](2014)在《胶接接头湿热环境耐久性试验与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环氧树脂结构胶粘剂和单搭接胶接接头在长期湿热环境下的老化行为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非平衡单搭接接头为研究对象,选取性质差异明显的三种环氧树脂结构胶粘剂,通过实验室模拟汽车长期服役过程的极限温度老化环境,开展胶接接头环境耐久性试验,并测试其经历环境退化后的残余强度;通过MATLAB(?)软件编程,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接头静态破坏强度和失效位移的影响,并对接头的失效表面进行了宏观目测观测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微观样貌分析,进一步研究其失效机理;(2)采用数控高低温湿热箱模拟汽车服役工况下的循环温度环境,对经历环境退化后的不同结构胶粘剂单搭接接头的静态剪切强度进行测试;采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对接头中胶层内部裂纹扩展过程进行建模仿真;通过试验-数值仿真联合分析方法,引入环境退化因子Deg,建立了依赖于环境影响因素的胶层内聚力模型,模拟接头中胶层的老化过程,并将数值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进一步研究了胶层内部应力在循环温度老化环境作用后的变化情况;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胶粘剂属性和环境因素对胶层内聚力参数退化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法对接头拉伸破坏后的失效断面进行微观样貌分析,探究不同胶粘剂微观样貌的变化情况;(3)采用膜状环氧树脂胶粘剂,设计制作胶粘剂固化模具,开发了哑铃形胶粘剂试件的制备工艺;对胶粘剂材料的老化行为进行理论建模,并通过胶粘剂试件湿热环境下的老化特性研究试验,获得了相应的老化模型参数;通过设计制作弹簧加载夹具,实现了结构胶粘剂和胶接接头试件湿-热-力联合老化环境的实验室模拟;采用完全耦合建模分析方法,通过编写有限元分析软件的用户子程序并定义场变量,实现了对胶接接头环境退化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将数值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和验证,并对环境老化过程中胶层内部的水分扩散、应力和蠕变分布状态进行了讨论和分析;(4)对经历环境老化后的胶粘剂和胶接接头试件开展准静态拉伸加载试验,为接头退化后残余强度预测提供了必要的模型参数;分别建立胶接接头在湿-热-力老化环境下的退化行为模拟模型和残余强度预测模型,并通过对有限元分析结果文件的读取和编辑,开发了相应的模型间数据传递技术;编写有限元软件的用户子程序进行二次开发,得到了依赖于累积吸湿量和蠕变应变的胶粘剂退化内聚力模型;采用退化内聚力模型对退化后的接头准静态拉伸破坏过程进行模拟,对不同环境老化工况下胶层内部应力和内聚破坏的分布状态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二、胶接接头的耐久性及其无损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接接头的耐久性及其无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发动机短舱平移门后部锁区域修理方案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修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2 平移门后部锁区域修理方案的优化设计 |
3 优化后方案的特点 |
4 结束语 |
(2)结构胶接CFRP波纹板三点弯曲性能及湿热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结构承载性能与吸能性能 |
1.2.2 波纹板结构的吸水老化行为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CFRP吸湿特性试验 |
2.1 水分扩散理论 |
2.2 CFRP吸湿试样制备 |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4 CFRP吸湿特性测试方案及过程 |
2.5 CFRP吸湿特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干燥及吸水饱和CFRP基本力学性能测试 |
3.1 试件尺寸 |
3.2 基本力学性能测试标准试样制备 |
3.3 CFRP吸水饱和试样制备 |
3.3.1 CFRP基本力学性能测试试件制备 |
3.3.2 试件老化过程 |
3.4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5 干燥及吸水饱和CFRP准静态拉伸试验 |
3.5.1 测试方案 |
3.5.2 试验过程 |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干燥及吸水饱和CFRP准静态压缩试验 |
3.6.1 测试方案 |
3.6.2 试验过程 |
3.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7 干燥及吸水饱和CFRP准静态剪切试验 |
3.7.1 测试方案 |
3.7.2 试验过程 |
3.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不同胶层厚度的铝合金波纹板三点弯曲性能研究 |
4.1 材料参数及试件尺寸 |
4.2 铝合金波纹板试件制备 |
4.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4.4 波纹板三点弯曲力学性能试验方案及过程 |
4.5 铝合金胶接波纹板三点弯曲力学性能试验的有限元仿真 |
4.5.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
4.5.2 内聚力模型 |
4.5.3 铝合金波纹板的有限元建模 |
4.6 铝合金波纹板三点弯曲力学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4.6.1 三点弯曲试验的力-位移曲线及压溃样貌 |
4.6.2 波纹板结构胶层的失效模式 |
4.6.3 波纹板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CFRP胶接波纹板三点弯曲性能研究及水分扩散仿真 |
5.1 胶接CFRP波纹板试件的制备 |
5.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5.3 胶接CFRP波纹板三点弯曲力学性能试验 |
5.3.1 CFRP胶接波纹板三点弯曲力学性能测试过程 |
5.3.2 CFRP波纹板三点弯曲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
5.4 CFRP胶接波纹板三点弯曲加载的有限元仿真 |
5.4.1 Hashin失效准则 |
5.4.2 经典层合板理论 |
5.4.3 复合材料本构模型 |
5.4.4 CFRP波纹板有限元建模 |
5.5 CFRP胶接波纹板试验与仿真结果分析 |
5.5.1 CFRP胶接波纹板的力学性能分析 |
5.5.2 CFRP胶接波纹板胶层的失效模式 |
5.6 CFRP胶接波纹板的水分扩散仿真 |
5.6.1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5.6.2 应用热传递模块的水分扩散仿真 |
5.6.3 水分扩散仿真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浅谈胶接接头可靠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胶接接头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
2 胶接接头强度预测 |
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4)等离子体改性对玻璃/铝合金胶接界面作用机制的分子模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胶接技术简介 |
1.2.1 胶接理论 |
1.2.2 胶接接头失效形式 |
1.2.3 异质材料胶接研究现状 |
1.3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方法研究现状 |
1.3.1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对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 |
1.3.2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1.4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在界面方面的应用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分子动力学原理简介及实验方法 |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概述 |
2.2 分子动力学计算基本原理 |
2.3 计算软件介绍 |
2.4 试验方法 |
2.4.1 接触角试验 |
2.4.2 XPS试验 |
2.4.3 扫描电镜试验 |
第3章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对玻璃表面特性影响 |
3.1 引言 |
3.2 接触角测试结果分析 |
3.3 XPS测试结果分析 |
3.4 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铝合金/玻璃胶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玻璃/铝合金胶粘接机理 |
4.2.1 模拟细节 |
4.2.2 层状聚氨酯分子与表面的相互作用 |
4.2.3 聚氨酯单分子结构与表面的相互作用 |
4.2.4 径向分布函数 |
4.3 H_2O对聚氨酯/玻璃相互作用的影响 |
4.4 压强对聚氨酯/玻璃相互作用的影响 |
4.5 温度对聚氨酯/玻璃相互作用的影响 |
4.6 聚合度对聚氨酯/玻璃相互作用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玻璃表面改性后界面强化机理研究 |
5.1 等离子体处理后表面活性粒子与玻璃作用 |
5.2 改性玻璃的微观润湿机理研究 |
5.3 改性玻璃与聚氨酯的相互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结构胶粘剂Ⅰ型断裂性能湿热老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胶接接头环境耐久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温度对胶接接头物理和力学性质的影响 |
1.1.2 胶接接头吸湿老化和水分扩散 |
1.1.3 湿热环境耦合对胶接接头粘接性能的影响 |
1.2 内聚力模型 |
1.2.1 双线性内聚力模型 |
1.2.2 梯形内聚力模型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2 胶粘剂和铝合金准静态拉伸力学性能测试 |
2.1 胶粘剂拉伸标准试样制备 |
2.2 胶粘剂准静态拉伸测试过程 |
2.3 铝合金准静态拉伸测试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3 胶粘剂升温环境吸湿特性测定 |
3.1 升温环境吸湿老化测试流程 |
3.2 水分扩散和吸湿膨胀理论 |
3.3 胶粘剂水分扩散和吸湿膨胀 |
3.4 胶粘剂吸湿引起的强度退化 |
3.5 拉伸断裂表面扫描电镜观察 |
3.6 胶粘剂试件几何效应对扩散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胶粘剂双悬臂梁I型断裂加载测试 |
4.1 双悬臂梁试件尺寸及加载点设计 |
4.2 I型断裂数据处理简化方法 |
4.3 材料参数和试件尺寸 |
4.4 试件制备和试验流程 |
4.5 双悬臂梁试件有限元建模 |
4.6 I型断裂结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敞面双悬臂梁试件湿热老化及其I型断裂加载测试 |
5.1 湿热老化试件分组与制备 |
5.2 敞面双悬臂梁试件的湿热老化试验 |
5.3 未老化的双悬臂梁I型断裂加载测试 |
5.4 未老化的双悬臂梁有限元仿真和参数优化 |
5.5 敞面湿热老化后的双悬臂梁I型断裂加载测试 |
5.6 敞面湿热老化双悬臂梁有限元仿真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求解等效裂纹长度MATLAB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低面密度中温固化载体结构胶膜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试验部分 |
1.1 原材料 |
1.2 测试方法 |
1.3 试验仪器 |
2 结果和讨论 |
2.1 胶膜的基本力学性能 |
2.2 胶膜的耐久性能 |
2.2.1 耐疲劳试验 |
2.2.2 蠕变性能 |
2.2.3 湿热老化性能 |
2.2.4 盐雾试验 |
2.2.5 耐介质试验 |
2.2.6 楔子实验 |
2.3 胶膜的固化工艺适应性 |
2.4 胶膜的贮存性能 |
3 结论 |
(7)致密油气钻井废弃物高强度固化及表面涂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致密油气藏开发现状及钻井废弃物污染特征 |
1.1.1 全球致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 |
1.1.2 致密油气钻井废弃物污染特征 |
1.2 钻井废弃物固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1 钻井废弃物固化技术 |
1.2.2 钻井废弃物固化技术及机理 |
1.2.3 钻井固化废弃物深度处理及存在问题 |
1.3 表面涂覆技术研究现状 |
1.3.1 表面涂覆方法研究 |
1.3.2 表面涂覆材料应用 |
1.3.3 表面涂覆技术影响因素 |
1.4 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致密油气钻井废弃物高强度固化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1 高强度固化实验材料 |
2.1.2 高强度固化实验方法 |
2.1.3 致密油气钻井废弃物组成及污染特征分析 |
2.2 致密油气高强度固化废弃物表面涂覆实验材料及方法 |
2.2.1 表面涂覆实验材料 |
2.2.2 表面涂覆实验方法 |
2.2.3 表面涂覆材料初选实验 |
第三章 致密油气钻井废弃物高强度固化技术研究 |
3.1 致密油气钻井废弃物高强度固化配方优化 |
3.1.1 钻井废弃物固化空白实验 |
3.1.2 高强度固化体系正交优化 |
3.1.3 高强度固化体系单因素分析 |
3.2 固化钻井废弃物组成结构及污染特征分析 |
3.2.1 固化钻井废弃物水化产物分析 |
3.2.2 固化钻井废弃物微观结构分析 |
3.2.3 固化钻井废弃物浸出物污染特征分析 |
3.3 固化钻井废弃物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成型压力的影响 |
3.3.2 浸泡的影响 |
3.3.3 废弃物组成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致密油气高强度固化废弃物表面涂覆技术研究 |
4.1 致密油气固化废弃物表面涂覆工艺优化实验 |
4.1.1 表面涂覆空白实验 |
4.1.2 表面涂覆工艺正交试验优化 |
4.1.3 表面涂覆工艺单因素优化实验 |
4.2 致密油气固化废弃物表面涂覆效果评价 |
4.2.1 涂覆材料性能评价 |
4.2.2 高强度固化物涂覆层性能评价 |
4.2.3 高强度固化物表面涂覆作用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的协同表面处理及胶接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塑复合材料概述 |
1.2.1 木塑复合材料的组成与性能 |
1.2.2 木塑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
1.3 木塑复合材料的连接 |
1.3.1 机械连接 |
1.3.2 焊接连接 |
1.3.3 胶接连接 |
1.4 被胶接材料的表面处理 |
1.4.1 固体材料的表面性质 |
1.4.2 材料表面性质的表征 |
1.4.3 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 |
1.5 胶接接头的耐久性 |
1.5.1 环境对胶接耐久性的影响 |
1.5.2 材料对胶接耐久性的影响 |
1.5.3 应力对胶接耐久性的影响 |
1.6 胶接理论 |
1.7 木塑复合材料的表面处理与胶接研究进展 |
1.7.1 木塑复合材料的表面处理与胶接 |
1.7.2 木塑复合材料胶接接头的耐久失效 |
1.8 木塑复合材料用胶黏剂 |
1.8.1 环氧树脂胶黏剂 |
1.8.2 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 |
1.9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9.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9.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9.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木塑复合材料的表面处理 |
2.3.1 打磨处理 |
2.3.2 等离子体处理 |
2.3.3 硅烷偶联剂涂覆处理 |
2.3.4 硅烷偶联剂和射流等离子体协同表面处理 |
2.3.5 多异氰酸酯涂覆处理 |
2.3.6 多异氰酸酯和射流等离子体协同表面处理 |
2.4 木塑复合材料的胶接 |
2.5 木塑复合材料的耐久老化实验 |
2.5.1 水煮实验 |
2.5.2 水浸实验 |
2.5.3 热老化实验 |
2.5.4 自然老化实验 |
2.6 测试及表征 |
2.6.1 力学性能测试 |
2.6.2 表面接触角测定 |
2.6.3 吸水率测定 |
2.6.4 时效性测试 |
2.6.5 表面形貌观察(SEM) |
2.6.6 红外光谱分析(AR-FTIR) |
2.6.7 表面元素的测定(XPS) |
3 协同表面处理下PE-WPCs的表面性质与胶接机制 |
3.1 引言 |
3.2 协同表面处理对PE-WPCs表面形貌的影响 |
3.3 协同表面处理对PE-WPCs胶接性能的影响 |
3.3.1 胶接接头的胶接强度 |
3.3.2 胶接接头的破坏形式 |
3.4 协同表面处理的时效性 |
3.5 协同表面处理对PE-WPCs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3.6 协同表面处理对PE-WPCs表面结构的影响 |
3.7 协同表面处理对PE-WPCs表面元素的影响 |
3.7.1 表面元素相对含量分析 |
3.7.2 表面C谱分析 |
3.7.3 表面O谱分析 |
3.8 PE-WPCs协同表面处理下的胶接机理 |
3.9 本章小结 |
4 协同表面处理下PE-WPCs胶接接头的耐久失效 |
4.1 引言 |
4.2 环境老化对PE-WPCs胶接性能的影响 |
4.2.1 水环境下胶接接头的胶接强度 |
4.2.2 水环境下胶接接头的破坏形式 |
4.3 水环境下PE-WPCs胶接试样的吸水率 |
4.4 水环境下PE-WPCs胶接接头的耐久失效机制 |
4.4.1 研究方法 |
4.4.2 水环境下PE-WPCs的表面形貌 |
4.4.3 水环境下PE-WPCs的表面接触角 |
4.4.4 水环境下PE-WPCs的表面结构 |
4.4.5 水环境下PE-WPCs的表面元素 |
4.4.6 水环境下PE-WPCs胶接接头的耐久失效机制 |
4.5 自然环境下WPCs胶接接头的耐久失效机制 |
4.5.1 研究方法 |
4.5.2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
4.5.3 自然老化环境下胶接接头的胶接强度与破坏模式 |
4.5.4 自然老化环境下胶接接头的耐久失效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5 PE-WPCs的协同表面处理与快速胶接 |
5.1 引言 |
5.2 协同表面处理下PE-WPCs的表面形貌 |
5.3 环境老化对PE-WPs胶接强度的影响 |
5.3.1 水环境下胶接接头的胶接强度 |
5.3.2 热环境下胶接接头的胶接强度 |
5.4 协同表面处理下PE-WPCs胶接试样的吸水率 |
5.5 协同表面处理对PE-WPCs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5.6 协同表面处理对PE-WPCs表面结构的影响 |
5.7 协同表面处理对PE-WPCs表面元素的影响 |
5.7.1 表面元素含量 |
5.7.2 表面C谱分析 |
5.7.3 表面O谱分析 |
5.8 协同表面处理下PE-WPCS的快速胶接与失效机制 |
5.8.1 协同表面处理下PE-WPCs的快速胶接机制 |
5.8.2 老化环境下胶接接头的耐久失效机制 |
5.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9)结构胶接接头湿热环境耐久性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湿度对胶接接头的影响研究 |
1.1 吸湿老化机理和水分扩散理论 |
1.2 吸湿老化试验 |
1.3 吸湿老化过程数值模拟 |
2 温度对胶接接头的影响研究 |
2.1 温度影响机理 |
2.2 温度影响试验研究 |
3 湿热环境耦合影响研究 |
4 结论 |
(10)胶接接头湿热环境耐久性试验与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TABLE OF CONTENTS |
图目录 |
表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胶接结构力学性能及其环境耐久性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胶接接头设计和工艺参数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
1.2.2 胶粘剂环境老化行为研究 |
1.2.2.1 吸收环境水分 |
1.2.2.2 热膨胀和吸湿膨胀 |
1.2.2.3 力学性能加速老化研究 |
1.2.3 胶接接头环境耐久性研究 |
1.2.3.1 环境温度 |
1.2.3.2 高湿和腐蚀环境 |
1.2.3.3 表面处理工艺 |
1.2.3.4 老化时间 |
1.2.3.5 破坏进展监测 |
1.2.3.6 接头环境退化行为建模仿真 |
1.2.4 胶接接头拉伸破坏过程建模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考虑汽车服役工况的极限温度环境下胶接接头加速退化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方案设计 |
2.2.1 试验设计法 |
2.2.2 试验材料选择 |
2.2.3 单搭接接头制备工艺 |
2.2.4 极限温度加速退化环境的实验室模拟 |
2.2.5 准静态拉伸加载试验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准静态加载试验结果与讨论 |
2.3.2 不同温度老化环境下试验力-位移曲线对比 |
2.3.3 基于响应面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3.1 响应面法基本理论 |
2.3.3.2 极限温度环境退化后接头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2.3.4 胶接接头破坏表面失效样貌研究 |
2.3.4.1 宏观目测观测法 |
2.3.4.2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微观样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胶接接头循环温度场下的强度退化预测 |
3.1 引言 |
3.2 试验方案设计 |
3.2.1 试验材料选择 |
3.2.2 循环温度加速老化环境的实验室模拟 |
3.3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单搭接接头建模 |
3.3.1 内聚力模型 |
3.3.1.1 初始刚度 |
3.3.1.2 破坏初始 |
3.3.1.3 破坏进展 |
3.3.1.4 胶层内聚力参数校准 |
3.3.2 单搭接接头拉伸破坏过程二维有限元建模 |
3.4 循环温度场下单搭接接头强度退化预测 |
3.4.1 接头破坏过程有限元仿真和模型验证 |
3.4.2 引入退化参数的接头强度预测 |
3.4.3 胶层应力状态分析 |
3.4.4 基于响应面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5 胶层失效表面微观样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长期湿-热-力耦合场下的胶层老化行为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案设计 |
4.2.1 试件制作方法 |
4.2.1.1 胶粘剂试件 |
4.2.1.2 单搭接接头试件 |
4.2.2 湿-热-力耦合老化环境的实验室模拟 |
4.2.2.1 胶粘剂试件 |
4.2.2.2 单搭接接头试件 |
4.3 胶粘剂老化特性建模与参数测定 |
4.3.1 胶粘剂老化特性建模 |
4.3.1.1 水分吸收 |
4.3.1.2 蠕变 |
4.3.1.3 热膨胀 |
4.3.1.4 吸湿膨胀 |
4.3.1.5 应力-应变曲线 |
4.3.2 胶粘剂老化参数的试验测定 |
4.4 长期湿-热-力耦合场下的单搭接接头退化行为有限元建模 |
4.4.1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
4.4.2 依赖于应力场的水分扩散 |
4.4.3 依赖于吸湿量的杨氏模量 |
4.4.4 热膨胀与吸湿膨胀 |
4.4.5 依赖于吸湿量的时间硬化蠕变 |
4.4.6 接头环境退化模型概念框架 |
4.4.7 接头退化过程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
4.4.7.1 胶层水分扩散 |
4.4.7.2 胶层应力分布 |
4.4.7.3 胶层蠕变行为 |
4.5 本章小结 |
5 胶接接头长期湿-热-力耦合场下的强度退化预测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案设计 |
5.2.1 胶粘剂试件的老化特性试验 |
5.2.2 胶接接头试件的退化特性试验 |
5.2.3 准静态拉伸破坏试验 |
5.3 长期湿-热-力耦合场下的单搭接接头强度退化预测有限元建模 |
5.3.1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
5.3.2 胶层老化行为内聚力建模 |
5.3.3 胶层退化的内聚力参数 |
5.3.4 胶层累积老化数据的导入 |
5.3.5 接头残余强度预测模型概念框架 |
5.4 长期湿-热-力耦合场下的接头强度退化预测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
5.4.1 接头强度退化 |
5.4.2 胶层应力和破坏分布 |
5.4.3 环境老化后胶层应力和破坏进展过程 |
5.4.4 未老化胶层应力和破坏进展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摘要 |
6.3 本文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响应面法的MATLAB~(?)语言程序实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胶接接头的耐久性及其无损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发动机短舱平移门后部锁区域修理方案优化设计[J]. 蔡长海,阎超,胡诗奇,苗广原,赵海洋. 航空维修与工程, 2020(11)
- [2]结构胶接CFRP波纹板三点弯曲性能及湿热老化研究[D]. 刘哲远.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浅谈胶接接头可靠性研究进展[J]. 罗威,尹述芳,马娇,彭金艳. 南方农机, 2020(05)
- [4]等离子体改性对玻璃/铝合金胶接界面作用机制的分子模拟及实验研究[D]. 王松.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结构胶粘剂Ⅰ型断裂性能湿热老化行为研究[D]. 金勇.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6]低面密度中温固化载体结构胶膜的性能研究[J]. 邵南,高堂铃,付刚,王冠,吴健伟,王雪松,赵汉清,匡弘,付春明. 化学与黏合, 2018(03)
- [7]致密油气钻井废弃物高强度固化及表面涂覆技术研究[D]. 王晓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的协同表面处理及胶接机制[D]. 侯玉双.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9]结构胶接接头湿热环境耐久性研究概述[J]. 韩啸,金勇,杨鹏.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17(03)
- [10]胶接接头湿热环境耐久性试验与建模研究[D]. 韩啸.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