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蚊胺制剂研究进展

避蚊胺制剂研究进展

一、避蚊胺剂型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荣[1](2018)在《基于聚乳酸的避蚊胺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所以对于纺织品,其基本的服用功能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了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近年来消费者对开发功能性纺织品的呼声也愈加强烈。其中将功能性整理剂通过缓释微胶囊技术整理到织物上,使织物可以实现多种长效功能整理如驱蚊、芳香、抗菌等的研究也愈加成为研究的热点。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原理是利用高分子可成膜材料将易挥发的活性物质包裹起来形成微型胶囊,从而使活性物质以缓慢的速度释放。借助于粘合剂通过印花、浸轧、浸染、涂层等方式,可以将微胶囊牢固地附着在织物上,近而延长功能纺织品的使用寿命。本文采用溶剂蒸发法以聚乳酸为壁材,避蚊胺为芯材,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缓释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采用浸轧法借助粘合剂、热焙烘技术将微胶囊整理到棉织物上,对整理工艺进行探讨,制备出具有较好耐久性的驱蚊织物。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的制备:以聚乳酸为壁材,避蚊胺为芯材,溶于二氯甲烷中,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微胶囊。首先,以微胶囊粒径和包覆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法设计实验,探讨了溶剂用量、壁芯之比、乳化剂之比、剪切速度、搅拌速度对粒径和包覆率的影响,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条件。研究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二氯甲烷用量为20ml,壁芯配比为1:1,乳化剂Tween80和Span80比例为1:1,剪切速度为13000r/min,搅拌速度为900r/min。采用优化工艺制备所得到得微胶囊平均粒径为242.8nm,分散系数为0.319,包覆率为38.5%,载药率为12.3%,粒径大小呈正态分布,大多数在100~400nm之间。(2)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的形貌及性能分析: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表征了微胶囊的形貌;采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微胶囊的结构,通过热重分析仪测试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能,同时研究微胶囊在不同温度下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成球效果好,粒径分布较均匀。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避蚊胺被成功包覆到到壁材聚乳酸中。通过对比避蚊胺原药和载药微胶囊的热重以及微商热重分析,得到结论:聚乳酸包覆后的微胶囊可以有效降低外部温度对芯材的影响,使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从而降低芯材释放的速度。微胶囊在不同温度下的缓释曲线表明环境温度会影响微胶囊的释放速度,通常温度越高,芯材的释放越剧烈,并且伴随一定的突释现象,且突释现象会随着温度的提高愈加明显。(3)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对棉织物的整理及性能研究:借助水性聚氨酯能与织物产生化学交联,通过浸轧法对棉织物进行微胶囊整理,讨论了微胶囊用量、水性聚氨酯用量、焙烘温度以及焙烘时间对整理后棉织物性能的影响,对棉织物上的有效成分含量,整理后棉织物的断裂强力、折皱回复角以及透气性进行测定。最佳微胶囊整理工艺为:微胶囊20g/L、水性聚氨酯60g/L、焙烘温度130℃、焙烘时间3min。对整理后的织物进行耐水洗实验表征,并探讨其缓释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加了水性聚氨酯的织物更加耐水洗,经15次水洗后还保留69.0%的有效成分含量,其缓释性与微胶囊本身的缓释性基本保持一致,整理后的织物基本与原来风格保持一致。

赵华,王荣,李昌哲,岑延丽,李军[2](2017)在《同剂量不同剂型避蚊胺皮肤刺激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30%避蚊胺驱蚊液和30%避蚊胺驱蚊膏对新西兰种白色家兔皮肤是否有刺激性或腐蚀性及其程度,了解避蚊胺在人体接触时可能出现的皮肤危害,为制定其对皮肤刺激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种白色家兔8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只,将受试物涂抹在家兔背部左侧去毛区,纯水涂抹在右侧去毛区作为自身对照连续涂抹14 d,1次/d,观察并记录涂抹受试物部位皮肤反应情况。结果 30%避蚊胺驱蚊液家兔多次皮肤刺激试验,每天每只动物皮肤刺激平均积分为0;30%避蚊胺驱蚊膏家兔多次皮肤刺激试验,每天每只动物皮肤刺激平均积分为0.39。结论 30%避蚊胺驱蚊液和30%避蚊胺驱蚊膏对新西兰种白色家兔皮肤均无刺激性,但30%避蚊胺驱蚊液较30%避蚊胺驱蚊膏更温和。

王东,刘慧媛,林忠岭,王永明,张晓,王晓花,辛正[3](2016)在《济南市2003—2015年媒介生物驱避剂获证登记试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分析济南市13年来接收检测的驱避剂现况与特点。方法收集并筛选2003—2015年接收检测的驱避剂样品,调查样品数量、有效成分及其浓度。结果驱避剂的获证登记检测呈现周期性发展,以避蚊胺等化学合成驱避剂为主;以驱蚊液和驱蚊露为主要剂型。结论驱避剂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应进一步加强安全环保、驱避时间长的植物源驱避剂的研发。同时,相关的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尤待建立或修订。

马卫宾[4](2014)在《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生物活性及天然蚊虫防控剂研发》文中研究表明蚊虫通过骚扰、叮咬等多种方式危害人类生活,并可传播登革热、鼠疫、伤寒、疟疾等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蚊虫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蚊虫防控剂的开发和应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蚊虫防控剂应用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并与人体有直接接触,因此对其安全性的要求更高。长期、大量以及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合成卫生杀虫剂,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蚊虫抗药性、杀虫剂残留、室内环境污染等,引起人们对卫生用农药安全性的担忧。天然植物精油具有可再生、低残留、低毒性等优点,符合人们对卫生杀虫剂安全、环保的要求。但由于资源有限、成本过高、制剂加工难度较大,植物精油在蚊虫防控实践中的应用较少。鉴于此,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内常见的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评价了25种天然植物精油及35种精油单体化合物对其幼虫的毒杀活性以及对成蚊的熏蒸与驱避作用,研究了精油活性成分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初步研制出几种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植物源蚊虫防控剂配方。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药液浸养法测定了供试样品对淡色库蚊4龄幼虫的毒杀活性,并对活性成分进行了协同增效作用研究及水面杀蚊幼剂初步研制。结果表明:(1)供试精油中的八角茴香油与八角叶油活性较好,80mg/L浓度下试虫24h死亡率分别为95.0%和93.8%;精油单体化合物中的反式茴香烯杀蚊幼活性最好,其次为金合欢醇与对伞花烃,24h的LC50分别为16.1、21.5和25.9mg/L;反式茴香烯与金合欢醇具有较好的协同增效作用,1:1(w/w)配比下对淡色库蚊4龄幼虫的LC50为9.5mg/L。(2)油酸对反式茴香烯和金合欢醇的杀蚊幼活性具有显着的增效作用,反式茴香烯、油酸和乙醇组成的三元混合体系具有在水体表面杀蚊幼的效果,其杀蚊幼效果与水体面积相关,与水体深度无关,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基于植物精油的水面杀蚊幼剂提供了参考和依据。2.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了供试样品对淡色库蚊雌成虫的熏蒸击倒和熏蒸致死活性,并对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协同增效作用研究及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初步研制。结果表明:(1)肉桂油及其有效成分反式肉桂醛对蚊虫具有很好的熏蒸致死效果,但击倒速度较慢;冬青油及其主效成分水杨酸甲酯对淡色库蚊的熏蒸致死活性较差,但在亚致死剂量下却显示很好的击倒活性,但蚊虫被击倒后又能复苏;反式肉桂醛与水杨酸甲酯混配后对蚊虫兼有快速击倒和高效致死的熏蒸效果,显示出较好的协同作用。(2)香芹酚与百里香酚对淡色库蚊的熏蒸击倒和致死活性最好,熏蒸处理5h的LC50分别为0.26和0.28μL/L,并且二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1:1(v/v)配比下的共毒系数(CTC)为174.1,LC50为0.16μL/L。(3)以香芹酚与百里香酚(1:1,v/v)为有效成分,研制出一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通过方箱法(70×70×70cm)测试,其杀蚊效果(300mg/片)与右旋烯丙菊酯(30mg/片)相当。3.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供试样品对淡色库蚊雌成虫的空间驱避活性。结果显示:(1)25种植物精油中,肉桂油的空间驱避活性最好,其次为香叶油,0.2μL剂量下二者在“Y”型嗅觉仪中对蚊虫20min内的驱避率大于85%;35种精油单体化合物中,反式肉桂醛和香叶醇驱避活性最好,0.2μL剂量下在“Y”型嗅觉仪中对蚊虫20min内的驱避率均为100%。(2)反式肉桂醛与香叶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在1:1(v/v)配比下的驱避效果好于单用时的效果;以反式肉桂醛和香叶醇(1:1,v/v)为有效驱蚊成分,以卡拉胶、吐温80、水等为辅料,研制出一种水凝胶型固体缓释驱蚊剂。4.选用杀蚊幼、熏蒸、驱避活性较好的7种单体化合物,分别以1.0%质量比加入到0.6%的天然除虫菊素气雾剂中,测定了其对天然除虫菊素的增效活性。结果表明:(1)香叶醇与水杨酸甲酯的增效活性最好,增效系数(SR)分别为1.35和1.34;将香叶醇与水杨酸甲酯以9:1,7:3,5:5,3:7,1:9质量比进行混配,发现二者比例为7:3时增效效果最好(SR=1.58),优于增效醚S1(SR=1.39)。(2)采用模拟现场法,测定了配方为0.6%除虫菊素+1.0%XS(香叶醇:水杨酸甲酯=7:3,w/w)为有效成分的气雾剂的药效,1h蚊虫击倒率和24h蚊虫死亡率均为100%,达到农药卫生用杀虫剂药效评价标准(气雾剂)的A级标准;经相关企业测试,以香叶醇与水杨酸甲酯为有效成分研制的植物源增效剂XS对天然除虫菊素具有明显的增效效果,具有较好的市场化潜力。综上所述,植物精油对蚊虫的生物活性可以分为致死效应和亚致死效应,二者均具有开发潜力和实用价值。植物精油中单体化合物之间存在的协同增效作用为通过科学合理的增效混配来开发安全、高效的天然蚊虫防控剂提供了依据。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基于植物精油开发天然蚊虫防控剂具有技术可行性和应用可能性,并对发展新型蚊虫防控技术与产品以及建立环保型蚊虫综合防控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陶波,张大伟[5](2014)在《蚊虫驱避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昆虫抗药性问题使得杀虫剂的使用受到限制,驱避剂具有高效、低毒、安全环保且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文章结合天然蚊虫驱避剂和人工合成蚊虫驱避剂的特点及研究应用进展进行论述,同时介绍蚊虫驱避剂剂型方面研究进展,并指出蚊虫驱避剂发展方向。

蔡美萍,卢平英,姜志宽,范国荣,王宗德[6](2013)在《驱避剂缓释剂型的研究》文中提出缓释剂可以延缓各类制剂有效成分的释放,从而增加有效时间。综述了避蚊胺和萜类驱避剂的几种缓释剂型,包括聚合物制剂、微胶囊制剂、水凝胶乳剂、脂质体制剂、包结化合物制剂。在此基础上,对缓释剂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王东,王永明,卫春秀,张震,辛正[7](2012)在《环境友好型卫生杀虫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及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卫生杀虫剂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化学合成农药的缺点日益突出,植物源、微生物源和昆虫调节剂渐为今后卫生用药的发展趋势和迫切需要。根据国内外这3类杀虫剂在主要媒介昆虫防治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系统介绍了它们的活性成分、靶标害虫、作用方式及在我国病媒生物防制中已登记用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我国卫生杀虫剂的发展方向。

蔡美萍[8](2012)在《萜类驱避剂R2的合成与剂型研究》文中认为以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为原料,氨基磺酸为催化剂,甲苯为溶剂合成R2,研究了羟基香茅醛与1,2—丙二醇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产物GC纯度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R2合成的最优条件:纯度为93%的羟基香茅醛质量为115g时,羟基香茅醛与1,2—丙二醇摩尔比为1:3.523,羟基香茅醛与甲苯摩尔比为1:2-1:2.5,反应温度为38.5℃,反应时间4.37h,在此条件下反应得到的R2的GC纯度为91.88%,为R2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优化的工艺合成条件。采用IR、1H NMR、13C NMR及MS对合成的R2进行了结构鉴定与表征。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到R2喷雾剂的最佳配方:R2质量分数为10%,增溶剂含量20%,增效剂含量1%,1,2—丙二醇5%,透明质酸钠0.05%,防腐剂0.4%,香精0.5%,蒸馏水63%。且采用加水法制备喷雾剂,先将R2与增溶剂不断地搅匀,再添加其他成分,最后加水稀释。参照行业标准QB/T2660—2004考察喷雾剂的理化指标,包括高温、低温和长期试验,其外观、pH值、R2含量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上述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R2喷雾剂外观透明,无分层。pH值变化不大,在6.5~7.5之间,R2含量基本未减少。浓度为10%的喷雾剂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的有效保护时间分别达4.0h、4.5h、4.0h,均达到国家B级标准。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凝胶基质的最优配比,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R2的最佳用量,确定了R2凝胶剂的最佳配方:R2质量分数为12.5%,卡波姆940为1%,1,2—丙二醇5%,甘油5%,透明质酸钠0.1%,三乙醇胺1%,防腐剂0.2%,去离子水75.2%。对制备的凝胶剂参照行业标准QB/T1857—2004进行理化指标的考察,结果表明:在高温、低温和长期试验中,R2凝胶剂无沉淀物,pH值保持在6.5-8之间,有效成分含量变化不大。浓度为10%的凝胶剂对白纹伊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的有效保护时间分别达4.0h、5h、5.0h,均达到国家B级标准。

郑璐璐,宋洪涛[9](2012)在《蚊虫驱避剂及其剂型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源驱避剂,具有安全、环保、毒副作用小等特点,目前对其研究重点在于筛选高驱避活性成分。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的文献资料,对蚊虫驱避剂剂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蚊虫驱避剂剂型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姜志宽,韩招久,王宗德,宋湛谦,王忠灿,钱万红,陈金珠,陈超[10](2010)在《昆虫驱避剂的发展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驱避剂是一类能使昆虫无法识别和发现其叮咬目标,从而远离潜在目标的物质。驱避剂可用于皮肤和衣服等,保护使用者免遭蚊、蠓、虱、螨、蜱和蚤类等害虫的叮咬,另一方面,丰富"驱-诱"策略,更好地发挥策略在控制害虫种群和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昆虫驱避剂在医学昆虫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媒介昆虫通过刺叮吸血而传播疾病。在森林、草原和荒野等环境中生活、工作和旅游的人们,尤其是部队指战员,在执勤和训练时,使用驱避剂是重要的防护手段。1昆虫驱避剂的历史昆虫驱避剂的使用历史悠久,中国人早在1000多年前就懂得用燃烧艾蒿、菊科类植物的办法来

二、避蚊胺剂型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避蚊胺剂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聚乳酸的避蚊胺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蚊虫驱避剂的介绍
        1.2.1 驱避剂种类
        1.2.1.1 天然驱避剂
        1.2.1.2 合成驱避剂
        1.2.2 驱避剂的作用机理
        1.2.3 驱避剂的剂型
        1.2.3.1 脂质体制剂
        1.2.3.2 凝胶制剂
        1.2.3.3 包结化合物制剂
        1.2.3.4 高分子聚合物制剂
        1.2.3.5 微胶囊制剂
    1.3 微胶囊的概述
        1.3.1 微胶囊壁材的选用
        1.3.1.1 海藻酸钠
        1.3.1.2 壳聚糖
        1.3.1.3 明胶
        1.3.1.4 聚乳酸
        1.3.1.5 其他壁材
        1.3.2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3.2.1 复凝聚法
        1.3.2.2 单凝聚法
        1.3.2.3 原位聚合法
        1.3.2.4 界面聚合法
        1.3.2.5 喷雾干燥法
        1.3.2.6 溶剂蒸发法
        1.3.3 微胶囊的缓释特性
    1.4 聚乳酸概述
        1.4.1 聚乳酸的性能及应用
        1.4.2 聚乳酸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5 微胶囊技术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1.6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聚乳酸/避蚊胺驱蚊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实验方法
        2.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1 实验药品
        2.1.1.2 实验仪器
        2.1.2 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2.1.3 测试方法及表征
        2.1.3.1 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的包覆率和载药率测定
        2.1.3.2 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粒径测定
        2.1.3.3 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的形貌测试
        2.1.3.4 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的红外分析
        2.1.3.5 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的热重分析
        2.1.3.6 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的释放性能表征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
        2.2.1.1 二氯甲烷用量对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粒径和包覆率的影响
        2.2.1.2 壁材与芯材配比对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粒径和包覆率的影响
        2.2.1.3 乳化剂配比对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粒径和包覆率的影响
        2.2.1.4 乳化剪切转速对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粒径和包覆率的影响
        2.2.1.5 .搅拌速度对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粒径和包覆率的影响
        2.2.2 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制备工艺的优化
        2.2.3 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的表征及性能分析
        2.2.3.1 粒径分布分析
        2.2.3.2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2.2.3.4 红外光谱分析
        2.2.3.5 热重分析
        2.2.3.6 微胶囊的释放性能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的棉织物整理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1.1 实验药品
        3.1.1.2 实验仪器
        3.1.2 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的棉织物整理工艺
        3.1.3 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整理后棉织物的水洗
        3.1.4 聚乳酸/避蚊胺微胶囊整理后棉织物性能测试与表征
        3.1.4.1 织物的拉伸性能测试
        3.1.4.2 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测定
        3.1.4.3 织物的透气性能测试
        3.1.4.4 微胶囊整理后棉织物的形貌表征
        3.1.4.5 微胶囊整理后棉织物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3.1.4.6 微胶囊整理棉织物的耐水洗性能测试
        3.1.4.7 整理后棉织物上的微胶囊的释放性能测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微胶囊用量对棉织物性能的影响
        3.2.1.1 微胶囊用量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3.2.1.2 微胶囊用量对棉织物拉伸性能的影响
        3.2.1.3 微胶囊用量对棉织物折皱回复角的影响
        3.2.1.4 微胶囊用量对棉织物透气性的影响
        3.2.2 水性聚氨酯用量对棉织物性能的影响
        3.2.2.1 水性聚氨酯用量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3.2.2.2 水性聚氨酯用量对棉织断裂强力的影响
        3.2.2.3 水性聚氨酯用量对棉织物折皱回复角的影响
        3.2.2.4 水性聚氨酯用量对棉织物透气性的影响
        3.2.3 焙烘温度对棉织物性能的影响
        3.2.3.1 焙烘温度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3.2.3.2 焙烘温度对棉织物拉伸性能的影响
        3.2.3.3 焙烘温度对棉织物折皱回复角的影响
        3.2.3.4 焙烘温度对棉织物透气性的影响
        3.2.4 焙烘时间对棉织物性能的影响
        3.2.4.1 焙烘时间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3.2.4.2 焙烘时间对棉织物拉伸性能的影响
        3.2.4.3 焙烘时间对棉织物折皱回复角的影响
        3.2.4.4 焙烘时间对棉织物透气性的影响
        3.2.5 微胶囊整理后的棉织物的形貌表征
        3.2.6 整理后棉织物的耐水洗性能测试
        3.2.7 整理后棉织物的释放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同剂量不同剂型避蚊胺皮肤刺激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物及实验动物
    1.2 试验方法
    1.3 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30%避蚊胺驱蚊液对新西兰种白色家兔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
    2.2 30%避蚊胺驱蚊膏对新西兰种白色家兔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
3 讨论

(3)济南市2003—2015年媒介生物驱避剂获证登记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检测样品数量
    2.2 有效成分种类
    2.3有效成分含量
    2.4 检测样品剂型
3 讨论

(4)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生物活性及天然蚊虫防控剂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蚊虫的危害及其防制技术
        1.1.1 蚊虫的危害
        1.1.2 蚊虫的防制技术
    1.2 蚊虫防控剂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蚊虫防控剂应用现状
        1.2.2 目前蚊虫防控剂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植物精油对蚊虫的生物活性
        1.3.1 杀蚊幼活性
        1.3.2 熏蒸活性
        1.3.3 驱避活性
        1.3.4 增效活性
    1.4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植物精油的杀蚊幼活性及水面杀蚊幼剂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毒杀活性
        2.2.2 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毒杀活性
        2.2.3 几种精油单体化合物的结构与杀蚊幼活性之间的关系
        2.2.4 三种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的协同增效作用
        2.2.5 植物精油水面杀蚊幼剂初步研制
    2.3 讨论
        2.3.1 天然辛香料植物精油的杀蚊幼作用需要引起关注
        2.3.2 有必要对植物精油中小分子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2.3.3 基于植物精油和油酸的水面杀蚊幼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熏蒸活性及电热蚊香片研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25 种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熏蒸活性
        3.2.2 冬青油与肉桂油的有效成分研究
        3.2.3 水杨酸甲酯与反式肉桂醛的混配增效研究
        3.2.4 35 种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对淡色库蚊的熏蒸活性
        3.2.5 几种精油单体化合物的结构与熏蒸活性之间的关系
        3.2.6 几种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的协同增效研究
        3.2.7 基于香芹酚和百里香酚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研制及其药效测试
    3.3 讨论
        3.3.1 植物精油及其组分在亚致死剂量下对蚊虫的生物活性需要引起重视
        3.3.2 要加强对植物精油有效成分及其协同作用的研究
        3.3.3 植物精油中酚类化合物的熏杀活性及其作用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3.3.4 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具有开发成为植物源电热蚊香片的潜力
    3.4 小结
第四章 植物精油及精油单体化合物对淡色库蚊的驱避活性及天然驱避剂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25 种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空间驱避活性测定结果
        4.2.2 35 种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对淡色库蚊的空间驱避活性筛选
        4.2.3 3 种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的增效复配及其驱蚊活性
        4.2.4 水凝胶型固体缓释驱蚊剂的研制
    4.3 讨论与小结
        4.3.1 反式肉桂醛与香叶醇具有开发成为天然驱蚊剂的潜力
        4.3.2 水凝胶型固体缓释技术较适宜于驱蚊精油缓释剂
        4.3.3 植物精油的驱蚊作用及其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4.3.4 植物精油驱蚊剂的活性评价方法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第五章 几种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对天然除虫菊素的增效活性及植物源增效剂研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7 种供试化合物的增效活性筛选
        5.2.2 香叶醇与水杨酸甲酯的协同增效作用
        5.2.3 植物源杀虫气雾剂药效评价
        5.2.4 植物源增效剂 XS 的企业测试
        5.2.5 植物源增效剂 XS 的理化性质
        5.2.6 植物源增效剂 XS 的急性毒性
    5.3 讨论与小结
        5.3.1 植物源增效剂 XS 具有产业化开发的价值
        5.3.2 植物精油的增效活性与其杀虫活性的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
        5.3.3 从植物精油中筛选和开发增效剂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天然辛香料植物精油对蚊虫的生物活性值得关注
        6.1.2 基于作用方式和剂量的不同,植物精油对蚊虫具有复杂多样的生物活性
        6.1.3 植物精油对蚊虫的亚致死效应具有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6.1.4 应加强对植物精油有效成分及各组分之间协同作用的研究
        6.1.5 科学合理的混配是开发植物精油类蚊虫防控剂的一条有效途径
        6.1.6 植物精油蚊虫防控剂的产品剂型及药效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探讨
    6.2 主要结论
    6.3 本研究的创新点
    6.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5)蚊虫驱避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蚊虫驱避剂的种类
    1.1化学合成蚊虫驱避剂
        1.1.1酰胺类
        1.1.2酯类
        1.1.3酮类、醇类
    1.2植物性蚊虫驱避剂
2蚊虫驱避剂的剂型
    2.1高分子聚合物制剂
    2.2环糊精包结化合物制剂
    2.3微胶囊制剂
    2.4脂质体制剂
    2.5水凝胶乳剂
3展望

(6)驱避剂缓释剂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避蚊胺缓释剂型的研究
    1.1 聚合物制剂
    1.2 微胶囊制剂
    1.3 水凝胶乳剂
    1.4 脂质体制剂
    1.5 包结化合物制剂
2 萜类驱避剂缓释剂型的开发
    2.1 聚合物制剂
    2.2 微胶囊制剂
3 驱避缓释剂型的展望

(7)环境友好型卫生杀虫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源农药
    1.1 除虫菊素
    1.2 桉叶油
    1.3 右旋樟脑
2 微生物源农药
    2.1 苏云金杆菌和球形芽孢杆菌
    2.2 蟑螂病毒
    2.3 金龟子绿僵菌
3 昆虫调节剂
    3.1 诱虫烯
    3.2 羟哌酯
    3.3 避蚊胺
    3.4 驱蚊酯
4 展望

(8)萜类驱避剂R2的合成与剂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蚊虫的防治
    1.2 蚊虫驱避剂的研究概况
        1.2.1 合成驱避剂研究进展
        1.2.2 植物源驱避剂研究进展
    1.3 驱避剂剂型的研究进展
        1.3.1 避蚊胺的剂型研究
        1.3.2 萜类驱避剂的剂型开发
    1.4 本研究的研究基础与设计思路
        1.4.1 开展本研究的基础
        1.4.2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第2章 响应面法优化R2的合成研究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2 实验内容
        2.2.1 合成方法
        2.2.2 单因素实验
        2.2.3 响应面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2.3.2 响应曲面法复配试验结果分析
        2.3.3 结构表征
    2.4 小结
第3章 R2喷雾剂的研究
    3.1 制备原理
    3.2 试验材料的选择
    3.3 配方的筛选
        3.3.1 原料、试剂及仪器
        3.3.2 增溶剂的确定
        3.3.3 正交实验设计
        3.3.4 活性测定
        3.3.5 结果与分析
    3.4 R2喷雾剂的稳定性研究
        3.4.1 实验仪器
        3.4.2 实验内容
        3.4.3 实验结果
    3.5 活性测定
        3.5.1 实验材料
        3.5.2 实验内容
        3.5.3 结果与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R2凝胶剂的研究
    4.1 材料的选择
    4.2 卡波姆940基质的配制方法
        4.2.1 原料与仪器
        4.2.2 配制方法
        4.2.3 卡波姆配方基质初步筛选
        4.2.4 配方及制备工艺
    4.3 R2凝胶剂的制备及活性测定
        4.3.1 原料与方法
        4.3.2 不同浓度R2凝胶剂的配制
        4.3.3 驱蚊活性结果与分析
    4.4 R2凝胶剂的稳定性研究
        4.4.1 仪器及样品
        4.4.2 试验内容
        4.4.3 实验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蚊虫驱避剂及其剂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蚊虫驱避剂的种类
    1.1 天然驱避剂
    1.2 合成驱避剂
2 蚊虫驱避剂的剂型
    2.1 凝胶剂
    2.2 聚合物制剂
    2.3 脂质体制剂
    2.4 包结化合物制剂
    2.5 微胶囊制剂
    2.6 微球
3 展望

四、避蚊胺剂型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聚乳酸的避蚊胺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性能研究[D]. 杨明荣.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6)
  • [2]同剂量不同剂型避蚊胺皮肤刺激性试验研究[J]. 赵华,王荣,李昌哲,岑延丽,李军.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02)
  • [3]济南市2003—2015年媒介生物驱避剂获证登记试验分析[J]. 王东,刘慧媛,林忠岭,王永明,张晓,王晓花,辛正. 中国热带医学, 2016(12)
  • [4]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生物活性及天然蚊虫防控剂研发[D]. 马卫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5]蚊虫驱避剂的研究进展[J]. 陶波,张大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02)
  • [6]驱避剂缓释剂型的研究[J]. 蔡美萍,卢平英,姜志宽,范国荣,王宗德.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04)
  • [7]环境友好型卫生杀虫剂的研究进展[J]. 王东,王永明,卫春秀,张震,辛正.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05)
  • [8]萜类驱避剂R2的合成与剂型研究[D]. 蔡美萍.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4)
  • [9]蚊虫驱避剂及其剂型的研究进展[J]. 郑璐璐,宋洪涛. 药学实践杂志, 2012(03)
  • [10]昆虫驱避剂的发展概况[A]. 姜志宽,韩招久,王宗德,宋湛谦,王忠灿,钱万红,陈金珠,陈超. 纪念江苏省昆虫学会九十周年论文集粹, 2010

标签:;  ;  ;  ;  ;  

避蚊胺制剂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