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模拟和数字转换的高级数字万用表

用于模拟和数字转换的高级数字万用表

一、模拟变换和数字变换的高档DMM(论文文献综述)

司涛杰[1](2021)在《高精度六位半DMM模块设计》文中提出DMM(数字多用表)因为其精度高、测量范围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测量之中。DMM常常被赋予图形显示、数学计算等辅助功能,以适应不同的测量环境。本课题为适应特定的工业测量环境,设计了一个可实现远距离通信、可通过上位机控制的六位半DMM模块。论文从硬件入手,完成了六位半DMM模块的电压、电流、电阻测量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设计。硬件设计方案中,包括采用电阻分压网络实现大电压测量的方案、采用I/V转换电路实现电流测量的方案、采用恒流源法实现电阻测量的方案。最后完成了六位半DMM模块数据采集与控制电路具体的硬件设计。其次是六位半DMM模块的软件设计方案。其中包含了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控制软件设计方案以及数字滤波算法的设计方案。软件设计方案中,详细说明了上位机的实现过程、控制软件的实现过程以及软件滤波算法的原理与实现过程。论文最后是对六位半DMM模块的功能与性能的测试与验证。完成了测试平台的搭建、制定了系统的功能测试方案以及电压、电流、电阻的精度验证方案,得出六位半DMM模块的功能以及性能指标都符合设计要求的结论。论文详细分析了六位半DMM模块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了功能以及性能的测试。最终得出结论,本次课题设计的六位半DMM模块满足设计要求中的功能以及性能指标。

徐波[2](2017)在《基于TRIZ理论高精度数字多用表的设计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鉴于国外对高精度测量技术的垄断和国内该技术的落后,以及传统设计方法创新力不强的问题,有必要采用科学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对国内的数字多用表DMM设计分析、指导。本文首先介绍TRIZ理论与DMM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DMM的技术指标;采用TRIZ的九大进化法则对DMM课题进行宏观分析,寻找DMM技术突破点、形成初步工程设想;采用TRIZ的6个分析工具中的前5个,对该设想进一步细化分析DMM的过去现在将来、超系统子系统、最终理想解IFR、主要参数价值(MPV)评分等级、各个功能模型关系、具有的数字资源DSP,形成初步设计预案。其次,分析各个电量测量的备用方案的原理、量程范围、误差大小,确定了精度高、易于数字化测量方案;验证深度负反馈的闭环结构具有降低外界噪声干扰的功能,并确立电路设计采用该结构的原则;根据该原则对各个电量测量方案进行具体电路设计,同时建立具体电路的噪声、误差模型,找到影响噪声和误差大小的关键元器件,对该器件的精度重点控制来改善系统精度,算出每个电量测量电路的误差值。上述过程中,借助MATLAB绘制出部分电路的误差模型的趋势图;使用TRIZ的技术矛盾解决工具,解决传统电阻测量电路中由于恒流源不能过小导致的量程范围小的技术矛盾。再次,对ADC进行性能分析、电路设计、通信设计、编程设计,误差分析,算出误差值。采用TRIZ的物理矛盾解决工具解决档位调配中的IO扩展和电压匹配问题;设计模拟、数字电源、DSP及其周围电路,给出各模块编程流程图。最后,采用TRIZ分析工具的物场分析,建立本设计电路的物场模型,给出该类问题模型的解模型;根据解模型的指导,设计模拟二阶sally-key滤波器滤除?2kHz的噪声干扰、数字FIR的Equiripple型滤波器滤除1Hz2kHz的噪声,并分别在Multisim和MATLAB软件上仿真验证效果得到滤波器参数,给出滤波器实施步骤。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法估值法LSE的校正算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偏差校正,借助MATLAB对测量数据的离散点进行函数拟合、计算得到线性参数,给出校正步骤和例子。因此,TRIZ理论为DMM的设计提供广阔、科学的设计思路,有利于摒弃传统基于经验的设计方法,有利于国内DMM测量技术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TRIZ的理论体系研究的自我完善,为TRIZ理论在电子设计中提供案例参考。

郭莉琳[3](2017)在《基于3D-HEVC的三维视频编码快速算法研究》文中指出3D视频系统可以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近年来,随着显示技术的提升,3D视频得到广泛应用,如3D电影、自由视点电视、3D家庭娱乐以及虚拟现实系统等。然而,相比于传统的2D视频,3D视频往往包含多个视点的纹理图和深度图,以及一些辅助信息,数据量更大,给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造成更大压力。为了有效地压缩3D视频数据,国际上的标准化组织成立了 3D视频编码扩展联合协作组,在2D高效率视频编码标准(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HEVC)的基础上推出了 3D扩展版本3D-HEVC,较以前的多视点视频编码标准可以实现更高的压缩比。3D-HEVC继承了 HEVC的四叉树划分结构,通过引入一些新技术,极大提高了压缩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计算复杂度。因此,如何充分利用3D-HEVC的新特性,降低其复杂度,推进其实时化应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对3D-HEVC快速算法的研究,分别针对编码单元尺寸选择、深度图帧内预测和深度图帧率提升进行了优化:为了降低编码单元树划分的复杂度,本文对3D视频中的基本视点和非基本视点提出一种基于时空和视点相关性的编码单元尺寸选择快速算法。最先被编码的基本视点,由于没有可参考视点,不进行视差矢量预测,所以利用当前视点内编码单元四叉树分层划分的时空相关性,跳过太大或太小的尺寸尝试,从而降低了尺寸选择耗时。当基本视点编码重建完成后,根据三维空间变换关系将其映射到待编码的非基本视点,在此过程中将生成空洞标记图。对于非基本视点中的深度视频,可通过空洞标记图中对应位置的空洞信息提前终止编码单元树的递归划分;对于非基本视点中的纹理视频,可结合空洞信息和视点间的相关性来加速编码单元树的划分过程。针对深度图的帧内编码,提出一种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深度图快速帧内预测算法。该算法对深度图中的每个编码单元在进行帧内预测之前生成相应的灰度共生矩阵。首先,通过计算灰度共生矩阵的协相关特征值,得到帧内预测的主参考方向,只将主参考方向范围内的角度预测模式添加到粗略模式选择候选列表中;然后,根据灰度共生矩阵的角二阶矩特征值和邻近块是否使用了深度建模模型,判断当前深度编码单元是否为平滑块,对平滑块省去将深度建模模型加入率失真候选列表中;最后,计算比较率失真候选列表中各候选模式的率失真代价,得到最终的帧内预测模式。该算法可以在保证编码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深度图帧内编码的计算复杂度。针对3D-HEVC低帧率编码后的深度视频提出一种基于图割优化运动搜索的帧率提升算法。编号为奇数的访问单元中的深度图跳过不编码,解码后这些跳过的深度帧通过前后帧双向运动补偿的方式被插值重建出来。插值过程以编码单元树为基本单位进行,具体插值块的尺寸和搜索范围是根据对应纹理图的运动信息决定的。为了保证块间运动矢量场的平滑性,将一个编码单元树中所有块的运动搜索过程转化为一个全局能量最小化方程的求解,其中的匹配代价项是衡量插值块质量的合成视点失真。最后,利用图割优化算法来解决这个能量最小化方程,得到最终的运动矢量。用该算法重建出的深度图合成的虚拟中间视点,与用正常编码的深度图合成的虚拟视点相比,质量损失很小,同时可以节省码率和编码时间。

刘敏[4](2017)在《手持式智能万用表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数字万用表是一种多功能电参数测量的基础测量仪器,在工业、国防、科研、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手持式智能万用表由于其易便携、价格低、耗电量少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委托我校开发高性能数字万用表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小尺寸、低功耗、高精度、智能化的手持式万用表功能电路的设计任务,以满足特定应用领域的需求。本文设计的手持式智能万用表的外观结构与普通手持式数字万用表的物理尺寸一致,需要带LAN网络接口、USB充电电路,需要有很高的测量精度。其电路主要包括电源管理、数字系统、测量电路三个部分,并用STM32F103RBT6为核心处理器对信号进行采集和控制。本文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委托我校开发高性能数字万用表的基础上,在小尺寸、低功耗、高精度、智能化方面进行研究,讨论了万用表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万用表的硬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并分析了电路中的误差来源。本设计在确保测量精度和技术指标的基础上,完成了基本测量功能,同时详细分析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误差来源。在多用表功能电路设计中,为了实现小尺寸的设计要求,采用集成电路芯片代替分立元件,优化电路的拓扑结构,尽量减少器件个数以节省空间等。为了实现低功耗的设计要求,测量电路中所有的模拟器件必须是低功耗的并且要精心选择运放等,还采用了高度集成的比例电阻来降低温漂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本次设计还增加了网络接口,充电电路,都使用成型的电路,以缩短研发周期。上位机采用Lab VIEW软件进行软面板的设计,下位机主要对测量和校准程序进行设计。通过对拟研制的手持式智能万用表进行研究与设计,为今后智能仪器仪表的研发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邝震[5](2016)在《一种6(1/2)经济型高精度数字万用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万用表或称之为数字式多用表。它是一种能将现实世界中的模拟信号转行成离散的数字信号,并能量化展现出来的数字仪器。使用多斜坡积分式模数转换器的数字万用表,可以获得非常高的分辨率、数码量与测试速度,从而实现了最优的分辨率和速度的组合。目前广泛应用与高精度数字万用表、皮安计、纳伏表、电流源表等高端测试测量领域。本文研究的是使用多斜坡式积分模数转换器为核心的一种数字万用表的设计。使用这种方法设计的数字万用表能够测量直流电流电压、交流电流电压、电阻值含高精度4线测试法,以及频率等。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整个系统的阻抗测量模块、直流测量模块、交流测量模块、浮点电压源模块、积分式数模转换器模块,以及以上各模块如何实现的高精度和低成本。数字控制模块等辅组模块不做过的深入讨论。多斜坡积分式模数转换器在积分过程中加入了针对基准参考电压的积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动态范围,提高了分辨率、数码采集数量和测量速度,并且减少了旁路电路对运算的影响,使得电路的开关次数与被测信号的大小和极性都无关系。同时,由于其使用的大量通用器件整个系统价格经济,因此近年来多斜坡积分式模数转换器在高端的测试测量领域使用的越来越广泛。

李昂[6](2016)在《DMM测量电路的低温漂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数字万用表(DMM)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是一种用于基础测量的仪器。在国防测试、测试计量等领域应用广泛。现阶段其发展主要方向为高精度、低价格、特种应用。应某研究所合作要求,提出了低温漂、强抗干扰、高精度的六位半数字万用表功能电路的研发工作。为了确保达到测量精度要求,降低电路的温度漂移误差,本文对低温漂数字万用表的电路进行了设计。根据某研究所提出的性能指标,参考海内外应用最普遍的Agilent 34401A六位半数字万用表的电路拓扑结构,重点研究降低数字万用表电路温度漂移误差的方法,对其整体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讨论,进行数字万用表的硬件电路设计、低温漂设计、软件设计,以及电路的校准和测试。本次设计在保证电路测量精度的基础上,完成电阻、频率、交流电流、直流电流、交流电压及直流电压的测量功能。同时,采用台式六位半数字万用表的电路拓扑结构,研究低温度漂移误差的技术设计,其中涉及低温漂基准、低温漂运算放大器、温度匹配电阻、校准模型、内置温度传感器的低温漂改进及误差分析。在上位机软件设计方面,运用Lab VIEW软件进行软面板的调试。为提高测量精度,本文详细分析了数字万用表的误差来源、确定了校准模型,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数值平均计算。采用上述设计,对电路进行测试,结果证明本文采用的技术及方案能够达到技术指标要求。降低数字万用表系统的温度漂移误差,有助于提高六位半数字万用表的测量精度,对于六位半数字万用表仪器前端低噪声设计技术的完善有着推动作用。本文对于促进六位半数字万用表设计技术的工程化、实用化有着重要意义。

熊浩东[7](2015)在《小尺寸六位半数字多用表功能电路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多用表是一种基础测量仪器。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测试计量、国防测试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低价格、高精度、特种应用等方向。应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测试平台的要求,提出了高精度、小尺寸、强抗干扰的六位半数字多用表功能电路的研制工作。本文对该多用表电路进行了设计,保证在达到测量精度要求下减小电路尺寸。针对相关技术指标,参考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安捷伦的六位半数字多用表34401A的基本电路结构,在降低多用表电路尺寸和功耗方面进行研究,讨论多用表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多用表硬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电路的校准和测试。具体内容包括:1.在多用表硬件电路设计中,对电路的拓扑结构进行优化,采用高度集成的比例电阻降低温漂对测量精度的影响,采用集成电路芯片代替分立元件,精简电路和减少元器件的使用。对于交流信号的测量,采用软件修正的方式来替代补偿电路使电路得到精简。2.在下位机中对测量和校准程序进行设计,采用LabVIEW软件进行上位机软面板的设计,用软面板进行一系列的调试工作。3.分析数字多用表的误差来源,选择校准模型,软件上采用数值平均的方法减小测量误差,提高了多用表的测量精度。4.通过对电路进行测试,得到测试结果。证明设计已经到达技术指标要求。

汪静[8](2015)在《ATS校准数据处理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人们对测试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手动测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能实现自动测试的专用或通用自动测试系统(ATS,automatic test system)。而ATS作为应用广泛的测试系统,它自身的计量特性必须通过校准来保证。能对ATS进行校准的前提是其具有可计量性,这意味着在产品的设计和研制阶段,就有计量的介入,保证其良好的计量特性。从目前的文献来看,人们对于可计量性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初步的概念阶段。为了研究可计量性内在的理论体系,本文以ATS为例对可计量性的概念、内涵和指标都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并从计量和测试的关系出发,借鉴可测试性建模思路,建立了ATS可计量性的信息流模型,分析了相应的指标,为ATS的可计量性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并依照各仪器设备计量贡献率,优化了ATS的原位校准周期。此外,由于ATS中待校参数和仪器众多,本文还针对多种信号和参数的校准,建立了某型ATS模拟子系统的可计量性多信号流图模型,并根据模型得到了相关矩阵和计量校准树,为ATS的校准策略提供了指导和帮助。在得到了ATS校准数据之后,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其中包括剔除粗大误差、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判断仪器设备误差是否超出最大允许误差范围等。鉴于不确定性理论(灰色理论、云模型、模糊理论、粗糙集理论等)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本文着重研究不确定性新理论在ATS校准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粗大误差判别原则得到的结果是绝对的,并且同一个数据在不同的准则下得到的结论也不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本文提出了对校准数据赋予离群率的方法来衡量校准数据是否含有粗大误差。本文建立了粗大误差判定的推理规则,分别应用了Mamdani模糊控制和云模型推理法对某型ATS的校准数据进行了粗大误差判别,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现云模型推理中的“软与”的蒙特卡罗方法。(2)ATS测量不确定度是评价校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传统的GUM法从随机性的角度出发,只能针对随机效应引起的不确定度。本文提出了新的测量不确定度随机模糊变量法(RFV,random fuzzy variable),将概率论和模糊理论统一到证据理论中,能同时处理随机效应和非随机效应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本文分析了RFV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概率密度函数与隶属函数之间的新的转换方法,并以ATS中的数字万用表直流电压校准为例实现了测量数据的RFV表示,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随机效应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与GUM是一致的,而不同点在于非随机效应的处理方式。(3)ATS校准时往往需要判断其是否超出允许误差范围,实际上,由于标准设备并不是完全理想的,导致校准结论存在一定的风险,也就是有相应的误收率和误拒率。本文首先分析了单次校准结果误收率和误拒率的表达式,并观察了测试不确定度比(TUR,test uncertainty rate)对两者的影响,针对ATS中数字万用表的总体校准结论风险,本文采用蒙特卡罗仿真法,分析了影响因素,为减小整体的误收率和误拒率提供了方法。(4)当用RFV表示ATS校准数据时,面临着将一个模糊数与清晰数甚至是另一个模糊数的比较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模糊数排序问题,本文针对校准数据RFV表示法的特点,提出了新的适合测量数据的模糊数排序方法,通过将校准数据RFV与最大允许误差相比较,判定被校仪器的量值准确性。该方法可以同时得到校准结论的置信程度,与校准结论风险分析的随机方法相比,它的计算量更小,更直观。

李冬英[9](2014)在《数控机床装配质量建模与诊断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国产数控机床在精度、精度寿命、可靠性(Precision,Accuracy-lifetime,and Reliability,PAR)三个关键质量特性尤其是后两个特性落后于国外机床而导致的高档数控机床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论文以精密卧式加工中心装配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机床的PAR水平为目标,在对数控机床服役过程中的谱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自顶向下(Top-Down)化繁为简,进行“谱系-功能-运动-动作”(Pedigree-Functions-Movement-Action,PFMA)的结构化分解,将机床的功能结构分解至最基本的元动作层,定义元动作装配单元,并以元动作装配单元为对象分别对数控机床的装配精度、精度寿命及可靠性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装配质量模型,并对装配质量进行诊断和评估。具体研究内容包括:①建立数控机床PFMA结构化分解方法。为了满足结构复杂、加工对象和工况多变、载荷多变、故障模式繁多的数控机床质量提升的需要,建立了表征机床工作状态的谱系(零件谱、工况谱、载荷谱、功能谱、故障谱)结构,以机床的功能和运动为核心,提出PFMA结构化分解方法,确定其思路与原则,以设计结构矩阵(Design Structure Matrix,DSM)和领域映射矩阵(Domain Mapping Matrix,DMM)作为分解计算模型,通过分解得到最基本的元动作,以元动作为基础定义元动作装配单元作为研究装配质量基本单位。对THM6380加工中心整机进行了结构化分解,采用DMM和DSM计算,通过聚类划分最后得到元动作92个,并形成了相对应的元动作装配单元。②研究了元动作装配单元的装配精度。从机床元动作装配单元的装配误差源与误差的传递机理分析着手,基于齐次坐标变换构建了元动作装配单元的零件位置误差、零件形状误差、装配位置误差三类误差的数学模型,面向元动作装配单元误差传递及装配功能表达构建了误差传递链接图和误差传递链接网络来表达误差的传递规律;并对元动作装配单元的装配误差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计算,构建了元动作装配单元的单个方向与多个方向装配功能要求的装配精度预测模型与评价方法。以蜗杆转动元动作装配单元的装配为例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验证。③研究了元动作装配单元的精度寿命。对机床进给系统(滚珠丝杠副)、导轨副等对机床的精度寿命起关键作用的元动作装配单元进行了FMEA(Failure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分析,找出装配过程中引起进给系统精度衰退的主要因素,建立进给系统的精度寿命计算公式。通过装配完成的伺服进给系统模拟工况试验现场数据研究进给系统定位精度失效与累积跑合行程的关系,采用两参数威布尔分布模型对进给系统的精度寿命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进给系统定位精度的测量与离散化处理,证实定位精度在其行程轴内的分布符合威布尔分布的规律;基于AMSAA(Army Materiel System Analysis Activity)幂律模型的非齐次泊松过程建立了进给系统定位精度寿命预测模型,推导出进给系统定位精度的预测公式;给出了进给系统装配过程中提高精度寿命的具体措施。④研究了元动作装配单元的装配可靠性。在对元动作装配单元进行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 FTA)基础上,结合“功能—运动—动作”的映射关系,建立元动作模块化故障树模型,利用ITE(If-Then-Else,ITE)结构化分析方法实现从模块化故障树到二元决策图的转化和优化,建立了“元动作”粒度的布尔结构函数;构建了表示元动作与元动作装配单元性能属性的多维动态映射关系的四元组模型。以THM6380托盘交换架为例,对托盘交换架的装配可靠度进行了计算,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⑤对整机的装配质量诊断与评估进行了研究。针对数控机床装配质量异常模式和异常原因之间的模糊不确定性,基于模糊关系矩阵与异常模式隶属度构建了表示装配质量异常与异常源间的模糊关系方程,采用改进的神经网络BP(Error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BP)算法将模糊关系方程的求解转化为神经网络问题,建立求解模糊关系方程近似解的神经网络算法,确定算法的相关参数;建立了基于模糊关系方程BP求解的装配质量异常诊断方案,实现了对数控机床装配质量异常诱发异因的详细诊断。利用对数线性比例强度模型(Log-linear proportionalintensity model,LPIM)评定数控机床的装配质量,建立了故障时间的对数线性比例强度函数式。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和Fisher信息矩阵法给出模型参数的点估计与区间估计,给出机床可靠性指标的点估计和基于Delta法的区间估计,对在可靠性驱动装配工艺下装配完成的4台机床的可靠性进行评估,采用似然比检验方法对时间趋势和修复功效的显着性进行了检评。评估结果表明机床故障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可靠性得到了显着改善与提高。

苏俊高[10](2008)在《LXI数字多用表模块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一代自动测试总线——LXI的推出和蓬勃发展,各大仪器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LXI仪器,国内对LXI仪器的研究也已经展开。以获得LXI自主性技术,积累LXI仪器开发经验为目的,本所展开了LXI关键技术及关键仪器的预先研究,本文所研制的LXI数字多用表为这次预研项目中关键仪器之一。本文在研究以往多用表开发经验基础上,结合本所LXI接口单元的设计成果,同时兼顾仪器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设计原则,经广泛的调研和充分论证,提出了LXI数字多用表的设计方案。硬件方面,采用模块化的结构设计,整个仪器划分为功能模块和接口模块两个部分,电气上相互隔离,在降低干扰,保证精度的同时,也便于仪器的调试、升级和维护。模块供电摒弃了以往多电源设计思路,采用单电源设计技术,既简化了电路设计,降低了成本,又减少了电源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本文完成了功能模块和接口模块中各部分电路详细硬件设计,分析了各部分的设计过程,重点阐述了其中的关键技术:放大衰减电路、欧姆电流源电路、A/D变换和控制电路、串行通信电路和LXI接口电路。文中还阐述了触发系统的设计,该系统支持多种触发源,包括立即触发、外触发、LXI硬线触发和LAN触发,保证了设备操作的灵活性。在软件方面,利用软件自校零和通道补偿,提高了测量的精度。以μClinux操作系统为平台,开发了基于TCP/IP协议的服务器/客户端网络通信程序和仪器网页界面。文中还阐述了IVI-COM驱动程序的实现过程。本文的最后在对仪器实际测试的基础上,对多用表的各功能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LXI数字多用表功能和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二、模拟变换和数字变换的高档DM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拟变换和数字变换的高档DMM(论文提纲范文)

(1)高精度六位半DMM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DMM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DMM发展趋势
    1.3 课题任务
        1.3.1 功能设计任务
        1.3.2 性能设计任务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软硬件整体方案设计
    2.1 硬件调理电路方案
        2.1.1 直流电压测量方案与噪声分析
        2.1.2 直流电流测量方案与噪声分析
        2.1.3 电阻测量方案与噪声分析
        2.1.4 电源电路设计方案与噪声分析
        2.1.5 数据采集与控制方案
    2.2 软件设计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电压测量电路设计
        3.1.1 电压衰减网络
        3.1.2 继电器驱动电路
        3.1.3 程控放大器电路
    3.2 电流测量电路设计
    3.3 电阻测量电路设计
        3.3.1 电压基准源电路
        3.3.2 电阻选择网络电路
        3.3.3 电流源及其输出保护电路
    3.4 数据采集与控制电路设计
        3.4.1 ADC电路
        3.4.2 ADC控制电路
        3.4.3 调理电路控制电路
    3.5 电源电路设计
        3.5.1 AC-DC模块
        3.5.2 DC-DC模块
        3.5.3 LDO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主控软件设计
        4.1.1 上电自检功能设计
        4.1.2 ADC初始化
        4.1.3 数据读取与上传功能设计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4.2.1 设备自检功能设计
        4.2.2 数据接收与显示功能设计
        4.2.3 档位校准功能设计
        4.2.4 档位切换功能设计
        4.2.5 数据保存功能设计
    4.3 软件算法设计
        4.3.1 ADC中的数字抽样滤波器
        4.3.2 FPGA中的FIR滤波器
        4.3.3 STM32 与上位机中的算数平均值滤波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功能测试
        5.2.1 设备自检功能测试
        5.2.2 系统测量及结果显示功能测试
        5.2.3 档位切换功能测试
        5.2.4 档位校准功能测试
        5.2.5 数据保存功能测试
    5.3 性能指标验证
        5.3.1 直流电压测量精度验证
        5.3.2 直流电流测量精度验证
        5.3.3 电阻测量精度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基于TRIZ理论高精度数字多用表的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TRIZ理论以及高精度数字多用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TRIZ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高精度数字多用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文章内容与技术指标
2 TRIZ理论对高精度数字多用表的分析
    2.1 TRIZ理论概述
    2.2 TRIZ寻找高精度数字多用表的技术突破点
        2.2.1 高精度数字多用表的S曲线进化法则
        2.2.2 高精度数字多用表的系统完备性和其他进化法则
    2.3 TRIZ的分析工具对高精度数字多用表的分析
        2.3.1 对数字多用表的九屏幕分析和最终理想解IFR分析
        2.3.2 高精度数字多用表的主要参数价值MPV分析
        2.3.3 高精度数字多用表的功能模型建立与分析
        2.3.4 控制芯片的资源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测量方案和电路结构的选择
    3.1 测量电路方案的分析与设计
        3.1.1 直流电压DCV测量方案的分析
        3.1.2 交流电压ACV测量方案的分析
        3.1.3 直流DCI与交流电流ACI测量方案的分析
        3.1.4 电阻R测量方案
        3.1.5 频率f测量方案
    3.2 降低噪声影响的电路模型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测量电路设计与分析
    4.1 DCV测量电路设计与分析
        4.1.1 调理电路的设计
        4.1.2 DCV测量电路的噪声分析
        4.1.3 DCV测量电路误差分析
    4.2 DCI测量电路设计与分析
        4.2.1 调理电路的设计
        4.2.2 DCI测量电路的噪声分析
        4.2.3 DCI测量电路误差分析
    4.3 ACV测量电路设计与分析
        4.3.1 调理电路的设计
        4.3.2 输入输出模型的建立
        4.3.3 有效值值转换电路
        4.3.4 ACV测量电路的噪声分析
        4.3.5 ACV测量电路误差分析
    4.4 ACI测量电路设计与分析
        4.4.1 调理电路的设计
        4.4.2 ACI测量电路误差分析
    4.5 电阻R测量电路设计与技术矛盾分析
        4.5.1 TRIZ中的技术矛盾及其解决理论
        4.5.2 调理电路的设计、技术矛盾分析与解决
        4.5.3 R测量电路噪声分析
        4.5.4 R测量电路误差分析
    4.6 频率测量电路的设计
        4.6.1 调理整形电路设计
        4.6.2 倒数计数器法测频电路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控制及其周围电路分析与设计
    5.1 ADC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5.1.1 ADC的选型
        5.1.2 AD7177-2 技术特点
        5.1.3 硬件电路搭建
        5.1.4 AD与DSP的SPI通信
        5.1.5 抗干扰隔离设计
        5.1.6 基准电压源的设计
        5.1.7 ADC电路误差分析
    5.2 量程调制和切换电路的物理矛盾及其解决
        5.2.1 TRIZ中的物理矛盾及其解决理论
        5.2.2 实际问题描述
        5.2.3 实际问题转换成TRIZ的物理矛盾
        5.2.4 物理矛盾1的解决
        5.2.5 物理矛盾2的解决
    5.3 恒温环境电路设计
    5.4 电源电路的设计
    5.5 DSP控制电路
        5.5.1 仿真接口电路设计
        5.5.2 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5.5.3 通讯电路设计
        5.5.4 键盘电路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系统稳定性和准确性设计与分析
    6.1 物场分析简介
    6.2 物场分析在抗干扰中的应用
    6.3 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设计
    6.4 最小二乘法估值校准技术的实施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3D-HEVC的三维视频编码快速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技术概述
        1.2.1 3D视频系统关键技术
        1.2.2 3D视频编码技术概况
        1.2.3 3D-HEVC快速算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时空和视点相关性的编码单元尺寸选择快速算法研究
    2.1 基本视点CU尺寸快速选择
        2.1.1 四叉树分层相关性分析
        2.1.2 CTU快速划分
        2.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 非基本视点CU尺寸快速选择
        2.2.1 空洞标记图的生成
        2.2.2 深度图CTU划分的提前终止
        2.2.3 纹理图CTU划分的提前终止
        2.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深度图快速帧内预测算法研究
    3.1 深度图快速帧内模式选择
        3.1.1 灰度共生矩阵的生成
        3.1.2 角度模式的删减
        3.1.3 DMM的跳过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环境
        3.2.2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割优化的深度图帧率提升算法研究
    4.1 深度图MCFI算法
        4.1.1 插值块尺寸的确定
        4.1.2 运动搜索范围的确定
        4.1.3 候选MV标签初始化
        4.1.4 利用图割优化计算最终MV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环境
        4.2.2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手持式智能万用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数字万用表的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手持式智能万用表的整体方案
    2.1 高性能万用表测量电路的拓扑结构
    2.2 拟研制多用表的主要技术指标
    2.3 拟研制多用表的技术难点
    2.4 硬件总体方案
        2.4.1 空间结构尺寸的确定
        2.4.2 LCD界面布局
        2.4.3 硬件电路的整体结构
        2.4.4 数字电路确定
    2.5 软件总体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测量电路设计
    3.1 功能选择电路设计
        3.1.1 直流大电压信号的处理
        3.1.2 直流小电压信号的处理
        3.1.3 电流信号的处理
        3.1.4 信号选择电路
    3.2 交流信号的处理
        3.2.1 交流电压衰减电路
        3.2.2 交流信号放大电路
        3.2.3 真有效值转换电路
        3.2.4 比较整形电路
    3.3 欧姆电流源电路
    3.4 直流放大电路
    3.5 基准电压产生电路
    3.6 数据转换电路设计
        3.6.1 A/D转换器的选型
        3.6.2 A/D转换电路设计
    3.7 误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接口软硬件设计
    4.1 微处理器系统电路
    4.2 LAN接口电路
        4.2.1 ENC28J60芯片简介
        4.2.2 LAN网络接口设计
    4.3 USB接口电路
        4.3.1 USB总线技术简介
        4.3.2 USB接口设计方法的选择
        4.3.3 USB接口电路的实现
    4.4 电源电路
    4.5 上位机设计
        4.5.1 Lab VIEW简介
        4.5.2 软面板的实现
    4.6 下位机程序设计
        4.6.1 测量程序流程设计
        4.6.2 校准程序流程设计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一种6(1/2)经济型高精度数字万用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典型的数字万用表基本技术参数
        1.2.1.1 VICTOR8145 型、VICTOR8155 型双显示数字万用表
        1.2.1.2 UT805A型自动量程真有效值数字台式万用表
        1.2.1.3 HIKOI3237/3238/3239 五位半高速数字万用表
        1.2.1.4 Fluke8845A/8846A六位半多用途数字万用表
        1.2.1.5 Keysight3458A八位半高精度数字万用表
        1.2.2 典型数字万用表关键指标的对比
    1.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内容安排
第二章 设计指标和基本技术要素
    2.1 设计指标
    2.2 分辨率和灵敏度
    2.3 准确度
    2.4 负载影响与输入阻抗
    2.5 速度与建立时间
    2.6 串模与共模抑制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精度A/D转换器的选型与实现
    3.1 早期的双斜坡积分式模数转换器设计
    3.2 多斜坡积分式模数转换器的结构方案
    3.3 多斜坡积分式模数转换器的程控配置和改进算法
        3.3.1 积分周期内的程序控制
        3.3.2 消积分周期内的程序控制
        3.3.3 算法的优化方案
    3.4 提高精确度和解析度的方法
    3.5 多斜坡积分式模数转换器的电路实现
    3.6 多斜坡积分式模数转换器与其它方案的优缺点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主要功能模块的电路设计
    4.1 前端衰减电路
    4.2 欧姆测量电路
    4.3 电流测量电路
    4.4 交流测量电路
    4.5 多路数据选择器和后端放大电路
    4.6 多高精度高稳定度恒压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性能的测试与验证
    5.1 性能测试的基本技术要求
    5.2 直流测量功能的精度测试和稳定性追踪
        5.2.1 直流电压测量性能
        5.2.2 直流电流测量性能
    5.3 交流测量功能的精度测试和稳定性追踪
        5.3.1 交流电压测量性能
        5.3.2 交流电流测量性能
    5.4 四线电阻测量功能的精度测试和稳定性追踪
    5.5 主要技术指标最终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DMM测量电路的低温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低温漂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数字万用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技术指标
第2章 低温漂设计
    2.1 基准电路
        2.1.1 基准误差分析
        2.1.2 选型分析
    2.2 运算放大器
        2.2.1 误差分析
        2.2.2 选型分析
    2.3 温度匹配电阻
    2.4 校准模型
        2.4.1 误差来源分析
        2.4.2 程控校准
    2.5 内置温度传感器
        2.5.1 温度测试的原理
        2.5.2 温度误差的补偿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低温漂技术的测量电路设计
    3.1 数字万用表的基本结构
    3.2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方案
    3.3 测量功能电路设计
        3.3.1 功能选择电路
        3.3.2 交流信号转换电路
        3.3.3 欧姆电流源电路
        3.3.4 直流放大电路
        3.3.5 控制电路
        3.3.6 电源电路
    3.4 整机实物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程序设计
        4.1.1 测量功能及量程的控制
        4.1.2 测量及校准程序设计
    4.2 基于Lab VIEW的上位机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与分析
    5.1 直流电压功能测试
    5.2 交流电压功能测试
    5.3 直流电流功能测试
    5.4 交流电流功能测试
    5.5 电阻功能测试
    5.6 其他功能测试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小尺寸六位半数字多用表功能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数字多用表概述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1.3.1 高精度数字多用表核心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1.3.2 国内外数字多用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1.4 本论文的主要技术指标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高性能DMM的基本结构
    2.2 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2.3 软件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功能选择电路设计
        3.1.1 直流大电压信号的处理
        3.1.2 直流小电压信号的处理
        3.1.3 电流信号的处理
        3.1.4 信号选择电路
    3.2 交流信号的处理
        3.2.1 交流电压衰减电路
        3.2.2 交流信号放大电路
        3.2.3 真有效值转换电路
        3.2.4 比较整形电路
    3.3 欧姆电流源电路
    3.4 直流放大电路
    3.5 基准电压产生电路
    3.6 A/D转换电路
        3.6.1 Σ-Δ型模数转换器简介
        3.6.2 A/D转换器的选型
        3.6.3 A/D转换器电路设计
    3.7 多用表的控制电路设计
    3.8 多用表电源电路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程序设计
        4.1.1 测量档位及量程的控制
        4.1.2 测量及校准程序设计
    4.2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设计
        4.2.1 LabVIEW简介
        4.2.2 软面板的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校准及测试
    5.1 误差来源分析
    5.2 程控校准
    5.3 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ATS校准数据处理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1.2 ATS概述
        1.2.1 ATS的组成
        1.2.2 ATS的应用范围
        1.2.3 ATS的发展概况
    1.3 ATS校准概述
        1.3.1 原位校准和离位校准
        1.3.2 可计量性
        1.3.3 校准周期
        1.3.4 校准数据的处理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ATS可计量性模型研究
    2.1 引言
        2.1.1 可计量性的提出与定义
        2.1.2 可计量性研究现状
        2.1.3 可计量性指标体系
        2.1.4 装备可计量性研究的内容
    2.2 ATS可计量性信息流模型
        2.2.1 信息流模型简介
        2.2.2 测试性与可计量性的共性
        2.2.3 ATS可计量性信息流模型实例
        2.2.4 信息流模型分析
    2.3 ATS校准周期的加权优化
        2.3.1 校准周期研究现状
        2.3.2 ATS校准周期综合加权法
    2.4 ATS可计量性多信号流图模型
        2.4.1 多信号流图模型组成
        2.4.2 多信号流图模型相关矩阵的建立方法
        2.4.3 ATS多信号流图建模实例
        2.4.4 计量校准步骤优化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云模型推理的ATS校准数据粗大误差判别法
    3.1 引言
    3.2 测量数据粗大误差推理规则
        3.2.1 经典粗大误差判别法的缺点
        3.2.2 粗大误差推理规则
    3.3 Mamdani模糊推理法
    3.4 云模型基本定义
        3.4.1 云和云滴
        3.4.2 用数字特征表示云模型
        3.4.3 正态云模型
        3.4.4 二维正态云模型
    3.5 基于云模型的推理规则
    3.6 云规则发生器中“软与”的新算法
        3.6.1 常用方法及其缺点
        3.6.2“软与”的新算法
        3.6.3 实现“软与”的蒙特卡罗法
    3.7 基于规则推理的ATS测量数据粗大误差判别
        3.7.1 常规准则
        3.7.2 Mamdani模糊推理粗大误差判别法
        3.7.3 云模型推理粗大误差判别法
    3.8 本章总结
第四章 ATS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随机模糊变量法
    4.1 引言
    4.2 证据理论中的可能性理论、模糊理论和概率论
        4.2.1 证据理论基本定义
        4.2.2 概率论和证据理论
        4.2.3 可能性理论与证据理论
        4.2.4 可能性分布和隶属函数
    4.3 测量数据的随机模糊变量表示
        4.3.1 概率分布和隶属函数的转换
        4.3.2 RFV中的概率分布和可能性的转换
        4.3.3 RFV的构造
    4.4 合成测量不确定度的RFV表示法
        4.4.1 两个RFVs之和的内部隶属函数
        4.4.2 两个RFVs之和的随机隶属函数
    4.5 ATS校准数据及其不确定度的RFV法
        4.5.1 ATS计量链高端仪器的不确定度评定
        4.5.2 ATS内部校准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RFV表示法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ATS校准结论风险分析
    5.1 引言
    5.2 单次校准结论风险分析
        5.2.1 单次校准误收率
        5.2.2 单次校准误拒率
        5.2.3 ATS中DMM单次校准结论风险分析
        5.2.4 单次校准结论风险的影响因素
    5.3 总体校准风险的蒙特卡罗仿真分析
        5.3.1 DMM校准误差蒙特卡罗仿真
        5.3.2 总体校准结论风险分析
        5.3.3 总体校准结论风险的影响因素
    5.4 RFV表示测量结果的校准结论风险
        5.4.1 模糊变量比较的常用方法
        5.4.2 模糊数排序新方法
    5.5 ATS校准结论风险分析实例
        5.5.1 有确界允许误差时的校准结论及风险分析
        5.5.2 无确界允许误差时的校准结论及风险分析
    5.6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常用粗大误差判别准则表
附录B GUM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法

(9)数控机床装配质量建模与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数控机床的装配质量
        1.2.1 数控机床的装配精度
        1.2.2 数控机床的精度寿命
        1.2.3 数控机床的装配可靠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产品装配质量与建模研究进展
        1.3.2 产品装配精度研究进展
        1.3.3 产品精度寿命研究进展
        1.3.4 产品装配可靠性研究进展
        1.3.5 产品装配质量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1.3.6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整体架构
2 面向元动作的数控机床 PFMA 分解
    2.1 引言
    2.2 PFMA 分解思路和原则
        2.2.1 PFMA分解思路
        2.2.2 PFMA分解原则
    2.3 PFMA 分解相关定义
        2.3.1 数控机床谱系(Pedigree)
        2.3.2 数控机床功能(Function)
        2.3.3 运动(Movement)
        2.3.4 动作(Action)
        2.3.5 元动作装配单元
    2.4 PFMA 分解计算方法
        2.4.1 同层次属性 DSM 计算
        2.4.2 不同层次属性 DSMF 表达
        2.4.3 不同属性 DMM 映射计算
    2.5 PFMA 分解
        2.5.1 PFMA分解流程
        2.5.2 谱系研究
        2.5.3 P‐F映射
        2.5.4 功能结构体系
        2.5.5 F‐M‐A映射
    2.6 PFMA 分解案例(THM6380 分解)
        2.6.1 THM6380卧式加工中心简介
        2.6.2 THM6380谱系分析
        2.6.3 谱系‐功能(P‐F)映射及功能结构建立
        2.6.4 功能‐运动‐动作(F ‐ M‐A)映射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元动作装配单元的装配精度研究
    3.1 引言
    3.2 装配精度与误差
        3.2.1 装配精度及种类
        3.2.2 装配精度主要影响因素
        3.2.3 装配误差计算模型
    3.3 元动作装配单元误差分析
        3.3.1 元动作装配单元误差源种类
        3.3.2 零件的几何位置误差模型
        3.3.3 零件的几何形状误差模型
        3.3.4 零件的装配位置误差模型
    3.4 元动作装配单元误差传递
        3.4.1 装配误差源传递链接图
        3.4.2 配合及误差传递链接图
        3.4.3 装配误差传递链接矩阵
    3.5 元动作装配单元装配误差量计算
        3.5.1 装配过程的配合误差统计量
        3.5.2 配合关系与变换矩阵
        3.5.3 装配误差统计量的计算
        3.5.4 装配精度评价指标
    3.6 案例研究
        3.6.1 装配过程装配误差量统计
        3.6.2 装配过程误差计算与装配精度评价预测
    3.7 本章小结
4 元动作装配单元精度寿命分析
    4.1 元动作装配单元失效及精度寿命
        4.1.1 伺服进给系统元动作装配单元
        4.1.2 伺服进给系统 FMEA 分析
        4.1.3 滚珠丝杠副 FMEA 分析
        4.1.4 滚动导轨副 FMEA 分析
        4.1.5 基于故障形成过程的精度寿命分析
    4.2 元动作装配单元精度寿命理论
        4.2.1 伺服进给系统精度寿命指标
        4.2.2 装配精度失效概率统计模型
    4.3 进给系统运行数据可靠性分析
        4.3.1 威布尔概率图法
        4.3.2 基于最小二乘的多元回归法
        4.3.3 运行数据 Weibull 变换
        4.3.4 Weibull变换参数值估计
    4.4 进给系统定位精度分布规律
        4.4.1 进给系统定位精度测量方法
        4.4.2 实验测量数据处理
    4.5 基于 AMSAA 的进给系统精度寿命预测模型
        4.5.1 数学模型的建立
        4.5.2 试验数据预处理
        4.5.3 进给系统精度寿命预测模型
        4.5.4 进给系统装配过程提高精度寿命措施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元动作装配单元的装配可靠性研究
    5.1 引言
    5.2 元动作装配单元装配可靠性
        5.2.1 元动作装配单元可靠性影响因素
        5.2.2 元动作装配单元可靠性指标
    5.3 元动作故障树分析
        5.3.1 故障树分析法简介
        5.3.2 元动作故障树分析法特点
        5.3.3 元动作故障原因溯源
        5.3.4 元动作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5.4 基于模块化故障树的元动作装配单元可靠性建模
        5.4.1 装配可靠性的模块化故障树模型
        5.4.2 元动作与元动作装配单元关系模型
        5.4.3 基于 BDD 的故障树优化分析
        5.4.4 故障树的可靠性分析与映射研究
        5.4.5 可靠性驱动的装配工艺方案
    5.5 案例研究
        5.5.1 托盘交换架基于功能分解的建模分析
        5.5.2 托盘交换架的二元决策图优化
        5.5.3 托盘交换架装配可靠性分析
        5.5.4 托盘交换架的关键装配工序可靠性控制
    5.6 本章小结
6 数控机床装配质量诊断与可靠性评估
    6.1 引言
    6.2 装配质量异常诊断
        6.2.1 装配质量异常
        6.2.2 数控机床装配质量异常的影响因素
        6.2.3 装配质量异常诊断过程
    6.3 基于模糊关系方程的装配质量异常诊断模型
        6.3.1 模糊关系方程
        6.3.2 装配质量异常的模糊关系方程
        6.3.3 模糊关系方程的 BP 算法求解
        6.3.4 实例分析
    6.4 装配质量评估
        6.4.1 基于 LPIM 的故障数据建模
        6.4.2 数控机床可靠性指标的估计
        6.4.3 时间趋势检验与修复功效检验
        6.4.4 可靠性评估案例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LXI数字多用表模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LXI综述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数字多用表技术综述
    1.3 LXI仪器技术研究现状
        1.3.1 相关技术规范的发展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方案设计和论证
    2.1 需求分析及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
        2.1.1 需求分析
        2.1.2 主要功能
        2.1.3 主要技术指标
    2.2 硬件设计方案
        2.2.1 硬件总体方案
        2.2.2 功能单元设计方案
        2.2.3 接口单元设计方案
        2.2.4 触发系统方案
    2.3 软件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设计
    3.1 输入模拟通道
        3.1.1 功能选择电路
        3.1.2 过压保护电路
        3.1.3 量程选择电路
        3.1.4 交/直流电压变换电路
        3.1.5 欧姆电流源电路
    3.2 A/D变换电路
        3.2.1 Σ-Δ型模数转换器
        3.2.2 AD7714 特性介绍
        3.2.3 模数转换电路及控制模块设计
    3.3 串行通信数据传输通道
    3.4 LXI接口电路设计
    3.5 触发系统设计
        3.5.1 触发系统结构
        3.5.2 LXI硬线触发电路
        3.5.3 数字多用表触发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设计
    4.1 功能控制程序设计
        4.1.1 网络通信程序
        4.1.2 功能处理程序
        4.1.3 自校零
    4.2 IVI-COM驱动程序设计
        4.2.1 IVI-COM驱动程序总体结构
        4.2.2 LXI数字多用表驱动实现
    4.3 LXI数字多用表网页界面实现
        4.3.1 LXI仪器网页设计规范
        4.3.2 数字多用表网页界面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调试、自动校准及误差分析
    5.1 数字多用表的调试
        5.1.1 调试方法
        5.1.2 调试结果
        5.1.3 调试问题分析
    5.2 自动校准
        5.2.1 虚拟仪器校准理论
        5.2.2 LXI数字多用表自动校准
        5.2.3 校准结果
    5.3 误差分析
        5.3.1 数字电压测量的误差
        5.3.2 实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LXI数字多用表硬件实物图
附录2 校准前原始数据
附录3 直流电压测试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模拟变换和数字变换的高档DMM(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精度六位半DMM模块设计[D]. 司涛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TRIZ理论高精度数字多用表的设计及研究[D]. 徐波.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5)
  • [3]基于3D-HEVC的三维视频编码快速算法研究[D]. 郭莉琳. 浙江大学, 2017(08)
  • [4]手持式智能万用表的设计[D]. 刘敏.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7(05)
  • [5]一种6(1/2)经济型高精度数字万用表的设计与实现[D]. 邝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6]DMM测量电路的低温漂技术研究[D]. 李昂.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02)
  • [7]小尺寸六位半数字多用表功能电路设计[D]. 熊浩东.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04)
  • [8]ATS校准数据处理新方法研究[D]. 汪静.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12)
  • [9]数控机床装配质量建模与诊断技术研究[D]. 李冬英. 重庆大学, 2014(04)
  • [10]LXI数字多用表模块的研制[D]. 苏俊高.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用于模拟和数字转换的高级数字万用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