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基于GPRS的DSP与PC机通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贤德[1](2020)在《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精准而实时的电能质量检测数据是实现三相电网中电能良好管理和应用的基础,也是改善电网质量、预防电力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建设稳定可靠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窄带物联网NB-IoT的出现,给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的研究带来了新思路。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涉及到了硬件设计、嵌入式编程、NB-IoT远程通信、人机交互及系统可维护等问题。本文的核心内容如下。(1)以NB-IoT通信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远程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框架。设计了终端NB-IoT通信应用构件和人机交互系统HCICom类,实现电能质量采集数据的上行与下行过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基本测试。(2)以硬件打通为基础,给出了基于构件方法的电能质量采集终端软硬件设计。硬件上设计了电能质量采集模块、主控模块、NB-IoT通信模块等,保证硬件设计的重构性;软件上进行基础构件和应用构件的封装,增大软件的编程粒度,并借助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实现电网谐波分析。(3)针对大规模的电能质量采集终端难维护问题,提出了一种远程更新终端程序的方案。该方案可克服现场环境因素,借助NB-IoT实现终端程序更新和功能拓展,降低维护难度和成本。最后本文给出了一套可更新维护的远程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经实验测试表明,该系统在数据准确性和通信稳定性方面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并实现了终端程序的远程升级,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具有一定工业应用参考价值。
孔凡宁[2](2020)在《基于视频处理的身型自适应摔倒检测系统》文中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小心地滑”的警示标志随处可见,时刻提醒人们谨防摔倒。不论在家还是养老院,公共场所的扶梯抑或环境恶劣的工厂,摔倒时刻威胁着各年龄段的人群,当有人独自发生严重摔倒时,自救十分困难。因此,自动摔倒检测系统的研究对于人们的健康安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为了解决人们在独处时发生严重摔倒而难以自救的问题,通过分析现有的穿戴式、环境式和视频式摔倒检测方案,选择摔倒特征丰富、检测自由度高的视频式摔倒检测方案来设计系统。在系统设计上,致力于解决当前视频式摔倒检测系统体积大、实时性差的问题,考虑高级精简指令集处理器(ARM)、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运算能力,采用FPGA为核心,结合摄像头,声光、短信及语音报警电路搭建了一种基于视频处理的嵌入式摔倒检测系统。在算法设计上,考虑到当前摔倒检测算法的判定结果过分依赖人工经验,当被试身型存在较大差异时,会出现误判率激增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身型自适应摔倒判定算法:运用背景减除法提取人体目标图像,使用最小矩形法计算摔倒特征,采用决策树设定摔倒阈值,通过欧氏距离法实现人体身型自适应,根据摔倒特征敏感度分级判定摔倒,实现了高准确率下的摔倒检测。在FPGA功能设计上,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使用Verilog作为系统逻辑描述手段,以功能来划分系统的各模块,包括摄像头、存储器、外围报警电路的驱动与控制设计,以及身型自适应摔倒判定算法的搭载。经实验验证,身型自适应摔倒判定算法的平均准确率为95.2%,与人工经验阈值组合相比,平均准确率提升了15%以上,且在被测者身型存在较大差异时能够保证准确率的稳定。系统在640×480的分辨率与30fps的帧率条件下,语音报警及声光报警的平均响应时间均低于2秒,发送报警短信的平均延迟不超过5秒,能够及时地反映摔倒事件。
晏醒醒[3](2019)在《基于并联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海洋波浪浮标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测波技术中,针对加速度-位移的硬件积分器对随机性较强的波浪信号积分误差很大,嵌入式-PC机双平台体系的波浪数据时频域分析软件测量不准确以及海洋观测设备国产化水平不高、多依赖于进口等问题,本文采用“并联六维加速度传感器数值积分策略及机载数据处理系统”的研究方案,研制基于并联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海洋波浪浮标,提高波浪观测精度,为国内加速度波浪观测仪器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文从浮标体机械结构设计、波浪浮标硬件、波浪浮标软件以及客户端系统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综合考虑工作环境和外围器件的搭建,设计了飞碟式浮标结构,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采用并联六维加速度传感器作为系统采集单元,运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信号处理模块,用于处理采集单元信号的电荷量,由机载FPGA处理器进行外围器件驱动、加速度解耦、加速度-位移时域积分以及波浪特征时域统计,实现海洋波浪浮标本体设计。最后,客户端系统采用LabVIEW软件编写实现,其主要具有读取数据、显示数据、存储数据以及查询数据四个功能。系统测试与实验验证,通过系统测试分别证明了并联六维加速度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以及客户端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与TRIAXYS MINI方向波浪浮标在某水域进行对比实验,验证了波浪观测的精度,其中,波高精度优于3.73%×观测值,波周期精度为±0.3s,波向测量范围为0°360°及精度为±1°,满足海浪观测的应用需求。
叶强[4](2019)在《抗干扰型雷电流记录模块设计》文中认为雷电已成为信息化技术中的一大公害,雷电流特征参数的测量对于雷电研究和雷电防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雷电流记录装置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雷电流监测需求,传统装置通常只能获取雷电流的峰值、极性、发生时间等简单参数,且容易受到干扰,错误地将环境中的噪声当作雷击并记录下来,存储效率低下。本课题针对传统雷电流记录装置的不足,设计了具备抗干扰特性的雷电流记录装置,在获取雷电流特征参数并复现雷电流波形的同时,还可以剔除噪声信号,只保留真实的雷击数据,提高了雷电流监测的准确性。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功能和指标要求,设计了雷电流记录模块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的整体架构,分析了各功能模块的作用;2、采用冗余设计信号调理通道的方式,结合数据处理算法,实现雷电流记录的抗干扰特性;3、分析了雷电流记录模块的功能需求,根据需求完成模块各部分的芯片选型,实现了单通道20MSPS的采样率和波形记录时长可达100ms的双通道雷电流波形存储系统;4、根据雷电流记录模块复杂的工作环境,设计了可靠的硬件架构和丰富的通讯接口,使之具备稳定的运行能力和灵活进行组网能力,实现大区域范围内的多点实时雷电监测。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设计了低成本、便携的抗干扰型雷电流记录模块,实现了高精度(12bit分辨率)波形采集、大时间跨度(100ms)雷电流波形记录和噪声信号剔除等功能,使之能广泛适用于风电、电力、铁路等各行业。
孙茂钧[5](2018)在《基于4G无线网络某型牵引机远程状态监测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旺盛,导致用电量在急剧上升,这也使得我国加紧完善输变电线路的架设迫在眉睫,架线施工企业对牵引设备的需求量非常大。在信息化革命的背景下,电子技术和嵌入式应用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牵引机的远程状态监测系统在这种背景下就应运而生。通过对状态监测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基于4G无线网络的某型牵引机远程状态监测系统进行了研发,具有一定的设计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论文主要通过对牵引机的发动机、液压系统、钢丝绳卷筒和牵引机卷绕装置等方面故障诊断及分析,以此来确定牵引机需要的监测点,通过确定牵引机远程状态监测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选取了以STM32F407为核心的主控器,它的作用是处理信号采集,A/D转换,进行存储,通过RS485串口把主控器与4G DTU相连接,对4G DTU进行配置,对网络的连接、串口的配置和AT指令的发送等程序设计,实现了通过Internet发送到远程终端上位机进行参数状态显示的整个过程,通过创建数据库,将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在牵引机远程状态监测系统软件的设计上,主要想实现三方面功能,一是实时状态监测;二是历史数据查询;三是异常状态报警。还开发了一款Android系统的手机APP对牵引机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最后,在实验场地上,对牵引机远程状态监测系统进行了调试,在试验中,手机APP和上位机的牵引机远程状态监测系统与牵引机自身数据显示的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最开始的设计和构想是合理的、正确的。如果以后能够投入到实际生产工作中,将会提高放线施工行业整体的效率和水平。该项研发实现了牵引机远程状态监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及总体方案。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通过4G无线网络可以使牵引机设备状态参数数据可以进行远程无线传输,通过SQL Server创建数据库,用来接收、存储牵引机的实时状态参数,设计带有实时状态监测、异常情况报警等功能的远程状态监测软件。设计手机APP软件对牵引机实时状态进行监测。
王洪财[6](2017)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森林防火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本课题从阐述森林火灾危害的严重性和实施森林火灾监控的重要意义开始,对国内外森林火灾监控现状做了调查,调查发现传统的森林火灾监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继而设计一套系统: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优点来弥补传统的森林火灾监控中的不足。针对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森林防火监控系统的三大模块,系统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对火灾监控系统硬件模块和软件模块进行设计。首先,针对系统相关理论中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优缺点及本监控系统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重点对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红外探测器的光电转换原理、红外图象处理技术进行探讨与研究。其次,在火灾监控系统模块中,给出了火灾监控系统方案,并对实时红外信号处理平台的方案做了详细的研究。针对红外热图像在网络传输中存在占用网络带宽大,实时性差,图像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实时性要求等问题,本文采用无线网络实时视频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方案加以解决。在森林火灾监控系统软件模块中,针对PC端视频获取、编码、传输不流畅,达不到要求等问题,本文采用H.264制式图像压缩编码技术,实现对红外图像的压缩;采用实时传输协议RTP,实现红外热图像流在网络上的传输。最后,一套完善的森林火灾监控系统设计完成后,多次实验研究表明: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森林防火监控中,可以提早发现隐形的火灾隐患,消除隐患,达到避免火灾发生的目的。
陈瑞杰[7](2016)在《基于MQXLite的WSCN节点远程代码更新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SCN节点是无线传感器控制网络中用于实现终端数据采集、通信以及控制目标对象的关键性嵌入式部件。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WSCN节点程序的在线维护与功能升级已经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传统的人工现场更新方案已无法满足节点数量众多、分布广、环境条件复杂情况的需求,因此研究设计远程无线代码更新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恩智浦半导体公司KW01无线射频芯片和K64芯片作为硬件对象,采用MQXLite RTOS将复杂程序功能进行多任务划分,设计了一套基于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的远程代码更新系统,针对远程代码更新中数据传输粒度划分、丢帧重传、断点续传和多点分发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科学分析了数据传输粒度对传输速率、单帧数据载荷、误码率以及数据完整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粒度划分的选择方法。(2)通过对传输过程中数据帧丢失场景的研究,设计了基于数据帧状态的数据帧位表,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次握手丢帧重传的可靠传输代码更新机制,确保了代码更新的完成性;针对代码更新过程中的由于断网、断电等传输中断引起的数据丢失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文件版本号和传输状态判别的断点续传机制,提升了代码更新速度。(3)针对多节点代码批量更新的应用场景,设计了记录多节点数据帧更新状态的节点更新状态帧位表,提出了广播-P2P和多轮循环广播两种应用于不同场景的多点代码批量分发机制。(4)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设计了WSCN节点远程代码更新系统。完成了芯片存储映像解析、FLASH区划分、链接文件设计、中断向量表重定位以及更新引导程序等设计;为网关与节点间通信设计了WCUCP通信协议;为服务器与网关间通信设计了RCUCP通信协议。(5)对该系统进行了评估和测试,验证了系统可行性和可靠性,并将其应用于LED显示屏控制系统中,实现LED显示屏控制板程序代码的远程更新,与人工现场更新相比,显着地提高了更新的效率,简化了更新的工作量。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远程更新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出了解决办法,同时详细设计了一套通用、可靠的基于WSCN节点的远程更新原型系统,为以后同类型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赵晓龙[8](2015)在《基于WIFI技术的挂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的飞速提升,WIFI无线网络通讯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对于目前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要依赖着互联网,并且这种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基于WIFI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的挂接地线状态信息收集装置是以GSM/GPRS通讯网络为依托,接收下位机信息检报装置采集到的挂接地线作业点的挂接状态信息、地理坐标GPS数据和作业现场的图片信息,通过微处理器TMS320F2812的控制,将上述一系列数据通过WIFI无线网络上传到计算机端。本课题基于运行实际考虑,开发了一套基于WIFI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的挂接地线作业状态信息接收装置,可以代替传统的用RS232串口或者USB技术传输数据,解决了该装置目前存在的布线灵活性差、数据传输速率低、数据不能共享等问题。该装置接收下位机信息检报装置发送的地线作业状态数据、地理坐标GPS数据和作业现场的图片信息,同时与计算机端的通讯端口保持实时通讯,将运行数据上传到计算机端,便于管理部门集中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以此实现挂接地线作业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本课题研制的装置是以TMS320F2812作为核心处理器,结合电源模块、液晶显示模块、MAX3232串口模块、GSM/GP RS通信模块、WIFI通讯模块等共同组成了装置的硬件基础。并通过算法研究实现了接地线作业状态信息、地理坐标GPS数据和作业现场的图片信息的正确有效接收,并通过WIFI无线网络技术将上述数据上传到计算机端,实现了应用WIFI无线网络通讯技术进行数据的便捷、高效传输和共享。
刘伟平[9](2011)在《通过嵌入式系统GPRS实现PC机与手机通信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到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所谓的后PC时代,嵌入式技术作为后PC时代的技术主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嵌入式技术以具体应用为中心,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研究与开发的重点。GPRS是作为现有GSM网络向第三代移动通信过渡的过渡技术,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开发互联网、移动性管理以及无线监控等方面,并且GPRS通信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融合,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本论文实现了一个基于嵌入式系统与GPRS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通信系统,在硬件方面,系统采用S3C2410X为主控芯片,并使用了SIM300-GPRS模块。在操作系统方面,采用最流行的开源且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以很好的支持系统任务的需求。实现PC机通过以太网与嵌入式平台互相通信,从而控制其上的GPRS无线通信模块,利用GPRS网络与手机进行通信,进而达到PC机通过嵌入式平台与手机进行基本的语音通信,及附加的短信等业务的目的。本论文以软件设计为主,着重叙述软硬件平台及开发环境搭建以及之后系统所需各个功能模块的软件开发,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友好的PC机界面控制模块,音频编程模块,PC机与ARM平台网络通信模块及GPRS通信与控制模块四部分。在了解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后,学习了GPRS技术原理、特点及应用,AT指令集的使用后,提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给出系统组成模块,介绍本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及开发环境建立,对采用的开发平台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给出详细的介绍,并且对系统各组成模块的实现进行分析与介绍以及进行测试。最后,对本系统设计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王生治[10](2010)在《基于DSP的缆索表面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缆索作为斜拉桥的主要受力构件,其表面的破坏给桥梁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准确而高效的检测。基于图像识别的图像采集以及传输技术代替传统人工检测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与传统人工检测相比,检测成本低且安全性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缆索表面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论文通过分析研究本课题的产生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DSP的缆索表面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方案,完成了该系统的设计开发。该系统由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组成。客户端由DM642平台、三路CCD摄像头、CPLD、以太网口以及GPRS无线modem构成,负责缆索表面图像的采集、存储、处理以及传输;服务器由一台接入Internet网的PC机构成,负责图像数据的接收、解码、实时显示以及保存等。本文首先介绍了与该系统相关的DSP技术以及GPRS网络技术,接着提出了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以及硬件结构框图。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重点介绍了图像的网络化传输,并对基于GPRS技术无线传输实现进行了扩展。网络化传输系统又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大部分。硬件部分主要介绍了图像采集、存储、以太网传输模块硬件接口设计以及CPLD控制模块实现原理;软件部分则分别介绍了客户端以及服务器的程序设计。客户端部分包括图像采集、JPEG压缩处理以及网络化传输程序设计;服务器端包括:图像接收、解码、实时显示以及保存程序设计。而无线传输部分主要介绍了无线模块接口设计、GPRS modem接入GPRS网络以及通过无线modem实现数据收发。最后介绍了整个系统的实验情况。通过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能够实时地采集图像并传输到地面服务器,达到了本课题预定的目标。
二、一种基于GPRS的DSP与PC机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基于GPRS的DSP与PC机通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设计方案的研究现状 |
1.2.2 物联网通信技术在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3 远程更新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其相关理论技术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 |
2.2.2 信息邮局 |
2.2.3 人机交互系统 |
2.3 电能质量指标 |
2.3.1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
2.3.2 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 |
2.3.3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
2.3.4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
2.3.5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
2.4 NB-IoT通信技术 |
2.4.1 物联网连接技术分类 |
2.4.2 NB-IoT技术特点 |
2.4.3 NB-IoT与其他LPWAN技术比较 |
2.5 处理系统更新维护问题的技术基础:嵌入式软件更新技术 |
2.5.1 在线编程技术 |
2.5.2 远程更新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硬件设计 |
3.1 嵌入式硬件构件化思想 |
3.2 终端硬件结构组成 |
3.3 终端硬件选型 |
3.3.1 电能计量芯片选型 |
3.3.2 主控芯片选型 |
3.3.3 NB-IoT通信模块选型 |
3.4 终端硬件构件化电路设计 |
3.4.1 电能质量采集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4.2 主控芯片硬件最小系统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3.4.3 NB-IoT通信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4.4 电源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5 终端硬件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软件构件化思想 |
4.2 终端基础构件设计 |
4.2.1 SPI基础构件设计 |
4.2.2 SPI基础构件测试 |
4.2.3 其他基础构件设计 |
4.3 终端应用构件设计 |
4.3.1 电能质量采集应用构件设计 |
4.3.2 NB-IoT通信应用构件设计 |
4.3.3 终端应用构件测试 |
4.4 终端主程序执行流程设计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人机交互软件设计与系统测试 |
5.1 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
5.1.1 服务器端与终端的通信接口类HCICom设计 |
5.1.2 数据库操作类SQLCommand设计 |
5.1.3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的通信设计 |
5.1.4 服务器端各窗体设计 |
5.2 客户端软件设计 |
5.2.1 客户端实时数据窗体设计 |
5.2.2 客户端历史数据窗体设计 |
5.2.3 串口配置校正窗体设计 |
5.3 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测试 |
5.3.1 数据准确性测试 |
5.3.2 通信稳定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远程可维护方案设计 |
6.1 系统远程可维护性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
6.2 远程更新技术的融入方法 |
6.3 远程更新系统设计 |
6.3.1 终端部分的远程更新设计 |
6.3.2 服务器端部分的远程更新设计 |
6.3.3 远程更新操作执行流程 |
6.4 远程更新系统的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视频处理的身型自适应摔倒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摔倒检测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摔倒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2 视频处理下的摔倒检测算法研究现状 |
1.2.3 图像处理平台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系统设计方案及硬件电路设计 |
2.1 系统设计方案 |
2.1.1 适用范围及安装布局 |
2.1.2 系统组成 |
2.1.3 系统功能 |
2.1.4 系统工作流程 |
2.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2.2.1 5V直流稳压电源电路 |
2.2.2 FPGA最小系统电路 |
2.2.3 视频采集电路 |
2.2.4 SDRAM存储电路 |
2.2.5 声光报警电路 |
2.2.6 GPRS通信报警电路 |
2.2.7 语音报警电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身型自适应摔倒判定算法设计 |
3.1 算法整体流程 |
3.2 运动目标检测 |
3.2.1 人体目标提取 |
3.2.2 形态学处理 |
3.2.3 人体目标标记 |
3.3 身型自适应摔倒判定 |
3.3.1 摔倒特征选择与计算 |
3.3.2 身型划分 |
3.3.3 决策树摔倒阈值设定 |
3.3.4 自适应身型匹配 |
3.3.5 分级摔倒判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硬件驱动及摔倒检测功能FPGA实现 |
4.1 摔倒检测层次化设计 |
4.2 时钟管理子模块 |
4.3 图像采集子模块 |
4.3.1 摄像头驱动模块设计 |
4.3.2 SDRAM控制模块设计 |
4.4 图像处理子模块 |
4.4.1 背景减除模块设计 |
4.4.2 矩形标记模块设计 |
4.4.3 身型自适应模块设计 |
4.4.4 分级摔倒判定模块设计 |
4.5 摔倒报警子模块 |
4.5.1 报警控制模块设计 |
4.5.2 声光报警模块设计 |
4.5.3 短信报警模块设计 |
4.5.4 语音报警模块设计 |
4.6 FPGA资源使用情况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身型自适应摔倒检测系统实验设计与分析 |
5.1 身型自适应摔倒检测系统实验设计 |
5.1.1 实验环境选择 |
5.1.2 实验系统搭建 |
5.1.3 摔倒实验与数据来源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2.1 算法及系统评估指标 |
5.2.2 算法准确率分析 |
5.2.3 系统实时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3)基于并联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海洋波浪浮标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浮标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创新与特色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功能需求与技术指标 |
2.2 系统方案设计 |
2.3 总体技术路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洋波浪浮标本体设计 |
3.1 浮标体机械结构设计 |
3.2 波浪浮标硬件设计 |
3.2.1 并联六维加速度传感器设计 |
3.2.2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
3.2.3 系统控制模块设计 |
3.3 波浪浮标软件设计 |
3.3.1 加速度解耦算法 |
3.3.2 速度-位移积分策略 |
3.3.3 波浪特征数据统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客户端系统设计 |
4.1 监控界面设计 |
4.2 历史数据查询界面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实验验证 |
5.1 样机搭建 |
5.2 性能测试 |
5.2.1 并联六维加速度传感器测试 |
5.2.2 信号处理模块测试 |
5.2.3 客户端系统测试 |
5.3 实验验证 |
5.3.1 波高数据验证 |
5.3.2 波周期数据验证 |
5.3.3 波向数据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抗干扰型雷电流记录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雷电流记录模块系统方案设计 |
2.1 雷电流信号采样基本原理 |
2.2 硬件系统的方案设计 |
2.2.1 数据采集模块方案设计 |
2.2.2 数据存储与传输模块方案设计 |
2.2.3 系统电源模块方案设计 |
2.3 软件系统的方案设计 |
2.3.1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
2.3.2 系统总体软件设计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雷电流记录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1 信号调理通道设计 |
3.2 模数转换器电路设计 |
3.2.1 ADC器件的选型 |
3.2.2 ADC时钟电路设计 |
3.3 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选型 |
3.4 数字信号处理器选型与硬件电路设计 |
3.5 高速存储器电路设计 |
3.5.1 存储器件的选型 |
3.5.2 存储器外围电路设计 |
3.6 通讯接口电路设计 |
3.6.1 通讯芯片选型 |
3.6.2 通讯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3.6.3 GPRS模组 |
3.7 显示模组电路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雷电流记录模块数字逻辑设计 |
4.1 ADC的配置 |
4.1.1 ADC的配置 |
4.1.2 ADC的输出模式配置 |
4.1.3 ADC时钟配置模块 |
4.2 高速采集数据接收与预处理模块 |
4.3 边沿触发系统设计 |
4.3.1 触发方案对比 |
4.3.2 数字触发模块的设计与验证 |
4.4 采集数据实时缓存模块 |
4.4.1 SRAM控制器设计 |
4.4.2 数据写入模块 |
4.4.3 数据读取模块 |
4.5 通讯接口设计 |
4.5.1 通讯接口方案对比 |
4.5.2 SPI通讯接口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雷电流记录模块软件设计 |
5.1 软硬件通讯机制 |
5.2 数据采集控制软件设计 |
5.3 数据处理模块软件设计 |
5.4 数据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
5.4.1 显示模块接口功能实现 |
5.4.2 显示方案设计 |
5.5 数据通讯模块软件设计 |
5.5.1 通讯模块接口功能实现 |
5.5.2 通讯方案设计 |
5.6 看门狗模块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调试优化与测试分析 |
6.1 硬件系统的调试 |
6.1.1 PCB焊接与调试 |
6.1.2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6.2 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
6.2.1 采样率测试结果分析 |
6.2.2 输入信号范围测试结果分析 |
6.2.3 通道一致性结果分析 |
6.2.4 大时间跨度存储结果分析 |
6.2.5 雷击波发生器实测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课题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基于4G无线网络某型牵引机远程状态监测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状态监测系统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2 状态监测系统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牵引机故障分析及监测点选取 |
2.1 牵引机常见故障分析 |
2.1.1 牵引机基本结构 |
2.1.2 牵引机常见故障分析 |
2.2 牵引机监测点的选取 |
2.2.1 特征信号的选取 |
2.2.2 牵引机监测点的选取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型牵引机远程状态监测系统总体方案 |
3.1 远程状态监测系统准备 |
3.1.1 远程状态监测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
3.1.2 远程状态监测系统设计关键性技术 |
3.1.3 远程状态监测系统总体构成 |
3.2 远程状态监测系统的硬件选择 |
3.2.1 微处理器选型 |
3.2.2 4G DTU的选型及配置 |
3.3 远程状态监测系统的软件协议及开发工具 |
3.3.1 4G无线通信技术 |
3.3.2 CAN BUS通信概述 |
3.3.3 RS485串口通信协议 |
3.3.4 无线通信协议 |
3.3.5 开发软件及工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4G无线网络的远程状态监测系统硬件开发 |
4.1 远程状态监测系统的硬件开发 |
4.2 数据采集模块的硬件设计 |
4.3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4.4 系统供电硬件设计 |
4.5 CAN总线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4.6 抗干扰具体措施 |
4.6.1 干扰的主要来源 |
4.6.2 抗干扰具体措施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4G无线网络的远程状态监测系统软件开发 |
5.1 概述 |
5.2 远程状态监测系统主控制器软件开发 |
5.2.1 远程状态监测系统主控制器主程序 |
5.2.2 模拟量采集子程序 |
5.2.3 串口通信子程序 |
5.3 远程状态监测系统终端软件开发 |
5.3.1 状态实时监测功能 |
5.3.2 数据存储查询功能 |
5.3.3 异常状态报警功能 |
5.4 手机APP终端状态监测软件开发 |
5.5 现场调试及试验 |
5.5.1 硬件开发相关模块调试 |
5.5.2 软件开发相关模块调试 |
5.5.3 现场试验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获批的软件着作权 |
(6)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森林防火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
2.1 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 |
2.2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 红外探测器的光电转换原理 |
2.4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图像处理技术 |
2.5 无线网络监控视频传输的基本原理 |
2.5.1 无线网络监控视频信号的传输流程 |
2.5.2 GPRS实时视频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方案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方案 |
3.1.1 实时红外信号处理平台的方案选择 |
3.1.2 系统框图 |
3.1.3 模块划分及功能介绍 |
3.2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图像处理方案 |
3.2.1 对图像电信号进行伪彩色编码处理 |
3.2.2 对原始热图像滤波 |
3.3 FPGA逻辑设计 |
3.3.1 FPGA外围接口 |
3.3.2 FPGA内部接口 |
3.3.3 基于NiosII的USB接口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森林火灾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DSP软件设计 |
4.2 后端PC机软件设计 |
4.3 选择H.264 制式编码压缩红外热实时视频图像 |
4.3.1 H.264 编码Filter设计 |
4.3.2 视频编码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MQXLite的WSCN节点远程代码更新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MQX_Lite RTOS概述 |
1.1.2 WSCN节点概述 |
1.1.3 嵌入式软件更新技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意义及关键问题 |
1.3.1 课题研究具体内容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1.3.3 课题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总体设计 |
2.1 远程代码更新系统的体系结构 |
2.1.1 物联网系统结构 |
2.1.2 远程更新系统结构 |
2.2 WSCN节点功能及设计概要 |
2.3 网关功能及设计概要 |
2.4 服务器端软件功能及设计概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SCN节点代码更新机制设计 |
3.1 WSCN节点代码更新机制架构 |
3.2 WSCN节点设计 |
3.2.1 硬件选型 |
3.2.2 存储映像解析及划分 |
3.2.3 链接文件内存分配 |
3.2.4 中断向量表重定位 |
3.2.5 更新引导程序的实现 |
3.3 路由节点设计 |
3.3.1 程序功能多任务划分 |
3.3.2 通信流程解析 |
3.3.3 WCUCP通信协议设计 |
3.3.4 传输粒度划分 |
3.4 PC机软件设计 |
3.4.1 机器码解析 |
3.4.2 机器码有效数据提取 |
3.5 数据帧状态存储及丢帧重传 |
3.5.1 帧状态存储结构 |
3.5.2 丢帧重传机制 |
3.6 评估和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SCN节点远程代码更新系统设计 |
4.1 远程代码更新过程 |
4.2 RCUCP远程代码更新协议设计 |
4.2.1 RCUCP编址机制 |
4.2.2 RCUCP数据帧格式 |
4.3 断点续传、多点更新及防冲突 |
4.3.1 断点续传方法 |
4.3.2 多点更新分发机制 |
4.3.3 防冲突机制 |
4.4 网关的软硬件设计 |
4.4.1 硬件选型及设计 |
4.4.2 GPRS模块程序设计 |
4.4.3 主控程序设计 |
4.5 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
4.5.1 管理软件设计 |
4.5.2 通信软件设计 |
4.6 系统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实例 |
5.1 LED显示屏控制系统 |
5.2 基于LED系统的无线更新 |
5.3 LED系统的远程更新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KW01模块和扩展模块硬件实物图 |
附录A.1 KW01模块硬件实物图 |
附录A.2 扩展模块硬件实物图 |
附录B 网关硬件实物图 |
附录C K64最小系统原理图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WIFI技术的挂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线通信方式及其发展 |
1.3 检修作业挂接地线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课题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目的 |
1.4.2 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挂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硬件研究 |
2.1 装置整体框架及工作原理 |
2.2 处理器功能及设计 |
2.2.1 处理器芯片选择 |
2.2.2 处理器芯片特性 |
2.2.3 TMS320F2812最小系统 |
2.3 GPRS通讯模块原理及外围电路设计 |
2.3.1 GPRS通讯模块原理及设计 |
2.3.2 通讯模块电源电路 |
2.3.3 通讯模块状态指示电路及对应接口 |
2.3.4 SIM卡电路 |
2.4 WIFI通讯模块 |
2.4.1 WIFI网络模块选型 |
2.4.2 WIFI模块基本参数 |
2.4.3 WIFI模块管脚定义 |
2.4.4 WIFI模块天线 |
2.4.5 WIFI模块外围电路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接地线收集装置相关通讯协议 |
3.1 无线网络概述 |
3.1.1 IEEE 802标准 |
3.1.2 无线传输技术 |
3.1.3 无线信号强度与传输距离 |
3.2 WIFI基本原理 |
3.2.1 IEEE802.11b标准协议 |
3.2.2 TCP/IP网络体系 |
3.2.3 无线网络套接字介绍 |
3.2.4 WIFI网络结构及其拓扑 |
3.2.5 WIFI技术的特点 |
3.3 GPRS通讯原理 |
3.3.1 GPRS的系统网络结构 |
3.3.2 GPRS协议模型 |
3.3.3 GPRS数据传输原理 |
3.4.XMODEM通讯协议原理及算法 |
3.4.1XMODEM协议原理 |
3.4.2 XMODEM协议算法 |
3.5.本章小结 |
4 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软件开发 |
4.1 开发工具简介 |
4.2 程序整体框架 |
4.3 主程序设计 |
4.4 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
4.4.1 短信和GPS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
4.4.2 彩信数据接收原理 |
4.4.3 彩信模块在线配置 |
4.4.4 彩信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
4.5 WIFI数据传输原理 |
4.5.1 WIFI网络搜索协议 |
4.5.2 WIFI模块在线配置 |
4.5.3 WIFI网络数据传输 |
4.6 本章小结 |
5 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实验及结果分析 |
5.1 实验内容及结果 |
5.2 实验结果分析及解决办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通过嵌入式系统GPRS实现PC机与手机通信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 论文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GPRS原理及技术 |
2.1 GPRS概述 |
2.2 GPRS原理 |
2.3 GPRS的特点 |
2.4 AT指令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1 需求分析 |
3.2 系统硬件整体架构 |
3.3 系统整体层次结构及各模块功能组成 |
3.4 系统组成模块 |
第四章 系统的软硬件平台以及开发环境建立 |
4.1 系统采用的硬件平台概述 |
4.2 S3C2410X片内外围模块 |
4.2.1 UART |
4.2.2 以太网控制器 |
4.2.3 JTAG接口 |
4.3 GPRS扩展板模块简介 |
4.4 软件开发平台的建立 |
4.4.1 嵌入式系统介绍 |
4.4.2 交叉开发环境的建立 |
4.4.3 BootLoader的编译与安装 |
4.4.4 Linux移植 |
4.4.5 文件系统制作 |
4.4.6 Qt简介 |
第五章 整个系统组成模块的详细实现与测试 |
5.1 PC机界面控制模块 |
5.2 音频功能模块 |
5.2.1 Linux下的音频编程简介 |
5.2.2 音频模块具体设计 |
5.3 网络传输控制模块 |
5.3.1 Socket网络编程及select方式概述 |
5.3.2 PC机端网络传输控制模块具体实现 |
5.3.3 开发板端网络传输控制模块具体实现 |
5.4 GPRS控制及通信模块 |
5.4.1 串口程序的设计 |
5.4.2 模块具体实现 |
5.5 系统整合 |
5.6 系统整体测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基于DSP的缆索表面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技术发展概述 |
1.3.1 DSP 技术发展 |
1.3.2 GPRS 网络技术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缆索表面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总体设计 |
2.1 缆索表面检测机器人的系统组成以及总体设计 |
2.1.1 缆索表面检测机器人的系统组成 |
2.1.2 缆索表面检测机器人总体结构设计 |
2.2 缆索表面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检测原理 |
2.3 缆索表面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总体设计 |
2.4 缆索表面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工作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图像采集与网络化传输系统硬件设计 |
3.1 DSP 芯片-DM642 |
3.1.1 概述 |
3.1.2 DM642 功能以及主要技术指标 |
3.2 图像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
3.2.1 CCD 摄像头的选型 |
3.2.2 视频A/D 转换芯片选择 |
3.2.3 I~2C 模块 |
3.2.4 图像采集接口设计 |
3.3 DM642 存储空间分配 |
3.3.1 图像数据存储器SDRAM |
3.3.2 程序存储器FLASH |
3.4 图像网络化传输模块 |
3.4.1 图像网络化传输可行性研究 |
3.4.2 网络传输接口设计 |
3.5 系统控制模块CPLD |
3.6 本章小结 |
4 图像采集与网络化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CCS |
4.2 DSP/BIOS |
4.2.1 DSP/BIOS 简介 |
4.2.2 DSP/BIOS 配置 |
4.3 RF5 框架 |
4.4 基于RF5 框架软件设计 |
4.5 基于NDK 软件设计 |
4.5.1 NDK 软件设计结构 |
4.5.2 NDK 的配置及其初始化操作 |
4.6 视频采集驱动实现 |
4.6.1 视频采集驱动程序设计模型 |
4.6.2 视频采集驱动程序设计 |
4.7 图像JPEG 压缩编码 |
4.7.1 JPEG 压缩编码流程 |
4.7.2 JPEG 压缩编码算法实现 |
4.8 系统总体软件设计 |
4.8.1 DM642 端总体软件设计框架 |
4.8.2 DM642 配置及其初始化 |
4.8.3 DM642 客户端软件设计 |
4.8.4 PC 机服务器端程序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5 系统无线传输实现 |
5.1 无线传输总体方案设计 |
5.2 无线 modem-MC55 |
5.3 无线传输系统硬件接口设计 |
5.4 GPRS 网络技术 |
5.4.1 GPRS 网络结构 |
5.4.2 GPRS 协议模型 |
5.4.3 基于GPRS 无线传输协议-PPP 协议 |
5.5 无线传输具体实现 |
5.5.1 MC55 接入GPRS 网络程序设计 |
5.5.2 Socket 通信数据收发实现 |
5.6 系统测试以及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DM642 端三路视频网络化传输实现代码 |
四、一种基于GPRS的DSP与PC机通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D]. 刘贤德. 苏州大学, 2020(02)
- [2]基于视频处理的身型自适应摔倒检测系统[D]. 孔凡宁.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并联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海洋波浪浮标系统研究[D]. 晏醒醒.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4]抗干扰型雷电流记录模块设计[D]. 叶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基于4G无线网络某型牵引机远程状态监测系统的研发[D]. 孙茂钧. 东北大学, 2018(02)
- [6]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森林防火监控系统设计[D]. 王洪财.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7(03)
- [7]基于MQXLite的WSCN节点远程代码更新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陈瑞杰. 苏州大学, 2016(01)
- [8]基于WIFI技术的挂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的研制[D]. 赵晓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15
- [9]通过嵌入式系统GPRS实现PC机与手机通信的研究与开发[D]. 刘伟平. 内蒙古大学, 2011(10)
- [10]基于DSP的缆索表面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与研究[D]. 王生治. 重庆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