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掌握番茄的施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颖[1](2021)在《韩城市设施蔬菜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
欧阳赞[2](2021)在《温室蔬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机理及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针对温室蔬菜水肥气热耦合提质增效机理与灌溉通量相互作用的科学问题,通过室内气候箱模拟和2年温室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对比设计、正交设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开展了温室蔬菜(番茄、水果黄瓜、生菜)水肥气热耦合提质增效机理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系统地进行了温室膜下滴灌水肥气热耦合对蔬菜生长、光合作用、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氧气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含水率、土壤电导率、土壤温度的影响试验,得出了各指标的数学模型、耦合效应以及最优组合方案,为温室蔬菜提质增效和水肥气热耦合灌溉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对比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土壤温度对蔬菜生长、光合、品质、产量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增氧灌溉与土壤增温对温室和智能气候培养箱蔬菜提质增效的机理,增氧灌溉提高了土壤氧气含量、土壤增温提高了土壤温度,增强了土壤酶活性,丰富了土壤微生物量,促进了蔬菜的生长(株高、叶面积指数)、增加了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增加了蔬菜的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改善了蔬菜品质。番茄和水果黄瓜较优灌溉水溶解氧为9.0mg/L、春夏季和秋冬季番茄较优土壤温度分别为26.1℃和20.6℃,水果黄瓜较优土壤温度分别为26.06℃和19.11℃,生菜较优灌溉水溶解氧为8.5 mg/L,生菜较优的土壤温度为20℃。建立了灌溉水溶解氧(DO)与土壤氧气含量(SOC)、地热管水温(TW)与土壤温度(TS)、灌溉水矿化度(IS)与土壤电导率(SEC)的关系。与对照处理相比,春夏季和秋冬季增氧灌溉较优处理(03)的番茄产量分别增加了 17.51%和15.09%,水果黄瓜产量分别增加了 22.47%和28.04%,土壤增温较优处理(T3)的番茄产量分别增加了 18.15%和18.58%,水果黄瓜产量分别增加了 30.24%和 25.39%。(2)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水肥气热耦合对蔬菜生长、光合、品质、干物质积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了温室和智能气候培养箱的蔬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机理,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和生菜生长、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番茄和生菜的生长、光合作用、干物质量积累、产量等主要指标随单一因素灌溉定额、施肥量、灌溉水溶解氧和土壤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品质主要指标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降低,随灌溉水溶解氧、施肥量和土壤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番茄和生菜最优处理均为T8处理(A3B2C1D3),温室番茄最优处理(T8)灌溉定额为5760 m3/hm2、施肥量(N-P2O5-K2O)为150-50-75 kg/hm2、灌溉水溶解氧为6.0 mg/L(平均土壤氧气含量为15.99%)、地热管水温为41.0℃(春夏季土壤平均温度为25.41℃、秋冬季土壤平均温度为20.38℃),此时春夏季(秋冬季)的番茄产量为89653 kg/hm2(89357kg/hm2)、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为 15.56kg/m3(15.51 kg/m3)、水分利用效率为 22.18 kg/m3(24.62 kg/m3)、参考作物腾发量为 781.42 mm(504.83 mm)、作物系数为 0.52(0.72)。春夏季和秋冬季T8处理的番茄产量比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 23.07%和33.61%。(3)采用通用旋转组合与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效应,建立了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水肥气热各因素分别与生长、光合、品质和产量等主要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以及各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水肥气热耦合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主要指标与综合评分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灌溉定额>施肥量>溶解氧>地热管水温。主要指标与综合评分随灌溉定额、施肥量、溶解氧和地热管水温在试验范围内增大而增大,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品质主要指标随灌溉定额在试验范围内增大而降低,随施肥量、溶解氧和地热管水温在试验范围内增大而升高。高水低热、低水高热、高肥低热、低肥高热交互有利于增强番茄植株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面积指数,中水高氧有利于提高水果黄瓜的叶片净光合速率,低肥高氧或高肥低氧更有利于提高水果黄瓜的叶片叶绿素含量。高肥高热交互有利于增加番茄果实维生素C含量,低水高热交互有利于增加番茄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和番茄红素含量,低水高肥交互有利于增加番茄果实总酸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水高肥或低水中肥有利于提高水果黄瓜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总酸含量,高水低肥有利于降低水果黄瓜的硝酸盐含量。高水低热或高水低肥交互有利于增加番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综合指标评分,高水高肥有利于增加水果黄瓜产量和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推荐本地区的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最优水肥气热耦合方案为:春夏季番茄灌溉定额5142~5330m3/hm2、施肥量(N-P2O5-K2O)150-50-75~165-55-81kg/hm2、溶解氧7.9~8.1 mg/L和地热管水温34.1~36.1℃,秋冬季番茄灌溉定额4988~5210 m3/hm2、施肥量(N-P2O5-K2O)154-51-76~168-56-82kg/km2、溶解氧 7.9~8.2mg/L 和地热管水温 34.4~36.3~。春夏季水果黄瓜灌溉定额 3923~4044 m3/hm2、施肥量(N-P2O5-K2O)123-36-87~130-38-91 kg/hm2、溶解氧7.7~7.9 mg/L和地热管水温34.9~36.7℃,秋冬季水果黄瓜灌溉定额3527~3670 m3/hm2、施肥量(N-P2O5-K2O)122-35-86~128-37-90kg/hm2、溶解氧 7.8~8.0mg/L 和地热管水温 35.9~37.4℃。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番茄最优处理为T10处理,春夏季和秋冬季番茄产量T10比T17-T20的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 36.29%和43.32%。确定水果黄瓜最优处理为T15处理,春夏季和秋冬季水果黄瓜产量T15比对照的产量分别增加了 54.42%和45.00%。(4)建立了基于水肥气热耦合的温室番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机理模型,经模型验证和评价,该模型的模拟精度随灌溉定额、施肥量、灌溉水溶解氧、土壤温度的增加而提高。模型的适用条件为:温室番茄灌溉定额2880m3/hm2~5760m3/hm2、施肥量(N-P2O5-K2O)75-25-45 kg/hm2~225-75-105 kg/hm2、溶解氧 4.0 mg/L~9.0 mg/L、地热管水温 25℃~45℃,温室平均气温15.06℃~41.62℃、温室平均相对湿度 22.68%~72.53%、温室平均 CO2 浓度为 251 ppm~477ppm、室外平均气温15.30℃~41.20℃、室外平均相对湿度19.44%~85.68%。
万佳淼[3](2021)在《宁夏典型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及蔬菜施肥效应研究》文中认为
王帅帅[4](2020)在《饼肥对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施用有机肥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环境的主要方法。针对近年耕地土壤酸化、肥力下降等问题。本文基于大田试验,研究饼肥对番茄产量、品质以及番茄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开发利用饼肥生产高品质番茄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全文结论归纳如下:1)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化肥、花生饼和豆饼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番茄产量,产量分别提高了27.58%、17.07%和19.65%,其中,化肥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另一方面,花生饼和豆饼处理显着提高了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化肥处理提高了番茄果实中的可滴定酸含量,导致番茄风味偏酸。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花生饼和豆饼处理提高了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β-葡糖苷酶、磷酸酶和氨肽酶的活性,有利于促进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碳、氮、磷循环;茶饼、豆饼和花生饼等饼肥处理还有助于提高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3)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花生饼、化肥、豆饼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其中,花生饼和豆饼提升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的效果均优于相应的化肥处理;此外,花生饼、豆饼处理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基于门、目、属不同分类水平的特有优势细菌数量均高于相应的化肥处理。茶饼处理导致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下降。4)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化肥、花生饼、豆饼和茶饼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其中,化肥处理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此外化肥对真菌群落均匀度的影响也表现出良好的作用。与化肥处理相比,花生饼和豆饼处理番茄根际土壤中特有的真菌物种数量相对更多。此外,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群落占比极高,但施用化肥、花生饼和豆饼均降低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的占比,促进毛霉门(Mucor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的占比,其中,花生饼处理的作用效果达显着水平。综上所述,花生饼、豆饼处理不仅有助于提高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涉及碳、氮、磷循环相关酶的活性,而且有效提高了作为养分库源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化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虽然具有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但其与花生饼、豆饼处理相比,缺乏保障土壤养分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等指示指标持续稳定的功效。同时,土壤酶活性下降以及逊于花生饼和豆饼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可能是化肥处理条件下番茄果实品质下降的根本原因。
刘聪聪[5](2020)在《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鉴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可耕面积有限、水肥利用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一直以来是干旱农业领域研究的难点与热点,且近年来设施栽培作物在新疆地区广泛推广种植,开发与利用智能节水、节肥设备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我国政府与企业日益重视与关注物联网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应用,各行各业逐步融合与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兵团农场已开始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以降低农业成本投入并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但普遍存在不精准、应用窄、造价高、难推广等问题,因此,针对上述现象本课题开发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用于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农业成本浪费、远程实时监控植株的生长状况,同时以基于黄沙基质的番茄水肥一体化种植实践检验,践行了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构想,为新疆地区发展沙漠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经验借鉴。【方法】国外水肥一体化技术已十分娴熟,而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一而同,针对性与功能效果参差不齐,因此,本课题基于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研发设计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本系统主要由上位机(物联网远程监管系统)与下位机(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系统)两大系统组成,其中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系统由控制中心系统、灌溉施肥系统、环境信息采集系统3部分组成。控制中心系统融合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触摸屏技术、无线模块等技术,共同构成智能化自动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枢纽,根据人为需要设定手/自动模式、灌溉与施肥参数等,实时接收与传输水肥指令;灌溉施肥系统由文丘里施肥器A和B、吸肥电动球阀、灌溉电动球阀、灌溉通道、离心泵、潜水泵等共同组成实现根据指令实现精确定量灌溉与施肥;环境信息采集系统由SMET三参数复合传感器等硬件构成,多位一体实时采集土壤的EC值,含水量、温度参数并传输于中心枢纽与系统远程终端。物联网远程监管系统主要由云平台、远程端微信小程序/PC端、4G模块搭建组合而成,远程终端设置水肥一键启动/关闭模式,各参数数值记录与曲线,报警提醒等功能,实时传输根系环境参数于云平台并记录作为历史数据储存,同时可远程监控植株长势与控制水肥一体化系统设备的运行。为验证与检验该系统工作的可行性,试验选择3个世佳番茄品系作为供试材料,以本系统设备应用管理番茄一个完整生育期,利用收获番茄果实产量与品质说明系统设备的运行效果。【结果】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系统经过多次升级改进与调试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使设备正常良好运行。本研究开发设计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植株各生育时期需水、需肥特点,设定水肥参数与运行模式,结合番茄植株对N、P、K及微量元素吸收的特征,采用沙漠中的黄沙作为种植基质,远程监管水肥一体化系统与植株长势,简单方便,适用于多种作物,易于获得高产优质的生物输出,经济效益有保证。通过物联网技术远程监控棚内情况与植株长势,可根据需要在服务终端查看根系环境情况以及历史记录,可更改水肥设定阙值参数或一键启动/关闭水肥供应。试验显示:本试验番茄生育期内控制黄沙基质含水量区间为14.0-17.5%之间,随生育时期进程先高后低;正常的EC值范围在1.0-2.5mS/cm之间。3个世佳番茄品系实收产量介于134.0-146.3吨/公顷之间,均已达到温室番茄高产水平。果实营养品质处于中高等水平,糖酸比均在7.71以上,很适合做水果番茄,经模糊数学算得世佳1812综合品质最高。黄沙基质作为番茄种植的替代基质,可降低土壤环境病虫害及次生盐渍化发生的几率,经3个世佳番茄品系栽培种植,说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黄沙基质与水肥一体化番茄栽培技术组配合宜,产量与品质有保证,且具有很好的实用与推广价值。
赵薇[6](2019)在《江苏高地下水位地区大棚黄瓜、番茄水氮耦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省是我国采用塑料大棚开展蔬菜生产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年降雨量较大,地下水位较高。近年来,基于滴灌的水肥一体化技术逐步在该地区被广泛运用。与国内其他地区类似,江苏省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化肥过量使用的现象普遍而严重。为了探寻该地区黄瓜(Cucuis sativus L.)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等重要设施蔬菜的科学施肥方法,本试验以津春5号黄瓜和苏粉14号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五个氮肥梯度,建立了两个作物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和氮营养指数模型;同时为了研究高地下水位对水肥管理的影响,并研发基于土壤水分传感器的灌溉施肥技术,本试验同时设置不同水氮处理组合,研究上述因素对黄瓜、番茄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黄瓜、番茄临界氮浓度与地上部最大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在黄瓜中表现为%Nc=4.5397DW-006,(R2=0.7496,%Nc:临界氮浓度值,DW:干物质),黄瓜在4叶1心期、第一雌花开放期、根瓜期、盛果期临界氮浓度值分别为5.35%、5.06%、4.60%和4.23%;在番茄中表现为%Nc=3.7574DW-0.155,(R2=0.8505),番茄在第1花序开花期、第1花序结果期、第2花序结果期、第3花序结果期的临界氮浓度值分别为4.38%、3.64%、3.09%、2.60%。两作物最高(%Nmax)、最低(%Nmin)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同样符合幂函数关系。2.由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根据公式NNI=Nt/Nc可得氮营养指数模型(NNI:氮营养指数,Nt:地上部氮浓度实测值,Nc:地上部氮浓度临界值)。利用该模型可对黄瓜、番茄各生育期氮素营养状况进行诊断,NNI=1,氮素营养适宜;NNI>1,氮素营养过剩;NNI<1,氮素营养亏缺。3.通过设置4个氮肥梯度0.5NR,0.75NR,NR和1.25NR(NR:基于传统施肥方式的推荐施氮量),4个灌溉量0.5ETc,0.75ETc,ETc和1.25ETc(ETc:作物蒸发蒸腾值),2种灌溉频率4d一次和2d一次,研究高地下水位下不同组合对黄瓜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75%ETc水平下灌水量最佳,表明浅层地下水对黄瓜蒸发蒸腾具有显着贡献,此条件下获得的黄瓜产量、WUE(水分利用效率)和NUE(氮利用效率)最高。75%的推荐施氮量已可获得最高产量,表明滴灌施肥有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在高地下水位地区,相同的灌溉量下,增加灌溉频率可显着提高黄瓜产量、WUE和NUE,减少氮素淋失。4.通过设置3个氮肥梯度0.5NR,0.75NR和NR,并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设置4个灌溉处理-50kPa(灌溉下限)至-35kPa(灌溉上限);-35kPa至-20kPa;-20kPa至-5 kPa和-50 kPa至-5kPa,研究高地下水位条件下上述组合对番茄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5kPa至-20kPa处理可获得最优产量、WUE和NUE。该处理中,总灌溉水量远低于ETc计算值,表明浅层地下水对番茄植株蒸发蒸腾同样有较大贡献。75%的推荐施氮量足以促进番茄生长,过量的氮施用导致严重的氮素淋失或氮营养过剩,表明滴灌技术同样可以提高番茄的肥料利用效率。在高水位地区开展精确灌溉,土壤水分传感器法比ETc计算法更准确。
董波[7](2019)在《盐城市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近些年设施蔬菜生产的发展比较快,已是世界上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第一大国,但并不是生产强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蔬菜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低,没有科学依据作为指导,对肥水的施用也没有形成一个量化的标准,农户全凭多年传统的生产经验,盲目的认为施肥量越大产量越高,从而大量施用化肥。另外追肥在时间上盲目随意性也较大,往往存在着该追时不追,不需要追时加量追施的现象。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自2006年以来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以设施蔬菜(包括大棚蔬菜)小区建设为重点,本着以规模拓展市场,以规模赢得效益的发展思路,按照“抓点示范、以奖代补、技术指导、乡村包抓”的工作方法,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仅2014年,全区就新建温室小区418个,总产蔬菜8000万kg,年产值实现2.8亿元,纯收益达9950万元,每户棚人均增收10000元。截止目前,全区设施蔬菜已由2006年初的1333 hm2发展到6667 hm2,蔬菜总产3亿kg,实现产值达6亿元。全区设施蔬菜小区建设实现了全新的发展和跨越,蔬菜生产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亭湖区设施蔬菜栽培主要以黄瓜、番茄、茄子为主,辣椒、食用菌和其他蔬菜都是小规模种植。由于以前都是农户小规模种植,现在把设施蔬菜作为支柱产业大规模发展难免会出现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户对科学的栽培技术掌握不够,在生产过程中都是沿用以前的老方法,出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为了提出对亭湖区设施蔬菜施肥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对亭湖区有机肥施用现状的调查(包括黄瓜、番茄、茄子),可以看出亭湖区不同种植年限的大棚蔬菜其施肥方式及施肥量存在差别,种植年限越久的温室大棚其基肥中无机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越少,年限越久减少量越显着。而追肥却正好相反,种植年限越久的温室大棚其追肥量越大。单从无机肥施用中N、P、K的投入情况来看,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N、P的施入量明显增多,K则变化不大。这与农户盲目的以为温室大棚使用的年限越多,其土壤肥力就会越低,越需要在追肥过程中加大施肥量来提高产量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忽视了有机肥的作用,进而导致我国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目前中国耕地由于缺少有机肥和有机质,导致土壤阻力和稳定性下降,农产品质量下降。过量施化肥还会对土壤、大气和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找出亭湖区蔬菜大棚有机肥施用量少的原因,加快有机肥产业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对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情况调查后发现,当地有机肥施用存在问题主要是政府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的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有机肥施用成本较高、有机肥施用后提升蔬菜价格有限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有机肥施用技术和政策扶助两方面提出以下建议。施用技术方面:合理控制肥料投入量和有机肥施用比例;按比例科学合理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并适当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科学施用有机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科学投入中微量元素;加强科普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户技术水平;开展大棚蔬菜施肥现状调查和配方施肥。政策扶助方面:制定相关法规以加强有机肥资源的利用率;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促进商品有机肥发展;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王世显[8](2019)在《盆栽矮化番茄简约施肥技术探究》文中提出阳台农业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在家庭阳台等闲置空间从事的农业活动。我国阳台蔬菜起步较晚,配套种植技术尚不完善,从事者缺乏种植养护经验,肥料的盲目施用导致蔬菜长势差、产量低和资源浪费,降低了从事者的积极性。故本文以盆栽矮化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试材,在前期试验得出此番茄生育期为90 d基础上,探究水溶肥和袋控缓释肥两种施肥方式及其用量对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而得出相应施肥方式下最优施肥量,为实现精准简约施肥提供技术参考,并为阳台蔬菜的推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水溶肥用量增加,番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增加、净光合速率升高、根系总长度增长、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增加,根系活力升高,但超过100%用量[定植30 d后,每15d每株浇灌水溶肥(20-10-20)量依次为2496.2 mg、1208.6 mg、1664.6 mg、1747.3 mg;以下同]后,均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着;100%用量处理下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较高,但与对照山崎营养液处理无显着差异;番茄单株产量、果实中可溶性糖、有机酸、可溶性蛋白、Vc和番茄红素含量均随用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100%用量处理下较高,产量较不施肥和营养液处理分别显着增加45.2%和11.6%;随水溶肥用量增加,氮、磷、钾肥料利用率逐渐降低,100%用量处理下,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7.6%、39.4%、44.6%,其利用率较山崎营养液分别提高5.6%、19.8%和49.2%。2.本试验条件下,盆栽矮化番茄的生育期为90 d,定植30 d后以水溶肥(20-10-20)每15 d浇灌一次,浇灌量依次为2496.2 mg、1208.6 mg、1664.6 mg、1747.3 mg时,番茄产量较高,较山崎通用配方增产11.6%,氮磷钾利用率分别提高5.6%、19.8%和49.2%,可溶性糖和番茄红素含量显着高于山崎通用配方处理。3.随释放时间延长,袋控缓释肥中的氮、磷、钾释放率均逐渐增加。在定植和不定植番茄两种处理下,氮的释放速率均以045 d释放较快,45 d时分别释放总量的89.5%和73.4%,定植番茄处理较不定植处理高出21.9%,75 d时定植番茄处理下氮释放完全,不定植处理在90 d时释放完全;磷的释放速率较为同步,45 d时分别释放总量的74.6%和67.6%,90 d时,分别释放94.3%和85.4%;钾在028 d释放速率较快,定植和不定植番茄两种处理下分别释放总量的52.6%和36.5%,而后释放较为平稳,90 d时分别释放91.4%和64.2%,定植处理较不定植处理高出42.4%。4.随袋控缓释肥用量增加,番茄叶片中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净光合速率升高,根系长度、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增加,根系活力升高,单株产量增加,但超过60%用量(N 708.4 mg、P2O5 680.4 mg、K2O 583.4 mg)后,则产生相反影响,每株施用袋控缓释肥为60%用量时,净光合速率、根系活力及番茄单株产量较高,较山崎通用营养液处理分别高出11.7%、14.3%和18.5%;果实中可溶性糖、有机酸、可溶性蛋白、Vc和番茄红素含量随用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每株施用袋装缓释肥80%(N 944.6mg、P2O5 907.2 mg、K2O 777.8 mg)时,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和番茄红素含量显着高于营养液处理,有机酸含量无显着差异;每株施用袋控缓释肥60%用量时,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57.5%、62.2%、66.9%,较山崎营养液分别提高61.5%、89.1%和123.7%。5.本试验条件下,盆栽矮化番茄每株施用袋控缓释肥N 708.4 mg、P2O5 680.4 mg、K2O 583.4 mg时,有利于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较山崎营养液处理增产18.5%;每株用量为N 944.6 mg、P2O5 907.2 mg、K2O 777.8 mg时,有利于提高番茄品质。
杨文龙[9](2019)在《加气灌溉不同施肥水平对温室番茄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传统设施农业生产中地下滴灌易造成土壤氧气含量降低,影响根系对水分、养分吸收的问题,本研究以温室番茄为试验材料,通过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对灌溉水进行加气处理,并通过地下滴灌进行灌溉,面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质增效的需求,实现改善土壤水气环境、提高水肥利用率的目标。为探索加气灌溉下作物适宜的施肥量,试验设计了加气和不加气(作为对照)两种灌水方式,高氮、中氮、低氮3个施肥水平,采用两因素三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6个处理。研究了加气和不加气两种灌溉方式及不同施肥水平对温室番茄株高、茎粗、根系生长、干物质量、产量品质、土壤酶的影响,提出加气地下滴灌温室番茄水肥高效利用的最佳灌溉施肥策略,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加气处理可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番茄生育中期(定植50天后)的生长发育。加气处理株高、茎粗较不加气处理显着增加了7.11%、12.34%,其中随施肥量的增加,番茄株高呈现积极响应,加气灌溉高氮施肥处理的番茄株高为最大值,而加气灌溉中氮施肥处理的茎粗为最大,较高氮处理增大了3.68%,较低氮处理增大了6.29%。加气和施肥对番茄株高和茎粗均有极显着的影响;交互作用下,加气和施肥对番茄茎粗无显着影响(P>0.05),对株高有显着性影响(P<0.05)。(2)加气处理在全生育期内对提高叶绿素含量,加快净光合速率均有帮助作用,但不同生育期加气灌溉对提高番茄叶绿素含量的效应不完全相同,开花坐果期、成熟期低氮施肥水平下加气灌溉效果最好,果实膨大期中氮施肥水平下加气灌溉效果最好。除开花坐果期外,其余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加气灌溉中氮施肥处理的作用最显着。(3)加气处理可改善番茄的根系形态(总根长、表面积、体积、根尖数)分布,提高根系活力。开花坐果期,各根系形态指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根系活力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果实膨大期、成熟期中氮施肥处理表现最优,显着提高了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系活力。(4)加气处理可显着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作物产量,其中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大了11.40%,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大了17.40%,根冠比增大了6.60%,单株产量增大了7.22%;同时加气灌溉中氮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单株产量均最高,表现为适当的施肥量对番茄植株干物质累积和产量有促进作用,施肥过多过少均抑制植株干物质和产量的形成。(5)加气处理对于提升温室番茄VC含量、可溶性糖、有机酸有着明显效果,适中氮施肥水平也能提高番茄品质,经方差分析后发现除VC含量外,加气处理对品质的影响要大于施肥量的影响。(6)与不加气处理相比,加气灌溉提高了温室番茄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但各生育期内酶活性表现不完全一致,开花坐果期随施肥量的增加脲酶活性逐渐增大,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果实膨大期及成熟期三种酶均表现为随施肥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综上所述,加气灌溉中氮施肥处理的温室番茄的生长生理指标、果实产量及品质、土壤环境最优,说明加气灌溉可以有效地解决根区缺氧的问题,同时此研究结果为温室番茄给定了适宜的施肥量,有利于番茄生长、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可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推广。
宋金修[10](2018)在《营养液离子动态调控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无土栽培是设施农业生产中提高水肥管理水平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合理的水肥供应不仅可以提高设施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受到离子选择性电极研发滞后、易受干扰、精度差、寿命短、价格昂贵等限制,营养液灌溉系统通常为基于EC和pH的反馈控制,无法实现营养液离子浓度的精准控制。本文以钾素为例,探讨了营养液供钾水平对基质培番茄的植株生长、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明确了番茄植株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各器官含钾量和对营养液钾素的动态需求。通过营养液中各离子活度对其EC和pH的影响,建立了基于离子活度核算特定配方营养液EC和pH的回归模型,并提出了离子EC贡献率的概念,结合营养液EC实际测量可以将营养液离子动态调控装置的EC控制水平提高到离子浓度控制水平,从而满足不同生育时期作物生产对营养液离子浓度的动态需求。本文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钾离子浓度为1、4、8、12及16mmol/L(K1、K2、K8、K12、K16)的营养液供钾水平下对基质培番茄的植株生长、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适当提高营养液供钾水平可以显着提高番茄的株高、茎粗、叶数、花序数,及生物量积累,有效地改善了果实的单果重、单株产量、番茄红素与维生素C含量,但K12和K16实验区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综合番茄植株的各器官含钾量在不同生育时期对营养液供钾水平的响应,为保证番茄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建议基质培番茄在幼苗期的营养液供钾量为8~10 mmol/L、开花期为10~12 mmol/L、坐果期为12~13mmol/L、果实成熟期为13~15mmol/L。因此,日本园试通用营养液适用于设施番茄栽培,但需要在不同生育时期动态地调控钾离子浓度。(2)特定配方营养液中各离子活度与营养液EC和pH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和二次相关关系,不同相对浓度的营养液中各离子EC贡献率未出现显着性变化。在添加特定单盐后的混合营养液中,所添加单盐的阴阳离子的离子EC贡献率显着增加,其他离子的离子EC贡献率相应减小。添加相同钾离子浓度的不同单盐时,钾离子的离子EC贡献率的变化规律相近,但阴离子的离子EC贡献率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利用基于离子活度的回归模型估测不同相对浓度的园试通用营养液和山崎番茄营养液的EC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偏差仅为1.33%和1.84%,pH的估测偏差也仅为0.22%和0.09%;即使在添加特定单盐后的两种营养液中的EC和pH估测偏差也低于0.4%和0.5%。因此,基于离子活度可以准确地估测特定配方营养液的EC和pH,而本文提出的离子EC贡献率结合EC实际测量为核算营养液中各离子浓度提供了可能。(3)营养液离子动态调控装置由营养液控制装置、信息采集装置、营养液配制与灌溉装置、以及箱体等辅助装置组成。本文对EC/pH采集器和营养液EC控制进行了调试与研究。EC和pH采集装置主要是通过EC/pH采集器的温度补偿与校正功能等优化实现了高精度、长寿命、低成本化的EC和pH测量。通过提出母液添加用高速电磁阀的占空比控制的自学习设计,不仅能提高营养液配制制精度,还能提供母液或单盐的精准添加量,结合离子EC贡献率的算法和EC实际测量使得营养液离子动态调控装置从EC控制水平提高到离子浓度控制水平。
二、如何掌握番茄的施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掌握番茄的施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温室蔬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机理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肥耦合研究 |
1.2.2 水气耦合研究 |
1.2.3 水热耦合研究 |
1.2.4 水肥气耦合研究 |
1.2.5 水肥气热耦合研究 |
1.2.6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气候箱的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
2.2.2 试验设计 |
2.2.3 试验实施 |
2.2.4 观测项目与方法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Ⅰ-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的影响 |
2.3.1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
2.3.2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
2.3.3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
2.3.4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生物量的影响 |
2.3.5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2.3.6 不同气候箱内温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2.4 结果与分析Ⅱ-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的影响 |
2.4.1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
2.4.2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
2.4.3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
2.4.4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2.4.5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
2.4.6 水肥气热耦合对土壤含水率、温度和电导率的影响 |
2.4.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气候箱生菜水肥气热耦合综合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室灌溉水溶解氧、矿化度、土壤温度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
3.2.2 试验设计 |
3.2.3 试验实施 |
3.2.4 观测项目与方法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Ⅰ-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影响 |
3.3.1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生长的影响 |
3.3.2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
3.3.3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4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3.3.5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影响 |
3.3.6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3.7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氧气含量的影响 |
3.3.8 增氧灌溉对蔬菜提质增效的机理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Ⅱ-不同地热管水温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影响 |
3.4.1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生长的影响 |
3.4.2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
3.4.3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
3.4.4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3.4.5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影响 |
3.4.6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4.7 不同地热管水温处理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温度的影响 |
3.4.8 土壤增温对蔬菜提质增效的机理分析 |
3.5 结果与分析Ⅲ-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温室水果黄瓜的影响 |
3.5.1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生长的影响 |
3.5.2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
3.5.3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
3.5.4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3.5.5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
3.5.6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5.7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处理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3.5.8 基于主成分的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提质增效的综合评价 |
3.5.9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提质增效的机理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3.6.1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影响 |
3.6.2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影响 |
3.6.3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温室水果黄瓜的影响 |
第四章 基于正交设计的温室番茄水肥气热最优组合方案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
4.3.3 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4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4.3.5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3.6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温度影响 |
4.3.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温室番茄水肥气热耦合综合评价 |
4.3.8 水肥气热耦合提质增效机理分析 |
4.4 讨论 |
4.4.1 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4.4.2 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4.3 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4.4.4 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温室番茄水肥气热耦合效应及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5.3.2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
5.3.3 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5.3.4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5.3.5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5.3.6 不同处理对番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5.3.7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温度的影响 |
5.3.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温室番茄水肥气热耦合综合评价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饱和-D最优设计的温室水果黄瓜水肥气热耦合效应及模型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生长的影响 |
6.3.2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
6.3.3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
6.3.4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6.3.5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产量的影响 |
6.3.6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6.3.7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温度的影响 |
6.3.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温室水果黄瓜水肥气热耦合综合评价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水肥气热耦合的温室番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机理模型研究 |
7.1 引言 |
7.2 模型的构建与描述 |
7.2.1 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 |
7.2.2 光合生产动态模型 |
7.2.3 干物质积累量动态模型 |
7.3 模型检验方法 |
7.4 结果与分析 |
7.4.1 叶面积指数模型 |
7.4.2 干物质积累量模型 |
7.4.3 温室空气温度、湿度和CO_2浓度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揭示了温室和智能气候培养箱增氧灌溉与土壤增温对蔬菜提质增效的机理 |
8.1.2 揭示了温室和智能气候培养箱的蔬菜水肥气热耦合机理 |
8.1.3 揭示了温室膜下滴灌番茄和水果黄瓜水肥气热耦合效应 |
8.1.4 建立了温室番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的机理模型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饼肥对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化肥的施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
1.2.2 有机肥资源、施用现状及饼肥潜力 |
1.2.3 饼肥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2.4 饼肥对作物种植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1.2.5 饼肥对作物种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1.3 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样品采集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果实产量及品质的测定 |
2.4.2 根际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2.4.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测定 |
2.4.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2.5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饼肥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1 饼肥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3.1.2 饼肥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3.2 饼肥对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2.1 饼肥对番茄植株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2.2 饼肥对番茄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3.3 饼肥对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3.3.1 样本序列统计分析 |
3.3.2 Alpha多样性分析 |
3.3.3 细菌群落物种Venn图分析 |
3.3.4 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3.3.5 组间显着性差异检验 |
3.3.6 功能预测分析 |
3.4 饼肥对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3.4.1 样本序列统计分析 |
3.4.2 Alpha多样性分析 |
3.4.3 真菌群落物种Venn图分析 |
3.4.4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3.4.5 组间显着性差异检验 |
第四章 讨论 |
4.1 饼肥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3 饼肥对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4.4 饼肥对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4.5 饼肥对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水肥一体化研究 |
1.2.1 国外水肥一体化研究 |
1.2.2 国内水肥一体化研究 |
1.3 物联网技术国内外发展与研究 |
1.3.1 物联网云技术国外发展与研究 |
1.3.2 物联网技术国内发展与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结构设计 |
1.4.3 以黄沙基质设施番茄对该系统进行应用与验证 |
1.4.4 研究方法 |
1.4.5 技术路线 |
1.5 小结 |
第二章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 |
2.1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 |
2.2.1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整体结构 |
2.2.2 基于物联网的水肥一体化云系统设计原则 |
2.2 物联网体系结构 |
2.3 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 |
2.4 基于物联网的水肥一体化云系统模型决策程序设计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物联网的水肥一体化云系统的软件界面设计 |
3.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远程监管软件界面设计 |
3.1.1 终端登录界面设计 |
3.1.2 主界面设计 |
3.1.3 项目板块主页设计 |
3.1.4 消息界面设计 |
3.1.5 我的界面设计 |
3.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操控软件界面设计 |
3.2.1 登录界面与主界面设计 |
3.2.2 主操作功能界面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硬件组成 |
4.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硬件组成 |
4.2 远程监管部件 |
4.2.1 4G通信模块 |
4.2.2 摄像头 |
4.3 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硬件组成 |
4.3.1 控制中心系统 |
4.3.2 环境信息采集设备 |
4.3.3 灌溉与施肥装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对设施番茄的应用与检验 |
5.1 试验材料与设计安排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设施基地与棚内设备 |
5.1.3 黄沙基质与种植袋 |
5.1.4 营养液配制 |
5.1.5 试验设计 |
5.1.6 测定与方法 |
5.1.7 统计分析 |
5.2 温室番茄田间操作管理 |
5.2.1 育苗流程 |
5.2.2 温湿管控 |
5.2.3 病虫害预防与治疗 |
5.2.4 水肥管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黄沙基质番茄产量特征分析 |
5.3.2 各品系材料品质指标分析与比较 |
5.4 讨论与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科研成果 |
导师评阅表 |
(6)江苏高地下水位地区大棚黄瓜、番茄水氮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化肥施用现状及危害 |
1.1.1 我国化肥施用现状 |
1.1.2 蔬菜施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3 滥用化肥的危害 |
1.2 作物临界氮浓度研究现状 |
1.3 黄瓜、番茄水氮耦合研究 |
1.3.1 黄瓜水氮耦合研究现状 |
1.3.2 番茄水氮耦合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设施栽培黄瓜临界氮浓度和氮营养指数模拟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计 |
2.1.2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2.1 地上部干物质量及产量测定 |
2.1.2.2 地上部氮积累量测定 |
2.1.3 模型构建 |
2.1.3.1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 |
2.1.3.2 氮素吸收模型的构建 |
2.1.3.3 氮营养指数模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黄瓜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 |
2.2.1.1 不同氮素水平下黄瓜地上部生物量与氮浓度值分析 |
2.2.1.2 黄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与氮素吸收模型的建立 |
2.2.1.3 施氮量对黄瓜产量效应分析 |
2.2.2 基于氮营养指数(NNI)的黄瓜适宜施氮量分析 |
2.3 讨论 |
2.3.1 设施栽培黄瓜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 |
2.3.2 氮营养指数模型的应用 |
第三章 番茄临界氮浓度模型的建立及氮素营养诊断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3.1.3.1 器官干物质量和产量的测定 |
3.1.3.2 植株各器官含氮量的测定 |
3.1.4 数据分析 |
3.2 模型描述 |
3.2.1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 |
3.2.2 氮素吸收模型 |
3.2.3 氮素营养指数(NNI)模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番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 |
3.3.1.1 不同施氮水平下番茄地上部生物量与氮浓度值分析 |
3.3.1.2 番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和氮素吸收模型的建立 |
3.3.1.3 施氮量对番茄产量效应分析 |
3.3.2 基于临界氮浓度的番茄氮素营养状况分析 |
3.3.2.1 基于氮素吸收模型的番茄适宜施氮量分析 |
3.3.2.2 基于氮营养指数(NNI)的番茄适宜施氮量分析 |
3.4 讨论 |
3.4.1 番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特征 |
3.4.2 氮素营养指数(NNI)的应用 |
第四章 高地下水位下黄瓜水氮耦合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场地概况及土壤理化性质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4.1.4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试验年份降雨和地下水位趋势变化 |
4.2.2 不同水氮处理对黄瓜产量效应分析 |
4.2.3 不同水氮处理对黄瓜干物质量生产的影响 |
4.2.4 不同水氮处理对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
4.2.5 不同水氮处理下氮素淋失的动态变化 |
4.2.6 不同水氮处理对WUE的影响 |
4.2.7 不同水氮处理下NUE的变化 |
4.3 讨论 |
第五章 高地下水位下番茄水氮耦合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和土壤理化性质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4 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水氮处理对番茄产量效应分析 |
5.2.2 不同水氮处理下番茄干物质量的动态变化 |
5.2.3 不同水氮处理对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
5.2.4 不同水氮处理下氮素淋失的变化 |
5.2.5 不同水氮处理下WUE的变化 |
5.2.6 不同水氮处理对NUE的影响 |
5.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盐城市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基础理论 |
2.1 有机农业 |
2.1.1 有机农业的定义 |
2.1.2 有机农业的历史发展 |
2.1.3 有机农业的基本特征 |
2.1.4 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比较 |
2.2 有机肥 |
2.2.1 有机肥的定义 |
2.2.2 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2.2.3 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施的必要性 |
2.2.4 有机肥的施用对于作物产量的影响 |
2.2.5 有机肥的施用对于土壤的影响 |
2.2.6 国外有机肥的应用 |
2.2.7 国内有机肥及其应用 |
2.2.8 有机肥料的生态安全问题 |
第三章 我国有机肥利用现状 |
3.1 有机肥市场状况 |
3.2 有机肥的种类 |
3.3 有机肥市场需求 |
3.4 国内大棚蔬菜的有机肥施用现状 |
3.5 我国有机肥发展前景 |
第四章 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现状 |
4.1 亭湖区主要大棚蔬菜种植情况与肥料使用结构调查 |
4.1.1 亭湖区大棚蔬菜种植概况 |
4.1.2 亭湖区大棚蔬菜施肥结构调查 |
4.2 亭湖区代表性大棚蔬菜施肥现状调查 |
4.2.1 黄瓜施肥现状调查 |
4.2.2 番茄施肥现状调查 |
4.2.3 茄子施肥现状调查 |
4.3 亭湖区大棚蔬菜种植中有机肥施用特征 |
4.3.1 亭湖区大棚蔬菜不同种类蔬菜肥料施用特征 |
4.3.2 亭湖区不同年限大棚蔬菜肥料施用特征 |
4.4 亭湖区大棚蔬菜合理施肥量的确定 |
4.5 亭湖区主要大棚蔬菜种植施肥(含有机肥)结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盐城市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问题研究 |
5.1 数据来源 |
5.2 问卷统计 |
5.2.1 个体特征 |
5.2.2 家庭特征 |
5.2.3 肥料投入特征 |
5.2.4 认知特征 |
5.3 有机肥施用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 |
5.3.1 政府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的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 |
5.3.2 有机肥施用成本较高 |
5.3.3 有机肥施用后提升蔬菜价格有限 |
5.4 亭湖区商品有机肥推广存在问题 |
5.4.1 有机肥生产与施用技术落后 |
5.4.2 有机肥料施用严重不平衡 |
5.4.3 农户受教育程度对有机肥施用的影响 |
5.4.4 成本对有机肥施用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的建议 |
6.1 亭湖区有机肥施用技术调整 |
6.2 政策角度相关支持举措建议 |
6.2.1 制定相关法规以加强有机肥资源的利用率 |
6.2.2 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
6.2.3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 |
6.2.4 促进商品有机肥发展 |
6.2.5 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
6.3 研发新的有机肥料 |
6.3.1 研发与种植方式相配套的专用有机肥 |
6.3.2 研发新型生物有机肥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大棚蔬菜种植情况及有机肥施用调查问卷 |
(8)盆栽矮化番茄简约施肥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阳台蔬发展现状 |
1.1.1 国内外现状 |
1.1.2 阳台蔬菜栽培模式 |
1.2 氮磷钾的生理功能 |
1.2.1 氮的生理功能 |
1.2.2 磷的生理功能 |
1.2.3 钾的生理功能 |
1.3 水溶肥和袋控缓释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1.3.1 水溶肥 |
1.3.2 袋控缓释肥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处理 |
2.2.1 水溶肥用量研究 |
2.2.2 袋控缓释肥释放特性研究 |
2.2.3 袋控缓释肥用量研究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袋控缓释肥释放速率测定 |
2.3.2 生长势测定 |
2.3.3 植株体内氮磷钾含量测定 |
2.3.4 光合特性测定 |
2.3.5 根系生长发育测定 |
2.3.6 番茄品质测定 |
2.3.7 番茄产量统计 |
2.3.8 肥料利用率计算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溶肥用量对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1 对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
3.1.2 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1.3 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1.4 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
3.1.5 对根系构型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3.1.6 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3.1.7 对产量的影响 |
3.1.8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9 对肥料利用的影响 |
3.2 袋控缓释肥释放特性 |
3.3 袋控缓释肥用量对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3.1 对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
3.3.2 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3.3 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4 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
3.3.5 对根系构型参数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3.3.6 对品质的影响 |
3.3.7 对产量的影响 |
3.3.8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9 对肥料利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施肥量对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4.2 施肥方式对番茄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加气灌溉不同施肥水平对温室番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土壤通气的研究进展 |
1.2.2 加气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3 加气灌溉对土壤环境的研究进展 |
1.2.4 加气灌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1 生长指标 |
2.3.2 水分利用效率 |
2.3.3 产量及品质 |
2.3.4 干物质积累 |
2.3.5 土壤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加气灌溉不同施肥水平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研究 |
3.1.1 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
3.1.2 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
3.1.3 对番茄叶绿素的影响 |
3.1.4 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
3.1.5 对番茄根系的影响 |
3.1.6 对番茄干物质的影响 |
3.2 加气灌溉不同施肥水平对温室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
3.2.1 对温室番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2.2 对温室番茄品质的影响 |
3.3 加气灌溉不同施肥水平对温室番茄土壤酶的影响研究 |
3.3.1 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3.3.2 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3.3 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讨论 |
4.2 展望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10)营养液离子动态调控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营养液钾素调控技术 |
1.2.2 营养液中的离子特性 |
1.2.3 国内外对营养液调控系统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营养液供钾水平对基质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番茄品种与栽培方法 |
2.2.2 实验区设置 |
2.2.3 测量指标与方法 |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营养液供钾水平对基质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2 营养液供钾水平对基质培番茄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 |
2.3.3 营养液供钾水平对番茄果实发育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质培番茄的钾素利用效率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番茄品种与育苗方法 |
3.2.2 实验区设置 |
3.2.3 测量指标与方法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营养液供钾水平对番茄植株各器官含钾量的影响 |
3.3.2 各器官含钾量与番茄植株生长发育的关系 |
3.3.3 全生育期的番茄钾素利用效率 |
3.3.4 营养液供钾水平对基质培番茄水分吸收效率的影响 |
3.3.5 营养液供钾水平对基质培番茄其他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营养液中离子EC贡献率的特性解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营养液配制所需的试剂选择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测量指标与方法 |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营养液的浓缩倍率与其EC和pH的关系 |
4.3.2 离子活度对营养液EC和pH的影响 |
4.3.3 营养液中单盐平均离子活度与其EC和pH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3.4 营养液中的离子EC贡献率 |
4.3.5 营养液的离子浓度控制的新提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营养液离子动态调控装置的硬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营养液配制与智能灌溉策略的设计原则 |
5.2.1 面向营养液离子浓度控制的配制原则 |
5.2.2 营养液智能灌溉策略的设计 |
5.2.3 动态灌溉决策数据库的建立 |
5.3 营养液离子动态调控装置的硬件组成 |
5.3.1 总体设计思路 |
5.3.2 营养液离子动态调控装置的硬件组成 |
5.4 营养液离子动态调控装置的EC控制 |
5.4.1 营养液配制与灌溉量控制 |
5.4.2 营养液母液添加用高速电磁阀占空比控制 |
5.4.3 营养液中各离子浓度控制与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如何掌握番茄的施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韩城市设施蔬菜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效果研究[D]. 赵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温室蔬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机理及模型研究[D]. 欧阳赞. 宁夏大学, 2021
- [3]宁夏典型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及蔬菜施肥效应研究[D]. 万佳淼. 宁夏大学, 2021
- [4]饼肥对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王帅帅. 广西大学, 2020(02)
- [5]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践[D]. 刘聪聪.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江苏高地下水位地区大棚黄瓜、番茄水氮耦合研究[D]. 赵薇. 扬州大学, 2019(02)
- [7]盐城市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研究[D]. 董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盆栽矮化番茄简约施肥技术探究[D]. 王世显.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加气灌溉不同施肥水平对温室番茄的影响研究[D]. 杨文龙.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营养液离子动态调控技术的研究[D]. 宋金修.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