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nalyze of histopathelogical for medical devices and biological material on biocompatibility evaluation(论文文献综述)
柳小军,周小婷,周静,张峻梓,刘康博,周岩,徐玉茵,王君敏[1](2021)在《一种眼巩膜生物补片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制备一种适用于眼后巩膜加固术的新型生物补片,通过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方法首先采用新鲜的牛心包经去除表面脂肪组织、脱细胞、扩孔和梳整后,与京尼平进行生物交联,制备出一种眼巩膜生物补片。然后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皮内反应试验、皮肤致敏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和植入试验,通过检测细胞存活率、溶血率、皮内反应记分、皮肤致敏反应等级、毒性反应和植入刺激指数分析眼巩膜生物补片的生物相容性。结果眼巩膜生物补片无细胞毒性反应、无潜在的动物皮内刺激和肌肉刺激作用、无皮肤致敏性和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溶血率符合要求。结论通过扩孔和梳整工艺等技术所制备的眼巩膜生物补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为其在临床上眼后巩膜加固术中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姜铭坤[2](2021)在《Ti-10Mo-28Nb-3Zr-xTa新型钛合金的成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鸿儒[3](2021)在《负载神经干细胞和多奈哌齐的导电水凝胶系统对脊髓损伤修复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期望制备一种复合多种优良性能的可注射导电水凝胶并对其进行相关表征测定,并通过体外试验验证该水凝胶和DPL组合有利于NSCs增殖和分化,随后利用该导电水凝胶负载NSCs和DPL对大鼠全切模型进行体内原位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来实现受损脊髓的神经再生修复以及运动功能的复原,这也将为神经组织工程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新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可注射型导电水凝胶的合成和表征测定通过改性生物高分子HA-ALD和NH2-Gelatin-PANI通过醛基和氨基形成的亚胺键作为交联点,成功制备了新型可注射导电水凝胶NGP。利用小瓶倒转法、红外谱图、扫描电镜、动态流变、电化学站、药物缓释实验等对水凝胶相关性能进行了表征测定。通过体外和体内降解实验评估材料的降解属性。通过皮下注射和HE染色对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进行鉴定。2.水凝胶环境中多奈哌齐对NSC的生物学效应在本章实验中,首先我们利用孕13-15天SD大鼠的胎鼠大脑皮层中原代分离NSCs,接着采用通用的的悬浮培养方式对其进行培养和扩增,并通过特征性Nestin抗体的免疫荧光染色对NSCs进行鉴定。接着利用1,3,5天的活死细胞染色实验检测NGP水凝胶的细胞毒性。最后我们的目的就是探索NGP水凝胶和DPL在单独和联合应用时NSCs的增殖分化情况,分组中的DPL浓度为8ng/μl。我们利用1,4,7天的CCK-8实验检测了水凝胶环境中DPL对NSC增殖效应,培养7天后的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和RT-PCR实验定性和定量探究了NGP导电水凝胶环境中DPL对NSC的促分化效应影响。3.可注射导电水凝胶搭载NSCs和DPL治疗脊髓损伤我们首先建立SD大鼠T9脊髓全切损伤模型,利用可注射导电水凝胶NGP搭载NSCs和DPL在损伤处进行原位移植,并对术后大鼠进行持续6周的观察,通过BBB评分表对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利用肌电图仪对大鼠神经电生理信号的传导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将各组实验大鼠进行灌注取材脊髓组织,通过HE染色,固蓝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对损伤中心处囊性空洞面积、髓鞘再生情况、新生神经元、胶质瘢痕和神经轴突进行观察和分析,整体评估各组实验大鼠尤其是NGP+DPL+NSCs组的运动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修复情况。研究结果:在本研究课题中,我们首先成功创新性地制备了新型可注射导电水凝胶NGP(HA-ALD:NH2-Gelatin-PAN),随后对其各项性能进行表征后发现其拥有优良的机械强度,可注射性,自修复性,导电性,生物相容性,药物缓释性能,以及匹配脊髓损伤后移植时间的降解性。接下来的我们成功提取,培养和鉴定了神经干细胞,随后体外活死染色实验证明了NGP导电水凝胶无细胞毒性且对细胞的粘附性较好。CCK-8实验结果表明,NGP水凝胶对NSCs增殖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DPL的促增殖作用则不明显。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和RT-PCR实验结果表明药物DPL可以显着促进NSCs向新生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神经突长度的定量分析表明,NGP水凝胶而不是DPL对新生神经元神经突的生长和延伸有促进作用。另外,二者联用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作用最明显。最后,我们在SD大鼠T9脊髓全切损伤模型中利用可注射导电水凝胶NGP搭载NSCs和DPL在损伤处进行原位移植,我们发现在运动功能和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上,NGP+DPL+NSCs组合十分有效。同时这种治疗策略还显着增加了髓鞘面积,新生神经元数量和轴突的面积,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囊性空洞和胶质瘢痕的面积。这一研究过程中也肯定了NGP导电水凝胶和NSCs本身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结论:我们制备的可注射导电水凝胶NGP符合脊髓损伤后移植生物材料的各项性能要求,并且适宜作为DPL+NSCs共同的移植载体。NGP水凝胶环境能够对NSCs增殖和新生神经元神经突的延伸有促进作用,但需要DPL这种NSCs定向分化诱导剂才能显着增强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分化,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分化,进而才能避免大量胶质瘢痕生成。在体内动物实验中,NGP+DPL+NSCs的治疗组在运动功能和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上有一定改善。同时,该组大鼠损伤中心处显着增加了髓鞘的形成,新生神经元再生和新生轴突生长与连接,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囊性空洞面积和胶质瘢痕的阻碍。NGP导电水凝胶+DPL药物+NSCs新型治疗组合也从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两方面为神经组织工程修复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
温亚枫[4](2021)在《生物可降解Mg-1Zn-1Sn-xSr合金的设计制备、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Mg-1Zn-1Sn-xSr合金的制备、表征检测以及抗腐蚀性能评估目的:选择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和生物可吸收性的三种人体必须营养元素Zn、Sn和Sr作为合金化元素,并采用低合金化、热挤压的加工方式制备了四种Mg-1Zn-1Sn-xSr(x=0、0.2、0.4、0.6 wt.%)合金,并检测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抗腐蚀性能,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ICP-OES检测所制备的镁合金实际元素化学成分组成;采用金相显微镜和SEM观察合金的微观结构,通过XRD和XPS分析和鉴定合金的相组成和合金表面化学成分;采用压缩试验和拉伸试验评估合金的力学性能;通过电化学测试和浸泡实验了解合金的抗腐蚀性能。结果:Mg-1Zn-1Sn-xSr(x=0、0.2、0.4、0.6 wt.%)合金的各实际元素化学组成与实验设计基本一致,其中Sr的含量分别为0 wt.%、0.16wt.%、0.38 wt.%和0.51 wt.%;铸态Mg-1Zn-1Sn-xSr呈典型的枝晶结构,随着Sr含量的不断增加,晶粒细化显着,第二相逐渐增多且分布不均,经热挤压后,晶粒尺寸约为20μm左右,第二相均匀分布于合金中,合金主要由α-Mg相和少量Mg Zn和Mg17Sr2第二相组成。随着Sr含量的增多,挤压态Mg-1Zn-1Sn-xSr(x=0、0.2、0.4和0.6 wt.%)合金的力学性能逐渐增强,极限抗压强度为404447 MPa;屈服强度为82126 MPa;压缩应变为17.021.1%。极限抗拉强度为229268MPa,屈服强度为151178 MPa,断后延伸率为8.09.0%。电化学测试和浸泡实验结果表明随着Sr含量的增加,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其中,以0.2Sr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最强,通过电化学测试结果和浸泡失重结果推算出的腐蚀率分别为0.16 mm/y和0.55 mm/y。结论:成功制备了挤压态Mg-1Zn-1Sn-xSr(x=0、0.2、0.4和0.6wt.%)合金,合金主要由α-Mg相和少量Mg Zn和Mg17Sr2第二相组成,合金中的第二相数量和分布可能是引起合金各方面性能差异的重要原因。该合金体系的力学性能均能较好的满足作为骨科内植物的需求,且随着Sr含量的增高,力学性能逐渐增强。0.2Sr合金具有最好的抗腐蚀性能,较好的满足了作为骨科内植物材料的基本要求,在生物医用领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研究价值。第二部分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研究目的:探究挤压态Mg-1Zn-1Sn-xSr(x=0、0.2、0.4和0.6 wt.%)合金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对成骨细胞的增殖、粘附、迁移、周期等生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其可能原因,评估各合金在体外诱导成骨分化的能力,为后续体内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死活染色、凋亡检测、CCK-8和周期检测评估合金浸提液对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观察合金浸提液对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CLSM观察浸提液中细胞的粘附面积和粘附密度;通过CLSM和SEM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扩展和增殖情况,p H计记录培养基的p H值,ICP-OES检测共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各金属离子浓度,并在光镜下观察合金的产氢情况;通过ALP染色与活性检测,ARS染色,COL-Ⅰ免疫荧光染色和q RT-PCR系统地研究了各合金对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死活染色、凋亡检测以及CCK-8结果表明,Mg-1Zn-1Sn-xSr合金浸提液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具有较显着的促细胞增殖作用;周期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2Sr合金组中处于S相的细胞比例显着增加(P<0.05);无论是通过浸提液培养还是与材料共培养,0.2Sr合金均具有最佳的促细胞增殖、粘附和扩展的能力,光镜下观察发现Mg-1Zn-1Sn-xSr合金与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产氢量显着低于p-Mg,同时SEM还发现共培养过程中0.2Sr、0.4Sr和0.6Sr合金表面可自发形成一层具有微纳米形貌的网状结构,这可能有利于细胞在合金表面的粘附、扩展和增殖;ALP染色及活性检测、ARS染色以及COL-Ⅰ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均表明0.2Sr、0.4Sr和0.6Sr组的成骨诱导活性显着高于PC、p-Mg和0Sr组(P<0.05),能够较强的刺激ALP的表达、钙化结节的沉积以及COL-Ⅰ的分泌,其中以0.6Sr合金的骨效果最为明显,合金的促成骨效应存在明显的Sr含量剂量依耐性;此外,成骨相关基因(Runx2、OPN和OCN)的表达也具有相似的趋势,0.2Sr、0.4Sr和0.6Sr组中的表达显着高于PC、p-Mg和0Sr组(P<0.05),而0.6Sr组中的Runx2、OPN和OCN表达均最强。结论:Mg-1Zn-1Sn-xSr(x=0、0.2、0.4和0.6 wt.%)合金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0.2Sr合金与细胞共培养过程中降解速率最慢,析氢量最少,具有最强的促细胞增殖、粘附、扩展和迁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促成骨活性;而0.6Sr合金具有最强的诱导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表明了Mg-1Zn-1Sn-xSr合金作为骨科内植物材料的巨大应用潜力。第三部分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作为骨科内植物材料的体内研究目的:通过皮下植入动物模型探究挤压态Mg-1Zn-1Sn-xSr(x=0、0.2、0.4和0.6 wt.%)合金在体内的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析氢和抗腐蚀能力,并挑选出综合性能最佳的2种合金,制备成骨螺钉进一步评估其在股骨髁骨折动物模型中的抗腐蚀性能、骨修复、骨整合以及力学性能,为Mg-1Zn-1Sn-xSr合金体系的临床转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1.将12只SD大鼠分为四组(n=3),即对照组、7 d组、15 d组和30 d组,将Mg-1Zn-1Sn-xSr合金样品植入SD大鼠皮下,通过血液学检测SD大鼠肝肾功、Mg离子浓度,采用X线检测及肉眼观察不同时间点皮下产氢情况,并通过HE染色评估重要脏器(心、肝、脾和肾)以及合金样品周围组织病理学变化,最后通过观察合金表面腐蚀情况和计算合金质量丢失情况筛选出在体内抗腐蚀性能最好的两种合金。2.将筛选出的合金制备成骨螺钉,并以p-Mg螺钉作为对照,植入到兔股骨髁骨折动物模型中,采用X线检测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螺钉在股骨髁部的产氢情况,采用micro CT扫描观察不同时间点螺钉周围成骨以及螺钉的降解情况,采用硬组织切片染色(品红-亚甲基蓝和甲苯胺蓝染色)评估螺钉周围骨组织的生长和骨-螺钉界面结合情况;通过钙黄绿素-二甲酚橙-盐酸四环素荧光标记示踪了解骨组织的形成速度及生长方式,最后通过推出实验分析骨与螺钉界面之间的结合强度。结果:1.SD大鼠皮下植入实验证实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血液学检测表明所有SD大鼠在术后各时间点的肝肾功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镁离子浓度在术后3 d出现轻度上升,并于术后7 d内逐渐恢复至植入前水平;H&E染色结果表明各组SD大鼠的重要组织脏器无明显病理学改变;在皮下植入早期(7 d),所有样品均引起了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炎症逐渐缓解,其中以0.2Sr合金的炎症反应最轻微,组织相容性最好;X片和肉眼观察均表明,0.2Sr合金在皮下的析氢量最少;通过样品质量丢失推算出的各组合金在体内抗腐蚀性能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0.2Sr>0Sr>0.4Sr>0.6Sr,腐蚀率分别为0.44±0.02、0.63±0.05、0.89±0.05和0.93±0.04 mm/y。2.将筛选出的0Sr、0.2Sr合金制备成骨螺钉,并以p-Mg螺钉作为对照,植入至兔股骨髁骨折动物模型中。X片中可见p-Mg组产生了大量H2的并积聚在股骨干髓腔中,而0Sr和0.2Sr组中的H2析出量显着降低(P<0.05);micro CT结果显示0.2Sr组具有最好的抗腐蚀性能,在植入24 w后,仍能保持螺钉外形的完整,而p-Mg和0Sr组则出现了不同程度螺钉完整性的丢失;Micro CT、硬组织切片染色和荧光示踪均表明0.2Sr组周围有最多的新骨形成(P<0.05),0Sr组周围的新生骨量也较p-Mg组明显增多(P<0.05)。0.2Sr和0Sr组的BIC比率在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p-Mg组(P<0.05),其中,0.2Sr组术后24 w的BIC比率达到了78.2±9.1%,显着优于同时期的p-Mg组(42.3±7.9%)和0Sr组(64.5±8.6%);植入12 w后,p-Mg、0Sr和0.2Sr组的推出力分别为408.9±76.5 N、824.2±160.7 N、1101.6±209.8 N,表明0.2Sr组的骨-螺钉界面的结合强度是最强的。结论:1.Mg-1Zn-1Sn-xSr(x=0、0.2、0.4和0.6 wt.%)合金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其中以0.2Sr合金的综合性能最佳。各合金在体内的抗腐蚀性能差异较大,由强到弱依次为:0.2Sr>0Sr>0.4Sr>0.6Sr,总体趋势与体外实验结果保持一致。2.0Sr和0.2Sr组螺钉在体内均具有较p-Mg组螺钉更好的抗腐蚀性能、极低的析氢量和更强的促成骨活性。其中,0.2Sr组表现最为突出,在植入动物体内24 w后仍能保持螺钉的完整性,此外,其还具有比p-Mg和0Sr组更强的促成骨能力,可有效增强骨-螺钉界面的骨整合。
霍倩倩[5](2021)在《明胶基功能性水凝胶粘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从动物皮中提取的明胶(Gel)因其天然的空间构象与组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仿生特性和生物活性,使得明胶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成为目前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粘合剂通过对伤口进行粘合、封闭从而达到止血效果,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市场上的水凝胶粘合剂大多只适用于干燥条件下的粘接,在潮湿的生理环境下粘合强度相对较低,限制了生物粘合剂在湿环境中的实际应用。本课题仿生细胞外基质(ECM)组成与结构,以Gel和透明质酸(HA)为主要原料,构建了一种可在湿环境中应用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明胶基功能性水凝胶粘合剂,并对其结构及粘附性能、止血性能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明胶-多巴胺水凝胶粘合剂(Gel-DA)的制备及表征。依据酰胺化反应原理通过京尼平(GP)将多巴胺(DA)引入到Gel分子上制得Gel-DA。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测定DA的接枝率,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制备的Gel-DA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初步考察GP用量和DA用量对Gel-DA粘合强度大小的影响。对Gel-DA的表面形貌结构、亲水性能、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较佳工艺条件为,GP用量3%(以Gel质量计),DA用量12.5%(以Gel质量计),水凝胶体系质量分数为10%(以溶剂质量计)。在此条件下制备的Gel-DA具有致密的三维多孔网状结构,其粘合强度可达到(336±25)KPa,提升了 119.6%;与生物组织的承重可达到1500 N,提升了 200%。亲水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测试结果表明:Gel-DA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接触角为(76.2±3.6)°,且能够明显促进细胞黏附、生长与增值,未显示出生物相容性。(2)酰亚胺化透明质酸/明胶-多巴胺水凝胶粘合剂(HI/Gel-DA)的制备及表征。为了进一步提高Gel-DA的力学性能,筛选出采用双注射法在Gel-DA中接枝酰亚胺化透明质酸(HI),构建了 HI/Gel-DA。通过核磁共振仪(1H-NMR)等对HI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PS等对HI/Gel-DA的表面基团进行了分析,证明改性成功;通过动态流变仪测定其弹性模量(G’)和损耗模量(G"),系统研究了HI组分的用量对水凝胶粘合剂力学性能大小的影响,当HI用量为8%(以Gel-DA质量计),反应温度37℃,反应时间12h,凝胶时间可降至56 s,粘合强度为(316±15)KPa,G’最大可达847.6 Pa;并对HI/Gel-DA的表面形貌结构、亲水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HI/Gel-DA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接触角为(61.2±2.6)°,能够明显促进细胞黏附、生长与增值,未显示出生物相容性。(3)明胶基功能性水凝胶粘合剂(HLC-β-ODAP-HI/Gel-DA)的制备及表征。将HI/Gel-DA与传统止血中药三七中的止血成分三七素(β-ODAP)和具有促进组织修复的类人源胶原蛋白(HLC)进行物理混合,系统研究了不同改性方式对水凝胶粘合剂热稳定性能的影响,证明了 HLC-β-ODAP-HI/Gel-DA对热的响应和抗热分解的能力要明显高于Gel、Gel-DA及HI/Gel-DA,四者热失重过程基本一致;之后对材料的亲水性能,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等进行表征,证明HLC-β-ODAP-HI/Gel-DA具有优良的亲水性能、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性能,能够作为组织粘合剂用于临床止血。(4)明胶基生物粘合剂的体内止血性能与评价。采用大鼠肝脏创面创伤为止血模型,以出血时间和出血量为评价指标,对Gel-DA、HI/Gel-DA和HLC-β-ODAP-HI/Gel-DA的动物体内止血性能进行评价,止血时间为108 s;并以大鼠背部皮肤损伤为动物创伤试验模型,采用组织学(HE、Masson)研究在术后规定的时间内上述各材料对大鼠皮肤缺损修复的宏观作用效果,术后第12天后其愈合率可达约85%;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术后规定时间内皮肤修复后的内皮皮肤组织中血管化的表达水平进行了详细考察;验证了三种明胶基功能性止血材料在促进组织再生修复方面的功能性优势,为以明胶为基材构建新一代的明胶基生物医用材料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王苗苗[6](2021)在《生物3D打印骨软骨修复支架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生物3D打印技术可以精确的控制细胞在支架材料中的定点分布,并在微观上构建具有适合细胞生存的微环境,为细胞提供了真正的三维均衡生长环境,使得骨软骨再生成为可能。本研究课题以聚乳酸(PLA)和磷酸三钙(TCP)为基础材料,主要围绕“生物3D打印骨软骨修复支架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展开研究。(1)支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主要包括支架材料的亲疏水性测试、压缩和拉伸性能测试、乙醇及环氧乙烷残留的测定。结果显示:5%TCP/PLA和25%TCP/PLA复合支架材料均为亲水性材料,有益于细胞的生长、粘附及增殖;该支架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其加工助剂乙醇及灭菌剂环氧乙烷残留量皆在标准规定的安全限值范围内。(2)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通过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与支架材料共培养的方式,来评价该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HUC-MSCs细胞大部分都能很好的粘附在支架材料的表面及三维孔隙中,结合细胞增殖实验,在实验设定的时间点内,HUC-MSCs细胞在支架材料上均呈现增长趋势,综合分析可得,该支架材料具有很好的体外细胞相容性。(3)支架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按照GB/T 16886的标准,选择细胞毒性实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兔子皮内刺激实验、豚鼠致敏反应实验、细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小鼠淋巴瘤tk基因突变实验(MLA)、溶血实验及亚慢性全身毒性实验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骨软骨修复支架无细胞毒性、无急性全身毒性及亚慢性全身毒性、无皮内刺激反应、无致敏反应、无遗传毒性及无溶血反应。通过以上对骨软骨修复支架生物安全性评价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支架材料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组织工程生物材料。(4)以SPF级的新西兰白兔制备骨损伤模型,评价生物3D打印骨软骨修复支架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手术所有实验动物均无死亡、异常、术后感染等。所有组别均无组织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出血和异物引起的组织反应,其中假手术组和支架样品组的骨损伤修复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样品组,但假手术组和支架样品组修复效果的比较,还需进一步探究。本部分通过对生物3D打印骨软骨修复支架对骨损伤的修复效果的研究,为之后该支架材料在动物原位修复实验以及此类3D打印骨修复支架的有效性实验中骨损伤造模、观察时间等的设计思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高德煜[7](2021)在《转基因CX3CR1-GFP小鼠活体成像评价生物材料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材料应用于修复重建人体组织器官,可以恢复和增进人体生理功能。目前主要采用的体内植入实验,通过组织病理学实验结果进行生物材料的相容性评价,耗时长,实验繁琐并且存在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耗时短,试验结果客观等优点,可以在细胞、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学行为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但是未见在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方面应用。研究目的:探究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转基因小鼠的活体成像法评价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方法:通过传统方法对脱细胞真皮和涤纶补片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选用c57小鼠为试验动物,按照国标GB16886.6将脱细胞真皮和涤纶补片分别进行皮下植入,并通过组织病理学HE染色和免疫组化对生物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脱细胞真皮材料炎症反应较轻并且持续时间较短,前两周存在较多巨噬细胞,涤纶补片炎症反应较重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巨噬细胞第一周至第四周均较多。研究方法:采用活体成像技术评价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方法的可行性:选用荧光标记CX3CR1-GFP转基因小鼠为试验动物,分别将脱细胞真皮和涤纶补片进行皮下植入,以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进行检测,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实验冰冻切片进行验证,并将结果与HE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活体成像结果与HE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2、研究结论:通过活体成像技术对生物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具有可行性。本文研究表明,利用荧光标记的转基因小鼠活体成像法可以作为评价生物材料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贾莉芳,孙吉,梁洁,袁暾,连欢,马静,郑利萍[8](2020)在《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亚慢性全身毒性试验植入剂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不同植入剂量,对羧甲基壳聚糖(CMC)水凝胶亚慢性全身毒性试验剂量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设置5 ml/kg和50 ml/kg的植入剂量,综合临床观察、血液学、临床生化、大体尸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对CMC水凝胶亚慢性全身毒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植入剂量为50 ml/kg时,实验动物初期皮肤刺激损伤明显,试验终期临床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指标提示受试物在该剂量条件下有潜在的亚慢性全身毒性。而植入剂量为5 ml/kg时未见明显的亚慢性全身毒性。结论生物材料器械亚慢性毒性评价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产品的预期使用目的、使用方式、临床最大使用剂量及前期的研究资料,在动物可耐受的情况下,设计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案对其进行全面评价。
杜珩,王正皓,梁洁,袁暾,李雪峰,马静,郭天韦,连欢[9](2020)在《基于组织病理学及影像数据分析的人工骨植入实验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动物实验中人工骨骨形成能力的方法较多,但均存在局限性,因此,该研究拟通过影像学及组织病理研究综合评价骨形成能力的方法,探索各方法的适用性,为此类材料临床前评价中的方案设计提供线索。方法参考GB/T 16886.6及YY/T 1575等标准中的描述,取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将实验样品与对照样品分别植入其左右两侧的股骨髁中,于植入术后4、13、26周取材,通过X线检查结合Micro-CT分析,评价各植入周期,实验样品与对照样品骨缺损区域的骨形成、骨连接、骨塑形情况;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骨缺损区域的组织反应、骨形成、髓腔再通、成骨与破骨细胞行为等。结果 X线通过检查骨缺损区域与自体骨间的界限可判断骨连接情况,通过检查骨缺损区域的密度变化可判断骨形成情况,但难以对骨形成面积进行定量,需要结合组织病理学诊断及图像分析;Micro-CT通过三维重建,可判断皮质骨的整体修复与塑形等情况,但无法确认界面上的成骨情况;组织病理学观察,HE染色可评价骨缺损区域的组织性质、组织反应、髓腔再通、成骨细胞数量,且可以结合免疫组化等,进一步评价缺损区域的纤维组织形成。结论现有标准中已经提供了充分的用于分析人工骨在体实验中骨形成的工具,但无论是影像观察还是组织病理方法均存在局限性,只有协同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反映此类器械体内反应的过程,并对其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公允的评价。
赵维康[10](2020)在《骨科新型镁合金(Mg-1.5Sn-xZn)材料制备、生物活性及抗菌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骨骼创伤频发导致市场对镁合金可降解骨科植入材料的开发需求日渐迫切。针对骨科植入手术时常受感染、炎症多发困扰的问题,人们对骨科植入材料更好的生物活性、可降解特性、一定的抗菌性能均需要纳入新材料的设计范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含有多项生物学活性的基于镁的含锌锡合金。镁基合金继承镁的优秀的特性,包括镁作为人体体内的必须元素,对人体完全无毒无害;具有质量轻、压缩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更接近皮质骨的特点,可以在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持的同时减少在植入骨后所产生的应力遮挡。然而,由于金属镁的降解速度快,作为骨科内固定材料,难以维持其足够长时间的力学强度;我们引入高固溶度的锌元素与锡元素进行合金化,使得新的镁基合金的力学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锌和锡元素能优化合金成分,相比于镁,能避免强烈的电偶腐蚀效应,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合金的降解速度。本文是在合作团队前期对Mg-xSn(x:1,1.5,2,3)研究的基础上[1],选择了选择结构更加稳定,降解速率最低的Mg-1.5Sn材料为基础,通过添加Zn元素(1%-4%)来进一步改善镁合金的性能。本文设计开发了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抗菌型可降解Mg-Zn-Sn骨科植入材料。通过引入高固溶度的Zn、Sn元素进行合金化以改善镁的力学性能;通过成分优化避免强烈的电偶腐蚀效应,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镁的降解速度;研究开发Zn、Sn元素合金化后的促成骨活性和抗菌特性等生物功能,使其在降解的过程中同时促进新骨的生长,发挥抗菌功能以预防感染,使受损的骨组织得以快速治愈并修复。对合成的Mg-1.5Sn-xZn合金材料,在PBS下研究了其降解特性,在体外筛选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体外安全性实验,进行生物活性、体内生物安全性、抗炎抗菌实验研究。然后做成临床上可以使用的螺钉样件,植入动物体内模拟研究其临床运用过程中的各项性能。该合金研究成功后希望解决目前骨科植入材料临床上面临的愈合期长、二次手术和炎症频发等问题。
二、Analyze of histopathelogical for medical devices and biological material on biocompatibility evalu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alyze of histopathelogical for medical devices and biological material on biocompatibility evalu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眼巩膜生物补片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方案 |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眼巩膜生物补片的制备 |
1.4 生物相容性检测 |
1.4.1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
1.4.2 溶血试验 |
1.4.3 皮内反应试验 |
1.4.4 皮肤致敏试验 |
1.4.5 急性毒性反应试验 |
1.4.6 植入试验 |
2 试验结果 |
2.1 细胞毒性 |
2.2 溶血性能 |
2.3 皮内反应试验结果 |
2.4 皮肤致敏试验结果 |
2.5 急性全身毒性反应试验结果 |
2.6 植入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3)负载神经干细胞和多奈哌齐的导电水凝胶系统对脊髓损伤修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脊髓损伤概述 |
1.1.1 脊髓损伤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改变 |
1.1.3 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现状 |
1.2 水凝胶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
1.2.1 水凝胶搭载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 |
1.2.2 水凝胶搭载药物治疗脊髓损伤 |
1.2.3 导电水凝胶治疗脊髓损伤 |
1.3 多奈哌齐(DPL)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可注射型导电水凝胶的合成和表征测定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2.3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材料合成 |
2.3.2 凝胶外像和微观结构 |
2.3.3 动态流变学分析 |
2.3.4 水凝胶的电活性 |
2.3.5 水凝胶的可注射性 |
2.3.6 水凝胶的自修复性 |
2.3.7 水凝胶的体外降解 |
2.3.8 水凝胶的体内降解及生物相容性评价 |
2.3.9 水凝胶的药物缓释 |
2.4 实验结果 |
2.4.1 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
2.4.2 水凝胶的流变性质 |
2.4.3 水凝胶的电活性 |
2.4.4 水凝胶的可注射性 |
2.4.5 水凝胶的自修复性 |
2.4.6 水凝胶的降解性 |
2.4.7 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 |
2.4.8 水凝胶的药物缓释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水凝胶环境中多奈哌齐对NSC的生物学效应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实验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NSC的提取,培养和鉴定 |
3.3.2 检测水凝胶的细胞毒性 |
3.3.3 检测水凝胶环境中DPL对NSC增殖效应 |
3.3.4 检测水凝胶环境中DPL对NSC分化效应 |
3.3.6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NSC的提取,培养和鉴定 |
3.4.2 水凝胶的细胞毒性 |
3.4.3 水凝胶环境中DPL对NSC增殖效应 |
3.4.4 水凝胶环境中DPL对NSC分化效应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水凝胶搭载NSC和DPL修复脊髓损伤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4.2.3 实验动物 |
4.3 实验方法 |
4.3.1 大鼠T9脊髓全切动物模型构建 |
4.3.2 大鼠运动功能评价 |
4.3.3 大鼠神经电生理检测 |
4.3.4 大鼠脊髓组织灌注取材 |
4.3.5 切片组织学染色 |
4.3.6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大鼠的BBB运动功能评分 |
4.4.2 大鼠的神经电生理 |
4.4.3 大鼠脊髓损伤后组织修复情况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4)生物可降解Mg-1Zn-1Sn-xSr合金的设计制备、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镁合金的制备、表征检测以及抗腐蚀性能评估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研究 |
第一节 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的生物相容性与体外降解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的体外成骨性能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作为骨科内植物材料的体内研究 |
第一节 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和降解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挤压态Mg-1ZN-1SN-XSR合金骨螺钉的体内植入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骨科生物医用镁合金体系的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5)明胶基功能性水凝胶粘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明胶概述 |
1.2.1 明胶简介 |
1.2.2 明胶的分类 |
1.2.3 明胶的理化性质 |
1.2.4 明胶活性位点 |
1.3 明胶基水凝胶粘合剂的研究现状 |
1.3.1 高强度水凝胶粘合剂的研究进展 |
1.3.2 多功能型水凝胶粘合剂的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明胶-多巴胺水凝胶粘合剂Gel-DA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内容 |
2.3.1 Gel海绵体及水凝胶的制备 |
2.3.2 Gel-DA的制备 |
2.3.3 Gel-DA结构形貌表征 |
2.3.4 Gel-DA性能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Gel-DA结构表征 |
2.4.2 Gel-DA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2.4.3 Gel-DA的形貌观察 |
2.4.4 Gel-DA的力学性能分析 |
2.4.5 Gel-DA的亲水性能分析 |
2.4.6 Gel-DA的粘附性能分析 |
2.4.7 Gel-DA的粘附机理分析 |
2.4.8 Gel-DA的生物相容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酰亚胺化透明质酸/明胶-多巴胺水凝胶粘合剂HI/Gel-DA的制备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内容 |
3.3.1 HI海绵体的制备 |
3.3.2 HI/Gel-DA的制备 |
3.3.3 HI/Gel-DA的结构形貌表征 |
3.3.4 HI/Gel-DA的性能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HI的~1H-NMR分析 |
3.4.2 HI/Gel-DA的结构表征 |
3.4.3 HI/Gel-DA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3.4.4 HI/Gel-DA微观形貌分析 |
3.4.5 HI/Gel-DA的力学性能分析 |
3.4.6 HI/Gel-DA的亲水性能分析 |
3.4.7 HI/Gel-DA的生物相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明胶基功能性水凝胶粘合剂HLC-β-ODAP-HI/Gel-DA的制备及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内容 |
4.3.1 HLC-β-ODAP-HI/Gel-DA的制备 |
4.3.2 HLC-β-ODAP-HI/Gel-DA的结构形貌表征 |
4.3.3 HLC-β-ODAP-HI/Gel-DA的性能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HLC-β-ODAP-HI/Gel-DA的形貌观察 |
4.4.2 HLC-β-ODAP-HI/Gel-DA的力学性能分析 |
4.4.3 HLC-β-ODAP-HI/Gel-DA的亲水性能分析 |
4.4.4 HLC-β-ODAP-HI/Gel-DA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
4.4.5 HLC-β-ODAP-HI/Gel-DA的应用 |
4.4.6 HLC-β-ODAP-H/Gel-DA的生物相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明胶基生物粘合剂的体内止血性能与评价 |
5.1 引言 |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5.3.1 体内止血性能评价实验 |
5.3.2 全层皮肤创伤修复评价实验 |
5.3.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体内止血性能评价 |
5.4.2 动物皮肤缺损修复实验评价 |
5.5 小结 |
6 结论及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生物3D打印骨软骨修复支架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生物3D打印 |
1.3 生物3D打印技术的分类 |
1.3.1 立体光刻成型打印技术 |
1.3.2 喷墨打印技术 |
1.4 常用的生物3D打印材料 |
1.4.1 天然高分子修复材料 |
1.4.2 人工合成高分子修复材料 |
1.4.3 复合修复材料 |
1.4.4 纳米材料 |
1.5 生物3D打印在骨科领域的基础研究 |
1.5.1 骨组织打印 |
1.5.2 软骨组织打印 |
1.5.3 骨软骨组织双相打印 |
1.6 生物3D打印在骨科领域的临床应用 |
1.6.1 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
1.6.2 在骨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2 支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主要仪器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亲疏水性能测试 |
2.2.2 拉伸和压缩性能测试 |
2.2.3 乙醇残留的测定 |
2.2.4 环氧乙烷残留量测定 |
2.3 实验结果 |
2.3.1 亲疏水性能测试 |
2.3.2 拉伸和压缩性能测试 |
2.3.3 乙醇残留的测定 |
2.3.4 环氧乙烷残留量的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3 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实验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选择 |
3.1.2 实验主要仪器 |
3.1.3 实验主要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HUC-MSCs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3.2.2 支架材料和HUC-MSCs细胞复合培养的制备 |
3.2.3 细胞粘附 |
3.2.4 细胞增殖 |
3.2.5 统计学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DAPI染色观察 |
3.3.2 扫描电镜(SEM)观察 |
3.3.3 细胞增殖 |
3.4 本章小结 |
4 生物3D打印骨软骨修复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
4.1 实验材料 |
4.1.1 细胞选择 |
4.1.2 实验动物来源 |
4.1.3 实验主要仪器 |
4.1.4 实验主要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毒性实验 |
4.2.2 急性全身毒性实验 |
4.2.3 兔子皮内刺激实验 |
4.2.4 豚鼠致敏反应实验 |
4.2.5 细菌回复突变实验 |
4.2.6 小鼠淋巴瘤tk基因突变实验 |
4.2.7 溶血实验 |
4.2.8 亚慢性全身毒性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细胞毒性实验 |
4.3.2 急性全身毒性实验 |
4.3.3 兔子皮内刺激实验 |
4.3.4 豚鼠致敏实验 |
4.3.5 细菌回复突变实验 |
4.3.6 小鼠淋巴瘤tk基因突变实验 |
4.3.7 溶血实验 |
4.3.8 亚慢性全身毒性 |
4.4 本章小结 |
5 生物3D打印骨软骨修复支架对骨损伤的有效性评价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动物 |
5.1.2 实验样品 |
5.1.3 实验主要仪器 |
5.1.4 实验主要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设计 |
5.2.2 实验方法 |
5.2.3 Micro-CT影像学观察 |
5.2.4 H&E染色 |
5.3 实验结果 |
5.3.1 术后日常观察及取材样本大体观察 |
5.3.2 Micro-CT影像学观察及分析 |
5.3.3 组织病理学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转基因CX3CR1-GFP小鼠活体成像评价生物材料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生物材料及其研究概况 |
1.1.1 生物材料简介 |
1.1.2 生物材料基本属性 |
1.1.3 生物相容性 |
1.1.4 生物相容性评价实验 |
1.1.5 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 |
1.1.6 生物材料应用前景 |
1.2 生物相容性与炎症反应 |
1.2.1 创伤愈合修复过程 |
1.2.2 炎症反应过程 |
1.2.3 异物反应 |
1.2.4 单核细胞简介 |
1.2.5 巨噬细胞简介 |
1.3 生物标记研究 |
1.3.1 免疫检测分析技术 |
1.3.2 放射物标记免疫分析 |
1.3.3 发光免疫分析 |
1.3.4 有色标记免疫分析 |
1.3.5 免疫酶标记技术 |
1.3.6 免疫荧光标记技术 |
1.3.7 荧光标记物 |
1.4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概述 |
1.4.1 小动物活体成像简介 |
1.4.2 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技术 |
1.4.3 荧光成像的优缺点 |
1.4.4 国内外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研究现状 |
1.4.5 小动物活体成像发展趋势 |
1.5 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概述 |
1.5.1 绿色荧光蛋白GFP简介 |
1.5.2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应用 |
1.5.3 GFP荧光成像背景噪音 |
1.6 趋化因子及CX3CR1-GFP小鼠研究概况 |
1.6.1 趋化因子及其研究 |
1.6.2 CX3CR1-GFP小鼠简介 |
1.6.3 国内外CX3CR1-GFP小鼠研究现状 |
1.7 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7.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7.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试验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生物材料试验样品 |
2.1.2 动物选择 |
2.1.3 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材料皮下植入 |
2.2.2 组织学HE染色观察 |
2.2.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生物材料吸收状态观察结果 |
2.3.2 HE染色组织病理结果 |
2.3.3 F4/80 免疫组化病理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活体成像评价生物相容性方法探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生物材料试验样品 |
3.1.2 动物选择 |
3.1.3 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材料皮下植入 |
3.2.2 活体成像观察 |
3.2.3 冰冻切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活体成像结果 |
3.3.2 冰冻切片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1、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
2、活体成像评价方法的探究 |
4.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亚慢性全身毒性试验植入剂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选择及分组 |
1.2 接触方式 |
1.3 临床观察 |
1.4 动物体重 |
1.5 临床病理 |
1.6 大体病理 |
1.7 组织病理学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观察 |
2.2 动物体重 |
2.3 血液学指标 |
2.4 临床生化指标 |
2.5 大体病理 |
2.6 组织病理 |
3 讨论 |
(9)基于组织病理学及影像数据分析的人工骨植入实验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样品 |
1.1.3 主要仪器及软件 |
1.1.4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动物分组 |
1.2.2 手术方法 |
1.2.3 染色方法 |
1.2.4 数据获取及评价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X线影像学检查及Micro-CT分析 |
2.2 组织病理学观察 |
2.2.1 组织性质、炎症反应、髓腔重塑(软组织HE染色) |
2.2.2 纤维化(α-SMA染色) |
2.2.3 成骨细胞数量(软组织HE染色) |
2.2.4 骨形成(甲苯胺蓝染色) |
3 讨论 |
(10)骨科新型镁合金(Mg-1.5Sn-xZn)材料制备、生物活性及抗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写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镁合金(Mg-1.5Sn-xZn)材料的合成,表征与降解 |
1 引言 |
2 技术路线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镁合金(Mg-1.5Sn-xZn)材料的体内降解与生物安全性 |
1 引言 |
2 技术路线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镁合金(Mg-1.5Sn-xZn)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活性 |
1 引言 |
2 技术路线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镁合金(Mg-1.5Sn-xZn)材料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1 引言 |
2 技术路线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镁合金(Mg-1.5Sn-xZn)材料的抗菌性能 |
1 引言 |
2 技术路线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 小结 |
第六部分 镁合金(Mg-1.5Sn-xZn)螺钉的体内实验 |
1 引言 |
2 技术路线 |
3镁合金螺钉体内实验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 小结 |
文献综述 可降解镁合金生物材料体外腐蚀试验研究综述 |
本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
四、Analyze of histopathelogical for medical devices and biological material on biocompatibility evalu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眼巩膜生物补片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J]. 柳小军,周小婷,周静,张峻梓,刘康博,周岩,徐玉茵,王君敏.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1(05)
- [2]Ti-10Mo-28Nb-3Zr-xTa新型钛合金的成骨性能研究[D]. 姜铭坤.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负载神经干细胞和多奈哌齐的导电水凝胶系统对脊髓损伤修复作用研究[D]. 李鸿儒. 吉林大学, 2021(01)
- [4]生物可降解Mg-1Zn-1Sn-xSr合金的设计制备、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性能研究[D]. 温亚枫.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明胶基功能性水凝胶粘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霍倩倩.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6]生物3D打印骨软骨修复支架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D]. 王苗苗. 烟台大学, 2021(11)
- [7]转基因CX3CR1-GFP小鼠活体成像评价生物材料的初步研究[D]. 高德煜. 烟台大学, 2021(11)
- [8]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亚慢性全身毒性试验植入剂量探讨[J]. 贾莉芳,孙吉,梁洁,袁暾,连欢,马静,郑利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20(30)
- [9]基于组织病理学及影像数据分析的人工骨植入实验评价研究[J]. 杜珩,王正皓,梁洁,袁暾,李雪峰,马静,郭天韦,连欢. 医疗装备, 2020(17)
- [10]骨科新型镁合金(Mg-1.5Sn-xZn)材料制备、生物活性及抗菌性研究[D]. 赵维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