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局域网IEEE802.11标准分析

无线局域网IEEE802.11标准分析

一、无线局域网IEEE802.11标准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平[1](2021)在《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算法研究及VLSI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自 1997 年诞生以来,始终是广泛应用的商用无线通信标准之一,目前协议标准已经发展到第六代。IEEE 802.11ac/IEEE 802.11ax的物理层采用了更高阶的调制方式、更高的带宽、更多的天线、正交频分复用接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OFDMA)和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等技术,传输速率达到Gbps量级。模拟射频器件的非理想、环境噪声和多径信道等因素,给高性能WLAN基带芯片带来诸多技术挑战,国内支持Gbps的4天线IEEE 802.11ac/IEEE 802.11ax芯片尚处于空白状态。本论文选择基带接收最为关键的两项技术即相位跟踪及MIMO检测进行研究,提出创新算法及相应的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I)架构,将其应用到自主研发的4天线、80MHz带宽、256QAM的 IEEE 802.11ac 及 2 天线的 IEEE 802.11ax 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中,完成了 IEEE 802.11ac的系统级无线空口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面向VLSI实现的高性能相位跟踪算法,包括基于泰勒展开的分层符号内相位跟踪算法和基于线性滤波的符号间相位跟踪算法。前者在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目标函数上基于泰勒展开推导出载波频率偏差(Carrier Frequency Offset,CFO)和采样频率偏差(Sampling Frequency Offset,SFO)的分层模型,实现了CFO和SFO的分层估计。算法消除了 CFO对SFO的干扰从而改善了 SFO估计,可以获得比传统加权最小二乘(Weighted Least Square,WLS)相位跟踪算法更优的性能;同时,由于干扰的去除简化了 SFO加权矩阵的计算,所提算法降低了估计的计算复杂度。在此基础上,基于相位模型中SFO基准值整帧传输不变的特性,提出了基于线性滤波的符号间相位跟踪算法,进一步提高相位跟踪的性能。2.提出一种低资源消耗的复用复乘法组的相位跟踪器VLSI架构。在相位估计模块中,设计了一种将加权矩阵计算和CFO计算分离的架构,实现了复乘法组分时复用以降低乘法器数量。实测结果表明,能够降低25%的资源消耗。3.提出一种基于最小距离比特翻转(Minimum Distance Bit Flipping,MDBF)扩展的K-Best的MIMO检测算法。针对K-Best算法中有限K条件下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计算可能无效的问题,对最优幸存路径每层的节点,基于最小距离的原则进行比特翻转,获得缺失节点;在各层之间迭代扩展累计欧氏距离取值较低的缺失路径。仿真结果表明,其可以实现LLR计算中“0”比特和“1”比特的全覆盖,提高LLR计算有效的比例,256QAM符号位LLR计算有效比例由0.2提升到0.76,最终可明显提高检测性能。4.提出一种低延时的奇偶搜索层并行处理的MIMO检测器VLSI架构。针对于MDBF扩展的K-Best的MIMO检测算法,基于现有架构中节点全排序和部分排序共存的设计,提出偶数层子节点的部分排序和奇数层节点展开操作并行处理的架构。实测结果表明,能够有效地降低14%的处理延时。5.集成本论文提出的相位跟踪器和MIMO检测器到IEEE 802.11ac SoC中,实现了 4天线、80MHz带宽,256QAM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系统验证。实测结果表明,相比未改善前的设计,资源消耗降低10%,接收灵敏度提高1.5dB,吞吐量可达1.5Gbps。

唐秋璇[2](2020)在《IEEE 802.11ax中基于业务QoS优先级的上行多址接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无线局域网由于具有吞吐量高、成本低、布网简单等优势,被广泛地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随着无线通信设备数量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用户需要共享一个AP,这导致用户的接入效率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如今,传统的IEEE 802.11标准中的单信道接入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密集场景下用户的需求,所以最新的IEEE802.11ax标准成为了人们研究和讨论的重点。IEEE 802.11ax标准由于在物理层引入了OFDMA技术,将整个信道划分为多个子信道,使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子信道上传输数据,这样不仅增加了用户接入信道的概率,而且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但是,目前很多基于IEEE802.11ax的多址接入协议仅仅考虑了吞吐量的增加,并没有考虑不同优先级业务对Qo S的需求,所以研究出一种面向Qo S的IEEE 802.11ax多址接入协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Qo S优先级的上行多址接入协议,该协议用来解决不同优先级业务对Qo S的需求。在信道竞争阶段,通过全信道侦听的方法保证了OFDMA机制下多个子信道的同步性,同时在STA发送的RTS帧中新增了一个Type字段来区分不同优先级的业务用户。在数据传输阶段,针对低优先级业务用户提出了拒绝接收的概率,将用户被拒绝接收的概率与该用户MAC层的重传次数联系在一起。如果该用户的重传次数越多,则说明此时信道竞争越激烈,那么就应该提高低优先级业务用户被拒绝接收的概率来保证高优先级业务用户的Qo S。本文新增了一个R-ACK帧来表明低优先级业务用户是否被拒绝接收,如果AP向STA发送了R-ACK帧,则表明该用户发送的数据被拒绝接收。随后,本文通过改进的二维马尔可夫模型对所提出的多址接入协议进行了性能分析,推导出了饱和条件下吞吐量和平均时延的计算公式。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证明了所提出的多址接入协议可以使高优先级业务用户占用更多的信道资源,在保证高优先级业务用户吞吐量的同时降低了高优先级业务用户的平均时延以及其数据包被丢弃的概率。

王川[3](2020)在《IEEE802.11速率自适应算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无线局域网在个人家庭,公司集体,以及各种学校等场景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11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形成了系列标准,如IEEE802.11a/b/g/n/ac/ax等等,该系列标准主要规范了物理(PHY)层和媒介访问控制(MAC)层的工作机制和特性,并且每种标准的物理层都提供了多种传输速率,比如:IEEE802.11b的物理层提供了4种传输速率(111Mbps),IEEE802.11a的物理层提供了8种传输速率(654Mbps),IEEE802.11g的物理层提供了12种传输速率(154Mbps),IEEE802.11n的物理层提供了60种传输速率(6.5600Mbps),而IEEE802.11ac/ax则支持更多种传输速率。由于在相同的信道环境中使用不同的传输速率以及不同程度的多站点冲突都能够对网络的吞吐量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如何根据信道环境的不同以及网络中站点数量的不同来进行传输速率的选择以使得网络的吞吐量性能最大化一直是业界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对比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几种速率自适应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牺牲局部以贡献整体”机制的速率自适应算法,该算法在单站点环境下根据信噪比值区间(传输速率区域)与传输速率的对应关系来进行传输速率的选择,在多站点的环境中根据站点的数量来适当的调整信噪比值区间(传输速率区域)与传输速率的对应关系进而调整传输速率选择的方案。本论文算法的核心思想是:牺牲低速率区域中站点的发包成功率以此来减少低速率发包占用信道的时间和减轻发包冲突,将节约出来的信道资源提供给高速率区域中的站点以此来提高整个系统的平均吞吐量。分析发现整个系统平均吞吐量是否得以提高以及提高程度的大小与各种传输速率的对应的区域面积和环境中的站点数量密切相关。在本文固定的仿真区域条件下通过仿真实验可以得出不同站点数量条件下传输速率的最优调整方案。最后采用网络仿真工具NS3将该算法与现有算法包括CARA,Minstrel,RRAA,AMRR,ARF,AARF算法进行仿真结果对比,发现本文算法无论在单站点还是多站点环境下在系统平均吞吐量上比CARA,Minstrel,AMRR,ARF,AARF算法均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当站点数量达到某个值时,本文算法的性能开始弱于RRAA算法。

李嘉欣[4](2020)在《基于WiFi环境下的实时数据传输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代无线通信技术不断完善,许多公共场所具备了使用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条件,WiFi技术的提高使无线网络更加安全稳定,具备WiFi覆盖条件的场所也日益增多,大部分公共场所采用了无线网络接入方式。无线技术的进步使得大量无线通信设备应用于公共场合,但是许多现有无线通信设备的数据传输性能,无法满足数据传输实时性的需求,并且无线数据传输的传输速率也有待提升。因此,针对无线通信信道状况受外界影响发生变化从而对数据传输效率产生影响的问题,通过采用适合实时信道状况的传输速率,实现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通信系统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应对多变的无线信道状况的能力,在通信系统运行过程中选择适应信道状况的最佳传输速率,优化无线通信系统整体性能。论文首先介绍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实时数据传输的应用情况和缺点,并且对现阶段广泛应用的数据传输算法进行分析。然后,针对RBAR速率自适应算法与现有网络协议不兼容和大量发送控制帧造成系统吞吐量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高效速率自适应算法。改进后的算法通过检测系统的平均吞吐量变化幅度,判断是否需要重新发送控制帧改变数据传输速率以适应变化的信道状况,提高系统性能。并针对RBAR算法修改了控制帧格式导致与现有IEEE 802.11协议不兼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物理层扰码序列传递信道状况信息,而不需要修改RTS/CTS控制帧格式的解决方法,使改进后算法与现有通信协议互相兼容。将改进后的算法在NS2平台上同现有的经典算法进行仿真比较,验证改进后的算法可以优化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并将改进后的算法同原算法进行比较,证明改进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将改进后的算法和设计方案,应用于TI公司的CC3200模块上进行无线数据传输调试和测试,并利用音频编解码模块进行语音数据输入输出实验。通过最终实验结果验证,本文的算法改进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无线实时数据传输系统的整体性能。

杨俊杰[5](2020)在《面向工业物联网的无线局域网精准时间同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物联网技术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工业物联网中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工业应用特别地要求确定性和实时性,实时性系统的基础是时间同步。而无线网络存在不确定的传输延迟和丢包等问题,导致时间同步误差增加,因此精确的时间同步是WLAN能否在工业物联网中有效运行的关键。IEEE 1588精确时间同步协议(precision time protocol,PTP)旨在实现分布式测控系统中的高精度时间同步,但却是针对有线网络设计的。为了更好地实现WLAN中的精准时间同步,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从以太网芯片和无线网卡芯片硬件结构出发,分析无线局域网中使用PTP协议的时间戳问题。在现有无线网卡芯片无法像以太网解决方案一样支持硬件时间戳的情况下,实现了一种基于驱动层的软件时间戳,保证WLAN中应用PTP的时间戳精度。2)由于时间同步的误差主要由不对称时延造成,通过对时间同步过程中引入的时延组成进行分析,确定了随机时延是对时间同步影响最大部分。此后重点讨论导致随机时延的原因——IEEE 802.11ac MAC层接入时延,基于马尔科夫链原理建立MAC层接入时延的理论模型,并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分析。此外,本文还给出了实际WLAN应用中减少PTP报文随机时延的具体实现方法,并在本文的实验平台中进行验证。3)通过分析实际应用中节点晶振的频偏、抖动以及软件时间戳等因素造成的误差,对PTP协议的主、从时钟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给出两种PTP时钟伺服系统设计,分别为基于比例积分(proportional-integral,PI)控制器和基于加权线性回归的时钟伺服。4)结合上述所有研究工作,选用NXP公司的LS1043A-RDB ARM开发板和Broadcom公司的WiFi网卡搭建实验平台,对无线局域网中应用PTP协议实现时间同步的精度进行测量。分别对基于PI控制器的时钟伺服和基于加权线性回归的时钟伺服进行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时间同步精度可达60?s,能满足大多数工业物联网应用的要求,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赵蕊佳[6](2020)在《极化码在无线局域网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无论是科研学习还是平日工作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无线局域网(WLAN)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既然WLAN如此的重要,我们对它进行新的信道编码方案的应用研究也就有了很现实的意义。WLAN的信道是衰落信道,而IEEE802.11标准组织也针对WLAN制定了一系列标准。2009年,E.Arikan在提出了信道的极化现象后,又提出了极化码。直到现在,极化码(Polar Codes)仍然是一种较为新颖的信道编码方案。它相比于其他主流的编码,最为显着的优势就是它可以在理论上达到香农限。除此之外,极化码的编译码也相对容易,在实际应用中无疑也是有优势的。本文的工作是对极化码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确定WLAN信道模型。WLAN信道与最常见的高斯白噪声信道不同,它是衰落的。本次课题将重点放在了点对点的无线通信上,构建信道模型为瑞利衰落信道。重点讨论了已知信道边信息CSI和已知信道分布模型CDI的极化码构造。2)提出改进的蒙特卡罗极化码构造方法。极化码与其他信道编码不同,它的编码是基于信道模型的。而往往提到极化码的构造,都是用蒙特卡罗方法来构造。本次课题在原有的蒙特卡罗构造方法的基础之上,以将输出分区重新计算转移概率的思路,对原有算法进行了改进。3)提出了基于进化退化信道构造极化码。该方法是Ido Tal在其文献中提出的,但是只应用于高斯白噪声信道。本次课题探讨了该构造方案用于瑞利衰落信道的可行性,并通过代码编程进行了仿真实现。4)通过仿真结果进行性能分析。译码方案采用循环冗余校验辅助下的连续删除译码算法(SC-CRC)和循环冗余校验辅助下的连续删除列表算法加(SCL-CRC)。在将两种新的极化码构造方案也进行了比较之后,又和标准中提及到的LDPC码进行了性能的比较。极化码的码长是?。我们选取了码长为512、1024和2048的极化码和标准中最接近的码长为648、1296和1944的LDPC码进行了性能比较。,得到的结论:改进的蒙特卡罗极化码构造方法与原方法相比性能区别很小。基于信道进化与信道退化构造极化码与蒙特卡罗构造的极化码相比,在一定信噪比内性能更好。而极化码与LDPC码相比,码长较短时LDPC码性能更好,码长较长时极化码的性能要好一些。

洪洁[7](2019)在《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飞行器自组织网络(Flying ad hoc network,FANET)是由无人飞行器(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机群组成的多跳、自治的移动自组织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MANET)。飞行器节点高速移动,不依赖基础设施自行组网,并通过多跳转发完成数据交互。在这样的组网方式和通信模式下,节点感知范围更大、通信距离更远、网络覆盖范围更广。然而节点移动速度快和网络拓扑变化频繁严重制约着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性能。如何适应节点高动态运动并使网络性能保持在较高水平,是高动态自组织网络研究的一项挑战。本文主要研究了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性能的影响因素、组网设计优化、网络拓扑变化感知、节点移动方式区分等内容。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节点高速移动对网络的影响,并构建高性能飞行器自组织网络。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组网方案设计。本文首先分析了自物理层至传输层影响网络性能的的多种因素,包括无线传播方式、节点移动性、节点密度、物理层/数据链层协议、路由协议、流量负载等。然后结合分析结果和网络特点,合理选用各层协议并设置参数,提出了一个适合高动态自组织网络的组网方案。该方案易于实现,能够满足高动态场景下飞行器自组织网的功能和性能要求。2.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拓扑变化表征及感知方法研究。本文提出的组网方案使用了一些新方法来克服节点高速移动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网络拓扑变化感知。针对高动态移动自组织网络中节点移动速度快、网络拓扑变化频繁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衡量网络拓扑变化的移动特征——拓扑变化度。拓扑变化度将量化后的多种拓扑变化影响因素线性叠加,用以表征节点间、节点与一跳邻居间及整个网络的拓扑变化。实验表明拓扑变化度在区分节点个体移动和群体移动时效果较好。本文还提出了感知间隔固定的自组织网络拓扑变化感知方法和自组织网络拓扑变化自适应感知方法。3.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自适应路由研究。上述组网方案中高动态移动自组织网络性能的有效维持和提升得益于自适应路由选择策略。本文根据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的实际任务需求,总结了三种可能的任务场景,并基于周期性拓扑变化感知方法提出了一种适于复杂任务场景的自适应路由选择策略(TARCS)。该策略定期将网络拓扑变化感知结果与预先计算的移动模型拓扑变化度门限参考值相比较,确定节点当前的移动方式,再根据各移动方式的特点使用相应的策略恰当选择路由协议。该策略强调节点移动方式与路由协议的匹配,力求使网络路由适应复杂的移动场景,从而使网络性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仿真表明,在高动态复杂场景中,恰当的的路由选择策略能有效维持网络性能。4.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节点移动方式识别研究。拓扑变化度的一个明显局限就是它只能反映拓扑变化总体效果而不能直观反映个体影响因素。为此本文将其进行改进,用多维向量表征网络拓扑变化的移动特征,提出了拓扑变化向量。随后使用支持向量机技术构建分类器并采用10折交叉验证法对多种移动方式进行分类训练和测试。文中模拟了10种不同的移动模型,并利用上述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利用支持向量机并恰当选择分类器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移动模型的拓扑变化向量,并能使分类精度达到75%以上。

程煜钧[8](2019)在《工业无线局域网MAC协议确定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技术在过去二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由于其具有低成本、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易部署等优势,在家庭、企业和工业等诸多无线网络场景和应用中均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工业WLAN继承了 WLAN的基本功能和特性,但由于工业环境的复杂性和WLAN协议的内在不足引起的网络不确定性,使得传统WLAN难以直接应用于工业通信中。工业WLAN研究重点在于数据传输的确定性,即需要在确定的时限内完成可靠的数据通信。本论文针对无线局域网MAC协议,围绕工业场景下通信的确定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本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工业实时场景下WLAN的负载均衡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确定性的负载均衡算法。该算法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指标检测过程和负载调整过程。指标检测过程中,每个移动站根据时限错失率和丢包率评估网络负载情况;负载调整过程中,该算法将负载调整过程建模为博弈论中一级封闭拍卖模型,通过求解该模型以使网络中的负载达到均衡。随后,本文将该方法与多种典型算法在工业场景下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数据传输时限错失率和丢包率,使网络支持更高确定性需求的工业应用。(2)针对工业密集场景下的确定性接入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针对该应用场景的IEEE 802.11ah标准,并对标准中定义的一种限制接入窗口机制进行建模分析。其次,为了避免限制接入窗口内部在高负荷情况下引起的性能下降,本文提出了一种信道感知的竞争窗口自适应算法,该算法具有干扰判别功能,可以根据信道状况实时调整竞争窗口大小,提升网络的确定性。最后,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性能,本文将该方法与两种典型竞争窗口自适应算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可提升IEEE 802.11ah协议在高负荷下的传输性能,从而使IEEE 802.1 1ah协议支持更高确定性需求的工业应用。(3)针对同时具有高确定性和高传输速率两种需求的工业应用,本文在IEEE 802.11协议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高确定性的无线局域网MAC协议。该协议采用集中式架构和时分多址接入机制,可以保证数据的端到端时延,为高速工业应用提供确定性保证。此外,本文在实际工业环境下搭建了测试平台和原型系统,对该协议的性能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相较现有WLAN协议,可以支持实时性要求较为严格的工业应用。

黑晋晶[9](2019)在《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接入技术的研究与仿真》文中指出伴随广大民众对无线局域网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无线局域网相关标准也在不断地研究中。从最初定义在低频段(2.4/5GHz)的IEEE 802.11a,802.11b和802.11g标准,及应用广泛的802.11n、802.11ac,数据传输速率在进行不断突破的同时,无线局域网整体系统性能也得到明显优化。但由于低频段的频谱日趋紧张,现有的频谱资源已不再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无线局域网开始应用于高频段(即毫米波频段,60GHz)进行数据传输,如目前拥有广泛前景的IEEE 802.11ad标准以及其增强标准。本文的研究背景是毫米波通信系统,以IEEE 802.11ad标准作为研究基础,对适用于增强的802.11ad无线局域网通信系统展开信道估计技术及训练序列的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对毫米波频段的特性、优势及应用领域进行简单概况,然后,着重介绍了毫米波无线局域网通信协议IEEE 802.11ad标准并描述了其三种物理层结构。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的准确度会直接决定接收端的性能。因此,本文基于IEEE 802.11ad标准,针对其信道估计部分所使用序列具有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其在具体应用中可以使用的信道估计方法,如基于序列相关性的估计方法、基于最小二乘算法的估计方法以及最小均方误差算法的信道估计方法等传统估计算法。经过仿真分析检验了基于训练序列相关性的估计方法与基于最小二乘估计算法有相同的估计性能,而最小均方误差估计算法的估计性能因为考虑噪声对系统的影响,因此优于前两者。针对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自身的特点,波束成形成为该系统实现高吞吐的传输速率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之一,波束训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因此,本文同时介绍了现用于IEEE 802.11ad标准波束训练的序列,并通过仿真验证其在时域的估计性能要远远低于在频域的估计。为了使信道估计具有较低的运算复杂度,且不影响其估计性能,研究了不同序列的相关性,并为波束成形训练设计了基于Loosely Synchronized码且适用于不同场景(如多天线、大时延)的训练序列。仿真结果表明,该序列的设计不仅使其在进行时域估计时不受到码间干扰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多天线条件下,天线之间的相互干扰。与传统的信道估计方法相比,避免了庞大的矩阵求逆运算,极大简化了运算复杂度,增强了系统的可操作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条件下的低运算复杂度信道估计技术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

苏凡[10](2019)在《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新型路由协议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无线网络业务不断增长,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作为未来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The 5th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5G)技术融合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将在5G时代承载越来越多的网络压力。IEEE 802.11系列协议作为WLAN沿用的标准,不断为新的场景及需求进行演进,如IEEE 802.11ax关注用户密集化场景,IEEE 802.11ay工作在60GHz毫米波频段,采用波束赋形对抗干扰。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正是一种结合了IEEE 802.11协议持续发展的新需求与新场景的新型WLAN,它引入了波束切换天线与路由技术,以区域性的高速传输和保障密集用户群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为目标,通过一定的路由协议形成无线自组织多跳网络,实现区域内节点间终端设备直连的特性,具有可支持密集化用户群体、窄波束传播等特点。在异构化的5G网络中,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可与蜂窝网络协同工作,融入5G网络架构以承载部分流量压力。在用户越来越密集的场景下,网络中的路由协议将是影响网络传输质量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以IEEE 802.11系列协议的需求为目标,以超高速无线局域网为模型,对其路由协议进行研究与开发。本文首先对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及其路由技术进行概述,对路由协议中路由选择的度量问题进行研究。针对超高速无线局域网中对高传输速率和保证用户QoS的需求,本文将链路可用带宽作为重要指标,研究了可用带宽估计算法。结合IEEE 802.11ay的波束赋形思想,本文引入波束切换天线,提出了一种结合波束切换天线的可用带宽估计算法,充分发挥可用带宽在路由选择中的优势。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可用带宽估计算法较为准确,可对带宽变化进行跟踪,并在不同波束方向上具有不同结果,以供路由协议依据此为标准,结合波束切换天线进行路由选择。进一步地,本文对路由度量问题递进,认为可用带宽指标作为单一的考量并不够全面。此外,在网络中一旦节点多次被选中成为繁忙状态,将面临链路拥塞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受到帕雷托分布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一种历史信息机制,以衡量节点的传输能力与繁忙程度。基于可用带宽与历史信息,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考虑多参数影响并分别构建归一化分布函数,构建出一个能够较为全面反映网络状况的链路质量因子。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机会路由中的“竞争”思想为基础,设计了具有“竞争”形式的下一跳转发机制。结合软硬件,本文搭建了实验平台,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表明,本文所研究的路由协议可在恶劣环境中进行多跳传输,完成区域性多跳组网,并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的传输速率。

二、无线局域网IEEE802.11标准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局域网IEEE802.11标准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算法研究及VLSI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研究现状和挑战
        1.2.1 接收机算法及VLSI架构研究现状
        1.2.2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芯片研究现状
        1.2.3 问题与挑战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帧格式和接收机算法概述
    2.1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物理层帧格式
    2.2 面向VLSI的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算法概述
        2.2.1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VLSI架构
        2.2.2 相位跟踪算法
        2.2.3 MIMO检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位跟踪算法研究及VLSI设计
    3.1 基于泰勒展开的分层符号内相位跟踪算法
        3.1.1 系统模型
        3.1.2 算法描述
        3.1.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2 基于线性滤波的符号间相位跟踪算法
        3.2.1 SFO估计算法
        3.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3 复用复乘法组的相位跟踪器VLSI架构
        3.3.1 整体架构
        3.3.2 多模式的统一输入结构
        3.3.3 相位估计模块
        3.3.4 相位补偿模块
        3.3.5 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IMO检测算法研究及VLSI设计
    4.1 最小距离比特翻转扩展的K-Best的MIMO检测算法
        4.1.1 系统模型
        4.1.2 已有方法
        4.1.3 算法描述
        4.1.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2 奇偶搜索层并行的K-Best的MIMO检测器VLSI架构
        4.2.1 整体架构
        4.2.2 多模式的统一输入结构
        4.2.3 K-Best检测器模块
        4.2.4 MDBF扩展模块
        4.2.5 LLR计算模块
        4.2.6 性能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集成及验证
    5.1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SoC
        5.1.1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SoC架构
        5.1.2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架构
    5.2 接收机FPGA验证
        5.2.1 接收机FPGA系统架构
        5.2.2 功能验证
        5.2.3 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附录1 缩略语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2)IEEE 802.11ax中基于业务QoS优先级的上行多址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IEEE802.11 MAC层接入机制概述
    2.1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2.2 MAC层控制帧格式
    2.3 DCF接入机制
        2.3.1 帧间间隔
        2.3.2 基本接入机制
        2.3.3 RTS/CTS接入机制
        2.3.4 增强分布式信道接入
    2.4 PCF接入机制
        2.4.1 建立CFP
        2.4.2 CFP期间的数据传输
        2.4.3 PCF接入机制的局限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EEE802.11ax中的多址接入协议
    3.1 IEEE802.11ax标准的无线资源分配
    3.2 IEEE802.11ax标准PHY层和MAC层的改进
    3.3 基于AP管控的多址接入
    3.4 基于分布式的多址接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QoS的上行多址接入协议及其性能分析
    4.1 系统模型
        4.1.1 研究场景
        4.1.2 问题分析
    4.2 多址接入协议的具体描述
        4.2.1 信道竞争阶段
        4.2.2 数据传输阶段
    4.3 性能分析
        4.3.1 改进的二维马尔可夫模型
        4.3.2 饱和吞吐量分析
        4.3.3 饱和时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
    5.1 仿真工具介绍
    5.2 仿真参数设置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3)IEEE802.11速率自适应算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IEEE802.11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2.2 IEEE802.11速率自适应算法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
        1.3.2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IEEE802.11标准的研究
    2.1 IEEE802.11标准概述
    2.2 IEEE802.11 标准的MAC层
        2.2.1 IEEE802.11 标准的MAC层 DCF模式
        2.2.2 IEEE802.11 标准的MAC层 PCF
        2.2.3 IEEE802.11 标准的MAC层帧格式
    2.3 IEEE802.11 标准的PHY层
        2.3.1 IEEE802.11标准物理层的组成
        2.3.2 IEEE802.11标准物理层多速率的支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用的速率自适应算法
    3.1 常见速率自适应速率算法
        3.1.1 ARF算法
        3.1.2 AARF算法
        3.1.3 CARA算法
        3.1.4 RBAR算法
        3.1.5 RRAA算法
    3.2 现有速率自适应算法的总结
    3.3 本文算法的介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本文速率自适应算法
    4.1 网络仿真软件的介绍
    4.2 速率区域的测量
    4.3 多站点导致系统平均吞吐量下降原因的分析
    4.4 提高系统平均吞吐量的方案
    4.5 方案的实验验证
    4.6 本文速率自适应算法的提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本文速率自适应算法的性能评估
    5.1 单站点与多站点的性能评估
    5.2 本文算法适用性总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WiFi环境下的实时数据传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2章 无线局域网与速率自适应技术
    2.1 无线局域网
        2.1.1 无线局域网的工作模式
        2.1.2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2.2 IEEE802.11标准简述
        2.2.1 IEEE802.11结构
        2.2.2 IEEE802.11访问机制
    2.3 速率自适应技术基础
        2.3.1 基本原理
        2.3.2 速率自适应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EEE802.11多速率自适应算法
    3.1 闭环类速率自适应算法
        3.1.1 OAR算法
        3.1.2 AAR算法
        3.1.3 ISRA算法
    3.2 开环类速率自适应算法
        3.2.1 ARF算法
        3.2.2 RRAA算法
    3.3 现有速率自适应算法分析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RBAR的高效速率自适应算法设计
    4.1 RBAR算法基本原理
    4.2 传输性能分析
        4.2.1 数据帧传输出错概率
        4.2.2 发送速率对吞吐量的影响
    4.3 改进的RBAR算法
        4.3.1 兼容性分析
        4.3.2 改进算法吞吐量研究
        4.3.3 改进算法流程描述
    4.4 改进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线通信系统方案实现及性能测试
    5.1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5.1.1 设计原则
        5.1.2 设计目标
    5.2 无线通信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5.3 无线通信系统构架
    5.4 系统模块功能分析
        5.4.1 网络任务模块
        5.4.2 语音数据采集模块
        5.4.3 语音数据播放模块
    5.5 无线语音数据通信系统方案实现
        5.5.1 程序烧写与运行
        5.5.2 无线语音数据通信系统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面向工业物联网的无线局域网精准时间同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常用时间同步技术
    1.3 时间同步研究现状
    1.4 选题来源与主要工作安排
第2章 IEEE1588协议介绍分析
    2.1 PTP时钟类型
        2.1.1 普通时钟
        2.1.2 边界时钟
        2.1.3 透明时钟
    2.2 IEEE1588协议同步原理
        2.2.1 建立主从结构
        2.2.2 时间同步
    2.3 IEEE1588报文
    2.4 报文时间戳
    2.5 小结
第3章 WLAN中 IEEE1588 应用研究
    3.1 WLAN中的时间戳问题
        3.1.1 PTP时间戳
        3.1.2 WLAN驱动层软件时间戳方案
        3.1.3 软件时间戳的实现
    3.2 延时分析
    3.3 WLAN MAC层接入机制分析
        3.3.1 IEEE802.11ac MAC层接入机制
        3.3.2 MAC层接入时延分析模型
        3.3.3 模型仿真及分析
        3.3.4 PTP报文的优先级设置
    3.4 同步周期
    3.5 小结
第4章 PTP时钟伺服设计
    4.1 PTP时钟建模
    4.2 基于PI控制器的PTP时钟伺服系统
    4.3 基于加权线性回归的PTP时钟伺服系统
    4.4 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硬件平台及开发环境搭建
        5.1.1 系统硬件
        5.1.2 软件环境搭建
    5.2 时间同步结果与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极化码在无线局域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信道编码技术概述
    1.2 极化码的研究现状
    1.3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历程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极化码的基本原理
    2.1 信息论基础知识
    2.2 信道极化现象
        2.2.1 信道合并
        2.2.2 信道分离
    2.3 极化码的构造方法
        2.3.1 Monte Carlo构造方法
        2.3.2 信道进化与信道退化构造方法
        2.3.3 其他构造方法
    2.4 极化码的译码
        2.4.1 连续删除译码算法
        2.4.2 改进的译码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及其信道模型
    3.1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历史
    3.2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
    3.3 无线传播环境
        3.3.1 大尺度衰落
        3.3.2 小尺度衰落
    3.4 常见衰落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极化码在无线信道中的应用与仿真
    4.1 无线信道的信道建模
    4.2 蒙特卡罗构造极化码
        4.2.1 发送端和接收端双方知道信道的分布模型(CDI)
        4.2.2 发送端和接收端双方知道信道边信息(CSI)
    4.3 改进的蒙特卡罗构造极化码
    4.4 信道进化与信道退化构造极化码
    4.5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4.5.1 极化码的码长对性能的影响
        4.5.2 极化码的码率对性能的影响
        4.5.3 极化码的SCL-CRC译码中L对性能的影响
        4.5.4 改进的蒙特卡罗构造算法对性能的影响
        4.5.5 进化退化算法与蒙特卡罗算法的性能比较
        4.5.6 极化码和LDPC码的性能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FANET的特点
        1.1.2 FANET面临的挑战
    1.2 FANET发展现状
        1.2.1 移动模型的发展
        1.2.2 路由协议的发展
    1.3 论文的结构和创新点
        1.3.1 论文的组织结构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FANET相关概念
    2.1 引言
    2.2 路由协议
        2.2.1 典型的MANET路由协议
        2.2.2 基于移动感知的路由协议
        2.2.3 自适应路由
    2.3 移动模型及移动特征
        2.3.1 移动模型
        2.3.1.1 个体移动模型
        2.3.1.2 群组移动模型
        2.3.1.3 地理受限的移动模型
        2.3.2 移动特征
    2.4 网络性能衡量指标
        2.4.1 包传输率
        2.4.2 网络吞吐量
        2.4.3 平均端到端延迟
        2.4.4 平均抖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高动态FANET组网方案
    3.1 引言
    3.2 FANET组网发展现状
    3.3 一种适于高动态场景的FANET组网设计
        3.3.1 网络组成与结构
        3.3.1.1 网络组成
        3.3.1.2 网络结构
        3.3.2 影响网络性能因素分析
        3.3.2.1 无线传播模型
        3.3.2.2 物理层/MAC层协议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2.3 节点移动方式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2.4 路由协议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2.5 流量负载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2.6 节点密度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2.7 路由协议与节点移动方式的匹配研究
        3.3.2.8 安全协议
        3.3.3 FANET组网方案
        3.3.3.1 节点移动性对网络拓扑及网络性能影响分析
        3.3.3.2 FANET组网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ANET网络拓扑变化感知及表征研究
    4.1 引言
    4.2 FANET节点间拓扑变化因素分析
    4.3 拓扑变化度
        4.3.1 相关术语
        4.3.2 定义
        4.3.3 关于拓扑变化度的说明与分析
        4.3.4 感知周期固定的拓扑变化感知方法
        4.3.5 可变感知间隔的拓扑变化感知方法
    4.4 评估与讨论
        4.4.1 不同移动方式下全网平均拓扑变化度的评估
        4.4.2 不同移动方式的区分
        4.4.3 拓扑变化度与其它移动指标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FANET复杂场景自适应路由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拓扑变化度的FANET自适应路由选择策略
        5.2.1 原理阐述
        5.2.2 处理流程
        5.2.2.1 周期性拓扑变化感知PTVA
        5.2.2.2 自适应路由选择策略ARCS
    5.3 TARCS有效性验证
        5.3.1 TARCS与其它协议的对比
        5.3.2 使用不同策略的TARCS对比
        5.3.3 结论
    5.4 讨论与评估
        5.4.1 拓扑变化度参考门限值的设置
        5.4.2 节点密度对TCD值的影响
        5.4.3 感知间隔对TCD值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节点移动模型分类研究
    6.1 引言
    6.2 拓扑变化向量
        6.2.1 定义
        6.2.2 不同移动模型的拓扑变化向量
    6.3 支持向量机及在MANET中的应用
        6.3.1 支持向量机简介
        6.3.2 SVM在 MANET中的应用
    6.4 移动模型区分
        6.4.1 构建基于SVM的移动模型分类器
        6.4.2 分类效果评估
        6.4.3 不同数目的特征向量分类结果比较
        6.4.4 10折交叉验证法区分多种移动模型的结果与评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工业无线局域网MAC协议确定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传统无线局域网基本结构
        1.2.2 工业确定性网络相关研究
        1.2.3 工业无线局域网需求及特点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无线局域网MAC协议及其确定性研究综述
    2.1 无线局域网MAC协议概述
        2.1.1 传统IEEE 802.11 MAC机制概述
        2.1.2 近期IEEE 802.11 MAC机制概述
    2.2 传统IEEE 802.11 MAC协议的确定性相关研究
        2.2.1 基于竞争的MAC机制
        2.2.2 无竞争的MAC机制
        2.2.3 其它MAC优化机制
        2.2.4 本节总结
    2.3 近期IEEE 802.11 MAC协议的确定性相关研究
        2.3.1 IEEE 802.11n
        2.3.2 IEEE 802.11ac
        2.3.3 IEEE 802.11ah
    2.4 本章小结
3 工业实时场景下无线局域网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3.1 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现状
    3.2 基于工业实时场景的WLAN负载均衡算法设计
        3.2.1 系统描述
        3.2.2 指标检测过程
        3.2.3 负载调整过程
    3.3 仿真验证和结果分析
        3.3.1 仿真设计
        3.3.2 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工业密集低速场景下无线局域网接入确定性优化研究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现状
    4.2 工业应用中触发模式RAW机制性能评估
        4.2.1 系统描述
        4.2.2 触发模式RAW建模分析
        4.2.3 模型验证和性能分析
    4.3 工业密集场景下自适应竞争窗口退避算法设计
        4.3.1 信道状态估计
        4.3.2 自适应竞争窗口机制
    4.4 工业密集场景下自适应竞争窗口退避算法性能验证
        4.4.1 仿真设计
        4.4.2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工业无线局域网高确定性MAC协议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1.1 研究背景
        5.1.2 研究现状
    5.2 基于工业无线局域网的高确定性MAC协议设计
        5.2.1 入网流程
        5.2.2 数据帧和时隙设计
        5.2.3 时间同步
    5.3 基于工业无线局域网的高确定性MAC协议实现
        5.3.1 系统架构
        5.3.2 驱动修正
        5.3.3 定时器设计
    5.4 性能评估
        5.4.1 实验设计
        5.4.2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接入技术的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无线通信发展概述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毫米波通信系统及物理层概述
    2.1 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2.1.1 毫米波无线通信的特点与优势
        2.1.2 毫米波无线通信的应用领域
    2.2 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介绍
        2.2.1 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标准概述
        2.2.2 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介绍
第三章 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信道估计与均衡的研究与仿真
    3.1 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3.1.1 信道模型分类
        3.1.2 毫米波无线通信的信道模型
    3.2 毫米波无线通信的信道估计算法
        3.2.1 基于序列相关性的信道估计
        3.2.2 最小二乘估计算法
        3.2.3 最小均方误差估计算法
        3.2.4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3.3 毫米波无线通信的均衡算法
        3.3.1 迫零均衡算法
        3.3.2 最小均方误差均衡算法
        3.3.3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增强的毫米波通信系统波束成形中信道估计训练序列的设计
    4.1 毫米波波束成形中的信道估计
        4.1.1 毫米波波束成形中的信道估计训练序列
        4.1.2 毫米波波束成形中的信道估计算法
        4.1.3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4.2 基于Loosely Synchronized码的信道估计训练序列设计
        4.2.1 Loosely Synchronized码的概述
        4.2.2 适用于多天线大时延波束成形的训练序列设计
    4.3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4.3.1 算法仿真
        4.3.2 算法复杂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新型路由协议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路由技术研究
    2.1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概述
        2.1.1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2.1.2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
    2.2 IEEE 802.11ac MAC层机制研究
        2.2.1 IEEE 802.11 控制帧及帧间间隔
        2.2.2 载波侦听机制
        2.2.3 DCF接入机制
    2.3 无线多跳网络路由协议研究
        2.3.1 无线多跳网络路由协议
        2.3.2 路由度量
    2.4 可用带宽估计算法研究
        2.4.1 可用带宽估计算法概述
        2.4.2 感知式可用带宽估计面临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定向可用带宽估计的路由度量
    3.1 问题引入
    3.2 结合波束切换的可用带宽估计算法
        3.2.1 定义及推导
        3.2.2 构建可用带宽
    3.3 实验设计与实现
        3.3.1 底层数据获取
        3.3.2 构建可用带宽的实现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全向模式下实验结果分析
        3.4.2 定向模式下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HP模糊分析的竞争路由设计与实现
    4.1 路由协议整体设计
    4.2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构建链路质量因子
        4.2.1 链路质量因子指标研究
        4.2.2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模糊权重
        4.2.3 构建链路质量因子
    4.3 路由协议设计
        4.3.1 下一跳候选节点表设计
        4.3.2 路由逐跳转发规则
    4.4 实验平台搭建与实现
        4.4.1 实验目标
        4.4.2 实验设计
        4.4.3 基于Open WRT的实验平台搭建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连通性测试
        4.5.2 多跳测试
        4.5.3 路由协议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无线局域网IEEE802.11标准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接收机算法研究及VLSI实现[D]. 周小平.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IEEE 802.11ax中基于业务QoS优先级的上行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 唐秋璇.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IEEE802.11速率自适应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 王川.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WiFi环境下的实时数据传输系统研究[D]. 李嘉欣.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5]面向工业物联网的无线局域网精准时间同步[D]. 杨俊杰. 深圳大学, 2020(10)
  • [6]极化码在无线局域网的应用研究[D]. 赵蕊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洪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19(07)
  • [8]工业无线局域网MAC协议确定性机制研究[D]. 程煜钧. 北京交通大学, 2019
  • [9]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接入技术的研究与仿真[D]. 黑晋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8)
  • [10]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新型路由协议研究与开发[D]. 苏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无线局域网IEEE802.11标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