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W-HE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一、W-HE生物表面活化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杨贵婷[1](2021)在《磷酸脲基复合肥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在滨海盐渍土中的磷素增效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钙质盐渍土壤由于p H较高和含有游离碳酸钙所引起的对磷素的较强固定作用,导致磷肥利用率低下一直是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磷酸脲是一种强酸性肥料,能显着改善钙质盐渍土中磷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本研究以提高盐渍土磷肥利用率为出发点,从磷酸脲基肥料合成工艺优化、磷酸脲基复合肥产品研发和盐渍土磷素增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针对磷酸脲基肥料合成工艺优化模型缺乏,利用响应曲面法(RSM)确定磷酸脲基肥料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磷酸脲基肥料进行表征,为磷酸脲基肥的合成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理论依据。其次,针对磷酸脲基肥料成本高,易吸湿,营养不均衡,不利于机械化施肥的现状,以蒙脱石、磷酸脲、尿素和氯化钾为原料,采用团聚造粒的方法制备了新型的高强度、球形颗粒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再者,通过一年两季的小麦、玉米盆栽试验以及两年的玉米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磷酸脲基复合肥料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磷素利用率、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p H等的影响,为盐渍土中磷素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尿素、磷酸和氯化钾为原料制备磷酸脲基(UPK)肥料,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曲面设计(RSM-BBD)对反应温度、氯化钾摩尔数、反应时间和磷酸浓度等合成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用TGA、XRD和SEM分别测定了磷酸脲基肥料的热稳定性、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K2O含量和磷酸脲基肥料收率最高的工艺参数为:反应时间60min,氯化钾摩尔数0.32mol,反应温度78℃,磷酸浓度70%。在此条件下,K2O含量的软件预测值为3.51%,磷酸脲基肥料收率预测值为69.8%。与试验值K2O含量为3.42±0.35%,磷酸脲基肥料收率为67.58±1.25%相近。氯化钾的加入改变了磷酸脲的晶形,减小了晶体的长宽比,增加了晶体的流化性,有利于磷酸脲基肥料的工业化生产。(2)以磷酸脲、尿素、氯化钾和蒙脱石为原料,采用团聚造粒的方法制备了新型的高强度、球形颗粒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利用原位聚合的原理制备了多聚磷酸盐/蒙脱土纳米复合肥料,磷酸脲和尿素加热聚合而成的多聚磷酸盐提高了肥料的颗粒强度,氯化钾的加入防止了蒙脱石层间过度膨胀,保持了肥料颗粒的球形。采用SEM、TEM、FTIR、XRD、XMT等技术对所制备的纳米复合肥进行了表征。FTIR分析表明,肥料中存在多聚磷酸盐,且聚磷酸盐与蒙脱石之间存在氢键;XRD分析表明蒙脱石的层间距增大,证实了多聚磷酸盐/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采用响应曲面优化法(RSM-CCD)研究了原料质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颗粒强度和流化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103℃,反应时间237min,物料的质量比1∶1∶0.93∶1(磷酸脲∶尿素∶氯化钾∶蒙脱土)。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肥料颗粒硬度为64.75±0.48N,休止角为30.84±0.95°。采用砂柱淋溶试验和盆栽试验评价了该肥料的养分释放和施用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肥料相比,该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可以显着降低养分的释放速率,促进玉米的生长,增产24.27%。高强度、球形颗粒的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的制备为磷酸脲基肥料在现代农业中的机械化施肥及其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3)对团聚造粒法制备的磷酸脲基复合肥进行了小麦玉米轮作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磷肥处理相比,施用磷酸脲基复合肥处理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显着增加9.39%~9.89%和18.14%~19.23%;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分别显着提高6.26%~35.41%和19.44%~28.39%,在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别显着提高了45.95%~57.77%和29.79%~49.64%;小麦和玉米的磷素利用率分别显着提高4.73~6.22和7.95~9.11个百分点,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显着提高9.37%~9.88%和18.14%~25.90%。施用磷酸脲基复合肥较普通磷肥可以显着降低磷素在土壤中的固定,促进小麦、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利用。(4)将磷酸脲基复合肥在滨海盐渍土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玉米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施用磷酸脲基复合肥对土壤p H、土壤容重、供磷强度、磷酸酶活性、磷肥利用率、玉米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磷肥相较,全量磷酸脲基复合肥处理的平均玉米产量和磷素利用率分别显着增加13.55%~18.89%和7.09~7.21个百分点;磷酸脲基复合肥减磷50%处理与全量普通磷肥处理产量无显着差异。与全量普通磷肥处理相比,全量磷酸脲基复合肥处理的土壤p H下降0.15~0.28,土壤有效磷含量显着增加21.25%~58.90%,土壤磷酸酶活性显着提高8.21%~10.46%,玉米的总根长密度显着增加26.19%~28.97%;磷酸脲基复合肥减磷50%处理与全量普通磷肥处理的玉米根长密度无显着差异。通过PCA主成分和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得出,磷酸脲基复合肥的施用主要是对土壤p H、土壤ACP/ALP、玉米根长密度有显着影响。玉米产量与土壤p H呈显着负相关,与玉米根长密度、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滨海盐渍土区施用磷酸脲基复合肥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生产力、实现减肥增效、和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

符慧娟,李星月,杨武云,李其勇,魏会廷,易军,张鸿[2](2021)在《不同种子包衣剂对小麦产量及根际土壤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减少化学农药在小麦种子包衣中的施用,本研究利用生物包衣剂和化学包衣剂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性状、产量及小麦根际土壤环境等进行分析。包衣剂选用吡虫啉作为化学包衣剂(T1)、内生芽孢杆菌作为生物包衣剂(T2),分别测定小麦生长发育初期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并调查两种处理下小麦开花期的叶绿素和叶片氮含量、小麦灌浆期叶片光合参数、小麦成熟期的主要性状指标及产量情况。与CK处理对比结果显示,T2处理的小麦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升高,土壤pH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明显升高,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土壤蔗糖酶(S-SC)、土壤脲酶(S-UE)、土壤酸性磷酸酶(S-ACP)的酶活性得到显着提高,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了21.90%、52.04%,胞间CO2浓度(Ci)降低了5.15%,与T1处理对比,T2处理的能够显着增强S-CAT(23.30%)、S-UE(31.99%)、S-ACP(38.54%)的酶活;此外,T2处理的小麦主要性状及产量得到了显着提高,其小麦产量达到6.25 t/hm2,比CK增加了36.00%,比T1处理增加了21.12%。内生芽孢杆菌作为生物包衣剂主要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小麦土壤环境,更能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小麦灌浆率和产量。

张语情[3](2020)在《污染区小麦籽粒积累重金属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重金属污染问题已被社会大众广泛关注。本论文通过研究铅冶炼企业附近农田土壤和小籽粒麦的重金属积累情况、评估食用研究区小麦的人体健康风险、向污染区农田施入改良剂、探讨其对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的降低效果、小麦叶面对镉的吸收,探讨了重金属污染区小麦籽粒中的重金属分布及健康风险。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一、在河南省某铅冶炼企业附近三个村庄(QD、GF和BS)采集了农田土壤、小麦籽粒和居民人发样品,分析其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小麦籽粒Cd和Pb含量超标率分别为100%和95%。土壤和小麦籽粒中Cd、Cu、Pb和Zn的含量随着与铅冶炼企业距离的减小而增加。靠近冶炼企业的居民人发中Cd、Cu和Pb含量更高。Cd和Pb的人发/籽粒比值随着与污染源距离的增加而下降,表明与污染源距离越近的居民,食用小麦在体内造成更多的重金属积累。二、将从铅冶炼污染区附近采集小麦制成全麦粉、面粉和麸皮,分析其中Cd、Cu、Pb和Zn的含量并对人体食用小麦制品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麦粉中上述重金属平均含量依次为0.38、3.83、0.48和29.3 mg kg-1,面粉中重金属含量略低于全麦粉。食用全麦粉与面粉的非致癌日平均摄入量(ADD)的比值范围为1.06-3.76,Pb的比值最大。Cd具有最大的危害商(HQ),两种小麦制品的HQ均大于1。面粉的HQ值低于全麦粉(p<0.05),Pb的HQ值在两者中差距最大(53.7%)。与全麦粉相比,食用面粉会降低5.40-15.6%的致癌风险。总体结果表明,食用面粉能较多地降低人体摄入Pb的健康风险,食用小麦产品可能会导致重金属污染地区居民出现健康问题。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可以考虑改变土壤的利用方式,减小小麦种植面积,来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居民健康的不利影响。三、在铅冶炼企业周边重金属污染农田施用不同改良剂,研究其对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和小麦籽粒Pb、Cd、Cu和Zn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剂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土壤中DTPA提取态重金属和小麦籽粒重金属的含量,且并未对小麦产量产生显着影响(p>0.05)。一号试验田(污染较重)中,石灰处理土壤DTPA提取态重金属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在磷酸盐+膨润土处理中降低最多。二号试验田(污染较轻)中,与对照相比,高量石灰处理土壤DTPA提取态重金属下降最为显着(p<0.05),且各处理均降低了小麦籽粒中的Pb和Cu含量,膨润土处理对籽粒重金属含量抑制效果最为显着,Cd含量下降了13.1%(p<0.05)。因此,一号试验田推荐施用磷酸盐和膨润土,并种植郑麦103品种;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改变土壤利用方式应当是更好的手段。二号试验田推荐使用膨润土改良剂,可达到明显降低小麦籽粒中的重金属含量的目的。四、通过盆栽试验,在小麦生长后期向地上部多次喷施镉溶液。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镉对小麦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产生抑制作用(p<0.05)。叶片和籽粒Cd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87-547%和26.3-91.8%。但是,与对照相比,喷施镉条件下,籽粒Cd积累总量并未增加(p>0.05)。茎杆、叶片和颖壳中Zn含量增加量在31%以下,而籽粒中的Zn含量则明显下降(p<0.05)。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铅冶炼活动增加了土壤和小麦及居民身体中某些重金属含量;(2)污染重金属在小麦籽粒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食用全麦粉增加了居民对重金属的摄入;(3)在农田土壤中施用石灰、膨润土对研究区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4)小麦地上部对镉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停止在污染农田种植作物对减少重金属进入食物链有重要意义。

韩哲[4](2020)在《活化磷钾肥、控释氮钾肥养分释放特征及水稻-小麦施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对于粮食需求量非常大。化肥在我国粮食产量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我国肥料利用率不高,导致了肥料的流失和资源浪费,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通过创新材料、新兴技术或改进方法制造的新型肥料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21世纪以来,新型肥料产业迅速发展,新型肥料被不断研制生产出来,这些新型肥料需要在不同作物上进行多季施用进行增产效果对比及养分供肥机理研究,这些工作做得还不够全面,这不利于筛选优良的新型肥料品种和新型肥料的发展。本研究结合十三五国家重点项目研究内容,选取纳米控释氮肥、控释钾肥、活化磷钾肥等三种新型肥料产品,进行了养分释放特征和作物施用生产效果的研究。活化磷钾肥养分释放特征采用室内模拟吸附解析试验,纳米控释氮肥、控释钾肥养分释放特征采用田间养分释放测定方法;作物肥效试验采用田间小区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式,以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新型肥料等量和减量施肥对轮作水稻‐小麦生长、经济效益、肥料利用率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三种新型肥料的生产、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中,活化添加剂与磷钾肥混合磨细后可提升解吸磷9.62%、有效磷25.94%、解析钾38.71%、速效钾98.86%;活化磷钾肥加入土壤相比普通磷钾肥可提升解吸磷7.68%、有效磷13.12%、解析钾22.55%、速效钾118.39%;添加剂单独对土壤中的磷钾元素无显着作用。(2)田间土壤条件下,230天内纳米控释氮肥累计释放89.30%,前110天仅释放25.97%,在110200天释放56.73%,后30天释放6.60%;静水条件下,100天内纳米控释氮肥累计释放88.25%的氮素,前30天释放26.22%,在3080天释放59.15%,最后20天释放8.48%。田间土壤条件下,230天内控释钾肥累计释放91.56%的钾素,前110天仅释放41.55%,在110200天释放45.68%,在最后30天释放4.33%;静水条件下,240天内控释钾肥累计释放95.32%的钾素,前90天释放35.12%,在90至180天释放45.43%,后60天释放14.77%。纳米控释氮肥和控释钾肥在田间土壤、静水条件下释放曲线皆呈现类“S”型,且释放速率变化皆为“慢快慢”,基本符合作物生长需求,可较好的为作物提供养分。(3)与普通施肥相比,在氮肥减少25%、磷钾肥相同的条件下,纳米控释氮肥、控释钾肥、活化磷钾肥等新型肥料在水稻-小麦轮作上均取得较好供肥增产增效效果,差异大都达显着水平。水稻季以控释钾肥产量最高,与常规施肥相比增产14.17%,经济效益最高,增收3224.04元/hm2;小麦季以纳米控释氮肥产量最高,与常规施肥相比增产18.20%,活化磷钾肥2经济效益最佳,增收2882.52元/hm2;在施肥量相同条件下,纳米控释氮肥+控释钾肥不如单施纳米控释氮肥或控释钾肥效果好。(4)小麦纳米控释氮肥减量施用试验中,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100%纳米控释氮肥处理减产了8.37%,差异显着;纳米控释掺混氮肥处理增产13.00%,差异显着;纳米控释掺混氮肥减量10%处理增产4.83%,纳米控释掺混氮肥减量20%处理减产1.57%,差异均不显着;纳米控释掺混氮肥减量30%处理减产17.41%,差异显着。(5)水稻、小麦生产中,建议施用纳米控释掺混氮肥减量20%或控释钾肥或活化磷钾肥,不建议纳米控释氮肥和控释钾肥一起施用,以达到增产增效、节约资源的目的。

姜明珠[5](2019)在《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雄性不育是自花和常异花授粉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最重要、最有效途径,小麦杂种优势能否广泛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小麦不同类型雄性不育的认识与理解。小麦雄性不育类型很多,有核不育、核质互作不育、光温敏不育等。我国小麦生产上小有利用的是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及调控机制将拓展人们对小麦雄性不育的认识与理解,扩大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本研究对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短日低温不育条件下显着上调表达的几个基因进行了克隆,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其中三个候选基因Ta MS337S-3、Ta MS337S-4、Ta MS337S-5的超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介导法对小麦不同品种幼胚进行了遗传转化,对转基因阳性苗进行了表型差异分析,同时将三个候选基因在拟南芥中进行了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基因枪介导的小麦幼胚遗传转化:华麦2152为受体材料转Ta MS337S-3基因共获得了59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13株阳性苗;华麦2566为受体材料转Ta MS337S-5基因共获得了46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9株阳性苗;科农199受体材料转Ta MS337S-5基因共获得了39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2株阳性苗。2.农杆菌介导小麦幼胚的遗传转化:华麦2152为受体材料转Ta MS337S-3基因共获得了49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2株阳性苗;华麦2566为受体材料转Ta MS337S-4基因共获得了14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2株阳性苗;科农199受体材料转Ta MS337S-5基因共获得了49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5株阳性苗。3.转基因阳性苗的表型差异:与对应的受体亲本材料相比,转Ta MS337S-3基因的阳性苗分蘖数明显增多,生长势更旺,并且营养生长期明显延长,表明Ta MS337S-3基因是控制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关键基因之一,据此推测Ta MS337S-3基因可能与337S育性有关;转Ta MS337S-4基因的阳性苗植株相比受体亲本矮小瘦弱,小穗明显变小,并且部分小花的雄蕊短小,没有花粉散出,不能正常灌浆而形成种子,表明Ta MS337S-4基因对小麦的生长、小穗、小花发育,有负向作用,据此推测Ta MS337S-4基因应该与337S的不育性有关;转Ta MS337S-5基因的阳性苗植株在表型上与受体材料无明显差异,暂不能确定Ta MS337S-5基因与育性是否有关。4.以转Ta MS337S-3、Ta MS337S-5基因的T3代拟南芥株系,转Ta MS337S-4基因T2代单拷贝拟南芥株系为材料,研究三个候选基因对拟南芥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转Ta MS337S-3基因拟南芥其中两个株系发现分枝数明显增多,与野生型差异显着,并且开花时间比野生型晚了一周左右,与转基因小麦的表型趋向相似;Ta MS337S-4基因明显延缓了拟南芥的发育进程,与野生型相比,其抽苔开花时间迟了近20 d,且植株相对弱小,荚果长度、荚果数、株高、种子质量等性状表型值显着小于野生材料,亦与转基因小麦的表型趋向相似;转Ta MS337S-5基因的拟南芥5个株系性状与野生型差异较小,也与转基因小麦的表型趋向相似;基于转基因小麦、转基因拟南芥阳性苗的表型差异分析结果,可以认为,Ta MS337S-3、Ta MS337S-4基因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的育性关联,Ta MS337S-5基因对337S的育性影响不大。

李春霞[6](2019)在《锰、铁和钼肥处理种子与叶面喷施对小麦生长与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指出必需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粮食生产中由于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及有机肥料投入数极低,单位面积耕地生物总产出水平不断增加,而土壤中微量元素被不断消耗,致使微量元素逐渐成为制约作物产量与营养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西北地区石灰性土壤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目前粮食作物生产上微肥的施用并不广泛,微量元素不同施用方法及其对作物吸收利用及生长发育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尚很薄弱;另一方面,因微量元素缺乏而引起的人体疾病种类及数量不断增加,提高主要谷类作物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并满足人体营养需要成为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籍此,本研究采用盆栽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西北地区小麦主产区土壤缺乏锰、铁和钼等三种微量元素的现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用量对小麦地上与根系生长、光合与抗逆生理、产量及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锰肥、铁肥和钼肥处理种子有效影响小麦的个体生长生理,促进小麦苗期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光合性能与花后干物质累积量,增加千粒重和单株粒重。(1)锰肥处理种子促进了小麦冬前根系生长及整个生长期的光合性能,以30mg·kg-1浓度浸种效果最为明显,分蘖期根表面积和根长分别增加115.7%和67.6%,分蘖期和越冬期根系活力分别增加62.8%和250.8%;并通过增强SOD酶活性和延缓生长后期绿叶面积的衰减进程,增加了小麦灌浆期干物质累积量和源器官向籽粒的转化效率,单株粒重比对照增加15.9%,千粒重增加6.4%。(2)铁肥处理种子增强了小麦分蘖期的根系活力,显着增加了越冬期的根长、根直径和根表面积,同时增加了小麦开花前的叶面积和地上地下部的干物质累积,增加了灌浆期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净净光合速率,其中1 g·L-1 FeSO4种子处理的千粒重提高12.9%,5 g·L-1 FeSO4种子处理的单株粒重提高了4.8%。(3)钼肥处理种子显着增强了小麦越冬前的根系生长和花前的叶面积,增加了越冬期和返青期的干物质累积、返青期和灌浆期的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但降低了小麦抗氧化酶活性。根系活力随钼肥浓度增加而增加,浓度为2 g·L-1 Na2MoO4处理的根系活力最高,分蘖期和越冬期分别比对照(清水处理)高61.2%和48.0%,穗粒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分别提高8.3%、5.7%和13.0%。(4)铁肥和钼肥种子处理能提高小麦大田种植的出苗率,增加冬前分蘖,改善小麦群体生长状况,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产量。随着铁肥浓度的升高,小麦出苗率呈升高趋势,浓度5 g·L-1 FeSO4种子处理出苗率比对照提高16.8%,单位面积成穗数提高6.9%,13 g·L-1 FeSO4种子处理均能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3 g·L-1 FeSO4浓度效果较好,有效分蘖提高2.4%,增产8.5%。1 g·L-1 Na2MoO4浓度钼肥处理种子效果明显,出苗率较对照提高5.4%,单位面积成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分别增加8.4%、11.4%和21.1%。2.叶面喷施锰肥、铁肥、钼肥提高了小麦的叶面积指数,有效改善了小麦花后的光合性能,协调了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提高了花后的源库转运效率,提高籽粒产量。(1)拔节期喷施锰肥、铁肥和钼肥均显着提高了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Pn),以浓度0.5%MnCl2·4H2O、0.1%FeSO4和0.025%0.1%的Na2MoO4效果最显着,Pn分别较对照增加15.2%、29.6%和31.2%以上。开花期喷施铁肥和锰肥显着增加小麦灌浆期的叶绿素含量,以0.4%FeSO4和1.0%1.5%的MnCl2·4H2O处理最高,喷施钼肥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2)拔节期喷施铁肥增加了灌浆前期的叶面积指数和灌浆后期的叶与茎鞘干重、穗重;喷施锰肥提高了开花期、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其中喷施浓度为1.0%MnCl2·4H2O处理的LAI和穗重较对照分别提高29.0%和16.2%以上,浓度0.1%Na2MoO4处理开花期LAI增加30.8%以上,穗重增加7.514.4%。开花期喷施0.0250.05%浓度Na2MoO4处理延缓了叶片衰老,灌浆前期叶面积指数较对照增加4.547.9%,叶重和穗重分别较对照增加11.113.0%和12.618.0%。(3)拔节期喷施锰肥、铁肥和钼肥显着增加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成穗数和籽粒产量(钼肥对穗粒数影响不显着),提高了花后的源库转运效率,以浓度0.5%MnCl2·4H2O、0.4%FeSO4、0.025 Na2MoO4处理效果最好,籽粒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2.0%、8.6%、4.3%,其中铁肥、锰肥处理的收获指数分别提高2.0%和7.6%;开花期喷施微肥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不明显。3.锰肥、铁肥和钼肥不同处理能有效增加小麦籽粒中喷施元素含量及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微量元素处理种子对小麦吸收具有激发效应,种子处理与喷施对小麦吸收均具有协同效用。(1)锰肥处理增加了小麦籽粒中的锰和钼含量,拌种和180 mg·kg-1 MnCl2·4H2O浸种处理小麦籽粒中的锰含量分别增加10.0%和27.5%;拌种和3060 mg·kg-1MnCl2·4H2O浸种处理籽粒中钼含量增89.0%和78.5%86.0%;开花期喷施1.5%和1.0%MnCl2·4H2O处理籽粒中锰和铁含量分别增加77.8%和36.2%。(2)铁肥处理增加了小麦籽粒中的铁和锰含量,其中浓度0.8%FeSO4种子处理籽粒中铁含量较对照增加190.3%,锰含量增加26.3%;0.1%和0.4%FeSO4开花期喷施处理籽粒铁含量分别增加13.9%和22.3%,锰含量增加17.2%和7.9%。(3)钼肥处理增加了小麦籽粒中的锰及铁、钼、锌四种元素含量,1g·L-1 Na2MoO4种子处理籽粒中锰含量提高15.8%,开花期喷施0.05%和0.1%Na2MoO4处理籽粒锰、铁、钼、锌含量分别增加1.7%和12.7%、140.2%和39.2%、278%和22.4%、21.4%和12.7%。综上,微肥处理种子的小麦大田增产幅度可达8.5%21.1%,高于拔节期喷施增产幅度4.3%12.0%,可能是通过在生长早期增强抗逆能力与根系活力进而提高吸收能力有关。锰肥、铁肥和钼肥处理种子和开花期喷施均能显着提高小麦籽粒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因此,微肥种子处理技术是提高大田作物籽粒微量元素营养和产量的重要途径。

朱静[7](2018)在《磷素活化剂对小麦土壤磷形态转化及活化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磷素活化剂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室内土培实验,选取四种磷素活化剂(草酸、木质素、植酸酶和抗坏血酸),对两种北方常见石灰性小麦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低的马池口村小麦土(LAPS)、有效磷含量较高的上庄试验站小麦土(HAPS)进行磷素活化试验,探究了土壤遗存磷形态转化行为及其活化效应,并进一步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31P核磁共振(31P-NMR)等手段探讨了活化效果较好的草酸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四种磷素活化剂中草酸和木质素对磷素活化效果较好。在整个培养过程各处理中H2O-P和NaHCO3-Pi组分含量基本呈现“升高-下降-稳定”的动态变化。有效磷的主要来源是H2O-P、NaHCO3-Pi和NaOH-Pi,主要由HCl-P和Residual-P转化而来。各活化剂在加入土壤前期,土壤就达到磷素释放高峰,草酸、木质素、植酸酶和抗坏血酸对LAPS有效磷的活化率分别为420%、122%、155%、82%,对HAPS分别为298%、95%、2%、5%。复合磷素活化剂中,草酸+木质素+植酸酶+抗坏血酸在LAPS中对磷素活化效果最好,磷素活化率可达529%,草酸+木质素在HAPS中效果较好,磷素活化率为128%。在LAPS中,复合活化剂的活化率高于单种磷素活化剂;在HAPS中,出现相反的结果。可能是磷素活化剂的施用效果与土壤理化性质有关,两种土壤本身所含的总磷含量相差不大但有效磷含量差异较大。复合活化剂由于其自身存在促进或抑制作用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效果也不一定优于单种磷素活化剂。草酸作用下粒径较大的矿石逐渐转变为粒径较小的黏土矿物,且黏土矿物中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均在减少。绿泥石和伊利石在草酸作用下会释放出吸附态磷从而增加有效磷的含量。由FT-IR分析可知,草酸作用下羟基和Si-O官能团较为活跃,可能是草酸的溶解作用导致。由31P-NMR分析可得,正磷酸盐含量增加,土壤的有机磷可以转化为无机磷,提升磷素有效性。因而,草酸活化磷素的机理可能是加强吸附态磷的解吸作用以及促进其余形态磷转化为正磷酸盐以提高其有效性。

刘会华[8](2015)在《锌肥助剂对小麦吸收锌素及锌肥肥效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锌是小麦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是植物体内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和活化剂,参与植物体内氮素代谢和生长素的合成。由于近年来有机肥和微肥施用量相对较少,在我国北方旱地土壤偏碱性条件下,土壤有效锌含量较低,易出现缺锌症状;当土壤有效锌供应不足时,常以施肥的方法加以调控。为了提高锌肥的肥效,选用了3种锌肥助剂(尿素、EDTA、吐温),采用大田试验,在小麦孕穗期喷施,通过测定小麦干物重、植株氮和锌含量、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研究了在锌肥中添加助剂的使用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锌肥助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小麦锌素的吸收和积累量叶面喷施锌肥和锌+助剂均能提高小麦地上不同部位锌含量,提高幅度在6.313.5%。成熟期比对照增幅达2.928.3%。添加三种助剂与喷锌处理之间小麦吸锌量虽达不到显着程度,但施用助剂的处理较单独喷锌处理平均吸锌总量提高4.5%。其中效果最好的是添加1%尿素。(2).锌肥助剂影响小麦氮素吸收叶面喷施锌肥能提高小麦中后期地上各部位氮素质量分数,抽穗期小麦叶、茎、鞘和穗中氮素质量分数提高幅度大于成熟期;添加1%尿素比其他2种助剂效果更好:小麦吸氮总量比对照提高14.7%,比不用助剂提高8.4%。(3).添加助剂能提高小麦光合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添加助剂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有显着影响。锌+EDTA对提高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影响最大,其次是锌+吐温。3种助剂对叶片气孔导度无显着影响,但均能显着降低叶片胞间CO2浓度;1%尿素和锌肥同时喷施较单独喷施锌肥降低6.3%。锌+EDTA能显着提高小麦叶绿素含量,改善旗叶光合强度。(4).锌肥助剂对小麦干物重的影响喷施锌肥能提高小麦地上各部位干物重,平均增加6.5%,其中添加助剂1%尿素效果更为显着,而吐温和EDTA则效果不明显。喷施锌肥加1%尿素对小麦孕穗期叶和穗增重效果显着,对成熟期茎的增加效果显着。(5).叶面喷施锌肥和锌肥助剂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喷施锌肥加1%尿素比单喷锌小麦籽粒产量提高383 kg/hm2,比不施锌肥的对照增产650 kg/hm2,增产5.910.5%;锌+EDTA增产4.5%。成产因素中千粒重的增加最为显着。

谢钧宇[9](2014)在《小麦品种对汞污染响应的差异和螯合剂对汞污染土壤及小麦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由于受重金属汞污染的土壤对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问题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我国人民饮食水平的提高。因此,选取抗性强积累少的小麦品种是降低重金属在食物链中流通、保障人体健康的一项行之有效措施。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全国主推的8个小麦品种(徐麦30、陕麦979、小偃22、济麦22、皖麦52、郑麦9023、石新618和衡麦5229)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两种汞污染土壤上不同品种的差异。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两种已受汞污染的土壤中单独添加4种不同浓度的有机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次氮基三乙酸(NTA)和柠檬酸(CA)对小麦幼苗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旨在为筛选潜在Hg污染土壤上微肥施用中最佳有机螯合剂及其适宜浓度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塿土汞污染处理,除陕麦979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下降了1.95%和0.61%外,其余7个供试品种的总生物量和籽粒产量都呈增加趋势;8个品种小麦茎秆、叶片、颖壳和籽粒中汞含量明显增加。不同品种小麦各部位对汞累积能力不同,小偃22茎秆累积汞能力最强;石新618叶片累积汞最多,而济麦22最弱;颖壳累积汞能力最强的是衡麦5229,小偃22最弱;籽粒中累积汞能力最强的是徐麦30,小偃22累积能力较弱。从小麦产量和食品安全角度综合考虑,小偃22是农业生产中较理想的抗汞污染品种。2.与对照相比,红壤Hg污染处理,除了对衡麦5229的籽粒产量影响不显着外,其余7个供试品种的总生物量和籽粒产量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汞在小麦植株中的含量遵循茎秆>叶子>颖壳>籽粒的规律。8个小麦品种中,衡麦5229茎秆累积汞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叶片累积汞最多的是皖麦52;颖壳累积汞能力最强的是石新618;籽粒中累积汞能力最强的是小偃22和皖麦52,而衡麦5229籽粒累积汞的能力较弱。从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角度综合考虑,衡麦5229为农业生产中较理想的种植品种。3.塿土上小麦幼苗生长受有机螯合剂类型和浓度双重作用的影响。低浓度有机螯合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小于高浓度;1mmol·L-1CA对小麦根长的促进作用最显着,而8mmol·L-1EDTA对株高的抑制作用最强。小麦的地上部生物量随有机螯合剂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根部生物量随浓度增大(5mmol·L-1和8mmol·L-1)虽略有下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螯合剂处理小麦各部位汞含量显着增加,且汞的累积量增大,以EDTA处理效应最大。此外,螯合剂促进了汞从小麦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以1mmol·L-1EDTA处理转运系数最大。4种螯合剂相比,EDTA是供试的螯合剂中最适宜的种类。4.塿土EC值受有机螯合剂类型和施入时间的影响,除此以外,土壤pH值还受螯合剂浓度的影响。使用有机螯合剂能降低土壤pH,导致土壤酸化,其中以8mmol·L-1NTA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最大;而土壤EC值却随有机螯合剂使用浓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以8mmol·L-1EDTA处理对影响最大。各螯合剂对有效Hg的提取能力不同,以8mmol·L-1EDTA处理的提取量最大,1mmol·L-1NTA提取量最小。使用有机螯合剂能明显增加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含量,施入第7天时达到最大值,而后各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随施入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螯合剂种类不同,对微量元素的溶解能力各异,其中,EDTA显着增加有效Fe和Mn的含量,EDDS显着增加有效Cu含量,NTA显着增加有效Zn含量。5.红壤上小麦生长受有机螯合剂类型和浓度双重作用的影响。4种螯合剂均能促进小麦根系伸长,但这种促进作用随螯合剂使用浓度的增大而下降,以EDDS处理影响最明显;而小麦株高、地上生物量均随螯合剂浓度的增大而减少。螯合剂能提高小麦各部位Hg含量,且植株Hg含量随螯合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地下部汞含量显着大于地上,螯合剂促进了汞从小麦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4种螯合剂相比,EDDS是供试的螯合剂中最适宜的种类。6.红壤pH值和EC值均受有机螯合剂类型、浓度和施入时间的影响。螯合剂能酸化土壤,低浓度(1mmol·L-1)时,EDTA对土壤pH值的影响最大,高浓度(8mmol·L-1)时,EDDS的影响最大。土壤EC值随着有机螯合剂的使用浓度呈上升趋势,以EDTA处理的影响最大。螯合剂对Hg的最大提取量随着有机螯合剂浓度的增大呈增加趋势,以8mmol·L-1EDDS处理的提取量最大,1mmol·L-1CA处理提取量最小。4种有机螯合剂对Hg的最大活化率均出现在最高浓度处理。使用有机螯合剂显着增加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其中,EDTA显着增加有效Fe、Mn和Zn的含量,EDDS显着增加有效Cu的含量。

刘鑫[10](2013)在《机械化学法对褐煤活化效果及其包裹尿素缓释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避免环境污染,本研究选取我国主要的氮肥品种尿素,采用活化褐煤作为包裹材料制作包裹尿素,以期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能够利用褐煤中的腐植酸达到改善根际土壤、促进作物生长的效果。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褐煤活化,试验采用3种活化剂、6个褐煤细度水平和5个活化剂添加量水平,以机械和搅拌2种活化方法进行处理,通过测定活化后褐煤的水溶性腐植酸含量评价活化效果;第二部分是褐煤细度对包裹尿素缓释效果的影响,采用浸水和土柱淋溶两种方法,其中浸水试验以6个不同细度褐煤制作的包裹尿素设6个处理,分别记录浸水时间,土柱淋溶试验设无肥土柱、尿素土柱、包裹尿素土柱3个处理,记录养分溶出率,二者结合评价缓释效果;第三部分是盆栽试验,设无氮、尿素、包裹尿素三个氮肥处理,通过小麦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检验包裹尿素缓释性能的实际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三种活化剂都对褐煤水溶性腐植酸含量的提高有显着作用,并且活化效果都随着活化剂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褐煤细度对活化效果有影响,但规律性不强,本研究认为其不是决定活化效果的主要因素;三种活化剂中NH的效果在相同条件下优于另两种活化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研究认为NH是较适宜的活化剂,且细度为140目,添加量为130g/kg时是最优组合。2.褐煤细度对包裹尿素的缓释效果有很大影响,浸水试验表明60目褐煤包裹尿素浸水时间很短,仅为17分钟,240目褐煤包裹尿素浸水时间适中,为40分钟,细度为200目褐煤缓释效果最好,浸水时间可达1小时23分;土柱淋溶试验表明,尿素的初始溶出率即为71.36%,第6次淋溶累积溶出率已经达到99.81%,包裹尿素初始溶出率仅为1.94%,第6次淋溶单次溶出率达到最大值21.18%,累积溶出率为59.76%,第21次淋溶累积溶出率为99.88%,由此证明200目褐煤包裹尿素具有更长的肥效,缓释效果良好。3.盆栽试验通过对小麦的各生育期生长指标和全氮、产量的测定表明,包裹尿素对小麦生长、N累积和提高产量方面均具有良好效果,施用包裹尿素的小麦比施用普通尿素的每穗粒数提高8.2%,单株产量提高13.3%,肥料利用率提高12百分点,并且干物质量、N累积吸收量和籽粒N含量也高于未包裹尿素。

二、W-HE生物表面活化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HE生物表面活化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磷酸脲基复合肥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在滨海盐渍土中的磷素增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磷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现状
    1.2 盐化和碱化土壤中磷素的高效利用
    1.3 磷酸脲基肥料的合成工艺研究
    1.4 磷酸脲基肥料的应用研究现状
    1.5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的造粒工艺研究
        1.5.1 磷酸脲基肥料造粒的优点及其工艺
        1.5.2 纳米复合材料在肥料中的应用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磷酸脲基肥料的合成工艺优化
        2.1.1 供试材料和仪器
        2.1.2 试验设计
        2.1.3 磷酸脲基肥料在盆栽玉米上的应用
        2.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2.2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的制备与肥效评价
        2.2.1 供试材料和仪器
        2.2.2 试验设计
        2.2.3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的养分释放评价
        2.2.4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的农艺效益评价
        2.2.5 检测指标与方法
    2.3 磷酸脲基复合肥料的盆栽小麦-玉米肥效研究
        2.3.1 供试材料与地点
        2.3.2 试验设计
        2.3.3 检测指标与方法
    2.4 磷酸脲基复合肥料的玉米大田肥效研究
        2.4.1 试验材料与地点
        2.4.2 试验设计
        2.4.3 检测指标与方法
    2.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磷酸脲基肥料的合成工艺优化
        3.1.1 磷酸脲基肥料合成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1.2 磷酸脲基肥料合成工艺响应曲面优化分析
        3.1.3 磷酸脲基肥料的表征
        3.1.4 磷酸脲基肥料的休止角测定
        3.1.5 磷酸脲基肥料对盆栽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磷素利用率的影响
        3.1.6 磷酸脲基肥料对盆栽玉米土壤有效磷、p H和根际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3.2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的造粒工艺与肥效评价
        3.2.1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的强度测定
        3.2.2 磷酸脲基纳米复肥料的红外图谱分析
        3.2.3 磷酸脲基纳米复肥料的XRD图谱
        3.2.4 磷酸脲基纳米复肥料制备工艺的响应曲面优化分析
        3.2.5 磷酸脲基纳米复肥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3.2.6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养分释放评价
        3.2.7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颗粒XMT分析
        3.2.8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对盆栽玉米生长的影响
    3.3 磷酸脲基复合肥料在盆栽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的应用效果
        3.3.1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盆栽小麦和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2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盆栽小麦和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3.3.3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盆栽小麦、玉米土壤p H、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3.4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盆栽小麦、玉米磷素利用率的影响
    3.4 磷酸脲基复合肥料在大田玉米中的应用效果
        3.4.1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2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玉米季经济效益的影响
        3.4.3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玉米株高、茎粗和SPAD的影响
        3.4.4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土壤p H的影响
        3.4.5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土壤有效磷、硝铵态氮的影响
        3.4.6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土壤全磷和容重的影响
        3.4.7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玉米植株根长密度的影响
        3.4.8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土壤酸碱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4.9 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磷酸脲基肥料的合成及应用
    4.2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的造粒工艺
    4.3 磷酸脲基复合肥料在滨海盐渍土中的增效机制
5 结论
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不同种子包衣剂对小麦产量及根际土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处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土壤酶活及养分含量测定
        1.3.2 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测定
        1.3.3 小麦叶片光合性状测定
        1.3.4 小麦产量及其主要性状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包衣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2 不同包衣处理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叶片氮含量等的影响
    2.3 不同包衣处理对小麦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4 不同包衣处理对小麦产量、生物产量及其主要性状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污染区小麦籽粒积累重金属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麦概述
    1.2 小麦籽粒重金属污染
        1.2.1 小麦籽粒重金属污染来源
        1.2.2 我国小麦籽粒重金属污染现状
        1.2.3 小麦籽粒中重金属的分布
    1.3 不同措施对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1.3.1 土壤改良剂
        1.3.2 叶面处理措施
    1.4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铅冶炼对土壤、小麦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介绍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3 质量控制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土壤重金属含量
        2.3.2 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
        2.3.3 人发重金属含量
    2.4 结论
第三章 铅冶炼污染区小麦重金属含量与健康风险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样品分析
        3.2.3 质量保证与控制
        3.2.4 数据分析
        3.2.5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重金属含量
        3.3.2 全麦粉、麸皮和面粉重金属含量
        3.3.3 土壤与小麦重金属含量之间相关性
        3.3.4 风险评估
    3.4 讨论
        3.4.1 小麦籽粒中重金属积累与分布
        3.4.2 食用污染区小麦制品的健康风险
    3.5 结论
第四章 土壤改良对小麦籽粒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田概况
        4.2.2 田间实施和处理
        4.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4 质量控制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pH、电导率和有效磷含量(一号试验田)
        4.3.2 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一号试验田)
        4.3.3 小麦籽粒产量(一号试验田)
        4.3.4 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一号试验田)
        4.3.5 土壤pH、电导率和有效磷含量(二号试验田)
        4.3.6 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二号试验田)
        4.3.7 小麦籽粒产量(二号试验田)
        4.3.8 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二号试验田)
    4.4 讨论
        4.4.1 不同污染特征区改良剂稳定效果
        4.4.2 试验田作物污染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叶面喷施镉对小麦籽粒积累镉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土壤
        5.2.2 试验处理与实施
        5.2.3 样品采集、处理与分析
        5.2.4 质量控制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小麦产量
        5.3.2 土壤有效态Cd含量
        5.3.3 小麦植株各组分重金属吸收规律
        5.3.4 小麦籽粒重金属积累量
        5.3.5 小麦植株各组分重金属相关性
    5.4 讨论
        5.4.1 叶面喷施Cd对小麦Cd积累的影响
        5.4.2 叶面喷施Cd对小麦Zn、Cu和 Pb的影响
    5.5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活化磷钾肥、控释氮钾肥养分释放特征及水稻-小麦施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化肥的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1.2 我国肥料利用现状
    1.3 新型肥料研究现状
        1.3.1 新型肥料概述
        1.3.2 新型肥料施用现状
        1.3.3 新型肥料存在问题及展望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地点与土壤
        2.1.2 供试作物品种
        2.1.3 供试肥料
    2.2 试验设计
        2.2.1 活化磷钾肥供肥保肥室内模拟试验设计
        2.2.2 控释氮钾肥释放速率试验设计
        2.2.3 活化磷钾肥、控释氮钾肥在水稻-小麦轮作中施用效果试验设计
        2.2.4 纳米控释氮肥不同施用量小麦施用效果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2.3.1 水稻、小麦样品采集
        2.3.2 吸附解析试验样品采集
        2.3.3 肥料释放率样品采集
        2.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活化磷钾肥、控释氮钾肥养分释放特征研究
        3.1.1 活化磷钾肥养分释放室内模拟试验
        3.1.1.1 不同处理样品对水溶性磷、解吸磷、有效磷的影响
        3.1.1.2 不同处理样品对水溶性钾、解吸钾、有效钾的影响
        3.1.2 控释氮钾肥肥料释放速率测定
        3.1.2.1 控释氮钾肥田间养分释放速率的测定
        3.1.2.2 控释氮钾肥静水养分释放速率的测定
    3.2 活化磷钾肥、控释氮钾肥在水稻-小麦轮作中施用效果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小麦产量的影响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3.2.3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
        3.2.4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小麦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3.2.5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收获期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2.6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3 纳米控释氮肥不同氮素施用量小麦施用效果研究
        3.3.1 纳米控释氮肥不同氮素施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3.2 纳米控释氮肥不同氮素施用量对收获期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3.3 纳米控释氮肥不同氮素施用量对各时期小麦株高、SPAD的影响
4 讨论
    4.1 活化磷钾肥养分释放特征研究
    4.2 控释氮钾肥释放速率测定
    4.3 活化磷钾肥、控释氮钾肥在水稻-小麦轮作中施用效果
    4.4 纳米控释氮肥不同氮素施用量在小麦中施用效果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
    3 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3.1 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
        3.1.1 细胞核雄性不育(GMS)
        3.1.2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CMS)
        3.1.3 光温敏雄性不育(PTMS)
        3.2 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3.2.1 绒毡层发育与雄性不育
        3.2.2 蛋白质、糖、氨基酸、酶类、Ca2+等生理生化特征与雄性不育
        3.2.3 线粒体DNA组与雄性不育
        3.2.4 RNA编辑与雄性不育
    4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4.1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种类
        4.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
        4.2.1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4.2.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生理生化研究
        4.2.3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分子研究
    5 相关基因的研究背景
        5.1 植物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s)的研究进展
        5.2 RNA识别基序蛋白家族(orrm)研究进展
        5.3 线粒体内膜转位酶复合体(TIM)的研究进展
    6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6.1 小麦转基因方法
        6.1.1 农杆菌介导法
        6.1.2 基因枪法
        6.1.3 花粉管通道法
        6.2 小麦外植体的选择
        6.2.1 小麦幼胚
        6.2.2 小麦成熟胚
        6.2.3 其他外植体材料
        6.3 转基因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6.3.1 小麦品质改良
        6.3.2 抗性改良
    7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小麦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因枪介导小麦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
        1.1.1 受体材料
        1.1.2 试剂与仪器
        1.1.3 目的基因与载体
        1.1.4 培养基
        1.1.5 统计方法
        1.1.6 小麦幼胚组织培养与基因枪轰击转化
        1.1.7 基因枪轰击
        1.1.7.1 质粒向大肠杆菌转化
        1.1.7.2 质粒的制备
        1.1.7.3 微弹的制备
        1.1.7.4 基因枪轰击操作
        1.1.8 转基因植株T0代PCR检测
        1.1.8.1 抗性苗总DNA的提取
        1.1.8.2 引物设计
        1.1.8.3 PCR检测
        1.2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
        1.2.1 受体材料
        1.2.2 试剂与仪器
        1.2.3 目的基因与载体
        1.2.4 培养基
        1.2.5 统计方法
        1.2.6 小麦幼胚组织培养与农杆菌转化
        1.2.7 转基因植株T0代PCR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幼胚出愈率统计情况与分析
        2.2 基因枪介导小麦幼胚遗传转化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枪介导小麦流程
        2.2.2 基因枪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数据统计
        2.2.3 基因枪介导法转化T0 代抗性苗PCR检测结果
        2.3 农杆菌介导小麦幼胚遗传转化结果与分析
        2.3.1 农杆菌介导小麦幼胚遗传转化流程
        2.3.2 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数据统计
        2.4 T1 代转基因小麦PCR检测鉴定
        2.5 小麦转基因阳性苗性状差异
        2.5.1 小麦转基因阳性苗性状数据统计
        2.5.2 转基因阳性苗生长发育表型差异
    3 讨论
        3.1 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出愈情况
        3.2 两种遗传转化法效果比较
        3.3 三个候选基因功能的初步鉴定
第三章 拟南芥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体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目的基因与载体
        1.3.1 目的基因
        1.3.2 载体
        1.4 培养基
        1.5 试验方法
        1.6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1.6.1 植物DNA提取
        1.6.2 植物RNA提取
        1.7 拟南芥性状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拟南芥遗传转化实验流程
        2.2 拟南芥T2 代筛选单拷贝数据分析
        2.3 拟南芥RNA检测结果
        2.4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差异
        2.4.1 转TaMS337S-3 基因T3 代拟南芥植物学性状统计分析
        2.4.2 转TaMS337S-4 基因T2 代拟南芥植物学性状统计分析
        2.4.3 转TaMS337S-5 基因T3 代拟南芥植物学性状统计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锰、铁和钼肥处理种子与叶面喷施对小麦生长与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肥、锰肥、钼肥的植物生理功能
        1.2.2 微量元素在植物上的施用方法
        1.2.3 提高作物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
    1.3 本研究的切入点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5.1 微肥处理种子对小麦根系、地上部生长与生理的影响
        1.5.2 微肥处理种子对小麦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5.3 微肥叶面喷施对小麦花后光合生理与抗衰老的影响
        1.5.4 微肥叶面喷施对小麦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1.5.5 微肥不同处理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0 试验区自然及土壤状况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种子处理试验
        2.3.2 叶面喷施试验
    2.4 测定项目
        2.4.1 处理种子试验
        2.4.2 叶面喷施试验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锰肥不同处理对小麦生长、生理和籽粒微量元素的影响
    3.1 锰肥浸种和拌种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3.1.1 锰肥处理种子对小麦苗期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3.1.2 锰肥处理种子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3.1.3 锰肥处理种子对小麦干物质分配与累积的影响
        3.1.4 锰肥处理种子对小麦POD、SOD和 CAT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3.1.5 锰肥处理种子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3.2 锰肥喷施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锰肥喷施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性能的影响
        3.2.2 锰肥喷施小麦花后叶片POD、SOD和 CAT酶活性及MDA含量
        3.2.3 锰肥喷施小麦的花后干物质分配及累积
        3.2.4 锰肥喷施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3.2.5 锰肥喷施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锰肥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3.2 锰肥对小麦生理的影响
        3.3.3 锰肥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
        3.4.1 锰肥处理种子和叶面喷施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4.2 锰肥种子处理和叶面喷施对小麦光合生理与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3.4.3 锰肥种子处理和叶面喷施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铁肥处理对小麦生长、生理和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4.1 铁肥浸种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4.1.1 铁肥处理种子对小麦苗期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4.1.2 铁肥处理种子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4.1.3 铁肥处理种子对小麦单株干物质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4.1.4 铁肥处理种子对小麦POD、SOD和 CAT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4.1.5 铁肥处理种子对小麦的群体动态与产量的影响
        4.1.6 铁肥处理种子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4.2 铁肥喷施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4.2.1 铁肥喷施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4.2.2 铁肥喷施小麦花后叶片POD、SOD和 CAT酶活性及MDA含量
        4.2.3 铁肥喷施小麦的干物质分配及累积
        4.2.4 铁肥喷施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4.2.5 铁肥喷施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铁肥施用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3.2 铁肥施用对小麦生理的影响
        4.3.3 铁肥施用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4.4 小结
        4.4.1 铁肥处理种子和叶面喷施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4.2 铁肥处理种子和叶面喷施对小麦生理的影响
        4.4.3 铁肥处理种子和叶面喷施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第五章 钼肥处理对小麦光合、衰老生理和籽粒微量元素的影响
    5.1 钼肥浸种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5.1.1 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苗期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5.1.2 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5.1.3 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单株干物质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5.1.4 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POD、SOD和 CAT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5.1.5 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5.1.6 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的群体动态与产量的影响
    5.2 钼肥喷施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5.2.1 钼肥喷施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5.2.2 钼肥喷施小麦灌浆期叶片POD、SOD和 CAT酶活性及MDA含量
        5.2.3 钼肥喷施小麦的干物质分配及累积
        5.2.4 钼肥喷施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5.2.5 钼肥喷施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钼肥施用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5.3.2 钼肥施用对小麦光合及抗衰老生理的影响
        5.3.3 钼肥施用对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5.4 小结
        5.4.1 钼肥处理种子和叶面喷施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5.4.2 钼肥处理种子和叶面喷施对冬小麦生理的影响
        5.4.3 钼肥处理种子和叶面喷施对冬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第六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6.1 讨论
        6.1.1 锰、铁和钼肥施用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6.1.2 锰、铁和钼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冬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6.1.3 锰、铁和钼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冬小麦抗逆性的影响
    6.2 主要结论
        6.2.1 锰、铁和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6.2.2 锰、铁和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抗逆生理的影响
        6.2.3 锰、铁和钼肥叶面喷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6.2.4 锰、铁和钼肥叶面喷施对小麦光合与抗衰老生理的影响
        6.2.5 锰、铁和钼肥不同处理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6.3 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磷素活化剂对小麦土壤磷形态转化及活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土壤磷素赋存形态研究进展
        1.2.1 土壤磷素赋存形态
        1.2.2 土壤磷形态分级方法
    1.3 土壤中磷的转化特点
    1.4 磷素活化剂对土壤磷素活化的研究进展
        1.4.1 解磷微生物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效果
        1.4.2 磷酸酶及其激活剂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效果
        1.4.3 有机酸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效果
        1.4.4 木质素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效果
        1.4.5 其他磷素活化剂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效果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实验方案设计
        2.2.1 单一磷素活化剂对土壤磷素活化效果实验设计
        2.2.2 复合磷素活化剂对土壤磷素活化效果实验设计
        2.2.3 磷素活化剂对土壤磷素活化机理实验设计
    2.3 样品分析方法
        2.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2 土壤磷形态分析
        2.3.3 土壤磷酸酶和有效磷测定
        2.3.4 土壤矿物及官能团测定
        2.3.5 土壤磷形态的核磁共振磷谱分析
    2.4 实验试剂和仪器
        2.4.1 实验试剂
        2.4.2 实验仪器
    2.5 数据处理
3 单一磷素活化剂对土壤磷形态转化及活化效应研究
    3.1 磷素活化剂浓度对土壤磷形态的影响
    3.2 磷素活化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 磷素活化剂对土壤磷形态的影响
    3.4 磷素活化剂对土壤磷酸酶和有效磷的影响
    3.5 土壤理化性质对磷活化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复合磷素活化剂对土壤磷形态转化及活化效应研究
    4.1 复合磷素活化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 复合磷素活化剂对土壤磷形态的影响
    4.3 复合磷素活化剂对土壤磷酸酶和有效磷的影响
    4.4 土壤理化性质对复合磷素活化剂活化磷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磷素活化剂草酸对土壤磷素活化机理研究
    5.1 草酸施加前后土壤矿物组成的变化
    5.2 土壤黏土矿物对磷素的解吸
    5.3 土壤官能团的变化
    5.4 土壤磷素组成的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锌肥助剂对小麦吸收锌素及锌肥肥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小麦生产现状
        1.1.1 国外小麦生产现状
        1.1.2 我国小麦生产现状及施肥技术
    1.2 锌素营养及施肥技术
        1.2.1 锌对植物的重要作用
        1.2.2 锌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1.2.3 土壤中锌的质量分数
        1.2.4 锌肥施用技术
        1.2.5 锌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 锌肥助剂的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1.3.1 尿素的性质及在叶面肥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3.2 EDTA的性质、作用及在农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3.3 吐温的性质及在农作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2 取样和收获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
        2.4.1 数据计算方法
        2.4.2 分析方法
第3章 锌肥助剂对小麦吸收锌素的影响
    3.1 锌肥助剂对小麦地上不同部位锌含量的影响
    3.2 锌肥助剂对小麦植株锌素积累量的影响
        3.2.1 锌肥助剂对小麦成熟期地上不同部位锌素积累量的影响
        3.2.2 锌肥助剂对小麦地上部植株锌素积累量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锌肥助剂对小麦吸收氮素的影响
    4.1 锌肥助剂对小麦地上不同部位植株氮含量的影响
    4.2 锌肥助剂对小麦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4.2.1 锌肥助剂对小麦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4.2.2 锌肥助剂对小麦成熟期地上不同部位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锌肥助剂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5.1 锌肥助剂对小麦旗叶光合参数影响
    5.2 锌肥助剂对小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锌肥助剂对小麦干物重的影响
    6.1 锌肥助剂对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6.2 锌肥助剂对小麦地上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6.3 小结
第7章 锌肥助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7.1 锌肥助剂对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7.2 锌肥助剂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讨论
        8.1.1 氮素与锌素的互作效应
        8.1.2 助剂的筛选及使用量
        8.1.3 微肥施用时期
    8.2 结论
        8.2.1 锌肥助剂可以提高小麦锌素吸收和锌素积累量
        8.2.2 锌肥助剂影响小麦氮素吸收
        8.2.3 添加助剂能提高小麦光合速率,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8.2.4 锌肥助剂对小麦干物重的影响
        8.2.5 叶面喷施锌肥和锌肥助剂的增产效果
    8.3 微肥助剂的效果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小麦品种对汞污染响应的差异和螯合剂对汞污染土壤及小麦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
        1.2.2. 汞污染对小麦的危害
        1.2.3 螯合剂诱导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不同土壤上 8 个不同品种小麦汞吸收和分布的差异
        1.3.2 小麦幼苗对施用不同螯合剂的汞污染土壤的响应
        1.3.3 不同螯合剂对汞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8 个不同品种小麦对塿土中汞吸收和分布的差异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其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汞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2.2.2 汞对不同品种小麦吸收汞的影响
        2.2.3 汞对不同品种小麦汞分布的影响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8 个不同品种小麦对红壤中汞吸收和分布的差异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测定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汞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2.2 不同品种小麦对汞吸收的影响
        3.2.3 不同品种小麦对汞分布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小麦幼苗对使用不同有机螯合剂的汞污染塿土的响应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土壤、作物与试剂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有机螯合剂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有机螯合剂处理对小麦不同部位汞含量的影响
        4.2.3 有机螯合剂对小麦汞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有机螯合剂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4.3.2 有机螯合剂对小麦吸收重金属汞的影响
        4.3.3 有机螯合剂对小麦富集、转运重金属汞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有机螯合剂对塿土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土壤、作物与试剂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有机螯合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2.2 各有机螯合剂对土壤样品重金属汞元素提取的影响
        5.2.3 各有机螯合剂对土壤样品微量元素提取的影响
    5.3 讨论
        5.3.1 有机螯合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3.2 不同有机螯合剂对土壤中重金属汞的提取效应
        5.3.3 不同有机螯合剂对土壤中各微量元素的提取效应
    5.4 结论
第六章 小麦幼苗对使用不同有机螯合剂的汞污染红壤的响应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土壤、作物与试剂
        6.1.2 试验设计
        6.1.3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有机螯合剂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6.2.2 不同有机螯合剂处理对小麦不同部位汞含量的影响
        6.2.3 有机螯合剂对小麦汞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6.3 讨论
        6.3.1 有机螯合剂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6.3.2 有机螯合剂对小麦吸收重金属汞的影响
        6.3.3 有机螯合剂对小麦富集、转运重金属汞的影响
    6.4 结论
第七章 有机螯合剂对红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土壤、作物与试剂
        7.1.2 试验设计
        7.1.3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有机螯合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2.2 各有机螯合剂对土壤样品重金属汞元素提取的影响
        7.2.3 各有机螯合剂对土壤样品微量元素提取的影响
    7.3 讨论
        7.3.1 有机螯合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3.2 不同有机螯合剂对土壤中重金属汞的提取效应
        7.3.3 不同有机螯合剂对土壤中各微量元素的提取效应
    7.4 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10)机械化学法对褐煤活化效果及其包裹尿素缓释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氮肥的施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1 氮肥的施用现状
        1.1.2 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
    1.2 腐殖酸提取和活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缓控释肥料研究现状
        1.3.1 缓控释肥料的含义
        1.3.2 缓控释肥料的分类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4 缓释肥料研发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4 缓释肥的应用效果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设计
        2.3.1 褐煤活化试验设计及方法
        2.3.2 尿素包裹过程
        2.3.3 褐煤包裹尿素缓释效果评价试验
        2.3.4 包裹尿素对作物效应的试验设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机械化学法对褐煤活化效果的影响
        3.1.1 活化剂 NH 的机械活化效果
        3.1.2 活化剂 NO 的机械活化效果
        3.1.3 活化剂 KH 的机械活化效果
        3.1.4 活化剂不同各添加量对活化效果的影响
        3.1.5 三种活化剂不同细度的活化效果
    3.2 不同细度褐煤包裹尿素的缓释效果
        3.2.1 浸水实验
        3.2.2 土柱淋溶实验
    3.3 包裹尿素的作物效应
        3.3.1 包裹尿素对小麦长势的影响
        3.3.2 包裹尿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3.3.3 包裹尿素对小麦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3.3.4 包裹尿素对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含量的影响
        3.3.5 包裹尿素对氮累积吸收量的影响
        3.3.6 包裹尿素对小麦单株产量及籽粒含氮量的影响
        3.3.7 包裹尿素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活化剂对褐煤活化的效果
        4.1.2 褐煤细度与包裹尿素缓释效果的关系
        4.1.3 包裹尿素盆栽小麦效果的思考
    4.2 结论
        4.2.1 活化剂的选择
        4.2.2 包裹尿素褐煤细度的选择
        4.2.3 包裹尿素的作物效应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W-HE生物表面活化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磷酸脲基复合肥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在滨海盐渍土中的磷素增效机制[D]. 杨贵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不同种子包衣剂对小麦产量及根际土壤的影响[J]. 符慧娟,李星月,杨武云,李其勇,魏会廷,易军,张鸿. 中国农学通报, 2021(03)
  • [3]污染区小麦籽粒积累重金属特性研究[D]. 张语情. 河南工业大学, 2020
  • [4]活化磷钾肥、控释氮钾肥养分释放特征及水稻-小麦施用效果研究[D]. 韩哲.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5]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D]. 姜明珠.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6]锰、铁和钼肥处理种子与叶面喷施对小麦生长与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D]. 李春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7]磷素活化剂对小麦土壤磷形态转化及活化效应研究[D]. 朱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锌肥助剂对小麦吸收锌素及锌肥肥效的影响[D]. 刘会华. 河南科技大学, 2015(03)
  • [9]小麦品种对汞污染响应的差异和螯合剂对汞污染土壤及小麦生长的影响[D]. 谢钧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10]机械化学法对褐煤活化效果及其包裹尿素缓释效果的研究[D]. 刘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W-HE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