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以苏为鉴”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毛泽东“以苏为鉴”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论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凡[1](2020)在《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还是新时代党巩固执政地位、坚定主流意识形态不动摇的思想武器。在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研究热度持续上升,并已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对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整体性研究成果尤嫌不足,突破目前的单一时期或阶段性研究现状仍是极为必要的,而且任重道远。全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为切入点,以中国革命和建设各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毛泽东重要着作为历史引线,对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历史演进展开了全面且系统地梳理和综合,提出了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和鲜明特色。其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一是坚定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权;三是坚持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价值引领权;四是增强思想道德规范权;五是坚持党对思想工作的话语权。其思想特征体现在,它将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性与策略性相结合,领袖、政党和人民的集体经验和集体智慧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政治保证。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构成,是党的宝贵的思想遗产。面对当前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具有重大价值,尤其对新时代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本领,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路径,推进党的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蔡叶[2](2018)在《毛泽东“虚君共和”的政府治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历来备受各学界学者们关注,我国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开始,学界用西方政府治理的理论来指导中国实践,但并没有融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生搬硬套方式日益显现出弊端。毛泽东“虚君共和”的政府治理模式本质上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解决政府治理问题的公共治理范式。这种范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探索中央与地方关系内在规律性、构建当代中国特色政府治理,推进国家政府治理体系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启发。毛泽东“虚君共和”的政府治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创新模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反思中央高度集权体制弊端,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不断努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治理模式,为新时期推进政府治理奠定了经验基础和物质基础。深厚的思想基础、复杂的实践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共同作用于毛泽东思考政府治理的历史选择;毛泽东“虚君共和”的政府治理理念、政府治理结构、政府治理实践三个方面可以构建出毛泽东“虚君共和”的政府治理模式,“虚君共和”政府治理结构中包含“虚”“实”要素、央地关系、政企关系三对关系;分析毛泽东的“虚君共和”的政府治理,探视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的核心,可以在实现两者协同平衡的治理结构,政府机构改革、简政放权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得到积极启示。

刘晓彤[3](2017)在《历史反思与邓小平理论形成》文中提出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所制定的科学决策和理论创新并非凭空产生,其中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就是对历史的深入反思。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促使历史反思成为他的重要工作方法和形成科学理论的有力武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理论创新不可或缺的中介,历史反思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理论的创新离不开实践的需要,科学理论的形成,建立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而邓小平的科学理论又是在开创改革开放新格局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反思在推动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新时期,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关于毛泽东同志及其理论与实践的评价,这是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邓小平积极总结国际国内经验教训,在反思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态度的基础上推动了对毛泽东同志科学评价的形成,在反思“两个凡是”的前提下重新促进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形成。由于邓小平的科学反思,稳定了大局,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更是进行了科学反思并做出了科学回答。通过反思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回答,他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富的目标,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反思国际经验教训及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带领人民从全方面、多角度科学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稳定压倒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思想、民主建设思想及执政党建设理论等等,都是科学反思的必然结果。历史反思在推进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自身鲜明的理论特质。邓小平善于将正面经验与反面教训相结合,从正反两个反面反思总结,使得反思的依据更加充分、全面;邓小平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他在立足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兼顾国际经验;他还注重对新鲜经验的总结反思,不断与时俱进。历史反思在推进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又遵循实践标准、实事求是、辩证主义、群众观点等基本原则,这为邓小平探索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供了正确的原则导向。历史反思在推进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核心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并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历史反思有效地防止了错误倾向并着眼于开辟未来,还为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反思历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榜样示范,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

阚玉双[4](2017)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以及其在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体现了一种世界历史眼光、一种从整体和过程上把握人与世界之间辩证关系的新的哲学理念,这样一种哲学理念要解决的是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与世界最终实现和谐发展和完美统一的问题。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系统梳理了学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立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基本内容、对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世界历史思想、对世界历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和世界历史对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现状。指出虽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还存在研究较少,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研究,且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等问题。深入考察了世界历史理论的演进过程中,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立,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形成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重点从共时性的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和历史背景,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来源以及在人类世界历史思想演进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和历史价值论层面阐明了马克思对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理论,尤其是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进行革命性变革的历史意义。指出与前人的世界历史思想相比,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实际上是把世界历史看作是人的实践活动过程,看作是人在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不断实现与社会和谐与统一发展的过程。系统探究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着重探究了马克思对世界历史基本问题的阐述,对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对历史转变到世界历史的动力、过程、实质、特征和最终趋势的揭示,同时分析了马克思对东方国家印度和中国问题的分析、对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指出在对世界历史概念和基本问题的逻辑规定中,马克思始终围绕着历史由民族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过程和人的发展解放间的关系,同时,在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本质也即劳动的辩证发展和资本的自我否定,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周期性和不平衡性的基本特征的揭示中,马克思同样是始终围绕着人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的理念。总之,马克思在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中,始终将人与世界的统一和和谐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其世界历史理论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的思想体系。尝试探讨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历史命运。重点考察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的逻辑延伸及后现代思想家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和反思。指出布哈林和列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的分析以及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性的把握以及所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以及对外开放政策和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都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文章指出,一方面,后现代理论家批判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所阐述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以及世界历史思想的研究方法等,但这也恰恰证明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不可忽视性,同时这些批判使得马克思主义在继承与批判中走得更远,研究的更深入;另一方面,这些批判也使得马克思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印证,这种印证正说明了其它思想流派的思想有意无意的符合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所说的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这些新的思想对马克思思想既消化又保留,形成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发展。详细考察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当代人的发展的意义。着重从理论上分析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指出世界历史性个人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人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实践上探讨了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把握当代人的发展的历史矛盾并进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方法论指导。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尤其是从世界历史的视角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历史进程,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并进而分析了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在世界历史时代背景下正确认识对待资本主义、树立人本的思维以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并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法论意义。文章的结论部分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实质直接体现在其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中及其与其他理论相互比较中所展示的独特的方法论意义上。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把握人与世界整体发展的哲学理念既不孤立的看待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也没有只是停留在单个民族国家的狭隘范围内,其把握人与世界整体上和谐统一发展及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的方式是从整体上并且是放在过程中的,它也体现出了独特的方法论原则,即秉持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和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这些原则贯穿在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中,成为世界历史理论的活的灵魂。

关志鹏[5](2016)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这个伟大而生动的实践中,不断地坚持同错误作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出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对待、处理和纠正错误的基本经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合理内核,包含了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对错误的性质和根源的阐释;对错误的原因和表现的分析;判断和辨别错误的标准;纠正错误的原则和方法;对待错误的科学态度;以及对错误的总结和预防,构成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基本理论框架。实事求是,勇于承认错误,端正对错误的态度,认真分析错误,从中吸取教训,坚持真理,采取适当的方法纠正错误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历史与逻辑的分析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基于对毛泽东相关史料的分析,把对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历史过程考察与其内部逻辑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其进行理论概括。对于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一部分是思想渊源,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发展起来的;第二部分是阶段分析与内涵概括,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经历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深化时期,总结每个时期标志性事件对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思想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第三部分逻辑分析和本质特征,挖掘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主要内容,客观地揭示其本质,呈现其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注重调查,深入分析,提供纠正错误的正确方法;三是团结一致,适可而止,为革命实践鼓劲;四是艺术特色,以理服人,交流沟通是关键。前三个部分是历史的考察和逻辑的分析,第四部分剖析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理论地位、人学意蕴、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把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上升到实践的高度,从指导继续探索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事业,教育领导干部、党员和当代大学生等角度,揭示其当代价值。

裘斌[6](2014)在《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演变研究(1956~1966)》文中提出毛泽东在1956~1966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思想演变轨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这十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力图开辟一条有自身特点的又快又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过程中,既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为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失误,探索之路历经坎坷。然而,不管是成功的经验,抑或是失误的教训,都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认真总结的。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形成有其多方面的理论渊源和客观的现实背景。毛泽东在建设时期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典理论;在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变迁中,始终伴随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及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在战争年代积累的斗争经验对其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毛泽东又在具体实践中结合思考不断加以调整;作为一个手不释卷的革命实践家,我们在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还不难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在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对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经历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思想演变。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苏为师”指导思想的提出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既适应了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气候,也说明了中共对苏联当时建设成就的欣赏。然而,到了八大前夕,中国已经初步积累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而苏联模式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则进一步促使毛泽东展开对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的思考。“大跃进”前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等问题的思想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在一五计划后期,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毛泽东在建设中的急于求成已经初露端倪,同时,对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跃进”发动后,建设中的急躁冒进思想进一步升级。然而,各地在“大跃进”运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乱象,又使毛泽东深感震惊。在严峻的事实面前,毛泽东逐渐冷静下来,并在中央领导层中率先开始了纠“左”的努力。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思想的演变同样值得关注和探讨。“大跃进”后毛泽东对深入调查研究的提倡和践行,既是在国民经济遭遇极大困难的严峻事实面前,党和政府调整工作思路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对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实事求是优良作风的坚持和弘扬。另一方面,由于对形势、国情的错误认识和判断,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又呈现出一个原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向后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演变的轨迹,最终导致了60年代初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调整思路的中断,其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不断发展的“左”倾思想,又成为后来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我国工业、农业、教育、科学技术等各项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年,这是十年建设的主要方面。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领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思想,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同时,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古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于缺乏经验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无疑又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探索中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失误。其中,经济建设上的急于求成和阶级斗争上的扩大化是最主要的两方面失误。总结毛泽东在此十年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及其思想演变轨迹,给予我们诸多宝贵启示。它告诉我们:要从基本国情出发,探寻经济发展基本规律;要抓住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郭东敏[7](2014)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先进的社会形态和理想的社会制度,其具有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和历史发展的特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曾是无数思想家、革命家以及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复思考和探索的基本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是近代100多年来广大人民的历史选择,从最初的中国先进分子选择社会主义,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这一过程都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被认知、实践并不断演进发展的逻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曾涌现出了无数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以及怀抱社会主义理想热望的志士仁人,他们不断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新中国缔造者的毛泽东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社会主义是毛泽东一生为之追求和奋斗的理想目标,他不仅带领党和人民将中国导入了社会主义轨道,而且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多角度、全方面的认识和探索,虽然他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不都是成功的,但其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理论遗产。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给李卜克内西的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①笔者认为,恩格斯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毛泽东。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就没有改革开放后欣欣向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因此,邓小平在1980年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谈话中曾指出:“尽管毛泽东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②。同时他强调:“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③邓小平的这个历史评判是十分客观而且中肯的。事实证明,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在改革开放前毛泽东认识和探索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在借鉴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后不断向前推进的。也正是基于此,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即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命题,这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客观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探索实践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指导。毛泽东虽然没有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但纵观他探索社会主义的一生,其理论和实践都是在为“关怀与拯救”终极价值情怀下的社会主义“理想圣域”而不懈奋斗。可以说,“关怀与拯救”的价值追求一直萦绕在毛泽东的脑际,而当他发现并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个可以实现他“理想圣域”的先进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后,他便要进行一场探索社会主义的大实验。为此,他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然,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这都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或科学或错误的认识有关。因此,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继续在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前进,就必须深入研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即要继续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本文试图将毛泽东“关怀与拯救”的终极价值情怀与社会主义这个可以实现其“理想圣域”的社会形态和制度相结合,考察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渊源;考察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萌芽、形成、发展及曲折发展的总过程;全面分析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分析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关联性;并总结和归纳出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带给我们的基本启示。同时,从这些考察和分析中探究始终蕴藏在毛泽东心中的“关怀与拯救”价值情怀的内涵,探究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在萌芽、形成、发展及曲折发展总过程中其思想的变化,并力求探究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成功与失误的深刻原因。另外,本文还试图将毛泽东时代人们普遍的社会心态和新时期人们的社会心态做比较分析,以期能使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公正、公平思想以及防止和打击官僚主义、遏制腐败消极主义等思想对解决新时期的许多社会问题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总之,本文从历史研究与心理分析两条线纵向展开的方式进行论述和研究,力图得到比较客观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李志亮[8](2014)在《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实践述论(1949-1956)》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党。党要认识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人民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顺利过渡,并进行有效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此,党必须准确地把握国内外大势以及自身历史方位的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实践分为前三年和后四年两个历史时期.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从建国后百废待兴,物价不稳,社会秩序亟待改进的现实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平抑物价,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恢复国民经济,并推动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通过调查研究,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顺利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1949-1956年的调查研究丰富与发展党的调查研究理论。党以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握基本国情,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初步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党深入群众,深入实践,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一时期的调查研究目的明确,点面结合,注重整体调研,调研方法丰富。当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左”倾思想,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一把手”效应以及调查研究不够系统等问题,影响了调查研究的效果。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注重吸收与借鉴过去调查研究的经验与教训实践,在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查研究工作,提升调查研究的水平和成效,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实现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黄春森[9](2013)在《2012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重要篇目辑览(中文部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毛泽东党建思想研究1.逄先知:《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7期。2.冷溶:《高度重视用党史国史教育全党和人民》,《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5期。3.冷溶、金冲及、石仲泉、李慎明、宋清渭、李殿仁:《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伟大精神和重要启示——"纪念南昌起义85周年"专家谈》,《党的文献》2012年第5期。

徐伟[10](2013)在《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政治激励是最高层次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励方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主要方法和途径,在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思想政治预期目标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尤其是政治激励法,鼓舞和激发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一致,奋勇前进,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学术的进步,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运用独创性的政治激励教育法,经过学界深入系统地理论概括,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这一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足珍贵,将有力推动并长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因此,如何通过政治激励的方式,特别是发挥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当代价值,使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和思考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政治激励的相关理论,把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在准确界定激励和政治激励内涵的基础上,力图通过系统梳理政治激励和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相关文献,分析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归纳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主要内容,总结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历史作用,探讨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当代价值,努力深化中国共产党政治激励思想研究,以期能为毛泽东思想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提供新的启示与思路,为我们党激励和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新的理论参照与指导。全文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明了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系统构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明确指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和不足。本文基于对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理论思考的心路历程和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而确定选题。本文认为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有助于拓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视域;有助于拓展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就现实意义而言,有助于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理论借鉴:有助于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从科学内涵、主要类型、相关方式和功能作用四个方面和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功能作用和当代价值四个方而分别系统梳理了政治激励和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国内研究现状,并概括了国外研究现状,奠定了研究的文献基础。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综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分析、文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等多种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形成了“核心概念界定——历史逻辑探究——主要内容解析——实践参考提出”的分析思路。本文在介绍研究重点和难点后,阐明了在研究选题、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三个方面的创新之处,同时点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章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相关概念解析。本章着重辨析了政治、激励、政治激励、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等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本文在明确政治和激励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分别界定了政治激励的内涵,指出政治激励是最高层次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励方式,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宣传教育和政治动员等方法,满足人们政治需求,调动追寻和获取崇高政治思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人们端正思想动机、提高思想觉悟,激发和鼓舞人们树立共同的政治理想,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实现其共同政治理想的一种方法。本文认为,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激励和政治激励的相关理论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政治激励工作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研究定位是建立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上。第三章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形成发展。本章从纵向角度尝试性地描述了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本章指出,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脱离不了二十世纪世界和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旋律和当时整个世界政治形势的剧烈变动是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政治激励思想的重要论述是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中西方古今的政治激励思想是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本章认为,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在中国大地上,在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生根、萌芽、开花、结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为五个阶段:孕育萌芽(1921年—1927年)、开始形成(1927年—1934年)、走向成熟(1935年—1945年)、继续发展(1946年—1956年)、曲折发展(1957年—1966年)。第四章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章从横向角度尝试性地对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包括政治激励思想的基本立场、政治激励的核心思想、政治激励的基本经验和政治激励的动员思想四个方面,具体内容为:第一,政治激励思想的基本立场。主要由实事求是政治激励理论、群众路线政治激励理论和独立自主政治激励理论三个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基本立场,整体上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激发了全体党员干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引导了他们朝着一致的政治方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胜利前行。第二,政治激励的核心思想。主要由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励、社会主义信念激励和共产主义信念激励三个方面构成。在长期和艰难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运用政治理想信念这一有力武器,极大地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使全党和全国人民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念,朝着共同政治目标阔步前行。第三,政治激励的基本经验。主要由统一战线政治激励理论、武装斗争政治激励理论和党的建设政治激励理论三个方面构成。这三大理论是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基本经验,使全体党员和干部掌握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了科学的政治观,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养,激励他们朝着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第四,政治激励的动员理论。主要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动员激励、社会主义革命政治动员激励和社会主义建设政治动员激励三个方面构成。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高度重视政治动员,充分发挥政治动员的功能和作用,特别是将政治激励与政治动员紧密结合起来,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形成了政治激励的动员理论。本章认为,这四个方面构成一个系统严密的逻辑体系,政治激励思想的基本立场是本章的逻辑起点,政治激励的核心思想是本章的逻辑中心,政治激励的基本经验是本章的逻辑中介,政治激励的动员理论是本章的逻辑终点。第五章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总体特征。本章提出,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具有阶级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系统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的四个方面的总体特征。这四个方面的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本章指出,方面,正因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才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理论性与实践性归根到底就是实践性,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正因为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联系实际,才能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并进一步证明自身的正确性。总之,阶级性与革命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基础。系统性与创造性是以上特征的综合表现。本章概括,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四个方面的特征内在统一,是一个整体,也是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内在反映。第六章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历史作用。本章阐明了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历史作用主要表现为政治导向作用、政治保证作用、政治调动作用和政治凝聚作用四个方面,主要内容为:第一,政治导向作用。毛泽尔政治激励思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政治导向作用,通过明确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打牢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确立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从而保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政治轨道前进,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就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第二,政治保证作用。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政治保证作用,通过政治共识性、思想一致性、行动统一性三个方面来实现,极大地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斗争和从事建设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第三,政治调动作用。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政治调动作用,生动体现在我们党三个重要时期(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际成效中,调动了全党和全体人民从事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自觉政治能动性,积极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形成了空前强大的政治正能量。第四,政治凝聚作用。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凝聚作用,主要通过依靠党的领导、依靠科学理论和依靠共同理想三个方面凝聚人心,进一步凝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力量,凝聚了全党的强大力量,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形成了空前团结和兴旺的政治局面,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第七章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从历史、现实和发展的三个维度论述了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认为,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是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就理论价值而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增进和深化了我们党对政治激励的认识:推动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就实践意义而言,为凝聚人心、迎接挑战提供思想武器;为统一思想、服务大局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克服困难、夺取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论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
        2.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2.2 实践基础
        2.2.1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2.2.3 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
        2.2.4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实践
第三章 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历史演进
    3.1 早期探索(党的成立至遵义会议前)
    3.2 丰富发展(遵义会议的召开至新中国成立前)
    3.3 继续发展(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八大召开前)
    3.4 曲折前进(党的八大后至毛泽东逝世)
第四章 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4.1 主要内容
        4.1.1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4.1.2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权
        4.1.3 坚持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价值引领权
        4.1.4 增强思想道德规范权
        4.1.5 坚持党对思想工作的话语权
    4.2 主要特征
        4.2.1 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
        4.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2.3 原则性与策略性相结合
        4.2.4 领袖、政党和人民的集体经验和集体智慧相结合
第五章 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5.1 历史地位
        5.1.1 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产物
        5.1.3 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
    5.2 当代价值
        5.2.1 牢牢把握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5.2.2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5.2.3 增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本领
        5.2.4 拓展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路径
        5.2.5 推进党的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及成果)

(2)毛泽东“虚君共和”的政府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毛泽东“虚君共和”构想的历史选择
    2.1 “虚君共和”构想的思想基础
    2.2 “虚君共和”构想的实践背景
    2.3 “虚君共和”构想的历史背景
第3章 毛泽东“虚君共和”的政府治理理念
    3.1 “虚君共和”政府治理的基本内涵
    3.2 “虚君共和”政府治理的主要特征
    3.3 “虚君共和”政府治理的根本要义
第4章 毛泽东“虚君共和”的政府治理结构
    4.1 “虚君共和”政府治理的“虚”“实”关系
    4.2 “虚君共和”政府治理的央地关系
    4.3 “虚君共和”政府治理的政企关系
第5章 毛泽东“虚君共和”的政府治理实践
    5.1 “虚君共和”政府治理实践的两次实践
    5.2 “虚君共和”政府治理实践的推进机理
    5.3 “虚君共和”政府治理实践的历史效果
第6章 毛泽东“虚君共和”政府治理的启示
    6.1 发挥中央统筹协调的治理职能
    6.2 构建地方共商共建的治理范式
    6.3 保障企业经济民主的创新活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历史反思与邓小平理论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五、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中历史反思的主要依据
    (一)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理论创新不可或缺的中介
    (二)在“文革”废墟上开创改革开放新格局的现实需要
    (三)继承中国共产党善于反思历史的优良传统
二、历史反思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历史反思与邓小平关于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评价
        1.反思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的态度,推动了对毛泽东科学评价的形成
        2.反思“两个凡是”,推动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重新确立
    (二)历史反思与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
        1.历史反思推动“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
        2.历史反思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3.历史反思推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提出
        4.反思平均主义,推动以“先富带后富”来实现共富目标的提出
        5.反思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6.历史反思推动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形成
    (三)历史反思与邓小平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
        1.历史反思推动“稳定压倒一切”方针的形成
        2.反思“以阶级斗争为纲”,推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出
        3.历史反思推动全面改革思想的形成
        4.反思闭关自守,推动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
        5.历史反思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思想的提出
        6.历史反思推动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发展
        7.历史反思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外交思想的形成
三、历史反思推进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中的特点和经验
    (一)历史反思推进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中的主要特点
        1.将正面经验与反面教训相结合
        2.开阔的国际视野
        3.及时总结新鲜经验
    (二)历史反思推进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中的经验
        1.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3.坚持辩证思维方法
        4.坚持群众观点
四、历史反思推进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
    (三)防止错误倾向,着眼于开辟未来
    (四)为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反思历史提供示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局限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本文研究方法
        1.3.2 本文创新之处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立
    2.1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产生的时代契机
    2.2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思想的探索历程
    2.3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2.4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思想的革命性变革
        2.4.1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
        2.4.2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批判发展
第3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
    3.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
        3.1.1 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问题
        3.1.2 人的发展和解放问题
        3.1.3 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
    3.2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概念界定
        3.2.1 两种世界历史概念
        3.2.2 世界历史概念的逻辑规定
        3.2.3 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特征
    3.3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机制
        3.3.1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
        3.3.2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
        3.3.3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实质
    3.4 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最终趋势
        3.4.1 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
        3.4.2 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共产主义
    3.5 马克思对东方国家迈向世界历史进程的分析
        3.5.1 马克思对印度和中国问题的分析
        3.5.2 马克思对俄国公社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第4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历史命运
    4.1 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1.1 布哈林、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4.1.2 毛泽东的世界历史思想
        4.1.3 邓小平的世界历史思想
        4.1.4 习近平的世界历史思想
    4.2 后现代思想家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4.2.1 哈耶克、波普尔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批评
        4.2.2 利奥塔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批判
        4.2.3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评价
        4.2.4 其他后现代理论家的评判
第5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现时代人的发展
    5.1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5.1.1 人从民族地域性存在转为世界历史性存在
        5.1.2 世界历史性个人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系
    5.2 世界历史时代人的发展的矛盾
        5.2.1 人的独立性与交往的普遍性
        5.2.2 能力的异化和全面化
        5.2.3 个性的均一化和多样化
        5.2.4 观念的自觉化和抽象化
    5.3 世界历史时代背景下人的发展的方法论指导
        5.3.1 从整体的观点出发看待现时代人的发展
        5.3.2 从历史、过程的观念出发看待现时代人的发展
        5.3.3 从历史与价值相统一的角度看待现时代人的发展
        5.3.4 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来看待现时代人的发展
第6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世界历史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1 从世界历史视野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1.1 社会主义是中国走向世界历史、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新贡献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6.2 世界历史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
        6.2.1 正确认识并冷静处理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
        6.2.2 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并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6.2.3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维并实现人与社会同步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思想渊源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对“错误”的概念解析
        2.1.2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概念界定
    2.2 理论渊源追溯
        2.2.1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其重要的哲学基础
        2.2.2 中国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
3.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阶段分析与内涵概括
    3.1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萌芽时期(1919 年—1927 年)
        3.1.1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蕴藏着毛泽东的错误观
        3.1.2 农民运动考察的过程中体现着毛泽东的错误观
    3.2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形成时期(1927 年—1937 年)
        3.2.1 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的错误观
        3.2.2 反对“本本主义”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的错误观
    3.3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发展时期(1937 年—1949 年)
        3.3.1 抗日战争过程中毛泽东的错误观的发展
        3.3.2 解放战争过程中毛泽东的错误观的发展
    3.4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深化时期(1949 年—1956 年)
        3.4.1“三反”“五反”对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深化
        3.4.2“论十大关系”和“十年总结”对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深化
4.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逻辑结构与本质特征
    4.1 毛泽东对“错误”问题的逻辑分析
        4.1.1 毛泽东对错误的性质和根源的阐释
        4.1.2 毛泽东对错误的原因和表现的分析
        4.1.3 毛泽东判断和辨别错误的标准
        4.1.4 毛泽东纠正错误的原则和方法
        4.1.5 毛泽东对待错误的科学态度
        4.1.6 毛泽东对错误的总结和预防
    4.2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本质特征
        4.2.1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切从实际出发
        4.2.2 注重调查、深入分析、提供正确的方法
        4.2.3 团结一致、适可而止、为革命实践鼓劲
        4.2.4 艺术特色、以理服人、沟通交流是关键
5.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当代价值
    5.1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理论价值
        5.1.1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理论地位
        5.1.2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人学意蕴
        5.1.3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认识论意义
        5.1.4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方法论意义
    5.2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实践价值
        5.2.1 对继续探索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意义
        5.2.2 对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借鉴意义
        5.2.3 对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教育意义
        5.2.4 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6)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演变研究(1956~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近年来研究现状述评
    二、 本研究的缘起及理论与实践价值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背景
    一、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
        (二)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与总结
        (三) 党自身的革命经验和建设实践
        (四)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在影响
    二、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演变的客观背景
        (一) 时缓时紧、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
        (二) 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与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
        (三) 中苏关系博弈视域下的“十年论战”
第二章 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 ——八大前后对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思想演变
    一、 八大前后“以苏为鉴”的提出及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
        (一)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苏为师”的历史必然性
        (二) 八大前夕对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
        (三) 八大及以后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一步探索
    二、 “以苏为鉴”,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
        (一) “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二) 对苏联建设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三) 毛泽东及其战友的“独立自主”情结
    三、 实现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创造性转换的意义
        (一) 初步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 在思想理论上为促成“第二次飞跃”作了可贵探索
第三章 “大跃进”前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问题的思想演变
    一、 “大跃进”前后思想演变的三个阶段
        (一) “一五”计划后期初露端倪的急于求成思想
        (二) “大跃进”前期急躁冒进思想的进一步升级
        (三) “大跃进”中对建设速度的冷思考与热处理
    二、 “大跃进”前后毛泽东建设思想演变的原因
        (一) “一五”计划后期反“反冒进”思想成因探源
        (二) “大跃进”期间“冲天干劲”逐步形成的原因
        (三) “大跃进”中“压缩空气”思想提出的原因
第四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思路转换
    一、 “大跃进”后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思想的演变
        (一) “大跃进”后毛泽东对深入调查研究的提倡和践行
        (二) 国民经济调整伊始毛泽东重视深入调查研究的原因探析
        (三)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倡导深入调查、实事求是的价值和作用
    二、 20 世纪 60 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思维的日益强化及其原因
        (一) 20 世纪 60 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思维的日益强化
        (二) 20 世纪 60 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思维日益强化的原因
    三、 以“阶级斗争为纲”替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深刻教训
        (一) 务必与时俱进,正确把握和牢牢扭住社会主要矛盾
        (二) 务必注重发展,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三) 务必求同存异,理性看待党内认识方面出现的分歧
第五章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演变的宝贵经验与若干教训
    一、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演变的宝贵经验
        (一) 关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演变的几点宝贵经验
        (二)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取得上述成功经验的原因
    二、 关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演变的若干教训
        (一)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思想上的主要失误
        (二) 从严重失误和挫折中应该汲取的深刻教训
    三、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演变的当代启示
        (一) 从基本国情出发,探寻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二) 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有利于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1.2.2 有利于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
        1.2.3 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理论体系的发展
        1.2.4 有利于研究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
        1.3.2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
        1.3.3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3.4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1.4 相关概念及问题的界定与阐释
        1.4.1 “关怀与拯救”
        1.4.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
        1.4.3 毛泽东“关怀与拯救”的价值情怀与社会主义的追求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1.1 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设想的继承与发展
        2.1.2 对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借鉴
        2.1.3 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扬弃
    2.2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2.2.1 古代“大同”思想
        2.2.2 古代“平等”思想
        2.2.3 古代“和谐”观念
第三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3.1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时期(1921年之前)
        3.1.1 毛泽东“关怀与拯救”的价值情怀
        3.1.2 毛泽东的社会变革思想及其实践
        3.1.3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选择及初步认识
    3.2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探索与初步形成时期(1921年-1956年)
        3.2.1 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建党活动
        3.2.2 探寻一条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
        3.2.3 开拓走向社会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
        3.2.4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3.3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及曲折发展时期(1956年-1976月)
        3.3.1 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
        3.3.2 探寻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3.3.3 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与实践走向迷途
第四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4.1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4.1.1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4.1.2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4.2 新民主主义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步”
        4.2.1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4.2.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构想
    4.3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4.3.1 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
        4.3.2 社会主义主要是靠自己力量实行民族自主的社会
        4.3.3 社会主义是公平和民主的社会
        4.3.4 社会主义是“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新人”社会
        4.3.5 社会主义是一个依然存在着矛盾、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社会
    4.4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
        4.4.1 人民性与“拯救”性
        4.4.2 系统性与科学性
        4.4.3 继承性与创新性
        4.4.4 复杂性与空想性
第五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毛泽东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5.1.1 “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5.1.2 “世界是矛盾的”,坚持社会主义的辩证法
        5.1.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5.2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
        5.2.1 从摆脱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2.2 从社会主义建设的“两阶段”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5.2.3 从“利用商品生产、价值法则”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2.4 从“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矛盾”到当代改革
    5.3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影响
        5.3.1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5.3.2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第六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6.1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弄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外在形式
    6.2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超越历史阶段
    6.3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的统一
    6.4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积极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实践述论(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薄弱点和难点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 1949‐1956 年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实践依据
    一、1949‐1956 年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实践的历史依据
        (一)中国古代的调查研究思想
        (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传统
    二、1949‐1956 年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现实依据
        (一)新旧交替中进行国家建设的需要
        (二)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需要
        (三)党自身地位与任务的重大转变
    三、1949‐1956 年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马列主义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中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要求
第二部分 1949‐1956 年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实践的历程
    一、三年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实践(1949-1952)
        (一)在政治上的调查研究
        (二)在经济上的调查研究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调查研究实践(1952‐1956)
        (一)在经济上的调查研究
        (二)在政治上的调查研究
        (三)外交上的调查研究
        (四)文化建设与国防建设中的调查研究
第三部分 1949‐1956 年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典型案例分析
    一、三年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典型案例分析
        (一)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二)关于争取财经状况的好转
        (三)关于统一战线的制定与执行
        (四)关于土地改革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典型案例分析
        (一)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二)关于 “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三)关于《论十大关系》的形成
        (四)八大前后的调查研究
第四部分 1949‐1956 年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实践评价
    一、1949-1956 年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实践的特点
        (一)调研目的明确
        (二)点面结合,注重整体调研
        (三)坚持方法论,丰富调研方法
        (四)回乡调研与全国多地区调研相结合
        (五)注意“求真”、“求新”
        (六)充分践行认识论的内容
    二、1949‐1956 年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实践的作用分析
        (一)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充分把握国情,提升政策有效性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三、1949‐1956 年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实践中的教训
        (一)党内“左”倾思想影响了调查研究的成效
        (二)调查研究缺乏一定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三)调查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局限
第五部分 1949‐1956 年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实践的现实启示
    一、调查研究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一)调查研究要贯彻和落实党的思想路线
        (二)调查研究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三)要以调查研究保证科学决策
    二、以调查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三、坚持调查研究,增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四、不断改进并发展调查研究工作,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一、学术论文
    二、课题项目
    三、论文辑刊
    四、科研获奖
    五、参加学术年会情况
致谢

(10)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3 基本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和不足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点
        1.5.4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相关概念解析
    2.1 政治
        2.1.1 政治的内涵
        2.1.2 政治的本质
        2.1.3 政治的特征
    2.2 激励
        2.2.1 激励的内涵
        2.2.2 激励的类型
        2.2.3 激励的方式
        2.2.4 激励的作用
    2.3 政治激励
        2.3.1 政治激励的内涵
        2.3.2 政治激励的特点
        2.3.3 政治激励的功能
    2.4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
        2.4.1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科学内涵
        2.4.2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研究定位
第三章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形成发展
    3.1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3.1.1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条件
        3.1.2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国际环境
        3.1.3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国内环境
    3.2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
        3.2.1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政治激励的相关理论
        3.2.2 中国古代政治激励相关理论
        3.2.3 中国近代政治激励相关理论
        3.2.4 西方政治激励相关理论
    3.3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3.3.1 孕育萌芽阶段(1921年—1927年)
        3.3.2 开始形成阶段(1927年—1934年)
        3.3.3 走向成熟阶段(1935年—1945年)
        3.3.4 继续发展阶段(1946年—1956年)
        3.3.5 曲折发展阶段(1957年—1966年)
第四章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政治激励思想的基本立场
        4.1.1 实事求是政治激励理论
        4.1.2 群众路线政治激励理论
        4.1.3 独立自主政治激励理论
    4.2 政治激励的核心思想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励
        4.2.2 共产主义信念激励
        4.2.3 社会主义信念激励
    4.3 政治激励的基本经验
        4.3.1 统一战线政治激励理论
        4.3.2 武装斗争政治激励理论
        4.3.3 党的建设政治激励理论
    4.4 政治激励的动员理论
        4.4.1 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动员激励
        4.4.2 社会主义革命政治动员激励
        4.4.3 社会主义建设政治动员激励
第五章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总体特征
    5.1 阶级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2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5.3 系统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5.4 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第六章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历史作用
    6.1 政治导向作用
        6.1.1 明确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6.1.2 打牢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6.1.3 确立了共同的奋斗目标
    6.2 政治保证作用
        6.2.1 达成政治的共识性
        6.2.2 取得思想的一致性
        6.2.3 明确行动的统一性
    6.3 政治调动作用
        6.3.1 提高全党和全体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积极性
        6.3.2 提高全党和全体人民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的积极性
        6.3.3 提高全党和全体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6.4 政治凝聚作用
        6.4.1 依靠党的领导凝聚人心
        6.4.2 依靠科学理论凝聚人心
        6.4.3 依靠共同理想凝聚人心
第七章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评价维度
        7.1.1 历史维度
        7.1.2 现实维度
        7.1.3 发展维度
    7.2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理论价值
        7.2.1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7.2.2 增进和深化了我们党对政治激励的认识
        7.2.3 推动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
    7.3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的实践意义
        7.3.1 为凝聚人心、迎接挑战提供了思想武器
        7.3.2 为统一思想、服务大局提供了理论指导
        7.3.3 为克服困难、夺取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论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研究[D]. 刘一凡.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2]毛泽东“虚君共和”的政府治理模式研究[D]. 蔡叶. 湘潭大学, 2018(02)
  • [3]历史反思与邓小平理论形成[D]. 刘晓彤. 山东师范大学, 2017(12)
  • [4]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 阚玉双. 辽宁大学, 2017(02)
  • [5]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关志鹏. 南昌航空大学, 2016(03)
  • [6]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演变研究(1956~1966)[D]. 裘斌.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4)
  • [7]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郭东敏. 西北大学, 2014(12)
  • [8]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实践述论(1949-1956)[D]. 李志亮.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9]2012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重要篇目辑览(中文部分)[A]. 黄春森. 毛泽东研究2013年卷, 2013
  • [10]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研究[D]. 徐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毛泽东“以苏为鉴”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