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刍议列强对洪宪帝制的态度及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滕帅[1](2020)在《英国与袁世凯复辟帝制关系研究:1915—1916》文中提出洪宪帝制期间,为迎合袁世凯施行帝制的愿望,英国改变了原先延缓帝制的主张,转而迅速筹划承认,以期尽快稳固袁世凯政权,避免日本干涉,维持英国在华的殖民地位与既得利益。然而,为全力应对欧战,英国又不得不倚重日英同盟,借以保护它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因此,在洪宪帝制问题上,英国处处迁就日本,同意所谓的"观望"政策,而日本则以"观望"为名,行干涉之实,积极实施倒袁计划,最终迫使英国走上放弃袁世凯政权的道路。洪宪帝制的终结与袁世凯政权的覆亡促成了辛亥革命以来英国对华政策的阶段性转向,这也是英国最大程度保护在华利益,保持英日同盟,服务欧洲大战略的必然结果。
胡晓[2](2019)在《洪宪帝制时期的北洋将领》文中认为洪宪帝制时期,受各种因素影响,北洋军高层明显分化,段芝贵、倪嗣冲等积极拥袁称帝,段祺瑞、冯国璋则始终不赞成帝制,大多数北洋将领政治态度随着帝制形势变化而变化。云南独立以后,北洋政局日趋严峻,洪宪帝制危机四伏,北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护国军打破,袁世凯幻想"辛亥之役""癸丑之役"的历史胜局没有重演。作为北洋军鼻祖和统率,袁世凯在中华民国政治舞台上,本来可以赢得盛誉,却因为总统变皇帝重大失误,被政治对手打败,被共和国民唾弃,最后尝尽北洋将领背叛苦果而忧愤毙命,并且留下千古骂名。
罗敏[3](2019)在《民国史研究七十年:成就与新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文革"前17年,民国时期原始档案的整理工作颇有成效,南京史料整理处编纂整理的《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为后来出版的《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提供了直接的底本。"文革"后期,李新、孙思白等民国史研究的先驱者们,运用他们的政治智慧与学术勇气,确立民国史的研究对象"是关于统治阶级方面"的历史,从而与当时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等学科相区别。改革开放后,随着学术研究恢复正轨和民国时期档案文献的大量刊布,成就了民国史研究的空前繁荣。民国史学科成为整个近代史领域成长最快、最受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进入21世纪后,随着海外所藏中国近代政治史资料的大量开放与整理出版,加之受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的影响,民国政治史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由关注高层政治转向研究地方基层政治的实际运用,出现了打通民国史与革命史学科壁垒的研究趋向。未来的民国史研究应当突破民族国家叙事的局限,将民国史置于世界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从全球史视角重新审视民国时期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独特历史道路。
秦文平[4](2019)在《段祺瑞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研究(1916-1918) ——以经济、教育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段祺瑞政府是民初执政时间较长的中央政府,其治国理政方略对民初社会的发展影响极大。政府执政时间自1916年6月29日段祺瑞受命组阁到1918年10月10日段祺瑞辞职,存续两年四个月。中间虽短暂辞职,但终能再掌权柄。在政府运行期间,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以稳定中央政权。学界对段祺瑞政府的研究多集中于“府院之争”、“参加一战”、“皖系独裁”等具体的政治军事事件上,而未将段政府置于民初社会的整体环境中予以系统考察。本文拟以现代化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段祺瑞政府成立的背景以及这届政府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施政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以窥探段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其施政得失,从而全面、客观地认识这届政府。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选题缘起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段祺瑞政府成立的背景。本章先分析洪宪帝制覆灭后中国南北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然后叙述段棋瑞受各方推戴组织政府的概况。第三部分介绍段祺瑞政府的政治举措。首先,清除帝制势力。针对帝制残余,政府坚决打击洪宪帝制祸首、反对张勋复辟。其次,加强中央集权。政府推出改造国会和武力统一两大举措以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第四部分论述段祺瑞政府的经济政策。段政府组成后,财政总长陈锦涛即提出整顿经济的两点方针:一、恢复原状。二、整理财政。此后,借第一次世界大战创造的有利时机,在财政金融、工商业、农业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第五部分探讨段祺瑞政府的教育政策。段祺瑞政府承袭民初壬子癸丑学制,并加以完善,在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民初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六部分为结语。对段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以综合、客观地评价政府的治国理政举措。本文通过梳理段祺瑞政府成立的背景及其治国理政举措,认为段政府治国理政的举措是符合民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的,其效果也是可圈可点的。民初中国社会新旧并存、矛盾兼与,亟待革新。段政府顺应时代要求,积极维护共和国体、加强中央权威,推进农工商建设、发展教育事业,为民初社会的发展尽心尽力,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由于中央权威羸弱、内部官僚腐败、各省督军抵制,因而这些政策的执行范围和力度是有限的,最终因派系纷争,政府下台,改革落下帷幕,这也是政府始料未及的。
杨舒婷[5](2019)在《洪宪帝制事件中日本报纸舆论引导研究 ——基于日本五家报纸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袁世凯于1915年春开始准备国体改制事宜,8月14日筹安会成立预示着帝制运动的正式公开,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接受帝位,立年号为“洪宪”,史称“洪宪帝制”。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故,洪宪帝制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全国人民的普遍反抗之下走向失败。在此期间,袁世凯及其洪宪帝制的发展与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日本的态度变化息息相关。本文在这一大背景下,从日本报纸的角度探析洪宪帝制发展历程中日本和其他西方主义列强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影响。本文共选取了五家在当时具有影响力的主流报纸《东京朝日新闻》、《大阪朝日新闻》、《时事新报》、《大阪每日新闻》和《东京日日新闻》,从中挑选了1915年1月到1916年5月一共180篇相关报道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框架三层次结构理论对报道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研究发现,日本报纸在立场上向日本政府靠拢,日本政府通过舆论操纵促成了“二十一条”的签订,并对洪宪帝制的最终失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买春雨[6](2018)在《筹安会研究》文中提出民国初年出现的筹安会是杨度帝制活动的总机关,亦是袁世凯帝制活动由幕后走向前台的重要标志。筹安会作为一个为袁世凯帝制服务的政治团体,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民主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筹安会成立前的政局形势及社会状况。民初政局动荡、战乱频发,故而社会上产生对“共和”失望的言论,形成一股复古的潮流,帝制呼声高涨。列强因欧战影响对华实行“不干涉”政策,有些国家还给予袁世凯有条件的支持,更是助长了帝制活动。第二部分,论述筹安会的成立及运作。主要论述筹安会主要成员杨度、严复、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胡瑛六人的结合,并发起一个宣传帝制的“学术团体”——筹安会。同时,对筹安会的发展、经费来源、各省区派员参加“国体”讨论和组织请愿团体的情况进行探讨。第三部分,论述社会各界对筹安会的态度。主要论述了支持筹安会者和反对筹安会者双方的情况,其中支持者大多是任职袁世凯政府的军政界要员,反对者则多是知识分子及一些在野人士。总体而言,社会各界基本持赞成态度,然赞成者并不坚定,或处于投机,或迫于袁世凯震慑。第四部分,论述筹安会的结束及对评价。主要论述了筹安会的结束及杨度等人在此后的帝制活动。同时,对筹安会与袁世凯的关系、筹安会的性质及杨度等人的评价做了探讨。筹安会是中国特殊政治环境的产物,其产生、发展及结束,交织着民初各个政治力量的利益诉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一方面,筹安会逆时代潮流鼓吹帝制,进行帝制活动。另一方面,筹安会又伪造民意实行“民主”,力图使帝制“合法”化。而这反映了筹安会诸人在君主与民主之间的两难之境,是旧式的封建君主思想与新式的西方民主思想的碰撞。然而,筹安会在民主共和思想已广泛传播的民初逆潮流产生,其大肆鼓吹帝制并未得到民众的真正支持。筹安会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早期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曲折,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或倒退都对我们客观认识与评价历史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汪祝[7](2018)在《《顺天时报》与袁世凯》文中指出明治以来,日本的对华政策主要由军事侵略、经济侵略以及文化侵略构成。而在近代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中,开设学校、创办通讯社、出版报纸,为其三个重要手段,也称“三大利器”。在这三者之中,报纸除了时效性强这一特点外,更是因其价廉易携,受众面广,受到日本政府和侵华日本财团的突出重视。据统计,自1882年在华创办的《上海商业杂报》起,到1939年,日本在华共创办了141种报纸。(1)在这141种日本在华所办报纸中,以东亚同文会成员中岛真雄创办的《顺天时报》最为代表。作为首个发行在中国首都的外国中文报纸,凭借其特色的言论,鲜明的立场,对近代中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袁世凯帝制前后,由于国内报纸受到官方钳制,国内媒体一片失声,而《顺天时报》从配合日本政府对华侵略的总体战略出发,对于中国社会局势给予强烈关注,就袁世凯专制独裁、国体变动、政治动态与社会局势等问题发表大量社论和评论,引导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对中国社会政局变动产生重要影响,在袁世凯复辟失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笔者希望以《顺天时报》为窗口,通过考察该报对袁世凯政权政治走向的一系列报道,透视此间日本政府对华政策实质及演变,这样一方面可以更深入研究袁世凯,丰富《顺天时报》的研究,同时也为学界提供参考和借鉴,还可以从外人角度观察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曲折历程。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近代早期日本在华中文报纸发展情况和《顺天时报》的创办和发展,并重点讨论了清末新政时期《顺天时报》对袁世凯的舆论支持。第二章论述了“二次革命”后《顺天时报》对袁世凯的态度转变,包括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尊孔复古之抨击以及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中对袁世凯的舆论压迫;第三部分讨论了袁世凯“帝制”运动高潮时期《顺天时报》的政治表达。在结语部分,指出《顺天时报》虽然在清末支持清廷新政改革,在民初抨击袁世凯专制独裁,特别是反对袁世凯帝制运动,与中国民众的“反袁”诉求相一致,间接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但《顺天时报》究竟是一份日本报纸,其本质是追随日本对华政策,充当日本政府在华的宣传喉舌,为日本对华侵略呐喊助威。
周游[8](2016)在《象征、认同与国家:近代中国的国旗研究》文中提出在近代中国,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也是政权(或政治势力)的标识。由于近代中国政治动荡、政权更替不断和长期多政权并存局面的存在,使国旗在政治运用上也呈现出一个复杂的面相。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本身就具有民族主义的意象,这也使其成为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政治符号之一。晚清黄龙旗在象征皇帝和王朝国家的基础上,随着近代国民、主权等观念的传入,逐渐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象征意义。中华民国建立后,五色国旗的制定和“五族共和”象征意义的赋予,以及民初国旗象征意义的推广,都是在建构国家认同的层面上运用国旗。即便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国旗被赋予了强烈的“党国”意识形态后,在抗战时期与四行“孤军”相关的国旗运用中,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仍能超越“党国”意识形态,彰显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象,成为民众想象民族国家的政治符号。但是,在近代中国,国旗也常常是政权(或政治势力)的标识,是建构政权认同的政治符号。各政治势力常以派系(或政党)旗帜竞争国家旗帜,又以权力或武力塑造国旗的权威,以悬挂国旗建构政权认同。这样,国旗在某一层面上也成为政治势力传播意识形态、建构政治合法性的政治符号。尤其在整个民国时期,在中央政权之外,常存在异质势力或者不同的政权,这些异质势力或政权也视情况悬挂自己党派的旗帜,以彰显自己的特质,或悬挂其他政权的国旗,以表示对其他政权的认同。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国旗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运用和象征意义的嬗变及走向,却也是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缩影。民族国家认同包括国家、政权和政党认同等形式,如果以民族国家为公约数,从晚清“国旗”出现,到国民党以党旗代国旗,再以国旗塑造“党国”之民,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一个逐渐从做“加法”走向做“减法”的过程。也即是说,在总的趋势上,近代国旗的象征经历了一个从政权(朝代)到国家,再由国家到政权(政治势力)的演变过程。
张万举[9](2015)在《刍议日本对袁世凯帝制运动之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袁世凯帝制运动从发起到失败的整个过程中都能看到来自日本的干涉和影响,同时帝制的发起人袁世凯与日本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复杂微妙的关系。帝制运动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宣告破产并导致袁政府倒台,除却国内反袁的内部因素,外国列强特别是日本对帝制运动最后的结果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且在干涉中国帝制运动的方式和程度上日本内部的意见是否一致,笔者认为这是值得去深入探究的话题。本文分按时间顺序分三章展开,第一章探讨帝制发起前袁政府和日本之间的“二十一条”交涉与帝制的关系,第二章介绍帝制运动开展中日本是如何逐步干涉的,及其对帝制态度变化的过程和原因,第三章介绍帝制运动引发护国战争之后日本对袁世凯态度的急变,及由陆军参谋本部主导的倒袁政策的确立与执行。结论部分结合日本当时的对华政策,总结日本通过哪些方式、从哪些方面影响了袁世凯的帝制运动。
刘耀[10](2015)在《袁世凯称帝的心理悲剧》文中指出1916年袁世凯制造的"洪宪帝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幕丑剧,也是袁世凯政治生涯中的最大败笔。袁世凯称帝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酝酿所造成的,观察其帝制自为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袁世凯称帝跟列强的怂恿,个人的迷信思想、权利欲望,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不可断割的联系。这些因素对袁世凯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终促使他丢掉"共和"的面具,无所顾忌的恢复帝制,造成了近代中国改良主义的失败。
二、刍议列强对洪宪帝制的态度及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刍议列强对洪宪帝制的态度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英国与袁世凯复辟帝制关系研究:1915—1916(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放任到干涉 |
二筹划迅速承认 |
三转向“观望” |
四挽救袁氏政权的失败 |
五结语 |
(2)洪宪帝制时期的北洋将领(论文提纲范文)
一、洪宪帝制酝酿时期的北洋将领 |
二、洪宪帝制运作时期的北洋将领 |
三、洪宪帝制危机时期的北洋将领 |
四、洪宪帝制取消前后的北洋将领 |
结 语 |
(3)民国史研究七十年:成就与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史学科:缘起、建立与初步发展 |
1.缘起 |
2.建立与初步发展 |
二、民国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
1.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研究 |
2.北洋政治研究 |
3. 南京国民政府研究 |
三、新世纪民国史研究的新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
四、未来民国史研究之展望 |
(4)段祺瑞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研究(1916-1918) ——以经济、教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编刊史料 |
(二) 研究成果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段祺瑞组织中央政府的背景 |
第一节 洪宪帝制覆灭后的中国政局 |
一、袁世凯退位与否引发的争论 |
二、新旧《约法》之争 |
第二节 段祺瑞受命组阁 |
一、组阁概况 |
二、组阁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二章 段祺瑞政府的政治举措 |
第一节 惩办洪宪帝制祸首 |
第二节 反对张勋复辟 |
第三节 改造国会 |
第四节 武力统一 |
小结 |
第三章 段祺瑞政府的经济政策 |
第一节 财政金融政策 |
第二节 工商政策 |
第三节 农业政策 |
小结 |
第四章 段祺瑞政府的教育政策 |
第一节 修订“壬子癸丑学制” |
第二节 发展普通教育的政策 |
一、小学教育 |
二、中学教育 |
三、普通高等教育 |
第三节 重视师范教育的政策 |
第四节 推广实业教育的政策 |
小结 |
结语—段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洪宪帝制事件中日本报纸舆论引导研究 ——基于日本五家报纸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袁世凯称帝前后的中日外交背景 |
2.1 袁世凯与日本关系之渊源 |
2.1.1 朝鲜任职时期与日本交恶 |
2.1.2 经由军事顾问与日本关系密切 |
2.1.3 在日本怂恿下坚定君主道路 |
2.2 日本对待洪宪帝制的态度变化 |
2.2.1 帝制酝酿时期:不干涉(1915.1—1915.8) |
2.2.2 帝制公开时期:由支持转为干涉(1915.8—1915.12) |
2.2.3 护国运动时期:二次劝告到实力干预(1915.12—1916.6) |
第三章 洪宪帝制期间五家日本报纸报道分析 |
3.1 五家日本报纸背景分析 |
3.1.1 《时事新报》 |
3.1.2 《东京日日新闻》 |
3.1.3 《大阪每日新闻》 |
3.1.4 《大阪朝日新闻》和《东京朝日新闻》 |
3.2 五家日本报纸报道的框架分析 |
3.2.1 高层次框架 |
3.2.2 中层次框架 |
3.2.3 低层次框架 |
3.2.4 日本报纸的宏观框架 |
第四章 建构媒介图景连横帝国外交 |
4.1 日本报纸构建的“中国”图景 |
4.1.1 扭曲解读“支那国民性” |
4.1.2 基于“蔑视”和“嫉妒”的中国对日情感 |
4.2 日本报纸构建的“日本”图景 |
4.3 日本报纸构建的“中日关系”图景 |
4.3.1 制造“日支亲善”的舆论氛围 |
4.3.2 积极宣扬“支那保全论” |
4.4 日本报纸构建的“帝国外交”图景 |
4.4.1 日英同盟论 |
4.4.2 日俄同盟论 |
4.4.3 日美协定 |
第五章 利用舆论引导达到侵略目的 |
5.1 美化交涉目的分化报道策略 |
5.2 全方位设置议题操纵舆论走向 |
5.3 发布最后通牒和“劝告”对北京政府施压 |
5.4 以新闻战制约英国展开倒袁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状况 |
(6)筹安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筹安会成立前的社会背景 |
(一)民初的政局形势 |
(二)帝制思想的出现 |
(三)民初列强对帝制的态度 |
二、筹安会的成立与运作 |
(一)筹安会主要成员的结合及其成立 |
(二)筹安会的运作 |
三、社会各界对筹安会的态度 |
(一)支持筹安会者 |
(二)反对筹安会者 |
四、筹安会的结束与评价 |
(一)筹安会的结束 |
(二)对筹安会的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顺天时报》与袁世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二) 文献与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顺天时报》的创办和发展 |
(一) 近代早期日本在华创办中文报纸 |
(二) 中岛真雄与《顺天时报》的创办 |
(三) 清末新政时期《顺天时报》对袁世凯的舆论支持 |
二、“二次革命”后《顺天时报》对袁世凯态度转变 |
(一) 讽刺袁世凯“专制独裁” |
(二) 反对袁世凯“复古”之举动 |
(三)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前后对袁世凯的舆论压迫 |
三、袁世凯“帝制”运动高潮时期《顺天时报》的政治表达 |
(一) 帝制公开前之冷眼旁观 |
(二) 帝制公开时期对帝制之反对 |
(三) 反袁起义兴起后对袁世凯之抨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象征、认同与国家:近代中国的国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
四、论文内容设计 |
第一章、龙旗与“国家”:晚清的龙旗、象征与民族主义 |
第一节、黄龙旗的诞生 |
第二节、中外交往中的黄龙旗与“国旗”的确定 |
第三节、黄龙旗使用范围的扩展和“国旗”国家象征意义的出现 |
第四节、利权、主权与“国旗”民族主义意义的凸显 |
第五节、晚清朝野在“国旗”象征认知和使用上的偏差 |
小结 |
第二章、“共和”压倒“革命”:辛亥前后的革命旗帜与国旗的竞争 |
第一节、辛亥革命前的革命旗帜、象征与使用 |
第二节、武昌首义后的革命旗与旗帜的种族主义面相 |
第三节、各派统一国旗的努力及其权争 |
第四节、五色旗的广泛使用和国旗的确立 |
小结 |
第三章、国家象征的复相:北京政府时期朝野对国旗的认知和政治运用 |
第一节、“敬旗爱国”:国旗国家象征意义的宣传与推广 |
第二节、“辱旗与辱国”:时人对国旗滥用和侮辱的反应 |
第三节、“君主”与“共和”:洪宪帝制、张勋复辟改换国旗与时人的应对 |
一、洪宪帝制与国旗 |
二、张勋复辟易帜与时人的应对 |
第四节、“旗语”、隐喻与象征:国旗意义的阐释与政治诉求的表达 |
小结 |
第四章、“革命”与“反赤”:国民党北伐易帜与国旗的竞争 |
第一节、“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民党北伐易帜和政权认同的建构 |
一、孙中山北上前后的国民党国旗与政权认同的建构 |
二、对“拥护五色国旗”运动的回应和“易帜”合法性的建构 |
三、北伐易帜过程与政权认同的建构 |
第二节、“反赤”:国家主义派的“拥护五色国旗”运动 |
一、国家主义派的“拥护五色国旗”活动 |
二、对五色国旗象征意义的阐释和“护旗”合法性的建构 |
三、对“赤化”意义的阐释与“反赤”合法性的建构 |
第三节、“革命”与“反革命”:中共在大革命前后对国旗的认知和运用 |
一、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对国旗的认知和运用 |
二、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对国旗的认知和运用 |
小结 |
第五章、塑造“党国”之民: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旗 |
第一节、国旗相关法规的确定与党旗国旗关系的建构 |
第二节、国旗象征意义的阐释与国民党政治合法性的建构 |
第三节、以“国旗”行“党化”与民众“党国”意识的塑造 |
第四节、推行“划一党国旗运动”与政权认同建构的扩大化 |
小结 |
第六章、民族主义的建构:四行“孤军”献旗故事的制作与“孤军”的悬旗和护旗 |
第一节、为“孤军”献旗:一个被建构的国旗故事 |
第二节、“国旗魂”:一位献旗英雄的建构 |
第三节、四行仓库悬旗:抗战精神的宣示 |
第四节、“孤军营”护旗:对国家主权的扞卫 |
小结 |
第七章、“正邪之间”:边区政府与汪伪政权、伪满洲国的“国旗” |
第一节、边区政府的国旗 |
一、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与中共的政权认同 |
二、悬挂国旗与中共政治合法性的建构 |
第二节、汪伪政权的“国旗” |
一、汪伪政权“国旗”的制定 |
二、汪伪政权对“国旗”象征意义的阐释、运用与政治诉求的表达 |
第三节、伪满洲国的“国旗” |
一、伪“国旗”的制定、意义阐释与政治合法性的建构 |
二、悬挂伪“国旗”的推行和政权认同的建构 |
小结 |
结语:国旗、国家认同与政权认同 |
参考文献 |
本人攻读博±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刍议日本对袁世凯帝制运动之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要旨 |
引言 |
第一章 帝制运动前的袁日交涉 |
第一节 “二十一条”交涉背景 |
第二节 “二十一条”交涉过程 |
第三节 “二十一条”交涉结果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帝制运动中日本的干涉 |
第一节 帝制运动的发起 |
第二节 日本的暖昧观望 |
第三节 日本的主动干涉 |
第四节 日本阻止中国参战 |
第五节 日本趋于承认帝制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护国战争中日本的倒袁 |
第一节 护国战争爆发 |
第二节 强硬派力主倒袁 |
第三节 “三七阁议”的执行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10)袁世凯称帝的心理悲剧(论文提纲范文)
一、列强的怂恿对袁世凯心理的影响 |
二、“民众拥戴”对袁世凯心理的影响 |
三、迷信思想对袁世凯心理的影响 |
四、时局的困惑对袁世凯心理的影响 |
(一) 对列强中君主立宪国家体制的借鉴 |
(二) 民国初年的混乱政局 |
(三) 君宪思想的舆论影响 |
五、结语 |
四、刍议列强对洪宪帝制的态度及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英国与袁世凯复辟帝制关系研究:1915—1916[J]. 滕帅.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20(06)
- [2]洪宪帝制时期的北洋将领[J]. 胡晓. 安徽史学, 2019(06)
- [3]民国史研究七十年:成就与新趋势[J]. 罗敏.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9(04)
- [4]段祺瑞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研究(1916-1918) ——以经济、教育为中心[D]. 秦文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洪宪帝制事件中日本报纸舆论引导研究 ——基于日本五家报纸的分析[D]. 杨舒婷. 广西大学, 2019(01)
- [6]筹安会研究[D]. 买春雨. 新疆大学, 2018(12)
- [7]《顺天时报》与袁世凯[D]. 汪祝.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8]象征、认同与国家:近代中国的国旗研究[D]. 周游.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9]刍议日本对袁世凯帝制运动之影响[D]. 张万举.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7)
- [10]袁世凯称帝的心理悲剧[J]. 刘耀. 南方论刊,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