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高原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欢[1](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及意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27%,每100个人中,就有20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对经济、社会的负担日益增大,并且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是指以补益功效为主要功能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多具有益气固脱、扶正祛邪、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包括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因其功效确切,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而这方面临床试验数量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其疗效明显。但目前尚缺乏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间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证明其疗效优劣。作为循证医学的手段,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同时量化比较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干预措施,对某一结局指标中涉及的干预措施疗效进行排序,充分利用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甄别其中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之后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局指标关注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及心脏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 1.4.3软件、Stata13.0软件进行分析,相应结果以比值比、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的形式表示,并通过曲线下面积结果预测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排序。另外,根据曲线下面积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综合网状Meta分析结果,得到最佳干预措施。同时采用Stata 13.0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漏斗图、网状森林图、贡献图等。研究结果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3个研究,953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侧重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方面情况较为显着;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改善患者脑钠肽含量情况最佳。2.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40个研究,2970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率、每分心输出量、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降低心率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分心输出量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3.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8个研究,10228例患者,涉及七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血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结果、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内径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尤其体现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呼吸衰竭、优化肺动脉高压方面。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优于其他方案。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3个研究,6639例患者,涉及八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更具优势。另外,黄芪注射剂及参芪扶正注射剂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方面疗效较好。5.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244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面有较大优势。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②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方面较其他方案更具优势;③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面优于其他方案;④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⑤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中涉及的不良反应内容较少,尚不能针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总体而言,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所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李昊娲[2](2010)在《丹参注射液与抗血栓药物合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血风险的研究》文中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者糜烂,继发的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丹参是活血化瘀的代表药物,是治疗胸痹心痛的要药。丹参注射液是丹参的精提物,是治疗冠心病ACS的常用有效药物。在冠心病ACS的治疗指南中,临床常用的抗血栓药,其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的“三联方案”已经成为治疗常规。丹参注射液与抗血栓药在临床实践中常联合使用的,关于二者合用是否安全,是否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者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本课题系统回顾各种文献和病例报告资料,并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和进一步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丹参注射液与抗血栓西药联合应用对ACS患者凝血机制和出血风险的影响,为探索中西药联合使用的安全性评价方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1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及文献数据库研究方法:①以“(题目:丹参注射液or丹参粉针)and(题目:不良反应or不良事件or副作用or出血or凝血or血凝)”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限定年限:1979.01至2009.08。②检索到文献经过二次筛选,最终通过阅读全文决定是否纳入,纳入文献按照文献的基本类别(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建立数据库。对有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的文献记录各文献的类型、出处、标题、作者、刊出时间、研究方法、报告的病例数、原发疾病、不良事件的类型、不良事件持续事件、处理方法等。③对记录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①检索到1659篇文献,经过两次筛选,最终共491篇文献入选,使用Access2003建立文献研究数据库;其中按照病例报告纳入标准纳入统计文献86篇。②86篇文献中报道不良反应病例7900例,涉及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395例,占病例报告总数0.05%,例数在1-4例47篇(54.65%),5-9例23篇(26.75%)。③不良反应病例对患者原发疾病研究中以脑血管病(38篇、44.2%)、心血管病(12篇、13.9%)为主,还包括肝脏疾病8篇(9.3%)、呼吸疾病4篇(4.6%)、癌症、肾病、糖尿病、血管病变均3篇(3.5%)、血液疾病1篇(1.2%),感染、乙型脑炎等其他疾病11篇(12.8%)。④出现不良事件类型及占纳入文献比例情况:出血16篇(18.6%)、皮疹14篇(16.3%)、休克、死亡各7篇(8.1%)、其他如肝肾功能受损、粒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等48篇(55.8%)。⑤其中不良事件与使用丹参注射液的相关性结果:出血事件可能有关、肯定有关各1篇(2.13%),可能无关8篇,无关6篇;皮疹可能有关4篇,可能无关8篇,无关2篇;休克可能有关6篇,可能无关1篇;死亡可能有关1篇,可能无关4篇,无关2篇;其他事件可能有关2篇,可能无关29篇,无关14篇,无法判定3篇。结论: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报告86篇,共计7900例,涉及疾病种类多样,以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文献最多(58.1%),涉及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病例395例,占病例报告总数0.05%,报告数量以个例为主(54.65%)。说明虽然丹参注射液会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但属个案。丹参注射液引起出血事件涉及文献比例17.4%,出血事件相关性评价中肯定相关为1篇,可能有关1篇,占文献报道2.3%。既往文献报道丹参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中药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25%。文献研究病例报告丹参注射液引起不良事件比例低。2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①以2008.1-2009.10因ACS在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共30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无使用丹参注射液自然形成丹参组(114例)与对照组(187例)。②收集并记录病例的一般资料、病史情况、治疗情况、不良事件及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法。③对定性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定量资料进行t检验。结果:①丹参组与对照组在患者年龄、性别、ACS事件分类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超声心动等方面经卡方检验、t检验,P>0.05,表明两组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同时丹参组与对照组在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脑血管病史和吸烟史上无显着差异(P>0.05)。②丹参组与对照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及中医治疗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③丹参组与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比例为2例:1例,其中出血事件比例为1例:1例。丹参组发生1例出血事件、1例心源性休克;对照组发生1例上消化道出血,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回顾性队列研究报告丹参注射液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亦未增加发生出血事件的风险。回顾性队列研究报告发生出血事件及不良事件病例均使用丹参或活血化瘀药物,但是由于研究资料在药物使用上无法进行单一控制,有一定限制性,不能完全说明丹参注射液对ACS患者的安全性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行前瞻性研究。3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①选择2009.11-2010.3于东方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ACS诊断且未使用其他活血化瘀类中药及其制剂的患者,采用分层分段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其中丹参组纳入23例,对照组纳入24例。②两组均采用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及针对原发病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注射用丹参(冻干)0.4g+250ml NS或5%GS静脉点滴;对照组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160mg+250ml NS或5%GS静脉点滴,每日1次。治疗7天后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①凝血相关指标中:治疗组中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max (ADP和AA)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max (ADP和A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PT、APTT及血小板粘附率在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组内比较ACS分型对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无显着影响(P>0.05);行PCI术对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亦无显着影响(P>0.05)。②中医血瘀证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血瘀证积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显着差异(P<0.01,P<0.05),治疗组有效率95.7%,对照组有效率87.5%。③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治疗组:对照组=7例:5例;其中出血事件治疗组:对照组=3例:2例;其他不良反应事件治疗组:对照组=4例:3例。结论: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表明丹参注射液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且对凝血功能无显着影响;ACS分型与有无行PCI术对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无显着影响。治疗组血瘀证改善显着,有效率达95.7%;治疗组发生3例轻微出血事件(13.04%),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本试验研究表明丹参注射液联合抗血栓西药对ACS患者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出血风险。
张瑛,唐群科,袁春萍,张冬天[3](2004)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高原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高原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吸氧、抗感染、利尿、化痰止咳、平喘、卧床休息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所有患者均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0.48%(38/42);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高原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
吴巍,滕厚雷[4](2003)在《红花单方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龙耀[5](1998)在《复方丹参注射液在内儿科难治性疾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复方丹参注射液在内儿科难治性疾病中的应用吴龙耀(广西贺州市妇幼保健院贺州市542800)复方丹参注射液作为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有效制剂已久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该药对许多疾病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文就其在内儿科难治性疾病中...
郭思宇[6](2021)在《基于整合大数据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上市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显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全球非传染性疾病中排名第一。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诊断标准,ACS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在临床中,西医常规疗法常被用来治疗ACS,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不少患者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出现了并发症,从而提高了 ACS患者的再住院率。为了增强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以及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医药辅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丹参类注射剂被推广于ACS的辅助治疗中,且研究显示它们具有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的功效。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生物信息学以及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丹参类注射剂治疗ACS的临床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甄选出丹参类注射剂治疗ACS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以及相关治疗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使用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科学地预测和辨识影响ACS发生、发展的关键差异基因,从网络的角度系统地揭示丹参类注射剂优势品种治疗ACS的“关键成分”、“核心靶点”、“重要通路”之间的密切关系,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ACS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首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Embase等数据库中检索丹参类注射剂治疗AC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章。随后,根据PICOS原则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并筛选文献。同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数据汇总整理和风险评价。应用WingBUGS 1.4.3、Stata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及绘制网状关系图、发表偏倚检测图、一致性检验图和多维聚类分析图,得出丹参类注射剂治疗ACS的优势品种。2.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在GEO数据库中检索ACS相关数据集,应用R3.6.1软件中的“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取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信息,导入Cytoscape 3.7.1软件中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且采用MCODE、CytoHubba插件分别进行模块分析以及确定关键基因。随后,应用R软件中“ClusterProfiler”包和“GOplot”包对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3.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PubMed、CNKI等数据库检索丹红注射剂相关的化学成分,通过PubChem数据库查找候选化合物的SMILES结构信息,并使用ChemDraw软件绘制候选化合物的2D 结构。通过 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 和 BATMAN-TCM 等数据库预测化合物靶点。通过DisGeNET、DigSee、TTD、OMIM和GEO等数据库收集已知或预测ACS的靶点。之后,使用R软件中的“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相关蛋白互作数据信息。基于以上信息,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相关网络。最后,使用Autodock Tools、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模拟,以观察关键靶点与对应化合物的结合活性。研究结果:1.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3个研究,包含6401个患者,所涉及的丹参类注射剂品种为:丹参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丹参川芎嗪注射剂、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丹参多酚酸注射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冠心宁注射剂。与仅用西医常规疗法相比,所有丹参类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在每个结局指标下有较好的疗效。多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丹参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和丹红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同时,通过对结局指标主次、干预措施排序、多维聚类分析结果等结果进行综合考虑,将丹红注射剂作为治疗ACS的优势品种进行下一步的作用机制研究。另外,在安全性方面,所报道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性皮疹、呕吐、嗜睡、潮红、头痛和轻度胃肠道反应等。2.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急性心肌梗死关键差异基因研究结果经严格筛选后,从GEO数据库中下载AMI芯片数据集:GSE66360。对该芯片数据集进行分析,共得到351个差异基因,包括289个下调基因和62个上调基因。随后,通过蛋白互作、富集分析、模块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表达水平分析,最终得到10个可能与AMI发生和发展有关的关键基因,即IL1B、CXCL1、CXCL8、TNF、FPR2、JUN、PPBP、MMP9、TLR2和FCER1,均为上调基因,且呈正相关关系。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基因主要与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有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NF-κB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NF信号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上。3.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间关键差异基因研究结果经严格筛选后,从GEO数据库中下载同时包含AMI与UA的芯片数据集(GSE29111,GSE60993)。由于这两个芯片的注释平台、采血时间以及患者来源不同,故分别对这两个数据集进行分析。“GSE29111”共得到242个差异基因:128个上调基因和114个下调基因;“GSE60993”共得到44个差异基因:4个上调基因和40个下调基因。“GSE29111”得到的 10 个关键基因为:BDKRB1、BDKRB2、CCL25、HRH1、KISS1、NPBWR1、GRPR、TACR3、HTR2B和ORM1。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基因主要与炎症反应、G蛋白偶联受体和质膜有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和TRP通道的炎性介质调节信号通路上。“GSE60993”所涉及的 10 个关键基因包括 IFI44、FFAR2、GNG10、CXCR2、MCEMP1、FPR2、CLEC4D、IFIT3、RSAD2和PLSCR1。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基因主要与中性粒细胞活化、免疫反应、炎症反应、颗粒、质膜和细胞因子有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基因主要富集的通路主要体现在信号传导方面,如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红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机制研究结果通过构建网络、富集分析以及分子对接,共得到10个关键靶点:MAPK1、MAPK3、PIK3CA、MAPK8、JUN、TNF、EGFR、STAT3、SRC、APP。并且这些关键靶点与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等化合物之间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主要富集在调节血管大小、血液循环、细胞膜、G蛋白偶联以及酶活性等生物过程中。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靶点主要富集在糖尿病并发症中AGE-RAGE信号通路、恰加斯病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等通路上。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红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机制研究结果通过构建网络、富集分析以及分子对接,共得到4个关键靶点:TNF、TLR4、NFKB1和SERPINE1,且它们与迷迭香酸、咖啡酸等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主要与凝血、止血、细胞膜区域、血小板α颗粒和肽酶活性相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基因主要参与NF-κB、TNF、补体和凝血级联、Toll样受体及IL-17等信号通路的调控。研究结论:基于网状Meta分析研究结果,与仅用西医常规疗法相比,丹参类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ACS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缓解不良反应以及降低hs-CRP、CRP、IL-6、FIB水平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揭示了与ACS发生、发展有关的关键基因及所调控的潜在重要通路,且从系统层面阐释丹红注射剂治疗ACS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复杂作用机制。然而,由于每个患者对注射剂的反应不同,因此仍然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医生用药经验以及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刘攀[7](2020)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临床表征及其与理化指标关联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分析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主要临床表征,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与理化指标的关联性,研究规范化、统一化、可量化、客观化的辨证标准,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辨证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并整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四川省中医院呼吸科住院,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收集的病例根据分组标准,分为两组,试验组为痰热壅肺证组,对照组为非痰热壅肺证组。使用卡方检验、二元多因素Logisti回归的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四诊信息,探究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征。使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二元多因素Logisti回归的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试验室检验结果等指标,探讨痰热壅肺证与客观理化指标的关联性。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要求的病例240例,其中,男性154例(64.17%),女性86例(35.83%),整体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与女性比为1.79:1,两组间性别构成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因构成上以支气管-肺疾病为主(100%),其中单纯慢阻肺204例(85%)、哮喘11例(4.58%)、间质性肺病10例(4.17%)、尘肺4例(1.67%)、肺毁损1例(0.41%),混合型肺病10例(4.17%),慢阻肺为肺心病的主要病因,占比85%。证型分布情况,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共123例(51.25%)、痰湿阻肺证患者共61例(25.42%),阳虚水泛证患者共35例(14.58%),肺肾气虚证患者共15例(6.25%),痰蒙神窍证患者共6例(2.50%)。痰热壅肺证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主要临床证型,占比51.25%。痰热壅肺证组患者123例(51.25%),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117例(48.75%)。痰热壅肺证组与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年龄、病程进行比较,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年龄更小、病程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MI、有无吸烟史、吸烟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征(1)症状体征:发热、口干、痰黄、苔黄多见于痰热壅肺证(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3个指标,痰黄(OR=3.424,P<0.05)、口干(OR=2.490,P<0.05)、发热(OR=2.023,P<0.05)。3.痰热壅肺证与理化指标的关联性(1)痰热壅肺证组患者WBC、NEU、NEU%、PLT、CRP、PCT、Pa O2高于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壅肺证组患者LYM%低于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5个指标,OR值小于1的为LYM%(OR=0.815,P<0.05),OR值大于1的为WBC(OR=2.338,P<0.001),NEU(OR=1.767,P<0.05),PCT(OR=1.450,P<0.001),CRP(OR=1.073,P<0.05)。研究结论(1)慢阻肺是慢性肺心病的主要病因;痰热壅肺证是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主要证候。(2)发热、口干、痰黄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主要临床表征。(3)WBC、NEU、LYM%、CRP、PCT是与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存在关联的理化指标,可以作为判定痰热壅肺证证候成立客观依据。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8](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提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黄亮[9](2016)在《神威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一、了解神威参麦注射液在临床的实际使用情况(如用药人群特征、用法用量、疗程等)。二、明确神威参麦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临床表现、处理和转归、主要影响因素,客观评价该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情况。三、分析神威参麦注射液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提出处理意见,为完善使用方案及修改说明书提供依据。四、分析中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探讨中医辨证对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前瞻性集中监测,采取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结合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的设计方法,由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医院病区的医生/护士或药师对神威参麦注射液的患者进行观察,报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填写《神威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观察表》A卷》,如果患者使用后无任何不良事件发生,该患者的监测就可以结束。如果患者使用后发生任何不良事件时,应立即填写《观察表B卷》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按《研究者手册》要求严密监测患者,保证患者的安全。同时选择2名使用相同批号神威参麦注射液,原患疾病与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相同或相似的患者,填写《观察表C卷》以便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对发生任何不良事件的患者随访1周,并完成相关的安全性指标检测。参加本研究的科室对每个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的患者都要及时填写好《观察表》,通过前瞻性集中监测,对全部收集的调查表进行数据库录入及统计分析工作,依据统计结果撰写集中监测总结报告。内容一、研究药品的名称、规格和疗程石家庄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神威参麦注射液:规格:每支(瓶)装20ml、50ml、100ml等。用法用量:静脉滴注,一次20-10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应用)或遵医嘱。[注: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次(不在此次观察范围内)]。疗程:1~15天。合并用药:合并或未合并其他疾病同时或继续应用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必须在合并用药表中详细记录。二、主要内容研究主要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和附件2《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实施。(一)通过神威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ADR)的国内文献分析,明确其致ADR的可能危险因素,为制定观察表提供依据。(二)通过前瞻性集中监测,将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相结合,客观评估一定样本量神威参麦注射液的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三)通过数据整理、统计和分析,明确神威参麦注射液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使用该药物的人群特征和使用该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易感人群特征,进一步分析该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得出合理应用该药物的指导性结论。(四)监测工具及监测内容制订监测工具《神威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观察表(A、B、C卷)》,监测内容包括:1.神威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详细记录神威参麦注射液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尤其对严重的和/或罕见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要详细记录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处理措施等。2.神威参麦注射液安全性观察实验室检查详细记录神威参麦注射液使用前后安全性检查异常情况。3.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的出现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人群特征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人口学资料,及既往史、家族史、原患疾病、是否辨证使用等。详见观察表。4.神威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详细记录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的剂量、用药速度、稀释溶液的种类、药液配制后的存放时间、给药浓度、给药速度、与合并用药及合并治疗措施等。结果一、一般情况本次研究集中监测收集到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的患者观察表共3116份,33份为重复录入。根据住院号统计患者住院次数,含2791位不同的病人,共3083例次的记录。2791位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513例和1278例,男性占比为54.3%。平均年龄为58.85±16.39岁,年龄段集中在50~80岁,占比为66.4%。二、神威参麦注射液使用情况(一)原患疾病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的患者现患病以肿瘤和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诊断依次为肿瘤疾患(32.6%)、心血管系统(21.3%)、神经系统(9.1%)、消化系统(6.8%)、肾病(5.4%)、糖尿病(5.2%)、呼吸系统(4.4%)、血液系统(4.2%)。其中40.7%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53.7%的患者有既往病史,有过敏史患者为10.2%。本研究显示参麦注射液临床使用基本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但也有超出药品说明书范围使用的情况。(二)使用目的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化疗辅助药物以及治疗气阴两虚证冠心病居多,分别占29.3%、24.5%和17%。(三)溶媒最常使用的溶媒为葡萄糖溶液(占86.4%),其次为氯化钠溶液(10.1%),此外还配伍使用果糖注射液、胰岛素、转化酶、钠钾镁钙葡萄糖液、维生素C和芍药注射液等。(四)剂量单次常用的剂量排序依次为50ml(37.9%)、60ml(27.9%)、100ml(18.4%)和40ml(15.8%),使用剂量都在说明书范围内。(五)疗程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的疗程多在一周以内,例数为2051例次,占比达66.5%,其次为8~15天和超过16天的,平均持续使用天数为6.73±6.38天。三、神威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一)不良事件/反应发生率1.不良事件发生率本次研究观测到59例次不良事件报告,均为不同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1.9%。不良事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其中轻度26例,中度19例,重度8例,有6例未评价不良事件状态程度。2.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不良事件经过关联性评价,判断不良事件是否由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引起,结果表明共有13例患者的不良事件与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存在“可能”以上程度的关联性,占不良事件比例为22%。占所有观察报告例次的0.4%。3.12个研究单位不良事件/反应分布情况59例不良事件,其中43例出现在综合性西医院,16例出现在综合性中医院;12例严重不良事件在综合性中、西医院各占6例。13例不良反应中,10例发现在综合性西医院,3例发现在综合性中医院。不同医院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P<0.001)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山东齐鲁医院不良事件发生率(9.4%)相对最高。(二)不良事件/反应主要表现及转归1.不良事件/反应的主要表现59例次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损害,三者合计共39例次,约占总不良事件例次的66.1%。13例不良反应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表现为主(占84.6%)。不良反应均在用药过程中立即发生,提示参麦注射液的ADR/ADE以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提示在用药过程中前30min应密切观察。2.不良事件/反应的转归不良事件59例中其中46例经评价与使用药物的关联性为“可能无关”者,其转归包括痊愈(7例,15.2%)、好转(26例,56.5%)和死亡(12例,26.1%),其余13例判定为不良反应“可能相关”以上的患者不良反应的转归为痊愈(53.8%)和好转(46.2%),预后较好,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三)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据13例对26例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发现,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不良反应的可能影响因素为疗程长短和是否依据中医辨证用药。2.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变量放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同时将性别、年龄、用药剂量纳入模型中进行校正,分析结果表明校正其他因素的影响后,疗程长短和中医辨证依然可能是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3.不同医院中医辨证分型分布差异根据《观察表B》、《观察表C》中“是否中医辨证”项目的数据,进行不同医院辨证情况分析可见不同类型医院中医辨证比例构成比的差异,χ2=45.372,P<0.001,表明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医辨证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中医院的中医辨证比例达到91.7%,远高于西医院中医辨证的比例。结论1.本研究通过2796例3083例次使用的情况对神威参麦注射液的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结果提示该药物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未发现出现说明书未记载的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2.本研究结果发现不良反应通常容易出现在治疗早期,以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提示在用药过程中前30min应密切观察。3.是否中医辨证可能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未经中医辨证用药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是经过中医辨证用药的患者的7.69倍(P=0.036),可以认为未经过中医辨证即用药可能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其余年龄、性别、单次使用剂量、食物过敏史、家族药物过敏史、过敏疾病史、是否合理用药则无显着性意义,对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性影响不显着。提示在本注射液的临床使用中按照说明书的中医证侯辨证用药有较大意义,可能减少该药不良反应的发生。4.在临床中药注射液的使用中,根据中药注射液的组方对不同中医证候患者辨证用药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张晓朦[10](2015)在《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系统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据世卫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虽然西医常规治疗效果良好,但仍有着较大的残存风险,容易导致更小栓塞的发生或引起抗栓过度的出血。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某种中药注射剂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但是,中药注射剂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研究结果尚不统一,这就需要采用更加科学、规范地评估临床实践数据以提供可靠证据。正是基于对此现状的思辨,本研究以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为切入点,应用Meta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综合评价其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适当性,促进其安全合理用药。研究目的1.综合评价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2.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对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组方基本功效、适应症、市场份额的统计,以及对已发表该类系统评价现状的分析等。2.Meta分析全面、系统检索1979-2014年国内外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 和 Cochrane协作网的Cochrane Library.纳入符合标准的RCTs,并使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其方法学质量。提取研究的基本信息,采用RevMan 5.2软件对具有相同疗效指标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呈现。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以漏斗图分析纳入RCTs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研究一、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统计分析临床常用的34个品种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基本情况。参照品种功效分类、临床研究文献数量、《2012年、2013年心脑血管药市场研究报告》中所列市场份额,选择10个品种详细分析其功效、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文献综述二,是分析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二、系统评价研究本部分可分为10个研究,即对综述一中选取的10个品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或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分别是:(1)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壁性心肌梗死;(7)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8)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0)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结果10个品种的系统评价结果如下:(1)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共纳入了13篇研究,受试者1156例。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较西医常规治疗可提高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7RCTs,RR=1.32,95%CI(1.21,1.43),P<0.00001];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较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也可提高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4RCTs, RR=1.29,95%CI(1.17,1.42),P<0.00001]等。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9例,对照组9例。(2)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共纳入27篇文献,受试者2660例。丹红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较对照组疗效更佳,可以更好地提高总有效率[11RCTs, RR=1.25,95%CI(1.16,1.35), P<0.00001],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14RCTs, MD=-1.43,95%CI(-1.79,-1.08), P<0.00001]等。实验组未见不良反应。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共纳入9篇文献,受试者596例。丹红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对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更好,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RCTs,RR=1.30,95%CI(1.21,1.41),P<0.00001]等。实验组报道了6例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共纳入12篇研究,受试者1145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2RCTs, RR=1.27,95%CI(1.19,1.35),P<0.00001]等。临床未见不良反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共纳入11篇文献,受试者1034例。在西医常规用药基础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更佳,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RCTs,RR=1.27,95%CI(1.18,1.35),P<0.00001],降低总胆固醇[4RCTs,MD=-0.58,95%CI(-0.83,-0.33),P<0.00001]等。实验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4)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22篇文献,受试者2172例。舒血宁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6RCTs,RR=-1.24,95%CI(1.18,1.30),P<0.00001],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RCTs,MD=-2.49,95%CI(-3.59,-1.39),P<0.00001]等。实验组报道了12例不良反应,但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5)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23个研究,2196例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23RCTs,RR=1.21,95%CI(1.16,1.25),P<0.00001],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7RCTs,MD=-3.31,95%CI(-4.10,-2.52),P<0.00001]等。纳入研究共计报告37例不良反应,其中实验组17例,对照组20例。(6)葛根素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前壁性心肌梗死:共纳入6篇文献,受试者354例。葛根素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可以更好地降低QRS记分[6RCTs,MD=-1.69,95%CI(-2.07,-132), P<0.00001],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4RCTs,MD=42.18,95%CI(2.97,21.39),P=0.010],减少梗死面积[6RCTs,MD=-9.46,95%CI(-11.37,-7.55),P<0.00001]。实验组有1例不良反应发生。(7)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14篇研究,受试者145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灯盏细辛注射液较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愈显率[12RCTs,RR=1.54,95%CI(139,1.71), P<0.00001],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RCTs,MD=-4.22,95%CI(-5.65,-2.79), P<0.00001]等。实验组报道13例不良反应,但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8)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共纳入9篇文献,受试者932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生脉注射液可以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RCTs, RR=1.24,95%CI(1.17,1.32), P<0.00001]等。临床未见不良反应。(9)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21篇文献,受试者2292例。疏血通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更佳,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7RCTs,RR=1.23,95%CI(1.18,1.28), P<0.00001],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5RCTs, MD=-3.91,95%CI(-4.90,-2.91), P<0.00001]等。共计报道19例不良反应,其中实验组14例,对照组5例,6例出现转氨酶升高,考虑和依达拉奉有关。(10)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8篇文献,受试者633例。清开灵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具有很好的疗效,较对照组可以提高总有效率[8RCTs, RR=1.28,95%CI(1.18,1.39), P<0.00001]等。共计报道8例不良反应,其中实验组3例,对照组5例。研究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注射剂可以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的治疗效果。2.从纳入研究的文献分析,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安全性不一,但均未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与患者过敏体质及临床用药因素有关,仍需进一步探讨。这也提示临床联合使用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时需谨慎,并给予严格监测护理。3.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将中药注射剂与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结合形成安全有效的临床决策支持解决方案来应对心脑血管事件。创新点1.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Meta分析等方法,从心脑血管疾病切入,探索中药注射剂临床疗效、安全性评价的新方法、新思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2.本研究打破单一评价中药注射剂疗效的常规模式,结合临床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中药与西药的联用,更具有临床实际指导意义。3.部分研究内容在该领域属首次展开,如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壁性心肌梗死等。
二、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高原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高原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
1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述 |
2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
综述二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
一、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五、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丹参注射液与抗血栓药物合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血风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丹参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及文献数据库研究 |
1 方法 |
2 结果 |
第二部分 回顾性队列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第三部分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
1 诊疗标准 |
2 临床资料 |
3 观察指标 |
4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5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高原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疗效评定: |
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1) 疗效: |
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4)红花单方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应用 |
2 现代应用 |
2.1 脑血管疾病 |
2.2 心血管疾病 |
2.3 糖尿病 |
2.4 其他 |
3 小 结 |
(6)基于整合大数据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上市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现状 |
综述二 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网状Meta分析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
一、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评价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二、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急性心肌梗死关键差异基因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三、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关键差异基因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四、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红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五、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红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临床表征及其与理化指标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相关标准 |
2.3 临床资料采集 |
2.4 研究方法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AECPHD患者一般资料 |
3.2 AECPHD患者的临床表征 |
3.3 AECPHD与理化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
4.讨论 |
4.1 AECPHD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1.1 病因分布 |
4.1.2 证型分布 |
4.1.3 性别 |
4.1.4 年龄 |
4.1.5 病程 |
4.1.6 吸烟情况 |
4.1.7 BMI |
4.2 AECPHD的中医认识 |
4.3 AECPHD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征 |
4.3.1 AECPHD的常见症候 |
4.3.2 AECOHD 痰热壅肺证的症候 |
4.3.3 临床表征的多因素分析 |
4.4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与理化指标的关联分析 |
4.4.1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血常规的关联分析 |
4.4.2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CRP的关联分析 |
4.4.3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PCT的关联分析 |
4.4.4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血气分析的关联分析 |
4.4.5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BNP的关联分析 |
4.4.6 AECPHD与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关联分析 |
4.4.7 理化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
4.5 小结 |
结论 |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AECPHD的中医研究概况 |
AECPHD的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
1 冠心病概述 |
1.1 冠心病的定义 |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
1.3.1.1隐匿型冠心病 |
1.3.1.2稳定型心绞痛 |
1.3.1.3缺血性心肌病 |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
2.1.1 β受体阻滞剂 |
2.1.2 硝酸酯类药物 |
2.1.3 钙通道阻滞剂 |
2.1.4 其他治疗药物 |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
2.2.1 阿司匹林 |
2.2.2 氯吡格雷 |
2.2.3 替格瑞洛 |
2.2.4抗凝药物 |
2.2.5 β受体阻滞剂 |
2.2.6 他汀类药物 |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3.2.1 诊断 |
3.2.2 鉴别诊断 |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
3.3.1 低危患者 |
3.3.2 中危患者 |
3.3.3 高危患者 |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
3.4.2. 2 溶栓治疗 |
3.4.2. 3 抗栓治疗 |
3.5 调脂治疗 |
3.6 其他治疗 (表3-5) |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
3.7.1 一般治疗 |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
4.1 概述 |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
4.3.1 临床评估 |
4.3.2 负荷试验 |
4.3.3 左心室功能 |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
4.3.6 冠状动脉造影 |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
4.4.2 循证药物治疗 |
4.4.3 血运重建 |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
5.2.2 炎性因子 |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
5.5.1 β受体阻滞剂 |
5.5.2 硝酸酯类药物 |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5.5.4他汀类药物 |
5.5.5 尼可地尔 |
5.5.6 钙通道阻滞剂 |
5.5.7 其他药物 |
5.5.8 中成药 |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
6.3.1 动态心电图 |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
6.4.1 预防 |
6.4.2 治疗 |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
7.1.1 概述 |
7.1.2 降压治疗原则 |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
7.1.4 血压目标管理 |
7.1.5 药物推荐 |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
7.2.1 概述 |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
7.2.2. 1 发病机制 |
7.2.2. 2 诊断及评估 |
7.2.2. 3 药物治疗 |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
7.2.3. 1 发病机制 |
7.2.3. 2 诊断及评估 |
7.2.3. 3 药物治疗 |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
7.4.1 概述 |
7.4.2 一般药物治疗 |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
7.4.2. 3 二尖瓣反流 |
7.4.2. 4 二尖瓣狭窄 |
7.4.2. 5 三尖瓣反流 |
7.4.2. 6 三尖瓣狭窄 |
7.4.3 抗凝治疗 |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
7.5.1 概述 |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7.5.3 具体治疗方案 |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
7.5.3. 4 其他 |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
7.6.1 概述 |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
7.6.2. 1 抗凝治疗 |
7.6.2. 2 溶栓治疗 |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7.7.1 概述 |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
7.8.1 概述 |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
7.9.1 概述 |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
7.1 0. 1 概述 |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
7.1 0.2.1 定义 |
7.1 0.2.2 分期 |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
7.1 0.3.1. 2 抗凝治疗 |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
7.1 0.3.2 他汀类药物 |
7.1 0.3.3 抗缺血治疗 |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
7.1 1. 1 概述 |
7.1 1. 4 诊断 |
7.1 1. 5 治疗 |
7.1 1.5.1 一般治疗 |
7.1 1.5.2 抗缺血治疗 |
7.1 1.5.3 调脂治疗 |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
7.1 2. 1 概述 |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
7.1 2.2.2 诊断 |
7.1 2.2.3 治疗 |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
7.1 2.3.2 诊断 |
7.1 2.3.3 治疗 |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
7.1 3. 1 概述 |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
7.1 4. 1 概述 |
7.1 4. 2 药物选择 |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2.2 他汀类药物 |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
7.1 4.2.6 抗凝药物 |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
7.1 4. 3 注意事项 |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3.2 他汀类药物 |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
7.1 5. 1 概述 |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
8.1.1 概述 |
8.1.2 临床诊断 |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
8.1.3. 1 阿司匹林 |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
8.1.3. 5 其他药物 |
8.1.4 预后及随访 |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
8.2.1 概述 |
8.2.2 筛查 |
8.2.3 诊断 |
8.2.4 调脂药物治疗 |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
8.2.4. 5 联合治疗 |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
8.3.1 冠状动脉痉挛 |
8.3.1. 1 概述 |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2 冠状动脉肌桥 |
8.3.2. 1 概述 |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
8.3.3. 1 概述 |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
9.1.1 心血瘀阻 |
9.1.2 痰浊内阻 |
9.1.3 气滞血瘀 |
9.1.4 气虚血瘀 |
9.1.5 寒凝血瘀 |
9.1.6 瘀热互结 |
9.1.7 气阴两虚 |
9.1.8 心肾阳虚 |
9.1.9 心肾阴虚 |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
9.2.1 抗血小板作用 |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
(9)神威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的发展 |
第一节 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的发展 |
一、药物的起源与发展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国内外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发展历程及要求 |
第二节 中药注射液的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 |
一、中药注射液的发展历程 |
二、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趋势 |
三、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分析 |
四、中药注射剂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必要性 |
第三节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规范 |
一、中药安全性再评价的评价内容 |
二、安全性监测方法 |
三、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试验的设计 |
第二章 神威参麦注射液的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设计 |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
五、研究药品的名称、规格和疗程 |
六、不良事件的观察和处理 |
七、观察指标及分级标准 |
八、临床检测项目操作流程 |
九、研究质量控制 |
十、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十一、质量检查工作方案 |
十二、伦理学要求 |
十三、研究单位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研究流程 |
二、临床观察结果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二、讨论 |
三、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常用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基本情况概述 |
一、中、西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认识 |
二、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况 |
三、常用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品种功效、安全性分析 |
四、结语 |
综述二 常用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分析 |
一、系统评价概述 |
二、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 |
三、结语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研究二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一)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三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一)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四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五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六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壁性心肌梗死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七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八 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九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十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高原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王凯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2]丹参注射液与抗血栓药物合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血风险的研究[D]. 李昊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3]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高原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 张瑛,唐群科,袁春萍,张冬天. 实用临床医学, 2004(06)
- [4]红花单方临床研究进展[J]. 吴巍,滕厚雷.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1)
- [5]复方丹参注射液在内儿科难治性疾病中的应用[J]. 吴龙耀. 华夏医学, 1998(02)
- [6]基于整合大数据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上市后评价研究[D]. 郭思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临床表征及其与理化指标关联分析[D]. 刘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9]神威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D]. 黄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系统评价研究[D]. 张晓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