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阳霉素联合强的松龙治疗颌面部淋巴管瘤(论文文献综述)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CSSVA);[1](2019)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1982年,John B.Mulliken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法,将传统的"血管瘤"(Vascular anomalies)重新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这一分类观点被广泛认同,ISSVA于2018年对该分类系统再次修订。本文就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动进行介绍,并附上最新的分类系统。
赖应龙,何冰勇,黄琴秀,卢河生[2](2019)在《A族链球菌制剂与平阳霉素分别联合激素治疗体表脉管畸形的效果对比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观察A族链球菌制剂与平阳霉素分别联合激素治疗体表脉管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体表脉管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分为A族链球菌制剂组(50例)和平阳霉素组(50例),A族链球菌制剂组予以A族链球菌制剂+强的松龙治疗,平阳霉素组予以平阳霉素+强的松龙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A族链球菌制剂组淋巴管畸形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平阳霉素组(P<0.05),两组的静脉畸形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在局部肿胀、胃肠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A族链球菌制剂组的发热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平阳霉素组(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 A族链球菌制剂与平阳霉素治疗体表脉管畸形均效果肯定,且A族链球菌制剂治疗淋巴管畸形疗效更佳。
程鹏[3](2019)在《聚多卡醇与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脉管异常性疾病的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与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脉管异常性疾病的疗效、平均注射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上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需采取注射硬化剂治疗的口腔颌面部脉管异常性疾病的患者共288例。2.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需采取注射硬化剂治疗的288例口腔颌面部脉管异常性疾病患者的疗效、平均注射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根据治疗时采取注射硬化剂的种类分为POL组和PYM组,每组根据疾病的类型不同又分为血管瘤患者组、静脉畸形患者组和淋巴管畸形患者组。3.数据处理:所有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效果:POL组血管瘤患者、静脉畸形患者、淋巴管畸形患者的治愈率均优于PY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L组血管瘤患者、静脉畸形患者、淋巴管畸形患者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与PY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平均注射次数:疾病类型及所选治疗药物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对口腔颌面部脉管异常性疾病患者治疗时的平均注射次数影响都不显着(P>0.05)。3.不良反应情况:POL组血管瘤患者、静脉畸形患者、淋巴管畸形患者的局部肿胀、疼痛和神经损伤与PY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L组血管瘤患者、静脉畸形患者、淋巴管畸形患者发热率低于PY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L组血管瘤患者、静脉畸形患者溃烂率高于PY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L组淋巴管畸形患者溃烂率与PY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治疗颌面部脉管异常性疾病相比于平阳霉素更加有效;2.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治疗颌面部脉管异常性疾病术后发热率低于平阳霉素,局部溃烂率高于平阳霉素;3.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和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效果优于血管瘤,优于淋巴管畸形;4.对于口腔颌面部薄弱部位及表浅部位的脉管异常性疾病选择药物时应谨慎考虑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
申沛于[4](2019)在《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核素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不同方法疗效的探讨,并观察各种方法的不良反应,以期找出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从我科门诊接受90Sr敷贴治疗的婴幼儿单纯性皮肤毛细血管瘤患儿中选取120例,血管瘤位于躯干、四肢。治疗前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临床上血管瘤的不同治疗方法、敷贴治疗疗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儿治疗前均行血常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检查作为基线评估。将其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人)即:对照组:90Sr敷贴8次治疗法;观察组1:90Sr敷贴8次治疗法+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观察组2:90Sr敷贴4次治疗法;观察组3:90Sr敷贴4次治疗法+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第一疗程结束后未治愈者间隔3~4个月后行第二疗程敷贴治疗。第二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疗效差异,以及记录每个疗程治疗期间及观察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实验结果采用X2检验分析。结果:120例患儿入组,其中男性46例,女性74例,血管瘤总数目为138个,年龄为1个月~24个月。第一疗程结束3~4个月复诊观察疗效,有效率97.83%(135/138),治愈率34.78%(48/138),其中对照组:有效率为 97.06%(33/34),治愈率 38.34%(13/34);观察组 1:有效率 100%(39/39),治愈率25.64%(10/39);观察组2:有效率96.97%(32/33),治愈率51.52%(17/33);观察组 3:有效率 96.88%(31/32),治愈率 34.78%(8/23)。12例患儿家属第一疗程治疗结束后不愿继续治疗或选其他方法治疗。第二疗程结束后共有108例患儿,4~5个月观察疗效,有效率99.16%(118/119),治愈率68.07%(81/119),其中:对照组:有效率96.55%(28/29),治愈率 65.52%(19/29);观察组 1:有效率 100%(32/32),治愈率 68.75%(22/32);观察组2:有效率100%(30/30),治愈率73.33%(22/30);观察组3:有效率100%(28/28),治愈率64.29%(18/28)。第二疗程结束后各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第一疗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疗程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2、观察组1与观察组3两个疗程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对照组与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对照组与观察组2、观察组1与观察组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0Sr敷贴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可以提高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4次疗法与8次疗法相比效果及副作用无明显差异,因此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对于居住地比较偏远的患儿可以采用4次疗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经济成本。
李艺,郭皓,谷方晓,梁杰[5](2018)在《血管硬化剂治疗静脉畸形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静脉畸形占血管畸形的66%,是先天性的胚胎静脉发育时产生结构异常导致的良性病变,实质是静脉的异常沟通和扩张,属于低流速脉管畸形,发病率约为1%[1-3],可发生于全身任意部位,口腔颌面部占约2/5,且皮肤是最常累及的组织,其次是肌肉。静脉畸形病灶由分化成熟且增生率正常的内皮细胞层迂曲扩张形成的薄壁静脉和血窦组成,由于平滑肌细胞稀少,病变血管半径与血管壁厚度之比明显大于正常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组[6](2016)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ISSVA 2014版)1982年,John B.Mulliken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方法,将此前传统意义的"血管瘤"(Vascular anomalies)重新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并阐释了两者最本质的差别,即血管肿瘤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而血管畸形则无此现象。该观点被广泛认同,从而成为现代分类的基础。1992年,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成立,并在
陈奋[7](2015)在《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管畸形及血管瘤是多发病、常见病,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约占全身的60%,患者数量巨大。目前血管畸形的一些类型疾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治疗次数多、而且常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血管畸形的药物治疗主要是硬化剂注射治疗,其中平阳霉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硬化剂,本文拟采用平阳霉素作为模型药物,以壳聚糖/甘油磷酸盐温敏原位凝胶作为药物载体,对一种用于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新型平阳霉素传递系统进行了研究。本文制备了平阳霉素壳聚糖温敏原位凝胶,以胶凝时间、粘度及形态学为评价指标,考察制剂理化性质。通过体外释放研究,对制剂进行体外评价。理化性质研究表明,壳聚糖和甘油磷酸钠的浓度均能影响制剂的胶凝时间及粘度,而药物浓度对两者影响小。体外释药的研究表明,释放面积、震荡速度、温度、药物浓度、壳聚糖浓度及甘油磷酸盐浓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行为。优化后处方能体外持续释放10天以上,累计释放量达到85%左右,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具有明显缓释效果。采用流变仪考察了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系的流变学性质。流变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到37度左右时,原位凝胶溶液发生了从溶液向凝胶的相转变过程,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具有显着的温敏特性。以人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为细胞模型,对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进行了体外细胞学考察。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对平阳霉素抑制EA.hy926细胞生长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发现此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造成细胞坏死两条途径实现的。以家兔为动物模型,进行了平阳霉素壳聚糖温敏原位凝胶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平阳霉素溶液剂,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可显着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明显减少平阳霉素突释,并使后期的释放保持一定速度,使药物释放时间延长。以家兔耳缘静脉系统为血管畸形模型,研究了应用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后耳缘静脉的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原位凝胶能有效地栓塞家兔的耳缘静脉并使之闭锁,疗效明显优于市售平阳霉素注射液。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是较为理想的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药物传递系统。
谭小尧,明华伟,张兴安,罗智宇[8](2014)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联合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应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联合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患者176例,分析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35年176例病灶治愈和基本治愈率为88.1%(155/176),好转率为9.7%(17/176),总有效率为97.8%。结论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联合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疗效高,是一种是安全、有效、经济、微创的治疗方法。
魏海刚,邱雅,陈玉婷,李蜀光[9](2013)在《A群链球菌制剂、平阳霉素联合强的松龙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前瞻性观察并评价A群链球菌制剂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静脉畸形和淋巴管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门诊及住院颌面部脉管瘤120例,随机分组采用A族链球菌制剂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并记录其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血管瘤36例,A群链球菌制剂组15例,治愈8例(53.33%);平阳霉素组21例,治愈12例(57.14%)。静脉畸形40例,A族链球菌制剂治疗组19例,治愈13例(68.42%);平阳霉素组21例,治愈14例(66.67%)。淋巴管畸形44例,A族链球菌制剂治疗21例,治愈14例(66.67%);平阳霉素治疗23例,治愈6例(26.09%)。结论:A族链球菌制剂注射治疗淋巴管畸形效果更为明显,A族链球菌制剂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血管瘤和静脉畸形均有效。
郭晓楠[10](2011)在《舌部血管瘤 血管畸形的尿素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尿素瘤内注射治疗舌部血管瘤、血管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接受单纯性尿素注射治疗的256例舌部血管瘤、血管畸形患者,按照血管瘤、静脉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进行分类,将尿素治疗效果进行分类评价。结果经6个月~6年随访,治愈121例(47.27%),基本治愈83例(32.42%)好转49例(19.14%),无效3例(1.17%),总有效率98.83%。按病变类别分类统计,血管瘤、静脉血管畸形及淋巴管畸形的治愈率和基本治愈率分别为100%、77.14%、57.14%。结论尿素治疗舌部血管瘤、血管畸形疗效高,疗程短,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治疗方法。
二、平阳霉素联合强的松龙治疗颌面部淋巴管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阳霉素联合强的松龙治疗颌面部淋巴管瘤(论文提纲范文)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 |
第二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发病机制 |
1脉管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 |
1.2先天性血管瘤(Ccongenital hemangioma,CH) |
1.3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PG) |
2脉管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1毛细血管畸形(Capillary malformation,CM) |
2.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 |
2.3静脉畸形 |
2.3.1散发性静脉畸形、多灶性静脉畸形、遗传性皮肤黏膜静脉畸形和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 |
2.3.2过度角化性皮肤毛细血管静脉畸形 |
2.3.3疣状静脉畸形 |
2.3.4球细胞静脉畸形(Glomuvenous malformation GVM) |
2.4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LM) |
2.5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
第三部分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1婴幼儿血管瘤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1.4.1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1.4.2治疗方法的选择 |
1.4.2.1局部外用药物 |
1.4.2.2局部治疗 |
1.4.2.3系统治疗 |
2先天性血管瘤 |
2.1临床表现 |
2.2诊断与鉴别诊断 |
2.3辅助检查 |
2.4治疗 |
3血管内皮瘤 |
3.1种类 |
3.2临床表现 |
3.2.1 KHE与TA |
3.2.2 Kasabach-Merritt现象(Kasabach-Merrit phenomenon,KMP) |
3.3辅助检查 |
3.4诊断 |
3.5治疗 |
3.5.1 KHE与TA |
3.5.2其他的少见血管内皮瘤 |
第四部分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葡萄酒色斑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1.4.1激光治疗 |
1.4.1.1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 |
1.4.1.2脉冲倍频Nd:YAG激光 |
1.4.1.3长脉冲Nd:YAG激光 |
1.4.1.4长脉冲翠绿宝石激光 |
1.4.2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
1.4.3非相干光治疗 |
1.4.4手术治疗 |
1.4.4.1直接切除缝合 |
1.4.4.2局部皮瓣 |
1.4.4.3皮片移植 |
1.4.4.4组织扩张 |
1.4.4.5预构扩张皮瓣 |
1.4.4.6正畸正颌手术 |
2静脉畸形 |
2.1临床表现 |
2.2诊断和辅助检查 |
2.3治疗 |
2.3.1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2.3.2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2.1血管内硬化治疗 |
2.3.2.2手术治疗 |
2.3.2.3激光治疗 |
3动静脉畸形 |
3.1临床表现 |
3.2诊断 |
3.3辅助检查 |
3.4治疗 |
3.4.1常规介入栓塞 |
3.4.2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 |
3.4.3外科手术 |
3.4.4联合治疗 |
4淋巴管畸形 |
4.1淋巴管畸形的组织病理和发病机制 |
4.2临床表现及诊断 |
4.3治疗 |
第五部分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1血管瘤相关综合征———PHACE综合征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与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2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2.1临床表现及诊断 |
2.1.1 Sturge-Weber综合征 |
2.1.2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 |
2.1.3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与Parkes-Weber综合征 |
2.1.4变形综合征 |
2.1.5 Bannayan-Riley-Ruvalcaba综合征 |
2.1.6 Cobb综合征 |
2.1.7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
2.1.8 Maffucci综合征 |
2.1.9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 |
2.1.10 Gorham综合征 |
2.1.11 CLAPO综合征 |
2.2辅助检查 |
2.3治疗 |
2.3.1治疗原则 |
2.3.2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3治疗方法 |
第六部分眶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眶内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
1.1眼眶血管瘤临床表现 |
1.2眼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
1.2.1诊断 |
1.2.2鉴别诊断 |
1.3眼眶血管瘤治疗 |
1.3.1治疗适应证 |
1.3.2药物治疗 |
1.3.3手术切除 |
2眶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2.1临床表现 |
2.1.1静脉畸形 |
2.1.2混合畸形 |
2.1.3眼眶动静脉畸形 |
2.2诊断和鉴别诊断 |
2.2.1诊断 |
2.2.2鉴别诊断 |
2.3治疗 |
2.3.1静脉畸形/混合畸形 |
2.3.1.1扩张型 |
2.3.1.2非扩张型/混合畸形 |
2.3.2动静脉畸形 |
附录一:通用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技术 |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相关的光电治疗技术 |
1.1激光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
1.1.1血管瘤的激光治疗 |
1.1.1.1脉冲染料激光 |
1.1.1.2 Nd:YAG激光 |
1.1.1.3点阵激光(Fractional Laser) |
1.1.2激光治疗的并发症 |
1.2激光在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1.2.1毛细血管畸形 |
1.2.1.1脉冲染料激光 |
1.2.1.2肽氧磷酸钾激光(KTP) |
1.2.1.3强脉冲光 |
1.2.2静脉畸形的激光治疗 |
1.2.3获得性血管病变 |
1.2.3.1匍行性血管瘤 |
1.2.3.2血管角皮瘤 |
1.2.3.3疣状静脉畸形 |
1.2.3.4老年性血管瘤 |
1.2.3.5化脓性肉芽肿 |
1.2.3.6血管痣 |
1.2.3.7毛细血管扩张 |
1.2.3.8静脉湖 |
1.3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
2超声在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2.1超声对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 |
2.2超声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疗中的作用 |
2.2.1超声实时引导治疗的优点 |
2.2.2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 |
3脉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
3.1常用介入栓塞药物及选择 |
3.2介入栓塞治疗在高流量脉管畸形(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3.3介入硬化治疗在低流量脉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中的应用 |
4无水乙醇在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4.1安全应用无水乙醇的要点 |
4.2无水乙醇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4.3无水乙醇在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5泡沫硬化治疗 |
5.1适应证 |
5.2泡沫硬化剂常规制备方法 |
5.3静脉畸形泡沫硬化治疗要点 |
5.4不良反应 |
5.5其他注意事项 |
6外用药物在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中使用 |
6.1β受体阻滞剂类 |
6.2 5%咪喹莫特 |
7雷帕霉素在脉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7.1雷帕霉素的作用机制 |
7.2雷帕霉素在脉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7.3雷帕霉素在低流量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7.4雷帕霉素在复杂脉管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
7.5雷帕霉素相关副作用 |
8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
8.1博来霉素 |
8.1.1作用机制 |
8.1.2适应证 |
8.1.3治疗方法 |
8.1.4不良反应及防治 |
8.2长春新碱 |
8.2.1作用机制 |
8.2.2适应证 |
8.2.3治疗方法 |
8.2.4不良反应及防治 |
8.3干扰素 |
8.3.1作用机制 |
8.3.2适应证 |
8.3.3治疗方法 |
8.3.4不良反应及防治 |
附录二:国内少数单位开展的其他特殊治疗技术 |
1电化学治疗 |
1.1电化学治疗的基本原理 |
1.2电化学治疗的适应证 |
1.3电化学治疗的方法 |
1.4电化学治疗的注意事项 |
1.5电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 |
2高频电凝治疗 |
2.1高频电凝治疗的适应证 |
2.2高频电凝的治疗方法 |
2.3高频电凝治疗的注意事项 |
3射频与微波消融 |
3.1射频与微波消融术原理 |
3.2射频与微波消融术在脉管畸形领域的应用 |
3.3射频与微波消融术的治疗方法 |
3.4射频与微波消融术的注意事项 |
4尿素治疗 |
4.1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原理 |
4.2尿素疗法的主要特点 |
4.3尿素治疗血管瘤(含KMP)与脉管畸形的方法 |
4.3.1单纯局部尿素注射 |
4.3.2选择性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介入治疗 |
4.3.3局部尿素注射+手术切除 |
4.3.4尿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
(2)A族链球菌制剂与平阳霉素分别联合激素治疗体表脉管畸形的效果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对象 |
1.2 方法 |
1.3 疗效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2.3 随访情况 |
3 讨论 |
(3)聚多卡醇与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脉管异常性疾病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表现 |
2 临床治疗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
2 治疗效果 |
3 注射次数 |
4 不良反应情况 |
讨论 |
1 发病机制 |
2 药物的选择 |
3 适应症的选择 |
4 不良反应 |
5 治疗效果分析 |
结论 |
实验的局限性 |
典型病例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类型与设计 |
2.3 研究方法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副作用评价 |
2.6 随访 |
2.7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血管硬化剂治疗静脉畸形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水乙醇 |
2 平阳霉素 (pingyangmycin, PYMS) |
3 沙培林 |
4 消痔灵 |
5 聚多卡醇和聚桂醇 |
6 鱼肝油酸钠 |
7 十四烷基硫酸钠 |
8 小结 |
(6)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ISSVA 2014 版) |
第二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发病机制 |
第三部分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1婴幼儿血管瘤 |
1.1 临床表现 |
1.2 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 辅助检查 |
1.4 治疗 |
1.4.1 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1.4.2 治疗方法的选择 |
1.4.1.1 局部外用药物适用于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常用的药物如下。 |
1.4.1.2 局部注射 |
1.4.1.3 系统治疗 |
1.4.1.4 外科手术 |
2血管内皮瘤 |
2.1临床表现 |
2.2 诊断 |
2.3 辅助检查 |
2.4 治疗 |
2.4.1 KHE和TA |
2.4.2 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 |
2.4.3 其它少见血管内皮瘤 |
3 Kasabach-Merritt现象 |
3.1 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发病机制 |
3.2 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
3.3 治疗方法 |
3.3.1 手术治疗 |
3.3.2 介入栓塞 |
3.3.3 全身用药 |
第四部分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葡萄酒色斑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 辅助检查 |
1.4 治疗 |
1.4.1 激光的选择性光热作用治疗 |
1.4.2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 |
1.4.3非相干光治疗 |
1.4.4 手术治疗 |
2静脉畸形 |
2.1临床表现 |
2.2 辅助检查 |
2.3 治疗 |
2.3.1 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2.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2.1 血管内硬化治疗(Intravascular sclerotherapy) |
2.3.2.2 手术治疗 |
3动静脉畸形 |
3.1临床表现 |
3.2 诊断 |
3.3 辅助检查 |
3.4治疗 |
3.4.1 常规介入栓塞 |
3.4.2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 |
3.4.3 外科手术 |
3.4.4 联合治疗 |
4 淋巴管畸形 |
4.1 淋巴管畸形组织病理和发病机制 |
4.2 临床表现及诊断 |
4.3 治疗 |
第五部分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1血管瘤相关综合征———PHACE综合征 |
1.1临床表现 |
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
1.3 辅助检查 |
1.4 治疗 |
2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2.1临床表现及诊断 |
2.1.1 Sturge-Weber综合征 |
2.1.2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 |
2.1.3 Klippel-Trenaunay和Parkes-Weber综合征 |
2.1.4 变形综合征 |
2.1.5 Bannayan-Riley-Ruvalcaba综合征 |
2.1.6 Cobb综合征 |
2.1.7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
2.1.8 Maffucci综合征 |
2.1.9 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BRBNS) |
2.1.10 Gorham综合征 |
2.2 辅助检查 |
2.3 治疗 |
2.3.1 治疗原则 |
2.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3 治疗方法 |
第六部分眶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眶内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
1.1 眼眶血管瘤临床表现 |
1.2眼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
1.2.1诊断 |
1.2.2 鉴别诊断 |
1.3眼眶血管瘤治疗 |
1.3.1治疗适应证 |
1.3.2 药物治疗 |
1.3.3 手术切除 |
2 眶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2.1临床表现 |
2.1.1静脉畸形 |
2.1.2 混合畸形 |
2.1.3 眼眶动静脉畸形 |
2.2诊断和鉴别诊断 |
2.2.1诊断 |
2.2.2 鉴别诊断 |
2.3 治疗 |
2.3.1 静脉畸形/混合畸形 |
2.3.1.1 扩张型 |
2.3.1.2 非扩张型/混合畸形 |
2.3.2 动静脉畸形 |
附录一:国际通用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技术 |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相关的激光治疗技术 |
1.1激光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
1.1.1血管瘤的激光治疗 |
1.1.1.1 脉冲染料激光 |
1.1.1.2 Nd:YAG激光 |
1.1.1.3 点阵激光(Fractional Laser) |
1.1.2 激光治疗并发症 |
1.2激光在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1.2.1毛细血管畸形 |
1.2.2 静脉畸形的激光治疗 |
1.2.3 获得性血管病变 |
1.2.3.1 匍行性血管瘤 |
1.2.3.2 血管角皮瘤 |
1.2.3.3 疣状血管瘤 |
1.2.3.4 老年性血管瘤 |
1.2.3.5 化脓性肉芽肿 |
1.2.3.6血管痣 |
1.2.3.7 毛细血管扩张 |
1.2.3.8 静脉湖 |
2 脉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
2.1 常用介入栓塞药物及选择 |
2.2 介入栓塞治疗在高流量脉管畸形———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2.3介入硬化治疗在低流量脉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中的应用 |
3 无水乙醇在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3.1安全应用无水乙醇的要点 |
3.2 无水乙醇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3.3 无水乙醇在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4泡沫硬化治疗 |
4.1 适应证 |
4.2 泡沫配制方法药液 |
4.3治疗间隔时间 |
4.4 灌注治疗技术要点 |
4.5 副作用及并发症 |
4.6 其它注意事项 |
5 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
5.1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机制 |
5.2 平阳霉素治疗适应证 |
5.3 平阳霉素治疗方法 |
5.4 平阳霉素不良反应及防治 |
附录二:国内少数单位开展的其他特殊治疗技术 |
1 电化学治疗 |
1.1电化学治疗的基本原理 |
1.2 电化学治疗的适应证 |
1.3 电化学治疗的方法 |
1.4 电化学治疗的注意事项 |
1.5 电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 |
2高频电凝治疗 |
3尿素治疗 |
3.1 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原理 |
3.2 尿素疗法的主要特点 |
3.3 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方法 |
3.3.1 单纯局部尿素注射 |
3.3.2 选择性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介入治疗 |
3.3.3 局部尿素注射+手术切除 |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 版)编写说明 |
(7)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疾病简介 |
2.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常见临床治疗方法 |
2.1 激素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2.3 激光治疗 |
2.4 硬化治疗 |
2.5 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
2.6 小结 |
3. 介入治疗血管畸形的新型平阳霉素载药体系研究进展 |
3.1 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及磁性微球 |
3.2 平阳霉素Zein原位凝胶及Zein-SAIB原位凝胶 |
4. 注射用可降解原位水凝胶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
4.1 温度敏感型原位水凝胶 |
4.1.1 聚乙二醇(PEG)类嵌段共聚物 |
4.1.2 壳聚糖类水凝胶 |
4.1.3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 |
4.2 其他pH/温度敏感型水凝胶 |
4.3 注射用可降解原位水凝胶的应用 |
4.4 小结 |
5. 本课题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
5.1 课题研究目标 |
5.2 课题研究内容 |
5.3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制备 |
2.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理化性质测定及形态学观察 |
2.2.1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胶凝时间的考察 |
2.2.2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粘度测定 |
2.2.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形态学考察 |
2.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测定 |
2.3.1 释放面积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2 温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3 壳聚糖浓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4 甘油磷酸钠浓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5 载药量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6 摇床振荡速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7 酶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理化性质测定及形态学观察 |
3.1.1 胶凝时间与粘度测定 |
3.1.1.1 甘油磷酸钠浓度对胶凝时间及粘度的影响 |
3.1.1.2 壳聚糖浓度对胶凝时间与粘度的影响 |
3.1.1.3 平阳霉素药物浓度对胶凝时间与粘度的影响 |
3.1.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形态学考察 |
3.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释放考察结果 |
3.2.1 释放面积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2 温度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3 壳聚糖浓度对体外释放的影响 |
3.2.4 甘油磷酸钠浓度对体外释放的影响 |
3.2.5 载药量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6 摇床振荡速率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7 酶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8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与市售制剂体外释放的比较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流变学评价及体外降解考察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流变学的基本理论 |
2.1 高分子溶液的粘弹性特征 |
2.2 高分子溶液流变性质及参数测定 |
2.3 表征原位凝胶动态粘弹性的相关参数 |
3. 实验方法 |
3.1 样品的制备 |
3.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相转变过程的表征 |
3.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溶液流变性质的表征 |
3.4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降解实验 |
3.4.1 介质接触面积对体外降解的影响 |
3.4.2 介质温度对体外降解的影响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溶液相转变过程的表征 |
4.2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溶液流变性质的表征 |
4.3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降解实验结果 |
4.3.1 介质接触面积对体外降解的影响结果 |
4.3.2 介质温度对体外降解的影响结果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的体外作用实验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细胞株 |
1.4 实验用相关溶液 |
1.4.1 磷酸盐缓冲液(PBS 0.01M,pH 7.4)的配制 |
1.4.2 细胞完全培养液的配制 |
1.4.3 消化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平阳霉素及其壳聚糖原位凝胶作用下细胞形态的观察 |
2.2.1 正常EA.hy926细胞的复苏与传代 |
2.2.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诱导EA.hy926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
2.2.2.1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
2.2.2.2 荧光染色法 |
2.3 MTT法测定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2.3.1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实验原理 |
2.3.2 不同药物浓度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2.3.3 不同作用时间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 |
2.4 流式细胞仪测定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2.4.1 EA.hy926细胞周期的测定 |
2.4.2 EA.hy926细胞凋亡的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诱导EA.hy926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
3.2 不同药物浓度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 |
3.3 不同作用时间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 |
3.4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3.4.1 细胞周期实验结果 |
3.4.2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EA.hy926细胞 |
4.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生长的效果 |
4.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 |
1. 试药和仪器 |
1.1 试药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色谱条件 |
2.2 体内样品预处理的方法 |
2.2.1 空白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
2.2.2 生物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
2.3 血浆后处理样品的检测方法 |
2.4 平阳霉素及内标物储备液的配制 |
2.5 平阳霉素标准曲线的测定 |
2.6 回收率和精密度实验 |
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 |
3.1 体内实验动物 |
3.2 分组给药方案和采集血样方法 |
4. 药动学实验结果 |
4.1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4.2 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
5. 讨论 |
5.1 血管畸形动物模型的选择 |
5.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体内释放效果 |
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家兔耳缘静脉局部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动物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给药方案 |
2.3 宏观肉眼观察 |
2.4 微观光镜观察 |
3. 实验结果 |
3.1 肉眼观察结果 |
3.2 光镜观察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应用前景展望 |
本文缺点及不足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
(8)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联合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治疗方法 |
1.3疗效评估 |
2 结果 |
3 讨论 |
(9)A群链球菌制剂、平阳霉素联合强的松龙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A群链球菌制剂局部注射 |
1.2.2 平阳霉素 (天津太河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2020933) 局部注射 |
1.3 治疗效果判定及随访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 |
2.2 注射后不良反应及处理见表3 |
3 讨论 |
四、平阳霉素联合强的松龙治疗颌面部淋巴管瘤(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J].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CSSVA);.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05)
- [2]A族链球菌制剂与平阳霉素分别联合激素治疗体表脉管畸形的效果对比观察[J]. 赖应龙,何冰勇,黄琴秀,卢河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09)
- [3]聚多卡醇与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脉管异常性疾病的效果比较[D]. 程鹏. 郑州大学, 2019(07)
- [4]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D]. 申沛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5]血管硬化剂治疗静脉畸形研究进展[J]. 李艺,郭皓,谷方晓,梁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8(24)
- [6]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J].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组.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6(02)
- [7]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研究[D]. 陈奋. 沈阳药科大学, 2015(01)
- [8]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联合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 谭小尧,明华伟,张兴安,罗智宇.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S1)
- [9]A群链球菌制剂、平阳霉素联合强的松龙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研究[J]. 魏海刚,邱雅,陈玉婷,李蜀光. 口腔医学研究, 2013(01)
- [10]舌部血管瘤 血管畸形的尿素治疗研究[J]. 郭晓楠. 医药论坛杂志, 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