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波检测系统中电磁干扰模型仿真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汪伟[1](2021)在《流体输送管道损伤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体输送管道在各种工程领域应用广泛,为保证管道的正常运行,加强管道完整性管理和降低管道运行风险,需要对在役管道定期进行损伤检测。管道损伤内检测是实现管道损伤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由管道内输送的流体介质驱动内检测器在管道中运行来完成管道损伤检测。本文主要研究了流体输送管道损伤检测技术,设计了管道内检测器,实现管道损伤的检测和定位。针对管道内检测精度差的问题,设计了基于瞬变电磁法的管道内检测系统。根据流体输送管道结构的特点,建立了瞬变电磁法管道内检测器系统模型,优化了瞬变电磁探头结构,通过采用偏心阵列探头来提高仪器的探测精度,并通过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进行了仿真验证。通过对不同波形信号进行频谱分析,设计以双极性矩形脉冲信号作为激励信号,对激励信号参数进行分析,并通过优化激励信号参数,可提高管道内检测器的检测速度。在此基础上,针对管道内检测器在复杂环境下工作的特点,对管道内检测器的信号处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和电源模块进行了设计,可有效提高仪器工作的可靠性。此外,针对管道内检测器在现场应用中的定位问题,设计了管道内检测器定位系统。该系统在三里程轮定位的基础上,使用增量式编码器记录里程轮定位数据,设计了基于FPGA的增量式编码器信号采集系统,提出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里程轮数据预处理算法,可有效降低因噪声干扰造成的测量误差,并通过仿真实验对算法进行了验证,分析了管道内检测器的定位误差,提出了融合惯性测量单元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管道内定位校正方法,可消除因仪器旋转、里程轮打滑等影响因素造成的定位误差,同时通过结合使用地面标记器的管道外跟踪定位方法,以消除定位的累积误差,从而有效提高内检测器对管道损伤的定位精度。最后,开展了实际管道的内检测实验,使用管道内检测器对已预制损伤的管道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瞬变电磁法的管道内检测器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对管道损伤的检测和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后续的仪器研究和改进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秦少杰[2](2021)在《煤泥水浓缩过程的药剂智能添加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智造”的提出,对煤矿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多数煤矿企业已经实现机械化生产,但是为了顺应时代进步的需要,煤矿企业还需从多维度入手,进一步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选煤厂在煤炭生产过程中承担着洗选的工作,选煤厂实现智能化生产对于整个煤矿企业有着重要意义。煤泥水处理作为整个洗选流程中重要的一步,关系洗选循环水的质量,影响选煤厂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浓缩是当前煤泥水处理的主流方式,浓缩过程就是一个固液分离的过程,煤泥水中含有大量不溶水颗粒和极细煤泥颗粒,为加速煤泥水不溶水颗粒沉降速度以及促进极细煤泥颗粒的有效沉降,在煤泥水中添加辅助药剂,絮凝剂和凝聚剂,药剂的合理添加极大的影响着浓缩效果。本文以贺西选煤厂为研究背景展开研究,该厂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岗位工人目测溢流水浊度调节药剂添加量,造成药剂浪费增加生产成本,导致溢流水浊度不稳定不能满足选煤厂对于循环水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浓缩过程智能加药系统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浓缩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作为一个典型的物化反应过程,是一个多线性、大滞后的过程,无法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因此,本文采用前馈+后馈的控制策略,前馈部分,首先建立Lssvm预测模型,利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进行寻优,得出最佳的药剂添加量。反馈部分,利用污泥界面仪测量浓缩池煤泥层的厚度,反应煤泥粒沉降速度,作为反馈输入对药剂添加量进行修正。本文详细介绍了Lssvm算法和Mopso算法的原理,根据浓缩过程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基于Lssvm的预测模型,采集现场的数据训练模型并对模型的精度进行了测试,引入药剂成本函数建立优化模型,根据现场工况条件确立约束条件,选定Mopso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寻优,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实验,验证算法的可行性。本系统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原系统采用的可编程控制器为西门子s7-200,故本系统同样采用s7-200,控制系统结构为主从站式,以原有的系统作为从站,新加的plc为主站,上位机采用研华ACP400,利用Matlab搭建Lssvm预测模型,并进行基于Mopso算法的寻优运算,Matlab与组态王之间的通讯方式采用的opc通讯。现场控制器收集各个传感器的数据,通过以太网上传到上位机,在上位机中进行储存并进行寻优,得到最优的药剂添加量,回传到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执行机构动作调整药剂添加量,污泥界面仪检测到沉积煤泥厚度作为反馈值调整药剂添加量,提高系统稳定性。整个系统以贺西矿选煤厂作为工业性实验场地,系统在试运行阶段,稳定可靠,对比系统改造前后的生产数据,药剂损耗量有所降低,吨煤泥PAC消耗降低(4.91%),吨煤泥PAM消耗降低了(5.39%),循环水的浊度控制在(1000~2000mg/L)的范围,满足新标准B/T 35051-2018选煤厂洗水闭路循环等级的要求,同时对于压滤工序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滤饼水分明显降低,表明系统试运行阶段生产稳定表现良好,保证了选煤厂生产的需要,降低了药剂消耗量,降低选煤厂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刘衍会[3](2021)在《GIS局部放电超声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局部放电对GIS(Gas Insulation Switchgear,气体绝缘开关)设备的损害极大,虽然局部放电很微弱,但如果长期存在会降低设备的绝缘特性,引发一系列的安全事故,所以检测设备的局部放电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GIS电气设备的放电特性,在对超声检测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一种局部放电检测系统的设计。本设计基于STM32 F103VCT6控制器,搭建了超声波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滤波电路、整流电路以及通信电路等外围硬件电路,构建成局部放电超声检测系统的主要硬件电路。超声波传感器用于采集放电信号,放大电路用于将采集到的超声波放电信号放大,电路基于INA128芯片,放大倍数可调;本设计中采用带通滤波器,即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的组合。滤波电路使用巴特沃斯二阶高通滤波芯AD8610BR,该芯片支持双电源供电,具有较大频率范围,用于滤除信号中的噪声。整流电路起着将交流信号转变成直流信号的作用,再由控制器读取其数值。通信电路基于RS485,用于数据通信。外置存储器存放采集到的放电数据。软件设计完成了检测系统下位机的信号采集、处理、数据传输以及上位机的放电检测和定位程序的编写与调试。还包括数据库的建立,支持数据的增删改查。本系统采用Multisim13.0对信号处理中的放大电路、滤波电路以及整流电路进行仿真验证,也在实验室中模拟放电和检测的过程。分别利用单点测试法和十字检测法进行测试,并在此基础上模拟局部放电缺陷,验证本系统对超声波信号的检测效果。实验测试证明,GIS局部放电超声检测系统的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冯翼[4](2020)在《基于超声编码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系统》文中指出绕组故障是威胁变压器正常运行的主要隐患,准确、可靠地对绕组故障位置进行定位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测因具有直观、量化、与变压器无电气连接等优势在绕组检测领域得到了应用,但是存在精度不高和检测效率偏低等缺陷。因此,本文将脉冲编码技术应用到超声检测中,设计了基于超声编码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变压器绕组进行精确、直观、高效的在线检测。首先,本文从超声波在变压器箱体内的传播路径出发,分析了超声波在变压器外壳钢介质和变压器油介质中的能量损失和波型转换等问题,提出了纵波探头、横波探头和斜探头三种探头联合检测的方法,并根据发射探头在变压器外表面的位置和超声反射定律,制定了探头安置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绕组三维位置点转换算法,通过发射探头的三维位置、接收探头的三维位置和超声时延值,计算出绕组的三维坐标点。探头安置策略和绕组三维位置点转换算法是整个超声检测变压器绕组的基础。其次,本文从超声编码激励信号需要有防串扰的特性出发,对M序列、Gold序列、Barker序列、L序列进行分析,将自相关度和互相关度作为评价指标,选择了Barker序列和Gold序列作为主要的编码序列;从超声检测的深度和精度出发,对幅移键控、频移键控、相移键控三种调制方式进行评估,将激励能量和能量效率作为衡量指标,选择了频移键控作为主要调制方式。在此基础上,用广义互相关算法作为脉冲压缩方法,可精确计算出超声的时延值,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超声检测的效率和精度。最后,本文设计了基于超声编码的变压器绕组检测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在硬件系统中,根据选择的超声波换能器,设计了高压激励产生电路、回波处理电路和数据采集模块,形成了整个超声编码检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同时发射多路携带不同编码激励的超声信号,对变压器绕组进行检测,并能将多路的发射波数据和回波数据上传到上位机中。在软件系统中,可以将采集到的波形数据进行脉冲压缩,计算得到超声波传播的时延值,结合探头的三维位置计算得到绕组的三维坐标。该系统能快速生成绕组表面的三维图,并得到绕组表面的展开图,可直观地看出绕组变形位置及变形量。最后,将上述系统用于变压器模型的检测,在实验室条件下获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实验结果证实了该系统能够对变压器绕组状态进行直观、定量、高效的检测。
熊一凡[5](2020)在《基于暂态地电压及超声波对开关柜局部放电检测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电力系统迈向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而高压开关柜是系统中重要的电气设备,它能否正常运行与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息息相关。由于开关柜在长时间地工作后会出现发热、效率低以及绝缘强度下降等现象,从而导致开关柜的故障数量逐年攀升和配网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差、不稳定等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中的80%都是由局部放电引起的绝缘特性劣化所导致的。鉴于此,对开关柜内局部放电导致的绝缘缺陷快速且精准的检测已经成为了电力行业日益关心的问题,也是相关研究单位及人员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局部放电是由高中压早期绝缘故障产生的,若不加以控制,这种局放现象会逐步地破坏高压开关柜中的绝缘介质,并最终导致绝缘损坏。本文先是介绍了两种能够有效对开关柜局部放电进行检测的方法——暂态地电压(TEV)检测法和超声波检测法。详实阐述了这两种检测方法的理论基础,然后阐述这两种检测法的原理及流程。针对TEV检测法的灵敏性不足对其采集流程进行改进,搭建试验平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增加放大检波电路后TEV检测法的灵敏性有效提高。在对比单一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和局限性之后,为了能够体现两种方法联合检测的灵敏性和有效性,设计了开关柜四种开关柜局部放电模型进行综合试验对比,进而论证两种方法联合检测能够有效的对开关柜局部放电进行检测。TEV与超声波法彼此参考、印证,能够有效判断出异常信号类型,提高局部放电点定位的精度,也为现场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为了解决现有的开关柜局部放电在线检测设备经济性较差和带电检测设备不够便携等问题,本文研制了一套适用于多种环境运行下的开关柜局部放电在线检测系统,从而提升现场开关柜局部放电的在线检测水平。最后,本文以暂态地电压和超声波检测法的相关研究为基础,结合本文研制的新型开关柜局部放电信号在线检测系统在现场实例的应用,对TEV与超声波法联合检测进行了验证。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结合暂态地电压与超声波检测法在现场应用的结果,能够很好的对缺陷进行定位和判别。
刘惠[6](2020)在《基于激光干涉的电缆及其附件局部放电在线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电缆的安全稳定运行关系重大,电缆的局部放电检测是获知电缆运行状态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伴随局部放电产生的声、光、电、磁、热等物理现象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准确率低、安装不便等。目前,对于电缆局部放电的在线检测尚缺乏方便快捷的成熟方法。在比较流行的检测方法中,脉冲电流法和高频超高频法抗干扰性不足、体积大、安装不便,而超声波法则遇到对电缆中故障点定位困难的瓶颈。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电缆局部放电机理以及声波导中超声波传播机制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基于珐珀腔干涉、泊松比定位技术的二维光学珐珀腔电缆局部放电在线检测研究。本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分析局部放电带电检测研究现状,针对现有检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声光结合的检测方式,设计了以激光干涉为主要原理的法布里-珀罗光纤传感探头。在电缆及其附件发生局部放电时,该传感探头可以同时提取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腔的纵超声波和基于悬臂光纤的横超声波信号。该传感探头作为一种点式传感器,可以很方便的安装在电力电缆中的重点部位,实现在线检测。(2)搭建局部放电超声波检测模拟实验平台,采用声光结合的检测方式,可以将采集到的局部放电时产生的声信号转化为光信号,实时检测局部放电以及根据局部放电所产生的超声波对局部放电点进行定位分析。通过局部放电超声波在固体介质中纵、横超声波的波速差来定位局部放电发生点,并进行数据分析,建立半定量故障点定位数据模型。本文通过软件仿真以及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模拟实验,设计并制作了传感探头,根据传感探头特性进行了相关局部放电超声波检测研究,实现了局部放电的定位检测。研究成果为后期轨道交通电力传输线路及相关组件中局部放电的带电检测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王灯驰[7](2020)在《铁路变电所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中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牵引变电所能够提供安全而又稳定的供电对于电气化铁路的运行尤为必要。铁路变电所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故障绝大部分以设备绝缘老化产生的绝缘故障为主。在铁路变电所的日常检修中通过定期开展局部放电检测可以提高铁路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帮助运营维护人员了解变电所高压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而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因为小的绝缘隐患酿成大的电气事故。本文分析了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方法的相关原理,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直观了解局部放电现象的传播特点,本文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FDTD),在Solid Works软件中建立开关柜物理模型,并将其以.sat文件导入至XFDTD中实施仿真分析。探索了变电所开关柜局部放电的电场强度与观测位置、激励源幅值、脉冲宽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另外,通过提高激励源幅值来模拟电气化铁路因列车通过导致牵引负荷波动性较大的特点,本仿真结果对于铁路变电所牵引负荷局部放电现场检测试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对各种局部放电现象和干扰现象的图谱进行了分析诊断,对局部放电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归纳整理,使局部放电检测标准更好的应用于现场检测。应用特高频电磁波局部放电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对京沪高铁变电所进行现场试验。结合列车运行供电系统牵引负荷变化的相关特点,对开关柜、电流互感器的局部放电问题进行试验验证,分析现场设备局部放电产生的原因。通过本研究为铁路变电所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试验提供了现场应用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邹琪骁[8](2020)在《基于二代小波和暂态零模的电缆局放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电缆是是连接发电厂、变电站以及城市的各级供配电网络的主要元件,也是短距离电能输送和分配的主要载体。电力电缆相比于传统形式的架空线路,具有安装位置隐蔽,运行稳定且耐用性高,同时在运行的过程中受外部环境影响小的特点。一个城市中供配电系统的电缆化率不仅可以从一定水平上反映出该城市的供配电网络的技术经济水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改善市容市貌,促进城市整体电力运行环境的好坏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解决现有的局部放电信号去噪效果差,对局部放电源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以小波分析与变换为基础,研究了使用基于提升方案的二代小波算法来完成对局部放电信号的去噪,同时,使用基于暂态零模电流差值相关分析法来对局部放电源进行定位的问题。首先,针对局部放电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局放信号去噪和局放源定位问题,一方面深入的对局部放电信号中包含的噪声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现有去噪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使用基于改进提升方案的二代小波去噪技术完成对局部放电信号的降噪。其次,在有效去噪的基础上,使用基于暂态零模电流差值相关分析的方法来对局部放电源进行定位。一方面,使用暂态零模电流法对局部放电信号进行一定的处理,这样可以使得后续的定位操作更加的简单。另一方面,使用差值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来完成局部放电源的定位,确保定位计算的过程中采集得到的局部放电信号都是直接从局部放电点传输过来的,而没有经过任何的折反射和波形畸变。这样可以确保定位的精度。然后,利用Matlab仿真工具软件,对文中所提理论和算法实现进行了一定的仿真验证研究。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对比和仿真数据的分析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了验证。最后,将文中所提出的一整套局部放电去噪和局放源定位算法使用硬件和软件进行了实现并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现场测试表明,依据改进的算法所设计的装置和软件可以很好的解决应用中遇到局部放电定位难题,有着非常好的实际效果和推广价值。
杨雨[9](2020)在《基于包络检波的局部放电信号特征提取研究》文中提出高压电气设备产生的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现象,一方面既是绝缘劣化的征兆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是绝缘进一步劣化的原因。为了保证高压电气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需要对现场高压电气设备绝缘缺陷劣化的程度进行实时监测,从而避免绝缘击穿带来的严重事故。在众多局部放电检测方法中,特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UHF)检测法是目前应用最普遍、技术最成熟的方法之一。然而,从特高频检测法的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以发现,现场环境中存在大量处于特高频频段内的电磁干扰信号,会严重影响特高频检测法对局部放电信号检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局部放电检测现场存在大量处于特高频检测频段内的电磁干扰信号,这些干扰会降低局部放电信号检测的准确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脉冲波形特性-相位序列检测方法代替传统的脉冲峰值特性-相位序列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有效的包络波形特征量对局部放电信号进行聚类分离,从而将干扰信号及不同局部放电源信号分离开来,为提高局部放电相位分析(Phase Resolved Partial Discharge,PRPD)谱图模式识别的准确率打下基础。为此,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针对特高频局部放电信号的特高频包络检波硬件电路,采用该特高频包络检波电路对特高频局部放电信号进行波形包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传播路径对包络波形特征的影响,通过对包络波形特征量的研究,初步筛选和提出构造了六个包络波形特征量。为了直观地比较这些特征量对局部放电信号进行聚类分离的效果,通过软件仿真绘制了包络波形特征量的二维映射散点图。仿真结果表明,使用幅值方差和积分面积/半波脉宽两个特征量,对特高频局部放电信号包络波形的聚类分离效果较好。为了在局部放电检测系统上进一步测试选取的幅值方差和积分面积/半波脉宽两个特征量对局部放电信号的聚类分离效果,在实验室放置了两个局部放电源同时放电。首先,使用目前应用现场普遍采用的经典方法,直接根据脉冲的峰值特性绘制PRPD谱图;然后,绘制了经过包络波形特征量聚类分离处理后的各子类PRPD谱图;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前后两次PRPD谱图得出,经过时域波形特征量聚类分离后,将原本在PRPD谱图上混为一团的两个局部放电源信号成功分离开来,并在各自的PRPD谱图上成团存在,进一步验证了选取的包络波形特征量对局部放电信号聚类分离的有效性。
薛谌[10](2020)在《电晕信号高速数据采集与辨识算法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气设备的绝缘安全性能一直备受设备生产厂商以及使用者的关注。在工业和民用中,像变压器、电机等具有线圈绕组的电抗类器件应用尤为广泛,保证其绝缘安全性能至关重要。此类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缺陷在初期表现为使用中存在轻微的电晕放电。论文基于对线圈绕组的脉冲冲击式测试原理,设计并实现了电晕信号的高速数据采集方案,并针对采集到的波形数据研究并设计了电晕信号的辨识算法,弥补了电气设备绝缘性能检测中无法精细检测电晕放电信号的不足。论文首先综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电晕放电特征及数学模型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对电晕信号高速数据采集与辨识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实际的需求,提出了系统的设计目标,给出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并对每一部分进行了说明。然后对系统软件、硬件、算法部分均提出了多种方案并对比其优劣。第三章对电晕信号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设计了包括高速ADC数据采集模块、主控单元模块和外部通讯模块等电路,对各模块功能与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针对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对FPGA程序和MCU程序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测试流程控制、数据缓存、模块间通信与外部通信等功能,构建了完整的电晕信号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第四章研究了基于数字滤波器和基于小波包分析的两种电晕信号辨识算法。首先分析了电晕信号的频谱特征,对波形数据进行了预处理。接着通过数学推导确定了基于数字滤波器的电晕信号辨识算法参数,设计了合适类型的数字滤波器,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其具有较好的辨识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灵敏度不够高,抗噪声能力不够强等缺点。然后针对这些不足,研究了小波包分解在电晕信号辨识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基于小波包分析的电晕信号辨识算法。最后通过仿真对比了小波包分析算法与数字滤波算法的性能,总结了它们各自的优劣。第五章对上位机测控平台软件进行了设计与开发。首先结合工厂测试的实际需求,对平台的总体架构进行了设计。接着对平台的各个功能进行了分析与设计,主要包括测试参数设置、测试流程控制、测试数据保存与读取、曲线显示。然后对测控平台与下位机之间的通信模块做了详细的分析,从通信协议、数据格式、通信模式三个方面设计了功能良好的通信模块。最后利用C#与MATLAB联合编译实现了电晕信号辨识算法。第六章汇总了整个系统平台在调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并对系统综合测试结果进行了展示与比较分析。本文对于电晕信号高速数据采集与辨识系统的研发,与仪器制造企业取得合作,研究成果已投入测试,对线圈绕组类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检测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通过电晕信号的高速数据采集与辨识,实现电晕放电的检测与电晕信号的重构,在发掘电气设备潜在绝缘性能缺陷的同时,为后续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检测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超声波检测系统中电磁干扰模型仿真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波检测系统中电磁干扰模型仿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流体输送管道损伤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管道损伤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瞬变电磁法管道损伤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瞬变电磁法管道内检测器系统设计 |
2.1 瞬变电磁法管道内检测信号模型 |
2.1.1 瞬变电磁法原理 |
2.1.2 瞬变电磁内检测建模 |
2.2 瞬变电磁管道内检测器探头设计 |
2.2.1 波形选择 |
2.2.2 波形参数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
2.2.3 发射线圈参数对瞬变响应的影响 |
2.2.4 偏心阵列探头设计 |
2.3 管道内检测器机械结构设计 |
2.3.1 皮碗设计 |
2.3.2 万向节设计 |
2.3.3 舱体设计 |
2.3.4 里程轮装置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道内检测器检测系统电路优化 |
3.1 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3.2 波形发生电路设计 |
3.3 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
3.3.1 前置放大电路 |
3.3.2 程控增益放大电路 |
3.3.3 采样电路 |
3.3.4 A/D转换电路 |
3.4 Flash+SD_CARD双数据存储系统设计 |
3.5 电源系统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道内检测器定位系统设计 |
4.1 里程轮定位原理 |
4.2 编码器工作原理 |
4.2.1 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工作原理 |
4.2.2 增量式光电编码器信号调理电路 |
4.3 编码器数据采集系统 |
4.3.1 编码器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概述 |
4.3.2 总体设计 |
4.3.3 PLL锁相环模块 |
4.3.4 四倍频鉴向模块 |
4.3.5 双向脉冲计数模块 |
4.3.6 UART串口数据传输模块 |
4.3.7 功能验证 |
4.4 里程轮定位数据预处理算法 |
4.4.1 里程轮定位数据预处理算法原理 |
4.4.2 里程轮定位数据预处理算法数学建模 |
4.4.3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4 误差分析 |
4.5 管道内检测器定位校正 |
4.5.1 定位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5.2 定位校正方法 |
4.6 管道内检测器管外跟踪定位 |
4.6.1 管道内检测器管外跟踪定位原理 |
4.6.2 瞬变电磁管道内检测器磁场分布 |
4.6.3 地面标记器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方法 |
5.2 实验内容 |
5.3 实验结果 |
5.3.1 单层管道检测数据解释 |
5.3.2 双层管道检测数据解释 |
5.4 实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煤泥水浓缩过程的药剂智能添加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泥水处理研究现状 |
1.2.2 浓缩过程自动加药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煤泥水处理工艺与影响因素分析 |
2.1 煤泥水处理流程 |
2.1.1 凝聚剂与絮凝剂作用原理 |
2.1.2 混凝原理 |
2.2 浓缩机 |
2.2.1 浓缩机概述 |
2.2.2 浓缩机工作原理 |
2.3 影响因素分析 |
2.4 污泥界面仪在煤泥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Lssvm的预测模型 |
3.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 |
3.1.1 svm的原理 |
3.1.2 Lssvm原理 |
3.1.3 核函数 |
3.2 预测模型结构 |
3.3 模型仿真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利用Mopso求解最优药剂添加量 |
4.1 药剂最优问题模型 |
4.1.1 药剂最优化模型 |
4.1.2 约束条件确立 |
4.2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Mopso)分析 |
4.2.1 粒子群算法(pso) |
4.2.2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分析 |
4.3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算子 |
4.3.1 速度位置更新 |
4.3.2 边界约束 |
4.3.3 非支配解选取策略 |
4.3.4 个体最优选取 |
4.3.5 外部集选取策略 |
4.3.6 全局最优选取 |
4.4 Mopso算法仿真 |
4.4.1 Mopso算法运行 |
4.5 自动加药系统控制策略 |
4.5.1 前馈策略 |
4.5.2 反馈策略 |
4.5.3 前馈+反馈策略 |
4.6 PID控制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药剂添加系统工业性试验及运行效果 |
5.1 贺西选煤厂原有配药加药系统 |
5.1.1 原有凝聚剂配药系统 |
5.1.2 絮凝剂配加药系统 |
5.1.3 贺西选煤厂原有配加药系统分析 |
5.2 加药系统原理和架构设计 |
5.2.1 加药系统原理 |
5.2.2 加药系统架构 |
5.3 系统硬件选型 |
5.3.1 传感器选型 |
5.3.2 上位机选型 |
5.3.3 控制器与触摸屏选型 |
5.4 设备现场安装 |
5.5 系统软件设计 |
5.5.1 系统通讯设计 |
5.5.2 系统组态画面 |
5.5.3 模拟量转换程序 |
5.6 工业性试验效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GIS局部放电超声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GIS局部放电检测方法概况 |
1.3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内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外的发展现状 |
1.4 主要工作 |
1.5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GIS局部放电超声检测的原理及方法 |
2.1 局部放电的研究 |
2.2 局部放电产生的原因 |
2.3 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基本原理 |
2.4 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的方法 |
2.4.1 超声波定位的声-声法原理 |
2.4.2 超声波检测方法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IS局部放电超声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GIS超声检测系统需求分析 |
3.1.1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1.2 功能需求分析 |
3.2 GIS超声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3.3 超声波传感器电路 |
3.3.1 超声波传感器的特性 |
3.3.2 超声波传感器的选择 |
3.4 信号处理电路 |
3.4.1 放大电路 |
3.4.2 滤波整流电路 |
3.4.3 整流电路 |
3.5 处理器模块电路 |
3.5.1 控制单元 |
3.5.2 电源模块设计 |
3.5.3 控制器RS485通信模块 |
3.5.4 PC上位机RS485通信模块 |
3.5.5 SD卡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IS局部放电超声波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检测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4.1.1 开发环境 |
4.1.2 开发语言 |
4.1.3 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 |
4.2 ADC模块软件设计 |
4.3 SD卡存储模块软件设计 |
4.5 RS485通信软件设计 |
4.6 PC上位机软件设计 |
4.6.1 RS485通信协议 |
4.6.2 界面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 信号处理电路仿真 |
5.1.1 放大电路仿真 |
5.1.2 滤波电路仿真 |
5.1.3 整流电路仿真 |
5.2 AD数据采集 |
5.3 数据存储与传输 |
5.4 局部放电与定位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超声编码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绕组变形检测的背景 |
1.1.2 绕组变形检测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短路阻抗法 |
1.2.2 频率响应法 |
1.2.3 扫频阻抗法 |
1.2.4 振动法 |
1.2.5 在线短路阻抗法 |
1.2.6 在线频率响应法 |
1.2.7 超声波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 章 超声波检测绕组变形技术 |
2.1 超声波检测基本原理 |
2.1.1 超声波概述 |
2.1.2 绕组超声检测方法 |
2.2 超声波在变压器中传播特性分析 |
2.2.1 超声波透射的能量损失 |
2.2.2 超声波在变压器油中的衰减 |
2.2.3 超声波在绕组界面的反射 |
2.2.4 反射回波的波型转换 |
2.3 探头安置策略 |
2.3.1 垂直纵波探头检测 |
2.3.2 垂直纵波探头与横波探头检测 |
2.3.3 斜探头与横波探头的检测 |
2.4 绕组三维位置点转换算法 |
2.4.1 垂直纵波探头检测算法 |
2.4.2 垂直纵波探头与横波探头检测算法 |
2.4.3 斜探头与横波探头检测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 章 超声编码策略研究 |
3.1 编码序列的产生与评估 |
3.1.1 编码序列的产生 |
3.1.2 编码序列的评估 |
3.2 激励序列的构造与评估 |
3.2.1 激励序列的构造方式 |
3.2.2 激励序列的评估 |
3.3 脉冲压缩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 章 超声编码绕组检测系统及应用 |
4.1 超声编码硬件系统 |
4.1.1 高压激励产生电路 |
4.1.2 回波处理电路 |
4.1.3 数据采集模块 |
4.1.4 温度补偿模块 |
4.1.5 硬件系统程序设计 |
4.2 绕组成像软件系统 |
4.2.1 软件设计 |
4.2.2 系统结构 |
4.2.3 变形分析 |
4.3 检测系统实际应用 |
4.3.1 检测结果分析 |
4.3.2 生成报告 |
4.4 本章小结 |
第5 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参与科研项目及所获奖励 |
(5)基于暂态地电压及超声波对开关柜局部放电检测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开关柜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TEV与超声波检测法的理论基础 |
2.1 暂态地电压检测法 |
2.1.1 暂态地电压产生机理 |
2.1.2 暂态地电压检测法的原理 |
2.1.3 暂态地电压信号采集过程 |
2.2 超声波检测法 |
2.2.1 声波在均匀介质中的衰减 |
2.2.2 超声传感器 |
2.2.3 超声波信号采集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TEV与超声波法检测局部放电试验研究 |
3.1 高压开关柜典型局部放电模型的设计 |
3.2 TEV检测法改进试验对比 |
3.3 TEV与超声波联合检测试验 |
3.4 联合检测试验及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TEV与超声波的开关柜局部放电在线检测系统设计 |
4.1 检测系统硬件搭建 |
4.1.1 信号采集模块 |
4.1.2 中央处理模块 |
4.1.3 存储模块 |
4.1.4 通讯模块 |
4.1.5 电源模块 |
4.1.6 用户界面 |
4.2 检测系统软件设计和实现 |
4.2.1 数据采集程序 |
4.2.2 RS485数据传输程序的设计 |
4.2.3 用户在线分析诊断软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TEV与超声波法在开关柜局部放电检测的现场案例 |
5.1 检测方法 |
5.1.1 检测设备 |
5.1.2 暂态地电压法检测部位 |
5.1.3 超声波法检测部位 |
5.2 干扰处理 |
5.2.1 干扰及处理 |
5.2.2 检测注意事项 |
5.3 数据分析与管理 |
5.4 局部放电点的定位 |
5.5 检测流程 |
5.6 TEV与超声波联合检测的案例分析 |
5.6.1 案例1 |
5.6.2 案例2 |
5.6.3 案例3 |
5.6.4 综合分析及检修策略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激光干涉的电缆及其附件局部放电在线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局部放电及检测方法概述 |
2.1 局部放电概述 |
2.1.1 局部放电的定义 |
2.1.2 局部放电机理 |
2.2 局部放电的种类 |
2.2.1 内部放电 |
2.2.2 沿面放电 |
2.2.3 电晕放电 |
2.3 局部放电常用检测方法 |
2.3.1 脉冲电流法 |
2.3.2 超高频法 |
2.3.3 电磁效应光测法 |
2.3.4 光纤光栅法 |
2.3.5 超声波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局部放电产生的超声波的检测原理 |
3.1 超声波理论基础 |
3.1.1 超声波的基本性质 |
3.1.2 超声波传播过程中的衰减 |
3.1.3 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效应 |
3.2 超声波耦合方式 |
3.2.1 直接接触法 |
3.2.2 液浸法 |
3.2.3 电磁耦合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激光干涉的法布里-珀罗光纤传感器设计与实现 |
4.1 光的干涉 |
4.1.1 光的干涉原理 |
4.1.2 双光波干涉 |
4.1.3 多光波干涉 |
4.2 悬臂型法布里-珀罗光纤传感器的设计 |
4.2.1 法布里-珀罗谐振腔的工作原理 |
4.2.2 法布里-珀罗型光纤传感器的类型 |
4.2.2.1 本征法布里-珀罗型光纤传感器 |
4.2.2.2 非本征法布里-珀罗型光纤传感器 |
4.2.3 悬臂梁设计的原理 |
4.2.4 悬臂型法布里-珀罗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结构 |
4.3 悬臂型法布里-珀罗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制作 |
4.4 传感探头接收超声波的实验测试 |
4.4.1 传感探头接收固体为介质传播的超声波 |
4.4.2 传感探头接收气体为介质传播的超声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型光纤传感探头的局部放电点定位检测技术 |
5.1 局部放电定位检测的工作原理 |
5.2 实验系统结构 |
5.3 传感器局部放电定位实验 |
5.3.1 实验仪器 |
5.3.1.1 光纤切割刀 |
5.3.1.2 光源 |
5.3.1.3 激光器 |
5.3.1.4 环形器 |
5.3.1.5 光谱分析仪 |
5.3.1.6 超声波发生器 |
5.3.1.7 示波器 |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铁路变电所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频电流检测法 |
1.2.2 特高频电磁波检测法 |
1.2.3 超声波检测法 |
1.2.4 暂态地电压检测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理论分析 |
2.1 局部放电产生的原因与机理 |
2.1.1 气隙放电 |
2.1.2 沿面放电 |
2.1.3 悬浮电位放电 |
2.1.4 电晕放电 |
2.2 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
2.2.1 特高频电磁波检测法 |
2.2.2 超声波检测法 |
2.3 铁路牵引负荷局部放电特性研究 |
2.4 特高频电磁波XFDTD仿真原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局部放电电磁波仿真分析 |
3.1 XFDTD仿真方案设计及仿真结果分析 |
3.1.1 XFDTD仿真设计 |
3.1.2 仿真结果分析 |
3.2 局部放电模型的仿真分析 |
3.2.1 电晕放电仿真分析 |
3.2.2 沿面放电仿真分析 |
3.2.3 悬浮电位放电仿真分析 |
3.2.4 气隙放电仿真分析 |
3.3 牵引负荷局部放电仿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变电所电气设备局部放电试验研究 |
4.1 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试验 |
4.1.1 特高频局部放电试验方案 |
4.1.2 特高频局部放电判断标准 |
4.1.3 特高频局部放电试验结果分析 |
4.2 超声波特高频联合检测试验 |
4.2.1 超声波局部放电试验方案 |
4.2.2 超声波局部放电判断标准 |
4.2.3 超声波特高频联合试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二代小波和暂态零模的电缆局放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缆局部放电研究 |
2.1 局部放电介绍 |
2.1.1 局部放电形成原理 |
2.1.2 局部放电类型 |
2.1.3 电缆局放检测手段 |
2.2 局部放电信号分析 |
2.2.1 局部放电信号波形分析 |
2.3 局部放电检测中的干扰信号 |
2.3.1 局放信号中干扰信号的来源 |
2.3.2 干扰信号的分类 |
2.3.3 干扰信号的抑制和去除 |
2.4 常用的局部放电定位方法 |
2.4.1 行波法 |
2.4.2 超声波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代小波变换和暂态零模算法 |
3.1 小波变换算法 |
3.1.1 小波变换基础 |
3.1.2 连续小波变换 |
3.1.3 离散小波变换 |
3.2 小波去噪分析 |
3.2.1 小波信号去噪问题 |
3.2.2 传统小波变换存在的缺点 |
3.3 基于改进提升原理的二代小波去噪算法 |
3.3.1 二代小波基本原理 |
3.3.2 二代小波分解与重构算法 |
3.3.3 二代小波提升算法 |
3.4 暂态零模电流法 |
3.4.1 暂态零模电流法概述 |
3.4.2 暂态零模算法的实现 |
3.5 基于改进暂态零模差值相关法的局部放电定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算法仿真与验证 |
4.1 仿真模型建立 |
4.1.1 物理模型搭建 |
4.1.2 仿真模型搭建 |
4.2 局部放电信号去噪仿真 |
4.2.1 局部放电信号生成 |
4.2.2 局放信号去噪分析 |
4.3 局部放电定位仿真 |
4.4 系统仿真与分析 |
4.4.1 系统综合仿真 |
4.4.2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硬件设计与工程应用 |
5.1 硬软件总体结构 |
5.1.1 硬件总体框架 |
5.1.2 软件总体框架 |
5.2 硬件设计 |
5.2.1 信号放大及滤波模块 |
5.2.2 采集卡控制模块 |
5.2.3 数据传输模块 |
5.3 软件设计 |
5.3.1 信号通道选择程序 |
5.3.2 二代小波信号去噪程序 |
5.3.3 局部放电定位程序 |
5.4 系统集成与现场测试 |
5.4.1 系统集成应用 |
5.4.2 现场验证与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基于包络检波的局部放电信号特征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局部放电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局部放电信号特征提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UHF局部放电包络波形特征研究 |
2.1 局部放电检测系统介绍 |
2.2 局部放电特高频包络检波电路参数研究 |
2.2.1 检波方式介绍 |
2.2.2 局部放电特高频信号包络检波电路特点 |
2.2.3 特高频包络检波电路设计 |
2.2.4 包络检波电路性能测试 |
2.3 不同缺陷类型的局部放电包络波形特征差异 |
2.4 不同传播路径对包络波形特征的影响研究 |
2.4.1 不同传播路径实验的设计 |
2.4.2 包络波形数据对比分析 |
2.4.3 应用现场情况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局部放电特高频包络波形特征提取 |
3.1 局部放电包络波形特征提取分析 |
3.1.1 常见脉冲波形特征分析 |
3.1.2 新包络波形特征量的提出构造 |
3.2 包络波形特征量聚类分离性能测试 |
3.2.1 特征量聚类分离效果测试平台 |
3.2.2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包络波形特征量分离效果测试 |
4.1 实验测试原理 |
4.2 实验测试环境介绍 |
4.3 实验测试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5.2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10)电晕信号高速数据采集与辨识算法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电晕放电机理及电晕信号模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晕放电常用检测方法 |
1.3.2 电晕信号辨识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晕信号高速数据采集与辨识总体方案设计 |
2.1 设计目标 |
2.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3 电晕信号高速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2.3.1 核心处理器方案 |
2.3.2 高速数据采集方案 |
2.3.3 外部通讯方案 |
2.4 电晕信号辨识算法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晕信号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3.1 电晕信号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3.1.1 硬件总体设计 |
3.1.2 基于高速ADC的高速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1.3 主控单元电路设计 |
3.1.4 外部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
3.2 电晕信号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3.2.1 软件总体设计 |
3.2.2 FPGA程序设计 |
3.2.3 MCU程序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晕信号辨识算法研究 |
4.1 电晕信号的频谱特点研究 |
4.2 衰减振荡波形的预处理 |
4.3 基于高阶数字滤波器的电晕信号辨识研究 |
4.3.1 数字滤波器的选型 |
4.3.2 基于高阶低通切比雪夫滤波器的噪声滤除 |
4.3.3 基于高通巴特沃斯滤波器的电晕信号辨识 |
4.4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电晕信号辨识研究 |
4.4.1 衰减振荡波形中基波频率信号的剔除 |
4.4.2 电晕信号的小波包分解与重构 |
4.4.3 基于小波包分析结果的电晕信号辨识算法研究 |
4.5 算法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测控平台软件设计与开发 |
5.1 上位机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
5.2 上位机测控平台主要功能设计 |
5.3 上位机与底层系统USB通信程序设计 |
5.4 C#与MATLAB联合编译实现算法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联调与测试 |
6.1 系统联调 |
6.1.1 高速数据采集总线与显存冲突 |
6.1.2 高速数据采集信号完整性与时序问题 |
6.1.3 基于LTDC驱动的显示屏调试与STem Win移植问题 |
6.2 测试与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超声波检测系统中电磁干扰模型仿真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流体输送管道损伤检测技术研究[D]. 汪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2]煤泥水浓缩过程的药剂智能添加系统研究与应用[D]. 秦少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GIS局部放电超声检测系统的设计[D]. 刘衍会.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超声编码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系统[D]. 冯翼.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基于暂态地电压及超声波对开关柜局部放电检测的研究与应用[D]. 熊一凡. 南昌大学, 2020(02)
- [6]基于激光干涉的电缆及其附件局部放电在线检测研究[D]. 刘惠.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7]铁路变电所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研究[D]. 王灯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基于二代小波和暂态零模的电缆局放定位研究[D]. 邹琪骁.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9]基于包络检波的局部放电信号特征提取研究[D]. 杨雨.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10]电晕信号高速数据采集与辨识算法研究与设计[D]. 薛谌. 东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