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攀西及相邻地区稻米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谷亚娟[1](2019)在《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矿质元素累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米矿质元素改良一直是水稻遗传育种学家关注的热点,因为矿质元素不仅是植物生长所必需,同时对人体非常重要,而且只能通过食物摄取。盐碱胁迫不仅影响水稻籽粒中矿质元素的含量,也影响它们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选用4个适合当地气候的水稻品种即吉农大511、松粳14、龙稻11及松粳12,分别种植在非盐碱和苏打盐碱地上,研究了苏打盐碱胁迫对水稻籽粒中K、Na、Ca、Mg、Fe、Mn、Zn、P元素含量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元素在水稻籽粒不同部位中的含量排序为糙米>精米>稻壳,其余7种元素则为稻壳>糙米>精米;非盐碱胁迫下籽粒中矿质元素含量为Zn<Fe<Na<Mn<Mg<Ca<P<K,盐碱胁迫下为Zn<Mn<Fe<Mg<Ca<Na<P<K,盐碱胁迫改变了水稻籽粒中矿质元素含量的排序,且无论盐碱还是非盐碱胁迫下,糙米和精米中矿质元素含量的排序均不同;盐碱胁迫增加了稻米中Na和Ca元素的含量,降低了Fe、Mn、Zn、P元素的含量,且Na增加达8.5倍,同时显着增加了稻壳中Na含量,降低了稻壳中其它7种元素的含量;盐碱胁迫下龙稻11的糙米和精米中Na的含量最高,表现出品种间差异。非盐碱胁迫下稻壳中,Mn和Zn、P和Fe呈显着正相关(P<0.05),Mg和Mn、P呈显着负相关(P<0.05),Ca和Mg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r=-0.984);盐碱胁迫下,P与Ca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Fe和Na、Mg,K和Ca呈显着正相关,Mn和Na、Zn,K和Fe呈显着负相关(P<0.05),Na和Ca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非盐碱胁迫下糙米中,Mn和Ca、Mn和Fe、Zn和Fe、Zn和K呈显着正相关(P<0.05),Fe和K、Mn和K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K和Mg、P和Mg呈显着负相关(P<0.05),Mg和Zn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盐碱胁迫下,Zn和K、Mn和K及Mn和Zn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K和P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Mg和K、Mg和Mn及Mg和Zn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非盐碱胁迫下精米中,Zn和Ca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盐碱胁迫下,Mg和Fe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Mg和Na间呈显着负相关(P<0.01)。非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中K与Zn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r=0.836),Ca与Mg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r=-0.890);盐碱胁迫下K与Mn、P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Na与Fe呈显着正相关(P<0.05),Ca与Na、P间呈显着负相关(P<0.05)。盐碱胁迫改变离子间相关性,非盐碱胁迫下不显着相关的离子间在盐碱胁迫下显着甚至极显着相关,非盐碱胁迫下显着或极显着相关的离子间在盐碱胁迫下不显着相关。
杨治伟[2](2019)在《宁夏粳稻种质资源锌、铁含量的关联分析及地方品种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世界上一半人口的主要粮食来源,也是生物强化微量元素的主要谷类作物之一。锌、铁在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以稻米为主粮的国家,人体中锌、铁缺乏比较常见。因此通过生物强化改善人体中的锌、铁缺乏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对控制水稻籽粒锌、铁含量QTL位点进行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旨在为通过分子育种手段提高水稻籽粒锌、铁含量提供理论支持,奠定分子基础。本试验利用57对SSR标记对155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籽粒锌、铁含量和粒型的相关性分析及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构建以富锌宁夏地方品种“杨和白皮稻”和低锌品种“宁粳35”的杂交后代F2群体,利用该群体构建连锁遗传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对籽粒锌含量进行QTL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55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籽粒锌、铁含量间及与粒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锌含量与铁含量间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锌含量与谷粒长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铁含量与谷粒长呈显着正相关关系;2、通过对155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可将155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分为4个亚群;共检测到257个等位变异,其中有效等位变异位点有148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4.51个等位变异,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位点数为2.60,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不等,变幅为2~10个。3、通过关联分析发现,与籽粒锌含量显着关联的位点有3个,分别为RM5461-4、RM5647-2、RM7356-1,表型贡献率分别为7.59%、5.89%、4.72%,增加表型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是RM5647-2,载体品种为长粒-5;与籽粒铁含量显着关联的位点有20个,表型贡献率介于2.56%~7.33%之间,表型贡献率最高的等位变异是RM3600-1,增加表型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是12-3,载体品种是粮香5号。4、通过对F2群体籽粒锌含量的QTL检测,共得到8个QTL位点,分布在水稻第3、7、8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布范围为4%~8%;其中,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的qZn-7-3贡献率最高,为8%,加性效应1.16mg/kg。
李军,邓先亮,朱兴敏,郭保卫,魏海燕,张洪程[3](2018)在《镁锌肥施用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产量及稻米中6种元素吸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大田试验,以优质软米粳稻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50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时期(基肥、分蘖肥、穗肥)追施微肥(镁、锌和镁锌混合肥)对其产量及精米中N、Mg、Zn、Mn、Ca、Cu这6种元素含量与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追施锌肥对稻米产量无显着影响,但显着提高了精米中6种元素的含量和积累量;随着追施锌肥时期的推迟,精米中6种元素的含量和积累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不同时期追施镁肥显着提高了稻米产量及精米中6种元素含量和积累量,且作穗肥追施的处理稻米产量较高;随着镁肥追施时期的推迟,精米中6种元素的含量和积累量呈上升趋势。不同时期追施镁锌混合肥显着提高了稻米产量及精米中6种元素含量和积累量,且作穗肥追施的处理稻米产量和精米中6种元素含量及积累量较高;随着锌镁混合肥追施时期的推迟,稻米产量和6种元素含量及积累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可见,不同时期追施镁锌肥都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及增加精米中氮素和中微量元素的积累,其中,作穗肥追施在提高水稻产量和增加元素吸收上的效果最显着。
王尊欣[4](2018)在《水稻籽粒矿质营养品质的氮素调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体至少需要22种基本矿质养分以维持其机体基本代谢需求。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隐性饥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水稻是我国和世界居民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提高水稻等主粮的矿质营养品质是当前作物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籽粒矿质元素积累是一个涉及根系吸收、地上部运输、营养器官再转运、籽粒贮藏等多器官、组织协作的复杂生理过程。氮素对水稻籽粒矿质元素积累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尚缺少植株水平的氮素调控机制研究。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氮肥运筹和氮素水平,分析氮肥对水稻不同器官中氮、磷、钾、钙及铁、锌等9种矿质元素积累和分布规律的影响,比较叶片、叶鞘和颖壳三种源器官在矿质元素积累和再转运上的异同及其对籽粒的贡献,探查氮素效应对水稻矿质营养品质的影响及生理机制,以期为水稻高产与优质协调的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揭示了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不同器官中矿质元素积累和分布规律。以20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处理(CK)和两种不同氮肥运筹的高氮处理(一次性基施,N10-0;前肥后移,N5-5)共三个氮肥措施,测定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地上部各器官氮、磷、钾、钙、镁、铁、锌、锰、铜等9种元素浓度及积累量。结果表明,(1)高氮处理提高了水稻成熟期各营养器官中氮、镁及铁、锌、锰、铜等6种矿质元素浓度,促进了各元素的吸收。高氮处理下,特别是前肥后移处理能增加各矿质元素在水稻叶片、叶鞘等营养器官的积累比例,促进了营养器官中矿质元素的积累。(2)高氮处理降低了 9种矿质元素的收获指数,影响了矿质元素向籽粒的再转运过程。同等高氮水平下,相比于一次性基施,前肥后移处理增加了钾、钙、镁、铁、锌、锰和铜7种矿质元素收获指数,且显着提高了钾、钙和锌元素的收获指数。(3)高氮处理促进了水稻糙米中氮、钾、钙和锰浓度的提升,促进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转运,但对向籽粒的再转运作用较小,从而导致水稻籽粒磷、镁、铁、锌、铜等矿质元素浓度降低。2.明确了颖壳等营养器官在籽粒矿质元素积累中的贡献及其对氮素的响应。以淮稻5号为材料,设置低、中、高(LN、MN、HN)三种氮素处理进行盆栽试验,测定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叶片、叶鞘和颖壳三种源器官矿质元素积累和再转运量,估算叶片、叶鞘和颖壳对籽粒矿质元素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水稻颖壳对籽粒氮、镁、锌三种元素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分别为5.96%、12.56%、12.34%,但对籽粒磷、钾、铜三种元素的贡献率较低,分别为0.99%、3.90%、3.05%。水稻颖壳中钙和铁元素浓度和积累量在灌浆期间不断增加,没有发生向籽粒再转运。(2)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显着增加了水稻成熟期叶片、叶鞘和颖壳等营养器官中氮、钙、镁及铁、锌、锰、铜等矿质元素浓度。(3)增施氮肥显着提高了叶片和叶鞘中氮、钙、铁、锰元素,以及颖壳中磷、铁、锰元素的净积累量。(4)施氮降低了颖壳氮、镁、锌、钾、铜的贡献率,但提高了磷的贡献率。在增氮水平下,尤其在高氮处理下显着降低了水稻叶片和叶鞘各元素的贡献率,表明高氮能显着影响矿质营养由营养器官向籽粒的再转运过程。3.揭示了施氮方式对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在糙米和精米之间的分布特征。以20个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不施氮处理(CK)和两种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一次性基施,N10-0;前肥后移,N5-5)。同时,以淮稻5号为材料,设置低、中、高3个氮素水平的盆栽试验,测定了水稻籽粒矿质元素浓度及植酸磷积累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氮素条件对水稻籽粒不同部位,尤其是可食部分矿质营养浓度及植酸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等高氮条件下,相比于一次性基施,氮前肥后处理移提高了水稻糙米中磷、钾、钙、镁、锌和铜等矿质元素浓度,降低了糙米铁和锰微量元素浓度。此外,前肥后移处理在整体上降低了水稻精米中各元素浓度。(2)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水稻糙米中磷和铁元素浓度呈下降趋势,但低氮和中氮处理间未达到显着水平。糙米中镁和锰元素浓度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钾、钙、锌和铜元素浓度在三种氮素水平下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增加氮素水平显着降低了精米中钾和镁元素浓度和分布,提高了锌元素浓度及分布比例,此外精米中磷、钙、铁、锰和铜元素浓度及分布均在中氮水平达到最大。综合以上结果,氮素对水稻籽粒矿质营养品质具有显着的影响。施氮能提高水稻叶片、叶鞘及颖壳等营养器官中矿质元素,特别是铁、锌元素的浓度与积累量,但过量施氮能抑制矿质营养向籽粒的再转运过程,降低水稻籽粒矿质营养浓度。本研究结果为调控水稻矿质营养品质的氮肥施用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李军[5](2017)在《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产量、米质及元素含量的影响》文中提出试验于2015-2016年在扬州试验农场进行,以大面积种植的优质软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05为材料,于三个时期(基肥、蘖肥、穗肥)追施镁锌肥(锌肥、镁肥与镁锌配施),旨在研究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产量、稻米品质及稻米中、微量元素的影响,以期为江苏地区优质软米粳稻保优调优栽培提供依据与参考。结果表明:随追施时期的延迟,基肥、蘖肥、穗肥追施镁肥处理产量呈现上升趋势;追施锌肥处理与之相反;镁锌配施处理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穗数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穗肥时期追施镁肥和镁锌配施产量显着提高,且镁锌配施处理产量最高,但穗肥时期镁锌配施降低了穗粒数和结实率,提高了千粒重,因穗数增加,最终颖花量仍显着提高。镁锌肥追施时期,尤其穗肥时期镁锌配施,氮素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相对较高。蘖肥和穗肥时期追施锌肥可以改善稻米加工品质;于穗肥时期追施镁肥,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得到显着改善,蛋白质含量、消减值达到最低,直链淀粉含量、崩解值达到最高,最终黏度显着下降,食味值最佳;于穗肥时期镁锌配施加工品质改善最为显着,但外观品质、食味值、营养品质指标变化规律与穗肥时期追施镁肥相反,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显着降低,达最小值,消减值、糊化温度显着提高,达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最终黏度与糙米率显着负相关(r=-0.537*),与整精米极显着负相关(r=-0.579**),除最高黏度和消减值与食味值相关不显着及最终黏度与胶稠度相关不显着外,RVA主要特征值与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相关显着或极显着。镁锌肥追施时期,显着提高了精米中N、Mg、Zn、Mn、Ca、Cu六种元素含量和积累量。随着追施锌肥时期的推迟,精米中6种元素的含量和积累量呈现下降的趋势;随追施镁肥时期的推迟,精米中6种元素的含量和积累量呈现上升的趋势;随镁锌配施时期的推迟,精米中6种元素含量及积累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穗肥追施处理精米中6种元素含量及积累量达到最高。综上所述,锌肥追施时期,对产量和米质无显着影响,显着提高精米中6种元素的积累量和含量;镁肥追施时期,于穗肥时期追施处理产量显着提高,米质得到改善,显着提高稻米中6种元素含量和积累量;不同时期镁锌配施,于穗肥时期追施处理产量达到最高,对米质具有改善作用,但食味值降低,且6种元素含量和积累量达到最高。故穗肥时期追施镁肥在提高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以及提高精米中6种元素含量、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为苏中地区优质软米粳稻栽培提供参考。
陆美斌,王步军[6](2017)在《湖北省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研究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集湖北省水稻籽粒样品150份,利用低温消解进行前处理,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水稻籽粒样品中硼、钡、钙、铜、铁、钾、镁、锰、磷、硫、锶、锌、钠等13种矿质元素含量,分析湖北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含量水平和相关性,探讨不同主产县、不同成熟期、不同品种的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分布规律。结果:湖北不同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差异显着,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为磷>钾>硫、镁>钙>锌、锰>钠>铁>铜>钡>硼、锶;各矿质元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依存关系,其中磷和镁元素含量相关系数最高;不同主产县水稻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其中麻城水稻籽粒元素除硼最低外,其他元素含量整体较高;不同成熟期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存在差异,早稻矿质元素中除锌和钠外其余元素平均含量均为最高;不同品种的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差异明显,两优129、中9优288、黄花占、特籼占25、广两优香66、两优6326、两优1128等品种各自呈现相应元素的高含量富集。结论:湖北水稻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存在差异性和规律性,这为湖北水稻矿质元素的营养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邵源梅,李少明,杨天丽,郭咏梅[7](2016)在《水稻不同基因型矿质元素含量差异及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测定了弥勒县相同生态条件下种植的198份水稻糙米、46份水稻精米N、P、K、Mg、Ca、Fe、Zn、Cu和Mn等9种矿质元素含量,分析198份糙米9种矿质元素在亚种间、品种间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亚种、品种糙米中9种元素的含量差异各不相同,但含量排序均为N>P>K>Mg>Ca>Zn>Fe>Cu>Mn;Ca含量在亚种间差异较大,对Ca吸收和积累的能力粳稻明显高于籼稻;Fe含量在非糯稻、软米稻和糯稻间差异较大,对Fe吸收和积累的能力糯稻明显高于非糯稻和软米稻。对46份水稻糙米和精米的9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糙米中大部分元素的含量均显着高于精米中的含量,即在去糙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的矿质营养元素,在去糙过程中P、K、N、Fe和Mn含量下降幅度较大,损失率分别为41.49%、17.23%、8.82%、14.68%和11.61%,这说明以上营养元素多存在于种皮、糊粉层和胚中,随着碾磨,含量随之下降;与之相反,Ca、Mg和Zn含量去糙后增加了27.01%、21.57%和6.28%,以上元素多存在于胚乳中;此外,碾磨后Cu含量下降较少,损失率稍低,表明Cu在籽粒中分布较为均匀;
黄炎[8](2016)在《水稻糙米若干矿质元素含量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稻米矿质元素作为重要的营养品质指标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全球约有60%的人患有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症,亚健康和许多疾病归因于矿质元素缺乏。稻米是全世界50%以上人口的主食,发掘和利用富含微量营养元素的水稻品种对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两套不同水稻种质资源对水稻籽粒若干矿质元素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如下:1.测定了378份关联定位群体材料的Fe、Zn、Se、Pb和Cd含量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在7个不同水稻亚群中,粳稻亚组中的Zn和Cd含量显着高于其它6个属于籼稻的亚组,群体结构能解释总变异的5.7%(Se)到22.1%(Pb)。相关性分析表明,Fe和Zn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P<0.001),而Se和Fe或者Zn含量相关性不显着。Pb和大部分矿质元素(除了Se)呈显着的正相关。通过关联定位发现了20个与这5种矿质元素(Fe、Zn、Se、Pb和Cd)相关联的QTL,同时研究发现了几处矿质元素遗传位点的聚集点,第5条染色体的Cd和Pb的遗传位点,第7条染色体上Zn和Pb的遗传位点和第11条染色体上Se和Pb的遗传位点。2.研究了国际水稻研究所提供的20份重测序水稻材料的Mg、Na、K、Ca、Zn和Cu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方差分析表明Ca、 Na和K在水稻糙米中含量主要受到遗传因素影响,而Fe、Zn和Cu含量也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同时Mg、Na、Zn和Cu含量也受到遗传和环境互作的显着影响(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Mg、K、Zn元素与其它矿质元素呈正相关。Cu元素与Ca、Na、K元素呈负相关,与其它矿物元素呈正相关,而Ca与其它元素的相关性并不显着。通过初步关联分析找到与其中5种矿质元素含量(Ca、Cu、K、Na和Zn)紧密关联的17个QTLs,它们分别定位于水稻第1、2、6、8、10和11条染色体。
张世玺[9](2016)在《稻米重要矿质元素快速测定技术的创建与应用》文中提出膳食结构中摄入的某些有益微量矿质元素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目前推广的水稻品种中一些人类身体所必需的重要微量矿质元素含量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水平,很有必要在水稻育种中加以适当提高和改良。目前稻米微量矿质元素的含量测定主要是利用昂贵的仪器设备,需要通过复杂和长时间的样品前处理,其结果精度高、效果好,但耗时费力。同时,在育种过程中,水稻的杂交组合多、单株数量大,可供筛选鉴定的时间有限。育种家为尽快筛选出富含微量矿质元素的优良单株进行后续种植和再次筛选,很多情况下只需要获得相对准确的稻米某种或某些矿质元素的含量水平。因此,如能创建出适合稻米微量矿质元素含量分析的快速、简便、高效的测定方法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富含微量矿质元素的功能性水稻新品种培育、推广和应用,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水平。本研究根据种质资源和育种单株筛选的实际情况,选用嘉育293、黑糯米/浙农80102、浙农35、浙农37、胜泰1号等5个品种(系),分析了盐酸浸提、坩埚灰化及湿法消解等前处理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基于国内外常用的微量矿质元素测定方法,利用嘉育293、胜泰1号、浙农35、浙温1号、金中1号、浙农934、富锌3号等材料,通过盐酸浸提、糙米粒糊化、显色剂显色及溶液颜色比较等方法研究锌(Zn)、镁(Mg)和钙(Ca)等三种重要稻米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高效测定方法,优化相应的测定技术体系。创建了可以高效测定稻米Zn、Mg和Ca等重要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米粉定量测定和糙米粒快速测定方法,利用新建立的快速筛选方法对大量种质资源和不同杂种世代材料进行了快速筛选。主要结果如下:1.盐酸浸提、坩埚灰化和湿法消解等三种样品前处理方法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稻米中Zn、Mg、Ca含量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以高温消解法Zn、Mg、Ca含量测定的精确度最高,灰化法次之,酸浸提法的精确度最低;高温消解法测定的稻米Zn、Mg含量最高,而灰化法测定的稻米Ca含量最高,盐酸浸提法对三种微量矿质元素的检测结果都偏低。2.不同碾磨程度影响稻米Zn、Mg、Ca含量的比较结果表明,随着碾磨程度增大,Zn、Mg和C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Mg、Ca在稻米外层的分布和含量比Zn更为明显。不同品种之间以Ca含量的差异为最大,其次为Zn含量差异,Mg含量品种间差异最小。随着碾磨程度的增加,不同品种的Zn、Ca含量差异会逐渐减小,而品种间的Mg含量差异变化不大。在3种微量矿质元素中,Mg和Ca含量分布较不均匀,主要存在于皮层和外胚乳层,而Zn含量在整粒糙米中的分布则较为均匀。3.本研究优化了基于盐酸浸提和5-Br-PADAP染色技术测定米粉Zn含量的分光光度法。通过对预处理方法、掩蔽剂、缓冲液、OP用量以及显色剂用量等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最佳分析体系。其中Zn在0-0.4 mg/L范围内呈线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1.338x-0.061,R2=0.997。本研究同时创建了基于盐酸浸提和达旦黄染色的米粉Mg含量测定技术,通过对预处理方法、掩蔽剂、NaOH用量以及显色剂用量等实验体系的优化,确定最佳分析体系,其中Mg在0-2.5 mg/L范围内呈线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0.089x+0.033,R2=0.999。本研究还创建了基于在盐酸浸提基础上通过偶氮胂Ⅲ染色的分光光度法,通过对预处理方法、掩蔽剂、缓冲溶液以及显色剂用量等体系条件的优化,确定最佳分析体系,其中Ca在0-1.0 mg/L范围内呈线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0.999x+0.052,R2=0.999。上述3种Zn、Mg、Ca的快速测定方法具有简单快速高效的特点,其结果可达到水稻单株筛选的要求。4.本研究提出了糙米Zn、Mg、Ca含量的整粒快速测定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将糙米磨粉,就可以对糙米中Zn、Mg、Ca含量进行定性筛选,一天内可以完成样品的筛选过程,而且可以同时筛选150-200个甚至更多的样品。这一测定方法和技术可以直接用于水稻种质资源和育种中间材料的快速筛选,获得富含Zn、Mg、Ca等重要微量矿质营养元素的功能性水稻新种质或新品种(系),提高功能稻育种的选择效率。5.本研究利用糙米粒Zn、Mg、Ca含量的整粒快速筛选方法对348份水稻材料进行了快速筛选,高Zn、高Mg、高Ca材料15份、27份和34份,筛选出了低Zn、低Mg、低Ca材料15份、16份和15份,筛选效果良好。经过重复验证和筛选,获得具有Zn、Mg、Ca等天然高富集特点的专用水稻新品系(种质)11个。这些功能性水稻新种质或新品种(系),有可能进一步用于生产种植或作为杂交亲本加以利用。筛选过程中发现稻米Zn、Mg含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稻米Zn、Ca含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研究还发现大多数高Ca材料为短粒型水稻,说明Ca元素与粒长可能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育种实践中选择细长的单粒种子可以完成对富Ca水稻的间接选择。
张海波[10](2015)在《碾磨度对稻米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稻米是人类获取能量、蛋白质、矿质元素和其它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进一步提高稻米中有益营养物质的含量,对于促进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了浙农7号、浙农富铁、浙农富锌和浙农富硒4个早籼稻品种,研究了稻米不同部位Fe、Zn、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分布情况以及碾磨程度(degree of milling, DOM)对这些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碾磨程度对稻米蒸煮品质的影响,以及蒸煮品质与营养品质间的相关性。主要结果如下:1.稻米由外到内可依次划为糠层、外胚乳层、中间胚乳层和内胚乳层,所占整粒稻米的重量比例分别为9%、6%、10%和75%。营养物质在稻米不同部位的含量差异显着,对其分布情况的分析表明,Fe主要分布在稻米外部,而Zn、蛋白质及各种氨基酸的分布则较为均匀。不同种植环境下,Fe在糠层和外胚乳层的相对含量较为稳定,而Zn和蛋白质在内胚乳层的相对含量较为稳定。2.稻米蒸煮品质性状随碾磨程度的变化情况为,糊化温度极缓慢下降;胶稠度逐渐升高,且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到达一定值后趋于平缓。碾磨程度对稻米RVA谱6项特征值的影响表现为,米粉的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随碾磨逐渐增加,消减值和回复值随碾磨逐渐减小,而热浆粘度则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3.碾磨过程中,稻米Fe、Zn含量随着碾磨程度的提高而逐渐降低,在15-25%DOM时逐渐趋于稳定,此时Fe含量平均下降了85.01%,Zn含量平均下降37.82%。蛋白质、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随着碾磨进行也逐渐降低,且在25%碾磨程度时含量分别下降了19.49%、18.40%和24.98%。结果说明碾磨程度对Fe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Zn,而对蛋白质、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影响较小。4.稻米外观性状与碾磨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碾磨初始阶段,粒形较长、长宽比较大的稻米达到一定碾磨程度所用的时间更短。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与蒸煮品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糊化温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热胶粘度呈显着正相关,与冷胶粘度、消减值和回复值呈极显着正相关。精米蛋白质含量与最高粘度和崩解值呈极显着负相关。稻米蒸煮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胶稠度与冷胶粘度呈显着负相关,与消减值和回复值呈极显着负相关,而与崩解值则呈极显着正相关。最高粘度与崩解值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精米消减值呈显着负相关。热浆粘度与冷胶粘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回复值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冷胶粘度与消减值和回复值呈极显着正相关。崩解值与消减值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回复值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消减值与回复值呈极显着正相关。
二、攀西及相邻地区稻米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西及相邻地区稻米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矿质元素累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盐碱地种稻研究进展 |
1.2.2 不同生长条件对水稻体中矿质元素含量影响研究 |
1.2.3 水稻籽粒中矿质元素研究进展 |
第2章 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稻壳、糙米和精米中矿质元素含量 |
2.1.2 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稻壳、糙米、精米中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2.3 技术路线 |
2.2.4 创新点 |
第3章 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中矿质元素含量差异 |
3.1 试验结果 |
3.1.1 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稻壳、糙米和精米中K含量 |
3.1.2 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稻壳、糙米和精米中Na含量差异 |
3.1.3 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稻壳、糙米和精米中Ca含量 |
3.1.4 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稻壳、糙米和精米中Mg含量差异 |
3.1.5 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稻壳、糙米和精米中Fe含量 |
3.1.6 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稻壳、糙米和精米中Mn含量 |
3.1.7 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稻壳、糙米和精米中Zn含量差异 |
3.1.8 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稻壳、糙米和精米中P含量差异 |
3.2 小结 |
3.3 讨论 |
第4章 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矿质元素间相关性分析 |
4.1 试验结果 |
4.1.1 稻壳中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
4.1.2 糙米中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
4.1.3 精米中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
4.1.4 盐碱胁迫下籽粒中矿质元素含量间相关性分析 |
4.2 小结 |
4.3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宁夏粳稻种质资源锌、铁含量的关联分析及地方品种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矿质元素锌、铁的生理作用 |
1.1.1 锌、铁在植物体中的作用 |
1.1.2 锌、铁与人体健康 |
1.2 矿质元素锌、铁的遗传研究 |
1.2.1 锌、铁在水稻中的含量及分布 |
1.2.2 作物中微量元素的相关性 |
1.2.3 锌、铁在水稻中的积累机制 |
1.2.4 生物强化 |
1.3 关联分析 |
1.4 基于连锁分析的QTL定位 |
1.4.1 QTL定位的原理原理及方法 |
1.4.2 常用作图群体 |
1.4.3 构建图谱的分子标记 |
1.5 水稻中锌、铁含量QTL的研究进展 |
1.6 本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宁夏粳稻种质资源籽粒锌、铁含量及与粒型的相关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2.2 粒型性状的测定 |
2.2.3 籽粒锌、铁含量的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宁夏粳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分析 |
2.4.2 粳稻籽粒锌、铁含量间及与粒型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宁夏粳稻种质资源籽粒锌、铁含量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仪器及试剂 |
3.2.2 籽粒锌、铁含量测定方法 |
3.2.3 DNA的提取及SSR分子标记检测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3.4.2 群体结构分析 |
3.4.3 锌含量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3.4.4 铁含量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四章 宁夏水稻地方品种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数据分析及图谱构建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F_2群体及亲本锌含量的变异 |
4.3.2 亲本间多态性引物筛选 |
4.3.3 SSR引物在F_2群体中的分离 |
4.3.4 F_2群体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4.3.5 水稻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 |
第五章 讨论 |
5.1 AAS法测定矿质元素含量 |
5.2 微量元素锌、铁与其它表型的相关性 |
5.3 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5.4 水稻籽粒中锌、铁含量的遗传分析 |
5.5 锌、铁含量的关联分析 |
5.6 水稻籽粒锌含量的QTL比较 |
5.7 SSR标记遗传图谱的优化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镁锌肥施用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产量及稻米中6种元素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及供试品种 |
1.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锌肥追施时期对稻米中N、Mg、Zn、Mn、Ca、Cu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 |
2.1.1 对稻米中N、Mg、Zn、Mn、Ca、Cu元素含量的影响 |
2.1.2 对稻米中N、Mg、Zn、Mn、Ca、Cu积累量的影响 |
2.2 镁肥追施时期对稻米中N、Mg、Zn、Mn、Ca、Cu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 |
2.2.1 对稻米中N、Mg、Zn、Mn、Ca、Cu含量的影响 |
2.2.2 对稻米中N、Mg、Zn、Mn、Ca、Cu元素积累量的影响 |
2.3 镁锌配施时期对稻米中N、Mg、Zn、Mn、Ca、Cu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 |
2.3.1 对稻米中N、Mg、Zn、Mn、Ca、Cu含量的影响 |
2.3.2 对稻米中N、Mg、Zn、Mn、Ca、Cu元素积累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3.1 锌肥追施时期对稻米中6种元素含量及积累量的效应 |
3.2 镁肥追施时期对稻米中6种元素含量及积累量的效应 |
3.3 镁锌配施时期对稻米中6种元素含量及积累量的效应 |
(4)水稻籽粒矿质营养品质的氮素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人类的矿质营养需求 |
1.1 必需矿质元素与人体健康 |
1.2 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2 植物的矿质营养需求 |
2.1 大量元素 |
2.2 微量元素 |
2.3 有益元素 |
3 作物籽粒植酸磷对矿物质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3.1 植酸合成的代谢途径 |
3.2 植酸与矿质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
3.3 籽粒植酸含量的调控途径 |
4 植物矿质元素的吸收、转运 |
4.1 大量元素 |
4.2 微量元素 |
5 植物矿质元素的再分配 |
5.1 矿质元素的可移动性 |
5.2 矿质元素的再分配 |
6 水稻籽粒矿质营养品质的基因型、环境与栽培效应 |
6.1 基因型差异 |
6.2 环境效应 |
6.3 栽培效应 |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案 |
7.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7.2 研究内容 |
7.3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氮肥运筹对水稻植株矿质元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1 材料及方法 |
1.1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
1.2 样品制备及测定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氮肥运筹对不同基因型稻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2.2 氮肥运筹对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3 氮肥运筹对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矿质元素浓度的影响 |
2.4 氮肥运筹对水稻成熟期植株各器官矿质元素分配的影响 |
2.5 氮肥运筹对水稻成熟期植株矿质元素收获指数的影响 |
2.6 氮肥运筹对水稻成熟期糙米各矿质元素浓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氮肥运筹对水稻植株营养器官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
3.2 氮肥运筹对水稻籽粒矿质元素积累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不同氮素水平对水稻颖壳、叶片及叶鞘矿质元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1 材料及方法 |
1.1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
1.2 样品制备及测定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叶片、叶鞘、颖壳及籽粒干物质积累 |
2.2 叶片、叶鞘、颖壳及籽粒中矿质元素浓度变化 |
2.3 叶片、叶鞘、颖壳中矿质元素净积累 |
2.4 叶片、叶鞘、颖壳中各元素贡献率 |
3 讨论 |
3.1 水稻颖壳矿质元素的转运 |
3.2 氮肥对水稻籽粒矿质营养积累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氮素对水稻籽粒植酸磷及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
1 材料及方法 |
1.1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
1.2 样品制备及测定方法 |
1.3 植酸/钙、锌、铁摩尔比计算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氮肥运筹对糙米植酸、总磷及无机磷浓度的影响 |
2.2 氮素水平对糙米植酸和总磷浓度的影响 |
2.3 氮肥运筹对水稻籽粒植酸钙、植酸锌、植酸铁摩尔比的影响 |
2.4 氮肥运筹对不同水稻品种糙米和精米中矿质元素浓度的影响 |
2.5 氮素水平对水稻糙米和精米矿质元素浓度及精米层分布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水稻籽粒植酸磷积累的氮素效应 |
3.2 水稻籽粒矿质营养生物有效性的氮素效应 |
3.3 籽粒矿质元素积累与分布的基因型差异与氮素效应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1 全文总结 |
2 讨论 |
2.1 氮素对植株矿质元素吸收与积累影响 |
2.2 氮素对颖壳矿质元素再分配的影响 |
2.3 氮素对籽粒植酸磷积累的影响 |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产量、米质及元素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进展 |
2.1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2.2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稻米中6中元素吸收与积累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品种 |
2.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3.2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产量及其构成的效应 |
4.2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素吸收的效应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米质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品种 |
2.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数据计算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
3.2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RVA及其与主要稻米品质的相关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软米粳稻稻米中6种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品种 |
2.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稻米中N、Mg、 Zn、Mn、Ca、Cu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 |
3.2 镁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稻米中N、Mg、 Zn、Mn、Ca、Cu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 |
3.3 镁锌配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稻米中N、Mg、Zn、Mn、Ca、Cu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锌肥追施时期对稻米中6种元素含量及积累量的效应 |
4.2 镁肥追施时期对稻米中6种元素含量及积累量的效应 |
4.3 镁锌配施时期对稻米中6种元素含量及积累量的效应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研究结论 |
1.1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软米粳稻产量及其氮素吸收的影响 |
1.2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软米粳稻米质的影响 |
1.3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软米粳稻稻米中6种元素吸收的影响 |
2 本研究创新点 |
3 需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6)湖北省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水稻样品 |
1.1.2 试剂耗材 |
1.1.3 仪器设备 |
1.2 矿物质元素含量分析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矿物质元素基本统计量分析 |
2.2 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
2.3 不同地区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差异比较 |
2.4 不同成熟期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差异 |
2.5 不同品种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差异 |
3 讨论与结论 |
(7)水稻不同基因型矿质元素含量差异及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样品准备 |
1.2.2 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
1.2.3 N、P和K等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稻籽粒中矿质元素含量在亚种间的差异 |
2.2 非糯稻、软米稻和糯稻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 |
2.3 水稻糙米和精米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 |
3 讨论 |
(8)水稻糙米若干矿质元素含量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矿质元素对植物的影响 |
1.2.1 N、P、K等大量元素 |
1.2.2 Ca、Mg、S等中量元素 |
1.2.3 Fe、Zn、Cu、Se等微量元素 |
1.2.4 重金属元素 |
1.3 水稻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 |
1.3.1 矿质元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1.3.1.1 Ca、Mg、S、Si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1.3.1.2 Fe、Zn、Mn、Se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1.3.2 矿质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4 矿质元素的遗传研究 |
1.4.1 水稻籽粒不同部位矿质元素含量差异 |
1.4.2 不同基因型稻米中矿质元素含量差异 |
1.4.3 稻米矿质元素含量间相关性 |
1.4.4 矿质元素含量的遗传研究进展 |
1.4.5 稻米矿质元素积累的分子机理 |
1.5 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1.5.1 关联分析原理 |
1.5.2 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378份水稻材料矿质元素关联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品处理与研磨 |
2.1.2 样品预处理 |
2.1.3 ICP-MS测定水稻矿质元素含量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1.5 关联定位与模型选择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水稻糙米矿质元素含量分布 |
2.2.2 不同亚群间含量分析 |
2.2.3 矿质元素相关性分析 |
2.2.4 关联定位QTL |
第三章 水稻矿质元素含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水稻材料 |
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1.3 分子标记SNP选择 |
3.1.4 群体结构 |
3.1.5 关联定位与模型选择 |
3.2 结果 |
3.2.1 不同品种在不同年份间矿质元素的含量差异 |
3.2.2 不同亚群间矿质元素含量差异 |
3.2.3 矿质元素相关性分析 |
3.2.4 矿质元素方差分析 |
3.2.5 关联分析的模型比较 |
3.2.6 全基因组关联定位 |
3.3 讨论 |
第四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9)稻米重要矿质元素快速测定技术的创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术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矿质营养元素的重要性 |
2.2 矿质元素缺乏 |
2.3 生物强化 |
2.3.1 生物强化的特点 |
2.3.2 稻米生物强化与营养改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 水稻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的多样性 |
2.4.1 稻米不同部位矿质元素的差异 |
2.4.2 不同水稻品种矿物质含量的差异性 |
2.4.3 不同环境条件下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的多样性 |
2.5 稻米矿质元素之间以及与水稻品质、产量以及农艺性状的关系 |
2.6 稻米中矿物质含量的遗传控制及其生物有效性 |
2.6.1 稻米中植酸含量以及对矿物质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2.6.2 稻米中矿物质含量的遗传控制 |
2.7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2.7.1 稻米样品前处理方法 |
2.7.2 测定方法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样品的碾磨和粉碎 |
3.2.1 稻谷脱壳和粉碎 |
3.2.2 样品不同碾磨程度处理 |
3.3 样品预处理 |
3.3.1 高温消解法处理 |
3.3.2 灰化法处理 |
3.3.3 盐酸浸提法处理 |
3.4 ICP-MS法对稻米Zn、Mg、Ca的定量测定 |
3.5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稻米Zn、Mg、Ca的定量测定 |
3.5.1 稻米锌含量的定量测定 |
3.5.2 稻米镁含量的定量测定 |
3.6 富Zn、Mg、Ca水稻的快速筛选方法 |
3.6.1 富Zn水稻的快速筛选方法 |
3.6.2 富Mg水稻的快速筛选方法 |
3.6.3 富Ca水稻的快速筛选方法 |
3.7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样品预处理方法比较 |
4.2 碾磨程度对稻米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4.2.1 实验材料的碾磨特性和表现 |
4.2.2 碾磨对稻米Zn、Mg和Ca含量的影响 |
4.3 Zn、Mg和Ca元素在稻米中的分布 |
4.4 稻米Zn含量的测定 |
4.4.1 稻米Zn含量快速定量测定的优化 |
4.4.2 水稻糙米含Zn量的快速筛选 |
4.5 稻米Mg含量的测定 |
4.5.1 稻米Mg含量快速定量测定的优化 |
4.5.2 水稻糙米含Mg量的快速筛选 |
4.6 稻米Ca含量的测定 |
4.6.1 稻米Ca含量快速定量测定的优化 |
4.6.2 水稻糙米含Ca量的快速筛选 |
4.7 稻米Zn、Mg、Ca含量的快速筛选方法在种质资源筛选中的应用 |
5 讨论 |
5.1 稻米的碾磨特性及Zn、Ca和Mg元素的分布 |
5.1.1 稻米的碾磨特性 |
5.1.2 稻米Zn、Ca和Mg元素的分布 |
5.2 稻米微量矿质元素含量快速测定方法中样品前处理程序的确定 |
5.2.1 碾磨程度 |
5.2.2 预处理方法 |
5.3 稻米Zn、Ca和Mg含量快速测定方法的应用 |
5.4 稻米矿质元素含量及与其他性状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附表 |
(10)碾磨度对稻米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水稻稻米中矿质元素的含量 |
2.1.1 稻米不同基因型间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 |
2.1.2 稻米不同部位间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 |
2.1.3 环境条件对稻米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2.2 水稻稻米中蛋白质的含量 |
2.2.1 稻米不同基因型间蛋白质含量的差异 |
2.2.2 稻米不同部位间蛋白质含量的差异 |
2.2.3 环境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3 水稻稻米中氨基酸的含量 |
2.3.1 稻米不同基因型间氨基酸含量的差异 |
2.3.2 稻米不同部位间氨基酸含量的差异 |
2.3.3 环境对稻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4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概述 |
2.4.1 直链淀粉含量 |
2.4.2 糊化温度 |
2.4.3 胶稠度 |
2.4.4 RVA谱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田间试验设计 |
3.3 稻米样品的前处理和碾磨 |
3.4 稻米外观性状的测定 |
3.5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3.6 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氨基酸含量和胶稠度的测定 |
3.7 糊化温度的测定 |
3.8 稻米淀粉粘滞性谱 |
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碾磨对稻米蒸煮品质的影响 |
4.1.1 不同品种稻米的碾磨特性 |
4.1.2 碾磨程度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 |
4.1.3 碾磨程度对稻米胶稠度的影响 |
4.1.4 碾磨程度对稻米淀粉RVA谱的影响 |
4.2 碾磨程度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
4.2.1 碾磨程度对稻米Fe和Zn含量的影响 |
4.2.2 碾磨程度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2.3 碾磨程度对稻米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的影响 |
4.2.4 稻米中营养物质的分布和差异 |
4.3 相关性分析 |
4.3.1 稻米外观性状和营养物质含量与碾磨程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
4.3.2 不同碾磨程度下稻米的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与蒸煮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4.3.3 不同碾磨程度下稻米蒸煮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 |
5 讨论 |
5.1 不同品种稻米的碾磨特性及营养物质分布 |
5.1.1 糙米的碾磨特性 |
5.1.2 稻米中营养物质的分布 |
5.2 碾磨程度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5.3 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四、攀西及相邻地区稻米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盐碱胁迫下水稻籽粒矿质元素累积规律研究[D]. 谷亚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9(01)
- [2]宁夏粳稻种质资源锌、铁含量的关联分析及地方品种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D]. 杨治伟. 宁夏大学, 2019(02)
- [3]镁锌肥施用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产量及稻米中6种元素吸收的影响[J]. 李军,邓先亮,朱兴敏,郭保卫,魏海燕,张洪程. 中国稻米, 2018(04)
- [4]水稻籽粒矿质营养品质的氮素调控效应研究[D]. 王尊欣.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产量、米质及元素含量的影响[D]. 李军. 扬州大学, 2017(07)
- [6]湖北省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分布研究[J]. 陆美斌,王步军. 食品科技, 2017(06)
- [7]水稻不同基因型矿质元素含量差异及分布研究[J]. 邵源梅,李少明,杨天丽,郭咏梅.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5)
- [8]水稻糙米若干矿质元素含量关联分析[D]. 黄炎. 浙江大学, 2016(08)
- [9]稻米重要矿质元素快速测定技术的创建与应用[D]. 张世玺. 浙江大学, 2016(09)
- [10]碾磨度对稻米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D]. 张海波. 浙江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