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黄韧带骨化症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邓高用[1](2021)在《经椎板后入路内镜下治疗单/双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分析及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传统开放减压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有许多并发症,如硬脊膜撕裂和神经功能损害、内固定障碍等,且患者对开放手术治疗的满意度欠佳。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已取得满意效果,本手术也可用于局麻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OLF)的治疗。本研究旨在对比经椎板后入路内镜下治疗单/双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与开放手术的手术疗效,并对其并发症等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我院脊柱骨病外科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25例诊断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数据。其中11例行经椎板后入路内镜手术为实验组,14例行传统后路开放手术为对照组。对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各时期的VAS、ODI、JOA评分差值(差值A=术后第3天评分-术前评分,差值B=术后末次随访评分-术前评分,差值C=术后末次随访评分-术后第3天评分)以及术后改良Mac Nab评分、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25例符合标准且数据完整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病例,随访5-48个月。实验组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82.00±40.96 ml、6.82±1.40天、84.45±20.85 min,对照组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174.78±45.58ml、9.00±2.86天、90.71±24.37min,两组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VAS、ODI、JOA的差值A分别为-(3.73±1.35)分、-(25.73±4.50)分、12.00±2.79分,对照组VAS、ODI、JOA的差值A分别为-(2.07±0.83)分、-(15.64±5.17)分、7.29±1.27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VAS、ODI、JOA的差值B分别为-(4.09±0.45)分、-(29.45±3.96)分、12.00±3.03分,对照组VAS、ODI、JOA的差值B分别为-(3.50±0.86)分、-(26.36±3.37)分、10.36±2.10分,两组间ODI的差值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而两组间VAS、JOA的差值B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VAS、ODI、JOA的差值C分别为-(0.36±0.51)分、-(3.37±1.85)分、0.00±2.15分,对照组VAS、ODI、JOA的差值C分别为-(1.43±0.76)分、-(10.71±3.43)分、3.07±1.90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JOA改善率0.65±0.15,术后末次随访时的改良Mac Nab疗效评分:优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约90.91%(10/11)。对照组JOA改善率0.56±0.08,术后末次随访时的改良Mac Nab疗效评分:优6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约85.71%(12/14)。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约27.27%(3/1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约35.71%(5/14)。结论:经椎板后入路内镜下治疗单/双节段TOLF具有良好疗效,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康鹏程[2](2020)在《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2月到2018年12月于娄底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治疗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7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SLD)和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其中MSLD组38例,PEID组41例。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突出类型、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伤口引流、住院天数、并发症、影像学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评价脊柱稳定性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2月L5/S1节段腰椎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LL)。结果:MSLD组和PEID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5.5±6.14)min和(82.2±8.12)min(p<0.05);MSLD组和PEID组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2.0±0.77)次和(4.12±0.90)次(p<0.05);说明MSLD组和PEID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PEID组和MSLD组住院天数分别为(7.34±1.02)天和(9.44±1.13)天(p<0.05);说明PEID组比MSLD组住院天数少。MSLD组和PEID组伤口引流量分别为(27.6±6.68)ml和(25.2±6.28)ml(p>0.05);两组患者伤口引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术后伤口引流无明显差异。MSLD组2例患肢感觉障碍、1例患肢乏力、1例脑脊液漏、1例复发,MSL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5/38),PEID组5例患肢感觉障碍、2例患肢乏力、2例脑脊液漏、2例复发,PEI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8%(11/41),MSLD组和PEID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钙化型椎间盘突出并发症发生率5.3%(2/38)、PEID组钙化型椎间盘突出并发症发生率21.9%(9/41),MSLD组和PEID组钙化型椎间盘突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和PEID组术后1天、术后第1月、术后第3月、术后第6月、术后第12月腰腿痛评分(VAS)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和PEID组术后第1月、术后第3月、术后第6月、术后第12月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同一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MSLD组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92.10%,PEID组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90.2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L5/S1节段腰椎活动度(ROM)、L5/S1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L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SLD和PEID两种手术方法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获得了良好的疗效。2.MSLD较PEID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
毛金贺[3](2020)在《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赤峰市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探讨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采用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和对照组(采用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共60例。实验组30例,男性占53.33%,女性占46.67%;年龄45~65岁,平均(56±5)岁;椎管狭窄位置L4/L5占20%,L5/S1占80%。对照组30例,男性占43.33%,女性占56.67%;年龄48~72岁,平均(58±4)岁;椎管狭窄位置L4/L5占30%,L5/S1占70%。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同时记录术前1天、术后3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腰痛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所有患者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得到术后随访。实验组手术时间86.57±9.57min、术中出血量20.13±5.07ml、切口长度1.36±0.09mm,对照组手术时间132.43±6.41min、术中出血量227.41±46.31ml、切口长度12.18±0.57mm,以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两组组间患者术前1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腰痛与腿痛VAS评分及功能障碍ODI指数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患者术后3天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分别组内对比各时间点腰痛与腿痛VAS评分及功能障碍ODI指数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术后1年的优良率发现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及腰椎后路开放减压手术在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上同样有效,但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具有更小的手术切口、更少的术中出血量,因此它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式。
廖鑫[4](2019)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与研究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脊柱内镜中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2月一2018年3月应用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病例,其中钙化型椎间盘突出41例(TESSYS组19例,可视化组22例),侧隐窝狭窄65例(TESSYS组31例,可视化组34例),在不同病种中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术中C臂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及临床效果、利用术前及术后各时段随访时患者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利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钙化型椎间盘病例中加比术前术后患肢直腿抬高试验角度。结果:不同病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视化组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明显低于TESSYS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腰痛及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腰痛、腿痛VA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病例中两组患者术后患肢直腿抬高试验角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前及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与标准TESSYS椎间孔成形技术相当,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具有术中透视次数少、操作程序简化、手术时间短、安全、对腰椎关节稳定性干扰小的优势。
张力[5](2019)在《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预后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分析目的: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除引起局部脊髓的牵拉损伤外,有不少患者在后凸畸形的邻近节段发生椎管狭窄。然而,迄今为止仅有个案报道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发生椎管狭窄的病例。本研究旨在总结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发生椎管狭窄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病机制,提高我们对此类脊髓损伤的认知程度,并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意见。方法:纳入31例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总结并分析患者的基本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相关结果,探讨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发病机制。结果:纳入的31例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就诊时年龄平均为58.4±9.3岁,后凸畸形病程平均为30.8±13.2月,术前僵硬区Cobb畸形角度平均为68.3±19.7°,脊髓压迫症状的持续时间平均为14.2±12.4月,临床表现以腰痛(83.9%)最多见。椎管狭窄节段以T11/12(24.3%)、T10/11(18.9%)最多见,且多为单节段损害(83.9%)。纳入患者的平均骨盆入射角(PI)为35.6±11.8°,平均骶骨倾斜角(SS)为20.3±14.8°,腰椎前凸角(LL)平均为59.2±14.7°,平均矢状垂直偏距(SVA)为51.1±35.7mm,PI-LL平均为23.5±11.2°。纳入患者平均术前JOA评分为5.35±1.11,平均术后一周JOA评分为7.45±1.12,平均末次随访JOA评分为8.97±0.95;术后一周神经功能恢复率平均为37.2±17.5%,平均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5.1±13.1%;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93.5±350.4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6.3±3.5天;术后并发症中硬膜撕裂和脑脊液漏最多见。结论:(1)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以下胸段单节段狭窄为王。(2)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可加速相邻节段退变。即使病人的矢状面是平衡的,退行性变也可能在邻近节段中发生。(3)对于继发于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相邻椎管狭窄症,随着年龄和病程的进展,发生神经损伤的风险会增加,故应选择早期治疗;进行早期手术治疗,患者往往能够得到有效的神经功能恢复。(4)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发病机制:Ⅰ.后凸畸形可导致脊柱重力线前移,为保持脊柱矢状位平衡,胸腰椎前凸增大,长时间处于屈曲代偿状态,使得椎间盘的应力载荷前移并集中,导致椎间盘退变并加速胸腰椎节段退行性改变;Ⅱ.长期屈曲代偿状态会导致椎体代偿性过伸,使椎体重力线后移,椎体以关节突为支点向后旋转,导致后柱缩短及椎板塌陷;随时间进展引起后方黄韧带、关节囊等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最终引起椎管狭窄;Ⅲ.后凸畸形可增加后凸局部的不稳定性,导致椎体的分离倾向增加,此变形可作用于其上下节段,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增加;Ⅳ.随后凸畸形病情进展,后凸节段可表现为僵硬性,引起邻近节段代偿性活动增加并承受较大负荷,加速邻近节段发生退行性改变。第二部分 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手术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目的:目前关于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报道较少,其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预后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依据病人基线信息、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相关资料进行神经功能恢复的预后因素分析,望能够给临床治疗提供意见。方法:纳入31例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并根据术后一周神经功能恢复率(RR)分为预后良好组(RR≥50%)和预后不良组(RR<50%),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年龄、性别、后凸畸形病程等27个预后相关指标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初步筛选出7个预后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术前JOA、术后JOA、MRI上狭窄节段形状分型、T2WI上狭窄位置是否有髓内高信号以及SS。随后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筛查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术前JOA(P=0.002)、术后JOA(P=0.001)以及T2WI上狭窄位置是否有髓内高信号(P=0.026)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之间关系显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术前JOA评分(B=-0.202,β=-0420,P=0.011)以及T2WI上狭窄位置无髓内高信号(B=0.363,β=0.352,P=0.031)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增加的预后因素。结论: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中,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与术前较高的JOA评分以及狭窄节段髓内低信号相关。因此,术前JOA评分越高以及狭窄节段髓内低信号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第三部分 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与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基于meta分析目的:目前为止尚无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研究报道,故其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尚不清楚。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 Spinal Stenosis,TSS)最多见的原因之一。后路椎板切除术(Posterior Laminectomy,PL)是目前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且目前已有文献统一描述了后路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术后神经功能及其并发症。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来综合评估后路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术后的神经功能结果以及并发症,并比较其与后路椎板切除术治疗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术后神经功能及并发症之间的联系,以期对临床提供指导意见。方法:纳入20例后路椎板切除术治疗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病人,评估其术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三个数据库,纳入后路椎板切除术治疗胸部黄韧带骨化继发的胸椎管狭窄症的研究并收集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率)以及术后并发症资料(脑脊液渗漏、硬膜撕裂、神经功能减退、局部感染、伤口裂开、血肿等),利用Stata15和R3.5.2软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比较后路椎板切除术治疗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与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纳入20例后路椎板切除术治疗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病人,神经功能结果显示平均术前JOA评分为5.10±1.07,末次随访JOA评分为8.85±0.99,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平均为64.7±13.9%;术后并发症结果显示共有3例(15%)患者发生硬膜撕裂,3例(15%)患者发生脑脊液漏,1例(5%)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未出现其余并发症。最终13项研究纳入后路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meta分析,总计416名患者,且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的术前 JOA 评分为 5.59(95%CI,4.43-6.75),总体的术后 JOA 评分为 8.82(95%CI,8.40-9.23),总体的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1.76%(95%CI,54.80%-68.71%);总体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7%(95%CI,2.9%-11.1%),总体的术后神经功能减退发生率为2.3%(95%CI,0.1%-6.5%),总体的术后局部感染发生率为2.1%(95%CI,0.3%-5.2%),总体的术后伤口裂开发生率为1.1%(95%CI,0%-4.3%),总体的术后血肿发生率为3.5%(95%CI,0.7%-7.7%),总体的术后硬膜撕裂发生率为16.9%(95%CI,12.7%-21.1%)。结论:后路椎板切除术治疗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相比于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两者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差别不大。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有明显提高,但总体而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结果仍较低;其手术后并发症以术后硬膜撕裂以及脑脊液渗漏最为常见。
黎宁[6](2018)在《微创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镜、侧射钬激光和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改良可动式椎间盘镜(MMED)技术并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分别总结MMED和侧路椎间孔镜处理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手术策略。【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30例,显微镜组15例,MMED组15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估临床疗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定颈椎功能。第二部分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患者6例,先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使脊髓后移,然后颈前路经皮内镜下行椎间盘切除术。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情况,NDI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第三部分于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对26例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患者术中应用侧射钬激光,手术前后采用VAS(下肢)及ODI指数评估手术效果,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第四部分选取2008年6月至2018年2月采用MMED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214例,采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末次随访时的症状和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改良Macnab问卷评估疗效。第五部分2012年5月至2017年12月采用PETD并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82例,术前CT扫描示骨化物均不超过椎管横径或矢状径一半者,合并有单侧下肢症状。随访时观察疗效及VAS、ODI。第六部分通过PubMed检索2006年至2016年10年间发表的关于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报道的英文文献,提取腰大肌入路神经并发症的统计,同时提取相关的参考文献。两名独立的调查者评估提取文献的质量,研究数量和研究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显微镜组JOA评分由术前(8.67±3.2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93±1.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7,P=0.000);NDI自术前18.00%±9.75%降至末次随访时5.93%±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7,P=0.000)。MMED组JOA评分自术前(8.87±3.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53±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3,P=0.000);NDI自术前17.13%±8.00%降至5.80%±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2,P=0.000)。显微镜组和MMED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t=0.680,P=0.502)、神经功能改善率分级(P=1.000)和NDI(t=0.146,P=0.88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颈前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手术时间3060分钟,术后2周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3.所有PELD患者均于内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神经症状缓解或消失,术后3个月时VAS腿痛评分由术前(6.33±0.74)分下降至(1.33±0.47)分,ODI指数由术前(39.9±10.1)分下降至(3.1±1.2)分。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100%(26/26)。4.MMED镜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咬除致压的骨化物边缘,直至神经根和硬膜囊充分松弛。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由术前7.66±1.25分下降至0.64±0.78分,ODI从术前45.52±12.31分降至4.66±5.84分;术前术后VAS和ODI评分均有显着的差异(P<0.05);根据改良Macnab问卷评估疗效优良率92%(197/214)。5.经皮椎间孔镜术患者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88±1.20)分降至(0.70±0.83)分;ODI由术前(46.00±11.71)分降至(4.80±5.90)分;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91.46%(75/82)。6.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腰大肌入路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是0.675%,感觉运动症状多数在6个月内完全消失。【结论】颈前路内镜有利于保留椎间盘部分运动和支持功能,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侧射钬激光可以完美结合切除骨性压迫和瘢痕粘连,使得内镜手术神经减压更彻底;鉴于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神经危险因素存在争议,因此目前的预防措施依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其次,MMED经过改良可为颈椎前路减压和处理椎体后缘骨软骨病提供清晰、放大的视野,获得良好的疗效,但椎间孔镜仍只适用于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患者。总之,随着脊柱退行性疾病微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原有技术的改良,未来有望获得开放手术同样或更好的手术效果。
王宇鹏,银和平,吴一民,李树文,杜志才,白明,孟格栋,赵健[7](2018)在《显微内镜辅助下治疗胸腰椎椎管内骨性占位继发狭窄症》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窥镜(microendoscopy,ME)治疗胸腰椎椎管内骨性占位继发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06年10月2016年09月于本院行MED术治疗胸、腰椎椎管内骨性占位继发椎管狭窄症214例,其中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53例,椎体后缘离断症17例,下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9例,胸腰椎体爆裂骨折35例。男128例,女86例,年龄1783岁,平均52.6岁,病程4个月40年。单纯减压184例,内固定30例。采用JOA评分及ODI评分对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评估,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6.17±19.17)min,出血量(82.06±14.21)ml,平均每一切口长约(18.66±2.178)mm。1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发生一过性下肢肌力下降,1例马尾神经不全性损伤(症状侧鞍区感觉减退),以上病例经保守治疗3周左右恢复。除1例术后11 d因肺梗塞死亡,其余患者均获随访。JOA评分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而显着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DI评分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显着减少,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优良率(88.19±2.16)%。[结论]MED辅助下治疗胸、腰椎椎管内骨性占位继发椎管狭窄症,可获得充分有效减压,疗效满意。
陆鸣,刘山虎[8](2002)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黄韧带骨化症3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倪斌,贾连顺,戴力扬,刘洪奎,侯铁胜,赵定麟[9](1994)在《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表明报告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症并手术21例。临床表现多为椎管狭窄引起的胸髓压迫症,其影像学检查具特征性表现,故可对黄韧带骨化进行早期诊断。椎板切除减压术范围应充分,包括切除部分小关节以及骨化灶上下各一椎节的椎板。随访18例,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优良率66.7%,有效率77.8%。
胡旭民,蔡兆鹏,黄霖,王鹏,陈铿,李玉希[10](2016)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侧隐窝减压治疗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联合TESSYS侧隐窝减压治疗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5-05采用PELD联合TESSYS侧隐窝减压治疗的26例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按骨钻打磨上关节突的次数分组,分为1次组、2或3次组、4次组。记录各组术前及术后2 d的下腰部、臀腿VAS评分,并比较疼痛改善程度。记录各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比较JOA评分改善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利用骨钻减压4次者8例,3次者7例,2次者4例,1次者7例。26例获得随访317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各组下腰部疼痛、臀腿部疼痛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横向对比发现,1次组术前臀腿部VAS评分低于2或3次组和4次组,2或3次组疼痛缓解程度优于1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ELD联合TESSYS侧隐窝减压治疗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安全有效。术中2或3次减压即可。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黄韧带骨化症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黄韧带骨化症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经椎板后入路内镜下治疗单/双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分析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手术方式 |
1.3 观察指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1.6 伦理审查和批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疗效 |
2.3 并发症 |
2.4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3.1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发病特点 |
3.2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治疗选择 |
3.3 经椎板后入路内镜下治疗TOLF的优势 |
3.4 经椎板后入路内镜下治疗TOLF的并发症分析 |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纳入标准 |
2.1.3 病例排除标准 |
2.1.4 病例资料 |
2.1.5 症状体征 |
2.2 手术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MSLD组 |
2.2.3 PEID组 |
2.2.4 术后处理 |
2.3 评价疗效 |
2.3.1 评价标准 |
2.3.2 评价方法 |
2.3.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比较 |
3.2 一般情况比较 |
3.2.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3.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
3.3 疗效比较 |
3.3.1 两组术前术后腰腿痛VAS评分比较 |
3.3.2 两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 |
3.3.3 两组术前术后ODI评分比较 |
3.3.4 两组术后12 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比较 |
3.4 脊柱稳定性影响 |
3.4.1 两组L5/S1节段术前术后腰椎活动度(ROM)比较 |
3.4.2 两组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LL)比较 |
3.4.3 两组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
4.2 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
4.3 MSLD和 PEID的对比 |
4.3.1 MSLD和 PEID两组疗效及优缺点比较 |
4.3.2 MSLD和 PEID两组并发症比较 |
4.4 MSLD和 PEID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
4.5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表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
附录二: 改良Macnab评定标准 |
附录三: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四: 致谢 |
附录五: 主要科研成果 |
(5)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预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和术语表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分析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数据收集 |
2.3 神经功能评估及随访资料 |
2.4 手术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患者基线信息 |
3.2 临床特征 |
3.3 影像学资料 |
3.4 神经功能评估 |
3.5 手术相关资料 |
4 讨论 |
4.1 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椎节椎管狭窄的病例特点 |
4.2 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影像学特征 |
4.3 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神经功能评估 |
4.4 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术后并发症 |
4.5 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发病机制分析 |
5 研究局限性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手术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数据收集 |
2.3 神经功能评估及随访资料 |
2.4 手术方法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预后指标初步筛查 |
3.2 预后指标相关性分析 |
3.3 预后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后凸畸形程度与术后RR |
4.2 矢状位影像学参数与术后RR |
4.3 影像学分型与术后RR |
4.4 术前JOA评分与术后RR |
4.5 T2WI髓内高信号与术后RR |
5 本研究局限性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与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基于meta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后路椎板切除术治疗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 |
2.2 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meta分析 |
3 结果 |
3.1 后路椎板切除术治疗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 |
3.2 后路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meta分析 |
4 讨论 |
4.1 神经功能结果 |
4.2 术后并发症 |
5 本研究局限性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微创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显微镜与可动式椎间盘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的对比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2 研究对象 |
1.1.3 手术方法 |
1.1.4 术后处理 |
1.1.5 随访及评价指标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术中所见 |
1.2.2 手术时间 |
1.2.3 术中出血量 |
1.2.4 影像学评估减压效果 |
1.2.5 临床功能评价 |
1.2.6 并发症 |
1.3 讨论 |
1.3.1 显微镜和MMED的技术特点 |
1.3.2 显微镜和MMED辅助手术的临床效果 |
1.3.3 显微镜和MMED的术中应用价值 |
1.3.4 研究的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颈前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严重颈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手术方法 |
2.1.3 术后处理与临床评价 |
2.2 结果 |
2.2.1 术中所见 |
2.2.2 影像学评估减压效果 |
2.2.3 临床功能评价 |
2.3 讨论 |
2.3.1 手术方案的选择 |
2.3.2 APECD临床应用的风险和困难 |
2.3.3 内镜对椎间盘的影响 |
2.3.4 内镜的优势和局限性 |
2.4 小结 |
附录 |
三、经皮内镜下侧射钬激光应用的初步体会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设备及作用原理 |
3.1.3 术前准备 |
3.1.4 手术方法 |
3.1.5 术后处理和评估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3.1 理想的镜下工具 |
3.3.2 钬激光的优势 |
3.3.3 钬激光应用的安全事项 |
3.4 小结 |
附录 |
四、可动式椎间盘镜治疗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手术策略和疗效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4.1.2 研究对象 |
4.1.3 术前准备 |
4.1.4 手术方法 |
4.1.5 术后处理和临床疗效评估 |
4.1.6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手术情况 |
4.2.2 术后疗效 |
4.3 讨论 |
4.4 小结 |
附录 |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椎间孔镜手术策略研究 |
5.1 资料和方法 |
5.1.1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5.1.2 一般资料 |
5.1.3 手术方法 |
5.1.4 术后处理和临床疗效评估 |
5.1.5 统计学处理 |
5.2 结果 |
5.2.1 手术情况 |
5.2.2 术后疗效 |
5.3 讨论 |
5.4 小结 |
附录 |
六、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腰大肌入路神经并发症的研究分析 |
6.1 对象和方法 |
6.1.1 文献检索 |
6.1.2 纳入标准 |
6.1.3 数据提取 |
6.1.4 文献质量和整体影响力评价 |
6.1.5 数据分析 |
6.2 结果 |
6.2.1 研究选择 |
6.2.2 证据摘要 |
6.3 讨论 |
6.3.1 腰椎融合术的现状 |
6.3.2 外侧腰椎融合术的优势 |
6.3.3 外侧腰椎融合术的神经并发症 |
6.3.4 神经并发症的机制 |
6.3.5 神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6.3.6 神经并发症的预防 |
6.3.7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
6.3.8 临床建议 |
6.3.9 关键点 |
6.4 小结 |
附录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综述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微创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显微内镜辅助下治疗胸腰椎椎管内骨性占位继发狭窄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评估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围手术期及术中情况 |
2.2 随访结果 |
3 讨论 |
(10)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侧隐窝减压治疗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1.4 分组及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黄韧带骨化症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椎板后入路内镜下治疗单/双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分析及相关研究[D]. 邓高用.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D]. 康鹏程. 南华大学, 2020(01)
- [3]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毛金贺.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4]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廖鑫. 厦门大学, 2019(12)
- [5]胸腰段僵硬性后凸畸形继发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预后探讨[D]. 张力. 浙江大学, 2019(03)
- [6]微创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黎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18(11)
- [7]显微内镜辅助下治疗胸腰椎椎管内骨性占位继发狭窄症[J]. 王宇鹏,银和平,吴一民,李树文,杜志才,白明,孟格栋,赵健.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8(09)
- [8]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黄韧带骨化症3例报告[J]. 陆鸣,刘山虎.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2002(06)
- [9]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J]. 倪斌,贾连顺,戴力扬,刘洪奎,侯铁胜,赵定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994(02)
- [10]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侧隐窝减压治疗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J]. 胡旭民,蔡兆鹏,黄霖,王鹏,陈铿,李玉希.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