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污水排放工程对海域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深圳市污水排放工程对海域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一、深圳市政污水排海工程对海域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坤,李若华,程文龙,杨元平,岳书波[1](2020)在《污水排放对河口水功能区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文中提出通过二维水动力水环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杭州湾河口地区多种水功能区并存情况下余姚污水厂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了CODMn、NH3-N、TP的包络范围、平面分布特征和对各水功能区的影响。研究表明:污染物单增量正常排放时,污染带形态沿水流方向呈瘦长型;等浓度污染带包络面积大潮大于小潮,最大值显着大于平均值,事故工况污染面积大于正常工况;叠加其他污染源和环境本底正常排放时,排放口混合区面积为0.20 km2,满足要求;根据多功能区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满足最严格的水质管理目标,对海洋功能区划、一类海水功能区划水质类别管理目标未产生影响。研究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具有典型性,研究成果可以为潮汐河口的排污口选址论证,水环境影响模拟等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任尊[2](2020)在《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工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威海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用水量与日俱增。“十三五”期间,城市年用水量为6.5亿m3,新增中水能力为5万吨/日。与此同时,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也随之增加,经规划预测,到2020年,威海市规划区污水平均日产生量将达到37.06万m3。该污水处理厂所在地城市建设正在加速,服务范围内大量工业污水并入排水管网。十三五规划目标为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全市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该污水处理厂规模为2万m3/d,现状污水厂已接近满负荷运行,急需进行增容扩建。通过对威海市用水量与排水量的预测,根据该污水处理厂现状运行数据分析,以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为目标,经过对一系列工艺措施的分析比较,最终确定该污水厂采用以MBBR工艺为核心的一整套污水处理项目方案。通过对进水水质特点分析,本工艺重点在于CODcr及氮的去除。通过与AAO氧化沟工艺的对比分析,MBBR工艺更具优势:其采用泥膜复合工艺,更耐冲击,便于管理维修;该污水厂一期提标工程即采用此工艺,其处理效果稳定且工作人员已熟知原理并熟练操作。通过对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分析,研究其存在的风险及能耗因素,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让该项目更加稳定、经济、高效。本文针对威海市污水处理排水现状,结合城市远景规划,对该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设计方案和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已期为威海市污水处理及工程化应用提供工艺设计依据,并为威海市总体污水处理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罗奇蔚[3](2020)在《近岸海域Γ型扩散器浮射流稀释特性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沿海人口密集、工业发达,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市政污水、工业废水及电厂温排水对水环境的影响是关系沿海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相容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减轻对近岸的影响,通常采用离岸深水排放技术,通过放流系统将污废水、温排水送至末端扩散器再排入海域。国外污水排放水深一般都比较大,可以达到几十米甚至百米左右。我国沿海近岸水深相对较浅,对初始稀释不太有利。Γ型扩散器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扩散器,但目前缺乏针对我国沿海水深、水动力特征开展的系统研究。本文在资料调研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沿海近岸水深、潮流等条件,采用CORMIX模型、水槽实验及三维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了Γ型单喷口、多喷口扩散器出流掺混稀释特性、关键参数对稀释效果的影响规律、射流空间涡流结构及浓度(温度)分布的演变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扩散器设计、环境影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具有比较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同时也为更加深入地了解Γ型扩散器掺混稀释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CORMIX模型,系统开展了单喷口与多喷口扩散器出流初始稀释特性研究,分析了出流流速、出流方向、喷管数量、扩散器长度、环境流条件等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为后续更加深入地研究扩散器掺混稀释规律奠定了基础。(2)采用水槽实验方法深入研究了单喷口、多喷口扩散器出流掺混稀释特性,给出了射流扩展形态,沿程断面分布特征、稀释特性以及射流轴线稀释度,揭示了喷管数量、喷管间距、环境流速、出流密度弗汝德数对多孔射流稀释特性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单喷口扩散器逆流排放的稀释效果,初步检验了 CORMIX模型的适用性。(3)依据水槽实验成果选择三种常见的紊流模型进行了验证及对比计算,采用较为适宜的RNG紊流模型开展了Γ型单喷口、多喷口扩散器射流的三维模拟计算,揭示了射流空间涡流结构、等温面结构的随流演变过程及掺混稀释特性,更深入地研究了喷管数量、喷管间距、出流流速、环境流条件、出流密度弗汝德数对多喷口扩散器射流轴线及轴线稀释度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实验成果进一步总结分析了 CORMIX模型的适宜性及其应用范围、条件。

孙磊[4](2020)在《2006-2016年海州湾海洋环境容量变化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重视,海洋为人类提供了许多生存的必要资源。其中沿海滩涂资源尤为重要,在滩涂和近岸海域开展围填海工程建设一直是沿海地区缓解用地紧张、拓展发展空间的主要方式。人类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围填海常对原有岸线进行截弯取直,使海岸线长度变短,改变了沿岸的部分地形,改变了区域的潮流运动特性,引起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变化,围填海工程占用了大面的水体,减少了纳潮量,降低了海水净化污染物的能力。围填海、养殖活动、港口建设、交通运输等高强度的开发活动,给近岸海域带来了环境压力,同时近海是受陆域排放污染物最大的区域,各种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大量排入近海水体,使近海区域的水体环境质量呈现恶化的趋势。海洋具有强大的自净能力,能够容纳大量污染物,在不会造成海洋环境不可承受的影响的前提下,海洋能够容纳的污染物量即为海洋环境容量。海洋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当排放的污染物总量超出了海洋环境容量能够承受的上限值,海洋环境与海洋功能将遭到破坏,甚至难以恢复。科学合理地确定海洋环境容量成为当前海洋环境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开敞型海湾的特点,立足于实际,通过搜集实测的地形和水文数据,污染调查,分析官方发布的水质数据以及海水养殖数据。结合Delft 3D软件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海州湾的潮流动力特征、海域水环境现状及分布特征、河口水质环境现状和污染物排放条件。建立潮流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扩散模型,根据实测水文资料进行模型验证,并确定了响应系数与分担率。运用箱式模型法与分担率法来分别计算出了大范围的海州湾海域的海洋环境容量和小范围的海州湾近岸河口区的海洋环境容量,分析了变化机理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海州湾海域2016年比2006年平均水深增加4.6cm;研究区2016年比2006年海域面积减少34.93 km2;研究区的海水体积2016年比2006年减少0.31725 km2。海州湾水体交换量由2006年的59.1825亿m3/天减少为2016年的55.575亿m/天,减少了 3.6075亿m3/天。海州湾湾内COD浓度2006年为1.39 mg/l,2016 年增加为 1.63 mg/l;湾外 COD 浓度 2006 年为 1.205 mg/l,2016年为 1.4 mg/l。(2)2016年海州湾海域COD环境容量比2006年总计减少2765.0吨。其中静态剩余环境容量大幅减少,减少2948.44吨,占减少总量的106.63%;动态环境容量略有增加,增加值为183.35吨,占减少总量的-6.63%。(3)2006-2016年围填海引起的地形变化和水环境质量的变化使海州湾海域COD环境总容量减少,影响率为0.198:0.802。其中,地形和水环境对静态剩余环境容量的影响率为0.16:0.84;对动态环境容量的影响率为-0.408:1.408。湾内水环境质量下降对环境容量的减少作用相对较大,对海域环境总容量的影响是围填海影响的4.05倍,其中湾内水质恶化对静态剩余环境容量的影响是围填海的5.25倍,湾内外水质差值增加将造成动态环境容量的增加,而围填海造成的净纳潮量减少导致动态环境容量减少,两者影响率绝对值为3.45倍。(4)海州湾近岸河口区5个入海河口 2006年实际排放总量为102.353吨/天,2016年为76.590吨/天;2006年理论环境容量为114.571吨/天,2016年为81.410吨/天;2006年剩余环境容量为12.218吨/天,2016年下降为4.82吨/天。(5)海州湾近岸河口区2006-2016年地形和入海排污量变化使近岸河口区COD环境总容量减少,影响率为0.363:0.637。入海排污量对环境容量变化的作用相对较大,平均为围填海影响的1.75倍。围填海对近岸河口区的影响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主要通过近岸围填海工程叠加影响潮流动力场结构,进而影响水动力扩散输移能力,改变环境容量的大小。入海排污量对近岸河口区环境容量的影响表现为正相关。(6)海州湾2006-2016年近岸河口区COD实际排放量、理论环境容量与剩余环境容量的变化与对应关系错综复杂。实际排放量大的河口对近岸河口区理论环境容量大小起决定作用,是近岸河口区环境容量研究的重点,也是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重点区域。入海排污量减少将导致理论环境容量降低,但实际排放量与环境容量变化没有明确的正向或负向相关性。(7)海州湾近岸河口区的环境容量平均值为98吨/天,平均为3.88吨/(天*km2);海域ECD平均值为1186.56吨/天,平均为1.17吨/(天*km2)。河口区的单位面积环境容量大于海域环境容量。水文动力条件是海域和近岸河口区环境容量的基本驱动力,但海域环境容量大小主要受湾内外水质差值控制,而近岸河口区环境容量的大小受入海排污量的值、入海排污量变化的幅度和围填海工程的影响这三者叠加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是拓展了海洋环境容量研究的空间和时间边界。(1)构建了开敞型近岸海域不同时空尺度的海洋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体系,并据此完成了海州湾2006-2016年的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容量及其变化研究。分别利用箱式模型和分担率法计算了海州湾2006年与2016年海域环境容量与河口区的环境容量,并分析揭示了环境容量变化特征。(2)揭示了海域和近岸河口区不同空间尺度的海洋环境容量影响因素与机理,计算得出了各类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对比研究了海州湾2006年和2016年不同空间尺度海洋环境容量,分析了十年间环境容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和程度,以及各影响因素的叠加累积作用,最终算出了各类影响因素的贡献率。

董娇娇[5](2019)在《天津近岸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环境容量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陆上及海上的废水被排放到海里,造成近岸海域水质恶化,海洋承载力下降。海洋环境容量,作为一种有限的海洋资源,应该被合理规划利用。天津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带中重要的一环,享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地处渤海湾西岸,其经济发展依赖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而人口的快速增长,工业的发展又对海洋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为了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止海洋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平衡海洋环境容量及工业发展的需求,计算海洋环境容量并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合理控制势在必行。本文基于Delft3D软件建立了天津近岸海域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通过实测水位、流速、流向及渤海周围验潮站多年观测调和常数对水动力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水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天津近岸海域的水动力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天津近岸海域水质模型,根据天津水质监测站的监测结果对水质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较好,并模拟了2017年天津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COD、无机氮、磷酸盐的迁移转化。无机氮的大气沉降是近岸海域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探究大气沉降对天津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在水质模型中考虑无机氮的大气沉降,发现无机氮沉降的浓度约占监测点上计算的无机氮浓度的10~20%,并且水深越浅,无机氮沉降在控制点上的浓度越高。根据水质的模拟结果,得到各河口各污染物在实际排放通量下的响应浓度场,根据天津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分确定控制点及其标准,本文设置两种不同的控制点方案,根据总量最优化法计算天津近岸海域的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在81个控制点的限制下,天津近岸海域COD还有容量,应当减少永定新河和大沽排水河的排放量,COD可以主要通过海河、独流减河等排放;无机氮剩余容量较小,应控制第一季度的排放通量,可以主要通过海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及青静黄排水渠的后三季度进行排放;活性磷酸盐的剩余容量较多,可以通过海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和北排水河排放。在107个控制点的限制下,与81个控制点下的计算结果相比,COD及活性磷酸盐的海域环境容量减少,COD环境容量减少11.9万吨,活性磷酸盐减少1687吨。无机氮在81个控制点下还有2781吨容量,而在107个控制点下应将现容量削减28.39%才能达到控制点的标准。控制点的数量及位置对环境容量计算结果影响很大,应根据实际情况及要求设置控制点约束。

江玉魁[6](2019)在《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沿海省市中大量的海洋工程在延伸人类社会的活动空间、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工程周边的海洋环境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导致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涉海桥梁工程是海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烟台市滨海西路夹河桥工程为例,就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与对策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现有研究成果与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和介绍了本文研究区域—夹河桥工程周边近岸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重点以夹河桥工程为例深入研究了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理分析国内外与涉海桥梁工程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相关的研究现状,包括涉海桥梁工程简介、国内外涉海桥梁工程的现状、涉海桥梁工程对周边环境(包括海洋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现状、烟台市夹河桥工程概况等内容,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2)研究区域自然环境概述。对经过实地调研和历史资料分析得到的研究区域自然环境概况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研究区域的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自然环境条件以及自然灾害情况。3)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研究。以夹河桥工程为例,研究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展开深入研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通过引入平面二维数值模型、设置计算域与网格等步骤,并且结合实际观测,对工程前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工程建成后的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水文动力环境的影响。(2)通过引入水质预测模型,并对项目施工环节的泥沙发生点位置进行模拟设置,最后对悬浮泥沙的浓度增量分布进行预测,研究工程对水质环境的影响。(3)通过分析工程近岸海域泥沙的运移趋势以及影响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的影响因素,对地形地貌冲淤数值进行模拟,以此研究工程对近岸海域的地形地貌、冲淤环境的影响。(4)对工程对渔业生产和渔业资源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与研究,具体包括:施工过程对渔业资源、渔业生产的影响,施工噪声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等。(5)对悬浮泥沙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和研究,包括悬浮泥沙对浮游生物、游泳生物以及对底栖生物的影响。4)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法环境影响的对策研究。基于上述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研究成果,以夹河桥工程为例,研究了针对上述影响的对策与措施,主要包括海洋功能区规划与管理方法,项目用海生态保护对策,防范风暴潮事故以及施工期围堰挡板失效、营运期通航船舶碰撞桥墩、营运期危险品车辆碰撞泄漏等人为事故的发生及其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竣工验收管理、环境影响跟踪监测管理等管理措施,切实减少夹河桥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与破坏。

白景峰[7](2017)在《沿海产业园区废水离岸处置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天津南港化工园区为例》文中指出废水离岸处置工程是将经处理达标的污水经提升泵站后由管道输送至海洋预先选定的位置,污水经末端多孔扩散器分流后与海水充分混合,实现充分利用海洋自净能力,保护近岸海域环境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工程规模增加、海洋水动力条件限制,对于工程末端扩散器结构型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论文针对目前扩散器研究中对于部分结构参数不明确、水量变化大等问题开展数值模拟与物模实验研究,提出了在不同情况下扩散器参数的设计依据,并以天津南港化工园区废水离岸处置工程为例,进行了扩散器结构型式的具体实验研究工作,主要成果如下:(1)开展了扩散器出流环境效应研究,通过数值模拟与物模实验工作,研究了扩散器上升管间距、喷口射流角、水平方位角对污水稀释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扩散器上升管间距的增加,对于废水的分流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其间距应控制在6-8m。射流角度的增大对于污水稀释扩散具有一定的影响,水平方位角度在0-90°范围内不会对废水射流的环境效应产生决定性影响。(2)开展了扩散器水力特性研究。用数值模拟结合物理模型的技术手段,对扩散器结构参数以及外界水量等因素对工程水力特性的影响进行了计算与实验分析,重点针对污水流速、流量扩散器管道变径段数量等参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力特性较优的扩散器结构参数设计依据。(3)以南港化工园区废水离岸处置工程为例,进行了扩散器结构型式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扩散器的具体型式。长度:135m,上升管间距:7m,上升管数理:20个,单上升管喷口数:2个,水平方位角:45°,射流角度:0°,主管道内径:0.62m、0.38m、0.22m。解决了该工程排污口水动力条件差、前后期水量差距明显的技术难题,为南港化工园区污水的处置去向提供了良好的出路。

林雪萍,胡泽建,张永强,朱子晨,张莞君[8](2017)在《董家口尾水排海环境影响数值预测及排放口比选研究》文中提出采用二维平面潮流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董家口港区尾水排放口位置进行比选研究,预测4个拟选排污口分别在尾水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两种工况下各水质污染因子的环境影响范围,并结合水深、动力条件等因素最终选定最优排污口.结果表明:研究海区海流以潮流为主,潮流性质为半日潮流,潮流运动形式以往复流为主,旋转为辅,海域涨落急流向为SW—NE向,整体上西防波堤—LNG码头连线南侧海域的水动力条件较好.经数值模拟预测研究,位于西防波堤南侧的P4排污口所在海域水动力条件活跃,水深条件适宜,有利于物质扩散,且事故条件下对日照海域和日照西施舌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小,为较优尾水排放点.同时P4排污口所在海域执行三类水质标准,污水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该排污口各污染因子超三类水质标准的面积均小于0.742 km2,NS向扩散距离均小于0.34km,扩散趋势与潮流方向一致,有利于其污染物稀释扩散.本次模拟预测客观地反映了污染物排海后的浓度变化和运动规律,为尾水排海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及海洋环境开发管理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何山[9](2017)在《基于EFDC模型对入海排污选址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入海排污是沿海地区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置的主要途径,但不合理的排污口布设也会对海洋环境和敏感功能区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选取排污口位置是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连长兴岛经济区计划新建的西部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8万t/d,处理后的污水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初步设计方案在近岸四类海洋功能区中拟选了离岸距离不同的三处排污口位置。本文选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水动力和水质模拟的"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商业化软件,分别预测各排污口尾水排放对受纳海域和功能区的水质影响,并综合相关指标构建排污口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以达到对排污口位置方案优选的目的。首先应用EFDC模型对长兴岛附近海域的水动力条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监测站点的潮流和潮位实测数据吻合较好。然后针对三处入海排污口的设计位置,应用EFDC模型模拟计算了两个全潮周期的代表性污染物的最大浓度包络范围。得到在正常工况时,三处排污口的各污染物超四类水质标准值包络面积分别为 COD:0.04、0、0.03km2,无机氮(DIN):1.57、0.76、0.47km2,活性磷酸盐(AP):0.15、0.09、0.08km2;在事故状态下污水直接排放时各污染物浓度超标的包络面积分别为 COD:2.49、3.78、2.30km2,DIN:9.73、7.32、9.50km2,AP:12.2、5.91、7.09km2,且涨潮时会造成部分一类功能区内不同污染物浓度的超标,因此应避免在涨潮期直排。为综合比较不同排污口位置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成本,基于海域受污染程度和工程建设费用相关指标,构建了排污口选址适宜性的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确定采用了比层次分析法更为简便实用的有序二元对比法,在对各指标进行重要性定性排序的基础上,通过依次两两对比,根据模糊比较结果获得权重。对三处候选排放口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选择离岸距离适中且距一类功能区较远的一处作为排污口,在环境影响和成本费用方面具有相对最佳的综合适宜性。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对于入海排污口的选址优化问题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樊乔铭,丁志斌[10](2016)在《基于EFDC的港口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及排污口选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污水处理厂的建立可避免污水直排对受纳水体的污染,但污水处理厂尾水的集中排放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科学规划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污口及排放标准尤其重要。以黄海北部地区某港口待建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基于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建立水动力及污染物输移扩散模型,定量评估不同排污口位置及排放标准下,尾水对港内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港池内水体自净能力较差,排放口位于A点时,最适宜方案是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

二、深圳市政污水排海工程对海域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市政污水排海工程对海域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污水排放对河口水功能区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模拟方法
    2.2 模型构建
    2.3 模型验证
    2.4 工况设置
3 结果分析
    3.1 正常工况分析
        3.1.1 单增量排放影响分析
        3.1.2 叠加本底和其他污染源的排放影响
    3.2 事故工况分析
        3.2.1 事故工况单增量统计
        3.2.2 事故工况叠加本底和其他污染源对各类功能区的影响
4 结论

(2)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1.1.1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及现状
        1.1.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
    1.2 我国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1.2.1 排污配水管网建设
        1.2.2 污水处理能力提升
        1.2.3 处理设施更新换代
        1.2.4 污泥处置技术革新
        1.2.5 提升循环再生利用
        1.2.6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1.3 城市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的问题探讨
        1.3.1 地上式与地下式污水处理厂
        1.3.2 排放标准存在区域性
        1.3.3 技术工艺存在差异性
        1.3.4 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威海市排水及扩建污水处理厂问题分析
    2.1 威海市排水工况及规划
        2.1.1 威海市排水现状
        2.1.2 受纳水体状况
        2.1.3 规划范围与服务人口
        2.1.4 规划污水量
        2.1.5 污水排水分区及污水厂规划
    2.2 威海市排水体制
    2.3 威海市排水系统存在问题
    2.4 拟扩建污水处理厂现状情况
        2.4.1 现状工程
        2.4.2 设计进出水标准
        2.4.3 现状设施
        2.4.4 运行情况
        2.4.5 现状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3章 增容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3.1 设计规模的确定
        3.1.1 规划情况
        3.1.2 企业用水量情况
        3.1.3 拟建规模确定
    3.2 研究进排水质标准
        3.2.1 设计进水水质
        3.2.2 排放标准
        3.2.3 处理程度的确定
    3.3 污水处理工艺
        3.3.1 工艺选择原则
        3.3.2 进水水质特点分析
        3.3.3 污水处理设施技术原则
        3.3.4 污水预处理工艺方案论证
        3.3.5 污水处理工艺比选
        3.3.6 方案比选
        3.3.7 深度处理工艺分析
    3.4 污泥处理处置工艺
        3.4.1 污泥处理处置目标
        3.4.2 污泥量及污泥性质
        3.4.3 污泥处置方案
    3.5 除臭工艺比选
        3.5.1 污水处理厂臭气性质
        3.5.2 臭气处理方案确定
    3.6 工艺设计
        3.6.1 基础条件
        3.6.2 总体技术方案分析
        3.6.3 升级改造工程工艺设计
第4章 拟扩建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4.1 扩建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4.1.1 处理厂恶臭气体对环境影响分析
        4.1.2 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4.1.3 工程尾水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4.1.4 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
    4.2 环境影响控制对策
        4.2.1 臭气污染控制对策
        4.2.2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4.2.3 尾水排放的影响应急控制措施
        4.2.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4.3 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的环境及因环境导致的风险分析
        4.3.1 风险情景分析
        4.3.2 风险应急措施
    4.4 节能分析
        4.4.1 工程能源消耗计算
        4.4.2 节能措施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近岸海域Γ型扩散器浮射流稀释特性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浮射流理论
        1.2.2 扩散器类型及关键参数
        1.2.3 扩散器初始稀释特性实验研究
        1.2.4 扩散器初始稀释特性数值模拟
    1.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Γ型扩散器初始稀释特性关键参数影响研究
    2.1 概化原型设计
        2.1.1 概化原则
        2.1.2 扩散器类型及排放参数
        2.1.3 环境流参数
    2.2 CORMX模型简介
        2.2.1 CORMIX1模块
        2.2.2 CORMIX2模块
    2.3 单喷口比选计算成果
        2.3.1 计算工况
        2.3.2 水平夹角σ的影响
        2.3.3 出流仰角θ的影响
        2.3.4 出流流速Uo的影响
        2.3.5 环境流速Ua的影响
        2.3.6 环境水深H的影响
        2.3.7 射流密度弗汝德数Fdo的影响
    2.4 多喷口扩散器比选优化
        2.4.1 计算工况
        2.4.2 扩散器长度LD的影响
        2.4.3 扩散器轴线与环境流夹角γ的影响
        2.4.4 水平夹角σ的影响
        2.4.5 出流流速U_o的影响
        2.4.6 环境流速U_a的影响
        2.4.7 环境水深H影响
        2.4.8 射流密度弗汝德数F_(do)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Γ型扩散器初始稀释特性实验研究
    3.1 实验设计
        3.1.1 量纲分析
        3.1.2 实验工况
    3.2 实验系统
        3.2.1 环境流与射流控制系统
        3.2.2 测量仪器与实验方法
    3.3 单喷口实验成果分析
        3.3.1 射流扩散形态
        3.3.2 射流断面温升分布沿程变化
        3.3.3 射流断面横向温升分布
        3.3.4 射流轴线及轴线稀释度沿程变化规律
    3.4 多喷口实验成果分析
        3.4.1 射流扩散形态
        3.4.2 射流断面温升分布沿程变化
        3.4.3 射流断面横向温升分布
        3.4.4 射流轴线及轴线稀释度沿程变化规律
        3.4.5 出流密度弗汝德数F_(do)的影响
        3.4.6 与CORMIX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Γ型扩散器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4.1 研究规划
    4.2 数学模型比选研究
        4.2.1 模型简介
        4.2.2 模拟区域与计算网格
        4.2.3 初边条件
        4.2.4 数值方法和模型参数
        4.2.5 验证计算结果
    4.3 Γ型单喷口扩散器计算结果
        4.3.1 计算工况
        4.3.2 模拟区域、计算网格与初边条件
        4.3.3 流速分布
        4.3.4 温升分布
        4.3.5 射流轴线与轴线稀释度
    4.4 Γ型多喷口扩散器计算结果
        4.4.1 计算工况
        4.4.2 模拟区域、计算网格与初边条件
        4.4.3 流速分布
        4.4.4 温升分布
        4.4.5 射流轴线与轴线稀释度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2006-2016年海州湾海洋环境容量变化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海洋环境容量的概念
        1.2.2 海洋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1.2.3 环境容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4 海洋环境容量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气象气候
        2.2.2 入海河流
        2.2.3 海洋水文
        2.2.4 地形地貌
        2.2.5 岸滩演变
第3章 海州湾2006-2016年海洋环境和开发利用状况与变化
    3.1 海岸经
    3.2 海底地形
    3.3 陆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情况
        3.3.1 主要入海河流径流量
        3.3.2 河流水质
    3.4 海州湾海域水环境质量
        3.4.1 2006年水环境质量
        3.4.2 2016年水环境质量
        3.4.3 水环境质量变化
    3.5 海域开发利用
        3.5.1 海城开发利用状况
        3.5.2 海城开发利用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州湾海洋环境容量研究方法
    4.1 常用方法及其适用性
    4.2 海州湾海域环境容量研究方法
        4.2.1 箱式模型法
        4.2.2 海域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4.3 海州湾近岸河口区环境容量研究方法
        4.3.1 分担率法
        4.3.2 计算步骤
    4.4 数值模拟方法
        4.4.1 Delft 3D模型
        4.4.2 模型网格与参数设置
        4.4.3 模型验证
第5章 海州湾海域2006-2016的海洋环境容量
    5.1 计算方法和计算边界
    5.2 2006年的海洋环境容量计算
        5.2.1 数据来源与分析处理
        5.2.2 计算参数取值
        5.2.3 计算结果
    5.3 2016年的海洋环境容量计算
        5.3.1 数据来源与分析处理
        5.3.2 计算参数取值
        5.3.3 计算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州湾近岸河口区2006-2016的海洋环境容量
    6.1 计算方法和计算边界
    6.2 2006年海州湾近岸河口区环境容量
        6.2.1 数据来源和分析处理
        6.2.2 河口控制点的响应系数和分担率计算
    6.3 2016年海州湾近岸河口区环境容量
        6.3.1 数据来源和分析处理
        6.3.2 河口控制点的响应系数和分担率计算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2006-2016年海洋环境容量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7.1 海域环境容量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7.1.1 2006与2016年自然条件汇总
        7.1.2 计算边界条件设定与情景模拟
        7.1.3 不同情景的计算结果
        7.1.4 计算结果分析
        7.1.5 小结
    7.2 近岸河口区海洋环境容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7.2.1 2006与2016年自然条件汇总
        7.2.2 计算边界条件设定与情景模拟
        7.2.3 不同情景的计算结果
        7.2.4 计算结果分析
        7.2.5 小结
    7.3 海州海洋环境容量变化时空特征与对策措施建议
        7.3.1 海州湾海洋环境容量变化时空特征
        7.3.2 海州湾海洋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天津近岸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环境容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动力学模型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水质模型研究及应用现状
        1.2.3 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污染现状
    2.1 天津地理区位及河流水系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河流水系
    2.2 天津近岸海域污染状况
        2.2.1 天津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及其年际变化趋势
        2.2.2 海水水质年际变化
        2.2.3 天津近岸海域海水污染状况
    2.3 天津各河口污染物通量
第三章 渤海湾三维水动力学数学模型
    3.1 Delft-FLOW水动力学模型
        3.1.1 数学模型基本控制方程
        3.1.2 模型的离散格式及求解方法
        3.1.3 边界条件
    3.2 渤海湾水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1 渤海地形及岸线
        3.2.2 计算区域和网格划分
        3.2.3 水动力学模型设置
    3.3 水动力学模型验证
    3.4 渤海潮流场及潮致余流分析
        3.4.1 渤海潮流场
        3.4.2 渤海潮余流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津近岸海域三维水质数学模型
    4.1 对流扩散反应方程
    4.2 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
        4.2.1 化学需氧量
        4.2.2 无机氮
        4.2.3 磷酸盐
    4.3 三维水质模型验证
        4.3.1 水质模型设置
        4.3.2 水质模型验证结果与分析
    4.4 大气沉降对水质的影响
        4.4.1 湿沉降通量
        4.4.2 干沉降通量
        4.4.3 沉降衰减规律
        4.4.4 大气沉降对水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津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的计算
    5.1 海洋环境容量计算原理
    5.2 容量规划模型与求解
    5.3 天津近岸海域水质目标
        5.3.1 天津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分
        5.3.2 控制点的选取
    5.4 天津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5.4.1 化学需氧量环境容量结果及分析
        5.4.2 无机氮环境容量结果及分析
        5.4.3 活性磷酸盐环境容量结果及分析
    5.5 控制点的选取对环境容量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概述
    2.1 气象条件
    2.2 水文条件
    2.3 地形地貌条件
    2.4 工程地质条件
    2.5 自然灾害情况
    2.6 本章小结
3 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研究
    3.1 工程对近岸海域水文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
    3.2 工程对水质环境的影响研究
    3.3 工程对地形地貌和冲淤环境的影响研究
    3.4 工程对渔业生产和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
    3.5 悬浮泥沙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影响的对策研究
    4.1 区划实施相关的对策措施研究
    4.2 开发协调相关的对策措施研究
    4.3 风险防范相关的对策措施研究
    4.4 监督管理相关的对策措施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7)沿海产业园区废水离岸处置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天津南港化工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必要性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废水离岸处置机理
        1.3.2 废水离岸处置末端扩散器机理
        1.3.3 废水离岸处置工程研究进展
        1.3.4 废水离岸处置末端技术研究进展
        1.3.5 废水离岸处置工程末端扩散器型式
        1.3.6 研究进展小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扩散器出流环境效应研究
    2.1 流体运动数值模拟基本方程与计算方法
        2.1.1 基本方程
        2.1.2 计算方法
    2.2 废水出流环境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2.2.1 水深条件对废水射流环境效应影响数值模拟
        2.2.2 扩散器上升管间距对废水射流环境效应影响数值模拟
    2.3 废水出流环境效应物模实验研究
        2.3.1 实验理论
        2.3.2 实验设备
        2.3.3 模型设计与指标设定
    2.4 废水出流环境效应物模实验结果分析
        2.4.1 不同射流角度环境效应模拟结果分析
        2.4.2 不同水平方位角度环境效应模拟结果分析
        2.4.3 不同上升管间距环境效应模拟结果分析
    2.5 研究小结
第3章 扩散器水力特性研究
    3.1 水力特性数值模拟基本方程与计算方法
        3.1.1 基本方程
        3.1.2 计算方法
    3.2 废水出流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3.2.1 废水流速对于水力特性影响数值模拟
        3.2.2 管道变径段数量对于水力特性影响数值模拟
    3.3 废水出流水力特性物模实验研究方法
        3.3.1 实验方法与仪器
        3.3.2 实验技术
    3.4 废水出流水力特性物模实验研究
        3.4.1 废水流速对于水力特性影响物模实验
        3.4.2 不同流量情况下扩散器喷口封闭方案物模实验
    3.5 研究结论
第4章 大亚湾污水排海工程扩散器参数验证
    4.1 工程概况
    4.2 扩散器环境效应验证
        4.2.1 上升管间距影响验证
        4.2.2 水平方位角度影响验证
        4.2.3 射流角度影响验证
    4.3 扩散器变径数量验证
    4.4 研究结论
第5章 南港化工园区扩散器设计实例研究
    5.1 工程背景
        5.1.1 工程来源
        5.1.2 工程必要性
    5.2 工程基础条件
        5.2.1 南港化工园区自然条件分析
        5.2.2 南港化工园区废水产生量分析
        5.2.3 南港废水离岸处置工程技术难点分析
    5.3 扩散器结构型式研究基础数据
        5.3.1 工程参数
        5.3.2 水环境背景条件
        5.3.3 排放口海域海洋功能区域
    5.4 扩散器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5.4.1 扩散器上升管方案数值模拟优化分析
        5.4.2 上升管方案优化计算
        5.4.3 扩散器结构参数物模实验分析
        5.4.4 实验成果
        5.4.5 研究小结
    5.5 扩散器水力特性优化研究
        5.5.1 扩散器水力数值计算
        5.5.2 扩散器水力特性物模实验
        5.5.3 研究小结
    5.6 研究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董家口尾水排海环境影响数值预测及排放口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模型设置及验证
    2.1 模型基本控制方程
        2.1.1 二维平面潮流数值模型
        2.1.2 污染物扩散预测模型
    2.2 模型设置
        2.2.1 水动力数值模型设置
        2.2.2 污染扩散模型设置
    2.3 模型验证
    2.4 模拟工况
3 结果与讨论
    3.1 正常排放预测
    3.2 事故排放预测
    3.3 排污口比选分析
4 结论

(9)基于EFDC模型对入海排污选址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海洋污染概况
        1.1.2 海洋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1.1.3 我国入海排污的基本状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入海排污选址的研究现状
        1.2.2 水环境数值模型的研究进展
        1.2.3 EFDC模型的功能特点及应用
    1.3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4 本文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海域环境状况及排污选址工程概况
    2.1 自然环境状况
        2.1.1 地理位置及海岸地形
        2.1.2 水文气象
        2.1.3 生态环境状况
    2.2 水域分区及相关水质指标要求
    2.3 排污选址工程概况
第三章 EFDC模型对长兴岛海域潮流场的模拟
    3.1 EFDC模型原理公式
    3.2 模型参数设置
    3.3 模型验证
        3.3.1 潮流验证
        3.3.2 潮位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污水排放口对环境影响的模拟
    4.1 模型的边界条件设置
    4.2 正常工况下各方案排污对环境的影响
        4.2.1 COD的扩散模拟
        4.2.2 无机氮的扩散模拟
        4.2.3 活性磷酸盐的扩散模拟
    4.3 事故工况下各方案排污对环境的影响
        4.3.1 COD的扩散模拟
        4.3.2 无机氮的扩散模拟
        4.3.3 活性磷酸盐的扩散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排污选址适宜性综合评价
    5.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1.1 评价指标的确定
        5.1.2 各评价指标的意义及赋值
        5.1.3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5.1.4 方案决策目标值的确定
    5.2 各方案适宜性决策目标值
        5.2.1 各方案的各指标值
        5.2.2 指标权重
        5.2.3 决策目标值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EFDC的港口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及排污口选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港口水质模型构建
    1.1 模型控制方程
        1)连续性方程。
        2)动量方程。
        3)状态方程。
        4)浓度运输方程。
    1.2 计算范围及网格设定
    1.3 模型的边界条件及参数设定
        1.3.1 模型的边界条件
        1)水动力边界。
        2)水质边界。
        1.3.2 参数设定
        1.3.3 预测方案
    1.4 水动力模型结果验证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港区水体自净能力模拟及分析
    2.2 尾水排放对水体水质影响分析
        2.2.1 污染物的影响程度预测
        2.2.2 污染物的影响范围预测
3 讨论
4 结论

四、深圳市政污水排海工程对海域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污水排放对河口水功能区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J]. 赵坤,李若华,程文龙,杨元平,岳书波. 环境工程, 2020(10)
  • [2]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工程研究[D]. 任尊.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3]近岸海域Γ型扩散器浮射流稀释特性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 罗奇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04)
  • [4]2006-2016年海州湾海洋环境容量变化及机理研究[D]. 孙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1)
  • [5]天津近岸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环境容量研究[D]. 董娇娇. 天津大学, 2019(01)
  • [6]涉海桥梁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江玉魁.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沿海产业园区废水离岸处置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天津南港化工园区为例[D]. 白景峰. 天津大学, 2017(11)
  • [8]董家口尾水排海环境影响数值预测及排放口比选研究[J]. 林雪萍,胡泽建,张永强,朱子晨,张莞君.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7(01)
  • [9]基于EFDC模型对入海排污选址方案的研究[D]. 何山.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7)
  • [10]基于EFDC的港口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及排污口选划研究[J]. 樊乔铭,丁志斌. 环境工程, 2016(12)

标签:;  ;  ;  ;  ;  

深圳市污水排放工程对海域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