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身兵器对作战的影响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唐韬[1](2015)在《无人作战的伦理考量》文中研究表明无人作战正处于一个实战中的阶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高,无人作战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但是在无人作战改变作战样式,提高作战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伦理问题的出现。本文以无人作战的伦理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无人作战伦理层面的发展,提出适用于无人作战发展的伦理体系的建议。论文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文献研究、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无人作战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阐述了无人作战造成的主要伦理问题:打击对象区分困境、战争界定困境、战争责任归属困境、作战主体非对称困境、对国际法人权法冲击所造成的伦理困境,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成因分析,归纳为伦理体系的滞后、政策法规的缺失、技术设计的局限等三个方面。最后对成因进行对策探讨,在伦理方面:通过提高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增强作战人员的心理辅导使之把握无人作战的正确发展方向。在技术方面:通过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将哲学思想融入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中,使其技术与人道主义思想保持一致并指导者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在法规方面:通过建立全球性的监督机构、加大制裁的力度为无人作战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监管平台。
胡新平[2](2009)在《未来机器兵作战能力及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机器人士兵是一种具有作战功能的机械电子系统,它携带小型武器弹药,以轮履方式移动。文中以未来机器人士兵(简称机器兵)为对象,对机器兵作战能力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概括总结目前国内外机器兵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机器兵作战能力的内涵,包括情报侦察、信息对抗、火力打击、战场机动、战斗保障等能力。依据联合作战任务,结合对未来作战环境的预测分析,建立了机器兵作战能力的概念模型。结合轻武器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及毁杀伤机理,重点对机器兵火力打击装备的发射能源和工作机理作了定性分析。预测了火力打击装备在当前(10年内)、近期(10~20年内)、未来(20~30年内)三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采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评估方法,建立了对机器兵火力打击装备作战能力进行体系评估分析的数学模型。通过对评估模型的解算,筛选出了各阶段火力打击装备的最佳方案。应用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研究了作战能力的相关参数,以及各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建立了作战能力的增长潜力分析模型。将该模型转换为标准的Lotka-Volterra模型并在MATLAB中进行编程求解,重点研究了当前阶段各作战能力的参数特性曲线和数据样本。经过MATLAB数值分析,定量研究了创新扩散率系数和创新影响率系数对作战能力影响的灵敏度。同时对模型的稳定性作了初步判别,求取了模型的正平衡点,并分析了作战能力的增长趋势。
李剑[3](2009)在《互联网中的人民军队形象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军队形象是构成军事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媒体高度发达、信息环境日趋透明的今天,军队应当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主动去塑造其自身形象。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和惊人的传播力量,逐步成为继传统媒体之后各国军队传播其军队形象和提升军事软实力的又一重要工具。互联网军队形象传播是信息化条件下我军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搞好互联网中的人民军队形象传播,必须从网络传播的特点着手,认真研究和分析我国互联网军队形象传播的传播者、受众及传播内容三者的构成、特点及规律;积极防范和正确处置网络传播中出现的各类军队形象危机;最后,要从媒介发展、内容建设、传播技巧、管理控制等四个方面系统地推进我军互联网军队形象传播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塑造我军良好形象、提升我军军事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
方有培[4](2002)在《电磁脉冲武器对抗反辐射导弹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高能电磁脉冲产生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实战应用的电磁脉冲弹已经问世。电磁脉冲武器已成为诸多新式武器中的佼佼者 ,它是一种在爆炸时产生强电磁脉冲辐射的武器 ,微波弹是高功率微波武器的一种实现方法 ,它可以装在炮弹、制导炸弹或巡航导弹中一次性使用 ,能产生宽带高功率微波。根据反辐射导弹 (ARM )的制导体制 ,探索用电磁脉冲武器对抗ARM。
张志伟,秦健[5](2000)在《隐身兵器对作战的影响及其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隐身兵器的不断发展以及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日益广泛应用,对作战行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引起传统攻防理论和作战原则的变革。认真分析隐身兵器对作战行动的可能影响,深入探讨相应的对策,是我们充分作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隐身兵器对作战行动的影响现代隐身兵器既有飞机、舰艇、潜艇、坦克等作战平台,又有导弹、火炮、鱼雷等打击兵器,由于这些技术装备在作战使用时有较大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因而对作战行动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
二、隐身兵器对作战的影响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隐身兵器对作战的影响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无人作战的伦理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1 选题依据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无人作战系统的概述 |
2.1 无人作战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
2.1.1 无人作战系统的概念 |
2.1.2 无人作战系统的特点 |
2.1.3 无人作战与有人作战的区别 |
2.2 无人作战武器构成的发展现状 |
2.2.1 无人作战的现状 |
2.2.2 无人作战的武器构成 |
2.3 无人作战的发展趋势 |
2.3.1 由执行侦察任务向在危险地区执行作战任务发展 |
2.3.2 任务的操控方式由多对一向一对多发展 |
2.3.3 作战平台由无人与有人协同向多无人平台协同发展 |
2.3.4 战场感知能力由简单向复杂多变的方向发展 |
第三章 无人作战引发的伦理困境 |
3.1 打击对象区分困境 |
3.1.1 区分误区扩大化 |
3.1.2 军民区分界限模糊 |
3.1.3 虚拟与现实的环境认知混乱 |
3.2 战争界定困境 |
3.2.1 不对称打击下的武力滥用 |
3.2.2 模糊战争与暗杀的界限 |
3.2.3 战争主体的非人化 |
3.3 战争责任归属困境 |
3.3.1 责任的扩散 |
3.3.2 责任的转移 |
3.3.3 责任的掩盖 |
3.4 作战主体非对称困境 |
3.4.1 隔离环境下的道德失范 |
3.4.2 选择方式的不人道 |
3.5 无人作战伦理困境对法律所造成的冲击 |
3.5.1 对国家自卫权的挑战 |
3.5.2 对国际人道法的挑战 |
3.5.3 对武装冲突法的挑战 |
第四章 无人作战伦理困境之源 |
4.1 伦理规约的失范 |
4.1.1 科研伦理失范 |
4.1.2 战争伦理失范 |
4.1.3 游戏性心理导致滥杀无辜 |
4.2 技术设计的局限 |
4.2.1 技术价值观念发展的滞后 |
4.2.2 技术合作、转移的伦理规范缺失 |
4.3 法律体系的不完备 |
4.3.1 法律监督的空白 |
4.3.2 惩治措施的不力 |
第五章 面向无人作战伦理困境的对策建议 |
5.1 伦理方面 |
5.1.1 加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
5.1.2 增强对作战人员的心理辅导 |
5.1.3 加大民众对伦理道德的重视 |
5.1.4 构建无人作战的伦理体系 |
5.2 技术方面 |
5.2.1 使无人智能技术融合哲学思想 |
5.2.2 促进各国间智能技术的交流合作 |
5.3 法规方面 |
5.3.1 建立全球性的监督机构 |
5.3.2 加强法律制裁的力度 |
第六章 结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未来机器兵作战能力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机器兵技术现状 |
1.2.1 国外机器兵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机器兵技术发展综述 |
1.3 机器兵的作战环境预测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机器兵作战能力概念分析 |
2.1 机器兵作战能力概念模型 |
2.1.1 机器兵系统概念分析 |
2.1.2 机器兵作战能力概念 |
2.1.3 机器兵作战能力分类 |
2.2 机器兵作战装备预测分析 |
2.2.1 情报侦察装备预测分析 |
2.2.2 信息对抗装备预测分析 |
2.2.3 战场机动装备预测分析 |
2.2.4 战斗保障装备预测分析 |
2.2.5 火力打击装备预测分析 |
3 机器兵作战能力预测评估 |
3.1 评估方法 |
3.1.1 模糊数学建模理论基础 |
3.1.2 层次分析法 |
3.1.3 模糊层次分析法 |
3.2 预测评估模型 |
3.3 预测评估模型解算 |
3.3.1 当前阶段(10年内) |
3.3.2 近期阶段(10~20年内) |
3.3.3 未来阶段(20~30年内) |
4 机器兵作战能力增长潜力预测分析 |
4.1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方法 |
4.1.1 技术创新扩散研究方法 |
4.1.2 技术创新扩散的性质 |
4.1.3 非线性方法在机器兵作战能力增长潜力的应用 |
4.1.4 机器兵作战能力的增长潜力模型 |
4.2 机器兵作战能力增长潜力预测分析 |
4.2.1 机器兵作战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2 机器兵作战能力增长潜力模型 |
4.2.3 机器兵作战能力增长潜力模型的计算机模拟程序 |
4.2.4 机器兵作战能力增长潜力模型的计算机模拟结果 |
5 机器兵作战能力增长潜力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
5.1 机器兵作战能力灵敏度分析的概念 |
5.2 机器兵作战能力灵敏度分析的作用 |
5.3 机器兵作战能力灵敏度分析的一般步骤 |
5.4 机器兵作战能力增长潜力模型灵敏度分析 |
6 机器兵作战能力增长潜力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6.1 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简介 |
6.2 机器兵作战能力增长潜力模型分析 |
6.3 机器兵作战能力增长潜力模型稳定性计算机模拟程序 |
6.4 机器兵作战能力增长潜力模型计算机模拟曲线图 |
6.5 机器兵作战能力增长潜力模型稳定性分析 |
7 全文总结及技术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技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互联网中的人民军队形象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1.1 选题的依据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基本概念及研究设计 |
1.3.1 基本概念及理论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互联网人民军队形象传播的传播者与受众 |
2.1 互联网中的人民军队形象传播者 |
2.1.1 传播人员分析 |
2.1.2 传播机构分析 |
2.2 互联网中的人民军队形象传播受众 |
2.2.1 受众的分类 |
2.2.2 受众的构成 |
2.2.3 受众的心理 |
2.2.4 受众的需求 |
第三章 互联网人民军队形象传播的内容 |
3.1 互联网我军形象传播内容的分类 |
3.1.1 涉军网络新闻 |
3.1.2 涉军网络言论 |
3.1.3 军事知识与文学 |
3.1.4 军事类网络娱乐 |
3.2 互联网我军形象传播内容的来源与选择 |
3.2.1 内容的来源:原创与整合 |
3.2.2 内容的选择:自我与忘我 |
3.3 互联网我军形象传播内容的组织与表达 |
3.3.1 内容的组织:合理搭配、协调运用 |
3.3.2 内容的表达:图文并茂、视听共赏 |
第四章 网络传播中的军队形象危机及处理策略 |
4.1 与网络传播相伴随的军队形象危机 |
4.1.1 虚假新闻的流传 |
4.1.2 军事事故的炒作 |
4.1.3 军民纠纷的放大 |
4.1.4 偏激言论的传播 |
4.1.5 机密隐私的泄漏 |
4.2 当前我军在应对网络形象危机中存在的缺陷 |
4.2.1 预测不力 |
4.2.2 把关不严 |
4.2.3 传播不当 |
4.2.4 处理失策 |
4.3 网络传播中军队形象危机处理策略 |
4.3.1 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危机事前管理 |
4.3.2 及时跟踪引导,控制化解危机态势 |
4.3.3 防止出现反复,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
第五章 人民军队形象塑造中的网络传播发展策略 |
5.1 统筹兼顾,协调媒介发展 |
5.1.1 促进军事媒体网站的官方化 |
5.1.2 充分利用地方网络传媒力量 |
5.1.3 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互动 |
5.2 贴近受众,加强内容建设 |
5.2.1 贴近受众心理需求,搞好内容传播定位 |
5.2.2 贴近受众网络行为,创新内容传播形式 |
5.3 把握技巧,注重传播艺术 |
5.3.1 先声夺网,抢占舆论先机 |
5.3.2 平衡视角,力求全面公正 |
5.3.3 借题发挥,巧用媒介事件 |
5.3.4 塑造典型,增强感染力度 |
5.4 强化管理,规范传播秩序 |
5.4.1 法律法规规范 |
5.4.2 技术手段控制 |
5.4.3 思想道德约束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4)电磁脉冲武器对抗反辐射导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电磁脉冲武器的作战效能与特点 |
2.1 电磁脉冲武器的作战效能 |
(1) 干扰作用 |
(2) “软杀伤”作用 |
(3) “硬杀伤”作用 |
4、对人员的影响 |
2.2 电磁脉冲武器的特点 |
(1) 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 |
(2) 能杀伤多个、多种目标和隐形武器 |
(3) 电磁脉冲武器是以电子为能源的武器 |
(4) 对瞄准精度要求不高 |
3 电磁脉冲武器对抗ARM的研究 |
3.1 对ARM进行目标识别与告警 |
(1) 多普勒频移特征 |
(2) 雷达散射截面 (RCS) 特征 |
3.2 国外电磁脉冲武器研究试验情况 |
3.3 电磁脉冲武器对抗ARM的研究 |
4 结束语 |
四、隐身兵器对作战的影响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无人作战的伦理考量[D]. 唐韬.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2]未来机器兵作战能力及发展趋势研究[D]. 胡新平.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3]互联网中的人民军队形象传播研究[D]. 李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5)
- [4]电磁脉冲武器对抗反辐射导弹的研究[J]. 方有培. 航天电子对抗, 2002(05)
- [5]隐身兵器对作战的影响及其对策[J]. 张志伟,秦健. 现代军事,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