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酸电解合成乙醛酸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茜[1](2021)在《Au-Cu/γ-Al2O3双金属催化乙二醛氧气氧化制备乙醛酸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乙醛酸是同时具有醛和酸性质的最简单醛酸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机反应中间体,被广泛地应用于精细化工品、医药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中。现阶段乙醛酸工业生产中仍存在环境污染大、选择性较低、投资大等问题。而贵金属催化剂的出现改善了这些现象,催化反应的条件温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绿色催化发展。因此,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近年来被更多的学者关注。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单金属Au催化剂和双金属Au-Cu催化剂,研究了不同载体、不同金属负载量、催化剂使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等因素对贵金属催化剂催化乙二醛氧气氧化制备乙醛酸的性能影响。运用离子色谱确定乙醛酸及各副产物的含量,继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采用XRD、BET、TEM等表征手段研究不同催化剂的组成,结构与活性组分的化学形态,并与其活性评价结合解释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以γ-Al2O3为载体的单金属Au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在Au负载量为3%,催化剂使用量为50 mg,反应时间为4 h,反应温度为50℃,氧气压力为0.4MPa的实验条件下对乙二醛氧气氧化制备乙醛酸的催化效果最佳,乙二醛的转化率为46%,乙醛酸的选择性为62%。在以上实验基础上,又制备了2%Au-1%Cu/γ-Al2O3双金属催化剂,并考察了双金属催化剂对乙二醛氧气氧化制备乙醛酸的催化性能,结果发现,双金属催化剂达到最佳催化活性的反应条件与单金属催化剂相同,乙二醛的转化率为37%,乙醛酸的选择性为78%,选择性与单金属催化剂比较明显增高,进一步提高了催化活性。
刘芳芳[2](2019)在《乙醇酸甲酯制乙醛酸催化剂及工艺路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对乙醇酸甲酯合成乙醛酸的催化剂及工艺路线进行了研究。该合成路线采用Fe-Co二元氧化物作催化剂,乙醇酸甲酯经催化氧化得到乙醛酸甲酯,再经水解得到乙醛酸。考察了催化剂的组成、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及催化反应条件对乙醇酸甲酯合成乙醛酸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Fe/Co摩尔比对Fe-Co二元氧化物催化剂物化性能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组分Co3O4和Fe2O3相比,Fe-Co二元氧化物比表面积大,还原性好,表面酸性和吸附氧量更大。随着Fe/Co摩尔比的增加,催化剂的表面Co3+/Co2+原子比、氧缺陷含量及表面酸性位数量呈“火山型”的变化趋势。乙醇酸甲酯的转化率和乙醛酸的选择性随着Fe/Co摩尔比增加也呈现出“火山型”变化趋势,当Fe/Co为12/8时转化率和选择性达到最大值。2.研究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急剧减小、还原的温度向高温区移动、表面酸性位和Co3+/Co2+原子比以及表面氧缺陷的量也逐渐减小。在200 oC、1 atm、空速为1740 h-1的反应条件下,300 oC处理后的Fe12Co8对乙醇酸甲酯的转化率是48%,600 oC处理后的Fe12Co8对乙醇酸甲酯的转化率仅有10%。3.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升高反应温度提高乙醇酸甲酯的转化率,但温度过高乙醇酸甲酯被过度氧化为CO2。随着Fe/Co摩尔比的增加,催化剂出现过度氧化的临界温度降低(从Fe1Co8的230 oC降至Fe16Co8的205 oC)。乙醇酸甲酯的转化率随氧气与乙醇酸甲酯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当摩尔比达到1.0后保持稳定。在最佳(220 oC、1atm,空速为1740 h-1)的反应条件下,Fe12Co8催化剂对乙醇酸甲酯的转化率为76%,乙醛酸的选择性为70%,乙醛酸甲酯的选择性为30%,则乙醛酸的收率为53.2%。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Fe-Co二元氧化物催化剂的作用下,乙醇酸甲酯被氧化为乙醛酸甲酯,并进一步水解为乙醛酸,该合成工艺路线可行且绿色环保。
王萌[3](2018)在《乙二醛双氧水萃取氧化制备乙醛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乙醛酸(Glyoxylicacid,GA)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传统乙醛酸生产方法主要是乙二醛硝酸氧化法,该方法由于环境污染、选择性低和产品纯度等问题严重影响其推广应用。本研究通过建立乙二醛双氧水氧化萃取体系制备乙醛酸来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对乙二醛双氧水氧化制乙醛酸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乙二醛浓度、氧化气氛及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通N2的时候,乙二醛的转化率略高,但N2保护条件下,乙醛酸选择性明显提高。随着反应时间延长,乙二醛转化率不断提高,但乙醛酸的选择性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乙二醛浓度的影响表现为存在适宜的浓度值,即在乙二醛浓度为30%,乙醛酸的选择性达到最高,同时乙二醛的转化率也较高。其次,通过向该反应体系中加入三辛胺萃取剂,研究萃取条件对反应的影响,考察了萃取剂、萃取剂浓度以及稀释剂对萃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醛酸在以正辛醇为稀释剂的三辛胺萃取剂中的分配系数高于原料乙二醛和副产物草酸、甲酸、乙醇酸,反应180min时,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由不添加萃取剂时的75.37%和56.07%提高到79.61%和67.52%。当增大萃取剂的浓度时,乙二醛转化率和乙醛酸选择性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在三辛胺与正辛醇的体积比为1:1.5时,乙二醛转化率和选择性达到最高,分别为87.05%和71.21%。不同的稀释剂对萃取反应影响不同,稀释剂对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影响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正辛醇>甲基异丁基酮>四氯化碳>正己烷。最后,对萃取相中的乙醛酸进行了洗涤、反萃和分离纯化,得出了适宜的反萃取和纯化条件为:用25wt%乙醛酸溶液将实验所得的反应液进行萃洗,再用水进行反萃,将反萃后的溶液进行浓缩得到质量浓度为75%的乙醛酸浓缩液,在5℃下加入向结晶器中加入质量浓度为0.01%的晶种和质量浓度为75%乙醛酸浓缩液,转速设为100r/min,控制温度每小时下降5℃,降温的终点温度为-5℃,在此条件下保温2h,氮气保护下洗涤过滤晶体并在20℃下真空干燥10h,可以得到纯度在98wt%以上的固体乙醛酸。由此,得出结论,通过向乙二醛双氧水氧化制乙醛酸反应体系中添加萃取剂,反应生成的乙醛酸迅速进入有机相,不但能提高乙二醛转化率,而且能提高乙醛酸选择性,对改善传统的乙二醛硝酸氧化法制乙醛酸具有重要意义。
张伟[4](2016)在《乙醛酸的通氧硝酸氧化制备工艺及其产品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乙醛酸的通氧硝酸氧化制备工艺和产品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目前工业上普遍采用乙醛酸制备工艺是乙二醛硝酸氧化法,这种工艺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氮氧化物排放造成大气污染和过度氧化而降低乙醛酸的收率。本论文研究是在乙二醛硝酸氧化法的基础上,通过常压下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氧气代替部分硝酸,从而有效的减少硝酸投入量和氮氧化物排放,再对工艺条件进行改进、优化,研究出操作简便、条件温和、收率更高和更环保的乙醛酸制备工艺技术。本论文研究先考察反应中各单因素对乙醛酸产率和反应转化率影响规律,然后进行正交试验,得到目前最优的工艺条件。其中硝酸用量、通氧速率和亚硝酸用量对反应影响较为明显,并存在一个最优点,实验研究还发现最佳投料摩尔比为乙二醛:盐酸:亚硝酸:硝酸=1:0.22:0.11:0.46,通氧速率为50±5mL/min;引发温度为45±1℃,氧化温度为63±1℃,保温温度为78±1℃。最优条件下,乙醛酸的产率达到86.6%,乙二醛的转化率达到98.9%,超过现有文献报道的84.6%乙醛酸产率以及工业生产80.0%的乙醛酸产率。该通氧工艺能显着减少硝酸投料成本和环保运行费用,可以减少乙醛酸生产成本,扩大产品利润空间,对乙醛酸环保生产具有显着的指导意义。本论文研究建立了乙醛酸产品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该方法可同时检测乙醛酸产品中的乙醛酸、草酸和乙二醛,具有误差小、准确度高、快速、环保的优点。本方法采用伯乐M色谱柱,该色谱柱利用其离子调节能力来分离混合物,可对乙醛酸产品中的乙醛酸,草酸和乙二醛衍生的乙醇酸进行有效分离,并给出良好的色谱峰形,三者高效液相色谱法加标回收率均≥96.0%,相对标准偏差均≤1.0%。确立的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为0.008mol/L稀硫酸水溶液;色谱运行设为流速0.6mL/min;波长用210nm;柱温保持在35℃,本论文研究的分析方法对乙醛酸产品质量检测有重要实用价值。
钱洋[5](2014)在《多孔二氧化钛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有机电合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TiO2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与降解、光电催化、太阳能电池等诸多领域。功能材料的特性取决于其微观结构,纳米TiO2结构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多的活性位点,能够大大提高其在有机合成中的效率,以及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电转换率,很适应现在社会发展和工业生产的节奏。目前对TiO2纳米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多,发展前景不可估量。(1)制备多孔TiO2电极的影响因素多孔TiO2电极的制备方法有很多,主要区分在于电化学方法和非电化学方法。电化学方法中比较常见的是阳极氧化法,在诸多制备方法中,阳极氧化法因其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易于控制,所制备的纳米管阵列因高度有序的特征倍而受青睐。本文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多孔TiO2电极,并对电解液的组成、工作电压、氧化时间、温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其中优化的阳极氧化制备TiO2纳米管电极的条件为:丙三醇和蒸馏水各50mL,无水Na2SO4(0.2 mol/L)2.84 g,NaF(0.5w.%)0.55 g,施加电压20 V,电解时间为1.5 h,电解温度为20℃,阳极和阴极间距为3cm,阴极材料为Pt电极,在上述条件下可制得自组织排列有序的TiO2纳米管电极。(2)多孔TiO2电极的电催化性能将制备好的电极进行循环伏安测试,表征其电化学还原性能,以1 mol/LH2SO4为空白对照组,在1 mol/L草酸溶液中进行循环伏安测试,并与TiO2膜电极对比,发现TiO2纳米管电极作为一种异相催化剂参与到草酸的还原反应过程中,而且草酸的电还原过程是一个快速的、不可逆的电还原反应。TiO2纳米管电极对草酸电还原生成乙醛酸的反应相比于TiO2膜电极有更强的电催化性能,这些都为TiO2纳米管电极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多孔TiO2电极的电解性能采用制备的TiO2电极恒电流电解草酸制备乙醛酸,结果发现:在无隔膜电解槽中以TiO2纳米管电极为阴极,DSA为阳极,电解温度控制在20℃,电流密度为300 A/m2,电解时间为4h的条件下,电解不同浓度的草酸溶液得到的乙醛酸的浓度和还原收率都不相同,当草酸浓度为0.3 mol/L时,乙醛酸的还原收率最大为72.1%,电流效率随着草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草酸的转化率随草酸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颜飞[6](2013)在《Ti/TiO2膜电极的制备及其电还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机电化学合成作为一种绿色的合成方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未来合成化学的一种发展趋势,受到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纳米TiO2膜电极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纳米结构电极材料,对有机化合物的电还原具有异相电催化作用。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发现,纳米TiO2膜电极对硝基苯、马来酸、草酸等有机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电催化还原性能。因此,纳米Ti02膜电极在有机电合成反应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技术创新性。本文采用阳极氧化法(电解液为1 mol/L的硫酸溶液,阳极为光亮Ti电极,阴极为DSA电极,氧化温度为45℃,氧化电压为20 V,氧化时间为2 h)制备了Ti/TiO2膜电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恒电位阶跃等测试方法对制备的Ti/TiO2膜电极的表面形貌、表面元素及价态分布和电极的表面粗糙度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电极表面粗糙,出现了不规则的颗粒状,电极表面只含有Ti和O两种元素,且Ti以正四价形式存在,没有其他价态存在,说明在电极表面形成了TiO2膜。通过阳极氧化在光亮Ti电极上得到了高表面粗糙度的Ti/TiO2膜电极,增大了电极的表面积,有利于提高其电化学性能。通过循环伏安法、原位傅里叶红外光谱等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制备的膜电极在饱和草酸溶液中对草酸的电还原性能。结果表明:Ti/TiO2膜电极作为一种异相的催化剂参与到草酸的还原反应过程中,草酸的电还原过程是一个快速的、不可逆的电还原反应。通过将制备的Ti/TiO2膜电极在1 mol/L硫酸溶液和饱和草酸溶液中进行循环伏安测试,并且将电解后的Ti/TiO2膜电极进行XPS和SEM表征,研究了Ti/TiO2膜电极上草酸的电催化还原机理。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提出了草酸在Ti/TiO2膜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在这个机理中TiO2/Ti(OH)3氧化还原电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将制备的Ti/TiO2膜电极用于草酸的恒电流电解实验,将草酸电还原制备乙醛酸。结果表明:在无隔膜电解槽中以Ti/TiO2膜电极为阴极,DSA为阳极,电解温度为20℃,电流密度为300 A/m2,电解时间8 h条件下得到的乙醛酸的浓度和还原收率最高,分别为34.90gL和57.68%。Ti/TiO2膜电极作为阴极得到的乙醛酸的还原收率比阳极氧化之前的光亮Ti电极作为阴极得到的乙醛酸的还原收率提高了27.10%。
孙华雨[7](2011)在《乙醛酸电解合成技术概述》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乙醛酸的用途和各种电合成方法以及乙醛酸电解合成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从降低能耗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角度总结了电解合成乙醛酸的技术改进情况,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对乙醛酸电合成法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苏蕊[8](2011)在《乙二醛电氧化合成乙醛酸及产品分离》文中研究说明乙醛酸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细中间体,在医药、农药、香料、造纸、日化产品等领域广泛应用,其下游产品附加值高,乙醛酸的应用前景非常看好。采用乙二醛电氧化法合成乙醛酸的工艺研究有很大的价值。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变电流氧化乙二醛合成乙醛酸,可以在很高的电流密度下达到很好的电解效果。当平均电流密度为1343 A·m-2时,乙二醛的转化率可达90.8%,乙醛酸选择性为89.9%,电流效率可达80.5%。电解液的主要组分为乙二醛、乙醛酸、草酸、盐酸。根据其离子体积、离子摩尔质量、电荷数的差别,采用电渗析法将上述四组分分步分离出来,实现原料的回收,得到一定纯度的乙醛酸产品。通过对电渗析电流密度、流速、温度、离子膜以及初始液浓度考察可知,当温度为30℃,流速为4.21 cm·s-1,以AHT膜为阴离子交换膜,初期电流密度为628.7 A·m-2,当盐酸的通过率达到50%左右时,将电流密度调至456.6 A·m-2,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弱碱性离子膜AAV膜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当盐酸的迁移率为82.4%,乙醛酸的损失为5.6%,乙醛酸溶液中乙醛酸与盐酸的质量比为7.15。将电解和电渗析进行结合,当乙二醛的转化率为60%左右时,乙醛酸的选择性达到95.9%,电解液中草酸基本可以忽略,因此电渗析主要是分离原料乙二醛、盐酸和产物乙醛酸。经过实验发现,乙二醛在HSF膜下的扩散较为严重,但CMF膜对乙二醛的扩散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用于乙二醛与其他组分的分离。
黄振霞[9](2008)在《Ni-mSA/mCS双极膜的制备及在绿色环保新工艺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采用流延成型法,以Ca2+改性的海藻酸钠(SA)和戊二醇交联的壳聚糖(CS)为前驱体,制备改性Ni-mSA/mCS聚合物双极膜,并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测定、机械性能测定、溶胀度测定、含水率测定、离子交换容量测定、黏度测定等手段对双极膜进行表征。以改性Ni-mSA/mCS双极膜作为电解槽隔膜,以平板铸铁为阳极,镍网为阴极,电解制备水处理剂高铁酸盐。电流密度为20 mA·cm-2,50℃条件下电生成的FeO42-的产量最高。双极膜能解离水产生H+和OH-,不但能将生成的OH-及时传输入阳极室中以补充电生成FeO42-时OH-的消耗,还可有效地阻止FeO42-向阴极室扩散还原。以改性Ni-mSA/mCS双极膜作为电解槽隔膜,以硫代硫酸钠法合成的TGA和DTDGA的混合液作为阴极电解液,25%H2SO4作为阳极电解液,镍网为阴极,铅板为阳极,电流密度为10 mA·cm-2常温下电解,电流效率最大可达66.7%,电解电压小于3V。与传统的Zn粉还原法比较,采用电还原法合成TGA,不仅有效地降低了TGA的生产成本,而且还避免锌粉还原过程中“锌泥”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合成技术。以改性Ni-mSA/mCS双极膜作为电解槽隔膜,以饱和草酸和0.1 mol·L-1盐酸的混合液作阴极液,以10%乙二醛和KBr的混合液作阳极液,镍网为阴极,二氧化铅为阳极,电流密度为20 mA·cm-2常温下电解,阴极电流效率最大可达82.9%,阳极电流效率最大可达75.7%,电解电压恒定在2.7 V左右。双极膜中水电离后生成的H+透过mSA阳离子膜进入阴极室中,补充了草酸电还原成乙醛酸过程中H+的消耗;OH-透过mCS阴离子膜进入阳极室中,与乙二醛电氧化成乙醛酸过程中产生的H+结合生成H2O,促使反应正向进行。
董燕青[10](2008)在《m(SA-CS)BPM的制备及其在电合成乙醛酸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分别用戊二醛和二价锡离子改性壳聚糖(CS)和海藻酸钠(SA),制备m(SA-CS)BPM。用扫描电镜作膜形貌观察,IR分析表明该聚合物膜两边分别含有-NRH2+、-COO-官能团。该膜溶胀率较小,并能稳定存在于酸碱溶液中。以制备出的m(SA-CS)BPM作为双阳极室圆筒电解槽的隔膜,应用于电合成乙醛酸体系。在电场的作用下,双极膜中的水离解产生H+和OH-,生成的H+及时传输入阴极室中补充电生成乙醛酸时H+的消耗。电流密度38.4 mA/cm2,电解14 h,产率92.5%,平均电流效率82.6%,电解槽工作电压仅2.3 V。将m(SA-CS)BPM作为双阴阳极电解槽的隔膜,应用于双成对电合成乙醛酸体系。在电场的作用下双极膜中水电离后生成的H+透过mSA阳离子膜进入阴极室,以补充草酸电还原生成乙醛酸过程中H+的消耗;OH-透过mCS阴离子膜进入阳极室,与乙二醛电氧化生成乙醛酸过程中产生的H+结合生成H2O,促进反应向正方向进行,从而增大了在电流密度为30 mA/cm2,20℃下电解,双阴极室的电流效率分别可达86.94%和82.81%,双阳极室的电流效率可达81.99%和78.62%,电解电压稳定在3.0V左右。
二、草酸电解合成乙醛酸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酸电解合成乙醛酸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Au-Cu/γ-Al2O3双金属催化乙二醛氧气氧化制备乙醛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乙醛酸 |
1.1.1 乙醛酸的性质及用途 |
1.1.2 乙醛酸的工业合成方法 |
1.1.3 乙醛酸制备的新方法 |
1.2 贵金属催化剂催化乙二醛制备乙醛酸 |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反应机理 |
1.3 Au基催化剂 |
1.3.1 Au的化学性质 |
1.3.2 Au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1.3.3 Au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1.4 乙醛酸的检测方法 |
1.4.1 电位滴定法 |
1.4.2 高效液相检测法 |
1.4.3 紫外分光光度法 |
1.4.4 离子色谱法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和药品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1 1%Au/γ-Al_2O_3单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
2.2.2 1%Au/LDH单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
2.2.3 1%Au/CNT单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
2.2.4 2%Au-1%Cu/γ-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2.3.1 比表面积分析(BET) |
2.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3 产物分析与检测 |
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2 配制标准溶液 |
3.3 混合溶液的定性定量分析 |
3.3.1 产物的定性分析 |
3.3.2 产物的定量分析 |
3.4 测试方法的精密度 |
3.5 本章小结 |
4 单金属Au催化剂催化乙二醛氧气氧化制备乙醛酸的性能研究 |
4.1 载体的选择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4.2 负载量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4.3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4.4 反应时间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4.5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4.6 压力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4.7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
4.8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4.8.1 催化剂比表面积表征(BET) |
4.8.2 催化剂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XRD) |
4.8.3 催化剂透射电镜表征(TEM) |
4.9 本章小结 |
5 双金属Au-Cu/γ-Al_2O_3催化剂催化乙二醛氧气氧化生成乙醛酸的性能研究 |
5.1 双金属对乙二醛氧气催化氧化制乙醛酸的性能影响 |
5.2 催化剂使用量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5.3 反应时间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5.4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5.5 反应压力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5.6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5.6.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表征(BET) |
5.6.2 催化剂的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XRD) |
5.6.3 催化剂透射电镜表征(TEM)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2)乙醇酸甲酯制乙醛酸催化剂及工艺路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乙醛酸的性质、用途 |
1.2.1 乙醛酸的性质 |
1.2.2 乙醛酸的用途 |
1.3 乙醛酸的合成方法 |
1.3.1 乙二醛硝酸氧化法 |
1.3.2 乙二醛过氧化氢氧化法 |
1.3.3 乙二醛空气氧化法 |
1.3.4 马来酸臭氧氧化法 |
1.3.5 草酸电解还原法 |
1.3.6 乙醇酸混酸氧化法 |
1.3.7 乙醇酸酶催化氧化法 |
1.3.8 卤代酸水解法 |
1.3.9 丙烯酸(酯)氧化法 |
1.4 醇氧化催化剂 |
1.4.1 钌(Ru)催化剂 |
1.4.2 钯(Pd)催化剂 |
1.4.3 铜(Cu)催化剂 |
1.4.4 铁(Fe)催化剂 |
1.4.5 钴(Co)催化剂 |
1.5 乙醇酸甲酯法制备乙醛酸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气体 |
2.1.3 实验仪器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1 固相合成法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2.3.1 热重差热分析(TG-DSC) |
2.3.2 等离子体耦合发射光谱(ICP-OES) |
2.3.3 氮气低温吸/脱附 |
2.3.4 X射线晶体衍射(XRD)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2.3.6 H_2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2.3.7 O_2 程序升温脱附(O_2-TPD) |
2.3.8 NH_3 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2.4.1 实验装置 |
2.4.2 催化剂活性测试步骤 |
第3章 产物分析 |
3.1 液相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GC) |
3.2 液相产物的液相色谱分析(HPLC) |
3.3 气相产物分析 |
第4章 催化剂组成对Fe-C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及活性评价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热重-差热分析 |
4.3.2 催化剂的XRD分析 |
4.3.3 催化剂的织构性质 |
4.3.4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4.3.5 催化剂的O_2-TPD分析 |
4.3.6 催化剂的XPS分析 |
4.3.7 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分析 |
4.3.8 催化剂活性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焙烧温度对Fe-C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催化剂的制备、表征与活性评价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催化剂XRD分析 |
5.3.2 催化剂比表面(BET)分析 |
5.3.3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5.3.4 催化剂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5.3.5 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分析 |
5.3.6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反应条件对乙醇酸甲酯制备乙醛酸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6.3 氧气与乙醇酸甲酯摩尔比的影响 |
6.4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 |
6.5 催化反应机理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乙二醛双氧水萃取氧化制备乙醛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乙醛酸的性质 |
1.3 乙醛酸的主要合成工艺 |
1.3.1 乙二醛硝酸氧化法 |
1.3.2 草酸电解合成法 |
1.3.3 顺酐臭氧氧化法 |
1.3.4 乙二醛电氧化法 |
1.3.5 双氧水氧化法 |
1.4 反应萃取研究进展 |
1.4.1 萃取剂种类对反应萃取的影响 |
1.4.2 萃取剂浓度对反应萃取的影响 |
1.4.3 萃取相与反应相体积比对反应萃取的影响 |
1.4.4 稀释剂种类对反应萃取的影响 |
1.5 乙醛酸的纯化 |
1.5.1 超临界CO_2 流体萃取 |
1.5.2 乙醇半缩乙醛酸乙酯法 |
1.5.3 混合溶剂萃取法 |
1.5.4 其他分离方法 |
1.6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2.1.1 实验所用药品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装置 |
2.3 实验步骤 |
2.3.1 乙二醛双氧水氧化反应步骤 |
2.3.2 乙二醛双氧水萃取氧化反应步骤 |
2.4 产物分析与检测 |
2.4.1 产物定量分析 |
2.4.2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章 乙二醛双氧水萃取氧化制备乙醛酸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乙二醛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3.2.2 氧化气氛对反应的影响 |
3.2.3 萃取剂对反应的影响 |
3.2.4 稀释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
3.2.5 萃取剂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乙醛酸反萃取与纯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萃洗液组分对反萃取结果的影响 |
4.2.2 反萃取剂对反萃取结果的影响 |
4.2.3 浓缩液浓度对乙醛酸产品的纯度的影响 |
4.2.4 结晶的初始温度对乙醛酸产品的纯度的影响 |
4.2.5 降温的最终温度对乙醛酸产品的纯度的影响 |
4.2.6 洗涤方式对乙醛酸产品的纯度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乙醛酸的通氧硝酸氧化制备工艺及其产品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乙醛酸制备方法的综述 |
1.1.1 草酸电解法合成乙醛酸 |
1.1.2 乙二醛催化氧化法 |
1.1.3 臭氧氧化法合成乙醛酸 |
1.1.4 硝酸氧化法合成乙醛酸 |
1.1.5 乙醛酸制备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乙醛酸产品分析方法研究 |
1.2.1 电泳分析法检测乙醛酸和草酸 |
1.2.2 离子色谱法测定乙醛酸中的顺丁烯二酸和草酸 |
1.2.3 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醛酸含量 |
1.2.4 离子色谱法同时检测乙醛酸和草酸含量的研究 |
1.2.5 反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在乙醇酸和草酸存在下的乙醛酸含量 |
1.2.6 乙醛酸和草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1.2.7 化学滴定法 |
1.2.8 乙醛酸分析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乙醛酸的通氧硝酸氧化制备工艺研究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2.2 研究思路 |
2.3 单因素实验 |
2.3.1 亚硝酸用量对反应的影响规律 |
2.3.2 引发温度对反应的影响规律 |
2.3.3 硝酸用量对反应的影响规律 |
2.3.4 盐酸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2.3.5 通氧对反应的影响规律 |
2.3.6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规律 |
2.3.7 升温通氧对反应的影响规律 |
2.3.8 通氧速率对反应的影响规律 |
2.3.9 保温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规律 |
2.3.10 保温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规律 |
2.4 正交试验 |
2.5 工艺条件的最终确定 |
2.6 研究小结 |
第3章 乙醛酸产品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
3.1 试剂与仪器 |
3.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3.2 研究思路 |
3.3 色谱分析条件确定 |
3.3.1 紫外波长的选择 |
3.3.2 高效液相色谱柱的选择 |
3.3.3 分析方法评价标准 |
3.4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步骤 |
3.4.1 乙醛酸的分析方法与评价指标的获取 |
3.4.2 草酸的分析方法与评价指标的获取 |
3.4.3 乙醇酸的分析方法与评价指标的获取 |
3.5 研究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5)多孔二氧化钛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有机电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有机电化学合成 |
1.2 TiO_2材料研究进展 |
1.2.1 多孔Ti/TiO_2电极 |
1.2.2 多孔Ti/TiO_2电极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3 多孔Ti/TiO_2薄膜电极的成膜机理 |
1.2.4 自组织Ti/TiO_2纳米管电极的形成机理 |
1.3 多孔Ti/TiO_2纳米电极微观形貌的影响因素 |
1.3.1 电解液组成 |
1.3.2 阳极氧化时间 |
1.3.3 反应温度 |
1.3.4 施加电压 |
1.4 影响Ti/TiO_2电极电催化活性的因素 |
1.5 多孔Ti/TiO_2电极的应用 |
1.5.1 Ti/TiO_2电极材料作为催化剂载体 |
1.5.2 Ti/TiO_2电极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
1.5.3 Ti/TiO_2纳米管材料应用于光分解水制氢 |
1.5.4 TiO_2纳米管作为气敏传感器材料 |
1.5.5 TiO_2纳米管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 |
1.5.6 Ti/TiO_2电极材料在有机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1.6.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1.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和方法 |
2.1 实验设备和化学试剂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2.1.2 主要实验设备 |
2.2 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
2.2.1 电极的制备 |
2.2.2 电极的表征 |
2.3 多孔Ti/TiO_2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2.4 多孔Ti/TiO_2电极在电解合成中的应用 |
第三章 多孔Ti/TiO_2电极的制备及表征 |
3.1 制备多孔Ti/TiO_2电极的最佳条件 |
3.1.1 电解液的组成对Ti/TiO_2纳米管电极形貌的影响 |
3.1.2 氧化时间对Ti/TiO_2纳米管电极形貌的影响 |
3.1.3 氧化温度对Ti/TiO_2纳米管电极形貌的影响 |
3.1.4 氧化电压对Ti/TiO_2纳米管电极形貌的影响 |
3.1.5 小结 |
3.2 Ti/TiO_2纳米管电极的制备 |
3.3 多孔Ti/TiO2电极的制备 |
3.4 Ti/TiO_2膜电极的制备 |
3.5 XPS分析 |
3.6 恒电位阶跃测试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孔Ti/TiO_2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4.1 Ti/TiO_2纳米管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4.1.1 循环伏安测试研究 |
4.1.2 三种电极的电催化性能的对比 |
4.2 Ti/TiO_2纳米管电极在电解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
4.2.1 电解合成丁二酸 |
4.2.2 电解合成乙醛酸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Ti/TiO2膜电极的制备及其电还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有机电合成简介 |
1.1.1 有机电合成的发展 |
1.1.2 有机电合成的特点 |
1.1.3 有机电合成的原理 |
1.1.4 有机电合成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 |
1.1.5 有机电合成的发展前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1.2 Ti/TiO_2膜电极在有机电合成中的应用 |
1.2.1 Ti/TiO_2膜电极的简介 |
1.2.2 Ti/TiO_2膜电极的成膜机理 |
1.2.3 Ti/TiO_2膜电极在有机电合成中的应用 |
1.3 乙醛酸合成方法介绍 |
1.3.1 草酸和乙醛酸的简介 |
1.3.2 乙醛酸的合成方法比较 |
1.3.3 草酸电合成乙醛酸的研究进展 |
1.3.4 草酸电合成乙醛酸的发展趋势 |
1.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1.4.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1.4.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和方法 |
2.1 实验设备和化学试剂 |
2.1.1 实验设备 |
2.1.2 化学试剂 |
2.2 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
2.2.1 电极的制备 |
2.2.2 制备电极的表征 |
2.3 Ti/TiO_2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2.3.1 循环伏安研究 |
2.3.2 原位红外研究 |
2.4 恒电流电解实验 |
2.4.1 无隔膜电解槽中草酸恒电流电解实验 |
2.4.2 产物分析 |
2.4.3 草酸电解合成乙醛酸的性能评价公式 |
2.5 草酸电还原合成乙醛酸的机理探讨 |
第三章 Ti/TiO_2膜电极的制备、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3.1 Ti/TiO_2膜电极的制备 |
3.1.1 氧化电压对制备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1.2 氧化时间对制备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1.3 氧化温度对制备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1.4 电解液对制备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2 Ti/TiO_2膜电极的表征 |
3.2.1 XPS分析 |
3.2.2 SEM分析 |
3.2.3 恒电位阶跃测试分析 |
3.3 Ti/TiO_2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3.3.1 循环伏安测试研究 |
3.3.2 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解草酸合成乙醛酸研究 |
4.1 恒电流电解实验 |
4.1.1 温度的影响 |
4.1.2 电解时间的影响 |
4.1.3 电流密度的影响 |
4.1.4 电极材料的影响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草酸在Ti/TiO_2膜电极上电还原机理研究 |
5.1 电解后Ti/TiO_2膜电极的表征 |
5.1.1 电解后Ti/TiO_2膜电极的XPS分析 |
5.1.2 电解后Ti/TiO_2膜电极的SEM分析 |
5.2 Ti/TiO_2膜电极对草酸还原的机理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乙醛酸电解合成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乙醛酸应用范围及合成方法 |
1.1 乙醛酸的用途 |
1.2 乙醛酸的合成方法 |
1.2.1 传统化学法 |
1.2.2 电解合成法 |
2 乙醛酸电合成法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3 电解合成乙醛酸的技术改进 |
3.1 提高产率和转化率 |
3.2 降低能耗提高电流效率 |
3.3 减少副反应提高反应选择性 |
3.4 通过后处理程序降低杂质含量 |
4 国内乙醛酸电合成生产现状 |
4.1 国内生产状况 |
4.2 存在的问题 |
5 乙醛酸电解合成法的发展前景 |
(8)乙二醛电氧化合成乙醛酸及产品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乙醛酸的性质及应用 |
1.2 乙醛酸的生产状况及市场 |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乙醛酸的工业制备方法 |
2.1.1 乙二醛氧化法 |
2.1.2 顺酐臭氧氧化法 |
2.1.3 草酸电解合成法 |
2.2 乙二醛电解合成乙醛酸 |
2.3 乙醛酸的纯化 |
2.3.1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 |
2.3.2 混合溶剂萃取法 |
2.3.3 乙醇半缩乙醛酸乙酯法 |
2.3.4 其他分离方法 |
2.4 电渗析技术 |
2.4.1 电渗析技术发展简述 |
2.4.2 电渗析技术的应用现状 |
2.4.3 电渗析技术在有机酸盐脱除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3章 实验分析方法的确定 |
3.1 化学分析法定量分析原理 |
3.2 化学法准确性分析 |
3.3 离子色谱法 |
3.4 分析过程 |
第4章 乙二醛电氧化合成乙醛酸 |
4.1 实验部分 |
4.1.1 电解原理 |
4.1.2 电解装置 |
4.1.3 实验所用试剂及仪器 |
4.1.4 电解操作过程 |
4.1.5 数据处理 |
4.2 高转化率电解 |
4.2.1 电解过程 |
4.2.2 电解条件的改进 |
4.3 低转化率电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渗析法分离乙醛酸产品组分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原理 |
5.1.2 实验装置 |
5.1.3 实验操作步骤 |
5.1.4 实验数据处理 |
5.2 高转化率下的电渗析 |
5.2.1 电渗析过程随时间的变化 |
5.2.2 电流密度对电渗析的影响 |
5.2.3 流速对电渗析的影响 |
5.2.4 温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5.2.5 离子膜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5.2.6 浓度对电渗析的影响 |
5.2.7 小结 |
5.3 弱碱性离子膜对电渗析的影响 |
5.3.1 实验装置及溶液组成 |
5.3.2 数据处理方法 |
5.3.3 电渗析过程 |
5.3.4 离子膜对电渗析的影响 |
5.3.5 电流密度对电渗析的影响 |
5.3.6 恒流-恒压对电渗析的影响 |
5.3.7 小结 |
5.4 低转化率下的进行电渗析 |
5.4.1 ASV膜对电渗析影响 |
5.4.2 AMV膜对电渗析的影响 |
5.4.3 AHT膜对电渗析的影响 |
5.4.4 乙二醛渗析测试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Ni-mSA/mCS双极膜的制备及在绿色环保新工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双极膜研究进展 |
1.1.1 双极膜的制备 |
1.1.2 双极膜的应用现状 |
1.2 电化学技术 |
1.2.1 电化学水处理技术 |
1.2.2 电化学有机合成技术 |
1.3 本研究主题简介及意义 |
第2章 改性海藻酸钠/壳聚糖双极膜的制备与表征 |
2.1 实验及测定 |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2 双极膜的制备 |
2.1.3 双极膜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膜的 IR光谱测试分析 |
2.2.2 膜的电镜测试分析 |
2.2.3 膜的热重分析 |
2.2.4 膜的机械性能测定 |
2.2.5 膜的溶胀性测定 |
2.2.6 膜的含水率及离子交换容量测定 |
2.3 小结 |
第3章 双极膜在电氧化生成高铁酸盐中的应用 |
3.1 高铁酸盐概述 |
3.1.1 高铁酸盐的制备方法 |
3.1.2 高铁酸盐在废水处理中应用 |
3.2 实验及测定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原理及装置 |
3.2.3 电渗析实验 |
3.2.4 高铁的测定 |
3.3 结果及讨论 |
3.3.1 OH~-在双极膜中的渗透性 |
3.3.2 稳态极化工作曲线 |
3.3.3 FeO_4~(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3.3.4 表观电流密度的影响 |
3.3.5 电解持续时间的影响 |
3.4 结论 |
第4章 双极膜在电还原生成疏基乙酸中的应用 |
4.1 疏基乙酸概述 |
4.1.1 疏基乙酸的市场及应用 |
4.1.2 疏基乙酸的合成工艺 |
4.2 实验及测定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原理及装置 |
4.2.3 疏基乙酸的测定 |
4.3 结果及讨论 |
4.3.1 H~+在双极膜中的渗透性 |
4.3.2 稳态极化工作曲线 |
4.3.3 TGA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4.3.4 电解持续时间的影响 |
4.4 结论 |
第5章 双极膜在成对电解制备乙醛酸中的应用 |
5.1 乙醛酸概述 |
5.1.1 乙醛酸的市场及应用 |
5.1.2 乙醛酸的合成工艺 |
5.2 实验及测定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原理及装置 |
5.2.3 乙醛酸的测定 |
5.3 结果及讨论 |
5.3.1 极化曲线的测定 |
5.3.2 电解条件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
5.3.3 表观电流密度的影响 |
5.3.4 电解时间的影响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m(SA-CS)BPM的制备及其在电合成乙醛酸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高分子膜的概述 |
1.1.1 高分子膜的研究进展 |
1.1.2 高分子膜材料 |
1.1.3 高分子膜的制备方法 |
1.2 双极膜研究进展 |
1.2.1 双极膜概况 |
1.2.2 双极膜水解离机理 |
1.2.3 双极膜的制备 |
1.2.4 双极膜的应用现状 |
1.3 乙醛酸概述 |
1.3.1 乙醛酸的性质和用途 |
1.3.2 乙醛酸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 |
1.3.3 乙醛酸的制备方法 |
1.3.4 电化学合成乙醛酸的研究进展 |
1.3.5 乙醛酸的应用 |
第2章 m(SA-CS)BPM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m(SA-CS)BPM的制备 |
2.2.3 m(SA-CS)BPM的表征 |
2.2.4 m(SA-CS)BPM的溶涨性能测定 |
2.2.5 电荷密度的测定 |
2.2.6 离子在m(SA-CS)BPM中的迁移特性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m(SA-CS)BPM表面及截面形态 |
2.3.2 m(SA-CS)BPM红外光谱分析 |
2.3.3 膜的热重分析 |
2.3.4 膜力学性能测定 |
2.3.5 m(SA-CS)BPM溶胀特性 |
2.3.6 胶体电荷密度 |
2.3.7 离子在m(SA-CS)BPM中的迁移特性 |
2.4 结论 |
第3章 m(SA-CS)BPM圆筒电解槽电还原制备乙醛酸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药品和仪器 |
3.2.2 m(SA-CS)BPM的制备 |
3.2.3 m(SA-CS)BPM的H~+透过性能测定 |
3.2.4 电合成乙醛酸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电解槽阴极室中[H~+]浓度变化 |
3.3.2 电合成乙醛酸 |
3.4 结论 |
第4章 m(SA-CS)BPM串联电解槽双成对电解制备乙醛酸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药品和仪器 |
4.2.2 m(SA-CS)BPM的制备 |
4.2.3 m(SA-CS)BPM的H~+,OH~-透过性能测定 |
4.2.4 m(SA-CS)BPM电解制备乙醛酸的机理 |
4.2.5 乙醛酸含量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电解槽阴、阳室中[H~+]浓度变化 |
4.3.2 m(SA-CS)BPM在电解制备乙醛酸中的应用 |
4.4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草酸电解合成乙醛酸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Au-Cu/γ-Al2O3双金属催化乙二醛氧气氧化制备乙醛酸的研究[D]. 陈茜. 中北大学, 2021(09)
- [2]乙醇酸甲酯制乙醛酸催化剂及工艺路线的研究[D]. 刘芳芳.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3]乙二醛双氧水萃取氧化制备乙醛酸研究[D]. 王萌.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8)
- [4]乙醛酸的通氧硝酸氧化制备工艺及其产品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D]. 张伟. 武汉科技大学, 2016(05)
- [5]多孔二氧化钛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有机电合成中的应用[D]. 钱洋.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5)
- [6]Ti/TiO2膜电极的制备及其电还原特性研究[D]. 颜飞.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2)
- [7]乙醛酸电解合成技术概述[J]. 孙华雨.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1(12)
- [8]乙二醛电氧化合成乙醛酸及产品分离[D]. 苏蕊.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9]Ni-mSA/mCS双极膜的制备及在绿色环保新工艺中的应用[D]. 黄振霞.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2)
- [10]m(SA-CS)BPM的制备及其在电合成乙醛酸中的应用[D]. 董燕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