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58例狂犬疫苗免疫后血清学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宋健颖[1](2021)在《规模化母猪场五种疫病血清学监测及部分病原鉴定、免疫程序调整》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猪瘟、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口蹄疫和猪伪狂犬五种主要疾病防控尤为重要,一旦发病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对新疆南疆某地区3个规模化母猪场母猪群的猪瘟、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和口蹄疫等五种主要疫病进行抗体水平监测、病原检查,了解规模化母猪场抗体水平、是否存在野毒感染、野毒基因型,更好地评价免疫程序是否合理,以期提高免疫效果。1.2018年至2020年,对新疆南疆某地区3个规模猪场(A~C)采集的1604份血液进行了猪瘟、伪狂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口蹄疫和圆环病毒2型的抗体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猪瘟抗体阳性率分别为:A场92.30%(2018)、97.74%(2019)和89.22%(2020);B场95.27%(2018)、93.04%(2019)和86.81%(2020);C场91.67%(2018)、86.50%(2019)和90.80%(2020);伪狂犬病抗体分阳性率别为:A场100.00%(2018)、99.25%(2019)和97.06%(2020);B场98.82%(2018)、93.67%(2019)和94.44%(2020);C场98.12%(2018)、84.00%(2019)和96.55%(2020);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阳性率分别为:A场86.15%(2018)、75.19%(2019)和55.88%(2020);B场86.39%(2018)、88.61%(2019)和88.89%(2020);C场91.94%(2018)、96.50%(2019)和95.40%(2020)。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A场90.77%(2018)、100%(2019)和98.04%(2020);B场100%(2018)、97.47%(2019)和96.53%(2020);C场95.97%(2018)、97.50%(2019)和96.55%(2020);圆环病毒2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A场80.00%(2018)、100.00%(2019)和92.16%(2020);B场95.27%(2018)、97.47%(2019)和96.53%(2020);C场97.04%(2018)、97.50%(2019)和98.85%(2020)。2.以“发现疫病或证明无疫”的抽样策略采集A规模化母猪场血清样本,采用圆环病毒2型抗原ELISA检测,检测结果阳性率为4.4%,证明A场存在圆环病毒2型感染。3.对A规模化母猪场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发病猪的样本,采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ORF5基因序列特异性引物经RT-PCR扩增、测序、核苷酸同源性比较、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证明,该样本测序结果与NADC30毒株同源性最高,为93.5%,属于类NADC30毒株。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程序进行调整初探,调整后母猪每年普免3次,每次免疫间隔4个月,采集调整后试验的猪群50份血清,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ELISA检测,抗体阳性率达到96%以上。
中华预防医学会[2](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流感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炭疽疫苗、戊型肝炎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中华预防医学会[3](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流感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炭疽疫苗、戊型肝炎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4](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流感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炭疽疫苗、戊型肝炎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5](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流感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炭疽疫苗、戊型肝炎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刘萍[6](2020)在《MDCK细胞悬浮培养的驯化及在H9亚型禽流感疫苗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禽流感是发生在禽类动物中的主要疫病之一。每年世界各地均有屡次散在的发生,对禽类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给人类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会引起公共安全问题。预防和降低禽流感的发生主要以预防为主。传统的禽流感疫苗主要是鸡胚疫苗,而鸡胚疫苗生产过程中存在鸡蛋用量数目较大、产量低、生产周期长、工序繁琐、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等缺点。与鸡胚生产工艺相比,细胞生产工艺具有工序简单、可连续操作等优势,尤其是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细胞基质生产疫苗优势更加明显。悬浮培养技术具有培养条件易于控制、便于监控细胞生长状况、操作工业化水平高等优势,能够实现禽流感病毒高效复制和大规模生产,可有效应对禽流感大规模流行时鸡胚疫苗的供应不足,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而应用悬浮细胞生产禽流感疫苗报道较少。本研究以贴壁MDCK细胞为研究对象,在驯化其适应无血清培养的基础上,利用摇瓶-摇床体系驯化贴壁细胞悬浮培养,并利用生物反应器将其放大培养。将低致病H9亚型禽流感病毒接种悬浮MDCK细胞进行适应培养,通过优化病毒培养条件,确定病毒最佳培养条件。将以细胞基质培养的抗原制备成灭活疫苗免疫动物,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价细胞源疫苗的免疫效果。利用逐步降血清方法驯化贴壁MDCK细胞适应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血清浓度按照10%、5%、3%、1%,最后用无血清培养基驯化细胞适应培养,经30代驯化培养,获得了适应无血清培养的贴壁细胞株。培养72 h,呈致密单层,形态良好,增殖稳定,细胞密度达1.2×106cells/m L,活力达95%,倍增时间为28 h,与血清含量为10%的培养基培养效果无显着差异。利用摇瓶-摇床体进行贴壁MDCK细胞悬浮培养驯化时,通过优化驯化条件和调整无血清培养基部分关键成分,经过40代传代悬浮驯化,获得了适应无血清培养的悬浮细胞株,培养72h,细胞密度为2.0×106cells/m L,活力为90%以上,命名为MDCK-XF。利用有限稀释法进行2轮细胞单克隆,筛选出8株单克隆细胞株。将8株单克隆细胞扩大传代培养,选出1株形态好、密度高的单克隆悬浮细胞株,培养72 h,细胞密度为3.2×106cells/m L,活力为92%以上,倍增时间约为20 h,与初始筛选的悬浮细胞相比,细胞密度与活力均有明显提高,该细胞株命名为MDCK-XFL,按照细胞库的要求,建立了悬浮MDCK原始细胞库。对悬浮MDCK-XFL细胞进行优化培养条件和筛选最佳培养基,确定了细胞最佳培养条件:接种密度为(0.5~0.7)×106cells/m L、p H为7.2~7.6。利用筛选的无血清养基B和优化的培养条件进行细胞培养,结果显示细胞密度与活力均有明显提高。培养72 h,细胞密度达4.0×106cells/m L,活率达94%以上。利用7.5升生物反应器放大培养细胞,培养72 h,细胞密度达4.0×106cells/m L,活率达94%以上,与摇瓶培养效果相当,且能够稳定传代,筛选的细胞适宜大规模培养。将低致病H9亚型禽流感病毒分别接种贴壁与悬浮MDCK细胞,细胞均产生病变。通过优化病毒培养条件,当利用MOI为0.01、收毒时间为72 h、TPCK-胰酶浓度为4μg/m L培养病毒时,病毒HA达到最高,最高达9log2,与优化前相比,病毒HA提高1~2滴度,比贴壁细胞和鸡胚培养病毒的HA高约1~2滴度。将制备的细胞源灭活疫苗免疫动物,结果显示免疫细胞源疫苗组21 d血清产生的HI几何平均值达6log2,攻毒后采集鸡咽喉头和泄殖腔棉拭子,接种鸡胚未分离出病毒,保护率达100%,与鸡胚疫苗免疫效果相当,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本研究中,通过无血清培养基悬浮驯化和单克隆筛选,获得了高密度培养的悬浮细胞株,适宜生物反应器放大培养。该细胞株可高效繁殖低致病H9亚型禽流感病毒,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动物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较高的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性,取得了与鸡胚疫苗免疫效果相当的水平,这为MDCK细胞大规模生产禽流感疫苗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病毒类疫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研发思路。
张晓阳[7](2020)在《山东规模猪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状况调查及阳性猪场的安全生产措施》文中研究说明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称奥耶斯基氏病(Aujeszky’s Disease,AD),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引起猪、牛、羊等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的烈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疫病。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伪狂犬病的净化,但是在非洲猪瘟存在的大背景下,猪价暴涨,国内规模化猪场都舍不得淘汰野毒感染母猪,并且许多猪场将三元商品猪转为母猪饲养,这大大增加了PRV gE抗体的阳性占比数量。为了探究通过优化免疫程序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阻断PRV传播商品猪,实现PRV野毒阳性种猪场商品猪的安全生产。首先对山东省部分规模化猪场PRV感染状态,自山东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各阶段猪群采集了血清5038份,跟踪了2018年山东省各地区规模化猪场不同猪群的PRV g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gE抗体阳性数量为2267份,总体阳性率45.00%;其中6胎次以上母猪gE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0.09%;其次为3-4胎次母猪,阳性率为59.14%;阳性率最低的是16周龄育肥猪,阳性率为18.99%。表明山东省各地区规模猪场普遍存在PRV野毒感染,PRV感染压力较大。本研究选择母猪PRVgE抗体全为阳性、公猪PRVgE抗体全为阴性的某二元母猪场作为试验场,通过对试验场疑似病例剖检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PR典型病例的病变,通过病毒分离得到一株PRV病毒,命名为“SD-H”;通过gE基因测序,与参考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SD-H株与欧美毒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较小,与国内毒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较高;通过建立遗传进化树发现SD-H株为变异毒株。该场生产母猪群gE抗体阳性率为100%,通过对日常流产猪的检测发现,存在4.5%异常母猪排毒的情况,占大群比例的0.05%;而通过对哺乳仔猪睾丸液检测发现大约有4.16%的窝次存在PRV垂直传播的情况,和试验批次脐带血的带毒情况检测基本一致,将抗原阳性的母猪和初生仔猪剔除猪群单独隔离饲养。采取两点式生产方式,对生产母猪、公猪、哺乳仔猪及保育育肥猪全阶段实施合理的疫苗免疫和生物安全措施。通过隔离抗原阳性猪、调整优化免疫程序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尽管PRVgE抗体阳性母猪群生产的商品仔猪因母源抗体的缘故前期PRVgE抗体全为阳性。但从30日龄至160日龄PRVgE抗体逐渐转为阴性,可以免于商品猪的PRV野毒感染。这说明,优化免疫程序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可以阻断商品猪感染PRV,使本批商品猪最终以阴性状态出栏。
何吉鑫[8](2020)在《检测滑液囊支原体抗体的冻干血凝抑制试验抗原的研制和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是危害家禽养殖业的重要病原之一。家禽感染后呈长期带菌状态,导致生产性能下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目前针对MS抗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血凝抑制试验(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HI)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方法。HI 试验操作简便、成本低、特异性高,但目前缺少可长期稳定保存的商品化抗原;ELISA灵敏度高、适合大量样品的检测,但进口商品化试剂盒的价格昂贵,检测成本较高。为了给我国MS感染的综合防控与净化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拟研制一种可长期稳定保存的MS冻干血凝抑制试验抗原;同时,以基因工程表达的重组MSPB抗原(rMSPB)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一种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的检测MS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1冻干MS血凝抑制试验抗原的研制及应用从本实验室MS流行菌株库中筛选出一株复制能力强、血凝特性稳定的分离株JS2018-4,通过优化抗原灭活工艺、浓缩工艺和冻干工艺,研制出一种稳定性好、特异性强的MS冻干血凝抑制试验抗原,进而优化确定了检测MS抗体的HI试验方法。使用本方法检测了 148份参考血清样品(包含47份SPF鸡阴性血清样品和101份经MS人工感染SPF鸡制备的阳性血清样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确定了相应的判定标准:HI效价≥1:80,判为阳性;1:40≤HI效价<1:80,判为疑似阳性;HI效价<1:40则判为阴性。经检验,该冻干血凝抑制试验试验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与鸡毒支原体(MG)、禽流感病毒(AIV)、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多种病原阳性血清均不发生交叉反应,且于4℃条件下保存12个月仍可维持效价不变。使用该血凝抑制试验抗原建立的HI试验方法和商品化ELISA试剂盒平行检测453份临床血清样品和40份不同抗体滴度的血清样品,结果显示,两者阴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和77.07%;且两者检测结果呈现的抗体高低趋势一致,表明本研究建立的HI试验方法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2基于重组蛋白rMSPB的MS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通过对MS流行株JS2018-4的vlhA基因序列以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选取了抗原性较好的MSPB(6aa-312aa)和MSPA(485aa-720aa)分别进行PCR扩增。通过pET表达系统进行原核表达,获得了 2个携带His标签的融合蛋白。SDS-PAGE鉴定结果显示,2个融合蛋白在BL21(DE3)中均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大小分别为54 kDa和46 kDa,与预期相符;Western-Blot鉴定显示两者均能与MS单因子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分别命名为rMSPB和rMSPA。经过变性、纯化、复性,获得高纯度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进行ELISA方法的建立。通过比较,使用rMSPB作为包被抗原检测效果优于rMSPA。将重组蛋白rMSPB作为包被抗原,经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MS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制备了 MS标准血清和用于ELISA试验的阴阳性对照样品。使用本方法检测了 676份参考血清样品,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了 S/P判定阴阳性的最佳临界值为:S/P=0.45;使用终点滴定法测定其中65份参考血清样品,通过回归分析获得样品最佳稀释倍数处的S/P值与抗体滴度的直线方程:Log10(抗体滴度)=1.148×Log10(1:800 处 S/P 值)+3.247(R2=0.9030),从而实现了对样品中 MS 抗体的快速定量检测。经检验,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与MG、AIV、NDV、IBV等多种病原阳性血清均不发生交叉反应,批内重复和批间重复变异系数均小于10%。使用本方法和商品化抗体检测试剂盒平行检测178份临床血清样品和207份同一鸡群不同日龄的血清样品,结果显示,两者阴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9.04%和98.65%;抗体消长趋势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具备良好的检测效果。
刘霞[9](2019)在《贵州省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感染调查及防制》文中认为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名奥耶斯基病(Aujeszky’s,AD),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多种动物共患、高度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可感染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热、奇痒和脑脊髓炎等。猪是PRV唯一的储存宿主,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但是会长期带毒并排毒,成为主要的传染源;妊娠母猪感染主要表现为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等;仔猪感染症状最为严重,常出现发热、呕吐以及明显的神经症状等现象,发病猪呈急性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猪伪狂犬病疫情,不同的养猪场采取的防控策略不同,防控效果差异也较大,但免疫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配合检测淘汰法是当前规模猪场控制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贵州对该病流行病学的相关报道较为匮乏,本研究通过对贵州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在规模猪场中猪伪狂犬病毒野毒感染的情况以及分布特点,掌握不同猪群进行猪伪狂犬病的免疫抗体消长规律研究,完善生物安全、优化免疫程序,研究防制技术模式,提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预防控制和全省净化提供依据,并得以推广。首先,为全面了解贵州地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采用gE-ELISA方法对全省155个规模化猪场不同猪群进行猪伪狂犬野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系统分析,结果显示:猪场阳性率为75.48%,总样品阳性率为22.38%,其中种猪场场点阳性率64.29%,样品阳性率30.81%;免疫猪场场点阳性率61.9%,样品阳性率36.30%。另外,我们对来自26个免疫猪场的1061份样品同时进行gE-ELISA和gB-ELISA检测,猪场场点阳性率分别为46.15%和100%,样品阳性率分别为5.75%和60.79%;对来自屠宰场的179份扁桃体进行荧光PCR检测,阳性率为0.56%。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隐性带毒情况较为严重,确实存在猪伪狂犬野毒感染。免疫猪场均能检测到gB免疫抗体,但个体免疫抗体阳性率不高,一方面可能是隐性带毒影响免疫效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病毒株发生变异,从而影响疫苗免疫效果。其次,本研究对贵州地区猪伪狂犬抗体的消长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期通过跟踪监测猪群免疫抗体水平,探讨疫苗合理的免疫程序,为贵州地区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母猪受野毒感染后,仔猪体内的高母源抗体水平会大大降低仔猪的主动免疫效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母源gE和gB抗体均为阴性背景下,初生仔猪活疫苗滴鼻免疫后,15日龄时对仔猪进行基因缺失疫苗注射免疫,45日龄再用基因缺失疫苗进行一次加强免疫,首次注射免疫后15天检测到有效保护免疫抗体且逐渐升高,45日龄加强免疫后1个月免疫抗体水平达到顶峰,此后逐渐下降,持续到120日龄仍达到70%有效保护率,适合商品育肥猪免疫程序,免疫有效保护抗体可以持续整个育肥期直至出栏;在母源抗体为gE阴性背景下,产前40天免疫母猪,产后对新生仔猪进行活疫苗滴鼻免疫,母源抗体持续到45日龄时,保护率下降到70%,50日龄首次活疫苗注射免疫后,70日龄免疫抗体持续升高,80日龄用基因缺失疫苗加强注射免疫1次,120日龄免疫抗体达到顶峰,150日龄开始下降,持续到185日龄免疫抗体保护率下降到50%,适合种猪或后备母猪。结论,本研究摸清了贵州省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规律,同时通过对不同猪群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为本地规模化猪场的免疫程序制订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对本地规模化猪场的疫病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为贵州省乃至全国范围内PR的净化以及根除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易可可[10](2019)在《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文中提出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又称奥耶斯基氏病(Aujeszky’s Disease,AD),引起猪出现高热、腹泻、沉郁厌食、精神、神经紊乱等临床症状,传染性强,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借鉴部分欧美国家成功净化伪狂犬病的经验,我国引入了Bartha-K61疫苗并广泛运用于临床,有效地控制了猪伪狂犬病。但自2011年底始,许多免疫过疫苗的规模化猪场爆发伪狂犬病,gE抗体由阴转阳,出现由伪狂犬病毒引起所谓的“流产风暴”,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多数学者认为该次伪狂犬病的全国性暴发可能与病毒毒力变强、基因变异等因素有关,究其原因尚没有确定。本实验从四川和福建疑似PRV感染的病料中成功分离4株伪狂犬病毒,分别命名为FJ01、FJ03、MS2018和YK株,滴度分别为10-6.63、10-7.08、10-8.1和10-7.18TCID50s/0.1mL。Balb/c小鼠毒力实验结果显示,LD50分别为102.17、102.72、103.51和103.44TCID50s,FJ01毒力最强;除YK株外,其他三株病毒均使小鼠产生严重瘙痒症状。疫苗血清中和实验结果显示,YK毒株中和效价为1:512,显着高于FJ01、FJ03和MS2018毒株,中和效价分别为1:64,1:16,1:32。对4个PRV毒株的主要免疫原性基因和毒力相关基因gB、gC、gE和TK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其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并建立进化树,结果显示,无论在核苷酸还是氨基酸水平,FJ01、FJ03和MS2018三个毒株的gB、gC、gE和TK基因与2011年后分离的变异株(TJ、HNX株等)同源性更高,与Fa株比对核苷酸同源性达到96.9%-100%,氨基酸同源性达到98.9%-100%,在进化关系上虽然同属于中国毒株在内的大分支,但与Fa属于不同的进化亚枝,这也在基因水平上说明变异毒株的抗原可能发生了变化;YK毒株gB、gC、gE和TK基因与Bartha株比对核苷酸同源性在98.6%-99.7%,氨基酸同源性在97.8%-99.7%,YK在进化关系上与国外毒株在同一大分支上,与Kaplan亲缘性最近。根据分离毒株的抗原基因进化关系和毒力强弱,我们挑选毒力最强的FJ01株和主要毒力基因进化关系与国外毒株更接近的YK毒株进行PacBio三代测序,测得全长分别为145465bp和142576bp,GC含量为73.53%和73.64%,均编码70个基因,与以前测得PRV基因组结构相同,由独特长区(UL)、独特短区(US)、内部重复序列(IRs)和末端重复序列(TRs)组成。将FJ01和YK株分别与参考序列进行全基因组比对和编码基因同源性分析发现:FJ01全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与2011年后分离的变异株同源性为96.36%-98.06%,与2011年前分离的毒株同源性为96.36%-96.86%;YK株与Kaplan株同源性最高,可达97.72%,而与其他毒株均低于95%,两个毒株的差异均主要在非编码基因区域。YK株与Kaplan大部分基因同源性为100%,但在UL36、UL47和US1中有数十个氨基酸的连续缺失和插入。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显示:FJ01株进化关系更靠近HNX和HNB的亚分支;YK株与Kaplan位于同一个分支,可见YK毒株在全基因组进化水平上更接近国外毒株,间接证明毒株抗原不同于国内毒株,这也与前面疫苗血清中和抗体实验结果相一致。利用RDP4软件对FJ01和YK毒株全基因组进行重组分析,均发现重组信号:FJ01在121004bp到135532bp之间发生了重组,该区域亲本株为HLJ8和TJ株,6种重组分析算法支持该结果;YK在66201bp到66735bp之间与Kaplan株具有相同的亲本株-Becker,与新变异株HNX株发生了重组,有5种算法支持该结果。此外,分析免疫原性基因、毒力相关基因和同源性差异较大的基因重组情况,发现YK在UL36与UL47区分别和Becker与Ea发生重组。基因重组的现象对研究PRV进化变异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本实验分离了4株PRV毒株,测定了其对小鼠毒力;测定了其中2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析了基因组特性,发现了分离株具有基因重组情况的发生,为猪伪狂犬病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258例狂犬疫苗免疫后血清学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58例狂犬疫苗免疫后血清学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规模化母猪场五种疫病血清学监测及部分病原鉴定、免疫程序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猪瘟的研究概况 |
1.1.1 概述 |
1.1.2 病原学 |
1.1.3 猪瘟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 |
1.1.4 诊断方法 |
1.2 伪狂犬的研究概况 |
1.2.1 概述 |
1.2.2 病原学 |
1.2.3 伪狂犬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 |
1.2.4 诊断方法 |
1.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1.3.1 概述 |
1.3.2 病原学 |
1.3.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 |
1.3.4 诊断方法 |
1.4 口蹄疫病的研究研究概况 |
1.4.1 概述 |
1.4.2 病原学 |
1.4.3 口蹄疫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 |
1.4.4 诊断方法 |
1.5 圆环病毒2 型的研究概况 |
1.5.1 概述 |
1.5.2 病原学 |
1.5.3 圆环病毒2型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 |
1.5.4 诊断方法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3 个规模化母猪场5 种疫病抗体检测与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样品来源 |
2.1.2 仪器设备 |
2.1.3 实验试剂 |
2.1.4 样品处理 |
2.2 实验方法 |
2.2.1 猪瘟病毒抗体ELISA检测 |
2.2.2 伪狂犬病毒抗体ELISA检测 |
2.2.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ELISA检测 |
2.2.4 口蹄疫病毒抗体ELISA检测 |
2.2.5 圆环病毒2 型抗体ELISA检测 |
2.3 试验结果 |
2.3.1 规模母猪场猪瘟病毒抗体ELISA检测 |
2.3.2 规模母猪场伪狂犬病毒抗体ELISA检测 |
2.3.3 规模母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ELISA检测 |
2.3.4 规模母猪场口蹄疫病毒抗体ELISA检测 |
2.3.5 规模母猪场圆环病毒2 型抗体ELISA检测 |
2.4 讨论与分析 |
2.4.1 猪瘟病毒抗体ELISA检测结果分析 |
2.4.2 伪狂犬病毒抗体ELISA检测结果分析 |
2.4.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ELISA检测结果分析 |
2.4.4 口蹄疫病毒抗体ELISA检测结果分析 |
2.4.5 圆环病毒2 型抗体ELISA检测结果分析 |
第三章 A规模化母猪场圆环病毒2 型抗原检测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样品来源及抽样原则 |
3.1.2 仪器设备 |
3.1.3 实验试剂 |
3.1.4 样品处理 |
3.2 试验方法 |
3.2.1 圆环病毒2 型抗原ELISA检测 |
3.3 检测结果 |
3.4 讨论与分析 |
第四章 A规模化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型鉴定及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病料采集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仪器 |
4.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4.1.5 样品处理 |
4.1.6 病毒核酸提取 |
4.1.7 PCR产物纯化回收、测序 |
4.1.8 序列分析 |
4.2 试验结果 |
4.2.1 PCR扩增结果 |
4.2.2 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析 |
4.2.3 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A规模化母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程序调整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试验结果 |
5.2.1 调整后母猪抗体检测结果 |
5.2.3 调整前后母猪抗体合格率对比 |
5.3 讨论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论文提纲范文)
1 流感病毒疫苗 |
1.1 疫苗针对疾病 |
1.1.1 病原学 |
1.1.2 临床特征 |
1.1.3 流行病学特征 |
1.2 疫苗简介 |
1.2.1 疫苗免疫原性 |
1.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1.2.3 疫苗安全性 |
(1)IIV |
(2)LAIV |
1.3 接种建议 |
1.3.1 疫苗种类、剂型和适用人群 |
1.3.2 接种剂次[1] |
1.3.3 接种时机 |
1.3.4 接种部位和途径 |
1.3.5 接种禁忌[1] |
1.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4.1 裂解IIV |
(1)常见不良反应 |
(2)罕见不良反应 |
(3)极罕见不良反应 |
1.4.2 亚单位IIV |
(1)常见不良反应 |
(2)偶见过敏反应 |
(3)罕见不良反应 |
(4)极罕见不良反应 |
1.4.3 LAIV |
(1)十分常见不良反应 |
(2)常见不良反应 |
(3)偶见不良反应 |
1.5 注意事项 |
1.5.1 慎用情况 |
1.5.2 特定事项 |
2 肺炎球菌疫苗 |
2.1 疫苗针对疾病 |
2.1.1 病原学 |
2.1.2 临床特征 |
2.1.3 流行病学特征 |
2.2 疫苗简介 |
2.2.1 疫苗免疫原性 |
(1)PPCV13 |
(2)PPV23 |
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2.3 接种建议 |
2.3.1 PPCV13 |
(1)CRM197载体PPCV13免疫程序 |
(2)TT载体PPCV13免疫程序 |
(3)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4)接种禁忌 |
2.3.2 PPV23 |
(1)免疫程序 |
(2)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3)接种禁忌 |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2.4.1 PPCV13 |
(1)常见不良反应 |
(2)罕见不良反应 |
2.4.2 PPV23 |
(1)常见不良反应 |
(2)罕见不良反应 |
2.5 注意事项 |
2.5.1 PPCV13 |
2.5.2 PPV23 |
3 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 |
3.1 疫苗针对疾病 |
3.1.1 病原学 |
3.1.2 临床特征 |
3.1.3 流行病学特征 |
3.2 疫苗简介 |
3.2.1 疫苗免疫原性 |
(1)Hib疫苗 |
(2)MPCV-AC/Hib |
(3)DTaP-Hib |
(4)DTaP-IPV/Hib |
3.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3.2.3 疫苗安全性 |
(1)Hib疫苗 |
(2)MPCV-AC/Hib |
(3)DTaP-Hib |
(4)DTaP-IPV/Hib |
3.3 接种建议 |
3.3.1 免疫程序 |
(1)Hib疫苗 |
(2)MPCV-AC/Hib |
(3)DTaP-Hib |
(4)DTaP-IPV/Hib |
3.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3.3.3 接种禁忌 |
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常见不良反应 |
(2)罕见不良反应 |
(3)极罕见不良反应 |
3.5 注意事项 |
(1)慎用情况 |
(2)特定事项 |
4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 |
4.1 疫苗针对疾病 |
4.1.1 病原学 |
4.1.2 临床特征 |
4.1.3 流行病学特征 |
4.2 疫苗简介 |
4.2.1 疫苗免疫原性 |
4.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4.2.3 疫苗安全性 |
4.3 接种建议 |
4.3.1 免疫程序 |
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4.3.3 接种禁忌 |
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4.4.1 常见不良反应 |
4.4.2 罕见不良反应 |
4.5 注意事项 |
4.5.1 慎用情况 |
4.5.2 特定事项 |
5 轮状病毒疫苗 |
5.1 疫苗针对疾病 |
5.1.1 病原学 |
5.1.2 临床特征 |
5.1.3 流行病学特征 |
5.2 疫苗简介 |
5.2.1 疫苗免疫原性 |
5.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5.2.3 疫苗安全性 |
5.3 接种建议 |
5.3.1 免疫程序 |
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5.3.3 接种禁忌 |
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常见不良反应 |
(2)罕见不良反应 |
(3)极罕见不良反应 |
5.5 注意事项 |
5.5.1 慎用情况 |
5.5.2 特定事项 |
6 水痘减毒活疫苗 |
6.1 疫苗针对疾病 |
6.1.1 病原学 |
6.1.2 临床特征 |
6.1.3 流行病学特征 |
6.2 疫苗简介 |
6.2.1 疫苗免疫原性 |
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6.3 接种建议 |
6.3.1 免疫程序[113,114] |
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6.3.3 接种禁忌 |
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6.4.1 常见不良反应 |
6.4.2 罕见不良反应 |
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6.5 注意事项 |
6.5.1 慎用情况 |
6.5.2 特定事项 |
7 带状疱疹疫苗 |
7.1 疫苗针对疾病 |
7.1.1 病原学 |
7.1.2 临床特征 |
7.1.3 流行病学特征 |
7.2 疫苗简介 |
7.2.1 疫苗免疫原性 |
7.2.2 疫苗效力 |
7.2.3 免疫持久性 |
7.3 接种建议 |
7.3.1 免疫程序 |
7.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7.3.3 接种禁忌 |
7.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7.4.1 常见不良反应 |
7.4.2 罕见不良反应 |
7.5 注意事项 |
7.5.1 慎用情况 |
7.5.2 特定人群接种 |
(1)具有带状疱疹史的个体 |
(2)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
(3)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
7.5.3 与其他疫苗联合接种 |
8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
8.1 疫苗针对疾病 |
8.1.1 病原学 |
8.1.2 临床特征 |
8.1.3 流行病学特征 |
8.1.4 疾病负担 |
8.2 疫苗简介 |
8.2.1 疫苗免疫原性 |
(1)双价HPV疫苗 |
(2)双价HPV疫苗(大肠杆菌) |
(3)四价HPV疫苗 |
(4)九价HPV疫苗 |
8.2.2 疫苗效力 |
(1)双价HPV疫苗 |
(2)双价HPV疫苗(大肠杆菌) |
(3)四价HPV疫苗 |
(4)九价HPV疫苗 |
8.2.3 疫苗效果 |
8.2.4 疫苗免疫持久性 |
8.2.5 疫苗安全性 |
8.3 接种建议 |
8.3.1 免疫程序 |
(1)双价HPV疫苗 |
(2)双价HPV疫苗(大肠杆菌) |
(3)四价和九价HPV疫苗 |
8.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8.3.3 接种禁忌 |
8.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8.4.1 常见不良反应 |
8.4.2 罕见不良反应 |
8.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8.5 注意事项 |
8.5.1 慎用情况 |
8.5.2 特定事项 |
9 人用狂犬病疫苗 |
9.1 疫苗针对疾病 |
9.1.1 病原学 |
9.1.2 临床特征 |
9.1.3 流行病学特征 |
9.2 疫苗简介 |
9.2.1 疫苗免疫原性 |
9.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9.2.3 疫苗安全性 |
9.3 接种建议 |
9.3.1 免疫程序 |
(1)暴露前免疫 |
(2)暴露后免疫 |
(3)暴露后免疫 |
9.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9.3.3 同时接种 |
9.3.4 接种禁忌 |
9.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9.4.1 常见不良反应 |
9.4.2 罕见不良反应 |
9.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9.5 注意事项 |
9.5.1 慎用情况 |
9.5.2 特定事项 |
10 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 |
10.1 疫苗针对疾病 |
10.1.1 病原学 |
10.1.2 临床特征 |
10.1.3 流行病学特征 |
10.2 疫苗简介 |
10.2.1 疫苗免疫原性 |
10.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0.2.3 疫苗安全性 |
10.3 接种建议 |
10.3.1 免疫程序 |
10.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0.3.3 接种禁忌 |
10.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0.4.1 常见不良反应 |
10.4.2 罕见不良反应 |
10.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0.5 注意事项 |
10.5.1 慎用情况 |
10.5.2 特定事项 |
11 钩端螺旋体疫苗 |
11.1 疫苗针对疾病 |
11.1.1 病原学 |
11.1.2 临床特征 |
11.1.3 流行病学特征 |
11.2 疫苗简介 |
11.2.1 疫苗免疫原性 |
11.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1.2.3 疫苗安全性 |
11.3 接种建议 |
11.3.1 免疫程序 |
11.3.2 接种对象 |
11.3.3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1.3.4 接种禁忌 |
11.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1.4.1 常见不良反应 |
11.4.2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1.5 注意事项 |
11.5.1 慎用情况 |
11.5.2 特定事项 |
12 炭疽疫苗 |
12.1 疫苗针对疾病 |
12.1.1 病原学[216] |
12.1.2 临床特征 |
12.1.3 流行病学特征 |
12.2 疫苗简介 |
12.2.1 疫苗免疫原性 |
1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2.2.3 疫苗安全性 |
12.3 接种建议 |
12.3.1 免疫程序 |
12.3.2 接种方法 |
12.3.3 接种禁忌 |
1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2.4.1 常见不良反应 |
12.4.2 罕见不良反应 |
12.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2.5 注意事项 |
12.5.1 慎用情况 |
12.5.2 特定事项 |
13 戊型肝炎疫苗 |
13.1 疫苗针对疾病 |
13.1.1 病原学 |
13.1.2 临床特征 |
13.1.3 流行病学特征 |
13.2 疫苗简介 |
13.2.1 疫苗免疫原性 |
13.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3.2.3 疫苗安全性 |
13.3 接种建议 |
13.3.1 免疫程序 |
13.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3.3.3 接种禁忌 |
1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3.5 注意事项 |
14 霍乱疫苗 |
14.1 疫苗针对疾病 |
14.1.1 病原学 |
14.1.2 临床特征 |
14.1.3 流行病学特征 |
14.2 疫苗简介 |
14.2.1 疫苗免疫原性 |
14.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4.2.3 疫苗安全性 |
14.3 接种建议 |
14.3.1 免疫程序 |
1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4.3.3 接种禁忌 |
1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4.4.1 常见不良反应 |
14.4.2 罕见不良反应 |
14.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4.5 注意事项 |
14.5.1 慎用情况 |
14.5.2 特定事项 |
15 伤寒疫苗 |
15.1 疫苗针对疾病 |
15.1.1 病原学 |
15.1.2 临床特征 |
15.1.3 流行病学特征 |
15.2 疫苗简介 |
15.2.1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5.2.2 疫苗安全性 |
15.3 接种建议 |
15.3.1 免疫程序 |
1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5.3.3 接种禁忌 |
1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5.4.1 常见不良反应 |
15.4.2 罕见不良反应 |
15.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5.5 注意事项 |
15.5.1 慎用情况 |
15.5.2 特定事项 |
16 森林脑炎疫苗 |
16.1 疫苗针对疾病 |
16.1.1 病原学 |
16.1.2 临床特征 |
16.1.3 流行病学特征 |
16.2 疫苗简介 |
16.2.1 疫苗免疫原性 |
1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6.2.3 疫苗安全性 |
16.3 接种建议 |
16.3.1 免疫程序 |
1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6.3.3 接种禁忌 |
1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6.4.1 常见不良反应 |
16.4.2 罕见不良反应 |
1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6.5 注意事项 |
16.5.1 慎用情况 |
16.5.2 特定事项 |
(5)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论文提纲范文)
1 流感病毒疫苗 |
1.1 疫苗针对疾病 |
1.1.1 病原学 |
1.1.2 临床特征 |
1.1.3 流行病学特征 |
1.2 疫苗简介 |
1.2.1 疫苗免疫原性 |
1.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1.2.3 疫苗安全性 |
1.3 接种建议 |
1.3.1 疫苗种类、剂型和适用人群 |
1.3.2 接种剂次[1] |
1.3.3 接种时机 |
1.3.4 接种部位和途径 |
1.3.5 接种禁忌[1] |
1.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4.1 裂解IIV |
1.4.2 亚单位IIV |
1.4.3 LAIV (1)十分常见不良反应 |
1.5 注意事项 |
1.5.1 慎用情况 |
1.5.2 特定事项 |
2 肺炎球菌疫苗 |
2.1 疫苗针对疾病 |
2.1.1 病原学 |
2.1.2 临床特征 |
2.1.3 流行病学特征 |
2.2 疫苗简介 |
2.2.1 疫苗免疫原性 |
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2.3 接种建议 |
2.3.1 PPCV13 |
2.3.2 PPV23 |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2.4.1 PPCV13 |
2.4.2 PPV23 |
2.5 注意事项 |
2.5.1 PPCV13 |
2.5.2 PPV23 |
3 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 |
3.1 疫苗针对疾病 |
3.1.1 病原学 |
3.1.2 临床特征 |
3.1.3 流行病学特征 |
3.2 疫苗简介 |
3.2.1 疫苗免疫原性 |
3.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3.2.3 疫苗安全性 |
3.3 接种建议 |
3.3.1 免疫程序 |
3.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3.3.3 接种禁忌 |
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3.5 注意事项 |
4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 |
4.1 疫苗针对疾病 |
4.1.1 病原学 |
4.1.2 临床特征 |
4.1.3 流行病学特征 |
4.2 疫苗简介 |
4.2.1 疫苗免疫原性 |
4.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4.2.3 疫苗安全性 |
4.3 接种建议 |
4.3.1 免疫程序 |
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4.3.3 接种禁忌 |
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4.4.1 常见不良反应 |
4.4.2 罕见不良反应 |
4.5 注意事项 |
4.5.1 慎用情况 |
4.5.2 特定事项 |
5 轮状病毒疫苗 |
5.1 疫苗针对疾病 |
5.1.1 病原学 |
5.1.2 临床特征 |
5.1.3 流行病学特征 |
5.2 疫苗简介 |
5.2.1 疫苗免疫原性 |
5.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5.2.3 疫苗安全性 |
5.3 接种建议 |
5.3.1 免疫程序 |
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5.3.3 接种禁忌 |
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5.5 注意事项 |
5.5.1 慎用情况 |
5.5.2 特定事项 |
6 水痘减毒活疫苗 |
6.1 疫苗针对疾病 |
6.1.1 病原学 |
6.1.2 临床特征 |
6.1.3 流行病学特征 |
6.2 疫苗简介 |
6.2.1 疫苗免疫原性 |
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6.3 接种建议 |
6.3.1 免疫程序[113-114] |
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6.3.3 接种禁忌 |
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6.4.1 常见不良反应 |
6.4.2 罕见不良反应 |
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6.5 注意事项 |
6.5.1 慎用情况 |
6.5.2 特定事项 |
7 带状疱疹疫苗 |
7.1 疫苗针对疾病 |
7.1.1 病原学 |
7.1.2 临床特征 |
7.1.3 流行病学特征 |
7.2 疫苗简介 |
7.2.1 疫苗免疫原性 |
7.2.2 疫苗效力 |
7.2.3 免疫持久性 |
7.3 接种建议 |
7.3.1 免疫程序 |
7.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7.3.3 接种禁忌 |
7.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7.4.1 常见不良反应 |
7.4.2 罕见不良反应 |
7.5 注意事项 |
7.5.1 慎用情况 |
7.5.2 特定人群接种 |
7.5.3 与其他疫苗联合接种 |
8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
8.1 疫苗针对疾病 |
8.1.1 病原学 |
8.1.2 临床特征 |
8.1.3 流行病学特征 |
8.1.4 疾病负担 |
8.2 疫苗简介 |
8.2.1 疫苗免疫原性 |
8.2.2 疫苗效力 |
8.2.3 疫苗效果 |
8.2.4 疫苗免疫持久性 |
8.2.5 疫苗安全性 |
8.3 接种建议 |
8.3.1 免疫程序 |
8.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8.3.3 接种禁忌 |
8.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8.4.1 常见不良反应 |
8.4.2 罕见不良反应 |
8.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8.5 注意事项 |
8.5.1 慎用情况 |
8.5.2 特定事项 |
9 人用狂犬病疫苗 |
9.1 疫苗针对疾病 |
9.1.1 病原学 |
9.1.2 临床特征 |
9.1.3 流行病学特征 |
9.2 疫苗简介 |
9.2.1 疫苗免疫原性 |
9.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9.2.3 疫苗安全性 WHO |
9.3 接种建议 |
9.3.1 免疫程序 |
9.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9.3.3 同时接种 |
9.3.4 接种禁忌 |
9.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9.4.1 常见不良反应 |
9.4.2 罕见不良反应 |
9.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9.5 注意事项 |
9.5.1 慎用情况 |
9.5.2 特定事项 |
10 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 |
10.1 疫苗针对疾病 |
10.1.1 病原学 |
10.1.2 临床特征 |
10.1.3 流行病学特征 |
10.2 疫苗简介 |
10.2.1 疫苗免疫原性 |
10.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0.2.3 疫苗安全性 |
10.3 接种建议 |
10.3.1 免疫程序 |
10.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0.3.3 接种禁忌 |
10.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0.4.1 常见不良反应 |
10.4.2 罕见不良反应 |
10.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0.5 注意事项 |
10.5.1 慎用情况 |
10.5.2 特定事项 |
11 钩端螺旋体疫苗 |
11.1 疫苗针对疾病 |
11.1.1 病原学 |
11.1.2 临床特征 |
11.1.3 流行病学特征 |
11.2 疫苗简介 |
11.2.1 疫苗免疫原性 |
11.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1.2.3 疫苗安全性 |
11.3 接种建议 |
11.3.1 免疫程序 |
11.3.2 接种对象 |
11.3.3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1.3.4 接种禁忌 |
11.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1.4.1 常见不良反应 |
11.4.2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1.5 注意事项 |
11.5.1 慎用情况 |
11.5.2 特定事项 |
12 炭疽疫苗 |
12.1 疫苗针对疾病 |
12.1.1 病原学[216] |
12.1.2 临床特征 |
12.1.3 流行病学特征 |
12.2 疫苗简介 |
12.2.1 疫苗免疫原性 |
1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2.2.3 疫苗安全性 |
12.3 接种建议 |
12.3.1 免疫程序 |
12.3.2 接种方法 |
12.3.3 接种禁忌 |
1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2.4.1 常见不良反应 |
12.4.2 罕见不良反应 |
12.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2.5 注意事项 |
12.5.1 慎用情况 |
12.5.2 特定事项 |
13 戊型肝炎疫苗 |
13.1 疫苗针对疾病 |
13.1.1 病原学 |
13.1.2 临床特征 |
13.1.3 流行病学特征 |
13.2 疫苗简介 |
13.2.1 疫苗免疫原性 |
13.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3.2.3 疫苗安全性 |
13.3 接种建议 |
13.3.1 免疫程序 |
13.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3.3.3 接种禁忌 |
1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3.5 注意事项 |
14 霍乱疫苗 |
14.1 疫苗针对疾病 |
14.1.1 病原学 |
14.1.2 临床特征 |
14.1.3 流行病学特征 |
14.2 疫苗简介 |
14.2.1 疫苗免疫原性 |
14.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4.2.3 疫苗安全性 |
14.3 接种建议 |
14.3.1 免疫程序 |
1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4.3.3 接种禁忌 |
1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4.4.1 常见不良反应 |
14.4.2 罕见不良反应 |
14.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4.5 注意事项 |
14.5.1 慎用情况 |
14.5.2 特定事项 |
15 伤寒疫苗 |
15.1 疫苗针对疾病 |
15.1.1 病原学 |
15.1.2 临床特征 |
15.1.3 流行病学特征 |
15.2 疫苗简介 |
15.2.1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5.2.2 疫苗安全性 |
15.3 接种建议 |
15.3.1 免疫程序 |
1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5.3.3 接种禁忌 |
1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5.4.1 常见不良反应 |
15.4.2 罕见不良反应 |
15.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5.5 注意事项 |
15.5.1 慎用情况 |
15.5.2 特定事项 |
16 森林脑炎疫苗 |
16.1 疫苗针对疾病 |
16.1.1 病原学 |
16.1.2 临床特征 |
16.1.3 流行病学特征 |
16.2 疫苗简介 |
16.2.1 疫苗免疫原性 |
1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6.2.3 疫苗安全性 |
16.3 接种建议 |
16.3.1 免疫程序 |
1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6.3.3 接种禁忌 |
1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16.4.1 常见不良反应 |
16.4.2 罕见不良反应 |
1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6.5 注意事项 |
16.5.1 慎用情况 |
16.5.2 特定事项 |
(6)MDCK细胞悬浮培养的驯化及在H9亚型禽流感疫苗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动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概况 |
1.1 细胞培养方式 |
1.1.1 贴壁细胞培养 |
1.1.2 细胞悬浮培养 |
1.2 细胞悬浮培养中的关键技术 |
1.2.1 高效稳定细胞株的筛选与构建 |
1.2.2 个性化培养基的选择与适应 |
1.2.3 细胞培养操作模式的选择 |
1.2.4 生物反应器的选用 |
1.3 悬浮培养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
2 禽流感及其疫苗生产工艺的研究概况 |
2.1 禽流感病毒 |
2.2 禽流感疫苗生产工艺的研究现状 |
2.2.1 传统鸡胚疫苗生产工艺 |
2.2.2 细胞生产禽流感疫苗工艺研究概况 |
3 MDCK细胞及其在生产流感疫苗中的应用 |
3.1 MDCK细胞的悬浮培养 |
3.2 MDCK细胞在生产流感疫苗的应用 |
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MDCK细胞悬浮培养的驯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细胞株 |
1.1.2 试剂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贴壁MDCK细胞在有血清培养基中传代培养 |
1.2.2 贴壁MDCK细胞无血清的适应性培养 |
1.2.3 MDCK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的驯化 |
1.2.4 细胞生长特性检测 |
2 试验结果 |
2.1 MDCK细胞在有血清培养基中的培养 |
2.2 两种方法适应无血清培养基培养 |
2.3 MDCK细胞悬浮培养的驯化 |
2.3.1 摇瓶-摇床驯化 |
2.3.2 硅化摇瓶-摇床驯化 |
3 讨论 |
3.1 贴壁MDCK细胞无血清适应培养 |
3.2 MDCK细胞的悬浮驯化 |
3.3 不同方式培养MDCK细胞的变化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MDCK高密度悬浮细胞株的筛选及细胞库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与设备 |
1.1.1 细胞株 |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MDCK有限稀释法单细胞制备与筛选 |
1.2.2 单克隆细胞的放大培养 |
1.2.3 悬浮MDCK原始细胞库的建立与检定 |
2 试验结果 |
2.1 MDCK悬浮细胞的单克隆 |
2.2 冻存细胞的检定 |
2.2.1 MDCK细胞形态观察 |
2.2.2 无菌检验 |
2.2.3 支原体检验结果 |
2.2.4 外源病毒检验 |
2.2.5 染色体检验 |
3 讨论 |
3.1 有限稀释法细胞单克隆 |
3.2 悬浮细胞库的建立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悬浮MDCK细胞的优化培养及反应器放大培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与设备 |
1.1.1 细胞 |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最佳适宜培养基的筛选 |
1.2.2 MDCK细胞的优化培养 |
1.2.3 生物反应器放大悬浮培养MDCK细胞 |
2 结果 |
2.1 适宜培养基的筛选 |
2.2 初始接种细胞密度的确定 |
2.3 细胞培养pH值 |
2.4 生物反应器培养结果 |
3 讨论 |
3.1 培养基的筛选与优化 |
3.2 细胞优化培养 |
3.3 生物反应器放大培养和细胞代谢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禽流感病毒H9 亚型在MDCK细胞的增殖与优化培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细胞株、病毒株、鸡胚 |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禽流感病毒 H9 复壮及 EID_(50)的测定 |
1.2.2 禽流感病毒在细胞上的初步培养 |
1.2.3 病毒的感染复数MOI计算、HA、TCID_(50)的检测 |
1.2.4 病毒在悬浮MDCK细胞的优化培养 |
1.2.5 H9 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扩大培养 |
1.2.6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鸡胚毒的收获及EID_(50)的测定 |
2.2 贴壁MDCK细胞培养病毒 |
2.3 悬浮MDCK细胞培养病毒 |
2.4 病毒在悬浮细胞上的优化培养 |
2.4.1 病毒最佳接种量与收毒时间 |
2.4.2 TPCK-胰酶的添加量 |
2.4.3 最佳病毒维持液的筛选 |
2.5 摇瓶和生物反应器培养病毒HA与 TCID50 的测定 |
3 讨论 |
3.1 病毒在细胞上的培养 |
3.2 禽流感病毒的优化培养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禽流感H9 亚型细胞源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细胞株、病毒株、SPF鸡、标准抗原 |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病毒EID_(50)、HA和 HI的测定 |
1.2.2 禽流感细胞源灭活疫苗的制备与免疫评价 |
2 结果 |
2.1 制备疫苗病毒HA与 EID_(50)的测定 |
2.2 病毒液的灭活 |
2.3 疫苗的乳化情况与无菌检验 |
2.4 免疫的安全性 |
2.5 疫苗的免疫效果 |
3 讨论 |
3.1 灭活疫苗的制备 |
3.2 疫苗的免疫评价 |
4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7)山东规模猪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状况调查及阳性猪场的安全生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猪伪狂犬病概述 |
1.2 病原学 |
1.2.1 猪伪狂犬病毒形态和理化性质 |
1.2.2 猪伪狂犬病毒基因组结构 |
1.2.3 gE的蛋白结构及功能 |
1.3 PRV的致病机制 |
1.3.1 病毒入侵 |
1.3.2 病毒转录 |
1.3.3 DNA合成与病毒的释放 |
1.4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
1.5 猪伪狂犬病的检测方法 |
1.5.1 病原学检测方法 |
1.5.2 血清学检测方法 |
1.6 伪狂犬疫苗的使用情况 |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试验研究 |
2.1 材料 |
2.1.1 样品信息 |
2.1.2 主要实验材料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1.5 引物的设计 |
2.2 方法 |
2.2.1 病原学检测 |
2.2.2 血清学试验 |
2.2.3 组织病理学检测 |
2.2.4 病毒分离 |
2.2.5 PRVgE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
2.2.6 病毒gE全长基因序列的分析 |
2.2.7 试验场猪群疫苗免疫及抗体检测 |
2.2.8 试验场猪群免疫程序优化及生物安全措施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临床病例剖检病变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3.2 病理组织学观察 |
3.3 试验场PCR检测结果 |
3.4 试验场PRV分离与鉴定 |
3.5 PRV分离毒株gE基因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 |
3.5.1 同源性比对结果 |
3.5.2 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
3.5.3 gE基因推导氨基酸位点突变分析 |
3.6 gE抗体检测结果 |
3.6.0 山东地区规模猪场各阶段猪群PRVgE抗体检测结果 |
3.6.1 试验场gE抗体检测结果 |
3.6.2 试验场伪狂犬抗原检测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检测滑液囊支原体抗体的冻干血凝抑制试验抗原的研制和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滑液囊支原体感染净化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
1 病原学概述 |
2 致病性及其危害 |
3 流行病学 |
4 防控与净化措施 |
4.1 疫苗免疫 |
4.2 种群净化 |
4.3 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
4.4 药物防治 |
5 检测技术 |
5.1 分离鉴定 |
5.2 分子生物学检测 |
5.3 血清学检测 |
5.3.1 血清平板凝集试验 |
5.3.2 血凝抑制试验 |
5.3.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6 MS感染净化监测技术研究展望 |
第一章 冻干MS血凝抑制试验抗原的研制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实验仪器 |
1.1.4 其他生物材料 |
1.2 方法 |
1.2.1 菌种复苏 |
1.2.2 血凝抑制试验抗原备用菌株的筛选 |
1.2.3 血凝抑制试验抗原的制备 |
1.2.3.1 菌液培养时间的确定 |
1.2.3.2 灭活方式的筛选 |
1.2.3.3 浓缩方式的优化 |
1.2.3.4 冻干保护剂的初筛 |
1.2.3.5 冻干抗原的制备 |
1.2.3.6 抗原成品的检验 |
1.2.4 HI试验方法的优化 |
1.2.5 血凝抑制试验抗原在临床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
2 结果 |
2.1 血凝抑制试验抗原制备条件的确定 |
2.1.1 血凝抑制试验抗原备用菌株的筛选 |
2.1.2 菌液培养时间的确定 |
2.1.3 灭活方式的确定 |
2.1.4 冻干抗原成品检验 |
2.1.4.1 物理性质检验 |
2.1.4.2 效价测定 |
2.1.4.3 特异性检验 |
2.1.4.4 稳定性检验 |
2.2 HI试验方法的优化 |
2.3 血凝抑制试验抗原在临床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
3 讨论 |
第二章 基于重组蛋白rMSPB的MS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与载体 |
1.1.2 MS分离株 |
1.1.3 主要生物试剂 |
1.1.4 主要实验仪器 |
1.1.5 其他生物材料 |
1.2 方法 |
1.2.1 MSPB和MSPA蛋白的原核表达 |
1.2.1.1 引物设计 |
1.2.1.2 基因组的提取 |
1.2.1.3 MSPB和MSPA片段的扩增 |
1.2.1.4 MSPB和MSPA蛋白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1.2.1.5 rMSPB和rMSPA蛋白的诱导表达 |
1.2.1.6 rMSPB和rMSPA蛋白的纯化、鉴定以及复性 |
1.2.1.7 rMSPB和rMSPA蛋白的Western-Blot鉴定 |
1.2.2 检测MS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1.2.2.1 包被抗原的选择 |
1.2.2.2 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1.2.2.3 封闭液和封闭条件的确定 |
1.2.2.4 抗体稀释液的确定 |
1.2.2.5 一抗孵育时间的确定 |
1.2.2.6 酶标二抗工作浓度和孵育时间的确定 |
1.2.2.7 显色时间的确定 |
1.2.2.8 阴阳性临界值的初步确定 |
1.2.3 酶标板的储存条件优化 |
1.2.3.1 干燥方式优化 |
1.2.3.2 储存条件优化 |
1.2.4 MS多抗血清和阴性血清的制备 |
1.2.5 MS标准血清的标定和阴性血清的检验 |
1.2.5.1 ELISA效价测定 |
1.2.5.2 交叉反应性测定 |
1.2.5.3 Western-Blot分析 |
1.2.6 ELISA试验阴阳性对照样品的制备 |
1.2.6.1 防腐剂的筛选 |
1.2.6.2 阴阳性对照样品的制备 |
1.2.6.3 对照样品重复性检验 |
1.2.7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1.2.8 终点滴度的测定 |
1.2.9 特异性试验 |
1.2.10 重复性试验 |
1.2.11 间接ELISA方法在临床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
2 结果 |
2.1 MSPB和MSPA基因片段的原核表达 |
2.1.1 MSPB和MSPA基因片段的扩增 |
2.1.2 原核表达质粒的酶切鉴定 |
2.1.3 诱导表达的SDS-PAGE鉴定 |
2.1.4 rMSPB和rMSPA蛋白的纯化鉴定 |
2.1.5 rMSPB和rMSPA蛋白的Western-Blot鉴定 |
2.2 检测MS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2.2.1 包被抗原的确定 |
2.2.2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2.2.3 封闭液和封闭条件的确定 |
2.2.4 抗体稀释液的确定 |
2.2.5 一抗孵育时间的确定 |
2.2.6 酶标二抗工作浓度和孵育时间的确定 |
2.2.7 显色时间的确定 |
2.2.8 阴阳性临界值的初步确定 |
2.3 酶标板的储存条件优化 |
2.3.1 干燥方式优化 |
2.3.2 储存条件优化 |
2.4 MS标准血清的标定及阴性血清的检验 |
2.4.1 ELISA效价测定 |
2.4.2 交叉反应性测定 |
2.4.3 Western-Blot分析 |
2.5 ELISA试验阴阳性对照样品的制备 |
2.5.1 ELISA对照样品防腐剂的筛选 |
2.5.2 对照样品重复性检验 |
2.6 临界值的确定 |
2.7 终点滴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2.8 特异性试验 |
2.9 重复性试验 |
2.10 间接ELISA方法在临床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贵州省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感染调查及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伪狂犬病毒的病原学 |
1.1 伪狂犬病毒的形态结构 |
1.2 伪狂犬病毒的理化特性 |
1.3 伪狂犬病毒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
1.4 PRV的致病机理 |
1.5 病毒复制 |
2 猪伪狂犬病毒的感染 |
2.1 临床症状 |
2.2 病理变化 |
3 流行病学 |
3.1 传染源 |
3.2 易感动物 |
3.3 传播途径 |
3.4 我国的PR流行动态 |
3.5 PR的流行影响因素 |
4 伪狂犬病毒的检测方法 |
4.1 临床诊断 |
4.2 病理学检测 |
4.3 动物接种及病毒分离 |
4.4 病原学检测 |
4.5 血清学检测 |
5 猪PR的主要防治措施 |
5.1 猪伪狂犬疫苗研究进展 |
5.2 PR防治措施 |
5.3 突发疫情防控措施 |
6 讨论 |
6.1 PRV新疫情分析 |
6.2 疫苗的有效保护期在缩短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贵州省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感染情况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ELISA检测血清样本 |
1.2 组织样本中病原核酸的检测 |
2 检测结果与分析 |
2.1 规模化猪场伪狂犬g E-ELISA检测结果 |
2.2 免疫猪场伪狂犬g E-ELISA和 g B-ELISA检测结果 |
2.3 组织样品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贵州地区猪伪狂犬病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检测方法与结果判定 |
2 检测结果及分析 |
2.1 母A组仔猪猪伪狂犬病g B-ELISA检测结果及分析 |
2.2 B组仔猪猪伪狂犬病g B-ELISA检测结果及分析 |
2.3 C组仔猪猪伪狂犬病g B-ELISA检测结果及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1 本研究结论 |
2 防控建议 |
2.1 免疫程序建议 |
2.2 逐群净化 |
2.3 饲养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对照表(Abbrevi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1.1 伪狂犬病毒的发现 |
1.2 伪狂犬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1.2.1 伪狂犬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基因组特征 |
1.2.2 伪狂犬病毒的蛋白及功能 |
1.3 伪狂犬病的危害和流行情况 |
1.3.1 临床特点和危害 |
1.3.2 国外流行情况 |
1.3.3 国内流行情况 |
1.4 伪狂犬病的防控 |
1.4.1 疫苗研究 |
1.4.2 防控措施 |
1.5 PRV全基因组测序的研究进展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PRV的分离鉴定及分子特征分析 |
1 材料 |
1.1 病料 |
1.2 主要试剂与病毒株 |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4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病料组织样品的收集处理 |
2.2 病毒分离与纯化 |
2.3 病毒DNA的提取 |
2.4 PRV分子特征测定方法 |
2.4.1 引物与反应条件 |
2.4.2 扩增片段的回收 |
2.4.3 回收片段连接载体 |
2.4.4 转化 |
2.4.5 质粒提取 |
2.4.6 阳性质粒鉴定 |
2.5 病毒的增殖效价 |
2.5.1 病毒噬斑实验 |
2.5.2 TCID_(50)测定 |
2.5.3 病毒血清中和实验 |
2.6 小鼠感染实验 |
3 结果 |
3.1 病毒的分离纯化 |
3.2 组织样品的PCR检测 |
3.3 四株PRV重要基因同源性与进化树 |
3.4 病毒的增殖效价 |
3.4.1 病毒噬斑 |
3.4.2 TCID_(50)测定 |
3.4.3 血清中和效价 |
3.5 PRV对小鼠的致病性 |
3.5.1 PRV对小鼠LD50测定 |
3.5.2 小鼠临床症状 |
4 讨论 |
4.1 PRV分离鉴定 |
4.2 PRV毒力基因序列分析 |
5 小结 |
第三章 PRV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1 材料 |
1.1 细胞与病毒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试剂配制 |
2.2 病毒粒子纯化 |
2.3 PRV DNA的提取 |
2.4 PRV FJ01株和YK株全基因组测序和拼接 |
2.5 基因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 |
2.6 基因重组分析 |
3 结果 |
3.1 PRV FJ01株和YK株的基因组序列特征 |
3.1.1 样本基因组拼接 |
3.1.2 与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
3.2 PRV基因组同源性分析 |
3.2.1 基因组序列同源性比对 |
3.2.2 PRV各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比对 |
3.2.3 PRV各基因组氨基酸同源性比对 |
3.2.4 基因同源性差异较大区域比对 |
3.3 PRV进化树分析 |
3.3.1 全基因组进化树 |
3.3.2 各基因序列的进化树分析 |
3.4 重组分析 |
3.4.1 全基因组重组分析 |
3.4.2 基因编码序列的重组分析 |
4 讨论 |
4.1 测序方法 |
4.2 全基因组和各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4.3 基因重组现象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258例狂犬疫苗免疫后血清学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规模化母猪场五种疫病血清学监测及部分病原鉴定、免疫程序调整[D]. 宋健颖.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3)
- [3]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03)
- [4]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3)
- [5]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实用预防医学, 2021(05)
- [6]MDCK细胞悬浮培养的驯化及在H9亚型禽流感疫苗的初步应用[D]. 刘萍.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7]山东规模猪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状况调查及阳性猪场的安全生产措施[D]. 张晓阳.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8]检测滑液囊支原体抗体的冻干血凝抑制试验抗原的研制和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D]. 何吉鑫. 扬州大学, 2020
- [9]贵州省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感染调查及防制[D]. 刘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5)
- [10]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D]. 易可可.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预防接种论文; elisa论文; 抗原抗体反应论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论文; 狂犬疫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