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P-HPLC法测定不同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期藤茶中蛇葡萄素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川,李思颖,王优,汪窝牛[1](2021)在《藤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藤茶是民族地区民间习用的药食保健茶.我国藤茶植物资源丰富,且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酚类、氨基酸类、多糖、甾体类、挥发油等成分,极具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和药用价值.近年来,藤茶在保健品和药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藤茶的品质和质量评价成了其开发应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查阅本草专着、医书古籍、专利、植物志和电子文献等相关资料,在对藤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结合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从同属植物亲缘学关系、传统功效、传统药性、临床新用途、化学成分可测性等几方面对藤茶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藤茶质量评价研究及其全面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石依姗[2](2020)在《特色民族药材藤茶质量评价及其袋泡茶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藤茶是我国土家族、苗族、瑶族、拉祜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及客家地区传统的药茶,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寒、利湿退黄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风热感冒、湿热黄疸、疮痈肿痛等病症。近年来,随着民族药材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藤茶的保健和药用价值不断被挖掘,越来越多的藤茶相关的制剂被开发和应用。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说明药材的质量与中药制剂安全性和有效性密切相关。但目前,藤茶仅收录于《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版)》、《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版)》、《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第一卷)》三个地方药材标准,尚未建立国家统一的药材标准,且相关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和报道较少,不能满足药材监管的要求,导致市场上售卖的藤茶来源品种及产地等难以追踪,商品药材质量参差不齐,藤茶制剂研发应用推进困难。为了应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本研究遵循国家食药监总局注册司专项“特色民族药材检验方法示范性研究”二期指导原则,参考国家药典、港标、各地省标等示范性标准的先进研究思路,遵循民族医药理论体系,结合传统中医药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前往湖北、湖南、广西等9个省份20余个市县采集或收集了大量藤茶样品以及其同属常用的其它8种植物药样品,对藤茶进行本草考证、品种调研、生药鉴别(基原、性状、显微鉴别)、化学鉴别(薄层鉴别、特征图谱鉴别)、分子生物学鉴别、含量测定、常规检查项和残留检测(水分、灰分、浸出物及有害元素和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项目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藤茶深加工研发基础薄弱,利用形式单调,且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末较多,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为了更好的开发应用藤茶,避免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浪费,改良藤茶口感,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卫生、快速便捷等日常服用的要求,本实验选择袋泡茶型,并对藤茶袋泡茶工艺制备条件进行了的考察和确认。本文旨在建立藤茶药材专属性鉴别方法,对其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进行提高和完善,为后期藤茶制剂研发应用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及结果(1)品种考证及资源调查查阅历代本草专着或民族药文献(古籍医典),系统考证藤茶的基原品种、药用功效、性味归经及方法用量、采收加工等。确定目前市场使用的藤茶药材基原为葡萄科植物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Handel-Mazzetti)W.T.Wang),入药部位为干燥嫩茎叶。采收时间为4到10月份,具体时间可根据各地物候情况灵活调整。加工方式可分为手工和机械加工,制茶核心为采摘、日光凋萎、炒青、揉捻、渥堆、干燥等步骤。制定藤茶资源和商品药材实地调研路线,实地调查和记录藤茶资源的分布、生长环境、种群特征以及藤茶药材的栽培规模、商品产业状况。并采集或收集藤茶以及其同属常用的其它8种植物药样品。(2)生药学鉴别对采集或收集的基原与产地明确、具有代表性的藤茶其同属常用的其它8种植物样品进行拍摄和标本制作,结合文献和标本库,进行初步的基原植物形态鉴别研究,并总结植物鉴别检索表。应用性状和显微鉴定法和对藤茶药材的外观、颜色、质地、一般内部结构(包括断面特征)、气味、味道等“宏观”特征以及药材的茎横切面、叶横切面、粉末等“微观”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与描述。并与同属多种植物药材进行比较,发现蛇葡萄属植物卷须、叶片性状和叶横切面显微结构差异较大,可达到鉴别的目的,因此拟将叶片和叶横切面作为藤茶的性状和显微鉴别点。(3)化学鉴别参考《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版)》中显齿蛇葡萄品种薄层方法,增加二氢杨梅素对照品,改用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4:3)为展开剂,并与同属易混淆的广东蛇葡萄和大叶蛇葡萄进行同板比较实验。结果显示藤茶色谱中二氢杨梅素和杨梅苷成分能被识别,斑点清晰不扩散,且可与其同属易混淆植物的斑点进行明显的区分,具有专属性。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根据藤茶所含化学成分的性质,建立其专属性的特征图谱测定方法。共检出5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法指认出二氢杨梅素、花旗松素、杨梅苷和杨梅素4个共有峰。另发现一个未知峰,对其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解析。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推荐的《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获取对照特征图谱,并对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和不同采收部位的56批藤茶药材进行相似度比较,发现相似度无明显差异。(4)含量测定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特征图谱中各共有峰成分含量,发现二氢杨梅素占有绝对高的含量。故本实验选择二氢杨梅素为藤茶的专属性指标成分,采用HPLC测定69批藤茶样品中二氢杨梅素含量,结果显示藤茶中二氢杨梅素含量为13.41%~45.32%,平均值为25.04%。。(5)分子生物学鉴定参照"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对藤茶及其同属8种药用植物的ITS2、mat K、psb A-trn H、ITS基因序列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蛇葡萄属植物对ITS和mat K序列PCR扩增效果较差,ITS2和psb A-trn H序列对蛇葡萄属物种的鉴定效率较差。利用一种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Genotyping-by-Sequencing,GBS),筛选得到蛇葡萄属特异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结果分析发现可根据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别挑选序列设计引物来组合鉴定蛇葡萄属物种。(5)检查项目参照2015《中国药典》四部中对56批藤茶药材常规检查项(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进行测定和分析。根据测定结果建议藤茶药材中水分含量不应过10%、总灰分含量不应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不应过1%。醇溶性浸出物不得低于18%。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spectrometry,ICP-MS)同时测定45批藤茶样品中铅、铬、砷、铜、汞五个有害重金属元素含量并进行风险评估。建议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应加强藤茶药材的镉和铅的含量控制。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快速筛查56批藤茶样品中53种农药残留,结果部分批次检测出哒螨酮、喹螨醚和苯醚甲环唑残留,但均未超过标准规定的最大残留限度。(6)袋泡茶工艺研究以感官评价、二氢杨梅素含量等指标作为考核,考察筛选出袋泡茶中藤茶粒径、浸泡时间、加水量以及冲泡次数,最终得到了茶汤棕黄,清澈透明,口感甘甜,且水分、总灰分和水浸出率等各指标符合“GB/T 24690-2009袋泡茶”标准的藤茶袋泡茶。结论本研究实现了对藤茶本草的考证、主产区的资源调查和样品收集,解决了民族药材标准提高的重点和难点,即正本清源的问题,为藤茶系统的研究奠定理论和样品基础;结合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了藤茶药材专属性鉴别方法,为中药鉴定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按国家和地方标准,对藤茶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进行提高和完善,为藤茶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方法和数据;初步确定了藤茶袋泡茶工艺参数和指标,为其制剂的开发和临床的应用奠定基础。
黄建华,谢思敏,彭清华,李正治,张远芳,王俊杰[3](2020)在《基于感官审评与HPLC-DAD法的不同月份藤茶质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不同月份的藤茶质量。方法:参照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办法》对采自郴州市宜章地区不同月份的藤茶进行感官审评,同时运用HPLC-DAD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测定其中的二氢杨梅素含量,综合评价藤茶质量。结果:藤茶的感官品质呈逐月递增趋势,6月份的最佳,感官评分为73.97;藤茶中二氢杨梅素的含量呈逐月递减趋势,4月份的最高,达34.06%,6月份的最低,为28.19%。结论:4~6月份的藤茶品质均较好,其中4月份的藤茶二氢杨梅素含量最高,更适合用于二氢杨梅素提取;6月份的藤茶感官品质最佳,更适合用于藤茶饮品的制作。
许明,伊恒杰,郭佳鑫,唐进兰,林世强,杨志坚,郑金贵[4](2020)在《藤茶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AgF3H的克隆及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该研究以藤茶叶片为材料,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1个黄烷酮-3-羟化酶(flavanone 3-hydroxylase,F3H)基因,命名为AgF3H(登录号为JX087441)。AgF3H基因的cDNA全长为1 32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1 092 bp,编码363个氨基酸,含有双加氧酶家族的2个特征性结构域和5个保守基序。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AgF3H与其他物种F3H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且与葡萄、山葡萄和圆叶葡萄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AgF3H基因在藤茶不同组织部位都有表达,在芽中的表达量最高,嫩茎中最低,在叶片中的表达量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组织中的AgF3H基因表达量与藤茶类黄酮主要成分二氢杨梅素的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构建AgF3H基因过表达载体并导入烟草中,获得5株转基因植株,其中4株烟草的叶片总黄酮含量比野生型对照有不同程度提高,最高株系提高了26.8%。研究表明,AgF3H基因可能在藤茶类黄酮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藤茶高黄酮含量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冯淳,张妮,周大颖,焦思棋,吴少锦,邹荣灿,余正文[5](2018)在《HPLC测定显齿蛇葡萄叶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显齿蛇葡萄中二氢杨梅素、杨梅苷、香橙素和杨梅素含量同时测定的HPLC方法。方法:用色谱条件为Hypersil ODS 25μm(250 mm×4.6 mm,5μm)色谱柱分离,检测波长为325 n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5∶11)-0.1%磷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柱温为25℃。结果:二氢杨梅素、杨梅苷、香橙素和杨梅素浓度在7.8~7956、14.2~1174.4、2.9~290、0.7~46.5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在精密度实验、稳定性实验、重复性实验中二氢杨梅素、杨梅苷、香橙素和杨梅素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2.0%;二氢杨梅素、杨梅苷、香橙素和杨梅素的加样回收率范围及平均值和RSD分别为98.00%~100.12%,98.95%,0.85%; 98.75%~101.86%,100.14%,1.07%; 99.14%~101.24%,100.21%,0.84%; 98.25%~99.45%,98.81%,0.59%。所测的85份不同产地同一采收期的显齿蛇葡萄样品中,二氢杨梅素、杨梅苷、香橙素和杨梅素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3003%~34.1934%,0.0722%~1.7105%,0.0033%~1.167%,0.0007%~0.3309%。24份同一产地不同采收期的显齿蛇葡萄样品中,二氢杨梅素、杨梅苷、香橙素和杨梅素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3362%~7.6490%,0.0391%~2.9616%,0.0017~0.8361%,0.0019%~0.1050%之间。结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和重现性,加样回收率实验符合要求,能准确、稳定地对显齿蛇葡萄中二氢杨梅素、杨梅苷、香橙素和杨梅素含量进行同时定量测定。
冉京燕,方建国,谢雪佳,熊微,王文清[6](2016)在《藤茶的本草资源学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中药本草考证的思路方法,对藤茶的名称、品种来源、传统功效等进行考证,对藤茶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植物学比较研究,为其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古代本草中多以藤茶为正名,但对其基原植物未有记载,其功效主治等与现代应用基本一致。作为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药茶两用植物,藤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目前仅见有地方标准收载,品种来源还有待统一。
王丹丹,王文清,施春阳,熊微,侯小龙,方建国[7](2015)在《藤茶中二氢杨梅素含量变异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藤茶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之一,湖南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方中药材标准均有收载。藤茶的主要功效成分为二氢杨梅素,其含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该文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从产地、栽培、采收期、采收部位、加工、提取方法等方面阐述多种因素与二氢杨梅素含量变异的关系,以期为二氢杨梅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付明,李胜华,张婷,胡兴[8](2014)在《RP-HPLC法测定湘西藤茶二氢杨梅素的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索氏提取法、乙醇浸提法、超声波-乙醇法提取藤茶中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RP-HPLC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超声波-乙醇法提取率最高,采用Sino chrome C18柱,以甲醇-0.1%磷酸(体积比27∶7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4 nm时,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RSD=0.69%;重现性试验RSD为0.33%,说明该方法准确、可信度高。湘西藤茶DMY含量在5月底达到最高,叶中约25.43%,茎中约6.22%,因此其最佳采摘时期为5月底。
向博文[9](2010)在《显齿蛇葡萄微繁殖体系的建立》文中指出为了建立显齿蛇葡萄植株再生体系,本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资源资源圃栽植的显齿蛇葡萄为材料,以长约1.0 cm左右的第10至第15节茎段和第1至第5节茎段作茎段外植体(简称P1、P2),以剪除叶尖以下2/3叶片具有小叶叶柄的叶片为叶外植体(简称P3)。研究了影响其植株再生的因素,结果如下:1.显齿蛇葡萄组织培养最佳灭菌方案为:茎叶材料用70%酒精浸泡10S左右后,P1的材料采用0.25%HgCl2水溶液浸泡25min灭菌,P2、P3的材料用0.15%HgCl2水溶液浸泡15 min灭菌。2.P3在添加IBA 0.05 mg/L+BA 2.0 mg/L的MS(含20%蔗糖)培养基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P1、P2在IBA 0.05 mg/L+BAl.5 mg/L的MS(含20%蔗糖)培养基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P1、P2诱导的愈伤组织分化出了畸形胚,但未能直接进一步分化出芽。3.具有腋芽的茎段外植体在培养中,只诱导出了腋芽萌发生长,不产生丛芽;木质化程度高的腋芽萌发率高于木质化程度低的。不具腋芽、具有腋芽基部细胞的茎段外植体,容易诱导出丛生芽,木质化程度低的外植体的丛生芽诱导率显着高于木质化程度高的外植体。4.具小叶叶柄的叶外植体在附加TDZ 0.1 mg/L+IBA 0.5 mg/L的BM(2%蔗糖)培养基培养,诱导出了不定芽。5.具成熟叶的试管苗茎段在MS+IBA 0.05 mg/L培养基上培养较容易诱导生根。6.显齿蛇葡萄的小苗栽至黄泥:细沙=2:1的土壤中,在温度25℃,75%以上湿度下,成活率为93%。
陈夏静[10](2010)在《大叶蛇葡萄抗乙肝病毒活性物质及含量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叶蛇葡萄(Ampelopsis megalophylla Diels et.Gilg)为葡萄科蛇葡萄属药用植物,湖北恩施地区民间将其加工制成“霉茶”,为常用民间药。其性平,味酸、涩,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该属部分药用植物具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大叶蛇葡萄抗乙肝病毒的活性物质以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分析进行了相关研究。采用溶剂法将大叶蛇葡萄提取分离为乙醇提取物(①)、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②)、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部位(③)、水溶液物质部位(④)。采用2215细胞模型进行的体外抗乙肝病毒筛选结果表明,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和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部位为大叶蛇葡萄抗乙肝病毒的主要有效物质部位。其半数毒性浓度(TC50)分别为99.1μg/ml和250μg/ml;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对HBsAg和HBeAg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4.2μg/ml和26.3μg/ml,选择指数(TI)值分别为23.6和3.8;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部位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16.7g/ml和62.5μg/ml,TI值分别为14.9和4.0。大叶蛇葡萄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部位的化学成分前期已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对该药用植物的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从大叶蛇葡萄的主要有效部位—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中分离和鉴定了4种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甲醚(Physcion)、杨梅素(Myricet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其中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将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大黄酚和杨梅素及前期从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部位得到的蛇葡萄素、杨梅苷、槲皮素和槲皮苷等化合物进行体外抗乙肝病毒筛选。研究结果表明,蛇葡萄素和杨梅素对HBsAg和HBeAg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细胞毒性的TC50分别为187.5μg/ml和250μg/ml,蛇葡萄素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44.0μg/ml和15.4μg/ml,TI值分别为4.3和12.2;杨梅素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59.3μg/ml和12.2μg/ml,TI值分别为4.2和20.5;槲皮素对HBeAg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TC50为1000μg/ml,IC50为162.4μg/ml,TI值为6.1。采用现代色谱分析方法对大叶蛇葡萄药材中主要活性成分“蛇葡萄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简约可行和可靠性强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大叶蛇葡萄主要有效成分蛇葡萄素的含量高达约30%。本论文研究成果对诠释大叶蛇葡萄民间药物的抗乙肝病毒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为制定该药用植物质量标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为其开发利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RP-HPLC法测定不同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期藤茶中蛇葡萄素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P-HPLC法测定不同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期藤茶中蛇葡萄素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藤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分布现状 |
2 化学成分 |
2.1 黄酮类 |
2.2 酚类 |
2.3 多糖 |
2.4 甾体类 |
2.5 挥发油类 |
2.6 营养成分 |
3 药理作用 |
3.1 抗氧化作用 |
3.2 抑菌防腐作用 |
3.3 抗肿瘤作用 |
3.4 抗炎镇痛、祛痰止咳 |
3.5 降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 |
3.6 保肝护肝 |
3.7 免疫增强作用 |
3.8 心血管保护作用 |
3.9 其他作用 |
4 藤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
4.1 基于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证据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2 基于传统功效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3 基于传统药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4 基于新的药效用途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5 基于化学成分可测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6 基于不同采收期及不同部位成分含量变化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7 基于不同加工方式成分含量变化的Q-marker预测分析 |
5 结语 |
(2)特色民族药材藤茶质量评价及其袋泡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藤茶的本草考证及资源调查 |
1 调研工具及方法 |
1.1 工具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文献考证 |
2.2 药用资源分布调研 |
2.3 商品药材产地调研 |
2.4 药材标准收载情况 |
3 讨论 |
第二章 藤茶及其同属植物性状和显微鉴别研究 |
1 仪器和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植物形态鉴定 |
2.2 性状鉴定 |
2.3 显微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形态 |
3.2 药材性状 |
3.3 显微鉴别 |
第三章 藤茶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
1 仪器和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实验条件摸索 |
2.2 实验条件优化 |
3 讨论 |
第四章 藤茶特征图谱鉴别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
2.3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4 系统适用性实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特征峰的标定 |
3.2 藤茶样品测定 |
4 小结 |
4.1 参照物溶液的确定 |
4.2 特征图谱质量标准确定 |
第五章 藤茶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 |
1 藤茶及其同属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别研究 |
1.1 仪器和材料 |
1.2 实验步骤 |
1.3 结果与分析 |
1.4 讨论 |
2 简化基因组测序开发设计蛇葡萄属特异性引物 |
2.1 材料及仪器 |
2.2 实验步骤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六章 藤茶中水分、灰分及浸出物研究 |
1 仪器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水分测定 |
2.2 灰分测定 |
2.3 浸出物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水分 |
3.2 总灰分及酸不溶灰分 |
3.3 醇溶性浸出物 |
4 讨论 |
4.1 水分含量 |
4.2 灰分含量 |
4.3 浸出物含量 |
第七章 藤茶中二氢杨梅素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制备 |
2.2 色谱条件 |
2.3 方法学的建立 |
2.4 系统适用性实验 |
2.5 线性关系考察 |
2.6 重复性实验 |
2.7 供试品溶液的稳定性考察 |
2.8 耐用性考察 |
2.9 回收率实验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八章 藤茶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残留研究 |
1 仪器和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仪器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3 标准曲线及检出限 |
2.4 重复性实验 |
2.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九章 藤茶中农药残留研究 |
1 仪器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分析条件 |
2.2 对照品、供试品溶液制备 |
2.3 检测离子对及CE值 |
2.4 方法学考察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农药指标的选择 |
4.2 提取溶剂的选择 |
4.3 净化方法的选择 |
4.4 藤茶检测结果分析 |
第十章 藤茶袋泡茶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藤茶粉末制备 |
2.2 二氢杨梅素含量的测定 |
2.3 工艺条件筛选 |
2.4 水分测定 |
2.5 总灰分测定 |
2.6 水浸出率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工艺条件筛选 |
3.2 感官评价 |
3.3 水分、总灰分和水浸出物 |
4 讨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的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
(3)基于感官审评与HPLC-DAD法的不同月份藤茶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3.1 感官审评 |
1.3.1.1 感官审评方法 |
1.3.1.2 感官审评因子 |
1.3.1.3 计算公式 |
1.3.2 含量测定 |
1.3.2.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试验 |
1.3.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1.3.2.3 供试样品液制备 |
1.3.2.4 线性关系考察 |
1.3.2.5 精密度试验 |
1.3.2.6 稳定性试验 |
1.3.2.7 重复性试验 |
1.3.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1.3.2.9 样品测定 |
2 结果 |
2.1 感官审评结果 |
2.2 含量测定结果 |
3 讨论 |
(4)藤茶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AgF3H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 料 |
1.2 方 法 |
1.2.1 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
1.2.2 藤茶F3H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1.2.3 基因表达分析 |
1.2.4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基因烟草的获得 |
1.2.5 转基因烟草黄酮含量的检测 |
1.2.6 藤茶不同组织二氢杨梅素含量的检测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藤茶F3H 基因的克隆 |
2.2 藤茶AgF3H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藤茶不同组织部位AgF3H基因表达及二氢杨梅素含量 |
2.4 AgF3H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表达 |
3 讨 论 |
(5)HPLC测定显齿蛇葡萄叶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色谱条件 |
1.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1.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2.4 线性范围的考察 |
1.2.5 精密度实验 |
1.2.6 稳定性实验 |
1.2.7 重复性实验 |
1.2.8 加样回收率实验 |
1.2.9 样品含量测定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系统适应性实验 |
2.2 方法学考察 |
2.2.1 线性范围考察结果 |
2.2.2 精密度实验结果 |
2.2.3 稳定性实验结果 |
2.2.4 重复性实验结果 |
2.2.5 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 |
2.3 样品含量测定 |
3 结论 |
(7)藤茶中二氢杨梅素含量变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产地生境对DMY含量的影响 |
2栽培条件对DMY含量的影响 |
3不同采收期对DMY含量的影响 |
4采摘部位对DMY含量的影响 |
5加工条件对DMY含量的影响 |
6提取方法对DMY含量的影响 |
7结语 |
(8)RP-HPLC法测定湘西藤茶二氢杨梅素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
1.2.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1.2.3 标准曲线及线性关系考察 |
1.2.4 二氢杨梅素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2 标准曲线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
2.3 二氢杨梅素提取方法的确定 |
2.4 精密度和稳定性试验 |
2.5 重现性和回收率试验 |
2.6 样品中二氢杨梅素含量的测定 |
3 结论 |
(9)显齿蛇葡萄微繁殖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1 显齿蛇葡萄的主要化学成分 |
1.2 显齿蛇葡萄的药理功能 |
1.3 显齿蛇葡萄在临床、食品上的应用研究 |
2 显齿蛇葡萄种植及组织培养的研究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外植体灭菌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灭菌剂及其组合的灭菌效果 |
2.2 灭菌时间对不同外植体感染率及褐化的影响 |
2.4 外植体培养后再次灭菌的效果 |
3 讨论 |
3.1 显齿蛇葡萄外植体材料宜选择HgCl_2作为灭菌剂 |
3.2 不同外植体宜选择不同浓度的HgCl_2水溶液,灭菌时间应恰当 |
3.3 茎段外植体再次灭菌必须掌握培养时间 |
第三章 显齿蛇葡萄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培养基 |
1.3 培养条件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 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3 不同生长季节茎段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差异 |
2.4 光照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5 愈伤组织的继代及分化 |
3 讨论 |
3.1 含20%蔗糖的MS或MT培养基较适宜显齿蛇葡萄愈伤组织诱导 |
3.2 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存在显着差异 |
第四章 显齿蛇葡萄茎段植株再生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及处理 |
1.2 培养基 |
1.3 培养条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培养基对腋芽萌动的影响 |
2.2 不同培养基对具腋芽基部细胞茎段外植体分化芽的影响 |
2.3 生根培养及移栽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显齿蛇葡萄叶不定芽诱导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培养基 |
1.3 外植体 |
1.4 培养条件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差异 |
2.2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3 同一复叶不同小叶不定芽分化的差异 |
3 结论与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大叶蛇葡萄抗乙肝病毒活性物质及含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概况 |
1 蛇葡萄属药用植物的研究概况 |
1.1 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
1.2 生药学研究概况 |
1.3 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1.4 质量标准研究概况 |
1.5 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
2 乙型肝炎的研究概况 |
第二章 大叶蛇葡萄体外抗HBV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研究 |
1 大叶蛇葡萄不同极性物质部位的提取分离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不同极性物质部位的提取分离 |
2 大叶蛇葡萄体外抗HBV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大叶蛇葡萄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化学成分及抗HBV活性筛选研究 |
1 大叶蛇葡萄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 |
1.3 化学结构的鉴定 |
2 大叶蛇葡萄体外抗HBV活性成分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大叶蛇葡萄主要有效成分蛇葡萄素的含量分析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样品含量测定 |
3 讨论 |
结语与创新 |
硕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四、RP-HPLC法测定不同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期藤茶中蛇葡萄素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藤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J]. 李佳川,李思颖,王优,汪窝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2]特色民族药材藤茶质量评价及其袋泡茶工艺研究[D]. 石依姗.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感官审评与HPLC-DAD法的不同月份藤茶质量研究[J]. 黄建华,谢思敏,彭清华,李正治,张远芳,王俊杰.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0(04)
- [4]藤茶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AgF3H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 许明,伊恒杰,郭佳鑫,唐进兰,林世强,杨志坚,郑金贵. 西北植物学报, 2020(02)
- [5]HPLC测定显齿蛇葡萄叶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J]. 冯淳,张妮,周大颖,焦思棋,吴少锦,邹荣灿,余正文. 食品工业科技, 2018(24)
- [6]藤茶的本草资源学研究概况[J]. 冉京燕,方建国,谢雪佳,熊微,王文清. 中草药, 2016(20)
- [7]藤茶中二氢杨梅素含量变异研究进展[J]. 王丹丹,王文清,施春阳,熊微,侯小龙,方建国. 中药材, 2015(09)
- [8]RP-HPLC法测定湘西藤茶二氢杨梅素的含量[J]. 付明,李胜华,张婷,胡兴.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7)
- [9]显齿蛇葡萄微繁殖体系的建立[D]. 向博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10]大叶蛇葡萄抗乙肝病毒活性物质及含量分析研究[D]. 陈夏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