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秸秆磷酸法制备粉状活性炭的研究

小麦秸秆磷酸法制备粉状活性炭的研究

一、麦秸用磷酸法制粉状活性炭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袁帅[1](2021)在《松塔/松针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对Pb2+吸脱附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松塔和松针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由于其具有发达的孔道结构且富含氮、氧等元素,所以炭化制得的活性炭在进行物理吸附的同时还能进行化学吸附,增强其吸附能力。面对当今资源匮乏的现状,对废弃的松塔和松针进行合理利用和再开发,具有现实意义。因此选用松塔和松针为原料,以KOH为活化剂制备松塔/松针基活性炭(ACp),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交联松塔/松针基活性炭(CACp),无水Fe Cl3为磁化剂制备磁性松塔/松针基活性炭(MACp),研究制备条件和吸脱附条件对三种活性炭吸脱附Pb2+性能的影响,分析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线模型,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分析活性炭对Pb2+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以松塔和松针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制备ACp,用于吸附Pb2+,对Pb2+最大吸附量为210.73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理论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ACp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较大,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氮含氧官能基团,使ACp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2)以ACp的炭化前驱体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CACp,用于吸附Pb2+,对Pb2+的最大吸附量为280.73mg/g,比ACp吸附性能更高;CACp比ACp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发达的孔隙结构、更丰富的官能基团和更有序的内部结构,CACp的吸附能力更强。(3)以CACp的炭化前驱体为原料、Fe Cl3为磁化剂制备MACp,用于吸附Pb2+,对Pb2+的最大吸附量为272.24mg/g,吸附量有所降低;MACp已经成功赋磁,并且铁元素的相对含量达到12.11wt%,具有较强的磁性,提高了松塔/松针基活性炭的适用性。

李伟杰[2](2018)在《竹篼基活性炭制备及吸附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社会一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另一面资源短缺问题也时刻困扰着社会发展。在我国竹材作为一种储量丰富的天然生物质资源而被广泛使用,但伴随竹林砍伐,林地将会残余大量竹篼,对其辅以活化、炭化、改性等工艺,将竹篼制备成多孔吸附材料,这将在改善大气、治理污染中发挥积极作用。本研究将以农林生物质加工剩余物竹篼为原料,利用正交实验探究以3种化学药剂(NaOH、HNO3、ZnCl2)作为活化剂,综合考量活性炭制备过程中不同活化温度温度、活化时间及活化剂物料比对竹篼基活性炭吸附性能影响,进而确定最优制备工艺。实验采用以下主要现代分析仪器,采用用孔径分析仪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径结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活性炭主要官能团数目和类型变化、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其微观形貌、同时采用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进行特征峰。在静态实验方法下分析讨论了4种吸附质溶液中不同pH值和活性炭添加量对竹篼基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吸附实验数据建立起竹篼基活性炭对4种吸附质的吸附模型,将竹篼基活性炭的微观表征参数同吸附模型进行整合,探讨了竹篼基活性炭对4种吸附质的吸附机理,为竹篼的资源化利用及有效增强竹篼基活性炭对废液中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吸附性能提供理论模型指导。针对负载氨基的改性竹篼基活性炭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氨基改性竹篼基活性炭定向吸附气体污染物CO2的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竹篼相较于竹材其它部位及常用生物质原料,是一类含碳量较高的原料。以竹篼基活性炭碘吸附值为优化目标值,确定了竹篼基活性炭以氢氧化钠为活化剂,在活化温度设定为700℃、活化时间为120min、物料比1.5时有较高的吸附值;以硝酸为活化剂,在活化温度设定为700℃、活化时间为90min、物料比2.0时有较高的吸附值;以氯化锌为活化剂,在活化温度设定为700℃、活化时间为90min、物料比为1.5时有较高的吸附值。三种活化条件对吸附性能影响程度均为:活化温度>物料比值>活化时间。(2)以NaOH为活化剂制备的竹篼基活性炭吸附液相金属离子的性能强于酸性活化、盐活化方式制备的活性炭,使用NaOH活化剂将增大竹篼基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数目与类型,尤其-OH的含量增加最为显着。当活性炭在室温条件下,吸附废液中pH值4时,对液相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最佳,其中对Cu2+的吸附值为8.708mg/g,Zn2+的吸附值为10.04mg/g。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及吸附平衡实验理论分析可得,竹篼基活性炭对金属离子Cu2+及Zn2+的吸附模型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证明了竹篼基活性炭对液相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是一类以掺杂有多种综合过程的化学吸附过程。(3)以HNO3为活化剂制备的竹篼基活性炭对于吸附质为有机物(苯酚、亚甲基蓝)时吸附性能最佳,竹篼经物料比值为1.5的HNO3活化后在700℃温度下热解90min制备出的活性炭拥有高比表面积和发达的孔隙结构。其中对废液中苯酚吸附值为237.36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213mg/g。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及吸附平衡实验理论分析可得,竹篼基活性炭吸附废液中苯酚和亚甲基蓝分子的模型符合Langmuir模型准一级动力学吸附理论模型,上述吸附实验表明竹篼基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发达程度和比表面积的大小是决定竹篼基活性炭吸附液相有机物分子的重要因素,且硝酸活化的竹篼基活性炭的有机物分子吸附过程中主要为物理吸附。(4)在室温和1atm条件下,两种活化剂(NaOH、HNO3)制备的负载氨基竹篼基活性炭M和E的二氧化碳的吸附量分别0.1929mmol/g、0.1575 mmol/g;在改性工艺下制备的氨基化改性竹篼基活性炭对CO2吸附性能大幅提高;氨基化改性竹篼基活性炭通过5次吸附—脱附循环实验后二氧化碳吸附性能未发生显着下降。氨基化改性竹篼基活性炭吸附等温曲线依然为Ⅳ型,以中孔为主,但比表面积和孔容减小,平均孔径变大。

王奇飞[3](2017)在《玉米秸秆复合炭材料制备及脱硫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玉米秸秆废弃物如何处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些年由于传统的焚烧掩埋等处置方式的局限性越发突出,所以人们多方面寻求秸秆的其它处置途径。将玉米秸秆制成炭材料并用于H2S等臭气的脱除就是一种新型环保的方法,该方法即实现了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也达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本文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备了秸秆炭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出秸秆炭的最佳制备条件,并对其吸附H2S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分别以玉米秸秆皮、芯和皮芯混合物为原料制备的炭材料对H2S吸附性能无明显差异。当活化温度为350℃,料液比1:2,活化时间为70 min时,皮芯混合物制备的秸秆炭对H2S吸附时间可达80 min;结构分析显示加入活化剂后对秸秆炭表面官能团的组成无明显改变,但使秸秆炭比表面积大幅增加,微孔在H2S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H2S被吸附后主要以单质硫和亚硫酸盐形式存在,与活性炭的溶解吸附机理相吻合,秸秆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存在影响H2S的催化氧化,其中醚基官能团(C-O)起到主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秸秆炭的脱硫活性,对秸秆炭分别采用沉淀法和浸渍法负载铜改性。分析表明,沉淀法中脱硫效果最优的是载铜量为25%、焙烧温度为300℃时制得的样品,H2S吸附时间长达230 min;浸渍法中载铜量为15%、焙烧温度为300℃时,改性秸秆炭的吸附效果达到最优,H2S吸附时间可达130 min。表征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中改性剂在低温条件下均有CuO生成,在高温条件下,CuO会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u2O和单质Cu。为了使秸秆炭更具实用价值,将其加入CMC粘结剂进行成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成型压力为20 MPa、成型温度为250℃、CMC添加量为20%时样品脱硫效果最佳,吸附时间可达50 min,成型强度可达29 N·cm-2。成型后样品中孔结构基本保持不变,秸秆炭表面的官能团无明显改变,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应用。

康琴琴[4](2011)在《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核桃壳为原料,以氯化锌(ZnCl2)、碳酸钾(K2CO3)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吸附剂,研究了各种因素(浸渍时间、微波功率、微波作用时间、剂料比等)对制备活性炭的产率及吸附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以核桃壳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氯化锌溶液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剂料比2.5:1,微波功率600 W,微波作用时间7 min,浸渍时间24 h,所得核桃壳活性炭碘吸附值为648.1 mg/g,产率为39.7 %,比表面积为608.9 m2/g。采用氯化锌与碳酸钾混合物活化剂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剂料比2:1,微波功率600 W,微波作用时7 min,所得核桃壳活性炭碘吸附值为1073.9 mg/g,产率为29.3 %,比表面积为1003.8 m2/g。采用核桃壳活性炭吸附去除饮用水中的双酚A,研究了吸附时间、pH值、振荡速度、温度等条件对吸附的影响,讨论了活性炭吸附双酚A的等温线。研究结果表明,以氯化锌和碳酸钾的混合物为活化剂制备的核桃壳活性炭,其对双酚A的吸附性能优于单独采用氯化锌或碳酸钾为活化剂制备的核桃壳活性炭,同时也优于商业活性炭。

郑秋生,李龙,胡雪玉[5](2010)在《农作物秸秆用于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很大,秸秆资源的利用领域在不断扩大。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吸附能力。文章介绍了稻壳、稻秸秆、玉米秸秆、麦秸秆、烟秸秆、蚕豆秸秆(壳)、棉秸秆、青稞秸秆、桑树秸秆、油菜秸秆、麻类秸秆等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方法以及活性炭的性能。

崔春霞[6](2009)在《生物质流化床制备颗粒活性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活性炭作为一种优质吸附剂,其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化学工业、食品加工、药物精制、军事化学防护等各个领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存在的农副产品废弃物—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固定碳,因此开发农作物秸秆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设计和操作流化床,通过实验确定了小麦秸秆—石英砂混合物、玉米秸秆—石英砂混合物和木粉—石英砂混合物的最小流化速度。对于生物质—石英砂混合物,生物质的质量百分比是10%、20%、30%、40%、50%、和60%。由此获得了生物质与石英砂混合物的最小流化速度随生物质质量百分比含量变化的趋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质质量百分比的增加,混合物最小流化速度增加。生物质含量小于等于10%时,双组分颗粒能够较好的流化。以氮气、二氧化碳为流化介质,在常温、300℃、600℃、700℃、800℃、900℃下,对空床及装填一定量物料的情况下不同流速下的床层压降进行测量。考察了高温下双组分混合物的流化性质,随着温度的升高,生物质与石英砂的最小流化气速减小。本论文以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及木粉为原料,采用二氧化碳活化法在高温流化床中制备活性炭,考察流化数、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等因素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确立了调控活性炭性能的工艺条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活性炭的表观形貌特征,并且将所制的活性炭应用于模拟印染废水的处理,研究了活性炭对活性红和分散大红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生物质活性炭的优化工艺条件:小麦秸秆活性炭(流化数1.5,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30 min);玉米秸秆活性炭(流化数1.5,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30 min);木粉活性炭(流化数1.5,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40 min)。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对染料的吸附动力学都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李密[7](2009)在《化学活化锯屑制备微孔及中孔活性炭》文中提出以制材剩余物杨木锯屑等为原料,采用KOH和H3PO4为活化剂,化学活化分别制备微孔和中孔活性炭吸附材料。文中系统研究了原料性质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得率的影响;考察浸渍比、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等不同的工艺条件对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结构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对相应活化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对原料组成进行分析,考查研究木质原料的组成成分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及吸附性能的具体影响关系。结果发现以浸提落叶松为原料制得活性炭的得率最高,为22.82%;以落叶松为原料制得活性炭灰分最高,为10.7%。KOH与原料浸渍比为4:1,700℃活化1h时,木质素含量是活性炭比表面积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木质素含量越高,得率越大,但所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越小,且碘值相应减小。2.采用KOH化学活化法制备微孔活性炭。研究发现KOH和锯屑最优活化条件是:浸渍比为1:1,活化时间为60min,活化温度为700℃。北方杨木锯屑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可达到1748.82m2/g,碘值达到1147.88mg/g,得率最高可达13.08%。样品的平均孔容为0.562cm3/g,孔容最大值对应的孔宽为4.17(?),平均孔径23.43(?),微孔率达70%。3.采用H3PO4活化制备中孔活性炭。研究发现磷酸活化最佳活化条件是:浸渍比1:2左右,活化温度400~500℃,活化时间60~90 min。以杨木锯屑为原料制得的中孔活性炭比表面积可达1609.43 m2/g,亚甲基蓝吸附值192.45 mg/g,焦糖脱色率可达118%,VB12吸附值可达73.46mg/g。样品BJH脱附孔容为1.72 cm3/g,平均孔径为38.69(?),SF最高孔径为28.05(?),中孔率达60%。4.以杨木锯屑为原料的酸碱活化机理分析。KOH活化反应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进行,一般高于700℃。活化的主要产物是K2CO3,当浸渍比增大时,产物中的KOH含量明显升高。磷酸活化反应在较低分温度下就已经产生,450℃之前磷酸与纤维素不断产生酯类化合物。活化温度在400~450℃比较适宜中孔的形成,温度高于550℃之后中孔显着下降。

刘焕焕[8](2008)在《石油焦系纳米孔结构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传统矿产资源临近枯竭,资源短缺问题极大的限制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高速崛起的中国也面临着资源不足的严峻考验,因而对于新资源的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石油焦是炼油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价格低廉,目前国内主要用于炼铝工业。随着石油开采的不断深入,高硫原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硫含量过高,高硫原油炼制过程中的石油焦副产品将不能满足冶金行业煅烧焦的要求,因此必须为高硫石油焦寻找新的用途。石油焦固定碳含量高,芳香度大,具有良好的石墨特性,制得的多孔炭收率高、比表面积大。另外,石油焦的灰分和挥发分低,生产的多孔炭杂质含量低。这使得石油焦生产多孔炭成为未来多孔炭生产的主要原料和发展趋势。本课题旨在探究不同加热方式的条件下,利用不同活化方法(物理法-水蒸气,化学法-KOH、NaOH、ZnCl2)进行对比实验,通过氮气吸附、碘吸附、苯吸附等考察所制多孔炭的吸附性能,对制备环节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考查,对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尽量提高产品多孔炭的比表面积。以独山子石油焦为原料,采用加热炉加热,以水蒸气为活化剂,多孔炭吸附中苯吸附和碘吸附数值随着活化时间的不断增长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活化温度的不断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水蒸气流量的不断增大变化不大。制备多孔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炭化温度500℃,活化温度800℃,炭化时间2h,活化时间60min的条件,水蒸气流量7.0ml/min。用此工艺条件制备得到的多孔炭苯吸附值为652mg/g,碘吸附值为822mg/g。以KOH、NaOH、ZnCl2为活化剂时,多孔炭的吸附性能都随着剂料比的不断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活化温度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活化时间的不断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活化效果最好的活化剂为KOH,最佳活化温度为800℃左右,最佳活化时间为60min。KOH最佳剂料比为4:1,苯吸附值为1010mg/g,碘吸附值为2240mg/g;NaOH最佳剂料比为5:1,苯吸附值为505mg/g,碘吸附值为1500mg/g;ZnCl2最佳剂料比为1:4,苯吸附值为420mg/g,碘吸附值为665mg/g。微波辐射加热法制备多孔炭时,以水蒸气为活化剂,多孔炭吸附中苯吸附和碘吸附数值随着微波辐照时间的不断增长先升高后降低,随着微波功率的不断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水蒸气流量的不断增大变化不大。水蒸气最佳用量为7.0ml/min,微波最佳功率为1200w,活化最佳时间是16min。以KOH、NaOH、ZnCl2为活化剂时,多孔炭的吸附性能都随着剂料比的不断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微波辐照时间的不断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活化效果最好的活化剂为KOH,最佳微波功率为1200W左右,最佳微波辐照时间为16min。KOH、NaOH最佳剂料比均为4:1,苯吸附值分别为1120mg/g、608mg/g,碘吸附值分别为2359mg/g、1800mg/g;ZnCl2最佳含量为15%,苯吸附值为510mg/g,碘吸附值为780mg/g。对电加热法和微波辐射加热法制备多孔炭进行比较,发现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好、升温快、高效节能、操作简便、易于控制等优点;微波辐射法所制活性炭较传统方法所制活性炭具有更加发达的孔隙,孔隙结构保存比较完整,孔隙分布均匀。微波法制备的多孔炭在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方面优于电炉法制备的多孔炭。

陈丛瑾[9](2007)在《微波辐射农林废弃物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阐述了微波辐照的热效应、微波加热制备活性炭的原理和影响活性炭孔结构参数的因素、微波辐射农林废弃物制备活性炭的概况;指出了辐射农林废弃物制备活性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陈丛瑾[10](2007)在《微波辐射农林废弃物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微波辐照的热效应、微波加热制备活性炭的原理和影响活性炭孔结构参数的因素、微波辐射农林废弃物制备活性炭的概况;指出了辐射农林废弃物制备活性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麦秸用磷酸法制粉状活性炭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秸用磷酸法制粉状活性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松塔/松针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对Pb2+吸脱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质活性炭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ACp的制备及对Pb~(2+)吸脱附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试剂配制
        2.2.2 ACp的制备
        2.2.3 吸附实验
        2.2.4 脱附实验
        2.2.5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条件对ACp吸附Pb~(2+)吸附量的影响
        2.3.2 吸附条件对ACp吸附Pb~(2+)吸附量的影响
        2.3.3 吸附动力学
        2.3.4 吸附等温线
        2.3.5 脱附条件对ACp脱附量的影响
        2.3.6 表征分析
    2.4 小结
3 CACp的制备及对Pb~(2+)吸脱附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试剂配制
        3.2.2 CACp的制备
        3.2.3 吸附实验
        3.2.4 脱附实验
        3.2.5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条件对CACp吸附Pb~(2+)吸附量的影响
        3.3.2 吸附条件对CACp吸附Pb~(2+)吸附量的影响
        3.3.3 吸附动力学
        3.3.4 吸附等温线
        3.3.5 脱附条件对CACp脱附量的影响
        3.3.6 表征分析
    3.4 小结
4 MACp的制备及对Pb~(2+)吸脱附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试剂配制
        4.2.2 MACp的制备
        4.2.3 吸附实验
        4.2.4 脱附实验
        4.2.5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制备条件对MACp吸附Pb~(2+)吸附量的影响
        4.3.2 吸附条件对MACp吸附Pb~(2+)吸附量的影响
        4.3.3 吸附动力学
        4.3.4 吸附等温线
        4.3.5 脱附条件对MACp脱附量的影响
        4.3.6 表征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竹篼基活性炭制备及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活性炭发展现状
        1.1.2 我国生物质活性炭发展
        1.1.3 改性活性炭发展需求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竹类活性炭研究现状
        1.2.2 活性炭活化研究现状
        1.2.3 活性炭改性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竹篼基活性炭制备工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设备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竹篼基本性质的测定
        2.3.2 竹篼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
        2.3.3 竹篼基活性炭得炭率计算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竹篼化学成分分析
        2.4.2 竹篼热重分析
        2.4.3 活性炭制备工艺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篼基活性炭表面物理化学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竹篼基活性炭元素分析和微观形貌分析
        3.2.2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3.2.3 红外光谱分析
        3.2.4 竹篼基活性炭X射线分析
        3.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活性炭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3.3.2 竹篼基活性的元素分析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5 X射线衍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竹篼基活性炭吸附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3 实验与方法
        4.3.1 实验器材和药剂
        4.3.2 活性炭吸附实验方法
        4.3.3 饱和吸附实验
        4.3.4 吸附平衡实验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溶液初始pH对物质吸附性的影响
        4.4.2 活性炭添加量对吸附性的影响
        4.4.3 吸附动力学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竹篼基活性炭的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2.2 试验仪器及装置
        5.2.2.1 试验仪器
        5.2.2.2 二氧化碳吸附、脱附装置
        5.2.3 试验方法
        5.2.3.0 氨基改性实验
        5.2.3.1 吸附性能测试
        5.2.3.2 二氧化碳静态吸附量计算
        5.2.3.3 吸附性能测试
        5.2.3.4 活性炭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布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氨基化改性竹篼基活性炭吸附性能
        5.3.2 氨基化改性竹篼基活性炭吸附再生性分析
        5.3.3 氨基化改性竹篼基活性炭N2吸附-脱附曲线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总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3)玉米秸秆复合炭材料制备及脱硫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恶臭气体的来源与危害
    1.3 国内外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1.3.1 吸收法
        1.3.2 吸附法
        1.3.3 氧化法
    1.4 玉米秸秆基炭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磷酸法
        1.4.2 氯化锌法
        1.4.3 氯化钙法
        1.4.4 微波法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玉米秸秆工业分析
        2.2.2 秸秆炭材料的制备
    2.3 秸秆炭材料的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5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测试
        2.3.6 热重分析(TG)
        2.3.7 抗压强度测试
    2.4 脱硫实验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玉米秸秆炭制备表征及脱硫性能研究
    3.1 秸秆炭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
        3.1.1 料液比对秸秆炭脱硫性能的影响
        3.1.2 活化温度对秸秆炭脱硫性能的影响
        3.1.3 活化时间对秸秆炭脱硫性能的影响
    3.2 秸秆炭的结构表征及脱硫产物分析
        3.2.1 秸秆炭表面官能团分析
        3.2.2 秸秆炭的表面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3.2.3 秸秆炭吸附H_2S产物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负载氧化铜改性秸秆炭的脱硫性能研究
    4.1 载铜量对秸秆炭脱硫性能的影响
    4.2 焙烧温度对改性秸秆炭脱硫性能的影响
    4.3 改性秸秆炭的结构表征
        4.3.1 改性秸秆炭表面形貌分析
        4.3.2 改性秸秆炭表面官能团分析
        4.3.3 改性秸秆炭物相分析
        4.3.4 改性秸秆炭实际载铜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秸秆炭的成型及脱硫研究
    5.1 前言
    5.2 粘结剂添加量对成型秸秆炭脱硫性能及强度影响
    5.3 成型温度对成型秸秆炭脱硫性能及强度影响
    5.4 成型秸秆炭的结构表征
        5.4.1 表面形貌分析
        5.4.2 表面官能团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核桃壳的应用现状
        1.1.1 制备活性炭
        1.1.2 提取棕色素
        1.1.3 制备过滤器中的滤料
        1.1.4 抗氧化剂
        1.1.5 抗聚剂
    1.2 活性炭的概述
        1.2.1 活性炭的分类
        1.2.2 活性炭的结构
        1.2.3 活性炭的研究现状
    1.3 活性炭的制备
        1.3.1 制备活性炭的原料
        1.3.2 传统制备活性炭的方法
        1.3.3 活性炭的微波制备技术
    1.4 活性炭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概述
    1.5 去除饮用水中双酚A 的必要性
    1.6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7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核桃壳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2.2.2 核桃壳活性炭吸附性能研究及表征方法
        2.2.3 核桃壳活性炭吸附双酚A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核桃壳活性炭的制备研究
    3.1 微波-氯化锌体系制备核桃壳活性炭
        3.1.1 正交实验
        3.1.2 单因素实验
    3.2 微波-氯化锌-碳酸钾体系制备核桃壳活性炭
        3.2.1 正交实验
        3.2.2 单因素实验
    3.3 活性炭比表面积的测定
    3.4 活性炭的扫描电镜分析
    3.5 活性炭的红外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活性炭吸附水中双酚 A 研究
    4.1 实验方法
        4.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1.2 双酚A 浓度的测定方法
        4.1.3 双酚A 去除率的计量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2.2 活性炭吸附双酚A 等温线测定
        4.2.3 pH 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2.4 振荡速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2.5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生物质流化床制备颗粒活性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生物质概述
        1.1.1 生物质资源的来源
        1.1.2 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方式
        1.1.3 生物质资源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流化床概述
        1.2.1 流态化技术的本质特点
        1.2.2 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的基本知识
        1.2.2.1 流化形成的条件与流态化基本特征
        1.2.2.2 流态化过程与起始流化速度
        1.2.2.3 流化质量
        1.2.3 流态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工业应用
        1.2.4 生物质与惰性物料混合流化的研究进展
    1.3 活性炭概述
        1.3.1 活性炭的性质
        1.3.2 活性炭的分类
        1.3.3 国内外制备活性炭的方法及其进展
        1.3.3.1 活性炭制备历史
        1.3.3.2 活性炭制备方法
        1.3.3.3 流化床在活性炭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活性炭的应用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生物质与石英砂双组分流化性质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与装置
    2.3 实验方法
        2.3.1 冷态实验方法
        2.3.2 热态实验方法
    2.4 生物质与石英砂双组分冷态流化性质
        2.4.1 小麦秸秆与石英砂双组分冷态流化性质
        2.4.2 玉米秸秆与石英砂双组分冷态流化性质
        2.4.3 木粉与石英砂双组分冷态流化性质
    2.5 生物质与石英砂双组分热态流化性质
    2.6 本章小结
3 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方法
        3.3.1 活性炭制备
        3.3.2 收率计算
        3.3.3 活性炭表征
    3.4 小麦秸秆活性炭的制备
        3.4.1 小麦秸秆的热重分析
        3.4.2 小麦秸秆活性炭的制备
        3.4.3 结果与讨论
        3.4.3.1 流化数对麦秸活性炭性质的影响
        3.4.3.2 活化温度对麦秸活性炭性质的影响
        3.4.3.3 活化时间对麦秸活性炭性质的影响
        3.4.3.4 小麦秸秆活性炭的扫描电镜照片
    3.5 玉米秸秆活性炭的制备
        3.5.1 玉米秸秆的热重分析
        3.5.2 玉米秸秆活性炭的制备
        3.5.3 结果与讨论
        3.5.3.1 流化数对玉米秸秆活性炭性质的影响
        3.5.3.2 活化温度对玉米秸秆活性炭性质的影响
        3.5.3.3 活化时间对玉米秸秆活性炭性质的影响
        3.5.3.4 玉米秸秆活性炭的扫描电镜照片
    3.6 木粉活性炭的制备
        3.6.1 木粉的热重分析
        3.6.2 木粉活性炭的制备
        3.6.3 结果与讨论
        3.6.3.1 流化数对木粉活性炭性质的影响
        3.6.3.2 活化温度对木粉活性炭性质的影响
        3.6.3.3 活化时间对木粉活性炭性质的影响
        3.6.3.4 木粉活性炭的扫描电镜照片
    3.7 本章小结
4 生物质活性炭吸附处理染料废水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染料浓度的测定
        4.3.2 染料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4.3.3 染料标准曲线的绘制
        4.3.4 染料吸附量和去除率的测定
        4.3.5 吸附动力学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吸附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
        4.4.2 吸附动力学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化学活化锯屑制备微孔及中孔活性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材的组成
    1.3 活性炭
        1.3.1 活性炭的孔隙结构
        1.3.2 活性炭的化学组成
        1.3.3 活性炭的吸附过程
        1.3.4 活性炭吸附的主要特点
        1.3.5 活性炭的应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仪器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2 主要原料、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2.3 活化反应装置图
        2.3.1 KOH活化反应装置图
        2.3.2 H_3PO_4活化反应装置图
    2.4 吸附剂表征及其原理简述
        2.4.1 吸附等温线
        2.4.2 比表面积
        2.4.3 孔径分布
3 木质原料性质对KOH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的影响
    3.1 原料组分分析
    3.2 活性炭性能的检测
    3.3 原料与活性炭性能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KOH活化制备微孔活性炭
    4.1 活化条件对活化产物的影响
        4.1.1 浸渍比的影响
        4.1.2 活化温度的影响
        4.1.3 活化时间的影响
    4.2 微孔活性炭孔隙结构
        4.2.1 SEM结果分析
        4.2.2 吸附等温线
        4.2.3 KOH活化活性炭孔径分布
    4.3 KOH活化机理研究
        4.3.1 KOH活化热重分析
        4.3.2 KOH活化过程研究
        4.3.3 KOH活化反应方程
    4.4 本章小结
5 H_3PO_4活化制备中孔活性炭
    5.1 活化条件对活化产物的影响
        5.1.1 浸渍比的影响
        5.1.2 活化时间的影响
        5.1.3 活化温度的影响
    5.2 活性炭孔隙结构
        5.2.1 SEM分析结果
        5.2.2 孔径分布测试结果
    5.3 H_3PO_4活化机理
        5.3.1 热分析结果
        5.3.2 H_3PO_4活化过程
    5.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石油焦系纳米孔结构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标
第二章 多孔炭的性质
    2.1 多孔炭概述
    2.2 多孔炭的原料、结构和性质
        2.2.1 制备多孔炭的原料
        2.2.2 多孔炭的结构
        2.2.3 多孔炭的化学组成
        2.2.4 多孔炭的吸附性能
    2.3 多孔炭的制备方法
        2.3.1 ZnCl_2活化法
        2.3.2 磷酸活化法
        2.3.3 氢氧化钾活化法
        2.3.4 其他化学活化法
        2.3.5 物理活化法
第三章 加热炉法制备石油焦系纳米孔结构材料
    3.1 加热炉加热实验方案
    3.2 加热炉加热实验装置
    3.3 产品性质测定
        3.3.1 苯吸附
        3.3.2 碘吸附
        3.3.3 BET 分析
    3.4 实验步骤
    3.5 加热炉加热物理活化法制备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5.1 实验流程
        3.5.2 加热炉加热不同活化时间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5.3 加热炉加热不同活化温度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5.4 加热炉加热水蒸气流量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5.5 小结
    3.6 加热炉加热化学活化法制备多孔炭
        3.6.1 加热炉加热不同活化剂不同剂料比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6.2 加热炉加热不同活化剂不同活化温度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6.3 加热炉加热不同活化剂不同升温速率及活化时间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法制备石油焦系纳米孔结构材料
    4.1 微波的概述
        4.1.1 微波加热原理
        4.1.2 微波加热的特点
        4.1.3 微波的应用
    4.2 微波法实验方案
    4.3 微波法实验装置
    4.4 微波法的实验
        4.4.1 原料的制备
        4.4.2 实验步骤
    4.5 微波法物理活化制备多孔炭
        4.5.1 微波法活化时间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4.5.2 不同微波功率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4.5.3 微波法水蒸气用量对多孔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4.5.4 微波法与加热炉法物理活化的异同
        4.5.5 小结
    4.6 微波法化学活化法制备多孔炭
        4.6.1 不同剂料比对多孔炭孔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的影响
        4.6.2 不同微波功率活化对多孔炭孔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
        4.6.3 不同微波辐照时间对多孔炭孔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
结论
    结论
    论文的创新点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麦秸用磷酸法制粉状活性炭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松塔/松针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对Pb2+吸脱附性能的研究[D]. 袁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竹篼基活性炭制备及吸附研究[D]. 李伟杰.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3]玉米秸秆复合炭材料制备及脱硫应用研究[D]. 王奇飞.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7(05)
  • [4]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D]. 康琴琴. 苏州科技学院, 2011(04)
  • [5]农作物秸秆用于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J]. 郑秋生,李龙,胡雪玉.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010(03)
  • [6]生物质流化床制备颗粒活性炭技术研究[D]. 崔春霞. 青岛科技大学, 2009(10)
  • [7]化学活化锯屑制备微孔及中孔活性炭[D]. 李密.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1)
  • [8]石油焦系纳米孔结构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D]. 刘焕焕.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7)
  • [9]微波辐射农林废弃物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A]. 陈丛瑾. “第十三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7年国际工业微波节能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7
  • [10]微波辐射农林废弃物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J]. 陈丛瑾. 材料导报, 2007(S2)

标签:;  ;  ;  ;  ;  

小麦秸秆磷酸法制备粉状活性炭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