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管理与股份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伍钟[1](2021)在《B集团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1+N”系列文件,其目的是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要求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释放人力资本潜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站稳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以此为目标,国有企业需要寻找一种具有整体性、持续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评价方法作为纽带,将企业目标、企业效率、劳动用工机制、收入分配等有机连接起来。对子公司的组织绩效管理,就上承接集团公司的绩效目标,就下决定基层员工绩效目标,行之有效的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可以提高集团性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可以使集团内各单位在发展方向上形成合力。本文希望通过对B集团子公司绩效管理情况进行研究优化,使其行之有效。本文首先对绩效管理体系的内涵和内容、绩效管理的主要方法以及中央企业组织绩效管理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理论研究,然后以B集团子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详细分析了B集团对子公司的绩效管理现状,接着在此基础上基于平衡计分卡优化了B集团子公司绩效考核体系,最后提出了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的施行步骤及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发现B集团子公司绩效管理存在与集团公司战略不匹配,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绩效管理指标过于单一,绩效考核结果缺乏审计监控,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优化了B集团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完善了子公司绩效指标体系、绩效辅导沟通系统、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和绩效结果应用和反馈制度,并提出了推行绩效文化、健全配套制度、完善组织结构、强化人员培训、使用科学绩效管理工具等措施保障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B集团对子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为B集团实现子公司战略管控提供了管理手段,也为B集团进行战略纠偏提供了依据。另外,子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为八大建筑央企的二级投资集团绩效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也可以为其他同类企业提供研究基础。
郭璐璐[2](2020)在《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以九阳股份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不断完善和国内股权分配制度的不断推进,我国股权激励在企业管理制度上越来越优化,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来。股权激励措施对公司治理结构,高管激励等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占据了企业制度的重要位置。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推行企业进行股权激励方案是否能够达到想要看到的结果还是会受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因此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到目前依旧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九阳股份作为家电行业的一员,市场竞争驱动力强,行业竞争激烈。美的、格兰仕等大型家电企业逐渐摄入进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九阳股份的销售量和影响力。为了持续站稳市场份额,九阳股份需要不断的吸收并留住各方面的技术人才,扩大宣传力,增加销售量。所以九阳股份结合了自身的企业结构,前后做出了两次股权激励措施。2011年第一次股权激励措施以失败告终,2014年第二次股权激励措施实施较为合理,为企业带来了较好的利益效果。由于九阳股份实施了两次股权激励措施,有比较的意义,能够更好的合理分析两次股权激励措施之间的利弊。因此,选取九阳股份公司的两次股权激励方案作为案例研究。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案例分析方法,对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九阳股份公司的两种股权激励,并从内外部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九阳股份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动因。然后运用基本财务指标分析、EVA综合绩效对九阳股份实施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接着从约束经理人短期行为、降低代理成本和吸引人才三个方面对九阳股份公司的两种股权激励方案进行了分析,得出结果并编制了九阳股份公司两个股权激励方案的结果及其短期市场反应。再分别分析了实施背景、激励对象、行权价格和行权价格,并从这些方面分析了九阳股份公司2011年股权激励计划取消的原因及2014年成功实施的因素。最后,从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两个角度对九阳股份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重新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在企业其他方面有所完善。为相关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公司提供一些参考。
唐军[3](2019)在《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研究 ——以股东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之争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权力配置,可以理解为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问题,也可称之为上市公司机关权力分配。此种权力的分配本质上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分配。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与非上市公司存在多种区别:上市公司的股东人数众多且较为分散,资合性特点突出;股份以股票形式出现,股票流动性强;股东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呈现多样性——关注与理性冷漠交互存在;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和方式,也较非上市公司复杂。上述特点凸显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分配异常复杂。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基础性问题,应当是解决“公司到底是谁的?”这个价值判断问题,进而对公司权力进行制度性的配置。从根本上而言,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重点是公司控制权在股东(大会)、董事(会)之间的分配问题。应当如何对上市公司权力进行有效的配置呢?文章考察分析后发现,无论是股东中心主义,还是董事会中心主义权力配置模式,都无法很好解决上市公司权力配置问题。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难点在于:一是权力配置应当坚持怎样的价值导向?二是权力应当在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之间如何分配?如何有效保障公司权力得到合法运用而非滥用。三是如何有效协调兼顾公司、股东、董事、职工、公司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利益,等等。基于此,本文对如下问题开展了研究:我国公司法下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实践与典型问题;上市公司本质及权力渊源;股东中心主义权力配置模式与董事会中心主义权力配置模式优劣考察分析;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目标、宗旨及其基本原则;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科学与否的判断标准;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路径选择与制度设计,等等。力图清晰界定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理论逻辑与基础,构建利益均衡、运行高效、分权制衡的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公司治理制度体系。从文章的结构上,分为八章,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以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上市公司权力配置存在的弊端与制度完善之需求。本部分通过万科董事会与万科两大股东(宝能系和华润集团)之间的控制权争夺案分析,以及新黄埔股份公司大股东华闻投资与股东中科创之间的控制权争夺案分析,阐释了董事会与股东之间的控制权争夺形成的原因以及股东之间的控制权争夺形成的原因,揭示了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两类主要类型和存在的问题:临时股东大会召集权和主持权法律界定不清的问题;董事会管理层自定薪酬问题;董事会管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大股东剥夺问题;董事会独立性保障问题,等等。第二章为了对上市公司本质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分析了公司制度的演变,然后对公司本质进行了论述。分别就公司契约论、公司实在论、公司否认论、公司拟制论、公司生产团体论等传统公司理论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各种学说的核心观点,对比了上述理论之间的异同,指出了其中需要探讨之处。在公司权力起源问题上,分析了作为公司法上的权力和权利之间的关系,认为公司权力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法律的授权;第二,合同的授权;第三,权力主体的转授权。公司权力的核心为控制权,分为表决控制权、执行控制权和监督控制权等三种类型。第三章对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两种模式——股东中心主义模式与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究其制度困境。本章对股东中心主义和董事会中心主义产生的背景和特点进行了阐释,运用法经济学对股东中心主义进行分析,认为其在上市公司规模化的当下并不适用,其决策成本过高和效率低下,股东存在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有效决策。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强调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而股东中心主义推崇的股东本位是个人利益的集中表现,与经济法的立法宗旨是相违背的。从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上,有必要对股东中心主义进行国家干预。董事会中心主义强调了董事会权力的独立性,保障了公司的运行效率。董事会法律属性应当是多方位的,而非只强调“法律授权”、“资源依赖”或者“委托代理”。董事会中心主义确立的逻辑路径在于:股东直接民主向董事会代议民主的转变;经营自然性向专业性的转变;有限理性克服和信息对称的需要。董事会中心主义存在的弊端主要有:董事存在侵占股东及公司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可能;董事会权力制约机制缺失或者失灵;集体迷失现象之显现,等等。第四章主要分析和研究了如下问题:一是应当坚持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目标、宗旨?二是上市公司权力配置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对于第一个问题,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目标和宗旨应当是坚持股东利益和兼顾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对于第二个问题,从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目标、宗旨出发,上市公司权力配置至少应当坚持这三个原则:一个是效率原则;二是公司社会责任兼顾原则;三是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第五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分析探究了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科学与否的判断标准。一是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包括对于公司本质的认识、公司的文化、社会对公司的责任和道德要求。二是正式制度因素分析,包括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经理层制度、外部制度。三是实施机制因素分析,包括公司权力配置的相关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涉及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运行成本是否经济且有效率;涉及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信息交换机制是否流畅;涉及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权力主体是否健全、制衡理念是否得到了贯彻;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惩戒成本是否有足够的威慑力;公司权力配置制度设计中的激励机制是否得到了落实,等等。第六章对股东权力的运行进行了制度上的探讨与设计。首先,本章论述了上市公司权力配置中的股权结构及衡平规则。在股权结构方面,上市公司权力配置应当区分不同的股权结构类型。我国单层股权结构下,如何对控制权股东进行法律规制呢?应强调控制权股东秉承“诚实信用”原则,切实履行自己的忠实义务;《公司法》应当对控制权股东进行法律上的定义,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楚界定。控制权股东对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表决权受到限制,完善控制权股东的关联交易表决权回避制度。在协议控制权及其控制权股东的法律规制上,应当加强控制权股东的信义义务,且对控制权股东的表决权限制。在公司双层股权结构及衡平规则问题上,一是双层股权结构之公司类属在立法上应当以任意性规范为主,强行性规范为辅;二是创始股东投票权特殊限制规则;三是资本股东表决权的复苏规则;四是资本股东申请权的保留规则;五是双层股权结构的时限规则;六是保护资本股东的内部规则。本章认为,我国股权结构应当增加双层股权结构选择,且就我国双层股权制度构造的具体方案进行了探讨。其次,股东提案权是保障股东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内容,充分保障股东提案权是实现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分权制衡原则”的重要举措。在上市公司权力配置中,如何对股东提案权进行修正与完善呢?本章对股东提案类别和股东提案规则的要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股东提案权制度比较考察,着重从提案权股东的资格条件限制、对股东提出的提案本身的要求、对于提案的具体排除程序、违反SEC提案权规则的救济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更好的理解股东提案权,本章对美国股东提案权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得出启示。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建议我国股东提案权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对提案权股东的资格要求;二是股东提案的范围;三是提案程序;四是股东临时提案数量和内容的限制。第三,高管薪酬问题越来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高管薪酬与公司利益、股东利益的保障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突出。在上市公司权力配置中,如何对高管薪酬进行约束呢?对高管薪酬现状比较分析后发现,有必要对高管薪酬的进行信息披露约束和高管薪酬的股东投票权约束。为更好保障股东权益,应当建立股东对董事会薪酬决议的诉讼权约束机制。就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度约束而言,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董事、监事和其他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的决定权应当属于股东大会,而不能授权于董事会;二是董事、监事和其他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应当和其绩效考核相联系;三是董事、监事和其他公司管理人员的薪酬标准应当进行充分披露,以助于形成公众对其薪酬的舆论监督机制。第七章对董事会权力运行与约束进行了探讨,首先,对董事会组成、原则和功能定位进行了论述,其次,对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缺失、独立董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情感因素和利益诱因等导致独立董事不独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独立董事独立性的途径。在董事自我交易约束上,本章认为应当从自我交易的披露约束、自我交易的股东大会批准约束和自我交易的董事会批准约束等方面开展工作。在董事权力与股东权力的协调方面,董事会成员不应全部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的自由决定权应受到保障,董事会决议原则上不应被股东会大会否决,以保障董事会独立性,商业判断规则是有效协调董事权力和股东权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基于商业判断规则,股东不得对董事正常的履职行为和权力进行任意的干涉。应当从法律上和公司章程角度,对董事会与股东大会权力的进行具体分配。董事职务的解除上,股东大会解除和司法解除互相存在,但应当做好二者的有效衔接。为有效保障董事会更好履职,应当建立董事会集体责任机制。第八章对德国公司监事会制度、日本公司监事会制度进行了比较考察,且对意大利公司监事会制度、荷兰公司监事会制度和法国公司监事会制度进行了比较考察,着重探讨了监事会成员的资格条件、任期、选聘、解聘和职责等内容。且结合我国公司法实际,分析了我国现有公司监事会制度存在的不足:一是监事的任职资格比较单一,局限性较大。二是监事会权力范围较小,不利于监事会功能体现。三是我国无外部监事制度,无法很好履行监督职责。基于此,就我国监事会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一是监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外部监事。《公司法》修改时,应当考虑监事会成员中包括外部监事,且应当就外部监事的任职资格条件进行详细规定。应当考虑中小股东监事代表,且规定中小股东代表监事的入职条件,以充分保障中小股东在监事会中的作用,切实维护中小股东权益。二是扩大监事会职权。改变公司监事会事后监管模式,将其监管方式变成事中和事前监管。有必要赋予监事会对董事会重大决议的表决权,赋予监事会对一般董事会决议的异议权,明确异议权效力内容。
查娜[4](2019)在《海康威视限制性股票激励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股权激励是企业拿出部分股权来激励员工的一种方法。一般条件下,股权激励会附带一定的限制条件,只有满足了限制条件的员工才能行权。通过股权激励这种方式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紧密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股权激励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大部分公司能有效的实施激励机制。而国内股权激励制度起步较晚,股票期权模式在金融危机以后受到了较大的质疑,限制性股票模式在此同时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因为限制性股票的激励对象取得公司股票的成本较低,即使股价波动很大,激励对象仍然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获取差价,激励措施仍然有效。同时限制性股票的行权条件比其他股权激励模式更严苛,一般会规定必须的服务年限和业绩目标,这些考核指标与激励对象自身利益挂钩,可以减少管理层的短期行为,使得管理层努力完成考核业绩,更重视公司的长期发展,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进程。在2005年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很多公司愿意去尝试这一激励方法,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加,同时我国也在进一步的完善股权激励方面的法律法规,从2006年开始实行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到2016年证监会审议通过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法规的一步步修改以及完善,意味着股权激励市场也在不断进步。在现代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高质量的人才是提升高科技公司综合竞争的关键,高科技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尤为强烈,所以本文选取高科技公司中安防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康威视作为案例。采用平衡计分卡法研究海康威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实施效果,对实施结果进行财务和非财务的分析,得出海康威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成功的结论,并总结其经验与不足之处。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许多文献和报告,对海康威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效果分析。根据IHS视频监控白皮书的披露,海康威视2017年位列视频监控设备市场第一位,市场份额37.94%。海康威视从2012年起开始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目前已经顺利实施三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本文分为五部分,首先第一部分从股权激励的理论和限制性股票对公司的业绩影响这两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同时因为后续绩效研究方法采用平衡计分卡法,所以第一章对平衡计分卡方面的研究也进行了综述;其次第二部分是对限制性股票以及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概述,包括了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的介绍;再次第三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介绍海康威视实施限制性股票计划的背景、动因、方案设计以及三期实施情况;然后第四部分是效果分析,采用平衡计分卡法,分别从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员工维度等四个方面对比分析海康威视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前后的效果;最后第五部分,得出海康威视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结论与启示,为其他企业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提供借鉴与帮助作用。本文对海康威视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前后的效果进行分析后,认为不论是从财务方面还是从非财务方面,限制性股票这种激励方式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活力。同时总结其经验与应重视的问题,企业在实施激励计划过程中,应选择合理的激励对象与设置适度的行权条件,同时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制度,保障企业的激励计划顺利实施。本文研究有助于企业优化其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设计,为上市公司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提供借鉴和参考经验,同时为我国限制性股票激励研究提供案例支持。
邓文文[5](2019)在《H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老牌国企,江苏H集团近年来多元化战略失败,在新的管理层上任后重新收缩战线,聚焦主业,经营情况开始改善,集团也重提“做全球醋业领跑者”的宏伟愿景。食醋作为餐饮调味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又因为行业准入门槛过低涌入大量竞争者。面对完全竞争市场,也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国企改革的方针,集团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能连接战略和经营的最佳管理手段,集团也重新开始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希望能让集团的战略落地,也希望能更大程度控制企业的经营行为,但通过几年的试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和优化方案的设计,帮助H集团优化现存的全面预算管理,同时能给同行业的集团型企业带来一些启发。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发展进行了回顾,然后对全面预算管理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H集团的预算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发现其在预算管理的环境、预算对战略的保障、预算编制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最后,笔者设计了H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框架,并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的方案。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本就复杂,集团管理者首先应该具备集团层面的视野,对集团的整体管理进行规划,然后以战略为导向,再辅以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不盲从、不跟风,持之以恒的优化和改善,最终必定能实现企业目标。
祁畅[6](2018)在《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从应然性和实然性两个角度来分析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法律内涵并探索出相应的监管路径。一方面从新三板市场的融资和监管实践出发,分析对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方式。另一方面基于学理和《公司法》、《证券法》的规定,剖析现阶段非上市公众公司应有的内涵和监管路径。本文主要提出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双层监管路径,即分别从公司和证券市场的视角对非上市公众公司进行规范:对于广义上的非上市公众公司,需通过《公司法》进行统一规范,对公司分类、股东知情权等内容做出详细规范;对有具有特殊性的非上市公众公司,如在新三板市场交易的挂牌公司,则需要通过《证券法》及相关法规进行完善,包括发行制度和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本文正文部分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六章,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基本范畴。主要介绍了三个基本内容:第一,介绍了非上市公众公司产生的原因,包括清理场外市场而形成的特殊公司制度、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需求、监管体制改革的原因以及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完善原因。第二,研究了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概念的内涵和实践,介绍了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内涵以及实践中三种情况:两网及退市公司、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中的非上市公众公司和无固定交易场所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第三,介绍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交易场所——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状况,讨论了新三板市场的法律性质,以及新三板市场建设与非上市公众公司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第二章,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这一部分首先从学理基础和立法实践分析了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现状:一方面,提出了契约自由与公共干预理论,证券监管模式变革以及公司治理的软法规制等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学理基础;另一方面,回顾了非上市公众公司和新三板市场的监管史变迁,分析了目前非上市公众公司和新三板市场的监管路径和特点。而后文章提出了目前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存在的四方面问题: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内涵和定位缺乏法理基础,监管模式和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的逻辑起点存在问题,信息披露制度缺乏层次化的安排。第三章,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路径的比较研究。这一章纵向上比较分析了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与上市公司监管路径的区别,横向上则分析了域外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路径。文章从公司特征、证券交易制度及交易场所、具体监管路径三个角度比较分析了非上市公众公司与上市公司的区别,其核心区别在于:一方面,非上市公众公司兼具公众性和封闭性两个矛盾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交易场所具有半公开性,因此对于非上市公众公司和其交易场所宜采用自律主导型的监管模式。域外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立法主要分析了美、日、英等国家的立法,对其市场分层制度、公司登记制度以及保荐制度予以借鉴和学习。第四章,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双层路径。这一章前一部分提出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总体框架,第一层次是以公众公司的统一监管为核心,非上市公众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受到监管。第二层次对新三市场中的非上市公众公司采取选出式监管,以发行制度和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后一部分指出了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监管规则的安排:《公司法》解决其公司法法理上的逻辑起点的问题,也即其内涵特征——规范公众公司和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基础,公众公司治理规则的基本内容,并提供与《证券法》规则的关联机制;《证券法》解决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问题——公众公司外延特征的确定,对多面化的公众公司的监管设立具体规则。第五章,公司维度的监管路径: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和监管体系重构。本章从公司维度出发,介绍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制度安排、逻辑起点和监管体系。本章首先提出了我国公司分类范式的重构,并根据这一分类基础定义了公众公司的内涵和外延,明确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分类以及公司治理规则的基本分类并提供与《证券法》规则的关联机制则。其次提出了从公司角度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体系,以公众公司的登记制度和《公司法》上股东知情权制度之完善为主。第六章,证券市场维度的监管路径:以证券发行制度和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这一部分一方面讨论了非公开发行制度与其他发行制度的区别与联系,并建议构建针对特定对象的公开发行制度。另一方面研究了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的内涵、价值以及具体表现形式,并提出了在我国的实现路径:市场分层与公司分类披露信息,证券行政监管权的横向和纵向分权,强制信息披露与自愿信息披露相结合。
戴庭月[7](2018)在《基于EVA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 ——以宝钢股份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值检验着企业的市场决胜力,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及重视。前期学者对市值管理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微观层面,例如:市值管理的手段、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忽视了是对宏观层面对市值管理的。国外企业中,EVA理论应用的非常广泛,并且日益成熟。2001年思腾思特公司进入我国后,对EVA理论不断宣传,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将注意力逐步转移到EVA的研究上来。随着时间的发展,EVA理论优势逐渐展露出来,国内一些企业开始逐步重视对EVA理论的作用,并且尝试将EVA应用到企业中。本文尝试探析EVA理论在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对EVA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出前人关于市值管理、EVA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缺陷。然后通过分析传统市值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EVA理论的优势,说明EVA理论在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并且分析了EVA理论在公司战略管理体系、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决策体系、绩评价体系中的具体应用,构建了EVA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应用系统。其次,介绍了宝钢股份公司以及其EVA体系,通过结合宝钢股份的案例,具体分析EVA理论在其市值管理中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效果。最后从财务指标、市值与EVA值的对比、市场反映这三个方面对宝钢股份的市值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根据其市值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关提升建议。本文通过理论及案例的研究分析,说明了EVA理论具有提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效果的作用,上市公司以EVA为基础构建市值管理体系,能够提高企业管理层价值创造观念和长期目标责任感,有效缓解所有者和经营者两权分离所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企业市值管理意义重大。同时,也为EVA理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任永强[8](2016)在《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三十多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看,通过推进政企分开、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试点、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国有企业逐步转换经营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企治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员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不合理、能力不适应、活力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高层次、国际化的人才相对短缺。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在行业内一般为领军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的中国企业85%为中央企业。中央企业面临的是更大的市场空间、更重的市场责任。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队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结构、“企业家精神”需要进一步有效激发。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针对职业经理人的探索与试点也在不断的推进,不少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针对契约管理、市场化招聘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站在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的起点上,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将成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推进董事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特别是在中央企业范围内针对性的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深化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论文围绕中央企业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深刻阐述了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外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相关理论成果,通过案例深入剖析了国外跨国公司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了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的条件和主要特点;梳理回顾了我国非公企业和国有企业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了中央企业经理人特征和范围,研究提出中央企业高层级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目标、总体要求、实现路径、主要举措和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综合采用了文献梳理、国际比较、历史比较、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一、论文系统研究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的理论。在界定经营管理者与经营管理者制度、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等相关概念,介绍职业经理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认为,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在社会分工导致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优势在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及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以契约为根本遵循的责权利体系,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关键在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践。二、论文研究了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现状是:职业经理人层级与职能不断细化,选拔培养方式采用从企业内部为主,评价方式采用以出资人和市场相结合,建立以中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和激励制度,采用以内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具体条件了法国电力公司、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美国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通用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其启示是: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以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支撑,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以良好的职业经理人文化为基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三、论文比较分析了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和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和实践。具体分析了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以联想集团、万科集团、国美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为例分析了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分析了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和改革方向;从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动机、职业经理人选拔与培养、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问题等方面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四、论文研究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征和角色定位。研究指出,职业经理人具有契约关系、市场属性、领军地位、职业水准4项基本特质。一是契约关系,出资人或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通过平等协商,明确权(权利范围)、责(责任边界)、利(义务与利益),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合同,两者是平等的法律主体。二是市场属性,他们的人力资本价值由其经营业绩决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通过协议薪酬反映。三是领军地位,一般享有比较充分的经营权,处于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的顶端。四是职业水准,把成功经营企业作为职业理想,具有忠实于出资人的职业操守和经营管理企业的职业能五、论文构建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研究认为,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能力特征至少包含了信息敏感、智力能力、管理沟通、组织承诺、自我效能、挫折容忍、成就动机、自我控制及领导力几个维度;此外,政治素质是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特有素质。六、论文深入分析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及问题。目前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模式主要有:完全竞争性企业的全面探索模式、集团新设子公司和新兴业务板块的“特区”模式、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双轨”模式和竞争性较低企业的零星试点模式。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在推进企业管理人员身份转变、探索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推行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任、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和业绩合同管理、探索市场化薪酬分配和激励、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开发、探索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退出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论文以华润集团、宝钢集团和中粮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为例进行了分析。论文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官本位及行政化管理、党管干部原则实现形式、薪酬分配和激励市场化、“能上难下”“能进难出”、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七、论文探索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设计。论文在研究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改革路径的基础上,从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开发、风险管理、退出机制、正确处理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探索构建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必须准确把握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创新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实现形式,以深化规范董事会建设为契机,以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为主线,突出问题导向,抓好顶层设计,形成职业经理人制度体系,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富有活力、业绩突出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更好的发挥企业家作用,促进中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提升中央企业现代化的企业治理能力。总体要求是:把握方向、抓住主线,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规范起步、试点先行,注重协同、统筹推进。企业可根据实际,择优选择增量改革模式、存量改革模式两条实现路径。增量改革模式是指,从市场上择优选聘部分职业经理人嵌入企业经营班子,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存量改革模式是指,推进现行经理层职业化,实现整体转身。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的关键是要在推行职业经理人聘任制、创新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改进完善市场化选拔任用方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上级组织探索建立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人才池”;要实行职业经理人契约化管理,需要牢牢把握建立职业经理人聘任协议制度、加强业绩合同管理、完善薪酬分配和激励机制、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推进市场化退出等重要环节,关键是以契约为基本遵循,依据聘任协议和业绩考核结果决定上下去留、能多能少。八、论文提出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着眼于完善市场化法制环境,从政策、环境、法律等层面全面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建议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优化相关国有企业人才管理政策,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建设规范的董事会,研究制定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开展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以及强化相关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
江学芳[9](2016)在《万安科技母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基于综合型投资中心模式》文中研究指明企业集团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增强和国际竞争力增强至关重要。随着资本扩张的深化,母子公司体系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母子公司关系也处于集团内部各种关系的中心环节。良好的母子公司财务管控体系有利于确保集团正常运行,有利于集团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集团型企业,充分发挥财务绩效评价在公司财务管控中的作用,正确引导下属企业朝着集团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努力,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本文对以万安科技母子公司财务绩效管控为例,对综合型投资中心财务绩效体系的搭建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财务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给出了衡量投资中心财务绩效的指标;然后介绍了基于综合型投资中心的财务绩效评价的概念和特征,描述了万安科技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该公司子公司和事业部在财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同时以该公司的子公司和事业部为研究对象,选取代表性的核心评价指标、基本评价指标和控制指标,合理地确定其权重,构建了综合型投资中心的财务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计算了三家样本公司的综合评价指数,对其投资中心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案例分析,运用超额剩余收益对三家样本公司经营班子成员的超利润奖励薪酬计算结果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最后指出该公司构建综合型投资中心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配套政策,并对提升综合型投资中心财务绩效评价效果提若干建议。本文的基本结论是:综合型投资中心是适合集团公司紧密层子公司绩效评价的评价模式。基于综合型投资中心模式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需要切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考虑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及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等财务评价指标,以及企业质量管控能力、供应商管控能力等非财务类的评价指标。并针对不同的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权重,以聚焦企业管理的核心控制点。同时,兼顾不良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控制指标。另外在对企业经营层进行超额利润奖励时,注重资产利用效率,在超剩余收益的基础上进行奖励,以达成经营者与股东财富增加的共同目标。
李萌[10](2013)在《EVA导向下的油田企业绩效评价与财务管理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在今天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为获得和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能力,引入EVA业绩评价指标,它加入了资本成本的概念,并对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支出进行调整,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价值为导向,将管理者在净利润上投入的关注转换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价值管理方面。本文通过对油田企业经济增加值的研究,我们认为,把经济增加值引入油气成本核算,可以使得成本信息更加完整,更有利于管理者从企业价值最大化角度出发来进行决策。本文通过介绍跨国石油公司的业绩管理和我国油田企业传统业绩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引出EVA业绩评价,然后以样本油田企业的实际情况为背景,构建油田企业EVA业绩评价体系,并对样本油田2008——2012年的EVA业绩评价进行应用分析。其次,实证分析EVA导向对采掘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其中主要分析样本采掘企业2009年和2011年的勘探、培训以及研究开发支出等财务行为的转变。最后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分析油田企业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的途径,以供油田企业参考。
二、资本管理与股份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本管理与股份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B集团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工具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研究综述 |
2.1 绩效管理体系内涵和内容 |
2.1.1 绩效和绩效管理 |
2.1.2 绩效管理体系的内容 |
2.1.3 绩效管理的主要工具 |
2.2 组织绩效管理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组织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组织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章 B集团子公司绩效管理的现状 |
3.1 B集团公司概况 |
3.1.1 集团公司简介 |
3.1.2 集团公司组织结构 |
3.1.3 集团公司经营现状 |
3.2 B集团子公司概况 |
3.2.1 子公司职能定位 |
3.2.2 子公司内设部门 |
3.2.3 子公司所管理的机构 |
3.2.4 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 |
3.3 B集团子公司绩效管理的实施现状 |
3.3.1 子公司绩效管理的制度安排 |
3.3.2 子公司绩效管理的组织安排 |
3.3.3 子公司绩效管理具体方案 |
第四章 B集团子公司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子公司绩效管理的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4.1.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4.2 子公司绩效管理的深度访谈 |
4.2.1 访谈的目标和对象 |
4.2.2 访谈提纲设计 |
4.2.3 访谈内容分析 |
4.3 子公司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子公司绩效管理目标与集团战略不匹配 |
4.3.2 子公司绩效指标体系过于单一 |
4.3.3 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 |
4.3.4 子公司绩效结果缺乏审计监控 |
4.3.5 考核结果运用重点出现错位 |
4.4 子公司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子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各不相同 |
4.4.2 企业缺乏绩效文化 |
4.4.3 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认知不足 |
4.4.4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4.4.5 绩效管理的数字化水平不高 |
第五章 B集团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 |
5.1 B集团对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的目的和思路 |
5.1.1 对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的目标 |
5.1.2 对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的原则 |
5.1.3 对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的设计思路 |
5.2 优化绩效指标体系 |
5.2.1 子公司绩效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依据 |
5.2.2 优化子公司绩效指标体系 |
5.2.3 确定子公司绩效考核评价指标权重 |
5.2.4 确定子公司评价标准 |
5.3 完善绩效辅导沟通系统 |
5.3.1 明确绩效辅导沟通参与者 |
5.3.2 完善绩效辅导沟通内容 |
5.3.3 提供绩效辅导沟通工具 |
5.4 优化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
5.4.1 明确绩效承诺方式 |
5.4.2 完善绩效考核评价程序 |
5.4.3 明确绩效结果确定方式 |
5.5 优化绩效结果应用与反馈制度 |
5.5.1 完善绩效结果应用制度 |
5.5.2 优化绩效反馈制度 |
第六章 B集团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及保障 |
6.1 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的实施步骤 |
6.1.1 修订子公司绩效管理制度 |
6.1.2 完善子公司绩效管理实施的流程机制 |
6.1.3 对优化后的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进行试运行 |
6.1.4 在集团范围内推行优化后的子公司绩效管理 |
6.2 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 |
6.2.1 推行绩效文化 |
6.2.2 健全配套制度 |
6.2.3 完善组织结构 |
6.2.4 强化人员培训 |
6.2.5 使用科学绩效管理工具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以九阳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 |
1.2.2 国内相关文献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股权激励概念 |
2.1.2 股权激励模式 |
2.1.3 财务绩效评价 |
2.1.4 经济增加值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双因素激励理论 |
3 九阳股份公司股权激励的案例分析 |
3.1 九阳股份概况 |
3.1.1 九阳股份公司介绍 |
3.1.2 九阳股份的股权结构 |
3.2 九阳股份股权激励动机分析 |
3.3 九阳股份股权激励实施方案 |
3.3.1 第一次实施股权激励方案 |
3.3.2 第二次实施股权激励方案 |
4 九阳股份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
4.1 基本财务指标分析 |
4.1.1 盈利能力 |
4.1.2 偿债能力 |
4.1.3 企业发展能力 |
4.1.4 总结 |
4.2 综合效绩——EVA分析 |
4.2.1 九阳股份EVA计算 |
4.2.2 九阳股份EVA分析 |
4.3 两次股权激励的市场反应效果研究 |
4.3.1 第一次股权激励对股价的影响 |
4.3.2 第二次股权激励对股价的影响 |
4.3.3 总结 |
4.4 九阳股份两次股权激励前后对公司的影响作用 |
4.4.1 对管理者短期行为的影响 |
4.4.2 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
4.4.3 对吸引人才的影响 |
5 九阳股份两次股权激励结果迥异的原因分析 |
5.1 2011年股权激励方案撤销原因分析 |
5.1.1 外部市场环境变化 |
5.1.2 激励对象设置不合理 |
5.1.3 行权价格缺乏合理性 |
5.1.4 行权条件缺乏合理性 |
5.2 第二次股权激励方案成功要素分析 |
5.2.1 时机选择相对恰当 |
5.2.2 -taking jiuvang stock company as an example |
5.2.3 行权价格趋于合理化 |
5.2.4 行权条件更为合理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 |
6.2.2 建构科学的业绩考核系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研究 ——以股东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之争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题及研究目的 |
二、研究综述 |
三、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中国实践与典型问题 |
第一节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控制权之争—以万科控制权争夺为切入点 |
一、临时股东大会召集权和主持权流于形式问题 |
二、董事会管理层自定薪酬问题 |
三、董事会管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 |
第二节 股东之间的公司控制权争夺—以新黄埔控制权争夺为切入点 |
一、大股东剥夺问题 |
二、董事会独立性缺失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市公司基本原理:制度生成、本质与权源 |
第一节 上市公司:养成、嬗变与概念厘定 |
一、公司养成与嬗变 |
二、上市公司概念的厘定:法律形态及类型化 |
第二节 上市公司权力:权力溯源及权力类型 |
一、上市公司权力:权力与权利之辨 |
二、上市公司权力:权力溯源 |
三、上市公司权力:控制权、类型及实现途径 |
第三节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法益向性—对传统公司理论的再认识 |
一、公司本质的传统理论及权力配置的法益向性 |
二、上市公司本质及权力配置的法益向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股东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考察 |
第一节 股东中心主义权力配置模式 |
一、股东中心主义概述 |
二、股东中心主义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二节 董事会中心主义权力配置模式 |
一、董事会及董事会中心主义生成 |
二、董事会中心主义确立的逻辑路径 |
三、董事会法律属性的传统认识论 |
四、董事会中心主义之弊端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目标、宗旨与基本原则 |
第一节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目标与宗旨 |
一、上市公司权力配置应当坚持股东利益 |
二、上市公司权力配置应兼顾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 |
第二节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基本原则 |
一、效率原则 |
二、社会责任兼顾原则 |
三、分立与制衡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科学与否的判断标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
第一节 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 |
一、对于公司本质的认识 |
二、公司的文化 |
三、社会对公司的责任和道德要求 |
第二节 正式制度因素分析 |
一、公司的股权结构 |
二、董事会制度 |
三、监事会制度 |
四、经理层制度 |
五、外部制度 |
第三节 实施机制因素分析 |
一、涉及公司权力配置的相关制度设计是否合理 |
二、涉及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运行成本是否经济且有效率 |
三、涉及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信息交换机制是否流畅 |
四、涉及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权力主体是否健全、制衡理念是否得到了贯彻 |
五、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惩戒成本是否有足够的威慑力 |
六、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中的激励机制是否得到了落实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股东权力运行 |
第一节 股权结构及衡平规则 |
一、股权结构的类型 |
二、我国单层股权结构下控制权股东的法律规制 |
三、协议控制权及其控制权股东的法律规制 |
四、双层股权结构及衡平规则 |
第二节 股东提案权修正与完善 |
一、股东提案权基本认知 |
二、股东提案权制度比较考察 |
三、我国股东提案权制度之完善 |
第三节 高管薪酬约束及股东投票权 |
一、高管薪酬现状分析 |
二、高管薪酬约束比较法考察 |
三、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度约束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董事会权力运行 |
第一节 董事会组成、原则和功能定位 |
第二节 独立董事 |
一、独立董事独立性缺失 |
二、增强独立董事独立性的途径 |
第三节 董事自我交易约束 |
一、自我交易的披露约束 |
二、自我交易的股东大会批准约束 |
三、自我交易的董事会批准约束 |
四、其他约束 |
第四节 董事权力与股东权力的协调 |
一、董事会成员不应全部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
二、董事的自由决定权应受到保障 |
三、董事会与股东大会权力的具体分配 |
四、董事职务的解除 |
五、董事会集体责任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监事会权力运行 |
第一节 监事会制度的比较考察 |
一、监事的任职资格 |
二、监事的任期 |
三、监事的选任与解聘 |
四、监事(会)职权与责任 |
五、监事的薪酬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修正 |
一、我国公司法关于监事会相关规定的评述 |
二、我国监事会制度的完善建议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海康威视限制性股票激励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股权激励理论的研究 |
1.2.2 关于限制性股票对公司业绩影响的研究 |
1.2.3 关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限制性股票分析的理论概述 |
2.1 限制性股票的概念及特点 |
2.1.1 限制性股票的概念 |
2.1.2 限制性股票的特点 |
2.2 实施限制性股票计划的影响因素 |
2.2.1 政策因素 |
2.2.2 市场因素 |
2.2.3 内部发展因素 |
2.3 平衡计分卡分析方法原理及特点 |
2.3.1 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
2.3.2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 |
2.3.3 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平衡关系 |
2.3.4 平衡计分卡的作用及特点 |
2.4 限制性股票的基础理论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2.4.2 人力资本理论 |
2.4.3 激励理论 |
3 海康威视限制性股票激励介绍 |
3.1 海康威视公司概况 |
3.1.1 海康威视公司简介 |
3.1.2 海康威视的组织架构 |
3.1.3 海康威视的财务状况 |
3.2 海康威视限制性股票实施基本情况 |
3.2.1 海康威视第一期限制性股票计划实施情况 |
3.2.2 海康威视第二期限制性股票计划实施情况 |
3.2.3 海康威视第三期限制性股票计划实施情况 |
3.3 海康威视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动因 |
3.3.1 健全公司激励制度,留住高端人才 |
3.3.2 保障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
3.3.3 追求股东资本保值,实现股东满意回报 |
3.4 海康威视限制性股票激励的主要内容介绍 |
3.4.1 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的思路 |
3.4.2 限制性股票有限期及激励对象 |
3.4.3 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的条款设计 |
4 海康威视限制性股票激励效果分析—基于平衡计分卡法 |
4.1 财务绩效分析 |
4.1.1 经营绩效分析 |
4.1.2 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的年均成本对业绩影响分析 |
4.1.3 现金流分析 |
4.2 客户维度:市场拓展分析 |
4.2.1 市场份额分析 |
4.2.2 客户增长能力分析 |
4.2.3 客户满意度分析 |
4.3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管理水平分析 |
4.3.1 供应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
4.3.2 质量管理流程分析 |
4.3.3 销售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
4.4 学习与成长维度:创新能力分析 |
4.4.1 员工类型分析 |
4.4.2 员工学历分析 |
4.4.3 研发投入分析 |
4.4.4 业务创新分析 |
4.4.5 产品结构分析 |
5 结论与启示 |
5.1 海康威视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结论 |
5.1.1 设定合理的行权条件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热情 |
5.1.2 针对性的选择激励对象可以确保计划实施的公正性 |
5.1.3 增加了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与企业凝聚力 |
5.1.4 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有助于公司长远发展 |
5.2 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启示 |
5.2.1 嵌入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增加业绩考核指标的全面性 |
5.2.2 建立有效的薪酬与绩效监督机构,加强风险控制 |
5.2.3 有效控制激励收益标准,减少激励对原股东收益的影响 |
5.2.4 完善限制性股票激励制度,改善企业外部环境 |
5.2.5 加强市场监管,减少滥用限制性股票激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H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理论分析 |
2.1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1 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2 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 其他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论分析 |
2.2.1 集团组织类型与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理论分析 |
2.2.2 集团预算管理意义建构的理论分析 |
2.2.3 战略管理与关键业绩指标体系的相关理论 |
2.2.4 合并预算管理的理论分析 |
第3章 H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
3.1 H集团公司简介 |
3.1.1 组织结构 |
3.1.2 业务情况 |
3.1.3 竞争情况 |
3.2 H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
3.2.1 预算管理的机构设置 |
3.2.2 预算管理流程 |
第4章 H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案例分析及问题诊断 |
4.1 研究设计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调查 |
4.1.3 问卷分析 |
4.1.4 实地访谈 |
4.2 H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案例的分析及评价 |
4.2.1 案例分析 |
4.2.2 案例评价 |
4.3 H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总结 |
第5章 H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优化方案 |
5.1 H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
5.1.1 集团的战略分解及目标制定 |
5.1.2 集团组织结构及职责设定 |
5.1.3 预算的编制 |
5.1.4 预算的执行与监控 |
5.1.5 预算的考评 |
5.2 H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环境优化 |
5.2.1 建立与集团组织类型匹配的预算管理模式 |
5.2.2 加强对集团预算管理行为的意义建构 |
5.3 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方程式 |
5.4 H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编制优化 |
5.4.1 科学编制集团全面预算 |
5.4.2 建立合并预算管理体系 |
5.5 H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与控制优化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基本范畴 |
第一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产生原因 |
一、清理场外市场中发行乱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现状 |
二、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新三板市场的制度供给 |
三、资本市场监管权力的变革: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 |
四、促进投资手段多元化,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
第二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及实践 |
一、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 |
二、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实践 |
第三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新三板市场 |
一、新三板市场发展现状及其与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关系 |
二、新三板市场的法律性质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现状、学理基础与存在问题 |
第一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范畴、历史与现状 |
一、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范畴 |
二、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路径的历史变迁 |
三、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现状 |
第二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路径的法理基础 |
一、公司法路径:公司自治与公共干预 |
二、证券法路径: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变革与发展 |
三、第三条道路:公司治理的软法规制 |
第三节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内涵和定位缺乏法理基础 |
二、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模式和监管主体不明确 |
三、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逻辑起点不明晰 |
四、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缺乏层次化的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路径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与上市公司监管路径的区别 |
一、公司特征的比较分析 |
二、证券交易制度及场所的比较分析 |
三、监管路径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域外监管经验镜检 |
一、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范畴的域外规范 |
二、非上市公众公司市场监管的域外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双层路径 |
第一节 构建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监管的双层路径 |
一、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模式的总体框架——双层监管路径 |
二、公司维度:非上市公众公司概念和监管体系重构 |
三、市场维度:以证券发行制度和差异化信息披露为核心 |
第二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规则制度安排 |
一、规则基础:《公司法》与《证券法》关系的再认识 |
二、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监管规则的制度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司维度: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和监管体系重构 |
第一节 公众公司的概念重构 |
一、公众公司的概念辨析与重构 |
二、我国公司分类范式的重构 |
第二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学理概念完善 |
一、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完善 |
二、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分类与名称 |
三、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公司治理规则完善 |
第三节 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体系重构 |
一、公众公司登记制度完善 |
二、股东知情权与信息披露 |
三、现阶段的监管模式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市场维度:以证券发行和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 |
第一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证券发行监管路径 |
一、公开发行制度的监管范畴界定 |
二、针对特定对象的公开发行制度 |
三、公开发行与非公开发行的互通机制——转板制度的建立 |
第二节 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理论内涵的完善 |
二、信息披露的差异化实现的可能性与具体表现形式 |
三、信息披露差异化的具体实现路径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EVA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 ——以宝钢股份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市值管理文献综述 |
2.1.2 EVA文献综述 |
2.1.3 文献述评 |
2.2 相关理论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三章 基于EVA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相关分析及计算 |
3.1 概念界定 |
3.1.1 价值管理 |
3.1.2 市值管理 |
3.2 EVA计算及其与市值管理的内在关系 |
3.2.1 EVA的概念 |
3.2.2 EVA的计算方法 |
3.2.3 EVA改进市值管理机制 |
第四章 基于EVA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必要性及优势分析 |
4.1 基于EVA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必要性 |
4.1.1 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的不足 |
4.1.2 传统激励机制的不足 |
4.2 基于EVA市值管理的优势 |
4.2.1 促进企业价值创造活动 |
4.2.2 降低委托代理风险 |
4.2.3 促进企业资源有效配置 |
4.2.4 注重企业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
4.3 EVA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应用系统构建 |
4.3.1 基于EVA的战略管理体系 |
4.3.2 基于EVA的公司治理 |
4.3.3 基于EVA的管理决策体系 |
4.3.4 基于EVA的业绩评价体系 |
第五章 案例公司介绍 |
5.1 宝钢股份概况 |
5.2 公司经营状况 |
第六章 宝钢股份基于EVA的市值管理案例分析 |
6.1 宝钢股份基于EVA的市值管理体系分析 |
6.1.1 基于EVA的战略管理分析 |
6.1.2 基于EVA的公司治理分析 |
6.1.3 基于EVA的管理决策分析 |
6.1.4 基于EVA的业绩评价分析 |
6.2 宝钢股份基于EVA的市值管理现状分析 |
6.2.1 基于EVA的价值创造分析 |
6.2.2 基于EVA的价值实现分析 |
6.2.3 基于EVA的价值经营分析 |
6.3 宝钢股份基于EVA的市值管理效果评价分析 |
6.3.1 宝钢股份财务指标分析 |
6.3.2 宝钢股份市值与EVA值比较分析 |
6.3.3 宝钢股份市场反应分析 |
6.4 宝钢股份市值管理提升建议 |
6.4.1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
6.4.2 加强资本运作 |
6.4.3 管理层激励方式多元化 |
第七章 总结 |
7.1 结论 |
7.2 本文的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经营管理者与经营管理者制度 |
二、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第二节 职业经理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诞生及成长期(1841年—1925年) |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快速发展期(1925年—20世纪60年代) |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
第三节 契约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职业经理人与法律契约 |
二、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契约治理 |
三、法人治理与职业经理人 |
四、社会心理契约治理 |
第四节 委托—代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职业经理人与“委托-代理”成本 |
二、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
三、委托代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激励约束制度设计 |
第五节 产权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职业经理人的控制权激励 |
二、职业经理人的控制权监督 |
第六节 人力资本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源特征 |
二、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分类 |
三、职业经理人的选聘 |
第七节 公司治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企业发展初期的公司治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二、现代股份制企业的公司治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第八节 小结 |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优势在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及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 |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缺陷在于委托—代理风险 |
四、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以契约化为核心的责权利体系 |
五、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关键在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践 |
第二章 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现状 |
一、职业经理人层级与职能不断细化 |
二、采用从企业内部为主的选拔培养方式 |
三、采用以出资人和市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
四、建立以中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和激励制度 |
五、采用以内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 |
第二节 国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具体实践 |
一、法国电力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二、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三、美国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四、通用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以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支撑 |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以良好的职业经理人文化为基础 |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 |
第三章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和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和实践 |
第一节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与实践 |
一、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
二、家族型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
三、创业型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
四、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第二节 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 |
一、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 |
二、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典型案例 |
三、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主要特点 |
四、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改革方向 |
第三节 不同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践的比较 |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动机的比较 |
二、职业经理人选拔与培养的比较 |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问题的比较 |
第四章 职业经理人与中央企业发展 |
第一节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度的历史回顾 |
一、探索及过渡阶段 |
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 |
三、厂长负责制 |
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
五、分级管理模式 |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范围、特征和角色定位 |
一、中央企业内涵界定 |
二、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征 |
三、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范围及角色定位 |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制度对中央企业发展的作用 |
一、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推动中央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
二、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加强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举措 |
三、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推进中央企业市场化、国际化的现实需要 |
第五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及问题解析 |
第一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的模式和建设的经验 |
一、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模式 |
二、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 |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案例分析 |
一、华润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
二、宝钢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
三、中粮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
第三节 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问题解析 |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
二、官本位及行政化管理问题 |
三、党管干部原则实现形式问题 |
四、薪酬分配和激励市场化问题 |
五、“能上难下”、“能进难出”问题 |
六、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问题 |
第六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 |
第一节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一、胜任力的定义 |
二、胜任力素质要素 |
三、经典胜任力模型 |
四、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
第二节 职业经理人胜任素质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节 中央企业高级经理人胜任模型构建 |
一、构建路径 |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
三、中央企业高级经理人胜任力模型 |
第四节 中央企业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应用 |
一、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
二、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中央企业经理人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
第七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设计 |
第一节 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要求 |
一、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
二、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改革路径 |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选聘 |
一、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聘任制 |
二、创新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 |
三、改进完善市场化选拔任用方式 |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的契约化管理 |
一、建立职业经理人聘任协议制度 |
二、实行职业经理人业绩合同管理 |
三、完善薪酬分配和激励政策 |
第四节 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培养与开发 |
一、注重提高职业经理人的政治素质 |
二、着力提升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 |
三、探索实行总经理继任计划 |
四、大力营造职业经理人文化 |
第五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风险管理 |
一、着眼于降低契约风险,强化契约约束 |
二、着眼于降低执业风险,完善内部监督 |
三、着眼于降低信用风险,引入社会监督 |
四、着眼于控制执业风险,引入“风险抵押金或执业风险金”及“信用披露”机制 |
第六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退出机制 |
一、建立以契约为基本遵循的退出机制 |
二、探索建立履职行为“负面清单”制度 |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经理人交流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 |
第七节 正确处理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 |
一、明确党管干部原则在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定位 |
二、创新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实现形式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对研究结论的进一步说明 |
第二节 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
一、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建设规范的董事会 |
二、强化相关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 |
三、加快研究制定薪酬激励及约束保障方面的政策 |
四、加强国有企业功能界定,有序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 |
五、推进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 |
六、完善优化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政策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万安科技母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基于综合型投资中心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2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本理论 |
2.1.1 母子公司的概念 |
2.1.2 财务绩效评价的概念 |
2.1.3 投资中心的绩效评价指标 |
2.2 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万安科技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 |
3.1 万安科技简介 |
3.1.1 母子公司组织架构 |
3.1.2 下属子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
3.1.3 下属事业部的基本情况介绍 |
3.2 万安科技现行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概况 |
3.2.1 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演变过程 |
3.2.2 事业部财务绩效评价演变过程 |
3.3 现行财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下属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2 下属事业部财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 综合型投资中心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综合型投资中心概念 |
4.2 综合型投资中心财务绩效评价构建的原则 |
4.3 构建综合型投资中心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
4.4 综合型投资中心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4.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4.2 指标权数的确定 |
4.4.3 综合财务绩效评价结果 |
4.4.4 综合财务绩效评价结果的修正 |
4.4.5 绩效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
5 配套政策与建议 |
5.1 综合型投资中心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运行的配套政策 |
5.2 完善综合型投资中心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EVA导向下的油田企业绩效评价与财务管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油田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调查分析 |
2.1 油田企业的行业特点 |
2.1.1 石油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具有垄断性 |
2.1.2 石油的开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
2.1.3 企业资源性强,生产不稳定,具有高风险性 |
2.1.4 石油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
2.2 跨国石油公司的业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2.3 我国油田企业传统业绩评价方法的内容和局限性 |
2.3.1 我国油田企业传统业绩评价方法的内容 |
2.3.2 我国油田企业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
2.4 EVA 业绩评价方法的理论框架与特点 |
2.4.1 EVA 的概念 |
2.4.2 EVA 的实质 |
2.4.3 EVA 的特点 |
第三章 我国油田企业 EVA 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油田企业 EVA 业绩评价体系构建的条件、思路和原则 |
3.1.1 我国油田企业行业实施 EVA 绩效评价方法的应用条件 |
3.1.2 我国油田企业行业实施 EVA 绩效评价方法的问题 |
3.1.3 油田企业 EVA 业绩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3.2 油田企业 EVA 业绩评价体系 |
3.2.1 现行油田企业的 EVA 业绩评价模型 |
3.2.2 油田企业 EVA 业绩评价方法体系的构建 |
3.3 油田企业 EVA 会计调整 |
3.3.1 EVA 会计调整原则 |
3.3.2 油田企业 EVA 会计调整项目 |
3.4 基于 EVA 的油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的应用 |
3.4.1 油田企业 EVA 业绩评价体系 |
3.4.2 油田企业 EVA 业绩评价体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EVA 的油田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分析 |
4.1 EVA 导向对油田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影响 |
4.2 EVA 导向对石油公司财务管理行为的影响 |
4.3 EVA 值导向对采掘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 |
4.3.1 勘探支出 |
4.3.2 培训支出 |
4.3.3 研究开发支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田企业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的途径分析 |
5.1 培育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思想 |
5.2 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 |
5.3 完善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预算体系 |
5.4 改变企业融资结构 |
5.5 建立科学配套的 EVA 激励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 |
详细摘要 |
四、资本管理与股份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B集团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D]. 伍钟. 兰州大学, 2021(12)
- [2]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以九阳股份为例[D]. 郭璐璐.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3]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研究 ——以股东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之争为视角[D]. 唐军.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4]海康威视限制性股票激励效果分析[D]. 查娜.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5]H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D]. 邓文文. 江苏大学, 2019(02)
- [6]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路径研究[D]. 祁畅. 中国政法大学, 2018(01)
- [7]基于EVA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 ——以宝钢股份公司为例[D]. 戴庭月. 苏州大学, 2018(01)
- [8]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D]. 任永强. 武汉大学, 2016(01)
- [9]万安科技母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基于综合型投资中心模式[D]. 江学芳.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4)
- [10]EVA导向下的油田企业绩效评价与财务管理行为研究[D]. 李萌.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