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资性收入成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政,赖庆奎[1](2022)在《收入结构视角下金平县农民增收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云南省金平县农民来说,通过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客观地分析收入结构的变动现状与原因都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农民的综合文化程度、当地农民的就业观念以及家庭经营模式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和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对此,本文提出促进金平县的相关政策革新,通过转变农民的就业观念,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加强农民就业的相关培训,改善金平县的基础设施来改善该地区农民的收入结构。
杨胧皓,许越,李沛哲,卢颖[2](2021)在《广东省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广东省农民现阶段增收放缓的问题,基于2011-2017年广东省农民收入相关数据,对广东省农民收入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农民已经渐渐脱离农民收入"高增长"队伍;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农民增收的拉动力最大,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起重要补充作用;人力资本存量、政府支农情况、产业升级情况与广东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张莲萍[3](2021)在《湄潭县茶产业链成本节约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展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湄潭县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茶产业作为湄潭县的主导产业,促进了湄潭县的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增长。但是从茶产业链视角来看,由于茶产业链成本难以节约,削弱了产业链的利润,农民的收益比较有限。因此,本研究基于湄潭县的实际情况,站在产业链成本节约的视角,结合湄潭县茶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来探索农民增收的途径。首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调研法,在梳理产业链理论、成本理论、成本控制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电话访谈等方式,在了解湄潭县茶产业链相关情况后,对湄潭县农民收入现状及茶产业链成本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对“农民+公司+经销商”、“农民+合作社+经销商”生产模式下的成本进行分析。并基于现有研究及湄潭县茶产业链的现实情况,提出茶产业链成本节约与农民收入基本假设,构建测度模型,设计调研问卷,搜集数据,并使用SPSS 22.1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与效度检验、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以及适配度检验。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得出以下结论:茶产业链上游种植成本节约和采摘成本节约与农民收入成正向关系;中游人工成本节约和管理费用节约与农民收入成正向关系;下游销售成本节约与农民收入成正向关系。最后,基于结论,从茶产业链上、中、下游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上游,通过提高农民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培养新型本土职业农民、抓住政策机遇、完善基础设施来节约种植成本;通过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建立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来节约采摘成本。中游,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优化人员配置来节约人工成本;利用加强人才引进、优化企业生产工序、建立成本管理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来达到节约管理费用的目的。下游,通过建立健全成本控制机制、加强现代销售渠道建设、加强对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以实现销售成本节约。
王永仓[4](2021)在《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文中指出数字经济是当前全球发展的主流趋势,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数字金融以先进的底层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用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为实现普惠金融发展和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新的途径。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创业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三农”领域的热点议题,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年放缓,农村居民外出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在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对农民收入增长带来负面影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但是中国传统农村金融面临可持续性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支持乏力,需要寻求新的动力以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然而,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可能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新机会。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逐步迈入数字金融时代。数字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等优势,降低了信贷服务对财务报表、信贷记录、抵押担保等传统信贷技术的依赖,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通过促进消费投资、激励创新创业、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等途径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善了农村居民创业就业环境,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更多的机会。数字金融有望通过金融组织与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解决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长期面临的低收益、高成本、效率与安全难以兼顾等瓶颈问题,可以惠及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大量农村居民,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金融约束,获得便利低成本的支付、投资理财、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并改善他们的消费行为,促进他们的创业、投资、经营及就业活动,提高农村资金配置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促使农民收入增长。鉴于此,本文以数字金融为切入视角,着重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本文遵循提出问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与政策研究的逻辑思路,基于中国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促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政策依据。具体地,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及结构变化、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重点构建了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并运用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综合采用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法、中介效应模型、门槛估计法、面板半参数估计、空间计量、最小二乘法、倾向得分匹配法、Iv-probit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结论提出发展数字金融以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归结如下:第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差距日趋缩小,但是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依然存在问题,带来了新的风险并产生新的金融排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收入结构表现出显着的时空差异,各省农民收入差距日渐缩小,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分块集聚的特征;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具有普遍的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加速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各类数字金融业务的应用与普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发展差距日渐缩小,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明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着增强。但是数字金融发展本身及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部分传统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非因为数字金融而化解,有些问题在数字金融领域反而进一步强化。数字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风险,并产生了新的金融排斥。中国数字金融在短期内将会强化监管,长期将会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并重,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及收入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农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收入形态已经高度货币化,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工资性收入超越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来源,转移性收入成为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财产性收入水平依然较低。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特征,近年来农民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正在放缓。各省份农民收入增长表现出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农民收入较高的省份、农民收入较低的省份存在分块集聚的特征。伴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各维度、数字金融的各项业务与农民收入具有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均具有正相关性,且表现出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存在非线性特征。第二,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各项收入增长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处于不同收入分位数的群体均能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较多,在不同区域数字金融发展的增收效应存在显着的差异。首先,无论是数字金融总指数还是各维度指数都与农民收入增长显着正相关,并具有显着的滞后效应。采用过度识别的工具变量GMM和LIML方法对内生性进行控制的估计结果表明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支付、信贷、保险等各类数字金融业务均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其次,数字金融对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长均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再次,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其中数字金融对西部地区的增收效应最强。最后,各收入分位数上的人群均能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更多。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体现出包容性特征。第三,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基于自身非线性特征,并存在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明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非线性特征。随着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水平越过相应的门槛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当前所有省份的数字金融发展均跨越了第二个门槛值。其次,总体上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明显,但其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覆盖广度存在双重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相应的门槛值,农民增收效应逐步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覆盖广度与农村人力资本的交互耦合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使用深度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显着。数字化程度存在单一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门槛值,增收效应有所减弱。在样本期内大部分省份的人力资本仍然处在数字化程度增收效应较大的阈值范围内。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均存在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上数字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数字金融各维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具体来看,覆盖广度不仅有利于本省的农民收入增长,还能提高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使用深度有利于提高本省农民收入增长,但对邻接省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着。数字化程度对本省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不显着,但是对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第四,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宏观经济增长,并主要通过城市化进程进而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在控制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本身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渠道。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除了通过中介变量传导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而稳健的正面影响。进一步考虑到各省份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以及在初始互联网普及率、居民高等教育比例相对较低省份,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在初始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私营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可以通过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城市化途径来实现,而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城市化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除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最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存在区域差异。第五,数字金融促进家庭创业,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数字金融使用通过促进农户家庭创业活动,提高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农户增收,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此外,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影响更为显着。首先。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具体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降低了农户的农业收入,提高了非农收入,即数字金融促进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收入结构;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提高对所有农户的家庭增收均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农户,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存在差异。总体上,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随分位点的上升表现出先下降后缓慢增强的特征,对非贫困农户、东部地区的农户以及低社会资本和低金融知识农户的家庭增收效应更强,对贫困农户和中西部地区农户的增收效应较弱。其次,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和提高非农就业水平,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从创业活动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能显着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尤其是提高机会型创业的概率,并改善非创业家庭的创业意向;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其创业活动具有溢出效应,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则不显着。从创业绩效来看,数字金融使用能显着提高项目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数字金融还能改善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水平,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使用和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非创业农户的非农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相较已有研究,本文创新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验证,现有研究通常从某一个方面的来展开。宏观层面,从赋能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数字金融通过经济增长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逐步检验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吸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微观层面从支持农户家庭创业的视角讨论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创业活动,尤其是机会型创业,并提升了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家庭增收。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经济对自雇型就业和受雇型就业的影响,但是很少从微观的角度考察,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创业家庭和非创业家庭就业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影响力度更大。即是说,数字金融更有利于增加受雇型劳动者的非农就业机会。(2)研究内容方面。没有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能否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得好处,这一点很少有文献进行考察。本文从社区层面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不使用数字金融家庭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收入、家庭创业及非农就业均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关于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目前关注的文献也较少。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促进了非贫困户的家庭增收,但是对贫困家庭的增收效应不显着。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金融对非农收入的影响,但是对农业收入的关注比较少。本文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提高了农户家庭非农业收入,减少了农业收入。(3)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面板门槛模型、二次项面板模型及面板半参数模型结合起来以研究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将面板门槛模型与交互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起来研究数字金融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在研究数字金融农户增收效应时使用了OLS、2SLS及PSM方法。现有研究在处理同类问题时通常只考虑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本文尽可能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胡庆华[5](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收入问题则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重大命题。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已经不再适合使用单纯的收入数量进行衡量,而应该以收入质量进行综合评判。本文以农民收入质量为切入点,以芜湖城乡住户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前芜湖农民收入的现状,从收入充足性、成长性、结构性、成本性和知识性五个方面构建了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对2014-2018年芜湖农民收入质量的测算,分析了当前制约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提升的因素,并提出意见建议,期望在实施乡村战略过程中,对提升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政策的制定、完善、实施有所助益。
郭嵩林[6](2020)在《收入质量对牧户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牧区金融发展滞后,金融资源薄弱,国家重视将金融资源向农牧业倾斜,以扶持牧区经济发展。在一系列金融政策下,牧户借贷需求得到一定释放,使得借贷行为较为普遍,“牧户借贷行为”成为热点学术课题。在牧户借贷行为决策中,收入是一项关键性影响因素,不仅影响着牧户的资金需求程度,而且其决定着牧户的偿债能力,最终对牧户借贷行为决策产生影响。收入有量的规定性,也有质的规定性。当前牧户知识技能性弱、收入水平偏低、生产结构单一、竞争力差、易受生计风险影响,生计具有脆弱性,暴露出牧户收入质量方面的问题,对牧户借贷行为决策产生不利影响。当前专家学者在探究收入对牧户借贷行为的影响时,主要关注了牧户收入的数量特征,忽视了收入的结构性、稳定性、成本性和知识性特征,因此,从收入质量视角探究牧户借贷行为决策,显得尤为必要,并具有研究的创新性。内蒙古拥有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而锡林郭勒盟是内蒙古典型的草原牧区,因此,本文选取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正蓝旗三个旗县104户牧户的随机调研样本,分析牧户基本特征与借贷行为特征,从收入的充足性、结构性、稳定性、成本性和知识性五个维度构建牧户收入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剖析收入质量对牧民借贷行为的影响机制,并运用多个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收入质量以及收入质量五维度内部如何对牧户借贷行为决策中借贷需求、借贷规模产生影响,据此得出以下结论:(1)牧户收入质量相对较差,且牧户间差距较大。(2)牧户收入质量影响其借贷行为决策。(3)低收入质量水平的牧户容易压抑借贷需求,不利于产生最优借贷行为决策。针对研究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提高牧户收入质量,优化牧户借贷行为,为实现牧户与牧区金融机构的良性互动,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新思路。
王旺霞[7](2020)在《甘肃省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农业一直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三农”问题也一直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就甘肃省地理位置而言,该地深居我国西北内陆,区域内环境恶劣,常年干旱少雨,自然灾害多样且频发,给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和经营收益不相匹配,迫切需要有效的农业风险管理工具为其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主要研究了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情况。得出结论是在控制了产业结构、财政支农幅度、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科技水平和成灾率等因素的条件下,农业保险密度和农业保险赔付支出均与农民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农业保险的发展能够有效弥补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风险损失,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效盘活农村资金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为农民收入稳定保驾护航;同时,文章通过论证发现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方向一致但影响幅度不同,农业保险在长期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显着性强于短期,说明农业保险作为一项惠农支农的政策,贯彻实施时间越长,对农民收入的稳定和保障效果越好。基于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立足于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为了使农业保险更好发挥稳固农民收入的作用,应当从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发展特色优质农业保险产品、合理厘定农业保险费率以及培养高素质农险从业人员等角度出发,长期坚持和贯彻农业保险政策,保证农业保险在助力甘肃省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刘胜科[8](2020)在《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陕西省调研区域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居民食物营养结构快速转型,仅从2010年至2018年,城乡人均畜禽肉消费差距从12.5千克减少到5.5千克,缩小幅度高达56%。然而,近些年“非洲猪瘟”、“禽流感”等事件频发,城乡间的“食品安全”非均衡分布日益凸显。品牌商标作为信号传递工具,能够较大程度弥补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者共赢,因此,农产品品牌化对于推动农户肉类安全消费与质量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现实消费中,一方面,收入仍然是制约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的经济瓶颈,收入数量虽然持续上升,但陷入有量无质窘境,同样的收入数量,收入质量差异会使农户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倾向,如收入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消费能力,进而限制品牌生鲜肉消费和溢价支付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安全消费意识在不同个体之间会存在较大不同,差异化的消费心理层面因素可能与收入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水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顾客价值理论亦表明当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高层次的安全价值满足,因此,从数量和质态上反映农户社会经济特征的收入质量优化会促进农户食品安全需求升级,强化安全价值感知,进而提高品牌生鲜肉溢价支付水平。本文基于收入消费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顾客价值理论,从收入质量视角出发,纳入消费心理因素,构建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18年4月收集的陕西省687份农户肉类消费调查数据,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证考察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水平和溢价支付水平的作用机理。首先,利用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描述性统计法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行为、收入质量、安全消费意识和安全价值感知进行测度与特征分析。其次,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检验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水平的主效应,采用层次回归检验收入质量各维度间的交互效应以及安全消费意识对“收入质量—品牌生鲜肉消费”的调节效应,采用分组回归检验农户自给对“收入质量—安全消费意识—品牌生鲜肉消费”模型中主要路径的调节效应。再次,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收入质量通过安全价值感知影响农户品牌生鲜肉溢价支付水平的作用路径进行实证检验并测算其影响效应。最后,依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提出公共政策层面应优化农户各维度的收入质量,强化农户安全消费意识和安全消费价值感知;企业层面应采取差异化的农村品牌推广措施和灵活的品牌定价策略。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第一,大部分农户购买生鲜肉时以质量安全为优先考虑,但超过50%的受访者没有品牌购买行为;农户对品牌猪肉和品牌鸡肉的平均溢价分别为21.32%和29.66%,远高于品牌牛肉、品牌羊肉的12.97%和11.89%。第二,农户收入质量整体不高,收入充足性处于中下等水平;农户对前期收入成长状态评价普遍积极,但对未来收入成长预期较差;收入来源尽管呈现多渠道特征,但在数量结构上仍依赖单一渠道;收入知识技能含量不高,主要依赖体力劳动。第三,农户的安全消费意识普遍较强;对采取安全消费策略的功能、情感和社会价值感知度高,并能够接受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付出。(2)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水平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收入充足性、收入成长性及收入知识性均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水平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对收入充足性低的个体来说,提高其收入结构性和多元化程度,更能促进其购买品牌生鲜肉;收入充足性与成长性存在正向交互效应。(3)安全消费意识对“收入质量—品牌生鲜肉消费水平”部分路径具有显着调节作用。具体而言,消费者责任感对“收入成长性—品牌生鲜肉消费水平”路径关系存在显着负向调节作用;安全问题感知对“收入充足性—品牌生鲜肉消费水平”路径关系存在显着正向调节作用。(4)农户自给状况对“收入质量—安全消费意识—品牌生鲜肉消费水平”中的部分路径关系存在显着调节作用。对非自给农户而言,提高收入充足性、收入成长性、收入知识性以及消费者责任感可以显着促进其购买品牌生鲜肉;对自给农户而言,提高收入结构性则可以显着促进其购买品牌生鲜肉。(5)安全价值感知在收入质量正向影响农户品牌生鲜肉溢价支付中具有显着中介作用。效应测算结果表明,间接效应占总效应比例在不同种类生鲜肉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品牌猪肉、鸡肉的间接效应占比分别为17.57%和15.69%,远高于品牌牛肉和羊肉的5.49%和7.30%。
夏梦馨[9](2019)在《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人力资本的相关研究中,教育人力资本受到的关注较多,学者们往往将教育作为人力资本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很少考虑到健康在人力资本中的地位。健康人力资本能够作为体现农民工素质的重要资源,在满足劳动力就业选择、提高就业收入等方面有着显着作用,十分值得关注。而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变化与发展中,农民工工资性收入成为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因而本文主要探讨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本文结合以往的相关研究,对健康人力资本的内涵、指标研究现状以及健康人力资本对收入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综述,构建了较全面的健康人力资本指标,分为三个部分: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本文建立在健康人力资本理论、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相关数据,进行筛选与整理,得到了1286个数据。其中男性有740个样本,女性有546个样本。根据筛选出来的数据,对我国农民工主要个人特征、健康人力资本状况、就业及收入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其次基于明瑟收入函数,将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三个用来衡量健康人力资本的指标引入该函数中。另外,将数据库中2014年与健康人力资本指标相关的变量与2016年个人收入变量进行匹配,以解决内生性问题。总体上采用OLS估计分析了健康人力资本各项指标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进一步区分性别和区域样本,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对比分析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影响的异质性。总体样本估计结果显示,健康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则其工资性收入也更高。从心理素质来说,认知能力每增加一个单位,其收入增加0.317个单位;抑郁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增加0.247个单位;身体质量指数与工资性收入有显着正向影响,身体质量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增加12.8%,但医疗总花费并不显着;生活满意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增加0.157个单位,工作满意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其收入增加0.344个单位。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存在性别和区域差异。最后,根据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加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专业的心理医生;第二,完善社会公共福利,鼓励企业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第三,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建设医疗救助制度;第四,缩小区域之间健康水平的差距。
李静[10](2018)在《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基于湖北省黄梅县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农地流转制度是我国农村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有利于增加农村土地利用率,扩大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我国城乡差距。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行,如果能弄清楚某地农地流转的制度如何,以及该地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和因素,就能为当地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本论文以湖北省黄梅县为研究区域,采用实地调查问卷的方法,得到湖北省黄梅县农地流转以及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湖北省黄梅县分为上乡和下乡地区,针对这两个地区分别研究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针对农地转入的农户,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研究农地转入情况:转入农地规模、转入方式、转入来源、合同选择、流转费用以及转入期限。针对农地转出的农户,本文从六个方面来研究农地转出情况:转出农地规模、转出方式、转出对象、合同选择、流转收益以及转出期限。针对上述六个影响因素,我们实地走访,得到了大量详实而可靠的数据。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每一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然后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得到影响农民收入的显着因素及其显着程度。从显着因素以及显着程度方面来分析哪些因素对湖北省农地流转的影响最大,并从如何提高农地流转率以及农民收入的角度给出合理的策略和建议。在文章的最后,还着重分析湖北省黄梅县上乡和下乡农地转入和农地转出情况,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当地政策等多个方面对湖北省黄梅县农地流转情况以及农地流转对湖北省黄梅县上乡以及下乡的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由于不同的因素对农地流转以及农民收入的影响差别较大,我们进一步对影响湖北省黄梅县上乡和下乡的因素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根据我们分析的结果,对如何提高湖北省黄梅县农地流转的效率以及如何利用增加的农地流转率来提高农民的年收入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建议。主要研究的内容和结论:(1)经过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可知,湖北省黄梅县上乡和下乡地区的农地流转以及农民收入有较大差别。(2)进一步构建数学计量模型发现,湖北省黄梅县上乡和下乡的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程度都不相同。(3)非农收入、农户类型、市场发展、非农就业等几个因素是影响湖北省黄梅县上乡和下乡农户收入的共同原因。根据研究结果,对湖北省黄梅县的农地流转提供如下建议:(1)总体来说,需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增加非农就业机会;需要为农地转出户创造好的就业条件,促进农地转出;对于农地转入户,需要投入更多的农业机械化设备,提高农业耕作的效率。另外还要打开农作物销售市场,增加农作物产品的销量,提高农户农业经营收入。(2)湖北省黄梅县上乡地区需要大力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提高农民的专业水平。在湖北省黄梅县上乡,耕地结构以及耕地利用率都不好,导致农业产量较低。为了提高农业产量,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由于这些设备较昂贵,农户个体无法承担,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投资,购进机械化设备进行有效的农业耕作。第二是需要加大技术人员的培训,大力宣传农业基本知识,加大机械化设备的培训力度,实现有效的机械化农业生产。(3)湖北省黄梅县下乡地区需要提高农民的专业生产水平;招商引资,引进农业企业,同时进一步加大非农就业机会。(4)从宣传的层面在农村大力推进农地流转。当前还有一部分人没有认识到农地流转的好处,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宣传农地流转对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户收入的好处。于此同时,在条件允许和农村政府政策的情况下应该对进行了农地流转的农户给于一定的物质或金钱奖励。
二、工资性收入成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资性收入成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点(论文提纲范文)
(1)收入结构视角下金平县农民增收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金平县农民收入结构变动情况及差异性分析 |
(一)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动情况 |
1. 就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而言,对于金平县马鞍底乡农民人均收入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民收入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 |
2. 就农民收入的性质结构而言,农民纯收入由生产性纯收入和非生产性纯收入组成。 |
3. 就农民收入的形式结构而言,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 |
(二)农户收入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户收入结构变动的原因 |
(一)宏观原因 |
1. 政策性影响。 |
2. 产业结构调整。 |
3. 云南边境地区独有的特点。 |
(二)微观原因 |
1. 农民综合文化程度。 |
2. 农民就业观念。 |
3.家庭经营模式。 |
4. 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转变。 |
四、促进金平县农民收入增加及结构变化的建议 |
(一)合理化调整产业结构 |
(二)加强政策扶持与革新 |
(三)转变边境地区农民观念 |
(四)巩固发展金平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五)改善农民务工情况 |
(六)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
(2)广东省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广东省农民收入增长现状 |
(一)农民人均收入总体分析 |
(二)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
1.广东省农民收入结构。 |
2.国内典型地区农民收入结构比较。 |
三、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分析 |
(一)系统聚类 |
(二)典型地市收入结构分析 |
(三)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1.政府对“三农”的支持。 |
2.产业升级水平。 |
四、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变量及模型的设立 |
(二)回归结果分析 |
(三)模型误差修正 |
(四)实证结论 |
五、典型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经验 |
(一)农民收入增长国内省际经验 |
1.浙江经验。 |
2.上海经验。 |
(二)省内农民收入增长先进经验 |
1.东莞优势。 |
2.韶关优势。 |
3.佛山优势。 |
4.茂名特色。 |
六、促进广东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 |
(3)湄潭县茶产业链成本节约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产品产业链 |
1.2.2 产业链成本节约 |
1.2.3 茶产业链 |
1.2.4 农民收入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 |
2.1 产业链理论 |
2.1.1 产业链的基本内涵 |
2.1.2 产业链的组建与提升 |
2.1.3 产业链的“内含链” |
2.1.4 产业链的功能效应 |
2.2 成本理论 |
2.2.1 成本的概念 |
2.2.2 农产品成本 |
2.3 成本控制理论 |
2.3.1 成本控制 |
2.3.2 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 |
3 湄潭县农民收入现状及茶产业链成本分析 |
3.1 湄潭县农民收入现状 |
3.1.1 湄潭县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
3.1.2 湄潭县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
3.2 湄潭县茶产业链成本分析 |
3.2.1 湄潭县茶产业链生产关系 |
3.2.2 “农民+公司+经销商”生产模式下的成本分析 |
3.2.3 “农民+合作社+经销商”生产模式下的成本分析 |
4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
4.1 茶产业链成本节约与农民收入基本假设 |
4.1.1 茶产业链上游成本节约与农民收入的假设 |
4.1.2 茶产业链中游成本节约与农民收入的假设 |
4.1.3 茶产业链下游成本节约与农民收入的假设 |
4.2 模型构建 |
4.2.1 理论模型构建 |
4.2.2 测度模型构建 |
4.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3.1 问卷设计与抽样过程 |
4.3.2 数据搜集 |
4.4 结构方程模型设定 |
4.4.1 变量设置 |
4.4.2 模型设定 |
4.4.3 模型检验 |
5 数据分析 |
5.1 数据描述性统计 |
5.1.1 调研基本情况 |
5.1.2 描述性统计 |
5.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2.1 信度检验 |
5.2.2 效度检验 |
5.3 结构方程模型评价 |
5.3.1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检验 |
5.3.2 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检验 |
5.3.3 假设检验结果 |
6 类比案例研究 |
6.1 凤冈县茶产业链发展现状 |
6.2 凤冈县茶产业链成本节约现状 |
6.2.1 凤冈县茶产业链上游成本节约 |
6.2.2 凤冈县茶产业链中游成本节约 |
6.2.3 凤冈县茶产业链下游成本节约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湄潭县茶产业链上游成本节约促进农民增收 |
7.2.2 湄潭县茶产业链中游成本节约促进农民增收 |
7.2.3 湄潭县茶产业链下游成本节约促进农民增收 |
8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8.1 研究的不足 |
8.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湄潭县茶产业链成本节约与农民增收的关系调研问卷表 |
致谢 |
(4)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回顾与评述 |
1.3.1 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
1.3.2 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
1.3.3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
1.3.4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模式及政策措施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来源 |
1.5 研究框架与路线 |
1.5.1 研究框架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与局限 |
1.6.1 研究的创新 |
1.6.2 存在的局限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
2.1 金融中介理论 |
2.1.1 交易成本理论 |
2.1.2 信息不对称论理论 |
2.1.3 风险管理理论 |
2.1.4 简要评述 |
2.2 金融发展理论 |
2.2.1 金融结构理论 |
2.2.2 金融深化理论 |
2.2.3 金融功能理论 |
2.2.4 普惠金融理论 |
2.2.5 简要评述 |
2.3 经济增长理论 |
2.3.1 新古典增长理论 |
2.3.2 内生增长理论 |
2.3.3 包容性增长理论 |
2.3.4 简要评述 |
2.4 网络经济理论 |
2.4.1 网络商品理论 |
2.4.2 双边市场理论 |
2.4.3 长尾理论 |
2.4.4 简要评述 |
第3章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说 |
3.1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
3.1.1 数字金融 |
3.1.2 农民收入增长 |
3.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间接作用机理 |
3.2.1 农户创业 |
3.2.2 经济增长 |
3.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作用机理 |
3.4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与空间溢出机理 |
3.4.1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机理 |
3.4.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作用机理 |
3.4.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
4.1 数字金融的业务形态 |
4.1.1 网络支付 |
4.1.2 网络融资 |
4.1.3 财富管理 |
4.1.4 网络保险 |
4.1.5 互联网征信 |
4.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 |
4.2.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脉络 |
4.2.2 中国数字金融指标体系 |
4.2.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评价 |
4.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及趋势 |
4.3.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 |
4.3.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趋势 |
4.4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 |
4.4.1 超常规增长阶段(1978-1984 年) |
4.4.2 波动低速增长阶段(1985-2003 年) |
4.4.3 高速增长阶段(2004-2012 年) |
4.4.4 新常态增长阶段(2013-2019 年) |
4.5 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变化 |
4.5.1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 |
4.5.2 结构变动的收入增长贡献 |
4.5.3 农民收入的形态结构分析 |
4.6 农民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 |
4.6.1 各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时期差异 |
4.6.2 农民收入增长的变异系数分析 |
4.6.3 四大区域的农民收入增长差异 |
4.6.4 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分布特征 |
4.7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分析 |
4.7.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
4.7.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4.7.3 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总效应分析 |
5.1 引言 |
5.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估计策略 |
5.2.1 模型构建 |
5.2.2 变量选取 |
5.2.3 估计策略 |
5.3 计量结果分析 |
5.3.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
5.3.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 |
5.3.3 区域差异分析 |
5.3.4 分位数回归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6.1 引言 |
6.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分析 |
6.2.1 模型与变量 |
6.2.2 数字金融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
6.2.3 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
6.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6.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
6.3.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
6.3.3 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经济增长渠道 |
7.1 引言 |
7.2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统计分析 |
7.2.1 模型设定 |
7.2.2 变量选择 |
7.2.3 统计分析 |
7.3 数字金融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
7.3.1 基于总体样本的计量分析 |
7.3.2 基于细分样本的计量分析 |
7.4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 |
7.4.1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 |
7.4.2 拓展性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农户创业渠道 |
8.1 引言 |
8.2 模型、变量与数据 |
8.2.1 模型设定 |
8.2.2 变量选择 |
8.2.3 数据来源 |
8.2.4 描述性统计 |
8.3 数字金融与农户家庭增收 |
8.3.1 数字金融使用与农户家庭增收 |
8.3.2 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的溢出效应 |
8.3.3 农户家庭异质性分析 |
8.4 作用机制分析 |
8.4.1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活动 |
8.4.2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绩效 |
8.4.3 拓展性讨论:数字金融与农户非农就业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推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 |
9.2.2 加快数字金融发展 |
9.2.3 完善数字金融监管 |
9.2.4 加强消费权益保护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1.6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6.1 相关概念 |
1.6.2 理论基础 |
1.7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收入质量提升的内在关联 |
第2章 芜湖农民收入现状 |
2.1 芜湖农民收入总量持续增长 |
2.2 工资性收入是芜湖农民的最主要收入 |
2.3 经营净收入增长贡献率提升速度加快 |
2.4 芜湖农民财产净收入占比较低 |
2.5 芜湖农民转移净收入平稳增长 |
2.6 芜湖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缩小趋势 |
2.7 芜湖农民收入总量与增速全省排名差距明显 |
第3章 芜湖农民收入质量的测算 |
3.1 芜湖市农民收入质量的指标及构成 |
3.1.1 充足性 |
3.1.2 结构性 |
3.1.3 成长性 |
3.1.4 成本性 |
3.1.5 知识性 |
3.2 芜湖农民收入质置测算方法 |
3.3 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测算结果 |
3.3.1 原始数据选取 |
3.3.2 指标权重计算 |
3.3.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3.3.4 计算综合指数 |
第4章 影响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提升的因素 |
4.1 充足性与长三角地区农村存在较大差距 |
4.1.1 收入总置相对靠后 |
4.1.2 收入差距较为明显 |
4.2 成长性总体有所放缓 |
4.2.1 收入总体呈放缓趋势 |
4.2.2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明显 |
4.2.3 农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 |
4.3 收入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
4.3.1 农民工就业的不确定性影响工资性收入 |
4.3.2 一二三产业经营净收入不均衡 |
4.3.3 转移净收入城乡差距明显 |
4.3.4 财产性净收入占比过低 |
4.4 收入的成本性有所提高 |
4.4.1 芜湖农民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 |
4.4.2 农产品价格长期低位运行影响经营收入 |
4.4.3 农业风险保障不足 |
4.5 收入的知识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
4.5.1 农民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 |
4.5.2 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青壮年农民流失严重 |
4.5.3 农民技能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
第5章 提升芜湖农民收入质量的建议 |
5.1 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农民收入质量的充足性 |
5.2 完善政策保障,提升农民收入质量的成长性 |
5.3 丰富增收渠道,优化农民收入质量的结构性 |
5.4 完善农业保障,降低农民收入质量的成本性 |
5.5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收入质量的知识性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收入质量对牧户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农牧户收入质量的研究 |
1.2.2 农牧户借贷行为的研究 |
1.2.3 农牧户收入与借贷行为关系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主要的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的创新 |
1.4.2 主要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牧户 |
2.1.2 牧户收入质量 |
2.1.3 牧户借贷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理性小农理论 |
2.2.2 风险规避型农户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农业信贷补贴论 |
3 调研牧户基本特征与借贷行为特征 |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
3.1.1 问卷设计 |
3.1.2 数据来源 |
3.2 调研牧户基本特征 |
3.3 调研牧户借贷行为特征 |
3.3.1 牧户借贷渠道相对单一,以正规借贷为主 |
3.3.2 牧户借贷需求旺盛,并呈上升趋势 |
3.3.3 牧户生产经营对借贷依赖性较强 |
3.3.4 牧户受到正规信贷约束仍较明显 |
4 牧户收入质量的评价 |
4.1 牧户收入质量评价体系建立 |
4.2 牧户收入质量的测度 |
4.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收入质量的综合评价值 |
4.3 牧户收入质量体系评价 |
4.3.1 牧户收入质量评价 |
4.3.2 牧户收入质量五维度评价 |
5 收入质量对牧户借贷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收入质量影响牧户借贷需求的实证分析 |
5.1.1 收入质量总体影响牧户借贷需求的实证分析 |
5.1.2 收入质量五维度影响牧户借贷需求的实证分析 |
5.2 收入质量影响牧户借贷规模的实证分析 |
5.2.1 收入质量总体影响牧户借贷规模的实证分析 |
5.2.2 收入质量五维度影响牧户借贷规模的实证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牧户收入质量 |
6.2.2 重视牧区教育培训、加强优秀人才引进 |
6.2.3 形成多主体联动机制,协助牧户提高收入质量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甘肃省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证研究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2 有关农业保险和农民收入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业保险及农民收入相关概念 |
2.1.1 农业保险 |
2.1.2 农民收入 |
2.2 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理论基础 |
2.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2 准公共物品属性理论 |
2.2.3 农业保险收入保障理论 |
2.3 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机理分析 |
2.3.1 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影响 |
2.3.2 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间接影响 |
3 甘肃省农业保险及农民收入现状 |
3.1 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
3.1.1 甘肃省农业生产条件 |
3.1.2 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
3.1.3 甘肃省农业保险业务结构与规模 |
3.1.4 甘肃省农业保险创新发展情况 |
3.2 甘肃省农民收入现状 |
3.2.1 农民收入总量稳步增长 |
3.2.2 收入结构趋于多元化 |
3.2.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
3.2.4 省内各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明显 |
4 甘肃省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
4.1.1 变量选取 |
4.1.2 模型建立 |
4.2 实证数据检验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平稳性检验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长期影响 |
4.3.2 农业保险对居民收入的短期影响 |
5 甘肃省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甘肃省农业保险稳定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建议 |
5.2.1 加强农业保险宣传,提高农民保险意识 |
5.2.2 调整产业结构,扶持特色优质产业 |
5.2.3 科学厘定农业保险费率,有效防范逆向选择 |
5.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农险从业人员 |
5.2.5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陕西省调研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行为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收入质量 |
2.1.2 品牌生鲜肉 |
2.1.3 消费行为 |
2.2 相关理论 |
2.2.1 绝对收入理论 |
2.2.2 相对收入理论 |
2.2.3 生命周期理论 |
2.2.4 持久性收入理论 |
2.2.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6 顾客价值理论 |
2.3 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行为的影响机理 |
2.3.1 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水平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2 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溢价支付水平影响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行为及关键变量的测度与特征分析 |
3.1 数据来源与问卷设计 |
3.1.1 数据来源 |
3.1.2 问卷设计 |
3.1.3 样本基本特征 |
3.2 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行为测度与特征分析 |
3.2.1 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行为测度 |
3.2.2 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
3.3 收入质量测度与特征分析 |
3.3.1 收入质量测度 |
3.3.2 收入质量特征分析 |
3.4 安全消费意识测度与特征分析 |
3.4.1 安全消费意识测度 |
3.4.2 安全消费意识特征分析 |
3.5 安全价值感知测度与特征分析 |
3.5.1 安全价值感知测度 |
3.5.2 安全价值感知特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水平影响实证考察 |
4.1 收入质量影响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水平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4.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
4.2.1 变量选择 |
4.2.2 层次回归模型与分组回归模型 |
4.3 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水平的影响检验 |
4.3.1 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水平的主效应及其各维度交互效应检验 |
4.3.2 安全消费意识对“收入质量—消费水平”的调节效应检验 |
4.3.3 农户自给对“收入质量—安全消费意识—消费水平”的调节效应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溢价支付水平影响实证考察 |
5.1 收入质量影响农户品牌生鲜肉溢价支付水平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5.2 收入质量影响农户品牌生鲜肉溢价支付水平的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5.2.1 中介效应模型 |
5.2.2 变量选择 |
5.3 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溢价支付水平的影响检验 |
5.3.1 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溢价支付水平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检验 |
5.3.2 安全价值感知在“收入质量—溢价支付水平”中的中介效应测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提升收入质量水平,增强农户品牌消费能力 |
6.2.2 甄别收入质量差异,强化农户安全消费意识 |
6.2.3 凸显品牌安全属性,提升农户安全价值感知 |
6.2.4 立足农村肉类市场发育,采取差异化品牌推广措施 |
6.2.5 依据农户肉类消费结构,制定弹性化品牌定价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四、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健康及健康人力资本 |
二、农民工工资性收入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三节 变量选取与赋值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四节 模型构建 |
第三章 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描述性统计 |
第一节 健康人力资本现状 |
第二节 农民工关键个人特征 |
第三节 农民工收入分布 |
第四章 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心理素质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一、认知能力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二、抑郁程度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第二节 生理素质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一、身体质量指数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二、医疗总花费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第三节 社会适应能力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一、生活满意度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二、工作满意度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第四节 假设检验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基于湖北省黄梅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农地流转及农民收入相关概述 |
2.1 农地流转理论基础 |
2.1.1 农村土地流转 |
2.1.2 产权理论 |
2.1.3 规模经济理论 |
2.1.4 人地关系理论 |
2.1.5 市场经济理论 |
2.2 农民收入的组成及其影响 |
2.2.1 收入理论 |
2.2.2 农民收入的构成 |
2.2.3 影响农民收入的原因 |
2.3 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第3章 湖北黄梅县农地流转及农民收入概况 |
3.1 湖北省黄梅县农地流转总体情况分析 |
3.1.1 湖北省黄梅县概况 |
3.1.2 湖北省黄梅县农地流转现状分析 |
3.2 湖北省黄梅县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3.3 湖北省黄梅两大区域农地流转及农民收入现状 |
3.3.1 湖北省黄梅县上乡农地流转及农民收入现状 |
3.3.2 湖北省黄梅县下乡农地流转及农民收入现状 |
第4章 湖北省黄梅县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分析 |
4.1 计量模型及变量 |
4.1.1 计量模型 |
4.1.2 计量变量 |
4.2 数据来源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4.3 湖北省黄梅县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
4.4 湖北省黄梅县两大区域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
4.4.1 湖北省黄梅县上乡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
4.4.2 湖北省黄梅县下乡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
4.4.3 湖北省黄梅县上乡和下乡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对比分析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之处 |
5.3 政策建议 |
5.3.1 对湖北省黄梅县 |
5.3.2 对湖北省黄梅县上乡 |
5.3.3 对湖北省黄梅县下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工资性收入成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收入结构视角下金平县农民增收问题探究[J]. 李政,赖庆奎. 当代农村财经, 2022(01)
- [2]广东省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杨胧皓,许越,李沛哲,卢颖.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21(06)
- [3]湄潭县茶产业链成本节约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研究[D]. 张莲萍.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4]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D]. 王永仓. 西南大学, 2021(01)
-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提升研究[D]. 胡庆华.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6]收入质量对牧户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D]. 郭嵩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甘肃省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D]. 王旺霞.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8]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陕西省调研区域为例[D]. 刘胜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9]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研究[D]. 夏梦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基于湖北省黄梅县的实证研究[D]. 李静.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