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啉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咪唑啉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一、咪唑啉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郭乃妮,韩一诺,孔裕,白哲,徐如意,胡景涛[2](2021)在《系列咪唑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咪唑Gemini表面活性剂活性分子具有低毒、杀菌能力强、热稳定性好、可生物降解、表面活性优良、缓蚀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洗涤、化工印染、金属防护、生物医药、石油开采、金属防腐、胶体和界面科学等领域。研究综述了系列咪唑Gemini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合成方法、性能分析和应用,展望了新型咪唑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刘晶[3](2021)在《咪唑啉类衍生物的合成、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在众多的防腐方法中,添加缓蚀剂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缓蚀剂广泛应用于酸洗、油井酸化等工业过程中,可以有效减缓介质对管道、设备等的腐蚀。诸多研究表明,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机缓蚀剂,分子结构一般均含有N、O、S等杂原子,这些杂原子通常存在于咪唑环、喹啉等杂环中。此外,具有特殊的不饱和π键的有机缓蚀剂也具有很好的缓蚀效果。咪唑啉类缓蚀剂结构中由于同时存在N杂环和不饱和键,且制备简单、绿色高效,所以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其水溶性较差,不能在水性腐蚀介质中有很好分散或溶解,使其缓蚀性能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所以,对咪唑啉进行改性,提高亲水性能,是研究的重点之一。本论文在对油酸咪唑啉缓蚀剂(IMO-1、IMO-2)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较差的溶解效果进行改进,合成了一系列咪唑啉类衍生物,包括顺丁烯基双子咪唑啉缓蚀剂(DBIA)、聚醚基双子咪唑啉缓蚀剂(PGI)和两种三嗪基聚醚双子咪唑啉缓蚀剂(IPT-1、IPT-2)等3类。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对这几种缓蚀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失重实验测试了这几种缓蚀剂的缓蚀率,并用化学阻抗、极化曲线等电化学实验进行进一步测试。此外,通过接触角测定、吸附热力学、动力学过程、等温吸附曲线的拟合,对缓蚀过程的活化能、吸附方式等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提出了缓蚀剂的吸附、缓蚀的机理模型。结果表明,本文合成的系列缓蚀剂的溶解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通过失重实验发现,合成的几种咪唑啉类缓蚀剂均有良好的缓蚀效果,其中DBIA的缓蚀效果最佳,其次是PGI和IPT-2。因此,季铵化的方法和聚醚链结构的引入,均能增加咪唑啉的溶解分散性,同时还保证了咪唑啉的缓蚀率不降低。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缓蚀剂分子在溶解分散后,通过咪唑啉环、三嗪环、聚醚链等多种相互作用与Q235钢表面结合在一起,在界面上建立了严密的屏障,阻碍了腐蚀行为的继续,且缓蚀剂均为抑制阳极的阳极型缓蚀剂;缓蚀剂在Q235钢表面上形成单层吸附,其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缓蚀剂的吸附作用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过程自发进行,属于熵增过程。量子化学计算表明,所改性的缓蚀剂分子结构中具有多个活性位点,能够与Q235钢中Fe的空轨道发生电子交换,形成配位键,从而造成稳定吸附。接触角测试实验表明,所设计的缓蚀剂能增强Q235钢表面的疏水性能,表面形貌观察发现几种缓蚀剂,对盐酸介质中Q235钢的腐蚀,起到了很好保护效果,金属试片表面平整光亮如初。所以,为了提高油酸咪唑啉缓蚀剂在水性介质中的溶解性,可以在其分子中引入水溶性基团,如聚醚链段、季铵基团、三嗪环、羟基等进行改善,以及通过参考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优化设计等。结构进行设计优化后所形成的咪唑啉类衍生物,不但使溶解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还能保持咪唑啉类缓蚀剂优秀的缓蚀性能,为新型咪唑啉缓蚀剂分子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的思路与方法。

郝东艳[4](2020)在《基于咪唑型离子液体的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鉴于目前制革过程中铬鞣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发无铬生态皮革制造技术已成为近年来皮革工业中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无铬生态有机鞣鞣革后降低了胶原纤维的正电性,导致传统铬鞣体系中配套的大部分阴离子染整材料结合位点减少(特别是赋予皮革柔软度等手感性能的加脂剂),由此导致染整材料的吸收和化学结合率显着下降,造成成品革出现败色及手感欠佳等问题,不能满足鞣制体系的发展新需求。因此,研究与有机无铬鞣剂相匹配的加脂剂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主要以咪唑型离子液体、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1,3-丙磺酸内脂、丙烯酸等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和季铵化反应合成两性聚合物,再将其用于无铬非金属鞣制坯革加脂工序中,利用咪唑型离子液体绿色环保、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及抗菌性等优点以及基于其合成的两性聚合物分子结构中的阴、阳离子基团对坯革表面电荷进行调控,旨在改善后续阴离子湿整饰材料的适应性,同时赋予坯革抗菌功能。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以溴化1-己基-3-乙烯基咪唑([HVIM]Br)、溴化1-辛基-3-乙烯基咪唑([OVIM]Br)、溴化1-癸基-3-乙烯基咪唑([DVIM]Br)和溴化1-十二烷基-3-乙烯基咪唑([DDVIM]Br)为单体,分别与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聚合物p(DMAE-co-[HVIM]Br)、p(DMAE-co-[OVIM]Br)、p(DMAE-co-[DVIM]Br)、p(DMAE-co-[DDVIM]Br)。考察了单体的配比、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合成条件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仪(FI-IR)、核磁共振氢谱仪(1H-NMR)、X-射线衍射仪(XRD)、表面张力仪、纳米粒度仪(DLS)等对聚合物进行结构与性能表征,证明了目标产物已被成功制备,且所制备的共聚物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乳液粒径大小主要分布在67~400 nm。然后将聚合物与蓖麻油复配后用于绵羊白湿革加脂工序处理,通过扫描电镜(SEM)、超景深显微镜、热重分析仪(TG)、柔软度仪等仪器测定加脂后皮革的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加脂剂处理皮革后,其柔软度和物理机械性能均较未加脂有所提高。但和市售代表性加脂剂处理后的坯革相比,经其加脂后的皮革在柔软度及物理机械性能等方面还有待改善。(2)为了增强坯革的柔软度及聚合物与胶原纤维的结合能力,使用1,3-丙磺酸内酯分别对 p(DMAE-co-[HVIM]Br)、p(DMAE-co-[OVIM]Br)、p(DMAE-co-[DVIM]Br)、p(DMAE-co-[DDVIM]Br)共聚物进行季铵化改性合成四种两性聚合物。利用FT-IR、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XRD等分析证明两性聚合物具有预期的结构。GPC测得四种两性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Mn=6212 g/mol、Mn=4492 g/mol,Mn=4382 g/mol,Mn=4027 g/mol,两性聚合物的抗菌实验表明:四种聚合物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然后将两性聚合物与蓖麻油复配用于F-90有机无铬鞣制坯革的加脂应用实验结果表明:经两性p(DMAE-co-[DDVIM]Br)PS加脂剂处理后坯革,对染料的吸收率高达99.01%,染料浴液透明澄清,且坯革表面的K/S值(12.80)高于市售对比加脂剂处理后坯革表面的K/S值(4.47),同时基于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处理后的坯革其柔软度及物理机械性能较市售对比加脂剂都有所提高。(3)基于提高两性聚合物p(DMAE-co-[DDVIM]Br)PS的溶解性及解决丙烯酸树脂的败色问题。以丙烯酸(AA)、DMAE、溴化-1-十二烷基-3-乙烯基咪唑([DDVIM]Br)为原料,通过自由基反应合成了两性聚合物(pADD),FT-IR、1H-NMR、GPC、Zeta电位仪和表面张力仪等检测结果表明:两性聚合物具有预期的结构,其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414,表面张力为22.9 mN/m,平均乳液粒径为642.5 nm,离子特性的检测和等电点(8.91)检测均证明了所合成的目标产物具有明显的两性特征。将两性聚合物pADD与蓖麻油复配制备出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1,将其应用于F-90鞣制的绵羊白湿皮进行加脂实验对比,结果表明: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吸收率高达95.3%,较市售对比加脂剂吸收率提高19.8%,染色后坯革颜色鲜艳,不存在败色问题,同时该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具有很好的抗菌功能,其抑菌圈大小为52.1mm,未加抑菌材料的抑菌圈大小为20 mm。提出有机无铬鞣制皮革体系下两性聚合物和皮革胶原进行加脂的“靶向”位点结合的“单分子膜”模型,通过对电荷的调节,使两性聚合物在胶原纤维表面形成一层分子膜,从而实现对皮胶原纤维隔离润滑作用。探究了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在坯革中渗透分散机理及与胶原纤维的作用机理,初步证实了两性聚合物加脂剂上的羧基、季铵基可与胶原分子中的氨基、酰胺基、羟基等发生离子键和氢键的结合。(4)出于提升坯革柔软、滑爽及丰满等综合性能的目的,以两性聚合物pADD、脂肪酸甲酯、菜籽油、蓖麻油为原料复配制备两性聚合物复合加脂剂pADD-2,其复配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蓖麻油、脂肪酸甲酯、菜籽油、两性聚合物pADD的配比2:4:3:2,时间30 min,温度60℃、搅拌速度600 r/min,复配体系的pH 6.5。将优化后pADD-2分别应用于F-90有机无铬鞣制绵羊皮服装革和铬鞣革加脂工艺,结果表明:F-90有机无铬鞣革加脂后柔软度、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分别较市售对比加脂剂提高了 90.20%、3.43%、2.12%;铬鞣革的柔软度、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分别较市售对比加脂剂提高了 5.79%、8.93%、75.93%。pADD-2加脂剂在F-90有机无铬鞣制中吸收率达到98.98%,在铬鞣革加脂中吸收率为92.47%,分别比市售对比加脂剂的吸收率高23.48%和3.14%,pADD-2加脂剂在F-90染色中染料的吸收率达到98.65%,在铬鞣革染色中染料的吸收率为89.94%,分别比市售对比加脂染料的吸收率高9.31%,5.69%。探究了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在生态无铬鞣体系及绵羊蓝湿革体系中对后续阴离子材料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2与F-90有机无铬鞣制的绵羊白湿革胶原纤维间以离子键结合和氢键结合为主;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2与绵羊蓝湿革胶原纤维间以离子键结合、氢键结合和配位键结合为主。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两性聚合物复合加脂剂将在生态无铬鞣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白鹏凯[5](2020)在《循环冷却水中缓蚀阻垢剂对铁细菌腐蚀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大型电厂对再生水补水的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要求的不断提高,无疑增加了微生物的滋生和微生物对金属管网的腐蚀风险。因此,本研究通过实验,开展了常用缓蚀剂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水溶性咪唑啉对碳钢表面铁细菌(IB)生物膜的生长和组成变化、电化学腐蚀行为、铁细菌附着特性以及化合物转化的影响研究,提出了缓蚀剂HEDP/水溶性咪唑啉对铁细菌腐蚀的影响机制。与IB工况相比,HEDP+IB工况在腐蚀7d时,生物膜厚度减少了约56%,在腐蚀层中IB菌及其EPS的分布更加致密,且在生物膜深度分布上更早的形成IB菌——EPS——IB菌的结构;腐蚀15d内生物膜中IB菌的含量为6.00×1063.60×108 cfu/ml,比IB工况最高高1.5个数量级,生物膜中EPS含量也增加了0.22.6 mg/cm2,表明HEDP促进IB菌生长以及EPS的分泌。水溶性咪唑啉+IB工况在碳钢腐蚀的7d,生物膜厚度减少了约20%,腐蚀15d内生物膜IB菌量在1.00×1058.20×105 cfu/ml,铁细菌量下降12个数量级;EPS分泌量减少了0.81.8 mg/cm2,EPS中多糖与蛋白质含量比例上升至PS/PN=5.27.3,即水溶性咪唑啉对IB菌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同时主要抑制EPS中蛋白质的分泌。与IB工况相比,加入缓蚀剂HEDP/咪唑啉后,腐蚀电流密度均明显变小,极化电阻明显增加,阻抗增加,说明缓蚀剂HEDP和咪唑啉均抑制了碳钢表面的腐蚀;腐蚀15d时,腐蚀电流密度相对于IB工况分别下降83.6%、57.3%,说明两种缓蚀剂均对微生物腐蚀具有抑制作用,且HEDP的缓蚀性优于水溶性咪唑啉。AFM粘附力试验结果表明,在碳钢表面浸涂缓蚀剂HEDP和咪唑啉后,粘附力下降百分比分别为:51.9%、43.1%,说明缓蚀剂HEDP和咪唑啉在碳钢表面形成缓蚀剂膜后均抑制了IB菌的附着。XPS对表面腐蚀产物及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与IB工况相比,HEDP+IB工况,Fe质量分数减少;C质量分数增加,且增加值大于缓蚀剂吸附所含C的质量分数,说明部分HEDP作为营养物质促进IB菌的生长,抑制Fe(II)的溶出,用于IB菌生长的C的百分比为14.2%45.5%;腐蚀3d15d内,FeOOH的含量增加了33.6%43.4%,无磁铁矿Fe3O4的生成,说明缓蚀剂HEDP通过促进IB菌代谢而加速了其利用Fe(II)转化为FeOOH的代谢作用,同时其优异的成膜能力抑制了厌氧性菌如铁还原菌(IRB)的生长,不利于Fe3O4的生成。与IB工况相比,咪唑啉+IB工况中C的质量分数下降,Fe的质量分数增加,且FeOOH峰占比下降了1.022.09%,Fe2O3峰占比升高了2.096.69%,Fe3O4峰占比降低了2.754.96%。即水溶性咪唑啉抑制了IB菌利用Fe(II)转化为FeOOH的代谢作用。

王汐璆[6](2020)在《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Gemini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其中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因其特殊的结构以及优异的性能而备受关注。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是由两个咪唑啉单体通过一个联结基相连构成,传统咪唑啉表面活性剂分子是由一个极性咪唑啉头基和一条疏水烷基链组成,而相应的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是由两个咪唑啉单体通过联接基连接在一起。研究证实: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在相同的介质中,相较于传统单链咪唑啉,Gemini型的咪唑啉表面活性剂具有更优异的性能。本文主要探索了一种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的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路线,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碳链长度的咪唑啉Gemini表面活性剂。并对其采用红外、核磁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确定其为目标产物。同时,我们将其与相应单体咪唑啉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单体和Gemini型表面活性剂的乳化能力均随疏水碳链长度的增加而降低,Gemini型咪唑啉表面活性剂的乳化能力优于同等碳链长度的单体型表面活性剂。Gemini型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优于同等疏水碳链长度的单体型表面活性剂。随疏水碳链的增加,单体型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有所增加,而双子型结构正好相反,Gemini型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优于单体型。体现了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突出的优越性。研究讨论了不同碳链长度的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浓度、不同pH的溶液中的缓蚀效果。在模拟海水体系中,分别探索了其对纯铜和X70碳钢的缓蚀效果结果表明,碳链长度对其缓蚀效果的影响有规律可循,碳链长度越短,疏水基团越小,其缓蚀效果越好。探索了其自组装性能,将不同碳链长度的咪唑啉Gemini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溶液中,利用流变和偏光,研究其浓度对聚集行为的影响。发现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粘度及剪切应力会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浓度及剪切应力下,随着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碳链长度变长,其剪切应力及粘度随之增加。

庞宏磊[7](2020)在《油酸咪唑啉类缓蚀剂的合成与复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属是结构和装饰应用中最重要的材料,由于暴露在不同的腐蚀介质中,容易受到不同腐蚀的影响。使用缓蚀剂是保护金属和合金免受腐蚀的最佳选择之一。油酸咪唑啉类缓蚀剂能够在金属材料表面形成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层,具有较高的缓蚀性能。而缓蚀抑雾剂主要应用于金属材料抑制带钢、盘条、钢丝及其他材料酸洗工艺中的腐蚀和酸雾挥发。开发成本低、性能好、环境友好型的缓蚀抑雾剂是大势所趋。首先,用传统热缩合方法,油酸与二乙烯三胺反应合成油酸咪唑啉,并进一步采用氯化苄、氯乙酸钠、硫酸二甲酯进行季铵化,得到三种油酸咪唑啉季铵盐OLA-n(n=1,2,3)。通过考查不同季铵化试剂、缓蚀剂浓度、盐酸浓度、温度、时间对缓蚀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复配实验条件为:OLA-1浓度0.1%,盐酸浓度20%,实验时间4 h,酸洗温度60℃。其次,将OLA-1与助剂进行复配,通过静态挂片失重法筛选出配比量最佳、缓蚀性能最好的配方为OLA-1 0.1%,KI 0.04%,抗坏血酸0.03%,乙二胺四甲叉磷酸钠(EDTMPS)0.05%,氟碳表面活性剂(FC-1100)0.03%。并采用电化学方法(极化曲线法、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其缓蚀机理,证明为阴极型缓蚀剂,主要以抑制阴极反应为主,反应时在电极表面形成吸附膜,使电荷阻力增大从而产生很好的缓蚀作用。将筛选出的最佳缓蚀抑雾剂SX-1配方应用于河北三个酸洗厂,结果如下:抑雾率不低于80%,能够完全消除或者大大减轻酸雾挥发导致的环境污染;缓蚀率不低于85%,减少铁损,提高了钢材的成材率,与不加缓蚀剂比较节约盐酸15%30%,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图13幅;表31个;参77篇。

王学川,郝东艳,魏超,孙思薇,朱兴,刘新华,赵自领,张香花[8](2020)在《两性表面活性剂在皮革加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两性表面活性剂可随介质pH的变化而分别显阴离子性和阳离子性,因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性、生物降解性、低毒性及与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的相容性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介绍了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总结了不同类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在制革加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总结了有机无铬鞣皮革、毛皮配套两性加脂剂的研究进展。对两性表面活性剂在皮革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汐璆,庄文昌,罗新泽,马亚蕾[9](2020)在《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合成与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合成和应用两个方面综述了近些年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进展,包括归纳现有的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及路线,按照不同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并整理了目前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在金属防腐、乳化、材料制备等方面的应用,并将其与单体咪唑啉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对比,体现了其结构变化导致性能的优越性。同时,对目前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汐璆,庄文昌,张云舟,陈思琳,罗新泽[10](2019)在《单体与双子型咪唑啉类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咪唑啉类表面活性剂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纺织、采矿石油等领域,与传统的单体型咪唑啉表面活性剂相比,双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更低,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更强。以不同碳链长度的饱和脂肪酸和二乙烯三胺为原料,合成一系列单体与双子型咪唑啉类表面活性剂,对比研究了不同碳链长度的单体与双子型咪唑啉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能。

二、咪唑啉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咪唑啉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系列咪唑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咪唑G e m i n 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分析
2 系列咪唑G e m i n i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2.1 作为驱油剂和缓蚀剂在油气田开采领域的应用
    2.2 作为纺织助剂和杀菌剂在日用化工领域的应用
    2.3 作为清洗剂和脱模剂在金属防护领域的应用
    2.4 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
3 结语

(3)咪唑啉类衍生物的合成、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腐蚀概况
        1.1.1 腐蚀的危害
        1.1.2 腐蚀的分类
        1.1.3 腐蚀的防护
    1.2 缓蚀剂概述
        1.2.1 缓蚀剂简介
        1.2.2 缓蚀剂的特性
        1.2.3 缓蚀剂的分类
        1.2.4 缓蚀剂作用的影响因素
        1.2.5 缓蚀剂作用机理
    1.3 咪唑啉类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4 缓蚀剂的结构设计
        1.4.1 阳离子型缓蚀剂
        1.4.2 双子型缓蚀剂
    1.5 课题的提出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内容
    1.6 课题的创新点
2 不同端基对咪唑啉缓蚀剂缓蚀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2 两种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
    2.3 测试方法
        2.3.1 红外光谱法测定咪唑啉含量
        2.3.2 失重实验
        2.3.3 SEM测试
        2.3.4 量子化学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结构表征
        2.4.2 咪唑啉含量的测定
        2.4.3 失重实验
        2.4.4 吸附等温线
        2.4.5 活化能
        2.4.6 表面形貌
        2.4.7 量子化学计算
        2.4.8 缓蚀机理
    2.5 小结
3 顺丁烯基双子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及缓蚀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2 顺丁烯基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
    3.3 测试方法
        3.3.1 溶解性实验
        3.3.2 失重实验
        3.3.3 电化学分析
        3.3.4 AFM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结构表征
        3.4.2 溶解性实验
        3.4.3 失重实验
        3.4.4 电化学分析
        3.4.5 吸附等温线
        3.4.6 活化能
        3.4.7 AFM
        3.4.8 缓蚀机理
    3.5 小结
4 聚醚基双子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及缓蚀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2.2 聚醚基双子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
    4.3 测试方法
        4.3.1 溶解性实验
        4.3.2 失重实验
        4.3.3 电化学分析
        4.3.4 AFM测试
        4.3.5 量子化学计算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结构表征
        4.4.2 溶解性实验
        4.4.3 失重实验
        4.4.4 电化学分析
        4.4.5 吸附等温线
        4.4.6 活化能
        4.4.7 AFM
        4.4.8 量子化学计算
        4.4.9 缓蚀机理
    4.5 小结
5 三嗪基聚醚双子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及缓蚀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5.2.2 两种三嗪基聚醚双子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
    5.3 测试方法
        5.3.1 溶解性实验
        5.3.2 失重实验
        5.3.3 电化学分析
        5.3.4 表面性能测试
        5.3.5 AFM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结构表征
        5.4.2 溶解性实验
        5.4.3 失重实验
        5.4.4 电化学分析
        5.4.5 吸附等温线
        5.4.6 活化能
        5.4.7 接触角
        5.4.8 AFM
        5.4.9 缓蚀机理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咪唑型离子液体的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两性表面活性剂概述
        1.1.1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类别
        1.1.2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1.1.3 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2 两性聚合物
        1.2.1 两性聚合物的特性
        1.2.2 两性聚合物的分类
        1.2.3 两性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3 离子液体
        1.3.1 离子液体简介
        1.3.2 离子液体的性质及特点
        1.3.3 离子液体聚合物
    1.4 皮革加脂剂
        1.4.1 皮革加脂剂概述
        1.4.2 两性加脂剂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
2 咪唑型离子液体两亲性共聚物p(DMAE-co-[RVIM]Br)的合成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材料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2.3 [RVIM]Br的合成
        2.2.4 p(DMAE-co-[RVIM]Br)的合成
        2.2.5 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2.2.6 p(DMAE-co-[RVIM]Br)的加脂应用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DMAE-co-[RVIM]Br)制备条件优化
        2.3.2 [RVIM]Br的FT-IR光谱分析
        2.3.3 [RVIM]Br的~1H-NMR分析
        2.3.4 p(DMAE-co-[RVIM]Br)的FT-IR光谱分析
        2.3.5 p(DMAE-co-[RVIM]Br)的~1H-NMR分析
        2.3.6 p(DMAE-co-[RVIM]Br)的XRD分析
        2.3.7 p(DMAE-co-[RVIM]Br)的表面张力分析
        2.3.8 p(DMAE-co-[RVIM]Br)乳液的粒径分布
    2.4 p(DMAE-co-[RVIM]Br)加脂剂加脂应用效果
        2.4.1 加脂坯革的SEM分析
        2.4.2 加脂坯革的超景深显微镜分析
        2.4.3 加脂坯革的热稳定性分析
        2.4.4 加脂坯革的柔软度分析
        2.4.5 加脂坯革的抗张强度与撕裂强度
    2.5 本章小结
3 1,3-丙磺酸内酯改性两性聚合物p(DMAE-co-[RVIM]Br)PS的合成及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材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2.3 两性聚合物p(DMAE-co-[RVIM]Br)PS的制备
        3.2.4 p(DMAE-co-[RVIM]Br)PS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3.2.5 p(DMAE-co-[RVIM]Br)PS加脂应用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DMAE-co-[RVIM]Br)PS的FT-IR光谱分析
        3.3.2 p(DMAE-co-[RVIM]Br)PS的~1H-NMR分析
        3.3.3 p(DMAE-co-[RVIM]Br)PS的GPC分析
        3.3.4 p(DMAE-co-[RVIM]Br)PS的XRD分析
        3.3.5 p(DMAE-co-[RVIM]Br)PS的TG-DTA分析
        3.3.6 p(DMAE-co-[RVIM]Br)PS的表面张力分析
        3.3.7 p(DMAE-co-[RVIM]Br)PS乳液的粒径分布
        3.3.8 p(DMAE-co-[RVIM]Br)PS的润湿性能分析
        3.3.9 p(DMAE-co-[RVIM]Br)PS离子性能分析
        3.3.10 p(DMAE-co-[RVIM]Br)PS抗菌性能分析
    3.4 F-90有机无铬鞣坯革的加脂应用实验分析
        3.4.1 加脂后坯革红外分析
        3.4.2 加脂后坯革超景深显微镜观测分析
        3.4.3 加脂后坯革SEM分析
        3.4.4 加脂后坯革EDX分析
        3.4.5 加脂后坯革AFM分析
        3.4.6 染料吸收率分析
        3.4.7 物理机械性能
        3.4.8 抗菌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丙烯酸改性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1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丙烯酸改性pADD两性聚合物的制备
        4.2.4 两性聚合物的制备路线
        4.2.5 单因素优化实验
        4.2.6 两性聚合物的物性指标测定
        4.2.7 两性聚合物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4.2.8 pADD两性聚合物在皮革加脂中的应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两性聚合物pADD制备条件优化
        4.3.2 两性聚合物pADD的FT-IR光谱分析
        4.3.3 两性聚合物pADD的~1H-NMR分析
        4.3.4 两性聚合物pADD的GPC分析
        4.3.5 两性聚合物pADD的HLB值分析
        4.3.6 两性聚合物pADD表面张力分析
        4.3.7 两性聚合物pADD的XRD分析
        4.3.8 两性聚合物pADD的TG-DTA分析
        4.3.9 两性聚合物pADD的离子特性分析
        4.3.10 两性聚合物pADD抗菌性能分析
    4.4 pADD-1在F-90有机无铬鞣制皮革加脂中的应用
        4.4.1 坯革柔软度分析
        4.4.2 坯革力学性能分析
        4.4.3 坯革增厚率分析
        4.4.4 坯革透水汽性及透气性分析
        4.4.5 加脂剂吸收率分析
        4.4.6 加脂剂乳液粒径分析
        4.4.7 F-90有机无铬鞣加脂坯革微观组织形貌分析
        4.4.8 两性聚合物pADD加脂坯革的抗菌性能分析
        4.4.9 两性聚合物pADD-1加脂剂限量指标测试结果
    4.5 两性聚合物对TWS生态无铬鞣匹配性能研究
        4.5.1 两性聚合物的等电点分析
        4.5.2 不同的等电点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吸收率分析
        4.5.3 不同的等电点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对坯革染色性能分析
    4.6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在坯革中渗透结合行为
    4.7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与胶原纤维的作用模型
    4.8 本章小结
5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2的复配及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复配
        5.2.4 正交试验优化油脂种类及配比
        5.2.5 单因素优化加脂剂复配条件
        5.2.6 乳液稳定性测试
        5.2.7 pADD-2的表征及性能检测
        5.2.8 pADD-2在无铬鞣革加脂中的应用
        5.2.9 加脂后坯革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正交试验优化油脂种类及配比
        5.3.2 单因素优化复配实验条件
        5.3.3 加脂剂的表征及性能检测
    5.4 pADD-2加脂剂在F-90有机无铬鞣革/蓝湿革加脂中的应用
        5.4.1 单因素优化有机无铬鞣革加脂工艺
        5.4.2 正交试验优化铬鞣革加脂工艺
        5.4.3 F-90鞣制绵羊白湿革的染色加脂应用效果
        5.4.4 绵羊蓝湿革的染色加脂应用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循环冷却水中缓蚀阻垢剂对铁细菌腐蚀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循环冷却水中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2.2 微生物对金属腐蚀的研究进展
        1.2.3 缓蚀剂对微生物腐蚀的影响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铁细菌来源与检测
        2.1.2 铁细菌富集
        2.1.3 碳钢试样
        2.1.4 试验配水
    2.2 试验方案
        2.2.1 试片浸泡试验(生物膜测试)
        2.2.2 电化学试验
        2.2.3 IB菌数量检测
        2.2.4 EPS含量测定
        2.2.5 生物膜在碳钢表面分布
        2.2.6 生物膜的微观形貌观察
        2.2.7 生物膜三维层扫测试
        2.2.8 平均腐蚀速率计算
        2.2.9 AFM测试
        2.2.10 XPS测试
第3章 缓蚀剂对铁细菌生物膜生长及组成转化研究
    3.1 HEDP、咪唑啉和IB菌共同存在下生物膜中微生物量的变化规律
        3.1.1 水中铁细菌数量变化规律
        3.1.2 生物膜中铁细菌数量变化规律
    3.2 不同工况生物膜形貌观察
    3.3 缓蚀剂对碳钢表面EPS组分的影响分析
        3.3.1 生物膜中EPS的变化规律
        3.3.2 生物膜中多糖的变化规律
        3.3.3 生物膜中蛋白质的变化规律
        3.3.4 多糖/蛋白质比值的变化规律
    3.4 生物膜三维结构观察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缓蚀剂对铁细菌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
    4.1 对铁细菌电化学腐蚀的影响研究
        4.1.1 开路电位
        4.1.2 极化曲线
        4.1.3 交流阻抗
    4.2 缓蚀剂对碳钢表面粘附性的影响研究
        4.2.1 铁细菌粘附力影响
        4.2.2 铁细菌附附着速率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缓蚀剂对铁细菌腐蚀产物转化的影响研究及腐蚀机制
    5.1 碳钢15d表面腐蚀形貌及成分分析
        5.1.1 碳钢表面15d腐蚀宏观形貌观察
        5.1.2 碳钢表面15d腐蚀微观形貌观察及元素分析
    5.2 碳钢15d腐蚀速率分析
    5.3 缓蚀剂存在下碳钢表面腐蚀产物特征分析
        5.3.1 不同工况下全谱图拟合结果
        5.3.2 不同工况下Fe2p谱图拟合结果
        5.3.3 不同工况下O1s谱图拟合结果
    5.4 缓蚀剂对碳钢表面微生物腐蚀影响的机理分析
        5.4.1 HEDP对铁细菌腐蚀的影响机理分析
        5.4.2 水溶性咪唑啉对铁细菌腐蚀的影响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表面活性剂的概述
    1.2 咪唑啉Gemini表面活性剂
        1.2.1 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类
        1.2.2 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2.3 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3 缓蚀剂
        1.3.1 缓蚀剂的概述
        1.3.2 缓蚀剂的缓蚀机理
        1.3.3 缓蚀剂的分类
        1.3.4 咪唑啉类缓蚀剂
    1.4 聚集行为
        1.4.1 有序分子聚集体分类
        1.4.2 影响咪唑啉Gemini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体因素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1.6 课题研究创新点
2 阳离子咪唑啉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征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合成方案
        2.2.1 咪唑啉Gemini表面活性剂合成路线
    2.3 目标产物的表征方法
        2.3.1 红外光谱表征
        2.3.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外光谱分析
        2.4.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阳离子咪唑啉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设备
    3.2 测试方法
        3.2.1 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3.2.2 乳化性能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面张力
        3.3.2 表面参数与临界胶束浓度
        3.3.3 乳化性
    3.4 本章小结
4 咪唑啉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缓蚀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设备
    4.2 电化学测试法
    4.3 量子化学计算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对纯铜的缓蚀效果研究
        4.4.2 对碳钢X70的缓蚀效果研究
        4.4.3 量子化学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咪唑啉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研究
    5.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设备
    5.2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浓度
        5.3.2 不同碳链长度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油酸咪唑啉类缓蚀剂的合成与复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金属腐蚀
        1.1.1 金属腐蚀的分类
        1.1.2 金属腐蚀的防护
    1.2 缓蚀剂
        1.2.1 缓蚀剂定义及特点
        1.2.2 缓蚀剂分类与作用机理
        1.2.3 咪唑啉及其衍生物概述
        1.2.4 咪唑啉类缓蚀剂作用机理
        1.2.5 咪唑啉类缓蚀剂的合成
        1.2.6 协同效应
    1.3 工业酸洗概述
        1.3.1 工业酸洗定义
        1.3.2 工业酸洗分类
        1.3.3 工业酸洗原理
        1.3.4 盐酸酸洗
        1.3.5 酸洗缺陷
    1.4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油酸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质
    2.1 油酸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的合成
        2.1.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2 实验原理
        2.1.3 实验步骤
    2.2 油酸咪唑啉季铵盐的基本性质测定
    2.3 油酸咪唑啉季铵盐的红外表征
    2.4 小结
第3章 油酸咪唑啉季铵盐的缓蚀性能研究
    3.1 缓蚀性能评价方法及相关计算
        3.1.1 静态挂片失重法
        3.1.2 盐酸的配制
        3.1.3 腐蚀速率及缓蚀率的计算方法
    3.2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3.3 油酸咪唑啉季铵盐浓度、季铵化方式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3.4 温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3.5 盐酸浓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3.6 实验时间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3.7 小结
第4章 油酸咪唑啉季铵盐的复配及缓蚀抑雾性检测
    4.1 抑雾率检测实验及计算方法
    4.2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4.3 缓蚀增效剂的筛选实验
    4.4 铁离子还原剂筛选实验
    4.5 铁离子络合剂筛选实验
    4.6 酸雾抑制剂筛选实验
    4.7 酸洗缓蚀抑雾剂成品在不同温度时的缓蚀性能、抑雾性能
    4.8 小结
第5章 电化学方法测试缓蚀性能
    5.1 极化曲线测试
    5.2 交流阻抗实验
    5.3 小结
第6章 油酸咪唑啉季铵盐复配缓蚀抑雾剂的现场应用
    6.1 SX-1型缓蚀抑雾剂生产配比
    6.2 油酸咪唑啉季铵盐复配缓蚀抑雾剂应用效果分析
        6.2.1 玉田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带钢)
        6.2.2 安平市某酸洗厂(盘条)
        6.2.3 迁安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钢丝)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8)两性表面活性剂在皮革加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1 表面活性剂及其分类
2 两性表面活性剂类别及基本性质
    2.1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类别
    2.2 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2.2.1 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2.2.2 咪唑啉型
        2.2.3 甜菜碱型

(9)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合成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1 对称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合成
        1.1.1 按联结基分类
        1.1.1. 1 联接基为二卤代烃
        1.1.1. 2 联接基为二乙胺和环氧氯丙烷的合成物
        1.1.1. 3 联接基为环氧氯丙烷
        1.1.1. 4 联接基为双(2-碘乙基)碳酸盐
        1.1.2 按反应物分类
        1.1.2. 1 油酸与二乙烯三胺反应
        1.1.2. 2 脂肪酸与三乙烯四胺反应
        1.1.2. 3 脂肪酸与四乙烯五胺反应
    1.2 不对称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合成
2 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2.1 在金属防腐中的应用
    2.2 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2.3 其他应用
        2.3.1 乳化
        2.3.2 除蜡性
3 结语

(10)单体与双子型咪唑啉类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单体与双子型咪唑啉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 结构与表征
3 表面性质测定
    3.1 表面张力
    3.2 临界胶束浓度与表面活性参数
    3.3 乳化性
4 结论

四、咪唑啉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系列咪唑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J]. 郭乃妮,韩一诺,孔裕,白哲,徐如意,胡景涛. 皮革与化工, 2021(02)
  • [3]咪唑啉类衍生物的合成、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D]. 刘晶.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基于咪唑型离子液体的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郝东艳.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5)
  • [5]循环冷却水中缓蚀阻垢剂对铁细菌腐蚀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白鹏凯.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6]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D]. 王汐璆.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7]油酸咪唑啉类缓蚀剂的合成与复配研究[D]. 庞宏磊.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两性表面活性剂在皮革加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王学川,郝东艳,魏超,孙思薇,朱兴,刘新华,赵自领,张香花. 中国皮革, 2020(06)
  • [9]咪唑啉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合成与应用进展[J]. 王汐璆,庄文昌,罗新泽,马亚蕾. 河南化工, 2020(05)
  • [10]单体与双子型咪唑啉类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能研究[J]. 王汐璆,庄文昌,张云舟,陈思琳,罗新泽. 安徽化工, 2019(06)

标签:;  ;  ;  

咪唑啉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