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酸钠/水性聚氨酯共混薄膜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海藻酸钠/水性聚氨酯共混薄膜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一、海藻酸钠/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闫江浩[1](2021)在《氧化亚铜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包装是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一种有效手段。由于传统塑料包装材料的不可降解和不可再生的特性,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威胁。因此,可生物降解的新型材料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壳聚糖(CS)是一种天然多糖,因其可生物降解性、水溶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优异的成膜能力等优点,被认为是替代石油基包装材料的材料之一。然而,壳聚糖膜的力学性能、阻水性能和抗微生物等性能较差,极大限制了它在食品包装领域的实际应用。引入其他可降解材料和抗菌活性物质以及交联剂可有效增强壳聚糖膜的综合性能。聚乙烯醇(PVA)是一种合成的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具有优良的成膜能力、高韧性和化学稳定性。常用来与CS复合成膜以改善CS膜的力学性能、阻水性和气体阻隔性能。氧化亚铜是一种储量丰富的金属氧化物抗菌材料,因其毒性较低、价格低廉且制备方法简单等优点,是包装材料理想的抗菌添加剂。本文以改善CS膜作为包装材料的性能为目的,设计和制备了氧化亚铜基的抗菌材料作为抗菌添加剂,加入具有抗菌、抗氧化、紫外阻隔功能的阿魏酸(FA)为交联剂,用逐层浇注的方式制备了CS/PVA可生物降解的抗菌多层膜,并将其应用于水果保鲜。以下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1)以壳聚糖作为稳定剂,葡萄糖作为还原剂,在碱性条件下原位还原制备了氧化亚铜微粒(Cu2O@NCs)。对制备的Cu2O@NCs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表明Cu2O@NCs为赤铜矿晶体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显示出壳聚糖与氧化亚铜之间的配位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照片显示其平均粒径约为300 nm,表面粗糙,为不规则球型颗粒。铜离子释放测试结果显示相比于未改性的Cu2O,Cu2O@NCs的铜离子释放速率明显降低。用抑菌圈实验测试了 Cu2O@NCs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Cu2O@NCs对于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2)用共混法将Cu2O@NCs掺入壳聚糖和聚乙烯醇膜液中,以阿魏酸为交联剂,采用逐层浇注的方式制备了 LbL-PVA/CS/FA/Cu2O@NCs复合多层膜。对复合膜结构和形貌进行了 XRD、FT-IR、SEM表征,结果表明不同膜层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如氢键),但无共价结合,FA和Cu2O@NCs的加入增强了复合膜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使复合膜的结构更加致密。并且当 Cu2O@NCs 的添加量为2%时,LbL-PVA/CS/FA/Cu2O@NCs复合多层膜的抗拉强度达到了 34.34 MPa,断裂伸长率为96.67%,水蒸气透过率降低到了 0.16 g.mm·m-2h-1kPa-1,水溶性下降到了 19.90%,水接触角为86°。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了 LbL-PVA/CS/FA/Cu2O@NCs复合膜的透光性,结果显示该复合膜表现出优异的紫外光阻隔性能。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结果显示该复合膜具备优异的抗氧化活性。用平板菌落计数法LbL-PVA/CS/FA/Cu2O@NCs复合膜的抑菌性能进行测试,结果为该复合膜对E.coli和S.aureus的抑菌率达到了 72%和66%。此外,土壤降解试验结果显示该复合膜在土壤中埋藏28天后失重率达到41.87%。圣女果保鲜试验表明所制备的LbL-PVA/CS/FA/Cu2O@NCs复合膜对圣女果有较好的保鲜效果。(3)为了进一步提高氧化亚铜基抗菌材料的稳定性和分散性等性能,本章采用热分解法将纳米银沉积到Cu2O表面制备了 Cu2O-Ag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并用单宁酸对Cu2O-Ag进行表面改性,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抗菌剂(Cu2O-Ag)@TA。采用XRD、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SEM、TEM、激光粒度仪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粉末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银纳米粒子与氧化亚铜微球之间通过电荷转移而紧密结合,形成了 Cu2O-Ag异质结构,并且单宁酸通过与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包覆在Cu2O-Ag表面。形貌表征结果中显示银纳米粒子均匀分布在Cu2O微球表面,(Cu2O-Ag)@TA为核壳结构,单宁酸壳层的厚度约为6nm。此外,(Cu2O-Ag)@TA表现出优异的分散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并且可以在14天内稳定的释放Cu2+,并且活性氧释放性能增强,从而实现了优异的抗菌性能。(4)将(Cu2O-Ag)@TA以共混的方式添加到LbL-PVA/CS/FA复合膜基体中,XRD和FT-IR结构表征说明(Cu2O-Ag)@TA的晶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且与复合膜基体产生相互作用(氢键),增加了复合膜的结晶度。形貌分析表明(Cu2O-Ag)@TA均匀的分散在复合膜基体中。此外,(Cu2O-Ag)@TA的加入改善了复合膜的力学性能,阻水性和抗菌能力。圣女果保鲜试验结果说明掺杂(Cu2O-Ag)@TA的LbL-PVA/CS/FA复合膜有效抑制了圣女果贮藏期间水分损失、微生物感染以及营养成分的流失,显着延长了其保质期,为新型可降解抗菌包装材料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王飞杰[2](2021)在《快餐用包装纸板的防水防油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包装材料的性能会影响内装物的品质,防水防油纸板是一种阻隔性涂层纸材,可用于包装食品或保健品。传统上常采用淋膜石油基化合物或者涂布含氟化合物来提升纸材的阻隔性或双疏性,但存在废弃物难降解、有害单体迁移等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可降解、环保包装材料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探究双层涂布工艺制备防水防油纸板的技术可行性;其次,制备两种羧甲基壳聚糖基涂布纸板,分别讨论透气度和极性对纸板防油性能的影响,同时制备改性聚乳酸基涂布纸板,探究其防水及其他包装性能。最后探究羧甲基壳聚糖与聚乳酸改性双涂层纸板的防水防油性能。首先,讨论将羧甲基壳聚糖(CMCS)和聚乳酸(PLA)采用双层涂布工艺制备防水防油纸板的技术可行性。结果表明:白卡纸经涂布后,在纸板的表层形成阻隔性较好的CMCS/PLA复合涂层。涂布3.06 g/m2 CMCS溶液的纸板,其防油性能明显改善,纸板的防油性已能满足防油包装纸的基本要求;PLA的涂布量为15.86 g/m2时,纸的防水性能较佳,接触角和Cobb值不再大幅变化。其次,对CMCS进行改性处理,分别讨论透气度和极性对防油性能的影响。将CMCS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复配,制备CMCS/CMC涂布纸板,结果表明:降低透气度可改善涂布纸板的耐油脂性,CMCS/CMC涂布量继续增至6.12 g/m2时,涂布纸板防油等级达到9级。CMCS具有较高的极性,将其与极性相对较低的海藻酸钠(SA)复配,制备不同表面极性的涂布纸板。结果表明:CMCS含量越高,涂层防油性能越好,因为它们的极性组分含量更高,从而导致更高的耐油脂性,因此高极性涂层具有较佳的防油性能。将PLA与纳米氧化锌(ZnONPs)复配,讨论ZnONPs对涂层防水性及其他性能的影响。添加量达到4%时,Cobb值降低了44%,说明添加ZnONPs可以提升材料防水性,而且操作简单,便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然而在探究涂布纸板机械性能时,发现添加量为1%时,抗张强度最大,其原因是此时涂层结晶度最大,超过此数值结晶度遭到破坏,导致机械性能和热封强度降低。ZnONPs添加量对纸板的防油性能影响不大,但却对抗菌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添加量越大抗菌性越显着。CMCS与PLA基双涂层防水防油纸板在23℃/50RH环境下,与PLA涂层相比,CMCS/CMC+PLA涂层纸板氧气透过率降低了99%,对大豆油阻隔时间和水蒸气的阻隔性也提升了一倍,即使在38℃/90RH环境下,其水蒸气阻隔性也提升50%。与CMCS/CMC+PLA涂层相比,CMCS/CMC+PLA/ZnONPs涂层阻隔性进一步提升,随着ZnONPs添加量增多,阻隔性也在不断提升,当添加量达到1.5%时,涂层对氧气和庚烷蒸气的阻隔性能提升50%,对水蒸气阻隔性提升一倍,而且防油时间能达到20h。电晕处理虽能降低CMCS/CMC涂层的极性组分含量,导致复合涂层对庚烷的阻隔性略有降低,但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防油涂层。ZnONPs添加量为1.5%的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A)超过2,涂层的抑菌率超过99%。因此利用可降解材料制备双涂层纸板具有较好的商业前景。

张明月[3](2020)在《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及对重金属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大量可溶性化学物质被排放到水中,而这些化学物质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是水污染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寻求一种可生物降解、成本低廉且性能良好的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材料和方法也成为当务之急。羊毛废弃物和丝胶废水都含有宝贵的天然蛋白质,从中提取羊毛角蛋白和丝胶蛋白,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水性聚氨酯是一种机械性能优良且相容好的高分子材料,因此本文开发了一种羊毛角蛋白和丝胶蛋白与水性聚氨酯共混的膜材料,其可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得到如下结论:首先,将羊毛角蛋白和丝胶蛋白与水性聚氨酯以不同比例进行共混,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得到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对其形貌结构、力学性能、紫外吸收能力、溶胀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羊毛角蛋白含量由0%增加到80%,共混膜β-折叠结构含量减少,α-螺旋结构含量明显增加,水性聚氨酯硬段含量基本不变,而软段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表明羊毛角蛋白含量的增加使共混膜内含有更多的α-螺旋结构和软段结构。相应地,拉伸试验结果也表明α-螺旋和软段含量增加,而且共混膜的韧性显着增加,有利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其次,本文对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液进行了超声波改性,研究超声波处理时间对共混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会影响蛋白质二级结构转变,诱导无规卷曲结构向β-折叠转变,能提升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因此可以通过调控超声波作用时间来控制共混膜的性能。此外,超声波处理还能提高共混膜的紫外吸收能力以及耐水性。最后,以超声12min、共混比例为2:2:1的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对Cu2+、Cr6+进行吸附实验,分别研究了两种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包括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模型以及影响吸附的各种因素等。研究发现,对Cu2+、Cr6+均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对Cu2+、Cr6+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54.21和85.21mg/g。动力学研究表明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更适于共混膜对Cu2+和Cr6+的静态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Cu2+和Cr6+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可认为单分子层吸附占优势。

来水利,葛茹月,刘筱,王花,李晨辉[4](2020)在《海藻酸钠交联水性聚氨酯皮革涂饰剂的合成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以聚己内酯二元醇(PCL-1000)、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主要原料,2,2-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亲水扩链剂,海藻酸钠(SA)为交联剂,成功合成了海藻酸钠交联水性聚氨酯(SAWPU)。在成膜过程中利用SA分子结构上的—COOH与金属Ca2+发生螯合反应,制备出高交联度的聚氨酯胶膜。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激光粒度分析仪(DLS)、热重分析仪(TGA)等对SAWPU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并用SAWPU乳液制备出水性皮革涂饰剂将其涂饰在皮革表面,对皮革的透水汽性和柔软度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乳液粒径分布较小,储存稳定性良好,胶膜吸水率降低至7.2%,热稳定性提高,同时当SA添加量为0.3%时,拉伸强度达76.55 MPa,断裂伸长率为1 253.95%,综合性能良好。

葛茹月[5](2020)在《生物质改性水性聚氨酯皮革涂饰剂的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环保法规的逐日完善,促使着环境友好型涂料更多的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水性聚氨酯涂料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涂料,对促进涂料产品转型及涂料行业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利用可再生资源合成材料减少对不再生资源的依赖已成为发展趋势,本课题采用生物质材料对水性聚氨酯进行改性研究,以期合成一种新型水性聚氨酯涂饰剂,从合成工艺、分子结构设计等方面对涂饰剂制备与性能进行探讨。(1)将木质素磺酸钠(SLS)在酸性环境下酚化改性,使甲氧基转化为酚羟基,提高反应活性并保存磺酸盐基团,并在碱性环境中加入环氧氯丙烷制备出木质素基环氧树脂(LBER),通过FT-IR表征测试表明.:改性剂LBER已经合成,并用其对水性聚氨酯(WPU)改性,成功制备出木质素基环氧树脂-水性聚氨酯乳液(LBER-WPU)。选用乳液合成状况及合成的乳液外观、储存稳定性、胶膜抗水性为基础条件,确定了最适宜反应时间为3h、反应温度为80℃、亲水扩链剂2,2-二羟甲基丙酸(DMPA)添加量为5%。考察了改性剂LBER用量对分散液、胶膜、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LBER质量分数为0.3%~0.4%时,分散液外观良好、粒径较小,具备6个月及以上储存稳定期,在60℃高温稳定性和-20℃低温稳定性良好,耐酸、碱性得到了提升;胶膜拉伸强度最高可达22MPa,相比纯水性聚氨酯(WPU-0)提高了约2倍,胶膜耐水性、耐溶剂性增强,热稳定性也有明显改善;随着LBER添加量的不断增多,涂层的透水气性不断减小,耐磨性不断提高,光泽度及耐干湿擦性能得到改善,当改性剂LBER质量分数为0.3%时,涂层耐磨等级为0级、光泽度达6.8Gu、耐干擦等级为5.0级、耐湿擦等级为4.5级。(2)以聚己内酯二元醇(PCL-1000)、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基础原料,DMPA为亲水扩链剂,海藻酸钠(SA)为交联剂,成功合成了海藻酸钠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SAWPU)。在成膜过程中利用SA分子结构上的-COOH与金属Ca2+离子发生螯合反应,制备出二度交联的水性聚氨酯胶膜。探讨了反应温度、R值(n(-NCO):n(-OH)及DMPA含量对乳液外观及性能的影响,发现最适反应温度为80℃、R值为1.4、DMPA含量为5%,FT-IR表征结果显示:SA作为交联剂已成功引入WPU分子结构中。研究了 SA用量与乳液、胶膜、涂层性能的关联,结果表明:实验合成的SAWPU乳液均一,具备6个月及以上储存稳定期,随着SA添加量的增多,乳液粒径先增大后减小,并且耐酸碱性、耐高低温性能优良;胶膜吸水率最低为7.2%,接触角最大为84.3°,耐溶剂型提高,拉伸强度高达76.55 MPa,断裂伸长率1253.95%,相比SAWPU-0分别提高了 163%和52%,SA的加入降低WPU在低温区的热稳定性(300℃之前),但是同时提高了高温区的热稳定性。涂层的性能测试表明:随着SA添加量的不断增多,涂层的透水气性先削弱后增强,耐磨等级、光泽度及耐干湿擦性能均有所提高,综合考虑SA添加量在0.2%~0.3%。(3)以PCL-1000、HDI为主要原料,DMPA为亲水扩链剂,魔芋胶(KGM)为交联改性剂,成功合成了魔芋胶改性水性聚氨酯离聚体的水溶液(KGM/WPU)。并探讨了 KGM用量对水溶液、胶膜及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体系中KGM含量地增加,乳液粒径不断增大,外观均一良好,具备6个月及以上储存期;适量的KGM对于胶膜的抗水性、耐酸碱性及耐溶剂性具有增强作用,一旦超过体系的承载量,胶膜的抗水、酸碱和溶剂腐蚀能力又会相应减弱,与纯WPU胶膜相比,经KGM改性后的胶膜拉伸强度提高、断裂伸长率降低、热稳定提高,当KGM添加量为0.4%时,胶膜拉伸强度高达25.83 MPa,是未改性的KGM/WPU-0的2.4倍,WPU/KGM-3相比于WPU/KGM-0在热分解一半时提高了 28.6℃。KGM改性聚氨酯对涂层的透水气性具有负面影响,对于涂层的光泽度、耐干湿擦性能具有增强的作用,当KGM添加量为0.3%时,涂层的透水气性1282g.m2.24h-1,光泽度为7.9Gu,同时耐干湿擦性能良好。

王瑞瑞[6](2019)在《胶原/大豆蛋白自组装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牦牛皮胶原蛋白(UPYC)和大豆分离蛋白(SPI)均是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天然生物大分子材料。其中,生长在高海拔、缺氧、无污染、极寒地区的牦牛赋予了牦牛皮胶原蛋白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为牦牛皮胶原蛋白在生物体的安全利用创造了条件。大豆分离蛋白富含的精氨酸和谷氨酸能够修复受损基因,为加快生物体的创面愈合提供了优势。然而,胶原蛋白自身的快速降解、差的稳定性以及大豆分离蛋白对酸性环境的极度敏感性限制了它们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应用。因此,本论文利用自组装效应开发一种在微酸性环境介质中具有稳定性的胶原/大豆分离蛋白自组装生物材料,拓宽其在疏水性药物载体和创面敷料薄膜领域的应用,试图为异源蛋白质自组装功能材料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首先以牦牛皮胶原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两种天然蛋白为原料,利用不同电荷蛋白质之间的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自组装制备新型天然高分子胶束;系统研究了酰胺键交联法、自由基偶联法、邻苯醌加成交联法和二硫键交联法对UPYC/SPI自组装胶束结构的固定效果;然后以姜黄素(CUR)为模型药物,评价了 UPYC/SPI自组装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包载作用;最后研究了 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结构和性能及其作为医用创面敷料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牦牛皮为原料,通过超声辅助乳酸-胃蛋白酶结合法提取牦牛皮胶原蛋白。提取过程中,强机械振动波和“空化效应”破坏了牦牛皮胶原蛋白和基体之间的作用力,促使牦牛皮胶原蛋白迅速逃离基体,同时使提取的牦牛皮胶原蛋白仍然具有良好的质量。乳酸能够使牦牛皮胶原纤维充分松散,有效缩短提取时间,具有一定的防腐杀菌作用。胃蛋白酶能够切除牦牛皮胶原蛋白的非螺旋结构,降低提取胶原蛋白的免疫排斥风险。超声辅助酸酶法最佳工艺条件:pH 2.0的乳酸溶液,液比15,浸泡24 h;胃蛋白酶用量2.0%(干皮),液比15,温度10℃,pH 2.0,提取时间15 h;采用脉冲式超声处理,超声功率200 W,超声频率20 KHz,超声时间20 min,UPYC的提取率可以达到82.33%,提取的UPYC具有I型胶原蛋白的结构特征。超声辅助酸酶结合法缩短了 UPYC的提取时间,经济环保。(2)以UPYC和SPI两种天然蛋白为原料自组装制备粒径分布集中、分散性良好的UPYC/SPI球形胶束。UPYC/SPI球形胶束具有三层结构:UPYC和SPI肽链相互缠绕,肽链上的疏水链段收缩形成内核,亲水链段充分伸展形成外壳;内核和外壳之间存在细小的亮环,这可能是SPI和UPYC肽链上的活性侧基在非共价键作用力的驱动下将UPYC肽链锚固在SPI肽链上,促使UPYC和SPI“粘合”在一起。UPYC和SPI分子均属于两亲性无规聚电解质,与传统嵌段共聚物形成的核壳结构不同,由于疏水微区和亲水微区无规弥散在UPYC和SPI的肽链上,具有核壳结构的UPYC/SPI自组装胶束表面除了富集大的亲水微区外,还分布着一些小的疏水微区,从而使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表面具有两亲性结构。自组装机理研究表明:在微酸性环境中,UPYC和SPI肽链上的活性侧基(羰基、氨基和羟基)之间产生强的氢键相互作用,同时,SPI肽链上部分带有负电荷的羧基和UPYC上部分带有正电荷的氨基之间产生强的静电相互吸引作用力。在强的氢键和静电相互吸引作用力的驱动下原位自组装形成UPYC/SPI球形胶束。UPYC/SPI胶束的形成提高了 SPI在弱酸性环境中的稳定性。(3)为了改善UPYC/SPI自组装胶束在使用过程中结构极易被破坏、缺乏长期稳定性的问题,采用酰胺键交联、自由基偶联、邻苯醌加成交联和二硫键交联四种方法对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结构进行固定研究。交联固定的UPYC/SPI自组装胶束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耐稀释稳定性、储存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其中,酰胺键交联和二硫键交联固定效果优于自由基偶联和邻苯醌加成交联固定效果。研究发现酰胺键和二硫键是维系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结构稳定的关键。固定后的UPYC/SPI自组装胶束可以作为营养物质或药物递送的载体使用。(4)以CUR为模型药物,以酰胺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为载体,制备了粒径分布集中、分散性良好的UPYC/SPI-CUR自组装纳米包合物。UPYC/SPI-CUR纳米包合物的平均粒径为377.5 nm,PDI值为0.229。UPYC/SPI自组装胶束可以将一些水溶性差的疏水性药物分子(CUR)负载在疏水微区,在UPYC/SPI自组装纳米胶束中的CUR结构全部由结晶态转变为无定型的非晶态结构。由于CUR的无定型非晶态结构具有较大的比热容和较高的内能,因此,UPYC/SPI自组装胶束有利于提高CUR的水溶性、分散性、抗氧化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UPYC/SPI-CUR纳米包合物在酸性环境(SGF)中24 h的释放率达到了 90.38%,而在碱性环境(SIF)中24 h的释放率为55.58%。UPYC/SPI-CUR纳米包合物具有一定的pH响应性和较强的靶向性。(5)以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为成膜剂,甘油为增塑剂,制备了 UPYC/SPI自组装胶束敷料膜。UPYC/SPI自组装胶束在成膜过程中形成了结构紧凑、致密的交联网状结构,改善了 UPYC与SPI的相容性。与共混膜相比,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力学性能、紫外屏蔽性能、可见光透过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均优于共混膜。自组装形成的交联网络结构强度能够抵抗水分子渗入的溶胀破坏作用,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具有一定的耐水性和良好的吸水保湿性能。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两亲性结构增强了自组装胶束膜和细胞之间的结构亲和力,对小鼠成纤细胞L929和成骨细胞MT3C3没有细胞毒性,能够促进细胞的粘附、增殖、分化,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在新型医用创面敷料、皮肤修复面膜、治疗牙周疾病的医用敷料、生物载药薄膜等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总之,本文制备了 UPYC/SPI自组装生物医用新材料,开展了新材料的自组装机理、结构和性能的研究,分析了新材料在自组装制备过程的新现象和新机理。

吴淑芳[7](2019)在《羽毛角蛋白/聚乙烯醇/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共混膜的制备及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角蛋白,作为羽毛、羊毛等的主要成分,是最丰富和未充分利用的蛋白质来源之一。每年,全世界生产的羽毛超过6500万吨,绝大多数通过焚烧或填埋处理,这些处理方式不但浪费资源还会污染环境。因此,本论文考虑充分利用从羽毛里提取的角蛋白为原料,制备出羽毛角蛋白基薄膜,开拓其在包装领域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由于填埋或者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增加角蛋白的附加值。以氧化法提取的羽毛角蛋白(feather keratin,FK)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为主要原料,以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Tris)为增塑剂,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FK/PVA/Tris共混膜。研究了FK与PVA配比以及Tris浓度对共混膜微观结构、热学、力学、水分敏感性以及阻隔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这3种物质之间存在氢键相互作用,该共混膜是部分结晶并发生了相分离,在恒定的Tris含量下,随着PVA含量增加,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亲水性和氧气阻隔性增强。然而,在恒定的PVA含量下,随着Tris含量的增加,断裂伸长率和氧气阻隔性增强,但接触角减小,共混膜的亲水性增强。同时,PVA和Tris加入,导致羽毛角蛋白基薄膜的热学稳定性下降。基于所制备的FK/PVA/Tris共混膜的三组分之间较弱的氢键相互作用力,导致相分离,且其抗水性能、热学性能不佳的问题,采用谷氨酰转胺酶(glutamyltransaminase,TG)、CaCl2和京尼平(genipin)对其进行交联改性,由于TG与FK或Tris的伯氨基以共价键结合形成谷氨酸的单取代的β-酰胺,CaCl2的Ca2+与FK的羧基以离子键结合,京尼平与FK或Tris的伯氨基以共价键结合,形成交联的三维网状结构,能有效抑制共混膜的相分离,提高共混膜的性能。随着交联剂含量的增大,交联膜的总可溶质量和水蒸汽渗透系数减小,且接触角增大,表明交联大大提高了共混膜的耐水性;此外,交联还增强了共混膜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基于交联改性后的FK/PVA/Tris共混膜的阻隔性能不佳,特别是对氧气的阻隔能力差,采用蒙脱土钠(MMT)和TiO2对FK/PVA/Tris共混膜进行纳米改性,从而赋予FK/PVA/Tris共混膜更优异的性能。研究发现,MMT以剥离结构,TiO2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薄膜基质中,且纳米粒子与膜基质之间存在强的氢键作用;含有MMT或TiO2的FK/PVA/Tris共混膜与对比膜P-40-25(FK与PVA的质量比为60:40,Tris含量为FK与PVA的总质量的25%)相比,热学、机械和阻隔性能都得到改善。具体来说,含有3wt%MMT的P-40-25表现出最大的性能改善,其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分别增加133.06%和9.29%,WVP和OP分别下降21.68%和78.6%。此外,含有5wt%TiO2的P-40-25性能最佳,其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434.6%和36.95%,WVP和OP分别降低了26.86%和37.52%。值得注意的是,添加MMT和TiO2可以改善紫外线的阻隔性能,提高共混膜的热稳定性。利用PVA、Tris对羽毛角蛋白进行共混改性,再对所制备的FK/PVA/Tris共混膜进行交联改性和纳米改性后,角蛋白基共混膜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抗水性及阻隔性能,有望应用于食品包装膜等领域。

王龙正[8](2019)在《改性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高分子基水凝胶由于具有安全无毒、生物相容性好、易于降解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级医药等领域,而对水凝胶的组成基质进行改性则可以赋予水凝胶更多的功能,以满足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特定需求。本论文选择温和高效的Ugi反应对海藻酸钠进行改性,得到不同性质的海藻酸钠衍生物,并以它们为基质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功能化复合水凝胶,探究了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溶胀性能、药物缓释性能等以及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对水凝胶力学性能的影响。(1)以不同分子量的海藻酸钠为原料合成了疏水改性海藻酸钠(Ugi-SA),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进行表征。并用多重光散射(M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改性海藻酸钠/蒙脱土(Ugi-SA/MMT)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及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高分子量的Ugi-SA能够更有效地吸附在MMT颗粒表面并对其进行分散,且当它的浓度为5g/L时分散体系的稳定性最好。进而制备了以Ugi-SA和聚丙烯酰胺(PAM)为基质、MMT为增强剂的纳米复合水凝胶,利用FTIR、同步热分析仪(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凝胶的组成结构和微观形貌,并探究了 Ugi-SA的分子量和质量分数对复合水凝胶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质量分数为0.5%的高分子量Ugi-SA制备的纳米复合水凝胶力学性能最好。(2)进一步探究MMT的含量对高分子量改性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蒙脱土(Ugi-SA/PAM/MMT)纳米复合水凝胶溶胀性能、拉伸性能及释药性能的影响。复合凝胶主要由PAM的化学交联网络和由Ugi-SA与Ca2+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形成的物理交联网络组成。FTIR和TG数据表明MMT与聚合物基质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物理相互作用。SEM图像展示了复合水凝胶的互穿网络结构。XRD数据和TEM图像表明MMT的层状结构被剥离并嵌入到水凝胶的网络中。溶胀平衡实验表明,MMT的添加使复合水凝胶的平衡溶胀度(Qeq)降低,溶胀过程属于Fickian扩散。拉伸试验表明,当MMT的添加量为2.5%时复合凝胶的力学性能最好。释药实验表明,MMT的添加可以提高复合凝胶对疏水药物的负载效率,并减缓药物的累积释放速率。Ugi-SA侧链上的疏水基团与农药分子之间会发生疏水相互作用,药物分子被包裹在聚合物侧链形成的疏水微区中,当疏水微区被破坏时,药物即扩散到释放介质中。MMT含量为2.5%的复合凝胶载药率最高,而当MMT含量为5%时,凝胶的缓释效果最好,复合水凝胶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缓释曲线可用Weibull模型进行拟合。(3)将偶氮苯与β-环糊精的主客体作用引入水凝胶体系中,通过Ugi反应合成了接枝环糊精的海藻酸钠(SA-CD),通过自由基共聚反应合成了聚丙烯酰胺基偶氮苯(PAM-Azo),利用FTIR、1H NMR、TG和GPC对它们进行结构表征。同时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验证了 PAM-Azo分子的紫外光响应性。然后进一步探究SA-CD和PAM-Azo的主客体作用,发现它们在加热条件下可以自发地交联形成水凝胶,且通过紫外光和可见光的照射可以实现溶胶-凝胶的可逆转变。进而又制备了 SA-CD/PAM-Azo互穿网络型复合水凝胶,对复合凝胶进行了FTIR、TG和SEM表征,同时探究了其自愈合性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凝胶愈合界面的消失。力学性能测试表明CD的引入使得SA-CD/PAM-Azo IPN复合凝胶的力学强度及弹性相较于SA/PAM-Azo IPN复合凝胶均有所降低,断裂的凝胶样品经过48h可基本愈合。此外,紫外光的照射对凝胶的自愈合性能有阻碍作用。这种具有自愈合性能且受紫外光调节的主客体复合水凝胶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晓[9](2018)在《海藻酸钠与水溶性高分子共混产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藻酸钠是一种以海洋中的海藻为原料,经精制提炼出天然的水溶性多糖聚合物,拥有环保、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原料来源丰富等特点。水性聚氨酯和聚乙烯醇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环境友好的优点,是近年来合成水溶性高分子的研究热点。海藻酸钠与天然水溶性高分子共混,既能够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又能够弥补某种高分子材料的缺点。本文将海藻酸钠分别与水性聚氨酯和聚乙烯醇共混,制备了海藻酸钙/水性聚氨酯共混膜和海藻酸钙/聚乙烯醇共混纤维,并通过氧指数测试(LOI)、热稳重分析(TG)、红外光谱(FTIR)、电镜(SEM)、流变性能测试、吸水性能测试和拉伸试验对产物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1)纯聚氨酯膜的极限氧指数为17.6,海藻酸钠的添加可以提高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阻燃性能,海藻酸钙/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氧指数随着海藻酸钠含量的上升而增加,最高可达39.5,其阻燃机理呈现明显的金属离子阻燃机制。结合XRD和热稳定分析,膜燃烧后的残渣为氧化钙和碳酸钙,随着海藻酸钠含量的增加,混合膜残渣的质量加大,残留物可以作为屏障或绝缘表面,隔绝氧气,减慢可燃性气体的扩散。共混膜随着海藻酸钠的加入,海藻酸钙/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拉伸强度先降低后升高,同时断裂伸长率降低。当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50%时,共混膜的拉伸强度最低。(2)聚乙烯醇的添加会引起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共混溶液的初始粘度升高,对于加入硼酸的共混溶液上升更加明显,初始粘度增大。无论是未加入硼酸的共混溶液还是加入硼酸的共混溶液,都没有改变共混溶液的流变特性,共混溶液仍具有良好的纺丝性能,并且呈现“剪切变稀”。共混纤维具有明显的纤维形貌,相对纯海藻酸钙纤维,共混纤维的吸湿性能和吸水性能随着聚乙烯醇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共混纤维的拉伸强度随着聚乙烯醇含量的增加而下降,这一现象在提高牵伸比后有所改善,其中牵伸比2.0时,共混纤维强度可以达到2.08 cN·dtex-1。

赵冉冉[10](2017)在《中草药抗菌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并制备了以海藻酸钠/竣甲基纤维素钠共混膜为基膜,以中草药精油为抗菌剂的抗菌膜,并将其应用于樱桃的保鲜包装,以期延长樱桃的保鲜期。首先以对果蔬造成主要危害的灰霉、青霉及根霉为供试菌株,采用滤纸片扩散法研究肉桂、丁香、薄荷、川芎、留兰香五种精油的抑菌活性,筛选出肉桂和丁香两种综合抑菌性能较好的中草药精油,并对其抑菌持久性进行了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并研究两者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佳复配比。然后利用流延法,以海藻酸钠与羧甲基纤维素钠为成膜基质,肉桂精油和丁香精油为抗菌剂,甘油为增塑剂,CaCl2为交联剂制备中草药抗菌膜,通过研究海藻酸钠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的配比、甘油浓度、CaCl2浓度、中草药精油浓度对共混膜抗拉强度与断裂伸长率、透光率、厚度、透氧性、透湿性、吸水性、抗菌性等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中草药抗菌膜中各组分的含量,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抗菌膜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最后用中草药精油抗菌膜、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共混膜、PE保鲜膜包覆樱桃,分析樱桃的感官评价、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色差和菌落总数等各项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气相抑菌方式下丁香精油对灰霉、青霉、根霉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42mm、48mm、29mm,肉桂精油对三种霉菌的抑菌圈直径均高达90mm,两种精油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持久性。丁香精油对灰霉的MIC为1.74ul/ml,对青霉和根霉的MIC均为0.75ul/ml;肉桂油对灰霉、青霉、根霉的MIC分别为0.12ul/ml、1.18ul/ml和0.25ul/ml,复配后两者联合抑菌指数FIC为0.75,表现为强烈相加作用,优于两者单独抑菌效果,且丁香油与肉桂油的最佳配比为3.5:1。复配抑菌剂在成膜液中能够较均匀地分散,当海藻酸钠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质量比为9:1,肉桂精油与丁香精油的体积浓度为2%,甘油体积浓度为1.5%,氯化钙质量浓度为3%时,中草药精油抗菌膜的综合性能最强,中草药精油抗菌膜对樱桃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二、海藻酸钠/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藻酸钠/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亚铜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食品包装综述
        1.2.1 食品与包装
        1.2.2 食品包装材料
        1.2.3 可降解的包装材料
    1.3 可降解食品包装的功能化和改性
        1.3.1 交联剂
        1.3.2 抗氧化剂
        1.3.3 抗菌剂
    1.4 氧化亚铜综述
        1.4.1 氧化亚铜的合成方法
        1.4.2 氧化亚铜的应用
        1.4.3 氧化亚铜的抗菌机理
    1.5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氧化亚铜-纳米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2.2 Cu_2O@NCs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Cu_2O@NCs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及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u_2O@NCs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2.3.2 不同制备条件对Cu_2O@NCs结构及粒径的影响
        2.3.3 Cu_2O@NCs的铜离子释放测试
        2.3.4 Cu_2O@NCs的抗菌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聚乙烯醇/Cu_2O@NCs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3 样品表征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结构分析
        3.3.2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表面形貌分析
        3.3.3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力学性能分析
        3.3.4 LbL-PVA/CS/FA/Cu_2O@NCs 复合膜阻水性能分析
        3.3.5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透光性分析
        3.3.6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3.3.7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在土壤中的生物可降解性分析
        3.3.8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抗菌活性分析
        3.3.9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的圣女果保鲜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增强型氧化亚铜基抗菌剂的制备以及在复合膜中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4.2.2 (Cu2O-Ag)@TA的制备
        4.2.3 掺杂(Cu_2O-Ag)@TA的复合膜的制备以及表征和测试方法
        4.2.4 粉末样品的表征和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Cu_2O-Ag)@TA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4.3.2 (Cu_2O-Ag)@TA的分散稳定性分析
        4.3.3 (Cu_2O-Ag)@TA的化学稳定性测试
        4.3.4 (Cu_2O-Ag)@TA的离子释放性能分析
        4.3.5 (Cu_2O-Ag)@TA的活性氧释放性能分析
        4.3.6 (Cu_2O-Ag)@TA的抗菌性能分析
        4.3.7 Lb L-PVA/CS/FA/(Cu_2O-Ag)@TA复合膜的结构和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致谢

(2)快餐用包装纸板的防水防油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防水防油纸概述
    1.3 防油纸制备工艺
        1.3.1 机内加工防油纸
        1.3.2 后加工防油纸
        1.3.3 构建粗糙结构
    1.4 防水纸制备工艺
        1.4.1 化学改性
        1.4.2 物理处理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羧甲基壳聚糖与聚乳酸涂布制备防水防油纸板的可行性分析
    2.1 引言
    2.2 试验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MCS对涂布纸板的防水防油性能影响
        2.3.2 CMCS对涂布纸板的水接触角影响
        2.3.3 CMCS对涂布纸板的机械性能的影响
        2.3.4 PLA对涂布纸板的防水防油性能影响
        2.3.5 PLA对涂布纸板的水接触角的影响
        2.3.6 PLA对涂布纸板的机械性能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羧甲基壳聚糖基涂层对食品包装纸板防油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MCS/CMC涂布纸板的透气度与防油性能
        3.3.2 CMCS/CMC涂布纸板表面微观形态
        3.3.3 CMCS/CMC涂布纸板表面润湿性
        3.3.4 CMCS/CMC涂布纸板机械强度
        3.3.5 CMCS/SA涂布纸板的极性组分与防油性能
        3.3.6 CMCS/SA涂布纸板表面微观形态
        3.3.7 CMCS/SA涂布纸板表面润湿性
        3.3.8 CMCS/SA涂布纸板机械强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乳酸基涂层对食品包装纸板防水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2.3 试验方法
        4.2.4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LA/ZnONPs涂层的红外表征
        4.3.2 PLA/ZnONPs涂层结晶度测试
        4.3.3 PLA/ZnONPs涂布纸板的机械性能
        4.3.4 PLA/ZnONPs涂布纸板的热封强度测试
        4.3.5 PLA/ZnONPs涂布纸板的防油性能
        4.3.6 PLA/ZnONPs涂布纸板的涂层厚度和表面粗糙度
        4.3.7 PLA/ZnONPs涂布纸板的表面微观形态
        4.3.8 PLA/ZnONPs涂层的热稳定性
        4.3.9 PLA/ZnONPs涂布纸板的水接触角和Cobb值
        4.3.10 PLA/ZnONPs涂布纸板的抗菌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羧甲基壳聚糖与聚乳酸基双涂层防水防油纸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溶液配制
        5.2.3 试验仪器
        5.2.4 试验方法和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双层涂布纸板的水蒸气透过率
        5.3.2 双层涂布纸板的氧气和庚烷蒸气透过率
        5.3.3 电晕处理对双层涂布纸板的庚烷蒸气阻隔性影响
        5.3.4 双层涂布纸板的防油效果比较
        5.3.5 双层涂布纸板的抗菌性能比较
    5.4 结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3)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及对重金属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性聚氨酯概述
    1.2 羊毛角蛋白概述
    1.3 丝胶蛋白概述
    1.4 聚合物共混的研究与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2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声波调控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改性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海藻酸钠交联水性聚氨酯皮革涂饰剂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1 试验部分
        1.1 原料及试剂
        1.2 SAWPU乳液的制备
        1.3 SAWPU乳胶膜的制备
        1.4 SAWPU水性皮革涂饰剂的制备
        1.5 结构与性能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红外分析
        2.2 乳液粒径分析
        2.3 乳液外观及胶膜吸水率分析
        2.4 物理机械性能及应用性能分析
        2.5 热重分析
    3 结 论

(5)生物质改性水性聚氨酯皮革涂饰剂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性聚氨酯概述
        1.1.1 水性聚氨酯的来源
        1.1.2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原理及方法
        1.1.3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1.1.4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1.2 皮革涂饰概述
        1.2.1 涂饰的基本概念
        1.2.2 目前皮革涂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木质素的概述
    1.4 海藻酸钠概述
    1.5 魔芋胶概述
    1.6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木质素基环氧树脂改性水性聚氨酯涂饰剂的制备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原料的预处理
        2.2.3 经值的测定
        2.2.4 体系中—NCO含量的测定
        2.2.5 木质素基环氧树脂的合成步骤
        2.2.6 木质素基环氧树脂-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2.2.7 木质素基环氧树脂-水性聚氨酯胶膜的制备
    2.3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2.3.1 乳液固含量的测定
        2.3.2 乳液粘度的测定
        2.3.3 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2.3.4 乳胶粒尺寸及分布的测定
        2.3.5 胶膜表面水接触角测定
        2.3.6 胶膜耐水性及耐溶剂性测定
        2.3.7 胶膜力学性能的测定
        2.3.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9 胶膜热稳定性分析
        2.3.10 胶膜的柔软度测量
    2.4 涂饰革样的性能测试
        2.4.1 水蒸气透过率测定
        2.4.2 耐磨性测定
        2.4.3 耐干湿擦性测定
        2.4.4 光泽度测量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反应温度、时间对聚合物反应的影响
        2.5.2 DMPA含量对乳液外观及稳定性的影响
        2.5.3 红外光谱表征
        2.5.4 乳液外观及粒径分析
        2.5.5 乳液稳定性分析
        2.5.6 胶膜耐水性分析
        2.5.7 胶膜耐溶剂性分析
        2.5.8 胶膜润湿性能分析
        2.5.9 胶膜力学性能分析
        2.5.10 胶膜热稳定性分析
        2.5.11 胶膜柔软度分析
        2.5.12 涂层的透水气性
        2.5.13 涂层的耐磨性
        2.5.14 涂层的光泽度
        2.5.15 涂层的耐干、湿擦性能
    2.6 小结
3 海藻酸钠交联改性水性聚氨酯涂饰剂的制备与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海藻酸钠交联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成
        3.2.3 乳胶膜的制备
    3.3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3.4 涂饰革样的性能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反应温度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3.5.2 R值对乳液外观及稳定性的影响
        3.5.3 DMPA含量对乳液外观及稳定性的影响
        3.5.4 红外光谱表征
        3.5.5 乳液粒径分析
        3.5.6 乳液稳定性分析
        3.5.7 胶膜热稳定性分析
        3.5.8 胶膜耐水性分析
        3.5.9 胶膜润湿性能分析
        3.5.10 胶膜力学性能分析
        3.5.11 胶膜耐溶剂性分析
        3.5.12 涂层透水汽性分析
        3.5.13 涂层耐磨性分析
        3.5.14 涂层光泽度分析
        3.5.15 涂层耐干、湿擦分析
    3.6 小结
4 魔芋胶改性水性聚氨酯皮革涂饰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魔芋胶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
        4.2.3 乳胶膜的制备
    4.3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4.4 涂饰革样的性能测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红外光谱表征
        4.5.2 乳液粒径及储存稳定性分析
        4.5.3 胶膜耐化学品性分析
        4.5.4 胶膜热稳定性分析
        4.5.5 胶膜力学性能分析
        4.5.6 涂层的透水汽性分析
        4.5.7 涂层的光泽度分析
        4.5.8 涂层的耐干、湿擦性分析
    4.6 小结
5 总结
    5.1 总结
    5.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胶原/大豆蛋白自组装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胶原蛋白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现状
        1.1.1 胶原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1.1.2 胶原蛋白基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方法
        1.1.3 胶原蛋白自组装制备生物医用材料
    1.2 大豆蛋白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大豆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1.2.2 大豆蛋白基生物医用材料制备方法
        1.2.3 大豆蛋白自组装制备生物医用材料
    1.3 异源蛋白质自组装的研究现状
    1.4 胶原/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牦牛皮胶原蛋白的提取及结构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和设备
        2.2.3 牦牛皮胶原蛋白的提取方法
        2.2.4 牦牛皮胶原蛋白结构与性能的分析检测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超声辅助酸酶结合法提取条件
        2.3.2 牦牛皮胶原蛋白的光谱特征
        2.3.3 牦牛皮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2.3.4 牦牛皮胶原蛋白的分子量
        2.3.5 牦牛皮胶原蛋白的热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制备及形成机理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制备方法
        3.2.4 自组装条件对UPYC/SPI胶束结构的影响因素
        3.2.5 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自组装条件对UPYC/SPI体系浊度和粒径的影响
        3.3.2 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结构特征
        3.3.3 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性能特征
        3.3.4 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形成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UPYC/SPI自组装胶束结构的固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药品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固定方法
        4.2.4 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结构表征
        4.2.5 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稳定性测定
        4.2.6 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体外消化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酰胺键交联固定法对UPYC/SPI自组装胶束结构的影响
        4.3.2 自由基偶联固定法对UPYC/SPI自组装胶束结构的影响
        4.3.3 邻苯醌加成交联固定法对UPYC/SPI自组装胶束结构的影响
        4.3.4 二硫键交联固定法对UPYC/SPI自组装胶束结构的影响
        4.3.5 四种交联方法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结构特征
        4.3.6 四种交联方法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热性能
        4.3.7 四种交联方法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5 酰胺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对疏水性药物的包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药品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UPYC/SPI-CUR纳米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5.2.4 UPYC/SPI-CUR纳米包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载药能力
        5.3.2 UPYC/SPI-CUR纳米包合物的结构特征
        5.3.3 UPYC/SPI-CUR纳米包合物的性能特征
        5.3.4 UPYC/SPI自组装胶束对CUR的包载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敷料膜的结构与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药品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2.3 UPYC/SPI胶束膜的制备方法
        6.2.4 UPYC/SPI胶束膜的结构表征
        6.2.5 UPYC/SPI胶束膜的性能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的粒径分布
        6.3.2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晶型结构
        6.3.3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微观形貌
        6.3.4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表观性能
        6.3.5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力学性能
        6.3.6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透水气性
        6.3.7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透光性能
        6.3.8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表面亲疏水性
        6.3.9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热性能
        6.3.10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使用寿命
        6.3.11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耐水性
        6.3.12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保湿性能
        6.3.13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生物相容性
        6.3.14 二硫键交联固定UPYC/SPI自组装胶束膜的Live/dead细胞形貌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羽毛角蛋白/聚乙烯醇/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共混膜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角蛋白
        1.2.1 概述
        1.2.2 溶解和提取方法
        1.2.3 应用
    1.3 角蛋白膜
        1.3.1 制备工艺
        1.3.2 改性研究
    1.4 包装材料安全性及衡量标准
        1.4.1 热学
        1.4.2 力学性能
        1.4.3 阻隔性能
        1.4.4 安全性能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1.6 课题来源
第二章 FK/PVA/Tris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原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FK/PVA/Tris复合膜的制备
        2.2.4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EM
        2.3.2 FTIR
        2.3.3 XRD
        2.3.4 TG
        2.3.5 力学性能
        2.3.6 接触角
        2.3.7 阻隔性能
        2.3.8 透光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G、CaCl_2和京尼平交联的FK/PVA/Tris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交联膜制备
        3.2.4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EM
        3.3.2 FTIR
        3.3.3 XRD
        3.3.4 TG
        3.3.5 DSC
        3.3.6 力学性能
        3.3.7 接触角
        3.3.8 TSM
        3.3.9 WVP
        3.3.10 OP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蒙脱土钠和TiO_2纳米改性的FK/PVA/Tris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原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纳米共混膜制备
        4.2.4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EM
        4.3.2 FTIR
        4.3.3 XRD
        4.3.4 TG
        4.3.5 力学性能
        4.3.6 接触角
        4.3.7 TSM
        4.3.8 WVP
        4.3.9 OP
        4.3.10 透光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8)改性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海藻酸钠的改性
        1.2.1 共混改性
        1.2.2 羟基上改性
        1.2.3 羧基上改性
    1.3 水凝胶
        1.3.1 水凝胶简介
        1.3.2 天然高分子水凝胶
        1.3.3 智能水凝胶
        1.3.4 主客体水凝胶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及创新性
2 疏水改性海藻酸钠对蒙脱土的分散性及对水凝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不同分子量Ugi-SA的合成
        2.2.3 不同分子量Ugi-SA的表征
        2.2.4 Ugi-SA/MMT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2.2.5 Ugi-SA/MMT分散体系微观形貌的表征
        2.2.6 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2.2.7 复合水凝胶的表征
        2.2.8 拉伸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分子量Ugi-SA的表征
        2.3.2 Ugi-SA/MMT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分析
        2.3.3 Ugi-SA/MMT分散体系微观形貌分析
        2.3.4 复合水凝胶的表征
        2.3.5 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疏水改性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蒙脱土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释药性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海藻酸钠的疏水改性
        3.2.3 Ugi-SA/PAM/MMT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3.2.4 Ugi-SA的表征
        3.2.5 Ugi-SA/PAM/MMT复合水凝胶的表征
        3.2.6 拉伸试验
        3.2.7 平衡溶胀度及溶胀动力学测试
        3.2.8 载药实验
        3.2.9 药物缓释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Ugi-SA的表征
        3.3.2 Ugi-SA/PAM/MMT复合水凝胶的表征
        3.3.3 Ugi-SA/PAM/MMT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分析
        3.3.4 Ugi-SA/PAM/MMT复合水凝胶的溶胀行为分析
        3.3.5 Ugi-SA/PAM/MMT复合水凝胶的缓释行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海藻酸钠-β-环糊精/聚丙烯酰胺基偶氮苯主客体自愈合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丙烯酰胺基偶氮苯(AM-Azo)的合成
        4.2.3 客体分子(PAM-Azo)的合成
        4.2.4 主体分子(SA-CD)的合成
        4.2.5 溶胶-凝胶转变
        4.2.6 SA-CD/PAM-Azo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4.2.7 主客体分子及凝胶的表征方法
        4.2.8 力学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主客体分子的结构表征
        4.3.2 溶胶-凝胶转变分析
        4.3.3 SA-CD/PAM-Azo复合水凝胶的表征
        4.3.4 SA-CD/PAM-Azo复合水凝胶的自愈合性能分析
        4.3.5 SA-CD/PAM-Azo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海藻酸钠与水溶性高分子共混产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海藻酸钠的结构及其性能
        1.1.1 海藻酸简介
        1.1.2 海藻酸钠的结构
        1.1.3 海藻酸钠的性能
        1.1.4 海藻酸钠的应用
    1.2 海藻纤维简介
        1.2.1 海藻纤维的制备工艺
        1.2.2 海藻纤维制备影响因素
        1.2.3 海藻纤维的优点
        1.2.4 功能性海藻纤维分类
        1.2.4.1 阻燃性海藻纤维
        1.2.4.2 医用抗菌海藻纤维
        1.2.4.3 防电磁辐射海藻纤维
        1.2.4.4 其它功能性海藻纤维
        1.2.5 海藻酸盐共混纤维的研究现状
        1.2.5.1 海藻酸盐纤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2 海藻共混纤维研究现状
    1.3 水溶性高分子
        1.3.1 水溶性高分子概述
        1.3.2 水溶性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1.3.3 水溶性高分子分类
        1.3.3.1 水性聚氨酯简介
        1.3.3.2 聚乙烯醇简介
    1.4 共混方法的介绍
        1.4.1 物理共混法
        1.4.2 化学共混法
        1.4.3 化学物理共混法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海藻酸钙共混水性聚氨酯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3 共混膜的制备
    2.4 共混膜的测试
        2.4.1 极限氧指数测试
        2.4.2 外线光谱(FTIR)分析
        2.4.3 黏度测试
        2.4.4 离子含量测试
        2.4.5 热稳定测试
        2.4.6 X射线衍射测试
        2.4.7 扫描电镜
        2.4.8 膜拉伸性能测试
    2.5 结论与讨论
        2.5.1 极限氧指数分析
        2.5.2 共混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2.5.3 共混溶液黏度
        2.5.4 共混膜的钙离子含量
        2.5.5 共混膜的热稳定分析
        2.5.6 共混膜残渣的XRD分析
        2.5.7 共混膜残渣的表观形貌
        2.5.8 共混膜的拉伸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3 共混纤维的制备
        3.3.1 共混纺丝液的配制
        3.3.2 共混纤维的纺丝工艺
    3.4 共混纤维的测试
        3.4.1 流变测试
        3.4.2 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3.4.3 红外测试
        3.4.4 扫描电镜
        3.4.5 吸水性能测试
    3.5 结论与讨论
        3.5.1 共混溶液粘度分析
        3.5.2 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3.5.3 红外分析
        3.5.4 纤维的表面和截面
        3.5.5 共混纤维的亲水性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草药抗菌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抗菌包装材料研究现状
        1.1.1 抗菌包装材料
        1.1.2 抗菌包装材料种类与应用
        1.1.3 抗菌剂种类
        1.1.4 国内外抗菌包装材料研究进展
    1.2 中草药精油研究现状
        1.2.1 抑菌中草药
        1.2.2 抑菌中草药主要抑菌成分及其作用机理
        1.2.3 中草药精油在保鲜中的应用方式
        1.2.4 中草药精油在樱桃保鲜中的应用
    1.3 海藻酸钠基包装材料研究现状
        1.3.1 海藻酸钠及研究进展
        1.3.2 单一海藻酸钠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3.3 海藻酸钠复合膜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4 羧甲基纤维素钠及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中草药精油抑菌效果研究
        2.2.1 马铃薯培养基的制备与无菌器材的准备
        2.2.2 霉菌的接种
        2.2.3 菌悬液的制备
        2.2.4 抑菌效果研究
        2.2.5 中草药精油抑菌持久性测定
        2.2.6 中草药精油GC-MS分析
        2.2.7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2.2.8 复配精油抗菌剂抑菌效果测定
    2.3 中草药精油抗菌膜的研究
        2.3.1 中草药精油抗菌膜的制备
        2.3.2 中草药精油抗菌膜性能测试
        2.3.3 中草药抗菌膜结构表征
    2.4 中草药精油抗菌膜对樱桃的保鲜效果研究
        2.4.1 樱桃的预处理
        2.4.2 樱桃理化指标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中草药精油的筛选及其抑菌浓度的确定
        3.1.1 五种中草药精油的筛选
        3.1.2 肉桂精油和丁香精油的抑菌持久性分析
        3.1.3 肉桂精油和丁香精油的GC-MS成分分析
        3.1.4 肉桂和丁香精油的最低抑菌浓度
        3.1.5 肉桂和丁香精油的复配
    3.2 中草药精油抗菌膜的性能研究
        3.2.1 海藻酸钠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的配比对膜性能的影响
        3.2.2 甘油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3.2.3 氯化钙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3.2.4 复配抗菌剂浓度对抗菌膜的影响
    3.3 中草药抗菌膜结构表征
        3.3.1 抗菌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抗菌膜的扫描电镜分析
    3.4 中草药精油抗菌膜对樱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3.4.1 不同保鲜方式对樱桃感官品质的影响
        3.4.2 不同保鲜方式对樱桃腐烂率的影响
        3.4.3 不同保鲜方式对樱桃失重率的影响
        3.4.4 不同保鲜方式对樱桃可溶性固含量的影响
        3.4.5 不同保鲜方式对樱桃色差a~*值的影响
        3.4.6 不同保鲜方式对樱桃呼吸作用的影响
        3.4.7 不同保鲜方式对樱桃霉菌总数的影响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 致谢

四、海藻酸钠/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亚铜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D]. 闫江浩.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快餐用包装纸板的防水防油性能研究[D]. 王飞杰. 江南大学, 2021(01)
  • [3]羊毛角蛋白/丝胶/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及对重金属吸附研究[D]. 张明月. 东华大学, 2020(01)
  • [4]海藻酸钠交联水性聚氨酯皮革涂饰剂的合成及应用[J]. 来水利,葛茹月,刘筱,王花,李晨辉. 中国皮革, 2020(04)
  • [5]生物质改性水性聚氨酯皮革涂饰剂的制备与性能[D]. 葛茹月.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6]胶原/大豆蛋白自组装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D]. 王瑞瑞.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7]羽毛角蛋白/聚乙烯醇/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共混膜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 吴淑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8]改性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龙正. 海南大学, 2019(01)
  • [9]海藻酸钠与水溶性高分子共混产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晓. 青岛大学, 2018(12)
  • [10]中草药抗菌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赵冉冉.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海藻酸钠/水性聚氨酯共混薄膜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