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一道填空题想到的(论文文献综述)
冯晓婷[1](2021)在《高中生数学阅读状况与新定义题解题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薛毅敏[2](2021)在《初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与探究》文中研究表明
岑显鹏[3](2021)在《嵌入视角下民政福利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研究》文中认为为响应国家建立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号召,江西省近年来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省内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报考人数与通过人数皆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截至2020年末,全省持证社工仅有5147人。与此同时,江西十四五规划提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社工参与。因此,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对于加快社工队伍建设,促进省内民政福利部门服务与社会治理水平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本研究以江西省民政福利部门一线社工及其分管领导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收集资料,以嵌入理论为分析视角,探究社会工作与民政福利部门之间嵌入过程。当前民政福利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开发采取硬性嵌入与软性嵌入两种策略,硬性嵌入主要通过设置社工岗位、体制内人员转化、逐步设立的社工站体现,这是一种增量嵌入;软性嵌入表现在民政福利部门对于社会工作态度转变,从怀疑到认可,从引入项目、社工到社会工作理念的嵌入,这则是理念嵌入与关系嵌入。同时,江西省民政福利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人才吸引效果不佳,二是人才培养力度不足,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全,四是人才使用方式不当,五是人才流失频率较高。以上问题表明,江西省民政福利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呈脱嵌状态。因此,笔者结合政策文本与访谈资料,运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深挖江西省民政福利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存在问题之成因。研究发现,首先是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变量中月收入满意度、职业认同、行政事务繁忙度、组织满意度上得到了数据支持(0.134***、0.842**、0.220**、0.901*)。其次是部门间权力追求制约了开发进程,社会工作人才开发需要财政等多部门的支持。最后是领导个人意志的作用,影响开发成效。因此,笔者以嵌入理论为基础,认为在当前脱嵌状态下社会工作人才开发要实施再嵌,并分别从制度再嵌、资源再嵌、能力再嵌、观念再嵌四方面对社会工作人才开发提出建议,从而降低社工离职率,提升社工服务能力,推进社工人才开发进程。随着时间与政策到位,民政福利部门社会工作嵌入式发展也将逐步转向融合式发展。
杨璐[4](2021)在《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的GeoGebra工具下高考立体几何题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对培养高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拓展学生理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立体几何作为新课标中四大主线之一“几何与代数”的一个分支,其高度抽象性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大障碍,导致学生在高考中立体几何部分得分率低.因此,本文在研究了经验之塔和波利亚解题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高考立体几何试题的特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经验,设计了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的Geo Gebra工具下的立体几何解题案例,并在大量特殊的案例中归纳出一般的立体几何解题策略.首先,分析了Geo Gebra软件、波利亚解题思想与高考立体几何试题融合的适切性.在王硕和韩明月的论文中,可以初步得到:Geo Gebra软件在辅助立体几何作图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在缩短了作图时间的同时增强了立体几何问题的可视化效果;波利亚解题思想为学生提供了解题问题的一般思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率.结合新课标和高考题中的立体几何,明确Geo Gebra软件、波利亚解题思想应用于高考立体几何试题的适切性.其次,对近五年高考立体几何试题进行分析,将2016-2020年的高考立体几何理数真题进行整理,按照知识块将其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空间中与异面直线所成角有关的问题;空间中与立体几何有关的情境问题;空间中与立体几何有关的翻折问题;空间中与球有关的截面、切、接问题.进而,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利用Geo Gebra软件制作立体几何题目的可视化教学案例.在解题案例中,利用Geo Gebra制作立体几何可视化图形,旨在为学生提供“看得见”的立体几何模型,为学生能够“想得到”提供可视化素材;以波利亚解题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在解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解题.最后,总结出立体几何解题的一般策略.在波利亚解题思想的指导下,以Geo Gebra软件为作图工具,解决高考立体几何问题,对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造性使用波利亚解题表有一定要求.同时,对于高中数学中其他三条主线中与几何类似的问题,都可以运用两者结合的模式开展解题研究,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除此之外,也可以将其运用到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促进学生对这一解题模式的全局性理解.
武慧芬[5](2020)在《高中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的测量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国际数学课程改革聚焦于数学素养。逻辑推理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举措之一。培养良好的数学逻辑推理素养是学生发展的纲要性问题,需要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三者有机结合,急需建立合理有效的测量与评价体系诊断我国高中生的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现状,本文以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的测量与评价研究主题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通过大量文献分析了逻辑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素养的研究现状,结合课程标准和PISA测评理论将内容、过程、情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逻辑推理素养测评的四个维度,基于SOLO分类理论制定了内容维度水平划分标准,建立起了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评体系。编制了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试卷与调查问卷,选取了江西省南昌市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不同层次的三个班级的130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测评,借助Excel2016和SPSS22.0对测评得到的数据进行了整体分析、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和各测评维度的分析。测评结果表明:(1)样本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水平在内容、过程、情境为基础的测试卷得分达到一般水平,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表现很好,整体表现良好。(2)样本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试卷和调查问卷具有显着相关性,高中生所在的班级层次、日常数学成绩和性别与其逻辑推理水平在内容、过程、情境维度上具有相关性,与其逻辑推理水平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无显着相关性。(3)在内容维度上,大多数高中生在观察与推理和二项式定理、常用逻辑用语和三角诱导公式中达到了多点结构水平,超过一半的高中生在立体几何中达到关联结构水平,在不等式证明中达到关联结构水平的人数不超过一半。在等比数列中,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达到关联水平。在平面几何的证明中达到最高的抽象拓展水平不超过10%。(4)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评过程维度中,形成数学过程相比使用数学和解释数学过程更好,整体属于良好水平;在情境维度的结果分析得出在个人的和社会的情境维度中的表现比职业的和科学的情境表现更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表现优秀。由测评结果得到的建议如下:(1)在课程标准的研制中不能过于削弱几何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占比;(2)在考核过程中应聚焦逻辑推理素养,命制一定量的开放性试题考查高中生的逻辑推理素养;(3)对教师教学应以真实情境的问题为驱动,让学生参与课堂,发现数学规律体验数学的乐趣,加强学生对逻辑推理有关概念和方法的理解;(4)教师自身需加强对课程标准中逻辑推理素养理论的学习,也要加强新时代教师职业素养的学习,将终身学习理念贯穿教师生涯。
龚枭[6](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自1984年开始举办,距今已有三十六年。这项赛事目前已经作为选拔和培养优秀高中生的重要途径。每年有大批优秀学子通过物理竞赛打开了自己通往顶尖高校的大门。由于物理竞赛试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对竞赛试题进行研究,分析考查其对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要求,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SOLO分类理论,将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划分为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拓展抽象水平四个层次。并以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26-35届复赛理论试题为研究对象,对其考查的思维能力层次逐一划分,统计分析历届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情况和各知识板块的思维能力考查情况。然后对四种思维水平的问题考查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另外选取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五大板块的典型试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有以下主要特点:1.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考查的题型、题量基本一致。大部分均为计算题,每届题目个数在8-9个。其中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五大板块中,力学板块分值占比最高,电磁学次之;热学、光学、近代物理三个板块考查占比基本持平,均约为十分之一。2.根据SOLO分类划分结果,26-35这十届复赛试题考查的各思维能力层次占比趋势高度一致,拓展抽象结构问题(E水平)考查最多,关联结构问题(R水平)次之,单点结构问题(U水平)和多点结构问题(M水平)考查很少。整体来看试题要求的思维能力很高。结合具体知识板块分析,五大板块均以考查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问题为主,其次是关联结构水平问题。对五大知识板块考查的思维能力整体水平进行分析,考查的思维能力整体水平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电磁学、力学、热学、近代物理、光学。3.四种思维层次问题考查特征分析表明:单点结构水平和多点结构水平问题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考查基本物理概念、物理性质、物理规律等。关联结构水平问题思维特征体现在两种知识点的逻辑关联类型:“并联型”关联问题、“串联型”关联问题。拓展抽象问题的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四种思维方法的运用,分别为物理思想方法、物理特色解题方法、逻辑推理以及数学工具的运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笔者对物理竞赛教练的教学,物理竞赛生的学习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使得竞赛教练和备赛学生对复赛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竞赛教练更好地指导和训练学生,让参赛选手在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陈瑶[7](2020)在《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中学数学新定义题目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现代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均衡、全面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新的教育观念之下,数学新定义题目因其新颖的出题形式,能够全面考查学生能力的独特优势,进入了学生们的视野。新定义题目往往给出一个学生没有学习过的全新的定义、概念等,学生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理解,找到解题关键,其本质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考查。这类题目不同类型的难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新定义题目会和函数问题、几何图形、方程以及动点等知识结合进行考查,题目往往涉及知识点较多,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新定义题目的新颖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往往会使学生对其望而却步,在考试中的得分率较低,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教学难度。认知负荷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复杂问题并指导教学。人的长时记忆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加工的内容超过记忆容量时就会产生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由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共同组成,降低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认知负荷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家们越来越意识到其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认知负荷理论近几年也逐渐被应用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本文旨在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研究调查学生新定义题目的学习现状,探究学生数学新定义题目有效学习的方法。从认知负荷理论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在考试中新定义题目的正确率。本次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首先,对本次研究从背景、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研究的框架和方法;其次,将认知负荷理论和新定义题目的国内外研究历程、相关概念和分类进行了做了文献综述;接下来,通过题目测试和问卷对学生的新定义题目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后,对新定义题目进行详细的解构,并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进行新定义题目教学设计。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新定义题目的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于新定义题目学习的信心;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并进行专题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新定义题目学习习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多媒体,促进新定义课堂教学。
魏雪雪[8](2020)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三学生解决中考综合题的实践研究 ——以天津市近五年中考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高中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六种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仅依靠高中阶段教师的讲授,而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渗透过程,一些教育者忽视这个问题,错过初中这个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导致学生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具有更高抽象性和综合性的关键能力,它的培养应该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实践过程中贯彻。初中数学对教育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相关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皮亚杰理论为基础,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采用调查研究法和访谈法。通过编制的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六方面为基准的测试卷,对天津市市区和郊区的403位学生进行测试。结合对中考综合题和测试题的分析,对两位数学教师进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和数学教学方面的非结构化访谈,并把调查结果和中考综合题的研究结果对比得出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现况。在天津市市区和郊区两个区初三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初三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并没有达到初高中衔接要求学生应达到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女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和男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存在一些差距。根据出现的问题给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建议和中考命题意见。
李春霞[9](2019)在《高考数学理科试卷的比较研究 ——以2016-2018年全国卷1与江苏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改革与高考考卷息息相关。近十几年新课改的实施促使高考试卷也发生了变化。从2020年开始高考数学江苏卷要改为全国卷,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很迫切也很需要通过比较研究全国卷与江苏高考数学试卷异同来迎接高考改革。这不但能够使一线教师更深刻的认识高考,更好的理解并实施新课程标准,也可以给学生、命题人提供建议,取长补短。2016-2018年全国卷1与江苏卷比较研究是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从试卷结构、知识内容、数学思想方法、综合难度四个方面进行并得出以下结论:(1)考试时间、题型题量和分值基本稳定。全国卷1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江苏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200。全国卷1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而江苏卷题型只包含填空题和解答题;(2)两个卷别的知识内容覆盖面广,但是侧重点不一样。近三年两卷别在考查知识内容方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两卷别的内容覆盖面广。不过在具体模块知识方面,江苏卷在函数与导数、三角知识、立体几何、数列这四个知识块的考查力度要比全国卷1的大。而在概率与统计这块知识上,全国卷1的考查力度远远超过了江苏卷;(3)两卷别的数学思想方法考查力度大覆盖面广,但是侧重点稍有差异。两个卷别在近三年的试题中都涉及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化归转化、分类与整合、特殊与一般五大思想方法。全国卷1更侧重对函数与方程的考查,而江苏卷更侧重于对化归转化思想的考查;(4)综合难度的差异。整体来说,江苏卷难度高于全国卷1。在知识含量因素方面,全国卷1和江苏卷的加权平均值都为2.21;在推理因素和运算因素以及探究因素上,江苏卷都高于全国卷1;在背景因素上,全国卷1的难度因素加权平均值为1.27,而江苏卷为1.16,全国卷1高于江苏卷。
刘扬[10](2019)在《基于高考不等式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今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高考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因而基于高考试题分析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不等式知识是高考内容的一部分,一般结合多个知识点考查学生多方面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将以高考不等式试题为例谈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中学不等式部分的教学提供参考性建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对2014-2018年高考数学(理科)全国II卷中不等式试题的题型、考点进行统计分析。第三部分是全文研究的基础部分,一是参考鲍建生难度分析模型,从探究、背景、运算、推理以及知识含量五个方面分析高考不等式试题的难度情况,进而分析高考不等式试题需要学生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水平情况;二是举例分析高考不等式试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第四部分是对基于高考不等式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实施及实施效果的分析。第五部分是对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二、由一道填空题想到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一道填空题想到的(论文提纲范文)
(3)嵌入视角下民政福利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问卷法 |
1.4.3 访谈法 |
1.4.4 观察法 |
1.5 问卷设计 |
1.5.1 问卷的编制 |
1.5.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1.5.3 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处理 |
2.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社会工作人才开发 |
2.2 理论基础:嵌入理论 |
2.3 相关文献回顾 |
2.3.1 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路径 |
2.3.2 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成效、不足与受制因素 |
2.3.3 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
3.嵌入: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江西省民政福利部门及调查样本概况 |
3.1.1 江西省民政福利部门简介 |
3.1.2 调查样本概况 |
3.2 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现状 |
3.2.1 硬性嵌入 |
3.2.2 软性嵌入 |
3.3 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存在问题 |
3.3.1 人才吸引效果不佳 |
3.3.2 人才培养力度不足 |
3.3.3 人才激励机制不全 |
3.3.4 人才使用方式不当 |
3.3.5 人才流失频率较高 |
3.4 社会工作人才开发问题的成因 |
3.4.1 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
3.4.2 部门间利益的制约 |
3.4.3 领导个人意志的作用 |
4.再嵌:江西省民政福利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
4.1 制度再嵌 |
4.1.1 发挥制度引领作用,完善顶层设计 |
4.1.2 规范设置社工岗位,拓宽社工来源渠道 |
4.1.3 建立协同机制,合力开发 |
4.1.4 健全培训体系,提高社工能力 |
4.2 资源再嵌 |
4.2.1 拓宽经费来源,提升服务水平 |
4.2.2 规范经费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
4.3 能力再嵌 |
4.3.1 提高薪酬待遇,完善福利保障 |
4.3.2 界定职责范围,完善心理保障 |
4.4 观念再嵌 |
4.4.1 营造部门尊重、领导重视社工的氛围 |
4.4.2 加大宣传,提高大众对社工的认知 |
4.4.3 灵活调整宣传形式与宣传内容 |
5.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讨论 |
5.3 贡献、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民政福利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开发调查 |
致谢 |
(4)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的GeoGebra工具下高考立体几何题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eo Gebra软件的相关研究 |
1.2.2 波利亚解题思想的相关研究 |
1.2.3 立体几何解题的相关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Geo Gebra软件 |
2.1.2 波利亚解题表 |
2.2 理论依据 |
2.2.1 “经验之塔”理论 |
2.2.2 “波利亚怎样解题”理论 |
第3章 Geo Gebra、波利亚解题思想应用于高考立体几何试题的适切性分析 |
3.1 Geo Gebra软件应用于立体几何的优势 |
3.2 波利亚解题思想应用于立体几何的优势 |
3.3 新课标中对立体几何的要求 |
3.4 高考中的立体几何解题现状 |
第4章 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的Geo Gebra工具下高考立体几何题的案例分析 |
4.1 近五年高考立体几何试题分析 |
4.1.1 解题方法取向分析 |
4.1.2 试题分值与知识点分布 |
4.2 与异面直线所成角有关的问题 |
4.3 与立体几何有关的情境问题 |
4.4 与立体几何有关的翻折问题 |
4.5 与球的截面、切、接有关的问题 |
4.5.1 球的截面圆内接等边三角形问题 |
4.5.2 球与多面体的切、接问题 |
4.5.3 球与旋转体的切、接问题 |
第5章 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的Geo Gebra工具下立体几何解题策略 |
5.1 模型识别——长方体模型的运用 |
5.2 将空间问题转化到平面内解决 |
5.3 立体几何与代数相结合 |
5.4 将生活中的几何问题数学化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5)高中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的测量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数学课程改革聚焦于数学素养 |
1.1.2 逻辑推理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
1.1.3 我国现在逻辑推理素养测评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逻辑推理能力的总体情况分析 |
2.1.1 逻辑推理能力内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 |
2.1.2 逻辑推理能力测量与评价的研究 |
2.1.3 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研究 |
2.2 逻辑推理素养研究综述 |
2.2.1 逻辑推理素养内涵与构成要素的研究 |
2.2.2 逻辑推理素养测量与评价的研究 |
2.2.3 逻辑推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 |
2.3 基本概念界定 |
3.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评体系的构建 |
3.1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
3.1.1 《课程标准(2017 年版)》评价建议 |
3.1.2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
3.1.3 SOLO分类理论 |
3.2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评的各个维度的刻画 |
3.2.1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内容维度的刻画 |
3.2.2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过程维度的刻画 |
3.2.3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情境维度的刻画 |
3.2.4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刻画 |
3.3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评的指标体系 |
3.4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划分 |
4.研究设计与过程 |
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1.1 研究思路 |
4.1.2 研究方法 |
4.2 研究工具 |
4.2.1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试卷的编制 |
4.2.2 逻辑推理素养调查问卷的编制 |
4.2.3 测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 |
4.2.4 测试卷与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4.3 研究对象 |
4.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5.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的测评结果分析 |
5.1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整体分析 |
5.1.1 测试卷得分分析 |
5.1.2 调查问卷得分分析 |
5.1.3 相关性分析 |
5.2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各测评维度结果分析 |
5.2.1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评内容维度结果分析 |
5.2.2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评过程维度结果分析 |
5.2.3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评情境维度结果分析 |
5.2.4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结果分析 |
6.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评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测评研究结论 |
6.2 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培养建议 |
6.2.1 对课标研制的建议 |
6.2.2 对考核过程的建议 |
6.2.3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6.2.4 对教师自身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逻辑推理素养测试卷 |
附录二: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调查问卷 |
致谢 |
(6)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物理竞赛试题的研究现状 |
1.2.2 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 |
2.1.2 思维能力 |
2.2 SOLO分类理论 |
第三章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分析 |
3.1 历年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考查内容统计分析 |
3.2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对思维能力的考查统计分析 |
3.2.1 基于SOLO分类的试题思维能力层次划分标准 |
3.2.2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对思维能力层次的考查统计分析 |
3.2.3 试题总体统计分析 |
3.3 四种思维能力层次试题考查特征分析 |
3.3.1 单点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3.3.2 多点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3.3.3 关联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3.3.4 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第四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物理复赛典型试题分析 |
4.1 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
4.2 电磁学部分试题分析 |
4.3 光学部分试题分析 |
4.4 热学部分试题分析 |
4.5 近代物理部分试题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对物理竞赛教学的启示 |
5.2.1 对教师的启示 |
5.2.2 对学生的启示 |
5.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中学数学新定义题目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认知负荷理论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文献综述 |
二、新定义题目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认知负荷理论的概述 |
二、新定义题目概述 |
第四章 新定义题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现状调查 |
二、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中考新定义题目的解构 |
一、新定义题目的“代数计算型” |
二、新定义题目的“几何探究型” |
第六章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中考新定义题目教学设计案例 |
一、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新定义“代数运算型”教学设计 |
二、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新定义“几何探究型”教学设计 |
三、中考新定义题目有效教学策略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九年级学生数学新定义题目的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九年级学生数学新定义题目试卷 |
致谢 |
(8)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三学生解决中考综合题的实践研究 ——以天津市近五年中考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数学素养 |
1.2.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1.2.3 中考综合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论文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
2.1.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其他概念维度的关系 |
2.1.3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2.1.4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中考试题的研究 |
2.1.5 文献综述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三章 相关调查研究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访谈法 |
3.2.3 调查研究法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假设 |
3.5 研究对象 |
3.6 研究目的 |
3.7 访谈 |
3.7.1 访谈目的 |
3.7.2 访谈对象 |
3.7.3 实施过程 |
3.8 数学测试卷的设计 |
第四章 中考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
4.1 中考题的整体分析 |
4.2 中考综合题的分析 |
4.3 中考综合题整体对比 |
第五章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调查结果及分析 |
5.1 信效度分析 |
5.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初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整体的描述性结果 |
5.2.2 初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差异性分析 |
5.3 初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各维度的描述性结果 |
5.3.1 初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性别差异 |
5.3.2 初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地区差异 |
5.4 学生现状与中考综合题现状对比分析 |
第六章 教学建议与反思 |
6.1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建议 |
6.2 反思与展望 |
6.2.1 反思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试卷 |
附录2 天津市中考综合题 |
致谢 |
(9)高考数学理科试卷的比较研究 ——以2016-2018年全国卷1与江苏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 |
2.2 研究现状述评 |
3 试卷结构的比较研究 |
3.1 考试时间与总分比较 |
3.2 题型数量和分值分配的比较 |
4 知识内容的比较研究 |
4.1 全国卷1主干知识比较分析 |
4.2 江苏卷主干知识比较分析 |
4.3 主干知识分值比例比较分析 |
5 思想方法的比较研究 |
5.1 数学思想方法概述 |
5.2 思想方法体现的广度比较 |
5.3 思想方法考查的力度比较 |
5.4 思想方法考查的知识块比较 |
5.5 思想方法交汇的比较 |
6 难度比较研究 |
6.1 难度因素统计 |
6.2 探究水平 |
6.3 背景水平 |
6.4 运算水平 |
6.5 推理水平 |
6.6 知识含量 |
6.7 综合难度 |
7 启示与建议 |
7.1 关于教师的教学 |
7.2 关于学生的学习 |
7.3 关于试题的命制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10)基于高考不等式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数学抽象 |
2.逻辑推理 |
3.直观想象 |
4.数学建模 |
5.数学运算 |
6.数据分析 |
(四)文献综述 |
1.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研究 |
2.高考不等式试题研究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高考不等式试题考查情况分析 |
(一)高考不等式试题题型分析 |
(二)高考不等式试题考点分析 |
1.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 |
2.不等式的证明 |
3.不等式的应用 |
二、高考不等式试题中数学核心素养考查情况分析 |
(一)高考不等式试题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情况分析 |
1.数学核心素养与试题难度水平的联系 |
2.建立分析模型 |
3.试题分析 |
(二)数学核心素养在高考不等式试题中的体现 |
1.数学抽象在高考不等式试题中的体现 |
2.逻辑推理在高考不等式试题中的体现 |
3.数学建模在高考不等式试题中的体现 |
4.直观想象在高考不等式试题中的体现 |
5.数据分析在高考不等式试题中的体现 |
6.数学运算在高考不等式试题中的体现 |
三、基于高考不等式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
(一)高考不等式一题多解试题分析 |
(二)不等式试题一题多解习题课教学设计案例 |
1.教学内容解析 |
2.教学目标 |
3.教学重点与难点 |
4.教学方法与手段 |
5.教学过程设计 |
6.小结 |
7.作业 |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均值不等式教学设计案例 |
1.教学内容解析 |
2.学情分析 |
3.教学目标 |
4.教学策略 |
5.教学过程设计 |
6.小结 |
7.作业 |
(四)教学实施 |
1.实施对象 |
2.实施方法 |
3.实施过程 |
(五)教学评价 |
(六)教学反思 |
四、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由一道填空题想到的(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数学阅读状况与新定义题解题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冯晓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初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与探究[D]. 薛毅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嵌入视角下民政福利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研究[D]. 岑显鹏.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的GeoGebra工具下高考立体几何题的案例分析[D]. 杨璐. 宁夏师范学院, 2021(09)
- [5]高中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的测量与评价研究[D]. 武慧芬.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D]. 龚枭.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中学数学新定义题目教学研究[D]. 陈瑶.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三学生解决中考综合题的实践研究 ——以天津市近五年中考题为例[D]. 魏雪雪.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高考数学理科试卷的比较研究 ——以2016-2018年全国卷1与江苏卷为例[D]. 李春霞.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基于高考不等式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 刘扬. 鞍山师范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