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参的抗氧化与抗炎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冯科冉,李伟霞,王晓艳,吴娅丽,张辉,刘现磊,陈毓龙,李琨,唐进法[1](2022)在《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丹参因含丹参酮类、丹酚酸类、挥发油类、多糖类和含氮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具有抗凝血、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抗肿瘤、保护脏器的作用,并在中药复方配伍和相关制剂中成为常用中药。在丹参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基础上,从成分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可入血成分及网络药理学预测5个不同角度对丹参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分析预测,建议将6种酚酸类(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A和丹酚酸B)和4种丹参酮类(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作为丹参Q-Marker的选择参考,以期为解决丹参质量问题建立更加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为制定高水平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单晓晓,洪帮振,刘洁,王国凯,陈卫东,俞年军,彭代银,王雷,张彩云[2](2021)在《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丹参是一味活血化瘀、凉血消痈的传统中药,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开发备受关注。该文对丹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并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从质量传递与溯源、成分与药效关联、成分可预测性以及复方配伍环境等几个方面对丹参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丹参及其制剂的质量把控提供了科学的选择依据。
林泉[3](2021)在《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破裂和继发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泡沫细胞聚集、脂质核心增大和纤维帽变薄等特点,这些特征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损伤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与AS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的调节,调控PI3K/Akt/NF-κB通路有望成为稳定AS易损斑块的新策略。益气活血养阴法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基本治则之一,既往研究发现益气活血养阴方药可通过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保护内皮功能而发挥抗AS的作用;西洋参丹参配伍是常用的益气活血养阴药对,其能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稳定AS易损斑块,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通过开展系统评价、网络药理学、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探索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S易损斑块的干预效应,探讨干预效应和PI3K/Akt/NF-κB通路之间的关系,旨在从循证医学、生物网络、物质基础、整体动物和细胞分子水平阐明西洋参丹参配伍稳定AS易损斑块的效应特点与作用机制。本课题研究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1文献综述:综述一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综述二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2实验研究:包括以下五部分。研究一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SinoMed、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纳入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RCT,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个Jadad评分≥4分的RCT,共13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心绞痛疗效[RR=1.22,95%CI(1.15,1.29),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16,95%C(1.08,1.25),P=0.0001]、心电图疗效[RR=1.27,95%CI(1.16,1.39),P<0.00001]、HDL-C[MD=0.52,95%CI(0.26,0.78),P<0.0001]显着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hs-CRP[SMD=-1.57,95%CI(-1.99,-1.14),P<0.00001]、TC[MD=-1.05,95%CI(-1.57,-0.52),P<0.0001]、TG[MD=-0.44,95%CI(-0.59,-0.29),P<0.00001]、LDL-C[MD=-0.54,95%CI(-0.83,-0.24),P=0.0004]、血浆粘度[MD=-0.38,95%CI(-0.57,-0.20),P<0.0001]和纤维蛋白原含量[MD=-0.66,95%CI(-0.97,-0.36),P<0.0001]显着低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R=1.57,95%CI(0.63,3.91),P=0.3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相比,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有效降低心绞痛患者的炎症、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减轻心肌缺血,缓解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药理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西洋参、丹参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并在Uniport数据库标准化靶点信息;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冠心病相关靶点基因,使用R语言筛选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关键靶点为STAT3、AKT1、TP53、TNF、MAPK1等,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西洋参丹参配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研究三西洋参丹参药物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备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并采用HPLC法测定有效部位中关键成分的含量。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减压浓缩、大孔树脂层析分离纯化和真空干燥冷冻法制备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通过HPLC法测定各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含量。结果: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0.13%、0.98%、2.4%,共计为3.51%;丹参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0.05%、0.11%、0.14%,共计0.30%,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为3.08%,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西洋参皂苷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1.24%、12.82%、42.49%,共计56.55%;丹参酮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14.51%、4.72%、17.5%,共计36.73%;丹参酚酸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丹酚酸B含量为40.67%。结论:本研究按生药量1:3比例将西洋参、丹参分别进行提取纯化,得到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进而将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混合均匀,制成益气活血养阴配伍有效部位,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药理实验研究。研究四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poE-/-小鼠 AS易损斑块的影响,从炎症反应、内皮损伤和氧化应激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只ApoE-/-小鼠高脂饲料喂养,造模1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3.03m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低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0.75g/kg/d+丹参2.2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高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3g/kg/d+丹参9g/kg/d)和西洋参丹参水煎剂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15只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8周;采用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主动脉根部H&E染色评估AS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ICAM-1和ET-1等指标水平;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MDA、SOD和NO等指标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MP-9、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病理指标: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可见脂质沉积,粥样斑块形成,较正常组明显红染,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较模型组红染区域稀疏,脂质沉积明显减少,斑块面积与主动脉内膜面积比值显着降低(P<0.05);主动脉H&E染色显示,模型组可见斑块突出管腔,管腔变窄,斑块表面纤维帽较薄且不均匀,斑块内可见脂质核心面积增大,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斑块狭窄减轻,泡沫细胞数量降低,脂质核心面积减少。②血脂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和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显着降低TG、TC水平(P<0.05),西洋参丹参中剂量组显着升高HDL-C水平(P<0.05)。③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IL-1β、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组ICAM-1水平显着降低(P<0.05)。④内皮损伤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NO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ET-1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⑤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SOD含量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⑥MMP-9: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MMP-9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MMP-9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各药物干预组p-Akt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p-NF-κB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减轻内皮损伤和降低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减少脂质沉积和斑块面积,抑制斑块进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研究五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实验三获得有效部位中人参皂苷Rb1和丹酚酸B的配比,称量相应质量的单体,混合均匀,作为干预药物。建立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ox-LDL 75μg/mL)、西洋参丹参低剂量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ox-LDL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740YP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740YP25μg/mL),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h;采用CTG检测细胞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ICAM-1和MMP-9含量;采用生化法检测MDA和SOD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CTG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细胞活性明显增加(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细胞活性明显减低(P<0.05)。②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ICAM-1、MMP-9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ICAM-1、MMP-9明显升高(P<0.05)。③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SOD明显增加,MDA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SOD明显减低,MDA明显升高(P<0.05)。④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p-Akt和p-NF-κB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NF-κB通路提高细胞活性、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保护内皮细胞。
周伟康[4](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丹参已在临床广泛用于结肠炎的治疗,但其药物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暂不清楚。本研究将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技术探究中药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潜在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络,并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验证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通路的准确性,系统全面地阐释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提供事实依据。方法:(1)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ed Database(TCMID)、化学专业数据库-中药与有效成分数据库、ETCM数据库等及文献获取丹参化学成分,通过药代动力学ADME筛选丹参活性成分,再使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丹参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2)利用GeneCards、DRUGBANK、OMIM、DisGeNET、TTD、MalaCards等数据库获取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运用Venny 2.1.0在线绘图软件获取丹参潜在作用靶点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再利用STRING蛋白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挖掘核心功能模块。(3)通过Metascape对交集靶点分别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KEGG富集分析,并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使“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可视化,初步揭示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潜在的作用机制。(4)通过结肠炎动物模型验证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具体方法如下:选取雄性C57BL/6J小鼠(20±2g)30只,随机分为三组(10只/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4%DSS)、给药组(4%DSS+455mg/kg/d丹参颗粒)。边造模边灌胃给药7天,每天称量记录不同组小鼠体重变化,观察小鼠精神状态、大便性状(稀便、腹泻、鲜血便)并进行粪便隐血检测,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于造模第8天采血并处死小鼠,分离结肠,观察结肠大体形态并测量其长度。通过病理学检测,评估药物对小鼠结肠结构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lbeta,IL-1β)、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检测药物对结肠炎小鼠炎症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分析共预测出丹参有效活性成分42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木犀草素、γ-谷甾醇、咖啡酸等;(2)丹参的潜在作用靶点152个,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788个,交集靶点43个,主要作用于核心靶点PTGS2、STAT3、AKT1、SRC、EGFR、ESR1、MMP9、PPARG、MMP2、AHR、KDR、CYP19A1、MMP1、MPO、MET、ABCG2、IGF1R、MMP3等;(3)丹参调节信号通路通过富集共有KEGG通路122条,其中花生四烯酸代谢、白介素-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炎症信号通路,可能在丹参对抗溃疡性结肠炎过程发挥重要作用。(4)结肠炎动物模型验证丹参药效的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4天小鼠出现体重明显减轻、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丹参颗粒水溶液(455mg/kg)能够显着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症状,改善小鼠结肠短缩情况,降低结肠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增生活跃。炎症指标的检测表明:丹参能显着抑制DSS引起的TNF-α、IL-6的升高,上调血清中的IL-10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显着。结论:丹参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对溃疡性结肠炎起调节作用。推测主要通过介导花生四烯酸代谢、松弛素信号通路、白介素-17信号通路、局灶性粘连、血小板活化、Th17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进而调节炎症、免疫、细胞凋亡、组织重塑、局灶性粘连、凝血级联、活性氧代谢等生物过程,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修复肠黏膜屏障、抗凝、抗纤维化、抗氧化等作用。进一步通过结肠炎动物模型验证,丹参可以通过抑制TNF-α、IL-6等促炎介质、提升抗炎介质IL-10的水平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陈嘉希[5](2020)在《丹酚酸B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丹酚酸B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本次实验设置了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丹酚酸B给药组也设置相应的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中随机配备雄性SD大鼠12只,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制造肠道缺血,时间维持60min,随后再灌注24h从而得到实验所需的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的CAT、SOD、GSH、MDA含量,测定各组大鼠回肠组织中CAT、SOD、GSH、MDA以及TNF-α、IL-1β、IL-6等因子的含量;检测其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NF-κB p65水平;肠粘膜通透性的测定运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结合葡聚糖的方法。取1cm回肠组织的进行HE染色,观察对应切片的病理学变化,并进行Chiu’s评分;分析TNF-α、IL-1β、IL-6的含量与NF-κB p65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分析TNF-α、IL-1β、IL-6、NF-κB p65水平与Chiu’s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此外,还将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回肠组织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m RNA表达以及蛋白水平。结果: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MDA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抗氧化剂SOD、CAT、GSH的含量则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进行比较,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MDA含量显着降低,而抗氧化剂SOD、CAT、GSH的含量则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相较于阴性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MDA的含量明显升高,而抗氧化剂SOD、CAT和GSH均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MDA水平大幅下降,而抗氧化剂SOD、CAT和GSH均呈现大幅升高,差异明显(P<0.01)。3.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的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大幅增加(P<0.01)。而丹酚酸B+模型组相较于模型组,上述指标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4.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匀浆的MPO和NF-κB p65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较于模型组,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的MPO水平和NF-κB p65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FITC-葡聚糖含量大幅增加,其粘膜通透性升高。相较于模型组,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的FITC-葡聚糖的含量减少,肠黏膜通透性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6.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大鼠肠道粘膜受损严重,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腺体功能受损,并可发现中性粒细胞浸润现象,Chiu’s的评分明显增加(P<0.01);相较于模型组,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肠道黏膜轻微损伤,Chiu’s评分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7.以回肠组织内IL-1β、IL-6、TNF-α含量与NF-κB p65水平的为指标,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发现呈显着的正相关,对应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932、0.949、0.937(P<0.01);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回肠组织中的IL-1β、IL-6、TNF-α及NF-κB p65含量与回肠组织的Chui’s评分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1、0.884、0.873、0.898(P<0.01)。8.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m RNA表达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对比模型组大鼠,丹酚酸B+模型组回肠组织中的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9.将模型组大鼠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可以发现,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大鼠进行对比,丹酚酸B+模型组回肠组织中的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蛋白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显着(P<0.01)。结论:1.丹酚酸B能够有效降低缺血再灌注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作用机理涉及抑制氧化反应、改善肠粘膜的通透性和抑制炎症反应。2.丹酚酸B可能通过对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从而发挥其对IL-1β、IL-6、TNF-α表达的抑制作用。3.丹酚酸B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减轻、改善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刘炳一[6](2020)在《银花消痤汤联合气压冲洗技术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银花消痤汤联合气压冲洗技术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的方式,将65例湿热证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给予中药银花消痤汤联合气压冲洗技术及外用夫西地酸乳膏;对照组32例,给予口服丹参酮胶囊及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每周为1个疗程,共计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患者面部皮损及全身症状的变化进行评估,经统计学分析处理,比较其愈显率、总有效率,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案对于治疗痤疮均有一定临床疗效。(2)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愈显率分别为93.93%,72.72%;对照组总有效率、愈显率分别为78.12%,46.87%。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银花消痤汤联合气压冲洗技术治疗痤疮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可在临床做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冯菲菲[7](2020)在《丹参酮IIA对矽肺肺损伤及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目前,职业性尘肺病依然是我国最为严重的职业病,而矽肺是尘肺中最常见的类型。矽肺由长久暴露于含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所引起,以肺脏弥漫性结节性纤维化为特征,并呈进行性发展,最终严重损害肺功能,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矽肺的发病率和流行率一直在上升,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最大的矽肺患者人群,每年全国因矽肺病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0多亿,间接损失难以计数。在发达国家,矽肺同样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职业健康问题。但矽肺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研究和探索矽肺的发病机制及新的防治方法十分必要。矽肺的发病与进展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其中包括二氧化硅引起的持续性肺部炎症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沉积,最终导致正常肺组织结构的不可逆性破坏和肺纤维化。既往研究已经发现了许多矽肺的重要致病机制,其中氧化应激是调节多种生物过程和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分子机制。当机体吸入二氧化硅颗粒时,它们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并持续存在,通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活性氮的形成引起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可导致上皮细胞表型异常,包括激发细胞因子产生、促进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诱导上皮细胞凋亡,导致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ECM在肺组织中的过度沉积,并进一步诱导细胞毒性、氧化应激和肺部炎症,最终导致矽肺的发生。在此过程中,许多细胞因子成分参与了对肺纤维化的正向或负向的调节,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强有力的致纤维化的关键细胞因子。TGF-β1主要通过经典的TGF-β1/Smad信号途径对纤维化疾病中的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免疫调节及ECM转变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大量研究表明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失调是组织纤维化的重要致病机制,其作为一种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靶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可能是缓解矽肺肺纤维化的一种治疗策略。为了保持适当的氧化还原平衡,我们的机体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氧化应激应答系统,包括一系列内源性抗氧化酶。肺损伤可同时导致TGF-β1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OS和氧化应激的产生与许多细胞因子和促纤维化生长因子的产生和激活有关。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是纤维化形成的主要驱动力,而氧化应激是与TGF-β1的促纤维化活性有关的重要有害促进因素。在整个纤维化过程中,TGF-β1与氧化应激信号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TGF-β1可提高肺组织的ROS水平,ROS反过来刺激TGF-β1相关的成纤维细胞活化和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研究发现与TGF-β1相关的纤维化事件与活性氧清除酶的降低和/或ROS产生酶的诱导生成增加有关。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NADPH oxidases,NOX)是内源性ROS产生的主要来源。其中NOX4具有独特的组成活性,作为细胞外ROS产生的主要酶源,NOX4衍生的ROS已被公认为氧化应激的主要来源。NOX4作为TGF-β1诱导的促纤维化反应的下游介质,诱导ROS的形成,并通过调节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活化、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参与了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NOX4在纤维化疾病中上调,对肝、肾、肺和心脏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有重要贡献。NOX4被认为是肺纤维化与TGF-β1信号传导增强相关的潜在治疗靶点。核因子-红系 2 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2,Nrf2)是一个重要的氧化还原敏感转录因子,参与宿主防御氧化应激。Nrf2在静止时与其抑制剂胞浆蛋白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1,Keap1)结合,在组织损伤介导的ROS或亲电刺激下从Keap1释放,进入细胞核,激活抗氧化反应原件(antioxidantresponse element,ARE),诱导下游抗氧化剂和解毒酶的表达,包括血红素加氧酶-1(Hemeoxygenase-1,HO-1)和NADPH 醌氧化还原酶(NADPH quinone oxidoreductase,NQO-1)等,是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稳态的必需因素。研究证明Nrf2参与了纤维化形成的动态过程,并似乎是组织纤维化的负调节因子。Nrf2不仅平衡氧化应激,而且对TGF-β1介导的纤维化促进信号转导有负调节作用。研究证明Nrf2似乎可发挥细胞自主抗纤维化的作用。在持续性的器官纤维化中,Nrf2激活受损,从而改变了 NOX4-Nrf2氧化还原平衡和导致肌成纤维细胞获得抗凋亡表型。Nrf2作为多种抗氧化、抗炎和抗纤维化通路的主调节器的证据使其具有作为治疗目标的潜在价值,Nrf2信号的激活可减轻肺损伤和肺纤维化的进展,提示靶向Nrf2/ARE信号通路的策略具有抗矽肺肺纤维化的潜能。天然产物在药物的研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an ⅡA)是中药丹参中最重要的有效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多种药理效用,其在多种器官中被报道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等特性。然而,对丹参酮ⅡA治疗矽肺的疗效研究甚少,丹参酮ⅡA是否具有对矽肺的治疗作用,以及其分子作用机制仍然未知。它是否可以有效缓解矽肺的肺损伤及肺纤维化呢?研究目的1.研究丹参酮ⅡA腹腔注射对矽肺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从肺组织病理学、气道炎症细胞募集、肺组织炎症因子含量等方面观察丹参酮ⅡA对矽肺的保护和治疗作用。2.体内实验研究丹参酮ⅡA是否可抑制矽肺大鼠的TGF-β1/Smad信号通路;体外实验研究丹参酮ⅡA是否可抑制二氧化硅诱导的A549及HBE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减轻二氧化硅诱导的肺纤维化。3.体内及体外实验探讨丹参酮ⅡA是否能减轻二氧化硅导致的氧化应激,并通过抑制NOX4表达、激活Nrf2/ARE抗氧化应激信号通路来发挥对二氧化硅诱导的肺损伤及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实验方法1.体内实验1.1动物造模及给药处理1)48只SD大鼠(年龄6~8周,体重200±20g)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2只):ⅰ)对照组;ⅱ)丹参酮ⅡA组;ⅲ)矽肺组;ⅳ)矽肺+丹参酮ⅢA组。气管插管法建立矽肺大鼠模型:SD大鼠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40 mg/kg)麻醉后,矽肺组及矽肺+丹参酮ⅡA组大鼠气管内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然后将1 ml二氧化硅粉尘悬浮液(50mg/ml)及0.25ml空气灌入气管。之后,立即旋转大鼠,使注射液均匀地分布在肺部。对照组及丹参酮ⅡA组气管插管法灌入等量生理盐水及空气。2)造模2天后,给予丹参酮ⅡA组和矽肺+丹参酮ⅡA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25 mg/kg体重的丹参酮ⅡA共40天,对照组和矽肺组大鼠同时每日腹腔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造模42天后,4组大鼠均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后麻醉处死获取肺组织。1.2观察丹参酮ⅡA对矽肺大鼠的治疗作用1)测量各组大鼠肺组织的湿/干重比。2)取各组大鼠肺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Ⅰ型胶原(CollagenⅠ)、纤维连接蛋白1(FN1)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水平。4)Giemsa染色法计数各组大鼠BALF中的总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5)ELISA试剂盒测定各组大鼠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1.3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采用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1.4 TGF-β1/Smad信号通路关键因子测定1)采用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Tgfb1及其下游Smad2、Smad3和Smad7的mRNA表达水平;2)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肺组织中 TGF-β1、p-Smad2/3、Smad2/3、p-Smad3、Smad3及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1.5 NOX4及Nrf2/ARE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测定1)采用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Nox4、Nrf2、Keap1及其下游Ho1、Nqo1的mRNA表达水平;2)采用Western Blot法定量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NOX4、细胞质Nrf2、细胞核Nrf2、Keap1及其下游HO-1、NQO-1的蛋白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2.1二氧化硅(Si02)及丹参酮ⅡA处理浓度筛选体外培养A549及HBE细胞,接种于96孔板,应用CCK-8试剂盒测定不同浓度二氧化硅及丹参酮ⅡA对A549和HBE细胞活力的影响。将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 Si02(0、25、50、100、200、400、800μg/ml)或丹参酮 ⅡA(0、2.5、5、10、20、40、80μM)处理24h。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筛选适当的Si02及丹参酮ⅡA处理浓度用于后续实验。2.2细胞分组及处理体外培养A549及HBE细胞,更换无血清培养基后,将A549细胞和HBE细胞分为以下几组:1)空白对照组;2)Si02组:单独Si02(100 μg/ml)处理细胞24 h;3)Si02+丹参酮ⅡA组:Si02(100μg/ml)联合不同剂量的丹参酮ⅡA(5、10 或 20μM)处理细胞 24 h。2.3 EMT标志物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关键因子测定1)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细胞中 E-cadherin、Vimentin、FN1、CollagenⅠ和α-SMA的蛋白表达水平。2)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细胞中 TGF-β1、p-Smad3、Smad3 及 Smad7 的蛋白表达水平。3)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TGF-β1的表达水平。2.4检测各组细胞中的ROS水平应用ROS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中的ROS水平。2.5 NOX4及Nrf2/ARE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测定1)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细胞中 NOX4、Nrf2、Keap1、HO-1 及 NQO-1的蛋白表达水平。2)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rf2的表达水平。3.统计学分析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以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或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或Dunn-Bonferroni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1.丹参酮ⅡA对矽肺大鼠的治疗作用1.1丹参酮ⅡA可缓解矽肺大鼠的肺损伤及纤维化矽肺组大鼠的肺湿/干重比较对照组显着增加,经丹参酮ⅡA治疗后显着下降。对各组大鼠肺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染色,H&E染色显示矽肺组大鼠肺组织失去正常肺泡结构,肺泡壁增厚,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在支气管树和血管床周围形成特征性的矽肺结节,表现为弥漫性肺纤维化,而经丹参酮ⅡA治疗后这些破坏作用得到缓解。Masson染色结果提示丹参酮ⅡA治疗能显着降低矽肺大鼠肺组织中的胶原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显示丹参酮ⅡA治疗能显着降低矽肺大鼠肺组织中的Collagen Ⅰ、FN1及α-SMA的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治疗可减轻矽肺大鼠的肺损伤及纤维化。1.2丹参酮ⅡA可降低矽肺大鼠的炎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矽肺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的总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均显着增加,而经丹参酮ⅡA治疗后显着减少;矽肺组大鼠肺组织中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的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增加,而经丹参酮ⅡA治疗后显着下降。2.丹参酮ⅡA可抑制二氧化硅诱导的EMT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2.1丹参酮ⅡA可抑制矽肺大鼠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我们测定了 TGF-β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Smad2、Smad3和Smad7的活性。结果显示,矽肺大鼠肺组织的TGF-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而经丹参酮ⅡA治疗后显着下降;矽肺大鼠肺组织的Smad2和Smad3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无显着改变,而p-Smad3和p-Smad2/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经丹参酮ⅡA治疗后显着下降;作为TGF-β1/Smad通路的负调控因子,Smad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矽肺大鼠肺组织中显着下调,而经丹参酮ⅡA治疗后显着上调。上述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对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与其对矽肺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有关。2.2丹参酮ⅡA抑制二氧化硅诱导的A549和HBE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2.2.1丹参酮ⅡA可抑制二氧化硅诱导的A549及HBE细胞的EMT我们用Western Blot检测丹参酮ⅡA对二氧化硅(Si02)诱导的A549和HBE细胞的EMT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用Si02(100μg/ml)处理A549和HBE细胞24 h后,其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下调,间充质标志物Vimentin、FN1、Collagen Ⅰ和α-SMA的表达均上调。而丹参酮ⅡA共处理可上调两种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下调Vimentin、FN1、CollagenⅠ和α-SMA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这些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可抑制二氧化硅诱导的A549和HBE细胞的EMT。2.2.2丹参酮ⅡA可抑制二氧化硅诱导的A549及HBE细胞的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我们用Western Blot检测丹参酮ⅡA对二氧化硅(Si02)诱导的A549和HBE细胞的TGF-β1/Smad信号通路激活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Si02(100 μg/ml)处理24 h后,A549和HBE细胞的TGF-β1及其下游p-Smad3表达显着上调,同时Smad7表达显着下调,而Smad3表达无显着变化,表明SiO2刺激对A549和HBE细胞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具有激活作用。而丹参酮ⅡA共处理可显着下调TGF-β1和p-Smad3的表达,上调Smad7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免疫荧光分析也证实了丹参酮ⅡA对Si02诱导的A549和HBE细胞中TGF-β1表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在体外部分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二氧化硅诱导的肺纤维化。3.丹参酮ⅡA可减轻二氧化硅诱导的氧化应激,抑制NOX4的表达并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3.1丹参酮ⅡA可减轻矽肺大鼠的氧化应激,抑制NOX4的表达并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我们采用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结果可见矽肺组大鼠的ROS和MDA含量升高,伴随着SOD和GSH-Px活性的下降,而矽肺+丹参酮ⅡA治疗组大鼠的ROS和MDA含量相对于矽肺组大鼠下降,SOD和GSH-Px活性上升。以上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具有减轻矽肺大鼠氧化应激的作用。我们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丹参酮ⅡA是否可抑制NOX4的表达,并激活矽肺大鼠的Nrf2/ARE信号通路,从而对矽肺大鼠的氧化应激损伤起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矽肺组大鼠肺组织中NOX4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经丹参酮ⅡA治疗后其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矽肺组Nrf2及其下游HO-1和NQO-1的mRNA水平显着升高,经丹参酮ⅡA治疗后进一步上调。由于Nrf2核移位是Nrf2活化的必要步骤,因此我们分别评估了 Nrf2在细胞核内和细胞质中的表达,结果显示:矽肺组细胞核Nrf2蛋白表达上调,而胞质Nrf2蛋白表达降低,经丹参酮ⅡA治疗后这些作用进一步增强。与Nrf2一致,其下游蛋白HO-1和NQO-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矽肺组也显着上调,而丹参酮ⅡA治疗后这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上调。与Nrf2相反,其抑制剂Keap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矽肺组下调,而丹参酮ⅡA治疗进一步下调了 Keap1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部分通过抑制NOX4的表达并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来对矽肺的氧化应激损伤起保护作用。3.2丹参酮ⅡA减轻二氧化硅诱导的A549和HBE细胞的氧化应激,抑制NOX4的表达并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我们采用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检测丹参酮ⅡA对二氧化硅(Si02)诱导的A549和HBE细胞的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用SiO2(100μg/ml)处理A549和HBE细胞24 h后,采用DCFH-DA检测ROS显示,A549细胞和HBE细胞的绿色荧光强度显着增强,而与丹参酮ⅡA共处理组绿色荧光强度显着下降。为了进一步阐明丹参酮ⅡA的抗氧化机制,我们用Western Blot检测了 A549和HBE细胞中NOX4的表达及Nrf2/ARE信号通路的活性。结果显示,Si02刺激导致细胞中NOX4蛋白表达增加,而丹参酮ⅡA共处理抑制了 NOX4蛋白的表达。Si02刺激导致细胞中Nrf2蛋白表达增加,而丹参酮ⅡA共处理进一步增加了 Nrf2蛋白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分析显示丹参酮ⅡA可增加Nrf2的表达并促进其在A549和HBE细胞中的核内聚集。相应的,SiO2刺激导致Nrf2下游HO-1和NQO-1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丹参酮ⅡA共处理可进一步上调其表达。与Nrf2相反,其抑制剂Keap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SiO2组下调,而丹参酮ⅡA共处理进一步下调其表达。这些数据表明,丹参酮ⅡA在体外部分通过抑制NOX4的表达并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来减轻二氧化硅诱导的氧化应激。结论1.丹参酮ⅡA可有效缓解矽肺大鼠的肺组织结构破坏及纤维化,并减轻矽肺大鼠的肺部炎症反应。2.丹参酮ⅡA可抑制二氧化硅诱导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及TGF-β1/Smad致纤维化信号通路的激活。3.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NOX4的表达、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来减轻二氧化硅诱导的氧化应激,从而发挥对矽肺的保护作用。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应用矽肺大鼠模型和体外细胞实验,明确了中药单体丹参酮ⅡA对矽肺的抗炎、抗氧化及抗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分子效用机制,证明了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二氧化硅诱导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减轻矽肺肺纤维化,并通过抑制NOX4的表达并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来减轻二氧化硅诱导的氧化应激,从而发挥对矽肺肺损伤及纤维化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本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可作为矽肺治疗的潜在药物,为矽肺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杨南竹[8](2020)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一直以来AIS的各种药物治疗,特别是中药提取物治疗AIS一直是研究热点。丹参作为中国的传统中药,具有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等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次研究方案,从抗炎、抗凋亡、调节纤溶功能三个方面,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lvianolate injection,SLI)对AIS的保护作用,探讨可能的机制。第一部分SL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对比SLI治疗前后AIS患者血液生化及凝血相关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NHISS评分、m RS评分的变化,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6.1~2018.8首次发病的AIS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SLI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前后血液生化及凝血相关指标,以及NHISS评分、m RS评分的变化。随后从两组中各随机抽取30例患者,对比治疗前后ICAM-1、VCAM-1、IL-4、u PA、PAI-1/t PA水平。结果:1.两组人群入院时基线资料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SLI组的PLT、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0.05)而PDW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SLI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PLT、FIB、hs CRP治疗后较前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BUN水平升高,P<0.05;hs CRP、DD水平降低,P<0.01。3.治疗7天、1月后两组NHISS评分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治疗7天后的SLI组NHISS降低更显着,P<0.05;两组人群治疗1月后m RS评分、治疗3个月后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SLI组治疗前后ICAM-1、VCAM-1、u PA、PAI-1/t P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较前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CAM-1、VCAM-1、IL-4、u PA、PAI-1/t PA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1.SLI对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肾功能无显着影响,治疗期间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提示其安全性较好,而无明显出血风险;在改善AI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方面与对照治疗的效果相当。2.SLI可通过降低AIS患者的hs CRP、ICAM-1、VCAM-1水平,起到抑制体内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3.SLI可通过降低AIS患者的PLT、FIB等水平,下调u PA、PAI-1、t PA的表达,升高PDW水平,起到调节血小板功能,从而调节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第二部分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目的:建立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SLI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对SLI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观察SLI对大鼠体外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SLI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HPLC和LC-MS技术检测SLI的主要成分。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不同浓度SLI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1.成功建立了H2O2诱导HUVECs损伤模型,绘制HUVECs生长曲线。2.适合浓度(0.8,1.6mmol/L)的SLI会显着减轻H2O2造成的细胞损伤,P<0.01;其中60 min比30min的保护作用更强,P<0.01;3.应用HPLC法检测出SLI的主要成分为丹参多酚酸D(3.70%)、迷迭香酸(2.68%)、紫草酸(3.86%)及丹参多酚酸B(53.81%);应用LC-MS法检测出SLI种包含29种明确的化学成分,这其中包括丹参素、丹参多酚酸B、丹参多酚酸A、丹参多酚酸D等14种常见酚酸;4.不同浓度(0.8,0.4,0.2mmol/L)的SLI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P<0.05;但各浓度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SLI对HUVECs损伤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并可通过延长作用时间增加这一作用。2.SLI的成分明确,构成稳定,在临床使用中可通过其中的多种已知成分起到治疗作用。3.SLI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对缺血缺氧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第三部分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目的:分析不同浓度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后炎性因子、凝血纤溶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H2O2损伤后炎性因子及凝血纤溶相关因子的水平变化,观察不同浓度SLI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应用JC-1法和Hoechst法观察不同浓度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应用Western Blot法测量Bcl-2、Bax、Cleaved-capcase-3等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观察不同浓度的SLI对上述指标水平的影响。结果:1.H2O2模型组的炎性因子(IL-1β、IL-17a、ICAM-1、VCAM-1、TNF-α)显着降低,P<0.0001;抗炎因子IGF-1显着升高,P<0.0001;不同浓度(0.05,0.1,0.2,0.4,0.8,1.6mmol/L)SLI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降低上述炎性因子和IGF-1的水平,P<0.0001。2.H2O2模型组的凝血相关因子u PA、PAI-1、PAI-1/t PA显着增高,P<0.0001;不同浓度(0.05,0.1,0.2,0.4,0.8,1.6,3.2mmol/L)SLI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降低u PA(P<<0.0001)、PAI-1(P<0.0001)、PAI-1/t PA(P<0.01)的水平。3.JC-1法显示不同浓度(0.1,0.2,0.4,0.8mmol/L)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早期凋亡的具有保护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JC-1染色后的绿色荧光逐渐减少,红色荧光逐渐增加。4.Hoechst法显示不同浓度(0.4,0.8,1.6mmol/L)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染色亮度逐渐趋向正常细胞,且细胞核固缩分叶程度较前减轻。5.H2O2模型组的Bax、Cleaved-caspase3表达显着升高,P<0.01,Bcl-2表达显着降低,P<0.01;加入适当浓度(0.2,0.4,0.8,1.6 mmol/L)的SLI能够下调Bax、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结论:1.适合浓度的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具有抗炎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IL-1β、IL-17a、ICAM-1、VCAM-1、TNF-α的表达,上调IGF-1的表达而实现的;同时SLI还具有调节纤溶功能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PAI-1、u PA的表达,上调t PA的表达而实现的。2.不同浓度SLI会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减少Bax、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实现的。
王丽娟[9](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虎杖防治DKD肾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DKD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ESRD的首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与炎症、氧化应激、RAAS系统的激活、纤维化均相关。目前以RAAS阻滞剂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DKD患者的病情,却并不能完全阻止DKD进展至ESRD。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新药物以预防或延迟DKD的启动和进展至关重要。DKD症状属于祖国医学“消渴”“水肿”“关格”“虚劳”等范畴,目前比较公认的DKD中医病名当属“消渴肾病”,其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脏腑亏损、劳欲伤肾相关。病机为脾肾亏虚,气阴两虚,久则夹痰湿、浊毒、瘀血,而致病势加重、病程缠绵。可归纳为:虚、瘀、浊,虚是基本条件,瘀为核心病机,浊乃最终结局。中药虎杖是治疗糖尿病的传统中草药,如唐朝甄权所着《药性论》所云:虎杖能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虎杖,性味微苦微寒,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止咳化痰、散瘀止痛的功效,契合DKD“瘀”之核心病机。同时中医理论认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抗炎作用。许多研究均已证实DKD与高血糖和肾缺氧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炎症相关,并且在DKD的进展中,炎症途径最为核心,是导致肾小球硬化进展的重要因素,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IL-1β和MCP-1)、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DKD的发生和进展相关。虎杖苷是虎杖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白藜芦醇的糖苷形式,两者药理作用相类似,但虎杖苷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抗氧化作用。同时,虎杖苷还是根皮苷的结构类似物,被推测可能同样具有SGLT抑制作用。因此,虎杖苷可能具有新颖的作用机制,可能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降糖保肾双获益,有望成为防治DKD的潜在药物。目的1.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思路,探讨虎杖多组分协同治疗DKD的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2.从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两方面,研究虎杖苷对于SGLT1/2、GLUT1/4活性的抑制作用,以及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调节和肾脏损伤的影响。方法1.网络药理学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检索并筛选虎杖活性及优效化学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通过多个疾病数据库检索糖尿病肾脏病相关靶点,并通过Cytoscape软件分别构建“虎杖活性成分-糖尿病肾脏病”靶点网络图,采用ClueGO分析工具,GO、KEGG基因富集分析虎杖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作用靶点的生物进程、作用通路等。2.细胞实验,观察虎杖苷对HEK293细胞和3T3-L1脂肪细胞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指标的检测采用稳定表达SGLT1或SGLT2的人类胚胎肾HEK293细胞作为载体,以14C-AMG为底物来评价体外抑制SGLTs的活性,使用顶部计数微孔板闪烁计数器计算每个孔的放射活性和相应的IC50值,评价不同浓度的虎杖苷的干预作用。采用3T3-L1脂肪细胞,有或没有胰岛素的情况下,不同浓度虎杖苷对于2-脱氧-D-葡萄糖摄入量的影响,使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放射性信号,计算2-DG抑制百分比,评价不同浓度虎杖苷GLUT1/4的抑制活性。3.2型糖尿病肾脏病大鼠模型的建立,虎杖苷对DKD模型大鼠的干预及相关指标检测高糖高脂饲养大鼠8周以诱导胰岛素抵抗,然后单次腹膜内注射STZ(35mg/kg bwt)建立DKD大鼠模型,连续2次空腹血糖(FBG)>16.7mmol/L,24小时尿蛋白>20mg为建模成功标准。将大鼠随机分组至代谢笼,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DKD模型组(STZ),阳性对照组(根皮苷)和治疗组(虎杖苷)。各组大鼠分别灌服不同剂量的虎杖苷(20-120mg/kg bwt)、根皮苷(120mg/kg bwt)及对照溶剂(0.2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连续6周。定期检测大鼠饲料和水的摄入量,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前后血糖、HbA1c、尿素氮、肌酐、24h尿糖、24h尿蛋白,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TNF-α,MCP-1和CRP的水平,并探讨时效与量效关系。取1/2左侧肾组织,组织切片予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结果1.网络药理学通过OB、DL筛选及文献检索补充,获得虎杖15种优效活性成分,并预测了290个潜在作用靶点。通过韦恩分析得到37个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作用靶点,并进一步筛选出17个关键靶点。利用ClueGO富集分析治疗靶点被富集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粘附连接、HIF-1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VEGF信号通路等47条显着通路和活性氧代谢过程、小分子代谢过程的正调控、血管系统发育的正调控、活性氧生物合成过程等87个显着生物过程。2.体外细胞实验虎杖苷体外抑制SGLT1、SGLT2活性评估,选取根皮苷作为阳性对照药。研究结果表明,虎杖苷对SGLT1、SGLT2均有明显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1968nM和878.5nM,与根皮苷组相比,虎杖苷具有中等程度的SGLT2抑制活性,表明虎杖苷可能是潜在的SGLT1/2双重抑制剂。虎杖苷对GLUT1、GLUT4的表达作用评估,以细胞松弛素B作为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在存在胰岛素的情况下,1μM虎杖苷仅轻微抑制2-DG的摄取,而10μM、100μM虎杖苷对2-DG摄取分别产生32%、78%的抑制,说明虎杖苷呈剂量依赖性抑制GLUT4的活性;另一方面,在存在胰岛素的情况下,细胞松弛素B对GLUT4的活性抑制显着增加了 96%。但是,如果没有胰岛素,虎杖苷对GLUT1的抑制同样呈剂量依赖性,但是10μM虎杖苷对对2-DG摄取仅产生27%的抑制作用,10μM细胞松弛素B对GLUT1的活性抑制增加到90%。说明虎杖苷可能作为潜在的SGLT1/SGLT2双重抑制剂,对GLUT1和GLUT4具有高选择性。3.在体动物实验本研究时效与量效关系研究显示,虎杖苷显着且剂量依赖性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促进尿液葡萄糖的排泄,虎杖苷在120mg/kg bwt的剂量产生最佳的降血糖作用。长期药理作用研究表明,虎杖苷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显示持续的降血糖作用,可显着降低DKD模型组大鼠的HbA1c。虎杖苷治疗可减轻DKD大鼠尿蛋白、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改善多尿,多饮和多食等症状。DKD模型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TNF-α,MCP-1和CRP水平显着升高,虎杖苷治疗后,可明显降低DKD大鼠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同时,本实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相对于正常对照组,DKD模型组大鼠的肾小管和肾小球结构明显恶化,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但虎杖苷治疗后,肾组织细胞排列规则,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相对完整,炎性细胞明显减少。结论1.虎杖主要活性成分可调控糖尿病肾脏病发病重要通路中的多个靶点。2.虎杖苷体外对SGLT1/2、GLUT1/4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中等程度的SGLT2抑制活性,虎杖苷可能是潜在的SGLT1/2双重抑制剂。3.虎杖苷体内显着且剂量依赖性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促进尿糖排泄,降低HbA1c、尿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MCP-1和CRP的水平。表明虎杖苷可能是新型的SGLT1/SGLT2双靶点抑制剂,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其肾保护机制可能通过降糖、抗炎、抗氧化等多种途径。
杜旭勤[10](2020)在《基于mRNA表达谱和TLR信号通路探讨养阴益气活血法防治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研究选用GK大鼠作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模型动物,研究养阴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参芪复方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探索养阴益气活血法干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从差异m RNA表达谱和TLR信号通路探讨养阴益气活血法通过阻断“代谢记忆”,调控免疫炎症微环境途径来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影响研究。100只空腹血糖≥11.1mmol/l的7-8周龄雄性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给予高脂饲料饲养4周,维持高血糖状态以模拟糖尿病高血糖“代谢记忆”过程来建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造模成功后,将10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西药组、参高组、参中组、参低组,每组各20只GK大鼠,另设20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西药组给以二甲双胍灌胃干预,参高组、参中组、参低组分别予以参芪复方高、中、低剂量灌胃干预,模型组与空白组均予以蒸馏水灌胃干预12周。实验灌胃干预期间密切观察六组大鼠一般状况,每周测体重和空腹血糖。实验结束后,检测血清CHOL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TLR4、IFN-γ、IL-4水平,HE染色观察胸主动脉形态学改变情况,TUNEL染色观察胸主动脉凋亡情况。第二部分: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m RNA表达谱的影响研究。实验大鼠造模、分组和给药方法均同第一部分。干预结束后,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每组随机选取的4个胸主动脉组织样本进行m RNA表达谱检测,对筛选出的免疫炎症相关差异m RNA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GO富集分析,以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第一部分:1、本实验成功建立了GK大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与空白组Wistar大鼠比较,模型组GK大鼠精神萎靡,反应迟缓,懒动,体重升高缓慢,存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脂和免疫炎症紊乱;胸主动脉HE染色显示血管内皮损伤严重,TUNEL染色显示细胞凋亡明显,凋亡率增高,以上均符合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特征。2、养阴益气活血法治疗GK大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效果确切:经过养阴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参芪复方治疗后,参芪复方各组大鼠精神状态逐渐变好,血糖、血脂水平下降,TLR4表达减少,促炎细胞因子IFN-γ表达水平下降,抗炎细胞因子IL-4表达水平增加,血管内皮损伤恢复至接近正常,胸主动脉组织细胞凋亡减少,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糖、血脂和免疫炎症介质水平变化,以及胸主动脉病理、细胞凋亡等方面均体现出了养阴益气活血法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有效干预。3、养阴益气活血法可通过降低TLR4水平,调节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来调整Th1/Th2细胞免疫平衡,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阻断“代谢记忆”,从而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经过参芪复方治疗后,血清TLR4表达减少,Th1类特征性促炎因子IFN-γ的表达减少,Th2类特征性抗炎因子IL-4的表达增加,IFN-γ/IL-4水平下降,胸主动脉组织细胞凋亡减少,以上体现出养阴益气活血法可通过降低TLR4水平,使Th1/Th2免疫平衡向Th2细胞偏移,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阻断“代谢记忆”,从而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第二部分:1、养阴益气活血法可广泛调控GK大鼠胸主动脉差异m RNA的表达:与空白组Wistar大鼠比较,模型组GK大鼠胸主动脉m RNA差异表达明显,此决定了GK大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病理形态上的差异表现;与模型组比较,参高组、参中组差异m RNA以上调为主,且参高组上调趋势更明显;参低组差异m RNA以下调为主。2、养阴益气活血法可广泛调控GK大鼠胸主动脉免疫炎症相关差异m RNA的表达:与空白组Wistar大鼠比较,模型组免疫炎症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明显,此提示免疫炎症过程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模型组比较,参高组、参中组免疫炎症相关的差异m RNA以上调为主,且参高组上调趋势更明显;参低组差异m RNA以下调为主;在排序前十免疫炎症相关的差异m RNA中,参芪复方可逆向调节的差异m RNA是Irf7、Mx2、Ccl21、Adrb2。3、养阴益气活血法可调控GK大鼠蛋白互作网络关键基因的表达:参芪复方治疗后大鼠胸主动脉组织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差异基因Il6、Socs3、Ccl2、Cxcl1编码蛋白的网络节点度最高,这些基因可能是参芪复方调控大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免疫炎症反应过程的关键基因。4、养阴益气活血法可调控差异m RNA免疫炎症密切相关的生物学过程:GO富集分析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复方可逆向调节免疫炎症相关差异m RNA Mx2、Irf7、Adrb2、Ccl21,以及免疫炎症相关的关键基因Il6、Ccl2、Cxcl1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与免疫炎症反应过程密切相关。5、养阴益气活血法可调控TLR信号通路和NLR信号通路: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参芪复方调控免疫炎症相关差异m RNA涉及的信号通路中最为显着(q-value<0.05)的是TLR信号通路和NLR信号通路。6、养阴益气活血法可影响TLR信号通路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TLR信号通路差异基因统计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参高组有4个显着性差异基因Irf7、Il6、Fos、Nfkbia,推测养阴益气活血法可能通过调控Irf7、Il6、Fos、Nfkbia基因的表达,影响TLR信号通路,从而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结论:养阴益气活血法能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GK大鼠的一般状态,降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调整Th1/Th2免疫平衡,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大鼠血管内皮损伤,阻断“代谢记忆”;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控免疫炎症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和TLR信号通路、NLR信号通路及Irf7、Mx2、Ccl21、Adrb2、Il6、Socs3等基因,达到促进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早期受损血管内皮细胞修复的作用;其中调控TLR信号通路,是调整Th1/Th2免疫平衡,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阻断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代谢记忆”的可能机制。体现了养阴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参芪复方整体治疗,防治结合,少火生气以扶正祛邪的中医优势。
二、丹参的抗氧化与抗炎作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参的抗氧化与抗炎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丹参酮类 |
1.2 丹酚酸类 |
1.3 挥发油类 |
1.4 多糖类 |
1.5 含氮化合物及其他成分 |
2 药理作用 |
2.1 基于丹参传统功效的药理活性 |
2.1.1 活血祛瘀 |
2.1.2 通经止痛 |
2.1.3 清心除烦 |
2.1.4 凉血消痈 |
2.2 基于丹参拓展功效的药理活性 |
2.2.1 抗凝血 |
2.2.2 抗炎 |
2.2.3 抗氧化 |
2.2.4 抗纤维化 |
2.2.5抗肿瘤 |
2.2.6 脏器保护及其它作用 |
3 Q-Marker的预测分析 |
3.1 基于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3.2 基于成分有效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3.2.1 成分与传统功效相关性 |
3.2.2 成分与传统药性相关性 |
3.3 基于化学成分可测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3.4 基于可入血成分的Q-Marker预测分析 |
3.5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 结语 |
(2)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二萜类 |
1.2 三萜类 |
1.3 内酯类 |
1.4 含氮类 |
1.5 酚酸类及其他 |
2 药理作用 |
2.1 保护心血管系统 |
2.1.1 抗动脉粥样硬化 |
2.1.2 抗高血脂 |
2.1.3 抗高血压 |
2.1.4 保护心肌细胞 |
2.2 抗炎作用 |
2.3 抗肿瘤作用 |
2.4 抗氧化作用 |
2.5 抗纤维化作用 |
2.6 抗肝损伤作用 |
2.7 神经系统保护作用 |
2.8 毒理学研究 |
2.9 其他作用 |
3 临床应用 |
3.1 心脑血管疾病 |
3.2 癌症的辅助治疗 |
3.3 消化系统疾病 |
3.4 妇科疾病 |
3.5 糖尿病 |
3.6 皮肤病 |
3.7 其他 |
4 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
4.1 基于质量传递与溯源的丹参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
4.2 基于成分与药效关联的丹参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
4.2.1 成分与传统功效的相关性 |
4.2.2 成分与传统药性的相关性 |
4.3 基于复方配伍环境的丹参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
4.4 基于不同加工方法的丹参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
4.5 基于成分可测性的丹参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
5 结语 |
(3)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1 文献筛选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 纳入文献质量 |
4 Meta分析结果 |
5 敏感性分析 |
6 发表偏倚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1 药物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的获取 |
2 冠心病相关靶点的获取 |
3 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的获取 |
4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获取 |
5 靶点通路富集分析及可视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药材质量检测 |
2 有效部位含量测定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检测 |
3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4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IL-1β、TNF-α和ICAM-1水平的影响 |
5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NO和ET-1水平的影响 |
6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
7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
8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西洋参丹参对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
2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
3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ICAM-1、MMP-9的影响 |
4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
5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综述 |
1. 丹参概况 |
1.1 丹参的本草考证 |
1.2 丹参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
1.3 丹参治疗UC的相关机制研究 |
2. 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
2.1 中医对UC的认识 |
2.2 西医对UC的认识 |
3. 网络药理学 |
3.1 网络药理学概述 |
3.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实验方法 |
1.1 丹参活性成分的筛选和靶点预测 |
1.2 丹参“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
1.3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点检索 |
1.4 丹参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Venn分析 |
1.5 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 |
1.6 基因本体论(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1.7 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疾病网络 |
2. 实验结果 |
2.1 丹参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结果 |
2.2 丹参“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
2.3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点检索 |
2.4 丹参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Venn分析 |
2.5 基于STRING数据库PPI网络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
2.6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通路富集分析可视化 |
2.7 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疾病网络 |
3. 小结 |
3.1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成分分析 |
3.2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靶点分析 |
3.3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通路分析 |
3.4 小结 |
第三部分 体内实验验证丹参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和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 |
1.4 常用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动物模型建立与药物干预 |
2.3 小鼠整体情况评分 |
2.4 动物处死与标本采集 |
2.5 结肠组织H&E染色及结肠组织病理评分 |
2.6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L-10、IL-6、IL-1β、TNF-α的浓度 |
3.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4.2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整体状况的影响 |
4.3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
4.4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4.5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血浆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分析 |
2.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实验结果分析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丹酚酸B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概况 |
1.1.1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
1.1.2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
1.1.3 中医药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
1.1.4 西药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
1.2 丹参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概况 |
1.2.1 化学成分研究 |
1.2.2 药理作用研究 |
1.3 丹酚酸B的研究概况 |
1.3.1 丹酚酸B对心脏的药理作用 |
1.3.2 丹酚酸B对大脑的药理作用 |
1.3.3 对肝、肾的作用 |
1.3.4 抗癌 |
1.3.5 其他 |
1.4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仪器与试剂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2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
2.3.3 标本收集与处理 |
2.3.4 血清MDA、SOD、CAT、GSH的测定 |
2.3.5 回肠组织MDA、SOD、CAT、GSH的测定 |
2.3.6 回肠组织MPO活力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测定 |
2.3.7 肠通透性测定 |
2.3.8 小肠HE染色 |
2.3.9 RT-PCR测定回肠组织PI3Kp85α和 p-AKT(ser473)m RNA的表达 |
2.3.10 Western Blot法检测回肠组织PI3Kp85α和 p-AKT(ser473)的蛋白水平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丹酚酸B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抗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产物活性的影响 |
3.2 丹酚酸B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回肠抗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产物活性的影响 |
3.3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的影响 |
3.4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组织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
3.5 丹酚酸B预处理对肠通透性的影响 |
3.6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
3.7 IL-1β、IL-6、TNF-α与 NF-p65 的相关性研究 |
3.8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组织中PI3Kp85α、p-Akt(ser473)m RNA表达的影响 |
3.9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组织中PI3Kp85α、p-Akt(ser473)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
4.2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氧化应激 |
4.3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炎症反应 |
4.4 肠缺血再灌注与肠道黏膜损伤 |
4.5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NF-κB通路 |
4.6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PI3K/Akt通路 |
4.7 创新与不足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丹酚酸 B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银花消痤汤联合气压冲洗技术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一般资料 |
二、诊断标准 |
(一)西医诊断标准 |
(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三)病情等级判定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中止、退出标准 |
六、治疗 |
(一)治疗药物与仪器 |
(二)治疗方案 |
(三)注意事项 |
七、观察指标及方法 |
(一)评分判定标准 |
(二)不良反应观察 |
(三)观察方法 |
八、疗效标准 |
九、统计学方法 |
十、结果 |
(一)组间对比 |
(二)组内对比 |
(三)疗效判定 |
十一、不良反应统计 |
讨论 |
一、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一)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粉刺气压冲洗美容技术 |
(一)粉刺气压冲洗美容技术作用原理 |
(二)粉刺气压冲洗美容技术临床应用体会 |
三、银花消痤汤方药分析 |
(一)立方依据 |
(二)中药组方分析 |
四、银花消痤汤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五、丹参酮胶囊、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痤疮的机理分析 |
(一)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机理分析 |
(二)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痤疮的机理分析 |
六、我们对于痤疮及其治疗的认识 |
七、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一般情况分析 |
(二)评分分析 |
(三)综合疗效分析 |
(四)安全性分析 |
八、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痤疮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发表论文 |
(7)丹参酮IIA对矽肺肺损伤及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丹参酮ⅡA对矽肺大鼠肺损伤及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研究前言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丹参酮ⅡA对二氧化硅诱导的EMT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激活的抑制作用研究前言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NOX4表达、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减轻二氧化硅诱导的氧化应激研究前言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SL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观察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临床资料采集 |
1.1.3 试剂与仪器 |
1.1.4 化验室指标检测 |
1.1.5 ELISA法检测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入选患者基线特征 |
1.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HISS评分的比较 |
1.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化验指标的比较 |
1.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 |
1.2.5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有效率比较 |
1.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的比较 |
1.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溶功能变化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SLI对 AIS炎性反应的保护作用 |
1.3.2 SLI对 AIS 凝血纤溶功能紊乱的保护作用 |
1.3.3 SLI对 AIS患者临床结局的保护作用 |
1.4 小结 |
二、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
2.1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 |
2.1.1 对象和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1.4 总结 |
2.2 SLI主要成分测定 |
2.2.1 对象和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2.4 总结 |
2.3 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
2.3.1 对象和方法 |
2.3.2 结果 |
2.3.3 讨论 |
2.3.4 总结 |
三、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的作用 |
3.1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抗炎保护作用 |
3.1.1 对象和方法 |
3.1.2 结果 |
3.1.3 讨论 |
3.1.4 总结 |
3.2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纤溶功能保护作用 |
3.2.1 对象和方法 |
3.2.2 结果 |
3.2.3 讨论 |
3.2.4 总结 |
3.3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抗凋亡保护作用 |
3.3.1 对象和方法 |
3.3.2 结果 |
3.3.3 讨论 |
3.3.4 总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论文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丹参多酚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虎杖防治DKD肾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对糖尿病肾脏病的认识 |
1. 对DKD中医病名的认识 |
2. 对DKD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DKD的现状和进展 |
二、中药虎杖及其提取物虎杖苷发挥肾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DKD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
2. DKD治疗中的困境和争议 |
3. DKD治疗中现有药物的综合探索及未来方向 |
4. 虎杖及其提取物虎杖苷概述 |
5. 虎杖及其提取物虎杖苷发挥肾脏保护效应的机制研究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虎杖防治DKD活性成分靶点探究 |
一、概述 |
二、资料与方法 |
1. 虎杖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
2. 化学成分潜在靶点收集 |
3. 糖尿病肾脏病疾病靶点预测 |
4. 虎杖化学成分作用靶点与糖尿病肾脏病靶点集韦恩分析 |
5. 生物分子网络建立及富集分析 |
三、结果 |
1. 虎杖中候选化学活性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
2. 化学成分潜在靶点收集 |
3. 糖尿病肾脏病相关靶点的搜集 |
4. 虎杖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糖尿病肾脏病疾病靶点交集 |
5. 生物分子网络建立及富集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语 |
第四部分 虎杖苷对于SGLT1/2、GLUT1/4活性的影响 |
一、仪器设备及耗材 |
二、实验方法 |
1. 细胞培养 |
2. 细胞分组 |
3. SGLT1和SGLT2体外抑制活性评估 |
4. 3T3-L1脂肪细胞2-脱氧-D-葡萄糖摄入量的评估 |
5. 统计学处理 |
三、实验结果 |
1. 虎杖苷对SGLT1和SGLT2的抑制活性 |
2. 虎杖苷对GLUT1和GLUT4的表达影响 |
四、小结 |
五、讨论 |
第五部分 虎杖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调节和肾脏损伤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1. 仪器设备及耗材 |
2. 药物及试剂 |
3. 抗体及试剂盒 |
二、实验方法 |
1. 糖尿病肾脏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
2. 实验动物分组 |
3. 虎杖苷、根皮苷给药量 |
4.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及指标检测 |
5. 肾组织学观察 |
6. 统计学处理 |
三、实验结果 |
1. 一般情况观察 |
2. 虎杖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及24h尿糖的影响 |
3. 虎杖苷对血糖、HbA1c、24h尿糖、饲料及饮水摄入量的影响 |
4. 虎杖苷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
5. 虎杖苷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及肾功能的影响 |
四、小结 |
五、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承担课题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10)基于mRNA表达谱和TLR信号通路探讨养阴益气活血法防治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影响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环境及饲料 |
1.3 实验药品 |
1.4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
2.实验方法 |
2.1 造模方法及分组 |
2.2 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 |
2.5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3.2 体重变化情况 |
3.3 空腹血糖比较 |
3.4 血清CHOL水平比较 |
3.5 血清TLR4水平比较 |
3.6 血清IFN-γ、IL-4、IFN-γ/IL-4水平比较 |
3.7 胸主动脉HE染色比较 |
3.8 胸主动脉TUNEL染色比较 |
4.小结 |
第二部分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mRNA表达谱的影响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饲料及药品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造模方法、分组、给药方法、标本采集与处理 |
2.2 RNA的抽提与质检 |
2.3 测序实验 |
2.4 芯片数据分析 |
3.芯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胸主动脉mRNA筛选结果分析 |
3.2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3.3 差异mRNA的GO富集分析 |
3.4 差异mRNA的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3.5 TLR信号通路相关差异基因统计 |
4.小结 |
讨论 |
1.中医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1.1 中医古籍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近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辨证论治 |
2.西医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2.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 |
2.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西医治疗 |
3.实验药物评价 |
3.1 中医“少火壮火”理论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防治中的运用 |
3.2 养阴益气活血法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
3.3 参芪复方的组方原则及药理研究 |
3.4 参芪复方的前期研究 |
3.5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4.实验动物模型的评价 |
4.1 动物种属和造模方法选择 |
4.2 本实验动物模型评价 |
5.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探讨 |
5.1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5.2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
5.3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大鼠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 |
5.4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
6.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探讨 |
6.1 基于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养阴益气活血法的作用机制 |
6.2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差异mRNA表达 |
6.3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蛋白互作网络关键基因表达 |
6.4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IRF7、CCL21、IL-6、SOCS3基因表达 |
6.5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免疫炎症相关生物学过程 |
6.6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TLR信号通路 |
6.7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NLR信号通路 |
7.养阴益气活血法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优势 |
7.1 整体治疗,多靶点干预 |
7.2 防治结合,治未病 |
7.3 少火生气,扶正祛邪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养阴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TLR信号通路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丹参的抗氧化与抗炎作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J]. 冯科冉,李伟霞,王晓艳,吴娅丽,张辉,刘现磊,陈毓龙,李琨,唐进法. 中草药, 2022(02)
- [2]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 单晓晓,洪帮振,刘洁,王国凯,陈卫东,俞年军,彭代银,王雷,张彩云.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3]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D]. 林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D]. 周伟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丹酚酸B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陈嘉希. 南昌大学, 2020(01)
- [6]银花消痤汤联合气压冲洗技术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炳一.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丹参酮IIA对矽肺肺损伤及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冯菲菲. 山东大学, 2020(11)
- [8]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杨南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虎杖防治DKD肾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 王丽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基于mRNA表达谱和TLR信号通路探讨养阴益气活血法防治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机制研究[D]. 杜旭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