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化锂冰箱的应用方向

溴化锂冰箱的应用方向

一、溴化锂制冷机的应用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吴贵[1](2020)在《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进气温度调节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发电启停灵活,负荷适应性强,可满足电网快速调峰调频需求,有助于改善电网的安全性。同时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天然气发电能够有效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预计到2020年底,我国燃气机组装机容量达到1.1亿千瓦以上,所以,针对燃气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和节能研究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大型9F燃气机组余热锅炉排烟温度一般在90℃左右,排放温度高既浪费了能源,又造成严重的环境热污染,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节能潜力大。环境温度影响着燃机的出力及效率,温度升高时,空气密度下降,质量流量下降,压气机的功耗上升,联合循环机组出力下降。利用余热锅炉的废热产生的热水来驱动溴化锂制冷,产生的冷量来冷却压气机进气,从而可以提高燃机出力,增加售电量。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工程应用角度,对AE94.3A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进气冷却装置进行理论分析、模型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设计的实际效果。通过建模分析得到,效率最高点集中在环境温度25℃-27.5℃范围内,说明在夏季工况下,大型燃气机组上应用进气冷却技术理论上是成立的。鉴于某电厂所在地区常年的平均湿度80%左右,干湿球温度差较小,选择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以25℃作为进气温度设计参考点的进气冷却系统,系统设备运行过程证明选型完全满足实际安全经济运行要求。试验测试后得到,进气冷却系统投运后,第一套机组燃机进气温度下降了6.2℃,联合循环供电量增加10.41MW,机组效率提升了0.21%;第二套机组燃机进气温度下降了7.38℃,联合循环机组供电量增加15.01MW,机组效率提升了0.24%。进气冷却装置投入后提高了联合循环机组出力,从投资收益上是完全合适的。通过研究,获得大型F级燃气轮机机组进气温度调节装置工程经验和调节特性,证明了进气冷却装置在AE94.3A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上经济可行性,为工程推广和装置经济运行提供指导,为天然气发电运行提高收益提供新的途径。

杨干[2](2020)在《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负荷匹配特性及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革命以来,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推动了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同时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可再生能源成为应对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实现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互补,已成为未来分布式能源供应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普遍存在设计方法单一、系统供需匹配性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本文针对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优化构建和能源供需匹配问题,从燃气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产能特性、建筑负荷与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匹配特性、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产能特性、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多目标优化及决策、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不确定性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开展了冷热电联供机组实验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的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运行特性研究,分析了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能量输出特性、运行效率,关键设备性能,并建立了相关性能参数的数学关联式,为系统建模奠定基础。对于冷热电联供实验机组,随着发电功率的升高,缸套水热效率、机组热回收效率以及机组能源利用总效率变化规律相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供热模式下机组能源利用总效率在64.5%到82.7%之间。供冷模式下机组能源利用总效率在51%到59.1%之间。对于实际工程应用的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系统中的冷热联供机组功率范围主要分布在3500k W-4300 k W,制冷模式下机组平均能源利用效率可达85.6%,制热模式下机组平均能源利用效率为77.64%。该系统的全年平均发电效率42.54%,全年能源利用率73.52%。2、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建筑负荷特性与燃气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设计参数和运行性能的关联体系。开展了建筑类型、气候类型和运行策略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建筑类型是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性能的最大影响因素。建立了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运行性能和设计容量的回归模型,并筛选出了影响机组性能和机组设计容量的关键参数。大型宾馆、医院和疗养中心中,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运行性能最好,系统的年化费用节约率(Annual total cost saving ratio,ATCSR)在5.47%和12.36%之间,一次能源节约率(Primary energy saving ratio,PESR)在10.63%到22.17%之间。在所有气候区中,寒冷和严寒地区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运行性能最优。此外,合理使用蓄热设备,可以显着提升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性能。3、构建了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利用线性惰性因子、动态环形邻域等方法改进了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形成了基于动态环形邻域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分析了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在五种运行模式下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效果,以电定热结合制冷分配模式下系统的性能最佳;所对应的一次能源节约率,二氧化碳减排率(CO2 emission reduction ratio,CO2ERR)和年化费用节约率分别达到了36.15%、53.73%和4.16%。分析了建筑负荷特性和运行策略对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热定电(Following thermal load,FTL)策略适用于宾馆和医院,以电定热(Following electric load,FEL)策略适用于办公楼。医院、酒店和办公类建筑的系统最优综合性能可达28.95%、28.20%和22.69%。4、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和帕累托最优的基本理论,设计了外部解集存储及更新策略、全局最优选取策略、全局扰动策略,开发了基于帕累托最优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并进一步将熵权法与基于理想解排序(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的多属性决策相结合,形成了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与决策方法,为实际工程提供多样化的优化设计方案。与传统单目标优化结果相比,多目标优化与决策方法所获得的解有效提升了系统经济性,更好地平衡了系统的节能性、环保性和经济性。5、利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实现太阳辐照、用户侧负荷等参数的不确定性场景生成,将不确定性问题转化为多场景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不确定性优化问题的目标方程,并结合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开展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不确定性优化。在优化目标方程中,将标准差惩罚系数设置为700时,可以在系统性能指标的标准差降低的同时保持较好的性能指标均值。与确定性场景下获得的优化方案相比,不确定场景下获得的优化方案中系统的PESR、CO2ERR分别提升了0.24%、1.46%,但是ATCSR下降了3.38%;PESR、CO2ERR和ATCSR的标准差则分别下降了0.05%、0.05%和0.23%。

李明珠[3](2020)在《基于客户价值评价的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在能源供给和利用方式上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持续的能源不合理使用导致环境问题突出;同时,用户受限于电、气、冷、热等能源的单独供应,费用支出也居高不下。综合能源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地实现各类能源之间的互联互济,可以提升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有效缓解智慧城市内部能源的供需矛盾,提升用户用能水平。近年来,国内诸多电力企业都在谋求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现状,围绕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的差异化能源需求、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定制化服务模式三个部分的内容开展研究,为我国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的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构建提供有力支撑,为园区管理者提供用户侧综合能源生产、消费与服务的创新模式,同时对有序提升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高综合效益都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首先,梳理了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中电、热、冷三个子系统应用的主流技术及关键设备,深入分析了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系统、燃气轮机等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子系统的相关技术及其技术特点,考虑资源、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从区域、客户和经济三个维度分析了各类综合能源技术在我国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中的技术适用性,为后续研究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开展客户分类,明确了公共机构用户、居民用户、商业用户、产业园区用户等典型用户的差异化能源需求,从不同时间维度分析各类用户的负荷特性,简要给出面向不同用户类型的综合能源系统技术配置。然后,基于客户细分及客户价值理论,兼顾客户的当前价值与潜在价值两个维度,构建了综合能源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基于AHP-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对客户价值评价指标开展赋权,构造了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并基于此构建客户价值评价模型对综合能源客户价值进行聚类,根据客户价值的评价分值将综合能源客户分为优势客户、良好客户、中级客户和次级客户4类;选取了我国华北某产城融合示范区综合能源小镇的六个典型客户,开展算例分析。最后,研究了综合能源定制化服务模式,针对不同价值类型用户相应提出面向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的综合能源业务。优势客户和良好客户价值较高,在设计相应的综合能源服务模式时需要重点关注,推广面向优势客户的现金牛业务与明星业务,优化面向良好客户的现金牛业务与瘦狗业务。

王奕快[4](2019)在《基于能量枢纽规划的商业园区综合需求响应策略分析》文中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源产业转型发展正在朝着更加可靠、低碳、可再生的方向发展。随着可再生能源以及分布式能源不断发展,未来能源系统必须在分布式场景下解决多能流的协同问题。因此,多能流的综合开发及利用成为当前国际能源产业热点。随着国家能源新战略实施及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工业将从垂直一体化模式向市场化模式改革,进一步拓展客户侧能效提升的空间,也进一步扩大了需求侧管理在综合能源系统的应用空间。以商业园区为应用场景的综合能源需求响应规划有着普适且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综合能源规划,缺乏需求响应资源的利用途径。本文在商业园区应用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一个典型园区,搜集数据剖析该商业园区的能源结构,通过挖掘历史能源消费数据,对园区未来的负荷进行预测,确定针对该园区的能源系统的改进需求;通过将综合需求响应纳入能量枢纽理论的研究方法,针对能源输入输出、单元枢纽、单元设备逐层构建模型,协同多能流综合进行分析;以经济、低碳为主要目标构建目标函数,同时根据商业园区的特点纳入机会成本,为该园区柔性负荷、储能等资源参与需求响应提供日运行策略。最终验证了这一套商业园区的能源规划方法,对该类能源用户的系统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得出综合需求响应对分布式能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耿健[5](2018)在《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辨识与多变量预测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分布式能源最佳工作方式之一的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MGT-CCHP系统),可以同时产生冷热电负荷,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具有显着的经济与环境效益。然而,MGT-CCHP系统具有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参数时变等诸多复杂的特性,常规控制方法难以满足控制要求。把具有大范围寻优性能优良的蝙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通过协同进化思想与禁忌搜索策略结合起来,将改进的混合蝙蝠算法应用到MGT-CCHP系统辨识中。采用集中式控制策略,创新性的将多变量DMC预测控制应用于MGT-CCHP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本文为解决MGT-CCHP系统单元机组的辨识建模和多变量控制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在分析基本蝙蝠算法行为原理和寻优特点的基础上,以协同进化为改进蝙蝠算法的基本框架,规定禁忌搜索的参数、特赦准则和终止准则,各个信息要素之间的交流方式被重新建立,蝙蝠群体与粒子群体相互借鉴对方的优良粒子要素,达到全局寻优的最佳效果。通过对多个测试函数寻优、简单和复杂热工过程系统辨识仿真实验,得出改进蝙蝠算法比基本蝙蝠算法等其他智能算法有更优秀的寻优特性和辨识能力。对MGT-CCHP系统的控制目标和特点进行分析,明确控制任务以及对象,深入理解了冷热电负荷的控制难点。确定燃料量、回热阀开度、高压冷剂阀开度为系统的输入量,微型燃气轮机转速、冷冻水出口温度、生活热水出口温度为系统的输出量,通过对MGT-CCHP系统工作特点、机理和热工过程特性分析,确定了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结构。从而运用改进蝙蝠算法进行过程参数辨识,结果表明辨识出的传递函数模型能够有效的反应出MGT-CCHP系统工作运行特性,符合工程实际应用需求。运用改进ERGA配对规则对各个输入输出量的关联性做了评价,确定了各输出量的主控因素。创新性的将多变量预测控制应用在MGT-CCHP系统控制中。从单变量DMC出发,引入了多变量DMC预测控制方法,设计出多变量预测控制系统,细致的分析了关键控制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通过给定值扰动、内扰、外扰和参数时变扰动影响下的控制性能结果分析,本文设计的多变量预测控制系统比常规PID控制有更迅速的控制速度,更小的超调量以及优良的抗干扰能力,冷热电负荷输出也更加平稳,完全符合MGT-CCHP系统实际应用控制要求。

王文,臧云良,姜海军[6](2017)在《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在钻井平台空调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对海洋钻井平台废热资源产生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利用平台(固定式和自升式)废热进行制冷的方法,并对其可行性及经济效益进行了阐述。

陈俊萍,顾一稼,翁丽芬[7](2016)在《某生产车间空调方案比较》文中提出对某生产车间的空调,选用电制冷机组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两种方案,主要从设备初投资费用、运行费用两方面进行比较,得出了采用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不可行的结论。

侯晓勇[8](2016)在《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系统经济性分析及调峰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气冷热电联产是集发电、供能于一体的新型能源利用方式,不仅可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节能减排,而且可以保障用电安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前期我国冷热电联产主要形式是楼宇型系统,随着技术的成熟,区域型系统得到发展。但是能源价格的上涨使得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系统经济状况不明朗,需要对系统经济性做详细的分析。本文首先通过建立燃气内燃机和小型燃气轮机两种常用楼宇型系统经济分析模型,依据近十年能源价格数据,对楼宇型系统的经济性作出评价,提出要转变对高品位电能的利用方式,改变系统经济性。并在楼宇型经济分析基础上,对楼宇型系统的定位做了阐述,区域型系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按照以电为主原则,结合电制冷技术、热泵技术、蓄能技术等,设计区域型系统案例,研究100MW级区域型系统16h调峰运行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区域系统供能经济性。最后,通过设立燃煤机组对比方案,计算区域系统环保效益;通过研究调峰方式与现有电价政策,为区域系统划分调峰时段,计算调峰效益。结合环保效益、调峰效益,对区域型案例做综合效益分析。对比常规经济型分析,区域型案例减排、调峰效果显着,可产生环保效益6108.34万元,调峰效益5671.6万元,综合效益分析下回收期5.286年,比常规分析会回收期9年短,综合效益明显,对区域型系统兼作城市调峰电源的运行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斌[9](2016)在《超声强化热源驱动的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设计制造》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能源消耗的增加和气候的变暖,以太阳能作为驱动能源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由于其环保和节能的特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相比于传统压缩式制冷系统,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在低品位的太阳能热水驱动下,其发生器内溴化锂溶液中的冷剂水蒸发分离能力存在不足,进而影响系统的制冷能力,使得能量转换效率不高。基于此,本文以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在低品位太阳能热水驱动下实现高效制冷为目标,提出一种应用超声强化太阳能热源驱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本文首先研究超声强化发生器中溴化锂溶液的热质传递过程,从超声强化传质和超声强化传热两个方面研究了超声对于冷剂水蒸发分离能力的提升作用:一是超声在气液界面的雾化效应能有效降低气液分界面处溶液的粘度,减小传质层的液膜厚度,使得传质阻力下降,从而加速了溴化锂溶液中冷剂水的分离传质过程;二是超声空化及声流效应能强化发生器中换热管表面的对流传热,以及提升传热表面的沸腾相变换热,从而有效降低换热管固液界面的传热热阻,增强了溴化锂溶液中冷剂水分离传质的热驱动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一台太阳能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机组设计的目标制冷量为10kW、额定热力系数为0.64。太阳能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实验机组的设计包括机组的结构设计、机组的管路设计以及机组的控制系统设计。机组的结构设计首先计算系统的热力参数,然后依据热力参数对机组各换热部件进行传热计算、力学计算,再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和机组测试的要求完成结构设计。机组结构设计包括低压腔和高压腔各部件传热及结构设计、冷却塔设计以及机架设计。其中高压腔要结合实验研究来完成其结构设计,使腔内的发生器可以实现超声强化作用。然后依据设计完成机组结构制造成型。在机组腔体和冷却塔布置位置确定的基础上,依据机组测试需求的调节量和监测量,对机组系统的各管路进行设计,管路设计包括溴化锂溶液流路设计、冷剂水流路设计、冷却水循环流路设计、供热以及冷媒水流路设计。然后结合管路设计完成机组系统的制造成型。最后根据系统所需的热源热量完成太阳能集热器和蓄热水箱的选型。机组的控制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了硬件设计以及相应的软件设计。硬件系统基于PLC来进行控制设计。软件设计基于机组的硬件设计,设计了系统的启动程序、停机程序以及故障保护程序,完善了机组的控制系统。

许成木[10](2014)在《槽式聚光太阳能系统光热能量转换利用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线聚焦太阳能集热器是规模化太阳能中高温利用的主要技术。而抛物槽式太阳能集热器(PTC)由于在中高温利用中具有较高的光热转换效和在规模化应用中具有很好的经济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空调及制冷、太阳能海水淡化、太阳能中温制氢等领域。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从聚光集热(光热转换)到用热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个能量转换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热能损失。因此,要实现高效集热和用热的目的,就必须尽可能地减小每个环节的能量损失。另外,系统的初始投入成本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是,要实现低成本和高效集热利用,目前的槽式太阳能系统在其聚光器、吸收器、跟踪控制器、整体系统的布置安装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围绕如何提高槽式太阳能系统的光热转换效率和热利用率这一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槽式聚光集热器光热转换过程的基础理论及相关技术进行了概括。对线聚焦集热管的热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了一种全玻璃真空隔热的集热管,并对其光热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测量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这种集热管的集热效率相当于玻璃-金属真空集热管的90~93%,与腔体集热管的效率相当。(2)提出了一种计算PTC焦线能流密度分布的方法,并利用Origin软件对采用柱面接收器、V形腔体接收器和平面接收器的PTC系统的焦线能流密度分布进行了计算。根据能流密度的分布规律和所采用的接收器类型,对PTC系统的结构设计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3)对抛物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的余弦损失效应和末端损失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建立了任意向、任意倾角PTC的末端损失效应、余弦损失效应的一般理论模型,提出了采用加长集热管、设置末端平面镜来削弱和补偿末端损失的方法措施,对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各种补偿方法的可行性;建立了任意向、任意倾角PTC的光学效率的理论模型,通过对理论计算的分析讨论和实验研究,给出最佳安装方位和安装倾角的范围。(4)对槽式太阳能系统的跟踪模式以及跟踪控制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了具有快速-粗略和慢速-精确跟踪模式的跟踪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间接测量跟踪精度的方法,并进行了跟踪精度的实测实验。对聚光器的定向偏差对系统集热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TC系统的指向偏差在0.40°的范围内,其集热效率变化不大。对于采用光电传感器的跟踪控制方式,给出了太阳位置传感器的正确安装方式。对槽式集热器的旋转角行程(即转轴的最大旋转角度)对PTC在全天集热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5)基于几何光学原理,对PTC阵列的遮挡几何模型及阵列排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任意轴向PTC阵列(单轴跟踪)的遮挡模型。在综合考虑太阳直辐射日变化和光场辐射能的利用率的基础上,通过实例的理论计算,给出了不同轴向PTC阵列的最小安装距离(相邻PTC单元之间的距离)的参考值。结果显示,对于由开口宽度w=3m,长度L=20m的集热单元组成的PTC阵列,在纬度φ=25.01°的地区,任意向PTC阵列的最小安装距离可以选择在4.5~5.0m的范围。(6)对基于槽式太阳能集热器驱动的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测试了PTC系统的集热效率和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制冷系数,并对系统在供暖模式下的供暖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根据对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结构优化分析,探求实现系统高效集热和高效用热的途径和方式。研究结果显示:在太阳直辐射在0.40~0.90kW/m2的范围,系统的瞬时热效率在0.42~0.55之间,系统瞬时功率在9~21kW的范围;制冷机组的平均制冷系数在0.18~0.60之间,系统的制冷系数(COP)约在0.12~0.27的范围。

二、溴化锂制冷机的应用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溴化锂制冷机的应用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进气温度调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直接接触式冷却
        1.2.2 间接接触式冷却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进气温度对联合循环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2.1 进气温度对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机组的影响
    2.2 进气温度对联合循环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2.2.1 计算依据及基本条件
        2.2.2 进气温度对机组性能影响(Base Load负荷)
        2.2.2.1 进气温度对燃机性能影响
        2.2.2.2 进气温度对汽机性能影响
        2.2.3 进气温度对机组性能影响(部分负荷)
    2.3 小结
第三章 进气冷却方式设计
    3.1 研究对象介绍
        3.1.1 项目概况
        3.1.2 进气冷却装置技术方案
    3.2 边界参数数据选择
        3.2.1 有关进气冷却温度设计点的选取
        3.2.2 有关余热锅炉排烟温度选取
    3.3 设备参数及技术方案
        3.3.1 设备参数
        3.3.2 方案介绍
        3.3.3 进气冷却系统设计参数及设备明细
    3.4 项目安全可靠性分析
        3.4.1 项目安全性分析
        3.4.2 项目可靠性
    3.5 小结
第四章 系统调试与性能分析
    4.1 系统运行说明
    4.2 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机运行要点
    4.3 调试现象及处理
    4.4 调试遗留问题
    4.5 性能试验与分析
        4.5.1 原始数据
        4.5.2 数据整理
        4.5.3 计算方法
        4.5.4 试验结果汇总
        4.5.5 试验结果分析
    4.6 经济性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提高机组综合经济性,充分利用系统能源
        5.2.2 提高机组高温运行出力,增强机组调峰能力
        5.2.3 改造为进气加热装置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负荷匹配特性及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变量
    希腊字母变量
    下标
    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建模研究现状
        1.2.2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适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运行策略研究现状
        1.2.4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及决策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实验研究
    2.1 冷热电联供系统实验
        2.1.1 实验系统概况
        2.1.2 实验方案
        2.1.3 实验评价方法
    2.2 实验分析
        2.2.1 热电联供机组的运行分析
        2.2.2 实验机组的运行性能
        2.2.3 蓄热水箱性能
        2.2.4 单效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
    2.3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运行分析
        2.3.1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概况
        2.3.2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关键设备信息
        2.3.3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2.4 单台冷热电联供机组运行特性
        2.4.1 单台冷热电联供机组运行概况
        2.4.2 单台冷热电联供机组逐月运行分析
        2.4.3 单台冷热电联供机组典型日运行分析
    2.5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运行分析
        2.5.1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全年运行概况
        2.5.2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逐月运行分析
        2.5.3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典型日运行分析
    2.6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关键参数拟合
        2.6.1 内燃机产能曲线
        2.6.2 内燃机发电效率和热回收效率
        2.6.3 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制冷COP和制热效率
        2.6.4 冷热电联供机组能源利用效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建筑负荷匹配特性研究
    3.1 数据及研究方法
        3.1.1 研究路线
        3.1.2 建筑负荷数据
    3.2 燃气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数学模型及评价方法
        3.2.1 燃气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数学模型
        3.2.2 运行策略和储热策略
        3.2.3 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评价指标
    3.3 统计学分析方法
        3.3.1 多因素方差分析
        3.3.2 聚类分析
        3.3.3 相关性分析
        3.3.4 多元回归分析
    3.4 建筑负荷对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影响
        3.4.1 建筑类型和气候特点的影响
        3.4.2 建筑负荷特性的影响
        3.4.3 设计参数以及性能参数在各类运行场景的分布特点
        3.4.4 蓄热策略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及性能分析
    4.1 研究方法及数据
        4.1.1 研究路线
        4.1.2 建筑负荷和气象数据
        4.1.3 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数学模型及评价方法
        4.1.4 简化假设
        4.1.5 运行策略
        4.1.6 系统评价指标
    4.2 粒子群优化算法
        4.2.1 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
        4.2.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
    4.3 不同运行策略下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性能
        4.3.1 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逐月运行性能
        4.3.2 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全年运行性能
        4.3.3 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与传统燃气冷热电系统对比
    4.4 建筑负荷对于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影响
        4.4.1 原动机优化设计结果
        4.4.2 太阳能系统优化设计结果
        4.4.3 系统供需匹配情况
        4.4.4 太阳能系统的贡献
        4.4.5 系统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多目标优化
    5.1 研究方法及数据
        5.1.1 技术路线
        5.1.2 数据及模型
    5.2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5.2.1 多目标优化问题
        5.2.2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求解
        5.2.3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5.3 基于熵权法和理想点的多属性决策
        5.3.1 基于理想点的多属性决策
        5.3.2 熵权法
    5.4 算法参数对于优化结果的影响
    5.5 多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5.5.1 不同建筑中优化决策的熵权重比较
        5.5.2 不同优化方法的结果比较
        5.5.3 多目标优化帕累托解集的多样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太阳能辅助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不确定性优化
    6.1 研究方法及数据
        6.1.1 技术路线
        6.1.2 数据及模型
        6.1.3 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分布模型
        6.1.4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
        6.1.5 不确定场景生成方法
    6.2 不确定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6.3 不确定性优化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和专利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基于客户价值评价的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本文研究背景
        1.1.2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与基础理论
        1.2.1 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情况
        1.2.2 客户价值评价体系
        1.2.3 综合能源服务商业模式与营销策略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综合能源规模化应用的技术适用性研究
    2.1 电能子系统
        2.1.1 发电子系统
        2.1.2 电储能子系统
    2.2 热力子系统
        2.2.1 供热子系统
        2.2.2 储热子系统
    2.3 冷源子系统
        2.3.1 制冷子系统
        2.3.2 蓄冷子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能源客户差异化能源需求分析
    3.1 典型公共机构用户能源需求及技术配置
        3.1.1 能源需求及负荷特性
        3.1.2 典型技术配置
    3.2 典型居民用户能源需求及技术配置
        3.2.1 能源需求及负荷特性
        3.2.2 典型技术配置
    3.3 典型商业用户能源需求及技术配置
        3.3.1 能源需求及负荷特性
        3.3.2 典型技术配置
    3.4 典型产业园区用户能源需求及技术配置
        3.4.1 电能需求及负荷特性
        3.4.2 其他能源需求及负荷特性
        3.4.3 典型技术配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能源客户价值评价研究
    4.1 客户价值理论
    4.2 客户价值评价指标选取
        4.2.1 指标设计原则
        4.2.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4.3 综合能源服务的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4.3.1 当前价值
        4.3.2 潜在价值
    4.4 客户价值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4.4.1 基于AHP-熵权法的组合赋权
        4.4.2 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
    4.5 算例分析
        4.5.1 基础数据
        4.5.2 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4.5.3 聚类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能源定制化服务模式研究
    5.1 综合能源业务类型及典型业务内容
    5.2 综合能源定制化服务模式设计思路
    5.3 综合能源定制化服务模式内容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4)基于能量枢纽规划的商业园区综合需求响应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综合能源系统
        1.2.2 能量枢纽理论
        1.2.3 需求侧响应
    1.3 本文工作和研究路线
2.商业园区用能结构研究
    2.1 典型园区调研概况
    2.2 园区负荷现状分析
        2.2.1 典型月份典型日负荷
        2.2.2 全年四季典型日负荷
    2.3 园区负荷预测
        2.3.1 典型日最大负荷预测
        2.3.2 典型日逐时负荷预测
    2.4 园区能源禀赋调研
        2.4.1 常规能源资源
        2.4.2 可再生能源资源
    2.5 设备选型与定容
        2.5.1 发电设备
        2.5.2 余热利用设备
        2.5.3 调峰设备
        2.5.4 储能设备
        2.5.5 柔性负荷
        2.5.6 辅助设施
3.能量枢纽建模
    3.1 建模前提
    3.2 能量枢纽架构
        3.2.1 能量转化
        3.2.2 能量存储
    3.3 单元枢纽建模
        3.3.1 电能枢纽H_E
        3.3.2 热能枢纽H_H
        3.3.3 冷能枢纽H_C
    3.4 单元设备建模
        3.4.1 能量转换设备
        3.4.2 能量存储设备
    3.5 需求响应参与能量枢纽建模
4.综合需求响应策略
    4.1 目标规划方法
        4.1.1 单目标规划
        4.1.2 多目标规划
    4.2 目标函数
        4.2.1 经济成本目标
        4.2.2 低碳环保目标
    4.3 约束条件
        4.3.1 平衡约束
        4.3.2 运行边界
    4.4 算例设计
        4.4.1 场景设计
        4.4.2 参数设计
    4.5 结果分析
        4.5.1 综合需求响应目标优化结果
        4.5.2 各场景对比分析
    4.6 策略设计及分析
    4.7 后续问题探讨
        4.7.1 IDR参与电力现货市场
        4.7.2 负荷管理技术
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5)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辨识与多变量预测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意义
        1.1.2 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应用概况
    1.2 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建模仿真现状
        1.2.2 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控制研究现状
    1.3 蝙蝠算法简介
        1.3.1 蝙蝠算法的产生和发展
        1.3.2 蝙蝠算法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本蝙蝠算法
    2.1 蝙蝠行为的原理与特点
    2.2 蝙蝠算法模型与流程
        2.2.1 基本蝙蝠算法模型
        2.2.2 基本蝙蝠算法流程和伪代码
    2.3 基本蝙蝠算法的复杂度和参数分析
        2.3.1 复杂度分析
        2.3.2 初始参数分析
    2.4 基本蝙蝠算法的优点和缺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进蝙蝠算法及其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3.1 改进蝙蝠算法
        3.1.1 基本粒子群算法简介
        3.1.2 协同进化思想
        3.1.3 禁忌搜索
        3.1.4 改进蝙蝠算法流程和伪代码
    3.2 改进蝙蝠算法性能测试
    3.3 系统辨识基本原理
        3.3.1 系统辨识的基本思想
        3.3.2 系统辨识的内容
        3.3.3 系统辨识的基本原则
        3.3.4 改进蝙蝠算法辨识系统结构
    3.4 改进蝙蝠算法在热工系统辨识中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GT-CCHP系统辨识的应用研究
    4.1 MGT-CCHP系统简介
    4.2 MGT-CCHP系统控制任务分析
        4.2.1 MGT-CCHP系统被控对象分析
        4.2.2 MGT-CCHP系统控制目标
        4.2.3 MGT-CCHP系统控制特点
    4.3 MGT-CCHP系统特性分析及其模型确定
    4.4 MGT-CCHP系统辨识
    4.5 模型验证
        4.5.1 燃料量阶跃扰动
        4.5.2 回热阀开度阶跃扰动
        4.5.3 高压冷剂阀开度阶跃扰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GT-CCHP系统多变量预测控制研究
    5.1 多变量控制系统关联分析
        5.1.1 关联分析简介
        5.1.2 ERGA配对规则[123]
        5.1.3 改进ERGA配对规则[124]
        5.1.4 配对结果
    5.2 预测控制
        5.2.1 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5.2.2 预测控制器的参数分析
    5.3 多变量DMC预测控制
        5.3.1 多变量动态矩阵算法(DMC)原理基础
        5.3.2 预测模型
        5.3.3 滚动优化
        5.3.4 误差校正
    5.4 预测控制参数分析
        5.4.1 误差校正矩阵H
        5.4.2 误差权矩阵Q
        5.4.3 控制权矩阵R
        5.4.4 参数汇总
    5.5 MGT-CCHP系统多变量预测控制仿真研究
        5.5.1 给定值扰动下的控制系统仿真
        5.5.2 内扰下的控制系统仿真
        5.5.3 外扰下的控制系统仿真
        5.5.4 参数时变扰动下的控制系统仿真
        5.5.5 负荷扰动下的控制系统仿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在钻井平台空调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海洋钻井平台能耗及废热产生情况
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在移动自升式平台中的优缺点和局限性
    (1)初投资:需要的设备和造价分别如下:
    (2)运行费用计算:
        方案一:
        方案二:
    (3)初投资及运行费用比较如表3所示。
4 结语

(8)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系统经济性分析及调峰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利用天然气发电的背景
        1.1.2 我国发展天然气冷热电联产(CCHP)的意义
    1.2 天然气冷热电联产发展现状
        1.2.1 国外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的发展现状
    1.3 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的研究现状
        1.3.1 楼宇型系统研究现状
        1.3.2 区域型系统研究现状
        1.3.3 研究局限性
    1.4 本文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内容
2 天然气冷热电系统理论概述
    2.1 系统流程
        2.1.1 楼宇型系统常见流程
        2.1.2 区域型系统常见流程
        2.1.3 系统主要设备投资
    2.2 系统设计原则及运行模式
        2.2.1 设计原则
        2.2.2 运行模式
        2.2.3 调峰运行模式
    2.3 系统关键技术
        2.3.1 发电技术
        2.3.2 制冷技术
        2.3.3 蓄能技术
        2.3.4 供暖技术
        2.3.5 日常生活热水的制备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楼宇型系统经济性分析
    3.1 相关分析条件
        3.1.1 系统设定
        3.1.2 设计原则及运行模式
        3.1.3 相关公式
        3.1.4 能源价格
    3.2 经济分析模型
    3.3 经济性分析
        3.3.1 两种楼宇型系统在不同功能建筑中应用的经济性分析
        3.3.2 国内外对比分析
    3.4 楼宇型系统的定位
        3.4.1 楼宇型系统改进建议
        3.4.2 楼宇型系统的发展
    3.5 本章小结
4 区域型案例设计
    4.1 研究对象
        4.1.1 选定对象
        4.1.2 项目概况
    4.2 区域项目负荷分析
        4.2.1 区域负荷分析方法
        4.2.2 区域冷、热、电负荷模拟计算
        4.2.3 热水负荷计算
        4.2.4 区域供能总量
        4.2.5 热电比分析
    4.3 区域型系统主要设备选取及运行模式
        4.3.1 机组设备选型
        4.3.2 运行模式
    4.4 区域型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4.4.1 项目发电经济性
        4.4.2 项目供冷经济性
        4.4.3 项目供暖经济性
        4.4.4 项目供生活热水经济性
    4.5 本章小结
5 区域型系统案例综合分析
    5.1 环保效益分析
        5.1.1 相关指标
        5.1.2 效益分析
    5.2 电力调峰效益分析
        5.2.1 相关指标
        5.2.2 效益分析
    5.3 经济效益分析
        5.3.1 常规经济性分析
        5.3.2 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9)超声强化热源驱动的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设计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
        1.2.1 吸收式制冷循环
        1.2.2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工质
        1.2.3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工作原理
    1.3 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4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热质传递强化研究
    1.5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超声强化发生器热质传递过程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超声强化传质实验研究
        2.2.1 引言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步骤
        2.2.4 实验结果分析
        2.2.5 超声强化传质机理分析
    2.3 超声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2.3.1 引言
        2.3.2 实验装置
        2.3.3 实验操作及测量
        2.3.4 声压分布模拟分析
        2.3.5 实验结果分析
        2.3.6 超声强化传热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组结构设计制造
    3.1 引言
    3.2 机组系统热力设计
        3.2.1 吸收式制冷循环热平衡计算
        3.2.2 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性能指标
    3.3 机组低压腔各部件传热及结构设计
        3.3.1 吸收器设计
        3.3.2 蒸发器设计
        3.3.3 腔体容器及其他部件设计
    3.4 机组高压腔各部件传热及结构设计
        3.4.1 发生器设计
        3.4.2 冷凝器设计
        3.4.3 腔体容器及其他部件设计
    3.5 机组冷却塔设计
    3.6 机组机架设计
    3.7 制造成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组管路系统设计制造
    4.1 引言
    4.2 溴化锂溶液流路设计
    4.3 冷剂水流路设计
    4.4 冷却水循环流路设计
    4.5 供热及冷媒水流路设计
    4.6 制造成型
    4.7 太阳能系统设计
        4.7.1 气象参数分析
        4.7.2 太阳能集热
        4.7.3 太阳能蓄热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机组控制系统主要硬件的选型
        5.2.1 PLC主要功能及其选型
        5.2.2 变频器主要功能及其选型
        5.2.3 其他硬件的选型
    5.3 机组控制系统信号处理
    5.4 机组控制系统电气设计
        5.4.1 系统强电部分主电路
        5.4.2 PLC主电路
        5.4.3 PLC模拟量扩展模块
        5.4.4 PLC I/O通道分配
    5.5 机组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5.5.1 机组启动程序
        5.5.2 机组停机程序
        5.5.3 机组故障保护程序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槽式聚光太阳能系统光热能量转换利用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太阳能利用的方式和途径
    1.3 槽式聚光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4 槽式太阳能系统光热转换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槽式聚光太阳能光热转换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太阳能光热转换的理论基础
        2.1.1 光谱的等效温度
        2.1.2 光谱的有效能
        2.1.3 光热转换分析
    2.2 抛物槽式聚光太阳能集热器
        2.2.1 抛物槽式聚光器的聚光比
        2.2.2 聚光比与集热温度
        2.2.3 聚光集热器的光学性能
        2.2.4 聚光集热器的热性能分析
    2.3 集热管的设计及其热性能研究
        2.3.1 腔体热集热管的设计及其性能
        2.3.2 全玻璃真空隔热集热管的设计及其性能
        2.3.3 集热管的热性能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抛物槽式太阳能聚光器焦面能流分布与系统结构设计优化
    3.1 焦面能流密度分布的计算
        3.1.1 入射光线在接收器上的入射点坐标
        3.1.2 关于日盘的亮度分布模型
        3.1.3 利用 Origin 软件计算能流密度的方法和步骤
        3.1.4 计算结果
    3.2 焦面能流密度的实测实验
        3.2.1 实测原理
        3.2.2 实测结果
        3.2.3 实测结果分析
    3.3 PTC 系统的结构设计优化分析
        3.3.1 集热管的安装高度
        3.3.2 边缘角的选择问题
        3.3.3 圆柱形接收器的最小半径
        3.3.4 腔体接收面的宽度问题
        3.3.5 复合槽型聚光器的优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的余弦损失效应及
    4.1 PTC 的余弦损失效应及末端损失效应
        4.1.1 余弦损失效应和末端损失效应的光学分析
        4.1.2 入射角计算公式的推导
        4.1.3 末端损失率与有关参量的变化关系
    4.2 余弦损失效应和末端损失效应的补偿方法
        4.2.1 倾斜法
        4.2.2 加长吸热管法
        4.2.3 设置末端平面镜法
    4.3 PTC 轴向与光学效率的关系
        4.3.1 光学分析
        4.3.2 理论计算与分析
        4.3.3 典型气象数据的计算分析
    4.4 实验研究
        4.4.1 实验系统
        4.4.2 余弦损失和末端损失补偿实验
        4.4.3 PTC 轴向与热学效率的测量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的跟踪控制设计方法研究
    5.1 跟踪方式概述
    5.2 一维太阳能跟踪系统的设计
        5.2.1 跟踪控制策略
        5.2.2 跟踪控制器的设计
        5.2.3 传感器的设计
        5.2.4 减速机构的设计
    5.3 相关跟踪问题研究
        5.3.1 跟踪精度的测量
        5.3.2 聚光器定向精度对 PTC 系统效率的影响
        5.3.3 关于太阳位置传感器的安装问题
        5.3.4 关于聚光器的旋转角行程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阵列排布优化研究
    6.1 太阳能集热器阵列排布问题的研究现状
    6.2 单轴跟踪 PTC 阵列的排布优化
        6.2.1 PTC 阵列的几何遮挡模型
        6.2.2 日收集率与年收集率
        6.2.3 太阳光场的利用率
        6.2.4 计算结果与分析
    6.3 实验研究
        6.3.1 遮挡率对集热效率的影响实验
        6.3.2 直辐射对温升的影响实验
        6.3.3 工质流量对温升的影响实验
        6.3.4 传热管路热损实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7.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7.1.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分类
        7.1.2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工作原理
    7.2 PTC 驱动的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实验系统
        7.2.1 制冷实验系统的组成
        7.2.2 测试系统描述
    7.3 系统的能量转换过程分析及测试
        7.3.1 制冷系统能量分析
        7.3.2 PTC 系统的热效率
        7.3.3 传热管路热损
        7.3.4 储热水箱热损
        7.3.5 系统的集热效率
    7.4 系统制冷性能实验
        7.4.1 制冷机组制冷过程能量分析
        7.4.2 实验结果
        7.4.3 实验结果分析
        7.4.4 加热温度对机组制冷性能的影响
        7.4.5 冷却温度对机组制冷性能的影响
        7.4.6 启动温度对机组制冷性能的影响
        7.4.7 机组制冷量与面积的匹配关系
    7.5 系统在供暖模式下的供暖性能研究
        7.5.1 系统供暖能量分析
        7.5.2 供暖性能实验结果
        7.5.3 系统制热量与制热面积的匹配关系
    7.6 系统的设计优化问题研究
        7.6.1 关于 PTC 的旋转角行程问题
        7.6.2 提高 PTC 效率的其它方法
        7.6.3 传热管路布置优化问题
        7.6.4 储热水箱设计优化问题
        7.6.5 PTC 集热面积与制冷机容量的匹配问题
    7.7 关于实现热能的高效利用问题研究
        7.7.1 制冷机的冷热联产问题
        7.7.2 利用制冷热泵两用机组
        7.7.3 采用双效溴化锂制冷机
        7.7.4 设置辅助加热系统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工作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研究情况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溴化锂制冷机的应用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进气温度调节特性研究[D]. 吴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冷热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负荷匹配特性及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 杨干.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基于客户价值评价的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体系研究[D]. 李明珠.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基于能量枢纽规划的商业园区综合需求响应策略分析[D]. 王奕快. 浙江大学, 2019(02)
  • [5]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辨识与多变量预测控制的研究[D]. 耿健. 东南大学, 2018(05)
  • [6]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在钻井平台空调系统中的应用[J]. 王文,臧云良,姜海军. 机电信息, 2017(10)
  • [7]某生产车间空调方案比较[J]. 陈俊萍,顾一稼,翁丽芬.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6(04)
  • [8]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系统经济性分析及调峰运行研究[D]. 侯晓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9]超声强化热源驱动的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设计制造[D]. 李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10]槽式聚光太阳能系统光热能量转换利用理论与实验研究[D]. 许成木.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溴化锂冰箱的应用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