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乐贴片治疗绝经期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佩[1](2021)在《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失济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改良Kupperman围绝经期症状评定量表积分(KMI)、主证(烘热、失眠)、中医症候疗效与评分、焦虑自评量表积分(SAS)、抑郁自评量表积分(SD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性激素(FSH、LH、E2)及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来证实清心滋肾汤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推广清心滋肾法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检测并分析IL-6在治疗前后PMS患者体内水平,试图探讨微炎症状态与更年期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肾不交型PMS患者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3例,其中试验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3例,共脱落6例,余共完成60例患者临床观察。其中试验组予清心滋肾汤口服,对照组予坤泰胶囊口服,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总疗效、KMI积分、主证(烘热、失眠)、中医症候疗效与评分、SAS、SDS及PSQI积分、血FSH、LH、E2及IL-6水平变化,并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相关数据,对比试验组及对照组相关症状评分及实验室指标。结果:1.治疗前两组年龄、病程、KMI积分、主证(烘热、失眠)、中医证候疗效与评分、SAS、SDS及PSQI积分、血FSH、LH、E2及IL-6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①临床总疗效: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达80%,经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清心滋肾汤与坤泰胶囊治疗PMS临床总疗效相当。②KMI积分: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KMI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两者有差异,说明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KMI积分,且清心滋肾汤在降低PMS的KMI积分方面效果优于坤泰胶囊。③主证(烘热、失眠):治疗后两组烘热、失眠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其中烘热次数两组组间比较P=0.000,失眠程度组间比较P=0.004,具有明显差异,表明清心滋肾汤和坤泰胶囊均能改善PMS烘热、失眠症状,且清心滋肾汤治疗效果更明显。④中医症候疗效:试验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73.3%,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表明清心滋肾法在治疗PMS的中医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坤泰胶囊。⑤中医症候总分: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总分均有明显降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可以认为试验组在降低中医证候总分、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⑥SAS、SDS积分: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治疗,清心滋肾汤和坤泰胶囊均可降低PMS患者SAS、SDS评分,改善PMS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两组之间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⑦PSQI积分: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经治疗清心滋肾汤和坤泰胶囊治疗均能降低PMS患者PSQI评分,改善患者睡眠情况,且清心滋肾汤效果比坤泰胶囊效果更好。⑧性激素水平: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FSH、L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降低FSH、LH水平,升高E2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以认为清心滋肾汤和坤泰胶囊均能改善PMS患者性激素水平(降低FSH、LH水平,升高E2水平),且清心滋肾汤效果更明显。⑨IL-6水平:治疗前两组共60例PMS患者中IL-6升高例数只有8例(其中试验组4例,对照组4例),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IL-6均在正常范围内。经检验,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治疗前后两组PMS患者体内IL-6水平无明显变化。⑩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子宫内膜厚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一般生命体征、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妇科检查、乳腺B超均未见异常,说明清心滋肾汤治疗PMS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不良反应少,安全无毒。结论: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不交型PMS患者在临床疗效、降低SAS、SDS积分方面,改善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效果与坤泰胶囊相当,但在降低KMI积分、改善主证(烘热、失眠)、降低中医证候评分、中医症候疗效及降低PSQI积分、下调血FSH、LH水平、升高E2方面疗效优于坤泰胶囊,且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不良反应少,安全无毒。在改善PMS患者体内IL-6水平效果不明显,推测其结果与可能样本量偏少、纳入PMS患者病情多为轻至中度、治疗时间短、炎症指标单一等因素有关。总而言之,清心滋肾法治疗以烘热失眠为主证的心肾不交型PMS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且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潇蓉[2](2021)在《益肾清肝贴外敷涌泉穴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益肾清肝贴外敷于涌泉穴以治疗经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的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从而初步探讨该疗法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对患者情志状况、中医症候体征、生活质量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情况,为临床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的类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本课题研究病例采集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05月至2021年02月肿瘤科及甲乳外科,纳入对象为经病理明确诊断并接受内分泌治疗的60名乳腺癌患者,且在治疗后出现了类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辨证属于肝肾阴虚证候。60名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予益肾清肝贴外敷涌泉穴治疗,对照组予安慰剂麦麸贴剂外敷涌泉穴。对照组和试验组都选取14天为1疗程,拟治疗2个疗程(28天)。观察研究前后患者在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体力状况、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等各项的变化,评估该贴剂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1.主要症状评定(改良Kupperman症状)积分对比:单项症状条目组间比较:治疗后益肾清肝贴外敷涌泉穴试验组与安慰剂对照组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内比较:治疗后安慰剂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益肾清肝贴试验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总积分组间比较: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内比较:对照组使用安慰剂外敷涌泉穴的患者总积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益肾清肝贴外敷涌泉穴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中医证候疗效对比:益肾清肝贴外敷涌泉穴的试验组患者共30例,临床缓解率达到90%;安慰剂外敷涌泉穴的对照组患者共30例,临床缓解率达到20%。试验组临床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抑郁及焦虑评分对比:对照组使用安慰剂外敷涌泉穴的患者抑郁及焦虑情况治疗后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益肾清肝贴的试验组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4.生活质量对比:组间比较;益肾清肝贴外敷涌泉穴的试验组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不管是各个维度的单项评分还是量表总积分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内比较:益肾清肝贴外敷涌泉穴的试验组受试者在接受治疗28天后各个维度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提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而安慰剂对照组受试者在治疗前后不管是各个维度单项评分还是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KPS体力状况对比:组间比较:治疗前益肾清肝贴外敷涌泉穴试验组及安慰剂对照组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益肾清肝贴外敷涌泉穴试验组及安慰剂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治疗28天后,安慰剂照组患者体力状况评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益肾清肝贴外敷涌泉穴的试验组患者体力状况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6.血清肿瘤标记物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指标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益肾清肝贴外敷涌泉穴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者,对减轻内分泌治疗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有效,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患者情绪、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耐受性及依从性等方面优势明显,对于患者体力状况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安全性具有良好的保障,可在临床进行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毕婷婷[3](2021)在《益肾宁心法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情志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益肾宁心法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情志症状的临床疗效,探讨益肾宁心法联合经颅磁刺激对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的影响,并对比该法与单纯经颅磁刺激治疗疗效,为改善更年期综合征女性的情志症状提供多种治疗思路。方法:收集与纳入标准相符合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30例的试验组和30例的对照组。试验组选用益肾宁心法为主的中药汤剂口服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照组予经颅磁刺激治疗,并予以心理疏导,治疗8周后观察其治疗效果。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国内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变、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等,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抑郁症状疗效:治疗后两组的抑郁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试验组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有效率为76.47%。试验组有效率及HAMD抑郁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焦虑症状疗效:治疗后两组焦虑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试验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73.68%。试验组有效率及HAMA焦虑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3.改良Kupperman评分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较前均有所降低(P<0.05),试验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试验组有效率及量表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显着(P<0.05)。4.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下降(P<0.05),试验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试验组有效率及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5.血清性激素水平:治疗后试验组FSH、LH、E2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对照组FSH、LH较治疗前改善不明显(P>0.05),对照组E2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组间比较FSH、LH、E2,试验组较对照组优势明显(P<0.05)。6.研究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过敏或肝肾功能异常等毒副反应。结论:益肾宁心法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能够明显缓解女性在更年期综合征中出现的情志异常症状,对更年期综合征中的其他症状及对调节激素水平也有所改善,帮助患者改善负面情绪,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更容易被接受,从而帮助出现更年期综合征情志症状的女性平稳度过更年期。
赵凡[4](2020)在《黄芩在治疗抑郁症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及其抗抑郁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黄芩作为传统的清热药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许多含黄芩方剂临床治疗抑郁症疗效显着。目前有关含黄芩治疗抑郁症方剂(以下简称“含黄芩抗抑郁方”)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有报道,而明确含黄芩抗抑郁方的临证应用指征和配伍方法对于中医临床运用黄芩及含黄芩方治疗抑郁症具有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本论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特点及主要配伍方法;并运用实验研究观察黄芩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对皮质酮(CORT)诱导的抑郁模型小鼠的抗抑郁效应,从干预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这一维度,探讨黄芩及黄芩苷的抗抑郁机制,以冀初步阐明抗抑郁方剂配伍黄芩的科学内涵。方法1.数据挖掘研究 收集整理中文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等)1986~2019年公开发表的含黄芩方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文献,将其分为临床研究(病例数30例以上,有对照组)、病案及临证加用黄芩三类。①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软件对各部分文献的方剂名称与类别、临床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主治病证的证型及病机(病性和病位证素)、症状和舌脉、配伍药物(单味药和药物类别)、黄芩及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与比例等进行频次统计;②采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高频症状进行两症状和三症状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并对方剂组成中的高频药物进行两药、三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③采用Gephi 0.9.2软件对证素-症状、药物-症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以探讨含黄芩抗抑郁方的证治规律。2.实验研究①采用慢性CORT皮下注射6周建立抑郁小鼠模型,造模3周后分为空白、模型、阳性药、黄芩苷低剂量、黄芩苷高剂量、黄芩低剂量和黄芩高剂量7组,分别给药治疗3周后进行糖水偏好、悬尾、强迫游泳、开场、新颖摄食行为学测试,同时取血检测血清皮质酮含量,观察黄芩及黄芩苷对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的影响;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齿状回Ki-67及BrdU 阳性细胞数,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齿状回BrdU/DCX/NeuN叠染细胞数,高尔基染色检测齿状回神经元形态、树突长度、树突棘密度,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给予PI3K及AKT抑制剂LY294002、Perifosine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黄芩苷对CORT造模后HT-22细胞中上述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黄芩及黄芩苷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对神经发生的影响;③采用高效液相测定黄芩水煎剂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4种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1.数据挖掘研究 共收集整理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文献464篇,其中临床研究文献249篇,有明确疗效的病例9702例;病案文献122篇,有明确疗效的病案153例;临证加用黄芩文献93篇。三类文献的研究结果如下:1.1临床研究文献在临床研究文献中,所涉及的含黄芩抗抑郁方共90首,方剂类别9种。使用频率位列前4的方剂类别为和解剂、化痰剂、清热剂、理气剂,其中和解剂(使用频率65.49%)远超过其他类别方剂。和解剂中柴胡类方使用频率最高(56.9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居所有方剂之首(33.10%)。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表明,临床含黄芩抗抑郁方中药治疗组、中西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p<0.01),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西药对照组(p<0.01)。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证型有21种,实证为主,亦有虚实夹杂。证型出现频率位列前4的为肝郁气滞(18.72%)、肝郁痰热(12.34%)、肝郁痰阻(10.37%)、肝郁化火(热)(9.66%),累计占51.08%。涉及病性证素1 1种,病性有虚有实,以实为主。主要病性为气滞(85.14%)、火热(46.21%)、痰(30.66%),此外还有气虚(10.97%)、血瘀(10.95%)等。涉及病位证素9种,病位以肝居首(出现频率96.17%),其次为脾(16.03%)、心(12.55%)、胆(6.66%)等。在配伍方面,与黄芩配伍的核心单味药为柴胡、半夏,使用频率分别为88.03%、75.21%;主要配伍药物(使用频率在30%-60%之间)为茯苓、牡蛎、龙骨、白芍、大枣、生姜、桂枝、大黄,以上除白芍外,均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组成;次要配伍药物(使用频率在15%-30%之间)有郁金、石菖蒲、酸枣仁、合欢皮、远志、当归、陈皮、人参、党参、栀子、枳壳。常见的两药关联主要有半夏-柴胡、茯苓-柴胡、茯苓-半夏等,常见的三药关联主要有桂枝、半夏-柴胡,大黄、半夏-柴胡,大黄、牡蛎-柴胡,大黄、龙骨-牡蛎,大黄、龙骨-柴胡,桂枝、牡蛎-柴胡,多为上述核心药物与主要配伍药物之间形成的关联。与黄芩配伍的主要药物类别为理气药(使用频率93.38%)、补益药(86.02%)、安神药(83.59%)、化痰药(79.15%)、清热药(57.06%),次要配伍药物类别为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泻下药。黄芩及其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黄芩为2-20g,平均10.50±2.26g;柴胡为6-36g,平均13.45±4.87g;半夏为4-20g,平均10.35±2.54g。黄芩与柴胡、黄芩与半夏的用量比例均以1:1为主,三药配比亦以1:1:1居多。1.2病案文献在病案文献中,所涉及的含黄芩抗抑郁方共46首,方剂类别8种。所治证型有19种,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肝郁气滞证(13.95%),其次为肝郁化火(8.53%)、肝火扰心(8.53%)、肝郁痰热(8.53%)、肝郁痰阻(7.75%)、肝郁脾虚6.98%,累计占54.27%。各类方剂使用频率、主治病证的证型、病性及病位、配伍药物及核心配伍药物用量的统计结果与临床研究文献结果基本一致。有关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证候研究显示,此类方剂主治病证的症状计有92种,涉及舌象15种,脉象10种。其中,主要症状(出现频率>30%)在神志方面的表现有忧郁,烦躁,易怒;在躯体方面的表现有寐差,纳差,胸胁不适;舌脉表现为舌红、淡红,苔黄、白、腻、薄,脉弦、细。次要症状(出现频率在8.5%-30%之间)在神志方面的表现有悲伤欲哭,少言寡语,厌世求死,记忆力下降,多思多虑,焦虑,精神紧张,兴趣减退;在躯体方面的表现有乏力,口苦,心悸,大便秘结,口干,头晕,咽部不适,脘痞不适,出汗,腹胀,大便稀溏,头痛,叹息,寒热异常感;舌脉表现为舌暗、胖大有齿痕,苔厚,脉数、滑、沉。常见的两症状关联为忧郁-脉弦、纳差-寐差、纳差-脉弦、烦躁-寐差、苔黄-脉弦、苔腻-寐差、舌红-脉弦,常见的三症状关联为易怒、寐差-烦躁,苔黄、忧郁-脉弦,苔腻、纳差-寐差,易怒、烦躁-寐差,舌红、寐差-脉弦,烦躁、脉弦-寐差,纳差、忧郁-脉弦、乏力、寐差-纳差,多为上述主要症状、舌脉与次要症状之间形成的关联。在证治规律即病机、症状与药物关系的研究方面,利用复杂网络勾勒出3个较为清晰的常见病证与选方用药之间的联系脉络。①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等证:涉及的症状有忧郁,少言寡语,悲伤欲哭,厌世求死,反应迟钝,胸胁不适,寒热异常感,胃脘不适,乏力,纳差,腹胀,叹息,嗳气,消瘦,大便稀溏,苔薄,苔白,脉细;所用代表方剂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逍遥散类方。②肝郁痰热、胆热痰扰等证:涉及的症状有精神紧张,幻觉,多思多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寐差,头重,四肢不温,呃逆,苔腻,脉滑;所用代表方剂为温胆汤类方。③肝郁化火、肝火扰心等证:涉及的症状有烦躁,易怒,恐惧感,心神不宁,口苦,口干,耳鸣,头痛,腹痛,全身疼痛,小便黄,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脉弦;所用代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及龙胆泻肝汤。1.3临证加用黄芩文献在临证加用黄芩文献中,所涉及的方剂有60首。研究表明,当临床医家运用不含黄芩的方剂治疗抑郁症时,于原方中加用黄芩的主要依据是:主治病证有热盛、肝郁化火、痰热等病理改变,症状表现为口苦,心烦,大便干结或不畅,急躁易怒,舌苔黄腻,口干等。临床与黄芩同时加入处方的药物主要为栀子、黄连、龙胆,其次为柴胡、瓜蒌、半夏、牡丹皮、胆南星等清热、理气、化痰药。黄芩的常用剂量为6-20g,平均10.35±2.54g。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及中医传统理论可知,黄芩在抗抑郁方剂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①清热泻火以祛热邪;②清气降火以除痰热;③未雨绸缪以防邪郁化热;④配伍柴胡、半夏以调畅气机;⑤以寒制温,以防温药助火。黄芩在抗抑郁方剂中主要作为臣药、佐药,但其作用与地位不可小觑。2.实验研究2.1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慢性皮质酮40mg/kg皮下注射6周后模型小鼠糖水偏好率降低,悬尾和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延长,新颖摄食中潜伏期增加、食物消耗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现出明显的快感缺失、行为绝望状态;且造模6周后血清皮质酮含量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改善CORT诱导的上述抑郁样行为、降低血清皮质酮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2.2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的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的影响免疫组化显示,模型小鼠齿状回中Ki-67及BrdU 阳性细胞数显着降低(p<0.01),而黄芩苷及黄芩治疗3周可增加阳性细胞数(p<0.01)。免疫荧光显示,模型小鼠齿状回中DCX+/NeuN+/BrdU+标记的未成熟神经元细胞数目显着降低(p<0.01),DCX-/NeuN+/BrdU+标记的成熟神经元阳性细胞数显着下降(p<0.01),而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增加存活的成熟及未成熟神经元数目(p<0.01)。高尔基染色显示,模型组齿状回神经元树突分支少、形态简单,树突总长度显着减少(p<0.01),而给予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增加神经元树突复杂性,增加树突总长度(p<0.05,p<0.01);神经元树突棘数目统计显示,CORT造模与黄芩苷、黄芩给药均未对神经元总树突棘密度及蘑菇状树突棘密度产生影响(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显示,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PI3K/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及突触蛋白PSD95、Synapsin 1表达降低(p<0.01),给予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后上述相关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1);在CORT诱导的HT-22细胞上,黄芩苷可上调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p<0.05,p<0.01),而给予PI3K及AKT抑制剂LY294002、Perifosine后可抵消黄芩苷作用(p>0.05)。2.3黄芩水煎剂主要成分含量测定黄芩水煎剂主要含有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4种物质成分,其中黄芩苷含量最高,为217.77±1.96mg/g。结论1.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肝郁痰热、肝郁痰阻、肝郁化火(热)、肝火扰心和肝郁脾虚等证型。其主治病证以实为主,亦有虚实夹杂。常见病性证素为气滞、火热、痰,此外还有气虚、血瘀等;病位主要在肝(胆),其次为心、脾(胃)等。2.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主要症状,在神志方面表现为忧郁,烦躁,易怒;在躯体方面表现为寐差,纳差,胸胁胀满。次要症状在神志方面表现为悲伤欲哭,少言寡语,厌世求死,记忆力下降等;在躯体方面表现为乏力,口苦,心悸,大便秘结,口干,头晕,咽部不适,脘痞不适等。舌脉主要表现为舌红、淡红,苔薄、苔白、苔腻,脉弦、细。3.含黄芩抗抑郁方中与黄芩配伍的核心药物为柴胡、半夏,三味药物平均用量分别为10g、13g、10g,黄芩与柴胡、黄芩与半夏的两药配比均以1:1为主,三药配比亦以1:1:1居多。4.在含黄芩抗抑郁方中,与黄芩配伍的单味药除柴胡、半夏外,主要有茯苓、牡蛎、龙骨、白芍、大枣、生姜、桂枝和大黄,此外还有郁金、石菖蒲、酸枣仁、合欢皮、远志、当归、陈皮、人参、党参、栀子和枳壳等。与黄芩配伍的主要药物类别为理气药、安神药、补益药、化痰药和清热药,此外还有活血化瘀药、开窍药和泻下药等。5.对常见病证与选方用药关系的研究表明:以肝郁气滞或肝郁脾虚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逍遥散类方;以肝郁痰热或胆热痰扰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温胆汤类方;以肝郁化火或肝火扰心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或黄连解毒汤。6.黄芩和黄芩苷可通过上调PI3K/AKT/GSK3 β/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CORT抑郁模型小鼠齿状回神经发生发挥抗抑郁作用。
陈燕霞[5](2020)在《补肾促卵方调控PI3K和Nrf2信号通路保护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育观念的改变,女性生育年龄不断后移,全球生育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不孕不育的发病率呈逐年攀升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育龄人群中不孕不育的发病率高达15%~20%,患者累计超过6000万,尤其是在我国二孩政策开放后,高龄妇女成为不孕不育的主要就诊人群。其中,卵巢储备功能低下(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是造成育龄女性发生不孕不育的重要致病因素,若未能及时干预则可在1~6年内进一步恶化并发展成为卵巢早衰。DOR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殖和心理健康,远期还可增加骨折、骨质疏松、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疗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预防远期并发症,并通过辅助生殖技术进行人工助孕,但由于许多患者无法获得成熟的卵子进行体外受精,因此最终不能获得成功妊娠。中医药在防治不孕不育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前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肾虚血瘀是贯穿DOR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病机,补肾活血是治疗DOR的重要治法。导师马堃研究员三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补肾活血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不育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根据多年临床诊疗经验,以补肾活血法为组方原则拟定补肾促卵方,长期应用于临床以治疗DOR,效果颇佳。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补肾促卵方可以通过抑制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减少卵泡闭锁,增加原始卵泡,从而起到保护卵巢储备功能的作用。对于大多数雌性哺乳动物而言,卵巢中原始卵泡的数量是相对固定且不可再生的,因此不论何种因素诱导DOR的发生,最终都可将其归咎于卵巢中原始卵泡库提前耗竭,导致卵巢储备衰减,因而不能提供充足数量的原始卵泡以被募集进入生长卵泡池,卵泡发育障碍,最终无法形成具有受精能力的成熟卵子。因此,寻求有效治疗药物,积极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保护原始卵泡库是防治DOR的关键策略之一,而这正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原始卵泡过度激活是诱导卵巢储备提前耗竭的重要病理机制。为了维持生殖寿命,卵巢中绝大部分原始卵泡都处于静息休眠状态,每个周期中只有极少一部分原始卵泡会被激活进入生长卵泡池。其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维持原始卵泡静息状态和启动募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原始卵泡激活与休眠、存活与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原始卵泡过度激活进入生长卵泡池,将伴随着大量生长卵泡发生异常闭锁,而颗粒细胞凋亡是导致卵泡闭锁的中心环节,其中Bax/Cyt C/Caspase-3信号通路在细胞凋亡途径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而氧化应激又是启动细胞凋亡程序的重要刺激因素。细胞凋亡的实质就是细胞内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之间动态平衡被打破的结果,其中,Nrf2/ARE信号通路是体内最为重要的抗氧化应激防御体系,在维持细胞稳定、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拟从PI3K/AKT/mTOR信号通路、Bax/Cyt C/Caspase-3信号通路以及Nrf2/ARE信号通路探讨补肾促卵方保护雷公藤多苷诱导DOR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并对补肾促卵方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以评价其用药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雷公藤多苷构建DOR小鼠模型,筛选出最适补肾促卵方给药浓度后,观察其对模型小鼠卵巢储备功能的保护作用,进而从分子角度深入探讨补肾促卵方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逆转雷公藤多苷诱导卵巢原始卵泡过度激活的作用机制,以及补肾促卵方通过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抑制雷公藤多苷所致氧化应激对卵巢Bax/Cyt C/Caspase-3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颗粒细胞凋亡,防止生长卵泡过度闭锁,从而起到保护卵巢储备功能的作用机制。与此同时,本研究开展了补肾促卵方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以期为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一、补肾促卵方急毒实验为了验证补肾促卵方的安全性,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在预实验中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灌胃前12h每组小鼠均禁食不禁水,给药组予最高给药浓度和小鼠可承受的最大给药体积的补肾促卵方溶液,1日灌胃3次,每次间隔约4h,对照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观察7天,测定LD50值。根据预实验结果,正式急毒实验采用药物最大耐受量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给药组灌胃当日予小鼠可承受最大给药体积和最高给药浓度的补肾促卵方浓溶液3次,对照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次间隔约4h,连续观察14天,密切观察小鼠的死亡情况、反应症状、体重变化、饲料消耗量,以及主要脏器大体形态改变和脏器指数情况。二、补肾促卵方浓度筛选实验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肾促卵方低剂量组、补肾促卵方中剂量组、补肾促卵方高剂量组和戊酸雌二醇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每日均予40mg/kg雷公藤多苷混悬液灌胃,同时补肾促卵方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分别予浓度为0.13g/mL、0.27g/mL和0.53g/mL补肾促卵方混悬液0.2mL灌胃;戊酸雌二醇组予0.015mg/mL戊酸雌二醇混悬液0.2mL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0.2mL生理盐水灌胃。每组均连续干预30天,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动情周期变化,计算性腺指数,测定血清性激素(FSH、LH、E2)含量,并通过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形态及卵泡计数情况。三、补肾促卵方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保护原始卵泡池的作用机制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肾促卵方组和激素序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每日均予40mg/kg雷公藤多苷混悬液灌胃,同时补肾促卵方组予0.27g/mL补肾促卵方混悬液灌胃;激素序贯组予戊酸雌二醇联合醋酸甲羟孕酮进行序贯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组均连续干预30天,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动情周期变化,测量并计算各个脏器指数情况,检测血清性激素(AMH、INHB、FSH、LH、E2)水平,并通过HE染色观察子宫、卵巢形态学改变以及卵泡计数情况。为了进一步明确补肾促卵方保护雷公藤多苷诱导DOR小鼠原始卵泡池的作用机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PI3K/AKT/mTOR 信号通路关键蛋白 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表达水平,并采用RT-PCT分别检测PI3K、AKT、mTOR mRNA表达水平。四、补肾促卵方调控Bax/Cyt C/Caspase-3信号通路保护生长卵泡的作用机制在实验三的基础上,研究发现雷公藤多苷除了诱导原始卵泡发生过度激活外,还可引起卵泡发生过度闭锁。为了深入探讨雷公藤多苷诱导DOR是通过使原始卵泡过度激活、致使生长卵泡闭锁增加,还是直接诱导原始卵泡发生闭锁。在此基础上本实验对小鼠卵巢组织进行了 TUNEL荧光染色,并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卵巢组织Cyt C、Caspase-3表达情况。为了进一步明确补肾促卵方抑制雷公藤多苷引起卵泡过度闭锁的作用机制,本实验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凋亡相关蛋白CytC、Caspase-3、Bax、Bcl-2表达水平,同时采用RT-PCT检测Bax、Bcl-2mRNA表达水平。五、补肾促卵方调控Nrf2/ARE信号通路抑制卵巢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研究发现雷公藤多苷可通过诱导原始卵泡过度激活,并使进入生长卵泡池的颗粒细胞发生过度凋亡,促使卵泡异常闭锁,从而造成DOR。基于氧化应激是启动细胞凋亡程序的重要调控因素,为了进一步探索雷公藤多苷诱导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以及补肾促卵方对其保护作用,本实验对卵巢组织8-OHdG、MDA、CAT、GSH-Px、SOD的水平进行了测定,同时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T对卵巢组织Nrf2/ARE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和基因Bach 1、Nrf2、Keap 1、HO-1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一、补肾促卵方急毒实验预实验结果提示补肾促卵方测不出LD50,故正式急毒实验采用最大耐受量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补肾促卵方灌胃给药后,所有动物均未见死亡并且存活至实验结束。除给药组小鼠在灌胃后2h内出现静伏、活动减少、D0粪便色黑以及D1摄食量减少外,各组小鼠在其他时间点的一般状况良好。实验过程中两组小鼠日均饲料消耗量无明显差异,小鼠体重呈稳定上升趋势。两组小鼠主要脏器大体解剖均未见异常现象,主要脏器指数也无明显差异。二、补肾促卵方浓度筛选实验各组小鼠在实验期间进食、活动和大小便均无明显异常,补肾促卵方干预后小鼠体毛致密有光泽:除空白组外,各组小鼠予雷公藤多苷灌胃后,体重先呈下降趋势,随后逐渐增加至正常水平,至实验结束,各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异。补肾促卵方中、高剂量组能有效地改善小鼠动情周期,升高子宫和卵巢指数(P<0.05),下调血清FSH、LH水平(P<0.01),并增加原始卵泡、窦状卵泡和黄体计数(P<0.01),减少闭锁卵泡计数(P<0.01)。三、补肾促卵方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保护原始卵泡池的作用机制各组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及动情周期变化趋势与实验二结果一致。补肾促卵方干预后小鼠卵巢指数升高(P<0.01),血清AMH和INHB水平上升(P<0.01),FSH、FSH/LH值下降(P<0.01,P<0.05);补肾促卵方能增加卵巢原始卵泡、窦状卵泡和黄体计数(P<0.01,P<0.05,P<0.01),减少次级卵泡和闭锁卵泡数目(P<0.01),同时下调早期生长卵泡与原始卵泡比值(P<0.01)。补肾促卵方能增加小鼠子宫内膜厚度并使子宫内膜腺体数目增多。进一步研究发现补肾促卵方能下调卵巢组织 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 值(P<0.01),同时减少 AKT和mTOR mRNA表达水平(P<0.01),并使PI3K 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四、补肾促卵方调控Bax/Cyt C/Caspase-3信号通路保护生长卵泡的作用机制卵巢组织TUNEL荧光染色主要出现在各级生长卵泡周围的颗粒细胞中,而位于皮质区的原始卵泡未见明显荧光着色,补肾促卵方干预后卵巢荧光面积和数量明显减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yt C和Caspase-3蛋白也主要表达于各级生长卵泡周围的颗粒细胞中,而原始卵泡表达较少,补肾促卵方能减少卵巢组织Cyt C和Caspase-3阳性表达面积比(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补肾促卵方能减少卵巢组织Cyt C、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P<0.05),增加Bcl-2和Bcl-2/Bax值(P<0.05,P<0.01),同时补肾促卵方能使Bax mRNA表达水平呈下调趋势,增加Bcl-2mRNA和Bcl-2/Bax值(P<0.01)。五、补肾促卵方调控Nrf2/ARE信号通路抑制卵巢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补肾促卵方能减少卵巢8-OHdG、MDA含量(P<0.05,P<0.01),增加CAT、GSH-Px和SOD活力(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补肾促卵方能下调Bach 1核蛋白和Keap1蛋白表达水平(P<0.01,P<0.05),上调Nrf2核蛋白和HO-1蛋白表达水平(P<0.05),同时补肾促卵方能下调Bach 1核易位率并上调Nrf2核易位率(P<0.01)。RT-PCT结果显示,模型组和补肾促卵方组Bach 1和Nrf2 mRNA水平均升高(P<0.01),但补肾促卵方能下调Keap 1 mRNA并上调HO-1 mRNA表达水平(P<0.05,P<0.01)。研究结论1.补肾促卵方最大耐受量为660.00g生药/kg/d,相当于临床用药量的240倍,该方临床用量安全无毒。2.补肾促卵方中、高剂量能够有效地保护雷公藤多苷诱导DOR小鼠的卵巢储备功能,且两者疗效相当,故在后续实验中选择中剂量进行研究。3.补肾促卵方能通过抑制卵巢PI3K/AKT/mTOR信号通路,逆转雷公藤多苷诱导DOR小鼠原始卵泡过度激活,减少卵泡异常闭锁,从而起到保护卵巢储备功能的作用。4.补肾促卵方能通过抑制卵巢Bax/Cyt C/Caspases-3信号通路,上调Bcl-2表达,减少生长卵泡颗粒细胞过度凋亡,从而防止雷公藤多苷诱导DOR小鼠出现生长卵泡异常闭锁。5.补肾促卵方能通过调控卵巢Nrf2/ARE信号通路,抑制Keap1过表达,促进Nrf2核易位,激活下游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减轻雷公藤多苷诱导DOR小鼠卵巢出现氧化应激,防止卵泡颗粒细胞过度凋亡。
陈丹,陈珊珊[6](2020)在《补肾健脾方超声透入对围绝经期肥胖症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补肾健脾方超声透入治疗对围绝经期肥胖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围绝经期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予补肾健脾方超声透入治疗,对照组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BMI、腰臀比、脂肪含量(F)百分率及血脂(TC、TG)、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结果:观察组经治后,BMI、腰臀比、F%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TC、TG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均<0.01),E2水平明显升高(P<0.01),FSH、LH水平均降低(P<0.01),上述指标且均较对照组同期明显改善(P<0.01)。结论:补肾健脾方超声透入治疗能有效降低围绝经期肥胖症患者的BMI、腰臀比、F%,降低血脂,调节性激素水平。
徐淑杰[7](2019)在《补肾和营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以往多称为“更年期综合征(MPS)”。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停用这一病名,改用“围绝经期综合征”。然而我国民众早已习惯“更年期综合征”这一病名,因此“更年期综合征”一直沿用至今。卵巢是人体第一个完全衰老、丧失全部功能的器官。研究显示,人类寿命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增长,同时妇女在绝经以后,生命还将延续30年左右。在此期间,由于雌激素的严重不足,导致一系列症候群的发生。为了提高广大妇女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寻找临床疗效好且安全性好的疗法治疗本病十分必要。补肾和营汤是导师王加维教授总结数十余年临床经验而成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专方,将补肾与调和营卫有机结合起来,临床疗效显着,尤其是在改善患者的潮热盗汗、面部潮红等方面效果明显,且与激素替代疗法相比,适用范围广,禁忌症少,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研究目的:观察补肾和营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有效性、单项症状改善率及安全性,探讨其研究背景、发病机制和药理学研究,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提供观察和新思路,提供临床推广应用的依据。研究方法:本观察设置西药芬吗通对照组,采用随机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10月——2018年6月武汉市中医医院名医堂专家门诊招募、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67例围绝经期综分为35例补肾和营汤治疗组和32例芬吗通对照组,治疗1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总有效率、单项中医症状总有效率、kupperman评分,使用统计软件SPSS25.0数据分析处理,观察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对内分泌的影响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病程长短、Kupperman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肝肾功能、三大常规、心电图、乳腺彩超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Kupperman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单项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月经紊乱、面色潮红、潮热盗汗等症状。治疗组补肾和营汤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潮热盗汗、面色潮红症状,且由于对照组激素补充治疗方案。(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E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FSH、LH数值较前下降,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肾和营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单纯运用激素补充治疗相比,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西医kupperman积分、缓解临床症状等方面均优于芬吗通组,同时能明显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E2水平,改善面色潮红、潮热盗汗等症状,延缓卵巢衰退,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且安全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疗效确切,为中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可供进一步研究。
冯子豪[8](2015)在《绝经期雌二醇贴片补充激素治疗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绝经期雌二醇贴片补充激素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观察,并为疾病的治疗及药物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选取绝经期患者12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分别予以雌二醇贴片补充激素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依从率等数据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和82.0%,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和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95.2%和81.9%,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期雌二醇贴片补充激素治疗安全有效,依从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谢献德[9](2013)在《定经汤加二至丸治疗肝郁肾虚型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更年期综合征在祖国医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症”,本病在古代医籍无单独记载,但其症状常散在“年老血崩”、“年老经断复来’,“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更年期综合征是以肾气虚衰、天癸亏竭为生理病理基础的妇科常见病。肾气的不足,天癸的匮乏,肾阴肾阳的虚衰又使肝、脾、心等受累。由于妇女绝经后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绝经后生存时间的延长,进行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对提高妇女健康,防治老年期疾病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更年期综合征的辨证分型繁多,无统一标准。但在众多证型中,以肾虚为主的证型最为多见,同时涉及心肝脾等脏及冲任二脉。治疗则大多从肾虚着手,以补肾为主,兼以调肝、养心、健脾、调和营卫气血。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肯定,前景广阔,进一步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定经汤加二至丸对女性肝郁肾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探讨中医药对更年期综合征的辨证论治规律,为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方药。研究方法:选取于2011年9月-2012年12月在台湾京元中医诊所就诊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按诊断标准纳入治疗80例,按随机分组原则,每组各40例。治疗组予定经汤加二至丸口服治疗;对照组予杞菊地黄丸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的症状变化情况,根据Kupperman评分法进行综合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Kupperman指数比较,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更年期症状,但治疗后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中可以看出潮热汗出,性生活状况两组症状治疗前后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而失眠、易激动、骨关节痛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则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其他症状两组改善程度相同。研究结论:1.肝郁肾虚是更年期综合征的常见病理变化,滋补肝肾,舒肝解郁作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根本大法。2.治疗组予定经汤加二至丸口服治疗对肝郁肾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愈显率优于对照组予杞菊地黄丸(P<0.05)。3.治疗组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烦躁易怒、失眠等情绪不稳定症状及骨关节痛症状的消除和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对潮热汗出,性交困难等症状的消除与改善,两组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4.患者年龄、病程、病情对疗效无明显影响。5.定经汤加二至丸治疗肝郁肾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没有任何副作用。
殷冬梅,阮祥燕,闫丹,杨树林,刘玉兰,甄洁,柳顺玉,王娟[10](2011)在《雌激素经皮贴剂用于绝经期激素补充治疗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雌激素皮肤贴剂(松奇皮贴每贴含17-β雌二醇1.5mg)在绝经期女性激素补充治疗方面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绝经期女性35例,血清FSH>40U/L,E2<30pg/mL,连续使用24周,每周更换一次,每月于第四贴开始同时口服地屈孕酮10mg,连服10天。用药前及用药后观察Kupperman指数、测血清FSH、E2的变化,并观察安全性指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绝经相关症状评分Kupperman指数有明显降低,绝经期症状有显着改善,E2明显升高,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结论经皮肤雌激素贴剂短期用于治疗绝经期症状方面是安全和有效的。
二、更乐贴片治疗绝经期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更乐贴片治疗绝经期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失济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PMS研究概况 |
1.1 中医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PMS研究概况 |
2.1 病名及流行病学研究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2.3 PMS与炎症因子 |
2.4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病例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观测时点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完成情况 |
3.2 基本情况 |
3.3 疗效结果 |
3.4 安全性分析 |
4. 结果与结论 |
4.1 结果 |
4.2 结论 |
讨论与分析 |
1. 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心肾失济与PMS的关系 |
1.3 “清心滋肾”治法探讨 |
1.4 选择坤泰胶囊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
2. 清心滋肾汤的组方及现代药理分析 |
2.1 方义 |
2.2 现代药理研究 |
3. 清心滋肾汤治疗PMS疗效机制探讨 |
3.1 对降低改良Kupperman症状评分作用分析 |
3.2 对主证(烘热、失眠)影响分析 |
3.3 对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3.4 对改善焦虑及抑郁不良情绪分析 |
3.5 对睡眠质量改善效果分析 |
3.6 对性激素水平影响分析 |
3.7 对安全性指标影响 |
4. 创新点 |
5. 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缩略语表 |
附表二 中医症候量表 |
附表三 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 |
附表四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表五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表六 匹兹堡(PSQI)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益肾清肝贴外敷涌泉穴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1 祖国医学的认识 |
1.1.1 病名沿革 |
1.1.2 病因病机 |
1.1.3 现代医家对于肝肾阴虚型类围绝经期综合征治则治法 |
1.1.4 涌泉穴穴位贴敷的理论依据 |
1.2 现代医学认识 |
1.2.1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 |
1.2.2 内分泌治疗药物 |
1.2.3 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
1.2.4 现代医学治疗策略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对象 |
2.2.1 诊断标准 |
2.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2.1.2 中医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中止病例 |
2.3 研究方法 |
2.3.1 分组方法 |
2.3.2 外用贴剂的制备 |
2.3.3 分组给药 |
2.4 观察指标及测定时间点 |
2.4.1 基本资料 |
2.4.2 临床疗效性指标 |
2.4.3 安全性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2.6 伦理原则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3.1 般资料 |
3.1.1 两组年龄比较 |
3.1.2 两组病理比较 |
3.1.3 两组内分泌治疗使用药物比较 |
3.1.4 两组内分泌治疗药物使用时间比较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2.1 改良Kupperman症状积分比较 |
3.2.1.1 改良Kupperman症状各单项积分比较 |
3.2.1.2 改良Kupperman症状总积分比较 |
3.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3 两组抑郁与焦虑评分比较 |
3.2.3.1 两组抑郁评分比较 |
3.2.3.2 两组焦虑评分比较 |
3.2.4 两组生活质量(FACT-B量表)评分比较 |
3.2.5 两组KPS评分比较 |
3.2.6 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
3.3 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1.1 改良Kupperman症状积分的分析 |
4.1.2 中医证候积分的分析 |
4.1.3 抑郁与焦虑评分的分析 |
4.1.4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
4.1.5 对体力状况的影响分析 |
4.1.6 对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分析 |
4.1.7 安全性分析 |
4.2 益肾清肝贴组方分析 |
4.2.1 立法依据 |
4.2.2 方义初探 |
4.2.3 现代药理学研究 |
4.3 选用涌泉穴贴敷的理论依据 |
第五部分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穴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益肾宁心法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情志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情志症状的研究 |
1.1 发病机制 |
1.2 治疗进展 |
2.祖国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情志症状的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历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历选择标准 |
2.评分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3.4 观察和检测时点 |
4.疗效评定标准 |
4.1 更年期综合征情志症状的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 |
4.2 中医证候疗效的判断评定标准 |
5.统计方法 |
6.结果分析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6.2 临床疗效分析 |
6.3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理论依据 |
1.1 心肾相交的理论基础 |
1.2 心肾不交的病机 |
1.3 心理治疗 |
1.4 经颅磁刺激治疗 |
2.方药分析 |
2.1 方药组成 |
2.2 药效分析 |
3.结果分析 |
3.1 改善情志症状 |
3.2 改善更年期症状 |
4.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 |
附表二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附表三 改良Kupperman量表 |
附录四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附录五 更年期情志病临床治疗观察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信 |
(4)黄芩在治疗抑郁症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及其抗抑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古代中医对抑郁症相关疾病的论述 |
二、现代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与治疗 |
三、清热药及含清热药方的抗抑郁研究 |
1 清热药 |
2 含清热药方 |
四、黄芩及含黄芩方的抗抑郁研究 |
1 黄芩及其活性成分 |
2 临床常用的含黄芩方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主治病证与配伍方法研究 |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 方剂来源 |
2 文献筛选标准 |
3 资料规范 |
二、数据挖掘方法 |
1 频数统计 |
2 关联规则分析 |
3 复杂网络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 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研究文献 |
1 常用方剂及类别 |
2 总有效率 |
3 不良反应发生率 |
4 主治病证 |
5 配伍方法 |
6 黄芩与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及比例 |
7 小结 |
(二) 含黄芩抗抑郁方病案文献 |
1 常用方剂及类别 |
2 主治病证 |
3 配伍方法 |
4 黄芩与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及比例 |
5 证治规律 |
6 小结 |
(三) 临证加用黄芩文献 |
1 原方及主治证型 |
2 加用黄芩所对应的病机与症状 |
3 与黄芩同时加入处方的药物 |
4 黄芩用量 |
5 小结 |
四、讨论 |
1 含黄芩抗抑郁方所治病证的主要病机 |
2 含黄芩抗抑郁方所治病证的证候特点 |
3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常用配伍方法 |
4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类别及功效 |
5 黄芩在抗抑郁方中的作用与地位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1 抑郁症神经发生假说 |
2 抗抑郁药对神经发生的作用 |
二、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三、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的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四、黄芩水煎剂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补肾促卵方调控PI3K和Nrf2信号通路保护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原始卵泡激活与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研究进展 |
1 原始生殖细胞形成、迁移和增殖 |
2 性腺发育与性别决定 |
3 原始卵泡形成 |
4 原始卵泡激活 |
5 原始卵泡激活与卵巢储备功能低下 |
综述二 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的阐释 |
2 病因 |
3 病机 |
4 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促卵方安全性评价的研究 |
实验一 补肾促卵方急毒实验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促卵方保护雷公藤多普诱导DOR小鼠卵巢储备功能的机制研究 |
实验二 补肾促卵方浓度筛选实验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补肾促卵方调控PI3K/AKT/mTOR通路保护原始卵泡池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补肾促卵方调控Bax/Cyt C/Caspase-3通路保护生长卵泡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补肾促卵方调控Nrf2/ARE通路抑制卵巢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6)补肾健脾方超声透入对围绝经期肥胖症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2.1 一般情况 |
2.2.2 血脂水平 |
2.2.3 性激素水平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BMI、腰臀比、脂肪含量水平变化 |
3.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 |
3.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
4 讨论 |
(7)补肾和营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1.1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研究 |
2 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临床治疗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病例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
1.5 病例来源 |
1.6 质量控制标准 |
2 研究过程 |
2.1 病史采集 |
2.2 治疗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观测 |
3.2 疗效性指标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3.4 数据统计 |
4 研究结果 |
4.1 临床疗效比较 |
4.2 中医症候疗效结果 |
4.3 kupperman评分结果 |
4.4 实验室检查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研究对象及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 |
5.2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情况 |
5.3 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比较 |
5.4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单项中医症状总有效率比较 |
5.5 治疗前后E2、FSH、LH水平比较 |
5.6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本研究的立法依据 |
1.1 药物选择依据 |
1.2 补肾和营法理论依据 |
1.3 用药持续时间选择依据 |
2 组方及用药解析 |
3 常用中药功效及药理分析 |
4 不足之处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绝经期雌二醇贴片补充激素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评价项目及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疗效 |
2.2 安全性 |
2.3 治疗依从率 |
3 讨论 |
(9)定经汤加二至丸治疗肝郁肾虚型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 |
3. 更年期综合征的外治法 |
4. 中药治疗作用机理探析 |
第二节 更年期综合征西医学研究概况 |
1. 与绝经有关的定义 |
2. 更年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情况 |
3. 更年期综合征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4. 西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1.6 脱落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判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临床安全性评估以及标准 |
2.5 统计分析 |
2.6 研究质量控制 |
2.7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间疗效观察 |
3.3 相关分析与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本病的病因病机及立法原则 |
4.2 定经汤及二至丸组方原则 |
4.3 作用机理探讨 |
4.4 Kupperman评分量表与更年期综合征 |
4.5 本研究疗效评价 |
4.6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更乐贴片治疗绝经期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失济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益肾清肝贴外敷涌泉穴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D]. 王潇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益肾宁心法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情志症状的临床研究[D]. 毕婷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黄芩在治疗抑郁症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及其抗抑郁机制研究[D]. 赵凡.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5]补肾促卵方调控PI3K和Nrf2信号通路保护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机制研究[D]. 陈燕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补肾健脾方超声透入对围绝经期肥胖症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J]. 陈丹,陈珊珊.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0(03)
- [7]补肾和营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徐淑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绝经期雌二醇贴片补充激素治疗的临床观察[J]. 冯子豪.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5(07)
- [9]定经汤加二至丸治疗肝郁肾虚型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D]. 谢献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10]雌激素经皮贴剂用于绝经期激素补充治疗的临床观察[A]. 殷冬梅,阮祥燕,闫丹,杨树林,刘玉兰,甄洁,柳顺玉,王娟. 第三届全国妇产科药学大会论文集,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