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氮磷钾平衡施肥对春玉米籽粒建成及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单旭东[1](2021)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农作物秸秆富含作物必需的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还田后具有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小麦-玉米轮作是黄淮海地区主要的种植方式,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是该地区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化肥合理配施对于提升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收集国内文献,整合分析黄淮海地区综合产量、经济、环境效益最高时的玉米氮磷钾施肥量。在皖北砂姜黑土区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含量、植株磷素吸收累积量、小麦-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解析大气氮磷沉降对土壤养分的贡献,旨在探究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后秸秆磷素替代化学磷肥的适宜比例,为秸秆还田后磷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收集国内文献,整合分析黄淮海地区综合产量、经济、环境效益最高的氮磷钾玉米施肥量,玉米产量最高的平均施肥配方为19.2-4.9-9.4;经济效益最高的平均施肥配方为17.9-4.6-8.7,环境效益最高的玉米施氮肥量为186.34kg·hm-2。2、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减少,小麦季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玉米季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减少的趋势。2019年和2020年,大气氮沉降通量分别为21.43 kg·hm-2、17.86 kg·hm-2;磷沉降通量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0.55 kg·hm-2、0.44 kg·hm-2。麦玉轮作模式下,土壤中磷素净增加量随着磷肥投入量的递减而递减。3、2019年和2020年,磷肥减量20%比配方磷肥处理的小麦成熟期磷素总累积量分别提高了43.11%和22.42%,小麦产量分别增加7.61%和3.22%;玉米成熟期磷素的总累积量分别提高了22.22%和8.40%,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23%、4.56%。与配方施肥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20%处理的小麦农学效率提高了6.65%39.87%、偏生产力提高了20.01%20.85%,磷素吸收利用率提高了32.78%42.11%;而玉米的农学效率提高了30.43%49.61%、偏生产力提高了26.53%29.24%、磷素吸收利用率提高了40.85%75.03%(P>0.05)。4、2019年和2020年,磷肥减量10%处理比配方施肥处理的小麦磷素总累积量分别提高5.55%和6.75%,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59%和1.38%;玉米磷素的总累积量2019年比配方施肥提高8.89%,而在2020年则比配方施肥处理降低1.26%;玉米产量分别降低8.55%、7.01%(P>0.05)。5、2019年和2020年,与配方施肥相比,磷肥减量30%处理的小麦磷素总累积量分别降低了8.11%和9.07%,小麦产量分别降低了1.19%和2.69%;玉米磷素总累积量分别降低了28.57%和53.46%,玉米产量降低了18.83%和15.87%。综上所述,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后磷肥减量20%以内对小麦玉米产量不会产生显着影响,并且提高了磷肥的利用效率,能够实现减肥增效。
王艳丽[2](2021)在《施磷量和滴灌量对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玉米作为河西地区的重要粮食产物之一,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磷量和滴灌量对春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于玉米节水节肥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咸科858”为试验材料,设置W1(80%ETc),和W2(60%ETc)2个灌水水平(ET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和P0,P50,P100,P150和P200 5个磷肥水平(P2O5kg/ha)。生育期内对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土壤养分含量和植物养分含量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灌水和施磷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玉米生长指标和产量有显着影响。同一灌水量下,玉米的各项生长指标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成熟期W1P100的干物质累积量最大为30718.56kg/hm2,而W2P150的干物质累积量最大为28685.65 kg/hm2,W1P100较W2P150增长了7.09%。W1各处理玉米产量均比W2高,其中W1处理中P100产量最高,达15278.78 kg/hm2,比W1中其它施磷处理高3.58%—16.68%,W2处理中P150产量最高,达14414.78 kg/hm2,比W2中其它处理高1.92%—15.81%,W1P100较W2P150高6%。(2)同一灌水量下,耗水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整体表现为W2处理高于W1处理,W1处理、W2处理中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分别是W1P100和W2P150,值为4.08 kg/m3和5.16 kg/m3,最低处理均为P0处理,值为3.50 kg/m3和4.46 kg/m3,W2处理较W1处理分别提高了26.47%和27.43%。(3)相同水分条件下,春玉米氮素累积吸收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其中玉米穗氮素累积吸收量占比最高,为80.78%-83.31%;成熟期,W1中各施磷处理磷素累积吸收量均大于W2各施磷处理,较灌浆期增加了11.02 kg/hm2-15.77 kg/hm2,其中W1P100磷素累积吸收量最高为62.72 kg/hm2,W2P0最低为49.72 kg/hm2,W1P100较W2P150高5.89%。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磷素累积量先增加后减小。磷肥的不同施用量对钾的影响不大,高水(W1)处理中P50累积量最大为200.61 kg/hm2,低水(W2)处理中P150累积量最大为201.39 kg/hm2,钾在成熟期主要集中在茎中。(4)灌水和施磷及两者交互作用对于土壤硝态氮的影响大于速效钾,土壤硝态氮主要累积在0-40cm土层中,并且与土壤磷残留的趋势一致,高水(W1)处理使得土壤硝态氮随水分向下运移,低水(W2)处理中土壤表层硝态氮较多。W1各处理中,土壤速效钾残留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W2处理中,除W2P0残留量较大,其他处理没有明显规律,W1处理中钾主要积累在20-40cm,占总残留量的16.27%-25.06%,W2处理中钾主要积累在20-40cm,占总残留量的11.13%-24.60%。(5)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大,W1处理有利于植物对磷肥的吸收,减少了土壤有效磷残留量,W1和W2处理中P50、P100、P150、P200的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2.59%、77.94%、84.71%、78.61%和34.37%、82.78%、88.35%、93.92%,W1处理明显低于W2处理。W1处理中,当产量最高时盈余率为87%,此时施磷量为112.38 kg/hm2,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0.88 mg/kg,玉米偏生产力为129.08kg/kg,在95%的置信区间内,施磷范围为106.76-117.99 kg/hm2。
杨乔乔[3](2021)在《滴灌水肥协同对玉米籽粒淀粉形成和产量的影响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佳明[4](2021)在《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膜双垄沟播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玉米种植方式,本文通过对不同氮磷钾肥配施量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性状、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磷钾素吸收利用、吐丝期后氮磷钾素转运、土壤硝态氮的分布与累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2年田间试验,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全膜双垄沟播(M)下设置6个施肥水平,M0(不施肥)、M1(N 60 kg·hm-2,P2O5 60 kg·hm-2,K2O 45 kg·hm-2)、M2(N 120kg·hm-2,P2O5 90 kg·hm-2,K2O 90 kg·hm-2)、M3(N 18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35 kg·hm-2)、M4(N 240 kg·hm-2,P2O5 150 kg·hm-2,K2O 180 kg·hm-2)、M5(N30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225 kg·hm-2),以平作不施肥为对照处理CK1,当地常规施肥(N 30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35 kg·hm-2)为对照处理CK2,共8个处理。全生育期内测定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磷钾素吸收量,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0~200cm土层深度的硝态氮含量,探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适宜的氮磷钾肥配施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相较传统平作,全膜双垄沟播显着促进了夏玉米的生长发育。一定范围内,氮磷钾肥配施对玉米生长性状有促进作用,过量增施则会产生抑制效果,两年期间M3处理对夏玉米生长性状促进最为显着。(2)成熟期M各处理的氮磷钾素累积量和利用效率均优于传统平作。氮磷钾素累积量、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随氮磷钾配施量的增加整体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氮磷钾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在M3处理达到最优;磷素累积量在M3处理达到最大值,磷素利用效率两年分别在M4和M3处理达到最优;M3处理的钾素累积量和钾收获指数均显着高于其余处理。(3)M各处理相较于对照CK1,显着提高了吐丝期后养分向夏玉米生殖器官的转运。吐丝期后营养器官的氮和磷素转运量和氮素转运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转运效率中磷最高,氮其次,钾最低。氮素转运量在M3处理达到最大,磷素转运量两年分别在M4和M3处理达到最优,钾素转运量无明显规律。不同氮磷钾配施量对氮素转运效率有显着影响且M3处理最优,(4)施氮水平相同情况下,全膜双垄沟播对比平播能够显着提高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和0~4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比例,M0处理两年平均较对照CK1提高了13.4%和22.8%。M各处理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0~4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施肥量的增加,使土壤中的硝态氮产生过多的堆积,并且随着下渗水淋洗到深层土壤,对土壤环境构成威胁。(5)全膜双垄沟播较传统平播,能够显着提高玉米的产量,M0处理的产量较对照CK1提高了17.3%,M2~M5处理的产量较平作常规施肥对照CK1提高了8.7%~31.6%。产量及构成因素随氮磷钾配施量的增加整体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两年均在M3处理最优,平均高达11678.4 kg·hm-2。(6)全膜双垄沟播相较于平作对照,生育期内的耗水量有所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有显着性提高。随着氮磷钾配施量增加,M1~M3处理的耗水量逐渐增加,M3~M5处理增长趋势不明显。水分利用效率在M3处理之前逐渐增加,M3处理之后开始减小,两年期间M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48.1 kg·hm-2·mm-1和46.6 kg·hm-2·mm-1,适量增施氮磷钾肥会加大夏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过量施肥则增长不明显,甚至产生抑制效果。综上所述,全膜双垄沟播相较于平作种植,夏玉米的生长及水肥利用优势显着,M3处理可有效提高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的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促进了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可推荐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较优氮磷钾肥配施策略。
孙坤雁[5](2020)在《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土壤肥水时空分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土壤耕层变浅、肥料浅施水肥利用率低,土壤水分和养分损失严重,难以保证小麦各生长时期营养需求等问题,本文采取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课题组自行研发的新型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机,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0~15 cm施磷钾肥(T1);0~15 cm推荐施氮磷钾肥(T2);15~30 cm推荐施氮磷钾肥(T3);0~30 cm推荐施氮磷钾肥(T4);0~15 cm农民习惯施氮磷钾肥(T5),研究耕作施肥模式下各生育时期小麦的生长及养分利用情况、土壤水分及理化性状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等,进一步优化适合小麦季种植的新型耕作施肥方式,为提高耕地质量,保证粮食稳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与农民习惯施肥(T5)相比,合理的氮磷钾配施处理均提高小麦株高、总茎数、旗叶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Fv/F0及Fv/Fm,有效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同一施肥深度,0~15 cm推荐施肥量(T2)的小麦总茎数、旗叶叶绿素SPAD值、Fv/F0及Fv/Fm值较农民习惯施肥(T5)高。同一施肥量下,0~30 cm推荐施肥(T3)的小麦生长性状较佳,15~30 cm推荐施肥次之。(2)同一施肥深度下,小麦整个生长发育期均以0~15 cm推荐施肥(T2)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0~15 cm推荐施肥(T2)比农民习惯施肥(T5)模式显着增加小麦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为20.3%~52.7%、0.7%~14.2%、-13.7%~22.4%。同一施肥量下不同施肥深度的小麦干物质积累、氮、磷、钾积累在拔节期分别表现为0~30 cm推荐施肥(T4)>15~30 cm推荐施肥(T3)>0~15 cm推荐施肥(T2),拔节期后0~30 cm和15~30 cm推荐施肥间差异不显着,但是氮、磷、钾积累量均较0~15 cm推荐施肥提高6.2%~28.2%、6.4%~38.3%、22.1%~58.2%,说明深松施肥可以提高小麦植株干物质和体内养分积累,以0~30 cm推荐施肥效果更显着。(3)与缺氮(T1)相比,不同耕作施肥模式,氮磷钾配施提高小麦的吸氮量11.5%~41.4%。同一施肥深度下,0~15 cm推荐施肥(T2)显着提高小麦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分别为3.7%、22.4%、23.0%、773 yuan.hm-2。同一施肥量,15~30 cm(T3)和0~30 cm(T4)推荐施肥间差异不显着,均较0~15 cm推荐施肥显着高 7.1%~7.3%、104.0%~111.3%、9.6%~13.9%、539~577 yuan·hm-2,说明深松分层施肥15~30 cm和0~30 cm均能提高小麦产量,有利于植株的养分利用。(4)同一施肥量下,15~30 cm(T3)和0~30 cm(T4)推荐施肥的土壤容重平均降低11.1%、8.5%,紧实度平均降低11.5%、17.0%以上,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2.2%、3.1%。表明深松有效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植物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综合考虑,在施氮量减少26.3%的基础下,以0~30 cm推荐施氮磷钾肥(纯N、P2O5、K2O含量分别为210、150、90 kg·hm-2)的T4处理效果较佳,两季冬小麦平均产量增加11.2%,平均纯效益提升1350 yuan·hm-2,土壤容重及紧实度分别下降8.5%、11.7%以上,15~30 cm推荐施氮磷钾肥(T3)次之,两个处理均可作为小麦优质高产的耕作施肥管理措施。
付蓉[6](2020)在《春油菜区绿肥替代氮肥的效应及潜力研究》文中认为春油菜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春油菜生产中普遍存在施肥过量现象,过量施肥不仅会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导致种植成本增加,还会降低肥料利用率,有较大的环境风险,不利于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肥作为一种养分比较完全的清洁肥源,能否在春油菜生产中起到替代化肥的作用?替代化肥的潜力有多大?本研究在春油菜主产区青海省平安区和甘肃省民乐县布置了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不同的豆科绿肥,包括箭筈豌豆(Common vetch)、毛叶苕子(Hairy vetch)和休闲(Fallow);副处理为春油菜生长季不同的氮肥施用量,旨在探究豆科绿肥翻压还田及施氮量对春油菜产量、养分吸收与利用、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青海平安春油菜季施氮水平为:0(N0)、40(N40)、80(N80)、120(N120,当地推荐施氮量下限)、160(N160,当地推荐施氮量上限)和200(N200)kg/hm2,供试春油菜为青杂5号。甘肃民乐春油菜季施氮水平为:0(N0)、40(N40)、80(N80)、120(N120)、180(N180,当地优化施氮量)和240(N240,当地农户常规施氮量)kg/hm2,供试春油菜为圣光402。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豆科绿肥和施氮量对春油菜产量的影响在两地表现有明显差异,可能与土壤矿质氮含量高低有关:青海平安春油菜田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较低,种植翻压豆科绿肥显着增加了籽粒产量,不同绿肥条件下减氮最优处理分别为箭筈豌豆+N80、毛叶苕子+N40及休闲+N160,与当地推荐施氮量(120~160 kg/hm2)相比,翻压箭筈豌豆时施氮量可减施33%~50%,翻压毛叶苕子时施氮量可减少67%~75%。甘肃民乐种植绿肥对春油菜籽粒产量无显着影响,不同绿肥条件下减氮最优处理分别为箭筈豌豆+N80、毛叶苕子+N80及休闲+N120,与当地推荐施氮量(N180)相比,翻压绿肥时可减施56%的氮肥。(2)较休闲相比,种植翻压豆科绿肥显着提高了油菜籽粒蛋白质含量,但同时也降低了籽粒含油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籽粒含油率呈降低的趋势,降低氮肥施用量有助于油菜品质的提升。(3)春油菜田土壤氮平衡分析表明,翻压豆科绿肥时,春油菜田土壤氮素表观盈余量显着高于休闲。在青海平安,豆科绿肥改善了低施氮量条件(0-120 kg/hm2)下土壤氮素的亏缺状态,在甘肃民乐豆科绿肥则增加了土壤氮素的盈余。(4)春油菜吸收的氮素中有50%以上来源于土壤,说明土壤是春油菜地上部氮素吸收和累积的主要氮素供应源。在青海平安,豆科绿肥的无机氮肥等价值为74.96%~99.62%,平均87.29%;在甘肃民乐,豆科绿肥无机氮肥等价值为67.23%~88.45%,平均77.89%。(5)在青海平安,绿肥处理对春油菜经济效益的增收效果优于休闲,箭筈豌豆和毛叶苕子处理的增幅分别为18.55%和24.57%;在甘肃民乐,绿肥处理的经济效益低于休闲,休闲条件下N120处理的净收益显着高于N240处理,与N180处理无显着差异,此时可节省33.33%和50%的氮肥。综上所述,春油菜区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效果与播前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有关。在土壤矿质氮含量较低的青海平安,种植翻压箭筈豌豆和毛叶苕子可以替代33%~75%的无机氮肥,替代潜力达75%~100%,根据籽粒产量和土壤氮素表观平衡建议毛叶苕子配合施用40 kg/hm2的氮肥;在土壤矿质氮含量较高的甘肃民乐,种植翻压豆科绿肥没有增加春油菜籽粒产量,降低了经济效益。因此,建议当年不种植豆科绿肥,施氮量直接减至120 kg/hm2。
纪凤辉[7](2020)在《通辽市平原区土壤养分现状分析及玉米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通辽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hm2以上。伴随着玉米种植年限的增加,以及玉米种植过程中大量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持续施入,势必会导致土壤理化性状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传统的肥料管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玉米高产栽培的需要。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通辽市平原区土壤养分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玉米“3414”小区施肥试验,对通辽市平原玉米种植区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变化以及玉米产量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建立了通辽市平原区玉米施肥指标体系,以期为通辽市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辽市平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集中在3级水平,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90.1%;全氮含量主要为3级和4级水平,分别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75.5%和23.5%;碱解氮含量主要为4级水平,占该区耕地面积的92.9%;土壤有效磷含量主要集中在3级和4级水平,分别占该区耕地面积的76.1%和23.9%;速效钾含量主要集中在3级水平,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83.4%;土壤pH值主要集中在2级水平,占该区耕地面积的66.5%。通辽市平原区玉米氮磷钾肥增产率为41.9%,氮肥增产效率17.0%,磷肥增产效率8.0%,钾肥增产效率16.9%;氮磷钾肥料的贡献率为28.5%,土壤的贡献率为71.5%;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为8.4 g·kg-1,其中氮肥的增产效果最大,农学效率为9.2 g·kg-1,钾肥的增产作用次之,其农学效率为22.9 g.kg-1,磷肥的增产效果最小,农学效率为6.4 g.kg-1。确定了通辽市平原区玉米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碱解氮:极低(<23mg·kg-1)、低(23-73mg·kg-1)、中(73-143mg·kg-1)、高(143-179mg.kg-1)、极高(>179mg.kg-1);有效磷:极低(<1.5mg·kg-1)、低(1.5-3mg·kg-1)、中(3-13mg·kg-1)、高(13-26mg·kg-1)、极高(>26mg·kg-1);速效钾:极低(<41mg·kg-1)、低(41-87mg·kg-1)、中(87-179mg·kg-1)、高(179-337mg·kg-1)、极高(>337mg·kg-1)。通辽市平原区土壤养分测定值与最佳施肥量之间的模型为:YN=-53.551n(XN)+388.99,YP=-52.431n(XP)+224.45,YK=-36.0211n(XK)+237.18。通辽市平原区玉米氮肥的合理施肥量为:土壤碱解氮含量>179 mg·kg-1,推荐氮肥施用量为120 kg·hm-2,碱解氮含量143-179 mg·kg-1,推荐氮肥施用量为120-130 kg·hm-2;碱解氮含量73-143 mg·kg-1,推荐氮肥施用量为130-165 kg·hm-2;碱解氮含量23-73mg·kg-1,推荐氮肥施用量为165-225 kg·hm-2;碱解氮含量<23 mg·kg-1,推荐氮肥施用量为225 kg·hm-2。通辽市平原区玉米磷肥的合理施肥量为:土壤有效磷含量>26 mg·kg-1,推荐磷肥施用量为60 kg·hm-2;有效磷含量13-26 mg·kg-1,推荐磷肥施用量为60-90 kg·hm-2;有效磷含量3-13 mg·kg-1,推荐磷肥施用量为90-195 kg·hm-2;有效磷含量1.5-3 mg·kg-1,推荐磷肥施用量为195-225 kg·hm-2;有效磷含量<1.5 mg·kg-1,推荐磷肥施用量为 225kg·hm-2。通辽市平原区玉米钾肥的合理施肥量为:土壤速效钾含量>337 mg · kg-1,推荐钾肥施用量为30 kg·hm-2;速效钾含量179-337 mg·kg-1,推荐钾肥施用量为30-45 kg·hm-2;速效钾含量87-179 mg·kg-1,推荐钾肥施用量为45-75 kg·hm-2;速效钾含量41-87 mg·kg-1,推荐钾肥施用量为75-105 kg·hm-2;速效钾含量<41 mg·kg-1,推荐钾肥施用量为105 kg·hm-2。
李娟娟[8](2020)在《氮磷钾配施对陕北沙地春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陕西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北部,年降水量低,蒸发强烈;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当地农民为追求产量过度施肥,造成资源浪费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设施技术,较为精准控制水分和养分供给,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在国家有意开展陕北长城沿线第二粮仓建设的大环境下,有必要对沙地传统作物—玉米,开展水肥一体化的试验研究。在陕北神木市进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大田试验,采用三因素D饱和最优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及拔节期、抽雄期和收获期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量、氮素分配和土壤根区氮素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氮磷钾配施促进植株生长效果最佳;干物质量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为,叶干物质量比例随生育期逐渐降低;茎占地上部分干物质总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籽粒占干物质总量的分配从抽雄期到收获期逐步增加。2. 施肥显着提高产量增加32.60%~52.90%;经过产量模型优化,适宜当地的施肥配施为:氮肥240 kg/hm2、磷肥77 kg/hm2、钾肥158 kg/hm2,产量可达14,151 kg/hm2。3. 生育期玉米整株氮积累逐渐增加,氮素在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分配中,叶片、茎氮素积累随生育期逐渐下降,籽粒逐渐增加;叶片在整株氮积累量的比例随生育期逐渐下降,茎占比例变化呈现抽雄期降低,收获期小幅升高的趋势。施氮对氮素转运量和营养器官贡献率影响显着。4. 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影响0~40 cm土层;水平方向上没有明显规律;施氮对铵态氮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无明显规律;与CK相比,施氮处理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植株生长吸收逐渐降低,铵态氮呈现抽雄期下降,收获期小幅上升的规律。
牛煜[9](2020)在《液体有机肥及减量追施氮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和产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针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玉米施用化肥过量和畜禽粪污资源利用低的现状,探讨了应用液体有机肥作基肥,不施种肥,仅追施化肥可行性及化学氮肥减量比例。采用田间试验,试验设T1:不施氮肥、T2:化肥(种肥+追肥)、T3:液体有机肥(67.5 t·hm-2)、T4、T5、T6处理基肥与T3相同,化学氮肥追施量分别为T2的40%、60%、80%,共6个处理。研究了液体有机肥及减量追施化学氮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养分吸收转运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基肥应用液体有机肥并减氮40%(T5)和减氮20%(T6)与单施化肥(T2)相比在营养生长期SPAD值提高5.9%(P<0.05)和5.2%,且在生殖生长期仍提高2.7%和0.7%。基施液体有机肥减量追施氮肥利于玉米叶绿素合成并能延缓叶片衰老。(2)应用液体有机肥不施用种肥与T2处理相比在拔节期总干物质积累量提高22.4%(P<0.05),T5和T6处理与T2处理相比在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1%和0.3%、16.4%(P<0.05)和8.4%,在生育后期植株、籽粒生长速率提高了34.3%(P<0.05)和28.6%(P<0.05)、32.0%(P<0.05)和15.8%,收获指数提高了15.0%(P<0.05)和8.2%。基施液体有机肥减量追施氮肥可提高干物质积累量、调节各器官生长速率、优化籽粒所占比重。(3)T5和T6处理籽粒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提高22.4%(P<0.05)和9.5%(P<0.05)、46.6%(P<0.05)和28.3%(P<0.05)、46.6%(P<0.05)和63.7%(P<0.05);总氮、磷、钾积累量提高10%(P<0.05)和2.9%、23.6%(P<0.05)和24.1%(P<0.05)、5.2%和20.1%(P<0.05);氮、磷转运对籽粒贡献率提高20.4%(P<0.05)和34.2%(P<0.05)、77.1%(P<0.05)和42.6%(P<0.05);氮、磷、钾素收获指数提高11%(P<0.05)和6.3%、18.8%(P<0.05)和3.3%、39.2%(P<0.05)和36.4%(P<0.05)。基施液体有机肥减量追施氮肥可促进养分吸收、优化养分在各器官的分配与转运。(4)T5和T6处理百粒重提高3.16%(P<0.05)和0.53%,产量分别提高8.42%和5.78%,粗脂肪、蛋白质、淀粉含量提高4.9%(P<0.05)和5.7%(P<0.05)、1.8%和2.1%、1.2%(P<0.05)和1.1%(P<0.05)。基施液体有机肥减量追施氮肥可实现高产优质。(5)T5处理的化肥氮利用率、化肥氮贡献率分别提高27.78%(P<0.05)、1.54%(P<0.05),T5、T6处理的化肥氮农学利用率、化肥氮偏生产力、总氮贡献率分别提高9.26 kg·kg-1和2.69kg·kg-1(P<0.05)、45.73 kg·kg-1(P<0.05)和18.26 kg·kg-1(P<0.05)、6.46%(P<0.05)和4.55%(P<0.05),收益增加854元·hm-2和245元·hm-2。基施液体有机肥减量追施氮肥具有良好的肥料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综合而言,在本试验条件下,基肥应用67.5 t·hm-2液体有机肥,不施用种肥对玉米拔节期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具有积极作用。应用液体有机肥减施40%化学氮肥,对玉米生长有积极作用。不仅能使植株提前进入生殖期,使籽粒率先形成,还能延长生殖生长时间,延缓玉米穗位叶的衰老,利于籽粒持续积累,具有良好的收获指数及经济效益。此外对玉米养分吸收积累也有较好的的效果,不仅能将营养器官内的大量养分转运至籽粒,还能将在生育后期从外部吸收的养分高效输送至籽粒,从而提高化学氮肥利用效率,并有利于籽粒品质的提升,达到高产优质的效果。本试验选用由丹麦先进工艺加工的液体有机肥,能够充分回收利用畜禽粪污;有效减少氮肥的施用量,提高化学氮肥利用率;基肥应用液体有机肥且不施用种肥,提高农机播种效率,在生育旺盛期追施化肥的施肥模式,可缩短玉米营养生长期并延长生殖生长期,加快籽粒对养分的吸收速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梁潘潘[10](2020)在《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设施蚕豆青荚产量、品质影响及相关生理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设施蚕豆栽培是长江流域一种新型的种植方式,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无机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机化肥具有改良土壤、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本试验设计5个不同施肥处理: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氮素替代25%的无机化肥氮素(25%OF);有机肥氮素替代50%的无机化肥氮素(50%OF);有机肥氮素替代75%的无机化肥氮素(75%OF);有机肥氮素完全替代无机化肥氮素(100%OF);对单施无机化肥为对照(CF)。采用人工春化蚕豆种子,然后移栽入设施大棚内。研究了江苏地区有机肥氮素替代无机化肥对设施蚕豆生长发育、青荚产量、品质以及矿质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随着有机肥氮素替代比例的增加,设施蚕豆籽粒产量、有效枝、单株荚数、实粒数、百粒重等指标均先增加后降低,其中50%OF产量最高,比CF处理增产55.38%。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有机肥替代比例为28.7%时,最有利于提高设施蚕豆青荚产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和有效枝对春化蚕豆青荚产量贡献较大。而有机肥替代主要是通过调节百粒重和有效枝来提高青荚产量。(2)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蚕豆籽粒品质的影响与CF相比,有机肥氮素替代无机化肥处理能显着改善设施蚕豆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其中在外观品质方面,有机肥氮素替代无机化肥可增加果荚的荚长、荚宽、鲜重、干重以及籽粒的粒长、粒宽、鲜重、干重。其中当有机肥氮素替代无机化肥比例达到50%时,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13.18%、21.83%、22.85%、15.95%、6.41%、4.97%、32.90%、14.53%;在营养品质方面,与常规单施无机化肥相比,采用有机肥氮素与无机化肥配施后,设施蚕豆中部、下部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提高2.52%-13.15%、3.01%-11.38%;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0.75%-3.22%、0.92%-7.67%;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 0.27%-8.06%、1.10%-6.17%;维生素 C 含量提高 10.43%-68.10%、6.13%-55.83%;总淀粉含量提高5.63%-13.35%、3.10%-14.08%。在加工品质方面,有机肥替代无机化肥可显着调节蚕豆鲜荚籽粒中淀粉的糊化特性,与CF处理相比,25%OF、50%OF、75%OF、100%OF等处理均提高了峰值粘度、衰减值、最终粘度、回生值;降低了最低粘度、峰值时间及起始糊化温度。其中25%OF、50%处理总体上均能保持较高的峰值粘度、衰减值、最终粘度、回生值,且50%OF处理峰值时间最短、起始糊化温度最低。有机肥氮素替代化肥处理可改善蚕豆鲜荚籽粒中淀粉物理性质,与CF处理相比,50%OF处理析水率、透光率、膨胀度最高。50%OF处理蚕豆淀粉的溶解度最高,其溶解性最好。因此,通过合理的有机肥氮素与无机化肥氮素比例也可调节设施蚕豆淀粉的物理性质。(3)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生长发育及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在青荚采收期,50%OF处理比CF处理叶片数增加9.4个、分枝数增加7.8个、株高增加52.6cm、单株果荚数增加8.8个,地上部鲜重增加60.89g、地下部鲜重增加14.87g,地上干重增加6.48g,地下干重增加2.49g。在碳氮代谢方面,50%OF处理Fv/Fm、Fv/FO比值、SPAD值、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同部位CF处理,且达到最大值。在氮代谢方面,各有机肥氮素替代处理果荚对位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着高于CF处理,其中以50%OF处理值最大,如50%OF处理中部在开花后40d蚕豆对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各处理,比同部位CF分别高48.18%、7.03%,表明有机肥氮素替处理促进蚕豆植株生长,提高蚕豆植株碳氮代谢能力。(4)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设施蚕豆对氮、磷、钾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花荚期和青荚采收期,青荚采收期吸氮、磷、钾量,占整个生育期的 40.68%-41.11%、45.20%-48.89%、34.60%-38.14%。不同处理间相比,整个生育期,氮、磷、钾素积累量均以50%OF处理最高分别达到158.35 Kg/hm2、28.42Kg/hm2、75.34Kg/hm2,比 CF 处理增加 14.10%、41.11%、35.80%。且有机肥氮素替代无机肥可提高氮、磷、钾素利用效率的提高。
二、氮磷钾平衡施肥对春玉米籽粒建成及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氮磷钾平衡施肥对春玉米籽粒建成及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小麦-玉米养分吸收利用规律 |
1.1 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模式限制因素 |
1.2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氮磷钾的吸收利用规律 |
1.2.1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规律 |
1.2.2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磷素的吸收利用规律 |
1.2.3 麦玉轮作模式钾素的吸收利用规律 |
1.3 秸秆资源利用潜力 |
1.3.1 黄淮海地区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资源利用潜力 |
1.4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4.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
1.4.2 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
1.4.3 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
1.4.4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1.4.5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1.5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6 秸秆还田对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1.7 大气氮磷沉降对土壤养分的贡献 |
1.8 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磷肥减量技术的应用 |
1.9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0 研究内容 |
1.11 技术路线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文献收集整合方法 |
3.1.2 基于产量最高的施氮/磷/钾肥量的计算 |
3.1.3 基于经济效益最高的施氮/磷/钾肥量的计算 |
3.1.4 基于环境效益最高的施氮肥量的计算 |
3.2 田间试验地点 |
3.3 田间试验设计 |
3.3.1 田间试验种植与管理 |
3.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4 大气氮磷沉降实验设计 |
3.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4 结果分析 |
4.1 黄淮海地区不同生产目标的最优施肥量 |
4.2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
4.2.1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含量的影响 |
4.2.2 磷肥减量对小麦氮素含量的影响 |
4.2.3 磷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含量的影响 |
4.2.4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
4.2.5 磷肥减量对小麦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4.2.6 磷肥减量对小麦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
4.2.7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
4.3 磷肥减量对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
4.3.1 磷肥减量对玉米磷素含量的影响 |
4.3.2 磷肥减量对玉米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
4.3.3 磷肥减量对玉米氮素含量的影响 |
4.3.4 磷肥减量对玉米钾素含量的影响 |
4.3.5 磷肥减量对玉米季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4.3.6 磷肥减量对玉米季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
4.3.7 磷肥减量对玉米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
4.4 大气氮磷沉降对农田养分平衡的贡献 |
4.5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
4.5.1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
4.5.2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氮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
4.5.3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钾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
5.2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植株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
5.3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5.4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土壤氮磷钾养分平衡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录 |
(2)施磷量和滴灌量对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磷耦合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1.2.2 水磷耦合对作物养分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 |
1.2.3 水磷耦合对土壤养分运移和残留的影响 |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滴灌施磷水平对春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3.1 灌溉和磷肥水平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
3.2 灌溉和磷肥水平对玉米茎粗的影响 |
3.3 灌溉和磷肥水平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4 灌溉和磷肥水平对玉米叶绿素的影响 |
3.5 灌溉和磷肥水平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
3.6 灌溉和磷肥水平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3.7 灌溉和磷肥水平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8 讨论 |
3.9 小结 |
第四章 灌溉和磷肥水平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4.1 灌溉和磷肥水平对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的影响 |
4.2 灌溉和磷肥水平对玉米各器官磷素积累的影响 |
4.2.1 灌溉和磷肥水平对玉米磷素吸收利用和盈余率的影响 |
4.3 灌溉和磷肥水平对玉米各器官钾素积累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滴灌施磷玉米农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
5.1 滴灌施磷收获期农田土壤硝态氮分布累积特征 |
5.1.1 滴灌施磷收获期农田土壤硝态氮分布特征 |
5.1.2 滴灌施磷收获期农田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 |
5.2 滴灌施磷收获期农田土壤速效磷分布累积特征 |
5.2.1 滴灌施磷收获期农田土壤速效磷分布特征 |
5.2.2 滴灌施磷收获期农田土壤速效磷累积特征 |
5.2.3 盈余率与施磷量、产量、土壤有效磷和磷肥偏生产力的关系 |
5.3 滴灌施磷收获期农田土壤速效钾分布累积特征 |
5.3.1 滴灌施磷收获期农田土壤速效钾分布特征 |
5.3.2 滴灌施磷收获期农田土壤速效钾累积特征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氮磷钾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1.2.2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全膜双垄沟播下的施肥研究进展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试验区概况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植株生长指标测定 |
2.3.2 植株氮磷钾素吸收及转运指标测定 |
2.3.3 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测定 |
2.3.4 土壤含水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测定 |
2.3.5 土壤硝态氮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
3.1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株高的影响 |
3.2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茎粗的影响 |
3.3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4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3.5 讨论与小结 |
3.5.1 讨论 |
3.5.2 小结 |
第四章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养分利用和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
4.1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4.2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养分转运的影响 |
4.3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与分布的影响 |
4.4 讨论与小结 |
4.4.1 讨论 |
4.4.2 小结 |
第五章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5.1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
5.2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5.3 讨论与小结 |
5.3.1 讨论 |
5.3.2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土壤肥水时空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耕作施肥模式对作物叶片生理性状的影响 |
1.2.2 耕作施肥模式对作物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
1.2.3 耕作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2.4 耕作施肥模式对土壤容重及紧实度的影响 |
1.2.5 耕作施肥模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1.2.6 耕作施肥模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试验地区概况 |
2.1.2 供试作物 |
2.1.3 供试肥料及农机 |
2.2 试验处理及方法 |
2.3 田间采样、项目测定及方法 |
2.3.1 土壤样品 |
2.3.2 植物样品 |
2.4 计算指标 |
2.4.1 养分指标及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
2.4.2 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
3.1.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
3.1.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动态积累量的影响 |
3.1.4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旗叶全氮及籽粒氮素的影响 |
3.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养分动态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
3.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植株氮素效率的影响 |
3.4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3.5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 |
3.5.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容重 |
3.5.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紧实度 |
3.5.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含水量动态分布规律 |
3.6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动态分布规律 |
3.6.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NH_4~+-N含量动态分布规律 |
3.6.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NO_3~--N含量动态分布规律 |
3.6.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有效磷动态分布规律 |
3.6.4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速效钾动态分布规律 |
3.7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后茬玉米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
4.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小麦氮肥利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4.4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小麦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5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春油菜区绿肥替代氮肥的效应及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春油菜生产现状 |
1.1.2 氮肥施用现状 |
1.1.3 绿肥发展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绿肥替代氮肥的可行性研究 |
1.2.2 绿肥替代氮肥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
1.2.3 绿肥替代氮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青海省春油菜区绿肥替代氮肥效果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1.4 相关计算公式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豆科绿肥氮素还田量 |
2.2.2 绿肥种类和施氮水平对春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2.3 绿肥种类及施氮水平对春油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
2.2.4 春油菜区绿肥替代氮肥的潜力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甘肃省春油菜区绿肥替代氮肥效果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3.1.4 相关计算公式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豆科绿肥氮素还田量 |
3.2.2 绿肥种类及施氮水平对春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2.3 绿肥种类及施氮水平对春油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
3.2.4 春油菜区绿肥替代氮肥的潜力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通辽市平原区土壤养分现状分析及玉米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玉米生产发展状况 |
1.2.2 玉米养分需求及肥料用量研究状况 |
1.2.3 推荐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
1.2.3.1 国外研究现状 |
1.2.3.2 国内研究现状 |
1.2.4 玉米施肥现状分析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田间调查 |
2.2.1 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 |
2.2.2 施肥情况调查 |
2.3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
2.3.1 土壤样品采样方法 |
2.3.2 测定方法 |
2.4 试验设计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地选取 |
2.4.3 田间试验 |
2.4.3.1 试验方案 |
2.4.3.2 玉米产量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通辽市平原区土壤养分现状 |
3.1.1 土壤有机质含量 |
3.1.2 土壤氮含量 |
3.1.3 土壤磷含量 |
3.1.4 土壤钾含量 |
3.1.5 土壤pH |
3.2 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2.1 氮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2.2 磷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2.3 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2.4 氮磷钾肥肥料效应 |
3.3 通辽市平原区玉米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建立 |
3.3.1 土壤氮素分级指标 |
3.3.2 土壤磷素分级指标 |
3.3.3 土壤钾素分级指标 |
3.4 最佳施肥量与推荐施肥量 |
3.4.1 氮肥最佳施肥量与推荐施肥量 |
3.4.2 磷肥最佳施肥量与推荐施肥量 |
3.4.3 钾肥最佳施肥量与推荐施肥量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氮磷钾配施对陕北沙地春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干旱缺水和水肥利用率低下制约陕北农业发展 |
1.1.2 水肥一体化促进陕北农业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氮磷钾肥对玉米的重要性 |
1.2.2 氮磷钾肥对玉米株高和叶面积影响 |
1.2.3 氮磷钾肥对玉米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1.2.4 氮磷钾肥对玉米干物质量的影响 |
1.2.5 施肥对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1.2.6 水肥一体化对玉米氮效率的影响 |
1.2.7 水肥一体化对玉米根区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影响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2.1 氮磷钾配施对春玉米生长及干物质量的影响 |
2.2.2 氮磷钾不同配施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
2.2.3 氮磷钾配施对春玉米全氮含量、氮素积累和氮效率的影响 |
2.2.4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磷钾对春玉米根区土壤氮运移的影响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方法 |
2.4.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2.4.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3 计算公式 |
2.4.4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氮磷钾配施对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生理指标及干物质量影响 |
3.1 氮磷钾配施对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1 氮磷钾肥对植株株高影响 |
3.1.2 氮磷钾肥对植株叶面积影响 |
3.1.3 氮磷钾肥对植株叶绿素影响 |
3.2 氮磷钾配施对干物质量的影响 |
3.2.1 不同处理对玉米整株干物质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对玉米不同时期各器官干物质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氮磷钾配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4.1 氮磷钾配施对产量和构成指标影响 |
4.2 产量效应模型建立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氮磷钾配施对玉米氮效率及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
5.1 氮磷钾配施对不同生长阶段氮效率的影响 |
5.1.1 生育期整株氮积累变化 |
5.1.2 叶片、茎、籽粒氮积累变化 |
5.1.3 叶、茎、籽粒氮积累占整株比例 |
5.1.4 不同施肥处理的氮效率 |
5.2 施氮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
5.3 施氮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6.1 主要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液体有机肥及减量追施氮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和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减施化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1.2.2 有机无机配施对作物SPAD值的影响 |
1.2.3 有机无机配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1.2.4 有机无机配施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
1.2.5 有机无机配施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地点 |
2.1.2 供试品种 |
2.1.3 供试肥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SPAD值的测定 |
2.3.2 玉米干物质测定 |
2.3.3 玉米养分含量测定 |
2.3.4 玉米产量品质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SPAD值的影响 |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生长速率的影响 |
3.2.1 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及分配 |
3.2.2 玉米的生长速率 |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氮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
3.3.1 玉米的氮素积累及分配 |
3.3.2 玉米的氮素吸收速率 |
3.3.3 玉米的氮素转运 |
3.4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磷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
3.4.1 玉米的磷素积累及分配 |
3.4.2 玉米的磷素吸收效率 |
3.4.3 玉米的磷素转运 |
3.5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钾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
3.5.1 玉米的钾素积累及分配 |
3.5.2 玉米的钾素吸收效率 |
3.5.3 玉米的钾素转运 |
3.6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影响 |
3.6.1 玉米的产量及构成因子 |
3.6.2 玉米的品质 |
3.7 不同施肥处理对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3.7.1 玉米的肥料利用率 |
3.7.2 玉米的经济效益 |
4 讨论 |
4.1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SPAD值的影响 |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生长速率的影响 |
4.3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养分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
4.3.1 玉米的氮素吸收及转运 |
4.3.2 玉米的磷素吸收及转运 |
4.3.3 玉米的钾素吸收及转运 |
4.4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影响 |
4.5 不同施肥处理对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设施蚕豆青荚产量、品质影响及相关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人工春化蚕豆生产现状 |
1.1.1 人工春化蚕豆由来 |
1.1.2 蚕豆人工春化技术 |
1.2 我国肥料使用情况 |
1.2.1 化肥的使用情况 |
1.2.2 化肥使用存在的问题 |
1.3 有机肥的使用情况 |
1.3.1 有机肥定义 |
1.3.2 施用有机肥的优点 |
1.3.3 有机肥和无机肥混施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1.3.3.1 对产量的影响 |
1.3.3.2 对品质的影响 |
1.3.3.3 对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
1.3.3.4 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准备 |
2.2 试验设计 |
2.3 调查和测定项目 |
2.3.1 农艺性状调查 |
2.3.2 生育时期调查 |
2.3.3 不同器官干物重积累及氮、磷、钾的含量测定 |
2.3.4 产量及其构成的测定 |
2.3.5 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
2.3.5.1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3.5.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5.3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2.3.5.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3.5.5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
2.3.5.6 叶绿素含量 |
2.3.6 蚕豆籽粒品质指标的测定 |
2.3.6.1 蚕豆果荚和籽粒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6.2 蚕豆籽粒中的淀粉含量测定 |
2.3.6.3 蚕豆籽粒中的维生素C含量测定 |
2.3.6.4 蚕豆籽粒中淀粉物理特性 |
2.3.6.5 蚕豆籽粒中淀粉RVA测定 |
2.3.7 氮、磷、钾等矿质营养元素及利用效率测定 |
2.3.7.1 氮、磷、钾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
2.3.7.2 矿质营养元素利用效率计算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有机肥氮素替代对设施蚕豆青荚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3.2 有机肥替代对设施蚕豆籽粒品质的影响 |
3.2.1 外观品质 |
3.2.1.1 果荚荚长、荚宽 |
3.2.1.2 果荚鲜重、干重 |
3.2.1.3 籽粒鲜重、干重 |
3.2.1.4 籽粒粒长、粒宽 |
3.2.2 营养品质 |
3.2.2.1 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 |
3.2.2.2 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 |
3.2.2.3 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 |
3.2.2.4 籽粒维生素C含量 |
3.2.2.5 对籽粒总淀粉含量的影响 |
3.2.3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
3.2.3.1 籽粒淀粉糊化性质 |
3.2.3.2 对籽粒淀粉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
3.3 有机肥替代无机化肥对春化蚕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1 对叶片数及叶片日增量的影响 |
3.3.2 对有效分枝数及有效分枝数日增量的影响 |
3.3.3 株高及株高日增量 |
3.3.4 单株果荚数 |
3.3.5 对地上、地下部鲜重干重的影响 |
3.4 有机肥替代对设施果荚对位叶蚕豆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3.4.1 对碳代谢的影响 |
3.4.1.1 对果荚对位叶荧光参数Fv/Fm、Fv/F0比值的影响 |
3.4.1.2 对果荚对位叶SPAD值的影响 |
3.4.1.3 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2 对氮代谢的影响 |
3.4.2.1 可溶性蛋白含量 |
3.4.2.2 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 |
3.4.2.3 对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4.3 对碳氮比的影响 |
3.5 对矿质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3.5.1 对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
3.5.2 对磷素、钾素吸收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4.1 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施,增加设施蚕豆有效分枝数,果荚数,进而提高产量 |
4.2 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施能改善蚕豆鲜荚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但易导致冻融稳定性下降,不利于鲜食蚕豆冷藏储存 |
4.3 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施可调节叶片碳氮代谢水平,从而为设施蚕豆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 |
4.4 适宜比例的有机肥氮替代无机化肥可提高设施蚕豆氮、磷、钾素吸收与利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氮磷钾平衡施肥对春玉米籽粒建成及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D]. 单旭东.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施磷量和滴灌量对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D]. 王艳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滴灌水肥协同对玉米籽粒淀粉形成和产量的影响机理[D]. 杨乔乔. 宁夏大学, 2021
- [4]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D]. 周佳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土壤肥水时空分布的影响[D]. 孙坤雁. 河北农业大学, 2020
- [6]春油菜区绿肥替代氮肥的效应及潜力研究[D]. 付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通辽市平原区土壤养分现状分析及玉米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D]. 纪凤辉.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8]氮磷钾配施对陕北沙地春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D]. 李娟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9]液体有机肥及减量追施氮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和产质量的影响[D]. 牛煜.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10]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设施蚕豆青荚产量、品质影响及相关生理机制[D]. 梁潘潘. 扬州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