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ARs和NFκB在高脂血症大鼠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PPARs和NFκB在高脂血症大鼠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一、PPARs和NFκB在高脂血症大鼠内皮细胞中表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梦珍[1](2021)在《杨梅苷降脂与抗炎功能的评估及其分子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杨梅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水果,果味酸甜适中,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加工成杨梅干、酱、蜜饯等,还可酿酒,有止渴、生津、助消化等功能。杨梅中含有许多功能性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杨梅苷(myricitrin,MYR)是杨梅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研究发现MYR可能具有降脂与抗炎功能,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论文采用高脂饮食(high fatdiet,HFD)诱导的小鼠肥胖动物模型和油酸(oleic acid,OA)诱导的肝癌细胞HepG2模型,评估MYR的降脂功效并探索其作用机理;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评估MYR的抗炎功效并探索其作用机理,将为以杨梅为原料,深度开发减缓高脂血症及慢性炎症的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1.MYR降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将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的分为对照组(control,Con)、HFD组和MYR保护组,MYR保护组的小鼠使用100 mg/kg.bw/day MYR对小鼠进行灌胃直至实验结束。结果显示MYR保护后小鼠的体重、肝脏重量、脾脏重量和脂肪组织重量显着降低,而且小鼠血液中的甘油三酯(total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的含量都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的含量上升。通过对小鼠的肝脏及脂肪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染色分析,发现高脂组的中肝细胞有许多脂肪空泡和脂滴积聚,且肝脏明显变性。MYR能够减缓这些肝脏病变、抑制脂滴发展,并且减少脂肪细胞的肥大。通过对小鼠肝脏蛋白及RNA的提取并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实验检测发现,MYR能调节相关脂代谢基因如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的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c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factor 1,SIRT1)、固醇调和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harmonic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SREBP-1c)、脂肪酸转位酶(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6,CD36)、乙酰辅酶 A 羧化酶(acetyl coenzyme A carboxylase,ACC)、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N)等的表达异常。并且对HFD诱发的肝脏慢性炎症中,MYR也可抑制其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6,IL-6)和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上调。结果表明MYR对HFD所导致的高脂血症有缓解作用,MYR可能通过激活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及PPAR通路来发挥降脂作用,并且能抑制由HFD引发的炎症。2.MYR抗炎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在实验构建的炎症细胞模型中,MYR可抑制由LPS刺激所诱发的炎症因子如 IL-6、IL-1β、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通过使用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发现MYR可抑制由LPS诱导的细胞中的转录因子的升高,而MYR组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与激活子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AP-1)的荧光素酶活性相对于LPS组明显下降。MYR通过抑制NF-κB和AP-1活性调控下游基因蛋白的表达发挥缓解炎症的效果。

武欢[2](2021)在《基于SCAP/SREBP-2通路介导的胆固醇代谢及炎症反应探讨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通常由营养过剩引起,其特征为脂质代谢紊乱。长期高脂血症,周围组织中异常的脂质蓄积,会导致肝脂肪变性、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等病理改变。因而调节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在高脂血症的治疗中至关重要。SREBP-2是脂代谢中胆固醇代谢的关键调控因子,受SCAP激活后,进入核内调控靶基因HMGCR、PCSK9的表达。此外,SCAP/SREBP2能够促进炎症反应。SCAP/SREBP2可促进NLRP3炎性体激活,NLRP3激活后将炎症因子IL-1β和IL-18前体切割成成熟形式,从而诱导炎症反应。本实验以高脂血症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SCAP、SREBP-2表达水平及其下游胆固醇代谢靶基因HMGCR、PCSK9和炎症反应相关靶基因NLRP3及其下游炎症因子IL-1β、IL-18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通过SCAP/SREBP-2信号通路调节胆固醇代谢和炎症反应,进而改善高脂诱导的肝脂肪变性及动脉炎性损伤的机制,为临床应用电针治疗高脂血症及其相关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2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50)g,鼠龄:8周。所有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挑选10只分到空白组饲喂基础饲料,剩余62只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28天以建立高脂血症模型。最终57只大鼠造模成功,随机编号后随机挑选50只随机分配到为高脂模型组、假电针组、电针组、电针加过表达组、干扰组,每组10只。分组结束后,所有大鼠维持原有饲养方法不变。电针组及电针加过表达组大鼠,给予电针刺激,取双侧丰隆穴及阴陵泉穴,每次电针治疗时选取同侧丰隆穴及阴陵泉穴连接一组电针,左右侧交替进行刺激,选取等幅疏密波,电流强度为2m A,疏密波(疏波:2Hz,密波:100Hz),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28天。假电针组治疗时仍选取同侧丰隆及阴陵泉穴,只将针固定于穴位皮下而不刺入穴位,再连接电针线,但不通电刺激。同时电针加过表达组大鼠在电针治疗的同时给予尾静脉注射过表达SCAP的慢病毒,干扰组大鼠单纯给予干扰SCAP表达的慢病毒。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2、3、4周,采用电子秤测量并记录各组大鼠体重。于干预第4周末,所有大鼠禁食不禁水12h,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清中TC、TG、HDL-C及LDL-C水平、肝脏AST、ALT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包括全血高、中、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大鼠处死后迅速取全肝组织及主动脉弓组织进行指标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肝脏中TC水平;采用光镜下观察肝脏及主动脉弓形态学。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肝脏SCAP、SREBP-2及HMGCR、PCSK9的蛋白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肝脏SCAP、SREBP-2及HMGCR、PCSK9的mRNA表达水平;运用免疫荧光法定位肝脏SCAP蛋白表达部位并计算平均免疫荧光强度。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肝脏及主动脉弓NLRP3蛋白表达水平及定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观察各组大鼠肝脏及主动脉弓IL-1β、IL-1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体重、血脂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影响。(1)各组大鼠体重结果:高脂饮食导致模型组大鼠在测量各个时期体重均高于空白组(P<0.01);在干预前,高脂血症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加过表达组及干扰组大鼠体重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2周后,电针组及干扰组大鼠体重与模型组开始出现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3周后电针加过表达组大鼠体重与模型组之间开始出现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4周后,假电针组大鼠体重与高脂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在干预4周后,电针加过表达组大鼠开始体重高于电针组(P<0.05);整个干预过程中,干扰组大鼠体重与电针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各组大鼠血脂结果:高脂模型组大鼠血清TC、LDL-C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经过电针干预后,电针组血清TC、LDL-C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假电针组血清TC水平与模型组相比下降(P<0.05);电针加过表达组血清TC、LDL-C水平高于电针组(P<0.01),低于模型组(P<0.01);干扰组血清TC、TG、LDL-C水平低于模型组与电针组(P<0.01,P<0.05)。除干扰组血清TG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外(P<0.01),各组之间血清TG及HDL-C水平无显着性差异。(3)各组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与空白组相比,高脂模型组大鼠高、中、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假电针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高、中、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显着降低(P<0.01);电针加过表达组高、中、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模型组(P<0.05,P<0.01),电针加过表达组200 s-1、30s-1、5s-1的全血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较电针组上升(P<0.05,P<0.01);干扰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在30s-1切变率下显着低于电针组(P<0.01)。2.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TC水平、肝酶水平及肝脏和主动脉弓形态学的影响。(1)各组大鼠肝脏TC水平高效液相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TC水平显着升高(P<0.01);假电针组肝脏TC水平较模型组无明显统计学变化(P>0.05);电针组大鼠肝脏TC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电针加过表达组肝脏TC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但高于电针组(P<0.05);干扰组大鼠肝脏TC水平低于模型组与电针组(P<0.01)。(2)各组大鼠肝酶水平结果:高脂饮食能够显着升高大鼠血清AST、ALT水平(P<0.01);电针干预后,大鼠血清肝酶水平显着降低(P<0.01);假电针组干预能够降低血清ALT水平(P<0.05),AST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电针加过表达组血清AST、ALT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P<0.01),但高于电针组(P<0.01,P<0.05);干扰组血清AST、ALT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血清AST水平低于电针组(P<0.05)。(3)各组大鼠肝脏形态学:HE染色显示,空白组肝索清晰,细胞紧密相连,胞质均匀丰富,无空泡和脂肪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在模型大鼠肝组织切片中发现了弥漫性脂肪变性,脂滴空泡将细胞核挤向一侧,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假电针组脂滴空泡及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稍有减少。电针+SCAP过表达组肝组织脂肪变性减轻,与模型组相比脂滴空泡较少,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电针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较电针+SCAP过表达组进一步减轻。SCAP干扰组脂肪变性程度较轻,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4)各组大鼠主动脉弓形态学:主动脉组织HE染色显示,空白组大鼠的主动脉腔光滑完整,厚度均匀,内皮下未见脂质及炎性细胞浸润。在模型大鼠中,发现主动脉管壁增厚,细胞排列轻度不规则,可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假电针组大鼠主动脉弓与模型组结构相似,炎细胞浸润稍有减少。电针组主动脉弓结构与模型组相似,但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电针+过表达组大鼠主动脉弓炎细胞浸润程度介于模型组与电针组之间。干扰组大鼠主动脉弓炎细胞浸润程度与电针组相似。3.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SCAP/SREBP-2及下游胆固醇代谢相关靶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1)各组大鼠肝脏SCAP、SREBP-2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SCAP、SREBP-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1);假电针组SCAP、SREBP-2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电针组肝脏SCAP、SREBP-2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电针加过表达组SCAP、SREBP-2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但高于电针组(P<0.01);干扰组SCAP、SREBP-2蛋白水平较电针组明显降低(P<0.01)。(2)各组大鼠肝脏HMGCR、PCSK9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肝脏HMGCR、PCSK9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假电针组HMGCR、PCSK9蛋白表达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HMGCR、PCSK9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电针加过表达组HMGCR、PCSK9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高于电针组(P<0.05);干扰组HMGCR、PCSK9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与电针组显着降低(P<0.01,P<0.05)。(3)各组大鼠肝脏SCAP免疫荧光结果:SCAP蛋白在肝细胞中总体呈高表达状态,定位于胞质中。对肝细胞SCAP免疫荧光强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各组之间表达趋势与WB检测结果一致。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SCAP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假电针组肝脏SCAP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P>0.05);经过电针干预后大鼠SCAP蛋白相对含量明显下降(P<0.01);电针加过表达组肝脏SCAP蛋白相对含量明显下降(P<0.05);干扰组肝脏SCAP蛋白相对含量明显下降(P<0.01)。4.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SCAP/SREBP-2及下游胆固醇代谢相关靶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1)各组肝脏SCAP、SREBP-2 mRNA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高脂血症模型组大鼠肝脏SCAP、SREBP-2相对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假电针组大鼠肝脏SCAP、SREBP-2相对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电针组肝脏SCAP、SREBP-2相对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电针加过表达干预后,大鼠肝脏SCAP、SREBP-2相对mRNA含量降低(P<0.05),其中SCAP相对mRNA表达水平高于电针组(P<0.01);干扰组SCAP、SREBP-2 mRNA相对含量与电针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2)各组肝脏HMGCR、PCSK9 mRNA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高脂血症模型组大鼠肝脏HMGCR、PCSK9相对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假电针组HMGCR、PCSK9相对mRNA表达水平相较于HLP组没有明显变化(P>0.05);电针组HMGCR、PCSK9相对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电针加过表达组大鼠的肝脏HMGCR、PCSK9相对mRNA含量明显下降(P<0.01,P<0.05),高于电针组(P<0.05);干扰组HMGCR、PCSK9相对mRNA含量明显下降(P<0.01),其中HMGCR相对mRNA含量较电针组明显下降(P<0.05)。5.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及主动脉弓组织NLRP3及IL-1β、IL-18蛋白表达的影响。(1)各组大鼠肝脏及主动脉组织NLRP3免疫组化结果:经过高脂饮食诱导,模型组大鼠NLRP3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假电针组肝脏NLRP3水平与HLP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电针组NLRP3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电针加过表达组肝脏NLRP3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高于电针组(P<0.01);干扰组肝脏NLRP3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2)各组大鼠肝脏及主动脉弓组织IL-1β、IL-18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及主动脉弓组织相对IL-1β以及IL-18含量明显上升(P<0.01);假电针组肝脏IL-1β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电针组IL-1β、IL-18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肝脏IL-18及主动脉弓IL-1β、IL-18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电针加过表达组肝脏及主动脉弓组织IL-1β、IL-18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高于电针组(P<0.05,P<0.01);干扰组肝脏及主动脉弓组织IL-1β、IL-18水平低于模型组及电针组(P<0.01)。结论1.电针能够抑制高脂血症大鼠体重增长,降低血清TC、LDL-C水平,同时抑制肝脏TC合成,改善高脂导致的血液高粘、高滞状态,抑制肝脏脂肪变性及动脉炎性损伤。2.电针能够通过抑制高脂血症大鼠肝脏SCAP/SREBP-2表达,下调下游靶基因HMGCR、PCSK9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最终达到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内吞清除的作用。3.电针能够通过抑制SCAP/SREBP-2表达,从而抑制NLRP3及下游IL-1β、IL-18表达,改善高脂状态下肝脏及主动脉弓的炎症级联反应。4.综上所述,电针能够通过抑制高脂血症大鼠SCAP/SREBP-2通路,下调胆固醇合成代谢相关靶基因HMGCR、PCSK9及炎症反应相关靶基因NLRP3、IL-1β、IL-18的表达,从而达到改善高脂引起的肝脂肪变性及动脉炎性损伤的作用。

刘云[3](2021)在《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篇文章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临床调查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四部分探讨了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知。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近十年文献报道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药组方规律。方法:通过收集CNKI及万方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辨证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结果:共纳入病例处方320份,涉及中药216味,主要证型6种,常见治法9种,总结出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药物的关联及配伍。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方剂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组方以祛痰散结、活血化瘀为主,并进一步总结组方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目的:通过收集临床数据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医证型、症状分布规律与特征。方法:以98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辨证及相关指南意见为基础将纳入患者辨证分型,并采集每位患者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临床检查指标、量表评分等,从而总结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在98例NAFLD患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均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40.8%)、高血压(41.8%)、糖耐量异常(31.6%)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31例、湿热内蕴证28例、痰湿内阻证19例、痰瘀互结证13例、脾肾两虚证7例。出现次数最多的10种症状为四肢乏力(66)、胁肋胀满(61)、食欲不振(54)、脘腹痞闷(48)、大便不爽(36)、口干(31)、入睡困难(31)、恶心欲呕(30)、口腻(29)、胁痛(28);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与其他证型相比ALT升高;痰瘀互结证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最高;湿热内蕴证空腹血糖水高于其他证型;在PRO量表评分方面,痰瘀互结证在生理领域评分最高,肝郁脾虚证在心理领域评分最高,痰瘀互结证总得分最高。结论:NAFLD男性发病率高,且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是各证型中最常见证型;四肢乏力、胁肋胀满、食欲不振、脘腹痞闷等为常见症状;不同证型的AL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PRO量表评分具有差异,但这些差异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进行验证。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潜在作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检索葱白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再利用Gene Cards网络数据库搜索NAFLD关键靶点,运用Perl语言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再通过R语言软件、Cytoscape软件以及String网络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及作图。结果:葱白提取物的β-谷甾醇和NAFLD共同基因靶点有17个;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共同基因靶点的功能涉及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共同基因靶点涉及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信号通路、脂肪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根据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及查阅相关文献,预测PPARγ可作为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的重要作用靶点。4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葱白组、葱白加抑制剂组、吡格列酮组、抑制剂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高脂饮食造模12周,实验结束称取大鼠体重及肝脏湿重;采集血清标本检测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采集骨骼肌标本,进行HE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lut4、CD6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F4/80、i NOS、TNFα、Arg-1、IL-10表达。采集大鼠肝脏组织,用以HE和油红O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CD163、TNFα、IL-10、TLR4、My D8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IRS-1、IRS-2、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Arg-1、TNFα、IL-10表达。结果:葱白提取物和吡格列酮能控制NAFLD体重,降低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增加骨骼肌Glut4、CD68免疫荧光强度;上调骨骼肌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上调骨骼肌基因Arg-1、IL-10表达,下调基因F4/80、i NOS、TNFα表达;减弱肝组织中CD68、TNFα、TLR4、My D88蛋白荧光强度,并增加CD163、IL-10蛋白荧光强度;上调肝组织PPARγ蛋白表达,下调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上调肝组织基因Arg-1、IL-10、IRS-2表达,下调基因IRS-1、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TNFα表达。葱白加抑制剂组和模型组在上述各指标检测结果上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葱白提取物可改善NAFLD胰岛素抵抗,诱导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从而减轻免疫炎性反应。同时PPARγ是葱白提取物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分子靶点之一。

李中康[4](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刘源[5](2021)在《和厚朴酚抑制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通常累及大、中动脉的血管壁。其病理特征包括脂质沉积、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泡沫细胞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增生迁移和胶原纤维增生。几十年来,AS的形成机制一直存在争论,目前认为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和免疫调控异常,均参与其形成。氧化应激反应被认为参与AS病理发展的全程。活性氧物质的过度生成,导致氧化和抗氧化作用的失衡,从而诱发内皮细胞损伤,并激活单核细胞成为巨噬细胞。同时,过量的活性氧物质,还能够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发内膜增生。活性氧的所有这些作用都促进了AS的进展。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和组织中,被认为是内皮功能障碍的标志。在生理条件下,NO发挥调节血管平滑肌松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肺循环阻力等各方面的作用;但在病理条件下,过量的NO可能引起组织器官损伤。在AS进展过程中,大量的NO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合成,两者在AS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A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通过多种细胞因子完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IL-1β。TNF-α是常见的一种炎性细胞因子,在AS病变中高度表达;IL-6也是一种经典的炎性细胞因子,在AS斑块局部显着上调;另外,IL-1β也被证明在AS中起着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TLR)作为初始免疫反应的“感受器”,在炎症性疾病(包括AS过程)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它们由多种免疫细胞表达,能够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TLR4在富含脂质和AS斑块中均有表达。在TLR2-/-和TLR4-/-小鼠中,AS相关炎症反应减少。TLR与下游衔接分子结合,激活核因子-κB(NF-κB)通路,并通过各种机制与AS的发展相关。核因子NF-κB是一种能够调节各种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在正常情况下,NF-κB与其抑制蛋白IκBα结合,以无活性的状态存在于细胞质中。在受到各种刺激作用中,NF-κB易位进入细胞核,并与靶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以促进其表达。既往研究表明,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NF-κB在炎症介质表达的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 A)还原酶的选择竞争性抑制剂,其所具有的调控血脂及预防AS性心脑血管意外的作用,已被大量研究证实。然而,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许多他汀相关副作用,如横纹肌溶解、新发糖尿病和出血性中风等。虽然,这并不影响其在预防心、脑源性卒中方面的价值,但进一步深入研究AS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并据此开发新型药物补充现有控制AS的临床药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厚朴酚(Honokiol,HNK)是从中草药厚朴中提取的天然活性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血栓、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最近的一系列研究也表明,HNK可能具有抗AS的潜力。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构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颈动脉AS模型,首次在体内对比研究HNK与他汀类药物对AS形成发展相关机制的影响,并首次证实HNK具有抑制AS形成发展的作用。研究方法:30只6周龄的雄性ApoE-/-小鼠被分为5组。其中1组6只,喂以正常饮食(ND);另外4组中的24只,喂以高脂饮食(WD),共计10周。高脂饮食喂养两周后,通过手术在右颈总动脉周围置入套管,以加速AS病变的进展。随后,将高脂饮食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溶媒(200μl玉米油)、10 mg/kg HNK、20 mg/kg HNK和经口10 mg/kg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V)灌胃8周。对正常饮食小鼠和经口10 mg/kg ATV组小鼠采用同样的方法,给与腹腔内注射载体(200μl玉米油)。手术8周后,切除右颈总动脉,部分组织固定在10%甲醛中,部分组织在液氮中快速冷冻进行下一步测试。为了确定和厚朴醇对AS斑块进展的影响,我们分别用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和α-SMA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查颈动脉AS形成程度、胶原纤维增生情况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迁移及功能状态。我们应用活性氧物质(ROS)测定试剂盒、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试剂盒和NO测定试剂盒,进一步研究了HNK对颈动脉组织中ROS生成、SOD活性和NO合成的影响。同时,我们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颈动脉组织中的m RNA表达,研究了HNK对TNF-α、IL-6、IL-1β和iNOS表达的影响。此外,还利用Western blot分析法,研究了iNOS、TLR2、TLR4,以及典型NF-κB信号通路的构成成分蛋白的表达。此外,应用EMSA试剂盒,对NF-κB的DNA结合活性进行了检测。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然后采用Graph Pad Prism 5软件进行纽曼-凯尔斯多重比较试验。P值小于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果:高脂饮食及颈动脉套管,能够显着增加ApoE-/-小鼠颈动脉动脉组织中,ROS的合成和SOD的消耗、iNOS基因的表达其合成NO的含量、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TLR2和TLR4的表达、胞浆内p-IκBα和胞核内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NF-κB的DNA结合活性以及降低胞浆内IκBα和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激发氧化应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初始免疫应答和NF-κB信号通路系统,导致AS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脂质沉积、巨噬/泡沫细胞聚集、胶原纤维异常增生、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增殖和迁移等。而HNK和ATV,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上述变化的进展。1.HNK减轻ApoE-/-小鼠颈AS斑块的形成。(1)10mg/kg、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减小斑块负荷(p值分别为:p<0.05、p<0.0001和p<0.0001)。其中,HNK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001),而20mg/kg HNK与10mg/kg ATV作用相当(p>0.05)。(2)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合成胶原纤维(p值分别为:p<0.001和p<0.0001)。其中,10mg/kg ATV与20mg/kg HNK作用相当(p>0.05),但强于10mg/kg HNK(p<0.05)。(3)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p值均<0.05)。其中,20mg/kg HNK与10mg/kg ATV作用相当(p>0.05),且似乎均强于10mg/kg HNK,但各自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2.HNK抑制AS血管壁中的氧化应激反应。(1)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降低ROS的含量(p值均<0.05),甚至达到正常饮食组水平(p值均>0.05)。其中,20mg/kg HNK与10mg/kg ATV作用相当(p>0.05),且似乎均强于10mg/kg HNK,但各自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2)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减少SOD的消耗(p值分别为:p<0.001和p<0.05)。其中,HNK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而10mg/kg ATV与10mg/kg或20mg/kg HNK的作用相当(p>0.05)。3.HNK能够通过抑制iNOS表达,并减少其合成的NO,缓解颈AS血管的内皮功能障碍。(1)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减少NO的合成(p值均<0.001),甚至达到正常饮食组水平(p值均>0.05)。其中,HNK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而10mg/kg ATV与20mg/kg HNK的作用相当(p>0.05),但强于10mg/kg HNK(p<0.001)。(2)10mg/kg、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抑制iNOS基因转录(p值分别为:p<0.0001、p<0.0001和p<0.001)。其中,HNK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而10mg/kg ATV与10mg/kg或20mg/kg HNK的作用相当(p>0.05)。(3)10mg/kg、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抑制iNOS蛋白合成(p值均<0.0001)。其中,HNK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001),而10mg/kg ATV强于10mg/kg或20mg/kg HNK的作用(两者p值均<0.0001)。(4)10mg/kg、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抑制iNOS蛋白在组织内表达及异常分布(p值分别为:p<0.05、p<0.001和p<0.001);而后两组甚至接近正常饮食组水平(p值均>0.05)。其中,20mg/kg HNK与10mg/kg ATV作用相当(p>0.05),且似乎均强于10mg/kg HNK,但各自间并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4.HNK抑制AS血管壁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缓解血管炎症反应。(1)10mg/kg、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抑制TNF-α的转录水平(p值分别为:p<0.05、p<0.0001和p<0.05)。其中,HNK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01);而10mg/kg ATV与10mg/kg HNK的作用相当(p>0.05),但明显弱于20mg/kg HNK(p<0.001)。(2)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抑制IL-6的转录水平(p值分别为:p<0.0001和p<0.001)。其中,HNK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01),而10mg/kg ATV与10mg/kg HNK的作用相当(p>0.05),但弱于20mg/kg HNK(p<0.05)。(3)10mg/kg、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抑制IL-1β的转录水平(p值分别为:p<0.05、p<0.0001和p<0.001)。虽然,20mg/kg HNK的作用似乎强于10mg/kg ATV和10mg/kg HNK,但三组之间并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5.HNK抑制AS血管壁中TLR2和TLR4的表达。(1)10mg/kg、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抑制TLR2的蛋白表达水平(p值分别为:p<0.001、p<0.0001和p<0.0001)。其中,HNK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01);而10mg/kg ATV的作用,强于10mg/kg HNK(p<0.0001)和20mg/kg HNK(p<0.05)。(2)10mg/kg、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抑制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p值分别为:p<0.001、p<0.0001和p<0.0001)。其中,HNK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01);而10mg/kg ATV的作用,强于10mg/kg HNK(p<0.0001)和20mg/kg HNK(p<0.05)。6.HNK抑制AS血管壁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1)10mg/kg、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降低p-IκBα蛋白水平(p值均<0.0001),并增加IκBα蛋白水平(p值分别为:p<0.001、p<0.0001和p<0.0001)。其中,HNK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值均<0.001);而10mg/kg ATV的作用,强于10mg/kg HNK(p值均<0.0001)和20mg/kg HNK(p-IκBα:p>0.05;IκBα:p<0.0001)。(2)10mg/kg、20mg/kg HNK和10mg/kg ATV,均能够显着增加胞浆内NF-κB p65的蛋白水平(p值分别为:p<0.001、p<0.0001和p<0.0001),而降低胞核内NF-κB p65的蛋白水平(p值均<0.0001)。其中,HNK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001);而10mg/kg ATV的作用,均强于10mg/kg HNK(p<0.0001)和20mg/kg HNK(p<0.0001)。(3)由于样本量的原因,仅完成一组NF-κB的DNA结合活性检测。结果显示,NF-κB的DNA结合活性强度,按10mg/kg、20mg/kg HNK和10mg/kg ATV的顺序,依次减低。结论:本研究结果再次证明,高脂饮食及颈动脉套管,能够诱发ApoE-/-小鼠颈动脉血管壁,发生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免疫炎症反应,激活NF-κB信号通路系统,从而促进AS病变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首次在体内验证,HNK和ATV能够通过消除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下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限制初始免疫系统激活,从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系统,减缓AS发生发展。其中,首次探讨了HNK对TLR的影响,提示其在免疫调节方面具有药理活性。另外,本研究发现,HNK的上述药理作用,总体呈现剂量依赖性。同时,本研究首次发现,在抑制TLR和NF-κB信号通路系统激活作用方面,20mg/kg HNK弱于10mg/kg ATV;而在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方面,20mg/kg HNK的作用强于10mg/kg ATV。在抗氧化应激、改善内皮功能等药理作用方面,两者效果相当。以上结果表明,HNK具有多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而作为一种能够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进展的合理药物选择,未来有待于在人体内进一步研究。

彭浩[6](2020)在《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脂质物质在肝细胞中过度蓄积的一种肝脏病变,目前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脏疾病。临床证实,导致脂肪肝的常见病因有酗酒、肥胖(高脂饮食)、营养不良、糖尿病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肉类及肉制品、油炸食品等高脂食品在日常饮食中比例不断增加,导致肥胖症、脂肪肝、高血脂症等疾病发病率激增,且日益趋向低龄化,严重威胁人民健康。肝脏是机体重要能量代谢器官,是脂类合成与分解代谢的中心器官。正常情况下,脂肪在肠道被酶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进入血液,肝脏可摄取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并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释放至血液,脂肪并不会在肝脏储存。当人体饥饿或糖类供能不足时,脂肪组织储存的脂肪可被动员至肝脏供能。但机体长期过量摄入高脂肪食品后,可打破肝脏脂代谢平衡,使脂质在肝脏过量蓄积,形成脂肪肝,长期可诱发肝脏系列炎症反应,造成肝损伤。由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西药治疗效果欠佳,且部分药物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这些均限制了西药的应用。复方甘枣宁颗粒为上海市长海医院凌昌全教授开发研制的纯中药制剂,该制剂处方由大枣、山药、山楂、佛手、荷叶、玉米须组成,具健脾疏肝功效,临床应用发现其对脂肪肝、肝硬化等肝病具良好疗效。处方中所有药材均为药食同源,适宜长期服用。研究目的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观察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结果,了解本方的疗效,为后期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实验研究则通过观察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干预效果,探讨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予39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服用甘枣宁颗粒6个月,通过对比用药前后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腹围、中医症状评价、肝功能、血脂、肝脏B超等变化情况,观察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部分,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除1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均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分为实验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甘枣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采取不同给药方法后观察相应药物对大鼠肝功能、血脂、肝指数、肝脏病理改变的影响,并检测用药前后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以及大鼠肝组织中SREBP-1c、LXRα、ACC1、FAS、PGC-1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p-AMPKα、p-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结果显示,经甘枣宁颗粒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干预前后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无显着性差异,而腹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人的中医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83.29%。血脂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病人的腹部B超检测结果以中度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主,有252例(63.80%),治疗后以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主,有311例(78.73%)。实验研究部分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饲喂高脂饲料6周后,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显着高于空白组;血清中TC、TG、AST、ALT含量显着增加,HDL-C含量水平显着降低,TNF-α、IL-6、IL-1β含量水平显着升高。上述数据说明长期高脂饮食导致大鼠脂质代谢异常,脂肪在肝脏沉积,并呈现一定炎症反应。通过对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细胞可见明显弥漫性大泡脂肪变,肝小叶具明显炎症,中央静脉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多数肝细胞肿胀、胞浆疏松,呈现气球样变,进一步直观显示了长期高脂饮食造成大鼠肝脏脂肪变、慢性炎症至肝损伤的过程,说明模型建立成功。同时RT-PCR结果显示与脂质积累相关的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 m RNA相对表达上调;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的PGC-1α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下调。Western-blot结果也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肝脏中与脂质积累相关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AMPKα、PGC-1α、p-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在脂质代谢等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与空白组存在着显着差异。与模型组比较,甘枣宁颗粒各剂量组在不同程度上均可降低大鼠血清中TG、TC、AST、ALT含量,提高HDL-C含量,并显着降低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含量;镜检结果显示各剂量组甘枣宁颗粒均可显着减轻肝组织脂肪和炎症反应,使肝小叶和中央静脉基本恢复正常。RT-PCR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甘枣宁颗粒可促使与脂质积累相关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 m RNA表达水平下调。且甘枣宁颗粒可促使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GC-1αm RNA表达水平上调。Western-blot结果也显示不同剂量甘枣宁颗粒可不同程度地降低SREBP-1c、LXRα、ACC1和FAS等蛋白的表达。且甘枣宁颗粒可提高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AMPKα、PGC-1α、p-NF-κB等蛋白的表达。结论: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效,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以下相关途径得以实现:一、激活AMPK/PGC-1α通路,并通过降低脂质代谢相关蛋白LXRα、SREBP-1c、ACC1和FAS等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中TC、TG含量,提高HDL-C含量,从而改善脂类代谢状况,减轻脂类在肝脏沉积。二、激活AMPK/NF-κB通路,通过降低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含量,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马如风[7](2020)在《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最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地区居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仍保持上升趋势,且渐趋年轻化。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ing,VR)是心肌梗死后心脏出现的一种代偿性、继发性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种影响因素。长期持续的心室重构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最终诱发心力衰竭或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影响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率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抑制或逆转心室重构过程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室重构的关键环节。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患者基本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或兼挟其他证型。活血益气中药及其有效组分作为基本方在治疗心室重构方面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尤其是有效组分中药,其成分相对明确,药理作用较为清晰,且制剂多样、携带方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Panaxnotoginsengsaponins,PNS)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减少心肌耗氧量等药理作用;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Tan IIA)能通过抑制心肌纤维化,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改善心脏神经重构和电生理异常等;人参总皂苷(Total ginsenosides,TGS)显着的耐缺氧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脂质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从而改善AMI后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三者是本院院内制剂活血化瘀方主要组成药物的中药有效成分,单独应用可在不同层面上保护心肌梗死后心血管系统重构,而三者联合使用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还未有研究。最新文献研究表明,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可以通过调节NFκB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心肌缺血期的炎症浸润,同时抑制TGF-β1和Collagenl.的表达,降低心肌成纤维细胞功能,保护心肌细胞及其细胞外基质的重构;还能通过减少心肌细胞中Runx1、提高PPARα的表达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根据导师的多年临床用药经验和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药物-疾病靶点,本研究探索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PNS、TanⅡA、TGS联合用药,以PNS为君,TanⅡ 和 TGS 分别佐使,通过调节 ATF3、MAP2K3、p38MAPK、TGF-β1、Collagen I、NFκB p65、IκB、Runx1、PPARα 等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激活 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发挥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为将活血益气组分中药开发成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临床新药提供扎实有力的实验依据。研究方法结扎健康的SPF级SD(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管,构建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均分为六组:模型组(MI)、福辛普利组(Fosinopril,FIP,1.2mg/kg·d)、三七总皂苷组(PNS,40mg/kg·d)、丹参酮IIA 组(TanⅡA,70mg/kg·d)、人参总皂苷(TGS,30 mg/kg·d)、组分配伍组(Component compatibility,CC,PNS 40mg/kg-d+Tan IIA 70mg/kg.d+TGS 30mg/kg.d);假手术组(Sham)大鼠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相同位置只穿线不结扎,作为阳性对照。各给药组以灌胃方式给予相应药物,MI组大鼠和Sham组大鼠给予去离子水,连续给药4周。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心脏超声后取材,计算各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Heartweight/bodyweight,HW/BW);用HE和Mansson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脏的病理学改变和心肌纤维化程度;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心室重构标志物CRP、TNF-α、GDF-15和MMP9/TIMP1水平以及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AMP水平;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和RT-PCR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 ATF3/MAP2K3/p38 MAPK 信号通路中 ATF3、MAP2K3、p38 MAPK、NFκB p65、TGF-β1、Collagen I、Runx1、PPARα等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1.1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缩短分数(LVFS)显着降低(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LVIDs和LVIDd降低,LVEF和LVFS升高(P<0.01或0.05);其中组分配伍中药组心脏超声各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味组分中药组(P<0.05);1.2光镜下观察HE染色,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间隙增宽,且心肌纤维染色不均;心肌组织较松散,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有一定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伴见心肌纤维的溶解、断裂、坏死等,结合心脏超声结果表明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动物模型建立成功;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的病理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组织染色大致均匀,肌纤维较完整,分布较整齐,炎性浸润略减轻,细胞形态和结构得到改善,其中组分配伍中药组改善更明显;1.3光镜下观察Masson染色,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出现较明显胶原纤维和结缔组织增生,伴见心肌胶原和纤维瘢痕增多;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纤维和细胞外基质重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伴见少量心肌纤维增生,胶原沉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1或0.05),其中组分配伍组较其他单味组分组改善更为显着(P<0.05);1.4心脏质量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心脏质量指数明显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心脏质量指数降低(P<0.01或0.05);且组分配伍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下降更为明显(P<0.05);1.5 ELISA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血清心室重构标志物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RP、TNF-α GDF-15和MMP9/TIMP1水平明显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CRP、TNF-α、GDF-15和MMP9/TIMP1水平降低(P<0.01或0.05);与各单味组分给药组相比,组分配伍组各血清标志物水平改善较为显着(P<0.05)。2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2.1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的表达下降,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梗死后细胞外基质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程度(P<0.05);2.2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TF3的表达水平降低,MAP2K3、p38 MAPK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的ATF3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升高、MAP2K3、p38 MAPK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2.3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p-NFκB p65/NFκB p65和p-IκBα表达水平降低(P<0.01 或0.05);3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能量代谢的影响3.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AMP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水平明显降低,AMP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水平升高,AMP水平降低(P<0.01或0.05),改善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的能量生成;3.2化学比色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明显降低(P<0.0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水平明显升高(P<0.01),提高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中能量代谢酶水平;3.3 ELISA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出现降低(P<0.05),促进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的能量应用;3.4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Runx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PAR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Runx1的表达水平降低、PPARα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或0.05)。结论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降低心肌梗死大鼠血清炎症水平,且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较单味组分中药呈现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2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通过抑制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了成纤维细胞的功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外基质重构程度;3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通过激活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ATF3/MAP2K3/p38 MAPK炎症信号通路,进而降低了 NFκB/IκB炎症信号的过度激活,同时通过调节心肌组织中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下游能量代谢效应因子Runx1和PPARα的表达,改善了心肌组织中能量代谢紊乱,可能是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张瑞[8](2020)在《艾灸及艾烟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一种以粥样斑块为显着特征的慢性病理过程,属中医学“痰”、“瘀”的范畴。艾灸疗法以其温阳通脉,活血化瘀的特性在防治AS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现代研究证明,艾灸可以通过改善脂质代谢、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小板活化以及内皮细胞功能多个途径,起到多靶点治疗AS的作用。艾烟是艾灸起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证明了艾烟在抗AS中的作用。Rho/ROCK信号通路在人体内广泛分布,该通路的异常激活可以活化血小板,损伤内皮功能,促使巨噬细胞泡沫化,抑制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加重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与AS的各项发病机制均有深入的联系,也是近年来抗AS治疗中新的靶点和焦点。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艾灸对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及炎症反应展现出确切的改善作用。因此,开展艾灸干预Rho/ROCK信号通路的研究,一方面是对课题组前期成果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对于揭示艾灸防治AS的机制,有着较大的意义。基于上述基础,我们提出假说,艾灸及艾烟可能通过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发挥调节脂质代谢及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缓解炎症反应的作用,来实现防治AS的作用。目的:观察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脂质代谢、胸主动脉病理等AS常规指标的作用,通过对比阳性药物辛伐他汀以验证艾灸及艾烟抗AS的效应。以Rho/ROCK信号通路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比ROCK抑制剂法舒地尔探讨艾灸及艾烟改善A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前两章实验中,将60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艾灸组、艾烟组和辛伐他汀组各15只,以高脂饲料喂养。15只8周龄雄性C57BL/6非转基因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均采用固定器固定,每日抓取固定20 min;艾灸组采用固定器固定小鼠,在膻中穴施灸20min;艾烟组采用固定器固定小鼠后,将固定器放入5-15mg/m3的艾烟环境中20 min;辛伐他汀组小鼠每日每只按2.8 mg/kg的剂量给药,各组每周均干预6天。连续干预14周后取材,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TG、TC、LDL-C、HDL-C脂代谢相关指标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ApoA1、ox-LDL等脂蛋白水平;HE染色和油红“O”染色从横向和纵向观察胸主动脉的斑块病理变化及结构改变。在后两章实验中,药物组选用法舒地尔,其余小鼠品系、饲养、分组、干预情况与前两章一致。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胸主动脉Rho、ROCK2、PPARγ、LXRα和ABCA1的阳性面积比、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TGF-β1、IL-6、IL-10和IL-17等炎症因子水平。结果:1.血脂及脂蛋白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HDL-C和ox-LDL含量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ApoA1含量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艾灸组小鼠血清中TC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TG、LDL-C和ox-LDL含量下降(P<0.05),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1),ApoA1含量上升(P<0.05);艾烟组小鼠血清中TC、LDL-C和ox-LDL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TG含量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DL-C含量上升(P<0.05),ApoA1含量显着升高(P<0.01);辛伐他汀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ox-LDL含量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DL-C含量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poA1含量明显升高(P<0.01)。2.胸主动脉病理观察HE和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动脉粥样斑块病变最为严重,主动脉管腔狭窄,斑块内可见泡沫细胞、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胆固醇结晶,血管中膜向内膜增生。艾灸组和辛伐他汀组病理改善显着,动脉粥样斑块与模型组相比面积较小,炎性细胞浸润较少,血管中膜平滑肌增生程度较轻,两组组间差异不明显。艾烟组小鼠主动脉管腔狭窄,可见动脉粥样斑块,斑块内可见泡沫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模型组轻,血管内膜结构破坏,血管中膜增生。3.Rho/ROCK信号通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表达和阳性面积与空白组相比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Rho、ROCK2表达和阳性面积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的mRNA表达较空白组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的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胆固醇逆向转运及炎症因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PARγ表达和阳性面积与空白组相比减少(P<0.05)、LXRα显着减少(P<0.01),ABCA1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PPARγ、LXRα表达和阳性面积显着增加(P<0.01),ABCA1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PARy和LXRα蛋白含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ABCA1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PPARγ和LXRα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LXRα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艾灸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ABCA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而艾烟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PARγ、LXRα、ABCA1的mRNA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PPARy、LXRα、ABCA1 的 mRNA 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IL-10含量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IL-6、IL-17含量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P<0.05);艾灸组小鼠血清中TGF-β1和IL-10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IL-6和IL-17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下降(P<0.05);艾烟组小鼠血清中TGF-β1和IL-10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上升(P<0.05),IL-6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IL-17含量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法舒地尔组小鼠血清中TGF-β1和IL-10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IL-6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下降(P<0.05),IL-17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结论:1.艾灸及艾烟均可通过调节脂代谢紊乱、改善主动脉动脉粥样病理状况,从而减缓AS发生发展。2.艾灸及艾烟可下调Rho/ROCK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蛋白和mRNA表达。3.艾灸及艾烟可上调胆固醇逆转运途径相关指标,可双向调节炎症因子水平,以减缓AS病理进程。4.艾灸及艾烟调节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和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Rho/ROCK信号通路有关。

徐路[9](2020)在《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上常用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长期应用会出现不同概率、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草药的降脂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和吴茱萸碱1:1配伍可显着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轻高脂模型大鼠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通过作用于Leptin-AMPK通路、Leptin-Jak2-Stat3通路调节脂代谢,影响SREBP2、HMGCR、PPARα、LXRα、CYP7A1、NPC1L1、SR-BI、ABCG5、ABCG8等基因的表达,以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分解,以及抑制小肠胆固醇吸收。胆汁酸是体内清除胆固醇的重要形式,对于维持胆固醇的稳态和防止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有毒代谢物的积累以及肝脏和其他器官的损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进一步阐明黄连吴茱萸配伍的降脂机制,我们提出连萸配伍是否会影响这一重要过程。研究目的:以高脂血症模型小鼠为研究载体,以胆汁酸代谢为切入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负反馈调节通路FXR/FGF15/FGFR4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用色谱-质谱分析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探讨黄连吴茱萸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动物分组及给药48只雄性C57BL/6小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3天,称小鼠体重并记录,禁食12h,每只小鼠尾静脉取血约0.5ml,3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根据测得血清总胆固醇值及小鼠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n=8)、模型组(n=8)、阿托伐他汀组(n=8)、连萸低剂量组(n=8)、连萸中剂量组(n=8)、连萸高剂量组(n=8),使组间初始总胆固醇值及体重值无差异。空白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饲养,其余各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实验过程中所有动物自由采食和饮水。制备好中药煎剂,每日根据各组动物体重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体积为1ml/100g,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频率为1次/天,连续灌胃给药8周。2.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检测采用酶化学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介素6、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3.肝脏病理形态观察采用HE染色镜下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4.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5.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6.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检测采用色谱-质谱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研究结果:1.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2.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明显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的肝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脂肪变性,见脂肪空泡,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表现,其中连萸低、中、高剂量组优于阿托伐他汀组。3.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P<0.01),白介素10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水平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0.01)。4.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基因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肝脏CYP7A1、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GF15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5.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蛋白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1,P<0.05),肝脏CYP7A1、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FGF1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P<0.01)。6.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1)从胆汁酸的分类来看: 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空白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2.39%,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7.61%。模型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32.90%,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67.10%。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6.92%,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3.08%。 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空白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7.39%,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2.61%。模型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8.34%,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1.66%。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4.15%,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85%。(2)从差异胆汁酸来看,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粪便胆汁酸12-KLCA、GDCA、HDCA、Apo CA、CDCA、DCA、Iso LCA、LCA表达上调(p<0.05),TMCA、TUDCA、TCDCA、α-MCA表达下调(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中剂量组小鼠粪便胆汁酸7-KDCA、UDCA、CA、GCA上调(p<0.05),12-KLCA、Apo CA、Iso LCA下调(p<0.05)。结论:1.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相对复杂,脾胃升降失常是其关键病机,治当辛开苦降,升清降浊。黄连、吴茱萸配伍作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具有明显的调脂、抗炎作用。2.黄连、吴茱萸配伍通过抑制FXR/FGF15/FGFR4通路,上调CYP7A1的表达,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影响胆汁酸代谢发挥调脂作用。

陈瑶[10](2020)在《SAK-HV诱导免疫反应的种属差异对降脂功效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范围人类死亡的第一疾病,而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治疗药物靶向LDL、Lp[a]和富含TG的VLDL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仍存在现有药物难以治愈的严重的血脂异常,以及对现有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对具有新降脂机制的药物研发具有迫切需求。SAK-HV是我们室前期研制的具有溶栓和抗凝功能的重组蛋白,在药效学研究中能够降低高脂Apoe-/-动物模型的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脂质沉积,并在给药期内优于他汀药物的降脂效果。它在高脂鹌鹑模型、高脂大鼠模型中均产生类似的降脂效果,提示SAK-HV在高脂血症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药理学机制研究发现,SAK-HV诱发的特异性抗体介导了补体系统活化,进而调节肝脏脂代谢通路STAT3-C/EBPβ-PGC-1α的激活,表明SAK-HV诱发的免疫反应在降脂药效中十分关键。不同种属的动物各有其特点,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而SAK-HV作为治疗性蛋白,仅在小鼠体内评估其免疫反应和降脂作用是不足的。恒河猴在种属划分上属于灵长类,脂代谢调节系统和免疫系统更加精细且与人体更为接近,高脂恒河猴模型更趋近于模拟人体内高血脂状态。为了进一步评价SAK-HV的降脂药效,我们通过饲喂高脂饮食成功构建了高脂恒河猴模型。模型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给药组静脉注射相同体积0.04mg/kg的SAK-HV隔天给药7次后,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发现在该给药剂量下SAK-HV并不能在恒河猴体内明显降低血清中的脂质水平。肝功能检测结果表明,SAK-HV并未对恒河猴的肝功能产生影响,这与前期的毒理学研究相一致,表明SAK-HV在该剂量下在恒河猴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肝脏病理学提示,SAK-HV对肝脏脂质沉积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动物只数有限,动物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组间无显着差异,因此该作用尚需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在恒河猴中,SAK-HV尽管诱导了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但补体系统并未活化,肝脏降脂通路STAT3-C/EBPβ-PGC-1α也并未检测到显着的活化。实验结果提示,SAK-HV诱导的不同种属间的免疫反应差异可能是造成降脂功效差异的原因。前期实验已经证实SAK-HV能够在高脂小鼠、大鼠及鹌鹑模型中实现降脂。与小鼠、大鼠相比,豚鼠对于致敏物质的反应更敏感,是免疫学研究的理想动物,而恒河猴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其免疫系统及代谢系统更接近人体。因此,我们进一步研究SAK-HV处理在上述四种动物体内诱发的免疫反应差异与降脂差异的关联。在前期Apoe-/-小鼠研究确定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方式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给予小鼠、豚鼠、大鼠、恒河猴等效剂量的SAK-HV,并对比血清中SAK-HV特异性抗体水平以及补体C3a水平,结果表明豚鼠体内SAK-HV特异性抗体水平显着高于恒河猴体内的抗体水平,并且高于小鼠和大鼠的水平,而恒河猴体内的抗体水平则低于小鼠及大鼠的水平。此外,尽管SAK-HV能够激活豚鼠、小鼠和大鼠体内的补体系统,但其并不能在恒河猴体内激活补体。豚鼠在SAK-HV给药后出现强烈的过敏反应而死亡。上述结果证明SAK-HV在豚鼠体内诱发最强的免疫反应,并存在免疫毒性,而在恒河猴体内触发的免疫反应程度低于其在小鼠及大鼠体内的免疫水平。结合SAK-HV在不同种属动物体内降脂药效的差异,我们提出SAK-HV诱发的适度免疫反应在降脂药效中具有关键作用,其在恒河猴体内没有降脂功效可能与恒河猴体内较低水平的免疫反应有关,即可能与其作为灵长类动物具备更高的免疫稳态有关。基于上述结果和分析,我们希望能通过改变药物递送途径实现免疫增效从而改善降脂功效。PLGA-PEG-PLGA(Gel)三嵌段共聚物水凝胶,具有生物相容性高、生物可降解性好以及热敏的特点,在低温(例如4℃)下是低粘度液体,可以将药物混合到聚合物溶液中以方便注射,而当温度达到生理温度时,胶束自动转变为粘性凝胶,形成原位储库,使其成为安全且可控的药物输送载体。本研究中将其用于SAK-HV重组蛋白递送,利用其以可持续的方式在体内释放抗原的特点,通过促进抗原特异性Ig G免疫应答实现免疫增效。同时,温敏和可皮下注射的PLGA-PEG-PLGA水凝胶具有更安全、应用方便和依从性好的优势。药效学实验表明,在Apoe-/-小鼠体内用同样剂量的SAK-HV/PLGA-PEG-PLGA(SAK-HV/Gel)处理产生了较SAK-HV更显着的降脂效果,诱发了更高水平的免疫激活,提示适度的免疫增效确实能够改善降脂,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SAK-HV诱导的免疫反应在降脂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我们结合转录组学、lnc RNA测序和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对SAK-HV/Gel降脂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提示有尚未报道的通路参与其降脂。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表明SAK-HV/Gel通过促进游离脂肪酸向HDL的转化、促进脂肪酸氧化代谢、抑制脂质合成而降脂。并且,SAK-HV/Gel对免疫反应的调节在其中发挥重要角色。基于lnc RNA测序及m RNA转录组分析,我们提出lnc RNA Gm20649-Onecut1-Cyp7a1通路可能作为重要降脂路径之一,这将作为我们后续工作的重点,从非编码RNA转录的新视角揭示SAK-HV/Gel的降脂机制。同时,代谢组学和m RNA转录组分析结果共同提示脂肪酸氧化分解改变是其降脂过程中的重要环节。SAK-HV/Gel处理后肝脏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亚油酸代谢、酮体的合成与降解途径,为进一步阐明其降脂机制提供了线索。这些仍需要后续实验的进一步验证与探究。巨噬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细胞迁移是发挥免疫功能如吞噬、分泌和杀伤的前提条件。不同微环境下,巨噬细胞活化为不同状态参与免疫稳态的调节,并且在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类疾病的进展中发挥调节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巨噬细胞是SAK-HV的靶细胞之一,SAK-HV可以选择性地触发其增殖,但目前SAK-HV对巨噬细胞迁移和极化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在这部分工作中,我们进一步研究了SAK-HV对巨噬细胞迁移的影响,并基于RAW264.7细胞探讨了SAK-HV诱导迁移的分子机制。利用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证实SAK-HV能够通过其SAK突变域显着促进巨噬细胞迁移。机制研究中,通过筛选迁移相关通路的活化并利用抑制剂实验,发现JNK和NF-κB通路在SAK-HV诱导的细胞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我们筛选了迁移相关效应分子,发现SAK-HV诱导了MCP-1的表达上调,并且MCP-1的表达受到JNK和NF-κB通路的调控。抑制MCP-1表达或干扰其特异性受体CCR2均部分抑制了SAK-HV诱导的细胞迁移。综上,我们发现SAK-HV通过激活JNK和NF-κB通路上调MCP-1的表达,从而以自分泌的方式促进巨噬细胞的迁移。此外,本研究还证实SAK-HV能够促进巨噬细胞M1转化。SAK-HV对巨噬细胞的作用加深了我们对SAK-HV调节免疫反应的认识,同时提示SAK-HV对巨噬细胞功能的调节可能参与其通过调节免疫应答实现降脂的机制。

二、PPARs和NFκB在高脂血症大鼠内皮细胞中表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PARs和NFκB在高脂血症大鼠内皮细胞中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杨梅苷降脂与抗炎功能的评估及其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MYR的简介
    1.2 NYR的分离纯化
    1.3 MYR的生理功能
        1.3.1 抗氧化作用
        1.3.2 改善心血管作用
        1.3.3 保护肝脏作用
        1.3.4 抗异常性疼痛作用
        1.3.5 神经保护作用
        1.3.6 其他作用
    1.4 高脂模型
        1.4.1 肝癌细胞模型
        1.4.2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1.5 炎症模型
        1.5.1 巨噬细胞模型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MYR降脂功能的评估及其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2.5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MYR对高脂小鼠宏观表型的影响
        2.3.2 MYR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2.3.3 MYR对高脂血症小鼠组织结构的影响
        2.3.4 MYR对脂代谢关键基因mRNA表达影响
        2.3.5 MYR对高脂小鼠肝脏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2.3.6 MYR对高脂小鼠肝脏组织脂代谢关键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2.3.7 MYR对高脂小鼠肝脏组织PPAR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
        2.3.8 MYR对高脂小鼠肝脏组织炎症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2.3.9 MYR对细胞活力影响
        2.3.10 MYR抑制O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积累
        2.3.11 MYR对细胞脂代谢关键基因的影响
        2.3.12 MYR对细胞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2.3.13 MYR对细胞脂代谢关键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2.3.14 MYR对细胞PPAR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
        2.3.15 MYR对细胞炎症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3 MYR抗炎功能的评估及其分子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2.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MYR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
        3.3.2 MYR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3.3.3 MYR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3.3.4 MYR对通过AP-1和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对炎症细胞保护
    3.4 讨论
    3.5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5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注解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SCAP/SREBP-2通路介导的胆固醇代谢及炎症反应探讨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体重、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造模及分组
        1.4 干预方法
        1.5 检测指标
        1.6 数据分析
    2.实验结果
        2.1 干预前后各组大鼠体重水平变化
        2.2 各组大鼠血脂水平比较
        2.3 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比较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针刺改善高脂血症的机制
实验二 电针对高脂血大鼠肝脏胆固醇合成及肝脂肪变性、动脉炎性损伤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4 标本取材及固定
        1.5 检测指标
        1.6 数据分析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肝脏TC水平比较
        2.2 各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比较
        2.3 各组大鼠肝脏形态学
        2.4 各组大鼠主动脉弓形态学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高脂血症与肝脂肪变性及动脉炎性损伤的关系
        3.3 电针改善肝脂肪变性及动脉炎性损伤的机制
实验三 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SCAP/SREBP-2及下游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标本取材及固定
        1.5 检测指标
        1.6 数据分析
    2.结果
        2.1 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SCAP/SREBP-2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2 SCAP在肝脏的定位及免疫荧光强度
        2.3 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SCAP/SREBP-2通路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SCAP/SREBP途径与胆固醇代谢
        3.3 电针对胆固醇代谢的调节作用
实验四 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和主动脉弓NLRP3、IL-1β、IL-18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标本取材及固定
        1.5 检测指标
        1.6 数据分析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肝脏NLRP3水平比较
        2.2 各组大鼠主动脉弓NLRP3水平比较
        2.3 各组大鼠肝脏及主动脉弓IL-1β、IL-18水平比较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1.1 电针能够下调肝脏及主动脉弓NLRP3蛋白表达
        3.1.2 电针能够下调肝脏及主动脉弓IL-1β、IL-18的蛋白表达
        3.2 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3.3 电针对高脂血症状态下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
讨论
    1.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2.选穴依据及电针参数和疗程的选择
        2.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2.2 选穴依据
        2.3 电针参数及疗程的选择
    3.SCAP/SREBP-2途径的激活能够促进胆固醇合成,抑制胆固醇内吞清除
        3.1 SCAP、SREBP-2与高脂血症
        3.2 HMGCR、PCSK9与高脂血症
    4.SCAP/SREBP-2途径的激活能够促进炎症反应
    5.炎症反应加重高脂血症,促进肝脂肪变性和动脉炎性损伤
        5.1 NLRP3 与高脂血症
        5.2 炎性细胞因子与高脂血症
    6.电针对脂质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
        6.1 电针能够改善脂质代谢
        6.2 电针能够改善高脂诱导的炎症反应
    7.创新点
    8.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灸降脂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3)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中医“通阳理论”的研究进展
    1 “通阳理论”的起源
    2 “通阳理论”的发展
    3 “通阳理论”的完善
    4 “通阳法”在NAFLD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样本量计算
    6 质量控制
    7 调查内容
    8 统计分析
    9 结果
    10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与胰岛素抵抗
    1 肝脏中的巨噬细胞
    2 NAFLD中的巨噬细胞
    3 巨噬细胞极化
    4 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
    5 巨噬细胞极化激活机制
    6 脂肪组织与脂肪肝之间的联系
    7 巨噬细胞与胰岛素抵抗
    8 巨噬细胞的临床意义
    9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二 NAFLD中医PRO量表
附录三 博士期间文章发表与科研
致谢

(4)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药物与试剂
        3 主要仪器
        4 实验器械
        5 动物饲养
        6 实验方法
        7 取材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9 统计方法
    结果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讨论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和厚朴酚抑制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和厚朴酚抑制ApoE-/-小鼠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形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实验方法
        2.3.1 高脂饮食和颈总动脉套管法建立ApoE-/-小鼠颈动脉AS模型
        2.3.2 HE染色检测颈动脉血管形态及AS斑块的形成
        2.3.3 Masson染色检测颈动脉血管中胶原纤维的增生
        2.3.4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颈动脉血管中α-SMA的表达及分布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高脂饮食结合颈动脉套管能够有效构建ApoE-/-小鼠颈动脉AS模型
        3.2 HNK减少AS斑块负荷
        3.2.1 高脂饮食结合颈动脉套管增加ApoE-/-小鼠颈动脉AS斑块负荷
        3.2.2 HNK剂量依赖性降低AS斑块负荷,作用与阿托伐他汀相当
        3.3 HNK抑制VSMC合成胶原纤维
        3.3.1 高脂饮食和颈动脉套管增加ApoE-/-小鼠颈动脉胶原纤维增生
        3.3.2 HNK抑制VSMC合成胶原纤维,作用与阿托伐他汀相当
        3.4 HNK抑制VSMC分化、增殖和迁移
        3.4.1 高脂饮食和颈动脉套管增加VSMC的分化、增殖和迁移
        3.4.2 HNK增加α-SMA表达,改善VSMC收缩功能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和厚朴酚减轻ApoE-/-小鼠颈动脉血管中的氧化应激、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血管炎症反应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研究方法
        2.3.1 试剂盒检测ROS的含量、SOD的活性和NO的含量
        2.3.2 PCR检测TNF-α、IL-6、IL-1β和iNOS的mRNA表达水平
        2.3.3 Western blot检测iNOS的蛋白表达水平
        2.3.4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NOS的表达部位及含量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HNK减少ApoE-/-小鼠颈动脉AS血管中的氧化应激反应
        3.1.1 HNK抑制ROS的生成
        3.1.2 HNK减少SOD的消耗
        3.2 HNK减轻ApoE-/-小鼠颈动脉AS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3.2.1 HNK降低NO的含量
        3.2.2 HNK下调iNOS的mRNA表达水平
        3.2.3 HNK抑制iNOS的蛋白表达
        3.2.4 HNK改善iNOS在血管壁内的过度表达及异常分布
        3.3 HNK降低ApoE-/-小鼠颈动脉AS血管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3.3.1 HNK降低TNF-α的mRNA表达水平
        3.3.2 HNK降低IL-6的mRNA表达水平
        3.3.3 HNK降低IL-1β的mRNA表达水平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和厚朴酚抑制ApoE-/-小鼠颈动脉血管中TLR表达及NF-κB信号通路激活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实验方法
        2.3.1 Western blot检测TLR2、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
        2.3.2 Western blot检测IκBα、p-IκBα及胞浆和胞核内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
        2.3.3 EMSA法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HNK降低ApoE-/-小鼠颈动脉AS血管中TLR2、TLR4的表达水平
        3.1.1 HNK降低TLR2的表达水平
        3.1.2 HNK降低TLR4的表达水平
        3.2 HNK抑制ApoE-/-小鼠颈动脉AS血管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3.2.1 HNK降低胞浆中p-IκBα和胞核内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胞浆中IκBα和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
        3.2.2 HNK降低NF-κB的DNA结合活性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Toll样受体在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类型
        2.研究对象
        3.伦理学要求
        4.干预方法
        5.疗效指标
        6.安全性指标
        7.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
        2.主要疗效指标
        3.次要疗效指标
        4.安全性评价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二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三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四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脂质积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五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结论
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综述 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在肝脏疾病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室重构与炎症相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能量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艾灸及艾烟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与Rho/ROCK信号通路
        1. Rho/ROCK信号通路的构成
        2. Rho/ROCK信号通路与AS的关系
        3. 以Rho/ROCK信号通路为靶点的药物
        4. ROCK抑制剂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艾灸及艾烟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艾灸疗法治疗AS的机制研究
        2. 艾烟治疗AS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脂质代谢及一般状况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主动脉病理结构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Rho/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2. 穴位的选择
    3. 干预时间的选择
    4. 其他干预组的设置
结语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高脂血症的治疗
        1.3.1 饮食运动治疗
        1.3.2 药物治疗
        1.4 胆汁酸代谢
        1.4.1 胆汁酸是体内胆固醇的主要代谢途径
        1.4.2 胆汁酸代谢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1.4.3 FXR/FGF15/FGFR4 是控制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通路
    2 中医学对血脂的认识
        2.1 膏脂的含义
        2.2 膏脂为人体所必需的精微物质
        2.3 膏脂的化生与脾胃关系密切
        2.4 膏脂转输失常形成高脂血症
    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3.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3.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认识
        3.2.1 过食肥甘厚味
        3.2.2 过逸少劳
        3.2.3 体质因素
        3.2.4 情志因素
        3.3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机的认识
        3.3.1 脾运失健
        3.3.2 脾胃气虚
        3.3.3 肝失疏泄
        3.3.4 肾失气化
        3.3.5 肝肾阴虚
        3.3.6 痰瘀互结
        3.4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
        3.5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3.5.1 饮食疗法
        3.5.2 适量运动
        3.5.3 针灸治疗
        3.5.4 中药复方
        3.5.5 其他
    4 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的依据
        4.1 理论基础
        4.2 临床经验
        4.3 实验研究
    5 辛开苦降法为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治法
        5.1 辛开苦降法的含义
        5.2 辛开苦降法调节脾胃气机升降
        5.2.1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5.2.2 脾胃病以寒热错杂证多见
        5.3 历代医家对辛开苦降法的运用
    6 黄连吴茱萸配伍为辛开苦降法的体现
        6.1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概述
        6.2 古代医家对黄连吴茱萸的运用
        6.3 黄连吴茱萸药理作用研究
        6.3.1 黄连的药理作用
        6.3.2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6.3.3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药理作用
        6.4 黄连吴茱萸的临床研究
        6.4.1 黄连吴茱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6.4.2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中药煎剂制备
        2.2 高脂饲料制备
        2.3 动物分组
        2.4 给药方法
        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指标
        2.6.1 行为体征观察
        2.6.2 血浆检测
        2.6.3 肝指数(Hepatic index,HI)
        2.6.4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及HE染色
        2.6.5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基因检测
        2.6.6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蛋白检测
        2.6.7 胆汁酸谱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3.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饲料消耗量的影响
        3.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3.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5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3.5.1 对高脂模型小鼠HI的影响
        3.5.2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3.5.3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3.6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3.7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3.7.1 总RNA质量检测
        3.7.2 溶解曲线
        3.7.3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基因表达的影响
        3.7.4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基因表达的影响
        3.8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3.8.1 肝、肠组织蛋白浓度
        3.8.2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蛋白表达的影响
        3.8.3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蛋白表达的影响
        3.9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组学的影响
        3.9.1 代谢物标准品XIC图
        3.9.2 质控样本评价
        3.9.3 胆汁酸成分
        3.9.4 标准曲线结果
        3.9.5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3.9.6 差异胆汁酸
讨论
    1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1.1 高脂血症模型选择
        1.1.1 高脂饲料喂养法
        1.1.2 脂肪乳剂灌胃法
        1.1.3 复合因素造模法
        1.2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2.1 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
        2.2 改善高脂血症小鼠肝脏脂肪变的作用
    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的抗炎作用
        3.1 对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3.2 对血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的影响
    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的调节作用
        4.1 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
        4.1.1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4.1.2 差异胆汁酸
        4.2 对胆汁酸代谢通路的影响
        4.2.1 胆汁酸经典合成途径
        4.2.2 FXR/FGF15/FGFR4 通路
        4.3 肝脏FXR
    5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探讨
结论
特色与创新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中医治疗高血脂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10)SAK-HV诱导免疫反应的种属差异对降脂功效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SAK-HV在高脂恒河猴中的药效学评估及降脂作用的种属差异
    1.1 前言
    1.2 SAK-HV在高脂恒河猴中的降脂作用
        1.2.1 材料方法
        1.2.2 实验结果
    1.3 SAK-HV触发不同种属动物中的免疫差异
        1.3.1 材料方法
        1.3.2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SAK-HV/Gel的免疫效果及其降脂作用评价
    2.1 前言
    2.2 SAK-HV/Gel的免疫效果及降脂功效
        2.2.1 材料方法
        2.2.2 实验结果
    2.3 基于转录组学的SAK-HV/Gel降脂机制探究
        2.3.1 材料方法
        2.3.2 实验结果
    2.4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的机制探究
        2.4.1 材料方法
        2.4.2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部分 SAK-HV对巨噬细胞迁移的作用及机制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SAK-HV触发巨噬细胞迁移
        3.3.2 SAK-HV通过其SAK突变体结构域促进了细胞迁移
        3.3.3 SAK-HV对巨噬细胞迁移相关通路的影响
        3.3.4 SAK-HV通过JNK和 NF-κB通路促进迁移
        3.3.5 SAK-HV处理对迁移相关效应蛋白的影响
        3.3.6 SAK-HV通过JNK/NF-κB途径促进MCP-1 表达
        3.3.7 MCP-1 对于SAK-HV诱导的巨噬细胞迁移至关重要
        3.3.8 SAK-HV促进巨噬细胞M1 型极化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四、PPARs和NFκB在高脂血症大鼠内皮细胞中表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杨梅苷降脂与抗炎功能的评估及其分子机理研究[D]. 黄梦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SCAP/SREBP-2通路介导的胆固醇代谢及炎症反应探讨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的影响[D]. 武欢.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D]. 刘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D]. 李中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和厚朴酚抑制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源.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D]. 彭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7]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D]. 马如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艾灸及艾烟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D]. 张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D]. 徐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SAK-HV诱导免疫反应的种属差异对降脂功效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陈瑶. 军事科学院, 2020(02)

标签:;  ;  ;  ;  ;  

PPARs和NFκB在高脂血症大鼠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