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湘西北小溪峪组的地质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王怿,戎嘉余,唐鹏,黄冰,张小乐,赵文金[1](2021)在《中国志留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指出志留系是第一个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的系,含4统、7阶。中国志留系的研究历经百年,以全球志留系划分和对比标准为指导,在不同块体的划分和对比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依据最新成果和已有资料的分析,本文侧重于中国各地区志留纪岩石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综合梳理岩石地层区划、主要剖面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将中国志留系重新划分为7个地层区、20个地层分区,从中遴选出70条岩石地层剖面,以组为单元,以生物地层信息为主要根据,以国际标准为统一框架,用对比表的形式,提出中国不同块体间志留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案。
王根贤,陈必河,郑正福,周超[2](2021)在《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文中认为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8±1.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林宝玉,李明,黄莫,邓丽婷[3](2021)在《关于《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若干问题的商榷》文中认为《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陈旭和戎嘉余,1996)有以下结论:(1)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归属于特列奇阶上部;(2)将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与英国特列奇阶对比;(3)将扬子区特列奇阶的顶界置于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之顶;(4)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称为特列奇期晚期古地理图;(5)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与上覆中泥盆统—中二叠统之间的不整合面代表的上升运动,称为"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笔者等依据多年对扬子地台志留纪地层剖面的实地考察和近数十年来扬子区坟头组中—上部、茅山组、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西坑组等地层中文洛克世、拉德洛世、普里多利世早期古生物化石的发现,认为:(1)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2)回星哨组、小溪峪组等大致与英国的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对比;(3)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的顶界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剥蚀后残留的层位随地而异的顶界;(4)根据回星哨组、西坑组、茅山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应是文洛克世—普里多利世古地理图;(5)"扬子地台整个上升"(Huang T K,1945)的时代是志留纪末期,没有"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特提出商榷。上述这些地层时代的解决,对扬子区志留系4统层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中国扬子区与英国命名剖面志留系的对比以及中国南方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最后一幕时代的再次确定提供了地层学和古生物方面的依据。
蔡文鹏,侯明才,陈瀚之,刘彦鹏[4](2020)在《下扬子南部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五通群陆源碎屑岩显微图像数据集》文中指出加里东构造末期,华南大部分地区暴露并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泥盆纪大海侵淹没扬子地块大部分地区,并广泛沉积一套岩性高度相似的陆源碎屑岩,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该套碎屑岩的物源信息、沉积环境信息是揭示加里东构造运动末期下扬子地区古地貌和晚古生代初期沉积和古地理格局的钥匙。下扬子地区可公开查阅的五通群基础岩石学数据较为缺乏,重复的基础岩石学工作还在不断地进行。为了更好地共享这些基础岩石学数据,本数据集通过使用偏光显微镜,对下扬子南部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五通群12条剖面和12个露头共计200个碎屑岩样品标准岩石薄片进行图像采集与镜下特征分析,同时收集前人文献中12个五通群碎屑岩样薄片图像,共212个碎屑岩的显微图像整理成详细的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了样品的采样位置、地层时代、岩石名称及特征等信息,不仅可以应用于五通群基础地质学研究,也可应用于图像智能识别等交叉学科研究中,还可以为社会生产提供基础资料服务。
章乐彤[5](2019)在《重庆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提出本文以重庆的秀山、酉阳及城口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下志统龙马溪组两套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有机与无机地球化学参数,分析了两套页岩形成的沉积环境,探讨了两套页岩有机质形成与保存的主控因素,对比分析了两套地层页岩气的成藏条件。研究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沉积于低纬度的浅水-半深水陆棚环境,其物源构造环境以活动大陆边缘为主,气候以干燥炎热为特征,水体环境以封闭-半封闭为主,水体深度变化较大,盐度较高,并且伴有海底热液活动的参与。该套页岩有机质的形成受氧化还原条件的一定影响,其古盐度和古气候不利于有机质的形成;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沉积于中低纬度的浅水的陆棚环境,其物源构造环境以大陆岛弧为主,构造活动较为剧烈,物源剥蚀区火山活动比较剧烈。其沉积时期气候以湿润温暖为特征,水体封闭条件较好,以弱氧化-还原环境为主,水体深度变化较小,盐度由于全球冰川融化原因相对较低,其良好的水体封闭条件和温暖湿润的环境为有机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水体深度和盐度对有机质的形成影响较小。对比分析了研究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成熟度高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热演化程度较高;两套页岩的岩矿特征较为相似,其脆性矿物含量均较高,有利于后期压裂改造;龙马溪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高于牛蹄塘组,且孔隙结构也优于牛蹄塘组。研究表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成藏条件要好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文中还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域与涪陵焦石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主控制因素的差异。两套页岩的沉积环境、岩矿特征和有机质形成与保存条件基本相同,但研究区的后期构造改造要强于焦石坝地区,这也是前者未能发现工业性页岩气富集的重要原因。
张元动,詹仁斌,甄勇毅,王志浩,袁文伟,方翔,马譞,张俊鹏[6](2019)在《中国奥陶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文中研究指明简要回顾中国奥陶纪年代地层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地质年龄、化学地层和磁性地层等学科的角度,详细阐述和讨论了国际和中国奥陶系划分方案、各条界线的定义标准、识别特征和存在问题,初步建立了多学科的地层对比关系.目前,国际奥陶系采用"三统七阶"的标准划分方案,即自下而上:下奥陶统(特马豆克阶、弗洛阶)、中奥陶统(大坪阶、达瑞威尔阶)和上奥陶统(桑比阶、凯迪阶、赫南特阶).这7个阶的底界金钉子已于1997~2007年全部确立,其中有三个阶的"金钉子"确立在中国.中国的年代地层方案与国际标准方案基本一致(惟部分阶名有别),包括下奥陶统(新厂阶、益阳阶)、中奥陶统(大坪阶、达瑞威尔阶)、上奥陶统(艾家山阶、钱塘江阶、赫南特阶).在多数情况下中国可以直接采用国际标准划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结合使用中国地区性的上奥陶统艾家山阶和钱塘江阶.在详细总结中国各个块体奥陶系发育特征及其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华南、华北(含塔里木、柴达木)和西藏-滇西等主要块体之间的最新奥陶系对比格架,提出特马豆克阶、大坪阶和凯迪阶底界存在的定义、识别和跨相区对比问题,认为特马豆克阶底界主要是牙形刺的分类学问题,而大坪阶和凯迪阶的底界则主要是跨相区对比问题.中国奥陶纪化学地层学研究显示,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和上奥陶统凯迪阶的无机碳同位素曲线与国际综合曲线存在较明显的不一致现象,值得高度重视.中国奥陶系的同位素年龄值匮乏,且仅有的3个可靠锆石年龄均集中在晚奥陶世凯迪晚期-赫南特期,华南上奥陶统含有丰富斑脱岩层,亟待开展同位素测年进一步研究.中国奥陶纪磁性地层研究非常薄弱,迄今为止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华北下奥陶统,结果可与国外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对奥陶系内"阶"的悬殊的时限差异进行了分析,建议对长时限的特马豆克阶、达瑞威尔阶和凯迪阶分别进一步细分为二个亚阶.
王怿,蒋青,唐鹏,张小乐,黄冰,詹仁斌,孙存礼,戎嘉余[7](2018)在《赣西北志留纪晚期地层的发现和西坑组的厘定》文中研究表明依据对赣西北地区线形植物、大型虫管遗迹和微体植物化石的研究,在原西坑组上部划出了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对原西坑组进行了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为小溪组,下部为厘定后的西坑组。厘定后的西坑组以黄绿色、紫红色薄—中厚层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夹细砂岩,属于"上红层",与下伏夏家桥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小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其地质时代为兰多维列世特列奇中晚期。基于皖赣鄂边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的研究,表明在扬子上升后,皖赣鄂边区发育志留纪晚期沉积,证明该区遭受过海侵,在一定区域内沉积了一定厚度的地层;陆生线形植物和早期维管植物在该区的产出,表明其沉积区距物源区不远,该区河流发育,海域的海水发生淡化现象。
魏方辉,杨少辉,赵伟,李超,梁恩云,曹顺红,赵睿成[8](2018)在《石门—桑植复向斜若干个不整合面特征及其对构造演化过程和盆地属性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沉积盆地性质、地壳运动特征和运动阶段的重要依据。通过区域地质调查,结合不同时代地层沉积体系特征,在雪峰山西侧的石门—桑植复向斜早古生代末期—中生代地层中厘定出5个不整合面,由下而上分别是文洛克统小溪峪组与上覆中泥盆统云台观组、中二叠统梁山组或栖霞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上泥盆统黄家蹬组或写经寺组与中二叠统梁山组或栖霞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中三叠统巴东组与上三叠统九里岗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中三叠统巴东组与下—中侏罗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下白垩统石门组与下伏老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这几个不同时代的不整合面代表了石门—桑植复向斜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地质演化时期中特定的构造事件。其中,小溪峪组与上覆泥盆系、二叠系系平行不整合关系反映雪峰古陆西侧隆后前陆盆地于文洛克世晚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隆升成陆并接受风化剥蚀;中泥盆统与中二叠统平行不整合是"柳江上升"和"黔桂上升"两次构造运动的产物;巴东组与九里岗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反映中三叠世晚期的早印支运动在研究区以水平抬升为主,横向挤压缩短较微弱;下—中侏罗统与巴东组角度不整合反映中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晚印支运动NNW—SSE向强烈挤压使石门—桑植复向斜进一步收缩变窄,且形成一系列次级背向斜构造和挤压凹陷盆地;下—中白垩统呈串珠状角度不整合在下伏地层之上,主要反映早燕山构造运动。这些不整合面的厘定及其代表的相应构造事件为湘西北地区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地质信息,同时,对合理分析雪峰山西侧地区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沉积盆地属性提供了更仔细、更可靠的参考数据。
梁恩云,刘耀荣,邹光均,魏方辉,刘庚寅,熊苗[9](2017)在《张家界地区志留系岩石地球化学与构造背景》文中指出张家界地区志留系出露有兰多弗里统及文洛克统,其中兰多弗里统泥岩中SiO2含量平均61.59%,SiO2/Al2O3值平均3.63,K2O/Na2O值平均4.80,Al2O3/(K2O+Na2O)值平均3.49,∑REE含量平均238.58×10-6,LREE含量平均213.89×10-6,LREE/HREE值平均8.68,B含量平均98.29×10-6,B/Ga值平均3.99,Th/U值平均5.61。通过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认为:兰多弗里统泥岩以活动大陆边缘物源为主,混入部分大陆岛弧物源,其古老物源则可能来自被动大陆边缘;已经拼合在一起的华夏、扬子陆块,在志留纪时期继续向北西挤压,形成多处隆升(黔中隆起、雪峰隆起等),随着进一步挤压,雪峰隆起升出海面,为张家界地区提供了泥质沉积物,挤压导致岛弧形成并提供了部分物源。
魏思源,张利萍,党婧文,张欣然,归航[10](2017)在《湘西北地区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分析》文中指出湘西北地区是湘鄂西区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已开展油气勘探多年,并取得了一系列勘探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以湘西北地区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区域为主要研究地层,介绍了湘西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及地层展布特征,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资料,计算烃源岩生烃潜力及分布后得出勘探潜力,并对资源量结果可靠性进行分析,由于湘西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氯仿沥青含量异常低,可提供参考样品量少,因此采用有机碳计算资源量方法得出该地区的资源勘探前景,并绘出了该地区资源分布量柱形图。
二、论湘西北小溪峪组的地质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湘西北小溪峪组的地质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志留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志留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
2 中国志留纪生物带 |
3 中国志留纪地层区划、代表剖面和划分对比 |
3.1 阿尔泰—兴安地层区(I) |
3.2 西准噶尔—北山地层区(II) |
3.3 塔里木地层区(III) |
3.4 昆仑—祁连地层区(IV) |
3.5 华北地层区(V) |
3.6 西藏—滇西—川西地层区(VI) |
3.7 华南地层区(VII) |
4 讨论 |
(2)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扬子陆壳板块与华夏洋壳板块上奥陶统—志留系兰多弗里统多重地层对比 |
2 晚奥陶世古地理和古构造概况 |
3 湖南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 |
3.1 湘中南褶皱山地(Ⅰ) |
3.2 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沉积洋盆(Ⅱ) |
3.3 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沉积洋盆即华夏洋壳板块前陆盆地(Ⅲ) |
4 湖南志留纪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 |
4.1 华夏褶皱山地(湘中南部分)(Ⅰ) |
4.2 北东、北北东向弧形桃江—白马山—苗儿山板块碰撞带(Ⅱ) |
4.3 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Ⅲ) |
4.4 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世埃隆期沉积洋盆即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Ⅳ) |
5 华南洋 |
6 对张家界地区小溪峪组时代及特列奇阶地层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的商榷 |
7 几点认识 |
(3)关于《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若干问题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 扬子区志留系顶部地层时代 |
1.1 江苏盐城大丰 |
1.2 江苏南京和江苏句容 |
1.3 安徽南陵 |
1.4 湖北崇阳 |
1.5 湖北通山 |
1.6 湖南张家界地区 |
1.7 重庆秀山 |
1.8 四川广元地区 |
2 扬子区志留系顶部与英国特列奇阶对比 |
3 扬子区兰多弗里统特列奇阶的上界 |
4 “扬子上升”的时代 |
5 “中国扬子区特列奇期的古地理图” |
6 结语 |
(4)下扬子南部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五通群陆源碎屑岩显微图像数据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
2 数据样本描述 |
3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
4 数据价值 |
5 数据使用方法和建议 |
(5)重庆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意义和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页岩气开采现状 |
1.2.2 富有机质页岩的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
2.2 研究区地区构造背景 |
2.2.1 研究区重要构造单元 |
2.3 重庆地区构造演化史 |
2.3.1 震旦纪前构造演化阶段 |
2.3.2 震旦纪-志留纪构造演化阶段 |
2.3.3 泥盆纪-三叠纪造演化阶段 |
2.3.4 侏罗纪—至今构造演化阶段 |
2.4 研究区地层特征 |
2.4.1 研究区区域地层概述 |
2.4.2 重庆地区地层发育情况 |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 |
3.1 样品信息 |
3.2 样品试验处理与结果 |
第四章 沉积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分析 |
4.1 物源构造环境 |
4.1.1 主量元素分析法 |
4.1.2 微量元素分析法 |
4.1.3 稀土元素元素分析法 |
4.2 古气候条件分析 |
4.2.1 主量元素分析法 |
4.2.2 微量元素分析法 |
4.3 古盐度条件分析 |
4.3.1 B/Ga值分析法 |
4.3.2 Sr/Ba值分析法 |
4.3.3 镁铝比值分析法 |
4.3.4 TOC/S值分析法 |
4.4 氧化还原条件分析 |
4.4.1 Cu/Zn值分析法 |
4.4.2 微量元素分析法 |
4.4.3 δU和 U/Th值分析法 |
4.5 古水深条件分析 |
4.5.1 Ce异常分析法 |
4.5.2 Rb/Zr比值分析法 |
4.6 沉积条件相关性分析与有机质形成与保存条件探讨 |
4.6.1 下寒武统沉积条件相关性分析 |
4.6.2 下志留统沉积条件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富有机质页岩的成藏条件分析 |
5.1 有机质成熟度 |
5.2 岩矿特征 |
5.2.1 脆性矿物类型及含量 |
5.2.2 黏土矿物类型与含量 |
5.2.3 两组差异性对比 |
5.3 储集物性对比 |
5.3.1 孔隙度与渗透率 |
5.3.2 孔隙结构与比表面积 |
5.4 对研究区页岩气开采未能投入商业化阶段的探讨 |
5.4.1 沉积环境对比 |
5.4.2 成藏条件对比 |
5.4.3 构造环境对比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中国奥陶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论 |
2 简要历史回顾 |
2.1 1920~1958 |
2.2 1959~1990 |
2.3 1991~现在 |
2.4 中国建立的主要统、阶 |
2.4.1 新厂阶 |
2.4.2 道保湾阶 |
2.4.3 益阳阶 |
2.4.4 玉山阶 |
2.4.5 浙江阶 |
2.4.6 艾家山阶 |
2.4.7 钱塘江阶 |
3 综合地层与时间框架 |
3.1 生物地层 |
3.1.1 特马豆克阶底界 |
3.1.2 弗洛阶底界 |
3.1.3 大坪阶底界 |
3.1.4 达瑞威尔阶底界 |
3.1.5 桑比阶底界 |
3.1.6 凯迪阶底界 |
3.1.7 赫南特阶底界 |
3.2 地质年龄 |
3.3 化学地层 |
3.4 磁性地层 |
3.5 重大生物和地质事件 |
4 中国各大区对比格架 |
5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
5.1 不同阶的时限差异和阶的再划分 |
5.2 特马豆克阶底界 (即下奥陶统、奥陶系底界) |
5.3 凯迪阶底界的识别问题 |
6 结论 |
(7)赣西北志留纪晚期地层的发现和西坑组的厘定(论文提纲范文)
1地层描述 |
1.1西坑组命名和参考剖面 |
1.1.1命名剖面——修水西坑剖面 (图1-1) |
1.1.2参考剖面:武宁夏家桥剖面 (图1-3) |
1.2实测和观察剖面 |
1.2.1武宁县船滩镇富山剖面 (图1-2) |
1.2.2瑞昌县南义镇南湾剖面 (图1-4) |
1.2.3瑞安县白水街乡道岩山剖面 (图1-6) |
1.2.4瑞安县白水街乡丁坳剖面 (图1-5) |
2赣西北小溪组的确定 |
3赣西北西坑组厘定和时代 |
4讨论 |
(8)石门—桑植复向斜若干个不整合面特征及其对构造演化过程和盆地属性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沉积充填特征 |
3 不整合面分布及其特征 |
3.1 小溪峪组与上覆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面 |
3.2 黄家蹬组或写经寺组与梁山组或栖霞组间的平行不整合面 |
3.3 九里岗组与巴东组间的平行不整合面 |
3.4 侏罗纪白田坝组、沙溪庙组与三叠纪巴东组间的角度不整合面 |
3.5 白垩纪石门组与奥陶纪龙马溪组间的角度不整合面 |
4 对构造演化过程和盆地属性的启示 |
5 结论 |
(9)张家界地区志留系岩石地球化学与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样品及分析 |
3 地球化学特征 |
3.1 常量元素特征 |
3.2 稀土元素特征 |
3.3 微量元素特征 |
4 构造背景判别方法 |
5 讨论 |
6 结论 |
(10)湘西北地区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湘西北区域地质概况 |
1.1 湘西北地区构造演化 |
1.2 地层展布特征 |
2 湘西北勘探前景分析 |
2.1 湘西北地区烃源岩生烃潜力及分布 |
2.2 勘探潜力 |
2.3 资源量结果可靠性分析 |
3 结语 |
四、论湘西北小溪峪组的地质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志留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王怿,戎嘉余,唐鹏,黄冰,张小乐,赵文金. 地层学杂志, 2021
- [2]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J]. 王根贤,陈必河,郑正福,周超. 地质论评, 2021(06)
- [3]关于《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若干问题的商榷[J]. 林宝玉,李明,黄莫,邓丽婷. 地质论评, 2021(04)
- [4]下扬子南部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五通群陆源碎屑岩显微图像数据集[J]. 蔡文鹏,侯明才,陈瀚之,刘彦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0(03)
- [5]重庆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 章乐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中国奥陶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张元动,詹仁斌,甄勇毅,王志浩,袁文伟,方翔,马譞,张俊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
- [7]赣西北志留纪晚期地层的发现和西坑组的厘定[J]. 王怿,蒋青,唐鹏,张小乐,黄冰,詹仁斌,孙存礼,戎嘉余. 地层学杂志, 2018(03)
- [8]石门—桑植复向斜若干个不整合面特征及其对构造演化过程和盆地属性的启示[J]. 魏方辉,杨少辉,赵伟,李超,梁恩云,曹顺红,赵睿成. 地层学杂志, 2018(01)
- [9]张家界地区志留系岩石地球化学与构造背景[J]. 梁恩云,刘耀荣,邹光均,魏方辉,刘庚寅,熊苗. 中国地质调查, 2017(06)
- [10]湘西北地区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分析[J]. 魏思源,张利萍,党婧文,张欣然,归航. 能源与环保,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