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全面排查火灾与安全隐患(论文文献综述)
熊志军,孔晋华,张爱玲,潘文峥,刘建军,李建党,陈小利,桑逢云[1](2021)在《以安全之姿,护航古都高质量发展——河南省洛阳市城市安全发展侧记》文中研究表明策划人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安全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稳定,关系经济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城市交通、工地和诸多社会环节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无时无刻不在运转,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问题,强调要加强城市运行安全管理,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加强源头治理,防止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问题发生。为坚决落实党中央、
王开宇[2](2021)在《哈尔滨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尔滨市作为东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哈尔滨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发展对该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2018年8月,哈尔滨一酒店发生了一场影响范围广、造成结果十分严重的火灾,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可见追求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同时,针对城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探讨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应急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观点出发,沿着概念界定、现状、经验、对策的思路展开论述。首先,以总结哈尔滨市突发社会、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的有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定义、突发事件的定义、应急管理的定义的解释,应用应急管理理念、事故原因结果的分析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阐述了哈尔滨市事故灾难应急管理的现状,从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应急反应、缺乏救援救助能力、缺少应急领导和指挥、应急产业发展滞后五个方面提出哈尔滨市在面对此类突发事件时其应急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弊端,学习深圳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以哈尔滨市的实际为基础,给出了优化哈尔滨市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办法的建议,以期对哈尔滨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黄金[3](2021)在《基于云模型的云南省经营性农房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与应用 ——以砖混结构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农村地区自建、改造农房成为普遍现象,大部分农房使用性质也从自用农房变成具有公共性、聚集性的经营性农房。最近几年经营性农房安全事故大量发生,存在频发的势头,严重威胁到农村地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研究课题来源于云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开展的经营性农房安全风险评估课题研究工作。针对传统农房安全风险评估中普遍采用专家“经验评估法”实现定性评估的缺点,对云南省经营性农房安全风险展开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准确且具有针对性的经营性农房安全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和模型。论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通过查找和阅读大量国内外关于民用建筑安全性评估的文献,总结目前在民用建筑安全性评估中几种比较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并对这几种风险评估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选择一种在云南省经营性农房安全风险评估中实用性较好的定量评估方法。(2)针对经营性农房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本文将经营性农房的安全风险作为一个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基于风险理论,总结和归纳了目前云南省经营性农房存在的安全风险及风险因素,并以云南省普遍且典型的经营性砖混结构农房为例,构建云南省经营性砖混结构农房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3)基于传统模糊综合评估法在不确定性系统风险评估中能实现定量评估的优势,利用模糊综合评估法,构建云南省经营性砖混结构农房安全风险定量评估模型,并进行实例应用,验证该定量评估模型在经营性砖混结构农房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可行性,并对该评估模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总结。(4)利用云模型对传统模糊综合评估法构建的定量评估模型进行改进,进行实例应用和分析,并与传统模糊综合评估法构建的定量评估模型所得到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证明基于云模型改进后的定量评估模型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依据不同使用性质经营性农房发生安全事故后的严重程度不同,提出一种基于危险系数修正的定量评估模型。
张瓷[4](2020)在《北京市S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升,城市化急速推进,但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安全难题。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可以摸清城市安全风险情况,评估安全现状,极大助力政府部门开展风险防治工作。本文选取北京市S区为例,结合区域具体情况研究了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模型,运用模型对S区开展风险评估,寻找城市安全弱点。首先,通过梳理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定义及研究理论,从危险性、脆弱性、应急能力三大方向分析了S区安全风险主要类别及特征。从城市生产安全、社会安全、城市灾害和应急能力四方面确立了城市安全风险指数评估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查阅数据建立定量指标无量纲化标准,后采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评估指标进行赋权,计算求得各指标权重系数,运用权重累加方式计算生产安全、应急能力风险指数,运用灰色关联法计算社会安全、城市灾害指标风险指数,构建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数学模型。最终,应用模型对北京市S区开展评估,采用风险矩阵法对区域232家代表性企业开展风险辨识,收集风险数据,同时通过统计年鉴等政府资料收集其他定量指标数据,整理并进行无量纲化后得出各指标风险等级。最终计算得到S区安全风险指数为2.1106,风险等级为一般风险,处于可控制但需加强管理的水平。结果表明:住建委监管企业风险等级、城管委监管企业风险等级、十万人交通事故发生率、交通经济损失十万分GDP占比、万人刑事案件立案率、万人病床配置率6个评估指标风险等级较高。根据模型评估的结果,对S区提出了针对性安全风险治理的针对性建议措施。
谢宇[5](2020)在《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以近几年发生的三起事件为例》文中提出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涉及亿万个家庭,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学校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学校紧抓不放的一项管理任务。随着我国体制深层次改革的加速和发展模式的转换,社会转型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多,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时期,再加上学生这个群体身份的特殊性和敏感性,而且中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不够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应急反应能力弱,自我防御能力低,学校又具有人口密度高、安全隐患大的特点,因此,中小学生的安全受到教师、学校、家长、政府以及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纵观近几年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呈直线上升趋势,这凸显了当前中小学脆弱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本文以上海市中小学校为研究对象,选取近几年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通过综合分析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整体治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应急管理理论,提出系统而全面地解决和改进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方案和对策。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对国内外研究学者关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总结形成文献研究综述。第二章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逐一论述,主要详细阐述突发事件、中小学突发事件、中小学应急管理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整体治理、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理论,为论文的后续论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进行论述。第四章典型案例描述,介绍三种类型的校园突发事件发生背景及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同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结合相关案例,剖析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结出上海市中小学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时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的借鉴和汲取,结合理论与实际研究的结果,从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平台、整合社会力量深化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加强中小学应急管理能力、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系统解决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切实性对策建议。综上所述,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问题,既能提出实质性的对策有效预防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又能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突发事件给中小学和社会带来的伤害,使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为构建周密的、系统的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依据,完善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乃至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赵昊[6](2020)在《城市事故灾害灾难辨识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城市规模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由于城市人口极度密度、承载功能多、规模大的特点,安全隐患不断增加,城市灾难频发,城市的安全防范工作亟待开展。然而对单一灾种的防灾减灾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要求,针对整体城市的灾害灾难辨识与分析研究能够为城市安全治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中小城市较多,为提高省内中小城市安全治理工作水平,论文依据中小城市城市功能混乱,高危风险区与人口密集区交错排布的特征,通过将城市灾害灾难分为自然灾害单元、城市工业企业单元、城市人员密集场所单元、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单元,辨识出城市事故具有危害性、多样性、连锁性、群发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分析出城市可能发生的风险源及其分类和城市典型事故的事故类型、发生场所、影响范围;总结出关于城市工业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城市基础设施的风险源目录,以此来进行城市灾害灾难的辨识研究。为科学地评估城市灾害风险状况,依据城市风险灾害灾难辨识结果,系统地考虑自然灾害风险、工业企业风险、人员密集场所、交通运输、其他因素5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运用IOWA算子-层次分析法计算并修正指标权重,利用云模型能处理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存在的模糊性与随机性的特性进行风险评估,并运用MATLAB建立区域风险评估模型。依据实地调研数据,邀请多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河南省某市城区的各级指标进行分析,对该区域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该城区整体风险状况处于一般风险,其中工业企业风险源单元、其他因素单元处于较大风险状况。运用了QRA方法进行了验证,评估结果与QRA的模拟结果相符,利用评估结果可以采取针对性的相关措施以降低该区域的风险。该系统操作简单,可直观显示城市内部风险源单元的脆弱点。能够为提高城市应急与安全的管理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王思成[7](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陈素广[8](2020)在《XY公司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一个个频发的事故就是一次次血的教训,安全生产事故已经成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减少和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习总书记在2 016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要求从根源上解决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问题,提出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这么一个明确的要求。2 016年10月9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布了《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针对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对此,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相关管理部门、安全生产领域的专家学者等,针对“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提出了各种管理模式或者建设思路。对此,本文以河北中煤旭阳焦化有限公司为例(以下简称XY公司),通过对安全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相关概念和应用情况介绍,阐述了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关系。从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核心出发,分析了XY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重点研究了XY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的辨识、管控和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现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安全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为XY公司构建一种切合企业实际的、科学的、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风险的辨识、评估、管控和隐患的控制、消除、分析,使该公司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提高了本质安全管理的水平。最后,提供了机制的持续改进和保障有效运行的措施,促进了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提升,为国内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现场管理,尤其是为安全风险管理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实现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
潘敏[9](2020)在《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国家实施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重要发展战略,要求连云港港大力提升服务中西部的运输枢纽功能。江苏省振兴苏北、沿海开发、沿东陇海开发三大生产力布局要求连云港港积极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腹地经济持续增长、物资进出口贸易扩大、工业化进程加快、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与港口密切相关的发展形式均对连云港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连云港临港产业加快布局,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装卸储运等经营业务将呈现井喷式发展势头。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是港口安全生产的重要部分和关键内容,关系到连云港港口及临港石化产业的稳定发展。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责任政府理论等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从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入手,通过实地调硏、走访考察,深入分析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首先,介绍了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现状,其中主要涵盖连云港港口基本情况、组织机构相关情况、安全监管相关举措等方面,其次,介绍了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包括人员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监管协同机制不完善、企业经营主体整体安全因素导致短板较多等,并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从强化港口危险货物安全工作思想认识、完善基础设施、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打击违规行为和建立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构建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对策的建议,对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提供有益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0](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二、河南全面排查火灾与安全隐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全面排查火灾与安全隐患(论文提纲范文)
(1)以安全之姿,护航古都高质量发展——河南省洛阳市城市安全发展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创建示范城市,下活“一盘好棋” |
健全机制、强化措施 |
提高站位,顶层设计 |
明晰路径,完善制度 |
借助外脑,开门创建 |
“请进来”求教 |
“走出去”求学 |
“练内功”争创 |
“强激励”引导 |
擦亮城市名片,打造城市发展“安全护城河” |
源头治理,本质安全 |
规划先行,科学布局 |
治理病锈,“乐道”宜居 |
监督管理,落实责任 |
双重预防,防控风险 |
分级排查,分类销号 |
层层传导,夯实责任 |
突出重点,典型带动 |
制度保障,舆论引导 |
应急保障,智慧城市 |
搭骨架,立起四梁八柱 |
防大灾,经受汛期考验 |
智慧应急,夯实安全保障基础 |
安全文化,城市软实力 |
拓展渠道,丰富载体 |
聚焦主业,精准宣传 |
多向联动,突出效果 |
队伍建设,支撑保障 |
谋划新篇,筑牢城市生命线 |
数字赋能,突出信息化 |
齐抓共管,分步实施 |
综合治理、统筹推进 |
(2)哈尔滨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一)论文创新点 |
(二)论文的不足 |
第一章 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概念 |
一、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内涵 |
二、突发事件的内涵 |
三、应急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应急管理理论 |
二、事故成因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哈尔滨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
第一节 哈尔滨市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状况 |
一、哈尔滨市2017-2019 年事故灾难突发事件概况 |
二、应急管理机构健全 |
三、应急救援运输顺畅 |
第二节 哈尔滨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哈尔滨8·25 重大火灾事故为例 |
一、事故发生经过 |
二、事故发生原因 |
三、应急救援及善后情况 |
第三节 哈尔滨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 |
二、应急响应能力不足 |
三、应急救援队力量单一 |
四、缺乏专门的应急指挥机构 |
五、应急产业发展滞后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城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深圳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
一、深圳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述 |
二、深圳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借鉴 |
第二节 青岛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
一、青岛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述 |
二、青岛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高哈尔滨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议 |
第一节 强化责任落实 |
一、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
二、行业部门加强监管 |
第二节 加强应急管理队伍水平建设 |
一、加强多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
二、健全社会参与合作机制 |
第三节 加强事故灾难事后救援能力建设 |
一、完善灾后救助体系 |
二、评估事故灾难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
第四节 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和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
一、加强应急宣教培训体系建设 |
二、加强宣传阵地建设 |
第五节 完善应急预警体系建设 |
一、加强应急监测预警 |
二、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 |
第六节 强化事故灾难应急保障机制建设 |
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 |
二、推进应急产业发展 |
三、加强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基于云模型的云南省经营性农房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与应用 ——以砖混结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民用建筑安全性评估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民用建筑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1.4 模糊综合评估法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云南省经营性农房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
2.1 经营性农房概念 |
2.2 风险理论 |
2.3 经营性农房风险分析 |
2.3.1 经营性农房事故典型案例风险分析 |
2.3.2 云南省经营性农房风险调研 |
2.3.3 云南省经营性农房风险原因 |
2.4 云南省经营性砖混结构农房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2.4.1 选取原则 |
2.4.2 评估指标选取 |
2.4.3 评估指标集 |
2.4.4 评估指标体系 |
2.5 云南省经营性砖混结构农房安全风险等级 |
2.5.1 安全风险等级划分 |
2.5.2 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标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估法的云南省经营性砖混结构农房安全风险评估 |
3.1 基本原理 |
3.1.1 模糊集合与模糊关系 |
3.1.2 隶属函数 |
3.2 模糊综合评估的实现方法 |
3.3 评估模型 |
3.4 实例应用 |
3.4.1 工程背景 |
3.4.2 模糊概念量化 |
3.4.3 构造隶属函数 |
3.4.4 指标权重 |
3.4.5 指标评估值 |
3.4.6 结果分析 |
3.5 模糊综合评估法存在的不足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模型改进的云南省经营性砖混结构农房安全风险评估 |
4.1 云模型介绍 |
4.1.1 云模型基本概念 |
4.1.2 云模型数字特征 |
4.1.3 云模型发生器 |
4.1.4 云模型四则运算法则 |
4.2 云模型优势 |
4.3 云模型改进的评估模型 |
4.4 实例应用 |
4.4.1 隶属函数云模型 |
4.4.2 权重云模型 |
4.4.3 结果确定 |
4.5 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
4.6 评估结果修正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成果) |
附录B (云南省经营性农房安全隐患调查表) |
附录C (砖混结构经营性农房评估指标权重打分表) |
附录D (云模型matlab计算代码) |
(4)北京市S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城市风险评估研究背景 |
1.1.2 城市风险评估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关系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2.1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分析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城市安全风险主要特征 |
2.1.3 城市风险评估理论分析 |
2.1.4 城市安全危险性 |
2.1.5 城市安全脆弱性 |
2.1.6 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
2.2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2.2.1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流程 |
2.2.2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2.3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2.3.1 生产安全指标选择 |
2.3.2 社会安全指标选择 |
2.3.3 城市灾害指标选择 |
2.3.4 应急能力指标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
3.1 评估指标的量化处理 |
3.1.1 定性指标的量化处理 |
3.1.2 定量指标的量化处理 |
3.2 评估指标体系赋权 |
3.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理论基础 |
3.2.2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
3.3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等级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北京市S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 |
4.1 评估内容分析 |
4.1.1 S区基本状况 |
4.1.2 S区生产安全调研状况 |
4.1.3 S区应急能力调研状况 |
4.2 评估结果计算 |
4.2.1 数据的收集处理 |
4.2.2 风险等级的确定 |
4.3 评估结果分析 |
4.4 针对措施及建议 |
4.4.1 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建议 |
4.4.2 区域安全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5)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以近几年发生的三起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突发事件及其相关概念 |
第二节 中小学突发事件的概念与特点 |
一、概念 |
二、特点 |
第三节 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一、概念 |
二、特点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整体治理理论 |
二、危机管理理论 |
三、应急管理理论 |
第三章 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
第一节 上海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情况 |
一、中小学校园安全逐渐受到各方重视 |
二、中小学校园安全隐患排查逐步加强 |
第二节 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
一、应急管理工作逐渐引起重视 |
二、应急预案框架初步形成 |
三、突发事件应急教育逐步加强 |
第四章 典型案例描述与分析 |
案例一:上海光明小学踩踏事件(此处为化名) |
案例二:上海中芯国际学校食品安全事件 |
案例三: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砍人事件 |
第一节 上海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部门存在的问题 |
二、学校存在的问题 |
三、家庭、社会缺乏正面监管校园安全的适用方式 |
第二节 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应急管理主体专业素质不够 |
二、应急管理流程存在障碍 |
三、应急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
第五章 解决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
一、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
二、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
三、整合社会力量深化部门协同合作 |
第二节 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
一、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
二、加强中小学应急管理能力 |
三、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城市事故灾害灾难辨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城市事故灾难灾害体系研究进展 |
1.3.2 国外城市事故灾难灾害体系研究进展 |
1.3.3 分析方法的运用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1.7 技术路线图 |
1.8 本章小结 |
2 城市灾害灾难辨识 |
2.1 城市事故的特征 |
2.2 城市灾害灾难辨识单元划分 |
2.2.0 自然灾害风险单元 |
2.2.1 城市工业企业风险单元 |
2.2.2 城市人员密集场所风险单元 |
2.2.3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风险单元 |
2.3 影响城市安全的风险源 |
2.4 城市事故灾害灾难风险源目录 |
2.5 本章小结 |
3 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指标的建立 |
3.1 评估模型指标划分原则及过程 |
3.2 评估模型指标 |
3.2.1 自然灾害风险 |
3.2.2 工业企业风险源 |
3.2.3 人员密集场所 |
3.2.4 交通运输 |
3.2.5 其他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4 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云模型算法介绍 |
4.1 云模型算法介绍 |
4.2 层次分析法 |
4.3 IOWA算子 |
4.4 基于云模型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步骤 |
4.5 本章小结 |
5 实例应用 |
5.1 区域介绍 |
5.1.1 自然灾害风险源介绍 |
5.1.2 工业企业风险源介绍 |
5.1.3 人员密集场所介绍 |
5.1.4 交通运输介绍 |
5.1.5 其他因素介绍 |
5.1.6 各因素评分 |
5.2 该区域面临的问题 |
5.3 算法应用 |
5.3.1 评估过程 |
5.3.2 对策措施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可靠性验证 |
6.1 QRA评价方法简介 |
6.2 区域社会风险计算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核心研究方法 |
1.4.3 整体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论文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XY公司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描述 |
2.1 安全风险 |
2.1.1 安全风险的定义 |
2.1.2 安全风险辨识 |
2.2 安全隐患 |
2.2.1 安全隐患的定义 |
2.2.2 隐患的排查和治理 |
2.2.3 隐患的分析 |
2.3 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逻辑关系 |
2.3.1 风险与隐患的关系 |
2.3.2 隐患与事故的关系 |
2.3.3 安全生产的双重预防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XY公司安全管理现状 |
3.1 安全管理基本情况介绍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各车间(部门)特点及管控现状 |
3.1.3 人的管控现状 |
3.1.4 设备设施的管控现状 |
3.1.5 作业活动的管控现状 |
3.2 风险辨识及管控现状 |
3.2.1 风险辨识的形式和结果 |
3.2.2 风险的管控 |
3.3 隐患排查治理现状 |
3.3.1 隐患排查的形式 |
3.3.2 隐患的治理形式 |
3.4 安全生产事故的管理现状 |
3.4.1 事故的调查分析 |
3.4.2 事故的反馈 |
3.4.3 事故的统计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XY公司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构建 |
4.1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范围的确定及实现途径 |
4.1.1 范围选择 |
4.1.2 实现途径 |
4.2 风险的辨识 |
4.2.1 风险辨识方法的选择 |
4.2.2 风险辨识组织 |
4.2.3 清单的建立 |
4.2.4 风险的分级分析 |
4.3 风险的控制 |
4.3.1 风险的分级管控 |
4.3.2 风险控制措施 |
4.3.3 风险控制清单 |
4.3.4 信息告知 |
4.4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构建 |
4.4.1 隐患排查的对象 |
4.4.2 隐患的排查途径和周期 |
4.4.3 隐患的控制和消除 |
4.4.4 隐患的分析与反馈 |
4.5 事故的调查与反馈 |
4.5.1 事故的调查与分析 |
4.5.2 事故反馈 |
4.6 运行情况举例 |
4.6.1 岗位基本情况 |
4.6.2 清单的建立 |
4.6.3 风险的分级管控 |
4.6.4 隐患的排查治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重预防体系的持续改进 |
5.1 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改进 |
5.1.1 风险辨识方法的改进 |
5.1.2 风险清单的完善 |
5.1.3 风险管控措施的完善 |
5.2 隐患排查的持续改进 |
5.2.1 隐患排查参与人员的确定 |
5.2.2 隐患排查清单的更新 |
5.3 制度建设 |
5.3.1 风险管控相关管理制度 |
5.3.2 隐患治理相关管理制度 |
5.3.3 其他相关管理制度 |
5.4 文化建设 |
5.4.1 规划先行 |
5.4.2 培训教育 |
5.4.3 树立典型 |
5.5 本质安全建设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9)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的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 |
一、港口危险货物和安全监管的概念 |
(一)危险货物 |
(二)安全监管 |
二、安全监管的相关理论 |
(一)协同治理理论 |
(二)责任政府理论 |
第二章 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现状 |
一、连云港港口概况 |
(一)港口基本情况 |
(二)港口危险货物运输发展概况 |
(三)港口危险货物运营业务特点 |
二、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的现状 |
(一)监管机构设置情况 |
(二)监管主要举措及成效 |
(三)港口安全监管存在的隐患 |
第三章 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政府配备港口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不足 |
(二)港口安全监管的科技信息化水平较低 |
(三)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协同机制不完善 |
(四)政府部门缺乏对危险货物经营的安全风险宣传引导 |
(五)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区规划不科学 |
二、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政府对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机构人员设置思路不清 |
(二)政府对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安排 |
(三)政府部门职责不清、缺乏协作配合意识 |
(四)港口危险货物经营企业整体综合安全素质不高 |
(五)港口规划缺乏前瞻性 |
第四章 完善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的对策 |
一、提高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生产工作的思想认识 |
(一)牢记安全责任使命 |
(二)严格安全风险和生产责任意识 |
(三)打击港口危货经营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
二、突出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
(一)优化机构设置和人才引进 |
(二)吸纳第三方安全机构协助监管 |
三、深化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科技信息化水平 |
(一)加强安全监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二)建立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平台 |
四、制定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协同保障机制 |
(一)成立组织机构 |
(二)提升应急救援指挥能力建设水平 |
五、加强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科学规划与建设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四、河南全面排查火灾与安全隐患(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安全之姿,护航古都高质量发展——河南省洛阳市城市安全发展侧记[J]. 熊志军,孔晋华,张爱玲,潘文峥,刘建军,李建党,陈小利,桑逢云. 中国安全生产, 2021(11)
- [2]哈尔滨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D]. 王开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基于云模型的云南省经营性农房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与应用 ——以砖混结构为例[D]. 黄金.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北京市S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 张瓷.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以近几年发生的三起事件为例[D]. 谢宇.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6]城市事故灾害灾难辨识分析[D]. 赵昊.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8]XY公司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研究与应用[D]. 陈素广. 燕山大学, 2020(01)
- [9]连云港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潘敏. 河南大学, 2020(02)
-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