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养倒刺鲃的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施永海,徐嘉波,刘永士,邓平平,谢永德,张海明,严银龙[1](2019)在《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生长规律和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600尾各生长阶段的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体长、体质量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研究比较了两种池塘养殖鱼种生长的规律和差异。结果显示: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体长与体质量均呈良好的幂函数增长关系(W=aLb,R2> 0. 99,P <0. 01,n=300),b值接近且略小于3(分别为2. 786 4和2. 843 1),体长生长略快于体质量生长。养殖试验初期(0~15 d),美洲鲥当年鱼种出现飞跃式补偿生长,而后鱼种体长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均随养殖日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的鱼种体长生长均可用一次线性函数(L=at+b,R2> 0. 97,P <0. 01,n=9)拟合,体质量生长均可用二次函数拟合(W=at2+bt+c,R2> 0. 97,P <0. 01,n=9);养殖前期,在57 d(9月13日)前,敞口池塘的鱼种生长优于遮荫池塘,养殖后期,在79 d(10月5日)后,则相反。敞口池塘的饵料系数(1. 22)低于遮荫池塘(2. 04)。敞口池塘鱼种体长和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遮荫池塘的变异系数(P <0. 05)。研究表明美洲鲥幼鱼对高温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其高温耐受力高于成鱼。建议美洲鲥池塘养殖过程中,当年鱼种采用敞口池塘养殖,而成鱼采用遮荫池塘养殖。
陈智慧,周志明,黄小红,胡杰婧[2](2014)在《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为我国名贵经济鱼类,是长江流域近年开发的名优养殖种类之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从苗种繁殖和培育、饲料营养与投喂、病害防治及水温控制等方面对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养殖前景进行了展望。
何斌,陈先均,龙治海,严峻刚,赵凤麒[3](2012)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白甲鱼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人工养殖条件下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幼鱼的生长特性,在水温20~32℃时,对白甲鱼幼鱼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甲鱼幼鱼日均生长0.0544 cm,平均瞬时增长率1.006%,日均增重0.054 g,平均瞬时增重率2.709%;白甲鱼幼鱼的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TL=0.0525t+2.3129,R2=0.9932;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Wgc=0.3101e0.0272t,R2=0.9932;全长与体长呈线性关系:TL=1.2964SL-0.169,R2=0.9996;体重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WWTL=0.0147TL2.7983,R2=0.9851,指数b值为2.7983,表明人工养殖条件下白甲鱼幼鱼属于等比生长类型,体重与全长生长基本同步。
陈洁[4](2011)在《主养草鱼池塘三种混养模式对鱼类生长和血液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论文基于鱼类生理生态学的理念,研究了三种混养模式对养殖鱼类的生长、组织RNA/DNA比率、血清激素水平和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旨在探讨养殖鱼类在不同混养模式中的生长调节机制,结果如下:1.混养模式对草鱼(GC)的生长有显着影响,草鱼的生长参数依次为GC-Ⅱ> GC-Ⅲ> GC-Ⅰ,且特定生长率(SGR)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极显着相关(P<0.01)。GC-Ⅲ的脏体比(VSI)、白肌RNA/DNA最高。混养模式对草鱼血清生长激素(GH)和大多数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的影响。GC-Ⅰ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显着低于GC-Ⅱ和GC-Ⅲ(P<0.05), GC-Ⅲ的血清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显着高于GC-Ⅰ和GC-Ⅱ(P<0.05)。GC-Ⅲ的胆固醇(CHO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着低于GC-Ⅰ(P<0.05), GC-Ⅰ的血糖(GLU)显着低于GC-Ⅱ(P<0.05), GC-Ⅲ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等血清酶类活性显着高于GC-Ⅰ(P<0.05)。2.混养模式对鲢(SC)的生长有显着影响,鲢的生长参数依次为SC-Ⅰ> SC-Ⅲ> SC-Ⅱ, SGR与白肌RNA/DNA呈极显着相关(P<0.01)。混养模式对鲢的VSI、血清T4水平影响不显着。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混养模式对鲢血清GH、IGF-I和T3水平有显着的影响,SC-Ⅰ的血清GH水平显着低于SC-Ⅱ(P<0.05),SC-Ⅰ的血清IGF-Ⅰ水平显着低于SC-Ⅲ(P<0.05), SC-Ⅰ的血清T3、白肌RNA/DNA水平显着高于SC-Ⅱ和SC-Ⅲ(P<0.05)。混养模式对鲢的大多数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的影响。SC-Ⅰ的总蛋白(TP)、甘油三酯(TRIG)、肌酐(CREA)显着高于SC-Ⅱ和SC-Ⅲ(P<0.05), SC-Ⅲ的GLU显着高于SC-Ⅰ和SC-Ⅱ(P<0.05)。3.混养模式对鳙(BH)的生长有显着影响,BH-Ⅱ鳙的生长参数显着高于BH-Ⅰ。混养模式对VSI、RNA/DNA、血清GH和T4无显着影响;BH-Ⅱ的血清IGF-Ⅰ和T3水平显着高于BH-Ⅰ(P<0.05)。混养模式对鳙的血清生化指标有明显的影响,整体来说,BH-Ⅱ高于BH-Ⅰ。4.试验期间匙吻鲟的特定生长率没有明显变化。根据匙吻鲟的体重与体长相关式,使用上颌边缘至尾鳍基部的直线长度作为体长更具有可靠性。与其它的硬骨鱼类相比,匙吻鲟的血清生化指标处于较低水平。匙吻鲟血清中白蛋白(ALB)和CHOL与SGR呈极显着相关(P<0.01);TP、球蛋白(GLB)和CHOL与增重率(WG)相关性极显着(P<0.01)5.从各混养模式中滤食性鱼类的整体生长情况来看,模式Ⅱ的单位面积日增重最大,在此模式中具有更快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率。
黄洪贵[5](2009)在《倒刺鲃仔稚鱼发育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以人工繁殖的倒刺鲃仔鱼为材料,观察了仔鱼发育过程,对各个发育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倒刺鲃仔鱼发育可分为卵黄囊仔鱼、晚期仔鱼、稚鱼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16±0.29)mm;水温(25±0.5)℃时,开口时间为2日龄,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为5.15日龄;卵黄囊消失时间为7.79日龄,混合营养期为2.64 d;发育到9日龄时,尾鳍鳍条开始出现;到18.79日龄时,仔鱼各鳍鳍条全部形成,进入稚鱼期;发育到22日龄时,个别鱼体出现透明鳞片;仔鱼全长与日龄成直线相关,其回归方程为:LT=0.4801D+6.9620(R2=0.9870)。
黄洪贵[6](2009)在《水温对倒刺鲃仔鱼发育生长及饥饿致死时间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人工催产、干法人工授精的受精卵在25.027.2℃条件下孵化的正常初孵仔鱼为对象,参照倒刺鲃繁殖期的水温状况,观察比较了不同水温条件(23℃、25℃、27℃、29℃、31℃)对仔鱼发育进程、生长、存活和饥饿致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对倒刺鲃仔鱼的发育进程、生长和存活影响显着,仔鱼发育的适宜水温和最适水温范围分别为2531℃和2729℃;水温2331℃时,倒刺鲃仔鱼的饥饿半致死时间为21.012.8 d,仔鱼50%、100%饥饿致死时间与水温之间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对倒刺鲃苗种培育生产的适宜时间进行了探讨。
黄洪贵[7](2009)在《倒刺鲃的胚胎发育及水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对倒刺鲃的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跟踪观察,并探讨了水温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25±0.5)℃时,孵化时间为53.43 h;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克氏囊。水温21~33℃条件下,倒刺鲃的胚胎均能孵化,水温(x)与孵化时间(y)成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y=235.72 e-0.056 6x,P<0.01;水温与积温的关系为:y=7 519.4x-0.519 2,P<0.01。孵化率(y)与水温(x)相关关系式为:y=-1.665 5x2+88.621x-1 091.5,由曲线方程可以推算出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范围为23.4~29.8℃,通过曲线求导数推算极值的方法,求得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6.6℃。
廖锐,区又君[8](2008)在《鱼类耳石研究和应用进展》文中认为鱼类耳石研究是鱼类生长和早期生活史研究的基础。文章阐述了鱼类耳石形态的研究方法及其在鱼类种类识别中的应用、耳石微结构在鱼类年龄鉴定、早期生长研究、产卵期、孵化期和产卵场的推算以及早期生活史中特殊事件的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耳石研究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胡安忠[9](2006)在《刺鲃、中华倒刺鲃及倒刺鲃的研究现状分析》文中指出简要介绍了刺鲃、中华倒刺鲃及倒刺鲃的生物学、人工繁殖、养殖研究现状。对刺鲃及其相近种类今后的研发方向进行了展望。
邓国成,谢刚,胡隐昌,李恒颂,陈焜慈,李丛伟[10](2005)在《池养倒刺鲃仔幼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观察了池养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仔鱼的生长特点,即仔鱼孵出第1 d生长速度最快,第24 d逐渐减慢,第5 d以后又逐渐有所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倒刺鲃幼鱼的体长与日龄呈直线相关(r=0.981),体重与日龄和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r=0.920,r=0.953)。试验结果表明,幼鱼的生长速度与水温和密度的关系密切,幼鱼(2435 mm)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628℃。
二、池养倒刺鲃的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池养倒刺鲃的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1)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生长规律和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池塘条件 |
1.1.2 试验用鱼和用水 |
1.2 方法 |
1.2.1 鱼苗放养 |
1.2.2 日常管理 |
1.3 取样与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情况 |
2.2 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 |
2.3 一般生长型 |
2.4 养殖条件与生长离散 |
3 讨论 |
3.1 体质量和体长关系 |
3.2 一般生长型 |
3.3 阶段生长 |
3.4 高水温与生长 |
3.5 池塘条件与生长 |
4 小结与建议 |
(2)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 |
1.1 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
1.1.1 亲鱼来源及选择。 |
1.1.2 人工催产。 |
1.2 苗种培育技术 |
1.2.1 苗种鉴别。 |
1.2.2 培育条件。 |
1.2.3 放养密度。 |
1.2.4 日常管理。 |
2 饲料营养及投喂 |
2.1 饲料营养 |
2.1.1 基本营养需求。 |
2.1.2 水产诱食剂。 |
2.2 饲料投喂 |
2.2.1 仔鱼阶段至幼鱼阶段的训食。 |
2.2.2 鱼种和成鱼阶段的饵料。 |
3 病害防治 |
4 水温控制 |
4.1 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 |
4.2 仔鱼发育的适宜水温 |
5 展望 |
5.1 中华倒刺鲃养殖的前景 |
5.1.1 营养价值高。 |
5.1.2养殖周期短。 |
5.1.3 抗病能力强。 |
5.1.4 经济价值高。 |
5.2 大力开展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及苗种繁育工作 |
5.3 加大资源保护力度 |
(3)人工养殖条件下白甲鱼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时间及条件 |
1.2.2 培育驯养及管理 |
1.2.3 数据测量与分析 |
1.2.4 参数及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白甲鱼幼鱼的生长特征 |
2.2 全长、体重与日龄的关系 |
2.3 全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
2.4 水温、肥满度与生长 |
3 讨论与结论 |
3.1 生长特性 |
3.2 转食与生长 |
3.3 水温与生长 |
(4)主养草鱼池塘三种混养模式对鱼类生长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池塘养殖的发展概况 |
1.1.1 我国池塘养殖的发展历程 |
1.1.2 我国主要的池塘养殖品种及生态功能 |
1.1.3 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 |
1.1.4 我国池塘养殖的现状与发展的方向 |
1.2 鱼类的生长 |
1.2.1 鱼类生长的一般测定方法 |
1.2.2 体长、体重关系和生长率 |
1.3 鱼类血液学指标的研究进展 |
1.3.1 鱼类血液主要组成成分 |
1.3.2 内源因素对鱼类血液指标的影响 |
1.3.3 环境因子对鱼类血液指标的影响 |
1.4 鱼类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甲状腺激素的研究现状 |
1.4.1 生长激素 |
1.4.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4.3 甲状腺激素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设施 |
2.1.1 试验对象 |
2.1.2 试验场地与基本条件 |
2.2 试验研究内容及设计思路 |
2.2.1 研究内容 |
2.2.2 设计思路 |
2.3 试验方法与仪器 |
2.3.1 身体形态的测量 |
2.3.2 血液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 |
2.3.3 组织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2.3.4 样品的解冻 |
2.3.5 血清常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3.6 血清激素含量水平的测定 |
2.3.7 白肌和肝脏中RNA-DNA比率的测定 |
2.3.8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三种混养模式对草鱼生长和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草鱼的生长 |
3.2 血清激素水平 |
3.3 白肌和肝脏中的RNA-DNA比值 |
3.4 血清常规生理生化指标 |
3.5 讨论 |
3.5.1 混养模式对草鱼生长轴的影响 |
3.5.2 混养模式对草鱼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三种混养模式对鲢生长和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1 鲢的生长 |
4.2 血清激素水平 |
4.3 白肌和肝脏中的RNA-DNA比值 |
4.4 血清常规生理生化指标 |
4.5 讨论 |
4.5.1 组织核酸含量与生长之间的关系 |
4.5.2 混养模式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混养模式对鳙生长和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5.1 鳙的生长 |
5.2 血清激素水平 |
5.3 白肌和肝脏中的RNA-DNA比值 |
5.4 血清常规生理生化指标 |
5.5 讨论 |
5.5.1 T_3、T_4水平 |
5.6 小结 |
第六章 匙吻鲟血液生化指标及其与生长性能相关性的研究 |
6.1 试验期间匙吻鲟生长性能的变化 |
6.2 匙吻鲟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 |
6.3 匙吻鲟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
6.4 匙吻鲟血液指标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 |
6.5 讨论 |
6.5.1 匙吻鲟血液生化指标特点 |
6.5.2 血液指标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
6.5.3 鲢、鳙和匙吻鲟生长和放养效益的比较 |
6.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倒刺鲃仔稚鱼发育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仔鱼来源与饲养 |
1.2 仔稚鱼发育观察 |
2 结果 |
2.1 卵黄囊仔鱼 |
2.2 晚期仔鱼 |
2.3 稚鱼期 |
2.4 仔鱼的生长 |
3 讨论 |
3.1 倒刺鲃仔稚鱼发育的特点 |
3.2 倒刺鲃仔鱼的生长 |
(6)水温对倒刺鲃仔鱼发育生长及饥饿致死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水温设置与仔鱼饲养 |
1.3 正常投喂组仔鱼发育的观察 |
1.4 试验结果记录和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倒刺鲃仔鱼发育进程与水温的关系 |
2.2 倒刺鲃仔鱼生长与水温的关系 |
2.3 倒刺鲃仔鱼成活率与水温的关系 |
2.4 倒刺鲃饥饿仔鱼致死时间与水温的关系 |
3 讨论 |
3.1 水温对倒刺鲃仔鱼发育进程的影响 |
3.2 水温对倒刺鲃仔鱼生长的影响 |
3.3 水温对倒刺鲃仔鱼成活率的影响 |
3.4 水温对倒刺鲃饥饿仔鱼致死时间的影响 |
4 结论 |
(7)倒刺鲃的胚胎发育及水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受精卵来源与孵化 |
1.2 胚胎发育观察与记录 |
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 结果 |
2.1 卵及其受精卵特性 |
2.2 胚胎发育 |
2.2.1 胚盘形成 |
2.2.2 卵裂期 |
2.2.3 囊胚期 |
2.2.4 原肠期 |
2.2.5 神经胚期 |
2.2.6 器官发生形成期 |
2.2.7 孵化期 |
2.3 水温对倒刺鲃胚胎发育时间的影响 |
2.4 水温与孵化积温的关系 |
2.5 水温与胚胎孵化率、畸形率的关系 |
3 讨论 |
3.1 倒刺鲃成熟卵与受精卵的特性 |
3.2 倒刺鲃胚胎发育特性 |
3.3 水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
(8)鱼类耳石研究和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鱼类耳石形态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
1.1 耳石形态的研究方法 |
1.2 耳石形态在鱼类种类识别中的应用 |
2 耳石微结构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
2.1 年龄鉴定 |
2.2 早期生长研究 |
2.3 产卵期、孵化期和产卵场的推算 |
2.4 早期生活史中特殊事件的研究 |
3 存在问题和展望 |
(9)刺鲃、中华倒刺鲃及倒刺鲃的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刺鲃及其相近的种类 |
2 国内研究、开发鲃类的现状 |
2.1 中华倒刺鲃 |
2.2 倒刺鲃 |
2.3刺鲃 |
3 国外鲃类渔业利用的简况 |
4 对刺鲃、倒刺鲃、中华倒刺鲃产业开发的展望 |
4.1 进一步认识刺鲃等种类的生物学优势和和经济学优势 |
4.2 大力开展刺鲃、中华倒刺鲃及倒刺鲃的人工繁殖及苗种繁育工作 |
4.3 加大资源保护力度 |
(10)池养倒刺鲃仔幼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仔鱼生长速度的观察 |
1.2.2 水温对幼鱼生长影响的试验 |
1.2.3 放养密度对幼鱼生长影响的试验 |
2 结果 |
2.1 仔鱼的生长特点 |
2.2 幼鱼的体长、体重和日龄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倒刺鲃幼鱼在28℃水温下生长为例, 其体长 |
2.3 幼鱼体长、体重的增长与水温的关系 |
2.4 幼鱼体长、体重的增长与放养密度的关系 |
3 讨论 |
四、池养倒刺鲃的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生长规律和差异[J]. 施永海,徐嘉波,刘永士,邓平平,谢永德,张海明,严银龙.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9(02)
- [2]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J]. 陈智慧,周志明,黄小红,胡杰婧. 安徽农业科学, 2014(21)
- [3]人工养殖条件下白甲鱼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J]. 何斌,陈先均,龙治海,严峻刚,赵凤麒. 西南农业学报, 2012(05)
- [4]主养草鱼池塘三种混养模式对鱼类生长和血液指标的影响[D]. 陈洁.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8)
- [5]倒刺鲃仔稚鱼发育的观察[J]. 黄洪贵.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05)
- [6]水温对倒刺鲃仔鱼发育生长及饥饿致死时间的影响[J]. 黄洪贵. 渔业现代化, 2009(04)
- [7]倒刺鲃的胚胎发育及水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J]. 黄洪贵. 河北渔业, 2009(04)
- [8]鱼类耳石研究和应用进展[J]. 廖锐,区又君. 南方水产, 2008(01)
- [9]刺鲃、中华倒刺鲃及倒刺鲃的研究现状分析[J]. 胡安忠. 江西水产科技, 2006(01)
- [10]池养倒刺鲃仔幼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 邓国成,谢刚,胡隐昌,李恒颂,陈焜慈,李丛伟.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5(03)
标签:畜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