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方位腰椎快速牵引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毕华焱[1](2019)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基础上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优化椎间孔镜术后脊柱功能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纳入病例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后,术后3天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脊柱调曲法康复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在观察时间点内(观察治疗前、术后2周、术后3月、术后6月)进行观察指标测定,主要包括:主观功能评价(JOA评分、VAS评分)、影像学评价(腰椎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角比较)及术后6月临床疗效统计。通过观察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变化进行比较。数据资料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PELD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发现:PELD手术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曲度的改善无显着差异(P>0.05)。PELD术后康复治疗中,研究发现:两组JOA评分、VAS评分改善情况与康复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角变化与康复前比较,两组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治疗组优良率为96.7%,治疗组优良率为9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调曲法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PELD手术可明显改善LDH患者疼痛症状及腰椎功能,在椎孔镜术后行脊柱调曲法康复治疗,在术后腰椎功能恢复、影像学评价(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等方面均优于常规腰背肌康复治疗,有效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微创手术疗效得以巩固,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值得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案。
吴晓飞,陈锋,刘宁,陆佳辰,廖星栋,黄知见,吴海桓,闫乾[2](2018)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治疗方法选择》文中研究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西医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正在呈逐年增高趋势,目前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众多,但因其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临床报道的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各家说法不一,没有统一规范。总结近年来临床应用较多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牵引、中药、针灸推拿、针刀等中医治疗以及西医手术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优缺点,以期从中获取规律性认识,为临床所借鉴。
刘晓芳[3](2018)在《电针联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随着社会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电子产品的广泛运用、久坐久躺等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中老年龄人高发的疾病也逐渐年轻化,腰椎间盘突出症已逐渐成为变通大众普遍熟悉的疾病。此病属骨科、针灸科、康复科等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就诊时时常表现为突发腰痛,活动受限,转腰不能活动,或慢性腰痛,近期加重等,临床有腰痛、坐骨神经痛、马尾综合征等临床症象,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关于此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且疾病容易复发,因此探讨一种较好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无疑成为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我们选取了 90例临床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整脊组、电针组及电针加整脊组,整脊组采用澳洲通行、广泛使用的西式diversify技术;电针组选用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穴位,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器,取疏密波进行治疗;电针加整脊组是在电针治疗后进行整脊治疗。三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的JOA、ODI、SF-MPQ、SF-36、腰椎活动前屈后伸角度变化、临床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4周治疗,三组在JOA、ODI、SF-MPQ等方面均取得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的治疗结果,在SF-36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状态、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各维度的比较中,也呈现出较治疗前明显的改善。组间治疗除了在JOA、SF-36生理机能、社会功能以及治疗疗效构成比中显示三组无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显示出存在组间差异,其中电针加整脊组在多项指标比较中显示出较其他两组有明显的改善。结论:1.整脊、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电针加整脊组治疗较任何单一治疗方法显示出更好的改善作用3.整脊、电针、电针加整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肖爱伟,姜贵云[4](2015)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牵引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椎间盘突出(LDH)为现代社会常见、多发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Yorimitsu、Ebara等[1-2]两位学者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男性,60岁以上的女性,90%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目前,对于此病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方面[3],而非手术治疗被认为是LDH的首选疗法[4]。研究表明,腰椎牵引非手术治疗成效显着。加强对牵引治疗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本
雷鸣,王敏,张催[5](2013)在《腰椎多方位快速牵引与腰椎纵向牵引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研究腰椎多方位快速牵引与腰椎纵向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08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6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腰椎纵向牵引治疗和腰椎多方位快速牵引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9%,实验组为88.5%,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腰椎多方位快速牵引与常规腰椎纵向牵引相比,具有治疗时间短和临床效果显着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黄秀军[6](2013)在《自制腰椎牵引器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我院骨伤二科自行研制的床边腰椎牵引器多体位、多角度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传统翔宇YHZ-V骨科牵引床的疗效的比较,探索我院自行研制的床边腰椎牵引器多体位、多角度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推广的可能性。方法:将符合临床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住院病例纳入研究,共6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病例按随机数字表单双数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统计学分析显示组间具有可比性。根据患者主诉、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类型、突出方向),治疗组给予我院骨伤二科自行研制的床边腰椎牵引器多体位、多角度个体化牵引治疗,选取合适俯仰体位、牵引绳角度、牵引重量、上身侧屈和旋转方向及角度等牵引参数。原则上要顺腰椎生理曲度的改变而顺势牵引。当腰椎过伸时采用俯卧位,固定束带固定下胸廓处,牵引束带固定于髂嵴上缘,小腹处垫枕使骨盆略抬高,牵引绳暂与腰椎纵轴成10°-15°角从臀上牵引;如果生理曲度变小、平直,甚至反弓时采用仰卧位,捆绑位置同前,牵引绳暂与腰椎纵轴成250-35°角从臀下牵引。由于老年患者耐受性偏差,对于腰椎反弓需要俯卧牵引治疗的患者,不必机械地强求俯卧位,可酌情先仰卧牵引一段时间再调整为仰卧牵引。当突出呈根肩型时,上身向患侧侧屈,根腋型时向健侧侧屈,根前根肩型时向患侧侧屈、患侧旋后,根前根腋型时向健侧侧屈、患侧旋后。牵引过程中根据患者牵引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动态调整牵引俯仰体位、牵引绳角度、牵引重量、上身侧屈和旋转方向及角度等牵引参数,寻找出最佳牵引参数并记录下,为下次牵引调节做准备。总之,该牵引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特点。对照组予翔宇YHZ-V骨科牵引床牵引治疗,患者取常规俯卧位牵引,骨盆固定带与下肢成约150-20°夹角。两组均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选取调节牵引重量,约从患者体重的1/3-1/2开始,逐渐增加至病人能承受为度,牵引时间20min/次,1次/天,2周为1疗程。结果:临床疗效参照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指标主要参考改善率,牵引后治疗组平均改善率为89.32%,显着高于对照组81.22%,临床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Ridit分析, R治疗=0.5735,R对照=0.4157, U=2.1124,U0.05=1.960,U>U0.05,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参看两组R,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较好。结论:我院自行研制的床边腰椎牵引器多体位多角度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骨科牵引床,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刘西花[7](2011)在《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腰腿疼痛是康复科患者最常见的临床主诉之一,据美国国家健康中心统计,成年人中约90%有腰腿痛的经历,其中约有1/5的患者是由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所导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日趋增高,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愈显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80%~90%患者的症状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而缓解,仅有10%-20%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因此,探讨一种疗效好、患者痛苦小且操作简单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我科采用快速牵引与骶裂孔注射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疗效,但是各病例间的临床治疗效果仍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即便经过科学规范的治疗,疗效仍不明显。为此,本研究将对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观察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2.探讨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3.分析影响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且适合非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其中A组接受1个疗程的腰椎慢速牵引,B组接受1次腰椎快速牵引,C组接受1次腰椎快速牵引+骶裂孔注射。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评分,临床疗效依据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价,并对患者跟踪随访1年,调查患者的复发率。2.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的2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诱因、职业性质、病程、家族史、临床症状(JOA得分)、突出类型、突出节段、突出数量、突出大小、椎管或侧隐窝有无狭窄等可能相关因素。以患者疗效作为因变量,上述12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先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治疗前三组JOA及VAS评分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经过治疗后A、B、C三组的JOA及VAS评分均明显改善,且三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1999<0.001;F=13.623,p<0.001)。三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B、C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3%、90.67%、94%,即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χ2=53.913,p<0.001)。1年后随访结果显示三组间的复发率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程、椎管及侧隐窝狭窄、发病诱因、临床症状(JOA评分)、突出类型、突出部位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预后有显着性意义,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程、椎管及侧隐窝狭窄、发病诱因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快速牵引和慢速牵引,具有安全、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等优点,更重要地是该方法只需一次性治疗即可达到良好疗效,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了国家卫生资源的浪费。2.病程越长、椎管或/和侧隐窝狭窄、无发病诱因是影响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的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应采用的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使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更加规范。
刘西花,岳寿伟[8](2011)在《快速牵引配合骶裂孔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的作用机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且适合非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慢速牵引组、快速牵引组和快速牵引加骶裂孔硬膜外阻滞组(联合组),其中慢速牵引组接受1个疗程的腰椎慢速牵引,快速牵引组接受1次腰椎快速牵引,联合组接受1次腰椎快速牵引加骶裂孔硬膜外阻滞。应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推荐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及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进行评分,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其复发率。结果治疗前,3组JOA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3组的JOA及VAS评分均明显改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速牵引组、快速牵引组和联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90.7%和94.0%,联合组优于快速牵引组(P<0.01),快速牵引组优于慢速牵引组(P<0.01)。随访1年,3组的复发率比较,慢速牵引组最高(20.7%),快速牵引组其次(14.0%),联合组最低(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牵引配合骶裂孔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快速牵引及慢速牵引。
陈庆亮,陈房木,陈秀虎[9](2010)在《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0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仅给予电脑中频、电针、推拿的治疗;治疗组除给予电脑中频、电针、推拿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外,还增加多方位牵引床牵引治疗,并以此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结果:治疗组治愈54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28例,总有效率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多方位牵引床牵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王志强[10](2008)在《骶管阻滞后行多方位快速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2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多种原因致使纤维环退行性变,髓核突出,脊神经根受到机械压迫和化学性刺激产生充血、水肿及无菌性炎症,从而产生腰部疼痛即下肢的放射性痛麻。近1年来,本院应用骶管阻滞后行多方位快速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
二、多方位腰椎快速牵引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方位腰椎快速牵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 脊柱调曲法联合经皮椎间孔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分组情况 |
2.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术后处理 |
2.3 康复治疗 |
2.4 主观症状评价 |
2.5 影像学评价(脊柱骨性参数) |
2.6 临床疗效评价 |
2.7 指标观察时间节点 |
2.8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 |
1.治疗前样本资料分析 |
1.1 两组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分布对比 |
1.2 两组病变节段及性别对比 |
2 临床疗效结果及分析 |
2.1 PELD术前、术后临床效果评价 |
2.2 PELD术后康复治疗效果评价比较 |
2.3 临床疗效比较(改良MacNab标准)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 |
1.1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的应用范围 |
1.2 椎间孔镜治疗LDH的技术优势及疗效 |
2 影响PELD术后疗效相关风险因素 |
3.现代医学对术后康复治疗的认识 |
4.传统医学对于PELD术后康复治疗的认识 |
5.脊柱调曲法应用PELD术后康复治疗的研究 |
5.1 脊柱调曲法的理论基础 |
5.2 PELD术后应用脊柱调曲手法的作用机制探析 |
5.3 脊柱调曲法在PELD术后康复疗效的分析 |
6.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件2 伦理审查表 |
附录3 JOA评分表 |
附录4 VAS评分表 |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参研课题 |
三、获得奖励 |
四、学术交流 |
(2)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治疗方法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 |
2 非手术治疗方法 |
2.1 一般治疗 |
2.2 牵引 |
2.3 针灸推拿 |
2.4 中药 |
2.5 针刀治疗 |
2.6 正骨整脊手法 |
2.7 水针疗法 |
3 手术治疗方法 |
4 讨论 |
5 小结 |
(3)电针联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腰椎及椎间盘的生理病理 |
1.1.1 腰椎椎体及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
1.1.2 腰椎及椎间盘的生理病理概述 |
1.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概况 |
1.2.1 概述 |
1.2.2 病因病机 |
1.3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概况 |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 |
1.4.1 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况 |
1.4.2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选择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估算 |
2.2.2 随机分组 |
2.2.3 实验方案 |
2.2.4 观察指标 |
2.2.5 腰椎前屈后伸角度的估算 |
2.2.6 中医症状临床观察表评分疗效标准 |
2.2.7 统计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3.2 治疗前各结局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 |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
2.4 不良事件处理 |
2.4.1 晕针 |
2.4.2 滞针 |
2.4.3 血肿 |
2.4.4 断针 |
讨论 |
3.1 研究意义 |
3.2 穴位的选择 |
3.3 治疗方案的选择 |
3.4 结果讨论 |
3.5 整脊与推拿的研究 |
3.6 整脊联合电针的治疗机制 |
3.6.1 腰椎间盘退变 |
3.6.2 机械性压迫或损伤 |
3.6.3 炎症反应 |
3.6.4 自身免疫反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腰椎间盘突出症牵引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牵引治疗作用原理 |
2 牵引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
3 牵引治疗的影响因素 |
3.1 体位选择 |
3.2 牵引重量 |
3.3 牵引时间和频度 |
4 牵引治疗的方式 |
4.1 骨盆牵引 |
4.2 三维牵引 |
4.3 自体牵引 |
4.4 四维牵引调曲法 |
5 牵引治疗的不良反应 |
6 总结与展望 |
(5)腰椎多方位快速牵引与腰椎纵向牵引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6)自制腰椎牵引器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
1.1.1 流行病学 |
1.1.2 病因研究 |
1.1.3 病机研究 |
1.1.4 症状研究 |
1.1.5 疾病分型 |
1.1.6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2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医药治疗 |
1.2.3 中医特色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治疗方法 |
2.6.1 牵引器治疗 |
2.6.2 常规治疗 |
2.7 疗效观察 |
2.7.1 疗效观察指标 |
2.7.2 疗效评定标准 |
2.8 治疗结果 |
2.9 典型病例 |
第三章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LDH的诊疗认识 |
3.1.1 现代医学对LDH病因的认识 |
3.1.2 现代医学对LDH病机的认识 |
3.1.3 现代医学对LDH症状的认识 |
3.1.4 现代医学对LDH的分型 |
3.1.5 现代医学对LDH的诊断 |
3.1.6 现代医学对LDH的治疗 |
3.2 TCM对LDH的诊疗认识 |
3.2.1 中医对LDH病因病机的认识 |
3.2.2 中医对LDH的辨证论治 |
3.2.3 中医外治对LDH的治疗 |
3.2.4 腰椎牵引对LDH的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部分 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牵引、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腰椎疾患成绩判断评分标准 |
2.3.2 VAS评分标准 |
2.3.3 疗效判定标准 |
2.3.4 观察复发情况 |
2.3.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
3.2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3 治疗效果及复发率比较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因素的研究进展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变量赋值方式 |
2.4 疗效评定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基本状况 |
3.2 单因素分析结果 |
3.3 多因素分析 |
3.4 模型诊断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治疗组 |
(1) 电脑中频治 |
(2) 电针疗法 |
(3) 牵引治疗 |
(4) 推拿治疗 |
1.2.2 对照组 |
1.2.3 结果观察 |
1.2.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 |
3 讨论 |
四、多方位腰椎快速牵引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毕华焱.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治疗方法选择[J]. 吴晓飞,陈锋,刘宁,陆佳辰,廖星栋,黄知见,吴海桓,闫乾.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11)
- [3]电针联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刘晓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腰椎间盘突出症牵引治疗研究进展[J]. 肖爱伟,姜贵云.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5(02)
- [5]腰椎多方位快速牵引与腰椎纵向牵引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J]. 雷鸣,王敏,张催. 中国医学创新, 2013(32)
- [6]自制腰椎牵引器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黄秀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7]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西花. 山东大学, 2011(04)
- [8]快速牵引配合骶裂孔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 刘西花,岳寿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03)
- [9]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0例疗效观察[J]. 陈庆亮,陈房木,陈秀虎.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 [10]骶管阻滞后行多方位快速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2例疗效观察[J]. 王志强. 黑龙江中医药,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