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陈保学,金玉柱[1](2021)在《中国武术:从“真伪之辩”到“重看之路”——张再林教授访谈录》文中认为从"徐雷之战"到马保国"闹剧",武术热议不断,武术真伪如何辨、如何看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民众。围绕着对中国武术从"真伪之辨"到"重看之路"的相关问题,对张再林教授进行了学术访谈。他从身体哲学的视角对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中国武术本体研究、中国武术文化传统、中国武术"道术关系"、中国武术改造国民性的功能、中国武术的育人价值、中国文化的始源性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重看"且给出了正本清源的深度评价。
张瑞青[2](2021)在《东亚武学视域中跆拳道的生成研究》文中指出
宋佳昱[3](2021)在《服饰文化视角下武术服饰的研究》文中指出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性项目,其发展对中国体育的影响举足轻重,而武术服饰作为武术的外在表征,对武术内在文化的表达与传播具有重要影响。2020年武术入选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无疑对武术国际化的发展又推进了一步。国际化发展就要有国际性的语言。服饰自产生那天起,就天然的具有符号表征作用。因此,武术服饰就是武术运动员的第二层皮肤,代表着中国,代表着武术。如何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展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武术文化,并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则需要对武术服饰的文化表达进行新的解读。因此,对武术服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本文从服饰学、文化学角度撰写此文,不同于以往研究视角里只强调武术服饰的表演用途,此文从整个服装发展史、武术史及民族文化发展史出发,结合美学、传播学、服装学、色彩学、面料学等,在对武术服饰物象特征及审美意蕴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结合东西方服饰演变发展特点对武术服饰文化表征进行分析;结合现代奥运服饰的发展趋势、中国舞服、戏衣的服饰文化特点以及当代“新中装”的设计理念对武术服饰进行再思考。本文撰写的视角及逻辑是,首先从武术里看服饰;其次从服饰里看文化、看武术、看体育;再次从文化里看服饰、看体育、看武术;最后通过把文化、服饰、体育、武术相互揉碎融合在一起之后,再一次从武术里看服饰。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对比分析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与审美意蕴,发现:1.武术服饰在自身发展和文化氛围的双重驱使下,产生了具有时代风貌的物象特征。古代武术服饰具有等级分明、功能性强;繁复艳丽、宽松飘逸;多元融合、时尚前卫的物象特征。近代武术服饰具有从传统宽衣向西式窄衣转变及喜爱深沉素净颜色物象特征。现代武术服饰具有由规范化向标准化;范式稳定、装饰繁复;性别模糊、设计感不足的物象特征。2.武术服饰的审美风尚具有中国传统服饰审美观念的继承和西方现代服饰审美观念融入的特点。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主要突显在三个方面,即古今武术服饰之间、男女武术服饰之间、套路服饰与散打服饰之间的意蕴差异。古今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为创新性与继承性;第二个为阶级性与标志性。男女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主要表现在阳刚性和阴柔性、模糊性和代表性两个方面。套路服饰和散打服饰的意蕴差异则主要表现在现代性和传统性、体育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3.武术竞技比赛服饰未来的发展可以学习现代奥运服饰的优点。积极运用及研发新型面料,提升武术服饰的科技范儿;充分运用色彩原理,提高武术比赛服饰的公平性及艺术性;优化设计理念,更新设计手段,提升武术服饰质感。武术舞台化发展过程中,表演服饰可以借鉴中国舞服和戏衣的长处。提高武术动作与武术服饰的整合性;提升武术服饰艺术表现张力;提高专业武术表演人员的艺术修养。武术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其服饰可以从新中装的设计理念中汲取灵感。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服装制作技术的结合与创新;重构中国传统武术服饰,助力传统武术走向大众;打破思维定式,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时尚。
徐磊健[4](2021)在《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探骊》文中认为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竞技武术是百年来中西方体育文化碰撞、融合的“新事物”,具有建构跨文化认同、融通中外的“先天优越性”,是饱含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国际传播优秀范本,而实践中随着竞技武术国际传播的“全速推进”,其人才培养难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现实滞后性”。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口述史、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跨文化交际学、历史学、中西方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竞技体育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审视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路,总结人才培养成效与经验,并探讨相关人才培养的改进之策,期望为相关单位培养高质量的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提供参考。研究结论认为:1.在相关人才培养单位和广大传播者的共同努力、推动下,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取得阶段性成效,武术已经成功进入青奥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世界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世界范围内的竞赛体系不断完善,各国竞赛水平大幅提升;2.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应当属于“广义”的、“客观”的培养过程;3.对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应具备的素养按重要性排序:在“高水平运动队执教”层面,专业技能最重要,其次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多学科理论能力,再次是语言交流能力等;在“大众普及”层面,语言交际能力更重要;4.在人才“客观培养”中存在“体教结合有待完善、人才‘供需信息’不对称、未形成稳健的‘人才梯队’、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足、未能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等问题和不足。研究建议:1.相关人才培养单位在保持较高竞赛技术培养优势的现状基础上,加强对武术文化和武术国际传播理论等方面的培养,如丰富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以更好地指导竞技武术国际传播实践,站在弘扬武术文化和发展武术事业的高度培养文武双全的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2.相关政府部门重视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政策的连贯性,完善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等制度,使海外传播人才无后顾之忧;同时大力支持各高校搭建更有吸引力的海外实习基地,政府牵头对接海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等,提升海外实习学生的安全保障和工作尊严。3.国际武联等竞技武术国际推广单位加大相关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鼓励国际间人才流动,并促进海内、外竞技武术俱乐部发展,建设世界各国多层次的竞技武术人才梯队。4.探讨“与时俱进”的培养理念,坚守“育人为本”,把“夺冠摘金”和“关注运动员幸福与健康的终身体育”结合起来,增强竞技武术教育的吸引力。
余洋,温搏,修涛,张家明,聂依[5](2021)在《武术入奥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入奥是武术国际化的引擎和动力源泉。在此,梳理九十年代以来武术入奥的相关文献,从武术入奥的必要性、可行性、现实意义、项目设置、瓶颈与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前人研究进展,分析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李琛[6](2021)在《“他者”视阈下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相关内容,武术管理中心在《纲要》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实施“中国武术走出去战略”,要积极地支持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本土化,推动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提高海外民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断加强中国武术在海外的传播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推动中国武术更好的走出去,更好地实现武术在海外的本土化发展,本研究选取了加拿大温哥华地区进行走访调查,更直观的看到中国武术在这一地区的发展状况;结合资料,梳理出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他者视阈下,更客观分析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传播推广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中国武术未来国际传播推广提出个人建议,以期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为中国武术在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的借鉴。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与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传播发展历程以及传播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传播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华人移民自由入境时期的中国武术、管制及禁止华人移民入境时期的中国武术、入境政策放宽后的中国武术。武术最早在加拿大地区开始传播是伴随着早期加拿大淘金热时期的华人移民进行的。(2)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进行传播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民间武术馆校和民间武术组织等。华人移民是促进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传播的主力军;民间武术馆校是使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传播发展的重要途径;民间武术组织对于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的作用。(3)早期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传播的武术主要是以南派武术为代表的传统武术为主;如今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传播内容比较丰富,既有以南派武术为代表的传统武术,又有武术套路在内的现代竞技武术,还有健身气功等传统养生项目。但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武术概念混乱的问题。(4)现阶段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传播还处于一个比较低层次的发展状况,练习武术的人群构成中还是主要以华裔为主,练习最多的内容以单一的太极拳为主。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的国家、不同群体等缺少有针对性的传播推广策略,无法满足不同的运动需求。(5)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传播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中国武术在海外传播推广中失去自身特色;传播内容混乱导致受众对武术理解出现偏差;缺少促进武术海外传播的武术标准制度;官方组织的引导缺位,导致该地区武术发展进程缓慢;“他者”形象造成武术传播的文化障碍。(6)针对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传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策略;加强武术科学性研究,合理规划武术传播内容;加强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武术国际推广的段位制;发挥官方作用,整合当地武术组织;尊重文化差异,注重语言环境的不同等来推动武术的国际化传播。
王少宁,杨祥全[7](2021)在《困境与超越:文化间性语境下中国武术传播之肯綮》文中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对武术传播展开研究,运用文化间性的话语逻辑探寻武术传播与间性存在的关联,通过历史爬梳、文化观照、逻辑思考及解析理路"四重维度"的书写范式探讨武术传播的问题、路径及对策。研究认为:传播理念趋同性与传播形式的不完善性削弱了武术传播的文化空间;在武术跨文化传播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他者意识"中的刻板形象构成了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阻碍。中国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与路径选择:"互识互补、视界融合"的文化理念彰显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求同存异、美美异和"的文化姿态体现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智慧;与"他者"文化对话共生的互通意识是武术传播与文化间性内在关联的直接体现。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蕴涵着文化间性的初涌,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多元共生文化环境下得以显现和引申。本文通过凝视和构建武术传播的文化间性,希冀对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张长念,徐磊健,张长思[8](2021)在《论世界格斗武技的二元格局及对中国武术入奥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在分析世界格斗武技"原态化"—"文明化"二元格局的基础上,通过揭示以MMA(综合格斗)、巴西柔术、泰拳等为代表的"原态化"格斗武技与奥运渐行渐远的现实,探析柔道、跆拳道、空手道等"文明化"武技经由现代化、国际化改造继而走进奥运的经验,为中国武术入奥之路提供参考。研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武术应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体育大家庭,而只有适合大众参与的竞技项目才能驶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快车道。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中打造一项最能体现"东方传统智慧"和"西方奥运精神"合二为一的"品牌"入奥,既是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世界体育和谐、多元化的共赢之举。世界格斗武技中文明化的"柔"(柔道)"跆"(跆拳道)"空"(空手道)等入奥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启示:将传统上的格斗武技改造为一个现代"文明化"的大众竞技项目,使之符合奥运的人文、拼搏精神,以利其国际传播,且该项目须具备五大特质:安全文明性、民族独特性、攻防技击性、寓教于乐性、易学易练性。当前,发展中的现代太极推手运动愈加完备地符合这些特质,从而成为中国武术入奥的最佳形式之一。
赵歆,李成,刘琪[9](2021)在《内省与开源:中国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阐释》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当下中国武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学分析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等,梳理中国武术由"内"向"外"发展的实践脉络。认为:内省为中国武术发展"本土化"的反思,包含定位选择的被动性、技术动作的演变性、文化空间的转型性。开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现代化"探索,包括"标榜竞技"是时代选择;"一文一武"是主体要求;"武行千里"是空间延伸。梳理中国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厘清中国武术发展的时代走向,为中国武术的演变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
韩青松[10](2021)在《评估与诠释: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话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武术联合会是武术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组织实体,在武术入奥以及武术国际普及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如何评价国际武术联合会的组织发展及政策实践,对于厘清国际武术联合会的作用与价值、拓宽对武术国际化发展的考察视野大有裨益。然而,长期以来国际武术联合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武术国际化发展研究多为国家层面武术对外推广普及“应当如何”的宏观策略研究,忽视了国际武术联合会对于武术国际化的重要意义。二是现实发展中,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政策实践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对中国武术协会的发展依赖。从组织政策话语的视角对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话语进行评估与情境化诠释,既是组织决策精准化与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亦有助于明确政策问题的由来与利益相关者的真实诉求。进而,为国际武术联合会改善组织治理、提升决策水平提供政策知识,为推动武术在国际受众的“入脑入心”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本研究从To C(Theories of Change)政策评估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出发,以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话语为研究对象,在为期一年的海外田野调查中深入欧洲武术传播的日常教学、学术交流与武术竞赛场景,确立“移情理解”的田野基础;选取8位国际武术联合会高级官员及28位国际级武术裁判、海外国家级武术官员、武术教练及学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取政策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对组织政策和中国武术的认知与态度。进而使用QSR 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对相关政策文本与口述文本进行观点提取、符码赋予和主题汇总。在此基础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政策回应对组织政策假设进行整体评估。进而,从组织愿景出发,结合具体语境诠释武术入奥的话语挑战以及官方术语Wushu的话语困顿。从而明确国际武术联合会近三十年的政策话语实践说了什么、如何说的、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说的效果如何。研究发现,组织政策话语中的逻辑假设呈现出政策问题如何被认知、被表述、被解决的方式和过程。基于To C变化理论的政策评估结果显示: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话语实践实现了在组织规模、组织架构、赛事体系、国际权威认证等方面的突破。但存在组织代表性缺失和社交媒体运营重心偏离的“执行失利”,与推行竞技武术套路技术改革的“理论失利”。同时,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话语运作中对于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与社会情境的忽视,造成赛事参与者主体身份转换的艰难,以及利益诉求难以满足下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弱者抵抗。研究还发现,话语规则限定着政策话语实践能否言之有效。国际奥委会对“奥运项目评估”的政策议题建构描绘出奥运项目的理想形象,具化在《奥运项目评估标准》之中,表现出对运动流行性的焦点关注。在此语境中,国际武术联合会围绕武术入奥的政策变迁以及所提交的入奥报告并未很好契合国际奥委会话语规则,存在武术国际大众基础薄弱、陈述报告策略偏离、流行性不足等问题。应从正确认知流行性的国际化底色,处理好大众与精英的发展关系,调整好武术入奥报告的表述策略,利用好“奥组委提议”的入奥机遇等方面主动适应规则。研究还发现,语言符号通过话语表征进行形象建构与意义生产。西方文化语境中官方术语Wushu面临不被认可或不为所知的话语困顿。在西方受众看来,“功夫电影、传统武术、技击实用”的Kung Fu相比“竞技武术、操舞化套路、官方话语”的Wushu更能代表“中国武术”。究其原因,Kung Fu与西方文化前理解“Chinese martial arts”的意义契合而实现惯习迁移,确立了话语权威性。而国际武术联合会在为Wushu“正名”及“团结”Kung Fu的政策话语实践中,并未就“何为Wushu”有着准确定位而产生自相矛盾,阻碍着西方受众对于Wushu术语的接纳与认知。基于研究的理论实践,提出体育组织内部的权力竞争与不同主体对体育项目的认知差异,影响着政策效果及政策评估结果。而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政策知识共创,能够缓和不同主体间的权力竞争与认知差异,形成破解政策问题的政策共识。聚焦组织的发展实践,国际武术联合会应从“找准符号定位、坚定话语主导、团结多元主体、增强媒介运作”建构起官方术语Wushu的知识体系,发挥Wushu正本清源、符号引领的话语职责;通过“主动政策学习、开展对话协商、建立评估制度”实现“善治”的理念转变,以回应政策质疑,提升治理绩效水平。
二、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武术:从“真伪之辩”到“重看之路”——张再林教授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 从马保国“闹剧”重看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 |
2 从“身体哲学”重看中国武术本体研究 |
3 从“下学上达”重看中国武术文化传统 |
4 从“内在超越”重看中国武术“道术关系” |
5 从“援武于儒”重看中国武术改造国民性的功能 |
6 从中国文化的“原初性”重看中国武术的渊源 |
7 从“以武术代宗教”重看中国武术的育人价值 |
(3)服饰文化视角下武术服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意义 |
3 文献综述 |
3.1 相关概念 |
3.1.1 文化 |
3.1.2 服饰 |
3.1.3 服饰文化 |
3.2 武术服饰发展现状研究 |
3.2.1 服饰文化研究 |
3.2.2 服饰美学研究 |
3.2.3 武术服饰研究 |
3.3 综述小结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比较分析法 |
4.2.3 录像观察法 |
4.2.4 逻辑分析法 |
4.2.5 访谈法 |
5 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
5.1 古代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
5.1.1 等级分明、功能性强 |
5.1.2 繁复艳丽、宽松飘逸 |
5.1.3 多元融合、时尚前卫 |
5.2 近代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
5.2.1 传统宽衣向西式窄衣的转变 |
5.2.2 弃明、艳择深、素的颜色偏好 |
5.3 现代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
5.3.1 规范化向标准化的转变 |
5.3.2 范式稳定、装饰繁复 |
5.3.3 性别模糊、设计感不足 |
6 武术服饰的审美意蕴 |
6.1 武术服饰的审美风尚 |
6.1.1 中国传统服饰审美观念的继承 |
6.1.2 西方现代服饰审美观念的融入 |
6.2 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 |
6.2.1 古今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 |
6.2.2 男女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 |
6.2.3 套路服饰与散打服饰的意蕴差异 |
7 武术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
7.1 武术竞技比赛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
7.1.1 奥运服饰对武术竞技比赛服饰设计理念上的启发 |
7.1.2 武术竞技比赛服饰未来发展的建议 |
7.2 武术舞台表演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
7.2.1 中国舞服、戏衣对武术表演服饰设计理念上的启发 |
7.2.2 武术舞台表演服饰未来发展的建议 |
7.3 武术传统健身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
7.3.1 “新中装”对武术传统健身服饰设计理念上的启发 |
7.3.2 武术传统健身服饰未来发展的建议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图片引用详细信息表 |
(4)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探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文化背景 |
1.1.2 体育背景 |
1.1.3 人才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 |
1.4.2 竞技武术国际传播研究 |
1.4.3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 |
1.4.4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研究 |
2 相关概念 |
2.1 竞技武术概念范畴 |
2.2 竞技武术概念界定 |
2.3 武术国际传播的概念 |
2.4 人才培养的概念 |
2.5 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概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口述史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比较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现状 |
4.1.1 竞技武术“品牌”之路回顾及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成效 |
4.1.2 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来源及培养过程的“广义化” |
4.1.3 竞技武术国际传播“未来之路”对人才素养的要求 |
4.2 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4.2.1 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后备人才不足 |
4.2.2 培养政策不连贯,人才供需信息不对称 |
4.2.3 培养结构不均衡,未形成世界各地区稳健的人才梯队 |
4.2.4 培养理念更新不及时,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足 |
4.2.5 培养目标不够长远,未能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
4.3 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对策探骊 |
4.3.1 探讨从“闭环”培养到“跨界”培养:继续完善体教结合模式 |
4.3.2 探讨从“阶段”培养到“终身”培养: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
4.3.3 探讨从“精英”培养到“大众”培养:深化产教融合、营造“百花齐放”的习武生态 |
4.3.4 探讨“与时俱进”的培养理念:不断增强竞技武术教育的吸引力 |
4.3.5 探讨从“武技”培养到“武道”培养:持续提升竞技武术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他者”视阈下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中国武术传播的研究现状 |
1.3.2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相关研究 |
1.3.3 中国武术在北美地区传播的研究现状 |
1.3.4 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传播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的重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他者”理论 |
2.1.1 “他者”理论的概念 |
2.1.2 “他者”理论与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 |
2.2 武术相关概念 |
2.2.1 武术的概念 |
2.2.2 民间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 |
2.3 武术传播 |
2.3.1 武术传播的概念 |
2.3.2 武术的国际传播 |
第3章 传播历程: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传播历史阶段 |
3.1 华人移民自由入境时期的中国武术(1858-1884) |
3.1.1 早期华人移民加拿大的历史背景 |
3.1.2 加拿大“淘金热”吸引华人华工 |
3.1.3 伴随早期华人移民到来的中国武术 |
3.2 管制及禁止华人移民入境时期的中国武术(1885-1946) |
3.2.1 禁止华人移民入境的社会背景 |
3.2.2 社团组织成为中国武术扎根加拿大的基础 |
3.3 入境政策放宽后的中国武术(1947-至今) |
3.3.1 入境政策放宽时期的社会背景 |
3.3.2 国内官方武术组织的积极探索---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 |
3.3.3 国际武术组织的配合发展---国际武术联合会 |
第4章 传播境况: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传播的现状及阻力分析 |
4.1 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传播现状分析 |
4.1.1 主体因素: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传播者 |
4.1.2 内容因素: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传播内容 |
4.1.3 媒介因素: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传播方法 |
4.1.4 受众因素: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习练者调查 |
4.2 阻力分析: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传播中的问题 |
4.2.1 中国武术在国际传播推广中缺失自身特色 |
4.2.2 武术国际传播的内容混乱导致受众对武术理解出现偏差 |
4.2.3 武术国际传播中缺少促进武术海外传播的标准制度体系 |
4.2.4 官方组织引导缺位导致武术区域性发展缓慢 |
4.2.5 他者形象造成武术传播的文化障碍 |
第5章 传播方略: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传播的应对策略 |
5.1 增强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传播时的自身特色 |
5.2 合理规划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传播内容 |
5.3 制定有利于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推广的段位制 |
5.4 官方组织发挥作用整合当地民间武术组织 |
5.5 尊重文化差异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困境与超越:文化间性语境下中国武术传播之肯綮(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间性”的概念阐释 |
2 武术传播与文化间性的内在关联 |
2.1 武术传播中的“间性”思维 |
2.2 跨文化情境下武术传播的主体性建构 |
3 中国武术传播进程中的现实困境 |
3.1 传播理念趋同性与传播形式的不完善性削弱了武术传播的文化空间 |
3.2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他者意识”中的刻板形象构成了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阻碍 |
4 文化间性语境下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与路径选择 |
4.1“互识互补、视界融合”的文化理念彰显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 |
4.2“求同存异、美美异和”的文化姿态体现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智慧 |
4.3 与“他者”文化对话共生的互通意识是武术传播与文化间性内在关联的直接体现 |
5 结语 |
(8)论世界格斗武技的二元格局及对中国武术入奥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格斗武技的二元格局 |
1.1 格斗武技及其价值 |
1.2 世界格斗武技的二元格局 |
1.2.1“原态化”格局下的“小众”竞技项目 |
1.2.2“文明化”格局下的“大众”竞技项目 |
1.2.3 两个“原态化”项目的奥运身份解读 |
2 对中国武术入奥的启示 |
2.1 对入奥项目“路线”选择的启示:顺应“大众化”“国际化”趋势 |
2.2 对入奥格斗项目“气质”选择的启示:具备五种特质 |
2.2.1 安全文明性 |
2.2.2 民族独特性 |
2.2.3 攻防技击性 |
2.2.4 寓教于乐性“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 |
2.2.5 易学易练性 |
2.3 探寻中国武术入奥的有力支点:现代太极推手 |
2.3.1 规则安全,技术雅观 |
2.3.2 阴阳相济,舍己从人 |
2.3.3 摔法见长,劲力开放 |
2.3.4 游戏为本,寓教于乐 |
2.3.5 易于参与,便于评判 |
3 结语 |
(9)内省与开源:中国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省:中国武术发展的“本土化”反思 |
1.1 中国武术发展定位选择的被动性 |
1.2 中国武术发展技术动作的演变性 |
1.3 中国武术发展文化空间的转型性 |
2 开源:中国武术发展的“现代化”探索 |
2.1“标榜竞技”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时代选择 |
2.2“一文一武”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主体要求 |
2.3“武行千里”是中国武术发展的空间延伸 |
3 结语 |
(10)评估与诠释: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武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国际武术联合会相关研究缺失 |
1.1.2 政策话语研究对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治理的现实价值 |
1.2 学界的观点和存在的问题 |
1.2.1 武术国际化发展研究概况 |
1.2.2 历史语境下的武术国际化回顾与反思 |
1.2.3 文化语境下的武术国际化研究 |
1.2.4 传播语境下的武术国际化研究 |
1.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1 话语分析相关理论 |
1.4.2 政策话语分析 |
1.4.3 政策评估 |
1.5 研究方法及结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结构 |
2 理想与现实:基于ToC的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评估 |
2.1 基于ToC变化理论的政策评估实施路径 |
2.2 理论与现实: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理论评估 |
2.2.1 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分析性逻辑模型的解读 |
2.2.2 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变化理论的评估 |
2.3 争议与反思: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评估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2.3.1 执行失利与理论失利: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失利的类型划分 |
2.3.2 身份重构与利益竞争:利益相关者政策回应的解读与反思 |
2.4 小结 |
3 反思与适应:国际奥委会语境下武术入奥的话语挑战 |
3.1 知彼之规则:国际奥委会奥运项目管理的政策话语建构 |
3.1.1 奥运项目管理与评估的政策议题建构 |
3.1.2 《奥运项目评估标准》的文本话语解读 |
3.1.3 项目评估中对运动流行性的焦点聚集 |
3.2 知己之不足:国际武术联合会入奥实践的政策话语反思 |
3.2.1 流行性不足:国际奥委会官方表述中对武术运动的情感基调 |
3.2.2 精英话语主导:入奥指向下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政策变迁 |
3.2.3 陈述策略偏离:奥运语境下武术入奥报告的文本剖析 |
3.3 国际奥委会语境下武术入奥的规则适应 |
3.3.1 正确认知流行性的国际化底色 |
3.3.2 处理好大众与精英的发展关系 |
3.3.3 调整武术入奥报告的表述策略 |
3.3.4 利用好“奥组委提议”的入奥机遇 |
3.4 小结 |
4 符号与表征:西方文化语境下官方术语Wushu的话语困顿 |
4.1 语言符号:“中国武术”的表征与现实 |
4.1.1 是Kung Fu还是Wushu:被忽视的语言符号 |
4.1.2 语言符号:表征之下的意义生产与循环 |
4.2 形象为何:他者认知中语言符号间的意象差异 |
4.2.1 能指/所指:语言符号分析的基础与起点 |
4.2.2 Kung Fu的符号意象:功夫电影、传统武术、技击实用 |
4.2.3 Wushu的符号意象:竞技武术、操舞化套路、官方话语 |
4.2.4 符号意象分野下的认同落差 |
4.3 缘何如此:西方文化语境中语言符号的意义生产 |
4.3.1 惯习迁移:Kung Fu话语权威性的确立 |
4.3.2 定位不明:Wushu言说实践的名实不一 |
4.4 小结 |
5 探索与实践:政策研究的理论思考与组织发展的实践指向 |
5.1 体育组织政策话语研究的理论思考 |
5.1.1 组织权力竞争与项目认知差异:影响体育组织政策评估结果的独特要素 |
5.1.2 政策知识共创:政策知识生产的多元主体协作 |
5.2 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发展的实践指向 |
5.2.1 符号生产:组织权力机制下武术知识体系的建构 |
5.2.2 理念转变:善治理念下组织政策的制定与评估 |
5.3 小结 |
6 结论、局限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2.1 研究资料搜集的困难与不足 |
6.2.2 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 |
6.3 研究展望 |
6.3.1 拓展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活动的分析与评估范围 |
6.3.2 基于政策问题的不同认知尝试更多政策研究方法 |
6.3.3 进一步探索定量与定性深度融合的政策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国际武术联合会官员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专家证人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习经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武术:从“真伪之辩”到“重看之路”——张再林教授访谈录[J]. 陈保学,金玉柱. 体育与科学, 2021(04)
- [2]东亚武学视域中跆拳道的生成研究[D]. 张瑞青.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3]服饰文化视角下武术服饰的研究[D]. 宋佳昱.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4]竞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探骊[D]. 徐磊健.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5]武术入奥研究综述[J]. 余洋,温搏,修涛,张家明,聂依. 武术研究, 2021(05)
- [6]“他者”视阈下中国武术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传播研究[D]. 李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困境与超越:文化间性语境下中国武术传播之肯綮[J]. 王少宁,杨祥全.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1(02)
- [8]论世界格斗武技的二元格局及对中国武术入奥的启示[J]. 张长念,徐磊健,张长思.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02)
- [9]内省与开源:中国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阐释[J]. 赵歆,李成,刘琪.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02)
- [10]评估与诠释: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话语研究[D]. 韩青松.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