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院校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杨[1](2021)在《基于雨课堂的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民族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中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造成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而传统大学物理以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对问题的独立思考缺失,为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迫切需要对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大学物理的教学中。研究在民族院校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并在实践中验证其有效性,对民族院校提高理工科人才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考虑到民族院校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特点和大学物理课程特征,分析在民族院校里,利用雨课堂对大学物理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然后对大学物理课程基于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和应用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阐明问题的背景,提出问题;并对民族院校、雨课堂、混合教学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理清研究思路和方法。然后对国内外关于混合教学和雨课堂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指出现有研究值得借鉴和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对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教学班学生物理基础情况以及学生在大学物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民族院校可以进行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也迫切需求现在教育技术应用在课堂中。其次,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大学物理混合教学模式,并将建构主义、探究性社群理论、泛在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作为教学设计理论基础,根据该模式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再设计。最后,对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选取由相同教师授课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班级采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对照班级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验证该模式在大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有效性。经过教学实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进行测试,使用SPSS统计分析学生测试成绩,经对学生测试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班级成绩与对照班级成绩存在显着差异,两样本均值差为4.217,A班成绩显着高于B班成绩。表明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在民族院校中,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大学物理的教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刘忠蓉[2](2021)在《基于“双师教学”的广西乡村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实现教育资源公平是发展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在教育领域,随着“互联网+”行动的提出,信息化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及影响与日俱増,引起了国家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教育公平的需求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下,“双师教学”应运而生。“双师教学”由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发起、主办,推进的目的在于打破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局面和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当前,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结合手段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已成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双师教学”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的输送,促进教育公平,是一种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自2016年以来,广西地区试点学校通过开展“双师教学”在学校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有效开展“双师教学”以促进广西乡村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成为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广西三所试点学校为例,分析“双师教学”模式下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现状,探索乡村学校在“双师教学”模式的实施下如何有效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提出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提升策略。本研究的一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说明,其次对教学改革、“双师教学”模式和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的意义等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介绍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调查设计内容。本次调查深入三所试点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分别对试点学校参与“双师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对实验教师进行访谈。调查问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双师教学”项目的认知、“双师教学”项目的具体开展情况,以及项目开展前后对学校、教师、学生产生的影响或变化,弄清楚在开展“双师教学”期间产生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希望得到教师和学生提出的一些建议和意见。教师访谈提纲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深入了解试点学校“双师教学”项目的详细开展情况,以及针对问卷中无法提及的部分做一个补充提问。第三部分对“双师教学”下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现状作出分析。观察试点学校“双师教学”模式实际开展的具体情况并深入分析调查的结果,明确“双师教学”模式下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表现、成效以及不足之处。在“双师教学”的开展下,试点学校的教学改革主要表现在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评价的形成、教学环境的建设。“双师教学”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课程资源多样,创新教学改革范式,构建学校文化体系。在“双师教学”下乡村学校教学改革中发现不足之处:教学改革意识不强,过分依赖录课教学;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课程整合能力不足;课堂临时状况频出,课堂管理效率不高;教学资源兼顾乏力,教学平台有待完善。第四部分在获得调查数据与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对“双师教学”下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第一,教学改革的前提是需要重塑系统的改革理念体系,学校应加强对教学改革理念的重视,促进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同。第二,在构建改革的支撑条件方面,学校需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分类培训实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推广者应完善“双师教学”平台的管理。第三,“双师教学”的实施和开展需要设置完整的体系,学校需革新教育管理制度,创建有效教学研讨组,形成多方协作创新机制。第四,需要关注教学改革过程的师生适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学生适应改革情况。
胡梦[3](2021)在《先语后文-国际中文汉字教学路径探析》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国际中文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文并进”,同“先语后文”模式进行对比,突出强调“先语后文”是符合二语习得规律的教学模式,并且是汉语特有的习得模式。再立足于国际中文教学现状,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汉字教学中的学习者、教师、教材及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实际调研,分析现今汉字教学模式的不足。调查显示,“汉字难学”已然成为了汉语学习者的“通病”,并严重影响了其汉语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未经系统而全面的汉字教学培训,专门的汉字教材要么缺乏,要么针对性不强,普适化的教材居多。如此种种也最终导致了独立汉字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汉字教学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因此本文将汉字课程的设置体系作为探析重点,在实践探索并结合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并认为,要想改变“语文并进”教学模式下汉字教学的附庸地位,使得汉字的教学不再依附于口语、词汇的教学,还需要开设独立的汉字课程,使得汉字课程的设置科学化、合理化。最后,本文在实践调查所得的基础上,以一堂汉字课堂教学设计为依托,将调查分析所得成果展示于教学设计中,在实践中检验“先语后文”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尚明瑞[4](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6](2020)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深入,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早在西汉时期,汉语就传入了越南,随后不断与越南历史、文化、社会相融合。新中国成立之后,越南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两国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相互交流,汉语自然就成为越南重要的外语之一。汉字(ch?Hán)、汉喃辞(t?Hán N?m)、汉越词(t?Hán Vi?t)成为越南语言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工作也就备受重视。然而,当前越南汉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强调,对相关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线上与线下(O2O)的教学融合,以及如何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深刻变化,如何寻求一条适合越南学生的有效汉语学习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越南高校学生汉语学习的自主能力较低、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探索构建一个适用于越南高校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Online/Offline)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探讨适合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紧紧围绕研究问题的重点,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越南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O2O教学模式的文献分析,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理论,依托O2O教学原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以及结合越南高校本土教学实情,构建了面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O2O教学模式适合越南的对外汉语教学;二是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线上线下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将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过程将会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有利因素作用的发挥,从而逐渐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制定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为后续模式验证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2)设计实施O2O对外汉语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活动。本研究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以及模式架构,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创设了支撑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且利于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学习环境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针对O2O汉语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两环境的功能、架构及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案例教学实践。为了验证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了Edmodo作为线上教学平台,选择河内首都大学外语系汉语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言文化》为例开展案例研究实践。采用设计研究的思路,开展了包括模式的初步应用、模式的细化应用、模式的强化应用三轮迭代案例实践。通过三个学期教学模式迭代设计和教学活动调整,对187名学生的线上跟踪、课堂观察、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出:大多数学生不仅较好地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汉语学习观念、自我意识、信息素养、社区归属感和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得到了显着提升,从而也验证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对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互联网教育应用在越南刚刚兴起,必然会挑战各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创新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更加凸显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利用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期他们能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尽管本人在越南高校长期从事汉语教学,深感汉语教学远比其他语言的教学难度大得多。选择这样的研究题目,也是一种挑战、一种探索、一种提升。期望自己的研究不仅能促进自己未来汉语教学的提升,也为他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林召梅[7](2020)在《民族高等护理院校护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高等护理院校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创业坏境、创业效能感和创业机会识别的现状,分析目前高等护理院校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民族高等护理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运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民族地区三所护理院校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创新创业能力量表、创新创业教育情况问卷、创业环境问卷、创业效能感问卷、创业机会识别问卷。使用SPSS19.0中文版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值与标准差、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19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9.52±1.43)岁,其中女性425人,汉族为302人(58.2%),双一流建设大学380人(73.2%),生源地城市241人(46.4%),独生子女260(50.1%),消费水平2000元以上91人(17.5%),父亲文化程度小学本科及以上68人(13.1%);母亲文化程度专科、本科及以上69人(13.3%),父亲经商为96人(18.5%),母亲经商为83人(16.0%);家庭成员创业为225(43.4%);在校期间社会实践314人(60.5%);在校期间做过家教或者兼职224人(43.2%);担任班干部178人(34.3%)。(2)创新创业能力现状:研究对象创新创业能力量表平均得分为(98.95±18.05)分,最低分为27分,最高分为135分,处于中等水平。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中,其中年龄18岁及以上、低年级、出生于城市、每月消费水平2000元~、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父亲经商、母亲经商、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做过家教或者兼职、担任过班干部的研究对象创新创业能力得分更高。(3)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对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量表平均得分为问卷平均得分为(84.45±17.7)分,最低分为24分,最高分为120分,处于中等水平。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中,其中年龄18岁及以上、低年级、出生于城市、每月消费水平2000元~、父亲文化程度越高、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父亲经商、母亲经商、家庭成员创业、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担任过班干部的研究对象创新创业教育得分更高。(4)创业环境现状:研究对象创业环境问卷平均得分为(44.12±9.11)分,最低分为12分,最高分为60分,处于中等水平。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中,年龄18岁及以上、低年级、非双一流建设大学、出生于城市、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父亲经商、母亲经商、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担任过班干部的研究对象创业环境得分更高。(5)创业效能感现状:研究对象创业效能感问卷平均得分为(69.42± 13.79)分,最低分为19分,最高分为95分,处于中等水平。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中,年龄18岁及以上、高年级、出生于城市、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父亲经商、母亲经商、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做过家教或者兼职、担任过班干部的研究对象创业创业效能感得分更高。(6)创业机会识别现状:研究对象创业机会识别问卷平均得分为(53.06±11.77)分,最低分为15分,最高分为75分,处于中等水平。在一般资料特征中,年龄18岁及以上、低年级、出生在城市、每月消费2000元以上、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父亲经商、母亲经商、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做过家教或者兼职、担任过班干部的研究对象创业创业效能感得分更高。(7)相关性:研究对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效能感和创业机会识别的各个维度与创新创业能力均呈正相关。其中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效能感、年级、生源地农村、父亲经商、参加社会实践、做过家教或者兼职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结论:(1)创新创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低年级、生源地城市、每月消费水平2000元以上、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父母亲经商、家庭成员创业、参加社会实践以及担任过班干部等方面对创新创业能力影响较大。(2)创新创业教育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低年级、生源地城市、每月消费水平2000元以上、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父母亲经商、家庭成员创业、参加社会实践以及担任班干部对创新创业教育影响较大。(3)创业环境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低年级、非双一流建设大学、生源地城市、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父母亲经商、参加社会实践以及担任班干部对创业环境影响较大。(4)创业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低年级、生源地城市、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父母亲经商、参加社会实践、做过家教或兼职以及担任班干部对创业效能感影响较大。(5)创业机会识别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低年级、生源地城市、每月消费水平2000元以上、父亲文化程度、父母亲经商、参加社会实践、做过家教或兼职以及担任班干部等方面对创业机会识别影响较大。(6)研究对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效能和创业机会识别的各个维度与创新创业能力均呈正相关。(7)通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业环境、创业效能、年级、生源地农村、父亲经商、参加社会实践、做过家教或者兼职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其中创业效能感预测性最大。
柳宛伶[8](2020)在《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调查与分析 ——以厦门中学西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产业链推动了线上汉语教学的飞速发展,而一对一线上汉语课堂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语言环境、专业背景等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因此发展迅速。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灵活性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案个性化,面对当今汉语学习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其教学方式近乎“量身定做”,受到对外汉语教学市场的广泛关注。但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始终是根本。在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影响更大。鉴于此,研究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师,特别是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远程教育理论、混合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论文重点构建了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系框架,探讨在特定教学环境与模式下的教学能力构成。继而以厦门“中学西渐”公司的“Chinlingo”平台为依托,对参与平台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实习项目的职前教师(本文所讲“职前教师”是指在正式进入教师职业之前的、正在接受汉语国际教育或相关师范类教育的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全面调查了以上教师的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能力。调查发现职前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运用能力意识较强,但远程教育技术知识及一对一个别授课知识储备不足;有一定的角色转换观念;对线上交互协作能力的重视度较高;信息化课件的制作与设计能力存在学用脱节问题;重视线上教学情景的创设但很少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线上课堂突发情况处置不当。此外,论文对62位职前汉语教师的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案例(含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观察、统计和比较了职前汉语教师的一对一线上教学角色转换能力、一对一线上教学设计能力与一对一线上教学实施能力。研究发现,职前汉语教师在实际一对一线上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师角色转换效果不佳,教学资源表现形式单一,师生线上互动效果欠缺,突发情况应对力度不足。最后针对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师出现的教学能力问题,总结提出了几点培养建议。论文研究成果为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师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有利于促进线上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孙晶[9](2020)在《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绿色革命、创意产业、时尚文化、低碳生活等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当代设计已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趋势,一系列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与类型,正成为设计的新景观。本文通过阐述设计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设计的基本内涵,分析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更加清晰认识综合性设计与各门类设计之间、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综合性设计对当代设计艺术发展取向的影响和对艺术设计变革的启示。剖析综合性设计形成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理解其出现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行性。基于时代发展对于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的更高要求,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综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反思当前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成因与问题,进一步明确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同时,借鉴和分析国外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有益经验,从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到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从增设跨学科综合性的新兴专业,到创建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机构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以教育学综合课程与教学理论为学理依据,梳理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的基本范式,发展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促进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从而为综合性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建构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与方法。此外,更加突出强调在制定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建构面向未来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建设跨学科综合性教育平台等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多头并进、多项并举,真正促进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深入。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民族院校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族院校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雨课堂的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民族院校 |
(二)雨课堂 |
(三)混合式教学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一、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一)混合式教学定义的研究 |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
二、大学物理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三、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四、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的前期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二、大学物理学习者基本信息分析 |
三、微信以及混合式学习情况分析 |
四、大学物理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四章 基于雨课堂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设计 |
一、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探究性社群理论 |
(三)泛在学习理论 |
(四)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三、前端分析 |
(一)学习需求分析 |
(二)学习内容分析 |
(三)学习者分析 |
(四)学习环境分析 |
四、教学过程设计 |
(一)面对面授课前教学设计 |
(二)面对面授课时教学设计 |
(三)面对面授课后教学设计 |
五、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五章 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 |
一、教学实验对象和方法 |
二、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过程 |
(一)高斯定理教学设计 |
(二)面对面授课前 |
(三)面对面授课 |
(四)面对面授课后 |
三、教学评价 |
四、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民族院校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调查问卷 |
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基于“双师教学”的广西乡村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育公平是发展乡村教育的重要前提 |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结合是乡村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路径 |
(三)“双师教学”是促进广西乡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双师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关于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的意义研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理论基础 |
(一)教育公平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一章 “双师教学”下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工具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
三、调查实施与统计 |
(一)教师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教师访谈的实施与整理 |
(三)教师问卷和访谈的分析与发现 |
(四)学生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五)学生问卷的分析与发现 |
第二章 “双师教学”下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
一、“双师教学”下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表现 |
(一)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发展与能力培养为中心 |
(二)教学内容丰富:课外素材与学习机会的增加 |
(三)教学方式创新:独特新颖与竞争激励的呈现 |
(四)教学评价形成: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 |
(五)教学环境提升:硬件设施与校园文化同进步 |
二、“双师教学”下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效 |
(一)推动学生有效发展 |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三)促进课程资源多样 |
(四)创新教学改革范式 |
(五)构建学校文化体系 |
三、“双师教学”下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不足 |
(一)教学改革意识不强,过分依赖录课教学 |
(二)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课程整合能力不足 |
(三)课堂临时状况频出,课堂管理效率不高 |
(四)教学资源兼顾乏力,教学平台有待完善 |
第三章 “双师教学”下乡村学校教学改革提升策略 |
一、重塑系统的改革理念 |
(一)加强对教学改革的重视 |
(二)促进对教学改革的认同 |
二、建构改革的支撑条件 |
(一)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
(二)提高分类化教师技能的培训 |
(三)完善具体化教学平台的管理 |
三、设置完整的保障体系 |
(一)适当革新教学管理制度 |
(二)创建有效性教学研讨组 |
(三)形成多方协作创新机制 |
四、关注改革中师生适应 |
(一)提供优质工作环境 |
(二)帮助学生适应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乡村学校“双师教学”模式开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关于“双师教学”课堂开展情况的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读硕期间发表发论文目录 |
致谢 |
(3)先语后文-国际中文汉字教学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语文并进”与汉字教学 |
第一节 “语文并进”下的汉字教学 |
一、“语文并进”模式下汉字教学现状 |
二、“语文并进”模式下汉字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汉字教学总体现状调研分析 |
一、学习者学情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三、教材分析小结 |
四、教师现状与其任教院校汉字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
第二章 “先语后文”与汉字教学 |
第一节 “先语后文”契合二语习得规律和心理学理论 |
一、二语习得规律 |
二、迁移理论 |
三、心理学原理 |
第二节 “先语后文”是适合汉语的习得模式 |
一、汉字是意音体系的文字 |
二、汉字是方块形的文字 |
三、汉字中包含着文化 |
第三节 “先语后文”汉字教学实践 |
一、前期“先语后文”教学实验 |
二、当前“先语后文”模式下的国际中文汉字教学 |
小结 |
第三章 “先语后文”汉字教学路径探析 |
第一节 学习者学习策略 |
一、树立正确的汉字观念,打消“汉字难”的畏难情绪 |
二、加强对汉字书写的练习 |
第二节 教材编选策略 |
一、汉字教材编写策略 |
二、汉字教材选用策略 |
第三节 教师素质培养 |
一、增强汉语文字专业知识 |
二、培养全面的汉字技能 |
三、加强对二语习得理论及教学策略的学习 |
四、教师应转变自身观念 |
五、充分并正确利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手段 |
第四节 汉字课程开设策略 |
一、汉字课程教什么 |
二、汉字课程怎么开设 |
第四章 “先语后文”汉字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原则 |
三、教学对象 |
四、教学方法 |
五、教学内容 |
六、教学过程 |
第二节 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
一、教学评价 |
二、教学反思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由来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目标及其作用 |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任务及其作用 |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组织及其结构 |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课程体系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对外汉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亟待关注 |
1.1.2 O2O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支持 |
1.1.3 越南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自主学习能力 |
2.1.1 自主学习能力概念演进 |
2.1.2 自主学习能力的制约因素、培养途径及评价标准 |
2.2 对外汉语教学 |
2.2.1 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
2.2.2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
2.2.3 信息化对外汉语教学 |
2.2.4 对外汉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研究 |
2.3 越南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
2.3.1 越南汉语教学发展足迹 |
2.3.2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概况 |
2.3.3 越南高校汉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 |
2.4 O2O教学模式 |
2.4.1 O2O教学模式诞生的背景 |
2.4.2 O2O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2.4.3 O2O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
2.4.4 O2O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持 |
3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1.2 新建构主义理论 |
3.2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设计 |
3.2.1 O2O模式设计原则 |
3.2.2 O2O教学模式模块及功能 |
3.2.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模型设计 |
3.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设计 |
3.3.1 O2O对外汉语学习环境 |
3.3.2 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活动的设计 |
3.4 O2O对外汉语教学:实施流程与条件 |
3.4.1 教学流程 |
3.4.2 教学条件 |
3.5 O2O教学模式评价设计 |
3.5.1 评价目标 |
3.5.2 评价维度设计 |
3.5.3 评价方案 |
4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
4.1 案例简介 |
4.1.1 案例简介 |
4.1.2 案例研究过程设计 |
4.1.3 案例评价方案 |
4.2 第一轮实践:模式的初步应用 |
4.2.1 对象简介 |
4.2.2 实施策略与过程 |
4.2.3 实践结果分析 |
4.2.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
4.3 第二轮实践:模式的细化 |
4.3.1 对象简介 |
4.3.2 实施策略与过程 |
4.3.3 实践结果分析 |
4.3.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
4.4 第三轮实践:模式的强化 |
4.4.1 对象简介 |
4.4.2 实施策略与过程 |
4.4.3 实践结果分析 |
4.5 案例总结与讨论 |
4.5.1 案例总结 |
4.5.2 讨论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论文的贡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越南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使用EDMODO平台之前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越南高校汉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汉语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民族高等护理院校护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学考虑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特征 |
3.2 研究对象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
3.3 研究对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
3.4 研究对象创业环境现状 |
3.5 研究对象创业效能感现状 |
3.6 研究对象创业机会识别现状 |
3.7 研究对象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效能感、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布情况分析 |
4.2 研究对象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分析 |
4.3 研究对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
4.4 研究对象创业环境现状分析 |
4.5 研究对象创业效能感现状分析 |
4.6 研究对象创业机会识别现状分析 |
4.7 研究对象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效能感、创业机会识别的相关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已发表的综述) |
参考文献 |
(8)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调查与分析 ——以厦门中学西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的兴起 |
二、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
三、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师教学能力培育的重要性 |
四、中学西渐公司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概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学术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线上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
二、一对一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
三、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 |
四、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理论背景及重要概念 |
一、理论背景 |
二、重要概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师教学能力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基础能力 |
一、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运用能力 |
二、强调线上课堂观察与想象的教师角色转换能力 |
第二节 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特色能力 |
一、突出信息化与情境创设的教学设计能力 |
二、重在交互协作与应变的教学实施能力 |
第三章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问卷调查与综合分析 |
第一节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现状问卷调查设计 |
一、问卷内容及设计 |
二、问卷设计目的 |
三、调查对象样本的选取 |
四、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调查统计与分析 |
一、教师基本信息与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模式分析 |
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运用能力统计与分析 |
三、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角色转换能力统计与分析 |
四、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设计能力统计与分析 |
五、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实施能力统计与分析 |
六、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实际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角色转换能力案例分析 |
一、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性不足 |
二、观察分析能力局限性较大 |
三、想象创新能力总体较强 |
第二节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设计能力案例分析 |
一、信息化课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存在明显不足 |
二、线上教学情境创设能力意识较强 |
第三节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实施能力案例分析 |
一、交互协作与引导能力总体较弱 |
二、突发情况应变能力存在明显短板 |
第五章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培养建议 |
一、加强理论学习,拓宽知识结构 |
二、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角色 |
三、加强信息化素养,培养信息化能力 |
四、强调针对性教学,定制个性化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问卷调查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学科交叉与综合趋势 |
(二)国外综合性教育的创新实践 |
(三)我国设计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基于“分科”与“专才”培养理念 |
(四)改革与突破:时代需要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跨学科理论 |
(二)综合性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
(三)国外高校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实践 |
四 核心概念辨析与界定 |
(一)综合 |
(二)以综合为特征的学科类型 |
(三)综合性设计 |
(四)综合课程 |
(五)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
五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综合——艺术与设计的特质 |
第一节 关于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 |
一 交叉性设计 |
(一)交叉学科的定义 |
(二)“设计科学”:基于交叉与综合的多学科融汇 |
(三)关于交叉性设计 |
二 跨界设计 |
(一)关于跨界设计 |
(二)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的跨界融合 |
(三)“一专多能”的跨界设计师 |
三 边缘设计 |
四 总体设计 |
(一)总体设计与系统设计 整体设计 |
(二)关于总体设计 |
第二节 关于类型化的综合性艺术 |
一 艺术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艺术 |
(一)艺术的综合性 |
(二)综合性艺术 |
二 瓦格纳“整体艺术”的构想:戏剧艺术 |
三 综合到融合:电影艺术 |
(一)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 |
(二)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
(三)创作过程的综合性 |
四 视听融合的艺术:多媒体艺术 |
第三节 艺术与设计的综合性特质 |
一 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到“德意志制造联盟”: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
二 “所有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是完善的建筑物” |
三 后现代:“视觉狂欢”与“多元拼贴” |
四 综合的当代艺术:观念体现与超越媒介 |
(一)观念体现 |
(二)超越媒介 |
第二章 未来——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外驱动与目标 |
第一节 外部驱动与创新设计 |
一 创新设计:综合发展与产业振兴 |
二 数字生态共同体下的“综合+设计” |
(一)“数字生态共同体”与综合性艺术设计 |
(二)综合性艺术设计的新兴领域 |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困境 |
一 专业类型划分与专业自主设置 |
(一)基于“专才”教育理念的专业类型划分 |
(三)缺乏专业自主设置权,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实现跨学科真正融合 |
二 行业发展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
(一)对应行业:设计专业蓬勃发展背后的危机 |
(二)面向未来:注重行业技能的专业教育难以适应创新设计发展 |
三 “专才”与“通才”: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教育理念 |
第三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目标 |
一 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
二 综合教育:STEM走向STEM+X |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
第三章 借鉴——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一节 重组与整合: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 |
一 阿尔托大学:重组,为了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
二 伦敦艺术大学:联合,为了设计未来的经济 |
三 创意艺术大学:商业与设计的融合 |
第二节 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创立跨学科的新兴专业 |
一 以创新设计的名义:跨校联合创设跨学科教育项目 |
(一)“创新设计工程”双硕士专业(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简称 IDE) |
(二)“全球创新设计”双硕士专业(Global Innovation Design, 简称GID) |
二 多校联合新模式:“设计伦敦”与“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 |
(一)“设计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帝国学院商学院 |
(二)“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克兰菲尔德大学 |
(三)“创意商业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伦敦商学院 |
(四)Erasmus+ STEAM:伦敦艺术大学与欧洲教育战略伙伴 |
三 跨学院跨学科的联合培养 |
(一)芬兰阿尔托大学“国际设计商业管理专业” |
(二)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综合性硕士专业 |
第三节 为创新而协同: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 |
一 建构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跨学科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并重 |
(一)斯坦福大学的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机构:“协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
(二)斯坦福大学克拉克中心(Bio-X):空间融通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 |
(三)麻省理工学院MIT: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跨学科综合 |
(四)为设计创新:伦敦艺术大学创设新的教育研究机构 |
二 跨学科课程与综合性实验教学 |
(一)设计思维课程: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D.School) |
(二)社会创新辅修课程: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Designmatters |
三 合作:多元联合的创新实践 |
(一)基于创新的联合:帕森斯设计学院研究实验室 |
(二)未来老龄化实验室: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 |
(三)走在时尚前沿:意大利米兰多莫斯学院与校企合作 |
第四章 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
第一节 综合属性的课程类型 |
一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
(一)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 |
(二)融合课程( fused curriculum) |
(三)广域课程(broad - fields curriculum) |
二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
(一)主题性设计课程 |
(二)实验设计课程 |
(三)毕业设计课程 |
(四)跨学科跨专业工作坊 |
三 学生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
四 其他的综合性课程类型 |
第二节 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
一 走向综合的教学设计 |
(一)培养多方面兴趣与形式阶段理论 |
(二)经验的情境与知行合一 |
(三)走向综合:教学设计新趋势 |
二 综合: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 |
三 综合:基于主题的教学设计 |
(一)主题:跨学科知识与多维视角 |
(二)主题:多元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
(三)主题:基于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
四 综合: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 |
第三节 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 |
一 教学组织与类型 |
二 教学组织形式 |
三 教师团队:多学科联合教学 |
四 学生团队:综合智力与协同创新 |
第五章 实验——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探索 |
第一节 前提与保障: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
一 改革面向跨学科教师的评聘管理、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制度 |
二 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综合课程建设 |
三 建立适应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生态的教务管理制度 |
四 建立支持跨学科教研的财政制度 |
五 推动教师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研活动的策略 |
六 开放教学资源,充分体现教育资源共享 |
第二节 探索:从工作室制到大基础课程、新兴专业方向 |
一 工作室制:综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
二 对标设计前沿:建构专业新方向与新课程群 |
三 毕业设计:联合导师制与跨学科跨专业综合 |
四 大综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
五 “艺工结合”: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与工科的新综合 |
六 设计+科技:新技术新媒介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融合 |
第三节 “综合+”: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建设 |
一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的领导架构 |
二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管理与运行 |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类型 |
(一)建设综合性设计教学及研究平台 |
(二)建设综合性国际交流平台 |
(三)建设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 |
第四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例 |
一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实行全面学分制 |
二 开放与融合:设计学院与国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教学 |
三 “厚基础、宽口径”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
四 综合理念下的现代手工艺教学 |
结论 |
一 走向综合,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
二 问题与目标: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瓶颈和出路 |
三 积极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发展基于综合的教学设计 |
四 改革:从制度建设到多元化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四、民族院校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雨课堂的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为例[D]. 李杨.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基于“双师教学”的广西乡村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D]. 刘忠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先语后文-国际中文汉字教学路径探析[D]. 胡梦.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D].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7]民族高等护理院校护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林召梅. 延边大学, 2020(05)
- [8]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调查与分析 ——以厦门中学西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例[D]. 柳宛伶. 华侨大学, 2020(01)
- [9]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 孙晶.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