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PS应用前景不可限量(论文文献综述)
梁雯[1](2021)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智能手机室内定位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置信息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位置的服务在火灾救援、医疗服务、物联网、智能感知等方面都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推动下,智能手机产品不断升级,消费规模逐渐扩大,基于智能手机的室内技术非常适合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可以利好更多与之相关的行业,发展前景不可限量。目前,最常用的基于智能手机的室内定位技术有Wi-Fi、地磁、行人航位推算和蓝牙等。现阶段,单一室内定位技术往往难以满足大多数用户定位需求,例如Wi-Fi定位。现有的Wi-Fi网络主要用于通信而不是用于定位,因此常用基于指纹的方式实现定位。该方法定位精度虽高但存在系统复杂度高、可扩展性低的缺点,难以得到推广与应用。本课题围绕低成本、低复杂度,实现可靠定位精度的室内定位这个核心,重点研究行人航位推算和蓝牙定位技术。针对行人航位推算中传统动态步长估计模型需要离线采集数据拟合模型参数和普适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步伐连续性和加速度的在线步长估计方法,该方法利用地标提供的绝对位置在线估计步长模型中的参数,使得步长模型适用于不同用户;针对传统室内定位融合算法中无法确定初始位置、收敛速度慢和粒子多样性缺失问题,提出基于蓝牙信号的定位技术进行辅助。通过邻近法确定初始位置,利用蓝牙测距信息作为粒子滤波观测值,并根据由蓝牙峰值地标和位移补偿处理后获得的绝对位置信息重置粒子,从而降低粒子退化对定位的影响。本文所提的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室内定位算法在粒子滤波原理基础上,使用蓝牙和地图信息辅助行人航位推算定位,充分利用了行人航位推算短期定位精度高和粒子滤波算法非参数化的特点。通过实验证明本文提出定位算法的平均定位误差在1米内,且其实现仅需要定位区域地图信息、智能手机以及少量价格低、易部署的蓝牙信标,为基于智能手机实现的定位技术提供了一种实现算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王斯颍[2](2020)在《跨境并购中“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的应用流程分析 ——以梅泰诺并购BBHI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坚持“走出去”的经营理念,但过程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信息的不对称和数额巨大的支付款等内外部困境,使得并购存在难以估量的风险。在我国新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脱颖而出。“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顾名思义,是指由上市公司与PE机构共同设立的并购基金公司,在并购过程中可以起到了中间“桥梁”的作用,有助于缓解上市公司大体量并购项目的支付压力,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因此,“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的快速发展便在情理之中,许多上市公司也将其作为扩大商业版图、提升行业地位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为了有效完成并购目标,将经筛选的标的公司信息传递给并购基金公司,上市公司往往会参与到基金运作模式的设计环节,并且助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2016年,为收购境外BBHI集团,梅泰诺借力并购基金上海诺牧进行跨境并购。这一案例不仅能够反映同类型案例的普遍性特征,而且极具其自身特殊性。所以,这一案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本文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归纳整理了国际和国内学者对并购基金的部分研究成果,并介绍了上市公司运用“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进行跨境并购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重点分析了梅泰诺并购BBHI集团案例。本文先简要地介绍了案例背景,例如并购环境、动因以及过程等等。之后以梅泰诺为分析视角,深入剖析了做出运用基金进行跨境并购的决策、参与基金的模式设计以及为基金谋划风险控制策略这一整套应用流程。首先,分析了梅泰诺运用上海诺牧进行跨境并购的这一决策,即梅泰诺借助上海诺牧进行跨境并购的原因。外部环境的限制使得直接收购十分困难。如果直接收购这么大体量的项目,有限的资金会给梅泰诺造成巨大的支付压力,甚至影响股权结构的稳定性。除了梅泰诺自身的因素外,运用并购基金进行并购可以充分利用PE机构并购经验和资源,增强协同效应,控制整合风险。其次,梅泰诺决策后,上海诺牧便成为梅泰诺产业并购整合的平台。随后上海诺牧进行合伙人变更,运作模式也随之改变。对运作模式的有效设计是顺利完成跨境并购的前提。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设计,分别是组织形式、融资渠道、投资模式和退出模式。上海诺牧组织形式选择有限合伙制,运用合伙人投资和信托贷款并购BBHI集团,最终向梅泰诺出售BBHI集团100%股权而实现退出。最后,上海诺牧面对各环节的风险应当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梅泰诺作为并购主要参与方,不免为其出谋划策。就本案例而言,主要阐述了委托代理风险、融资结构风险、价值评估风险和退出利益风险的应对措施。本文通过对梅泰诺决定运用上海诺牧进行跨境并购、参与上海诺牧运作模式的设计和为上海诺牧谋划风险控制策略三个应用流程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和启示,可为我国上市公司顺利实现跨境并购提供参考。上司公司在运用并购基金进行跨境并购时应注意合理控制因第三方中介引起的成本。由于委托代理风险贯穿始终,所以并购基金要建设约束机制以明确各参与方的权责。控制风险需要内外部齐心协力。除了内部各方的努力之外,外部相关部门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监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做好风控。
方乐由[3](2020)在《基于非负矩阵盲分解的新型北斗卫星选星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及经济活动中,如智能交通、互联网、移动通信、水文测绘等产业中,因此众多国家纷纷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来开展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的现代化研究。基于对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安全的考虑,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自主研发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它是一个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捕获的可视卫星数目不断增多,捕获到的过多冗余信息不仅不能提高卫星的定位精度,还会使导航解算运算量随之增长,严重影响导航定位的实时性,也提高了工程上多系统接收机的硬件设计难度和成本;此外在一些恶劣的极端环境中,例如信号接收差的偏远山区,有高楼大厦等遮挡物的城市中,都有可能导致接收机接收信号微弱。因此,如何从捕获的可视卫星中选取合适的卫星导航组合使得导航系统执行定位任务时,能保证定位精度同时还能拥有良好的实时性非常重要。本文针对恶劣环境下的卫星定位精度差的难题,研究新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选星方法,来优化恶劣环境下的定位精度,减少定位解算的计算量。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选星算法的计算原理及步骤,分析影响卫星定位精度的主要参数,为下文提出提高恶劣环境下卫星定位精度的新型北斗卫星选星方法奠定理论基础。2.研究北斗卫星信号的组成及特点,提出建立一个以加强信号强度权重的改进北斗卫星选星模型,利用卫星的载波信号作为强度幅值,构造新的方位及强度的G’矩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恶劣环境下卫星接收机信号微弱而无法精准定位的问题。3.研究非负矩阵算法的优势和可行性,并在传统的北斗卫星选星算法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非负矩阵盲分解的新型北斗卫星选星方法,利用非负矩阵算法对方位及强度的G’矩阵进行解算,不仅提高了卫星的定位精度,还能减少定位解算的计算量。本文使用MATLAB软件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仿真验证,采用两组仿真数据,分别是普通环境下和恶劣环境下的8颗北斗卫星数据信息,通过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算法是可行和有效的,克服了有遮挡物的恶劣环境下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相比传统卫星选星算法中采用的遍历计算方法,本文的算法可以大大减少计算量,提高定位的实时性,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李晓英[4](2020)在《基于光伏能源的智慧农业监管平台研发》文中提出由于智慧农业和光伏能源的发展,近年来光伏能源与智慧农业相结合的产业应用前景越来越广,特别是对于科技较落后的山区及偏远地区,智慧农业及其衍生产业的推广对改变山区的农业运行模式以及落后的经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能缓解因劳动力缺乏、生产技术落后,导致的农村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智慧农业在山区及偏远地区最难解决的就是布线导致的成本过高等问题。光伏能源与智慧农业相结合称为光伏农业,光伏农业的发展可以很好的解决智能设备的自供能问题,从而使智慧农业在山区及偏远地区大规模的推广得以实现。基于光伏农业的广泛运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研究内容是基于光伏能源的智慧农业监管平台的研发,文章首先通过分析智慧农业及光伏能源的应用前景,结合农村的地形特征及太阳能电池板采集能源优化等,设计了独特的“伞式”太阳能发电装置为底层设备供能,减少了布线成本,独立的四块太阳能板设计使供能更加稳定,每个采集终端单独供能使每一个设备都是一个独立个体,个体的损坏不影响整体系统的使用,减少了设备的耦合性,避免因其中个体的损坏而影响整个系统,并设计了适合山区环境的“金字塔”型机械结构,无线采集系统以无线低功耗芯片CC2530为处理器核心,以ZigBee协议为技术支持,使用温湿度、光照、风速、雨量传感器采集外界信息,并通过协调器采用串口通信的模式发送给ESP8266WIFI模块,结合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实现远程无线采集、传输,再通过SSH框架搭建结构清晰、可复用性好、维护方便的Web应用程序,实现用户通过客服端实时查看农作物生长环境数据,保证用户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情况尽在掌握,通过查看、分析历史数据,结合智能机械或无人机技术,可实现农业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精细化种植等智能管理。
李云,崔文刚[5](2019)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发展及应用》文中认为综述了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主要从PPP模糊度解、实时PPP和多系统组合PPP等3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根据PPP技术的优点,阐述了该技术在测绘、监测、气象和水汽遥感等方面的实际应用。针对最新发展起来的多频多模块多系统联合定位,展望了PPP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指出随着PPP技术的成熟及模型的精细化和改进,PPP快速初始化的问题有望得到突破,PPP技术的应用会更广泛。
牛世伟[6](2019)在《基于壳聚糖的乳腺癌靶向治疗纳米载药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于癌症。特别是乳腺癌,其不仅是女性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着女性身体健康。由于开发新型治疗药物的成本高、周期长且风险大,因此针对现有药物研制新型传输系统成为首选治疗方案。现阶段大多数临床抗癌药物,如紫杉醇(PTX)、甲氨蝶呤(MTX)、5-氟脲嘧啶(5-FU)、阿霉素(DOX)等,在水溶液中溶解度非常低。且由于化疗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全身分布,而导致其存在许多的毒副作用,如其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害以及其它的机体不良反应,这些都是一直困扰着化疗药物临床应用的限制因素。为提高药物的水溶性及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纳米智能载药的设计及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纳米载体应用于药物靶向传递和药物控制释放的策略可以解决化疗药物的众多局限性,例如:增强水溶性,减少副作用,增加肿瘤组织中药物的被动积累和延长血液循环时间等。本项目从肿瘤组织特定的pH、温度和低氧等生理环境出发,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pH敏感性的壳聚糖为基材,结合温敏性聚合物和靶向多肽,设计合成一系列多层次靶向治疗的智能载药颗粒,实现被动(第一层次)靶向、主动(第二层次)靶向和细胞微环境(第三层次)响应性释放药物的新型乳腺癌靶向治疗系统。该载药体系作为抗肿瘤药物的传递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也可以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夯实的理论基础。本论文分为六个章节,总共介绍了四种乳腺癌靶向智能纳米载药系统,并对它们的疗效进行了验证。根据肿瘤组织低高热和偏酸性的特点,我们将温敏性聚合物PNIPAM通过RAFT聚合的方法与pH敏感性材料壳聚糖结合,使接枝复合物(CS-g-PNIPAM)可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大小均一的纳米球,利用其形成的疏水核心可以将疏水性药物PTX载入纳米材料中,得到的载药复合材料可以在肿瘤微环境pH/温度响应性释放药物。另外,将靶向于乳腺癌细胞表面标志物GRP78的新型靶向多肽L肽修饰在载药纳米材料表面,来增加载药颗粒的主动靶向性和化疗效率。实验结果证明,合成的靶向纳米载药颗粒(L-CS-g-PNIPAM-PTX NPs)具有较高的载药量(13.5%)和包封率(74.3%),平均尺寸在275 nm左右,且分散性良好,非常适合体内静脉注射。PTX的释放速率在pH7.4和25°C时缓慢,但在pH 5.0和37°C时释放速率大大加快。体外共聚焦和MTT实验检测表明,L-CS-g-PNIPAM-PTX纳米颗粒对GRP78过表达的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具有较高的靶向性,且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强效的抗肿瘤作用。L-CS-g-PNIPAM-PTX纳米颗粒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比游离PTX更有效,说明该纳米颗粒可以进一步增强协同治疗的效果。体内实验同样证明。L-CS-g-PNIPAM-PTX纳米颗粒能有效治疗乳腺癌MDA-MB-231荷瘤小鼠,高效抑制肿瘤生长,副作用小,大部分荷瘤小鼠的存活率提高到60天以上。综合证明,L-CS-g-PNIPAM-PTX纳米颗粒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肿瘤纳米载药系统,具有很大的乳腺癌靶向化疗潜力,可在未来乳腺癌临床试验中加以利用。在乳腺癌患者中,某些肿瘤细胞类型由于缺少表达许多关键的生物标记物,而这些受体通常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因此对于此类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非常困难。在本文中,我们针对此类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选择了一种级联响应,穿膜靶向的方式。同样,我们根据肿瘤低高热和微酸性微环境的特点,将温敏性材料PNVCL与壳聚糖接枝。通过调整PNVCL的接枝比例,使得复合物的低临界温度(LCST)达到肿瘤细胞温度附近。这样,在纳米颗粒到达肿瘤位置的时候,由于温度升高引起PNVCL的物理相变,而pH降低又引发了壳聚糖结构的崩塌,达到药物控释的效果。然后,我们将一种具有细胞穿膜效果的小肽CPP通过酰胺键与接枝复合物CS-co-PNVCL结合。因为肿瘤细胞周围是致密的细胞外基质充满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高渗透压,使得纳米颗粒很难穿透肿瘤细胞。MMPs可以引发酰胺键的断裂解除CPP的穿膜作用,使载药纳米颗粒留在癌细胞内,从而达到了主动靶向癌细胞的作用。我们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合成的载药纳米颗粒CPP-CS-co-PNVCL@DOX具有较高的DOX载药率(14.8±1.8%)和药物包封率(85.3±9.7%)。尺寸小于200 nm,分散性良好。并且观察到纳米颗粒CPP-CS-co-PNVCL@DOX在酸性和低高热条件下药物释放加速,乳腺癌细胞MCF-7对纳米颗粒的摄取增加,引起癌细胞在体外程序性死亡。MCF-7荷瘤小鼠体内实验也显示,合成的纳米颗粒在静脉给药后积累于肿瘤部位,在抑制和逆转癌细胞生长方面效果明显。此外,CPP-CS-co-PNVCL@DOX显示出良好的体内外血液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无不良毒副作用。因此,本研究开发的纳米载药体系适用于缺乏生物标志物表达的乳腺癌靶向治疗(例如三阴性乳腺癌),对于不易治愈的癌症有潜在的治疗价值。多药耐药性(MDR)主要与膜转运蛋白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蛋白(MRP)的过表达有关,两者可以将癌细胞内的抗癌药物外排,这大大减少了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在本论文中,我们应用了一种可以降低癌细胞MDR的天然化疗增敏剂——齐墩果酸(OA),以此来增加纳米药物的化疗效果。我们将齐墩果酸与壳聚糖接枝,并在壳聚糖外部修饰能够靶向于肿瘤的叶酸,在接枝聚合物自组装形成的核壳结构中心负载抗肿瘤药物DOX,对乳腺癌细胞进行联合治疗。实验结果证明,我们开发的这种OA和DOX的靶向共给药系统(FA-CS-g-OA@DOX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载药率(15.6%w/w DOX;5.1%w/w OA)。并且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适合肿瘤治疗(180nm),分散性良好(PDI<0.45),展现出pH响应性释药特点。体外实验观察到乳腺癌MDA-MB-231细胞对FA-CS-g-OA@DOX纳米颗粒的吸收比游离DOX更有效,且FA-CS-g-OA@DOX纳米颗粒对乳腺癌细胞展现出更高的细胞毒性,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小。体内研究也表明,FA-CS-g-OA@DOX纳米颗粒比游离DOX具有更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并可以有效靶向MDA-MB-231荷瘤小鼠的肿瘤部位。当使用FA-CS-g-OA@DOX纳米颗粒时,小鼠全身毒性降低,存活时间增加。OA的存在可以下调与MDR相关的P-gp和MRP-1蛋白表达,增加化疗敏感性。通过抑制肝/肾损伤、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来减轻化疗引起的组织损伤。总而言之,我们合成的FA-CS-g-OA@DOX纳米颗粒对癌细胞具有联合治疗的作用,在缓解MDR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并进一步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平台,可以治疗其他癌症。在众多乳腺癌致死的病例中,癌细胞扩散是导致肿瘤相关死亡最多、治疗效果最差的主要原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癌细胞从原发肿瘤中分离出来,漫无目的地扩散到附近的器官和组织,使其难以追踪和准确治疗。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策略是应用诊疗一体化纳米系统,该平台同时包含抗肿瘤药物和成像剂。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抗肿瘤化疗药物PTX接枝到壳聚糖上组成前药CS-PTX,并修饰以靶向于扩散肿瘤细胞的小肽K237,利用接枝聚合物K237-CS-PTX自组装形成的疏水中心负载光热以及成像试剂二硫化钼(MoS2)。合成的药物递送系统K237-CS-PTX@MoS2不仅提高了PTX和MoS2的溶解度和血液循环时间,而且在生理条件下为细胞毒性药物PTX提供了“隐藏”效果。实验结果显示,肿瘤的微环境刺激例如:谷胱甘肽(GSH)和pH等,可以使这种前药从生理环境中的“沉默状态”转化为肿瘤内的“激活状态”。体内外实验证明,我们合成智能纳米材料表现出对乳腺癌细胞较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能够有效的杀死肿瘤细胞。另外,由于MoS2独特的光热性能,我们还对荷瘤小鼠进行了光热治疗,光声成像,CT成像等实验,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说明我们设计的多功能纳米颗粒可以显着提高乳腺癌的协同治疗效率,达到诊疗一体化的效果。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利用壳聚糖的优良性能制备了多种智能纳米材料,实现了抗肿瘤药物的肿瘤微环境响应性释放,主动靶向与被动靶向的结合,解决了不同类型乳腺癌的高效治疗。根据肿瘤组织偏酸性环境的特点,我们以壳聚糖为药物递送系统的基底材料,着重研究了壳聚糖纳米材料pH响应性释药的特点。二硫键的加入可以使合成的纳米材料,体现出对肿瘤氧化还原微环境响应性释药的行为。而对于肿瘤细胞低高热的特征,我们分别使用PNIPAM和PNVCL与壳聚糖接枝,使得载药体系能够在温度升高时,加速释药。分别使用叶酸,L肽,CPP和K237肽来修饰壳聚糖材料,以提高载药体系的主动靶向能力,结果都显示出了不错的效果。而齐墩果酸可以作为化疗增敏剂增加治疗的效率,抑制肿瘤细胞耐药性。另外,MoS2的加入可以使我们的材料具备光热性能,从而对肿瘤组织进行光热治疗,光声成像,CT成像等一系列诊疗一体化应用。希望本研究可以为后续更多且更有价值的壳聚糖纳米诊疗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梅超凡[7](2019)在《基于车载无线终端的云端开发和位置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车联网系统中,基于用户历史行车轨迹,来构建位置预测概率模型,然后结合用户当前的行车轨迹来预测用户接下来的行车方向,提前预测用户行驶路线,进而主动为用户提供相关交通信息服务。论文涉及到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云端软件开发,位置预测算法研究等。车联网系统主要由车载端、云端和移动端三部分组成。车载端通过GPS芯片和LoRa网络收集当前车辆和附近车辆的位置信息,并通过GPRS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包上传至云端。云端的数据解析模块对位置数据进行处理并存储,历史轨迹分析模块会对车辆的历史轨迹点进行数据挖掘,找出用户行车的运动特征,建立位置预测概率模型,当用户车辆匹配到关键点后,根据概率模型,预测车辆出行路线。移动端是为驾驶员和后台管理员设计的,驾驶员可以通过移动端来实时监控车辆的位置信息。本文主要工作内容是云端架构设计和软件开发以及基于历史轨迹的位置预测算法的研究,所做工作包括:1.车联网云端系统的设计开发,主要有数据解析模块、用户中心模块,车辆管理模块,车辆位置预测模块以及数据存储服务等;2.位置预测算法研究,基于历史轨迹来预测位置的概率模型算法,并优化了该算法。增加了异常轨迹点的修复操作,通过修复异常轨迹点来保证GPS轨迹点序列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同时对关键分叉点的提取条件,新增最短距离算法进行判断,减少关键点的误判率,进一步提高位置预测的准确率。最后,通过Python仿真测试两组算法位置预测效果,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位置预测算法对于大部分的行车轨迹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李越[8](2019)在《噬菌体早期表达基因gp53抑制麦芽糖基转移酶基因glgE的转录改变分枝杆菌生理》文中认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造成的结核病(tuberculosis,TB)仍然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威胁,是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死于结核病的人数已经超过艾滋病,结核病是单一致病菌导致的死亡率最高的疾病。2017年全球结核病致死人数为130万,其中2/3患者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多耐药结核菌(multidrug-resistant,MDR),广泛耐药结核菌(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甚至完全耐药结核菌(Totally drug-resistant,TDR)的出现和蔓延,以及HIV共感染等原因,结核病防治任务艰巨。噬菌体治疗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替代或辅助治疗手段,重新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虽然噬菌体治疗的研究曾经因为抗生素发现停滞不前,噬菌体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潜力不可限量。靶向细菌基因调控网络关键基因的工程化噬菌体可以作为抗生素佐剂,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效力。噬菌体减少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的形成,破坏其抗药屏障。噬菌体展示技术对于新疫苗的研发和肿瘤的治疗都有重要意义。海藻糖是广泛存在于除人体外的多种生物中的一种非还原性二糖,在微生物中普遍存在且具有重要作用。海藻糖代谢的关键酶是理想的新抗生素候选靶标。分枝杆菌中许多重要物质,如细胞壁糖脂,索状因子和硫脂等包含海藻糖。分枝杆菌海藻糖合成主要通过OtsAB和TreYZ两条途径。通过α葡聚糖途径可以将海藻糖转换为具有α-1,4和α-1,6糖苷键的支链葡聚糖,为荚膜和甲基葡萄糖脂多糖提供原料。编码海藻糖磷酸酶(otsB)或者麦芽糖基转移酶(glgE)的基因被抑制后,积累的磷酸糖对细胞具有毒性。这两个基因可能是非常理想的药物靶标。本课题探索分枝杆菌噬菌体SWU1基因gp53对宿主菌的效应和分子机理。gp53基因是分枝杆菌噬菌体SWU1特有的,即使在有极高相似性的噬菌体L5中也没有同源基因。海藻糖帮助细胞应对各种极端外界环境,比如极端温度、低pH等。重组耻垢分枝杆菌Msgp53在海藻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生物膜褶皱增多。添加海藻糖培养后,Msgp53菌株单菌落边缘缺失“蹼”状结构,细菌变短,对万古霉素更加敏感。qRT-PCR检测发现海藻糖代谢途径中关键基因glgE的转录被抑制。这导致对细菌具有毒性的磷酸麦芽糖积累。这也解释了重组菌不能在海藻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的现象。TLC检测发现Msgp53的碳水化合物发生改变。综上,我们首先发现分枝杆菌噬菌体SWU1基因gp53抑制海藻糖分解途径关键基因glgE的转录,导致细菌对海藻糖敏感,为以glgE为抗菌靶点的药物研究提供新思路。
王富德,姚佩航,史浩明[9](2016)在《GPS全球定位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提升,使高科技的技术已深入千家万户。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耗时200亿美元于1994年完成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且基于这个系统,很多的产品也应运而生。它带来的产品已经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魏桦[10](2015)在《矿山工程测绘中GPS测绘技术的应用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在矿山工程实施过程中测绘技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测绘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得益于GPS测绘技术,我国的工程测绘变得更加高效便捷。GPS测绘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效率和精度高及不需要通视等优点。GPS测绘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已日臻成熟,而在工程测绘中使用已经十分广泛,将来其应用前景更是不可限量,所以对GPS测绘技术在实际工程测绘中的应用探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其原理、应用和特点等进行探析。
二、GPS应用前景不可限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S应用前景不可限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智能手机室内定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室内定位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2.1 基于无线电的定位技术 |
1.2.2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定位技术 |
1.2.3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定位技术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多源信息融合室内定位的关键技术 |
2.1 室内定位算法性能指标 |
2.2 智能手机中可辅助定位的传感器 |
2.3 室内定位技术 |
2.3.1 行人航位推算 |
2.3.2 蓝牙定位技术 |
2.3.3 地图信息辅助定位技术 |
2.4 粒子滤波算法 |
2.4.1 状态空间模型 |
2.4.2 贝叶斯滤波 |
2.4.3 蒙特卡洛方法 |
2.4.4 重要性采样和序贯重要性采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PDR与传统融合定位算法研究 |
3.1 PDR定位算法 |
3.1.1 步伐检测 |
3.1.2 在线步长估计 |
3.1.3 方向估计 |
3.2 基于地图信息辅助PDR的定位算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实验场景与实验设计 |
3.3.2 PDR误差性能分析 |
3.3.3 定位算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蓝牙测距辅助PDR的室内定位算法 |
4.1 蓝牙测距 |
4.1.1 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 |
4.1.2 蓝牙峰值地标 |
4.2 基于蓝牙测距辅助PDR的定位算法 |
4.3 蓝牙峰值地标优化粒子滤波 |
4.4 定位算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实验场景与实验设计 |
4.4.2 蓝牙信号处理与特征分析 |
4.4.3 定位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跨境并购中“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的应用流程分析 ——以梅泰诺并购BBHI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运用并购基金进行跨境并购的研究 |
1.2.2 关于并购基金运作模式的设计的研究 |
1.2.3 关于并购基金的风险及其控制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框架 |
2 跨境并购中“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的应用的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跨境并购 |
2.1.2 并购基金 |
2.1.3 “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 |
2.2 跨境并购中“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的应用流程 |
2.2.1 上市公司运用并购基金进行跨境并购的决策 |
2.2.2 上市公司对并购基金运作模式的设计 |
2.2.3 上市公司为并购基金谋划风险控制策略 |
2.3 跨境并购中“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的应用的理论基础 |
2.3.1 协同效应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价值低估理论 |
2.3.4 风险管理理论 |
3 梅泰诺并购BBHI集团背景介绍 |
3.1 梅泰诺并购BBHI集团的环境 |
3.1.1 跨境并购市场及信息行业概况 |
3.1.2 并购方梅泰诺公司简介 |
3.1.3 被并购方BBHI集团简介 |
3.1.4 并购基金上海诺牧公司简介 |
3.2 梅泰诺并购BBHI集团的动因 |
3.2.1 拓宽新领域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
3.2.2 拥有优质资源的BBHI符合战略选择 |
3.2.3 拓宽海外市场且减少贸易壁垒 |
3.3 梅泰诺运用上海诺牧并购BBHI集团的过程 |
3.3.1 梅泰诺向上海诺牧推荐标的BBHI集团 |
3.3.2 上海诺牧设立境外子公司进行并购 |
3.3.3 上海诺牧采用分期付款并约定业绩承诺 |
3.3.4 梅泰诺并购宁波诺信并签订对赌协议 |
4 梅泰诺运用上海诺牧并购BBHI集团的流程 |
4.1 梅泰诺运用上海诺牧进行跨境并购的决策 |
4.1.1 外部环境限制致梅泰诺直接收购困难重重 |
4.1.2 解决梅泰诺融资约束以缓解支付压力 |
4.1.3 稳定企业股权结构以保证实际控制权 |
4.1.4 基金可进行标的培育以增强协同效应 |
4.2 梅泰诺参与上海诺牧运作模式的设计 |
4.2.1 组织形式:有限合伙制 |
4.2.2 融资渠道:“信托贷款+股权质押” |
4.2.3 投资模式:采取控股型收购 |
4.2.4 退出模式:出售BBHI100%股权 |
4.3 梅泰诺为上海诺牧谋划风险控制策略 |
4.3.1 设委员会和限投资方向以控制委托代理风险 |
4.3.2 及时退出和贷款担保以控制融资结构风险 |
4.3.3 签订“平行对赌”协议以控制价值评估风险 |
4.3.4 承诺“必收购”约定以控制退出利益风险 |
5 案例结论与启示 |
5.1 梅泰诺运用上海诺牧并购BBHI集团的结论 |
5.1.1 并购基金突破内外环境限制助力跨境并购 |
5.1.2 并购基金的运作模式顺应产业并购趋势 |
5.1.3 上市公司协助基金制定多元化风控策略 |
5.2 梅泰诺运用上海诺牧并购BBHI集团的启示 |
5.2.1 合理控制由于第三方中介加入引起的成本 |
5.2.2 建立约束机制以明确各参与方之间的权责 |
5.2.3 相关部门完善各方信披制度并加强监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非负矩阵盲分解的新型北斗卫星选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GNSS卫星导航系统介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选星原理及建模 |
2.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
2.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作原理 |
2.3 几何精度因子GDOP的分析 |
2.3.1 几何精度因子GDOP的定义 |
2.3.2 几何精度因子GDOP参数研究 |
2.4 传统卫星选星方法 |
2.4.1 最佳几何误差因子法 |
2.4.2 最大矢端四面体体积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强信号强度权重的新型北斗卫星选星模型 |
3.1 恶劣环境下的模型设计架构 |
3.2 北斗卫星信号组成及特点 |
3.2.1 北斗卫星导航电文 |
3.2.2 北斗卫星测距码 |
3.2.3 北斗卫星载波信号 |
3.3 基于卫星方位信息定位的北斗卫星新型选星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非负矩阵盲分解的新型北斗卫星选星方法 |
4.1 非负矩阵分解算法定义综述 |
4.2 非负矩阵分解计算 |
4.3 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北斗卫星选星模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综合仿真及性能分析 |
5.1 普通环境下的仿真验证 |
5.2 恶劣环境下的仿真验证 |
5.3 改进算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课题和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光伏能源的智慧农业监管平台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 |
2.1 监管平台工作原理 |
2.2 光伏能源简介 |
2.3 ZigBee简介 |
2.3.1 ZigBee技术概述 |
2.3.2 ZigBee技术特点 |
2.3.3 ZigBee协议栈结构 |
2.3.4 ZigBee的拓扑结构 |
2.4 物联网实验平台 |
2.4.1 ZigBee-WiFi网关 |
2.4.2 长距离无线通信 |
2.4.3 ZigBee节点 |
2.5 远程监管平台 |
2.5.1 SSH技术简介 |
2.5.2 Web技术简介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智慧农业发展需求 |
3.2 系统设计目标 |
3.3 系统功能需求 |
3.4 系统性能需求 |
3.5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系统硬件详细设计 |
4.2.1 采集系统硬件架构 |
4.2.2 系统太阳能模块设计 |
4.2.3 稳压、降压模块设计 |
4.2.4 电池模块设计 |
4.2.5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4.2.6 电机驱动模块设计 |
4.2.7 系统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4.3 系统组网设计 |
4.3.1 ZigBee网络的组建 |
4.3.2 ZigBee—wifi网关的组建 |
4.3.3 GPRS网络设计 |
4.4 系统服务器设计 |
4.4.1 Web服务模块 |
4.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ZigBee采集节点与协调器配置组网 |
5.2 WIFI模块连接协调器与GPRS |
5.3 PC机上开发环境安装配置 |
5.4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5.4.1 电源模块的实现 |
5.4.2 采集模块的实现 |
5.4.3 服务模块的实现 |
5.5 系统测试 |
5.5.1 数据采集测试 |
5.5.2 服务器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发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精密单点定位原理及数学模型 |
1.1 精密单点定位原理 |
1.2 数学模型 |
2 精密单点定位发展及研究现状 |
2.1 PPP技术的研究现状 |
2.2 PPP技术发展 |
2.2.1 PPP浮点解到固定解的发展 |
2.2.2 实时PPP及PPP-RTK的发展 |
2.2.3 多频多系统PPP发展 |
3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的应用 |
3.1 静态、动态PPP的应用 |
3.2 PPP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 |
3.3 PPP技术在监测及地质学中的应用 |
3.4 PPP技术在低轨卫星定轨的应用 |
3.5 PPP技术在气象及水汽遥感的应用 |
4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展望 |
5 结论 |
(6)基于壳聚糖的乳腺癌靶向治疗纳米载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乳腺癌研究现状和治疗药物 |
1.1.1 乳腺癌的发病现状 |
1.1.2 乳腺癌治疗药物 |
1.2 基于壳聚糖的乳腺癌靶向纳米药物 |
1.2.1 壳聚糖性能 |
1.2.2 壳聚糖材料的靶向修饰 |
1.2.3 壳聚糖材料的安全性 |
1.3 肿瘤微环境响应药物递送体系 |
1.3.1 pH响应性释药体系 |
1.3.2 温度响应性材料 |
1.3.3 温度-/pH-双敏感材料 |
1.4 靶向治疗纳米材料 |
1.4.1 多肽靶向 |
1.4.2 叶酸靶向 |
1.4.3 适配体靶向 |
1.5 诊疗一体化材料 |
1.5.1 诊疗材料研究现状 |
1.5.2 MoS_2 纳米材料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标和课题提出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1.7.1 创新点 |
1.7.2 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L-肽功能化的用于治疗乳腺癌的双响应药物释放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细胞培养 |
2.2.4 实验动物 |
2.2.5 L-肽修饰的CS-g-PNIPAM纳米颗粒的合成 |
2.2.6 药物载药率和包封率 |
2.2.7 纳米颗粒的表征 |
2.2.8 体外药物释放 |
2.2.9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
2.2.10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
2.2.11 体外细胞摄取 |
2.2.12 细胞凋亡的分子水平检测 |
2.2.13 溶血实验 |
2.2.14 L-CS-g-PNIPAM-PTX纳米颗粒的体内抗癌效率研究 |
2.2.15 TUNEL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
2.2.16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纳米颗粒合成路线 |
2.3.2 各种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2.3.3 MTT细胞毒性分析 |
2.3.4 L-CS-g-PNIPAM-PTX纳米颗粒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2.3.5 Western blot检测 |
2.3.6 各种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取能力 |
2.3.7 流式细胞术检测 |
2.3.8 PTX的缓控释放 |
2.3.9 血液相容性 |
2.3.10 体内抗癌效果 |
2.3.11 肿瘤凋亡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CPP介导的壳聚糖级联响应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细胞培养 |
3.2.4 实验动物 |
3.2.5 CPP-CS-co-PNVCL@DOX的合成 |
3.2.6 LCST的测定 |
3.2.7 载药方法和载药率计算 |
3.2.8 纳米颗粒表征 |
3.2.9 体外DOX释药 |
3.2.10 体外细胞摄取 |
3.2.11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 |
3.2.12 细胞生存率检测 |
3.2.13 血液相容性和血液循环时间 |
3.2.14 活体和离体器官药物分布成像 |
3.2.15 体内抗癌效率 |
3.2.16 组织病理学检查 |
3.2.17 实时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
3.2.18 生化指标检测 |
3.2.19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PP-CS-co-PNVCL共聚物的相变行为 |
3.3.2 CPP-CS-co-PNVCL1@DOX纳米颗粒的结构表征 |
3.3.3 响应性药物释放 |
3.3.4 细胞摄取 |
3.3.5 细胞毒性 |
3.3.6 血液相容性 |
3.3.7 药物代谢动力学 |
3.3.8 生物体内分布 |
3.3.9 体内抗癌疗效 |
3.3.10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3.3.11 促凋亡的分子水平效果 |
3.3.12 生物安全性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用于治疗多药耐药性乳腺癌的壳聚糖纳米药物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细胞培养 |
4.2.4 实验动物和MDA-MB-231 荷瘤小鼠模型构建 |
4.2.5 FA-CS-g-OA@DOX纳米颗粒的合成 |
4.2.6 纳米颗粒的表征 |
4.2.7 体外药物释放 |
4.2.8 体外细胞毒性和抗肿瘤活性 |
4.2.9 细胞凋亡的分子水平评价 |
4.2.10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和流式细胞术 |
4.2.11 体外溶血实验 |
4.2.12 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4.2.13 体内生物分布 |
4.2.14 体内抗癌效率 |
4.2.15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学检查 |
4.2.16 细胞因子检测 |
4.2.17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 |
4.2.18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FA-CS-g-OA@DOX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4.3.2 体外药物释放 |
4.3.3 体外细胞毒性和抗癌效果 |
4.3.4 体外细胞摄取 |
4.3.5 药物代谢动力学 |
4.3.6 血液相容性 |
4.3.7 体内和离体生物荧光成像 |
4.3.8 体内抗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4.3.9 离体器官抗癌效率和系统安全性评价 |
4.3.10 纳米颗粒对相关蛋白质表达水平影响 |
4.3.11 毒副作用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多模式成像介导乳腺癌化疗/光热联合治疗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细胞培养 |
5.2.4 实验动物和MDA-MB-231 荷瘤小鼠模型构建 |
5.2.5 K237-CS-PTX@MoS_2 纳米颗粒的合成 |
5.2.6 聚合物纳米颗粒的表征 |
5.2.7 体外药物释放 |
5.2.8 体外细胞毒性 |
5.2.9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 |
5.2.10 体外溶血实验 |
5.2.11 PA、CT、红外热成像 |
5.2.12 体内抗癌效率 |
5.2.13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学检查 |
5.2.14 数据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K237-CS-PTX@MoS_2 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5.3.2 体外药物释放 |
5.3.3 体外细胞毒性和抗癌效果 |
5.3.4 体外细胞摄取实验 |
5.3.5 血液相容性 |
5.3.6 多模态成像 |
5.3.7 体内抗癌疗效评价 |
5.3.8 离体器官抗癌效率和系统安全性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7)基于车载无线终端的云端开发和位置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位置预测技术 |
1.2.2 卫星定位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车载端通信系统 |
2.1 卫星定位技术 |
2.1.1 定位系统的发展 |
2.1.2 GPS系统的组成 |
2.1.3 GPS定位原理 |
2.1.4 GPS在车载端的应用 |
2.2 无线通信技术 |
2.2.1 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 |
2.2.2 GPRS通信技术 |
2.2.3 GPRS在车载端的应用 |
2.2.4 GPRS传输数据 |
2.3 车载端LoRa网络 |
2.3.1 LoRa的物理特征 |
2.3.2 LoRa的网络架构 |
2.3.3 LoRa在车载端的应用 |
2.3.4 LoRa无线信道实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联网云端系统设计 |
3.1 云端模块设计 |
3.1.1 数据解码模块设计 |
3.1.2 用户中心设计 |
3.1.3 车辆管理模块设计 |
3.1.4 车联网存储层设计 |
3.1.5 基础服务模块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位置预测算法的研究 |
4.1 行车轨迹数据预处理 |
4.1.1 行车轨迹 |
4.1.2 异常轨迹点产生的原因 |
4.1.3 异常轨迹点查找 |
4.2 聚类分析和分叉点提取 |
4.2.1 起点的聚类分析 |
4.2.2 提取分叉点 |
4.3 建立预测模型集合 |
4.4 改进的预测概率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位置预测算法的测试 |
5.1 位置预测测试 |
5.1.1 测试数据集 |
5.1.2 运行环境 |
5.1.3 实验评估度量 |
5.2 已有的位置预测模型 |
5.3 算法有效性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发表及已接受的论文 |
成果及专利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8)噬菌体早期表达基因gp53抑制麦芽糖基转移酶基因glgE的转录改变分枝杆菌生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壁 |
1.2 海藻糖的特殊功能 |
1.3 海藻糖代谢 |
1.3.1 分枝杆菌中的海藻糖合成通路 |
1.3.2 分枝杆菌中的海藻糖作为α-葡聚糖合成的底物 |
1.3.3 海藻糖在分枝杆菌膜内外的转运 |
1.4 海藻糖代谢中的关键分子 |
1.4.1 海藻糖磷酸酶OtsB |
1.4.2 海藻糖合成酶TreS |
1.4.3 麦芽糖激酶Mak |
1.4.4 麦芽糖基转移酶GlgE和分支酶GlgB |
1.4.5 聚酮化合物合成酶Pks13 |
1.4.6 分枝杆菌膜蛋白Large3 MmpL |
1.4.7 抗原85复合物Ag85s |
1.4.8 ABC转运蛋白LpqY-SugA-SugB-SugC复合体LpqY-SugABC |
1.5 讨论与展望 |
第2章 引言 |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菌株、质粒 |
3.1.2 培养基的配制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溶液 |
3.1.5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重组菌株Ms_gp53的构建 |
3.2.1.1 重组菌株Ms_gp53引物的设计 |
3.2.1.2 噬菌体DNA的提取 |
3.2.1.3 SWU1gp53基因的获得 |
3.2.1.4 重组质粒pALACE-gp53的连接 |
3.2.1.5 大肠杆菌感受态DH5α的制备 |
3.2.1.6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 |
3.2.1.7 重组质粒的提取 |
3.2.1.8 野生型耻垢分枝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3.2.1.9 质粒pALACE 和重组质粒pALACE-gp53转化野生型耻垢分枝杆菌感受态 |
3.2.2 Western blot确定Gp53蛋白的表达 |
3.2.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3.2.4 耻垢分枝杆菌不同海藻糖浓度下的生长趋势 |
3.2.5 耻垢分枝杆菌Ms_gp53的形体特性 |
3.2.6 检测耻垢分枝杆菌对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 |
3.2.7 点滴法测定耻垢分枝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的存活能力 |
3.2.8 耻垢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中存活能力的测定 |
3.2.9 耻垢分枝杆菌Ms_gp53中海藻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检测 |
3.2.10 TLC检测碳水化合物差异 |
3.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SWU1gp53是噬菌体SWU1特有的早期表达基因 |
4.2 成功构建重组耻垢分枝杆菌Ms_gp |
4.3 SWU1gp53过表达对耻垢分枝杆菌的生长无影响 |
4.4 Ms_gp53在海藻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被抑制 |
4.5 海藻糖在细菌中的积累不会造成Ms_gp53 死亡 |
4.6 SWU1gp53过表达改变细菌形态特征 |
4.7 SWU1gp53过表达不改变耻垢分枝杆菌抗生素敏感性 |
4.8 海藻糖诱导下SWU1gp53过表达增强耻垢分枝杆菌万古霉素敏感性 |
4.9 SWU1gp53 过表达不影响耻垢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中的存活 |
4.10 海藻糖诱导下Ms_gp53中glgE表达量显着降低 |
4.11 海藻糖诱导下Ms_gp53中碳水化合物成分改变 |
第5章 实验结论与展望 |
5.1 实验结论 |
5.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
(9)GPS全球定位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GPS全球定位系统概述 |
2 GPS的组成以及其用途 |
2.1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
2.2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
2.3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
3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前景 |
4 结语 |
(10)矿山工程测绘中GPS测绘技术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GPS原理及应用 |
2 GPS测绘技术的特点 |
3 GPS测绘技术在矿山工程中的应用 |
3.1 GPS测绘技术的优势 |
3.2 矿山工程中GPS测绘技术的应用过程 |
3.3 矿山工程中GPS测绘技术的应用前景 |
4 结语 |
四、GPS应用前景不可限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智能手机室内定位算法研究[D]. 梁雯.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跨境并购中“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的应用流程分析 ——以梅泰诺并购BBHI集团为例[D]. 王斯颍.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3]基于非负矩阵盲分解的新型北斗卫星选星方法研究[D]. 方乐由.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光伏能源的智慧农业监管平台研发[D]. 李晓英. 成都大学, 2020(08)
- [5]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发展及应用[J]. 李云,崔文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27)
- [6]基于壳聚糖的乳腺癌靶向治疗纳米载药系统[D]. 牛世伟. 东华大学, 2019(06)
- [7]基于车载无线终端的云端开发和位置预测研究[D]. 梅超凡.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8]噬菌体早期表达基因gp53抑制麦芽糖基转移酶基因glgE的转录改变分枝杆菌生理[D]. 李越. 西南大学, 2019(01)
- [9]GPS全球定位系统[J]. 王富德,姚佩航,史浩明. 艺术科技, 2016(12)
- [10]矿山工程测绘中GPS测绘技术的应用探析[J]. 魏桦. 世界有色金属,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