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接地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伟,张学平,杜增,严雅琳,李奕霖,王磊[1](2021)在《一种新型深井爆破模型的建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变电站接地网深井爆破问题模型的不完善性,结合爆破理论,笔者提出了深井爆破模型。考虑了爆破情况,给出了深井爆破模型数值计算与程序计算方法,验证了该模型适用于均匀土壤与双层土壤条件。此外,给出该模型对应的接地系统接地电阻的求解方法,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例如接地网尺寸大小,深井深度,爆破半径等对接地电阻的影响,总结了相关规律。结合浙江两变电站接地网实例,将本研究的深井爆破模型进行了应用,相对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该模型在实际工程中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李伟[2](2021)在《计及自然接地体作用的风机雷击暂态特性分析及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单台风电机组容量不断增大,叶片对地高度不断增加,引雷能力显着增强。内陆风电机组通常安装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山顶、草原和戈壁等区域,雷电反击引起的风机内部电气和控制设备损坏故障时有发生。掌握细致的风机雷击暂态特性是改进风电场雷电防护的基础,而目前关于风机雷击暂态特性的已有研究中均未考虑钢筋混凝土基础自然接地的影响,亟需开展相关研究。论文分析了风机整体的物理结构,建立了风机等效仿真计算模型,展开了较为全面的仿真计算和理论分析工作,同时提出了风机一二次系统的雷电防护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1)基于矩量法计算原理,构建了考虑钢筋混凝土基础自然接地作用的风机雷击电磁暂态三维等效模型,研究了塔筒高度、接地系统结构以及雷电流波形等不同影响因素对风机塔筒雷击暂态特性的影响;(2)计算分析了风机接地系统的雷击暂态特性,考虑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接地系统上雷电流以及暂态电位升的影响,提出了高土壤电阻率区域风机接地优化设计相关建议;(3)研究了机组一二次系统的雷击暂态特性,考虑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控制电缆和光缆雷电暂态电压分布以及变压器高压侧避雷器残压、电流以及吸收能量的影响,同时提出了相关防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风机塔筒上的暂态雷电流波形由于折反射过程而呈现明显的衰减振荡,塔筒高度越高则雷电流的振荡频率越小;风机自然接地体中的钢筋能改善雷电流的散流情况,显着降低风机塔筒暂态电位升。(2)在高土壤电阻率区域,接地体垂直桩基中的钢筋辅助散流效果明显,能显着降低风机冲击接地电阻值;垂直桩基数量增加或垂直桩基分布在承台边缘时接地系统暂态电位升均有较小程度的降低。(3)控制电缆屏蔽层单端接地时芯线与屏蔽层以及屏蔽层与塔筒之间电位差幅值较大,而屏蔽层双端接地时电位差幅值较小,同时屏蔽层与塔筒之间电位差随距地高度呈倒‘U’型变化。(4)在光缆金属护套未接地情况下风机光纤盒与护套之间电位差以及光缆周围电场强度较高,而光缆护套分别在光纤盒内外接地时,两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光纤盒与护套之间电位差随土壤电阻率的增加而增加,随雷电流波前时间的增加而减小。(5)变压器高压侧避雷器残压、电流以及吸收能量均随雷电流幅值和风机接地电阻值的增加而增加。论文研究结果可为风电场雷电防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价值。
丁峰[3](2020)在《戈壁沙漠地区牵引变电所接地电阻值探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戈壁沙漠地区牵引变电所的接地设计,由于较高的土壤电阻率及地理条件的限制,变电所地网普遍存在着接地电阻值较高无法满足相关规定的问题。本文根据现场实测土壤数据,进行拟合仿真计算,分析牵引变电所在高土壤电阻率环境下分别采用不同材质接地导体时以及所内实施加长加密垂直接地体、换填土及添加降阻剂等方式对地网接地电阻的影响。研究结论:(1)戈壁沙漠等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的牵引变电所,在地网面积一定时,采用不同材质的接地导体、采取相关降阻措施等,其降阻效果并不明显;(2)对于戈壁沙漠地区牵引变电所的接地系统设计,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整体考虑,不能仅以电阻值作为衡量标准,应以达到均衡接地为目的;(3)本文研究可为类似地区牵引变电所接地设计提供参考。
冯建源[4](2020)在《考虑火花放电效应的非金属接地材料冲击接地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系统接地装置的长期有效性是保证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对于提高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减少雷击事故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接地装置主要以铜、钢及其合金等金属材料为主,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存在腐蚀、偷盗及施工困难等问题,而近年来出现的非金属材质的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在节约成本和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石墨复合接地材料的冲击接地特性分析均未考虑火花放电效应,这与真实结果还存在较大的误差。本文针对石墨复合接地材料的冲击接地特性及其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通过频域分析法对不考虑火花放电效应时接地体的雷电冲击散流过程进行建模仿真,将其计算结果与国际通用接地仿真软件CDEGS的结果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等效半径的迭代算法对因土壤击穿产生的火花放电过程进行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算法计算的准确性及有效性。(2)接地装置在流散雷电冲击电流过程中会伴随出现火花放电效应、电感效应、电容效应和趋肤效应的物理现象。通过仿真计算对比铜、钢金属材料及非金属的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冲击接地特性的差异性,并分析四种物理效应对不同材料接地体的冲击接地特性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受趋肤效应和电感效应影响很小,在考虑火花放电效应的情况下,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受火花放电效应的影响稍弱于金属接地材料,但由于趋肤效应与电感效应的优势,其冲击接地特性优于金属接地材料。(3)分别在不同的土壤参数和雷电流参数作用下,针对非金属的石墨复合接地材料的冲击接地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多种因素条件下石墨复合接地材料的冲击接地特性受土壤参数和雷电流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参数会影响火花放电效应的强弱,雷电流波前时间则会使电感效应发生明显变化,而其幅值的影响对电感效应并不敏感,但对火花放电效应的影响较为显着,并通过选取三种不同规格参数的典型雷电冲击电流进行仿真,归纳得出石墨复合接地体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长度的最佳选取范围。(4)对非金属的实心石墨复合接地材料进行结构改造。针对结构优化后的扩径石墨复合接地体的冲击接地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结果与实心石墨复合接地体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扩径石墨复合接地体在工频下的散流特性优于实心石墨复合接地体,且对于长度较长的扩径石墨复合接地体的冲击接地特性较好。最终通过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在220k V输电线路杆塔接地装置的实际工程应用实例,说明本文提出的非金属接地材料在杆塔接地网中防雷应用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本文在非金属材料接地应用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为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工程的设计和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庆[5](2020)在《风电机组的电气接地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风电机组接地建模计算方法、接地电阻测量方式、降阻措施、雷电冲击行为等四个方面较为深入地研究了风电机组的电气接地特性。根据实际风电机组接地装置的结构尺寸和土壤环境,结合现有实验条件,制作了风电机组的缩型接地装置,制定了风电机组的缩型接地测量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组装了整个模拟实验系统,用三电极法测取了风电机组缩型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用等间距法测得了缩型接地装置所处的接地土壤电阻率,以接地专业软件为工具,本文将反演实验土壤,得到非均匀两层土壤结构,对实验接地装置建模计算,并对比了接地实测结果与仿真结果,验证了软件建模方法的可行性。根据某型风电机组接地装置的实际尺寸数据,用该建模方法设计计算风电机组接地装置,探讨由接地装置尺寸、上层土壤电阻率、上层土壤厚度、土壤分层的因素变化对风电机组接地电阻的影响。由于山区土壤电阻率较高,可以通过采用外延接地装置和填加降阻剂两种方式进行降阻,比对各方法优势并选取降阻效果明显且不失经济性的方式应用于工程。现行测量接地电阻的方法有直线法和三角形法均属于三电极法,本文讨论了这些方法的局限性。根据此局限性提出一种扩展测量接地电阻的方法,推导出均匀土壤下的圆形布置电压极轨迹,经软件仿真获取了非均匀土壤下布置电压极的回环轨迹,并采用实测验证其可行性。建立风电机组暂态接地模型,研究雷电流作用在风电机组接地时产生的土壤放电效应和分布参数效应对于冲击接地电阻的影响,通过算例来验证暂态建模方法的正确性。
李欢欢[6](2020)在《膨润土复合降阻剂配比及其腐蚀性、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电力系统接地事故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最常用的施工方法是,将降阻剂敷设在接地网周围,起到对接地体降阻防腐的作用,但经检测,大部分降阻剂的电阻率、缓蚀性未达到相关标准。故本课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在钠基膨润土中添加导电颗粒、保水剂、缓冲剂和缓蚀剂,制备出一种低电阻率、高保水性、防腐性好的长效钠基膨润土复合降阻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根据钠基膨润土的本征电阻率较低的特征,以钠基膨润工作为基体,选用不同含量碳系导电颗粒与钠基膨润土复合,提高其导电性,以电阻率和吸水率为主要检测标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钠基膨润土中添加碳系导电颗降低材料吸水性。随着碳系导电颗粒的增加,复合降阻剂的电阻率先是缓慢下降,随后急剧下降达到渗滤阈值后,电阻率趋于平缓。不同导电颗粒之间,降阻效果会出现协同作用,最终选取石墨渗滤阈值8%、碳纳米管的渗滤阈值12%作为导电颗粒。钠基膨润土含水量直接影响到降阻防腐效果,为使导电颗粒、缓冲剂、缓蚀剂等均匀分散,吸水膨胀紧密包裹接地体,试验确定复合降阻剂施工最佳含水率为65%、吸水倍率为33.66g/g。为增加复合降阻剂的保水性,使颗粒间形成团基,产生交联网络以抵抗水土流失,在降阻剂中添加了聚丙烯酰胺,为使复合材料的材料分散均匀,增加保水性,添加了保水剂芒硝,并且通过正交实验研究,确定在复合材料中添加10%含量聚丙烯酰胺与5%含量芒硝作为保水剂效果最佳。在钠基膨润土中,添加活性炭包裹4%氯化铵作为缓冲剂,复合降阻剂呈弱碱性,有较好缓蚀效果,pH值为9.00。综合考虑经济效应和环保性,选取钼酸钠作为缓蚀剂,在实验过程中,碳钢试片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有效防止腐蚀;当使用钼酸钠含量为4%时,加速环境下腐蚀速率为0.133mm/a,有效地降低腐蚀速率。研制的钠基膨润土复合降阻剂主要指标检测均符合国家相关指标。
刘寅颖,童跃光[7](2019)在《某高土壤电阻率的建筑群接地系统浅析》文中指出结合接地电阻的理论计算以及实际工程的实测数据,分析降低高土壤电阻率建筑群接地电阻的各种有效措施,分析对接地电阻的影响因素,讨论接地电阻测量方法的准确性以及接地电阻的取值对接地系统方案的影响。
汪兴[8](2019)在《水泥基复合接地材料杆塔降阻适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用电量的需求,输变电工程量的激增也导致了输电走廊的紧张,复杂的地形及土壤情况加大了技术和施工上的困难。诸如接地电阻等接地参数如果无法满足安全要求,降低了接地工程的安全性,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给国家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为了保证接地工程可靠性与稳定,有必要对接地网接地降阻进行研究,改善接地网降阻方法,解决复杂情况下降阻问题,保证输变电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前提下尽量提高接地效果、降低施工难度与成本。接地系统在保证接地效果的前提下,至少还要满足使用年限与经济性的要求,但以往关于高土壤电阻率接地系统的研究中很难比较好的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价格相对较低的降阻剂法等化学方法虽然效果较好,但遇上多雨天气或是地下水影响,效果持续时间往往大大折扣,并且接地金属腐蚀速度也会被加剧;爆破接地、深井接地等物理方法对施工区域地形条件要求较高,成本及施工难度也相对高很多。所以可以寻找一种新的材料或方法,兼顾经济性、耐久性。虽已有许多不同种类复合材料被应用于电力系统,但目前还鲜有关于水泥基复合材料应用于改善高阻地区输电杆塔接地效果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了输电杆塔接地模型以及水泥基复合接地材料应用模型。根据施工标准借助CDEGS仿真软件,搭建了针对100-4000Ω·m范围土壤电阻率的输电杆塔接地网模型。并从降阻原理出发,分析了水泥基复合材料的仿真可行性,提出了局部包裹和全面敷设两种复合材料应用模型。然后,在MALZ模块中验证了水泥基复合接地材料降阻效果并提出了一种局部包裹与水平放射极结合的降阻方式。从降阻效果、地网电位改善两个方面考虑综合选择材料应用模型,针对结合降阻方式进行实验,研究其适用范围。(2)制备试件并进行水泥基复合接地材料防腐蚀实验,验证其防腐蚀性能。首先,以水泥、细砂、石墨、不锈钢纤维、镀锌钢以及Q235碳钢为主料进行试件制备,并从电学性能和力学性能两方面对试件进行检测。在确认试件合格之后,制定电化学腐蚀实验方案,从开路电位、动电位极化和电化学阻抗谱三个角度对试件进行试验,研究接地金属在水泥基复合接地材料中的腐蚀情况。
党彤[9](2019)在《配电网接地故障的人身安全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之前由放射型架空线路为主导的结构变为电缆线路为主导的结构,同时架空线路由单一的放射型转变为多种类型组合的结构(多电源供电、环网闭环运行),这些改变不仅对传统继电保护装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导致配电网对地电容容量大幅增加,接地故障的电流也大幅增加。传统的配电网多考虑供电可靠性、设备安全等约束,但随着配电网在城市内的密度越来越高,广泛的分布在人群聚集的区域+电容电流越来越大,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也响应增高,因此在考虑配电网运行与规划的同时,有必要更多考虑配电网的人身安全约束。本文主要对在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和断线加接地故障时的人体受到的跨步电压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包括对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和断线加接地故障时的接地故障特性和相关电气量进行分析,并且对断线加接地故障进行PSCAD仿真;之后分析了人体安全理论、人体可耐受跨步电压和实际产生的跨步电压的公式、影响跨步电压因素的随机性,并对发生接地故障时产生的跨步电压进行了基于ANSYS软件的有限元分析,并引入人体受伤概率的概率密度函数,对在不同情况下配电网发生接地故障时的人身安全距离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能够降低跨步电压的具体措施。为配电网的人身安全分析提出了新的分析思路。
杨超[10](2019)在《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降阻剂接地特性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杆塔接地网是输电线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防雷设施,杆塔接地网良好的接地特性是减少输电线路因雷击造成跳闸事故的重要保证。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现行的接地降阻措施主要包括使用降阻剂、采用接地模块、增加垂直接地等措施。尽管上述杆塔接地网的降阻措施能够具有部分降阻效果,但在山区应用时存在施工不便、降阻效率低的问题,研究在土壤电阻率较高时的接地降阻策略具有实际工程价值。本文应用防雷接地计算软件CDEGS,搭建山区土壤高电阻率下的输电线路杆塔的多个接地网模型,并研究其自身的接地特性及相应的降阻策略。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采用CDEGS仿真计算软件分别建立输电线路常见的钢管塔与四角铁塔接地网模型,针对降阻剂降阻、新型降阻材料降阻、外延接地降阻等降阻方式的实际降阻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仿真计算,分别对土壤参数、接地网面积、接地网入地电流频率、接地材料等因素对接地降阻效率的影响作用进行计算分析,提出基于新型石墨复合接地材料的高土壤电阻率下杆塔接地网降阻策略。以鲁中山区220kV城川Ⅰ线和220kV龙马线改造工程为例,分析土壤高电阻率地区杆塔接地电阻降低改造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相关研究内容和工程验证结论可为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的设计与降阻改造方法提供参考,同时为架空输电线路防雷设计提供借鉴。
二、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接地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接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新型深井爆破模型的建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深井爆破模型的确立 |
2 带地网深井爆破模型求解流程 |
3 带地网深井爆破模型的应用 |
4 结 论 |
(2)计及自然接地体作用的风机雷击暂态特性分析及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 |
1.2.1 叶片雷击暂态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2 塔筒雷击暂态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3 风机雷电防护措施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风电机组整机雷击暂态计算模型研究 |
2.1 基于频域矩量法的电磁场数值建模方法 |
2.2 风电机组模型 |
2.2.1 风机叶片和机舱模型 |
2.2.2 风机塔筒模型 |
2.2.3 风机接地系统模型 |
2.2.4 控制电缆模型 |
2.2.5 变压器模型 |
2.2.6 避雷器模型 |
2.2.7 光缆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风机接地系统雷击暂态特性分析 |
3.1 接地系统雷电暂态电压和电流特性分析 |
3.1.1 风机接地系统雷电流特性分析 |
3.1.2 考虑自然接地体影响的接地系统雷击暂态过程分析 |
3.1.3 不同塔筒高度对接地系统暂态电位升的影响 |
3.1.4 接地体垂直桩基数量对接地系统暂态电位升的影响 |
3.1.5 接地体垂直桩基分布对接地系统暂态电位升的影响 |
3.1.6 雷电流波形对接地系统暂态电位升的影响 |
3.1.7 雷击叶片和机舱尾部时接地系统暂态过程分析 |
3.2 高土壤电阻率区域接地系统暂态特性分析及接地优化建议 |
3.2.1 风机接地系统暂态电流特性分析 |
3.2.2 增加垂直桩基对风机冲击接地电阻的影响 |
3.2.3 延长垂直桩基对风机冲击接地电阻的影响 |
3.2.4 进行引外接地对风机冲击接地电阻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机塔筒雷击暂态特性分析 |
4.1 风机塔筒雷电流特性分析 |
4.2 考虑自然接地体影响的塔筒雷击暂态过程分析 |
4.3 不同塔筒高度对塔筒顶部雷击暂态电位升的影响 |
4.4 不同雷电流波形对塔筒雷击暂态电位升的影响 |
4.5 雷击叶片和机舱尾部时塔筒暂态过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组一二次系统雷击暂态特性分析及防护方法研究 |
5.1 控制电缆雷电暂态响应及防护措施 |
5.1.1 考虑屏蔽层接地方式的电缆雷击暂态过程分析 |
5.1.2 土壤电阻率对电缆雷击暂态过电压的影响 |
5.1.3 雷电流波形对电缆雷击暂态过电压的影响 |
5.1.4 防护措施 |
5.2 光缆雷电暂态响应及防护措施 |
5.2.1 考虑护套接地方式的光缆雷击暂态过程分析 |
5.2.2 土壤电阻率对光缆雷击暂态过电压的影响 |
5.2.3 雷电流波形对光缆雷击暂态过电压的影响 |
5.2.4 防护措施 |
5.3 变压器高压侧雷电暂态响应及防护措施 |
5.3.1 避雷器雷电暂态特性分析 |
5.3.2 风机接地电阻对变压器高压侧雷击暂态过程的影响 |
5.3.3 雷电流波形对变压器高压侧雷击暂态过程的影响 |
5.3.4 防护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戈壁沙漠地区牵引变电所接地电阻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戈壁沙漠地区变电所土壤结构解析 |
2 戈壁沙漠地区变电所降阻措施分析 |
2.1 接地导体材料应用分析 |
2.2 垂直接地导体的应用分析 |
2.2.1 接地系统建模 |
2.2.2 垂直接地体对接地电阻值的影响 |
2.2.3 垂直接地体数量及长度对接地电阻值的影响 |
2.3 换填土及降阻剂对接地电阻的影响分析 |
2.3.1 计算条件 |
2.3.2 换填、裹敷方案 |
2.3.3 比较计算 |
2.4 高接地电阻值变电所应用分析 |
2.4.1 边界条件 |
2.4.1.1 铁路系统 |
2.4.1.2 电力系统 |
2.4.2 入地短路电流计算 |
2.4.3 接地系统评价 |
2.4.3.1 接触电压及跨步电压计算 |
2.4.3.2 接触电压及跨步电压限值确定 |
2.4.3.3 牵引变电所接地系统安全性评价 |
3 结论 |
(4)考虑火花放电效应的非金属接地材料冲击接地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非金属接地材料研究现状 |
1.2.2 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特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接地体频域计算模型及其迭代算法 |
2.1 接地体频域计算模型 |
2.1.1 集总参数的电网络模型 |
2.1.2 支路对地导纳矩阵 |
2.1.3 节点导纳矩阵 |
2.2 火花放电过程及其模拟方法 |
2.2.1 土壤电离及其放电过程 |
2.2.2 接地体的等效半径迭代算法 |
2.3 仿真结果的验证 |
2.3.1 CDEGS仿真结果验证 |
2.3.2 试验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种物理效应对石墨复合接地体冲击特性影响研究 |
3.1 石墨复合接地体的电容效应 |
3.1.1 接地体的电容效应 |
3.1.2 不同接地材料的电容效应影响分析 |
3.2 石墨复合接地体的趋肤效应 |
3.2.1 接地体的趋肤效应 |
3.2.2 不同接地材料的趋肤效应影响分析 |
3.3 石墨复合接地体的电感效应 |
3.3.1 接地体的电感效应 |
3.3.2 不同接地材料的电感效应影响分析 |
3.4 石墨复合接地体的火花放电效应 |
3.4.1 不同接地材料的火花放电效应影响分析 |
3.4.2 不同接地材料的冲击接地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因素条件下石墨复合接地体的冲击接地特性研究 |
4.1 不同土壤条件对石墨复合接地体冲击接地特性的影响 |
4.1.1 土壤电阻率的影响 |
4.1.2 土壤临界击穿场强的影响 |
4.2 不同雷电流参数对石墨复合接地体冲击接地特性的影响 |
4.2.1 雷电流波前时间的影响 |
4.2.2 雷电流幅值的影响 |
4.3 多种物理效应的影响范围分析 |
4.3.1 雷电流波形参数 |
4.3.2 多种物理效应的转化 |
4.3.3 石墨复合接地体长度的选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材料结构优化及应用 |
5.1 扩径石墨复合接地体的冲击接地特性 |
5.2 工程应用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5)风电机组的电气接地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接地的概念及目的 |
1.1.2 风电机组接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稳态接地 |
1.2.2 冲击接地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接地电阻的计算及测量 |
2.1 风电机组接地装置 |
2.2 土壤电阻率实验测量 |
2.2.1 测量土壤电阻率的等间距法 |
2.2.2 土壤电阻率的现场实测 |
2.3 风电机组接地建模及校验 |
2.3.1 经验公式 |
2.3.2 CDEGS软件反演两层土壤 |
2.3.3 缩型接地装置建模 |
2.3.4 实验校验接地电阻计算 |
2.3.5 仿真模型可行性验证 |
2.4 接地电阻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实际风电机接地建模仿真 |
2.4.2 接地装置尺寸 |
2.4.3 上层土壤电阻率 |
2.4.4 上层土壤厚度 |
2.4.5 土壤分层 |
2.5 小结 |
3 扩展测量接地电阻方法的研究 |
3.1 测量接地电阻的常规方法 |
3.1.1 接地电阻测量分析 |
3.1.2 直线布电极法和三角形布电极法 |
3.1.3 常规方法测量风电机组接地电阻的适应性问题 |
3.2 扩展测量接地电阻的方法 |
3.2.1 均匀土壤下的扩展测量方法 |
3.2.2 不均匀土壤下扩展测量方法 |
3.2.3 实验校验不均匀土壤下的扩展测量方法 |
3.3 小结 |
4 降低风电机组接地电阻的措施 |
4.1 降阻方式 |
4.2 外延方式 |
4.2.1 改进水平接地环的降阻效果分析 |
4.2.2 改变接地垂直接地体尺寸的降阻效果分析 |
4.3 填降阻剂方式 |
4.3.1 填降阻剂后的接地电阻值估算 |
4.3.2 降阻剂敷设机理 |
4.3.3 降阻剂效果分析 |
4.4 小结 |
5 风电机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特性 |
5.1 冲击接地电阻 |
5.1.1 雷电流波形 |
5.1.2 分布参数效应 |
5.1.3 土壤放电效应 |
5.2 接地装置的冲击建模及可行性验证 |
5.3 风电机组互联 |
5.4 接地装置的冲击电阻影响因素分析 |
5.4.1 雷电流仿真机理 |
5.4.2 雷电流幅值及注入点位置 |
5.4.3 土壤电阻率 |
5.4.4 垂直接地体数目 |
5.4.5 接地体的半径与材料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膨润土复合降阻剂配比及其腐蚀性、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降阻剂施工及降阻机理 |
1.2.1 降阻剂的分类及施工方法 |
1.2.2 降阻剂的降阻机理 |
1.2.3 降阻剂的性能参数及行业规范标准 |
1.3 膨润土概述 |
1.4 导电颗粒的导电机理与影响因素 |
1.4.1 导电机理 |
1.4.2 影响电阻率的因素 |
1.5 复合材料耐久性与防腐机理 |
1.6 膨润土复合降阻剂的发状况 |
1.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2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7 本课题的及内容 |
1.7.1 膨润土复合降阻剂导电性研究 |
1.7.2 膨润土复合降阻剂稳定性研究 |
1.7.3 膨润土复合降阻剂腐蚀性研究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材料处理 |
2.2.1 钠基膨润土的预处理 |
2.2.2 碳钢预处理 |
2.3 试验方法 |
2.3.1 制备钠基膨润土复合降阻剂 |
2.3.2 复合降阻剂吸水率测试 |
2.3.3 复合降阻剂电阻率测试 |
2.3.4 复合降阻剂保水性测试 |
2.3.5 复合降阻剂酸碱度测试 |
2.3.6 复合降阻剂腐蚀试验方法及条件选择 |
2.3.7 试片清理和计算腐蚀速率 |
2.3.8 直接剪切实验测试 |
第3章 复合降阻剂预选导电颗粒及分析 |
3.1 石墨-膨润土复合降阻剂性能 |
3.2 碳纳米管-膨润土复合降阻剂性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降阻剂稳定性研究与测试 |
4.1 含水量对复合降阻剂的影响 |
4.2 复合降阻剂保水剂研究 |
4.2.1 聚丙烯酰胺保水性研究 |
4.2.2 芒硝保水性研究 |
4.3 力学试验探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降阻剂缓蚀性研究 |
5.1 复合降阻剂缓冲剂预选 |
5.2 复合降阻剂缓蚀剂预选 |
5.2.1 不同缓蚀剂下试片水洗后宏观形貌分析 |
5.2.2 不同缓蚀剂下试片酸洗后宏观形貌分析 |
5.2.3 不同缓蚀剂下试片腐蚀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某高土壤电阻率的建筑群接地系统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接地电阻的概念 |
2 项目接地系统的实施情况 |
2.1 项目概况 |
2.2 项目接地系统方案 |
2.3 接地电阻测量 |
2.3.1 第一次接地电阻测量 |
2.3.2 第二次接地电阻测量 |
2.3.3 第三次接地电阻测量 |
2.3.4 第四次接地电阻测量 |
2.4 接地电阻最终效果 |
3 项目接地系统需要思考的问题 |
3.1 降低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接地电阻措施的选择 |
3.2 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 |
3.3 接地电阻阻值的设定 |
3.4 影响接地电阻值的因素 |
4 结束语 |
(8)水泥基复合接地材料杆塔降阻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接地研究现状 |
1.3 接地网降阻方式 |
1.4 水泥基材料在降阻方面的应用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复合材料杆塔降阻及防腐性能基础研究 |
2.1 水泥基复合接地材料性能 |
2.1.1 降阻性能 |
2.1.2 防腐蚀性能 |
2.1.3 力学性能 |
2.2 水泥基复合接地材料性能影响因素 |
2.2.1 导电相种类及用量 |
2.2.2 混料均匀程度 |
2.3 输电杆塔接地网型式及标准 |
2.4 高土壤电阻率接地降阻方式 |
2.5 接地电阻仿真软件 |
2.6 接地金属腐蚀原理 |
2.6.1 微电池腐蚀机理 |
2.6.2 电解腐蚀机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基复合材料杆塔降阻模型的建立 |
3.1 建模工具的选择 |
3.2 杆塔接地网的模型 |
3.2.1 模型分析 |
3.2.2 模型设计 |
3.3 复合材料的应用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基复合材料杆塔接地降阻性能研究 |
4.1 降阻效果评价指标 |
4.1.1 接地电阻 |
4.1.2 地网电位分布 |
4.2 效果验证及降阻方式选择 |
4.2.1 接地电阻降低效果 |
4.2.2 地网电位分布改善效果 |
4.2.3 复合材料与放射级结合降阻方式选择 |
4.3 复合材料杆塔接地降阻适用范围 |
4.3.1 土壤电阻率500-1000Ω·m内适用范围 |
4.3.2 土壤电阻率1000-2000Ω·m内适应范围 |
4.3.3 土壤电阻率2000-4000Ω·m内适应范围 |
4.3.4 其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基复合材料防腐蚀实验试件制备 |
5.1 引言 |
5.2 原料与仪器 |
5.2.1 水泥基复合材料防腐蚀实验试件制备使用主要原料和试剂 |
5.2.2 水泥基复合材料防腐蚀实验试件制备使用主要仪器和设备 |
5.3 试件制作要求与步骤 |
5.3.1 试件制作要求 |
5.3.2 试件制作步骤 |
5.4 试件评价方法 |
5.4.1 电阻率测试 |
5.4.2 干密度测定 |
5.5 试件分类制备及检验 |
5.5.1 不同导电相含量试件制备 |
5.5.2 试件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泥基复合材料防腐蚀性能研究 |
6.1 水泥基复合材料防腐蚀性能衡量方法 |
6.1.1 稳态极化曲线测量 |
6.1.2 慢扫描法测定稳态极化曲线 |
6.1.3 电化学阻抗谱法 |
6.1.4 电化学阻抗测量技术 |
6.2 腐蚀速度测量方法选择及实验步骤 |
6.2.1 极化曲线实验方法选择 |
6.2.2 极化曲线实验操作步骤 |
6.2.3 阻抗谱法实验方法选择 |
6.2.4 阻抗谱法实验操作步骤 |
6.3 Q235 碳钢在复合材料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 |
6.3.1 开路电位监测 |
6.3.2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6.3.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6.4 镀锌钢在复合材料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 |
6.4.1 开路电位监测 |
6.4.2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6.4.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配电网接地故障的人身安全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面向人身安全评估的配电网接地故障过程分析 |
2.1 面向人身安全分析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特性分析 |
2.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2.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2.1.3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2.2 面向人身安全分析的配电网单相断线加接地故障特性分析 |
2.3 基于PSCAD的断线加接地故障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身安全理论分析和跨步电压的有限元分析 |
3.1 人体触电及人身安全理论分析 |
3.1.1 配电网接地故障所能导致的人身安全威胁 |
3.1.2 人体电阻分析 |
3.1.3 人体可承受的安全电流与安全电压分析 |
3.2 跨步电压及其影响因素的随机性分析 |
3.2.1 配电网接地故障时产生的跨步电压分析 |
3.2.2 人体可承受的跨步电压分析 |
3.2.3 影响跨步电压因素的随机性分析 |
3.3 跨步电压的有限元分析 |
3.3.1 有限元分析技术概述 |
3.3.2 配电网接地故障跨步电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身安全风险评估和人体安全距离分析 |
4.1 人体受伤概率和人身安全距离分析 |
4.2 配电网接地故障的人身安全距离分析 |
4.2.1 不考虑配电网保护动作的人身安全距离空间特性分析 |
4.2.2 不考虑配电网保护动作的人身安全距离分析 |
4.2.3 考虑配电网保护动作的人身安全距离时间特性分析 |
4.3 人体产生跨步电压的防控措施 |
4.3.0 降低发生故障概率 |
4.3.1 减小故障处的接地电流 |
4.3.2 减少故障持续时间 |
4.3.3 改善影响跨步电压的其他因素 |
4.3.4 加强安全教育及设置合理的警示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降阻剂接地特性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选题的意义 |
1.3.2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杆塔接地网基本参数及降阻策略 |
2.1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基本概念 |
2.1.1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的组成 |
2.1.2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的作用 |
2.1.3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的参数 |
2.2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降阻措施 |
2.2.1 增大接地网面积 |
2.2.2 外引线接地降阻 |
2.2.3 深井接地降阻 |
2.2.4 降阻剂降阻 |
2.3 接地网主要测量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架空线路钢管塔接地降阻仿真计算 |
3.1 仿真软件CDEGS简介 |
3.2 架空线路钢管塔接地网建模 |
3.3 基于传统降阻材料的钢管塔接地降阻研究 |
3.3.1 降阻剂用量 |
3.3.2 降阻剂使用位置 |
3.3.3 接地体长度与降阻剂 |
3.3.4 土壤电阻率与降阻剂 |
3.4 基于新型接地材料的钢管塔接地降阻研究 |
3.5 钢管塔接地网外延降阻仿真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架空线路四脚铁塔接地降阻仿真计算 |
4.1 基于传统降阻材料的四脚塔接地降阻研究 |
4.1.1 架空线路四脚铁塔接地网建模 |
4.1.2 降阻剂用量 |
4.1.3 降阻剂使用位置 |
4.1.4 地网面积与降阻剂 |
4.1.5 土壤电阻率与降阻剂 |
4.2 基于新型接地材料的四脚塔接地降阻研究 |
4.2.1 土壤电阻率对四脚塔接地特性的影响 |
4.2.2 入地电流频率对四脚塔接地特性的影响 |
4.3 四脚塔外延接地降阻仿真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鲁中山区杆塔接地降阻改造工程 |
5.1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限值 |
5.2 鲁中山区220kV城川Ⅰ线接地降阻改造工程 |
5.2.1 改造前接地电阻测量 |
5.2.2 220kV城川Ⅰ线降阻效果分析 |
5.3 鲁中山区220kV龙马线接地降阻改造工程 |
5.3.1 改造前接地电阻测量 |
5.3.2 220kV龙马线接地降阻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接地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新型深井爆破模型的建模与应用[J]. 王振伟,张学平,杜增,严雅琳,李奕霖,王磊. 电瓷避雷器, 2021(06)
- [2]计及自然接地体作用的风机雷击暂态特性分析及防护研究[D]. 李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戈壁沙漠地区牵引变电所接地电阻值探讨[J]. 丁峰. 铁道工程学报, 2020(12)
- [4]考虑火花放电效应的非金属接地材料冲击接地特性研究[D]. 冯建源.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5]风电机组的电气接地特性研究[D]. 陈庆.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膨润土复合降阻剂配比及其腐蚀性、耐久性研究[D]. 李欢欢.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7]某高土壤电阻率的建筑群接地系统浅析[J]. 刘寅颖,童跃光.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19(06)
- [8]水泥基复合接地材料杆塔降阻适用性研究[D]. 汪兴.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9]配电网接地故障的人身安全评估方法研究[D]. 党彤.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10]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降阻剂接地特性及优化研究[D]. 杨超. 山东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