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制高保真音响组合(论文文献综述)
埃莉诺·帕特森,刘婷[1](2021)在《捕获流量:1970年代美国旧时代广播收藏文化的发展》文中提出1978年,广播收藏家恰克·西利(ChuckSeeley)撰写并自行出版了一本十四页的指南手册——《旧时代广播收藏家手册》,目的是让一些爱好者了解该社群对于旧时代广播(OTR)的收藏实践。该手册包括如何研究广播的历史、设计或复制广播节目所需的技术设备以及美国各地可能存在的旧时代广播俱乐部的位置。它是1970年代末有关OTR收藏的许多指南手册以及指导性资料之一。(1)OTR主要指大约在1923年至1962年间美国广播网经典时代的节目,当时广播是美国主要的大众媒介。OTR粉丝亚文化在1970年代得到发展和壮大,其发展实践和社群网络主要致力于收藏广播网经典时代的节目。
熊鹏[2](2020)在《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新型模块化建筑方案分析及优化》文中指出在工程建设领域,UHPC不仅能提高建筑质量,延长建筑物寿命,还能提升工程行业防灾减灾能力。模块化建筑采用全装配化、集成化的模块建造技术,高效节能的建造方式,符合智能化、绿色化的建筑业发展趋势。此文将以一款新型混凝土材料的模块化建筑项目为依托,差异化使用材料和构件,合理优化结构形式和材料组成,以结构合理性和经济适用性为依据,对该模块化建筑进行相关研究工作,梳理该产品的设计思路,综合改善和提升该模块化建筑综合性能,验证该产品的可靠性,为该产品在市场上产业化推广提供理论支持。第一,在充分了解和研究UHPC制备原理的基础上,立足于地方工程材料和常规生产工艺,通过优选骨料和优化材料配合比参数来研制一种适用于钢混组合结构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第二,在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最终确定部分填充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钢-UHPC混凝土组合结构为主体结构受力框架,并采用冗余设计理念设计出四种不同跨度和尺寸规格的框架结构方案进行设计选型。并根据不同方案的实际尺寸创建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对不同框架方案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况荷载组合作用下强度和刚度方面性能对比分析,确定最合理框架结构设计方案。第三,以确定的最合理骨架结构方案为基础,采用单一变量原则,通过从材料强度分析和综合成本分析的角度,对几种不同的框架结构加外墙板设计方案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以上不同角度的对比分析,综合确定最优设计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建筑实体生产,验证该方案的可靠性。
迪恩·孔茨,姜焕文[3](2020)在《无声的角落》文中研究指明有的人真正脱离了网络,任何技术都探测不到他们的行踪,然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游弋于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这样的人可以说就处在"无声的角落"。第一部教我战栗1清凉的黑夜里,简·霍克醒了。有一阵子,她记不起自己睡在哪里。她只记得自己像惯常一样,睡在大号或是特大号双人床上,手枪放在另一只
萧梅[4](2020)在《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文中提出中国的传统器乐原来主要以宫廷音乐、文人音乐以及与信仰、礼俗仪式密切相关的地方性乐种,戏曲、曲艺中的过场伴奏等形式存在。伴随20世纪现代民族国家进程与西方艺术音乐的参照,一种脱胎于传统存在方式的"国乐",进入了音乐学院建制,并在几代音乐人士的努力下,逐渐稳定为"民族器乐"表演专业,并以"国乐""民乐""华乐""中乐"等称谓出现在不同地域的华人世界。百年来,这一表演专业所涵盖的器乐,也自然以顺应这一流脉而产生的"民族管弦乐队"之常规乐器为主,结合不同地方特色乐器的补充,构建起各地音乐学院乐器表演"大同小异"的专业方向。它作为20世纪迄今的"新传统",完成了科层制的教学体系,积累了包括古代传谱、民间音乐典籍化,以及自刘天华以降愈益丰厚的创作所共同构成的曲目文献,并在传统与当代的张力中围绕不同乐器演奏,各自整理、发展出丰富的表演技法,共同完成了"民族器乐"作为国族话语下"普遍知识体系"的现代建构。在这个过程中,"过去"传统(古典、地方和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民族器乐尽管蕴藉着令专业学子惊叹的艺术性和文化精神,却不得不以"原生态"为冠,被卷入一种"遗产化"的命运。而就传统音乐传承和作乐方式核心的表演者之演奏活化,也转变为以作曲家作品文本为中心。基于这一背景,本文由音乐生产过程中表演者的主体性出发,思考传统音乐实践性的音乐构成观及其内涵。就"表演者的主体性""谁的表演与语境""社会转型中表演者的多重叙事能力及创造"问题的探讨,反思表演者的当代处境,以及由实践本身认识、传承并拓展表述能力,在流变中保持创造力(creativity)和传统主义(traditionalism)之间的张力。
汪笑楠[5](2019)在《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是楚人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器用,其不仅呈现出楚人的日用之道,展示出楚人的创造精神和早期工匠对于漆器设计无限可能性的探寻,亦全面的反映了楚地域在历史知识、民俗风尚、社会生活、文化传统上的独特性。作为中国漆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漆器设计的基本走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楚国日用漆器的设计学研究,不仅是楚漆器设计史研究内容拓展和深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的理论需要,其既有益于积极拨正模糊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现象的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也有益于恢复传统创造与当代生活的活泼关系。本文立足于楚国原初社会情境,以设计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以定性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的方式,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以设计的四重重要属性——“实用性”、“适用性”、“审美性”、“伦理性”为递进脉络,渐次深入的推进对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研究,力图从中探寻其与楚人以及楚人的生活方式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与楚先民所创造的文化事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建立起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综合形象,揭示出动态历史进程中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表现、存在及意义,进而为复兴楚漆器,发展当代日用漆器设计提供一种实践典范与理论参照。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是从历史的洪流中浮现出来的经典造物,它离不开特定时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楚国社会的自然地理、文化传统、经济形态、政治环境等都有与日用漆器设计相互作用的长期经历,各项外部条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诞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楚人日常生活用品,日用漆器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接纳度,其品系繁多,覆盖至楚人衣、食、居、行的方方面面,其以实用为本,充分满足了各阶层、各身份人士日常生活的物用需求。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形态塑造以楚人生活方式和楚风楚俗为基础,其材工相宜,荷载与受力方式合理;其人器适合,较好的处理了器具尺度与身体尺度的适应关系,渐进性地满足了因人而异的物用需求,呈现出以适用性原则为主导的发展倾向。实用与审美在楚国日用漆器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其丰富的审美表现中,我们可以窥见楚人精神的丰富性,一方面,日用漆器呈现出浪漫与自由的审美特征,表达出楚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日用漆器呈现出自然与亲切的特征,表达出楚人对社会生活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形成了独具楚式特色的集体性审美共识,其形态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暗合了黄金比例、等比数列等数理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量度上的美感,具有“数”之美的内涵。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寓善于器,其通过文字叙述、色彩规定、艺术图像象征、塑造伦理情境等手段和方法,在本体中融入了“崇孝”、“正义”、“生态”等以“德善”为核心的伦理意识,其以器养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参与到社会体系,影响着楚人的道德感、责任感以及对善恶的判断能力,又以器循礼,良好的规范和处理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和谐关系。伦理意识在日用漆器中的融入与展现体现出楚人对于器用之善的追求,凸显了楚民族高洁深远的精神世界。综上所述,楚国日用漆器是在本域环境下立足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器具设计,其以理性为主导,借用艺术形态与装饰表达出了楚人对天地、生命的超理性认识。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造物智慧集中体现为“用”——“美”——“善”,其不仅充分满足了楚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人伦需要和道德需要,同时传达出楚人造物制器“致用”的内在本质、“至美”的审美追求和“至善”的设计品格,它寓于日用常行之中,又超越于日用常行之上,不仅在楚人的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也成就了楚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
谢佳郁[6](2019)在《低熵生活及其伦理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碳生活是人类对当下糟糕的生存现状作出的选择,反映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欲求,它背后的原因是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危机。然而,这一危机的暴露并非一日之寒,它是人类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发展之必然。解决此危机需要从源头对其实质进行分析,并在批判中探索新的可能性。人类对自身的关怀包含着对生态的关切,面对生态危机,人类始终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否存在一个交点,可以满足人类对发展的需求,且不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二,如果存在,则何以可能?本文认为,生活方式的低熵化可以很好地回应这两个问题,同时也包含了低熵生活本身的特征,以及作为个体的人和类的人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熵化”,从而使其成为现实。作为低碳生活的核心理念——低碳理念,原本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出现的,但它在实践中出现了对其最初目的偏离、可持续性的消极和约束机制不合理的现象。低熵生活对此提出了批判,但也对其秉承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给予了肯定。低熵生活继承了低碳生活对生态关切的态度,在其活动过程中与未来走向上相比低碳生活更符合可持续的特点,在理论上也更能实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生活作为一种日常实践本身就离不开人伦关系,低熵生活则扩展了“伦”的范围,因此有其独特的伦理意蕴。低熵生活对生态的终极关切,决定了它拥有同生态伦理匹配的内核——肯定人与自然均有价值。所以,低熵生活的伦理原则不同于传统伦理原则,其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人际,而是扩展到整个“自然-人-社会”系统。低熵生活的这一特点使它成为连接“自然-人-社会”内部关系的桥梁,体现了它对生态伦理的响应。理论上的必要性通过实践成为现实上的可能性是所有至善理念的善属性,低熵生活同样有其成为可能的内在必要因素,并且,它的实现同样也需要外在条件。在熵理思维的指导下,低熵生活在理论上具备个人、社会和生态三方动力;在生活的实践过程中,践行者需要由内而外调整他同自身、同他人、同自然的关系。
李鑫[7](2018)在《家庭影院投影仪的功能与形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及人民收入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及大屏观影趋势推动了整个家用投影仪市场的发展。家庭影院投影仪主要应用于家庭影视、办公、娱乐,由于其体积小、便携、辐射小且能保护人们的视力,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品牌集中度的提高,人们对家庭影院投影仪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明显,功能的突破和形态的创新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对家庭影院投影仪的功能、技术、形态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论文对家庭影院投影仪的行业发展现状、产品相关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找到普通家用投影仪和微型投影仪中间的产品机会缺口,提高产品的创新性和市场可行性,提出以功能的丰富与形态的创新为主的研究方向,提供市场差异化、个性化的家用投影仪设计,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通过实践调查法和问卷法对用户对家庭影院投影仪的功能需求和形态偏好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挖掘用户需求,探索市场发展潜力,根据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与评估,决定对家庭影院投影仪功能进行拓展研究,重点研究功能分解及模块化设计,以功能实现为第一原则进行简洁化界面设计、完成模块化设计、无线连接投影设计、人机合理性设计,使产品更加符合用户的生理、心理、行为需求。本论文完成了家庭影院投影仪的整体设计实践,通过功能设计理论及形态设计方法的指导,设计一款既时尚便携、又能满足高品质画面投放的家庭影院投影仪,突出产品个性化和实用性功能。在形态上通过仿生设计对家庭影院投影仪进行造型创新,通过机身的流线型构造、色彩及材质上的改良,提升产品的宜人性、愉悦性、美观性等,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及情感诉求。
周阳[8](2018)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母婴电器产品情感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品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消费者在市场上选择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个性化的精神诉求无法得以满足。同时体验经济的势头越来越来迅猛,消费者相比物质方面的需求,更加注重获得情感、智力等精神层面上的提升。2015年我国开放二胎政策,母婴市场就被普遍认定是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市场,母婴电器行业因此也迎来了春天,针对母婴特殊人群的情感需求,产品在设计中考虑情感化因素变得刻不容缓。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对情感及情感化设计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为下文总结情感化设计方法打好理论基础。第二,对积极心理学及主观幸福感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找到积极心理学与情感化设计的结合点,提出以提升个体幸福感为目的进行情感化设计。第三,总结出提升母婴人群幸福感的母婴电器产品设计原则及方法。本文总结了以提升产品使用者幸福感为主要目的的情感化设计应当考虑的四项设计原则,分别是感官愉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激发感恩原则、积极互动原则;还分别从情感化设计的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提出了设计思路及方法。
王洁冰[9](2017)在《阻燃轻质纤维板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轻质纤维板具有质量轻、运输成本低、原材料消耗量低、加工变形系数小、吸声保温性好的优点,广泛应于室内建筑装修、家具、高保真音响、复合板芯材及其他非结构性材料。根据我国消防法规定,用于公共场所的易燃材料必须经过阻燃处理,因为轻质纤维板普遍用于室内装饰等方面,因此提高轻质纤维板阻燃性能迫在眉睫。聚磷酸胺(APP)因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较低的烟毒而应用于木质材料阻燃,但因其价格昂贵,导致其阻燃产品不被市场广泛接受。因此研究具有良好阻燃性能、价格适中的木质材料阻燃剂具有重要意义。蛭石(EV)因价格便宜、阻燃性好,应用于高密度聚乙烯、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聚乙烯、聚丙烯、涂料化工产品的阻燃。本论文以桉木纤维和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粉为原材料,以膨胀蛭石粉和聚磷酸胺为阻燃剂,制备密度为0.20.4 g/cm3的阻燃轻质纤维板,采用氧指数、热重研究其阻燃性能;弹性模量、吸水厚度膨胀、内结合强度率、静曲强度和甲醛释放量研究其物理力学性能;吸声系数研究其吸声性能;导热系数研究其隔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胶黏剂添加量的增加,轻质纤维板的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内结合强度和甲醛释放量均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而2h和24h吸水厚度膨胀率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各种性质,当胶黏剂加入量为20%时,轻质纤维板的综合性质最优。(2)随着板坯密度的增大,轻质纤维板的MOE、MOR、IB与导热系数均明显增大,但其吸声系数明显下降。综合考虑各种性质,当板坯密度为0.3 g/cm3时,轻质纤维板的综合性质较优。(3)随着EV添加量的增加,轻质纤维板的MOE、MOR和IB都明显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而其氧指数和热稳定性能逐渐增大。综合考虑各种性质,当EV加入量为6%时,轻质纤维板的综合性质较优。(4)在EV和APP复合改性轻质纤维板中,随着APP添加量的增加,轻质纤维板的LOI呈现先稍微下降后增多的趋势,而其热稳定性能呈现先增多后下降的趋势。综合考虑,当EV和APP添加比例为1:1时,EV和APP的阻燃协同效应最好。
李政[10](2017)在《消声器综合性能实验台声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声器实际工作于气体高速流动的状态下,静态的传递损失测试并不能完全代表消声器的实际工作性能。而利用发动机台架进行传递损失试验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难以满足高精度的传递损失测试要求。因此,设计可在有流条件下,针对不同规格消声器快速进行传递损失测试的试验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高速气流工况下的消声器传递损失测试为设计目标,通过对试验台测试环境要求的流场和声场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了试验台四大组成系统,即风机系统、声源系统、测试系统及消声系统,并对试验台整体布局进行了设计。运用基本声学原理和数值计算方法,对一种新型的消声器试验台声源结构进行了设计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声源扬声器特性进行分析,利用不同种类扬声器具有不同工作频率的特点,选定了低频和中频扬声器组合的声源形式;(2)对音箱式和旁支式声源管道结构的声场进行了对比分析,选定了具有更良好频率特性的旁支式声源结构;(3)通过对旁支式管道结构的声场仿真计算,确定了单低频旁支管道和双中频旁支管道组合的声源管道形式;(4)管道连接口处的设计采用了穿孔结构,通过与无穿孔结构的流场仿真对比,表明穿孔结构有利于减小管道连接处气流剪切层不稳定性,其产生的气流噪声也较小;同时通过对穿孔结构的声场仿真对比,表明穿孔结构对声信号传播影响也较小;(5)通过对高阶数字均衡器算法的研究,设计了可对声源电信号进行补偿的参数均衡器,实验结果表明可取得良好效果。为提高有流条件下测试的精度,对传声器进行了选型,并设计了专门的单孔式取样管结构。通过对取样管的流场和声场分析,表明此取样管适用于高流速状态下的声学测量。针对不同规格的消声器采用锥形过渡管时引入的误差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较小的出入口面积比,较长的锥形管长度时产生误差较小,通过频率处传递损失误差较小。运用两载法原理发展了一种传递矩阵求逆的修正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可有效减小锥形管引入的误差。通过选择合适的传递损失测试及修正算法,进行了测试软件的开发。最终通过实验表明,本文所设计的采用低频和中频扬声器组合、单低频和双中频旁支结构组合的新声源系统能够在试验要求的频率范围内提供平坦的高声压级声信号。本文所设计的测试系统能够进行有流条件下的高精度传递损失测量,且大大简化了试验流程,提高了试验效率。
二、自制高保真音响组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制高保真音响组合(论文提纲范文)
(1)捕获流量:1970年代美国旧时代广播收藏文化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作为生产和发行的广播录音收藏 |
作为物质产品的广播与OTR收藏经济的发展 |
1970年代的OTR收藏文化 |
OTR收藏文化中的多种乐趣和人际关系 |
结论 |
(2)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新型模块化建筑方案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超高性能混凝土概述 |
1.1.1.1. UHPC国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
1.1.1.2. UHPC国内研究和应用现状 |
1.1.1.3. 超高性能混凝土主要性能特点 |
1.1.2. 模块化建筑概述 |
1.1.2.1. 模块化建筑国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
1.1.2.2. 模块化建筑国内研究和应用现状 |
1.1.3. 部分填充式组合结构概述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2. 基本材料和结构 |
2.1.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 |
2.1.1. 制备原理 |
2.1.2. 配合比设计 |
2.1.3. 原材料选择 |
2.1.4. 搅拌工艺 |
2.1.5. 浇筑养护 |
2.1.6. 力学性能 |
2.2. 模块化建筑的结构设计 |
2.2.1. 尺寸规格 |
2.2.2. 基本框架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3. 框架结构的受力分析及选型 |
3.1. 结构荷载条件 |
3.2. 评价指标 |
3.3. 有限元软件简介 |
3.4. 有限元模型过程 |
3.4.1. 简化及假定 |
3.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4.3. 单元属性 |
3.4.4. 材料属性 |
3.4.5. 网格划分与约束设定 |
3.5. 各方案结果分析 |
3.5.1. 3.6m方案有限元结果分析 |
3.5.2. 6.0m方案有限元结果分析 |
3.5.3. 9.0m方案有限元结果分析 |
3.5.4. 12.0m方案有限元结果分析 |
3.6. 四种方案对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整体方案的优化分析 |
4.1. 对比方案的确定 |
4.2. 有限元分析参数设定 |
4.3. 材料强度对比分析 |
4.4. 材料成本对比分析 |
4.5. 优化方案的确定 |
4.6. 实体建筑的生产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无声的角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教我战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第二部兔子洞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第三部白噪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第四部无声的角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第五部控制机制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第六部最后的美好一天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4)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论文提纲范文)
“民乐1.0,民乐2.0,学院派3.0” |
一、“民族器乐”:“国族”话语下的新品(乐)种 |
(一)民乐—中乐—国乐—华乐 |
(二)“普遍知识体系”及其新传统 |
1. 曲目之一:传统的“典籍化”(Canonization) |
2. 曲目之二:创作作品 |
3. 表演技法的扩展 |
4. 科层性(Hierarchy)的教育教学体系 |
二、“历史的垃圾箱”:我们失落了什么? |
(一)“一盘散沙”或“多元格局” |
(二)“旧传统”传承和作乐方式核心:表演者之演奏活化 |
1. 体化实践:习乐的感知和记忆 |
2. 并非作品文本,而是演释事件 |
三、谁的表演?表演什么?怎么表演? |
(一)观—演关系:“多元化”新生态 |
(二)表演者的主体性 |
四、社会转型中表演者的多重叙事及创造力 |
(一)蒙古族乐队与“全球地方化” |
(二)作为方法的“世界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 |
(三)“通晓历史的表演”(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1) |
1.《琴韵箫声忆故人》 |
2.《丝弦清音忆江南》 |
3. 由历史录音复原曲目 |
(5)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说明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概念的说明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2 研究路线与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的方式与方法 |
1.4.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的历史背景 |
2.1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的设计积累 |
2.1.1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工艺 |
2.1.2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形态 |
2.2 自然环境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 |
2.2.1 地理环境 |
2.2.2 自然资源 |
2.3 社会环境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 |
2.3.1 人才环境 |
2.3.2 经济环境 |
2.3.3 手工业管理环境 |
2.3.4 政治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品系及实用性 |
3.1 衣之漆器 |
3.1.1 漆衣与楚人的衣着习俗 |
3.1.2 漆饰与楚人的配饰习俗 |
3.2 食之漆器 |
3.2.1 盛食类漆器与楚人的饮食习俗 |
3.2.2 取食类漆器与楚人的取食方式 |
3.2.3 储藏类漆器与楚人的食物贮存和食具收纳 |
3.3 居之漆器 |
3.3.1 楚人的起居习俗 |
3.3.2 以漆席为中心的起居漆器 |
3.3.3 居用漆制杂器 |
3.4 行之漆器 |
3.4.1 楚人的出行与楚地发达的水陆交通 |
3.4.2 以车为主体的陆行漆器 |
3.4.3 以舟为主体的水行漆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适用性 |
4.1 楚国日用漆器工艺的合理性与规范化 |
4.1.1 适宜的选材 |
4.1.2 合理有序的制胎、髹漆与彩绘工艺 |
4.1.3 稳固、灵活的结构设计——以便携式漆器结构设计为例 |
4.2 楚国日用漆器的适用性设计与人体工学分析 |
4.2.1 器具尺度与身体尺度的适应 |
4.2.2 设计细部与操作活动的适应 |
4.2.3 纹饰布局与视觉体验分析 |
4.3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适用性走向 |
4.3.1 礼器的减少与生活用器的增多 |
4.3.2 一器多用至一器一用 |
4.3.3 日用漆器的成套化、系列化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审美性 |
5.1 基于感官的楚国日用漆器美感 |
5.1.1 楚国日用漆器的材质与触觉美 |
5.1.2 楚国日用漆器的色彩与视觉美 |
5.2 楚人的审美心理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审美表现 |
5.2.1 炽热的生命情感:流动飞扬的线艺术 |
5.2.2 执着的自由追求:形态上的浪漫化倾向 |
5.2.3 淳朴的生活热爱:世俗百态的生动再现 |
5.2.4 虔诚的巫术信仰:恢诡谲怪的巫风奇想 |
5.3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形态塑造与美感构建 |
5.3.1 用器与拟形的合二为一 |
5.3.2 错落有致的布局形式——以漆酒具盒设计为例 |
5.3.3 日用漆器形态构成的数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伦理性 |
6.1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中伦理意识的构成 |
6.1.1 尊长敬老的重孝意识 |
6.1.2 惩恶扬善的正义意识 |
6.1.3 趋利避害的尚吉意识 |
6.1.4 欲不可纵的训诫意识 |
6.1.5 天人和谐的生态意识 |
6.2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中伦理意识的表达方式 |
6.2.1 文字叙述 |
6.2.2 色彩规定 |
6.2.3 艺术图像象征 |
6.2.4 伦理情境营造 |
6.3 伦理化日用漆器设计的社会功能 |
6.3.1 道德教化与价值认知 |
6.3.2 文化认同与族群定位 |
6.3.3 身份认同与器别尊卑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对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的启示 |
7.3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征引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
附录A 楚国日用漆器品类汇总 |
附录B 楚墓出土日用漆器一览表 |
(6)低熵生活及其伦理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概念与定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二章 低熵生活的提出——基于对低碳生活的伦理反思 |
第一节 低碳生活的提出及其思维特征 |
第二节 对低碳生活的伦理反思 |
第三节 超越低碳生活的新转向——低熵生活 |
第三章 低熵生活的伦理意蕴 |
第一节 低熵化与生活的伦理关系 |
第二节 低熵生活蕴含的主要伦理原则 |
第三节 低熵生活对生态伦理的响应 |
第四章 低熵生活何以可能 |
第一节 低熵生活的动力机制 |
第二节 低熵生活的实现条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家庭影院投影仪的功能与形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产品功能设计理论研究 |
2.1.1 功能的定义 |
2.1.2 产品功能设计的重要性 |
2.1.3 功能分解与模块化设计 |
2.2 产品形态设计理论研究 |
2.2.1 产品形态构成方法 |
2.2.2 形态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
2.3 功能与形态之间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家庭影院投影仪的功能分析 |
3.1 功能设计流程 |
3.1.1 用户需求研究 |
3.1.2 方案功能分解、模块化设计 |
3.1.3 确定方案总功能 |
3.2 家庭影院投影仪的功能设计分析 |
3.2.1 界面简洁化设计分析 |
3.2.2 功能模块化设计分析 |
3.2.3 无线连接投影设计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家庭影院投影仪的形态分析 |
4.1 目前产品形态发展与设计状况 |
4.2 产品形态现存问题分析 |
4.3 家庭影院投影仪的形态设计分析 |
4.3.1 形态仿生设计分析 |
4.3.2 色彩、材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家庭影院投影仪设计实践 |
5.1 设计思路及基本要求 |
5.1.1 设计定位 |
5.1.2 设计方案与评价 |
5.2 设计步骤与过程 |
5.2.1 产品的功能设计 |
5.2.2 产品的形态设计 |
5.3 设计方案效果展示 |
5.3.1 产品设计效果图 |
5.3.2 产品配色方案 |
5.3.3 产品基本尺寸展示 |
5.4 应用场景效果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母婴电器产品情感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情感与情感化设计的基本概况 |
2.1 情感基本概况 |
2.1.1 情感的概念 |
2.1.2 情感的四大特征 |
2.1.3 情感的主要测量方法 |
2.1.4 情感的参数转换方法 |
2.2 情感化设计 |
2.2.1 情感化设计的来源 |
2.2.2 情感化设计的概念 |
2.2.3 情感化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4 主要理论 |
2.2.5 主要研究领域 |
第3章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 |
3.1 积极心理学 |
3.1.1 概念 |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3 三大研究领域 |
3.2 主观幸福感 |
3.2.1 概念 |
3.2.2 评估与测量工具 |
3.2.3 提升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母婴人群和母婴电器研究 |
4.1 母婴人群研究 |
4.1.1 母婴人群的界定 |
4.1.2 母婴人群的生理、心理及情感特征分析 |
4.1.3 母婴人群的新型教育理念 |
4.1.4 母婴人群的生活习惯及消费特征 |
4.2 母婴电器研究 |
4.2.1 母婴电器品类 |
4.2.2 母婴电器市场调研 |
第5章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
5.1 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情感化设计原则 |
5.1.1 感官愉悦性原则 |
5.1.2 趣味性原则 |
5.1.3 激发感恩原则 |
5.1.4 积极互动性原则 |
5.2 积极心理学对母婴电器产品本能层设计方法的启示 |
5.3 积极心理学对母婴电器产品行为层设计方法的启示 |
5.4 积极心理学对母婴电器产品反思层设计方法的启示 |
5.5 小结 |
第6章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母婴净水机情感化设计实践 |
6.1 母婴净水机市场调研 |
6.2 母婴对挣水机的情感需求研究 |
6.3 母婴净水器情感化设计 |
6.4 母婴净水机对提升幸福感的测验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设计手册 |
(9)阻燃轻质纤维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轻质纤维板的研究现状 |
1.3 膨胀蛭石的阻燃应用研究 |
1.4 膨胀蛭石的复合阻燃改性应用研究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1.5.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5.2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设计 |
2.3.1 轻质纤维板的制备 |
2.3.2 实验方案 |
2.3.3 技术路线 |
2.4 性能测试 |
2.4.1 静曲强度 (MOR)和弹性模量 (MOE) |
2.4.2 内结合强度 (IB) |
2.4.3 导热系数 |
2.4.4 吸声系数 |
2.4.5 吸水厚度膨胀率 |
2.4.6 甲醛释放量 |
2.4.7 氧指数 |
2.4.8 热重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胶黏剂添加量对轻质纤维板性能的影响 |
3.1.1 胶黏剂添加量对轻质纤维板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 |
3.1.2 胶黏剂添加量对轻质纤维板内结合强度的影响 |
3.1.3 胶黏剂添加量对轻质纤维板吸水厚度膨胀率的影响 |
3.1.4 胶黏剂添加量对轻质纤维板甲醛释放量的影响 |
3.1.5 胶黏剂添加量对轻质纤维板导热系数和吸声系数的影响 |
3.1.6 小结 |
3.2 密度对轻质纤维板性能的影响 |
3.2.1 密度对轻质纤维板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 |
3.2.2 密度对轻质纤维板内结合强度的影响 |
3.2.3 密度对轻质纤维板导热系数和吸声系数的影响 |
3.2.4 小结 |
3.3 膨胀蛭石(EV)对阻燃轻质纤维板性能的影响 |
3.3.1 EV对阻燃轻质纤维板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 |
3.3.2 EV对阻燃轻质纤维板内结合强度的影响 |
3.3.3 EV对阻燃轻质纤维板氧指数的影响 |
3.3.4 EV对阻燃轻质纤维板热稳定性的影响 |
3.3.5 小结 |
3.4 EV和聚磷酸胺(APP)添加比例对阻燃轻质纤维板性能的影响 |
3.4.1 EV和APP添加比例对阻燃轻质纤维板氧指数的影响 |
3.4.2 EV和APP添加比例对阻燃轻质纤维板热稳定性的影响 |
3.4.3 轻质纤维板的吸声性能和导热性能 |
3.4.4 小结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消声器综合性能实验台声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消声器试验台声源系统及测试理论研究现状 |
1.2.1 消声器试验台声源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消声器试验台测试理论及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任务 |
2 试验台整体结构设计 |
2.1 声源系统和测试系统技术指标 |
2.2 试验台系统组成 |
2.3 试验台布置设计 |
2.4 小结 |
3 声源系统 |
3.1 扬声器选型 |
3.1.1 扬声器种类选型 |
3.1.2 扬声器参数介绍 |
3.1.3 扬声器型号选型 |
3.1.4 扬声器直管输出性能实测 |
3.2 音箱结构设计 |
3.2.1 音箱参数计算 |
3.2.2 音箱选材与制作 |
3.3 声源管道设计 |
3.3.1 声源布置分析 |
3.3.2 声源管道参数计算 |
3.3.3 声源管道输出性能实测 |
3.4 参数均衡器设计 |
3.4.1 高阶参数均衡器算法 |
3.4.2 声源信号均衡结果 |
3.5 小结 |
4 声学测试系统 |
4.1 测试系统算法 |
4.1.1 传递损失测量算法 |
4.1.2 相位失配修正算法 |
4.2 取样系统 |
4.2.1 传声器选型 |
4.2.2 取样管设计 |
4.2.3 传声器间距选择 |
4.3 连接段设计 |
4.3.1 声场有限元仿真计算 |
4.3.2 结构参数对传递损失影响 |
4.3.3 误差修正算法 |
4.4 测试软件开发 |
4.4.1 PULSE Labshop OLE控件介绍 |
4.4.2 Visual Basic.NET介绍 |
4.4.3 测试软件试验流程 |
4.5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及研究总结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自制高保真音响组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捕获流量:1970年代美国旧时代广播收藏文化的发展[J]. 埃莉诺·帕特森,刘婷. 世界电影, 2021(03)
- [2]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新型模块化建筑方案分析及优化[D]. 熊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3]无声的角落[J]. 迪恩·孔茨,姜焕文. 译林, 2020(03)
- [4]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J]. 萧梅. 中国音乐学, 2020(02)
- [5]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D]. 汪笑楠.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6]低熵生活及其伦理价值研究[D]. 谢佳郁.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4)
- [7]家庭影院投影仪的功能与形态设计研究[D]. 李鑫. 长春工业大学, 2018(01)
- [8]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母婴电器产品情感化设计研究[D]. 周阳.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9]阻燃轻质纤维板的研究[D]. 王洁冰.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消声器综合性能实验台声学设计研究[D]. 李政. 重庆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