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伟[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策实践活动中创造和运用的方法系统。探究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从形成过程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具有深厚的生成根基,在文化滋养、理论积淀、实践基础和个人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生成,是一种复合式创新的产物。从构成要素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为子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系统。从构成机理来看,子方法与子方法相互联系、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相互依存、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相互作用,使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从实践运用来看,子方法的基本要求、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体系,价值前提、价值内容、价值实现、价值评价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体系。

范冬萍,陈林昊[2](2022)在《系统论是系统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桥梁——评《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创立系统科学并构建了系统科学的体系,推动了系统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清华大学的魏宏森教授带领学科团队继承和发展了钱学森的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现代系统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系统论的体系。魏宏森教授在1995年出版了《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一书,追溯了国内外系统思想的历史,概括了系统的特性,总结了系统发展演化的规律,构建了一个系统科学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主义。

尚明瑞[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贝丽[4](2020)在《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岩佐茂是日本当代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其环境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他结合日本现实环境问题,通过对西方主流环境伦理思想的反思与批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审视。他认为,环境问题实质上体现为人的经济活动方式问题。为此,他主张探寻不破坏环境的经济活动方式,构建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环境伦理学。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共生观、环境正义观、环境实践观、可持续发展观等思想的提出,充分揭示了岩佐茂环境思想中蕴含的深厚的伦理意蕴。因此,深入研究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有助于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构筑环境伦理维度,进而对探析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及解决途径有所裨益。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文本解读法、比较研究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对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阐释和评析。基本内容由绪论、七章系统性论述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研究现状,阐明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创新之处及目的和意义。第一章系统梳理了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一方面,日益严重的全球化生态危机以及日本国内高速工业化发展带来的严重产业公害等现实问题,为岩佐茂关注环境问题及其中涉及的社会性因素提供了社会历史背景。另一方面,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世界范围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及其生产方式的批判以及日本环境伦理学的整体主义立场等,为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章明确指出了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视域。岩佐茂通过对学界关于自然道德地位论证的辩证思考,确立了超越中心之争的整体主义环境伦理学立场。在这一逻辑前提下,他展开了对环境问题中存在的价值问题以及环境问题与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经济活动等的思考,形成了岩佐茂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实现人与人之间环境正义、构建合理的实践方式以及达成人、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指向的环境伦理思想。第三章深入分析了岩佐茂的人与自然共生观。岩佐茂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中建立起人与自然共生的研究视角。人与自然共生的整体主义实质,不仅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纷争,合理地将人的道德关怀扩展至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选择,而且凸显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指向,试图通过纠正人对待自然的方式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共生。第四章全面考察了岩佐茂的环境正义观。岩佐茂通过对现存的环境不公正问题的分析,深入挖掘出环境不公正的根本原因,提出通过明确环境责任、抑制资本逻辑、构建生态社会主义来实现环境正义,展现出他将分配性正义和生产性正义、制度变革和价值批判相统一的环境正义向度。第五章合理诠释了岩佐茂的环境实践观。“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是岩佐茂环境实践观的核心概念。岩佐茂通过辨析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实质,进一步明确了资本逻辑、生活逻辑与环境保护的深层关系,进而提出其超越资本逻辑、遵循生活逻辑的环境实践观。第六章深刻论证了岩佐茂的可持续发展观。岩佐茂主张不破坏环境的经济活动方式的环境伦理思想,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的诠释,论述了以人与自然共生推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正义引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生活逻辑确保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脱离异化的工业化以及构建环保型循环社会等现实路径。第七章简要评析了岩佐茂的环境伦理思想,并指出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启示。岩佐茂的环境伦理思想深化了整体主义环境伦理,加强了环境伦理的实践指向,对现实问题解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国正处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阶段,通过汲取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中人与自然共生观、环境正义观、环境实践观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先进性观念,进而对我国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文化、践行环境正义的生态伦理规范、超越资本逻辑的生态伦理理路以及实现绿色发展的生态伦理目标等,具有一定的启示。结语部分总结了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整体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特质,并指明论文回应了一些学界对岩佐茂的误解,为今后的岩佐茂人物思想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进而提出今后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日本环境伦理学理论特质以及与西方环境伦理学理论特质的对比研究。

赵连杰[5](2020)在《蒋大椿与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后,伴随着解放思想的时代大潮,史学理论在新时期大放异彩,与此同时,它和唯物史观的关系得到澄清,此疆彼界分外清晰,由此步入真正的学理建构层面。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新时期的建设日进日新,先是以破除现代迷信为职志,继则以吸纳西方理论为动力,最终在植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性继承传统史学理论精髓、吸收外来理论有益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日益完善。探究学人的学术生涯,需要兼顾时代的发展大势,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学术发展脉络。蒋大椿主要成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虽是和平时期,但在问学的青年时代,却遭逢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这对他世界观的形成和学术道路的选择影响深刻。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他与黎澍情同父子般的师生关系,对于蒋大椿的学术成长和人生选择意义重大,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蒋大椿的学术道路。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史学家,蒋大椿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他对这一学科的建设多有贡献。在唯物史观研究方面,他提出实践动力论和历史创造者三层次理论。在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中走在史学界的前列,也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从1980年代开始,蒋大椿始终沿循着“还原与重构”、“回归与超越”的思路,不断对唯物史观进行深入地发掘、解读,在新世纪创造性地建构起“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理论,为史学界所独有。在史学方法体系建设方面,蒋大椿主要运用历史主义来纠正阶级分析方法的偏颇,契合了时代呼唤学术自由的步伐。另一方面,他通过发掘、再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着作中的研究方法,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蒋大椿对史论关系的重新整合,大致回答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争执,使人有涣然冰释之感。在史学理论学科建设方面,蒋大椿创建了史学理论研究室、编纂了史学理论工具书,史学理论研究室参与创办《史学理论研究》、组织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为史学理论学科的建设贡献良多。蒋大椿所主持编纂的多种工具书,在史学理论领域具有独一无二的学术价值。这些学术实践活动在搭建平台、培养人才、提供资源、组织力量的同时,还极大地促进了史学理论学科的发展与进步。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发展起来的,经过四十多年的成长,对这一学科建设的利弊得失,需要进行及时地回顾与总结,从而不断摆正它的发展途程。蒋大椿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及其实践无疑为此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通过对蒋大椿的研究,或许可以探寻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学科的未来走向。

陈俊波[6](2020)在《系统论视域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争议与辩护》文中提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自诞生以来就饱受着种种争议。例如,伯恩施坦认为,自然界所谓的矛盾不过是观念中矛盾的表现;卢卡奇则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理解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背叛;施密特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自然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悉尼·胡克更是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认作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假设。除此之外,考茨基、萨特、诺曼·莱文等西方学者也都不同程度地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提出了批判。其实,纵观西方学者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上的种种言论,就不难发现他们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着“自然界存在不存在辩证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有没有套用、背离黑格尔辩证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不是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对立”这些问题而展开的。西方学者之所以会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究其本质,是因为受了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试图利用资产阶级的理论体系来解释、补充、重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例如,伯恩施坦、考茨基利用新康德主义来取代辩证的唯物主义;卢卡奇以黑格尔的“实体-主体”思想来评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萨特主张用“人学的辩证法”来取代唯物辩证法;悉尼·胡克试图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实用主义化。因此,这些解读严重遮蔽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真实历史面貌。我们认为,要实现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真正辩护,就必须要回到历史本身、理论本身、内容本身,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时代背景、整体性功能和内在结构纳入到理论研究中来。简而言之,需要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并且要在环境与系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三种关系中来解读它,也即通过系统理论来剥离西方学者为恩格斯故意设定的种种印象和形象,还原出一个真实状态的自然辩证法。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界定“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通过“历史资料”和“哲学范畴”两个方面的分析,将本文所讨论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界定为《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自然观-科学观-辩证法”的统一体。第二章是根据“环境-系统-要素”的系统分析方法来建立一个涉及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时代背景、思想实质、理论内容的系统模型。第三章是梳理国外学者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种种争议,并将其归纳为三类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第四章基于前几章的理论分析,对国外学者的三类观点展开正面反驳和反面反驳,前者集中于剖析歪曲观点的理论根基,后者侧重于从系统论的视角来重新解读马恩的理论观点。第五章一方面分析了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辩护的实质,认为辩护是为了还原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真实历史面貌;另一方面探讨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未来的研究趋势,并提出了“复眼视角”的研究方向。总之,从系统论视角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辩护,不仅有利于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还有利于丰富和推进新时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研究。

刘芹[7](2020)在《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是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无疑是与钱学森同志所提出的系统工程思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航天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航天导弹等国防事业的建设,其中从美国归来的钱学森更是所有航天研究成员中的典范。钱学森是我国着名的国防科技工程建设领导者,为新中国20世纪的科技革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和航天工程的奠基人,钱学森享有的崇高荣誉与之成就相匹配。在钱学森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他也为新中国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以后新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在中国导弹、航天等国防事业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是钱学森将航天科技等现代科学与教育哲学相统一的重要体现。通过介绍钱学森的成长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影响,进而在系统科学的视域下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并根据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对其展开展望。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形成是从钱学森在美国求学期间出现雏形,经过一步步的实践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进一步从控制论思想、方法论思想、复杂性系统论思想和大成智慧这四个方面出发,深入剖析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中的主要思想不单单对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领导作用,同时还可以将其运用到民用中去,这些都对我们深入研究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结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总结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所突出的当代价值和研究展望。以系统工程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功实践为例,充分认识到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并能成功地将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服务。

刘敏[8](2019)在《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的系统管理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系统管理理论的研究,我们必须对其思想基础——一般系统论和系统进化论在哲学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拉兹洛的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把当代系统论的发展推到了动态演化的哲学高度。管理实践中的许多新现象、新发现,可借助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解释和说明。本文将在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结合系统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为系统管理理论从静态模式向动态模式的转化寻找新的路径。本文以卡斯特为代表的系统管理理论学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主要思想的反思,对系统管理理论的思想基础进行存在论和方法论的分析,探明系统管理理论的优势与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拉兹洛建立在复杂性科学基础上的系统进化理论范式及其应用范围的反思,形成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在此视域下,本文对系统管理理论的“权变思想”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认为系统“权变思想”与系统进化理论思想有着本质区别,因而有必要对系统管理理论进行进化理论范式意义上的反思,进一步对组织进化的阶段、规模、驱动机制和管理原则等进行改造。本文力图在拉兹洛的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建构起从静态到动态的分析维度,为系统管理理论地深入发展提供一条进化的、动态的研究新思路。

蔡毅强[9](2019)在《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高校立德树人本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而建构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教育系统。研究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构建是要研究如何让“立德树人系统”这一客观存在的对象,通过系统化地运行而有效性地实现育人目标。重点是要回答好立德树人“为什么要系统化运行”、“怎样系统化运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而准确、科学地把握立德树人中“人”的理论蕴涵是整个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进行深刻精辟的论述,为解读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蕴涵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以阐述立德树人“为什么要系统化运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基础,蕴涵着丰富的系统思想,描绘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强调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为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基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实践发展的需要,在创办高等教育的实践历程中,不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人学理论内涵,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形成了重要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实践,高校立德树人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通过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现状的审视,我们发现立德树人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的运行过程和方式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整体性功能和系统性运行的不足。因此,从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境遇出发,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系统。只有在充分分析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探索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过程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探索出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内外路径,从而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综上所述,本研究先以马克思人学理论来解读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本质,之后,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想为理论依据,借鉴系统论理论和方法,来探索构建一套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内外协同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启了新视界。

陈红睿[10](2018)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审视与现实价值》文中提出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带来了物质财富满足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紧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生态问题持续加剧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与对策。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于解决生态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学术界开启了用生态学的观点探讨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涌现出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绿色社会思潮——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运动相结合,并从生态的维度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刻的批判,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的新理论。论文通过对西方理性中的控制自然、生态中心主义和经济理性等观念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控制自然与控制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反对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形式,重新阐释了控制自然的内涵并论述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强调人类不是引起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时,还对西方理性观念所产生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分析,从制度的维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反生态的本性,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之间二重矛盾以及探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物质断裂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着重批判了生态资本主义改良的幻想和资本主义与生态学之间是相矛盾的,并得出改良后的资本主义是不能解决生态问题的结论。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和军事实力,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转嫁的生态帝国主义的罪恶的行径展开了激烈的批判。此外,在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驱使下,由此导致的技术异化、消费异化引发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分析并阐述了技术异化和消费异化产生的生态后果和摆脱途径。生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性与生态危机的内在联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强调只有通过构建生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解决生态危机。生态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对未来社会应当遵循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例如,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生态技术、倡导理性消费、抵制生态转嫁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生态共享是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为我国构建新型社会主义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当然,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案。因此,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生态马克思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让生态马克思主义真正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有待拓展之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3.2 现代决策理论
        1.3.3 现代思维科学和现代系统论
        1.3.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和生成根基
    2.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
        2.1.1 方法、思维和决策
        2.1.2 决策思维方法
        2.1.3 新时代
        2.1.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
    2.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生成根基
        2.2.1 文化滋养
        2.2.2 理论积淀
        2.2.3 实践基础
        2.2.4 个人条件
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要素
    3.1 战略思维方法
        3.1.1 战略思维方法是战略决策的必然要求
        3.1.2 何谓战略思维方法
        3.1.3 战略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2 创新思维方法
        3.2.1 创新思维方法是非常规决策的必然要求
        3.2.2 何谓创新思维方法
        3.2.3 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3 辩证思维方法
        3.3.1 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3.3.2 何谓辩证思维方法
        3.3.3 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4 法治思维方法
        3.4.1 法治思维是依法决策的必然要求
        3.4.2 何谓法治思维方法
        3.4.3 法治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5 底线思维方法
        3.5.1 底线思维方法是风险决策的必然要求
        3.5.2 何谓底线思维方法
        3.5.3 底线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机理
    4.1 子方法与子方法的相互联系
        4.1.1 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4.1.2 现实依据: 决策活动类型的统一性
        4.1.3 具体内容: 通过不同中介实现联系
        4.1.4 模型呈现: 直观把握联系方式和内容
    4.2 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的相互依存
        4.2.1 子方法制约着方法系统
        4.2.2 方法系统主导着子方法
    4.3 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
        4.3.1 方法系统的环境
        4.3.2 相互作用的条件与中介
        4.3.3 系统环境影响着方法系统
        4.3.4 方法系统改变着系统环境
        4.3.5 方法系统的演化
5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实践运用
    5.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5.1.1 分析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依据
        5.1.2 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体系
        5.1.3 谋划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措施
    5.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
        5.2.1 运用子方法的基本要求
        5.2.2 运用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
        5.2.3 坚持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
    5.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
        5.3.1 价值前提:具有价值的必要条件
        5.3.2 价值内容:对不同主体的具体价值
        5.3.3 价值实现: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有力武器
        5.3.4 价值评价:方法系统不是万能的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系统论是系统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桥梁——评《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1 钱学森先生创立中国系统科学,提出系统论
2 魏宏森教授发展了系统科学的哲学:系统论
    (1)提出系统论的框架,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2)展现了系统论作为系统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作用。
    (3)全面概括了系统的特性,总结了系统发展演化的规律。
    (4)注入了中国的元素,具有中国特色。
3 继承与发展钱学森的系统论思想,推动中国系统科学的发展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
    1.1 时代背景
        1.1.1 日益严重的全球化生态危机
        1.1.2 高速工业化发展与日本“产业公害”
    1.2 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思想
        1.2.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1.2.3 日本环境伦理学
        1.2.4 宫本宪一的“生产关系说”
    小结
第2章 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视域
    2.1 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逻辑前提
        2.1.1 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2.1.2 对自然价值论的质疑
        2.1.3 对“中心之争”的超越
    2.2 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研究理路
        2.2.1 环境问题的反价值性
        2.2.2 环境问题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2.3 环境问题和经济活动的辩证关系
    2.3 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目标指向
        2.3.1 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共生
        2.3.2 实现人与人之间环境正义
        2.3.3 构建合理的环境实践
        2.3.4 达成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
第3章 岩佐茂的人与自然共生观
    3.1 岩佐茂人与自然共生观的主要内容
        3.1.1 人与自然是一个系统
        3.1.2 人与自然共生的形成
        3.1.3 控制自然的实质在于人对待自然的合理方式
    3.2 岩佐茂人与自然共生观的理论特质
        3.2.1 整体主义的研究视角
        3.2.2 以差异性为前提的共生价值向度
        3.2.3 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指向
    小结
第4章 岩佐茂的环境正义观
    4.1 岩佐茂环境正义观的基本内容
        4.1.1 环境责任公平
        4.1.2 环境利用公平
        4.1.3 环境价值公平
    4.2 岩佐茂环境正义观的辩证特征
        4.2.1 代内正义与代际正义的统一
        4.2.2 分配性正义与生产性正义的统一
        4.2.3 制度变革与价值批判的统一
    小结
第5章 岩佐茂的环境实践观
    5.1 超越资本逻辑主导的实践观
        5.1.1 对资本逻辑的辩证思考
        5.1.2 环境危机的资本逻辑根源
        5.1.3 对资本逻辑的实践观批判
    5.2 构建遵循生活逻辑的实践观
        5.2.1 对生活逻辑的价值诠释
        5.2.2 生活逻辑对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向
        5.2.3 生活逻辑的环境实践观构建
    5.3 岩佐茂环境实践观的理论特质
        5.3.1 以实践视角审视环境伦理学
        5.3.2 以生活逻辑引导实践方式变革
    小结
第6章 岩佐茂的可持续发展观
    6.1 岩佐茂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6.1.1 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6.1.2 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意蕴
        6.1.3 可持续社会的成立条件
    6.2 岩佐茂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特质
        6.2.1 人与自然共生推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2.2 环境正义引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2.3 生活逻辑确保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6.3 岩佐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6.3.1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6.3.2 脱离异化的工业化
        6.3.3 构建环保型循环社会
    小结
第7章 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评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7.1 对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评析
        7.1.1 理论意义
        7.1.2 实践价值
        7.1.3 局限性
    7.2 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7.2.1 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文化
        7.2.2 践行环境正义的生态伦理规范
        7.2.3 超越资本逻辑的生态伦理理路
        7.2.4 实现绿色发展的生态伦理目标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蒋大椿与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时代、史学与蒋大椿
    第一节 蒋大椿的生平经历
    第二节 与黎澍的师生情谊
第二章 蒋大椿的唯物史观研究
    第一节 破坏与建设并重: 反思流行的唯物史观
    第二节 从回归到超越: 重构唯物史观之路
第三章 蒋大椿重塑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体系的尝试
    第一节 走出阶级斗争论: 历史主义的再次张扬
    第二节 回应系统论: 重新发掘史学方法
    第三节 整合与重塑: 史论关系再平衡
第四章 蒋大椿构建史学理论学科的努力
    第一节 创建史学理论研究室
    第二节 编纂史学理论工具书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系统论视域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争议与辩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1) 国外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观点
        (2) 国内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辩护视角
    3. 创新之处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概念界定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系统论分析
    2.1 “环境-系统-要素”的系统分析方法
        (1) 核心概念
        (2) 基本思想
    2.2 “环境”层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时代背景
        (1) 大机器生产的社会化导致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2) 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开启了辩证性世界图景的大门
        (3)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确立了新的世界观
    2.3 “系统”层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内核
        (1) 系统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2) 有力扞卫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3) 充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2.4 “要素”层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内在结构
        (1) 自然观从自然科学中汲取营养
        (2) 各门基础科学所体现的辩证内容
        (3) 自然界蕴含着辩证法
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相关争议
    3.1 自然界存在不存在辩证法?
    3.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有没有套用、背离黑格尔辩证法?
    3.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不是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对立?
四、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误解的反驳
    4.1 对“自然界不存在辩证法”的反驳
        (1) 正面反驳
        (2) 反面反驳
    4.2 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套用、背离黑格尔辩证法”的反驳
        (1) 正面反驳
        (2) 反面反驳
    4.3 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对立”的反驳
        (1) 正面反驳
        (2) 反面反驳
五、系统论视域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辩护的实质及当代启示
    5.1 还原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真实面貌的系统论路径
    5.2 开拓新时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复眼视角”
参考文献
致谢

(7)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形成背景
        一 国外成长历程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形成的影响
        二 新中国对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形成的促进
    第二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历史进程
        二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发展中的航天成果
    第三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完善与成熟
        一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二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成熟的体现
第二章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内涵
    第一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控制论内涵
        一 工程控制论的问世
        二 钱学森与工程控制论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与控制论
    第二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系统论内涵
        一 系统论的历史进展
        二 钱学森对系统论的认识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与系统论
    第三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方法论内涵
        一 复杂性思想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二 钱学森对复杂性思想的认识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与方法论
    第四节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大成智慧内涵
        一 大成智慧思想的产生
        二 钱学森对大成智慧思想的认识
        三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与大成智慧
第三章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
        二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三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节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研究展望
        一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现状
        二 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的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8)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的系统管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系统管理理论的思想来源与哲学基础
    2.1 系统管理理论的思想来源
        2.1.1 系统思想溯源
        2.1.2 一般系统论的产生
        2.1.3 一般系统论的主要思想
        2.1.4 一般系统论的存在论意义与方法论意义
    2.2 系统管理学派的哲学基础及问题
        2.2.1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内容与哲学基础
        2.2.2 系统管理理论的优势与特点
        2.2.3 系统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
3.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的思想视域
    3.1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的发展
        3.1.1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提出的根据——复杂性科学
        3.1.2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观点的提出
    3.2 从系统存在论到系统演化论
        3.2.1 存在论
        3.2.2 系统存在论
        3.2.3 系统演化论与系统进化论的关系
    3.3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范式及其应用的广泛性
        3.3.1 范式
        3.3.2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的范式
        3.3.3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的广泛应用
4.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管理组织对系统管理理论的反思及启示
    4.1 系统管理理论的“权变思想”与系统进化论的本质区别
        4.1.1 系统管理理论的“权变思想”
        4.1.2 两者的本质区别
    4.2 对系统管理理论进行反思的必要性与提升的可能性
        4.2.1 对系统管理理论反思的必要性
        4.2.2 对系统管理理论进行提升的可能性
    4.3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组织进化的阶段与规模
        4.3.1 组织进化的阶段
        4.3.2 组织进化的规模
    4.4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组织进化的驱动机制
        4.4.1 组织进化的巨变趋势
        4.4.2 组织进化的驱动机制
    4.5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组织进化管理的原则与改造
        4.5.1 组织进化管理的原则
        4.5.2 组织进化过程改造的本质
        4.5.3 组织进化过程的改造形式
    4.6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系统管理理论的意义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理论蕴涵
    第一节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人的存在论
        二、人的本质论
        三、人的发展论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本质解读
        一、人的发展之“全面性”
        二、实现人的发展途径之“全面性”
    第三节 马克思人学理论对高校立德树人的指导意义
        一、现实的人: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
        二、人的需要:立德树人的内在动力
        三、人的主体性:立德树人的人“自主性”确立
        四、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价值定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实践和基本经验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适应革命需要的人才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三、改革开放以来:培养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
        二、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目标
        三、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五、坚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
        六、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状况审视
    第一节 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不断提高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呈良好态势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性提升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主要问题
        一、全员育人:不同主体间尚缺共同发力
        二、全过程育人:不同育人阶段还缺有效衔接
        三、全方位育人:不同育人载体、育人资源还需共建共享
        四、高校、家庭、社会的系统合力还未完成形成
    第三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者教育理念还不完全清晰
        二、教育对象“自我同一性”的矛盾
        三、社会环境时代性变化带来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
    第一节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生成之要求
        二、教育主客体间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协调立德树人多重矛盾关系的有效方法
        四、体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关系
    第二节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在系统科学理论中的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对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启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目标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总体目标
        二、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一、运行的主体要素
        二、运行的介体要素
        三、运行的环体要素
    第三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动力分析
        一、教育实践是教育力与教育关系的有机构成
        二、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内在动力
        三、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动力子系统
    第四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过程
        一、运行过程的基本维度
        二、运行过程的主要环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内部路径
    第一节 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机制
        一、明确全员育人的范畴与责任
        二、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性
        三、构建教学相长、休戚与共的师生关系
    第二节 构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结合的全程育人机制
        一、构建小中大研循序渐进的教育链
        二、开展好重要时间节点的主题教育
    第三节 架构多维的全方位立德树人空间体系
        一、构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课程体系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材与话语体系
        三、多层面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价值涵养作用
    第四节 完善高校党组织的育人工作机制
        一、巩固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把牢和夯实院系党的领导
        三、强化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外部条件
    第一节 立德树人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社会环境对立德树人的影响
    第二节 整合与构建立德树人的外部协同育人机制
        一、优化家校关系与合作机制
        二、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共同育人格局
    第三节 构建全媒体育人生态系统
        一、全媒体和拟态环境的生成
        二、构建主流价值主导、有序清朗的全媒体育人生态系统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审视与现实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述
    2.1 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1.1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2.1.2 社会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2.1.3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生态反思
    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
        2.2.1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2.2.2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2.2.3 生态学、系统论和未来学的相关思想
    2.3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2.3.1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
        2.3.2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
        2.3.3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成熟阶段
第3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理性观念的生态批判
    3.1 “控制自然”观念的谬误
        3.1.1 “控制自然”的历史沿革
        3.1.2 “控制自然”与控制人的双重解放
        3.1.3 “控制自然”的重新阐释
    3.2 生态中心主义的批判
        3.2.1 生态中心主义及其人的失落
        3.2.2 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
    3.3 经济理性的批判
        3.3.1 经济理性的产生和发展
        3.3.2 经济理性的危害
        3.3.3 经济理性的超越
第4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批判
    4.1 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的本性
        4.1.1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4.1.2 资本主义的双重矛盾
        4.1.3 资本主义的物质断裂
    4.2 生态资本主义的批判
        4.2.1 生态资本主义的幻象
        4.2.2 生态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分析
    4.3 生态帝国主义的批判
        4.3.1 生态帝国主义兴起的原因
        4.3.2 生态帝国主义的表现
        4.3.3 生态帝国主义的危害
第5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异化的生态批判
    5.1 技术与生态危机
        5.1.1 技术悲观主义
        5.1.2 技术乐观主义
        5.1.3 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源
        5.1.4 技术异化的批判
    5.2 技术的非理性运用
        5.2.1 “技术法西斯主义”的批判
        5.2.2 技术的非理性运用的生态后果
    5.3 技术的生态合理化转变
        5.3.1 技术伦理的重建
        5.3.2 技术选择的转向
第6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消费异化的生态批判
    6.1 消费异化与生态危机
        6.1.1 消费异化现象的产生
        6.1.2 消费异化产生的根源
        6.1.3 消费异化现象的表现
    6.2 消费异化的生态性危害
        6.2.1 消费异化的社会后果
        6.2.2 消费异化的生态后果
    6.3 克服消费异化的途径
        6.3.1 需求理论的重新构建
        6.3.2 “期望破灭的辩证法”
        6.3.3 “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
第7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审视及其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7.1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审视
        7.1.1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
        7.1.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困境
    7.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生态社会主义
        7.2.1 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变革战略
        7.2.2 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案
        7.2.3 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
        7.2.4 生态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7.3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
        7.3.1 发展循环经济
        7.3.2 推广生态技术
        7.3.3 倡导理性消费
        7.3.4 抵制生态转嫁
        7.3.5 生态共享共同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D]. 张伟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11)
  • [2]系统论是系统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桥梁——评《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J]. 范冬萍,陈林昊. 系统科学学报, 2022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4]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研究[D]. 张贝丽. 山西大学, 2020(08)
  • [5]蒋大椿与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D]. 赵连杰. 山东大学, 2020(09)
  • [6]系统论视域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争议与辩护[D]. 陈俊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20(12)
  • [7]钱学森航天系统工程思想研究[D]. 刘芹.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8]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的系统管理理论研究[D]. 刘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D]. 蔡毅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审视与现实价值[D]. 陈红睿. 吉林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