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中窝底部硬膜外颅眶交通性血管内皮瘤一例

颅中窝底部硬膜外颅眶交通性血管内皮瘤一例

一、颅中窝底硬脑膜外颅眶沟通血管内皮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施铭岗,刘钢,佟小光,张金玲,于焕新,杭伟[1](2021)在《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采用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7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4例, 女3例, 年龄27~65岁, 中位年龄48岁。7例患者中2例复发侵袭性垂体瘤, 3例颅底脑膜瘤, 1例斜坡软骨肉瘤, 1例复发鼻咽癌。病变广泛累及鼻腔、鼻窦、双侧海绵窦、鞍区、鞍上、上斜坡、颞叶、翼腭窝、颞下窝以及颅内重要血管。7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肿瘤切除治疗, 观察手术全切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疗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7例患者中肿瘤全切5例, 大部切除2例。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其中1例脑脊液鼻漏并颅内感染, 经腰大池引流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后治愈;1例动眼神经麻痹, 随访期间内未恢复。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滑车神经功能障碍1例次, 耳鸣1例次, 面部麻木2例次, 随访中部分神经功能恢复。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7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肿瘤复发, 且7例患者GOS评分均达Ⅳ~Ⅴ级。结论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复杂性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一期切除肿瘤, 手术并发症较少,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白敬民[2](2017)在《1、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 2、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分型及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6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方法及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均一期全切肿瘤。其中神经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2例,上颌骨掀翻入路12例,中颅底硬膜外入路4例。术后出现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脑脊液漏2例,减压性硬膜外血肿者1例,伤口渗血者3例,颅内感染2例,均治愈;未出现上颌骨骨坏死。病理结果示神经鞘瘤,良性者14例,恶性者4例,恶性率为22.2%(4/18);良性者予恢复神经功能治疗,恶性者均转放疗科行放射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1.4个月,恶性者死亡1例,复发2例并再次行手术治疗,1例失访;良性者无复发。结论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常瘤体巨大,肿瘤主体于颅内者选择中颅底硬膜外入路切除,主体于颅外者选择上颌骨掀翻或颅底内镜手术切除。其恶性率较高,应尽量根治性切除;恶性者术后应放疗,以减少肿瘤复发。目的探讨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方法及随访资料。结果良性肿瘤中,1例分期切除,其余一期全切;恶性肿瘤中,2例次全切除,其余一期全切。A型肿瘤21例,B型肿瘤10例,C型肿瘤3例。术后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3例,脑脊液漏者3例,减压后出现硬膜外血肿者2例,颅内感染3例,伤口渗血者3例,肺感染1例,均治愈。病理结果示良性肿瘤20例,恶性肿瘤14例,恶性率为41.2%(14/34)。良性者予恢复神经功能治疗;恶性者转至相关科室行放、化疗等综合性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2.8个月,恶性者死亡3例,复发5例并再次行手术治疗,2例失访;其余患者无复发。结论颅中窝内外沟通性肿瘤可分为3型。A型肿瘤应由颅外入路切除,如上颌骨掀翻入路或内镜下上颌窦入路;B型肿瘤应由颅内入路切除,如中颅底硬膜外入路;C型肿瘤应由颅内、颅外联合入路切除。此类肿瘤恶性率高,恶性者应尽量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综合性治疗,以减少复发,延长生存时间。良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好,一期全切肿瘤后基本不会复发。

程劲松[3](2015)在《CT及MRI检查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诊断的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在CT和MRI检查中的影像特点进行归纳并探讨CT和MRI检查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定性诊断、定位诊断中的价值,使其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得到提高,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方法:搜集吉大二院2009年2月~2015年1月期间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为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35例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和CT、MRI的影像检查资料做以回顾性分析,分别计算CT和MRI检查诊断的准确率及肿瘤对相邻骨质和软组织结构侵犯的诊断符合率,采用SPSS11.5专业软件进行处理,运用χ2检验方法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果:35例肿瘤均在颅底处内外沟通,按相沟通的部位分类,其中24例(68.57%)颅眶相通、9例(25.71%)颅鼻相通、2例(5.71%)颅颈相通。肿瘤形态多呈哑铃形或不规则结节形,均有占位效应,29例(82.86%)伴有不同程度颅底解剖腔(孔)变形或扩大。CT平扫图像上肿瘤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多数较均匀,其中11例有点状、小片状高密度钙化灶,CT骨窗可见32例肿瘤邻近骨质硬化或破坏。在MRI扫描T1及T2加权像肿瘤多数呈较均匀等或稍长信号,5例(14.29%)瘤体内可见小囊变坏死,无明显出血。肿瘤实质在增强扫描序列可见均匀的显着强化,23例(65.71%)可见线样“脑膜尾征”。在应用了压脂技术的增强扫描图像,有33例能明确展示肿瘤向周围软组织蔓延的范围。CT与MRI检查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是85.71%与91.43%,两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χ2=0.14,P>0.05);CT与MRI检查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侵犯周围骨质的诊断符合率分别是88.57%与65.71%,二者有显着差异(χ2=5.19,P<0.05),CT检查对肿瘤侵犯周围骨质的诊断优于MRI检查;CT与MRI检查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侵犯周围软组织的诊断符合率分别是68.57%与94.29%,二者亦有显着差异(χ2=7.65,P<0.05),MRI检查对肿瘤侵犯周围软组织的诊断优于CT检查。结论: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在CT和MRI检查上具有一些特有的影像征象。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病变颅底孔道的扩大、肿瘤邻近骨质的增生硬化、吸收破坏以及病灶内小的斑片状钙化,但对早期小的骨质吸收破坏和肿瘤对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显示不如MRI敏感。MRI尤其是运用增强后脂肪抑制序列,可清楚显示病变向颅内外蔓延范围,而且T1WI序列图像上骨髓高信号的消失可以明确地显示肿瘤相邻骨质的破坏范围及程度。就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影像学检查其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对病变的定位诊断上,综合运用CT和MRI检查可以相互弥补不足,术前可明确肿瘤的性质、大小、位置、沟通路径及相邻组织结构的改变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陈爱林[4](2014)在《海绵窦区罕见肿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海绵窦区肿瘤常见者为脑膜瘤、神经鞘瘤及海绵状血管瘤。而相对罕见的脊索瘤样脑膜瘤、表皮样囊肿及腺样囊性癌的临床报道较少。以我科成功手术治疗的海绵窦区表皮样囊肿、脊索瘤样脑膜瘤及腺样囊性癌为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诊治经验,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并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提高肿瘤切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成功手术治疗的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表皮样囊肿及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比较海绵窦区脑膜瘤、神经鞘瘤、海绵状血管瘤、表皮样囊肿、脊索瘤样脑膜瘤及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从常用手术入路的解剖关系、术中处理措施及可能导致的术后并发症的角度,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优缺点。结果:海绵窦区肿瘤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III~VI颅神经受累。腺样囊性癌多由其它部位侵袭至颅内,可有原发灶相关的症状体征。神经鞘瘤多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所以常以神经刺激和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MRI上,脑膜瘤大多均匀一致强化,脊索瘤样脑膜瘤常呈不均匀强化,神经鞘瘤可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而腺样囊性癌不均匀强化,呈大小不同的囊腔。在弥散加权成像(DWI)上,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具有特异性,但不强化。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2W像上中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其强化程度高于脑膜瘤。脑膜瘤与脊索瘤样脑膜瘤病理组织学相似,脊索瘤样脑膜瘤D2-40蛋白表达阳性,而脑膜瘤表达阴性。神经鞘瘤由梭形细胞或小的星状细胞组成,伴有各种退行性变,S-100、Leu-7常呈阳性,局灶性GFAP呈阳性。海绵状血管瘤由血管窦组成,VEGF相关受体表达增高。表皮样囊肿呈结节状或囊状,内容物可见钙化和泥沙样改变。腺样囊性癌的特征性组织学征象是团块状增生的肿瘤细胞,呈筛状及腺样排列。手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可经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若肿瘤涉及眼眶者可取额眶颧入路,对于后部海绵窦肿瘤可取颞下经颧弓入路。经颞下锁孔入路可切除大部分海绵窦区肿瘤。结论:1、海绵窦区肿瘤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主要表现为海绵窦综合征;2、MRI增强扫描有助于海绵窦区肿瘤的鉴别诊断,确诊有赖于手术后病理结果;3、经颞下锁孔入路可切除大部分海绵窦区肿瘤。

周庆九[5](2013)在《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治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颞枕经小脑幕-岩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和改善预后;2)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和改善预后;3)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和改善预后。方法:1)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经颞枕经小脑幕-岩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32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对该手术的适应症和优缺点进行分析。2)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6例和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8例,对34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行两种手术入路的对比研究。3)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2例,同时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的显微镜手术的岩斜区脑膜瘤12例做为对照,对24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行两种手术方法的对比研究。结果:1)颞枕经小脑幕-岩嵴入路切除32例岩斜区脑膜瘤,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8例。全切除术后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最高(P<0.05),而次全切除与大部分切除相比,其术后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均无差异(P>0.05);2)34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乙状窦后入路组16例,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8例;内听道上入路组18例,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例。内听道上入路组肿瘤的全切除率高于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与乙状窦后入路相比,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没有增加术后的近期并发症(P>0.05),同时可以降低术后的远期并发症(P<0.05)。3)神经内镜组12例岩斜区脑膜瘤,全切6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例;显微镜手术组12例岩斜区脑膜瘤,全切2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7例;神经内镜辅助组岩斜区脑膜瘤的全切除和次全切除率高于显微镜手术组(P<0.05)。神经内镜辅助组术后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与显微镜手术组没有差别(P>0.05)。结论:1)颞枕经小脑幕-岩嵴入路适合于肿瘤的主体在中颅窝,少部分向后颅窝生长的岩斜区脑膜瘤(I型);选择次全切除肿瘤是一个合理的治疗策略;2)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适合于肿瘤以后颅窝生长为主,少部分向中颅窝生长的岩斜区脑膜瘤(II型);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与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相比,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3)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和次全切除率;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安全,有效。不会增加手术后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

冷基勇[6](2009)在《颞下外侧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总结颞下外侧入路(包括:额颞耳前断颧弓颞下入路;颞枕下经小脑幕入路;颞下经岩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中颅窝底及岩斜区肿瘤的疗效和体会以及临床应用经验。探讨该入路的适用范围、手术入路的难点及手术入路的优越性,为了提高手术操作水平及手术效果,如何减少手术后可能的并发症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术前诊断明确为中颅窝底及岩斜区肿瘤的7例病人,针对肿瘤位置选择不同的颞下外侧入路,使手术视野扩大、接近肿瘤、充分暴露肿瘤及中颅窝底和岩斜区相关解剖关系。显微镜下观察术野的暴露和肿瘤切除情况、神经血管的保护、随访术后恢复情况。讨论中颅窝底及岩斜区肿瘤经颞下外侧入路显微手术的适应症、并发症,分析影响选择经颞下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7例患者中6例镜下全切并由影像学证实,全切率85.7﹪,一例近全切除。有一例术后额纹变浅,一例面部麻木,一例颞叶水肿、动眼神经麻痹及皮下积液。术后随访10-12月,术后并发症消失,未见有肿瘤复发及生长扩大迹象。结论:颞下外侧入路对于以鞍旁、桥脑前间隙、岩斜区、脑干腹外侧和小脑幕为中心的病变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采用此入路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创伤相对较小,手术时间大为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减少。以最小的脑损伤和尽可能少的手术并发症,可达到最大范围的肿瘤切除,避免了周围血管、神经的损伤,保全了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我们认为颞下外侧入路是解决上述区域病变最佳的手术入路选择之一。

任晓辉[7](2008)在《颅中窝脑膜瘤的分级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出一颅中窝脑膜瘤的分级方案,以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6年6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27例颅中窝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影响肿瘤全切除率和术后生活质量的因素,提出一颅中窝脑膜瘤分级方案。结果肿瘤大小和是否累及周围重要结构是影响肿瘤全切除率和术后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根据两项指标分值之和将颅中窝脑膜瘤分为Ⅰ级(0~1分)和Ⅱ级(2~3分)。颅中窝脑膜瘤级别越高,全切除率越低,术后生活质量越差。结论此分级法对判断颅中窝脑膜瘤预后、估计复发概率和放射治疗的选择有一定临床意义。

雷鹏,王钰,翁潮弟,田立桩,武弋,周杰[8](2008)在《显微手术切除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手术要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蝶骨嵴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要点。方法本组58例脑膜瘤患者经CT或MR检查确诊,其中采用颅眶颧或颅颧入路10例,采用改良翼点入路48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3例发生颅内外沟通者于肿瘤切除后"三明治"法行颅底重建,3例患者的残余瘤体行X-刀治疗。结果本组肿瘤全切52例,大部切除6例,无死亡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者49例。随访6月~9.5年,8例有不同程度复发。结论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选择恰当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分块切除肿瘤,强调术中注意对重要神经和血管进行保护,这些要点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

李正贤,颜美荣,王连元[9](2005)在《鼻腔鼻窦肿瘤累及颅眶的手术切除及入路选择(附16例报告)》文中认为本文回顾分析近年耳鼻咽喉科、眼科和神经外科协作处理的颅鼻眶沟通肿瘤16例的治疗结果,探讨鼻腔鼻窦肿瘤累及颅眶手术治疗效果和最佳手术入路选择。结果表明,最佳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累及范围,能充分地切除肿瘤,保护正常结构及功能修复进行综合考虑。

陶存山[10](2003)在《前外侧颅底手术硬脑膜外人路相关的显微解剖研究》文中提出前外侧颅底手术硬脑膜外入路相关的显微解剖研究 本课题采用显微解剖技术等方法在35个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头标本和15具成人干颅骨上,以眶尖部为重点,对眶上裂及海绵窦前部、视神经管和前床突的相关结构进行解剖研究。探讨经前外侧颅底手术硬脑膜外入路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并总结临床上采用前外侧硬脑膜外入路手术的病例,验证该区域显微解剖临床应用的实际意义。 第一部分 眶上裂及海绵窦前部的显微解剖 1.目的 获得眶尖部眶内和眶上裂区以及海绵窦前部正常解剖结构的有关数据,为眶尖部肿瘤、眶颅沟通瘤和海绵窦内肿瘤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依据。 2.材料与方法 应用15例成人干颅骨和15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在放大5~25倍显微镜下,对眶上裂区的骨性结构、分区、硬膜结构特征及海绵窦的前部进行逐层显微解剖、观察、测量及分析。 1)观察眶上裂的骨性结构及解剖特点; 2)观察眶上裂硬脑膜结构及解剖特点; 3)切开颞极硬脑膜索带,从圆孔和卵圆孔翻开硬脑膜返折,进入夹层; 4)海绵窦外侧壁和上壁前部的显露; 5)切开Zinn腱环的方法; 6)观察Zinn腱环切开后经过眶上裂的各个神经和血管等结构的排列及其相互之间的走行关系。 3.结果 1)眶上裂的骨性结构解剖数据 眶上裂是蝶骨大、小翼与蝶骨体之间的狭窄裂隙,近似三角形。自前外上斜向后内下,由上壁、外侧壁和内侧壁围成。眶上裂不是严格的冠状位,外侧尖较内侧稍前,与矢状面夹角44.86±2.67°。上壁是由蝶骨小翼、前床突与视柱的毗邻部位形成,第二二闰阵医大学们阵创匕亏仑文前外侧颅底手木硬月亩瓜外夕、路相关的显徽解创布开究占据蝶骨峭内侧半,长度为12.4221 .04,平均16.57士1 .glrnlll。外侧壁由蝶骨大翼形成,是三壁中最锐利者,被外直肌棘分为上半边和下半边两部分,上、下半边交界处为交点,相当于Zirm键环外侧附着处的骨性隆起,测量眶上裂外侧端距下端的距离为巧.1622.78mm,平均19.81士2.13,而上、下半边长度分别为3.6015.00nun,平均8.61士2.74mm,和5.7615.22nun,平均10.27士2.35nun。交点至上壁、内侧壁距离分别为1.727.84,平均3.62土1.51,和5.66一巧.42,平均7.81士1 .68。内侧壁由上部的视柱和下部的蝶骨体形成,没有外侧壁锐利,长度为7.04一11 .52,平均8.53士1.24。在眶上裂狭窄的外侧区内行走的结构有泪腺神经、额神经、滑车神经及眼上静脉。 2)眶上裂硬脑膜结构解剖特点 在眶上裂后缘,硬膜间腔的内外两层互相贴紧,并以颗极硬膜索带与眶上裂外端处的硬膜相连,此处宽(从颜极硬膜索带的外侧缘至眶上裂外端的距离)为3.47士。.33(3.o2一4.88),通常被眶上裂上壁的骨质覆盖。 3)颖极硬脑膜索带的解剖特点及切开方法 海绵窦外侧壁的外硬膜层是颖极硬脑膜的直接延续,在眶尖移行为颖极硬膜索带,并与包绕出入眶上裂的神经和血管的共同鞘膜紧密相连,实验中测得从颖极硬膜索带外侧缘到眶上裂神经血管共同鞘的距离为5.52士1.09。最大值为7.92rnrn,最小值为4.16,垂直于进入眶上裂硬膜的行走方向,紧贴眶上裂向着前床突方向剪开颖极硬膜索带(深度蕊5),可以避免损伤在眶上裂外侧区行走的泪腺神经、额神经、滑车神经及眼上静脉。 4)翻开圆孔和卵圆孔处硬脑膜返折的体会 半月节及其三个分支在穿出硬膜进入颅底的骨孔之前,神经外膜与硬脑膜都存在3一Slnrn的移行区,正是切开硬脑膜夹层进入硬膜间腔的安全部位。颖极硬膜索带剪开之后,分别比较在圆孔处沿上领神经表面切开硬膜夹层和在卵圆孔处沿下领神经表面切开硬膜夹层,从而翻开海绵窦外侧壁硬膜的方法,我们的体会是在圆孔处切开硬膜夹层并翻起海绵窦外侧壁硬膜较容易。 5)切开zilm键环的方法 覆盖在眶尖的骨膜、眶上裂及视神经管内的硬脑膜及视神经鞘的纤维成分融合在一起形成ZIIm键环。此触环围绕视神经孔的前端和眶上裂的上内侧。视神经固定在第二二军医大学博d匕论文前外侧烦成手术硬月亩膜外夕、路相关的显徽解创掩开究总键环的内侧,但总键环大于视神经。除下斜肌以外的所有眼外肌和提上睑肌均起始于Zirm键环。内直肌是眼外肌中最强的一条,起自Zinn键环鼻侧和视神经鞘略低处;下直肌起自视神经孔下方的zilin键环;外直肌始于ZIIm键环外侧较低处,其中外直肌的一个头向外附着于眶上裂外边的骨性隆突上:上直肌起于视神经孔和视神经鞘上方的Zinn键环,部分起始于视神经鞘;上斜肌起自视神经孔上方的Zinn键环,位于内直肌起点的内上方。提上睑肌的起始键与上直肌的始端融合。经过Zinn腔环的结构有动眼神经上下支、外展神经、鼻睫神经及键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和感觉根。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切开Zinn键环暴露眶上裂的中央区:①沿外直肌与上直肌和提上睑肌的起点间切开Zinn键环:②沿外直肌和下直肌起点之间切开ZIIm键环。经此入路手术前,必须去除眶上裂外侧壁。此方法较上述方法要?

二、颅中窝底硬脑膜外颅眶沟通血管内皮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中窝底硬脑膜外颅眶沟通血管内皮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2)1、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 2、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分型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影像学及分型
        3 治疗方法
        4 随访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1 解剖基础
        2 临床表现
        3 分型
        4 手术治疗
        5 辅助治疗
        6 结果及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分型及治疗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影像学及分型
        3 治疗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1 局部解剖
        2 临床特点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肿瘤分型
        5 治疗方法
        6 结果及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CT及MRI检查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诊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病因学研究
    1.2 病理研究
    1.3 患者的临床特征
    1.4 与影像相关的颅底正常解剖
        1.4.1 颅底的组成及解剖特点
        1.4.2 颅底结构的重要孔道和内容物
    1.5 影像学检查方法
        1.5.1 X 线(平片)检查
        1.5.2 血管造影(DSA)检查
        1.5.3 CT 检查
        1.5.4 MRI 检查
    1.6 CT 及 MRI 检查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中的应用
    1.7 目前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进展和新技术研究
    1.8 治疗策略
        1.8.1 手术治疗
        1.8.2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1.8.3 栓塞疗法
    1.9 结语
    参考文献
第2章 引言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检查设备和方法
        3.2.1 检查设备和造影剂
        3.2.2 检查方法
    3.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临床表现
    4.2 CT 及 MRI 检查的影像学表现
        4.2.1 肿瘤的部位及形态
        4.2.2 肿瘤的 CT、MRI 影像特点
    4.3 CT 与 MRI 检查对病变诊断的阳性率比较及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本研究的意义
    5.2 沟通路径
    5.3 CT 和 MRI 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5.4 CT 和 MRI 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比较
    5.5 鉴别诊断
    5.6 本研究不足之处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海绵窦区罕见肿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二、 研究方法
海绵窦解剖
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临床诊断与治疗
    1、临床资料
    2、临床诊断与治疗
海绵窦区表皮样囊肿临床诊断与治疗
    1、临床资料
    2、临床诊断与治疗
海绵窦区腺样囊性癌临床诊断与治疗
    1、临床资料
    2、临床与病理
海绵窦区肿瘤手术入路
    一、 翼点(额颞)入路
    二、 改良翼点入路
    三、 额眶颧入路
    四、 颞下经颧弓入路
    五、 颞下“锁孔”入路
结果
    一、 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
    二、 海绵窦区表皮样囊肿
    三、 海绵窦区腺样囊性癌
    四、 脑膜瘤的临床与病理
    五、 神经鞘瘤的临床与病理
    六、 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与病理
    七、 海绵窦肿瘤分类及分级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加会议、培训
致谢

(5)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颞枕经小脑幕经-岩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策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颞下外侧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综述
    参考文献
正文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颅中窝脑膜瘤的分级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前外侧颅底手术硬脑膜外人路相关的显微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眶上裂及海绵窦前部的显微解剖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视神经管的显微解剖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前床突的显微解剖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前外侧硬脑膜外入路的临床应用
    临床资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一 眼眶的应用解剖
综述二 前床突脑膜瘤
已发表的文章

四、颅中窝底硬脑膜外颅眶沟通血管内皮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 张强,施铭岗,刘钢,佟小光,张金玲,于焕新,杭伟.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1)
  • [2]1、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 2、颅中窝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分型及治疗[D]. 白敬民.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 [3]CT及MRI检查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诊断的价值研究[D]. 程劲松. 吉林大学, 2015(08)
  • [4]海绵窦区罕见肿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D]. 陈爱林. 苏州大学, 2014(11)
  • [5]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治疗研究[D]. 周庆九.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1)
  • [6]颞下外侧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D]. 冷基勇. 大连医科大学, 2009(02)
  • [7]颅中窝脑膜瘤的分级及其临床意义[D]. 任晓辉. 山东大学, 2008(01)
  • [8]显微手术切除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手术要点分析[J]. 雷鹏,王钰,翁潮弟,田立桩,武弋,周杰.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8(03)
  • [9]鼻腔鼻窦肿瘤累及颅眶的手术切除及入路选择(附16例报告)[J]. 李正贤,颜美荣,王连元. 中国医师杂志, 2005(04)
  • [10]前外侧颅底手术硬脑膜外人路相关的显微解剖研究[D]. 陶存山. 第二军医大学, 2003(04)

标签:;  ;  ;  ;  ;  

颅中窝底部硬膜外颅眶交通性血管内皮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