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灭脊髓灰质炎免疫方案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张淑君,方明礼,胡向科,黄铭华,王志勇,杨彦华,颜洁,赖智维,高立冬[1](2022)在《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现状及我国疫苗免疫策略的思考》文中指出现阶段,我国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状态面临的挑战包括:脊灰野病毒(wild poliovirus, WPV)输入风险的存在、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VAPP)病例和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VDPV)病例的发生。有必要分析全球消灭脊灰形势的变化,并结合中国维持无脊灰工作进展和需要,就下阶段我国脊灰疫苗免疫策略提出参考建议。
张淑君,方明礼,胡向科,黄铭华,王志勇,杨彦华,颜洁,赖智维,高立冬[2](2022)在《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现状及我国疫苗免疫策略的思考》文中提出现阶段,我国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状态面临的挑战包括:脊灰野病毒(wild poliovirus, WPV)输入风险的存在、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VAPP)病例和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VDPV)病例的发生。有必要分析全球消灭脊灰形势的变化,并结合中国维持无脊灰工作进展和需要,就下阶段我国脊灰疫苗免疫策略提出参考建议。
马超,安志杰,王富珍,李艺星,李克莉,余文周,张国民,郝利新,刘燕敏,温宁,曹雷,郑徽,王华庆,尹遵栋[3](2021)在《预防为主服务健康,百年筑就免疫长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免疫规划工作和成就回顾》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担负起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疫苗接种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有效控制了乙型病毒性肝炎,并接近消除麻疹,其他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发病率显着下降。在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党领导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生产和接种实施,用时5个月即投入紧急使用,截至2021年11月12日全国已接种23.72亿剂次。回顾党领导中国预防接种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理解并践行"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更好地通过接种疫苗守卫人民健康,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而贡献智慧与力量。
郭翔,李智,杨建萍,胡家瑜,黄卓英,仇静,马晓英,段建芳,孙晓冬[4](2021)在《上海市Ⅲ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循环事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常规疫苗接种工作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自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发起"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倡议以来, 全球脊髓灰质炎(脊灰)防控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是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相关病例的发生成为后脊灰时代的重要挑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给全球各国带来了严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 但在全球共同抗击COVID-19的背景下亦不能忽视脊灰等常规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本文以上海市发生的Ⅲ型VDPV循环事件为例, 阐释COVID-19疫情防控下如何做好常规预防接种工作, 严防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彭扬[5](2021)在《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性问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传染性疾病以更迅猛的速度跨越国界,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疾病防控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成效。跨国传染性疾病治理能力鸿沟、药物不可及、卫生研发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国际社会难以对同一个跨国传染性疾病进行统一的有效防控与根除。2020年开始的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深刻暴露出了当前国际社会对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急切需求。本文着眼于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当中的公共性问题,引入公共产品理论分析框架,论述将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作为公共产品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对如何规避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搭便车”现象作出了理论解释。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由于理性选择,主权国家在支付卫生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上总是倾向选择“搭便车”,致使世界卫生组织按照联合国分配支付比例的资金捐助难以支持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治治理工作。现阶段的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体系需要对此事实作出回应,一方面要宣传公共卫生问题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投资价值,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对于跨国疾病防控治理的深度参与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与有利条件。
吴雅楠[6](2020)在《脊髓灰质炎Ⅱ型减毒株中和位点变异与免疫原性的研究》文中提出自1988年全球实施根除小儿麻痹症计划以来,经过世界各国的努力取得了瞩目的进展,野生毒株引发的小儿麻痹症病例下降了99.9%。在三个型的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中,Ⅱ型(WPV2)最后一例病例发生在1999年,以后再也没有发生WPV2感染所致的麻痹,并于2015年被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认证委员会(the Global Commission for the Certification of Poliomyelitis Eradication,GCC)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消灭;Ⅲ型野毒株也于2019年宣布全球消灭。但只要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oral polio vaccine,OPV)使用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服苗者将Ⅱ型减毒株经肠道复制后排到环境中,引发循环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Circulating Vaccine Derived Poliovirus,cVDPV)的发生。为此,在2016年全球实现了将Ⅱ型疫苗株从常规三价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the trivalent oral polio vaccine,tOPV)中撤出。但脊灰病毒属于肠道病毒,以往服苗排放到污水中的病毒可存活一定时间,环境中的病毒偶然感染人群。甚或,口服疫苗感染免疫缺陷患者中,可以长期带毒并可在复制过程中产生变异恢复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immunodeficiency-associated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iVDPV)的神经毒力和传播特性。所以,cVDPVs和iVDPV的变异引起人们的担忧。出于生物安全考虑,将实施全球性的Ⅱ型脊髓灰炎病毒(poliovirus type 2,PV2)封存,只允许在WHO认可的少数几个P3实验室中使用,将给以中和抗体评价群体免疫力带来不便。我们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OPV2的中和抗原变异,并制备假病毒和免疫动物,进行了免疫原性及其交叉中和活性研究。研制假病毒来替代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用于中和试验,建立安全可靠的免疫力评价新方法对脊灰根除的最后阶段维持无脊灰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Ⅱ型Sabin PV假病毒颗粒(简称pseudo-S-Ⅱ),通过Westren分析、感染性测定和电镜形态观察等研究,发现其免疫原性与感染性病毒颗粒相近,直径大小约30 nm。使用Ⅱ型病毒和pseudo-S-Ⅱ进行中和试验测定40份血清样本中的特异性中和抗体,其平均几何效价分别为36.47、55.90,相关性好(R2=0.87),无统计学差异。进行11次独立重复试验,95%置信区间为2012.37-2828.36,CV 值为 0.29。美国疾控中心选用免疫缺陷病人分离的一株Ⅱ型iVDPV(iVDPV2)与OPV、Sabin IPV(sIPV)和Salk IPV(wIPV)疫苗人体免疫血清进行交叉中和试验发现中和活性显着降低。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等对这株iVDPV的VP1、VP2和VP3主要中和位点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中和位点的一级氨基酸结构中有16个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其中有13个氨基酸发生带电性质或极性的改变。以 Poliovirus type 2(strain Lansing)(PDB 序列号:1EAH)为模板使用同源建模SWISS MODEL预测iVDPV2、SabinⅡ的衣壳蛋白构像。使用Pymol 2.1软件显示预测构像。VP1的679和680,VP2的141三个氨基酸残基的改变影响了病毒中和位点的空间构象。本研究对三个位点进行定点突变构建11株突变假病毒,分别与兔抗SabinⅡ多抗和接种过脊灰疫苗的人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发现突变都会影响血清交叉中和能力,其中抗血清对RA141679S的突变组合交叉中和效价下降最显着(p<0.001)。以上11株假病毒分别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human poliovirus receptors,hPVRs或CD155)进行亲和力测定,结果显示VP1的679位氨基酸的改变(突变为D或缺失)能增加与CD155的结合能力,推测PV2的VP1,679位氨基酸对中和位点和受体结合位点均有影响。鉴于脊灰疫苗对个别VDPV2保护性差及VP1的679位氨基酸和VP2的141位氨基酸对中和位点的影响不同。制备R141S,A679D,A679缺失假病毒,纯化后各免疫6只Wistar大白鼠。R141S突变体免疫动物血清与PV2产生交叉中和作用。R141S突变体免疫动物的抗血清与MEF-1、Sabin PV2和4株VDPV2假病毒交叉中和试验测定出的GMT分别为16.64、10.28、14.56、16.32、30.50、30.50,抗体阳转率均达到了 100%,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所述,本文利用PV2假病毒替代活病毒建立了中和试验检测方法,研究表明pPNT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可为全球消灭脊灰后提供一种检测人群血清中和抗体水平的安全可靠方法。同时,以假病毒技术对iVDPV2毒株进行定点突变,通过中和试验和亲和力试验证明VP1的679位点是中和表位与受体结合位点中极为重要的位点,该研究对于新型脊灰Ⅱ型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戴诗雨[7](2020)在《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文中提出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是由一个或多个病毒结构蛋白组装形成的颗粒状结构,与天然病毒粒子形态、抗原性相似。VLP缺失病毒的遗传物质,没有复制和感染能力。VLP的免疫原性良好,研制快速,制备成本较低并且安全,在应对新发、突发病毒疾病的疫苗研制中具有独特优势。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是常用的真核表达系统之一,广泛应用于蛋白功能研究,抗原及疫苗制备。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几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VLPs,并初步探究了其作为候选疫苗的免疫原性。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蚊传黄病毒,近年发现其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有关,且能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对于ZIKV引起的疾病,尚无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ZIKV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表达ZIKV pr ME蛋白的重组病毒。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从感染的昆虫细胞中纯化得到由ZIKV pr M蛋白和E蛋白自组装形成的ZIKV VLPs。以ZIKV pr ME VLPs免疫小鼠能够诱导小鼠产生中和抗体,及ZIKV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为以VLP为基础的ZIKV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我们也构建了表达ZIKV囊膜蛋白E的重组病毒,结果显示在昆虫细胞中囊膜蛋白E可以不依赖于pr M蛋白共表达组装成与ZIKV病毒粒子形态类似的VLP,并且释放到胞外。E蛋白保留膜融合活性,可以诱导合胞体形成,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包括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和蜱传脑炎病毒在内的黄病毒。基于杆状病毒表达黄病毒囊膜蛋白E诱导合胞体形成的现象,我们还建立了靶向黄病毒E蛋白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平台。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的病原体。目前脊灰没有特异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脊灰疫苗有两种,即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自从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全球消灭脊灰行动以来,世界各国大力推广OPV的使用,2015年和2019年,WHO先后宣布Ⅱ型和Ⅲ型脊灰野病毒的消灭。在根除脊灰的最后阶段,OPV和IPV都不可避免存在安全性问题,面临着免疫策略调整的挑战,在无PV的环境下生产疫苗更安全可靠。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共表达PV的P1和3CD蛋白,P1前体可以被3CD蛋白酶成功剪切成衣壳蛋白VP0、VP1和VP3,经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可以纯化出PV VLPs,与天然PV病毒颗粒的形态、大小相似。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CCHFV)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可以导致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一种以出血为典型特征的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CCHFV感染能引起人发热、出血以及多器官的功能衰竭,进而导致死亡,致死率高达30%-50%,没有有效的抗CCHFV的药物和疫苗,CCHFV是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在我国病毒分类目录中,CCHFV属于第一类危害程度的病毒;在国外,CCHFV是生物安全4级的病毒。CCHFV在体外通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的分离和扩增较困难,极大限制了CCHFV的研究进展。我们构建重组病毒在昆虫细胞中共表达CCHFV的膜蛋白和核衣壳蛋白,或者单独表达膜蛋白。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成功从感染的细胞中制备出CCHFV VLPs。CCHFV病毒粒子表面是膜蛋白Gn和Gc,为了形成感染性病毒粒子,膜蛋白前体在细胞内经过复杂的剪切、加工和定位从而形成结构蛋白Gn和Gc,非结构蛋白GP160,GP85,GP38和NSm。在整个生命周期中CCHFV膜蛋白Gn和Gc在病毒入侵、膜融合、致病性、宿主选择和免疫逃逸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对CCHFV膜蛋白Gn和Gc宿主互作蛋白的研究,探索CCHF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了解CCHFV的分子生物学,找到病毒感染的关键宿主因子。为了研究CCHFV膜蛋白Gn/Gc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我们首先制备了CCHFV膜蛋白Gn/Gc的单克隆抗体。以原核表达的Gn/Gc胞外区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通过有限稀释法,以真核表达的Gn/Gc蛋白作为检测抗原,经ELISA方法初筛融合上清,结合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经过综合评定和比较,筛选出8株Gn单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和10株Gc单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分别以不同截短形式的Gn/Gc原核表达蛋白为抗原,对融合上清的识别区段进行鉴定,最终鉴定出2株Gn单克隆抗体和1株Gc单克隆抗体及其识别的抗原表位。为了探索膜蛋白Gn/Gc的宿主互作蛋白,我们以带有Twin-strep标签的Gn或Gc作为诱饵蛋白,对样品进行细胞亲和纯化-质谱(AP-MS)鉴定。共鉴定出45个Gn或Gc相关宿主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深入挖掘和分析,并通过免疫荧光等方法对质谱结果有效性进行验证。综上所述,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构建了ZIKV VLPs,PV VLPs和CCHFV VLPs。对ZIKV VLPs免疫原性的初步探索表明其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有希望成为ZIKV候选疫苗。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合胞体的现象,建立了针对黄病毒E蛋白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平台。筛选出2株CCHFV Gn单克隆抗体和1株Gc单克隆抗体。并通过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鉴定分析了CCHFV膜蛋白Gn/Gc的宿主互作蛋白,可以促进全面地了解膜蛋白Gn/Gc与宿主的关系,对认识CCHFV感染相关过程,后续功能分析及药物靶点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刘硕[8](2020)在《脊髓灰质炎Ⅲ型病毒D抗原及其检测试剂盒的研究》文中指出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引起的重大急性传染病,上个世纪50年代成功研制了 Salk灭活疫苗和Sabin 口服活疫苗,有效地降低了脊灰发病率。随着脊灰的流行得到很好的控制并接近根除阶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从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转向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的接种策略,并建议新的疫苗生产厂家采用弱毒性的Sabin株生产IPV疫苗,以达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PV有三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病毒均由两种不同病毒颗粒组成:一种是致密(Density,D)抗原,为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另一种是无核心(Coreless,C)抗原,为一种未成熟的空心病毒颗粒,IPV疫苗中有效性成分主要是D抗原。本研究对脊髓灰质炎Ⅲ型病毒Sabin株C抗原和D抗原在形态、感染特性、核酸含量和结构基因核苷酸序列、不同结构蛋白质含量及两种抗原免疫原性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观察,并建立定量检测脊灰Ⅲ型病毒D抗原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体系。将脊髓灰质炎Ⅲ型病毒Sabin株灭活或未灭活的病毒纯化液经过超滤浓缩及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分离的C抗原和D抗原。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到C抗原呈空壳状态,D抗原呈实壳状态,并观察到C抗原群体中存在混杂的D抗原颗粒;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C抗原外壳蛋白由VP0、VP1和VP3蛋白组成,D抗原外壳蛋白由VP1、VP2、VP3和VP4蛋白组成,同质量的D抗原VP1含量是C抗原近1.7倍,C抗原的VP3含量是D抗原近3倍;采用D抗原特有的VP2条带为检测指标,对影响超离分离的C抗原纯度因素进行了观察,发现超速离心的原液蛋白浓度与收获的C抗原纯度具有负相关性,降低上样浓度可提高C抗原收获纯度;超速离心分离的C抗原经二次超速离心后,可提高抗原纯度。对二次分离的两批未灭活C、D抗原进行病毒滴度和核酸检测,结果表明每微克C、D抗原病毒滴度差值约为4个对数值。这个结果和电镜观察结果相近,在近万个C抗原组成群体中可发现2颗疑似D抗原颗粒。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C抗原和D抗原核酸含量,结果发现每微克C抗原经RT-PCR扩增后核酸含量与1/64微克D抗原扩增后核酸含量相当,因此评估C抗原VP1基因的有效核酸模板量仅为D抗原的1/64。对C抗原和D抗原结构基因序列测定结果显示,C抗原和D抗原结构基因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将sPVⅢC抗原与D抗原分别按每只免疫2μg和8μg分组,并加入氢氧化铝佐剂初免和加强免疫大鼠,观察C、D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初免第一周是抗体高峰,随后3周抗体逐渐降低,C抗原下降更快。C抗原诱导的中和抗体仅为D抗原的1/10~1/50。C抗原和D抗原加强免疫后,一般1到2周达到抗体峰值,较加强免疫前高出10~40倍。同剂量的D抗原较C抗原诱生的中和抗体高20~40倍,显示了 D抗原对IPV疫苗有效性的重要作用。采用灭活的sPVⅢD抗原分别免疫家兔和山羊,制备多抗血清,并对采集的血清分别与不同型脊灰病毒及sPVⅢC、D抗原的识别情况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制备的抗血清具有良好的型特异性和D抗原识别特异性。采用辛酸-硫酸铵沉淀法纯化多抗血清,过碘酸钠法对纯化后的多抗进行HRP的标记,采用夹心法用纯化抗血清组装检测试剂盒能够在2~16μg/mL抗原浓度范围内特异性检测PVⅢ型病毒,采用不同试剂盒检测了相同浓度的sPVⅢD抗原和C抗原,结果显示结合D抗原大大高于C抗原,检测差值大于2.0 OD值。试剂盒检测D抗原浓度和相应OD值的线性段相关系数大于0.99。建立了以羊多抗为捕获抗体,3#兔多抗-HRP为检测抗体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验证。该组合线性相关系数R2>0.99,线性检测范围为0.25~8 DU/mL,特异性良好,与sPVⅢD抗原之外抗原均无交叉反应。本实验对脊髓灰质炎Ⅲ型病毒Sabin株C抗原和D抗原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为脊髓灰质炎疫苗C、D抗原的检测、鉴定及进一步的疫苗效力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体系可应用于疫苗生产过程中sPVⅢD抗原含量的测定,为进一步建立完整的疫苗抗原检测体系奠定了基础。
张冰洁[9](2020)在《抗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中和抗体替代活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是造成五岁以下儿童麻痹瘫痪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有Ⅰ、Ⅱ、Ⅲ三个血清型。1955年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和 1963 年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的相继应用以及全球对该病毒的管理与监控,脊灰发病率逐年下降。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8年发起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行动(GPEI),继2015年9月宣布消灭了脊灰Ⅱ型野生病毒后,于2019年10月24日宣布全球又消灭了脊灰病毒Ⅲ型野生病毒,当前全球仅有Ⅰ型野生毒株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流行。此外,由于OPV的使用,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病例(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和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备受关注。目前全球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任务是完全根除,针对这一目的,我们不仅要消除现在流行的Ⅰ型野生毒株,还必须消除VAPP、VDPV以及由感染患者排入环境中的长期存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主要是OPV免疫人体后由于机体免疫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减毒株在体内恢复其毒力与传播性变为有致病能力的一种病毒,包括循环型疫苗衍生病毒(circulating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cVDPVs)和免疫缺陷型疫苗衍生病毒(immunodeficiency-associated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iVDPVs)在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病毒这一背景下,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终将替代减毒活疫苗。与此同时,脊髓灰质炎病毒根除最后阶段,WHO第三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行动计划》(GAPⅢ)中指出脊髓灰质炎病毒需在BSL-3实验室进行操作且全球只有少数实验室可以保存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株。为满足一般实验室的工作需求,急需可替代真病毒的中和抗体检测新方法。本研究就构建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假病毒以检测人群中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水平展开。首先以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为参考,通过构建表达SabinⅢ型衣壳蛋白P1质粒(pcDNA3.1-P1),将其与含T7RNA聚合酶、P1段被Iuciferase所替代的脊髓灰质炎病毒骨架质粒(酶切体外转录为RNA)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出只具备一次性感染细胞能力的脊髓灰质炎Ⅲ型Sabin株假病毒代替真病毒作为检测工具。经测定,假病毒颗粒的直径约为30 nm且形态与相应的真病毒相似,可用于评价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同时,本研究对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D抗原ELISA方法进行了改造,将其改良成检测抗脊灰抗体。首先,包被牛抗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D抗原IgG,BSA封闭后添加D抗原,然后同时加入兔抗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D抗原IgG和人血清进行竞争性结合,最后加入羊抗兔酶标抗体,改造后的方法可作为以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的替代方法。该实验确定酶标抗体不与血清发生反应,同时也确定了 ELISA板上所包抗原的最适浓度,酶标抗体稀释度1:1000。通过参考临床血清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微量中和试验的结果,找到血清中和效价较高的血清作为该研究的样品,得出R2=0.972的OD值标准曲线。用该方法对来自昆明地区8份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进行检测,得到血清抗体阳性率与传统微量中和试验法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75%,两种方法无显着性差异。综上,本实验通过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假病毒的构建以及ELISA方法的改进,建立了安全可靠的替代活病毒测定血清中和抗体的新方法。在脊髓灰质炎消灭的最后阶段,对人群中血清抗体的检测和监控人群中抗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保护率,防止该型病毒再次爆发。
马汝飞,赵婷,李菁,杨净思[10](2020)在《单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研究和应用进展》文中指出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Ⅱ、Ⅲ型脊灰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分别于2015年和2019年在全球宣布被消灭。为了根除WPV病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病例,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已停止使用三价OPV,改用脊灰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和二价OPV序贯免疫。由于中国仍存在较高的WPV输入和VDPV循环的风险,单价OPV(Monovalent OPV,m OPV)储备对于应对输入性WPV疫情、VDPV循环和迅速提高人群脊灰免疫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m OPV的免疫原性及其在应急补充接种活动中的优势。
二、消灭脊髓灰质炎免疫方案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灭脊髓灰质炎免疫方案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现状及我国疫苗免疫策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概况 |
1.1 国内外脊髓灰质炎野病毒(wild poliovirus, WPV)流行情况 |
1.2 国内外VAPP和VDPV流行情况 |
2 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策略 |
2.1 我国目前应用的脊灰疫苗 |
2.1.1 OPV |
2.1.2 IPV |
2.2 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策略的转变 |
3 我国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免疫策略思考及建议 |
3.1 大力加强常规免疫,维持脊灰疫苗高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 |
3.2 做好查漏补种工作,条件许可增加2剂次IPV接种 |
3.3 加强防范WPV输入和cVDPV事件,及时开展补充免疫和应急接种 |
3.4 适时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直至全程IPV |
4 结 论 |
(2)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现状及我国疫苗免疫策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概况 |
1.1 国内外脊髓灰质炎野病毒(wild poliovirus, WPV)流行情况 |
1.2 国内外VAPP和VDPV流行情况 |
2 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策略 |
2.1 我国目前应用的脊灰疫苗 |
2.1.1 OPV |
2.1.2 IPV |
2.2 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策略的转变 |
3 我国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免疫策略思考及建议 |
3.1 大力加强常规免疫,维持脊灰疫苗高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 |
3.2 做好查漏补种工作,条件许可增加2剂次IPV接种 |
3.3 加强防范WPV输入和cVDPV事件,及时开展补充免疫和应急接种 |
3.4 适时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直至全程IPV |
4 结 论 |
(3)预防为主服务健康,百年筑就免疫长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免疫规划工作和成就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探索篇——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的疫苗接种 |
1.1 中华苏维埃时期 |
1.2 抗日战争时期 |
1.3 解放战争时期 |
2 创业篇——新中国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推进疫苗接种 |
2.1 研制接种鼠疫活疫苗,扑灭察哈尔鼠疫 |
2.2 广泛开展种痘运动,仅用十余年消灭天花 |
2.3 推进其他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传染病 |
3 发展篇——计划免疫与改革开放同步启动,同创辉煌 |
3.1 启动实施计划免疫 |
3.2 实现“三个85%”接种率目标 |
3.3 消灭脊髓灰质炎 |
3.4 大力推进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
3.5 实施消除麻疹策略 |
4 提高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提高接种服务质量 |
4.1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增加疫苗种类和数量 |
4.2 预防接种服务体系不断规范和完善 |
4.3 疫苗冷链管理更趋规范 |
4.4 信息化建设助力疫苗全程可追溯 |
4.5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质量不断提高 |
5 成就篇——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控制成就显着 |
5.1 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超过20年 |
5.2 消除麻疹取得显着成果 |
5.3 控制乙型肝炎成效卓着 |
5.4 近15年无白喉病例报告 |
5.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甲型肝炎发病率降至历史新低 |
6 结语 |
(5)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性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产品属性 |
第一节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一般概念 |
第二节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 |
第三节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主体的一般架构和战略 |
第二章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萌芽阶段:中世纪——19 世纪中叶 |
第二节 兴起阶段:19 世纪中叶——20 世纪中叶 |
第三节 整合阶段:20 世纪中叶——2005 年 |
第四节 调整阶段:2005 年——至今 |
第三章 公共产品视角下的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天花根除计划:1966 年——1980 年 |
第二节 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行动:1988 年——至今 |
第三节 比较与评析 |
第四章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中的挑战及对中国的可能启示 |
第一节 当前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对中国参与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6)脊髓灰质炎Ⅱ型减毒株中和位点变异与免疫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 |
2. 疫苗接种策略的改变 |
3.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封存 |
4. 假病毒技术 |
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6. 新型Ⅱ型脊髓灰质炎疫苗 |
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9.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脊髓灰质炎假病毒Sabin Ⅱ颗粒替代活病毒检测中和抗体水平体系的建立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和毒株 |
1.2 菌体和质粒 |
1.3 抗血清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培养基配制 |
1.6 仪器和设备 |
1.7 生物分析网站和软件 |
2. 实验方法 |
2.1 Ⅱ型Sabin减毒疫苗株的制备 |
2.2 引物设计 |
2.3 相关载体的构建 |
2.5 包装脊髓灰质炎假病毒颗粒 |
2.6 假病毒滴度检测 |
2.7 传统中和试验 |
2.8 假病毒替代活病毒进行中和试验 |
2.9 透射电镜 |
2.10 蛋白印记实验 |
2.11 胰酶和pH对pseudo-S-Ⅱ的影响 |
2.12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pseudo-S-Ⅱ的制备和中和试验 |
3.2 评估cPNT和pPNT对同1份人血清中抗PV中和抗体滴度 |
3.3 pseudo-S-Ⅱ的阈值 |
3.4 pPNT的重复性 |
3.5 胰酶和pH对pseudo-S-Ⅱ稳定性的影响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利用生物信息学及定点突变技术定向改造假病毒 |
引言 |
第一节 Ⅱ型Sabin株与iVDPV2株基因序列在中和抗原表位的变化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毒株 |
1.2 检索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序列对比 |
2.2 中和位点分析 |
2.3 预测中和位点区空间构象的变化 |
2.4 核苷酸序列登记号 |
3 实验结果 |
3.1 数据描述 |
3.2 中和位点分析 |
3.3 iVDPV株(GU390707)和Sabin株衣壳蛋白的3D空间构象预测 |
第二节 通过交叉中和试验方法对Ⅱ型Sabin株突变中和位点的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病毒使用毒株,菌体和质粒 |
1.3 主要培养基配制 |
1.4 仪器和设备 |
1.5 生物分析网站和软件: |
2. 实验方法 |
2.1 构建中和表位突变的脊髓灰质炎Ⅱ型Sabin株假病毒颗粒 |
2.1.1 引物设计 |
2.1.2 目标质粒扩增 |
2.2 包装脊髓灰质炎假病毒颗粒 |
2.3 假病毒中和试验(pPNT) |
2.4 微量热泳动仪测定突变假病毒颗粒与CD155受体的亲和力 |
2.5 受体与病毒相互作用的三维结构预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3.1 构建突变的Ⅱ型Sabin脊髓灰质炎衣壳蛋白质粒 |
3.2 突变后的假病毒对兔血清的交叉保护 |
3.3 突变后的假病毒对人血清的交叉保护 |
3.4 突变后的假病毒与CD155的亲和力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Ⅱ型PV株中和位点突变株假病毒免疫原性研究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 |
1.2 菌体和质粒 |
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
1.4 多克隆抗体制备 |
1.5 Sabin Ⅱ型单价原液 |
1.6 主要培养基配制 |
1.7 仪器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假病毒反式包被 |
2.2 假病毒的纯化 |
2.3 D抗原检测 |
2.4 假病毒滴度检测 |
2.5 Wistar大白鼠免疫实验 |
2.6 血清中和抗体检测 |
2.7 结果判定 |
2.8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1 一剂Ⅱ型Sabin单价原液和Sabin突变株假病毒诱导中和抗体结果 |
3.2 二剂Ⅱ型Sabin单价原液和Sabin突变株假病毒免疫1周后中和抗体结果 |
3.3 二剂Ⅱ型Sabin突变株假病毒免疫3周后中和抗体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说明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缩略词表 |
附录Ⅱ 相关实验技术 |
附录Ⅲ 工溶液配制 |
附录Ⅴ 点突变序与Ⅱ型Sabin株序列比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研究进展 |
1.1.1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简介 |
1.1.2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表达系统 |
1.1.3 病毒样颗粒疫苗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
1.2 寨卡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
1.2.1 寨卡病毒的流行病学 |
1.2.2 寨卡病毒的分类 |
1.2.3 寨卡病毒结构和基因组结构 |
1.2.4 寨卡病毒的生命周期 |
1.2.5 寨卡病毒E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
1.2.6 寨卡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
1.3 脊髓灰质炎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
1.3.1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现状 |
1.3.2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 |
1.3.3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
1.4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研究进展 |
1.4.1 CCHFV的生物学 |
1.4.2 CCHFV的临床流行病学 |
1.4.3 CCHF的预防 |
1.4.4 CCHFV疫苗的研究进展 |
1.4.5 CCHFV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寨卡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和免疫原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细胞、病毒与菌株 |
2.1.2 试剂 |
2.1.3 抗体与抗体制备 |
2.1.4 重组杆状病毒v Ac-Zpr ME的构建 |
2.1.5 ZIKV病毒蛋白的表达和鉴定 |
2.1.6 ZIKV病毒样颗粒和病毒粒子的纯化与检测 |
2.1.7 ZIKV VLPs的免疫原性评价 |
2.2 实验结果 |
2.2.1 重组杆状病毒v Ac-Zpr ME的构建 |
2.2.2 ZIKV pr M和 E蛋白形成VLPs |
2.2.3 ZIKV VLPs的免疫原性研究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VLP诱导合胞体现象的抗黄病毒药物筛选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细胞、病毒、菌株与质粒 |
3.1.2 试剂 |
3.1.3 抗体与抗体纯化 |
3.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
3.1.5 质粒的构建及转染实验 |
3.1.6 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 |
3.1.7 免疫荧光分析 |
3.1.8 ZIKV滴度测定(空斑实验) |
3.2 实验结果 |
3.2.1 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Sf9细胞形成合胞体 |
3.2.2 黄病毒E蛋白在Sf9细胞中的细胞定位研究 |
3.2.3 ZIKV prME和E蛋白形成VLPs |
3.2.4 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合胞体现象的抗病毒筛选 |
3.2.5 AMS通过影响病毒入侵抑制黄病毒感染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脊髓灰质炎病毒样颗粒的构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细胞与菌株 |
4.1.2 试剂 |
4.1.3 抗体与抗体制备 |
4.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
4.1.5 病毒样颗粒的纯化和鉴定 |
4.2 实验结果 |
4.2.1 PVⅡP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
4.2.2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
4.2.3 PVⅡVP0,VP1和VP3 蛋白形成VLPs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样颗粒的构建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细胞、病毒与质粒 |
5.1.2 试剂 |
5.1.3 抗体 |
5.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
5.1.5 病毒样颗粒的纯化和鉴定 |
5.2 实验结果 |
5.2.1 重组杆状病毒v Ac-Gn Gc NP和 v Ac-Gn Gc的构建 |
5.2.2 CCHFV VLPs的纯化和鉴定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表位鉴定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菌株、质粒与细胞系 |
6.1.2 试剂 |
6.1.3 CCHFV膜蛋白Gn/Gc胞外区的诱导表达 |
6.1.4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流程 |
6.1.5 小鼠血清和杂交瘤细胞上清识别能力的检测 |
6.1.6 单克隆抗体线性识别位点的鉴定 |
6.2 实验结果 |
6.2.1 小鼠血清的检测 |
6.2.2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的筛选 |
6.2.3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的鉴定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7章 CCHFV膜蛋白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细胞、病毒、菌株与质粒 |
7.1.2 试剂 |
7.1.3 抗体 |
7.1.4 细胞转染 |
7.1.5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 |
7.1.6 非标定量质谱分析 |
7.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7.1.8 免疫荧光和共聚焦实验 |
7.2 实验结果 |
7.2.1 诱饵蛋白Gn/Gc及其宿主互作蛋白的SDS-PAGE和 Western blot分析 |
7.2.2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非标定量质谱分析 |
7.2.3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7.2.4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
7.2.5 间接免疫荧光验证质谱结果 |
7.3 讨论 |
7.3.1 线粒体 |
7.3.2 内质网 |
7.3.3 细胞骨架 |
7.3.4 外泌体和囊泡 |
7.4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脊髓灰质炎Ⅲ型病毒D抗原及其检测试剂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脊灰Ⅲ型病毒Sabin株D抗原及C抗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脊灰Ⅲ型病毒D抗原兔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三章 脊灰Ⅲ型病毒D抗原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四章 脊灰Ⅲ型病毒D抗原检测试剂盒组装、验证和初步应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抗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中和抗体替代活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假病毒的构建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 |
1.2 病毒 |
1.3 菌体 |
1.4 质粒 |
1.5 实验主要试剂 |
1.6 实验主要耗材 |
1.7 实验主要仪器 |
1.8 生物学软件及网站 |
2. 实验方法 |
2.1 相关载体的构建及转染 |
2.2 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假病毒制备 |
2.3 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假病毒生物学鉴定 |
3. 实验结果 |
3.1 衣壳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 |
3.2 转染用RNA的制备 |
3.3 转染获取脊髓灰质炎假病毒 |
3.4 假病毒生物学鉴定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血清抗Sabin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效价检测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病毒 |
1.2 细胞 |
1.3 血清 |
1.4 主要耗材及试剂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以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_(50))检测病毒感染性 |
2.2 血清中和抗体检测 |
2.3 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假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感染性结果 |
3.2 血清中和试验结果 |
3.3 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假病毒血清中和试验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ELISA方法测血清中和抗体 |
引言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耗材 |
1.2 仪器设备 |
1.3 试验主要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竞争性ELISA方法测中和抗体 |
2.2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确定羊抗兔HRP酶标抗体与血清不反应 |
3.2 确定包被D抗原的最佳使用浓度 |
3.3 确定合适的标准曲线及酶标抗体的使用浓度 |
3.4 该竞争性ELISA方法的精密度 |
3.5 应用该竞争性ELISA方法确定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效价 |
3.6 D抗原替换成C抗原的ELISA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缩略语表 |
附录Ⅱ 实验操作 |
附录Ⅲ 溶液配置 |
附录Ⅳ 构建质粒用基因序列 |
附录Ⅴ 骨架PV Flu mc及载体质粒pcDNA3.1图谱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单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研究和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脊灰疫苗发展与消灭脊灰 |
1.1 脊灰疫苗广泛使用与脊灰病例数迅速下降 |
1.2 全球消灭脊灰现状 |
1.3 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面临的挑战 |
2 免疫策略的改变 |
3 使用mOPV的必要性 |
4 mOPV免疫原性及其在应急免疫活动中的优势 |
4.1 mOPV与tOPV的比较 |
4.2 mOPV与bOPV的比较 |
5 mOPV的应用 |
6 结语与展望 |
四、消灭脊髓灰质炎免疫方案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现状及我国疫苗免疫策略的思考[J]. 张淑君,方明礼,胡向科,黄铭华,王志勇,杨彦华,颜洁,赖智维,高立冬. 实用预防医学, 2022(01)
- [2]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现状及我国疫苗免疫策略的思考[J]. 张淑君,方明礼,胡向科,黄铭华,王志勇,杨彦华,颜洁,赖智维,高立冬. 实用预防医学, 2022(01)
- [3]预防为主服务健康,百年筑就免疫长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免疫规划工作和成就回顾[J]. 马超,安志杰,王富珍,李艺星,李克莉,余文周,张国民,郝利新,刘燕敏,温宁,曹雷,郑徽,王华庆,尹遵栋.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6)
- [4]上海市Ⅲ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循环事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常规疫苗接种工作的启示[J]. 郭翔,李智,杨建萍,胡家瑜,黄卓英,仇静,马晓英,段建芳,孙晓冬.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12)
- [5]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性问题分析[D]. 彭扬.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6]脊髓灰质炎Ⅱ型减毒株中和位点变异与免疫原性的研究[D]. 吴雅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D]. 戴诗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20(02)
- [8]脊髓灰质炎Ⅲ型病毒D抗原及其检测试剂盒的研究[D]. 刘硕.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2020(01)
- [9]抗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中和抗体替代活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D]. 张冰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单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研究和应用进展[J]. 马汝飞,赵婷,李菁,杨净思.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