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证保“混”得很谨慎(论文文献综述)
杨燕青,周艾琳[1](2016)在《加息一次并非“世界末日”》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全球经济可谓处于一个“诡异的新常态”之中——资产泡沫膨胀导致各界对于美联储的一次加息都战战兢兢;迟迟没有推进的结构性改革进一步“绑架”了全球央行;危机后的银行业监管大大强化,但影子银行的风险又此起彼伏;技术革命理应提升生产率,然而却事与愿违。面对这?
郭洪川[2](2015)在《中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保险业经历了从恢复国内业务到持续发展壮大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监管部门对保险行业的监督管理不断改革完善,逐步形成了偿付能力监管、公司治理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的保险监管体系框架。其中,市场行为监管已经成为保险监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以来,各国充分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推动金融监管改革,加大了消费者保护力度。我国保险监管也将保护消费者利益作为根本目标,推出了诸多改革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保险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并围绕监管能力和监管体系现代化,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消费者利益保护和市场化改革密切联系的保险市场行为监管如何改革,成为一项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深入分析考察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系统地规划设计市场行为监管体系,提出改革目标、思路和重点措施,对于认识保险监管规律,指导我国保险监管改革,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正文共有7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对象、意义、目的、思路、方法、内容及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第2章,对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梳理。国外对保险条款费率监管、保险消费者保护、监管组织体制、反保险欺诈等保险市场行为监管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2000年以来,国内对保险市场行为监管及相关主题的探讨明显增多,研究涉及了保险合同的法律规制、保险费率监管、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但总体上看,这些研究通常仅涉及市场行为监管的某个单独的方面,缺乏对市场行为监管各领域的系统全面考察。第3章,从制度变化和监管实践的角度,回顾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历史变迁,总结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内容与方式,分析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的必要性。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经历了监管起步、整体框架初步构建、体系基本形成、以竞争行为为重点、竞争行为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并重等五个阶段。保监会成立以来,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的内涵和外延已经较为清晰,保险市场行为监管主要包括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市场行为监管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保险监管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只有不失时机地推进市场行为监管创新变革,才能有效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切实维护好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现保险监管的总体目标。第4章,提出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分析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与路径。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提高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的法制化水平,建立市场长期声誉机制,提升市场行为监管效率,强化监管的有效性。在推进市场行为监管改革中应遵循依法推进与积极创新相结合、统筹兼顾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坚持放松管制与严格监管相结合、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等原则。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建立健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等。第5章,对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体系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的基本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与维护市场秩序并重的二元目标。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应当突出依法为民、公开公正、务实高效、综合治理、风险导向等原则。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的核心内容包括保险产品费率监管、市场销售行为监管、保险服务行为监管、保险中介行为监管、保险欺诈行为监管等;市场行为监管方式和工具包括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市场违规行为处理、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监管、信访与投诉处理等。第6章,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重点与对策。首先是推进产品费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利率费率定价,完善保险产品管理机制,推进保单通俗化便利化改革,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其次,推进市场行为合规监管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经营规则与监管体系,建立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机制,完善市场行为合规监管组织机制,推进监督检查工具创新。第三,推进保险服务监管改革,推进保险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保险服务评价和信息披露体系,完善保险服务监督和信访投诉处理机制。第四,推进市场行为监管组织与运行机制改革,理顺保险监管内部职责,应理顺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保险行业协会职能,同时,应当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市场行为监管力量,优化监管队伍结构,健全监管人员教育培训体系。第7章,结论与建议。对主要结论进行综述,提出保险监管政策建议:高度重视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清晰界定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明确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目标;确立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的政策取向;系统推进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建立健全保险市场行为监管体系。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整体上对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保险市场行为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第二,对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体系进行总体设计,提出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的目标、核心内容和工具体系。第三,提出了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的目标、原则与思路,确定了产品费率市场化、市场行为合规监管、保险服务监管、监管组织与运行机制等4大改革重点领域,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刘进军[3](2015)在《中国区域金融协调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金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区域发展规划、实体成长预期、金融参与方目标、金融监管政策等的限制,产生了诸多不协调问题。解决区域金融不协调问题,从根本上促进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大更加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能否建立起高效的区域金融协调机制,有效合理的利用金融资源,促进区域金融平稳、协调发展是保证上述目标实现的关键。面对新的形势,区域金融协调机制的相关理论亟待补充和完善。由于我国省级行政区域是在充分考虑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历史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划分的,同时,省级行政区域内政府机关、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门类齐全,在承上启下、推动全国整体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论文着重研究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内金融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旨在构建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机制框架,为区域金融协调、稳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现状及不协调的表现形式。在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对不协调进行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的实证检验后,通过区域金融各参与方博弈模型,从区域金融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博弈角度对区域金融不协调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比国际上区域金融协调的相关实践,提出了构建以区域金融协调委员会为单一协调主体,包括组织保障、收益平衡、风险防控、矛盾调处四个工作组在内的区域金融协调机制的基本架构及相关政策措施,从而有效协调区域金融监管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推动区域金融协调、稳定发展。
许弘林[4](2007)在《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与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普遍开始致力于国家(地区)内金融市场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QFII制度在印度、巴西、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应运而生。这些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在本币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不失为一个稳妥、有效地通过证券市场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增加市场资金供应、完善投资者结构、引进先进的投资理念、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同时又能防止短期炒作,达到吸引中长期投资的目的。2002年11月7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并于同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已批准了52家海外机构的QFII资格,QFII机构的投资额度已经达到了99.95亿美元,另外,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最近也表示,到2007年年底,要把投资额度扩大到300亿美元。至此,QFII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许多方面都影响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及其他参与主体的行为。QFII的引入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会,QFII的引入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的经济金融体系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但是我国的国情与上述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不同,QFII的引入到底对我国经济金融体系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值得我们深究。譬如QFII在我国有怎样的投资行为和投资绩效?有无值得借鉴之处?QFII对我国证券市场有什么具体的影响?QFII对上市公司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基于政府层面,QFII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怎样的挑战?最后就是现存的QFII制度下有何缺陷需要改进?本文写作目的就是要回答上述几大问题。全文分为7章,具体内容为:第一章“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与QFII制度有关的三个理论:资本自由化理论、证券市场国际化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接着分别对QFII制度与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第二章“我国QFII制度述评”本章首先介绍了印度、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等新兴国家和地区QFII的发展经验和教训,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QFII的发展现状和基本制度框架以及我国QFII操作流程。最后,结合国外经验对我国QFII进行了总体评价。一是QFII主体资格门槛较高;二是在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方面,规定较宽松;三是资金出入境限制较为严格;四是对外开放市场路径选择方面,较直接和积极。第三章“QFII在我国的投资行为及投资绩效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QFII的投资行为特点,一是QFII的资产组合具有长期性、进攻性、全面性和均衡性特征;二是组合投资为主,投资风格多样;三是投资品种具有明显特色;四是关注具有比较优势、回报稳定的行业:五是强调资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最后利用QFII重仓股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QFII的投资绩效,得出QFII投资具有良好的绩效。最后针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QFII投资行为的转变做出分析。第四章“QFII对证券市场的总体效应分析”本章首先通过事件分析法,以2002年以来沪深两市的绩优蓝筹股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QFII制度对中国证券市场总体的短期效应,得出暂时来看QFII制度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并不明显的结论并对此结论进行了解释。一是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外资申请成为QFII的热情虽高,但是其实际投资证券市场的资金相对于整个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来说却非常有限,远没能成为市场主流;二是QFII进入时间尚短。最后从改善投资者结构、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促进我国证券市场金融创新、强化证券市场价格机制功能、给证券公司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和挑战等五个方面分析了QFII对证券市场总体的长期影响。第五章“QFII对上市公司的效应分析”主要从四个角度讨论了QFII对上市公司的效应:即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金融工具的创新和价值管理理念。认为,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QFII在具有实现股市增资、改善证券市场结构功能的同时,必然也会对我国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经营业绩,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融资工具创新以及推进上市公司价值管理理念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第六章“QFII对金融监管和的效应分析”本章主要从金融监管模式、投资者保护、外汇市场监管三个方面来分析QFII的引入对我国金融监管以及货币政策的效应。QFII给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带来了挑战,给投资者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QFII的引入对我国的外汇市场平衡和外汇市场监管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七章“我国现行QFII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及结论舆政策建议”讨论了我国现行QFII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包括一.QFII制度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主要是外汇过剩)下开放太快:二.外资对国内上市公司存在控制权掌握的问题;三.对我国金融体系可能造成的国际传导性风险问题;四.QFII制度现存税收制度的问题;五.我国QFII制度的其他缺陷。同时提出完善我国QFII制度的对策。一、坚持渐进式的开放QFII制度,反对在人民币升值、外汇剧增下快速开放:二、强化对外资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的法律规范与约束;三、强化对于QFII的税收制度及信息批露管理制度;四、培养精通国际金融证券业务的人才:五、研究丰富金融衍生产品等避险工具:六、完善监管体制,加强与境外监管机构合作;七、提高政策透明度,稳定QFII投资者的信心。第八章结语
二、银证保“混”得很谨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证保“混”得很谨慎(论文提纲范文)
(1)加息一次并非“世界末日”(论文提纲范文)
加息一次并非世界末日 |
央行不可与监管职责分离 |
技术革命尚未提升TFP |
(2)中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2.1 保险市场行为 |
1.2.2 保险市场行为监管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保险条款费率监管 |
2.1.1 保险费率监管的原因与目的 |
2.1.2 保险费率监管的内容与方式 |
2.1.3 保险费率监管的影响 |
2.1.4 保险条款格式监管 |
2.2 保险消费者利益保护 |
2.2.1 保险消费者保护的原因与机制 |
2.2.2 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监管 |
2.2.3 保险销售与中介行为监管 |
2.3 反保险欺诈 |
2.3.1 反保险欺诈的意义 |
2.3.2 反保险欺诈的措施 |
2.3.3 反保险欺诈的重点领域 |
2.4 市场行为监管体制与评价 |
2.4.1 市场行为监管组织 |
2.4.2 市场行为自律与监管 |
2.4.3 市场行为监管评价 |
2.5 国内相关研究 |
2.5.1 保险监管体制机制研究 |
2.5.2 保险产品监管研究 |
2.5.3 保险消费者保护研究 |
2.6 小结 |
第3章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演变与改革必要性 |
3.1 保险市场行为监管 |
3.1.1 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的历史沿革 |
3.1.2 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的主要内容 |
3.2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的演变 |
3.2.1 保险市场行为监管起步阶段(1983-1994) |
3.2.2 市场行为监管框架体系初步构建阶段(1995-1998) |
3.2.3 市场行为监管体系基本形成阶段(1999-2002) |
3.2.4 以竞争行为为重点的市场行为监管阶段(2003-2008) |
3.2.5 竞争行为监管和保护消费者权益并重阶段(2009 年至今) |
3.3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3.3.1 进一步推动市场行为监管改革是保险市场发展形势提出的必然要求 |
3.3.2 推动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
3.3.3 推动市场行为监管改革是全面深化保险业和保险监管改革的必然要求 |
3.4 小结 |
第4章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
4.1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的总体目标 |
4.1.1 提升监管法制化水平 |
4.1.2 健全市场长效声誉机制 |
4.1.3 提升监管效率 |
4.1.4 增强监管有效性 |
4.2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遵循的原则 |
4.2.1 坚持依法推进与积极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4.2.2 坚持统筹兼顾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
4.2.3 坚持放松管制与严格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
4.2.4 坚持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 |
4.3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4.3.1 进一步加强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4.3.2 建立健全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机制 |
4.3.3 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 |
4.4 小结 |
第5章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体系的总体设计 |
5.1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的目标 |
5.1.1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在监管体系中的定位 |
5.1.2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的基本目标 |
5.1.3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原则 |
5.2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的核心内容 |
5.2.1 保险产品费率监管 |
5.2.2 市场销售行为监管 |
5.2.3 保险服务行为监管 |
5.2.4 保险中介行为监管 |
5.2.5 保险欺诈行为监管 |
5.3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方式与工具 |
5.3.1 市场行为现场检查 |
5.3.2 市场行为非现场监管 |
5.3.3 市场违规行为处理 |
5.3.4 市场行为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监管 |
5.3.5 信访与投诉处理 |
5.4 小结 |
第6章 我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重点与对策 |
6.1 推进产品费率市场化改革 |
6.1.1 逐步放开利率和费率定价 |
6.1.2 完善保险产品管理机制 |
6.1.3 推进保单通俗化便利化改革 |
6.2 推进市场行为合规监管机制改革 |
6.2.1 建立健全经营规则与监管体系 |
6.2.2 建立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机制 |
6.2.3 完善市场行为合规监管组织机制 |
6.2.4 推进监督检查工具创新 |
6.3 推进保险服务监管改革 |
6.3.1 推进保险服务标准化 |
6.3.2 建立健全保险服务评价和信息披露体系 |
6.3.3 完善保险服务监督机制 |
6.3.4 完善信访投诉处理机制 |
6.4 推进市场行为监管组织与运行机制改革 |
6.4.1 理顺保险监管内部职责 |
6.4.2 理顺保险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关系 |
6.4.3 加强保险监管队伍建设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国区域金融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总体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5 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区域的内涵与界定 |
2.2.2 区域金融协调机制的内涵与界定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金融发展理论 |
2.3.2 方法论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状况及各参与方不协调的现状 |
3.1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状况 |
3.2 中国区域金融各参与方不协调现状 |
3.2.1 金融企业与地方政府 |
3.2.2 金融企业与实体企业 |
3.2.3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
3.2.4 金融政策与区域经济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区域金融不协调的实证检验 |
4.1 政府干预、机构监管与银行业运行绩效——微观层面实证检验 |
4.1.1 研究思路与模型构建 |
4.1.2 数据分析与统计描述 |
4.1.3 实证检验过程与结果 |
4.1.4 结果稳定性检验 |
4.2 政府干预、实体经济运行与区域金融发展——宏观层面实证检验 |
4.2.1 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强弱程度的区域划分 |
4.2.2 模型设定、指标设计与数据分析 |
4.2.3 实证检验过程与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区域金融各参与方相互关系的经济分析 |
5.1 基本假设 |
5.2 两机构间的关系分析 |
5.3 有偏向性的机构 |
5.4 寻租与俘获 |
5.5 金融监管与地方政府干涉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域金融协调机制构建的国际实践 |
6.1 欧盟区域金融协调机制 |
6.1.1 欧盟区域金融监管协调主体 |
6.1.2 欧盟区域金融协调背景及目标 |
6.1.3 欧盟区域金融协调具体操作 |
6.1.4 欧盟区域金融协调机制的效果 |
6.1.5 欧洲区域金融协调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
6.2 美国区域金融协调机制 |
6.2.1 美国金融监管与协调主体 |
6.2.2 美国区域金融协调目标与措施 |
6.3 日本区域金融协调机制 |
6.3.1 日本金融监管与协调主体 |
6.3.2 日本区域金融协调目标与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区域金融协调机制的构建 |
7.1 中国区域金融协调机制的基本架构 |
7.2 中国区域金融协调机制的运行机理 |
7.3 推动中国区域金融协调机制有效运行的政策措施 |
7.3.1 完善区域金融体系 |
7.3.2 加强地方政府治理 |
7.3.3 防控区域金融风险 |
7.3.4 优化区域金融法制环境 |
参考文献 |
(4)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逻辑结构和章节安排 |
一、逻辑结构 |
二、章节安排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QFII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资本自由化理论 |
二、证券市场国际化理论 |
三、金融深化理论 |
第二节 QFII与证券市场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QFII与证券市场发展的研究综述 |
二、QFII对证券市场相关主体的影响 |
第三节 QFII与上市公司互动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QFII与上市公司互动效应的研究综述 |
二、QFII影响上市公司的途径研究 |
第四节 QFII与金融监管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QFII与金融监管的研究综述 |
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对策研究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我国QFII制度述评 |
第一节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QFII的发展 |
一、印度QFII的发展 |
二、韩国QFII的发展 |
三、我国台湾地区QFII的发展 |
四、论新兴证券市场QFII及其对中国大陆证券市场的启示 |
第二节 我国QFII的发展现状 |
一、QFII制度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
二、我国实施QFII的现状 |
第三节 我国QFII的制度框架 |
一、我国QFII的制度框架的基本内容 |
二、我国QFII的制度设计分析 |
第四节 我国QFII的操作流程 |
第五节 我国QFII的总体评价 |
一、QFII的主体资格门槛较高 |
二、在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方面,规定较宽松 |
三、资金出入境限制较严格 |
四、对外开放市场的路径择方面较直接积极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QFII在我国的投资行为和投资绩效分析 |
第一节 我国QFII的投资行为和投资绩效分析 |
一、QFII在我国的投资现状 |
二、我国QFII的投资行为特点 |
三、我国QFII的投资绩效分析 |
第二节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QFII投资的转变 |
一、关于股权分置改革 |
二、QFII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 |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QFII制度的影响分 |
四、股权改革前后QFII投资的转变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QFII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总体效应分析 |
第一节 QF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总体的短期效应分析 |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
二、研究方法——事件分析法 |
三、实证检验结果 |
四、对实证结果的解释 |
五、本节小结 |
第二节 QFII对我国证券市场总体的长期效应分析 |
一、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 |
二、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 |
三、促进我国证券市场金融创新 |
四、强化证券价格机制功能 |
五、给证券公司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和挑战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QFII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一节 QFII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效应分析 |
一、股权结构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 |
二、QFII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机制分析 |
第二节 QFII对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披露的效应分析 |
一、信息对称和不对称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表现 |
三、QFII对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披露的效应分析 |
第三节 QFII对上市公司创新金融工具的效应分析 |
一、金融工具创新理论 |
二、QFII对上市公司融资工具创新的影响 |
第四节 QFII对上市公司形成价值管理理念的效应分析 |
一、企业价值管理理论 |
二、QFII引入对上市公司管理理念的影响 |
本章小节 |
注释 |
第六章 QFII对金融监管的效应分析 |
第一节 QFII对金融监管模式的挑战 |
一、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二、QFII引入对现行金融监管模式的挑战 |
第二节 QFII、投资者保护和金融监管的转变 |
一、QFII引入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路径 |
二、QFII引入对投资者保护的具体效应 |
三、金融监管与投资者保护 |
第三节 QFII对外汇市场监管的影响效应 |
一、我国外汇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QFII的引入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
四、QFII的引入对外汇市场监管的挑战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七章 我国现行QFII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及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我国现行QFII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
一、QFII制度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情况下开放偏快 |
二、外资对国内上市公司存在控制权掌握的问题 |
三、对我国金融体系可能造成的国际传导性风险问题 |
四、QFII制度现存税收制度的问题 |
五、我国QFII制度的其他缺陷 |
第二节 本文主要结论 |
一、QFII在我国的投资行为和投资绩效 |
二、QFII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总体效应 |
三、QFII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效应 |
四、QFII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效应 |
五、我国现行QFII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我国QFII的政策建议 |
一、坚持渐进式的发展QFII战略,切忌快速开放 |
二、强化外资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的法律规范及约束 |
三、强化对于QFII的税收制度及信息批露管理制度 |
四、培养精通国际金融证券事务的人才 |
五、研究丰富金融衍生产品等避险工具 |
六、完善监管体制,加强与境外监管机构合作 |
七、提高政策透明度,稳定QFII投资者的信心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银证保“混”得很谨慎(论文参考文献)
- [1]加息一次并非“世界末日”[N]. 杨燕青,周艾琳. 第一财经日报, 2016
- [2]中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研究[D]. 郭洪川. 吉林大学, 2015(08)
- [3]中国区域金融协调机制研究[D]. 刘进军. 天津财经大学, 2015(10)
- [4]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与影响研究[D]. 许弘林. 复旦大学,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