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局——2004年投资策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1](2021)在《电网投资能力和投资策略的评价与分析》文中提出电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网项目投资大,涉及范围广,开展电网投资策略的分析和研究,为电网公司的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合理安排电网建设项目、提升电网公司的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影响投资能力和投资策略的主要因素,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电网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在电网投资能力的评价方面,本文首先对影响投资能力的因素进行了总结,然后从投资风险和投资能力结构两方面构建了电网投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求取指标权重,然后运用TOPSIS法对电网投资能力进行评价。(2)在电网投资策略评价方面,本文首先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4方面对电网投资策略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投资策略影响因素从投资风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构建了电网投资策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阈值法识别投资策略评价关键指标,既突出了投资者的主要意图,同时确保了投资评价的全面性。最后采用综合加权法对投资策略水平进行评价。(3)将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应用于某省电网建设项目的决策评价,结合历史数据,提出了投资决策应该着重考虑的因素,给出了投资项目的最优方案。
张晨[2](2021)在《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及对结构演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金融创新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风险投资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助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创业企业发展,对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风险投资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风险投资网络化发展的作用也愈加显着。风险投资网络社群作为风险投资网络化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表现,不仅展现了风险投资机构在网络空间中的集聚现象,也展示了一种介于整体网络和自中心网络之间的、建立在风险投资机构交互偏好基础之上的中观网络结构。现有少量关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研究,大多从静态视角出发,集中在社群探测、社群的影响等方面,缺乏从动态视角出发关注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关系变动的相关研究。与风险投资行业实际的快速扩张、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广泛存在相比,相应的理论研究略显滞后,无法系统性探索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运行规律,难以为风险投资机构依靠社群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文试图探索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并搭建围绕社群关系变动的整体研究框架,分别探究社群关系变动机理以及关系变动对结构演化的影响,进而为风险投资行业的网络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论文首先厘清了风险投资网络中的社群现象、并对社群类型以及社群特征进行分析;其次,通过扎根理论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并对整体研究框架进行构建;第三,探究关系变动影响因素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构建纵向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数据集,采用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SAOM)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分析关系变动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的影响,采用基于主体建模的仿真分析方法构建基于关系变动的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模型,探究关系变动与不同社群结构演化的关联。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性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打破了现有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琐碎且零散的局限,全面且系统地提炼、归纳影响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重要因素,从机构层面、机构间关系层面和社群整体层面识别了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已存在少量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视角涉及了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但是相关研究零碎化的散落在大量文献中且鲜见针对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显得分散且缺乏系统。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确定了多层次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属于微观主体层面的市场地位和社群地位因素,属于主体间关系层面的地理邻近和认知邻近因素,属于社群局域层面的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因素。本研究全面且系统地提炼和归纳了决定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丰富了中观层次风险投资网络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第二,破解了社群关系变动中的社群关系形成过程和社群关系解散过程,厘清了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形成、关系解散的关系,揭示了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内在规律和机理。跳出了关系变动研究中只关注关系形成的研究范式,将关系变动划分为关系形成过程和关系解散过程,从更完整的视角分析了网络社群关系变动。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对社群关系形成和关系解散的影响,发现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有利于促进社群关系的形成、不利于社群关系解散;认知邻近有利于社群关系的形成、不利于社群关系解散,地理邻近有利于推动社群关系的形成但对社群关系解散没有显着影响;市场地位有利于推动社群关系的形成、不利于社群关系解散,社群地位有利于推动社群关系形成且会促进社群关系解散。研究结论能够系统、深刻地揭示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机理和内在规律,丰富了组织间关系动态的研究内容。第三,构建了关系变动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揭示了不同关系变动情境中风险投资机构的社群行为偏好,辨析了关系变动过程的持续累积如何引起聚集性、地位不对称性、可达性等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的强弱差异。为了突破现有研究大多基于静态视角探究网络社群结构的局限,搭建关系变动微观过程与全局网络社群结构之间的共演关联。本研究界定了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形成和关系解散的社群行为,分情境探讨了关系变动过程中社群行为聚合导致社群演化过程、路径的差异,构建基于关系变动的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对不同关系变动情境中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演化过程和结构变量演变过程进行了刻画。研究发现了关系变动对社群结构演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情境依赖性,破解了关系变动过程中不同社群行为选择偏好对社群结构动态演变的影响,从而深化了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涌现的权变特征。
周慧琦[3](2021)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投资效率测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一带一路”合作进程的逐步推进,投资机会与风险并存,如何顺应发展规律抓住投资机遇,规避投资风险一直是我国探讨的主题。因而熟悉投资环境,了解投资现状,分析影响我国直接投资的因素并探寻潜在投资空间大小,成为该主题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的第九年,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企业对沿线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直接投资质量显着提高,投资潜力巨大。但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性爆发始料未及,伴随着全球经济形式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些背景下,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战略需要重新定位,制定最优直接投资策略的前提是充分分析沿线国家的投资现状和条件、投资影响因素以及沿线国家的投资效率水平。论文的研究主体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含的国家多、领土面积广,各个国家要素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投资现状表明我国对不同国家的直接投资有差异,因此了解并掌握各类影响因素对直接投资的作用规律,会对实际情况具有较大的帮助。论文紧扣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与沿线国家的投资效率这一主题,整体内容由七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为绪论,包括文章核心研究内容的思路、背景和意义。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在总结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章涉及到的概念界定。第三章为沿线国家投资现状和主要条件分析,主要从宏观层面分析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已经进行到何种程度以及对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基础设施和资源条件进行分析。第四至六章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对影响我国直接投资的因素进行梳理,选择合适的变量和分析模型,并结合这些变量的作用原理,提出相应假设并检验。选用了跨度14年的直接投资数据,基于引力模型,使用混合回归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中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东道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和制度差异与直接投资呈现正向关;地理成本、劳动生产率与直接投资呈现负相关关系。同时按照联合国标准,对不同经济水平的沿线国家进行分类,分别分析我国对不同经济体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发现上述因素在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样本量中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第五章对投资效率进行测算,基于前一章得到的模型方程式,首先测算了沿线国家的投资潜力,基于该结果随后测算了投资效率。第六章基于测算的投资效率结果,对我国投资的重点区域和产业行业进行了梳理。第七章为主要结论和建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空间巨大,但目前我国直接投资活动基于投资经验和投资安全,多选择地理距离较近,经济发展较好的沿线国家。倘若沿线国家的市场规模、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一些基础条件较为优秀或投资潜力较大时,我国则会选择地理位置相对较远,政治制度与中国差异较大的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基于本篇文章的研究,结合沿线国家不同影响要素和投资效率水平进行对外投资活动,选择更多投资目标国,丰富投资形式,扩宽投资领域,加强与投资效率较高国家的联系。
付晓旭[4](2021)在《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指出放开发电、售电等属于竞争性环节的价格,管住输电、配电等属于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明确意见。在电力体制与国企“双重改革”背景下,电网企业需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模式,促进资本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改进国有企业机制。论文以国有电网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业务投资领域选择、投资成效分析和运营优化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了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电网企业层面三个维度出发,梳理了国有企业混改的相关政策;研究了国企混改分类、分层、各类资本参与的途径,提出了混改的基本流程,旨在为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模式研究提供框架。(2)构建了电网企业适合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提出了综合能源服务、竞争性配售电、分布式能源微网、电动汽车充电等混改业务类型;基于SWOT模型,分析了电网企业发展混改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3)构建了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光伏选址、电动汽车充电、储能等业务投资可行性;分析了微网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计算了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基于风电光伏等不确定性,引入CVaR方法和鲁棒随机优化理论,构建了微网业务多情景投资运营优化模型。(4)构建了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冷热电综合能源市场交易业务模式;构建了冷热电综合能源运营优化模型;选取典型示范工程开展实例分析,分析了电网企业投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盈利情景,以及风电与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效果等。(5)构建了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对配售电混改业务经营模式进行梳理;以资产利用率为投资优化目标,建立含分布式电源的增量配电业务投资优化模型;基于博弈分析,构建电网企业售电业务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6)构建了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组合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建立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与序关系分析法给指标集成赋权,构建了组合混改业务的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袁婕[5](2020)在《基于价值链的GX影视公司投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投资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策略的成败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影视企业投资金额较大,时刻面临着资金周转等难题。因此,影视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投资策略至关重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如何避免低效、无效投资,合理安排投资项目已成为影视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基于价值链活动针对GX影视公司投资策略进行深入讨论,有助于帮助GX影视公司完善自身的投资活动。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以我国影视行业中的标杆企业GX影视公司为例,在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投资的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投资方式、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和募集资金的分配情况四个方面对其投资策略进行深入讨论,并基于价值链对GX影视公司的投资策略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研究结论,为该企业及其他影视企业提供参考。GX影视公司的的投资策略具有扩张性、多元化,呈现出泛娱乐化格局。基于此,本文建议GX影视公司应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出影视投资重点;针对企业投资的薄弱之处,理性化投资;同时注重扩张步伐,避免盲目投资。
刘涛[6](2020)在《基于网格化分析的城区配电网网架优化与台区运维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配电网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相应的规划标准、投资力度也逐步上升。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配网规划、投资和运维管理仍依靠人工管理,规划决策过程、成果校验全都依赖于工作人员的经验,不能满足国网公司能源互联网战略背景下配电网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以供电可靠性提升为目标,对配电网网架优化规划和台区运维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基于k-means聚类和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供电网格化划分模型,提出了基于多目标的规划决策方法,并基于数据可视化理念设计了面向台区经理的台区运维管理工具。首先使用模糊理论量化分析了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服务快速发展对负荷密度参数选取的影响,综合考虑规划用途、地理区位、负荷密度、可靠性要求等因素,以负荷均匀分布为目标,提出了基于聚类思想的供电单元划分方法,用以解决人工规划时无法决策供电单元数量、规模的问题。随后以跨越自然标志最少、距离上级变电站综合距离最近为对目标,以供电负荷规模、供电单元互相可达等为约束,对供电单元、网格划分的目标、约束以及方法进行了建模,实现了网格划分优化,从而优化供电网格。进而构建了以新建线路投资最小为目标且综合考虑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供电半径约束的配电网目标网架规划模型。为了确定年度投资策略,开展配电网结构分析并明确急需解决的问题集,基于分析结果和目标网架,构建了以投资能力为约束,以供电能力、实现目标网架能力最优为目标的投资策略优化模型。最后,以山省某县级市的城区配电网为例进行实际分析,完成该区域的网格化划分、负荷预测,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并完成投资策略建模分析等工作,形成了该地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中短期投资策略。在实现中低压核心网架结构优化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处于配电网最末端的台区,基于监测数据,围绕评估台区状态、确定台区运维方案等内容,对台区运维管理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定位于服务一线员工的台区运维管理方法,设计了系统基本功能并开发了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
赵鑫[7](2020)在《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异常迫切。为了应对这种需求,我国自2014年起成立了数量众多、总规模庞大的政府投资基金。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基金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各自优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起兼容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机制的投资策略体系,并完善相应的财政支持机制,以最小化政府干预的成本,最大化政府投资基金的干预收益,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和经济效应。而以往的研究或偏重于宏观战略的探讨、或偏重于微观效果的分析,缺乏宏观目标与微观机制相融合的分析视角。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的研究,将财政的宏观策略目标与基金的微观效率目标相统一,建立起目标清晰、路径明确的投资策略和财政支持体系,为更好的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失灵,正是因为市场失灵的存在,才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纠正市场失灵。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合力,突破关键领域的发展瓶颈。政府投资基金则是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基金运作中,要实现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兼顾,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投资策略体系,而这一策略体系要得到有效的执行,离不开完善的财政支持机制。本文从投资方向、投资方式和投资时点三个维度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模型,并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力的印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美国经验的深入对比分析,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而这方面也正是中国政府投资基金面临的短板,急需完善相关机制。结合理论、实证和美国经验的分析,本文对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基金、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投入产出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向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应该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为宏观策略目标,投资于带动效应强、市场失灵显着、社会综合收益高的产业。实证分析显示,政府投资基金对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产业进行投资后,切实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并且这种促进效用是其他财政支出方式所不具有的。2、通过分阶段、分行业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式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在政府干预成本低、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干预成本高、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投资基金采取间接投资方式取得的效果更好,尤其是混合所有制的管理人具有最优的投资效果,应给予重点支持。3、通过分阶段效果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时点策略的有效性。即财政应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加强对政府投资基金的资本和机制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基金的积极投资带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政府投资基金对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都更显着。4、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三维度投资策略的合理性,并指出财政支持机制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和A基金的失败教训,验证了遵循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是实现政府投资基金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两只基金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得以切实执行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建立了兼容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体系。2、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为财政创新投入方式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撑。3、从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高度,提出了系统性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政策建议。
李信亭[8](2020)在《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升级;此外,文化和旅游部在2018年的合并组建也进一步加快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有了结构性提升的根本需求。在已有关于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中,学者主要聚焦于联合投资、分阶段投资、专业化投资等方面,对于结合具体产业的投资策略研究以及充分结合产业链理论的投资策略研究相对较少。此外,在文旅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文旅产业基金成为新兴投融资方式的主力,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存在重大意义。为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并助力产业升级,ZL文旅产业基金于2020年年初设立,主要基于文旅产业上市公司ZL股份生态体系的产业链进行投资,但由于基金初步设立,具体投资策略仍在摸索过程中。本文选取ZL文旅产业基金为案例对象,在完成对该基金的发起人、设立意义及现存问题分析后,引出产业链投资策略设计研究的研究主题;并结合产业链及股权投资策略相关理论对其所处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分析,结合其他产业基金的产业链投资策略进行实践分析,最终从产业链架构搭建下的产业协作与项目投资布局,以及相关项目来源与阶段标准方面进行具体产业链投资策略设计研究;并在策略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在民宿酒店行业加以实践运用,结合基金目前所大力推动的民宿酒店产业布局情况对该策略应用效果进行简要评估。通过研究发现,对文旅产业基金而言,可通过与高投入长周期且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开展产业协作,与具有快速成长性与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进行项目投资两大途径构建完整产业链,抓住流量(营销分销)、运营、IP内容与科技四大方向,可实现整体产业链协同发展与赋能成长。本文选择从产业链视角切入进行文旅产业基金投资策略的设计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试图弥补现有投资策略研究中对特定行业投资策略研究的缺乏,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结合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ZL文旅产业基金当下的痛点需求,将理论基础与作者实习过程中所开展的实务操作相结合,为基金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李旭东[9](2020)在《腾讯生态圈构建的投资策略及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新兴技术结合,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同时,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差异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企业生存环境愈加恶劣,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应对逐渐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以及日渐差异化的消费者诉求。生态圈竞争成为企业新的竞争战略,互利共赢的生态圈决定着未来的发展空间,构建生态圈以变现前期靠烧钱聚集的“用户”,已成为互联网巨头致胜的重要法宝。生态圈的构建也正在成为企业向前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我国互联网三大巨头之一——腾讯作为研究对象,以其生态圈构建作为切入点,从投资规模、投资方式以及投资方向三个方面分析其构建生态圈的投资策略,探究投资策略与生态圈构建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生态圈对腾讯起到的协同效果来对投资策略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对腾讯案例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生态圈的构建路径是通过不同的投资策略激发生态圈的特征进而形成的。生态圈构建伴随着扩张性的投资,使得腾讯的投资风险在增长。但长期来看,随着生态圈与腾讯的协同效果逐渐体现,投资生态圈对企业发展是有利。基于腾讯生态圈的研究,本文对互联网企业以及传统企业提出了启示:单一形态的企业难以应对外界环境的改变,企业应该将构建生态圈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但是企业不能盲目的发展生态圈,要围绕核心能力构建生态圈从而实现与生态圈之间的协同。同时在生态圈的长期发展中,企业也要合理的扩张生态圈避免投资风险。本文通过对腾讯生态圈投资策略的研究,为生态圈的构建与投资策略之间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意义的理论拓展,同时在实践方面对互联网企业乃至传统企业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的空间。
王世耀[10](2020)在《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家。自2014年始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相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新增长点。而沿线国家资源禀赋不尽相同,与我国的合作基础、国家间的宗教、文化、历史认同感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的产业选择、经济目标也不同,区域内的投资具有复杂性,多维度等特点。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投资策略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依据商务部发布的历年中国对外投资公报,统计分析了中国对外投资总况,并在“一带一路”区域作了投资流存量及行业层面分析,明确了“一带一路”区域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新增长点的事实;进一步对沿线国家投资现状按照划定区域深入到产业层面做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现有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投资选择,主要是资源获取和低端制造加工的投资目的,但综合性投资已开始布局。考虑到“一带一路”区域的特点,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盟11国和中亚五国的数据,采用回归模型验证了对外产业投资的影响因素有劳动力规模,研发水平,基建设施等,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政策性因素来考虑对中国对外产业投资也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的比较研究,得出利用资源禀赋,在投资重点基础上,辐射区域的投资策略。基于研究结论与启示,提出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的三大建议。
二、布局——2004年投资策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局——2004年投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网投资能力和投资策略的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投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1 投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 投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2.1 构建原则 |
2.2.2 指标的选取 |
2.2.3 指标的一致化处理 |
2.2.4 无量纲化处理 |
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2.3.1 序关系法 |
2.3.2 变异系数法 |
2.3.3 组合赋权法 |
2.4 基于TOPSIS法的电网投资能力评价 |
2.5 算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网投资策略影响因素分析 |
3.1 技术指标 |
3.1.1 电能质量 |
3.1.2 电力供应 |
3.1.3 电力规划 |
3.1.4 经济运行 |
3.1.5 安全可靠 |
3.2 经济指标 |
3.2.1 投资约束 |
3.2.2 经济评价 |
3.2.3 宏观经济 |
3.3 社会指标 |
3.3.1 市场风险 |
3.3.2 停电风险 |
3.3.3 政策调控 |
3.4 环境指标 |
3.4.1 环境适宜 |
3.4.2 地理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模糊阈值法的电网投资策略综合评价 |
4.1 投资策略评价技术路线 |
4.2 投资策略评价指标体系 |
4.2.1 投资风险 |
4.2.2 经济效益 |
4.2.3 社会效益 |
4.3 基于模糊阈值法的投资策略关键指标筛选 |
4.3.1 投资策略评价指标等级判定 |
4.3.2 投资策略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算例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
(2)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及对结构演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风险投资与联合风险投资 |
1.3.2 风险投资网络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结构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相关研究 |
2.1.1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内涵特征 |
2.1.2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类型 |
2.1.3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识别算法 |
2.2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相关研究 |
2.2.1 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2 社群关系变动过程的相关研究 |
2.2.3 社群关系变动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 |
2.3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的相关研究 |
2.3.1 社群特征规模演化的相关研究 |
2.3.2 社群结构指标演化的相关研究 |
2.3.3 社群结构演化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3 我国风险投资网络社群识别与特征分析 |
3.1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识别 |
3.1.1 Louvain社群识别算法 |
3.1.2 社群探测数据 |
3.1.3 社群探测结果 |
3.2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特征分析 |
3.2.1 社群类型划分 |
3.2.2 社群特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探索与框架构建 |
4.1 研究方法选择与数据收集 |
4.1.1 研究方法选择 |
4.1.2 数据收集 |
4.2 资料分析 |
4.2.1 开放编码 |
4.2.2 主轴编码 |
4.2.3 选择性编码 |
4.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3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确定 |
4.4 研究框架构建 |
4.5 相关概念界定 |
4.6 本章小结 |
5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机理研究 |
5.1 概念模型构建 |
5.2 研究假设提出 |
5.2.1 社群嵌入对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 |
5.2.2 多维邻近对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 |
5.2.3 机构地位对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 |
5.3 研究设计 |
5.3.1 研究方法介绍——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 |
5.3.2 变量选取与测度 |
5.3.3 数据来源 |
5.4 实证分析与结果 |
5.4.1 假设检验 |
5.4.2 稳健性检验 |
5.5 结果讨论 |
5.5.1 社群嵌入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 |
5.5.2 多维邻近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 |
5.5.3 机构地位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 |
5.6 本章小结 |
6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对结构演化的影响 |
6.1 关系变动及其社群行为 |
6.1.1 关系形成及其社群行为 |
6.1.2 关系解散及其社群行为 |
6.2 基于关系变动的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模型 |
6.2.1 社群演化的模型设置 |
6.2.2 社群演化的过程描述 |
6.2.3 基于关系变动的社群演化路径分析 |
6.2.4 基于关系变动的社群演化仿真规则 |
6.2.5 仿真分析的变量测量 |
6.3 仿真结果分析 |
6.3.1 关系变动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影响的过程分析 |
6.3.2 关系变动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的影响分析 |
6.4 结果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实践启示 |
7.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2 原始访谈资料示例及概念编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3)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投资效率测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分析 |
2.1.1 对外直接投资 |
2.1.2“一带一路”倡议 |
2.1.3 投资潜力与投资效率 |
2.2 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成果 |
2.2.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外学者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研究 |
2.3.2 关于投资效率的相关研究 |
2.3.3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相关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第3章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现状及主要条件分析 |
3.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
3.1.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总体现状 |
3.1.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分布现状 |
3.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条件分析 |
3.2.1 政治条件 |
3.2.2 经济条件 |
3.2.3 基础设施条件 |
3.2.4 资源条件 |
第4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理论假设 |
4.2 计量模型 |
4.3 变量选取 |
4.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平稳性检验 |
4.4.3 相关性检验 |
4.4.4 实证模型 |
4.4.5 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
4.4.6 全样本回归结论 |
4.4.7 分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第5章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效率测算 |
5.1 投资潜力测算 |
5.2 投资效率测算 |
第6章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与产业分析 |
6.1 重点投资区域分析 |
6.2 重点投资产业分析 |
第7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 |
7.2.1 配套政策 |
7.2.2 人才储备 |
7.2.3 金融服务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现状 |
1.2.2 混改业务经济性评估研究现状 |
1.2.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研究现状 |
1.2.4 电网企业业务投资分析研究现状 |
1.2.5 电网企业新型业务运营模式研究现状 |
1.2.6 电网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分析 |
2.1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 |
2.1.1 国家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
2.1.2 地方政府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
2.1.3 电力公司层面混改政策与协议 |
2.2 国企混改推进途径分析 |
2.2.1 国企混改分类推进途径 |
2.2.2 国企混改分层推进途径 |
2.2.3 国企混改多类资本参与途径 |
2.3 央企混改基本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类型及经济性分析模型 |
3.1 引言 |
3.2 电网企业适合混改的业务类型分析 |
3.2.1 国家电网公司混改业务类型 |
3.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
3.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
3.2.4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
3.2.5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 |
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分析模型 |
3.3.1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优势分析 |
3.3.2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劣势分析 |
3.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机会分析 |
3.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威胁分析 |
3.3.5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综合分析 |
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经济性分析 |
3.4.1 经济性分析模型 |
3.4.2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经济性分析 |
3.4.3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经济型分析 |
3.4.4 综合能源业务经济性分析 |
3.4.5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经济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类 |
4.3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主体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1 能源生产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2 能源转换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3 能源存储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4 能源消费者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4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投资分析 |
4.4.1 光伏业务投资分析 |
4.4.2 储能业务投资分析 |
4.5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与收益分析模型 |
4.5.1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 |
4.5.2 微网混改业务效益分析模型 |
4.6 微网混改业务多情景运营优化模型 |
4.6.1 微网业务运营优化模型 |
4.6.2 微网业务运营典型情景设置 |
4.6.3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日内运营优化结果 |
4.6.4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全寿命周期运营优化结果 |
4.7 随机不确定因素下微网业务多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
4.7.1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约束 |
4.7.2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
4.7.3 随机不确定性因素下多主体投资业务优化模型 |
4.7.4 算例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模式分析 |
5.2.1 冷热电综合能源业务模式 |
5.2.2 购售电一体化业务模式 |
5.2.3 冷热电联供差价套利业务模式 |
5.3 冷热电气综合能源优化模型 |
5.3.1 冷热电气能源出力模型 |
5.3.2 冷热电气能源运营优化模型 |
5.3.3 基础数据 |
5.3.4 优化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1 引言 |
6.2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混改方式分析 |
6.2.1 增量配电业务混改方式 |
6.2.2 竞争性售电业务混改方式 |
6.3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6.3.1 增量配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6.3.2 竞争性售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6.3.3 算例分析 |
6.4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4.1 增量配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4.2 竞争性售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4.3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
7.1 引言 |
7.2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的条件/环境分析 |
7.2.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
7.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
7.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
7.3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7.3.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运营模式 |
7.3.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运营模式 |
7.3.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运营模式 |
7.4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
7.4.1 运营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
7.4.2 指标赋权模型 |
7.4.3 理想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
7.4.4 实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价值链的GX影视公司投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价值链理论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投资策略理论的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价值链的基本理论 |
2.1.1 企业价值链理论 |
2.1.2 产业价值链理论 |
2.1.3 影视产业价值链 |
2.2 投资策略的基本理论 |
2.2.1 投资策略的概念 |
2.2.2 投资策略的分类 |
2.2.3 投资策略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投资与价值链现状分析 |
3.1 GX影视公司概况 |
3.2 GX影视公司投资现状的SWOT分析 |
3.2.1 GX影视公司的投资优势 |
3.2.2 GX影视公司的投资劣势 |
3.2.3 GX影视公司的投资机会 |
3.2.4 GX影视公司的投资威胁 |
3.3 GX影视公司投资策略的现状分析 |
3.3.1 GX影视公司的投资方式 |
3.3.2 GX影视公司的投资方向 |
3.3.3 GX影视公司的投资规模 |
3.3.4 GX影视公司对募集资金的投资分配情况 |
3.4 GX影视公司的价值链现状分析 |
第四章 基于价值链的GX影视公司投资策略分析 |
4.1 基于价值链基本价值活动的投资策略 |
4.1.1 策划与制作 |
4.1.2 发行 |
4.1.3 艺人经纪 |
4.1.4 衍生品开发 |
4.2 基于价值链辅助价值活动的投资策略 |
4.2.1 人力资源管理 |
4.2.2 技术开发 |
4.2.3 财务管理 |
4.3 基于价值链的GX影视公司投资策略实施概况 |
4.3.1 基于价值链基本价值活动的投资策略实施概况 |
4.3.2 基于价值链辅助价值活动的投资策略实施概况 |
第五章 GX影视公司投资策略效果评价 |
5.1 现金投资回报率 |
5.2 现金投资回收期 |
5.3 投资收益率 |
5.4 主营业务收益变动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明确企业发展空间,突出投资重点 |
6.2.2 明确自身优劣势,提高投资质量 |
6.2.3 放缓扩张的速度,合理规避投资风险 |
6.2.4 建议影视企业基于价值链制定垂直扩张型投资策略 |
6.3 研究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基于网格化分析的城区配电网网架优化与台区运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中低压配电网规划研究研究现状 |
1.2.2 配电网运维可靠性提升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城区配电网网格化划分研究 |
2.1 基于模糊负荷密度法的城区负荷预测研究 |
2.1.1 城区负荷类型统计分析 |
2.1.2 基于模糊评价的城区负荷密度分析法 |
2.1.3 负荷特性分析 |
2.1.4 城区空间负荷预测 |
2.1.5 饱和年负荷预测校验 |
2.2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中低压配网供电单元划分研究 |
2.2.1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供电单元划分模型 |
2.2.2 城区供电单元划分结果 |
2.3 基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城区配网网格化划分研究 |
2.3.1 中低压配电网网格划分的主要目标 |
2.3.2 中低压配电网网格划分的主要约束及其计算模型 |
2.3.3 基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中低压配电网网格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城区配网规划 |
3.1 基于网格化的城区配电网中长期目标网架优化规划 |
3.1.1 配电网优化规划数学模型 |
3.1.2 城区目标网架规划结果 |
3.2 配电网网架结构现状诊断 |
3.2.1 评价指标 |
3.2.2 现状诊断分析 |
3.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城区配网投资策略研究 |
3.3.1 近、中期负荷预测 |
3.3.2 基于TOPSIS理念的城区配网投资多目标决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可视化的台区运维优化研究 |
4.1 台区运维及客户满意诊断分析 |
4.1.1 台区运行状况分析模型 |
4.1.2 客户服务满意分析 |
4.1.3 台区线损管理分析 |
4.1.4 台区运行状态综合诊断 |
4.2 台区运维数据可视化工具设计 |
4.2.1 整体功能和架构设计 |
4.2.2 台区运维可视化的功能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主题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一般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
1.2.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
1.2.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产业政策 |
1.2.4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技术经济 |
1.2.5 政府投资基金与财政支持机制 |
1.2.6 文献评述 |
1.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
1.3.1 市场失灵理论 |
1.3.2 财政相关理论 |
1.3.3 政府失灵及委托代理理论 |
1.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
1.3.5 理论评述 |
1.4 主要概念界定 |
1.4.1 政府投资基金的概念 |
1.4.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概念 |
1.4.3 财政支持机制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6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1.6.1 本文的创新 |
1.6.2 存在的不足 |
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 |
2.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设立情况 |
2.1.1 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总量及结构情况 |
2.1.2 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及分类情况 |
2.2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支持机制现状 |
2.2.1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出资支持 |
2.2.2 其他配套支持机制 |
2.2.3 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支持部门现状 |
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三维度分析 |
3.1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
3.1.1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宏观策略模型 |
3.1.2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微观机制模型 |
3.1.3 投资方向的宏观策略内涵 |
3.1.4 投资方向的微观策略内涵 |
3.2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
3.2.1 投资方式的模型构建 |
3.2.2 投资方式的宏观策略内涵 |
3.2.3 投资方式的微观策略内涵 |
3.3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
3.3.1 不同水平生产模型的构建 |
3.3.2 宏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
3.3.3 微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
3.3.4 低水平经济均衡的判断依据 |
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实证分析 |
4.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
4.1.1 高带动效应产业分析 |
4.1.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特点分析 |
4.1.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宏观效果分析 |
4.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
4.2.1 数据的分类处理 |
4.2.2 模型与变量设置 |
4.2.3 回归结果 |
4.2.4 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
4.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
4.3.1 对经济均衡水平的研判 |
4.3.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微观效果分析 |
4.3.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宏观效果分析 |
4.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效果评价的案例分析 |
4.4.1 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成功案例分析 |
4.4.2 基金的失败案例分析 |
4.4.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效果评价 |
4.5 财政支持机制对投资策略的影响分析 |
4.5.1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
4.5.2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
4.5.3 财政相关机制变化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
4.5.4 财政的公共性是投资策略得以切实执行的机制保障 |
4.5.5 财政的资本动员机制是提升投资策略效果的物质保障 |
5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经验借鉴 |
5.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
5.1.1 DARPA计划的投资方向 |
5.1.2 SBIC计划的投资方向 |
5.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
5.2.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间接投资策略 |
5.2.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直接投资策略 |
5.3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
5.3.1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宏观指标 |
5.3.2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产业结构指标 |
5.4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监管与支持机制分析 |
5.4.1 DARPA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
5.4.2 SBIC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
5.5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对比分析 |
5.5.1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相同点 |
5.5.2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支持机制的不同点 |
5.6 美国经验对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借鉴意义 |
5.6.1 投资于市场失灵明显并且社会综合收益高的领域 |
5.6.2 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强度并实现差异化出资安排 |
5.6.3 采取信息成本最低的投资方式 |
5.6.4 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才进行大规模投资 |
5.6.5 建立完善的基金支持机制 |
6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及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6.1 政府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
6.1.1 投资方向不当导致投资策略执行偏差 |
6.1.2 直接投资方式占比过高与成功经验不符 |
6.1.3 基金部门化和同质化降低了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
6.1.4 单只基金规模过大造成忽视投资策略经济性的压力 |
6.2 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 |
6.2.1 相关配套支持机制的碎片化 |
6.2.2 资本动员机制缺乏稳定性和带动性 |
6.2.3 缺乏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 |
6.3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
6.3.1 转轨中部门和局部利益尾大不掉导致战略扭曲 |
6.3.2 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到位 |
6.3.3 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措施不到位 |
6.3.4 基金立法不健全且执行机构缺失 |
7 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思路与建议 |
7.1 以现代财政制度为统领建立通盘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 |
7.2 以财政全域治理理念建立常态化的财政支持机制 |
7.2.1 建立现代政府投资基金预算制度 |
7.2.2 加强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差异化投入力度 |
7.2.3 落实财政绩效管理机制 |
7.2.4 理顺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 |
7.3 由财政部牵头建立政府投资基金监管体系 |
7.3.1 部际协调监管模式 |
7.3.2 组建政策性金融监管委员会模式 |
7.3.3 建立统一规范的基金管理制度 |
7.4 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 |
7.4.1 细分与整合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
7.4.2 缩小单只基金的资金管理规模 |
7.4.3 降低国家级基金直接投资方式的比重 |
7.4.4 改变部门各自为政的基金设立方式 |
7.4.5 动态优化掌握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
7.5 建立科技银行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
7.6 加强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 |
7.6.1 加强制度统筹协调 |
7.6.2 加强政策执行协调 |
7.6.3 加强人员交流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8)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旅产业基金 |
1.2.2 基金投资策略 |
1.2.3 文献小结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产业链相关理论 |
1.3.2 股权投资策略相关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我国文旅产业基金相关概述 |
2.1 我国文旅产业概述 |
2.1.1 我国文旅产业的含义及特点 |
2.1.2 我国文旅产业的投融资现状 |
2.1.3 我国文旅产业的现存问题 |
2.1.4 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 |
2.2 我国文旅产业基金概述 |
2.2.1 文旅产业基金的概念 |
2.2.2 文旅产业基金的作用 |
2.2.3 文旅产业基金的发展现状 |
3 ZL文旅产业基金概述 |
3.1 ZL文旅产业基金设立情况 |
3.2 ZL文旅产业基金发起人介绍 |
3.2.1 YZ集团 |
3.2.2 ZL股份 |
3.2.3 KY资本 |
3.3 ZL文旅产业基金设立意义 |
3.4 ZL文旅产业基金现存问题 |
4 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理论分析及经验借鉴 |
4.1 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理论分析 |
4.1.1 产业链概况 |
4.1.2 产业链各环节特点分析 |
4.1.3 产业本质及核心要素分析 |
4.1.4 产业价值链附加值分析 |
4.1.5 产业链投资的核心 |
4.2 其他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实践分析 |
4.2.1 产业基金的选择及概况 |
4.2.2 产业链整体架构搭建 |
4.2.3 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合作布局 |
4.2.4 产业链各环节项目投资布局 |
4.2.5 产业基金投资收益分析 |
4.2.6 产业链投资策略总结及借鉴意义 |
5 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研究 |
5.1 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总体设计 |
5.1.1 基金现有产业优势及需求分析 |
5.1.2 产业链投资策略总体设计 |
5.2 产业链架构下的产业资源合作布局 |
5.2.1 产业链上游 |
5.2.2 产业链中游 |
5.2.3 产业链下游 |
5.2.4 产业协作小结 |
5.3 产业链架构下的项目投资方向布局 |
5.3.1 产业链上游 |
5.3.2 产业链中游 |
5.3.3 产业链下游 |
5.3.4 投资方向小结 |
5.4 项目来源及选择标准设定 |
5.4.1 项目来源 |
5.4.2 项目选择标准 |
6 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在酒店行业初步实践 |
6.1 产业链投资策略的应用 |
6.1.1 现有产业资源及需求分析 |
6.1.2 产业链架构搭建 |
6.1.3 项目投资及产业布局规划 |
6.2 产业链投资策略的实践效果 |
6.2.1 现有项目投资布局进展 |
6.2.2 现有产业协作资源布局进展 |
6.2.3 产业链投资策略实践效果总结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腾讯生态圈构建的投资策略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及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局限性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平台型商业生态圈的相关研究 |
2.1.2 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与企业投资的相关研究 |
2.1.3 投资策略的相关研究 |
2.1.4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
2.2.2 企业投资策略 |
2.2.3 协同效应 |
3 案例介绍 |
3.1 腾讯概况 |
3.2 腾讯生态圈的形成与发展 |
3.2.1 生态圈的转型期(2008-2011 年) |
3.2.2 生态圈的适应期(2011-2013 年) |
3.2.3 生态圈的发展期(2014 年至今) |
3.3 腾讯构建生态圈的必要性及优势 |
3.3.1 构建生态圈的必要性 |
3.3.2 构建生态圈的优势 |
4 腾讯生态圈的投资策略 |
4.1 构建生态圈的主要投资策略 |
4.1.1 持续型扩张——投资规模 |
4.1.2 追求长期战略价值——投资方式 |
4.1.3 去中心化——投资方向 |
4.2 腾讯的投资策略与生态圈的构成 |
4.2.1 生态圈的成员异质性——基于持续型扩张的投资策略 |
4.2.2 生态圈的关系嵌入性——基于追求长期战略价值的投资策略 |
4.2.3 生态圈的互惠性——基于去中心化的投资策略 |
4.3 总结 |
5 腾讯生态圈投资策略的效果评价 |
5.1 财务协同效应 |
5.1.1 投资回报 |
5.1.2 企业价值 |
5.2 经营协同效应 |
5.2.1 主营业务的收入构成 |
5.2.2 主营业务收入变化 |
5.3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技术路线 |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对外产业投资研究 |
2.1.1 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
2.1.2 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
2.1.3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 |
2.2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研究 |
2.2.1 中国对“一带一路”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
2.2.2 中国对“一带一路”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 |
2.3 相关研究评述 |
3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现状分析 |
3.1 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的投资地位 |
3.2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投资总况分析 |
3.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流存量分析 |
3.2.2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投资流存量分析 |
3.2.3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投资成果 |
3.3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投资产业分析 |
3.3.1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投资产业比较 |
3.3.2 中国对“一带一路”各区域投资产业分析 |
3.4 小结 |
3.4.1 “一带一路”区域成为中国对外投资新增长点 |
3.4.2 投资区位分布集中,辐射范围较小 |
3.4.3 投资产业不平衡,合作空间广阔 |
4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产业投资影响因素检验模型 |
4.1.1 检验模型介绍 |
4.1.2 数据来源 |
4.1.3 数据处理 |
4.2 实证检验 |
4.2.1 平稳性检验 |
4.2.2 协整检验 |
4.2.3 相关性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1 实证结果 |
4.3.2 小结 |
5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策略分析 |
5.1 投资基础 |
5.1.1 政府引领 |
5.1.2 市场导向 |
5.1.3 企业主体 |
5.2 投资平台 |
5.2.1 推动形成中国为核心的产业投资 |
5.2.2 “一带一路”倡议 |
5.3 投资策略 |
5.3.1 投资区位选择 |
5.3.2 投资产业选择 |
5.3.3 投资中心选择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基本结论 |
6.2 相关政策建议 |
6.2.1 降低区位选择的地理影响 |
6.2.2 增强产业选择的梯度布局 |
6.2.3 扩大中心选择的调整范围 |
参考文献 |
四、布局——2004年投资策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网投资能力和投资策略的评价与分析[D]. 张杰. 山西大学, 2021(12)
- [2]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及对结构演化的影响[D]. 张晨.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投资效率测算[D]. 周慧琦.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4]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D]. 付晓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基于价值链的GX影视公司投资策略研究[D]. 袁婕.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6]基于网格化分析的城区配电网网架优化与台区运维研究[D]. 刘涛. 山东大学, 2020(04)
- [7]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D]. 赵鑫.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8]ZL文旅产业基金产业链投资策略研究[D]. 李信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9]腾讯生态圈构建的投资策略及效果研究[D]. 李旭东.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10]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研究[D]. 王世耀. 浙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