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辞在体育报道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赛赛[1](2021)在《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的话语研究(2010-2020) ——以路透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体育中的兴奋剂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议题,这关乎到体育运动中人们所提倡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精神。近年来,国际体育界的反兴奋剂斗争风起云涌,前知名自行车运动员阿姆斯特朗承认自己曾在比赛期间违规用药;美国知名田径选手盖伊因兴奋剂禁药被禁赛一年;俄罗斯运动员的群体性兴奋剂活动被国际奥委会严禁参加平昌冬奥会和东京奥运会等等。大众媒体作为大家获取体育反兴奋剂相关新闻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及渠道,其关于反兴奋剂话题的广泛传播将在社会公众认知、态度和行为上产生巨大影响。由此,对媒体呈现的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进行探究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国际知名通讯社之一——路透社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路透社官网对选取的近十年的137篇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基于费尔克拉夫三维话语分析理论和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个案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从文本、话语和社会实践三个角度对路透社反兴奋剂体育报道的新闻话语进行研究。通过本研究来了解路透社是如何建构反兴奋剂体育新闻议题,获取路透社在反兴奋剂报道方面对俄罗斯、中国和美国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探究路透社在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具体的话语与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造成差异背后的原因。文本角度的分析从路透社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的主题分布、图式及新闻措辞风格与修辞三个方面展开,作者研究发现路透社在体育反兴奋剂报道的主题基本分为五类主题,其中更多集中在兴奋剂个体案例的报道;在内容建构中路透社大体上依照正常的新闻图式,但事件类报道图式、资讯类报道图式和评论类报道图式又具有各自的特征;其新闻报道的措辞风格具有一定的情感化倾向,报道不够客观,同时,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方式增强其报道的权威性,从而让读者相信体育反兴奋剂相关新闻报道。话语实践角度则从明确的互文性以及建构的互文性两方面来研究路透社报道反兴奋剂议题如何进行话语实践。作者研究发现路透社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在明确的话语援引中对精英人士话语、法律用语及生物医学用语进行了相关的引用,但在新闻中的话语叙述源中涉及运动员话语呈现较少且不同国家的运动员新闻话语描述源在文本中呈现是不同的;在建构的互文性引用中,路透社记者为全球公众了解俄罗斯、中国和美国反兴奋剂国际形象提供不同主题的新闻,但路透社记者有意识地构建了反兴奋剂背景下中国、俄罗斯和美国的不同国际形象。社会实践角度的分析则把路透社反兴奋剂体育报道处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探究社会环境中经济因素、权力与意识形态因素对新闻话语的影响。作者研究发现路透社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背后体现着权力运作及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影响路透社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方向的选择以及新闻话语源的选取;媒体的经济属性使得路透社在报道体育反兴奋剂议题时常出现私人化色彩,并未实事求是进行报道。
曾珠[2](2021)在《网球英文报道中女运动员身份建构的隐喻研究》文中提出身份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自身定义和外界影响。身份的建构离不开语言本身。语言是铺垫,是基础,没有语言,身份无从建构。笔者以媒体语篇为研究对象,选取《泰晤士报》1970至1975年间的419篇女子网球报道进行话语分析。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间段中收集网球英文报道数据,通过人为识别,借助语料库检索工具Ant Conc3.5.8.0,检索每一类隐喻中的用词,归纳出对应的源域和目标域,并统计在该隐喻中所占比例,基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概念隐喻观点探究语篇中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建构相关的隐喻,分析隐喻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认知映射过程。经研究,总共找到16种隐喻模式,其中包含13种结构隐喻(93.82%)、2种本体隐喻(3.59%)和1种方位隐喻(2.59%)。进一步细化后,结构隐喻可分为战争隐喻、旅行隐喻、生物体隐喻、表演隐喻、自然隐喻、经济隐喻、工业建筑隐喻、赌博隐喻、医疗隐喻、偷窃隐喻、食物隐喻、服饰隐喻以及其他类别的隐喻。本体隐喻包含实体隐喻和容器隐喻。通过隐喻的描述,结合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点,提取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上的特点和在源域中充当的角色,总结各隐喻中所构建的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根据语料中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建构的相关隐喻,得知女子球员离不开职业球员、传统女性、女明星和反叛者这四种身份。从媒体在报道中使用的隐喻看出,一方面女球员是赛场上的战士,有如同传统男性一般的强势、狂野与果敢,有自立自强、足智多谋一面。而另一方面,就女性身份这一层面来说,女球员身上存在典型传统女性情绪化的一面。大众时常忽略她们的实力和内涵,关注的更多的是其外貌,对于外表精致的女球员,直接被媒体比作惹人注目的女明星。此外,在媒体眼中,女子网球运动员并不是很聪明,特别是发起和参与性别平等运动的女球员们,直接被塑造成了冲动的反叛分子。而且,语料中针对女子网球运动员的隐喻还凸显了传统女性的弱势和男性的强势,传统女性的情绪化与男性的果敢,在身份建构过程中将她们的缺陷归咎于传统女性自身特质,而将优良品质归咎于传统男性特征,这样的判定是具有争议的。媒体带着性别偏见的思想建构出来的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也是刻板的,这间接反映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社会对女子网球运动员抱有极大性别偏见。
刘梅[3](2021)在《《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学研究(1980-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奥会创办至今已走过83年的历程,其独特的冰雪魅力和所承载的挑战自然、追求极限、战胜自我的奥运精神不断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奥运会或是任何体育赛事都缺席不了媒体的传播和报道。奥运会举办期间,媒体都会为受众报道相关的体育赛事状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媒体就是《人民日报》。它是我国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报纸,而且从1980年就开始报道冬奥会,为读者呈现每届冬奥会赛事的盛况。2022年我国将在北京-张家口举办第24届冬奥会,届时必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媒体如何报道这场大型体育盛会值得探讨。为媒体更好地报道即将来临的北京冬奥会,以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将《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看做“大型体育盛会”叙事,并视历届冬奥会报道为一个统一叙事过程,运用文本分析法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微观层面,分析《人民日报》历届冬奥会报道的叙事内容和叙事形式;宏观层面,分析《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所构建的意识形态,重点总结《人民日报》的叙事策略,以期为其他媒体报道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在叙事内容方面,从故事的构成的三个要素场景、行为者、事件展开分析,整体上来看,冬奥会报道讲述了开幕式、中国冰雪健儿赛前准备、体育赛事、以及运动员的故事,一个个故事组成冬奥会的叙事群组。在叙事结构方面,叙述者呈个体叙事者和集体叙事者多重叙述者结合;叙事视角内外兼具,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复合视角多元视角构建冬奥会故事;叙事时间上预叙倒叙结合,叙事时长快慢结合;叙事话语上,冬奥会报道标题的形式多变,修辞特色鲜明,主题丰富,体裁多样。在叙事策略方面,冬奥会报道叙事主题丰富,呈现多样化特征;叙事风格多样,呈现生动化冬奥故事:叙事细节逐步深入化;叙事视角随时间的变化逐渐灵活化和多元化。在意识形态建构方面,《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话语特征表现为三个阶段:初步参与阶段(1980-1988)-学习借鉴,积累经验;取得突破阶段(1992-2002)-值得鼓励,正视差距;稳步发展阶段(2006-2018)-再接再厉,未来可期;结合其话语阶段特征,这一故事背后的话语建构了国家形象感,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进而建构2022年我国举办北京冬奥会的国家理想感,此外还弘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传达社会价值观念。《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策略有利于为其他媒体报道体育赛事提供借鉴,也能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时,为国内媒体报道提供启示。最后,我国主流媒体在冬奥会报道上要尊重多样的叙事主体,运用多元的叙事视角,报道丰富的叙事主题,采用多样的叙事符号等叙事策略来彰显冬奥魅力,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的文化。
马林[4](2020)在《新浪体育微博马拉松赛事新闻叙事研究》文中提出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家对于体育的支持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马拉松赛事借此机会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在这种媒介融合与体育赛事剧增的大环境下,微博与体育赛事的结合越来越紧密。9年前第一个马拉松官微北京马拉松的诞生,马拉松赛事通过与微博的结合可以宣传赛事,扩大赛事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受众了解马拉松相关信息达到想要的宣传效果,同时受众也可以通过微博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更加简单便捷。本文选取了“新浪体育”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其微博中有关马拉松的新闻从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话语,叙事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来了解马拉松微博叙事特征,通过该项研究,总结出“新浪体育”官微中马拉松新闻的叙事特征,同时从叙事学角度给与马拉松在社交媒体传播一些建议。文章从叙事主体与视角和叙事话语与结构两大方面,从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修辞、叙事结构这五个小方向,结合案例对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进行叙事类型的研究。同时通过对选取样本的内容分析,以及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分别得出这五个方向的叙事特征,最终总结出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的的叙事特征:主体引导功能逐渐隐藏,马拉松社会价值凸显;侧重内视角话语描述,读者“亲历”赛事过程;形式多样以“趣”定序,事实修辞定客观风格;功能化叙事风格明显,碎片组成完整赛事进程。基于以上观察、分析与统计,本文总结了“新浪体育”官微马拉松新闻叙事相关不足:叙事主体引导功能弱化,缺乏专业宏观的深度话题追踪;报道字数以及顺时限制,视角的使用方式较为单一片面;盲目利用文章标题先行,与赛事新闻内容关联性不够强;过度依赖微博媒体功能,导致叙事内容单一且模糊不清。同时结合不足,提出建议:主动承担主体引导性,加强赛事追踪;将复合视角叠加使用,丰富赛事细节;延续顺时序叙事优势,紧追赛事节点;进一步提升互动交流,完善叙事结构。
顾燕[5](2020)在《《人民画报》(1950-1966)中的体育摄影图片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文中提出《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停刊过的四大报刊之一,其以摄影图片作为主要传播内容,描绘了共和国71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同时,《人民画报》中的体育摄影图片更是在塑造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在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不仅能够反映一国之政治、经济、文化等实力,还能够成为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和资源。作为体育文化的产物,体育摄影图片通过定格运动瞬间,记录运动风采,展现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向世界传递“中国在强大”的政治信号。本文以《人民画报》创刊至1966年之间的1102张体育摄影图片作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形象建构为主题,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剖析国家形象的生产建构机制,探索新时期新闻摄影刊物的传播法则。第一章分别从国家形象、《人民画报》、体育摄影图片三个方向出发,总体阐述本文的研究对象。国家形象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反映的产物,不仅表现了国家自身的客观存在,而且体现了外部的主观评价。《人民画报》系统地记录了共和国成长之路,是新中国国家形象最忠实的塑造者和维护者。体育摄影图片在《人民画报》中所占比例较大,故而也为新中国形象提供了视觉文本。第二章对1102张体育摄影图片进行细致地文本分析,探索新中国重建“东方大国”的实施途径。笔者分别从体育摄影的视觉政治、中国形象的人格化、体育摄影中的视觉象征三个角度出发,辨析新中国形象视觉书写的基本操作机制。第三章对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延续前一章提到的建国前国家形象的没落是建国后重塑国家形象的动机之一。建国后新中国经历了从苏醒到追赶,从追赶到赶上世界水平这几个历史阶段,如今正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建设者”。第四章从理念层面分析《摄影业务》对《人民画报》体育摄影图片传播的规训作用,即“正确的”新闻观和摄影观。接着笔者通过分析体育报道中的“仪式观”,探究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形象大多是附着于“好照片”和“典型”中的,是共产主义梦工厂的重要成果。本选题以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领域学科理论做支撑,全面地搜集与体育摄影图片、《人民画报》、国家形象等相关历史文献,探讨了体育图像与社会、文化、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所起的作用。知往鉴今,以期为新时期摄影刊物的传播提供有益经验。
王珅葳[6](2020)在《机器人体育新闻写作对媒体发展的影响 ——对比足球记者小明与新浪体育的俄罗斯世界杯报道》文中认为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时代发展的新产物,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些年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不断扩大,类似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多,对于传媒行业的变革起到了一定影响。未来机器人可能代替人类记者的说法,在新闻业界和学界引起了激烈讨论。机器人新闻写作作为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之一,目前在体育类报道中被广泛推广,并且在各项大型体育赛事中有着很高的使用率。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的当下,新闻写作机器人不断被优化,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转变,让新闻从业者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未来媒体人究竟该如何转型避免被机器人淘汰,体育媒体机构在策略上做出战略变革,才能真正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不过目前新闻写作机器人仍存在诸多运行问题,稿件生成机制并不成熟,容易给受众造成误导。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也是制约新闻写作机器人发展的因素。本文以今日头条的“足球记者小明”的稿件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新浪体育的战报,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从新闻写作机器人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写作优劣势、对新闻媒体的积极影响、对媒体的消极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认为:(1)足球记者小明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领域中的产物,目前已经能够承担体育赛事报道的任务。在世界杯期间对64场比赛的全程报道,每一场比赛战报内容的撰写,都展现了机器人新闻写作的能力,具备了行业的技术水准,与其他媒体难分伯仲的内容传递。从运作成本上对比,机器人新闻不但能够将人类记者释放出来,从长远来看还能够节省媒体机构的一部分开支。写作机器人可以保证信息即时发布确保媒体的速度优势;另外对内容涵盖面提升,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兴趣;依靠大数据将收集的信息集中到数据库中,新闻写作机器人可为媒体在资源整合上提供便利;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异军突起会让一些媒体人感受到压力,从侧面可以促进提升新闻从业者的素质。(2)尽管新闻写作机器人在体育报道中所占比重增多,并且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但距离完全替代人类还有很大的差距。语句相对独立僵硬,难以得到广泛受众的认同;机器人抓取信息的盲目化,会让新闻媒体失去公信力;而且在互动环节上,新闻写作机器人目前还无法达到人类的交流沟通能力,很难实现在媒体平台上完成流言回复和即时应答等高智能化反馈;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报道中,今日头条的“足球记者小明”只完成了 66篇战报题材类型的报道,内容相对单一,具有一定的选题局限性。(3)新闻写作机器人的优势突出,可以帮助人类在新闻领域继续延伸拓展业务,但同样它的短板也较为明显。因此人类记者与新闻写作机器人共同发展,成为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成为未来新闻媒体改革的关键。人类和人工智能相辅相成,扬长避短,发挥出机器人新闻写作速度快、数据容量大等特点,也要提升人类记者把关能力,凸显出人工在深度报道中的独特优势。为了促使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更好应用,应当严控内容质量,做好审核工作。提高新闻写作机器人的科技含量,不断优化和更新系统。完善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反馈机制,让受众对其提出合理的发展意见。同时明确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滥用人工智能只会让新闻机构背负更沉重的压力,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应当提高其使用率。(4)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技术推动媒体发展,人工智能渗透到新闻行业,让大众媒介迎来了新的“十字路口”。未来体育新闻将会进行不同角度的数据信息采集,呈现大量数据新闻。这就需要新闻写作机器人不断完善数据库,人类记者和编辑配合加工,对稿件内容进行润色。未来深度报道将成为各大媒体重点打造的新闻类型,随着人类记者被机器人从繁忙的数据收集工作中释放出来,人工报道需要通过人类记者的采访沟通,利用人类人际交流的优势。因此加大对深度报道市场的拓展,会是未来媒体展现竞争力的主战场。自媒体平台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主要生产短消息和花边新闻的用户将会渐渐被淘汰。自媒体平台需要改善推荐方案,奖惩机制透明化,扶植内容深度化。
周天宇[7](2020)在《足球比赛解说中隐喻研究 ——以2018年世界杯央视解说为例》文中提出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信息传递工具,从古到今已被众多的学者进行研究讨论。现代意义上的语言学诞生于18世纪初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标志着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语言不能孤立存在,其以人类为载体进行传播,必然会和人类活动紧密的进行联系,在此基础之上,语言学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以认知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等为代表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同时语言学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了计算机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微学科,以及近些年被广泛进行研究的语言学边缘学科—社会语言学。本文的研究是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来对足球比赛解说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研究。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用语,而现场直播解说作为一种动态的新闻传播方式,对于比赛的信息传递要求更为严格,既需要将球场动态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同时又要做到生动且富有感染性。在此基础之上,足球比赛解说中就会存在大量的隐喻用语。以此为参考,本文对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中部分重要比赛的现场评述进行转写和记录,建立隐喻研究语料库,在概念隐喻和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之上,从足球比赛与隐喻的关系、隐喻的类型、隐喻的作用以及隐喻可能存在的潜在弊端等几个方面对语料库进行分析和整理,旨在阐述足球比赛解说中隐喻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的构成以及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依据、价值、语料来源,介绍了先前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作为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具体的隐喻的语料的收集和整理,归纳出具体的隐喻类型以及数量分布,以及各个隐喻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归纳和整理,本文发现3场比赛中共存在着626条隐喻用语,这其中涉及到战争隐喻、剧场隐喻、戏剧隐喻、人物隐喻、物体隐喻以及其他隐喻。第三部分主要是结合具体的语料来分析足球比赛解说中隐喻的功能。通过分析得知,隐喻包括两种功能,即修辞功能或者是显性功能,其中修辞功能包括渲染性、趣味性和形象性,同时还存在着三种隐性功能或者社会功能,包括宣扬体育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和教育功能。第四部分主要是基于以上的分析,整理出足球比赛解说中隐喻大量使用可能存在的潜在的弊端。通过分析得知,本文归纳出三种弊端——造成审美疲劳、产生语言暴力和文化障碍的出现。第五部分总结全文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张元元[8](2020)在《作为媒介的体育:台湾媒体中的姚明形象研究》文中指出体育和传媒都是时代的产物,体育运动记录方式和结果呈现都被赋予一定时代特色。运动员在体育运动和传播媒体共同塑造下形成特定的媒介形象,影响民众对体育运动、体育精神及社会环境的认知。优秀运动员以其运动天赋获得专业认可,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号召力、影响力,不断被赋予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符号意义。我国体育运动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国家建设成果,体育运动及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塑造传播是展现国家“软实力”,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渠道。姚明在篮球领域的成就及其国际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言人,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荣耀记忆。本论文以台湾地区三大报纸《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对姚明的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量化统计和话语分析方法分析姚明在台湾媒体的形象呈现及建构手法,考察媒介形象与身份认同的内在联系。论文第二章从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主题、新闻来源、报道倾向等方面进行内容分析,并以新闻论述法概述媒体在报道主题下的议题设置,进而得出三大媒体报道的整体状况。第三章对典型文本进行话语分析,从文本结构、微观语义等角度对比不同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建构。第四章综合前两章分析得出姚明整体形象及特点。第五章结合台湾地区历史环境与身份认同的关系,从中国语境下探讨了体育与认同建构的现实意义。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和探讨。研究发现,台湾地区媒体报道姚明以中立和正面为主,树立起姚明积极的形象。三大报纸在形象建构和话语使用中存在差异,《联合报》《中国时报》在报道体量及报道思路上较为相似。不同于大陆媒体中的英雄叙事,台湾媒体关注姚明比赛成就,强调其运动员身份。在两岸议题中,塑造了大陆官方限制个人自由、干预体育的保守形象,区分了自我与他者。
吴桐[9](2020)在《大型马拉松赛事周期中新闻报道文本研究 ——以2019年兰州国际马拉松为例》文中提出兰州国际马拉松从2011年创立开始就备受瞩目。在长达8年的历史进程中,成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马拉松品牌,被业界评为最难“PB”的金标赛事。2019年,国际田联路跑会议首次落户中国就选择了兰州,也使得同一时段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备受国际瞩目。本文以2019年兰州国际马拉松的新闻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语言、形象、结构、意义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探究。同时在文本意义研究方面,从编码和解码的角度分别对文本试图传达的深层意义和影响受众解读效果的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发现,2019年兰州国际马拉松的新闻文本语言主要呈现出准确化、文学化、娱乐化等特点;结构主要采用了倒金字塔式、散文式、并列式等组合方式;形象塑造上主要以城市形象为主。在对意义的解读过程中发现,文本主要是从“重塑城市形象,推广马拉松品牌”、“挖掘人物故事,弘扬民族精神”两个意义层面进行编码,同时“传播媒体”、“受众需求”以及“体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受众在解读文本意义时出现偏差。
米传振[10](2019)在《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文中提出近几年,事业单位和大型公司等单位以临时设立的调查小组、工作小组等小组应对突发性举报的现象频发,并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解决纠纷的反应机制。我们从中抽象出了“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这一概念。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当举报方当事人和被举报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某种纠纷,举报方当事人未选择向法院诉讼等公力救济和社会救济而是向被举报方当事人所属单位进行举报以及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曝光该举报,而该单位成立临时性的调查小组、工作小组等小组调查该纠纷事实真相,并依据该小组的调查结论处理、解决该纠纷的机制。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研究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既具实践意义又有学术价值。通过博弈分析发现,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是举报方当事人、被举报方当事人、被举报方当事人所属单位三方动态博弈的结果。有多种因素阻碍当事人向公检法等公权力机关寻求公力救济。举报方当事人通过新闻媒体、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曝光该举报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大众的强烈关注,提高该单位遭受声誉罚的概率。被举报方当事人所属单位惧怕遭受因被举报方当事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社会大众实施的声誉罚而不得不积极应对举报纠纷,这是举报方当事人选择向被举报方当事人所在单位举报并赢得该纠纷的根本原因,也是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之所以可行、之所以能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诸多案例表明,将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社交平台等曝光举报作为博弈策略对举报方当事人运用修辞术、大众传媒的能力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娴熟运用修辞术和大众传媒的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能力,举报方当事人能否引发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是不确定的,因此,该单位会依不同情况相机行动:当来自主管部门的压力大,舆论关注度高,社会公众极有可能对该单位实施连带责任惩罚时,该单位将积极应对,否则,该单位将消极作为。由于以高校、医院、大型公司等为代表的单位并非专业的纠纷解决机构,其正常职能并非处理纠纷,其内部可能未设置专门部门处理举报,因此,该单位采取成立跨部门的小组处理举报纠纷。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能高效化解纠纷,这对举报方当事人和单位均有吸引力。单位以小组命名解决纠纷的组织是实践中的普遍操作,但也不排除例外。较之小组,委员会是更常态化的组织形式,但将处理纠纷的组织命名为小组还是委员会没有本质区别。单位成立小组的主要功能是处理突发性纠纷,平息舆情危机,而非预防同类型纠纷。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解纷主体是各式各样的单位,这些单位不具有专业性;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既不属于协商,也不属于调解,亦不属于典型的第三方裁决,它的特征主要体现为解纷主体的非职业化、第三方的非中立性、程序上的非正式性、纠纷解决规范的多元性、耗费成本低等,它的效力不以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意为基础。公力救济、社会救济、私力救济等共同构成了一个隐形的“纠纷解决市场”。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广泛应用表明它与国家法定的公力救济在某些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是纠纷解决市场自发产生的秩序,而非国家主动、有意设计的结果,这使得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具有明显的私力救济属性,但它也必然包含公权力因素,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与公力救济之间在纠纷解决市场上形成了兼具竞争与补充的关系。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自身亦存在优势和不足。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有便利沟通科层组织,高效迅速地解决突发纠纷,威慑潜在的同类型违法犯罪行为,为公检法机关分流办案压力,节约宝贵的司法资源,以及避免或减少单位自身损失等诸多优点。同时,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在实际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缺陷:被举报方当事人所属单位成立的小组可能不具备解决纠纷的专业能力;小组缺乏外部约束,解决纠纷过程缺乏透明度;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有苛刻的适用条件;小组的功能仅限于是解决纠纷而非预防,以及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可能侵蚀公力救济的合法领域等问题。第五章提出了改善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措施:单位成立的小组应具有代表性,兼顾代表不同利益的群体;单位及其成立的小组应依法对纠纷事实进行调查,详细公开小组的工作过程,依照法律法规和事实真相做出处置;由于举报内容既有民事纠纷也有刑事犯罪,公权力机关应对单位运用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过程进行监督并保留公权力机关介入的可能性;增强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预防功能;为了避免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滥用侵蚀公力救济的合法领地,以及为了让两者在纠纷解决市场中形成有效的竞争,应当明确当事人有权直接寻求公力救济,为当事人设定主动向寻求公权力救济的途径。
二、修辞在体育报道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修辞在体育报道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的话语研究(2010-2020) ——以路透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反兴奋剂研究现状 |
2.2 体育新闻报道研究现状 |
2.3 新闻话语分析研究现状 |
2.4 总结 |
3 研究设计与理论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理论 |
3.3 研究方法 |
3.4 创新点 |
4 路透社关于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话语分析 |
4.1 路透社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文本角度分析 |
4.2 路透社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的话语实践分析 |
4.3 路透社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的社会实践分析 |
5 结语 |
5.1 研究结果 |
5.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路透社样本 |
(2)网球英文报道中女运动员身份建构的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存在问题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身份建构 |
1.3.2 概念隐喻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定量分析法 |
1.5.3 定性分析法 |
1.5.4 逻辑分析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网球英文报道中的隐喻研究状况 |
2.1.1 国内网球英文报道中的隐喻研究状况 |
2.1.2 国外网球英文报道中的隐喻研究状况 |
2.2 女运动员身份建构相关研究状况 |
2.2.1 国内对女运动员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状况 |
2.2.2 国内对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状况 |
2.2.3 国外对女运动员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状况 |
2.2.4 国外对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状况 |
3. 网球英文报道中的隐喻分析 |
3.1 结构隐喻及其映射模式 |
3.1.1 战争隐喻及其映射模式 |
3.1.2 旅行隐喻及其映射模式 |
3.1.3 生物体隐喻及其映射模式 |
3.1.4 表演隐喻及其映射模式 |
3.1.5 自然隐喻及其映射模式 |
3.2 本体隐喻及其映射模式 |
3.2.1 容器隐喻及其映射模式 |
3.2.2 实体隐喻及其映射模式 |
3.3 方位隐喻极其映射模式 |
4. 隐喻建构的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 |
4.1 结构隐喻建构的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 |
4.1.1 战争隐喻建构的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 |
4.1.2 旅行隐喻建构的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 |
4.1.3 生物体隐喻建构的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 |
4.1.4 表演隐喻建构的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 |
4.1.5 自然隐喻建构的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 |
4.2 本体隐喻建构的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 |
4.3 方位隐喻建构的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份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学研究(1980-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样本选择与概览 |
1.3.1 选取的缘由 |
1.3.2 样本的筛选 |
1.3.3 样本的概览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与回顾 |
2.1 国内外关于叙事、叙事学理论的研究 |
2.1.1 叙事理论的发展及研究 |
2.1.2 新闻叙事学的发展及研究 |
2.2 国内外关于体育报道的叙事学研究 |
2.3 研究评析 |
3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内容及形式分析 |
3.1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事实再现 |
3.1.1 故事的内涵及要素构成 |
3.1.2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故事的构成要素 |
3.2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结构分析 |
3.2.1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的叙述者 |
3.2.2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的叙述视角 |
3.2.3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的叙事时间 |
3.2.4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的叙事话语 |
4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策略分析 |
4.1 叙事主题丰富,讲述多样化冬奥故事 |
4.2 叙事风格多样,呈现生动化冬奥故事 |
4.2.1 叙事细节逐步深入化 |
4.2.2 叙事场景注重写实化 |
4.2.3 叙事视角渐趋灵活化 |
5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意识形态建构 |
5.1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话语的分析 |
5.1.1 破冰而入-初步参与阶段(1980-1988):学习借鉴,积累经验 |
5.1.2 万里冰雪-取得突破阶段(1992-2002):值得鼓励,正视差距 |
5.1.3 冰魂血魄-稳步发展阶段(2006-2018):再接再厉,未来可期 |
5.2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的意识形态构建 |
5.2.1 构建国家形象感 |
5.2.2 增强民族认同感 |
5.2.3 建构国家理想感 |
6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学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尊重多样的叙事主体,呈现客观的体育新闻 |
6.2.2 运用多元的叙事视角,突出真实的体育新闻 |
6.2.3 报道丰富的叙事主题,展现全面的体育新闻 |
6.2.4 采用多样的叙事符号,体现生动的体育新闻 |
参考文献 |
附录:《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样本统计表 |
致谢 |
(4)新浪体育微博马拉松赛事新闻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新闻叙事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微博叙事相关研究现状 |
1.2.3 体育微博叙事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内容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叙事主体分析 |
3.1.1 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叙事主体类型 |
3.1.2 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叙事主体特征 |
3.2 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叙事视角分析 |
3.2.1 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叙事视角类型 |
3.2.2 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叙事视角特征 |
3.3 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叙事话语分析 |
3.3.1 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叙事时间分析 |
3.3.2 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叙事修辞分析 |
3.4 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叙事结构分析 |
3.4.1 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叙事结构形态 |
3.4.2 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叙事结构特征 |
3.5 新浪体育马拉松微博新闻叙事反思 |
3.5.1 叙事主体引导功能弱化,缺乏专业宏观的深度话题追踪 |
3.5.2 报道字数以及顺时限制,视角的使用方式较为单一片面 |
3.5.3 盲目利用文章标题先行,与赛事新闻内容关联性不够强 |
3.5.4 过度依赖微博媒体功能,导致叙事内容单一且模糊不清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叙事主体:主体引导功能逐渐隐藏,马拉松社会价值凸显 |
4.1.2 叙事视角:侧重内视角话语描述,读者“亲历”赛事过程 |
4.1.3 叙事话语:形式多样以“趣”定序,事实修辞定客观风格 |
4.1.4 叙事结构:功能化叙事风格明显,碎片组成完整赛事进程 |
4.2 建议 |
4.2.1 叙事主体:主动承担主体引导性,加强赛事追踪 |
4.2.2 叙事视角:将复合视角叠加使用,丰富赛事细节 |
4.2.3 叙事话语:延续顺时序叙事优势,紧追赛事节点 |
4.2.4 叙事结构:进一步提升互动交流,完善叙事结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
(5)《人民画报》(1950-1966)中的体育摄影图片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三、文献综述及梳理 |
第一章 画报中的国家形象和体育摄影 |
第一节 国家形象的内容概述 |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 |
二、国家形象的内涵与外延 |
三、早期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形象 |
第二节 画报的国家属性和建构功能 |
一、《人民画报》的地位和意义 |
二、《人民画报》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特殊功能 |
第三节 画报中的体育摄影与国家形象 |
一、体育摄影在《人民画报》中的重要地位 |
二、体育在建构国家形象中的特殊作用 |
第二章 打造东方大国:新中国形象的生产建构 |
第一节 体育摄影中的视觉政治 |
一、新闻摄影的政治性与艺术性 |
二、体育摄影的政治叙事 |
第二节 中国形象的人格化——体育人物视觉形象塑造 |
一、领导人在体育运动的形象塑造 |
二、打造体育明星群体树立国家品牌形象 |
三、国家的后备力量:军人形象的再塑造 |
第三节 体育摄影中的视觉象征 |
一、富强与文明:体育场馆图像 |
二、希望与未来:学生体育图像 |
第三章 中国形象的变迁:体育视角下崛起的东方大国 |
第一节 苏醒的巨人 |
一、苏醒:《一个工厂的体育活动》 |
二、追赶:“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
三、赶上世界水平:乒乓大国走向世界 |
第二节 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建设者” |
一、大家庭:民族体育新发展 |
二、好朋友:新中国的体育外交事业 |
第四章 关于中国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思考 |
第一节 画报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理念基础 |
一、“正确的”新闻观和摄影观 |
二、“好照片”的选择 |
三、“典型”的选择 |
第二节 神话: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
一、自然化的“仪式” |
二、专业化的传播渠道 |
三、没有批评的“共产主义梦工厂” |
第三节 新时期国家形象的建构之路 |
一、“好照片”和“典型”的传播最大化 |
二、新媒体加深仪式感 |
三、体育明星形象取得新突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创作研究成果情况 |
附录 |
(6)机器人体育新闻写作对媒体发展的影响 ——对比足球记者小明与新浪体育的俄罗斯世界杯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工智能 |
2.1.2 机器新闻写作 |
2.1.3 体育媒体 |
2.1.4 今日头条“足球记者小明” |
2.1.5 新浪体育 |
2.2 关于机器人写作的研究 |
2.3 关于体育媒体发展的研究 |
2.4 关于足球世界杯报道的研究 |
2.4.1 传统媒体对世界杯的报道 |
2.4.2 网络媒体对世界杯报道研究 |
2.4.3 新媒体对世界杯报道研究 |
2.5 小结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案例分析法 |
3.2.4 内容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内容分析 |
4.1.1 对新闻报道标题的分析 |
4.1.2 对新闻报道导语的分析 |
4.1.3 对新闻报道逻辑的分析 |
4.1.4 对新闻背景材料分析 |
4.2 机器人新闻写作对体育媒体的积极影响 |
4.2.1 即时发布确保媒体速度优势 |
4.2.2 内容丰富提升媒体用户黏性 |
4.2.3 方便快捷保障媒体资源整合 |
4.2.4 强化媒体从业者素质 |
4.3 机器人新闻写作对体育媒体的消极影响 |
4.3.1 语句独立僵硬,降低媒体认同感 |
4.3.2 抓取盲目化,媒体公信力易缺失 |
4.3.3 缺乏互动性,制约媒体发展 |
4.3.4 选题局限性强,易使媒体失去专业权威性 |
4.3.5 症结问题难根治,媒体竞争恶性循环 |
4.3.6 泛人工智能当道,媒体品牌有名无实 |
4.4 机器人新闻写作发展的对策研究 |
4.4.1 严控内容质量,提升审核力度 |
4.4.2 提升科技含量,丰富受众体验 |
4.4.3 完善反馈机制,满足受众需求 |
4.4.4 强化媒体从业者素质,做好明确分工 |
4.4.5 明确发展方向,提高机器人写作性价比 |
4.5 未来新闻业发展模式 |
4.5.1 采编数据化,人机协同发展 |
4.5.2 报道深度化,众包新闻新机制 |
4.5.3 角度创新化,自媒体转型挑战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7)足球比赛解说中隐喻研究 ——以2018年世界杯央视解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依据以及价值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隐喻研究现状 |
1.2.2 体育领域隐喻研究现状 |
1.2.3 足球比赛解说研究现状 |
1.2.4 足球比赛解说中隐喻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收集方法 |
1.3.2 分析方法 |
1.4 语料收集与整理 |
1.4.1 语料来源 |
1.4.2 语料分析 |
1.5 理论基础 |
1.5.1 概念隐喻 |
1.5.2 社会语言学 |
2.足球比赛解说中的隐喻类型及分析 |
2.1 足球比赛解说中的战争隐喻 |
2.1.1 赛前战争隐喻 |
2.1.2 赛中战争隐喻 |
2.1.3 赛后战争隐喻 |
2.2 足球比赛解说中的小众隐喻 |
3.足球比赛解说中隐喻功能分析 |
3.1 修辞功能 |
3.1.1 渲染性 |
3.1.2 趣味性 |
3.1.3 形象性 |
3.2 社会功能 |
3.2.1 宣扬体育精神 |
3.2.2 增强集体意识 |
3.2.3 教育功能 |
4.足球比赛解说中隐喻潜在隐患分析 |
4.1 审美疲劳 |
4.2 语言暴力 |
4.3 文化歧义 |
5.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专家访谈提纲 |
(8)作为媒介的体育:台湾媒体中的姚明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媒介形象研究 |
二、媒介体育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台湾媒体报道姚明新闻概述 |
第一节 媒体报道姚明的内容分析 |
一、样本界定与类目建构 |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姚明报道主题论述 |
一、选秀主题 |
二、比赛主题 |
三、非比赛主题 |
第二章 台湾媒体报道姚明话语分析 |
第一节 文本结构与事件建构 |
一、新闻图示分析 |
二、事件建构视角 |
三、新闻语境营造 |
第二节 微观语义分析 |
一、称谓用语与身份确认 |
二、新闻评价与立场表达 |
第三章 姚明媒介形象建构特点 |
第一节 美国文化影响下的迎合表达 |
第二节 英雄叙事中的华人认同 |
第三节 个人叙事下认同消解与强化 |
第四章 媒介形象背后:认同的建构 |
第一节 体育与认同的中国语境 |
第二节 台湾地区的认同背景 |
一、台湾历史与身份认同 |
二、体育建构认同在台湾 |
三、体育交流与情感连接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限制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大型马拉松赛事周期中新闻报道文本研究 ——以2019年兰州国际马拉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一)文本及新闻文本的概述 |
(二)我国城市马拉松发展现状研究 |
(三)我国城市马拉松报道研究 |
四 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 |
(二)样本选取 |
(三)样本月份分布 |
(四)样本体裁分布 |
(五)样本主题分布 |
五 研究方法 |
(一)文本分析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描述统计法 |
第一章 2019兰州国际马拉松新闻文本语言特征研究 |
1.1 准确化 |
1.1.1 简练化 |
1.1.2 数据化 |
1.2 文学化 |
1.2.1 故事化 |
1.2.2 文艺化 |
1.3 娱乐化 |
1.3.1 口语化 |
1.3.2 时尚化 |
1.3.3 悬念化 |
第二章 2019兰州国际马拉松新闻文本结构研究 |
2.1 内部结构研究 |
2.1.1 标题研究 |
2.1.2 导语研究 |
2.2 结构方式研究 |
2.2.1 倒金字塔式结构 |
2.2.2 散文式结构 |
2.2.3 并列式结构 |
第三章 2019兰州国际马拉松新闻文本形象研究 |
3.1 城市形象的塑造 |
3.2 集体形象的塑造 |
3.3 个人形象的塑造 |
3.4 国家形象的塑造 |
第四章 2019兰州国际马拉松新闻文本意义研究 |
4.1 2019年兰州国际马拉松新闻文本的意义解读 |
4.1.1 重塑城市形象,推广马拉松品牌 |
4.1.2 挖掘人物故事,弘扬民族精神 |
4.2 2019兰州国际马拉松新闻文本的受众解读 |
4.2.1 传播媒体因素的影响 |
4.2.2 受众需求因素的影响 |
4.2.3 体育环境氛围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对象: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 |
1.1.1 单位设立小组解决突发纠纷的现象频发 |
1.1.2 什么是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 |
1.1.3 界定小组:本研究所分析的小组类型 |
1.2 问题引入:为什么关注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 |
1.2.1 研究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践意义 |
1.2.2 研究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学术意义 |
1.3 本文的结构设置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1.6 对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2 多方博弈合力的结果: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 |
2.1 人们如何选择纠纷解决方式? |
2.2 举报方当事人有哪些策略? |
2.2.1 向公检法等公权力机关寻求救济 |
2.2.2 向被举报方当事人所属单位举报 |
2.2.3 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曝光该举报 |
2.3 被举报方当事人所属单位的应对策略 |
2.3.1 采取不作为的策略 |
2.3.2 采取消极作为的策略 |
2.3.3 单位成立小组处理纠纷 |
2.4 多方动态博弈的模型 |
2.4.1 举报方当事人与被举报方当事人的博弈模型 |
2.4.2 被举报方当事人与其所属单位的博弈模型 |
2.4.3 举报方当事人与被举报方所属单位的博弈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从纠纷解决市场认识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 |
3.1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小组 |
3.1.1 单位与其设立的小组之间的关系 |
3.1.2 小组与委员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3.1.3 小组的目标:解决纠纷还是预防纠纷? |
3.2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主体、功能、特征和效力 |
3.2.1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解纷主体 |
3.2.2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主要功能 |
3.2.3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特征 |
3.2.4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效力 |
3.3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属于何种救济? |
3.3.1 从非市场行为的经济学切入纠纷解决市场 |
3.3.2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现状 |
3.3.3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小组解纷机制的启示 |
3.3.4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私力救济属性 |
3.3.5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公力因素 |
3.3.6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二元属性 |
3.4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与公力救济的关系 |
3.4.1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与公力救济之间的竞争关系 |
3.4.2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与公力救济之间的补充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4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和不足 |
4.1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优势 |
4.1.1 便利沟通科层组织 |
4.1.2 高效解决突发性举报纠纷 |
4.1.3 威慑潜在的违法犯罪行为 |
4.1.4 分流公权力机关的办案压力 |
4.1.5 避免或者减少了单位自身的损失 |
4.2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不足之处 |
4.2.1 单位运用小组解决纠纷的能力有待提高 |
4.2.2 小组解决纠纷过程缺乏透明度 |
4.2.3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有苛刻的适用条件 |
4.2.4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侵蚀公力救济的领域 |
4.2.5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注重应急而疏于预防 |
4.3 本章小结 |
5 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改善措施 |
5.1 成立更具有代表性和专业性的调查小组 |
5.2 规范小组的调查行为和调查过程 |
5.3 保留公权力机关介入纠纷解决的可能性 |
5.4 增强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的预防功能 |
5.5 为当事人提供主动寻求公权力救济的途径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修辞在体育报道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的话语研究(2010-2020) ——以路透社为例[D]. 王赛赛.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2]网球英文报道中女运动员身份建构的隐喻研究[D]. 曾珠.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3]《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学研究(1980-2018)[D]. 刘梅.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新浪体育微博马拉松赛事新闻叙事研究[D]. 马林. 沈阳体育学院, 2020(08)
- [5]《人民画报》(1950-1966)中的体育摄影图片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D]. 顾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8)
- [6]机器人体育新闻写作对媒体发展的影响 ——对比足球记者小明与新浪体育的俄罗斯世界杯报道[D]. 王珅葳.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7]足球比赛解说中隐喻研究 ——以2018年世界杯央视解说为例[D]. 周天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作为媒介的体育:台湾媒体中的姚明形象研究[D]. 张元元. 兰州大学, 2020(01)
- [9]大型马拉松赛事周期中新闻报道文本研究 ——以2019年兰州国际马拉松为例[D]. 吴桐.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小组式纠纷解决机制[D]. 米传振.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