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地宝在苜蓿上试验效果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陈蒙[1](2020)在《生物炭及不同有机肥对重度盐碱地改良效果及黄芪生长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土壤盐渍化问题已成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平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采取合理且有效的措施改良盐碱荒地,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一年田间试验,研究施加生物炭及不同有机肥(有机菌肥、炭基有机肥、生物炭),与不施加任何底肥或改良剂进行空白对照,研究生物炭及不同有机肥对重度盐碱地改良效果,分析在重度盐碱地适宜的改良措施及黄芪生长试验研究,为盐碱地治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土地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改良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良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入渗,提高土壤含水率,增加耕层土壤的持水能力,2019年试验区各处理对比CK对照组土壤容重降低了 5.37%~7.76%,试验区各处理土壤含水率均大于对照组,可以为试验区作物提供良好的耕层水分环境;施加生物炭及不同有机肥可以助于提高土壤耕层温度,各处理整体增幅为在1.4~2℃。其中,生物炭和有机菌肥处理效果最佳。(2)生物炭及不用有机肥可以显着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各改良处理养分含量均大于CK对照区,说明施加生物炭及不同有机肥后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平衡,增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的氮、磷、钾含量的流失。有机菌肥效果显着,可以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及活性,改善土壤活化性状,提高土壤保肥能力。(3)不同改良措施可以显着提高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耕层土壤中,不同改良处理的土壤NH4+—N(铵态氮)和NO3-—N(硝态氮)的含量随着作物生育期的推进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各改良处理对整个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涨幅平均较对照组增加了 95.44%、65.09%、165.80%,土壤中NH4+—N可经过硝化作用氧化为NO3-—N,供作物迅速吸收。有机菌肥和生物炭处理效果显着,显着提高了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和氮素利用效率。(4)不同改良措施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改善土壤积盐程度,降低土壤电导率,各处理对比CK对照组土壤盐分含量降低了 25.34%~53.44%,有机菌肥处理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施加改良剂可以有效降低对土壤和作物生长环境有负面影响的主要阴离子:土壤Cl-离子和土壤SO42-离子;施加生物炭及不同有机肥可以降低土壤pH值,各处理对比对照组土壤pH值降低了 2.32%~4.87%。有机菌肥改良效果显着。(5)施加生物炭及不同有机肥可以对改善黄芪的生长势,不同改良处理对于黄芪株高,主根直径、长度及单株重量,成活率及产量均有改善和促进的作用。施加生物炭及不同有机肥条件下的各处理黄芪株高对比CK对照组整体增幅为5.86~19.84%;主根直径各处理较CK对照组增加了 3.38~14.19%;主根长度对比CK对照组增加了4.64%、16.56%、12.25%;黄芪主根单株重量较CK增幅为2.12~17.79%;产量及成活率表现为J>TJ>C>CK,即有机菌肥>炭基有机肥>生物炭>对照组。有机菌肥效果显着,有机菌肥中含有大量有益菌,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数量,改善土壤活化性状,快速繁殖形成优势菌群,有效的防治了作物的病虫害,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综合分析,施加生物炭对降低容重,提高地温和土壤含水率效果显着;施加有机菌肥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作物病害、提高作物产量、降低土壤盐分和pH值效果最为显着。
孟凯[2](2019)在《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中部地区是内蒙古苜蓿生产主产地,近年来随着苜蓿产业的快速发展,该区苜蓿产量和品质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高产优质苜蓿种植技术已滞后于当前苜蓿产业发展。本研究对苜蓿种植过程中的品种选择、种植密度、施肥配比、水肥耦合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选取了 3个内蒙古中部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多年试验,试验设计包含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测土配方施肥试验设计、二次回归饱和D416最优试验设计等,通过对苜蓿生长特性、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不同苜蓿品种间生长特性、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方面表现各不相同,其中中苜1号在株高、生长速度上表现较好,中草3号茎叶比值较低,WL319HQ在鲜干比值较高,草原3号饲草产量较高,中草3号在CP、ADF、DDF含量及RFV表现较好。依据灰色关联度评价,中苜1号、草原3号、中草3号综合表现较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适宜生产推广应用。2、在30-60cm行距内,行距的变化对苜蓿株高、生长速度影响不显着,而在10-30cm行距内,行距的变化对株高和生长速度影响随生长年限的增加逐渐显着,株高、生长速度随行距增加而增加。种植行距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着,在10-60cm行距内,茎叶比随行距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种植行距显着影响苜蓿产量的变化,产量随行距的增加而减少,但随着生长年份的增加,窄行距对产量增加作用逐年减弱。苜蓿CP含量和RFV在行距调控下差异显着,CP含量和RFV在10-3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在30-6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而降低。行距调控对苜蓿ADF和NDF的影响显着,在10-3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在30-6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而增加。在10-30cm行距内苜蓿产量和品质等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推广应用。3、施肥可显着提升苜蓿株高和生长速度,降低茎叶比;施肥可提升CP含量和RFV,降低ADF和NDF含量。施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氮磷钾配施能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氮磷钾配施能显着增加苜蓿产量。在缺钾的试点,生长前期肥料对产量的贡献为钾>氮>磷,氮钾互作对产量为负效应,氮磷、磷钾互作为正效应。在缺磷的试点,生长前期肥料对产量的效应氮>磷>钾,氮钾、磷钾互作对产量为正效应,磷氮互作为负效应。通过模拟寻求分析得出在缺钾地区推荐施肥配比为磷肥25.08~30.69kg/hm2、钾肥 54.38~69.60kg/hm2、氮肥 58.50~77.63kg/hm2。在缺磷地区推荐施肥配比为磷肥147.68~185.63kg/hm2、钾肥51.38~66.75kg/hm2、氮肥40.80~53.10kg/hm2。4、灌水和施肥能显着提高苜蓿株高和生长速度,降低茎叶比和鲜干比,水肥对生长特性的作用大小为水>肥。水肥耦合显着增加苜蓿CP含量和RFV,降低ADF和NDF含量,水肥耦合效应中灌水对营养品质的效应大于施肥。水肥耦合能显着增加苜蓿产量,水肥因子对产量效应大小为水>氮>磷>钾,水、肥因子间互作效应显着,在生长第二年氮钾、磷钾互作为负效应,氮水、磷水、钾水、氮磷互作为正效应,生长第三年氮磷、氮钾互作为负效应,氮水、磷水、钾水、磷钾互作为正效应。最优的水肥配比为为氮肥90kg/hm2、磷肥75kg/hm2、钾肥45kg/hm2,灌水量 400mm。
蒋慧[3](2017)在《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饲用价值综合评价》文中指出本研究从不同物候期骆驼刺的青贮,最适青贮物候期骆驼刺与紫花苜蓿混合青贮,混贮饲料的体外发酵特性,及其对多浪羊适口性等参数的影响,用4个试验系统探讨了骆驼刺作为一种有待开发饲料的饲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其中,试验1通过分析不同物候期对骆驼刺青贮品质的影响,以确定最适青贮刈割期;试验2通过分析盛花期骆驼刺与紫花苜蓿混合青贮品质和微生物变化,确定二者适宜的混贮比例;试验3通过分析骆驼刺及其与紫花苜蓿混合青S贮饲料的体外降解特性,确定骆驼刺和苜蓿混贮的组合效应,初步判断骆驼刺及其与苜蓿混合青贮饲料可被动物的利用程度;试验4就混合青贮饲料的适口性、瘤胃发酵参数、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降解率和平均日增重等进行综合评价,为骆驼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客观的依据。试验一将分枝期、初花期、盛花期及结实期的骆驼刺进行青贮,分析青贮饲料和青贮原料的化学成分,鉴定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和发酵品质,研究不同物候期对骆驼刺青贮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骆驼刺的最适青贮刈割期。结果表明,不同物候期骆驼刺及其青贮饲料的化学成分差异极显着(P<0.01),其发酵品质差异也显着(P<0.05)。在4个物候期中,盛花期骆驼刺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12.73%),粗蛋白(CP)含量(16.88%)最高,其青贮的pH值(3.65)和氨态氮/总氮(1.03%)最低。盛花期和结实期骆驼刺的乳酸含量分别为6.06%和6.23%,两者间差异不显着(P>0.05),却显着高于分枝期(2.59%)和初花期(3.19%)的乳酸含量(P<0.05),以分枝期的乳酸含量最低。不同物候期骆驼刺青贮的乙酸含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初花期骆驼刺青贮的乙酸含量(2.04%)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结实期骆驼刺青贮的乙酸含量(0.71%)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1),所有处理青贮饲料的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含量均未检出或仅为微量。综合评价盛花期效果最好,将盛花期做为骆驼刺的最适青贮刈割期。试验二以100%苜蓿(M),100%骆驼刺(LS) , 30%骆驼刺+70%苜蓿(LS3),50%骆驼刺+50%苜蓿(LS5) , 70%骆驼刺+30%苜蓿(LS7)为青贮原料,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通过分析青贮前和青贮后化学成分,青贮品质,判断二者混合青贮效果,结果表明,骆驼刺与苜蓿混合后,提高DM、WSC含量;青贮90d后,混合青贮处理LS3、LS5、LS7的乳酸含量分别为3.86、5.64和6.75%, LS5、LS7的乳酸含量着高于(P<0.05) 100%苜蓿青贮的乳酸含量(3.54%);混合青贮处理LS3、LS5、LS7的乙酸含量分别为1.90、1.68和1.60%,显着高于(P<0.05) 100%骆驼刺青贮的乙酸含量(1.32%);混合青贮处理LS3、LS5、LS7的NH3-N/TN 为 9.26、2.19 和 1.35%, pH 值分别为 3.84、3.80 和 3.72,显着低于(P<0.05) 100%苜蓿青贮的NH3-N/TN (11.38%)和pH值(4.35);混合青贮处理LS3、LS5、LS7的丙酸、丁酸、戊酸、乙酸和乙醇含量也显着低于(P<0.05)苜蓿青贮。处理LS3、LS5、LS7的乳酸菌总数分别为7.56、8.62和9.65 log cfu/g,枯草芽孢杆菌数量分别为3.02、4.09、4.45 log cfu/g,胶红酵母数量分别为0.8、1.15、1.45 log cfu/g,均显着高于100%苜蓿青贮的乳酸菌总数(5.76 log cfu/g),枯草芽孢杆菌数量(2.30logcfu/g)和胶红酵母菌数(0.03logcfu/g)。通过对感官得分,乳酸含量、丁酸含量、NH3-N/TN、乳酸菌数和酵母菌数的综合评价,70%骆驼刺+30%苜蓿为合适混合青贮比例。试验三采用苜蓿干草(Ⅰ ), 100%骆驼刺青P贮(Ⅱ), 30%骆驼刺+70%苜蓿青贮(Ⅲ),50%骆驼刺+50%苜蓿青贮(Ⅳ) , 70%骆驼刺+30%苜蓿青贮(V)进行体外发酵比较,分别记录培养2、4、8、12、24、36、48、72和96小时的产气量;测定发酵24小时的发酵参数、降解率及其组合效应,初步判断骆驼刺及其与苜蓿混合青贮可被动物的利用程度。结果表明,混贮饲料处理Ⅲ、Ⅳ、Ⅴ的体外发酵24h产气量分别为10.00、20.00和23.00ml,均显着低于苜蓿干草(28ml)和100%骆驼刺青贮(24.00ml)的产气量。混合青贮体外发酵液处理Ⅲ、Ⅳ、Ⅴ的pH值分别为6.47、6.53和6.57,均在瘤胃正常pH值范围内,且都高于6.2,其NH3-N浓度分别为20.41、19.47和18.65mg/dL,均在瘤胃液氨态氮最佳浓度(85~300mg/L)范围内,不会对纤维降解菌的蛋白质的利用产生不利影响。处理Ⅲ、Ⅳ、V的体外DM降解率分别为31.53、32.56和33.75%,均低于苜蓿(35.23%)和100%骆驼刺青贮饲料(34.79%)的体外降解率;其TVFA 分别为 61.30、60.50 和 57.10 mmol/L,均显着高于(P<0.05)苜蓿干草(52.00 mmol/L)和100%骆驼刺青贮(50.00mmol/L)的TVFA。经综合评价,混合青贮中,70%骆驼刺+30%苜蓿混合青贮的体外降解效果优于50%骆驼刺+50%苜蓿混合青贮优于30%骆驼刺+70%苜蓿青贮。试验四本试验用基础日粮与苜蓿干草(Ⅰ),100%骆驼刺(Ⅱ) , 30%骆驼刺+70%苜蓿(Ⅲ) , 50%骆驼刺+50%苜蓿(Ⅳ),70%骆驼刺+30%苜蓿(V)青贮饲喂多浪羊,分析其适口性、表观消化率、日增重、瘤胃发酵参数、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多浪羊对混合青贮饲料处理Ⅲ、Ⅳ、Ⅴ的采食速率分别为15.82、19.24和11.66g/min,显着高于骆驼刺青贮饲料(9.86g/min),混合青贮改善了骆驼刺的适口性(P<0.05)。DM、OM、CP、NDF、ADF的消化率在处理Ⅱ与混合青贮饲料处理Ⅲ、Ⅳ、Ⅴ间不存在显着差异,表明混贮不影响骆驼刺的消化率。所有处理组的瘤胃pH值和瘤胃液氨态氮均在瘤胃正常范围内。各处理组的瘤胃液乙酸含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以50%骆驼刺+50%苜蓿组乙酸含量最高(75.70 mmol/L);饲喂混合青贮饲料处理Ⅲ、Ⅳ、Ⅴ的丙酸含量分别为49.30、38.10和35.70mmol/L显着高于骆驼刺青贮(31.90 mmol/L)和苜蓿干草组(33.00mmol/L)的丙酸含量;其丁酸含量分别为18.30、21.40和18.80mmol/L,显着高于(P<0.05)苜蓿干草组(17.10mmol/L);处理Ⅳ的 TVFA (135.40mmol/L)显着高于(P<0.05)其他 4 组处理。多浪羊的血常规值除处理Ⅱ的淋巴细胞数量(240.50)显着高于处理Ⅰ (160.22)外,其他处理间的全部血常规指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均在血常规额正常范围内。血液生化指标表明,处理Ⅰ的肌酐含量(94.60 umol/L)显着高于处理Ⅲ (77.00 umol/L),处理Ⅰ的谷丙转氨酶(28.40 U/L),谷草/谷丙(3.78)显着低于处理Ⅲ的谷丙转氨酶(20.60 U/L)和谷草/谷丙(6.64);血液中总蛋白含量处理V (81.90 g/L)显着高于处理Ⅲ (64.28 g/L);处理Ⅱ的血液间接胆红素(2.56umol/L)显着高于(P<0.05)处理V (1.50umol/L)。血糖、尿素、尿酸、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氨酶含量、血液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且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混合青贮饲料对多浪羊肝脏、肾脏、心脏、能量和蛋白代谢无不利影响。经综合评价,50%骆驼刺+50%苜蓿组在3组混合青贮中,饲喂效果最好。
谢巧娟[4](2017)在《三种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与草莓生长结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栽培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实色泽鲜艳,香气浓郁,酸甜适宜,深受大众喜爱,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我国草莓生产栽培的现状是化肥过量使用,有机肥投入不足,这不仅浪费了我国丰富的农业资源,也严重破坏了土壤状况。因此更应加大有机肥的投入及新型商品有机肥的研发,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本试验以草莓安全高效栽培为前提,以优质草莓品种“达赛莱克特”为试材,选用一种新型商品有机肥(虾肽肥)及两种较常见的有机肥(菌渣肥、鸡粪肥),利用这三种不同有机肥与不施肥(对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草莓生长结果的影响进行对比试验。以期确定新型商品有机肥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有效性,以减少或替代草莓生产中化肥的使用,为草莓的有机型栽培提供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来看,施用有机肥后,土壤容重有效降低,土壤酸碱度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土壤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也显着提高。说明有机肥能够起到调节土壤理化性质及培肥土壤的效果。综合养分指标分析得出,所有施用有机肥的处理,土壤中的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其中以虾肽肥、菌渣肥处理效果最好。(2)从对草莓植株生长性状的调节来看,施用有机肥能够促进草莓植株生长及果实发育。综合草莓生长指标分析得出,所有有机肥处理的草莓株高、茎粗、叶片数及生物学产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其中,株高以较高磷水平的鸡粪肥处理最大,其余生长指标均以虾肽肥处理最佳,菌渣肥处理次之。(3)从有机肥对草莓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来看,较对照而言,三种有机肥处理均可显着提高草莓叶片的光合指标。其中对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菌渣肥处理效果最佳,其次为虾肽肥处理。说明菌渣肥与虾肽肥更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增强生理活性。不同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及蒸腾速率在同一时期的大小均表现为:虾肽肥处理>菌渣肥处理>鸡粪肥处理>对照,说明施用有机肥能明显提高草莓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促进草莓植株物质积累,且以虾肽肥效果最佳。(4)不同有机肥对草莓养分吸收的作用:各处理草莓叶片全N、P、K含量均表现为从苗期快速上升至初果期达到最大值,初果期到采收期逐渐降低的趋势。整个生育期内,各有机肥处理的草莓叶片全N、P、K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叶片全N、K含量以虾肽肥处理最高,其次为菌渣肥处理。叶片全P含量前期与N、K变化一致,后期鸡粪肥处理高于虾肽肥与菌渣肥处理。总体而言,施用虾肽肥与菌渣肥更有利于持续供应养分,促进草莓植株对N、P、K元素的吸收。(5)从有机肥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来看,虾肽肥处理后的草莓果实品质最佳,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及Vc含量在所有处理中均最高,分别为11.23%、9.41%、11.89、61.39mg/100gFW,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26.18%、31.06%、35.89%、19.55%。菌渣肥处理改善果实品质的效果仅次于虾肽肥,鸡粪肥处理的效果最差,但优于对照。(6)不同有机肥对草莓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在供试的三种有机肥中,以虾肽肥处理草莓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产量达1474.62kg/亩,较对照增产365.22kg/亩,经济效益比对照高14074.07元/亩。其次为菌渣肥及鸡粪肥,产量分别比对照高285.48kg/亩、142.26kg/亩,经济效益分别比对照高11381.82元/亩、5375.79元/亩。(7)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与叶片全N、全K含量均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大多数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与单果重、单株产量、可溶性固形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Vc含量均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水平,其中土壤有机质与单果重相关系数高达0.932。大多数叶片全N、全P、全K含量与单果重、单株产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Vc含量表现出不同程度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其中叶片全N含量与单果重相关系数达0.935。(8)综合比较三种有机肥效果,以虾肽肥效果最好,菌渣肥次之。这两种有机肥在适宜的浓度及施用方法下更有利于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培肥土壤,提高草莓产量和品质,获得更大经济效益。本试验对新型商品有机肥的研发及草莓的有机型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宋珍[5](2013)在《延安市苜蓿品种筛选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文中指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简称苜蓿,是多年生深根系豆科草本植物,在畜牧业发展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延安地区也素有人工种植习惯。苜蓿产业化实现的关键是要有适应性好、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作保证,但目前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抗逆性差、产草量不高,同时由于盲目引种,有些品种不适应当地环境,出现越冬和越夏困难、品质差、产量不高等情况。因此,筛选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苜蓿品种,制订苜蓿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是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和苜蓿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本研究的整体技术路线为“先试验筛选,再标准示范,后规范创新推广”。针对延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资源特点,首先开展紫花苜蓿品种引种筛选。通过对10个供试品种不同物候期的生长情况及产草量,及各品种茎叶比、干鲜比和营养成分的分析,综合各项指标得出,WL-323,金皇后(Golden Empress),三得利(Sandili)和皇冠(Phabulous)是适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种植的优良紫花苜蓿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是苜蓿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试验以品种WL-323为材料,在相同的水肥条件、同等的生产管理水平下设4个种植密度处理,通过对再生能力、产草量、茎数的综合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以B处理(行距30cm,每hm2播量15kg)的再生速度最快,株高70.6cm,产草量最高,135675kg/hm2(3年总产),说明在无灌溉条件下,B处理为比较合适的种植密度和经济播量。接种根瘤菌能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试验以金皇后苜蓿品种为材料,分别以进口“多萌”根瘤菌剂、国产“苜蓿根瘤菌”拌种为处理,观测固氮根瘤数、苜蓿生长状况和产草量,结果发现接种根瘤菌可分别增加产草量28.8%和25.9%以及根瘤数。通过对示范基地安塞200hm2、甘泉66.7hm2示范种植区土壤肥力进行测定,确定了合理配方施肥量的方案,安塞应施肥量分别为:有机肥58t/hm2,过磷酸钙67kg/hm2,氯化钾40kg/hm2;而甘泉仅需施用70t/hm2有机肥。两基地均不需施用氮肥。最后通过紫花苜蓿引种试验所筛选出适合延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WL323、金皇后、皇冠和三得利)4个紫花苜蓿品种,经2县大田丰产栽培示范,采取了合理密植、根瘤菌拌种、平衡配方施肥、及时刈割和病虫草害防治的综合技术,执行了《紫花苜蓿丰产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规程》,既调整了种植结构、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赢。
周国龙,蔺耀光[6](2011)在《康地宝在加工番茄栽培上的使用效果》文中提出康地宝在碱潮地区蕃茄种植中使用能提高出苗率、促进生长发育,对提早成熟、增加产量有一定的效果。可做为一项保苗、增产技术示范、推广。
青格乐[7](2011)在《大棚栽培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与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于2009~2010年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赛乌苏嘎查,对大田与大棚环境下的4种紫花苜蓿(费纳尔、苜蓿王、WL323、阿尔冈金)生物学特性、营养成分、根系性状以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通过研究,进一步论证大棚种植紫花苜蓿的可行性,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枯草期长,从而造成广大牧民饲喂的饲草料种类和营养成分单一,家畜只能采食青干饲料,不能充分满足家畜生长需要等问题,同时为牧草的设施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大棚内气温、地温、有效积温等都与大田有所不同。晚秋、冬季、早春时节,外界大田环境不能满足牧草生长的条件,而大棚环境下却能正常生长。2、大棚栽培模式与大田栽培模式相比:紫花苜蓿最高生长速度可提高1.4㎝/d,年刈割次数提高4次,单位面积干草产量可提高2.4~3.2倍,茎叶比下降,营养价值增加。3、大棚栽培模式虽然一次性投入较高,但是由于显着增加了饲草产量,其经济效益仍大于大田栽培模式。4、大棚栽培紫花苜蓿,可在冬春枯草季节为家畜提供优质青绿蛋白质饲料,对保证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5、选择适宜的品种和刈割时间是大棚苜蓿栽培技术的关键。
吕会刚[8](2006)在《紫花苜蓿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子生产具有特殊的地域性和田间管理技术要求。本文选择适合于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苜一号苜蓿繁种基地”为试验区,通过2006年对中苜一号紫花苜蓿的种植方式、喷灌量、放蜂、干燥剂等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方式的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产量构成因子:单位面积的生殖枝、荚数/生殖枝、种子数/荚、种子千粒重均有显着性差异;稀植比密植更有利于提高苜蓿种子质量。(2)在初花期的紫花苜蓿种子田边放置100箱蜜蜂,蜂箱密度3箱/hm2,可明显提高种子产量,增产幅度在13.58%~72.12%;距离蜂箱最近的30m处种子产量最高,为422.70kg/hm2;种子产量与紫花苜蓿至蜂箱的距离呈负相关(r=-0.988,p=0.01)。(3)在苜蓿结荚初期灌溉,以喷灌量600m3/hm2的种子产量最高,为377.33kg/hm2;但喷灌量过大和喷灌量过低会使种子产量降低。(4)在紫花苜蓿种子收获前叶面喷施百草枯作干燥剂,以用量1,500ml/hm2效果最好,可明显增加苜蓿茎叶的干黄程度、落粒性和降低收割难度,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减少种子清选难度;喷施不同用量的百草枯对种子产量没有显着性影响;随着百草枯用量750~3,000ml/hm2的增加,收割时落粒也随之增加,收割难易度也随之越来越容易。
王培荣,陈静[9](2001)在《康地宝在苜蓿上试验效果初报》文中认为呼和浩特市现有耕地33.3万hm2,由于盐碱及其它原因造成的中低产田面积约20多万hm2,盐碱重症地区土壤几乎不能生长作物,大面积的荒芜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北京北农康地生物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研究,研制出了盐碱地改良剂康地宝。我们于2000年引进该产品,在香槟苜蓿上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王培荣,陈静[10](2001)在《康地宝在苜蓿上试验效果初报》文中提出呼和浩特市现有耕地33.3万hm2,由于盐碱及其它原因造成的中低产田面积约20多万hm2, 盐碱重症地区土壤几乎不能生长作物,大面积的荒芜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北京北农康地生物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研究,研制出了盐碱地改良剂康地宝。我们于2000年引进该产品,在香槟苜蓿上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二、康地宝在苜蓿上试验效果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康地宝在苜蓿上试验效果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炭及不同有机肥对重度盐碱地改良效果及黄芪生长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盐碱地的形成 |
1.3 盐碱地的改良措施 |
1.3.1 水利改良 |
1.3.2 物理改良 |
1.3.3 生物改良 |
1.3.4 农艺改良 |
1.3.5 化学改良 |
1.4 生物炭及有机肥在土壤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
1.4.1 有机肥在土壤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
1.4.2 生物炭在土壤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6 技术路线图 |
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区基本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气象资料 |
2.4 指标测定方法 |
2.4.1 植株生理指标 |
2.4.2 土壤物理指标 |
2.4.3 土壤化学指标 |
2.5 地下水位 |
2.6 数据整理 |
3 生物炭及不同有机肥对重度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3.2 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
3.3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3.4 对土壤耕层电导率的影响 |
3.5 对土壤盐分离子影响 |
3.5.1 对土壤阳离子分布的影响 |
3.5.2 对土壤阴离子分布的影响 |
3.6 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4.1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4.2 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4.3 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4.4 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4.5 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
4.6 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
4.7 对土壤全钾的影响 |
4.8 对土壤氮素分布的影响 |
4.8.1 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
4.8.2 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4.9 本章小结 |
5 生物炭及不同有机肥对黄芪生长指标的影响 |
5.1 对黄芪株高的影响 |
5.2 对黄芪主根直径及重量的影响 |
5.3 对黄芪成活率及产量的影响 |
5.4 黄芪产量相关性分析 |
5.4.1 黄芪产量与作物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
5.4.2 黄芪产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1.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1.2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2 苜蓿栽培技术研究 |
1.2.1 苜蓿品种选择研究 |
1.2.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
1.2.3 苜蓿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
1.2.3.1 测土配方施肥 |
1.2.3.2 苜蓿施肥研究 |
1.2.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
1.2.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
1.2.4.1 水肥耦合效应 |
1.2.4.2 苜蓿需水规律研究 |
1.2.4.3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
2.3.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
2.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
2.3.4 苜蓿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
2.3.5 试验测定指标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
3.1.1 不同苜蓿品种生长特性比较 |
3.1.2 不同苜蓿品种饲草产量比较 |
3.1.3 不同苜蓿品种营养成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 |
3.1.4 相关性分析 |
3.1.5 灰色关联分析 |
3.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
3.2.1 不同种植行距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
3.2.1.1 株高 |
3.2.1.2 生长速度 |
3.2.1.3 茎叶比 |
3.2.1.4 鲜干比 |
3.2.2 不同种植行距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
3.2.3 不同种植行距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3.1 粗蛋白 |
3.2.3.2 酸洗洗涤纤维 |
3.2.3.3 中洗洗涤纤维 |
3.2.3.4 相对饲用价值 |
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
3.3.1 不同施肥配比对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
3.3.1.1 株高 |
3.3.1.2 生长速度 |
3.3.1.3 茎叶比 |
3.3.1.4 鲜干比 |
3.3.2 苜蓿产量对不同施肥配比的响应 |
3.3.2.1 不同施肥配比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
3.3.2.2 模拟寻优分析 |
3.3.2.3 二因素互作分析 |
3.3.2.4 单因素分析 |
3.3.3 不同施肥配比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3.1 粗蛋白 |
3.3.3.2 酸性洗涤纤维 |
3.3.3.3 中性洗涤纤维 |
3.3.3.4 相对饲用价值 |
3.3.4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3.4.1 pH和有机质 |
3.3.4.2 全氮和碱解氮 |
3.3.4.3 全磷和速效磷 |
3.3.4.4 全钾和速效钾 |
3.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
3.4.1 苜蓿水肥耦合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
3.4.2 苜蓿水肥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
3.4.2.1 产量水肥耦合效应 |
3.4.2.2 氮、磷、钾、水因子互作效应分析 |
3.4.2.3 单因素效应 |
3.4.3 苜蓿水肥耦合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
4.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
4.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
4.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饲用价值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动态 |
1.1.1 畜牧业在新疆的重要性 |
1.1.2 新疆草地资源概况 |
1.1.3 骆驼刺资源及其研究现状 |
1.1.4 苜蓿青贮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及研究目标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2.3 技术路线 |
1.2.4 实施方案 |
1.2.5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不同物候期骆驼刺青贮评价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青贮饲料调制 |
2.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感官评价 |
2.3.2 不同物候期对骆驼刺青贮原料化学成分的影响 |
2.3.3 不同物候期对骆驼刺青贮饲料的化学成分及pH值 |
2.3.4 不同物候期对骆驼刺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
2.3.5 不同物候期青贮的综合评价 |
2.4. 讨论 |
2.4.1 不同物候期骆驼刺原料特性与青贮品质的关系 |
2.4.2 不同物候期骆驼刺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
2.5. 小结 |
第三章 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品质及其乳酸菌和酵母菌变化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设计与技术路线 |
3.2.2 青贮饲料调制 |
3.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菌株产乳酸结果 |
3.3.2 感官评价 |
3.3.3 青贮原料的化学成分 |
3.3.4 青贮饲料的化学成分 |
3.3.5 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
3.3.6 青贮前、后乳酸菌数量变化 |
3.3.7 青贮前、后酵母菌数量变化 |
3.3.8 综合评价结果 |
3.4 讨论 |
3.4.1 青贮原料特性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
3.4.2 混合比例对青贮发酵有机物的影响 |
3.4.3 混合比例对青贮NH_3-N/TN的影响 |
3.4.4 混合比例对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骆驼刺与苜蓿混贮的体外降解特性及其组合效应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及设计 |
4.2.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处理青贮饲料产气参数 |
4.2.2 不同处理青贮料的发酵参数 |
4.2.3 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饲料的组合效应 |
4.2.4 综合评价 |
4.4. 讨论 |
4.4.1 不同处理对青贮料体外发酵产气量参数的影响 |
4.4.2 不同处理对青贮饲料体外发酵发酵参数的影响 |
4.4.3 不同处理对混合青贮饲料组合效应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骆驼刺与苜蓿混贮饲料对多浪羊适口性、瘤胃发酵、血液指标和日增重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动物、日粮组成及技术路线 |
5.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5.2.4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多浪羊瘤胃发酵参数、适口性、降解率和日增重的影响 |
5.3.2 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多浪羊部分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5.3.3 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多浪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3.4 对饲喂效果的综合评价 |
5.4. 讨论 |
5.4.1 骆驼刺与苜蓿混贮饲料对多浪羊适口性、瘤胃发酵指标和消化率的影响 |
5.4.2 骆驼刺与苜蓿混贮饲料对多浪羊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5.4.3 骆驼刺与苜蓿混贮饲料对多浪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三种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与草莓生长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草莓栽培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化肥污染 |
1.2 有机肥研究现状 |
1.2.1 有机肥的概念 |
1.2.2 常见有机肥的种类 |
1.2.3 有机肥在国内外的施用状况 |
1.2.4 有机肥在草莓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
1.3 有机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1.3.1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3.2 对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1.3.3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4 试验所用有机肥 |
1.4.1 菌渣肥 |
1.4.2 鸡粪肥 |
1.4.3 虾肽肥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点 |
3.2 供试作物品种 |
3.3 供试肥料 |
3.4 试验设计 |
3.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5.1 有机肥养分指标的测定 |
3.5.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3.5.3 草莓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 |
3.5.4 草莓植株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3.5.5 草莓植株养分指标的测定 |
3.5.6 草莓果实品质的测定 |
3.5.7 草莓产量的测定 |
3.6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1.1 不同有机肥对土壤容重和pH的影响 |
4.1.2 不同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4.1.3 不同有机肥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
4.1.4 不同有机肥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4.1.5 不同有机肥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4.2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1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株高的影响 |
4.2.2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茎粗的影响 |
4.2.3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叶片数的影响 |
4.2.4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植株生物学产量的影响 |
4.3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4.3.1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2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4.4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养分吸收的影响 |
4.4.1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叶片全氮含量变化的影响 |
4.4.2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叶片全磷含量变化的影响 |
4.4.3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叶片全钾含量变化的影响 |
4.5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品质的影响 |
4.6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产量的影响 |
4.7 影响草莓果实产量及品质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4.7.1 土壤养分与叶片养分的相关性 |
4.7.2 土壤养分与果实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 |
4.7.3 叶片养分与果实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 |
第5章 讨论 |
5.1 不同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2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 |
5.3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5.4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养分吸收的影响 |
5.5 不同有机肥对草莓品质的影响 |
5.6 经济效益分析 |
5.7 影响草莓果实产量及品质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8 展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对照表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图 |
致谢 |
(5)延安市苜蓿品种筛选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延安市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概况 |
1.1.1 延安市社会经济概况 |
1.1.2 延安市自然概况 |
1.1.3 延安草场资源概况 |
1.2 苜蓿品种引进筛选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2.1 苜蓿品种引进和筛选试验研究进展 |
1.2.2 根瘤菌在苜蓿上的试验应用研究进展 |
1.2.3 苜蓿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1.3 选题依据 |
1.3.1 苜蓿朝阳产业给牧草人赋予了史命 |
1.3.2 全国牧草品种区域试验在陕落户 |
1.3.3 三鹿奶粉引发“三聚氰胺”事件 |
1.3.4 处在草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年代 |
1.4 选题目的意义 |
1.4.1 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养畜 |
1.4.2 改变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益 |
1.4.3 实现传统生态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适宜延安市种植的优良苜蓿品种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品种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各苜蓿品种物候期及生长分析 |
2.2.2 各苜蓿品种产草量比较 |
2.2.3 各苜蓿品种干鲜比分析 |
2.2.4 各苜蓿品种茎叶比分析 |
2.2.5 各苜蓿品种营养成分比较 |
2.3 小结 |
第三章 苜蓿种植密度和根瘤菌接种效果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种植密度试验 |
3.1.2 根瘤菌接种试验 |
3.1.3 配方施肥试验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种植密度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
3.2.2 接种根瘤菌对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3.2.3 苜蓿测土配方施肥参数确定 |
3.3 小结 |
第四章 苜蓿丰产栽培技术集成和示范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方案 |
4.1.2 示范方案 |
4.1.3 示范模式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苜蓿刈割技术集成 |
4.2.2 苜蓿病虫害防治技术集成 |
4.2.3 苜蓿丰产栽培技术规程集成 |
4.2.4 苜蓿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示范 |
4.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和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康地宝在加工番茄栽培上的使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过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番茄出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番茄经济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7)大棚栽培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
1.2 大棚饲草生产技术的发展 |
1.3 关于大棚内气温和地温变化的研究 |
1.3.1 大棚内气温的变化情况 |
1.3.2 大棚内地温的变化情况 |
1.4 苜蓿生产性能的研究 |
1.4.1 物候期与温度关系 |
1.4.2 苜蓿株高研究 |
1.4.3 苜蓿生长速度研究 |
1.4.4 苜蓿茎叶比及干物质率研究 |
1.4.5 苜蓿产量特性研究 |
1.5 苜蓿根系的研究现状 |
1.5.1 形态学研究 |
1.5.2 根系生长的影响因子研究 |
1.6 苜蓿营养成分方面研究 |
1.6.1 苜蓿营养成分指标的选择 |
1.6.2 苜蓿品质与生物学性状的关系 |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7.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施 |
2.3 观测项目 |
2.4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棚与大田环境气温、有效积温比较 |
3.1.1 大棚与大田最低、最高气温变化 |
3.1.2 大棚与大田气温日变化 |
3.1.3 大棚内不同高度的气温变化 |
3.1.4 大棚内有效积温的变化 |
3.1.5 大棚内地温的变化 |
3.1.6 株高与温度关系 |
3.2 大棚与大田环境下4 种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比较 |
3.2.1 物候期比较 |
3.2.2 株高比较 |
3.2.3 生长速度比较 |
3.2.4 干鲜比和茎叶比 |
3.2.5 产量比较 |
3.3 大棚与大田环境下4 种紫花苜蓿营养成分比较 |
3.4 大棚与大田环境下4 种紫花苜蓿根系性状比较 |
3.4.1 根系性状比较 |
3.4.2 大棚与大田环境下4 种紫花苜蓿根系相关性分析 |
3.4.3 大棚与大田环境下4 种紫花苜蓿根系主成分分析 |
3.5 大棚与大田环境下苜蓿经济效益比较 |
3.5.1 两种环境下种植苜蓿一次性生产投入比较 |
3.5.2 两种环境下苜蓿经济效益比较 |
4 讨论 |
4.1 大棚与大田环境气温、有效积温的差异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
4.2 大棚环境对4 种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4.3 大棚环境对4 种紫花苜蓿营养成分的影响 |
4.4 大棚环境对4 种紫花苜蓿根系性状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紫花苜蓿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国内外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现状 |
1.1.2 植株密度与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关系 |
1.1.3 灌溉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
1.1.4 人工辅助授粉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
1.1.5 收获方法与种子产量 |
1.1.6 紫花苜蓿种子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气候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密度试验 |
2.2.2 放蜂试验 |
2.2.3 喷灌试验 |
2.2.4 干燥剂试验 |
2.2.5 苜蓿大面积开发可研报告 |
2.3 试验方法 |
2.3.1 放蜂方法 |
2.3.2 喷灌方法 |
2.3.3 干燥剂喷施方法 |
2.3.4 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方法 |
2.4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种植方式的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
3.1.1 单位面积的生殖枝数 |
3.1.2 荚数/生殖枝 |
3.1.3 种子数/荚 |
3.1.4 千粒重 |
3.1.5 不同种植方式的紫花苜蓿种子产量 |
3.2 不同放蜂距离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
3.3 不同灌溉量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
3.4 不同干燥剂用量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
3.4.1 不同干燥剂用量对紫花苜蓿茎叶、落粒和收割难易度的影响 |
3.4.2 不同干燥剂用量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植株密度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
4.2 蜜蜂对紫花苜蓿种子产最的影响 |
4.3 喷灌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里的影响 |
4.4 干燥剂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赛乌素地区10万亩苜蓿商品草基地开发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
一.项目概要 |
二.立项依据 |
三.项目区背景条件 |
四.市场需求及比较效益 |
五.项目规模和目标 |
六.项目内容及实施方案 |
七.项目进度安排 |
八.项目投入产出概算 |
九.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估测 |
十.项目风险评估对策 |
十一.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康地宝在苜蓿上试验效果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炭及不同有机肥对重度盐碱地改良效果及黄芪生长试验研究[D]. 陈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孟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3]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饲用价值综合评价[D]. 蒋慧.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2)
- [4]三种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与草莓生长结果的影响[D]. 谢巧娟. 西南大学, 2017(02)
- [5]延安市苜蓿品种筛选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D]. 宋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6]康地宝在加工番茄栽培上的使用效果[J]. 周国龙,蔺耀光.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3)
- [7]大棚栽培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与品质的影响[D]. 青格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8]紫花苜蓿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吕会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05)
- [9]康地宝在苜蓿上试验效果初报[J]. 王培荣,陈静.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S3)
- [10]康地宝在苜蓿上试验效果初报[A]. 王培荣,陈静. 内蒙古农业科技土壤肥料专辑,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