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核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瑶[1](2021)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感染性脑炎/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是一类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在没有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凭经验治疗,现有的检测方法常常造成漏诊、误诊,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精准的检测方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脑脊液mNGS的阳性检出率、检出病原体谱、常规检测方法的检出结果,对比mNGS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敏感度的差异性,来探讨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指导临床做到早期识别疾病、早期诊断疾病、早期制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并可在临床广泛应用,使广大患者受益。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01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断为感染性脑炎/脑膜炎并送检脑脊液mNGS检测的病例36例,包括病毒性脑炎/脑膜炎16例,化脓性脑膜炎10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脑囊虫病1例,病原体不明确的感染性脑炎/脑膜炎7例。记录每例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入院后对患者进行腰椎穿刺术,收集并分析脑脊液的mNGS结果、脑脊液常规、生化、脑脊液细胞学、脑脊液培养/血培养、神经影像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资料。利用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Mc Nemar检验)比较mNGS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差异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患者3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为(42.25±17.59)岁,前驱感染主要为感冒、受凉、腹泻,主要临床表现是头痛、发热、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癫痫发作,首发症状主要是头痛、发热。2.36例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检出以下病原体DNA特异性序列:病毒10例(10/36,27.78%),分别为人类疱疹病毒3型5例,人类α疱疹病毒1型2例,人类疱疹病毒4型1例,人类β疱疹病毒6A型1例,人类β疱疹病毒7型1例;细菌9例(9/36,25.00%),其中链球菌属4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1例;真菌1例(1/36,2.78%),为新型隐球菌;寄生虫1例(1/36,2.78%),为猪链状带绦虫。mNGS病原体检测结果阳性并符合临床诊断的例数为21例,真阳性率为58.33%(21/36);假阳性3例(3/36,8.33%),其中细菌2例(2/36,5.56%),真菌1例(1/36,2.78%);mNGS未检出病原体但临床诊断为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有12例(12/36,33.33%)。3.36例感染性脑炎/脑膜炎送检mNGS的病例中34例有背景菌污染,检测出的细菌有痤疮丙酸杆菌25例(73.53%),人葡萄球菌24例(70.59%),检出序列数最多的G+菌是痤疮丙酸杆菌(7例),序列数最多的G-菌是危险罗尔斯顿菌(6例),所检出背景菌以细菌为主,检出的这些病原体尚未达到诊断阳性感染的标准。4.脑脊液mNGS病原体检出结果与临床验证,mNGS检出10例病毒感染,其中1例人类α疱疹病毒1型、2例人类疱疹病毒3型和1例人类β疱疹病毒6A型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者的肋间和后腰部发现疱疹,1例人类疱疹病毒3型、1例人类疱疹病毒4型的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协助诊断疱疹病毒感染;mNGS检出9例细菌感染,其中2例链球菌感染患者的脑脊液培养呈阳性,2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患者脑脊液和血培养均为阳性,1例肺炎克雷伯菌的脑脊液培养呈阳性,1例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有结核个人接触史;mNGS检出1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墨汁染色阳性。5.以临床诊断为判断标准时,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敏感度为25.00%,mNGS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敏感度为58.33%。脑脊液mNGS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敏感度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 Nemar检验,p=0.002),mNGS的敏感度明显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结论:1.脑脊液mNGS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上与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相比更为敏感,可起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作用,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病人预后,降低病人死亡率、致残率。2.脑脊液mNGS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中检出病原菌谱主要以病毒和细菌为主,对于诊断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和细菌性脑膜炎有一定的优势,但临床在读取病原体结果的时候要注意背景菌的存在,以免干扰最终的诊断。
高悦,张彩霞,李桐桐,王涛[2](2021)在《基于脑脊液常规的细胞学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脊液检查项目,是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病情衍变等方面不可缺少的检测项目,但是在细胞分类计数方面,由于常规检查是湿片镜检,仅靠折光性强弱来对细胞进行观察和分类较为粗略且易受各种因素干扰而产生误差。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经过细胞的收集和各种方法染色后,再对细胞进行细致的镜检,不仅很好地弥补了常规检查的短板,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肿瘤细胞的鉴定等方面还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脑脊液细胞学也在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像应用免疫学对脑脊液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应用细胞化学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精确诊断等随之而生。今后脑脊液研究路线应该在结构研究、信息研究和层次研究三方面入手。
陈玉霞[3](2020)在《细胞学检测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及与病毒性脑膜炎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中进行细胞学检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04—2019-04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儿20例(结核组),病毒性脑膜炎患儿30例(病毒组)为对象,均进行细胞学检测,比较2组细胞类型、血清白蛋白、脑脊液白蛋白、脑脊液白蛋白指数、血脑屏障损伤程度。结果结核组CALB与病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SALB、CALB指数明显高于病毒组(P<0.05);结核组小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转化淋巴细胞均低于病毒组(P<0.05),激活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均高于病毒组脑膜炎患儿(P<0.05),结核组与病毒组浆细胞、单核细胞比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血脑屏障轻度损伤比重为16.67%,明显低于病毒组比重(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中度损伤与重度损伤比重分别为40.00%、43.33%,均多于病毒组(30.00%、2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学检测能够帮助鉴别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为临床诊疗进行提供科学指导。
范佳[4](2020)在《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诊断的临床一致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送检脑脊液二代测序检出病毒序列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现病史、既往史、送检时间、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腰椎穿刺结果、治疗方案、转归等,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中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与传统临床诊断的一致性。结果: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送检脑脊液二代测序检出病毒序列者共44人,男性占29例,女性占15例,男女比例1.93:1,年龄范围为15-85岁,年龄中位数为46岁。44例中检出病毒种类主要为人类疱疹病毒,其中检出排名前五位的病毒依次为: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类a疱疹病毒1型、巨细胞病毒和人类疱疹病毒6A。44例患者中,诊断相一致组中占18例,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为40.9%。18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但以大脑半球受累及脑膜刺激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头痛12例(66.7%),发热12例(66.7%),意识不清2例(11.1%),头晕3例(16.7%),恶心呕吐2例(11.1%),癫痫发作1例(5.5%);也可出现精神症状4例(22.2%),包括胡言乱语2例,烦躁2例;还可表现为小脑受累症状,如行走不稳1例(5.5%)。诊断不一致组26例中,其中最终临床确诊结核性脑膜炎10例,隐球菌脑膜炎4例,自身免疫性脑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3例,流行性乙型脑炎1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1例,神经性布氏杆菌病1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1例,脑梗死1例,癫痫1例,周围神经病1例。结论:1.病毒性脑炎多见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以大脑半球受累及脑膜刺激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2.传统诊断方法如腰椎穿刺、脑脊液细胞学、PCR等在临床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3.脑脊液二代测序具有协助临床明确病原体,发现新病原体,获得更多病原体信息等优势。4.脑脊液二代测序灵敏性及特异性可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报告解读有待进一步优化。5.脑脊液二代测序结果病毒特意序列数越高,其置信度可能越高,必要时可行PCR、Sanger测序等方法进一步验证。
麦迪娜·阿地里[5](2020)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与血清5’-核苷酸酶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不同指标诊断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作用,重点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CSF-ADA)与血清5’-核苷酸酶(5’-NT)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记录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40例TBM患者与36例病毒性脑膜炎(VM)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TBM组与VM组一般资料、脑脊液、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TBM组与VM组性别、年龄无显着性差异(P>0.05)。TBM组入院时的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与VM组有差异(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当CSF-ADA>4.40U/L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957,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89%,95%可信区间(CI)为(0.916-0.997)。当血清5’-NT>4.85U/L时,AUC为0.840,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70%,95%CI为(0.750-0.931)。当CSF-ADA>4.40U/L和血清5’-NT>4.85U/L,只要符合一项即可诊断为TBM时,灵敏度为97.5%,特异度为73.5%,阳性似然比为3.68,阴性似然比为0.03。结论:在TBM的诊断中,CSF-ADA与血清5’-NT可以单独起到快速、简单、相对准确的诊断作用。CSF-ADA与血清5’-NT联合用于TBM的诊断时,若两项指标同时升高或至少一项升高,应尽早怀疑TBM,同时要结合临床表现、其他脑脊液、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牛焕红,范芳,韩燚[6](2019)在《脑脊液细胞学在结核性脑膜炎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在结核性脑膜炎(TBM)病程中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科收治的37例TBM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40例非结核性脑膜炎(包括病毒性脑膜炎及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作为对照组,均收集脑脊液标本,行常规、生化、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并行结核杆菌抗原结核菌素(PPD)阳性细胞率(单核细胞)检测,总结脑脊液细胞学对TBM的诊断价值。结果 (1)观察组腰穿压力、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蛋白定量均高于对照组各亚组,其葡萄糖、氯化物水平低于对照组各亚组(P <0. 05);(2)观察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以混合细胞反应为主,占83. 78%,其次为淋巴细胞反应,占10. 81%;病毒性脑膜炎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占82. 14%;化脓性脑膜炎以多形粒细胞反应为主,占75. 00%;(3)观察组PPD抗原阳性率为81. 08%,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P <0. 05);(4)以蛋白含量> 0. 45 g/L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准确率为89. 19%,其次以脑脊液细胞学混合细胞反应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准确率为83. 78%;(5)结核性脑膜炎病程≤2周患儿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所占比例、嗜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最高,与病程3~4周、病程> 4周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病程3~4周TBM患儿上述细胞学指标均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病程> 4周患儿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均低于病程3~4周患儿(P <0. 05)。结论 TBM病程前2周白细胞数、单核细胞比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较高,维持时间为2周; 2周后除淋巴细胞外上述细胞水平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继续升高; 4周后逐渐下降;脑脊液细胞学混合型反应对TBM诊断准确率较高,与结核杆菌抗原PPD检查一致性高,可作为TBM早期诊断的选择。
付明利[7](2019)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降钙素原的变化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化脓性脑膜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后遗症。是否及时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脑脊液典型的化脓性变化逐渐减小。脑脊液非典型变化使化脓性脑膜炎明确诊断相当困难,常常导致延误治疗或抗生素的滥用。为了能早期诊断各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临床中需要一个除脑脊液常规、生化外的实验室诊断指标。近几年降钙素原被认为是诊断和检测细菌感染的一个参数,所以有可能用来早期诊断化脓性脑膜炎或部分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目的1.测定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以及病毒性脑膜/脑炎患儿血液与脑脊液中的降钙素原含量。2.研究血清及脑脊液降钙素原在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备的应用价值。3.评价降钙素原能否作为鉴别诊断非典型化脓性脑膜炎的有效指标,能否作为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脑炎以及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指标。方法本研究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鹤壁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共132例病例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排除68例后剩余6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选取同期因不明原因头痛且入院检查后已除外颅脑感染和需腰麻进行外科手术且无感染的22例住院患儿为对照组。年龄从3月到8岁不等。患儿分为4组,化脓性脑膜炎组23例,结核性脑膜炎组18例,病毒性脑膜/脑炎组23例,对照组22例。并对患儿的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外周白细胞、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涂片、培养和其它检查结果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记录,并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和脑脊液PCT水平。数据应用spss19.0及Medcalc统计软件分析,相关计量资料使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相关性采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各指标诊断意义的大小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并对比曲线下面积(AUC)。结果1.血液及脑脊液PCT在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脑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中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并且有统计学显着差异。2.对于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测定血清PCT比脑脊液PCT有意义,识别的最佳临界值是0.77 ng/ml,对应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分别是91.3%和79.8%,曲线下面积为0.915。3.鉴别化脓性脑膜炎组和病毒性脑膜/脑炎,血清PCT水平也优于脑脊液PCT,鉴别的最佳临界值是0.845 ng/ml,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3%以及88.9%。4.鉴别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脑炎时,脑脊液PCT水平要比血清PCT理想,识别最佳临界值为0.195 ng/ml,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87.3%。结论1.血清中PCT和脑脊液中PCT可以用来鉴别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2.血清中PCT用于鉴别化脓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优于脑脊液中的PCT。3.血清中PCT用于鉴别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脑炎优于脑脊液中的PCT。4.脑脊液中PCT用于鉴别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脑炎优于血清中的PCT。
陈玫,杨赛,冯枚[8](2018)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变化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分析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细胞比重差异,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各20例,分别为结核组和病毒组。观察两组患儿的脑脊液细胞学差异。(1)分析两组患儿脑脊液小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转化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情况。(2)检测两组患儿的血清白蛋白(CALB)、脑脊液白蛋白(SALB)及脑脊液白蛋白指数(CALB指数)。(3)评估两组患儿的血脑屏障损伤程度。结果与病毒组患儿相比,结核组患儿脑脊液中淋巴类细胞较少,激活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脑脊液中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患儿的SALB,CALB指数显着高于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C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患儿的血脑屏障损伤程度明显重于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脑脊液中小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转移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嗜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各种细胞数目比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发病时脑脊液细胞比重存在显着差异,采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技术可为鉴别诊断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依据,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王瑞锋[9](2017)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测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2013-08—2016-08我院收治的280例符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标准的送检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实施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测量不同疾病脑脊液各类有核细胞的细胞直径、面积等,并对细胞大小特征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80份标本中,根据形态特征分类,63份为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中性粒细胞反应;186份为病毒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反应,也可见中性粒细胞;31份为结核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淋巴样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偶尔有中性粒细胞。3组脑病白细胞数、未激活单核细胞、未激活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3组脑病嗜酸性粒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脑膜炎组中性粒细胞面积大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且病毒性脑膜炎组大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结核性脑膜炎组淋巴细胞面积大于病毒性脑膜炎组(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淋巴细胞直径大于病毒性脑膜炎组(P<0.05),且结核性脑膜炎组大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在单核细胞面积与直径方面,结核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均大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结论脑脊液细胞形态学特征改变可作为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
张庆,何红彦,马爱蕊,邵艳新,冯建纯,李军霞[10](2016)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脑脊液细胞学动态监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例患者中,结核性脑膜炎70例(59.83%),病毒性脑膜炎30例(25.64%),化脓性脑膜炎10例(8.55%),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5.13%),脑囊虫病1例(0.85%)。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主要以混合细胞学反应为主,随着病情的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但持续时间较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抗感染治疗后,嗜中性粒细胞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病毒性脑膜炎主要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隐球菌性脑膜炎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可直接发现隐球菌,达到病原学诊断;脑囊虫病可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杀虫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少。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通过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监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结核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核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感染性脑炎/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2 入选标准 |
2.1.3 伦理支持与知情同意 |
2.2 研究方法 |
2.2.1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 |
2.2.2 脑脊液mNGS的病原体检出结果的记录 |
2.2.3 脑脊液mNGS病原体检出结果与临床验证 |
2.2.4 脑脊液 mNGS 与传统检测方法的敏感度 |
2.2.5 分析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敏感度的差异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分析 |
3.2 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脑脊液mNGS的病原体检出结果 |
3.3 脑脊液mNGS的背景菌检出结果 |
3.4 脑脊液mNGS病原体检测结果与临床验证 |
3.5 脑脊液 mNGS 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敏感度及其差异 |
第四章 讨论 |
4.1 传统检测方法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 |
4.2 mNGS 与传统病原体检测方法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敏感度及其差异 |
4.3 mNGS病原体检出结果与临床验证 |
4.4 脑脊液mNGS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中的应用 |
4.4.1 脑脊液mNGS检出病原体谱和阳性检出率 |
4.4.2 脑脊液mNGS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
4.4.3 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脑脊液常规的细胞学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概述 |
1.1 细胞收集 |
1.2 细胞染色 |
2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2.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2.1.1 化脓性脑膜炎 |
2.1.2 病毒性脑膜炎 |
2.1.3 结核性脑膜炎 |
2.1.4 霉菌性脑膜炎 |
2.1.5 脑寄生虫病 |
2.1.6 新进展 |
2.2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
2.3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淋巴瘤 |
2.4 脑血管病 |
3 小结 |
(3)细胞学检测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及与病毒性脑膜炎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及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ALB、SALB、CALB指数比较 |
2.2 2组脑脊液内细胞类型及比重比较 |
2.3 2组血脑屏障损伤程度比较 |
3 讨论 |
(4)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诊断的临床一致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与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病毒性脑炎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脑脊液腺苷脱氨酶与血清5’-核苷酸酶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脑脊液细胞学在结核性脑膜炎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项目 |
1.3 细胞学检查结果判定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常规生化指标比较 |
2.2 两组脑脊液细胞学结果比较 |
2.3 两组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抗原PPD阳性细胞率检测结果比较 |
2.4 不同诊断方式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准确率比较 |
2.5 不同病程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细胞学指标变化 |
3 讨论 |
(7)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降钙素原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及步骤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降钙素原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变化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检测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脑脊液内细胞类型比较见表1。 |
2.2 两组患儿血清白蛋白、脑脊液白蛋白及脑脊液白蛋白指数比较见表2。 |
2.3 两组患儿血脑屏障损伤程度比较见表3。 |
2.4 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各细胞比重比较见表4。 |
2.5 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3 讨论 |
(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测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仪器与试剂: |
1.2.2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 |
1.2.3 Cytospin-4型细胞玻片离心仪制片法: |
1.2.4 脑脊液细胞分类: |
1.2.5 测量细胞大小: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
2.2 脑脊液细胞面积、直径比较 |
3 讨论 |
四、结核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感染性脑炎/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张梦瑶. 河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脑脊液常规的细胞学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 高悦,张彩霞,李桐桐,王涛.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1(02)
- [3]细胞学检测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及与病毒性脑膜炎对比研究[J]. 陈玉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05)
- [4]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诊断的临床一致性分析[D]. 范佳.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脑脊液腺苷脱氨酶与血清5’-核苷酸酶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D]. 麦迪娜·阿地里.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脑脊液细胞学在结核性脑膜炎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诊断价值分析[J]. 牛焕红,范芳,韩燚. 中国医师杂志, 2019(06)
- [7]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降钙素原的变化及意义[D]. 付明利.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8]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变化对比[J]. 陈玫,杨赛,冯枚.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8(05)
- [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测的价值[J]. 王瑞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11)
- [10]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分析[J]. 张庆,何红彦,马爱蕊,邵艳新,冯建纯,李军霞.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