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牛首山森林公园植被恢复与景观改造策略

南京牛首山森林公园植被恢复与景观改造策略

一、南京牛首山森林公园植被恢复与景观改造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邹全程,徐健楠,冯晓川,慕晓炜,胡彬,刘海令,孔凡利,吴静[1](2021)在《多方法融合的森林景观与质量提升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已从远郊变为南京市区组成的一部分,是南京市的景观和文化窗口,其在生态系统特别是林相上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为提高牛首山森林景观美感度,改善和提升森林的质量和健康水平,在对研究区森林景观与资源质量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综合生态设计方法和3S技术,以NDVI分析结果作为依据,结合其建设现状和发展需要,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功能区划和建设布局方案,并在小班尺度上对各功能分区给予统筹安排,以期为探索多元文化与森林文化深度融合提供实践经验。

于泽[2](2020)在《基于步行友好视角的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以承德佟山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内开始大兴土木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然而追求运行效率的城市建设与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往往难以协调统一,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愈演愈烈。近年来,政府及城市居民已开始意识到城市生态建设与修复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逐渐加大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力度,积极新增或改建各种形式的绿地。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打造与维护山地城市绿色空间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一环。而城市山地公园作为山地城市的重要绿色空间,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城市山地公园的规划与设计思路。地形不仅是城市山地公园设计、建造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极大影响着人们的游览体验——即是对步行友好性的影响,但是我国多数城市更加重视打造公园景观及游乐设施而忽视了对步行环境的建设。本文将步行友好理论作为指导城市山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通过对国内外步行友好相关理论及城市山地公园建造案例的总结与研究,提出了解决步行友好视角下城市山地公园问题的规划设计策略。策略分别从生态修复、空间布局、道路规划、游憩空间、景观营造、服务设施六个方面进行提出:在生态修复方面,提出了人类活动影响最小化、构建近自然的植物群落结构两个策略;在空间布局方面提出了联合周边整体规划、结合人群需求与山地环境进行公园内部空间布局两个策略;在道路规划方面,提出了提升道路可达性与提升路外步行环境质量两个策略;在游憩空间方面提出了利用原地形打造特色山地游憩空间以及文化景观的融入两个策略;在景观营造方面提出了加强视敏感区植物景观营造、不同空间打造不同的植被景观两个策略;服务设施方面提出了均衡设施总体布局、设施差异化供给以及设施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三个策略。最后,以承德佟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证实践,为城市山地公园步行环境的构建提供实践支撑,为建设步行友好性城市山地公园提供了规划与设计新思路。

文婧洋[3](2020)在《低干预策略下的地形造景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社会的进程引发资源枯竭危机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资源争夺,其中包含土地资源的争夺。大多数土地资源占有者,不考虑环境的包容度和土地的适用性,肆意开发,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无论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园休闲区域,还是乡村公共休闲区,这些公共区域的景观设计有助于提升公共区域环境质量、传承文化脉络、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多重功能。近年来,很多地方盲目的,人为粗暴的开发土地,不考虑环境、地形、土壤的状态,出现了诸如整体生态分布失衡,缺乏区域特征等问题。地形是园林场地景观构成的根本,不同的地形、地貌具有不同的景观特征,能系统地展现环境的多样形态,变化的地貌特征,构成水平或者垂直空间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景观形态。地形的形态和布局不仅直接影响着外部环境的空间、审美等,也会影响到土壤内部结构功能、排水、以及小气候,因此,地形在景观生态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形造景可以分为人工地形造景和低干预策略下的地形造景,本文中的地形造景更倾向于后者,低干预策略下的地形造景更能体现设计区域场所精神。在此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设计与开发存在哪些问题,是否能从一些好的案例中汲取经验,探究一种更为合理,符合可持续设计背景的环境设计思路,以期构建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人类栖居环境。因此,本文在遵循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通过研究“低干预”策略与地形造景设计结合实施的可行性以及设计策略和方法。本文中引用“低干预”策略寻求对环境产生低影响,低干扰低干预不等于不开发、不管理、不建造。低干预策略是指要最小化所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以修复、改造、原地重建或者局部更新设计为主,地形造景属于“低干预”策略引导下的设计方法。本文通过低干预策略与地形造景等相关理论,研究两者结合的意义,阐述了低干预策略下地形造景的影响因子,可以被用作影响景观设计美学价值的工作。这一设计理念的结合与当下环境可持续性发展背景完美的契合,表现出对完全性人工干预景观设计的批判,强调环境与人类的融合。阐述低干预策略下地形与空间、生态、景观的营造方法和地形造景的运用研究。笔者希望通过低干预策略下地形造景的设计策略、设计方法,引发对规划、设计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反思,希望能够对景观设计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振强[4](2020)在《厕所革命背景下景区公共厕所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我国的人均GDP突破一万元美金,经济的快速增长让我国早早进入万元美金社会,人们从物质生活逐渐转向精神生活的追求,旅游的需求与日俱增。2019年旅游业对于GDP综合贡献已达到10.94万亿元,占比GDP总量11.05%。景区公共厕所在旅游服务的提升中占据关键的一环,随着厕所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旅游厕所的建设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文章回顾了公共厕所的发展历史以及厕所革命的发展历程,从根源处认识公共厕所的内涵要义和发展特点。带着从设计的角度研究公共厕所问题的初心,经过文献收集、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了国内外旅游厕所的建设现状和设计特色。以此为基础,结合针对调研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文章从建筑学的角度围绕人体、环境和文化的命题探讨景区公共厕所的设计策略。本文主要分为第一章是绪论,对景区公共厕所建设的背景进行阐述,界定了论文的相关概念、研究范围、探讨的目的与意义,并对国内外的公共厕所建设现状和理论现状进行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基础研究,阐述了公共厕所的发展历史和厕所革命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景区人群的特点和景区公共厕所的设计特性,对景区公共厕所相关设计理论进行梳理与建构。然后选取近期国内外景区公共厕所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和总结景区公共厕所的设计方法。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从景区公共厕所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和技术设计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景区公共厕所的设计策略。第六章是设计实践部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花山岩画景区游客中心公共厕所进行设计上的探讨实践。最后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归纳出对景区公共厕所有价值的设计策略,为今后厕所革命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同类型的设计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董瑾[5](2020)在《景观都市主义下的矿业棕地再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高速发展伴随着大量环境问题的产生。棕地是历史遗留问题,工业发展后土地遭到废弃形成了棕地,棕地内部存在着大量污染和破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品质。矿业棕地是棕地的一种,它往往占地面积大,地形丰富,可以为城市内部稀缺的绿地资源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城市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契机。景观都市主义理论走出了城市与自然的对立,以景观和生态的方式解决城市内部问题,将矿业棕地变“棕”为“绿”、取之于自然又归还于自然,重新融入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之中,从而改善城市品质、调节城市区域气候,为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休闲活动空间带来生机。本文以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为指导、矿业棕地再生为基础、我国城市范围内矿业棕地公园为研究范畴,为矿业棕地再生设计从景观设计和艺术层面上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构建框架:首先,对矿业棕地现状进行总体概述,分析其具体特征进而研究景观都市主义的具体内涵,从而将景观都市主义与矿业棕地的相互关联做总结概括。其次,研究国外优秀矿业棕地公园总结其优势之处,从实践出发以汤山矿坑公园为研究主体对国内矿业棕地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归纳目前国内矿业棕地公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最后,提出景观都市主义对于我国矿业棕地的适用性指导意义,结合调研评价从景观、文化记忆、艺术等层面探讨我国矿业棕地再生设计的策略方法。本文将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更加细致深入的融入我国矿业棕地再生设计之中,将西方理论文化与我国现实问题做结合,分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对于我国矿业棕地的指导意义,创新性的建立了景观都市主义下的矿业棕地再生体系、构建出矿业棕地对社会、自然、文化的关联影响机制,从全方位入手做出相关研究,以总结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矿业棕地再生设计方法。城市目前面临着环境污染和景观破碎化的挑战,本文将矿业棕地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突破口,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从而促进城市与自然共同发展,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王明燏[6](2019)在《景园道路线形特征及其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风景园林环境中,道路不仅承载了通行功能,而且是构成景观、联系景点、组织视线的重要景观要素。传统园林中的“步移景异”是对道路组景功能的最好诠释。道路是景观空间底界面的组成部分,通过平面与竖向的组合变化,引导人行进游览获得对景观环境的动态感知。景园道路线形是指道路在平面与竖向上的曲折变化,线形设计的重点是基于道路选线确定道路最适合的水平曲折程度与竖向起伏程度。道路线形决定着道路在空间中的呈现形态,进而影响景园的性格,同时也决定了行人在游园路径上对其他景园要素的观赏情况。连续变化的道路通过引导观赏者视线方向、视线高度的改变,创造出多样的观景角度。从外部影响因素来看,道路线形的设计受到使用功能和景园环境的影响,不仅如此,设计场地的尺度、形状、地形变化,游人的行为等众多因素也会对道路线形的设计有一定的影响。就道路的构成本身而言,通过对大量优秀案例的定量分析,可以从中归纳出道路线形的构成规律。有鉴于此,本文在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类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案例综合分析影响道路线形构成的要素,寻找道路线形在平面和竖向上的特征,据此构建对景园道路线形设计具有引导价值的量化指标。对于道路平面线形,选择平面转折频次、平面波动幅度、转折点距离量化指标进行定量调控;针对道路的竖向变化,选取竖向波动频次、坡度变化、竖向转折距离指标进行定量调控。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6个优秀道路线形设计案例,通过研究案例道路平面与竖向线形的数据,统计归纳对道路线形具有调控作用的指标区间,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道路线形的设计。结合南京市秦淮区外秦淮河及河头地区环境整治方案设计,具体研讨相关方法在道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在量化指标下研究优秀道路设计案例的共性特征可有针对性地总结道路在平面、竖向线形上的一般变化规律,为道路线形设计实践提供更精准的引导,从而保证游览中的交通安全、游赏舒适以及观景体验。

严圆格[7](2019)在《烂柯山风景区概念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烂柯山因“天生石梁景观”和“观棋烂柯传说”成为浙西地区知名的旅游风地。1993年,有关部门将烂柯山划定为风景区,但先后多个部门对烂柯山具有管辖权和所有权,导致景区难以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只开发建设了个别景点。随着人民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生活追求的逐渐提升,烂柯山风景区目前已经无法满足高科技、热旅游时代的游客需求。为使烂柯山重新成为浙西地区旅游胜地,本文针对烂柯山风景区展开概念规划研究,为下一步正式开展总体规划以及建设工作,打下重要基础。本文从风景区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两处着手,研究风景区规划的内容、方式与手法,并将所得结论运用于烂柯山风景区规划中。通过对烂柯山风景区现有资源进行评价,将风景资源划分为各个等级,再通过现状分析,划分出烂柯山风景区保护分区,针对总体及各个分区提出规划策略,最后依托于上述研究,对烂柯山风景区提出探讨性的总体概念规划、专项概念规划、分区概念规划和节点概念设计。规划设计将打造品牌特色、增加服务功能,丰富游赏内容,使烂柯山风景区成为一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衢州旅游名片。

杨洋[8](2019)在《大游客量背景下基础设施条件制约的山地景区旅游公厕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山地景区大多面临游客量暴增的现象。旅游公厕作为山地景区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服务建筑,其规划建设直接影响着游客对山地景区游览过程的满意度和舒适度。目前我国关于山地景区公厕的研究比较缺乏,尤其是针对山地景区公厕的规划设计研究几乎没有,致使山地景区中公厕的建设多是沿袭平地景区公厕建设的相关理论、技术规范等。而山地景区旅游公厕发展有着其自身的现状规划建设问题和发展制约条件。且目前山地景区公厕面临旅游旺季大量人流、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的考验。所以本文旨在为现在山地景区探究合适的公厕规划设计策略。笔者在整理、分析公厕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界定山地景区旅游公厕的相关概念,明确研究对象及范围。针对全国山地景区不同气候背景和旅游公厕建设现状及条件,对它们进行了分带、分类、分段。并选取典型景区:华山景区、泰山景区、贡嘎山海螺沟景区、长白山景区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山地景区的旅游厕所规划建设的重点、难点。接着针对山地景区旅游厕所的规划设计提出策略。景区须从游客可承载量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设置厕所厕位量,并给出不同景点厕所厕位量也是限制景区游客量的因素及相关计算方法。接着根据山地景区不同的情况,按照山地分带、分段,分别给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无害化处理设备选取,厕所服务间距、厕位布局的具体建议。再根据旅游公厕建筑空间的组成,并从实际服务对象在使用厕所的情况入手,对公厕内部空间尺寸给出了的改善意见,并就第三卫生间、男女厕间比例,进行了探讨;结合实际出现的情况,讨论厕所设备空间、外部空间的设计,并给出参考尺寸及措施。以山地景区的地形及其景观效果入手,结合旅游公厕正常使用需要满足的内外、设备空间,通过剖面,对厕所建筑实际需求场地进行探讨。结合山地不同分带、分段的气候情况、植被群类型,对旅游公厕气候设计给出了具体策略、建设材料的选择给出了参考。本文通过对山地景区的建设现状、限制条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不同类型山地景区的规划、建设、选址策略与方法。旨在为山地景区,旅游公厕的完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兆辰[9](2019)在《浅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檀木港郊野公园为例》文中认为在造林绿化工作与乡村振兴政策的号召下,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迎来了新的契机。我国素有平原建城的传统,平原和山区交界的浅山区是控制城市扩张发展的敏感地带,同时也是乡村建设的热点区域,很多山前城市已经开展了围绕浅山区保护与建设的研究。郊野公园理论的发展以及城市郊野公园环的规划也为浅山区村镇绿地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文着眼于浅山区与郊野公园的概念耦合之处,探索基于造林绿化工程开展的“浅山郊野公园”建设对城乡绿色格局的意义,为美丽乡村与郊野公园建设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文章将近年来浅山区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郊野公园的建设经验相结合,从区位、生态价值,人民需求等角度入手,明确“浅山郊野公园”的定义,明确其对于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意义,对其独特的立地条件进行分析。关于浅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从前期研究的层次与尺度、规划设计原则策略、人居环境系统构建、景观深化设计、专项规划、规划设计辅助工具几方面入手,构建完整的技术路线。选取与浅山郊野公园在不同层面存在共性的国内外项目案例进行分析,然后以北京房山区檀木港郊野公园项目为例来对上述研究进行实践论证。

李丹阳[10](2018)在《广西柳州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与规划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十九大”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为“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中,森林公园的保护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森林公园是人们了解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并以此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场所。现有的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更多的注重观赏性、游览性等旅游功能,忽视了其作为生态安全格局重要组成部分所应承担的生态功能。因此,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角度出发,探索科学理性的规划设计对策对森林公园生态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探究生态敏感性与地形、植被等多项因素的内在关系,尝试构建科学的规划设计框架,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角度出发,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进行评价,提出规划对策,为其他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本研究从确定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框架、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敏感性分析、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对策四个方面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规划进行研究。首先,本研究通过对森林公园及生态敏感性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比各案例的异同点,确定了以多因子加权叠加法为主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然后结合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特点,确定高程、坡度、坡向、水体分布、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七种评价因子和分级标准。接着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单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随后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加权叠加,最终得到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最后,本研究在生态敏感性评价基础上,将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按生态功能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控制建设区和适度开发区,并分别从道路规划、生态修复、景点优化、环境提升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划对策。针对生态保护区,要划定保育范围、严控环境容量,生态保护优先、紧抓生态恢复,提升优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针对控制建设区,需要修复人工创面、恢复自然山水,明确功能分区、挖掘特色内涵,整治提升环境、优化基础设施;针对适度开发区,需要加强对外展示、提升公园形象,完善配套设施、服务市民游客,梳理道路交通、完善车辆换乘,整治建筑用地、提供休闲场所。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措施,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开发,以突出森林公园对整个城市的积极作用。

二、南京牛首山森林公园植被恢复与景观改造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牛首山森林公园植被恢复与景观改造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多方法融合的森林景观与质量提升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森林景观与质量主要问题
    1)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2)森林景观亟待改善。
3 研究思路
4 空间格局分析
    4.1 植被指数分析
    4.2 功能分区过程
    4.3 空间布局依归
5 森林景观与质量提升方案
    5.1 森林类型划分及主要作业法
    5.2 目的树种选取策略
    5.3 植被群落结构提升方案
    5.4 工程实施强度与时空布局分期
6 建议与讨论
    1)加强专项附属工程建设。
    2)森林景观与森林质量双提升。

(2)基于步行友好视角的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以承德佟山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山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性
        1.1.2 城市山地公园的步行友好建设为大势所趋
        1.1.3 国内外缺乏对步行友好城市山地公园的研究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步行友好
        1.2.2 城市公园
        1.2.3 城市山地公园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山地公园研究
        2.1.1 城市山地公园特征
        2.1.2 城市山地公园基本功能
        2.1.3 山地地形地貌对步行出行的影响
    2.2 步行友好理论研究
        2.2.1 步行友好相关理论研究
        2.2.2 步行出行人群需求分析
        2.2.3 步行友好环境要求分析
3.步行行友好视角下城市山地公园现状问题分析
    3.1 公园步行可达性低
    3.2 配套设施覆盖率低
    3.3 园路可达性差
    3.4 步行环境质量低下
    3.5 游憩空间散乱无章
    3.6 游览环境安全性差
4.案例研究
    4.1 金鸡山公园
        4.1.1 公园概况
        4.1.2 规划设计分析
        4.1.3 案例借鉴
    4.2 南京牛首山文化公园
        4.2.1 公园概况
        4.2.2 规划设计分析
        4.2.3 案例借鉴
    4.3 梅峰山公园
        4.3.1 公园概况
        4.3.2 规划设计分析
        4.3.3 案例借鉴
    4.4 延安凤凰山地公园
        4.4.1 公园概况
        4.4.2 规划设计分析
        4.4.3 案例借鉴
    4.5 长沙梅岭公园
        4.5.1 公园概况
        4.5.2 规划设计分析
        4.5.3 案例借鉴
5.基于步行友好理论的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5.1 规划设计原则
        5.1.1 生态性原则
        5.1.2 整体性原则
        5.1.3 以人为本原则
        5.1.4 本土性原则
    5.2 规划设计策略
        5.2.1 生态修复
        5.2.2 空间布局
        5.2.3 道路规划
        5.2.4 游憩空间
        5.2.5 景观营造
        5.2.6 服务设施
6.实证案例——承德佟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背景
        6.1.2 上位规划
        6.1.3 自然气候条件
        6.1.4 历史文化条件
        6.1.5 旅游资源分析
    6.2 项目分析
        6.2.1 设计范围
        6.2.2 自然基底分析
        6.2.3 周边环境分析
        6.2.4 公园服务范围用地分析
        6.2.5 功能需求分析
        6.2.6 交通分析
        6.2.7 周边绿地分析
        6.2.8 SWOT分析
    6.3 功能定位
        6.3.1 设计原则
        6.3.2 设计定位
        6.3.3 设计目标
    6.4 总体布局
        6.4.1 平面布局
        6.4.2 空间结构
        6.4.3 鸟瞰图
    6.5 分区设计
        6.5.1 疗养健身区
        6.5.2 览城休闲区
        6.5.3 活力运动区
        6.5.4 自然科普区
        6.5.5 森林体验区
    6.6 专项设计
        6.6.1 道路系统专项
        6.6.2 植被景观专项
        6.6.3 服务设施专项
        6.6.4 游憩活动规划
    6.7 用地平衡表
7.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3)低干预策略下的地形造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线及框架
        1.5.1 研究路线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地形造景的概念界定
        2.1.1 地形
        2.1.2 造景
        2.1.3 地形形成的成因分类
        2.1.4 地形坡度特征分类
        2.1.5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造景的平面设计
        2.1.6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造景的竖向设计
    2.2 基础理论分析
        2.2.1 低干预景观策略
        2.2.2 低干预策略设计内涵
        2.2.3 低干预策略下景观设计原则
        2.2.4 低干预策略与地形造景的关联性
    2.3 相关理论分析
        2.3.1 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2.3.2 再生设计理论
        2.3.3 地形拟态理论
        2.3.4 弱建筑理论
第3章 低干预策略与地形造景
    3.1 地形造景中低干预策略运用的意义与作用
    3.2 低干预策略下地形造景的影响因子
        3.2.1 传统思想的影响
        3.2.2 自然环境的影响
        3.2.3 场所特性的影响
        3.2.4 人为因素的影响
    3.3 地形造景与低干预策略结合的美学价值
    3.4 低干预策略下地形造景设计原则
        3.4.1 因地制宜
        3.4.2 利用与保护为主
        3.4.3 根据不同地形特点设计
        3.4.4 注重地域特色的表达
        3.4.5 植物营造的生态规律
        3.4.6 整体的融合性
第4章 低干预策略下地形造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4.1 低干预策略下地形与空间组织
    4.2 低干预策略下地形与生态组织
    4.3 低干预策略下地形与景观营造
        4.3.1 地形造景与建筑
        4.3.2 地形造景与植物
        4.3.3 地形造景与水景
        4.3.4 地形造景与人
    4.4 相关案例分析
        4.4.1 以泰康拓荒牛纪念园项目为例
        4.4.2 以南京牛首山公园项目为例
        4.4.3 意大利“KNOTTNKINO3”休息区
        4.4.4 案例总结
第5章 以日照市龙门崮花朵子村景观设计项目为例
    5.1 日照市龙门崮花朵子村设计项目概况
        5.1.1 项目区位分析
        5.1.2 项目现状分析
        5.1.3 地貌环境分析
        5.1.4 用地坡度、坡向、高程分析
    5.2 低干预策略下地形造景的设计理念
        5.2.1 场地设计构思
        5.2.2 低干预策略下的地形肌理元素提取
        5.2.3 “依山就势,借山水之宜布局”低干预设计理念
    5.3 低干预策略下地形造景的设计方法
        5.3.1 借地形造景,转译重生
        5.3.2 借水造景,诗意山水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片目录
附录B 图表目录
附录C 毕业设计

(4)厕所革命背景下景区公共厕所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厕所革命
        1.1.2 旅游业的发展
        1.1.3 卫生观念与需求的转变
    1.2 基本概念辨析
        1.2.1 厕所相关概念
        1.2.2 景区相关概念
    1.3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对象
        1.3.2 研究的目的
        1.3.3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公共厕所建设现状与研究综述
        1.4.1 国外公共厕所建设现状
        1.4.2 国内外公共厕所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研究
    2.1 公共厕所历史概述
        2.1.1 国外公共厕所发展历史
        2.1.2 国内公共厕所发展历史
    2.2 厕所革命
        2.2.1 厕所革命的发展概况
        2.2.2 厕所革命的发展趋势
    2.3 景区服务人群特点
        2.3.1 景区服务人群的组成
        2.3.2 景区服务人群的需求
        2.3.3 景区服务人群的行为
    2.4 景区公共厕所的设计特性
        2.4.1 服务性
        2.4.2 多样性
        2.4.3 体验性
        2.4.4 生态性
    2.5 景区公共厕所的设计理论基础
        2.5.1 人体工程学
        2.5.2 环境行为学
        2.5.3 在地性设计
    2.6 景区公共厕所案例调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景区公共厕所的规划布局
    3.1 景区公共厕所规划布局的原则
        3.1.1 游客人性化原则
        3.1.2 景区适应性原则
        3.1.3 环境协调性原则
    3.2 景区公共厕所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
        3.2.1 游客生理特点
        3.2.2 游客空间聚集
        3.2.3 游客时间聚集
    3.3 景区公共厕所规划布局的方法
        3.3.1 景区厕位总数
        3.3.2 景区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
        3.3.3 景区公共厕所的选点
        3.3.4 景区公共厕所规划布局的弹性应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景区公共厕所的建筑设计
    4.1 景区公共厕所建筑设计原则
        4.1.1 以人为本原则
        4.1.2 环境相融原则
        4.1.3 文化呼应原则
    4.2 景区公共厕所的内部空间设计策略
        4.2.1 功能设计
        4.2.2 平面布局
        4.2.3 流线组织
        4.2.4 空间营造
        4.2.5 细节设计
        4.2.6 标识系统
        4.2.7 无障碍设计
    4.3 景区公共厕所的外部形态设计策略
        4.3.1 与地域气候相容的特征风格
        4.3.2 与地域环境相容的形态设计
        4.3.3 与地域资源相容的在地建构
    4.4 适应文化的景区公共厕所文化气质设计策略
        4.4.1 塑造公共空间
        4.4.2 贴合场所文化
        4.4.3 回应地域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景区公共厕所的生态技术设计
    5.1 生态技术设计原则
        5.1.1 环境友好原则
        5.1.2 资源节约原则
        5.1.3 因地制宜原则
    5.2 生态技术设计方法
        5.2.1 通风防臭
        5.2.2 生态冲厕
        5.2.3 再生能源
        5.2.4 绿化设计
        5.2.5 污水处理
    5.3 景区生态公共厕所
        5.3.1 生态厕所的概述
        5.3.2 景区生态公共厕所的设计方法
        5.3.3 景区生态公共厕所的实际应用
    5.4 数字技术在景区公共厕所规划布局中的运用
        5.4.0 数字技术在公共厕所的发展概述
        5.4.1 数字导航设计
        5.4.2 用户信息反馈与共享
        5.4.3 公厕数字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景区公共厕所设计实践
    6.1 设计实践缘起
    6.2 项目概况
    6.3 花山岩画景区公共厕所规划布局
    6.4 花山岩画景区公共厕所建筑设计
        6.4.1 景区建筑群外部形态的整体设计
        6.4.2 景区公共厕所内部空间设计
        6.4.3 融入地域环境的文化氛围
    6.5 花山岩画景区公共厕所技术设计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内外景区公共厕所案例调研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景观都市主义下的矿业棕地再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景观都市主义的兴起
        1.1.2 我国矿业棕地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景观都市主义与矿业棕地再生的相关概述
    2.1 矿业棕地的相关概述
        2.1.1 矿业棕地的概念
        2.1.2 矿业棕地的产生
        2.1.3 矿业棕地的种类
        2.1.4 矿业棕地的特征
    2.2 再生设计的相关概述
        2.2.1 “再生”的起源
        2.2.2 景观再生的概念
        2.2.3 景观再生的内涵
    2.3 景观都市主义概述
        2.3.1 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界定
        2.3.2 景观都市主义的发展
        2.3.3 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内容
        2.3.4 景观都市主义的表现形式与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矿业棕地状况分析及案例研究
    3.1 国际中的矿业棕地现状概述
        3.1.1 世界遗产中的矿业棕地与矿业城市
        3.1.2 不同阶段下国外矿业棕地景观重建设计理念
    3.2 历史传承——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延续
        3.2.1 场所精神体现与场所文脉延续
        3.2.2 以历史文化传承为重的矿业棕地案例分析(美国斯特恩矿坑公园)
        3.2.3 案例总结与启示
    3.3 让自然做功——“人工自然”结合意境营造
        3.3.1 用自然的方式解决自然出现的问题
        3.3.2 “人工自然”方式为主的矿业棕地案例分析(巴黎肖蒙山丘公园)
        3.3.3 案例总结与启示
    3.4 艺术融合——艺术手法渲染场地情感
        3.4.1 艺术与自然的灵魂沟通
        3.4.2 艺术介入的矿业棕地案例分析(盖尔森基兴北星公园)
        3.4.3 案例总结与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矿业棕地的景观调研及分析
    4.1 国内矿产资源现状及景观再生模式
        4.1.1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4.1.2 中国矿业棕地景观再生模式
    4.2 国内矿业棕地调研分析与评价
        4.2.1 调研对象
        4.2.2 调研方法
        4.2.3 实地调研
        4.2.4 问卷调查
    4.3 国内城市中矿业棕地再生设计存在的问题
        4.3.1 定位不明、政策稍弱
        4.3.2 文化忽视、价值缺失
        4.3.3 形式有余、功能不够
        4.3.4 生态不足、城市失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景观都市主义之下的矿业棕地再生设计策略
    5.1 景观都市主义对于我国矿业棕地的指导意义
        5.1.1 对场地的凝思
        5.1.2 对生态的侧重
        5.1.3 对艺术的实践
        5.1.4 对人居的重视
    5.2 景观都市主义下的矿业棕地再生体系构建
        5.2.1 矿业棕地场地状况的分析
        5.2.2 矿业棕地历史文化因子的提取
        5.2.3 矿业棕地自然过程的融入
        5.2.4 矿业棕地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转化
        5.2.5 矿业棕地引入时间维度的升华
    5.3 设计结合自然过程
        5.3.1 地形重塑
        5.3.2 土壤恢复
        5.3.3 水体治理
        5.3.4 植物设计
    5.4 矿业棕地文化记忆再生
        5.4.1 有限接触
        5.4.2 新旧共生
        5.4.3 细节呈现
        5.4.4 语汇转换
        5.4.5 区域共生
    5.5 矿业棕地再生的艺术介入
        5.5.1 多元的表现方式
        5.5.2 简洁的设计形式
        5.5.3 最小干预的创作方式
        5.5.4 时间维度的引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I
附录 Ⅱ

(6)景园道路线形特征及其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实践项目文本图件
    一、前期分析
        1.1 区位分析
        1.2 上位规划研究
    二、场地解读
        2.1 空间解读
        2.2 水资源解读
        2.3 交通解读
    三、设计构思
        3.1 设计理念
        3.2 设计构思
        3.3 设计策略
    四、道路线形详细设计
        4.1 场地A道路线形设计
        4.2 场地B道路线形设计
        4.3 场地C道路线形设计
下篇:研究报告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景园道路与线形设计
        2.1 景园道路线形设计及其发展
        2.1.1 影响道路线形设计的因素
        2.1.2 东西方景园中的道路线形变化
        2.2 景园道路线形的二维特征
        2.2.1 景园道路的平面线形特征
        2.2.2 景园道路的竖向线形特征
        2.3 景园道路的三维特征
        2.3.1 景园道路的基本空间属性
        2.3.2 景园道路三维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路线形量化指标
        3.1 道路线形优秀案例分析
        3.1.1 案例的选取
        3.1.2 指标的选取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3.2 平面量化指标选取与数据分析
        3.2.1 平面转折频次
        3.2.2 平面波动幅度
        3.2.3 平面转折距离
        3.3 竖向量化指标选取与数据分析
        3.3.1 竖向波动频次
        3.3.2 竖向坡度变化
        3.3.3 竖向转折距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路线形指标设计应用——以南京市秦淮区外秦淮河及河头地区环境整治方案设计为例
        4.1 前期研究及初步设计构思
        4.1.1 项目概况
        4.1.2 上位规划研究
        4.1.3 场地分析
        4.1.4 初步设计构思
        4.2 道路线形详细设计
        4.2.1 场地A道路线形设计
        4.2.2 场地B道路线形设计
        4.2.3 场地C道路线形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烂柯山风景区概念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探索风景区规划方法
        1.2.2 寻求烂柯文化景观表达手法
    1.3 研究内容
        1.3.1 理论研究
        1.3.2 调查研究
        1.3.3 设计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综合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计算机绘图与建模法
        1.4.4 归纳总结法
    1.5 研究框架
2.风景区规划理论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风景区
        2.1.2 风景资源
        2.1.3 景群
        2.1.4 景点
        2.1.5 保护
        2.1.6 更新
        2.1.7 地域文化
        2.1.8 烂柯文化
    2.2 风景名胜区规划内容
        2.2.1 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求
        2.2.2 风景名胜区规划步骤
        2.2.3 风景名胜区分类
    2.3 风景区规划方法
        2.3.1 国外风景区规划方法
        2.3.2 国内风景区规划方法
    2.4 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的文化表达手法
    2.5 烂柯山风景区研究进展
        2.5.1 历史文献研究
        2.5.2 专着研究
        2.5.3 论文研究
    2.6 风景区规划理论方法总结
3.国内外案例研究
    3.1 法国圣米歇尔山的历史景观保护与更新
        3.1.1 基本概况
        3.1.2 保护与更新措施
    3.2 南京紫金山及玄武湖风景旅游区整治总体规划
        3.2.1 基本概况
        3.2.2 现状分析
        3.2.3 规划策略
        3.2.4 分区整治策略
    3.3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景观规划
        3.3.1 西溪湿地概况
        3.3.2 西溪湿地规划分区
        3.3.3 西溪湿地规划策略
    3.4 陕西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潜龙寺景区规划
        3.4.1 基本概况
        3.4.2 总体规划
        3.4.3 细部设计
    3.5 南京牛首山文化风景区核心区设计
        3.5.1 基本概况
        3.5.2 设计手法
    3.6 风景区规划实践方法总结
4.烂柯山风景区概述
    4.1 烂柯山风景区历史沿革
        4.1.1 春秋汉代起源时期
        4.1.2 魏晋南北朝初显时期
        4.1.3 唐宋元明鼎盛时期
        4.1.4 清末民国衰败时期
        4.1.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复兴时期
    4.2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的必要性
        4.2.1 响应上位规划要求
        4.2.2 风景资源基础良好
        4.2.3 地理环境条件优越
    4.3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面临的问题
        4.3.1 多头部门管辖难以整体规划
        4.3.2 大量风景资源尚未开发
5.烂柯山风景资源评价
    5.1 烂柯山风景资源构成
    5.2 风景资源调查
    5.3 烂柯山风景资源分类
    5.4 烂柯山风景资源评分与分级
    5.5 烂柯山风景资源评价结果
6.烂柯山风景区保护分区划定
    6.1 烂柯山风景保护分级
    6.2 生态基底面分析
        6.2.1 大气
        6.2.2 水域
        6.2.3 土壤植被
        6.2.4 生态分区
    6.3 观赏游览线分析
    6.4 文化服务点分析
    6.5 风景保护分区
7.烂柯山风景区规划方法构建
    7.1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依据
    7.2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原则
        7.2.1 整体性原则
        7.2.2 原真性原则
        7.2.3 时代性原则
        7.2.4 地域性原则
        7.2.5 文化性原则
        7.2.6 功能性原则
    7.3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目标
        7.3.1 保护自然环境
        7.3.2 延续历史文脉
        7.3.3 增强场地活力
    7.4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策略
        7.4.1 整体规划策略
        7.4.2 自然景观保护区规划策略
        7.4.3 史迹保护区规划策略
        7.4.4 风景游览区规划策略
        7.4.5 发展控制区规划策略
8.烂柯山风景区规划设计
    8.1 基础资料与现状资料分析
        8.1.1 区域位置及红线范围
        8.1.2 上位规划解读
        8.1.3 自然与资源条件
        8.1.4 人文与经济条件
        8.1.5 周边环境分析
        8.1.6 SWOT分析
    8.2 烂柯山风景区规划定位
    8.3 烂柯山风景区总体概念规划
    8.4 烂柯山风景区专项规划
        8.4.1 保护更新专项规划
        8.4.2 典型景观专项规划
        8.4.3 交通道路专项规划
        8.4.4 风景游赏专项规划
        8.4.5 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8.4.6 分期建设专项规划
    8.5 分区规划及主要景点概念设计
        8.5.1 烂柯怀古景区
        8.5.2 青海流岚景区
        8.5.3 惊虹仙踪景区
        8.5.4 岳韵观澜景区
        8.5.5 寻梅问道景区
        8.5.6 山水映秀景区
        8.5.7 归里稻乡景区
    8.6 烂柯山风景区各项指标
        8.6.1 游客容量计算
        8.6.2 用地平衡表
        8.6.3 烂柯山风景区主要景点设施一览表
9 总结
    9.1 研究成果
    9.2 不足与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风景资源评价指标汇总表
附录C 各项目评价层判断矩阵表
附录D 风景资源评价指标层次表
附录E 风景资源打分平均值汇总表
附录F 烂柯山风景资源评分统计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8)大游客量背景下基础设施条件制约的山地景区旅游公厕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山地景区的游客量逐年增加
        1.1.2 山地景区旅游公厕现状
        1.1.3 制约山地景区旅游厕所发展的因素
        1.1.4 山地景区更加注重生态保护
        1.1.5 山地景区旅游公厕需要革命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大游客量
        1.3.2 基础设施条件
        1.3.3 山地景区
        1.3.4 旅游公厕
        1.3.5 无害化卫生厕所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建设现状
        1.4.3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结构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山地景区的分带、分类、分段
    2.1 结合气候背景,针对全国的山地景区进行分带
        2.1.1 山地景区垂直气候
        2.1.2 山地景区气候分带及特点
        2.1.3 山地景区旅游厕所分带
    2.2 基于旅游厕所基础设施条件的山地景区分类
        2.2.1 山地景区分类背景
        2.2.2 山地景区旅游厕所基础设施条件分类依据
        2.2.3 山地景区分类
    2.3 基于山地景区游客量模式的分段
        2.3.1 山地景区分段背景
        2.3.2 以步行登山道为主的山地景区分段依据及分析
        2.3.3 以车行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山地景区分段依据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山地景区旅游公厕规划设计典型案例研析
    3.1 案例研究一:华山景区旅游厕所规划设计状况
        3.1.1 华山景区旅游厕所分布
        3.1.2 结合华山景区人流主要游线分析厕位现状
        3.1.3 华山景区旅游厕所建设现状
        3.1.4 评析华山景区旅游公厕现状
    3.2 案例研究二:泰山景区旅游厕所规划设计状况
        3.2.1 泰山景区公厕分布
        3.2.2 结合泰山景区登山游线分析厕位现状
        3.2.3 泰山景区旅游厕所建设现状分析
        3.2.4 评析泰山景区旅游公厕现状
    3.3 案例研究三:贡嘎山海螺沟景区旅游厕所规划设计状况
        3.3.1 贡嘎山海螺沟景区旅游厕所分布
        3.3.2 结合海螺沟景区人流主要游线分析厕位现状
        3.3.3 贡嘎山海螺沟景区旅游厕所建设现状
        3.3.4 综合评析海螺沟景区厕所
    3.4 案例研究四:长白山景区旅游厕所规划设计状况
        3.4.1 长白山景区旅游厕所分布
        3.4.2 结合长白山景区人流主要游线分析厕位现状
        3.4.3 综合评析长白山旅游公厕现状
    3.5 总结山地景区旅游公厕规划设计的重点难点
4 山地景区旅游厕所规划策略
    4.1 景区环境承载量与旅游厕所数量
        4.1.1 景区环境承载量
        4.1.2 旅游厕所视角下的景区环境承载量
        4.1.3 旅游厕所的布局原则
    4.2 山地景区厕所无害化处理的设备
        4.2.1 成熟的无害化处理措施
        4.2.2 山地景区宜采取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及其注意事项
    4.3 景区厕所合理的服务间距
        4.3.1 根据游客生理需求
        4.3.2 结合山地景区分段及现状游线
        4.3.3 厕所服务间距影响因素及弹性策略
    4.4 景区厕所厕位布局强度
        4.4.1 步行登山为主的山地景区公厕厕位布局强度
        4.4.2 车行道路为主的山地景区公厕厕位布局强度
    4.5 本章小结
5 山地景区旅游厕所空间构成与设计
    5.1 人性化角度的旅游公厕建筑功能空间
        5.1.1 适宜于登山游客的厕间空间
        5.1.2 适宜于登山游客的小便间
        5.1.3 盥洗间
        5.1.4 管理间
        5.1.5 走廊和空间组组合
        5.1.6 第三卫生间
        5.1.7 男女厕间比例
    5.2 公厕建筑设备空间的设置
    5.3 旅游公厕外部空间营造
        5.3.1 山地景区公厕需配套的外环境场地空间
        5.3.2 山地景区公厕绿化空间
    5.4 本章小结
6 山地景区旅游厕所与环境结合
    6.1 厕所建筑与山地地形的结合方式
        6.1.1 山地地形
        6.1.2 建筑接地方式及场地需求
    6.2 山地景区旅游厕所的气候设计措施
        6.2.1 气候设计目的与具体措施
        6.2.2 气候分带需采取的设计策略
    6.3 建筑建设的外立面材料选取
        6.3.1 建筑与景区植被的协调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浅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檀木港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
        1.1.2 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
        1.1.3 北京市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解读
    2.1 浅山区
        2.1.1 浅山区的定义
        2.1.2 浅山区的特征
        2.1.3 浅山区的功能
        2.1.4 北京市浅山区
        2.1.5 浅山景观困境
    2.2 郊野公园
        2.2.1 郊野公园的定义
        2.2.2 郊野公园的功能
        2.2.3 郊野公园的分类
        2.2.4 相关实践进展
        2.2.5 相关概念辨析
    2.3 概念耦合
        2.3.1 耦合的可行性
        2.3.2 耦合的必然性
    2.4 浅山郊野公园
        2.4.1 概念界定
        2.4.2 建设意义
        2.4.3 执行标准
        2.4.4 优势与机遇
        2.4.5 威胁与挑战
3 相关案例研究
    3.1 顺义五彩浅山旅游产业带
        3.1.1 项目概况
        3.1.2 选取理由
        3.1.3 方案解读
        3.1.4 借鉴要点
    3.2 科赛罗拉自然公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选取理由
        3.2.3 方案解读
        3.2.4 借鉴要点
    3.3 得克萨斯蓝洞区域公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选取理由
        3.3.3 方案解读
        3.3.4 借鉴要点
    3.4 哥伦比亚Nucleus公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选取理由
        3.4.3 方案解读
        3.4.4 节点建筑介绍
        3.4.5 借鉴要点
    3.5 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
        3.5.1 项目概况
        3.5.2 选取理由
        3.5.3 方案解读
        3.5.4 借鉴要点
4 浅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4.1 场地研究
        4.1.1 宏观研究层面
        4.1.2 总体规划层面
        4.1.3 技术深化层面
    4.2 项目定位
        4.2.1 宏观格局
        4.2.2 建设目标
        4.2.3 定位统筹
    4.3 规划理念
        4.2.1 规划原则
        4.2.2 规划策略
    4.4 环境系统构建
        4.4.1 自然系统
        4.4.2 景观系统
        4.4.3 服务系统
        4.4.4 文脉系统
        4.4.5 运维系统
    4.5 专项规划
5 檀木港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5.1 项目背景
        5.1.1 政策响应
        5.1.2 上位规划
        5.1.3 需求导向
    5.2 场地研究
        5.2.1 区位概况
        5.2.2 场地现状
        5.2.3 综合分析
    5.3 总体构思
        5.3.1 规划依据
        5.3.2 项目定位
        5.3.3 规划理念
    5.4 系统方案
        5.4.1 自然系统
        5.4.2 景观系统
        5.4.3 文脉系统
        5.4.4 服务系统
        5.4.5 运维系统
    5.5 专项补充
        5.5.1 交通体系
        5.5.2 建筑改造
        5.5.3 景观小品
        5.5.4 照明体系
        5.5.5 用地平衡
6 总结
    6.1 理论层面
    6.2 实践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A 规划设计图纸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10)广西柳州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与规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关注焦点
        1.1.2 森林公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1.1.3 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面临众多问题
        1.1.4 柳州政府重视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
    1.2 相关概念与法规
        1.2.1 森林公园及相关概念
        1.2.2 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敏感性评价
        1.2.3 相关法律与规范条例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森林公园与生态敏感性评价基础研究
    2.1 森林公园规划相关理论与实践
        2.1.1 相关理论
        2.1.2 相关实践
        2.1.3 研究述评
    2.2 生态敏感性评价相关理论与实践
        2.2.1 相关理论
        2.2.2 相关实践
        2.2.3 研究述评
    2.3 森林公园规划中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2.3.1 方法研究与实践
        2.3.2 评价步骤
        2.3.3 因子选择
        2.3.4 权重确定
        2.3.5 模型选择
    2.4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框架
        2.4.1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中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必要性
        2.4.2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中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选择
        2.4.3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中生态敏感性评价框架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
    3.1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基本情况及特征
        3.1.1 基本情况
        3.1.2 基本特征
    3.2 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因子选择
        3.2.1 评价因子的选择原则
        3.2.2 评价因子的选择
    3.3 评价因子的分级与赋值
        3.3.1 高程因子
        3.3.2 坡度因子
        3.3.3 坡向因子
        3.3.4 植被类型因子
        3.3.5 植被覆盖度因子
        3.3.6 水域缓冲因子
        3.3.7 土地利用类型因子
        3.3.8 评价因子分级的总结
    3.4 因子权重的确定
    3.5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单因子敏感性评价分析
        3.5.1 高程评价
        3.5.2 坡度评价
        3.5.3 坡向评价
        3.5.4 植被类型评价
        3.5.5 植被覆盖度评价
        3.5.6 水域缓冲评价
        3.5.7 土地利用类型评价
    3.6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对策
    4.1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4.1.1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原因
        4.1.2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指导思想
        4.1.3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4.1.4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划分
    4.2 生态保护区规划对策
        4.2.1 规划目标
        4.2.2 划定保育范围,严控环境容量
        4.2.3 生态保护优先,紧抓生态恢复
        4.2.4 提升优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4.3 控制建设区规划对策
        4.3.1 规划目标
        4.3.2 修复人工创面,恢复自然山水
        4.3.3 明确功能分区,挖掘特色内涵
        4.3.4 整治提升环境,优化基础设施
    4.4 适度开发区规划对策
        4.4.1 规划目标
        4.4.2 加强对外展示,提升公园形象
        4.4.3 完善配套设施,服务市民游客
        4.4.4 梳理道路交通,完善车辆换乘
        4.4.5 整治建筑用地,提供休闲场所
    4.5 生态功能区整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附录
    现状分析 现状概况——区位良好、需求旺盛
    现状分析 现状用地——林地为主、建设零散
    总体布局——功能分区
    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总平面
    道路交通规划
    分区功能特色
    森林植被规划
    主入口特色游览区
    滨江风情休闲区
    生态修复养生区
    生态修复养生区——中间冲美丽乡村平面图
    森林亲子乐园区
    景观元素

四、南京牛首山森林公园植被恢复与景观改造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方法融合的森林景观与质量提升探究[J]. 邹全程,徐健楠,冯晓川,慕晓炜,胡彬,刘海令,孔凡利,吴静. 林业资源管理, 2021(02)
  • [2]基于步行友好视角的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以承德佟山公园为例[D]. 于泽.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低干预策略下的地形造景设计研究[D]. 文婧洋.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4]厕所革命背景下景区公共厕所设计研究[D]. 苏振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景观都市主义下的矿业棕地再生设计研究[D]. 董瑾.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景园道路线形特征及其量化研究[D]. 王明燏. 东南大学, 2019(01)
  • [7]烂柯山风景区概念规划研究[D]. 严圆格.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大游客量背景下基础设施条件制约的山地景区旅游公厕规划设计研究[D]. 杨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浅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檀木港郊野公园为例[D]. 王兆辰.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广西柳州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与规划对策研究[D]. 李丹阳. 南京工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南京牛首山森林公园植被恢复与景观改造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